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第1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3-0019-02

今年5月中旬,德国汉堡报告出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7月26日,德国公众传染病预防与监控主管机构宣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已经结束。此次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疫情,全球有众多的相关科学家参与其中,从发现到结束仅2个月的时间。医生们惊呼从未见过如此厉害的大肠杆菌,在科学家们的合作下降伏了。

本次疫情罕见致病菌与以往的“非典”、“甲流”相比可能更为凶险,但并没有造成更大的危害。分析全球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信息的传播,可以为今后应对此类事件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帮助,并进一步促进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

1 疫情信息的传播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媒体渠道

我们知道,科学家一向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这一点,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中得到了证实。《报告》研究表明,科技机构与其他机构一起,得到公众的绝对信任并不高,但相对而言,科技机构的公众信任度又远高于其他政府部门。同样,对于信源,国外公众认为较值得信赖的也是“专家学者”和“非政府组织”,而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

在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中,德国第一时间公开了疫情信息。我们看到德国疫情信息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科研机构,联邦公众传染病预防与监控主管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而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力渠道也都是权威的严肃媒体,而更多的大众媒体是以影响面广速度快等特点跟进。

相比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 2002年12月,钟南山院士向广东省卫生厅紧急上报“非典”病情,并未引起重视,而是习惯性地封锁消息;直到2003年1月21日,广东省卫生厅才发文件,向各医院第一个调查报告。到2月初才上报中央,错过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而我们的媒体也是按照“统一口径、统一数字、统一处理方法”。不但普通百姓不知情,就是一些领域内的科学家也不知情。到了2003年春节期间,这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的暴发已经导致大批医务人员被感染,但政府和媒体都对此保持沉默。本来是一场区域性的传染病,却在信息封锁或半封锁的状态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政府控制、媒体失声的状况,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了密集、大量的负面报道。据统计,仅《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BBC四大媒体在半个月时间就有200多条报道,负面报道占总报道的大多数。一些西方媒体借机制造中国“阴谋论”、“”等,对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这些媒体在德国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中,所有的报道都围绕着疫情和抗疫情进展进行,特别是抗击疫情的科研进展情况。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听到的都是科学家的言论和声音。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要不断面对的危机,而战胜这些危机只有靠科技的发展,只有让科技信息通过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媒体渠道以及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才能让科学的归科学,避免本已复杂的事件更复杂。

2 科技信息的及时传播给危机中的民众以安全感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感染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出现肾脏衰竭,甚至死亡。科学家们对病菌的认识和降伏也是艰难的。但是,科技信息通过媒体的传播,民众知道有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在共同努力,人们没有过度的恐惧感。

在中国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学家收到样品后,3天内完成了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测序和初步组装,确定该菌株属于血清型O104,并及时将相关基因组序列数据公开分享,促进了全球生物信息学家的通力合作;在数据的24小时之内,完成了对该大肠杆菌的基因组组装;在数据的2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引起此次爆发的菌株与2001年在欧洲分离的菌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离株55 989有高度相似性并展开进一步分析比较;5天后,研制出该大肠杆菌的诊断试剂盒并向全球范围内无偿提供检测实验方案及所需引物序列信息;2周内全球的研究人员在维基百科中公开了24篇关于该菌株的毒力、抗性基因、进化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报告。远在中国的还有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积极参与其中。

《科技日报》对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进展实时跟踪报道,互联网第一时间转载广泛传播。国外媒体也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并对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德国方面用“全情投入、异常高效、能力超群、速度惊人”来形容中国科学家。

事实上,非典疫情过后,为增强对流行性疫情的全球防范,世界卫生大会在2005年通过了修订后的《国际卫生条例》,明确要求各缔约方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科研等领域的合作。几年来,各国在推动应对流行性疫病科研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我国传媒与国外主流媒体相比对科技信息的传播力度仍由差距。

“非典”疫情发生后,催生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多的党、政府甚至企业的领导干部走上了新闻这个舞台,处理媒体关系也越来越成为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我们之后经历的“甲流”以及最近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我国媒体的报道重点往往是领导的关怀、政府部门的努力。而实际上,面对重大威胁民众更关心的是有哪些科学家在努力,是否有全球的一流科学家参与,进展如何,今天的科技进步是否能战胜疫情。而且人们也更渴望科技信息是科学家直接表达的,而不是经过政府发言人的嘴说出来的。

韩启德院士曾感叹,今天的媒体,拥有空前强大的力量,深刻影响着大众心理。但是不少科技工作者还没有能够跟上这样的变化,不善于利用媒体。他引用一组数据: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占的比例稍高,但也仅为13.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0!也就是说,当最需要科学家讲话的时候,在媒体上缺乏应有的声音,这样的情形是非常危险的。

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科技信息的及时充分的传播,同时,也让民众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只有这样才能给危机中的民众最大的宽慰和安全感。

3 让科技信息先于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流行

我们看到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国度,造成的危害不同,越是贫穷落后国家损失越大。除了经济因素外,与国民的科学素养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有效的措施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是在2010年年底公布的,这次调查从3个方面定量测度了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是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经综合测算,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我国全民科学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最好手段是加强科技传播的力度,科学家应该成为科技传播最有力的推手。《中国科学传播报告》显示,公众认为科学家在完成科研教学等本职工作之外,最重要的责任首先是“向公众传播科学”,这一比例达到92.4%。

韩启德院士在2010年11月1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的演讲中指出,如果我们的公民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社会就不可能是理性的、和谐的,我们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他介绍,2007年初,有媒体报道广东和海南等地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接着就有传说人吃了感染的香蕉会得癌症,还有传说香蕉感染的是SARS病毒。消息迅速传播之后,海南香蕉的价格从每公斤3块钱跌落到3毛钱,蕉农每天损失超过2 000万元。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简直是天降横祸。但凡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巴拿马病”其实就是很常见的香蕉黄叶病,感染的是镰刀菌,是不可能传染给人的。

此次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我国媒体就不间断地把科技信息传播,使我国民众能充分地获得关心的信息。7月5日,中国科协主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请权威专家与媒体记者共同交流“认识超级细菌――从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到耐药性超级细菌”的话题。

病毒无国界,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有可能形成的全球性疫情,让中国民众提前掌握相关科技知识,随时了解科技信息才能以平稳的心态对待疫情的发展,这是科技传播的力量。让科技信息先于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流行是应对危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詹正茂,靳一,陈晓清,等.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第2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一6604(2012)00—0071—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由于它的突发性、意外性和群体性等多重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健康与社会秩序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虽然从2003年SARS事件之后,我国明显加快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步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已经初步建立。然而,我国的卫生机构,尤其是广大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构建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完善现有的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则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国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现状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可以划分为结构体系与功能体系两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系统。其中,结构体系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所涉及的包括决策、信息、执行、保障等四大系统的处理机制。而功能体系则是对应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周期性波动(潜伏、爆发、蔓延、稳定、下降、回复)而进行的指向不同阶段的举措,主要包括预防、反应、扩散、恢复和总结等五方面内容。功能体系是结构体系重要的外显性表征。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实施中能够实现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2004年1月,卫生部正式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已有70.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这为我国乡镇卫生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反应和评估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我国广大乡镇卫生院的疾病预防控制组织基础设施落后、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经费匮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导致识别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低下,报告意识淡漠,易造成监测盲区和空白点,这与建设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的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公共管理学指出,组织协调是组织运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组织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其中,水平协调是指组织间水平方向上的合作,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益相关的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明确相互间的边界;二是成立机构间委员之类的组织进行协调,推动在共同参与的领域的合作。

Ouarantelli认为,危机管理需要一个富有弹性的、适应性很强的组织结构以满足各种危机所需。应急组织协调机构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保障。2004年3月,卫生部专门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然而,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仅有3.3%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也相应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这对于广大的乡镇卫生院而言,组织动员的辐射力度十分有限,普遍存在反应速度慢、指挥协调乏力等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的危机管理模式属于一种“条块分割”模式,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各职能部门、专业救灾队伍发挥其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种难以克服的局限,那就是部门间责任与权力的不对称关系导致了各个危机管理部门之间“界面关系”的模糊,其结果往往是各自为政,难以协调,这无疑不利于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二、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较差,应急能力薄弱。受体制机制、地理环境、经营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普遍缺乏活力,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较差,应急能力薄弱。尤其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以及市场经营模式的挑战,乡镇卫生院只有及时转变观念,针对自身发展瓶颈,盘活现有资源,提高治理水平,改变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乡镇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

乡镇卫生院缺乏对高素质适宜人才的吸引力。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是长期以来制约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乡镇卫生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和重要阵地,除了必须对在岗人员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之外,还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乡镇卫生院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改革现有用人制度,吸引和稳定专业人才,优化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配置。

乡镇卫生院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其应急能力的发挥。由于乡镇卫生院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在我国卫生工作中地位不高,再加上部分地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长期忽视,造成了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难以为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乡镇卫生院将主要精力转到有偿服务与创收上,制衡了对公共卫生等工作的投入,恶化了乡镇卫生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发挥。

三、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构建思路

第3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1044-02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近年来各地学校中传染病暴发和流行时有发生[1-3],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更好地处理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掌握其流行特征及其规律,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4-2007年温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事件的判断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确定。资料来源于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07年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收到的全市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温州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总体分布、特征、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发生在温州中、小学校及幼托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176起,占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77.19%;报告发病数9 709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8.62%;无死亡病例报告。其中传染病疫情142起,报告发病数8 667例,分别占总数的80.68%和89.27%;食物中毒事件31起,发病806例,分别占总数的17.61%和8.30%;其他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起,发病数236人,分别占总数的1.70%和2.43%。传染病类突发事件明显多于食物中毒类事件。见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学校突公共卫生发事件报告,报告数量最多的是永嘉县,共有44起,发病1719例。农村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144起,温州市区32起,农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明显多于市区。

2.2.2 时间分布 2004-2007年学校的176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2006和2007年为多,分别占总报告数的33.52%和31.82%。全年各月份学校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从3月份开始增多,4-5月份出现高峰, 6月份开始减少,至9月份又有所增加,出现第2个高峰,12月达最高峰,随后又减少。见表2。

2.2.3 学校类型分布情况 小学和中学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分别占总数的62.50%和22.16%,说明小学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危人群,其次为中学生。

2.2.4 城乡间分布情况 本资料结果显示:乡镇中小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共有120起,占69.32%。其次为县中小学,共有20起,占11.36%。

2.2.5 各种传染病疫情情况 在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暴发所占的比例最高,暴发起数最多的是水痘(62起),占总传染病暴发起数的43.66%,其他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29起)、流感(19起)和风疹(16起),分别占总数的20.42%、13.38%和11.27%;病例数最多的传染病也是水痘,共发病3246例;其他依次为流感(2 196例)和流行性腮腺炎(2 193例)。见表3。

3 讨论

2004年1月我国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当年全国各类学校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占全年总事件数的40%;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表明学校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较为突出[4-9]。温州市自2004年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以来,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和发病人数较多,呈高发态势,高于全国的比例[3]。温州市2004-2007年乡镇中小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多,占总数的69.32%,可见乡镇级学校是突发事件的易发单位,故应将预防和控制农村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农村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

学校人群聚集,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10-14],因学龄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成为多种传染病的好发人群。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13]。本研究表明,学校中传染病暴发数和发病数所占比例均最高,在176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疫情142起,占80.68%;报告发病数8667例,占89.27%,与全国的统计结果相似[13],但高于郑州、河北等地报告[15-16]。传染病暴发以水痘最多,其他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风疹,发病数最多的传染病也是水痘,其他依次为流感和流行性腮腺炎。学校需对学生宣传相关卫生知识[17],发现后及早报告,由疾控部门及早处理。如处理不及时,易造成暴发和流行,除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外,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1,2,18]。此外,应加强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多少与学生假期密切相关。学生放假后,集体活动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显减少。因此,在上学期间可利用缺课登记作为学校早期暴发的预警[19]。注意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宣传和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接触传染源,减少疾病传播。

4 参考文献

[1] 冯济富,林海江,王伟炳,等.浙江省某沿海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评估及对策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1-4.

[2] 李侯健,张慧君,龚健,等.2004-2006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应用预防医学,2007,13(4):209-211.

[3] 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 81-82.

[4] 雷芝樱,唐振柱,陈娜萦.广西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1016-1017.

[5] 孔东锋,谭唯. 2006年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 476-477.

[6] 李铁钢,杨智聪,王玉林,等.广州市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40-941.

[7] 雷芝樱,董柏青,陈娜萦,等.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与对策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47-449.

[8] 高伟,袁树华,屈苏格,等.河北省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14-715.

[9] 马晓晨,松凯,李可群,等. 2006年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2):135-136.

[10]DWORKIN MS,JENNINGS CE,ROTH-THOMAS J,et al.An outbreak of varicella among children attending pre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illinois.Clin Infect Dis,2002,35(1):102-104.

[11]KHETSURIANI N,BISGARD KM,PREVOTS DR,et al. Pertussis outbreak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with high vaccination coverage.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1,20(12):1108-1112.

[12]JOSEPH C,NOAH N,WHITE J,et al.A review of outbreaks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 schools in England and Wales 1979-88. Epidemiol Infect,1990,105(2):419-434.

[13]沈蕙,滕臣刚,李海,等.学生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效果观察.上海预防医学,2008,20(8):403-404.

[14]马林,庹晓莉,苏应雄,等.成都市中小学生2006年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71-272.

[15]李肖红,陈彦哲,韩同武,等.郑州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8,8(3):456-457.

[16]袁树华,高伟,路丽,等.河北省200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490-3491.

[17]MADEIRA NG,MACHARELLI CA,PEDRAS JF,et al.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as a strategy to control dengue. Rev Soc Bras Med Trop,2002,35(3):221-226 .

[18]林玫.我国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防治对策.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15-517.

第4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卫生工作;生活变动事件;适应,心理学;循证医学;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77-02

Evidence Based Research of Schoo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ping Matrix/LU Ping, XU Yong.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School o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oping strategy of schoo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China, and to giv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chool coping matrix. Methods A matrix f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hool emergency events was studied by us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based on the Haddon matrix. Results School emergency mainly took place at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at present China, most of them were infectious disease and food poisoning, and raised year by year. There were more problems existed in rural school. Research about school emergency mainly focused o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Crisis management form was single, content was general and lacked systemic multidimensional lash-up processing scheme. Most schools'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were deficient, and ignored management of mentality and information. Haddon matrix was fit for analysing schoo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ping countermeasure.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ed in school emergency crisis management, especially in rural school. Haddon matrix can be a useful framework to school public heath emergency readiness and response,as it was scientific, practical, multidimensional and flexible.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practice;Life change events;Adaptation,psychological;Evidence-based medicin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能力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消除管理中存在的盲区,已成为影响我国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Haddon模型是一种适合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应急反应模型[2]。本研究通过循证分析的方法,找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再用Haddon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拟合应对策略,从而提出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学校应对措施模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为主要检索工具,以重庆维普公司创办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研制的《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网络版》为辅助检索工具,检索年限为1998-2008年。采用主题词(学校突发事件)与自由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突发事件、中小学校突发事件等)相结合的检索手段,检索发表在国内医药卫生期刊上学校突发事件的文献。检索的关键词还有学校/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循证/循证医学。剔除重复研究、设计方法不明确、质量差、可靠性低等无法利用的文献。共检索到2001-2008年国内已发表的相关文献45篇,其中流行病学研究18篇,占40.0%;预防控制措施研究7篇,占15.6%;应急机制研究7篇,占15.6%;危机管理体系研究6篇,占13.3%;应对模型研究5篇,占11.1%;其他相关研究2篇,占4.4%。对刊载文献的期刊进行分类统计显示,中国类杂志刊载20.0篇,占44.4%;中华类杂志刊载9篇,占20%;地方类杂志及学报刊载8篇,占17.8%。

根据上述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类别包括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应对模型研究、预防控制措施研究、应急机制研究和危机管理体系研究。通过对检索出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措施及应急机制进行循证分析,并结合应用于伤害流行病学的研究工具―Haddon模型,拟合出最佳的应对机制。

2 结果

2.1 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防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Haddon模型及文献检索结果,将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防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见表1。

目前,国内学校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 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乡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表明农村学校内的突发事件问题仍然是今后一定时期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学校突发事件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形式单一,应急预案内容过于笼统,缺乏系统的多维应急处理方案,大部分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忽视对心理和信息的管理。

2.2 Haddon模型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应用 借鉴Haddon模型,将该模型与循证分析出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对策进行拟合,建立一个Haddon模型应用于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模型,描述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的3个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的应对方案。见表2。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其有效应对策略应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综合考虑。学校作为突发事件的易发场所有其自身特点,其应急机制亟需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5]。Haddon模型在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过程中,事件发生前的措施有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交流和一级预防措施;事件发生时公共卫生应对措施有启动有效的应急预案、风险信息交流、紧急医疗救治;事件发生后应对措施有事后长期身心健康干预以及善后处理措施。学校在预防疾病工作中,应及时更新应急观念,不断调整管理策略。

3 讨论

学校原有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如何调整防病体制、更新应急管理模式是学校应认真思考的问题。Haddon模型作为一个新颖、灵活的分析工具,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框架,具有使用一种方法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在应对棘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显示出极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它通过对相应阶段应急反应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跨学科对策和预案,有助于公共卫生应急部门完善应急准备工作和提出整改计划,评估相应部门的应对能力。此外,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中,Haddon模型也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应用价值,既可以总揽全局,又可以聚焦于某一微观,甚至包括个体[6]。Haddon模型能够应用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反应机制。

目前,我国尚缺乏真正实用、科学、系统的学校应急防制体系,而控制效果评估、相应机构应对能力评估、经济学负担及相关应急机制模式的研究文献更少,还没有将Haddon模型运用于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研究。因此,运用Haddon模型探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细化应急对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参考文献

[1] 龚震宇,林君芬,夏时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2):26-28.

[2] CONROY C,FOWLER J. The Haddon matrix: Applying an epidemiologic research tool as a framework for death investigation.Am J Foren Med Pathal,2000,21(4): 339-342.

[3] 李立明.流行病学.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BARNETT DJ ,BALICER RD, BLODGETT D,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addon matrix to public health readiness and response planning. Env Health Persp, 2005, 113 (5):561-566.

[5] 廖文科.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2.

第5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第6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 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公共卫生事件;作用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a)-0155-02

为了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应急反应及处置能力[1],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业务应用系统的应急指挥平台,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活动实施组织领导的一个科学、有效、运转良好的组织系统,对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健康损失、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降到最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1 卫生应急指挥平台的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其不可预测性,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必然会反应迟缓、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因此,应急指挥平台是以提高应急指挥及处置能力为目的[3],以提供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处置为基本手段,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卫生应急服务的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1.1 应急准备功能

1.1.1 资料收集管理 可以提前收集管理卫生应急工作的有关规范、应急预案和相关知识经验资料[4];收集本地区历史突发公共事件、典型突发事件应急案例及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等信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1.1.2 物资管理 可以实时管理应急物资储备及调配情况,并通过有关数据对应急能力及物资储备进行科学评估,包括评估某一事件所需的应急人员、检验的试剂及设备、防护用品种类及数量、交通、通讯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合理调配应急资源,堵塞漏洞,有备无患。

1.1.3 人才管理 建立应急专家库及卫生应急梯队,并将卫生应急成员按职称、专业特长、应急经验、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管理,增强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能力,增强联合应急的反应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处置水平。

1.1.4 培训演练 组织医疗卫生和卫生应急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进行实战演练,发现预案或程序的缺陷并提出整改措施[5],提高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的协调性,检测预案的实用性。

1.2 监测预警功能

及时准确的监测是及早发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防止其发展的重要基础,监测贯穿应急指挥的全过程,预警是监测的目的[6]。应急指挥平台根据主动或被动获取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实时数据(包括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系统、社会举报、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的监测信息进行核实),根据国家规定和特定的预警规则,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估,对符合预警规则的事件预警信息,同时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展开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并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进行通报与汇报。

1.3 应急处置功能

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各个监测信息系统收集到的各项数据,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能快速启动应急响应,并根据预案迅速指挥及处置,有条不紊地组织人员与物资调度,根据事件进展,调整应急救援队伍、专家、物资。同时为专家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为领导分析预测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参考措施,从而控制疫情或事件的蔓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7]。

1.4 结案评估功能

当突发事件被控制后,应急指挥平台要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展示,为卫生行政部门或本级政府提供判定响应终止的决策支持,并对该事件出具结案报告。

2 卫生应急指挥的现状

目前本市应急指挥中心的运作模式是,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立刻通过电话、短信向有关领导报告,并在领导和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进行点对点的资料收集、请示、反馈、传达、协调和跟踪。总结本市卫生应急指挥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信息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不够完善、信息报送渠道不畅通,个别县(区)、部门容易出现迟报、漏报、瞒报现象[8];②应急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自治区卫生厅已成立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市卫生局虽然已成立应急办公室,但是市及其县区卫生局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均无独立编制,无专职工作人员;③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应急工作人员有待进一步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总的来说,缺少一个科学、系统、快速联动、运转高效、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性的应急指挥系统平台。

3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几点建议

①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应急联动机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尽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综合指挥平台的实现过程,提升卫生决策层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②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健全信息保障和专家、专业队伍,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适时监测,及时发现对人类可能造成生命、健康威胁的疾病,并提供预警等决策依据,加强县、镇、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建设;③高素质应急人才缺乏、应急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应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9],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应急队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④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目前,除了个别疾病外,对许多卫生应急物资贮备均未做出明确的数量和品种要求,普遍存在物资储备不足的情况,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有效处理[10],因此,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药品、检验试剂、物资等的储备,提高物质保障能力,降低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赵琦,赵根明,韦建国,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内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477-479.

[2] 祝闻华,陆莺,徐文学,等.县级市公共卫生应急在综合指挥平台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1):13-15.

[3] 李西,邓世延.护理部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5):12-13.

[4] 沈宇青,范春,冯东雷,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8):186-191.

[5] 吕孙顶.应急演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及发展探索[J].海峡预防医学,2009,15(3):71-72.

[6] 洪荣涛.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2):106-108.

[7] 徐寅峰,马丽娟,刘德海.信息交流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中作用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5,23(1):21-27.

[8] 李喜童.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机制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2,6(2):10-13.

[9] 向浩,王重建,许奕华,等.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增刊):9-11.

第7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引起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造成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完善该体系的合理建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

1.1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目前来看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水平偏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应急指挥系统有待完善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等现象,资源配置比较粗放[2],资源配置标准和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也缺乏激励和考核机制[3]。

1.3应急队伍素质不高很多医务人员缺乏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必要的技能,没有具备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某些公共卫生问题和事件的敏锐眼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 ,尤其是缺乏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处置判断等能力[4]。

1.4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落实其作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总纲。

1.5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不完善对于群体性心因反应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为给予足够重视。

1.6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措施相对滞后面对危及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要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又要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等工作,因此,要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束缚[5]。

1.7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联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卫生各部门需要快速采取反应,动员和组织力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联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2对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建议

2.1经费投入不足,需要大力增加投入力度积极建议政府增加莱芜市钢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财政拨款,并通过争取社会资金及相关莱芜市钢城区建设项目等方法,让更多的资金用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房屋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完善实验室相关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莱芜市钢城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的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卫生防护、应急疫苗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

2.2加强应急队伍素质培养,增加培训力度建立莱芜市钢城区实用高效的应急培训体系,制定系统完整的培训方案,通过积极引进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现有应急队伍专业培训,聘请内地学术专家来举办培训讲座等,切实全面提高莱芜市钢城区应急队伍相关知识储备及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2.3进一步完善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警体系在以前预防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监测数据软件分析,建立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平台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疫情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分析及处理能力,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疫情爆发流行的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快速应对措施,延缓疫情的蔓延,降低疫情损害。有关单位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北京:中华法律出版社,2012:1-2.

[2]谭晓东,陈小青,王凤婕,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概述[J].中国公共卫生,2012,39(8):901-903.

[3]柳耀远.加强基层疾病控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19:82-83.

第8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高校 应对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50-02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人类接连经受了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的严峻考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群发群死的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全球范围内每年都会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影响疫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高校作为人群的集聚区,很容易成为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爆发区。我国现有各类高校2000多所,在校学生近3000万人。因此,科学、有效地处置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1.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1.1传染病流行

某高职学院医务科对该院2009年1~11月的传染病情况进行统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流行事件为主,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82.62%,其中排前五位的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传染病流行事件的64.29%、10.13%、8.42%、5.94%、4.52%[2]。

1.2食品卫生安全

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多样化,使得学校食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各种摊点、小吃一哄而起,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学生餐饮一条街。小摊、小吃一多,如食品卫生监管不到位,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食品卫生安全事件。

1.3饮用水卫生

水源地污染、供水设施老化容易造成高校饮用水污染。

1.4环境污染

高校所在地的空气质量不佳,容易造成学生群体性的上呼吸道感染。

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

2.1突发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或发病迅速,就发生时间而言,事先难以预测和防范,给人以措手不及之感,短时间内难以及时有效地处置。

2.2公共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关系到公众利益,就发生区域而言,针对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广大师生,还包括高校周边的单位和居民。

2.3紧迫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危害严重、时间紧迫,要尽快拿出办法、采取措施,将事件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2.4群体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高校,影响人数多,容易引起学生群体心理恐慌。

2.5社会关注度高

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高校,受影响的不仅限于高校的广大师生,同时也会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引发社会担忧甚至恐慌。

二、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产生的原因

1.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卫生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3]。相对于中小学生,高校学生流动性大,容易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且极易传播。因此,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

1.1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流行是高校较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7年报告的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事件占事件总数的95.8%[4]。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染、接触传染、垂直传染和血液传染等六种。高校最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肝炎、痢疾及肺结核等。

1.2意外伤害事故

由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加之日常生活中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诸如春游、实习或社会实践时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2012年4月4日下午1点左右,在苏州太湖三山岛附近水域,一艘游艇撞上了一艘货船拖拽的缆绳,导致游艇乘客4死4伤。事故发生时,游艇上共有8名乘船人,6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4死2伤。事后警方证实,这起事件是游艇驾驶员醉酒驾驶所致。

1.3食物中毒

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是近年来学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食物在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中被污染或时间过长而变质;二是由于餐饮经营者管理不善或以次充好、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原因

2.1财政投入不足

高校卫生资源的投入依赖于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一直未达到4%的目标,和世界平均水平4.5%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从而使得高校的经费尤其是卫生经费的投入捉襟见肘。

2.2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

高校主管部门往往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安全稳定非常重视,而对高校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缺乏必要的重视,而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因隶属关系的原因对高校的公共卫生工作不想管或管不着,监督不到位容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2.3高校自身的问题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管理理念滞后,公共卫生宣传普及不到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等。目前各高校卫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卫生工作普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责任落实不明确,应急反应迟缓。对食品卫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等卫生安全工作不够重视,防范意识淡薄,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不及时,都容易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园甚至在社会上造成恐慌。

2.4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淡薄。学生对摊点的食品往往只注重口味而不注重质量

三.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

1.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建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高校作为应对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主体,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综合事务小组等应急队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2.做好公共卫生重要安全隐患的防控工作

高校医院(医务所)作为高校公共卫生重要安全隐患防控工作及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应随时了解所在地和学生出生地传染病疫情情况,加强学校饮用水、食堂、小摊点、小卖部等环节的卫生管理,确保师生的用水卫生、饮食安全。一旦校内发现传染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疑似病人,应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进行现场救治,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隔离观察、消毒灭菌或转院治疗;情况严重应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主管部门,不得隐瞒、缓报、谎报;完成对接触者的普查和患病学生所处环境的消毒;负责患病学生治疗期间的追踪随访及其它预防控制工作。

3.规范高校卫生管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抓好高校卫生工作,规范管理,是做好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性工作。高校领导对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工作应常抓不懈,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学校饮食卫生监督工作:严把进货关,超市、摊点和食堂要禁止采购霉变、过期的食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使他们具备鉴别食品优劣的能力;强化食堂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搞好食堂卫生,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管理好水源,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店、摊点的管理,做好卫生死角的定期清扫;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校医诊疗水平。

高校应经常采取讲座、橱窗、报纸、广播、校园网等形式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师生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5]。

4.科学应对,有效处置

首先、应及时查明疫情、控制事态扩大,并将掌握的信息通过广播、张贴等途径通告全校每个师生。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稳定师生情绪。

其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沉着应对,尽最大努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损失。

再次、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汇报,寻求支援,接受上级行政及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采取消除引发因素、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暴露人群等措施,有效控制事态进一步蔓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回避性,都有其发生和消长的规律,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应对、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2003-5-12.

[2]陆晓岚.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01(下期).

[3]文美荣.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2008学年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二次预警通知[Z].教体艺厅[2008]3号.2008-02-27.

第9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第十二条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报告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第十九条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第二十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其它事项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调查

第二十一条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应当按照《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二)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证;

(四)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各级责任报告单位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通报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第二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第二十九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第三十条国境口岸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一条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内容包括: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解除。

与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通报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第三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

(三)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四)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第四十条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责任报告单位和事件发生单位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其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