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陶行知 学前教育 普及思想
学前教育是为儿童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的教育。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识之士便提倡建设幼稚园,陶行知即为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在学前教育理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1]
一、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陶行知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学前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反之,学前时期养成了坏习惯的儿童,其一生的发展都会受限。
其次,陶行知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基本上在家庭中进行。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教会学校的刺激,近代中国开始重视公共学前教育。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然而这个以日本学制为蓝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学制,并未给学前教育应有的地位,仅把蒙养院作为家庭教育的附属。而且,蒙养院教师由经过训练的育婴堂乳媪充任,这些文化层次极低、封建思想浓厚的妇女,无法承担起蒙养院教育学前儿童的职能。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现状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陶行知大声疾呼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2]
二、主张普及学前教育
首先,当时的幼稚园充斥着各种外国货,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是洋货,且费用过高,使得当时的幼稚园只有富人子女才能进入,广大平民子女没有机会接受公共学前教育。幼稚园所害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限制了学前教育的普及。陶行知呼吁从乡村实际生活出发创办幼稚园,充分开发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办有民族特色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在陶行知看来,建立面向全社会幼儿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幼稚园,是吸引父母送孩子入园的必要条件:“幼稚园,予农民以便利,其势顺,势顺者易成,倘所办幼稚园能成为平民的、经济的、适合国情的组织,则一方提倡,全国响应,幼稚教育且先小学而普及矣。”[3]
其次,陶行知提出,普及学前教育的根本在农村和工厂。在《幼稚园之新大陆》中提出,乡村和工厂是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因为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去做工,只有把无人看管的幼年孩子放在家里,她们牵挂着孩子,无法安心工作;在农村,农忙时节要分出劳动力来照顾幼小儿童,也会影响农民的工作效率。在女工区和农村设立幼稚园,可以解决子女无人照顾的担忧,不必心系两头。所以,要开发这两块新大陆,建设适合中国农村和工厂的幼稚园,才能使妇女安心工作,同时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三、主张学前教育内容要生活化
陶行知批判了当时的幼稚园一味模仿外国,在器材、课程等各个方面缺乏中国本土特色的情况。他在《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及教材案》中指出,“全国所有幼稚园课程与教材,多半是从外国来的,不很适合国情。”认为中国的幼稚园应在借鉴外国幼稚教育经验的同时,立足于本土,既要利用外国材料中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精粹,又要开发中国农村社会丰富的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使幼稚教育理论扎根于本土。[4]
在陶行知看来,外国传来的东西在传入时恐怕已经不新了,而且,国情不同必然需要不同的教育来适应。农村丰富的资源可以成为幼稚园的教材,农村的一草一木、民谣神话、手工杂艺,都能够起到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这一方面解决了教材的问题,也使得幼稚园可以邀请农村本地手艺人来担任教师,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都可以到幼稚园教学。这样可以用最经济的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幼儿接受到适合自己的、便宜的、科学的学前教育。[5]
四、探索培养幼教师资的新途径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教师的素质是事关一个幼稚园成败的关键,“政府必须有相当机关培植师资”。在当时的中国,幼儿教师的培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二是训练不得法,亟需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陶行知反思了当时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改革幼稚师范教育和运用艺友制培训学前教育师资的主张。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区县都创办幼稚师范,陶行知认为可以先在每省创办试验幼稚师范,一方面可以培植幼稚园师资,另一方面也是为在全省推广幼稚师范提供经验。[6]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05-10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7.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8-110
[5]蕲阳侠.浅谈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6).
[6]方玉芬.陶行知普及乡村幼稚教育思想及启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繁荣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
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二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据统计,我国个别乡镇存在图书馆、文化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
(四)新农村文化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当前,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门文化管理人才。据了解,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①。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②五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一、使用率低。
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正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一是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二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一是开展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二是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新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要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要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②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7.2.
③王艳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上旬).
④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6-2-1.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2.16.
[2]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上)[J].求是.
[4]鲍伯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热点分析,20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环境
环境问题已成了现阶段讨论的热点,可以说它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并且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学习生物学科应该关注的。只有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的未来,所以环境问题应及时地充实到生物教学中以加强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珍惜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环保教育的观念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和依据。并且生物学课本中富含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等知识内容。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资源,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环保教育内容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资源。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蕴含着生态与环保的因素,教师可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把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中的信息资料说到,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1]。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并珍惜所生存的环境,使其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比如,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放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土地荒漠化、当前严重的雾霾等问题,以及“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引入学生的意识中去[2]。使学生认识到森林一旦被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可能会导致泥石流等严重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适时有效地整合课内外环保资源。当然,教材中有关生态与环保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更多的环保教育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利用网络、书籍、报刊等获取相关环保教育资源并将其导入生物课堂教学,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可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促进和巩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例如,在家里使用过的废旧地膜、电池是如何处理的?它对环境有何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课堂知识来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另外,在教学青蛙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只青蛙一天可捕捉一至二万只害虫,但由于剧毒农药的使用以及人类为满足胃口的需要,致使许多农田青蛙基本绝迹,表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灾难将使人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开展多渠道的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课外活动的开展恰好能有效地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只有通过实践更好地让学生去了解环保教育,懂得爱护环境。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因此在生物教学课中,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生物内容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外环保小组活动和课外活动,以促进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宣传,让身边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环境。1.组织课外环保小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环保小团体,让学生自己去种植、饲养各种小动物,然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既巩固了课堂知识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比如,进行一个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将一个班级分组后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由此来净化这一个小小的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此可以促使学生达到语言、行为及心灵的环保意识的强化,倡导学生利用一切资源进行环保宣传。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班级中设置废电池专用回收箱,供师生平时投放废电池,定期回收后交有关部门统一处理。垃圾桶分类处理:在教室中放置可回收物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可回收物垃圾是指各种纸类、塑料瓶、玻璃瓶等可通过废品回收站回收利用的物品,由班后勤组统一回收。2.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将环保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实践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开展生物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乡村的田野,去调查环境受污染的情况、植树造林情况等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小河里或者池塘里去观察小河与池塘里的种种景象让他们写一个观后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并且全力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去进行实地的考察探究,将不同地方不同环境因素进行对比,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的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3.利用各种环保节日或环保法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说到环保节日,并不缺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无烟日、世界粮食日、世界水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利用这些节日配合有关主题举行专题讲座,通过校报和墙板、手抄报比赛等活动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向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宣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3]。如能很好地利用环保界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宣传工作,不仅能弥补单一的生物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每个学生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4],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全校范围内宣传展览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在实践课堂上定期地让学生自觉组织一些有关环保知识的演讲以及各种辩论赛等,把环保教育深入学生心中。这些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于保护人类这唯一的生存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
环保教育看似与自然资源没有任何联系,其实它们有着很大的渊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身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很重要的,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重要的,让学生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离开自然的支持就没有周围的生物,更没有人类。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掠夺式地开发、索取自然资源,最终会威胁到人类自身。例如,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能源,而且对与农村来说常见的能源有柴、煤、电,利用太阳能的却很少。而柴来自农村的秸秆、荒草、树木,而煤又是几千万年以前树木经过岁月的变迁,深埋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去开采,它们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此外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空气污染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会夺取人类的生命[5]。还可以通过播放河流、海洋、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的视频或图片向学生展现自然资源之美及其重要的作用,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而能够从自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爱护人类的家园。
四、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总体说来,环保教育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学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生物老师应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教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让学生仅具备环保意识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并付诸于行动,使学生通过生物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还要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自觉得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不乱扔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不去破坏它们,并且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发起养一盆花,栽一颗树,爱护每一片草,地保护人类森林的呼吁[6]。通过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加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并自愿付诸行动来保护环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田先娇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08).
[3]李晓静.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课堂教学研究,2013,(01).
[4]焦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理论创新,2013,(05).
关键词:校园;体育教育;现状
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的校园体育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校园体育能够提高校园生的体质,磨练校园生的意志,有效促进校园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1]但城乡教学资源配置仍不合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革新,师资队伍急需建设等问题也同时存在。我国颁布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校园体育教育是否符合其要求,真正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达到了其提出的五点目的,本文经过深入的调查,对我国校园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匮乏
在教育资源整体失衡的大环境下,体育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也就愈加明显,无论是在教师资源、教学器材,还是教学管理、课堂规划,都存在着此类问题。
“体育教师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是保证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基本因素。”[2]因此,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正规体育院校的毕业生仍然没有成为校园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而且,城市占据了其中八成以上的教师资源;乡村的体育教师大部分为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至于教学器材,更是相差甚远,城市的校园有必备的教学器材、场地、运动设施等,条件好一点儿的还有体育馆、塑胶跑道;而乡村一般情况下只有些必备的球类,单双杠等,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要想达到教育部《校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相关要求,更是无从谈起。在课堂规划上,城市更加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通过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和督促教学,而乡村则无力顾及,缺乏必要的支持和监管。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体育教育资源配置难度进一步加大,但城市和乡村的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了教育不公现象的严重化,在乡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今天,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同样是一个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思想落后
所谓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那么,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很有市场,“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和方法有合理和科学的部分,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的说教下,被动地进行机械的模仿练习。”[3]但其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套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基本能够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再纠正”的单一授课模式急需改革。而且,在乡村体育教育中,“放手式”、“遥控式”教学依然存在,一个球就可以玩一节课;在城市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着自由活动时间过长,教学环节不完整,过于随意等现象。
落后的教学思想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和体格素质锻炼,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应该全面发展,更应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个人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就是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从而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达到应有的体育教育目的。
三、学校教学不应挤占体育课时
体育课是副科,这种想法在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然被广泛认同。因此,素质教育掩盖下的应试教育变得更加可怕。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经常被挤占,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
学生文化课成绩决定着一切,“对成绩提高的过分追求使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学校忽视体育教育,占用体育教育时间,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已经成为了多方默守的应试突击方式。”[4]因此,尽管课程表中的确排有体育课,但是经常被挤占,特别是如遇雨雪等恶劣天气时,更是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体育课程被随意挪用侵占,直接导致校园体育教育得不到有效实施,校园生得不到应有的体育锻炼致使身体素质底下。
四、对校园体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校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真正重视校园体育教育。各级领导、老师应该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彻底转变观念,对校园体育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到实处,对政策执行不到位,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要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责任,这样校园体育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2、深化“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是改变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传统育人理念,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观念,使学生健康成长。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强健的体魄,是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
3、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体育课堂应该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情况应当避免出现,尽量营造愉悦的体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锻炼的潜在意识,尝试新型的“主动教学模式”和“开放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课堂内容。在过去,体育课的教学的形式主要是以体育竞技为主,用体育项目的测试成绩来评估学生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改革方向应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为主,并用这一项目作为锻炼学生的手段,从而达到提高心理、身体素质,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增加体育课程的内容,并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全体,个人,竞赛,社团或表演的形式,而非单一的以理论、测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
五、小结
面对如今的社会发展,体育教学也应与社会的发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改革。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和价值,以便让学生有更充足的自身条件竞争未来。只有真正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育人理念全面落到实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输送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斌,赵亚敏.校园体育教学现状和对策的研究[J].校园教师,2009,(4)
[2]蔡雪红.浅谈校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09,(12)
[3]张铁庚.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改革传统校园体育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2002,(8B)
[4]沈勇.浅析校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2010,(7)
[5]代志星,刘海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园体育师资的重要性和不足[J].大众文艺,2010,(18)
[6][德]德尔・雅思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7]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与出路――论雅斯贝尔斯的技术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
[8]韩会君,刘会深,人文体育的流失与唤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9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现阶段;创新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87-01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便利化管理。在传统的乡镇实行的一直都是各自治理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而基层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管理所有的事务,所以就会导致在乡镇中许多事务都处于无人顾及的状态。这样的现象对于乡镇的管理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容易出现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点。通过群众活动的开展,积极鼓励群众都自觉加入乡镇的文化活动建设,做到共同管理乡镇。与此同时,群众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定会形成各种文化层面不同的组织,进而做到各组员的相互约束和监督,使得乡镇的管理更加方便有效,有力促进了乡镇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促进乡镇文明、提高群众素质。在一个乡镇的大多数人们都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性和知识范畴。乡镇中淳朴善良的民风在当今社会确实十分难得,这也是为什么说促进乡村文明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部分。但是,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水平扶摇直上,我国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乡镇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随着外来思想的侵入,它所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在巨大的经济转变之下,群众经济压力越发增大,就容易导致集体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一些不好的转变。想要这种情况有所转变,就必须重新建立与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精华的乡村文化。而群众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各种多样形式的群众活动充满了乐趣,同时还可以对各种道德知识进行教育,让群众在乐趣中学会理性看待时代的进步,平和心态,共同努力促进乡镇文明,提高整体思想素质。
二、目前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不足
在群众活动的不断深入中,我国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成就。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乡镇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量的增加,乡镇群众活动的进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尚且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文化活动设施不齐全。开展乡镇群众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齐全的设备。但是有些思想较为保守的乡镇只是单一的注重对经济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自然就没有为群众活动提供相应的设施;还有的乡镇因为经济能力相对较低,没有足够的经费为群众将相应的设施配置齐全,更有甚者,地方财政部门因为经济限制,没有考虑到群众活动设施的资金支出。这些都是以往积累的问题显露,只有转变观念全力支持群众活动的开展,充分认识到群众活动的优势,促进我国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文化活动内容老套。群众活动的开展在社赢得了一致的好评,由于活动内容毫无新意,大都是一些固定的活动内容,没有创新,不足以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吸引群众的目光。当然,有些乡镇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一些举措,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都没有使这个问题得到最好解决,给群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弊端。
(三)文化人才匮乏。目前,已经有部分乡镇跟上了群众活动改革的潮流,并组织了相应的队伍。由于乡镇多为留守的孩子和老人,参与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又因为他们接受的培训或专业训练较少,无法满足新时代下群众的需求,直接导致活动无法深入开展。
三、如何在新时期创新新群众活动
想要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最主要的是从思想上改变大家对群众活动的认识,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以及文化活动的形式,让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为群众所熟知。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理论建设有所加强,只有强大的理论支持才能让群众文化活动观念深入人心并去执行。当然,仅是思想的深入显然无法将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充分发挥,还需要相关部门针对本乡镇的具体情况对群众进行培训,根据实际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接受能力,构建出一整套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有效体制。只有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才够有效促进乡镇群众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显而易见的是,我国物质文化发展已经趋向稳定增长,而我精神文化的建设仍有所欠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虽然在初期还存在着不足,但是在不断摸索中,群众文化活动必定能渗透到群众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金伟.浅谈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方法[J].人间,2016(15).
[2]董国志.谈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J].剧作家,2014(1).
关键词:音乐;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58-01
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需从小学抓起,但是就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情况堪忧,尤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弊端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不受重视、教学设备落后、音乐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因此,针对此类问题,
本文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学校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在农村小学里,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简称豆芽科,一切都应“副”从主便,因此很多音乐课都被敷衍了事,有的上成了语文,数学,有的则上成了自习课。目前,乡村的许多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技能教师,就是有专职的教师都安排从事语文或数学科教学,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这样,老师的专业知识随时间的洗礼慢慢的遗忘,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
殊不知,这里的学生们是多么地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每次上音乐课,却叫他们很失望,越来越重的负担使他们也不得不“副”从主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校长,领导,老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权利。
二、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模式
我的小学生生涯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您”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这样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难怪学生唱准的没几个,也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假如再这样一如既往地教下去,音乐将会与时代同行吗?
再者,结构混乱,且教师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这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确实有困难。“文有定理,而无定法”,是要求在教学中有创意,但还不到自编教材的地步吧!特别是有关最常见的乐理知识,教师对其是置之不理。
对此,我想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1、音乐课的结构安排要科学。
音乐教学跟语文数学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当然这是一般形式,一般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并注意:一般欣赏内容不与教学新歌安排在同一课时;节奏训练要么放在课前,要么放在教学新歌之后,听唱训练与视唱相结合进行,一二年级不要求唱会整首歌的曲谱,一般以唱游形式为主。
2、教师要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虽然上音乐课是孩子乐意的,感兴趣的,但也会碰到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调动,如在教学基础知识时,要用鲜明,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如用台阶的高低表示唱名中音的高低,用谱表上的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对照图帮助学生识别音的高低;用三角铁和舞板的发音说明音有长短;在教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可采用线的长短示意,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教学乐句时,可采用视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进行,碰到六度音程或七度音程,可以用打手势进行,这样化难为易,学生就学得轻松。
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重生动性和技巧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要统一认识,把加强音乐教育列入议事日程
在加强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尽快地改变落后的状态,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音乐教师要统一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音乐教育对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加强音乐教育列入议事日程,从课程安排、教学实施的完善、师资力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音乐教育的需要;在目前最起码要正常开设音乐课,做到真安排、开足课、上好课。
四、加大教学设施投入
应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如增加电视、各种器乐、光盘资料等,改善现有的音乐教学条件,调动农村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很多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本身就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有教学热情和基础的教师也大多闭门造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若得不到提高,即便是领导再重视、教学设施再完善,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引进专门人才、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要求音乐教师规范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蔡菊先.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学[J].中华少年,2016(08)217-21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关键词:网络;乡镇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在逐步的提高,其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乡镇群众中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当地政府以及乡镇负责人需要认清形势,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好有力的支持和工作。网络其自身的特点在乡镇普及中需要注意相关的问题,避免产生不好的影响。
一、网络在乡镇文化引导上带来的好处以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网络对于乡镇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网络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好处。因为网络可以提供一个很大的无形的市场,这就为处在交通不方便的乡村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可以在网络的浏览中就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仅可以方便自己的购物,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学习到了更多的技巧。同时在网络的利用中我们可以针对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和浏览,可以方便的掌握知识,还能了解到很多不同的公共娱乐活动。
其次可以及时方便的了解到共享信息。这点尤其对于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便利,如果政府需要办展览。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浏览,不受时空限制;还可以随时随地的与群众进行交流,政府和民众可以在某一模块畅所欲言,为政府的执政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都有好处。另外有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展览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搜寻信息。
(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网络在使用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网络需要运行的费用问题,在乡镇尤其是乡村的生活中,人们看重的还是生活质量的优越与否,对于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有的时候还并不很超前和开放。如果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话,兴许会想着去做一些娱乐生活。因此网络在乡镇普及的话需要考虑费用的问题,不光是硬件设备需要费用,入网也是需要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规划好,就无法在乡镇中得到普及。因此政府为了提高乡镇文化生活,就需要在一些政策上提供优惠,帮助乡镇群众在网络这一引导文化的项目上得到施展。
其次是一个网络环境的问题,众所周知,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安全问题。由于乡镇的多数人群对于网络还不是也别熟悉,经常在刚开始运行的时候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和过度沉迷,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上当受骗的事情。所以在网络运行的环境中,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保护。政府也要加强对于网络应用的指引,派专人对某一特定区域作好网络支持工作,争取群众能够孰练掌握电脑,进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2]。
二、网络对乡镇群众文化引导的重要作用
对于乡镇群众来说,获取知识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手段比较局限,平时主要是通过书籍报纸和电视。随着经济发展,政府也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管,并且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于知识的获取越来越便利。在城市生活中网络的应用已是相当普及,但对于乡镇生活的人民群众,网络的使用仅仅是存在于少数人[1]。由于从网络上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并且获取知识不仅快速而且便利,因此应该大力在乡镇中普及。并且人们也越来越受到它的重要性。
在资料获取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从网络下载信息;在与人朋好友的沟通上,可以不用长途跋涉,直接就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自由在的沟通;在学习上,可以为孩子大人提供所需的网络学习课程;在生活上,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实现完美的购物。这为乡镇群众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网络对于群众的引导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网络知识和信息优于传统的宣传教育万式,对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以及相关措施
乡镇文化站是为进一步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农村文化而设立的,该部门是由政府设立的,集书刊阅读和文艺娱乐以及宣传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在网络对于乡镇群众具有重要价值引导作用的时候,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它可以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在网络对于文化有引导的当下也要注意加强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乡镇文化站也要加强相关的措施。
首先就是,政府要加大对文化站的投入,文化站在硬件设施以及内在技术掌握良好的情况下加强对于乡镇群众的指引。满足乡镇群众对于网络这一与时俱进的文化引导形式的内在需求,并且充分发挥文化站自身的服务功能,做好相关的支持工作。因此政府为了提高乡镇文化生活,就需要在一些政策上提供优惠,帮助乡镇群众在网络这一引导文化的项目上得到施展。
其次文化站要加强对于乡镇群众网络使用中的监督,加强人们注重网络安全的意思,使得在乡镇形成一股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所以在网络运行的环境中,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保护。政府也要加强对于网络应用的指引,派专人真对某一特定区域作好网络支持工作,争取群众能够孰练掌握电脑,进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2]。
再次就是网络应用过程一个度的问题,文化站在乡镇群众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好群众的网络使用限度问题。因为网络在应用的时候可以给很多人带来信息掌握的便利,也能给闲暇的时间提供一种娱乐方式,造成很多人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使用网络一定要掌握好度,将它的最大立处发挥出来。
四、结语
目前在对于网络的接收很明显偏向于中青年,并且文化程度多存在是高中或者中专以下,可以说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普及还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当地政府以及乡镇负责人需要认清形势,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好有力的支持和工作。网络其自身的特点在乡镇普及中需要注意相关的问题,避免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进行乡镇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构建时,一定要加大乡镇文化资源的普及,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对乡镇的倾斜,对于拥有最丰富资源量的网络,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和地方群众负责人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资源,开展丰富有益的文化生活,为乡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做出有力的指导和指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远不如农村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各地区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挥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大量的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相关文化活动,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村民会受到文化建设的感染与教育,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促使部分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入到农村地区,使村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行耕种与生产,促使相关农产品可以快速投入到市场,这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文化意识淡薄。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农村居民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对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不闻不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茶余饭后习惯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无法顺利地推进。长此以往,村民的思想会越来越腐化,越来越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基层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还为建立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所以在专业的人员方面也存在的严重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相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全面开展。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在农村当中建立了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但是基层人才严重不足,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习惯在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才愿意进入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难开展。另外,个别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带头,能够参与到活动的村民非常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村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只能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从事一些其他的赚钱活动,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3)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要想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一旦在建设中出现经费缺乏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文化活动很难推进与开展。但是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济紧张,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原有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与实际的规划和建设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其次,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发展非常缓慢,导致许多投资商和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最后,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专业的文化人员愿意投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最终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发展。(4)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发展阵地流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只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简单的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图书室等,这会严重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基本处在闲置状态,这些书屋平常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书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农村地区还会出现连书都没有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5)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活动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情况,影响到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农民在参加活动时没有良好的场地,影响到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感受,不利于后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思想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农村人员的思想认识,促使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中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在要求相关村民在活动中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与开展。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做好日常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宣传时可以在村委会、田间地头以及村民家门口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集体微信群,一些有关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下拨一部分资金用来鼓励村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确保全体村民应用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日后乡村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在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农村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和质量较差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落实,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良好的活动场地,这对激发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按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标准进行操作:(1)每年对每个乡村补助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24万元(具体金额按照地区经济条件而定)。(2)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共享、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和体育活动等,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通过多渠道融资,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还可以确保相关文化基础设施顺利完成。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与进行,与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对用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切忌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占用村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比如对于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要遵循如下标准:①文化广场面积应在500m2左右;②文化广场包括广场(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分区;③有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收集箱等设施;④有灯光照明,有电源插座;⑤有不少于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年利用率不少于60天(次)。避免在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对相关文化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设计,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确保全体村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使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蚀,这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对于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容,这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使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这对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