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青年教师培养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教师培养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年教师培养规划

第1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技师学院 青年教师 培养 发展

课 题: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17AJY112)研究成果。

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3月29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做出了“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重要指示。在国家大力倡导重塑大国工匠的背景下,技师学院作为技工教育的“领头羊”,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艰巨历史使命。

一、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发展现状

青年教师是技工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所培养的技工的水平,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技师学院的首要任务。大量的青年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迈入了技师学院的大门,他们已承担起理论教学、实训指导、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工作。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职业理想不坚定、自我提高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技师学院的发展和青年教师个人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赘龇矫妗

1.师德师风方面

有些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精神有待提高,甚至有些青年教师打心底里不认可自己的教师职业,缺乏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2.教学经验方面

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教学培训,教学能力欠缺、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3.动手能力欠佳

技师学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地方,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颇高。但大多数青年教师在上学期间只进行过短暂的“金工实习”,个人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毕业后直接进入技师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实践应用知识。

二、对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1.青年教师应掌握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方法

一方面是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第一,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人生与事业目标。青年教师应通过多次自我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分析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在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判断现实情况是否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最终确立人生和事业目标。

第二,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可以使教师的个人发展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职业生涯规划中包含教师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要做出的所有活动的安排,它以教师的个人目标为基础,以时间为主轴,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为阶段进行记录,采用科学的方法,方便客观地对计划进行控制。

第三,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利于发掘教师的潜能,提升综合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中详细记录了教师个人的发展内容和发展策略,最终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根据教师的潜在能力而认真确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将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并在发展过程中将其潜能不断放大,就必然能够提升教师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能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教师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在教学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容易产生成就感和发展感的缺失,或在日常工作中的琐事、焦虑、挫败感等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发生职业倦怠。如果这种倦怠得不到缓解,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掌握职业生涯的设计方法,理性思考之后,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这对职业倦怠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另一方面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方法。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必须按照专家所讲的几个步骤进行:教师要先进行自我评价,进而确立目标,对自我与环境进行评估,明确职业定位,制定实施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估与反馈。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可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从个人因素出发,完成对问题的诊断、对自己的诊断和对自身优势和差距的分析,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认识,主动了解与个人发展相关的信息,例如,学院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重点专业的建设规划、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等,学会自我批评与自我激励,客观地分析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动力和阻力,具备强有力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2.技师学院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一是学院要指导青年教师规划职业生涯。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鼓励和同事的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对他们的肯定。在青年教师踏上教师岗位之初,学院人力资源部门应组织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到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和规划方法,在青年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和鞭策。技师学院应当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纳入学院的长期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搭建稳定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大青年教师师资建设力度,为构建学院的教师队伍梯队层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青年教师在大学期间学习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还需要一段时间,他们缺少教学经验和班主任管理经验,技师学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学院应通过示范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特别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老教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全程参与青年教师备课、上课、习题课和实习课教学过程,及时指出不足、纠正错误,确保青年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三是健全青年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技师学院应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发展激励机制,要让青年教师觉得有奔头,对业务成绩突出、进步快的青年教师要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保持持久的奋斗动力。对在技能教学、班主任管理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青年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同时,为了使青年教师的发展充满持久的动力,还应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学院赞助部分进修费用;打破常规的职称聘任和干部选拔方法,对在技能大赛上取得国家、省级优异成绩的教师,经学院党委讨论可以破格晋升或录用。

四是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技师学院可以以国家级、省级、市级说课比赛、微课比赛、技能竞赛以及教学年会、演讲比赛、教学质量月、技能活动月等活动为载体,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并组织专家团队对其进行指导,在活动中锻炼青年教师的能力。学院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中职协会、省级课题研究,注重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力。

第2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78-03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自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学生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对教师需求的与日俱增。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资料中,截至2012年底,高校专任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657507人,占高校专任教师的43. 9%。因此,在未来的5―10年里,青年教师将会逐渐成为高校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中坚力量。

目前,大部分步入高校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来自高校和研究院所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虽然他们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接受了专业的学术知识学习,但除了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教师的专业训练,关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更是一片空白。很多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还没能完全转换过来就直接走上讲台,因此这些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的教学任务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薄弱、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如何帮助青年教师走出角色困境、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实现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需要深思的问题。因此,面对青年教师在入职后出现的这些问题,及时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尤为重要。只有充分重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的培训工作,并将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来抓,才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实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现状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青年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教师职后进行的培训。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也称为在职培训,是对已经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的提高性教育。其目标第一是帮助教师丰富和更新知识、技术和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趋势和动态;第二是帮助在职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法,掌握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则是丰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活,潜在地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1]。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关乎我国高等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对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是缩短青年教师独自探索教学经验、快速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全面展开,相应的政策纷纷出台为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观念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其中既包括了学校的因素,也包括了教师自身的因素。首先,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倾向于认为青年教师经过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并且,青年教师在职前阶段接受了相应的培训,认为青年教师无须在职后继续接受相关的培训也可进行授课,没有树立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这一重要的教师教育理念。其次,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对职后培训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参加职后培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进行学历补偿,以便日后可以更顺利地晋升职称,这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将职后学习的中心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上,没有形成正确的职后培训理念[2]。总之,部分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在职后培训方面未能在培训理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未能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对于提高在职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二)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高校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点,表现在它的培训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任教学科、不同培训需求等特点的教师的集合,是一支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特点的教师队伍,随着终身学习理念、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不断深入以及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后培训的长期性。因此,职后培训不能泛化,高校管理部门必须要设计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方案,并且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系统规划和合理安排职后培训工作[3]。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问题缺乏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长期以来培训工作流于形式,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长期性、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并且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存在对职后培训工作疏于管理的问题,没有把重视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导致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不能得以保证,使职后培训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和意义。

(三)忽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先明确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和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很多青年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佳、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更多时候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目前高校的职后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4]。尽管我国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职后培训,如助教进修班、教师进修班、参加学术会议等,很多培训的内容也多是泛泛地讲授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其主要侧重点,仍然停留在对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职后培训中实践的环节则因为各种原因被忽略,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接受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相关培训。

二、优化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强化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意识

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开展,首先必须要强化高校管理者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意识,树立正确的职后培训观念,端正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目的。高校管理者以及青年教师要树立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培训观念,认识到职后培训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并且是伴随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职后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明确认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素质最好的方式是加强职后的学习,而职后培训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要从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采取激励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例如,薪酬是高校教师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之一,高校在职后培训上为教师提供经费上的有力支持,减少青年教师个人支付的培训费用;同时,对职后培训中考核成绩优异的青年教师提供奖励等[5]。为了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严格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考核制度,由高校中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情况以及职后培训参与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根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指导教师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结果给予适当的奖惩,并且将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表现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成绩优异者可以有机会在评定职称中得到优势。通过一系列青年教师职后激励措施,青年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职后培训中,并在职后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培训观念和目的,将“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在职后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

(二)注重青年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

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在国家青年教师队伍总体发展指导的框架下,依据本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青年教师培训需求等,对今后本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后培训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方案,避免出现职后培训随意性、盲目性等问题。同时,制定本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将培训细致规划,分解为可实施的具体目标,力求规划目标既有特色又有创新,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与高校师资规划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培训的组织和设计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培训理念,同时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时间,从而使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符合需求而具实效。集中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各种关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职后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定期检查监督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规划的实施,开展动态开放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适时调整规划目标,确保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三)建立常态化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机制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集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持续终身的过程,一次性的或是随意性的培训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教师的专业性决定了他们在职后也要通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因此教师职后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谓职后常态化培训,就是将青年教师原本非常规、不平常的职后培训转变为正常、普通、常规的状态。常态化的培训可以减少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本文中的职后常态化培训就是指让青年教师对职后培训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不需要硬性的制度规定,教师就能够定期主动自觉、习惯地参加定期的培训,并把它当成一项平常的活动,将这种培训长期地坚持下来,把它当作一种自然而然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也会自觉地形成。常态化的职后培训有“长度”和“宽度”,“长度”是要持之以恒,贯彻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关注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步,“宽度”是惠及到每一位在职青年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是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青年教师自己的努力,而且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的外在支持与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将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培养工作来重视。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研究指导部门,负责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培训管理,同时充分结合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来合理安排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时间,定期组织和安排青年教师相关的职后教育活动等,建立常态化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机制,为高校青年教师职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将富有成效的培养工作以常态化的形式传承下来,不断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面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青年教师职后培训中要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点的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训中要让青年教师深入课堂,给青年教师更多教学实践的机会和专业的指导。比如,在教学之初,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积极指导,高校管理部门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向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节[6],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让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实践来积累教学经验。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试讲,青年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来总结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缩短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探索尝试的漫长过程,使青年教师在职后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这是一项需要青年教师长期坚持的培训。因此,在教师职后培训中,高校也应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长期性。

(五)完善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多,传统培训模式限制了教师培训的多样化需求,而将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回归学校本位,完善校本培训模式受到很多高校管理者的认同[7]。高校作为青年教师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在青年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我国高校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是理论知识、学科前沿动态知识更新快速的地方,汇聚了很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开展多样化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活动,实行专家型教师指导新手型教师的方案,并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培训导师队伍,来保障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师资的质量[8],在职后培训中,专家型教师能够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将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青年教师,更利于促进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的深入拓展。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任。而职后培训在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面既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又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工作,因此,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断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完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发挥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应有的作用,才能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国宏.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考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5).

[2]郭伟欣.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甘肃:兰

州大学,2012.

[3]王蓓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

教育研究,2011,(5).

[4]陈林元,张玉梅.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教

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5]韩宝庆.关于我国教师职后培训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

索,2006,(8).

[6]秦小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长沙:湖

南大学,2006.

[7]王越.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

第3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现状

作者简介:王海文(1977-),男,山西大同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07-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推动着我国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各方面的新变革,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无疑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培养与相关高校的定位与转型,与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在青年教师的高学历化、职业竞争激烈化、结构变动快速化等变化中显得更为关键、重要。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环境,提供科学的成长条件,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和水平,是一个亟待探索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规模向内涵、实力方向转变,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决定高校未来竞争发展的战略因素,因此国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正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

1.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举措

为了能够从总体上领略国内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举措,本文重点选取几所高校作为案例,进行归纳分析。

(1)南开大学。为打造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开大学启动“希望之光”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并设专项基金保障实施,以激励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些具体措施包括: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学者访问计划”;推进教师博士化进程,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加强学校理工科博士后招收工作力度,积极吸引理工科博士来校进行博士后研究;鼓励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优秀论文给予一定奖励;积极吸引优秀博士后充实教师队伍等。[1]

(2)南京大学。自本世纪初开始,南京大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包括:推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推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探索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协同海归与现有队伍的学科建设力量;推进安居工程等保障性政策等。[2]

(3)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近年来坚持人才队伍培养与引进并重,出台一系列制度与举措,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舞台,具体措施包括:落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实行“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对特殊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制,对进入“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的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先后设立“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骨干人才支持基金”等,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效果评估,深化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和学术创新团队等。[3]

(4)浙江大学。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浙江大学自2005年以来陆续推出一系列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即师资博士后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简称紫金计划)、跨学科交叉学习培养计划(简称交叉学习计划)、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计划(简称新星计划)。四项计划的组合实施,进一步凸显了青年教师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由此建立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衔接有序、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4]

(5)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年来以青年教师发展工作为先导,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多措并举,大力探索实践青年教师发展新模式,具体措施包括:构建青年教师培育体系;创建教师发展活动品牌;组建青年教师创新团队;搭建教师发展互动平台等。[5]

2.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分析

从上述几所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日益重视,也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培养质量和水平。总的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面临多元化探索推进的变革时期。从上世纪末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张,师资队伍也随之壮大,其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改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然而摆在各所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之能更快更好地承担起学校发展的重任。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资源优势等目标和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各种途径探索青年教师培养的方式和路径,由此决定了国内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正面临多元化探索推进的变革时期,既要适应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的要求,又要顺应当下高校发展面对的紧迫形势,因而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而非一般常规的人才招聘。

(2)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呈现内涵式发展的激烈竞争态势。当下国内高校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时期,比拼得不是规模,而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方面的质量和水平。青年教师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希望。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极其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图使学校成为“青椒”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和梦想的场所,将学校发展与“青椒”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在当下及未来高校发展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国内“985”、“211”工程院校在青年人才招聘和培养方面使尽浑身解数,发挥各种渠道、利用各种资源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处于全面向国外学习、加速国际化阶段。从上文提及的五所综合性大学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举措来看,它们代表了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试图通过人才国际化途径来加快学校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强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学习的力度,由此不仅拓宽了学校集纳青年才俊的范围,而且也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这种路径反映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然而也只是有实力、有条件的高校才能够较好实施,对于一般性高校,虽然也能推进,但是其效果和可持续性却难以掌控。

(4)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正凸显科研能力提升和引领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在学校竞争发展、教师评价导向的推动下,日益重视科学研究在高校功能中的地位,将增强科研创新和提升科研能力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科研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以在最短的时间不仅提高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而且同时能快速促进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这种情况在研究型大学中尤为突出。可见,科研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变革的背景下,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对高校未来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环境下,国内高校也有条件实施各自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也因此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此才能在问题、差距中找原因、想办法,不断推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1.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缺乏体系化及长远发展规划

虽然国内高校依据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从教育规律和青年教师长期发展角度看,“短平快”的方式和措施固然可以起到效果,但是如何从国家教育变革、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高度进行审视,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化思考和长远发展规划非常必要。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前列,是因为其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不应仅停留在一校一策的层面上,国家应该在此方面有所行动,以利于青年师资队伍的长期健康发展。

2.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理论研究偏弱,实证研究同样不足

与国外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贡献和进步相比,国内高校的一个明显欠缺就是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偏弱,创新不足,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创新不够。与高等教育及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相关的理论大都引自发达国家,而能立足于国内实际进行理论创新者寥寥无几。其二,实证研究不足。目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虽然措施迭出,但是真正进行长期跟踪并实证研究的不多,因而也难以创一家之言,至于自觉运用理论指引实践的意识则更弱。

3.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组织、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与国外众多相关教育组织相比,国内高校在教师培养的组织保障方面偏弱。仅以北京地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为例,1997年以来,参加培训的学校从市属市管高校扩大到教育部和其他部属高校,培训的教师数达万人。然而,岗前培训仍存在培训内容、学时、授课形式、培训机制和管理的非专业化等多种局限。[6]至于此后的继续教育则更难以持续和规范。不仅如此,国内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规定不足,法制化滞后,这同样影响到青年教师的稳定成长。

4.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

在当下国内高校竞争激烈的态势下,青年教师培养容易出现因高校所处地区、类型和层次等条件差异而产生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事实上,国内发达地区高校,部属高校,“985”、“211”工程院校,拥有博士点的高校等在获得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培养途径和资金支持方面显然拥有一般院校难以匹敌的优势,而在师资队伍建设直至人才培养方面的非均衡就会加大。这种非均衡之势在一定条件下并不为过,关键是在国家层面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规划人才培养直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上,使国家整体教育实力得以提升。

四、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水平和质量的路径和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本报告提出如下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水平和质量的路径和对策。

1.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教育,将其置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首位。师德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课,对于其职业认同感、心灵归属感和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决定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否开展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而提升高校功能,顺利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当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师德建设必须纳入到青年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各级各类高校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主题灵活、形式多样的讲授、调研、座谈、研究等途径及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切实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使青年教师从业以德为先,为自身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制度设计和科学管理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国家要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制度,从不同层面对教师教育和青年教师培养做出规划,并且朝法制化的方向推进。高校则应该在国家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总体发展指导框架下,依据自身实际,认真地实证调查研究,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包括职前培养、资格认证、岗位竞聘、继续教育、教师流动等等,从而将培养理念制度化,真正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同时,要加强教师教育组织网络的建立,建设广泛、多样的教师学习成长型组织,强化情感管理;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强化青年教师培养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国家、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要高度重视教育理论创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鼓励关于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不仅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状况和特色,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理论的一家之言,而且将理论创新能力纳入到青年教师培养和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化青年教师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想和新成果的能力。要重视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科研能力提升之间的有机协调和衔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都能拥有自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夯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动态体系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既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长期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首先,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遴选、聘任、考核、晋升等多方面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协调、一致;其次,仅有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短期培训是不够的,要注意短期培训和长期跟踪培养的结合,注意教师团队的建设和教育技能及文化的传承,着实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培养体系建设。不仅如此,要依据教育规律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培养重点,形成动态开放的青年教师培养系统。

5.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均衡化发展

均衡化发展的含义是避免因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而形成的马太效应,造成的教育非公平现象,但是它并不排斥非均衡过程带来的效率。我国高等院校层次多,范围广,情况复杂,而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又决定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规范、引导,既要强调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基础性和普遍性,又要重点扶持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和群体,通过差异化的途径和措施,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均衡化发展,使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合理流转、配置,达到可持续稳定支撑发展目标。

6.加强国内外不同高校青年教师交流学习支持力度

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各高校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和国内访问交流,要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科技资源,加强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南京农业大学每年派出30多名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进行长期合作研究、进修访问。山东大学做好中青年教师公派出国留学工作,重点资助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外名牌大学、研究院所作访问学者、合作研究或短期学习。大连理工大学用于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行课程进修、从事博士后研究、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学术访问和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等的培训经费逐年增加,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无疑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使其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水平,为今后青年教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人才开辟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第4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武俊梅(1976- ),女,浙江丽水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浙江 温州 325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课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过程监控及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01923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68-02

“十二五”时期,高职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拥有一支整体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队伍。从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获悉,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0360人,占总教师数的68.77%,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一线的主力军。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尤显重要和迫切。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因缺乏企业经历,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仅仅为29.9%①,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通过对浙江省的11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调研,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组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师资培训;二是下企业锻炼或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学习;三是校内新老教师“传帮带”或助教形式;四是鼓励参加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建设;五是组织参加人事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等。在众多培养途径中,企业锻炼是最佳途径。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培养措施不到位。一些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缺乏长远性;急功近利,缺乏计划性;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性。许多高职院校制定了促进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和管理办法,但可行性和科学性尚有欠缺。如缺乏一定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激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很难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

2.师资短缺难派人。目前浙江省共有高职院校47所,虽然高职教师引进力度在加大,教师总规模有所增加,现有专任教师15065名,“生师比”接近181。但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师数量仍显不足,只能勉强满足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的需要,教学任务繁重,学院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考虑出发,很难有计划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

3.培养周期难确定。由于高职院校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实践指导内容不同,导致培养周期难以确定。如培养过程的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多少合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如何区分对待等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安排不同,有连续安排也有分时段安排锻炼,有利用正常上课时间也有利用寒暑假时间锻炼,有每年安排短时间锻炼也有间隔几年安排长时间锻炼的。

(二)教师层面

1.重学术轻实践,利益倾向明显。目前衡量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直接砝码是职称,教师个人收入与职称紧密联系。长久以来,评定职称的关键是科研成果,这使青年教师容易忽略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一味地强调课题和论文,就教学而言,青年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到了理论教学中。因此,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得不到重视。

2.思想认识模糊,缺乏主动性。在锻炼过程中,青年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的机会较多,但由于不够积极主动,项目的层次也较低,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够理想,更谈不上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编写实训教程等,青年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走过场。

(三)社会层面

1.企业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仍存在一定问题,产教结合不紧密。企业讲究经济效益,大多不欢迎青年教师深入锻炼,再者有内部机密,尤其是财会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即使企业接收了,也无真正实务操作,影响锻炼效果。企业大多因私人关系而被动接纳,关键岗位和技术终究保守,教育与生产最终被人为地隔离,导致产教脱节。

2.政府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和财政支持不够。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尚未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尚未采取政策导向鼓励调动高职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和青年教师个人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强化意识,统筹规划。高职院校要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要紧密联系地方产业,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支持,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最大化地发挥人才优势,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针对师资短缺,无法派人参加实践锻炼问题,学校应从长计议,统筹规划,分批次安排。可五年一个轮回,分批派出;可安排寒暑假实践锻炼等。总之,高职院校不能因师资短缺问题而影响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而应总体规划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2.机制激励,政策导向。国家针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和重点之一是增加现有青年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机制上予以激励,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青年教师感到既必须又乐意去企业锻炼。如规定实践锻炼经历是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申报职称的教师,需有2~6个月不等的实践锻炼的经历;学校给予实践锻炼青年教师优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课题,提供一定的研发经费给横向课题等。使青年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

3.加强管理,提高效果。高职院校需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锻炼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动态调控机制。严格落实资格审查制度,包括锻炼单位、目的及任务的审查等,并认真做好计划的实施工作,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及时采集信息,加强过程监控,注重效果评价,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工作计划如期完成。高职院校应由人事部门牵头,专人负责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教务处、教学督导处、科研开发处等职能部门协助,建立实践锻炼工作QQ群,构建全方位立体互动平台,随时了解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动态。

(二)教师层面

1.转变观念,主动接轨。青年教师要有针对地选择企业锻炼,选择的企业应是行业内领军型企业,能代表地方主干产业,上规模、有档次,与学校教学、科研和发展有密切联系,并能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实际,能提供实践所需岗位、指导教师(师傅)和基本工作生活条件的企业,有校企合作和开展职工培训经验的企业最佳。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只有在领军型企业实践锻炼,才能以最快速度把握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到教学实践中,使学校专业发展主动与行业发展接轨,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2.明确目标,夯实内容。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前必须明确锻炼目的和内容。制定的锻炼目的和内容应保证可考核性,如明确在锻炼期间或锻炼后发表多少论文或申报什么级别和什么内容相关的课题等,尽量做到可量化。锻炼目的和内容须经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根据本系本专业的总体规划和该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认真审核后方能生效,青年教师需带着符合该专业总体要求和各自技能需求的目的和内容,积极主动锻炼,以便取得最佳效果。青年教师不仅要紧跟时代行业发展,研究地方产业现状,还需增强超前意识,研究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积累信息,锻炼后应用到学校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及改革中,使学校的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3.发挥优势,服务企业。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和学校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让学校、企业、教师三方共赢。如青年教师可为企业开展培训,通过了解企业职工年龄、性别、技能水平、受教育程度、岗位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使职工受益,企业受益;青年教师可与企业科技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可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或解决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等;青年教师可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努力地为企业解决管理难题;青年教师可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

(三)社会层面

1.政府主导,职称导向。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双师队伍建设好坏。而双师队伍建设是个宏观问题,不仅涉及学校而且涉及企业、行业、地方和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要明确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可参照发达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接收青年教师实践的相关减税退税政策,规定企业每接受一位青年教师实践,就可以享受相应的退税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应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职称导向作用,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尽快出台其特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突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适当降低学术要求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教师工作的导向③,其合理性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激发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化发展。

2.校企合作,双方共赢。企业要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积极主动参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并在培养过程中加强管理。如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时,企业有义务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应主动提出客观存在且急需解决的难题作为青年教师的项目,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企业也可与高职院校携手合作开拓市场;企业可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实践提供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充分信息,必要时提供实现项目目标的条件及市场环境的平台④,高职院校可提供人力、物力和必要的财力、实践时间等条件,使企业的有限资源优势和高职院校人才智力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双方共赢。

[注释]

①③林宇.围绕提高质量强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6,48.

第5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规划

0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随着百万扩招计划的落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在受访的高职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均接近50%,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支持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如何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建设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课题。

1现状调查

1.1问卷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相关情况,本调查以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依据,设计了调研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了基本信息、青年教师对自身和职业规划的认知、面临的困难及期望得到的支持等方面。随机向年龄在40周岁以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发放,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约为82.26%,调研结果有效。

1.2结果分析

在此次回收的102份有效调研问卷中,30岁以下的教师有52人,31-35岁34人,36-40岁的为16人;男性26人,女性76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专任教师76人,辅导员14人,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人。以下将从青年教师自身认知情况、对职业规划认知情况和期望得到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青年教师对自身认知情况

在选择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原因方面,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50.98%的青年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工作稳定,工作时间相对自由;39.22%的教师是因为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出于发展因素而选择的这份职业。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情况了解程度方面,15.69%的青年教师对自我认知还是非常明确的,52.94%的教师表示比较了解,但也有1.96%的教师还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劣势的,对自身认知的不明确将不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此外,在对青年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调研中,约80%以上的青年教师表示存在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学生管理和科研难度大但收入却处于较低水平。

1.2.2青年教师对职业规划认知情况

在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知方面,62.75%的受访教师认为职业规划对其非常重要,33.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对于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反馈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数量相对平均,39.22%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在不断努力,23.53%有明确的目标但尚未开始为其努力,21.57%的青年教师有明确的目标,但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约束,目标很难实现,而剩余15.69%的教师则是尚未确立明确的目标。目前被调研青年教师中,70.59%有初步设想,但自认为设想还不成熟,有清晰具体的规划的教师占比仅为17.65%。由此观之,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自身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还是不明确的。

1.2.3期望得到的支持

在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最大困难的问题上,78.43%的青年教师认为工作过于忙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规划,54.9%认为是学校缺乏引导,如政策与资金支持,还有41.18%认为是由于自身的生活压力相对还是比较大和家庭牵扯导致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进行。而被问到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最期望得到的支持时,84.31%的青年教师希望学院能够提供政策、制度支持,能够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创造条件,74.51%希望能够提高薪资待遇,切实减轻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生活压力,72.55%认为学校应做好职称评定等与教师利益相关的工作,还有部分期望支持教师学历提升,为学历的提升创造宽松的环境或举行教学工作交流活动等。

2存在的问题

2.1压力过大导致职业倦怠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随着百万扩招计划的落地,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上涨,而与之相对应的师资力量确没有得到相应的配备,所以就会出现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年教师在接受简短的培训后往往就需直接负责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兼任至少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此时,青年教师所面对的除了教学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学生管理方面的压力,同时,面向教师的心理疏通渠道事实上是缺乏的,长期的压力不断积累确得不到舒缓和释放,那么就容易造成职业倦怠。二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行的差异,导致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易产生心理落差。教师通常对于自己的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都有自己的期许,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学生多为95后或00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他们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学科,但对于不那么感兴趣的课堂就没有热情,忽略教师为教学课堂或班级管理所付出的努力,这样会给教师形成一种挫败感,长期以往,也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2.2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青年教师自身规划意识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不会主动了解教师职业发展两个方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可概括为三种:教学型、科研型和技能型。大多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到底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这三个方向的发展到底有何区别,因为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所以无从下手,也有部分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但却不知该如何实现。根据走访部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所做出的标准化的硬性要求,忽略掉了不同青年教师的个性,对于其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学校统一组织相关培训,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所有参会教师提交总结。培训内容大多集中在教学能力、学生管理及科研能力等,但缺乏专门针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式等内容,且不同的院校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职业发展路径也是有区别的。

2.3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每个人来说,选择一份职业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层面: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追求,教师也一样。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教师认为院校激励能够更加激发其工作潜力。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缺乏针对处于不同岗位和有着不同要求的青年教师而设置的专门性的激励,总的来说,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大都是传统方式,即院系根据人事、教务及科研等部门制定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是用制度来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规范,确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专业情感和理想发展的需要,且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相应的激励机制。其实对同一批进入学校的不同青年教师来说,其成长步伐是存在差异性的,部分教师的成长空间相对较大且时间相对较短,但收入水平确并无太大差距,还可能由于职称或级别的关系低于其他教师,所以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3对策建议

3.1青年教师自身层面

一是需要主动对环境进行认知和评估。在进入学校之前要对自身发展特点、学校整体环境和条件进行了解,充分考察性格是否适合教育行业,自己的发展目标跟即将就业的这所学校是否一致。二是需要为自己进行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入职后自己需要主动去了解学校教师发展方向、职称评定等相关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方向和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在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心,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疏通方式,舒缓和释放压力,。三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与修正。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选择的方向确实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经历过努力仍然没办法达到,这时候就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学会取舍,而不能盲目的进行,否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3.2学校管理方面

一是要关注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对于青年教师,规范管理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学校应该对老师予以支持和保护,为其提供更有安全感的工作环境,关注其成长与发展,让他们能更安心地工作。二是要构建支持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离不开他所工作学校的管理和支持,因此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在学校发展大方向下,充分发挥并支持青年教师个体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的平台。在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训中,切实加入符合本校校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及职称或职位发展要求,进而促使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付诸实践。改变传统的相关部门确定内容的培训为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培训的设置应当以教师需求为起点。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薪资待遇。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大多数为刚毕业或处于家庭形成期,开销相对而言较大,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所以适当的激励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认可,能够为教师认真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物质奖励能够为青年教师及其家庭缓解一定的经济压力。但奖励必须体现出差异性,以成果为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在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体现并最终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和优绩重奖,给予他们精神激励与物质与物质激励,肯定其奋斗价值。

4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学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可以敦促青年教师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院校关怀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共同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岁玲,张敏.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124-128

[2]周广昌.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方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9):84-88

第6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加强了对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如此,当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

1.思想认识不足,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不强。当前有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忽视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敬业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育人意识淡化,缺乏奉献精神,一味追求个人名誉与待遇,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亟待提高。

2.教学艺术欠缺,业务能力有待增强。不少青年教师由于教龄短,经验少,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把握不准,往往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多,教学常规不熟,教学艺术欠缺,课堂上不能自如地与学生交流,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课堂调控能力较差,教学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3.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匮乏,人才断层现象凸显。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年龄断层”和“学术断层”现象,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大批老教师相继退休,随着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日渐显现。

4.优秀师资补充困难,后备力量资源不足。受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优秀师资引进较为困难,许多素质高、实力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往往择国内知名高校而不大愿意进地方高校,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亦难引进,本校教师学术影响不大,后备力量不足。

5.青年教师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地域差异的影响,地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不稳已成为普遍问题,青年教师流失严重。骨干教师稳不住,优秀人才引不来,成为地方高校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的集中体现。面对严峻的人才流失情况,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刻不容缓。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教育体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地方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切实将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常抓不懈。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建立校领导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成立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再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规划,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管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管理措施,形成校领导、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协作的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网络。

2.强化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使青年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提高师德修养意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规范师德行为。再次,重视心理道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加强青年教师的心理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健全人格,以克服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各国文化的融合、嬗变而带来的某些青年教师在心理道德方面存在的缺陷。

3.制定配套措施,创造良好培养环境。其一,实施“三项工程”,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后劲。实施教师出国研修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青年教师帮扶工程,以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公派自费等形式选派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方式到国外知名大学研修。其二,推行以“教学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岗前培训制度、教学合格验收制度、授课质量跟踪反馈制度、教学方法研讨与教学案例分析制度、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其三,实施“三个计划”,提升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实施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计划、青年教师学术交流计划,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对新引进的博士与硕士生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等级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其学术视野。其四,设立“四项基金”,优化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环境。设立青年教师科研资助专项基金、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专项基金、青年教师研修专项基金、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专项基金,对青年教师主持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参加学历进修、假期培训、出国研修、从事合作研究,在教学、科研及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等进行资助或奖励。其五,设置“六项奖励”,强化激励竞争机制。设立教学新秀奖、学术新人奖、校级和院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青年教师优秀教学与科研成果奖、校级和院级青年教师优秀教案奖、青年师德标兵奖,每年在青年教师中进行教学竞赛、评选“教学新秀”、“学术新人”、优秀教案、优秀教学与科研成果、青年师德标兵,通过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

第7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一般特点

1.学历层次高,学缘情况好。

2.年富力强,富有发展潜力。

3.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总体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教研、学术与科研等方面表现出的、并关联到相应工作效果的能力的总和。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决定着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质量。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及标准在不断提高,而现实中,不少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是有差距的,这里有主管和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方面,相比较而言,青年教师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目标实现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缺乏。另外,青年教师从教时间较短,教学方法缺乏实际经验积累与创新,对教学规律、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把握能力有待提高。

2.在科研与学术研究方面,虽然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缺乏经验,意识较弱,学术视野不深广,尽管在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过科研工作,但普遍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对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机制缺乏了解,对各种科技计划的特点和要求不了解,造成对自身科研和学术研究定位模糊。

3.在业务知识能力拓展方面,由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快,科研与学术的学科方向交叉性、关联性增强,一些青年教师的关联交叉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更新不足,难以厚积薄发。

4.在职业观及思想认识方面,青年教师刚走出大学校园,仍处在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与定位的关键时期,一些人不能很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伟大和教师责任的重大。

5.客观方面,高校的青年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体系不完善,途径不多,内容单薄,组织实施不力。教师晋升、绩效分配的政策制度导向存在偏重使用和要求,轻帮助和扶持

三、以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根本,加强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

针对青年教师特点、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开展以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主线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是把青年教师自我发展和高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人”和“事”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办学“以教师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加强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工作抓手。重视并科学地推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建立适合高校办学实际需要的青年教师发展工作体系,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青年教师个体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其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水平能够持续提高,不断完善。主要包括职业知识与技能、学术水平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几个方面。

2.推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首先可以以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职业规划为切入点,在每个青年教师入职转型的初期,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所在具体单位及青年教师导师都应对其职业发展的规划及其实现过程提出目标要求,给予其引导性、约束性设计。其次要在其职业发展中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范围和深度方面构建合理可行的继续教育模式和工作体系、制度措施与工作机制。

3.对青年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结合学校的发展映射出的对教师的要求、学科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态势、个体自身特点,确定其各阶段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和条件保障。

4.围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具体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是: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教育观念能内化为职业信念;教学能力水平能够满足既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水平能紧密贴合学科方向与发展前沿;创新实践能结合教学科研积极开展;阶段发展目标能得以实现。

四、构建基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就教师队伍及其能力而言,高校需要复合型人才。青年教师的复合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更主要的包括教育研究能力、科学与学术研究能力、社会及工程实践认知能力等。这些能力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其作用的,因此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中能够得以体现和涵盖。

1.高校应根据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办学特色、自身实际及其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构建并不断完善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工作体系。高校可以构建基本的层次化的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以此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与继续教育。

2.扎实开展各类专项能力培养工作

注重选拔培养。重视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加大投入,建立专项培育计划。按照“精选,严育,厚待,重用”的思路,重点遴选一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给予配套条件支持,使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拔尖人才。

3.加强教师专业化教育

从教师职业的属性而言,教师既有学科专业的专业化,也应该有教育能力专业化。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专业化,是其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在系统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教育能力专业化培养需求和具体内容。

总之,面向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努力营造青年教师个人、学校及各种政策制度的联动工作机制,促进青年教师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各级组织机构要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的帮扶工作,在关心他们生活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观,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帮助他们尽早自我定位,努力实现对青年教师“进入角色、适应环境,达到要求”的培养与继续教育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杜玲玲.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第8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青年教师 科研创造力 创新力 驱动力 取向力 推动力 合作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09-03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高等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和热点,从“驻马店共识”到应用型技术大学联盟的建立,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高校的运转管理模式、内在结构形态和教师的观念都要发生内在的变化,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要发生质的变动。在此次转型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创造力的提升问题也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深思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的现状

(一)科研机制需要健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科研精神还未达到一定境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全的科技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而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教师的科研激情的发挥。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高智商群体,具有独特的个体心理特征:自尊、敏感、知性,这些特征要求建立人性化的科研机制、科研环境。

(二)科研引导机制需要建立。科研如何创作,需要长期的积累、思索,而这些长期的潜心研究和科研热力都需要科学的管理思路和积极的引导机制的推动,管理者不但要注重调动科研人员的激情,谋求科学化、人性化的科研激励机制,而且激励的形式和调动的方式也要在变动中改革。

(三)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科研素质是开展科研的首要前提,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已逐步意识到科研和人才的重要性,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在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激励政策和人才的培养扶持机制。而作为科研的主体,科研人员再经过系统的高校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后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科研素养的培育。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创造力欠缺。创造力是科研的基础,没有创造力,即使青年教师有太多的想法也无从着手。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创造力,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大部分又缺乏洞察力,而具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青年教师,大部分又不具备执行力。如何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大多数青年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攻克科研的难关,只有把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科研价值。

(二)科研学习力不够。科研学习力是在从事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用一体化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渐进的学习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包括学习原动力、学习势头、知识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则从高等院校毕业走上高等教育的讲台,大多数的知识来自导师的传带,不具备多少的创新性,所以要加强在岗位过程中的学习,培养科研学习力的兴趣,要从培养持久学习的自觉意识和知识转化的能力方面入手,注重方法的学习。

(三)科研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多数缺乏必要的实践磨炼,知识停留在书本的表面层面,还没有深化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这就束缚了青年教师创造力和科研学习力的深入发挥。青年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重要力量,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实践能力对于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加强培养体系、制度导向、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企业培训,大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

三、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创造力的因素

(一)科研创新力。创新力是科研创造力培养的不竭动力,创新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因此,要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必须完善科研机制,建立一套适合青年教师成长的机制,从事业上留住人才,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人才规划,健全人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青年教师要紧扣自身的优势,结合学校的政策,有所规划,有所创新,有所积累,才能培养科研创造力的深度、强度、力度。创新力好坏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领导风格,学校青年教师的学习能力及个体不断学习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而合理和有效的科学评价机制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科研创造力的发挥程度,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强化评价机制,完善相应的科研政策。在科研绩效考评过程中,应将创新纳入评价机制中,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创新动力。

(二)科研驱动力。科研驱动力主要有学术职业目标、研究的兴趣、高水平成就等内在因素,也包括科研要求、环境条件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外在因素。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来说,这种驱动力可能是一种利益驱动力,从内在层面来说,科研创造力的好坏,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课题的申报、职称的评定都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从学校层面来看,对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长远规划发展均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发展,青年教师如何将内在和外在层面的两者关系处理好,对于个体的人生长远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青年教师是富有激情的个体,如何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心理需要,是一个值得长远研究的课题。这需要学校层面的直接领导和鼓励,不能光靠思想政治工作的简单教育,而应从学校机制层面着手,把管理的五个要素融入对青年教师驱动力的管理上面来,要从课题的申报开发度和科研文化的开发方面下工夫,搭建从思想到行为的桥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文化的建设,强化内涵建设,设计好顶层设计,不能停留在理论上探讨,应是聚焦于科研手段的构建,达到倍增经营管理张力的目的。而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与青年教师的个体规划密切相关,要使这种驱动力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动能,而不是阻力。

(三)科研取向力。创造力的早期研究主要侧重在个体的心理学发展,考察个体认知风格和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发挥的影响。个体层次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的认知能力、内在动机,取向力应该是个体的目标取向能力,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个体的取向取决于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实在的东西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该就是绩效,绩效能否反映青年教师个体的取向力,将取决于这种绩效体制本身的完备性,所以从提高青年教师的创造力的角度出发,高校管理层面应在绩效机制方面完善,提高绩效理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逐热而动的科研取向,不仅不能促使青年教师科研创造力的发挥,而且间接会阻止科研人员的成长,不能有效地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科研效率的提高将产生负面的影响。支撑院校均衡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的科研体系,有所侧重但不应该偏颇,需要学校统筹规划,有未雨绸缪的智慧,因此,要想推进科研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科研管理机构应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青年教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也应该有自己的眼力和定力,而不是盲目追求科研的热点。

(四)科研推动力。科研推动力的大小是衡量教育发展程度的一种方式,也是青年教师在科研道路抉择过程中的动力。青年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潜在的发展力量,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科研推动力在其科研道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成果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青年教师创造力的大小多少与青年教师个体内在的推动力有关联,而这种内在的推动力除了与青年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素养有关外,也取决于外在推动力的大小,外在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国家的宏观政策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支持的倾斜程度,也与来自学校层面的科研政策有关,例如科研的投入、重视程度、机制的健全程度等。青年教师只有在科研领域的空白区,才能有所创新。科研推动力直接与青年教师的好奇心有关,而科研的难题和挑战也能给青年教师带来科研的动力和吸引力。青年教师在科研中不能只是追求数量,而应在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着重质量的提高,坚持开放的态度,而不应盲目保守。

(五)科研合作力。作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可以说,合作力在青年教师追寻科研之路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科研合作力指的是青年教师要重视团体的力量,协作精神的培养,协同、统筹协调发展的科研思路。新木桶理论指出,为了使木桶能够装更多的水,拿出自己最长的木板和外部的长木板进行组合,才能形成最大的盛水量。那么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发挥创造力来实现科研价值的最大化,需要科研价值链优势环节与外部优势环节相结合,使得整个科研团队的价值量成为核心竞争能力的最大,这说明了科研合作力在青年教师实现创造力发挥中重要作用。积极提高整体科技能力,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科技资源,发挥整体科技聚合效应,才能实现科研共赢的目的。科研合作作为一项特殊的知识生产活动,其复杂及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知识的不足,相互配合协调,要意识到科研合作是一种调整科研人员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从博弈理论角度来看,青年教师的合作力的发挥程度受合作双方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的影响,只有实现合作共享,才能保持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

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创造力的对策

(一)重视科研团队的打造。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建设,要有明确的科研团队目标,定位要清晰准确,才能整合有效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要有一定的量化和评价考核指标,才能实现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效结合。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团队创造力发挥的必要条件,也是青年教师个人创造力提升的一种途径,所以有必要认清团队发展远景和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加强团队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青年教师个体创造力发挥步入正常的轨道。

(下转第34页)

(上接第10页)

(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的科研创造力激励机制的建立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协作关系,杜绝资源的内耗,将团队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从而带动个体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激发团队精神,对个体的贡献程度要有所区别,实现选择性激励,包括额外的奖励、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进修机遇。

(三)组织文化的构建。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有效的文化建设,是青年教师科研创造力最大发挥的必要条件,应从学校层面建立和谐的、团结的、有凝聚力的环境,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形成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交汇,实现团体创造力的发挥,从而带动个体创造力的发挥。

总之,在科研道路的追寻过程中,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科研素养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的动力,注重科研能力的培育,才能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挥自身创造力;另外,外部的宏观政策(指国家和学校)的支持力度也是影响青年教师的创造力发挥的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春.塑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特色的途径选择[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10)

[2]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

[3]罗瑾琏.个体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因素:个体目标取向与团队自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5zytz056)生物工程

第9篇: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成长研究 幼儿教师 教学水平 策略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观念认识的提升,家长十分注重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也需要社会的发展及幼儿教育的变革不断的提升。所以研究青年幼儿教师的成长是幼儿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正确研究和规划青年幼儿教师的成长策略,应基于对青年幼儿教师成长的深入认识,总结青年幼儿教师的成长规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以教材为主体的朗读式教学阶段

对于刚投身幼儿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在此阶段的特征表现为教学经验的缺乏,与孩子沟通方式单一,对教材依赖性强,此阶段一般持续2-3个学期。此阶段也是青年教师教学理念的养成,教学方法的摸索阶段,此阶段的成长主要来源于对环境的适应,对现有工作的总结,以及对骨干教师的学习。因此,这是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教学观念的重要时期。

二、兴趣引导式数学阶段

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和积累,青年教师也逐渐掌握了幼儿学习特性,对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有了深入的了解,再总结先前工作的基础,此阶段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渐从对教学的依赖中脱离出来,阶段初期,尝试根据幼儿的兴趣及习惯,调整授课方式方法。丰富授课内容,扩展孩子的认知方式,例如:在数学、英语的教学中,增加紧密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让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结合孩子们的动画片,游戏等方式进行讲授。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个阶段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水平将会有明显提升。逐渐形成独创的教学思路及方法,但此阶段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幼儿教育的宏观把握,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的提升。

三、逻辑思维式教学阶段

在此阶段,幼儿教师能够从宏观上分析所授知识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并思考使幼儿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应侧重哪些方面,通过逻辑思考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教学计划,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达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幼儿教师更擅于把握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儿童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历练和提升,青年教师在某些课程的教学中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成长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教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鉴于对青年教师成长过程的阐述和分析,目标是探索出符合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的培养策略,研究如何能使青年教师尽快由“朗读式”教学向“逻辑思维式”教学的转变。形成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指导策略,综上,指导策略应具备两要素,一是适应性,二是有效性。适应性指成长策略应符合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不能脱离实际规律,充分认识成长各阶段的特点,找出各阶段成长的问题,针对影响成长发展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即知道策略的基础内容。指导策略的有效性是青年教师培养的核心所在,确保策略能够有效知道教师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合理措施。从策略的“适应性,有效性”两个要素出发,青年教师的成长策略,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计划制度

工作初期的青年教师,经验相对贫乏,工作方向尚未明确形成,因此,建立适当的总结计划制度,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方面对现有工作的总结可以从中找到工作中的优势,并能清楚的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并思考如何改善不足之处。总结工作定期开展,采取书面式汇报形式。并为青年教师建立相应的成长档案。既可以为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做一个良好的记录,也能成为教师管理的研究工作的一笔财富。另一方面,针对下一个阶段计划,再在计划中体现“大目标”“小目标”,既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也有短期内应完成的具体工作。计划应切实可行,并能与定期总结相结合,通过阶段总结工作,检验计划的合理性及完成情况。

2.建立过程评价和考核机制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单纯的进行总结和计划,由于受到思维的局限性,不能确保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合理的过程评价和考核机制,是成长策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总结与计划制度相辅相成。工作总结是青年教师主观的自身评价,而过程评价制度则是由管理者或其他教师根据客观实际对其做出评价和指导,既能使青年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前辈的优秀经验,也完善整体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对工作进行考核,量化工作内容,建立起完整的管理机制。

3.加强内部培训,开展多岗位实践

在策略的应用过程中“计划总结”及“考核评价”制度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需要采用具体措施做支撑,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内部培训,在总结和计划过程中,既有暴露的不足,也有下一阶段的规划。因此,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培训,非常重要,在培训中增强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经验交流,也可从中迅速汲取经验知识。教学方法,对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有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凝聚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