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范文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江之歌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第1篇:长江之歌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实现 小学语文 有效 阅读教学 对策

一、激发阅读兴趣,挖掘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年龄小,有时不知道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他们的学习态度好坏完全取决于学习的兴趣高低,所以,要想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行之有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乐于阅读,喜爱阅读,从而读出兴趣,读出感觉,感受乐趣。我们知道,小学生天生爱动,天生就喜欢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我们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在看这些视频的时候跟着进行阅读,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播放有趣的视频欣赏,播放有意义的录音倾听,让学生跟之进行阅读,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采取让学生上台讲故事、朗诵等形式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的能力,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如在学习《长江之歌》时,老师就可以播放《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用多媒体显示长江的雄伟和歌词,让学生跟着哼唱,然后再跟着课文朗读,这样学生兴趣盎然,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根据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不会长久,并且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阅读也是一样,枯燥无味的单调的阅读形式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只有采取不同形式的阅读才能激起阅读兴趣,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兴奋点、兴趣点。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利用好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二、尊重不同释义,力求阅读创新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我们的教育还是标准答案式和复制式的学习和教学,这很大程度上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追求标准化和标准答案,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教学来说,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学会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力求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的创新,不可一味地去规范学生的答案。对于阅读来说,由于受到个人文化素养、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出现理解上的异议是正常的,只要不偏离主题,可以适当地追求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言”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也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拥有雄才伟略,而刘备求贤似渴,可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对的,等待明主的出现;但有的同学就认为,三国时期,群雄四起,诸葛亮卧耕南阳,有些消极,如果刘备不访贤寻能,他就会消沉一辈子,一无所成,诸葛亮应该学会主动,学会自荐。由此可见,这些同学的想法都是正确的,老师没有必要非得规范答案,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实现有效阅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允许学生有“意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勇于争辩,敢于提出异议,沿着自己独特的“路径”和不同的“感悟”走近文本,探寻创新阅读。

三、倡导独特阅读,遵循适度原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学习,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方向,出现理解的多元化是值得提倡的,追求新意更值得鼓励,但我们一定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文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在提倡独特理解和新意阅读的时候,不可冒进,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普遍存在的共性现象,就是教者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追求理解上的全面透彻,而对文本进行着“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展开着“无休无止”的拓展练习,发表着“独到高深”的见解感受,这样反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恰恰适得其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背离了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与有效阅读的期望效果背道而驰。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节奏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在遵循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完成突破,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阅读目标和教学目的。一次语文课上,在学完《卧薪尝胆》这篇课文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其实在历史上,吴王夫差也曾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可是最终他却败给了勾践,拔剑自杀。如果现在,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你会和夫差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同学都让“夫差”谈谈对会稽一战后的反思,而“夫差”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失败的原因。这样的穿越时空的模拟对话,不但加深了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让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清晰明朗。

四、推行个性阅读,活跃学生身心

老师们经常说:“来,说说你的理解。”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很多时候,内心的那种理解总是觉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总觉得词不能达意。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在阅读《快乐的节日》时,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常规阅读方法,先把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有感情地朗读、为诗配画、或者改写诗词等,然后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各组的学习活动,最后分组交流学习成果。由于每个小组都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形式,课堂交流更为充分,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这样做,既改革了阅读方式,也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总之,针对小学阅读教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情来展开教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实现有效阅读,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应该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第2篇:长江之歌阅读答案范文

一、 追问于无以对答时:敏锐“语”的直觉

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若在此时,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或是因学生无从解答而就此打住,会失去进一步思考的机会。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提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细节,从而帮助他们“入情入境”。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语言表面的意思,更能发现作者通过语言传达出的内在意蕴,从而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学习《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边读边体会,感受着草原无边的绿意,如果仅仅获得这样的美感体验,学习还是肤浅的。这时,我抓住“欲流”与“流入”提问:“这个句子中‘欲流’和‘流入’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流入’的意思是翠色已经流入云际。”我又进一步追问:“那照此理解‘欲流’与‘流入’岂不是矛盾?”学生被我这一问,没有人接上话茬。这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阅读第1自然段,体悟作者描写的顺序。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前一句是特写镜头,写的是碧草绿得浓;后一句是全景镜头,写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际。在我紧追不舍的追问后,学生从“欲流”与“流入”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中展开各种想象,感受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的草原美。

当学生的阅读止步不前、难以深入时,我们千万不能轻言放弃。追问,让课堂不再是“一潭绝望的死水”,它让学生摆脱漫无目的的阅读,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阅读迷雾中突围,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锤炼,在自行阅读时,有了思考的习惯,有了品读文字的“语言直觉”,而这不正是我们亟需培养的语文素养吗?

二、 追问于思考欠深时:诱发“悟”的灵性

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学生思考欠深之处,教师通过追问给学生铺设一块感悟文字的跳板,让他们进一步走向文字的纵深之处,情感获得激发,文字内在的意蕴获得发现,他们倾诉的愿望也将变得强烈。

在学习《孔子游春》这一课的论水时,学生读来读去对“水是真君子”这一论点的理解还是浮于表面。我想,要让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光从课文中抠得一字半句是不够的,必须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于是,我这样追问:由水的“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四方面的特点,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诗句、谚语、故事等等?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尽情读课文、交流。之后,学生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理解“有德行”时,一位学生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读了这一句,我想起了刚学过的《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如果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间万物、没有一切的一切!”另一位学生深入理解了水的志向:“‘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从这一句,我想到了‘水滴石穿’‘滴水穿石’,它有坚持不懈的品质。”还有同学说:“我想到了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用来形容水也合适。”在理解“有情义”方面,学生也颇有见解:“‘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小河的水是长的,池塘的水是方的。有诗为证: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水是温柔的。这就是和顺温柔,有情有义,柔情似水,此乃‘真君子’啊!”一学生说:“‘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让我想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适时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留给超越文本、超越自我的空间,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水乃真君子”一说,对水 “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体会变得立体化!学生联想丰富,体验深刻,说得动情,读得投入,语文课堂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语言状态。

三、 追问于解读雷同时:催生“品”智慧

笔者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很多学生都是拘泥于课外阅读资料上的解释:过路人问路,却摇手不答,害怕吓走鱼儿而不回答。这样的解释抹杀了古诗句解读的灵动性、多样性、情感性。面对学生如此雷同的解读,我提出追问:“路人借问遥招手,到底这个孩子是怎么‘招手’的呢?是赶路人快些走,还是招他近些?当时是怎样的情景?”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就在学生中激起了千层浪,他们继续品读古诗句,把自己置身于“侧坐莓苔” 的意境之中,获得了多元的解读。有的学生说:“我想小孩是让路人走远点,你看他一大早蓬着头就来学钓鱼,钓鱼的心是多么迫切,怎么会容许别人打扰啊!”有的学生说:“那是一个淳朴的乡村孩子,应该也是个热情的乡村儿童,别人问路,不会这么无理地让他离开的。”又有学生说:“注意这里是‘招手’,是怕惊动鱼儿,让路人凑近些,好悄悄说话……”“我觉得是让他在原地别动的意思,等他的鱼儿上钩再与路人说话!更见他的天真善良。”马上有人站起来:“你看他‘侧坐莓苔草映身’,分明是不想让别人看见他,正巧被眼尖的路人看见,他肯定不情愿,所以一听到别人的喊声马上招手让他离开。”……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迸发,我也感慨万千,在他们的想象和叙说中,古诗描述的意境被立体化了,达到情景交融、与诗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 追问于感悟偏颇时:唤醒“情”的本真

第3篇:长江之歌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技巧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的导入,它既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衡量一节课完美与否的重要尺度之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导入方法做了个归纳,共同探讨。

一、复习导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心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在每堂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节科的内容,引导下一节课的内容,这样便于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方便教师自然导入新的课程。例如第二章第四节“洋流及地理意义”,先让学生回答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模式图,地转偏向力等,来引导学生对洋流形成的概念,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等等,由此一来,很容易的步入新的课题。

二、设疑导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章节教学中,根据新课中的重点,难点,设计许多有趣的问题,作为引子提出,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说”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温暖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法系了古代冰川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基本课上完了,答案也就出来了。另外,在讲“洋流”这一课时,也可以设疑导入:1)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2)两千年前,希腊人狄奥费拉斯坦请船长把密封的漂流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想想,这个漂流瓶会飘向何方?为什么?这样的导入,使得学生学的认真,注意力还集中,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高涨,兴趣盎然,记忆相对来说就更容易。

三、故事导入

根据新课的内容,讲述一些简单、声动活泼的小故事,然后及时引导进入新的课题。例如讲“日界线”这一课时,可以讲述麦哲伦环球旅行的故事:费尔南多?偊b

麦哲伦,世界航海家之一。葡萄牙人,1480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帆船266人组成的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率领船队详细航行,度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火地岛,历经千辛万苦,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这是船队已处于缺粮断炊的困难境地,水手们忍饥挨饿,用桅赶上的皮带充饥,但船队始终前进不止。在途径菲律宾群岛时,探险对于岛上的土著人发生冲突,麦哲伦受伤身亡,最后,这支船队只剩下一艘船。这艘船取道南非驶抵西班牙,实现了从西方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计划。于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完成了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当他们回到原先出发港时,却发现他们从没有间断的航海日记比当地时间整整晚了一天,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段故事的导入,把学生的情绪激励起来了,学生是兴趣比较浓厚,就容易集中精神学习,并积极思考原因。

四、诗歌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的引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诗句或者歌曲,既能联系实际,恰到好处的说明教学内容,又能因为其意境感染学生。营造氛围,从而导入新课。例如讲“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这节课的时候,可以用唐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既能融文学趣味与地理知识于一体,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好这一堂课打好基础。再例如讲四大高原时,可以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富饶。一曲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唱完,自然可以使学生心中犹如有一条奔涌的大江,油然地对长江产生了解的渴望。

五、即兴导入

地理学科把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天象,气象,尽可以随时随地的做即兴导入。例如“大气降水”、“风的形成和风速”等等有关只是,都可以即兴与当时实际的天气来加以配合。

六、以奇导入

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离奇又紧靠教材的事例。从心理学上来看,惊奇可以使人引起注意,而且可以增加兴趣。例如在讲“经纬网”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果要盖一间房子,使它四面朝南,可能吗?如果可能,应建筑在哪里?学生听了问题后积极思考,兴致很高,并且轻松而愉快的解决了问题。

七、时事导入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使这事件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香港、澳门的回归,三峡工程的修建也不失作为讲授这部分知识的良好开端。在学习“我国降水变化”时,就可以联系我国家经常性的旱涝灾害给我们造成的巨大损失,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受灾人民,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知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所以,教师要“善导”,在教学中,能巧妙的立疑激趣,千方百计的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有一种动力去要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学习。当然,也应该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因材施导,因材而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做到有理、有序和有效,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璐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

第4篇:长江之歌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素养培养;有效教学策略;构建与运用

现代认知学认为,人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两者犹如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而且二者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分则互损、合则共荣。理论和实践表明,就小学语文课程来说,只有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主体性、情趣性、生活化、自主性、激励性、个性化等策略为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才能在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活动中赢得有效性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以主体性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鲜明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能力素养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为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发展既奠定了基调又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衡量有效教学的上位标准,并不是指“花最少时间教最多内容”,而是在于“历经主导教学后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正因为如此,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努力把“教师”角色转化为“导师”角色,把“教学”行为转化为“导学”行为,以切实尊重和突出主体学习地位,为培养学生的自我进取意识和主体学习能力提供最大化发展时空,从而为促进其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因此,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巩固环节,无论课程主题还是拓展延伸环节,无论授业解惑还是课程评价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为根本标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化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的教育教学目标。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或事倍功半的。

二、以情趣性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至少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以兴趣和喜好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对于“唯情趣一族”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和依赖性。比如《长江之歌》,这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歌词。只有心中有情、胸有意境,才能感悟其气势宏伟、舒展起伏的旋律之美,反之亦然。如果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

鉴于此,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技术音像和谐、直观形象的独特优势,一边演示长江滚滚东流、奔腾不息的磅礴气势,同时播放其声情并茂、激荡人心的优美旋律,为学生传递并铺设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心境,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且事半功倍、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应。前后两相比较,其效果孰优孰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生活化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是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的魅力和活力所在。积极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既可为学科内容及其课程实践提供丰富涵养和有效滋补,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以语文读写教学为例:首先要立足校园生活,能让小学生在童真童趣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如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喜闻乐见的大课间活动,精彩纷呈的文体娱乐PK,趣味浓郁的班队活动,丰富多元的课外“悦读”等。第二要立足家庭生活,能让小学生在亲情温馨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第三要立足社会生活,能让小学生在时事热点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第四要立足自然生活,能让小学生在妙景奇趣感悟中有效促进个性化读写。如春光明媚之中,与鲜花媲美,为小鸟搭窝;骄阳似火之际,听金蝉高歌,享绿荫送爽;天高云淡之时,赏落叶纷纷,品硕果香甜;雨雪翩然之日,感天地之气,吟落红之美。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自然是一部“绿色的课本”。

四、以自主化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能保一世无忧。”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教学相长来说,开展自主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绝对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战略战术之举,也是新课程素质教学的应有之义。

比如《哪吒闹海》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影视或动漫情境,以重新唤起小学生对自己偶像级人物形象的学习情趣和崇敬意识;其次出示自学目标――1.哪吒为什么要闹海?是自己闹着玩的,还是有什么想法的呢?2.哪吒如何“闹”海的?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哪吒英勇善战动作的词语来体会。3.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呢?再次,让小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可通读全文后合作探究,也可边读边讨论。教师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下给予适时适量地引导、启发和点拨。最后在集体流中逐一完成上述所提问题,师生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提炼。整个过程中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既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强其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五、以激励性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有人说:“给学生一次机会,他就会给你一个奇迹。”“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丰富养料。”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有许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学生所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性化差异。有鉴于此,作为备受信赖的“教父教母”,我们不能“拒绝”“淘汰”和“选择”,而是应当本着“众生平等、整体推进”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一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活动,另一方面给予因人而异的激励性评价,切不可采取“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用一根尺子量人”,否则非但谈不上教学“有效”,很可能会因此而挫伤部分孩子那“幼小稚嫩的心灵”。

比如,对于上文《哪吒闹海》中的几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全面甚至精彩地回答,而有些学生只能借助“课本语言”来回答部分。对于前者理当褒扬,后者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六、以个性化策略为指向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