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乡村教育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教育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教育的优势

第1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乡村旅游具有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实现本土转移、满足乡土情结、有利于女性等弱势群体就业等转移劳动力的就业优势,然而在实际的转移劳动力就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就业质量不高。由于乡村体育旅游景区离城市较远、社会文化环境较差、工资收人低、职业变动性小、工作劳动时间长、随意性大、就业相关保障低等多种原因,高素质劳动力选择就地就近就业的意愿不明显,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从事与乡村体育旅游相关工作的大部分是本土的大龄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这就出现了就业挤出效应和畸形就业的现象。因为游客对乡村体育旅游的体验来自于旅游项目的丰富性、特色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及相关服务的高水平性,因而要求乡村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事实是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本土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滞后,难以适应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要求,导致就业质量不高。事实也是如此,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本土居民,由于其不符合旅游公司的能力要求而只能通过招揽游客,销售纪念品、特产,或自主经营小型旅馆、餐馆等方式来进行就业。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居民为了经济利益做出了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做人诚信准则的行为,甚至出现坑骗游客的现象,导致游客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也降低了乡村体育旅游的体验效果。

(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开发设计不合理、村民素质不高、旅游废弃资源处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一些地区的乡村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W开发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结合地方的乡村体育旅游特色,区域植被、土壤等实际,大规模高标准盲目建设修建体育场地、设施等乡村标志性建筑物,大量修建标准高尔夫球场、滑草场、骑马场、射箭场等永久性、标志'h}的高档运动场所,导致当地大量植被、自然环境和土壤破坏。(2)环保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善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这主要体现为部分游客在参与乡村体育旅游的过程中,随意乱丢废弃物,没有放置在规定的废弃物装置,导致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交通工具高碳化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大部分游客采用私家车出行旅游进而排放大量尾气污染是造成乡村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为减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巴士来运送游客往返不同景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第2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最有活力的旅游类型之一。乡村旅游为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承德市乡村旅游也开展的轰轰烈烈,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创新,成果显著。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承德市乡村旅游明显后劲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期,承德市乡村旅游将又迎来新的契机。

一、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

通过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研究,笔者认为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一)全域旅游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统筹发展,集合多方力量,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全面的重点建设,有效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方式上的重大革新,“旅游+”模式是全域旅游思想的重要实践。这进一步加强了旅游与农业的融合性,充分调动各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对解决贫富差距、三农问题等一系列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乡村旅游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乡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得到改善,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乡村”,为达到全域旅游所要求的“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状态贡献力量。

二、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承德市的乡村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城市近郊、景区依托和公路沿线三种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以丰宁大滩、雾灵山脚下、承德县新杖子为代表,共推出了十大主题,16条精品线路。但从其发展过程来看,这几年基本处于瓶颈期,没有大的发展,其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类型单一,缺乏新意

承德市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吃农家饭,摘农家果,睡农家炕”为主导,产品类型单一,形式缺乏创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少市场调研环节,经营项目大多雷同,甚至以为照搬,对乡村特色挖掘不够,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也不能满足游客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的需求。

(二)可进入性差,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承德市乡村旅游点交通不便,没有公交线路。对于自驾游者来说,也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地,极大地影响了可进入性。除此之外,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环境卫生脏、乱、差,垃圾随意堆放,使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整体印象大打折扣,减少了人们的逗留时间,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营规模小,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承德市乡村旅游所形成的10大片区,地域比较分散,大多数经营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其经营规模大都比较小,营销意识薄弱,手段单一,无营销计划可言,缺乏与旅行社、酒店、交通运输部门的有效合作,未能在旅游者、旅游媒介及乡村旅游点之间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根本上限制了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承德市乡村旅游构建途径

(一)从全域旅游出发,创新乡村旅游开发理念

全域旅游,要求我们舍弃旧的开发思路,创新开发理念,将旅游规划开发与承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融合,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具体来讲,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条块管理障碍,将承德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规划的全域化,做到市、区、乡(镇)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一体化。全面衡量各乡村旅游点的特色,保留乡村的原真性,力求做到“一区一特色、一区一风情、一区一产业”,彻底扭转城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的承德乡村旅游品牌。

(二)转变经营方式,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全域旅游开发理念指导下,动员各相关部门,发挥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新经营机制,改变承德市乡村旅游中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专业合作社是目前乡村旅游比较可行的路径之一,承德乡村旅游可以尝试引导农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分配、统一宣传、统一培训”,联合发展、扩大规模。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域旅游的联动性,调动旅游企业、甚至通信业、新闻传播等多种相关行业的积极性,实现多行业的联动交融,资源要素整合,让旅游产品从设计到营销到最终实现消费,形成一条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第3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我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一到节假日人们便开始策划去旅游,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又不是太多,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经常在旅游中所看到的景象,旅游区拥堵,人们摩肩接踵,同时也给当地的交通造成了困扰。旅游景点门票虽然不是很贵,但是由于城市之间距离较远,人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坐车这一环节,而且长途旅行开销比较大。所以有必要发展乡村旅游来缓解旅游区的拥堵问题,由于距离近,人们可以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欣赏美景,感受乡土气息上,乡村是一个没有喧闹、可以充分释放工作压力,享受恬淡静谧的好地方。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问题,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加速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拉动农村经济来建设小康村。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旅游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互动所产生的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一,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经济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启动。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6年发展预测》蓝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比2014年分别增长10%和12%。消费者近年来在旅游上的消费与日俱增,乡村旅游成为拉动旅游消费升级新的热点。因此乡村管理者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通过挖掘潜在的古文物吸引游客观光,大量游客来到农村旅游,对农村的饮食、交通等就有了很大的需求,从而促使农村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大项目,不仅需要物力,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就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纵观世界经济,旅游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的意义也尤为重要,其在未来将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总共约144个,其中直接相关的约24个,间接相关的约1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创业者,能够提供6-8个就业机会,这就大大的吸收了社会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第二,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发展旅游业,乡村管理者就必须策划和建设充满游览价值的景点,传统的仅是一些普通农业观赏是留不住现代游客的,而且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不论是在卫生方面,用水方面,道路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解决这些基础问题。

第三,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建设,有利于文明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同样对文化建设提出要求,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作为旅游胜地,就会有各地的人们来旅游,所以对本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他们学着开始说普通话,学习外语,学习电脑知识等,所以村民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整个村庄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

第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基本收入,所以有利于村民引进新技术,推动了农业、畜牧业以及养殖业更好的发展,从而丰富了旅游产业。

第二,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设施作为实现旅游发展的前提,它的好坏影响着游客对旅游产业的整体评价。据国家环保总局信息显示,我国每年农村产生生活污水80亿吨,垃圾1.2亿吨,畜禽粪便达25亿吨,因此农村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就是文明乡村的建设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不仅调的是乡村的外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增加对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了新一代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才也正是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主力军。

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建议

第一,大力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是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重要机制。我国与世界对比数据显示,我国的第一产业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1%,而第三产业水平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大约31%。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虽然能解决人们衣食问题,但是这已不再是我国面临最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走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路上,而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国家应该注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经济均衡发展,将第一、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共同发展。

第二,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宣传作用。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在技术上予以指导,加大乡村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完善对农村的管理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三,努力在旅游产业中融入文化知识,增加文化气息,充分提升旅游的价值。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之后,总会通过一些景物与文物感受到一个地方特定的人文气息,学到一些历史知识。

第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密不可分,二者在乡村改变容貌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形容。所以应该正确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支持乡村建设工作,指导村民积极投入建设当中,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为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经济基础。

三、结语

第4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1.1 社区参与的定义及内涵

所谓社区参与,广义上讲,既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与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成果的分享。根据以上定义,社区参与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①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这里的社区居民不仅仅包括行政区域的社区居民,更包括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社会团体等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企事业团体及个人。

②社区参与的客体是能体现当地居民利益或与大部分居民利益相关的各项事务。范围涵盖各个方面。

③社区参与的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不单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是为了居民的自我价值、自身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实现。

④社区参与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社区及居民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1.2 社区参与的类型

由于划分依据不同,社区参与的类型有多种表现形式,不过经常被运用到旅游规划开发方式是根据社区的发展阶段、参与规模划分。根据社区居民的发展程度,可以将社区参与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全面参与四个阶段,其发展阶段与参与人数呈近“s”形。

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2.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依据

2.1.1 灵活掌握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保证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乡村旅游开发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政策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充足、管理机构组织是否完善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当地村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吸引更多的相关主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再不断地提高当地村民参与程度。

2.1.2 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成果看,是为了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伴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从我国目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产品以果品采摘和农家乐为主,而这些旅游产品除了果品采摘、农事体验过程及农家乐之外,并没有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内涵。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角度出发,注重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1.3 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增加税收,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甚至有些村民也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开发的初期或许不会出现,但是短期的不出现并不代表永远的不出现,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了,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当地村民。但是村民由于资金、知识有限,他们并不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一点看,当地村民的利益是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2.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根据社区参与理论,“政府+企业+农户+村委会”模式在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的同时,也最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当地村民的利益,同时也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部分主要从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及职责分工来构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1 政府。角色扮演: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要充分地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资金和基础设施上的支持。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政府除了要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不仅仅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要有政策上的支持),还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职责分工。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一方面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参与者的参与行为提供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要与当地旅游局搞好合作,充分利用旅游局的专业优势,吸引一切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企业和资金加入到马耳山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行对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设施不仅仅决定着景区的可进入性,另外,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对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其他参与主体的监督和引导。于各参与主体参与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偏离,这就要求政府对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其具体实现途径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其他参与主体根据景区的发展规划调整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参与者农户的旅游经营素质等等。

2.2.2 旅游企业。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

职责分工。景区规划。旅游企业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它的第一项职责就是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此可以设立景区规划处,景区规划处的职责不仅仅是落实景区的各项规划工作,同时它还包括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组合。

做好游客的接待服务。游客服务中心不仅仅要做好游客的接待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接待游客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另外还要对景区附近的摊点、商贩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乡村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

加强景区管理。为加强景区管理,可以设立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主要负责景区的卫生、安全以及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同时也负责景区内的其他琐碎事务的处理。

提高景区工作员工的职业素质。为提高景区员工的职业素质可以设立人事处。人事处不仅仅要加强对本公司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也要设立农户培训处,对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定期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旅游公司平时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中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水平。

加强对外联系,拓展营销渠道。为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为此可以设立外联部。外联部不仅仅负责景区的对外宣传活动,同时更是负责景区的对外联系。

2.2.3 农户(当地村民)。农户的参与不仅仅为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参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中,农户的参与是必要而重要的。虽然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仅仅是参与者的角色,但是他的意义却不仅仅如此。

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农户在开发模式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由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决定的,从他们对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来讲,农户的参与有利于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日益完善,农户在模式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根据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农户在模式中的参与主要是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农家乐”的经营者及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者。

职责分工。旅游企业的员工。农户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根据旅游公司的岗位职责开展相应的旅游经营活动,比如景区的售票员、清洁员、旅游接待者等。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由于模式开发机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再加上农户自身旅游素质也不高,因此,农户在企业中只是负责景区的日常管理活动。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景区规划及发展战略、品牌塑造等问题中来。

“农家乐”经营者。农户不仅仅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在“农家乐“模式中,农户更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及服务的提供者。对于乡村旅游游客来讲,他们来农村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体会农事采摘的乐趣,更重要是感受农村独有的乡村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而这些只有通过与农户的亲密接触才能体会得到,因此,在“农家乐”产品经营方面,必须有农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才能激发农户的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旅游产品的原汁原味。但是在“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及经营

管理方面,农户要听从专家及旅游公司的建议,接受旅游企业的培训及村委会的监督,以保证“农家乐”产品的质量。

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对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主要是指农户听从村委会的安排,参与旅游公司组织的乡村民俗活动,按照景区规划的内容,在规定的区域根据相关的规定经营土特产的买卖生产。

2.2.4 村委会。由于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的地位仅靠政府是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再加上,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政府、旅游企业、农户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难免会做出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因此,在马耳山模式中,需要村委会的介入,它不仅仅是农户利益的代表者,同时,它的介入也有利于协调三者的矛盾,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村委会在模式中由于职责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

角色扮演:农户的组织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者。

第5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一)对于区位资源利用不足,幼儿园空间分布散乱

传统农业文化是造成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处在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关于幼儿教育迄今为止尚处于落后阶段。并且由于农村地区的没有对于资源利用和规划布局的相关知识储备,区位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没能充分认识农村区域的区位资源优势,来发展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但通过实地考察不难发现,乡村幼儿在空间上布局散乱,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幼儿园的服务区出现重叠、盲区等。幼儿园所供非所求、所求而非,供需矛盾突出,无法满足整个乡村地区的幼儿需求。

(二)交通资源认识不足,导致资源浪费

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已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工程。家园合作,共同承担对孩子的教育活动。这就对交通有了一定的要求。出于舒适安全、方便快捷的出行要求,幼儿园的布局应当考虑交通因素,这样既方便学校也方便家长。通过实际体验,幼儿园布局均忽略了主要交通干线所带来的优势,而到从家里到幼儿园再返回家中平均需用时一个小时以上,相对来说需花费的时间太久。

(三)幼儿教育设施配置不足,师资力量欠缺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注重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教育,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根据我们实地调研数据显示,与城市幼儿教育相比,农村幼儿教育仍处于落后地位.并且通过实地体验,发现农村幼儿教育设施仅配置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用品,相关的音乐教育辅助设施几乎没有,这样的教育设施配置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二、乡村社区幼儿教育资源利用对策建议

(一)根据区位优势,确定幼儿园服务半径

任何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要依据服务区域的具体情况,如区域人口数量、区域需求量等角度出发,通过合理的服务半径规划,不仅能够满足区域需求,还能确保服务机构的利用价值,实现服务机构效益最大化。根据调研地的实际情况和区位优势分别确定了三个乡镇的幼儿园服务半径,已达到儿园最佳数量和全乡镇的覆盖服务范围。

(二)利用乡村交通优势,合理进行幼儿园位置选择

交通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合理的交通规划既可以打开市场也更便于区域内的交流发展。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乡村的交通资源,对于幼儿园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保证幼儿园一定的入学率也能很好的将学校与家庭连接起来,共同对幼儿的教育发展负责。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增加区域的竞争力,区域内各中心充分利用城市交通根据设定的服务半径综合地区特点,从规划角度对调研地的三个村镇做幼儿布局规划。

(三)优化教育设施配置,提高师资力量

第6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城乡知沟 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的作用与影响力日益增强。一种思维是互联网在城市的普及与在农村的缺位,必然造成城乡“知沟”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种思维则是互联网在知识与信息上的海量性及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传输特性正是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利器。这两种思维都缺乏对人的因素的考虑,犯了工具决定论的错误。网络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人的因素才是问题的主因。因而,本文认为网络媒体要起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并阻止这一差距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一步扩大的话,则必须加强农民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而做到这一点,先行条件则是要对农民做好相关方面的教育培训,即相关的“乡村教育”要推行起来,因为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及相关技能这一必要前提条件。

一、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2月31日调查表明,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CNNIC在截至2006年底的数据是:农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7台,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每百户47.2台。CNNIC提供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741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网民1575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网民达2000万人。从这个报告中可以得知,留在农村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上网者仅有166万。

CNNIC第20次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6月为止我国网民达到1.62亿,其中城镇网民占到近8成(76.9%),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是5.1%。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农村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

从上述数据来看,农民上网还不是普遍现象,虽然近年来农村网民数量逐渐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网民主要是农村中学生以及农村青年打工者,他们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网民。这从电脑在农村的占有率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虽农村网民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增长缓慢,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农村仍缺乏市场。据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O.2%,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的上网率几乎为0。这一反差带来的结果是城镇居民在信息的获取上与农村居民的差距逐步扩大,加上城镇居民的知识占有优势带来的对网络媒体的有效主动利用,必然递进式地增加其信息与知识而进一步扩大城乡“知沟”差距。

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率低的原因:一是实用性不大导致的需求心理不足。我国小农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并不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建立起农产品的“产、供、销”渠道;二是青少年上网成瘾导致不少只对电脑有粗浅感性认识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脑是坏东西,这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欲望;三是二次付费偏贵带来的“买得起,用不起”的购买顾虑同样影响购买欲望;四是使用网络媒体对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又对农民购买电脑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可见,解决电脑在农村难以普及的关键则是发展教育与经济,因而,要想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并利用其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发展相关方面的“乡村教育”则是必须要做好的前提工作。

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

利用大众媒体缩小“知沟”差距的做法早已有之,我国近代报业开启民智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努力缩小中西“知沟”差距的做法。相对而言,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方面的功能更为强大更为便利。对于互联网而言,其在这方面的明显优势就是其信息的海量性与互动性,具体而言:一是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对于不知晓的知识,输入关键词基本都可以从中得到通俗易懂的回答;二是各类网站的健全性。通过互联网,各行业的基本知识都可以清晰全面地呈现给使用者。而针对不同层次与年龄人的网站,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的使用者能做到各取所需;三是各类博客、时评、论坛、社区等栏目的丰富性,完全可以起到过去政论报刊的作用而开启民智,这对农民如何开拓思维与更新观念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同时,就知识容量及信息容量而言,纸媒体在容量上具有限定性,而电脑则几乎不受限制,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电子图书馆。

网络媒体除上述优势以外,其互动性则又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其互动性帮助了使用者在寻求这些知识时的便利与能动性。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对于农民,只要有学习欲求,通过电脑基本可以弥补乡村信息隔绝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农村书籍资料匮乏和缺乏教师这一问题。正如美国现代化的理论家英格尔斯对于大众媒介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的描述:“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因而利用互联网在帮助农民开启民智以及“睁眼看世界”这些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技术优势,对改变农民对农村向现代化变迁,皆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工具。“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

我们多谈论近代报人利用报纸作为缩小中西“知沟”差距并开启民智的工具,网络媒体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在知识与信息上的“超市”特征和互动性,应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更好媒体。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使农民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会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批判接收与理解则是关键,而问题是在我国农村,农民缺乏的就是知识并进而由于知识缺乏导致的无法对互联网的正确使用和利用。因此,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对农民开启民智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互联网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乡村教育则是关键前提。

三、对“乡村教育”这一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的关键前提条件分析

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其在使用上的复杂性与对知识的高要求则是其在乡村普及的重要障碍,农民要想在互联网上能动地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准确理解相关资料,而不导入仅仅寻求娱乐与刺激的偏向,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媒介素养。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平台特性,网民需要的信息不是直

接地呈现在网民面前,需要网民自己从这个平台上去搜索并选择,而这个搜索选择就对网民的知识水平、个人修养与爱好提出了_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文化水平高者多把互联网当成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工具而文化水平低者则把其仅当成娱乐的工具的体现,因此,要想互联网在农村普及并达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尤为必要,否则,“网络下乡”等良好愿望的措施都可能治标不治里。

解放前,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皆认识到改变农村则必须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三人都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教育才是改变农村的治本之方。如梁漱溟认为,通过乡农学校对农民进行教育,才能做到乡民自治。晏阳初认为,对农村要搞平民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要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则是根本,农民知识的增长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两个最基础的基石。梁漱溟指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梁漱溟还认为在社会改造时期,则应注重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民众教育。这些观点用在今天同样正确,因为新式农村的建设,没有新式农民则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没有文化知识做基础则根本不可能成为新式农民。而能发挥这一教育功能从而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网络技术则是开展这一教育的有力工具。

但如何使“农民科学化”和“科学简单化”,以期把简单化了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自己的实际操作,一直是平民教育工作者从事乡村改造事业的第一要素。可见,成熟的技术转化为农民的现实技能,是一个教育难题也是首要问题。对于农民关于网络媒体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一是要使农民具备相关使用技能,包括如何上网如何查找下载资料如何打字以及系统如何安装等基本技能。对于硬件毛病,一个村至少应该有一个能解决基本问题的技术员。二是要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的再教育,对网络的正确利用所依附的本体还是知识。但采取何种方式为佳?梁漱溟在他那个时代给出的药方是:要靠外来的力量。主要靠有知识的外来人来充当教育先锋。这些外来人指“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的人”。而晏阳初希望让受过平民教育的青年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些方法在如今也具有可借鉴性。

第7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在该项目推进三年之际,为全面回顾历程,也为给更多关注项目、关注乡村发展的人提供审视视角,共同把脉未来,7月17日,腾讯基金会《腾讯筑梦新乡村绿皮书》。同时,举办“重估乡村价值——腾讯筑梦新乡村绿皮书暨保育乡村论坛”,邀请当地政府官员、来自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在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最后家园”的黎平肇兴坐而论道,围绕“探寻乡村文化保育,重估乡村价值”的主题,试图在已开展的教育培育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以文化保育推进乡村复兴的路径。

筑梦之基:以真正“善意”寻找帮扶新路径

“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和探索一个模式,一个能让来自社会的力量,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注入乡村,让中国的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的新模式。”腾讯公司首席行政官、腾讯公益慈善基金发起人、执行理事长陈一丹说。

在这样的思路框架和追寻方向下,腾讯基金会从助力云贵乡村发展的美丽愿景出发,在“筑梦新乡村”项目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更为清晰有效的路径。

从“筑梦乐园”、“筑梦学堂”等系列教育培育项目开始,为避免过去“粗放公益”的弊端,除提供资金和委托相关伙伴执行具体项目外,腾讯基金会采取了紧密参与的方式,与当地政府合作,选拔腾讯优秀员工,在当地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直接参与项目调研、推进和资源协调。

作为腾讯基金会“筑梦新乡村”的负责人,陈圆圆同时也是黎平教育局挂职副局长。在过去的一年中,为全力推进项目,她会在酒桌上因不同意见否定当地领导的意见;也会为公益合作中的一些反复而深夜痛哭,第二天则又精神满满……凭着一份坦诚和投入,项目在磨合和思考中得以前行。陈圆圆感叹:“项目开展的三年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方向。”

《腾讯筑梦新乡村绿皮书》中对“筑梦新乡村”有着这样的阐释:项目将以“重估乡村价值”为核心,力图解决中国落后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资源贫乏,传统文化凋敝,经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并以点带面,为更大范围内的乡村复兴探索经验。项目拒绝简单的捐赠钱款和硬件建设,而是以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和青少年健康自信成长为基础,以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重塑、传播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复兴为核心,进而围绕传统文化优势,借力互联网企业特长进行经济产业提振,反过来助力乡村文化保护和复兴,让这一良性循环实现对乡村价值的重估。

“教育、文化、经济综合发展”成为了腾讯基金会“筑梦新乡村”中逐渐厘清的核心思路。其中所蕴含的“着眼根本问题”、“造血式帮扶”、“发挥企业优势”等要点,构成了实现公益效率的基础。这些关键词的内在逻辑還被腾讯基金会进一步演绎为:城市文化善意输入,乡村价值有效输出。

腾讯基金会认为,开展帮扶的前提必须是真正的“善意”。“从教育培育,到文化复兴的思考和深度运营;从输血式的直接帮扶,到造血能力培育的理念转变,腾讯始终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企业文化理念,与帮扶地政府、村民、学校和师生们真诚沟通,携手走在创新公益的探索道路上,并努力为之创造新的价值和发展机遇。”陈一丹说。

腾讯基金会目前已成形的帮扶思路,得到了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的肯定:“探索乡村教育、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育根本:开拓文化的活化传承

“筑梦新乡村”项目是目前腾讯基金会成立五年中,投入资金最多,参与运营最深、计划最系统持久的公益项目。项目计划在五年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集中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雷山两县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乡村,展开公益帮扶探索。

上述选择的帮扶地,既是普通的贫困乡村地区,也是鲜明的民族地区。这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活力之源,然而,在城市化大潮下,受外来经济和流行文化双重冲击,乡村文化保育濒临困境。

“我们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我们鼓励民族自信心的建立。”陈一丹说。通过教育推动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豪,并形成文化产业反哺文化发展,保持乡村的独特价值,“筑梦新乡村”的逻辑,与文化密切相关。

在云贵乡村中,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是典型的文化代表。在侗族聚集的黎平,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论坛开幕式上,腾讯基金会特别启动了“民族音乐保护基金”;论坛的前一天,由腾讯基金会帮扶200万元将建设并运行的腾讯—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在侗族大歌发源地——岩洞镇铜关侗寨举行签约暨奠基仪式。

据悉,这一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计划于2012年底完工,建成后将承担起民族音乐学校和剧场演出的角色;還将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以及传统手工艺传承研究之所。同时,甚至侗家的农产食品和饮食也将在这被重新包装和开发。腾讯基金会的最终目的,是为像铜关这样的乡村找到复兴之途——只有经济向好,才能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文化才会得以继续,也才能改变中国乡村日显突出的乡土文化凋敝。

“总之,我们期望这个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中心,能变成一个乡村传统文化保育之后创新的‘大脑’,而不是复印机。”陈圆圆说。

第8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当前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已经具备了进行文化市场消费的经济能力,但是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当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繁荣乡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1.1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民观念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倾斜教育资源,创新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有:农民主体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外来文化的借鉴性;长期性与艰巨性。

1.1.1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 农村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发达的大众传播工具和通讯系统,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又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广播等传播工具已经在乡村社会普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也逐渐进入乡村社会。

1.1.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社会的居民――农民。虽然当前乡村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素质仍然与之有较大差距。

2) 农村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二是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师资投入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教学[3]。此外,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农村继续教育发展不合理。

1.1.3 针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1) 提高乡村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开展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乡村社区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为了满足群众这种文化参与需求,这就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1.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现状问题

1.2.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且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和“政府推动型文化产业”这两股齐头并进的力量。同时,我国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汉族跟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而少数民族相比较有着更鲜明的特色。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4]。

1.2.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缺乏人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所有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本应由传统文化产业化带来的诸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等积极作用的发挥。

1.2.3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时兴生态旅游、享受生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的一大趋势。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是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激活乡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5]。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改变目前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

3) 搭建平台、连接市场,打通乡村文化消费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来提供农民文化消费的渠道与平台,培育和疏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渠道,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将乡村文化消费渠道平台的建设放在产业的高度来进行培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2 结论

第9篇:乡村教育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城郊;农家游;旅游产品

农家游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镇江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苏南板块,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该市“农家游”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一、镇江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类型单一

目前,镇江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游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二)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品味缺乏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三)乡村旅游产品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等现象。

(四)乡村旅游产品缺少整体规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一)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讲究环境的营造和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三)注重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农家游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农家游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四)呈现产品的生态化

农家游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三、镇江城郊农家游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一)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二)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原味性

镇江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四)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镇江城郊农家游旅游产品设计

(一)农业旅游园区

镇江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句容白兔草莓基地、大港山茶场、姚桥镇浅水藕生产基地、大路镇獭兔养殖基地、照临大棚花卉基地、镇江市丁岗镇有机休闲农庄,已成为镇江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乡村民俗度假村

镇江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比如在八公洞景区及东大门、韦岗温泉景区、五洲山景区等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的位置利用当地的地理和人文资源建立民俗度假村,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三)乡村博物馆

镇江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五、镇江城郊农家游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镇江城郊农家游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二)多方筹集、吸引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三)利用网络、加强沟通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农家游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农家游旅游活动内容。

(四)加大力度、培养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镇江城郊农家游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旅游业已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镇江具备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对农家游旅游产品的投入、开发、宣传和管理,才能将农家乐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构件,促进地方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广昌:江心洲“农家游”打造新亮点.镇江日报.20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