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中西方文化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总结

第1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1.1在思维方式上差异:中国文化之“用心”与西方文化之“动脑”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在经过了不同生活实践活动后而逐渐产生的,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经验及认识的总结,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用心去观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与分析、思考的方式存在差异,他强调的是直观的观察效果,而不是经过现实的推导而得到的经验事实,而是通过在有限事实的基础上对食物进行客观的观察,通过洞察、识别、裂解、判断、思维,最后总结其规律性,他是一种基于儒道文化思想下的对客观事物的认同方式,是一种基于“用心”得出的智慧。西方文化主要强调“动脑”,对事物的观点需要辩证去看,他们认为只有经过理性辩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所以,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抽象的思维方式为主,他们将分析学与逻辑学视为科学验证的重要工具。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逻辑思维与实证分析的思维方式得到了西方文化更为有效的巩固与人们的认同。

1.2在本体论上差异:中国文化之“家族本位”与西方文化之“个人本位”家族本位思想是中国论文精神的根基,“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他是中国文化的壁垒,是生活的避风港。曾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也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家也是一种孝文化的体现,使整个家族呈现呈一个集体,将家与国直接的联系在一起,将家、国、体彻底的联系在了一起。家族文化对中国所在的东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家族本位思想的延续,使中国文化成为了一个团结的集体,使社会意识得到了增强,产生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思想,只有保证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够确保个人利益得到保证。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凝聚的基础。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思想,强调的是以自我为核心,对个人的尊严、认个比较重视,强调平等、自由、竞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对于家的意识相对淡薄,认为个人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并且,西方认同基督教,这也为个人本位思想的萌发提供了空间。他们认可只有在不受到家庭制约、群体约束的生活下,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1.3在宇宙观上差异:中国文化之“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之“征服自然”中国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即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是人们精神领域的巨大支柱,强调精神与灵魂的寄托,认为人活在天下,应该与外界诸天线连接,构建一个有利于整体利益的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彻底的与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在医学、农业等各个方面均有表现,他们重天、尊天、顺天,强调天人合一,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经将这种观念深深的烙进了灵魂之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则存在了很大的矛盾,他们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认为人类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存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但是面对人类的无休止掠夺与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让他们逐渐的看见了征服自然所带来的负面问题,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让他们吃到了恶果,最终不得不重新看待问题,逐渐的放弃使用征服异族的方式去征服自然,因为自然不会被驯服,所以“征服自然”在西方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所产生的恶果,却让他们付出了严厉的代价。

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第2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礼貌原则;语用学;对比分析

一、Leech礼貌原则概述

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基本框架,细分为如下几类:

1.策略原则, 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原则,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加自己付出的代价。当发出提供动作时,直接比不直接更为合适和显得礼貌。当发出请求时,不直接比直接礼貌。

3.称赞原则,即对于听者,尽量少批评,尽量多赞扬。该原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式称赞,即,不直接的批评别人。二是夸大式称赞,这一般适用于正式场合。

4.谦虚原则,即对自己的赞扬要尽量减小,对自己的贬低要尽量增大。谦虚原则也分为否定式和夸大式两类。如: ---You look gorgeous today !--Yes, do I ? 或well, I think I look not bad(不直接说漂亮)。

5.同意原则,即对听者的不赞同要尽量减小,而对听者的赞同要尽量增加。

6.同情原则,即积极的感情要尽量多地传递,消极的感情要尽量少地传递。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祝贺,哀悔等场合。

7.考虑原则,即尽量减少听者的不快乐,尽量增加听者的快乐。该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委婉语的应用。其次,为了给听者更多的愉悦,谈及快乐的话题时要尽量具体。再次,为了减少听者的痛苦,谈及消极不悦的话题时,要尽量模糊。

8.讽刺与戏谑原则,有时本意要表示讽刺和不满,但因为顾及到双方的面子和尊严,只有以礼貌的话语来表达不满的情感。如:Well, nice work(孩子把牛奶撒了一地,妈妈很无奈)。对朋友的戏谑和讽刺,一般来说都是没有恶意的,这种情况下,表面上看言语是粗鲁的,然而实际上是礼貌的。

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吸收和借鉴Leech的礼貌准则,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顾曰国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

(一)贬己尊人准则

贬己尊人准则即涉及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而涉及到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要“抬”,要“尊”。汉民族以谦虚为荣,对于夸奖往往会自贬一番,加以谢绝,以表谦虚。“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西方文化也认为谦虚是礼貌的,但是西方人“尊人”但不“贬已”,对于表扬和赞赏往往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例如,有人对孩子的父母说:“你的女儿好可爱呀! ” 中国父母往往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一般吧”,而西方的父母则自豪地回答:“是的,她是我们的骄傲!”。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双方不了解谦虚原则方面的差异,就会产生误解。中国人认为西方人抬自以为是、不懂谦虚,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心口不一,虚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渗透,我们的礼貌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着。更多的中国人在“尊人”的同时也强调“自我表现”,而不是一味地“贬已”。

(二)称呼准则

称呼准则指由于礼貌,人们在称呼时仍沿用“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家庭是家长式的模式,强调辈份、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反映在称呼上即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传统,由此可见,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这表现出了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例如:孩子不能直呼长辈、父母、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称呼领导的名字,这是最起码的礼貌问题。而在西方则不尽然,由于西方文化中强调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他们在称呼上比较随意,基本没有长幼尊卑之分。

(三)文雅准则

文雅准则即要出言高雅,做到有教养,有礼貌。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为“多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英汉语中都有不雅之词,要尽量避免不雅之词,运用委婉语。例如,在英美社会里,对于某些地位不高的工作和蓝领的工作,往往用委婉语美化这些职业,以提高其社会地位,以维护其面子。如称babysitter 为mother ’ s helper ;hairdresser 为beautifician。在中国我们称按摩脚的称为足疗师;打扫卫生的为保洁员等。

(四)求同准则

求同准则即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例如,在中国,发出邀请通常要反复几次以示真诚,而受邀者会婉言谢绝几次才接受。这与西方的习俗截然不同。

(五)德、言、行准则

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要尽量夸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要尽量缩小。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提倡谦虚,强调“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影响,提倡实事求是、自信、隐私和独立,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三、结语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增进中西方文化交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我们必须注意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达到得体、成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翻译能力 培养

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英语教学大纲中,翻译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活动规范、合理、有效的开展。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过程,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代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则其在发展^程中基于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各个国家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预言师文化的基础,所以,在语言翻译过程中,要以国家文化为基础,确保翻译内容真实、准确的表达原来的内涵。总之,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只有以文化为基础,才能达到准确、合理、完整翻译语言的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原文理解。从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来看,翻译活动的完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解原文、表达译文、校验译文,由此可见,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与基础。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相比较,翻译中的理解重点强调对于语言表层的理解,通过对于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整体把握来完成更深层次上的理解,相较于表层理解而言,翻译中的深层理解是关键。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对于原文的理解会更加的准确,译文也不会脱离原文。例如,就中西方对于亲属的称谓来说,受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于亲属的称呼区分的极其细致,通过具体的称谓,人们可准确判断双方的关系。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使用到“大爷”、“叔叔”、“大姐”、“哥哥”等称呼,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若不考虑具体的语境,就将其单纯的翻译为“sister”、“uncle”等,则会产生一定的歧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跨文化翻译有助于深化对原文的理解。

2.有助于优化译文表达。在英语教学的翻译过程中,若单纯的从语言层面对英语原文进行翻译,则会因为翻译内容过于形式化而导致原文的内容与含义无法准确地体现出来。例如,在“It had been a fine day,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的翻译过程中,若以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则无法体现句子的美感,会出现译文与原文含义相背离的现象,而跨文化翻译有助于译文的优化表达。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跨文化翻译能力养成策略

1.注重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鉴于翻译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语际间的转化,而在于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西方文化,尊重西方文化的价值。在翻译教学或者翻译实践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文章翻译及翻译技巧的讲解上要注重相关文化的渗透与普及,帮助学生在翻译中应用西方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解释。

2.提高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是连接主客体之间语言、文化、情感的纽带与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翻译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间较大的差异性存在,所以,二者的文化、习俗及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英语翻译的技巧及准确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中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差异,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翻译能力。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在表达友好、赞誉方式等方方面面存在具体的差异,所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避免翻译出错。

3.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强调单元教学,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调、语音及语法的准确性,侧重词汇的搭配与具体使用,可见,应试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深厚。基于目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教学过程中,因中西方文化间较大的差异存在,所以,必须革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意识。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人们在接触其他文化时往往先入为主,一本国文化的意义来解释异域文化,但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的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将其翻译为“貌若天仙”,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下审美的不同,容易造成偏差,使翻译缺少准确性。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把握语言结构及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将有效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视中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差异,可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语言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

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语境影响交际过程

文化语境的不同使得同一语言在表达时形成不同的交际意义。由于文化语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的作用到表达当中,对于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地进行将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了解双方文化语境,并将其渗透到交际行为当中。其具体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想更好的熟悉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就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例如“没关系”在英语中就有多种表达:“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That’sallright.”,“Notatall.”以及“Mypleasure.”等。如果了解了这些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的细微区别,就不会再把“Notatall”与“Nevermind”混淆起来,而避免再用“Nevermind”去回答类似“Thankyouverymuch.That’sverykindofyou.”的句子。因为“Nevermind”(没关系)一语是用来回答“道歉”的。另外,中文和英文分别处于不同的语言模式当中,中国人习惯将所要表达的核心论点或总括性陈述放于所表达内容的最后,以示总结或结束,并且在阐释自我观点时常用“也许”“、往往”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字眼。而英文表达尤其是较为正式的场合基本不出现此类现象,总括性陈述一般位于表达内容的开始,同时修饰限定类词语很少见。以此认识为前提,才可以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第5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整理修订了六部先秦古籍,后称“六经”,成为中国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以“孝”“仁”作为社会的核心,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自身的修养,从人本出发,追求人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十三世纪末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的思想基础,后来又受到基督教影响,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表现在: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探索、从物质层面考量生命的本源。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明显的差异。中国人比较看重人情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会从多方面去考虑,喜欢整体、长远地考虑问题,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一是一,二是二,处理问题比较爽快,不拐弯抹角,所以比较有效率。

二、中西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区别

1967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H.P. Grice)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他认为人们在语言交流中总是有意无意遵循着一些原则,以保证谈话、沟通的顺利进行。(何自然、冉永平,2009)其中把合作原则分为四个准则:第一,量准则,即谈话信息充分而不冗余;第二,质准则,即说话的内容要真实;第三,关系准则,即谈话信息要与话题一致;第四,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清楚楚,让人能听明白(。Leech,1983)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Geoffrey N. Leech)补充、完善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会话有六种准则:第一,得体准则,即给别人利益,降低别人的损失;第二,慷慨准则,即多赞扬别人,少批评别人;第三,赞誉准则,扩大别人的优点,隐藏别人的缺点;第四,谦虚准则,不张扬,要低调,减少自我表扬机会;第五,一致准则,考虑别人的观点,;第六,同情准则,多同情别人,不要厌恶别人。(Leech,1983)礼貌原则的提出,解决了合作原则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合作原则的有力补充,形成了完整的交流、沟通原则,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出现比较早,“周公编写礼乐并传于后世”即古代的“礼制”,是中国文化“礼貌”的雏形。它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份做事情,同时要遵循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礼制。1992年,当代著名语言研究者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归纳了五条现在中国正在使用的礼貌原则:第一,贬己尊人准则,即说话时谦虚,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第二,称呼准则,即说话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来称呼别人;第三,文雅准则,即说话者“有教养”;第四,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的谈话达到和谐一致;第五,德、言、行准则,说话时给别人好处,少给别人带来不利。

在理论上,中国和西方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绝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会话中,双方都是本着友好和尊重对方的态度进行,在交流中会使用礼貌语言。其实在比较中西方理论原则中,不难看出,中西方在语言交流中都遵循着相同的原则,就是尊重别人、赞扬对方同时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几乎所有的言语都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就出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理解的现象,这就必然导致不同的语言交际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尤其是说话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可能会在交际中出现失败,甚至可能会闹出笑话或出现误解。2015年4月23日晚,一名兰州男子和两位西安朋友吃夜市,旁边有6名外国人及1名中国女子围坐一起喝酒吃夜市。他们打赌,想过去敬酒讨好老外后合影回去炫耀,没想被到他们打了。敬酒行为在中国是很常见的,但是正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误会的产生。中国人推崇“酒品看人品”,甚至将男子酒量与胸怀联系在一起,敬酒是一种礼貌行为。但是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偶尔举杯示意也不过是致意。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所以那名男子才会被打。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面对邀请与谈论隐私的差异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减少对方对自己话语的误解。中国人的沟通则显得更加委婉一些,目的是为了保全对方或自己的面子。在中国,人们如果受到邀请,不会立刻作出答复,而通常会委婉客套地拒绝,等对方再一次发出很诚挚的邀请时才接受,认为这是出于客气。但是西方人在受邀时,一般直接表明接受或者拒绝。这些差异充分说明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区别,中国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为了顾及自己或别人的面子。西方人说话交流喜欢直来直去,开门见山。另外,中国人对待一些涉及私人的问题又直接的多,例如,中国人在闲聊时喜欢询问对方的婚姻、家庭、工资等,这些话题在西方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他们会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中国人讲究邻里之间的“人文关怀”,觉得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由此可以看出,受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人们,对待同一个活动或事情时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2)对待夸赞、表扬的回应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所在文化的标准作出反应,所以中西方的人们在交流中,面对对方的夸奖、赞扬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面对夸赞,中国人往往自谦地贬低自己,往往会说“不,我做得还不够好”“您太抬举我了我”等等。同样是面对夸赞,西方人会用接受并感谢对方的称赞,他们一般会说“Thankyou”。这就是文化不同导致的差异。西方文化中,他们会很愉快地接受别人的称赞,并对对方表示感谢,认为这是对对方的回应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这既体现了合作原则,又体现了礼貌原则。在中国,面对他人的称赞,往往采取一种自我贬损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所以在中西方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中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中国人在交际中优先考虑的是礼貌原则,即“人情大于一切”,而西方人则会从合作原则出发,遵从质准则,然后遵从礼貌原则。

四、总结

第6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节日是农业色彩浓,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更具的季节使转换的基础上。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气的护理,农作物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对天气气候依赖非常大。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地长期交往中,理解和掌握的自然顺序的规则复杂,不断总结了四个,24节气,形成主要是油门,围绕农业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二、中西方节日庆贺方式的差异

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在很多地方都留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如等级制、家族式,节日大都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多以内部活动为主。西方传统节日则不同,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群体性和狂欢性。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反映出人们互相间渴望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等特点。以春节与新年为例,中西方在庆祝时有着很大差异。在中国,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就以各种庆祝方式,一直出正月。在12月31日晚,当地人民走上街头,在盛大的狂欢节,在半夜接近于零,人聚集虔诚地祷告,新年倒计时。十二点整的时候,美丽的音乐,舞蹈,人们会庆祝坐起来。可见,春节充满了丰富的传统风味和独特魅力,反映了呼吸和时代的潮流在新的一年里,更贴近现代生活。

三、在节日中中西方在服装的区别差异

第7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职业能力;旅游英语教学

为了加快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业面向世界,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旅游英语人才,使外国游客更好地欣赏和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本文将论述旅游人才几种比较重要的职业能力,探讨如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高职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1.语言交际能力。首先,旅游人才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能够简单地和外国游客交流,并能够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旅游人才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力能力,只有在听懂外国游客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够明白外国游客的需求,才能够有效地和外国游客进行沟通。因此,在旅游英语中,旅游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听力能力和交际能力,才能够与外国游客进行有效的交际,为他们服务。

2.旅游专业知识能力。旅游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能力,熟悉旅游的流程,知道如何接待游客,如何带领游客去风景名胜区进行观光。并且旅游人才必须对所参观的风景名胜区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其历史和文化,能够说出名胜的由来,对外国游客详细地解释和述说风景名胜,在参观风景名胜之后,知道如何组织游客进行休息等等。

3.具有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能力。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导致我国人民和外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旅游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对中西方文化知识一些差异之处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避免在与外国游客交流的时候,冒犯外国游客,或者不能够正确地理解外国游客。

二、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1.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进行多样化的英语教学。英语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使学生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英语对话。此外,英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熟练运用旅游英语中一些常见的口语。

2.渗透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教育。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要向学生灌输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清楚中西方文化差异,自觉地避免在与外国游客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文化冒犯的行为。

3.激发学生的旅游英语学习兴趣。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旅游英语中涉及到的一些英语单词和句型跟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不同,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会实现英语学习的突破,要多举一些接待外国游客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设想,对未来职业充满憧憬,自觉地努力学习英语知识。学生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英语的基础会越来越好,对英语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存在的疑惑和难题也会相对减少,学起英语来也不会向以前那么费劲,所以学生会更愿意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

4.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对于高职学生,英语的学习更加注重实用性,而不是学术研究,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上,而不能在整整一节课上光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媒体,将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搬上课堂,使旅游英语的教学显得更加活泼多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用处有更深的理解。

5.开辟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英语老师要组织学生多参加英语课外活动以及英语沙龙活动,为学生练习英语口语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英语老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或者课外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词汇比赛、英语角等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现场,带领学生在模拟现场进行逼真的口译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感受未来的工作场景,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多样的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在假期到旅行社和饭店实习,从事导游或服务的工作等等,增加他们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也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定的评价,通过工作发现学校学习中的不足,然后再加以改正。

三、总结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正不断地走向国际化,市场上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旅游人才。在高职的旅游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英语交际能力、旅游专业知识能力、文化知识能力等等,通过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渗透中西方文化知识教育、改革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和多组织校外实践等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学生培育成优秀的旅游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静.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知识[J].时代文学,2009(5).

[2]李会琴,王林.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2).

第8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本文选取了小学英语江苏牛津6A第6单元的A部分为课例,以此反思新课程背景下“文化意识渗透”的多元化操作以及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使课堂达到最优化。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逐步渗透“ 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国语言学家萨皮 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 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 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 开文化教育,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 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读得是否流畅,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较少注意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甚至出现不顾交际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风俗,并由此引起以上提到过的误解或落下笑柄的现象。本文选取了江苏牛津6A第6单元的A部分为课例,以此反思新课程背景下“文化意识渗透”的多元化操作以及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使课堂达到最优化。

本单元的功能性、交际性、文化意识性都很强。本单元的主要话题以“Holidays"贯穿全文,重点罗列出了同学们颇感兴趣的 "Spring Festival、New Year’ s Day,Mid-Autumn Festival, Halloween",描述了节日的时间、活动、习俗和中西文化的不同,并拓展了“Easter, May Day,Children’ s Day, National Day, DragonBoat Festival”等节假日词汇。并以“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Did you……?”及回答作为教学难点,突出了六年级语法综合运用的目的。

今天我设计Part A的第一课时,带领学生们进入exciting节日之旅。

Step l:生生互动,你说我猜,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隔夜我布置给学生的话题是《My favorite festival》,用一段话描述一个我最喜爱的节日,但不能在言语中提及这个节日,让听者来猜一猜入手,进行生生互动。这个Daily Report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说,又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而且是对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引领,学生们自己猜、自己描述节日,自己进入课文,老师作相关拓展是相当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且这个活动具有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

实录:

Monitot:Todayfavorite festival”OUF topiC iS“Myare you ready?

Student 1:Yes.I’m ready.

S 1:My fayorite feStiVa1 iS acolorful day.Children get togetherhappily.We play games,Sing songs andeat lotS of SWeets.It is the firstday of June.Do you kno~v my favoritefestival?

S 2:It’S Children’S Day.

T:Did you Sing songs with yOUFfriends at Chi1dren’S Day?

S 1:Yes,Idid.(加入适当的过去式的练习,在对话中自然渗透教学难点)

T:Were you very happy?

S 1:Yes,1 was.

T:We were happy at Children’SDay.So let’S Sing a song“Children’S Day”(用歌曲完美结束第一位同学的Topic表演)

Step 2:继续猜,猜出节日,猜出活动猜出知识点。

设计意图:从自己自主讨论“holidays”并猜一猜入手,整堂课显得轻松交流,自然而有趣。又能猜谜、又能唱歌、还能看精美的课件,使得难点、重点既经营活动得“重”了,也学的不“难”了。

实录:

T:JL1St nOW we ta1ked ab0utholidays.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What’S the festival?

When’S…?

What do people USUa~ly do at…?

Did you….Last…?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某个提示,激发同学们踊跃举手猜节日、说节口的兴趣。一个日期、一段话也许是一个图片、一首歌,都是这个节日的代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用Part c的句型来问与答,无所谓错误,重在参与,重在吸收,重在呈现。

Step 3:总结“Holidays”,开放又归纳,导入课文,遥相呼应。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预设,同学们对“ho1idayS”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课件上的方格框的归纳提示,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各自最喜欢的节日,并填写表格,这也是自学策略的一一部分。

进行归纳讨论后,再总结一一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讲述哪些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宣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激发下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反思:

本案例围绕学生喜爱的“节日”这一话 题展开教学,无论是生动的课件,还是大胆 的提问和自如的表演,都以“猜”节日为主 线,从始自终在课堂中渗透了浓浓的中西方文化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针对文化意识“润物细无声”的原则,老师做 到了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认真渗透,事半功倍。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Holiday”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最佳碰撞。本课例“holidays"就是小学六年来所有学过的节日的汇总,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在备课中认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及时添加背景知识,比如学生喜爱的节日时必备的音乐、中外影视名人或者体育明星过某个节日时的图片,为节日特制的西方文学艺术和幽默故事……在反映世界各国节日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目的,在交换信息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大胆实践,以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创设氛围,激活兴趣,促进思维。

中国人学英语不可能具有学习母语那样的环境,而情景是学习英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前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英文节日歌曲;英语角上可以粘贴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各国 "Holidays”的介绍等。又如本课例中贯穿整堂课的“猜一猜”,既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积极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兴趣还给了学生,把成功还给了学生。总之教师应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在校内课外拓宽学习视野,多渠道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主动构建知识,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活动多样,积极输入,开放研究。

第9篇:中西方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叛逆女性 林黛玉 简・爱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81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Rebellious Women in Literary Works

――Taking "Lin Daiyu" and "Jane Eyre" as an example

CHENG Bingqian, ZHANG Jieqiong, WU Manting, ZHAO Yu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Lin Daiyu" and "Jane Eyre" is a famous female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y ar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but have similar fate, showing the same strong rebellious spirit. Through comparing two rebellious female images,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exp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ough a rebellious reasons, process and outcome, through the rebellious appearance to trace i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the expression of cultu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for the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women)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make correct culture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selection.

Key words literary works; rebellious women; Lin Daiyu; Jane Ey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1 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张中伟①指出,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环境、爱情观及理想观是导致两位女性走向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许绮②认为,“林黛玉”和“简・爱”身上都具有独立与叛逆的性格特点,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独立与叛逆”。赵莉③主要分析了两个人物在身世遭遇、人格魅力、反抗精神和爱情结局方面的不同点,叛逆体现较少,并未做出总结。

1.2 国外研究现状

阿根廷著名汉学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④认为《红楼梦》全书充斥绝望的。因为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是在做梦,而且直到梦醒,我们都认为那是现实。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康丹(Daniel Kane)在《论夏洛蒂・勃朗特的妇女观――解读〈简・爱〉中的自我意识和自卑心理》⑤中认为,作者的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妇女自我觉醒意识可以解读小说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和自卑心理。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二者差异的研究多集中于二者的思想观念及生活环境,而从中西方文化入手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简・爱与林黛玉不同的性格及命运,以及影响这种差异的中西方文化因素。

2 文本分析

2.1 著作概述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的爱情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

2.2 人物简介

林黛玉,《红楼梦》女主角之一。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贾府,后父亲病故,从此寄人篱下。林黛玉容貌倾城,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简・爱,《简・爱》女主角,一位性格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代表了当今新女性形象:自尊、自立、自强。两位有着不同经历的女性,却有相似的叛逆情结,暗含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烙印。

3 差异分析

3.1 叛逆原因

(1)外部原因。“林黛玉”处在清朝末期,正是封建社会没落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传统礼教依然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许多新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爱情与人格独立,希望摆脱封建腐朽思想的摧残。“简・爱”处在19世纪初期,正值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壮大,自由平等的思想广泛传播,西方女权运动兴起,女性开始“反叛”地追求自由生活和自主爱情,渴望人格独立。“林黛玉”即使成为“孤女”,入贾府后,寄人篱下,因中国封建社会重伦理亲情,仍倍受尊重,物质生活丰富。可这无法满足“林黛玉”对自主爱情的精神追求,她用叛逆去追求理想。“简・爱”被舅母收养后,因没有价值而被蔑视嫌恶,可她没有堕落,努力让自己在经济上独立,进而追求人格和爱情上的独立。她用叛逆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格。

(2)自身原因。“林黛玉”叛逆是为了爱情,但封建礼教也深深影响摧残着她,她痛恨“金玉良缘”,却不敢表达,只能用自己侧面的叛逆去反抗着。“简・爱”面对阶级差异明显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罗切斯特”,没有自卑或放弃,而是勇敢表达自己的爱,她用正面的叛逆反抗着。对待理想,“林黛玉”的理想是成就与“宝玉”的“木石之缘”。因此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思想先进的“黛玉”必须反叛。“简・爱”的理想更加丰富,她向往一种独立自尊、受人敬重的生活和平等自由的爱情。因此在当时等级鲜明的西方社会,“简・爱”用叛逆去追求理想。

3.2 叛逆过程

(1)面对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用敏感多疑和高傲的侧面叛逆来维持尊严。“简・爱”不与环境和命运相妥协,她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她的叛逆更加直接彻底。(2)面对不被认可的爱情。“林黛玉”从来不敢公开表示她对“宝玉”的感情,说明她未能摆脱封建性的精神负担,她的反叛中有妥协性和懦弱性,也导致了她最后的悲剧。“简・爱”虽然很爱“罗切斯特”,但她在追求自主爱情的同时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平等自尊。(3)面对爱情的背叛。对“林黛玉”来说,爱情是她生命的支柱和反叛的原动力,当爱情失败时,她也只能反叛地用死亡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与爱情。对“简・爱”而言,自由的爱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在爱情遭到欺骗时,必须用反叛声明自我价值。

3.3 叛逆结局

“林黛玉”最终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郁郁而终。而无论时人今人,多认为这是“黛玉”自身的柔弱倔拗使然,对封建束缚却很少提及。“简・爱”最终得到了一份在社会地位及外表情感都彻底平等的爱情。“简・爱”作为女性意识觉醒以及新独立自由女性的典型代表,质朴率真、敢爱敢恨,代表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女性的普遍期望,因而多数人尤其女性同情、支持甚至渴望成为“简・爱”。

将两位叛逆女性角色的不同结局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得知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任何叛逆与追求都是被禁止的。而西方社会却不同,他们更能接受女性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进而尊重她们的选择并和她们分享社会财富。

由上述对“林黛玉”和“简・爱”两位文学作品中典型叛逆女性形象叛逆的原因、过程及结局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在各方面的差异所在:

(1)就叛逆原因,可以看出“林黛玉”所处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对女性的压迫是极其深重的,而“简・爱”所处的西方社会则推崇自由平等,因此“林黛玉”默默反抗而“简・爱”多次出走寻求自我。(2)就叛逆过程,以“林黛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更倾向于一种委曲求全的自我表达。而“简・爱”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则选用了更加痛快明了的表达方式。(3)就叛逆结局,“林黛玉”最终也没能跳出“贾宝玉”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社会幻想,将希望寄托于外界,终被失望重伤致死。而“简・爱”则勇敢地打破束缚自己的枷锁,把命运改变的希望放在自己身上,起而抗争,最终获得了真正的平等。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1)在传统观念方面,中国深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影响,思想相对封闭保守,文化依赖性强。而西方发端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思想开放,文化独立。(2)在文化表达方面,中国人相对内敛含蓄,习惯用一种温和妥协不伤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率直洒脱,喜欢以一种直接干脆有实效的方式和外界交流。(3)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注重规则与权威,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社会的附庸,将个人命运寄托于外界的不可控力。西方则重视创新与突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在看待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时,不应该以一个旁观者、评论者的态度先入为主,而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在各方面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包容学习的态度来探究,“、兼收并蓄”;以开放进取的心态来发展,“熔铸百家、推陈出新”。

具体到本文中即在观念上要摒弃封闭保守,学会开放灵活;培养独立自主精神的同时仍要重视集体力量。在表达情感方面,要大方坦诚、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不能一味妥协让步。在价值观念方面,要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规则意识与创新意识、担当精神与平等理念相结合。

4.2 研究意义和局限

(1)研究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此次研究,旨在通过两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探寻掩藏在“叛逆”表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为我们日后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做出正确文化选择提供帮助。(2)研究局限。现在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所以本文仅反映了《红楼梦》和《简・爱》各自所处时代的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现状,这是我们此次研究最大的局限。

4.3 研究展望

从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来解读文化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学者喜用善用的手法。文学作为一定历史背景下社会生活的浓缩,其人物形象的特点往往具有当时社会大众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烙印,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的绝佳对象。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学者从这个角度来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为我们奉献更多精品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中伟.东西文化差异下的“叛逆”――关于“林黛玉”和“简・爱”两个孤女的对比[J].名作欣赏,2012(27).

② 许绮.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③ 赵莉.折翅鸟之歌――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