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运营管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金营运;贷款投放比率;二级存款准备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国有的专业银行逐步的转变成为了商业银行,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以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遵循价值运行规律,优胜劣汰,自负盈亏。上个世纪末期,央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金额的限制,开始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真正的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改革,加强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当前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无疑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说对资金运营机制的掌控难以符合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思维僵化,忽视经营效益,盲目的增加贷款投放比率等等,我们需要认清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在资金营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资金营运机制僵化死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快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调控的手段是检验资金运营是否合理的重要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资金调控手段的设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体察市场现状之后,通过调控手段,推动全行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流动。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金调控手段包括系统内借款、定期存款、二级存款准备率、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等集中形式,这些调控手段大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银行调控手段,行政色彩浓烈,也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办事,因此,并不能满足商业化进程中的运营机制调控要求。(2)忽视经济效益,片面提高贷款投放。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营的商业银行应该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的,但是,在当下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深远,大多数商业银行忽视效益,不计成本的扩宽资金来源渠道,片面的提高贷款投放,追求经济效益也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并未切实的对资金的合理流动进行任何实际性操作,也正是由于这种效益观念的极度淡薄,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依然停留在加大筹资力度,完成贷款任务等低层次的操作上,并未从全局角度考虑,进行较高层次的资金操作。(3)资金运用方式单一。由于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资金筹措过程,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显得非常的宽泛,除了日常的存款之外,还有债券回购、央行再贷款等渠道,与资金筹措广泛的渠道相比较,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形式就显的非常的单调,无一例外的都是以贷款为主,并未开发其他的运作形式,而正是由于银行对效益的忽视,作为主要资产运作方式的贷款业务运作结构也非常的不合理,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而长期资金在短期之内又无法收回,银行陷入了利益荒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资金筹集的广泛与资金运用的紧张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活动中,这种反差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变现能力和运作效益普遍低下,从根本上阻碍了其长远发展。(4)各分行运营差异较大。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多数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迅猛,辐射范围广泛,而分支机构也非常之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财务管理观念的差异性,各个分支机构在外部环境和经营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资金筹措和资金运用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存在三种状况:第一类是存差行,资金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都非常宽泛,运营效益好;第二类是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相对紧张但却较为平衡的分行;第三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借差行,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而资金运用状况也极不理想。应该如何协调好这三类银行的关系,最大可能的协调好各分支机构的运营状况,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
二、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对策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西方商业银行也开始在我国扎根,和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态势下,商业银行必须认清现状,整合优势资源,重视运营效益,针对在以往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为以后的平稳顺利发展做好铺垫。(1)重视经营效益,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想要全面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必须转变思想,加强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任何形式的资金调控手段都必须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主导。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加强资金运营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两个:一是要降低资金筹集的成本;二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手段比较多样化,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宽泛,因此需要认真对这些渠道的资金筹集成本进行估算、对比,选择最具性价比的渠道,然后最大化的挖掘其资金筹集的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商业银行要突破以往主要依靠贷款来进行创收的方式,找寻一些效益好而相对来说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内部资金闲置的问题,降低利润损失率。最后,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用户的喜好,灵活的开发各种各样的的金融产品,以此来吸引受众。(2)认真分析资金运营情况,做好资金预测。由于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流量较大,日常资金运营状况复杂,因此,有必要对资金的运营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切实的掌握资金筹措、使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准确的预测资金走向,从而提高资金的运营水平。具体做法要遵循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对各个资金的运作形态进行分析与掌控,进一步将资金营运的指标进行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发现影响资金正常流动的重要因素,对其产生的原因和运作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登记在案,为以后处理同类问题提供信息协助。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资金运营分析的负责人员还应该对全行业的运营状况进行准确的监控和预测,同时也要做到精准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把握资金营运的相关信息,提高资金预测的准确率。(3)加快转型脚步,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都加快了转型的速度,依照这种情势,应该致力于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具有前瞻性。首先,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运营状况,建立严格规范的内部责任机制,加强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根据发展的新业务,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管理方法。其次,要重视业务创新,积极地引入市场机制。各大商业银行均在不断地对自身的金融产品进行推陈出新,所以,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规避以往凭借主观意识运营的缺陷,让资金的营运过程更忠实于市场价值规律,资金的交易运营要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最后,资金运营管理应该有的放矢,不能一刀切。由于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运营的状况并不统一,有的运营状况良好,有的很差,所以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经营状况不同的分支机构应该实行不同的运营政策,确保各个分支银行都能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
三、结语
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而当下,受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忽视经济效益、资金使用方式单调,各分支机构运营状况差异显著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良性运营,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经济效益,认真做好资金运营分析,并结合实际,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资金运营管理方式,为保障商业银行的良性运营做好铺垫。
参 考 文 献
[1]张纯,刘华红,梁岩.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1(9)
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保险企业仍采取分散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即核保、核赔、客户服务、财务、IT支持、人力资源等支持性的职能分散在各级分支机构。分散式的运营管理模式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在公司发展的早期较好地支持了机构的拓展和对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但随着企业业务规模和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经营成本的快速提升,分散式的运营模式在成本、效率、标准化、风险控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保险业开始积极推动从外延式向内涵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型,以全面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共享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内部企业化运作的创新运营模式,自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截止目前美国《财富》500强中86%的企业、欧洲半数以上的跨国公司都已经或正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并为这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二、平安保险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背景
(一)平安保险公司简介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于深圳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平安已经由一家单一的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拥有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证券、信托、银行等多家子公司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截至2010年底,集团总资产破万亿,寿险业务保费突破1500亿元。
(二)平安保险公司发展中遇到的财务管理难题 1988 年成立的平安保险作为一家区域性保险公司,其早期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深圳、厦门、大连等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开始,公司加快了全国布局的速度,各级分支机构迅速增加。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既有作业模式的影响,平安的财务管理采用了分散式的模式。从总公司到县级机构,都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和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与作业职能。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和机构数量的快速扩张,大量资金沉淀在分支机构,一方面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效率,也使资金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隐患。各级机构的经营管理和财务人员管理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财务管理的质量、效率无法保证。公司财产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与主要的竞争对手中国人保与太保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产险业务连年亏损。寿险业务随着利率的持续下降和经营成本的提高,前期所销售的高利率保单的亏损持续增加,公司偿付能力的压力也更加严峻。
(三)平安保险公司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驱动因素 2003 年,在前期财务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平安提出了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想,其主要的驱动因素如下:控制成本,提升可持续竞争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加速企业的标准化进程,增强企业规模扩张的潜力,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三、平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设框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评估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如图1所示:
图 1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框架图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设计与构建 具体如下:
(1)平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通过整合客户接触界面、共享的作业、集中和专业化的核心运营、第三方服务网络,建立利用影像、工作流、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科技的 IT 平台。整个平台的流程及系统设计以内外部客户需求为驱动,工作流管理和过程监控为要素,体现高程度的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突出安全性、实时性、便捷性和高效性。如图2所示:
图 2 平安共享服务中心总体设计模式
资料来源: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A 股)招股说明书,2007 年 1月
客户接触层是直接与公司终端客户接触的作业部门。在财务方面,是指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机构柜台和机构受理岗,他们为客户提供咨询、信息查询、凭证受理与扫描等服务。
共享作业层业务内容包括财务集中审核及核算,文档录入等服务,提供高度标准化的同质作业服务,不同专业公司相同的业务需求都可通过共享服务来实现。
运营管理和控制层对各类型作业进行运营分析和管理控制,通过预测规划、预算控制、生产计划、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等管理动作,优化后台资源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政策规则制定层根据典型案例研究、作业统计分析、业务效益分析和集团战略,制定与作业相关的政策规则,以指导作业和管理行为。
(2)流程与制度。流程改造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来完成:一是流程的分析与诊断。流程分析与诊断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与共享模式下流程的差距。二是流程的再设计。针对前面分析诊断的结果,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应该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反应。三是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这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的调整、人员权利和地位的改变、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流程重组的成功实施会带来各方面业绩的巨大进步,包括利润上升、成本下降、生产能力提高等直接表现,以及产品质量、客户服务、员工满意度、整体获利能力等的相应提高。同时,流程重组实施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地危害。
(3)信息系统及技术支撑。根据新的流程和制度,平安对现行和财务 IT 系统、业务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依托信息采集、数据库、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在集团公司层面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将分支机构资金结算、会计核算等后台作业集中处理,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支持产品销售、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上收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和审批权限,实现集团公司管控。
(4)组织与人员设置。一是组织架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在人员、服务、所有权归属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的业务部门组织,是一个专业的服务提供部门。其组织与人员设置需遵循以下原则:执行和监督——共享服务中心通常设立为独立的执行单位,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公司内的全体机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属资金管理部、会计作业部、品质管理部、项目管理部四个部门。如图3所示:
图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图
资金管理部:主要负责资金的管理;会计作业部:负责财务凭证的录入、审核、核算。财务凭证的打印和保留由机构负责;品质管理部:负责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审计和品质管理;项目管理部:负责项目的管理。二是人员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人力密集的特点,既有从事具体和简单业务操作的工作人员,也有从事运营管理和共享服务支撑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建立适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确保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稳定运作的重要保障。在人员管理上,要统筹考虑人员的招聘、人员的配置、人员的培训、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等多个因素。
(5)办公地点的选择。实体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目前公司通常采用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所以地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Moran,Stahl&Boyer 是亚特兰大市的一家顾问公司,专门研究选址问题。它罗列出了一系列需要考虑的因素,如表 1 所示,包括的因素从可利用的劳动力和成本,到当地政府对经营的支持。
(三)财务共享服务项目实施 平安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实施,考虑到集团旗下各子公司业务特点的不同和复杂性,平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采用了“资金集中先导,分流程和职能渐进推进”的策略。
(1)资金集中。如图4所示: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先从资金集中开始入手,即所有业务的资金收支都集中在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不再发生资金的收支。各级机构的保费和营业收入,直接打入集团账户,各种费用和业务支出(理赔款、保险给付金、员工工资、费用报销款等各项支出都直接从总部支付),统一由集团直接打入收款人账户。
图4 资金集中的模式的发展
资金收支集中前,虽然采用了收、支两条线的管控模式,但各机构都需要开设收、支账户,各机构都需要大量人力进行对账等工作,而且导致大量资金在机构的沉淀,一方面增加了风险,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资金集中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为具体操作集团各子公司现金收付或者往来结算的专门机构,全系统的银行账户数量大幅减少,所有资金信息和资金都能够及时汇总到总部,不仅节约了机构大量的管理资源,更实现了风险的集中管控。
(2)实现零现金管理——规避现金风险,降低资金在途损失。一是“零现金”收付。即现金保费直接由客户通过银行进入公司银行账户,现金业务支出直接由公司账户通过银行到达客户账户,减少了现金流通环节,实现公司柜面结算的零现金收付。在资金集中收付的模式下,减少了业务员的持现风险和持现时间,避免了收费人员直接携带现金所造成的被抢劫等风险;亦使业务员、续期收费人员有更多、更灵活的时间从事非收费的客户服务,比如拓展新保单。二是“零在途”资金收集。即保费实时到达公司银行账户,下属机构代收保费资金实时归集到总公司银行账户——实现银行与机构间及上下级机构间资金归集的零在途,进而减少资金分散和沉淀、压缩现金库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3)实现集团资金内部统一调剂——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资金统筹优势。在共享服务模式下,所有的资金收付均通过资金管理系统进行,且通过总公司账套完成。集团根据共享服务中心每日上报的现金流量表,可以实时监控总部的资金头寸与资金需求,共享服务中心按照集团指令统一调拨、上划。对于机构申请调款,必须上报集团批准后,由共享服务中心执行调款动作,杜绝了机构私自动用资金的现象,达到账户管理和资金使用的严格控制。由此可建立起集团资金统筹的优势,内部平衡资金余缺。集团通过这种方法全面管控了各子公司的现金收支管理,统一对外筹资、投资,不仅能确保整个集团的资金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将提高资金集中运作的投资收益。
(4)系统实时无缝对接——提高财务、业务数据的一致性,减少错给错付现象。公司资金管理系统,实现了内部连接各子公司业务系统、总账系统,外部连接银行交易系统。银行与公司数据库的实时连接,对账工作量将大幅减少,保证了公司财务所收、付资金与业务部门数据的一致性,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公司财务、业务之间对账难的问题。资金集中后,保险金的支付数据是由资金管理系统与各业务接口系统直接对接,接口系统送达至资金管理系统的收付数据,由各接口系统的共享服务中心理赔部门完成包括收款人、付款人、金额、账号的正确性等的审核;另一方面共享服务中心将资金管理系统中的收付数据提取传送至银行系统的过程中,均实现批量传导,集中支付。由于系统的无缝对接,改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可大大降低错给、错付的情况出现,亦可避免人为作假的道德风险,杜绝坐支保费、保费收入不入账的现象正是由于资金的集中,为后期的会计核算集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平安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主要成果如图5所示。
图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
一是流程改造——作业的标准化。实现了前端作业简化-前端收集资料即可,前端将收集的资料通过扫描系统传输到共享服务中心,由共享服务中心根据影像进行集中操作和做专业判断,同时通过系统的权限管理,实现集中远程审计。二是系统改造——实时无缝对接。通过对整个集团的系统改造,实现了业务、财务、资金系统的实时无缝链接,提高财务、业务数据的一致性,减少错给错付现象。三是运营管理——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事前预测:通过采集历史数据,利用历史数据建模预测分析,可预先做好工作安排;事中控制: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功能,实时自动分析业务状况并自动警示自动检视措施成效;事后反馈: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提供日、周、月、年等多周期总结反馈定时反馈管理实现跟踪自动化、管理无纸化。通过对流程、系统、运营管理等诸方面改造在降低成本、风险控制、作业品质和效率四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四是财务运行成本降低。在保证业务量每年增长的同时,通过共享财务职能,效率提高、产能增加、人力等成本降低。每年审批集团费用由转型前的 120 万笔,增加到 150 万笔;会计核算单位成本降低了 68%。目前平安财务共享中心的作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四川、上海和深圳三个地区。其中以四川内江最为集中,约有 200 人,房屋租赁等成本也大大低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共享服务模式使平安有机会将作业地点向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设立,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五是财务管控加强。通过共享服务实现资金集中作业平台与核算集中作业平台间信息互动并共享,实现了财务数据接口的统一;数据的集中,为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和完整的会计信息;财务费用通过预算动支、报销集中、支付集中三层集中管控,达到费用与资源使用完全透明化。
四、结论
平安保险采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显著成本降低再次证明了这一运营模式的巨大价值。在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适时采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保险公司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东锋、吴能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发挥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2]陈信元、陈冬华:《换股合并增加股东财富了吗》,《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年第1期。
[3]何瑛:《企业财务流程再造新趋势:财务共享服务》,《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6期。
[4]杜兴强:《科斯定理、负商誉“悖论”、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研究》,1999年第7期。
[5]赵亚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我国保险业费用集中报销问题研究》,《经营管理者》 2013年第8期。
[6]刘婷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探讨》,《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关键词:高速公路 运营管理 财务管理 标准化
一、福建省高速公路系统标准化管理建设进程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领导推进高速公路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以“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为指针,不断思考与探索,总结经验,在2008年开展施工建设标准化基础上,于2009年将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拓展到全系统运营和综合管理领域,部署制定了《福建省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与管理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于 2010年编撰了《高速公路标准化运营及综合管理指南》,形成收费管理、养护管理、路政管理、服务区与广告管理、机电与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六本单行册。并按“先行先试、突出重点、全面推广”的原则,选取了福厦漳高速公路及机场所等16个点作为“示范试点单位”,专门编印了《福厦漳高速公路运营标准化管理》在全系统下发推行,以点带面,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加快了全面推行步伐。
二、全面推进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
(一)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财务管理标准化是要将公司财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在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前提下,本着服务业务、理顺流程、查错防弊、强化管理的目的,通过明确目标、规范流程、健全制度、信息化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化财务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建设至少能够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解决财务活动普通参与者快速掌握财经法规的问题
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中,高度强调财会制度依据,要求将所有的相关制度规范都纳入其中,并做到持续更新。这就促使财务活动普通参与者能不断接触制度法规,自然而然加强了财经纪律意识,从而推进企业依法理财。
2、 解决普通财会人员入岗、适岗问题
财务管理标准化要求全面梳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内容,细化岗位并制定工作标准,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应考核标准,将工作经验以标准的形式予以保存,一切工作按标准化程序进行,使在岗人员一目了然,也客服了因人员流动频繁造成的工作经验流失。
3、 解决财务负责人权责不匹配的问题
通过细化界定岗位,明确每个财务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工作细则、时间及质量要求,以考核促进标准实现,降低了财务负责人责任集中化的风险。
4、 解决领导决策层财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财务管理标准能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只有信息化,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准确、透明,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二)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途径
在实施标准化管理前,笔者所在单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汇编、《内部控制手册》等多项规范性内容,存在着对同项工作有不同标准和重复要求,一项制度是有效的、还是已经废止不尽明晰,未能体现完整的业务流程,不便于查阅,标准控制点不够突出,与精简高效的管理原则有所出入。
因而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首先从基础工作入手,整理各项有效的财会法律、法规、制度,梳理各项财务工作业务流程,重新界定财务部门各岗位,将工作标准细化、量化到岗,明确考核要求,制定各岗位工作手册。在各岗位工作手册成稿基础上,与信息化建设平台结合,逐步完善公司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将财务管理的制度依据、业务流程、核算要求、格式、考核评价等几方面标准予以统一,并通过平台系统予以固化,与NC会计核算系统、NC预算系统、办公OA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员工绩效考核评价系统形成协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三)财务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1、岗位界定
笔者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按部门职责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对公司本部财务审计部设置了十个业务岗位,包括:主任、副主任、核算主办会计、预算主办会计、资金主办会计、稽核会计、内部审计员、出纳、会计档案管理员、内部信息管理员。对征管所、交通执法大(中)队、监控分中心等实行二级预算管理的基层单位,设置会计、出纳两个岗位。继而针对每一个岗位编制一本岗位手册,主要包含岗位界定、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工作节点、工作细则、绩效考评五大块内容。着重在工作细则中体现操作标准(时限标准、质量标准)、具体操作步骤和特别提示(对本项工作中易错或难点进行提示),绘制流程图及所需的表单,使岗位人员具体使用时一目了然。
2、主要岗位职责与操作流程
通过整理各项财会法律、法规、制度,梳理各项财务工作业务流程,总结出日常管理流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财务预算与经营业绩考核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税收管理、担保管理、利润分配方案、内部稽核与审计、公司“三会”财务相关工作、财务人员培训等十三大项操作流程。
日常管理流程主要指行政管理任务,包括总结计划、工作例会、公文处理、绩效考核等工作节点。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日常会计核算、编制审定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对外信息披露、财务信息化NC系统使用与控制权限设置、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节点。
财务预算与经营业绩考核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预算编制与财务绩效指标上报、预算调整与考核目标值调整、费用报销结算支付审批、监督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分析、二级单位预算分解与执行考核、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总结分析等工作节点。
资金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和筹资计划、筹资计划执行与管理、筹资的偿还管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管理、银行票据管理。资金安全管理等工作节点。
资产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存量及新增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处置管理等工作节点。
税收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税收计算、申报、缴交,沟通协调税务、审计关系资金预算、资金账户管理、资金缴拨管理、内部调剂管理、资金筹措管理及对外担保管理等工作节点。
担保管理主要包括担保业务的调查评估、报批,担保业务的执行和管理等工作节点。
利润分配方案流程主要包括组织起草公司利润分配方案等工作节点。
内部稽核与审计流程主要包括组织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及自我评价、监督审核公司经济事项、对下属单位进行财务检查、内部审计、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等工作节点。
公司“三会”财务相关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起草财务相关议案等工作节点。
财务人员培训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财务队伍建设、组织人员培训等工作节点。
三、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容易出现标准制定“照搬照抄”问题
标准化建设人员须由业务骨干精英构成,要坚持“写到就要做到”的原则,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写标准,强调标准有依据、可操作,照搬照抄形成的标准,对工作改进没有任何好处。
(二)容易成为一项“专题运动”
标准化建设时轰轰烈烈,结果却成为“墙上”工程、“面子”工程。这就要求建设过程必须财务人员全员参与,人人建言献策。标准制定后要通过现场会议等形式反复对标准讨论、审核、确认,广泛征求具体岗位人员意见,建立起符合实际、经得起考验的长效标准化体系。并一定要将考核评价纳入标准化建设内容,以考核为手段促进标准实现。否则标准一套实际又是一套,将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容易出现业务流程不闭合的问题
在标准业务流程梳理制定过程中,对于各部门、岗位有交叉的工作内容,尤其容易出现流程运行中断、不完整,“断口”问题,因而要特别针对业务流程进行闭合性审核,使得每项业务都在完整的流程中运行。
(四)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活动过程,即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随着管理改进及时对原标准进行总结、修订,之后再实施
每循环一次标准就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充实新内容,产生新效果。因此标准化需要一个良好的反馈通道,使标准不断地根据法律法规、会计制度、新业务的涌现进行调整,适合新要求。否则一个原本有效的标准体系就会渐渐失效,甚至成为阻力。所以财务标准化进程是永无终点的。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明确流程只是标准化建设的第一步,重点是以标准明确管理目标,以流程固化管理程序,将合理规范的流程上升为财务标准,推动制度建设,推动财务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并通过与国内领先企业、系统优秀企业及内部先进单位之间开展“立标、对标、达标、创标”活动,实现财务管理更优流程、更高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高速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通常认为,欧美银行的金融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信息化支持金融到运作金融以及改造金融业务的几个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欧美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金融信息化是随着西方金融发展趋势递进的,同时又是在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目前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发达国家金融业的主流模式,信息化已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成为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立足根本。
1.信息化应用转向为客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在金融信息化过程中日渐重要。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由于更适合于银行业务信息处理、银行产品开发以及多种业务的综合管理等,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直接面对银行客户的服务。主要有处理银行柜台业务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为客户服务系统提供支持的内部信息处理系统、管理和处理银行主要业务数据和相关客户信息的数据管理系统以及供管理人员使用的分析决策系统。这种客户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发达国家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十分全面的客户信息分析功能,在实践中为银行的市场分析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大规模应用客户信息系统,使得银行能够对每个顾客进行一对一服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日益普遍。
2.银行信息技术外包范围日益扩大
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专注于核心业务而把金融信息技术开发业务承包给中介服务商的做法。主要趋势有:(1)信息技术业务外包。例如美国银行的信息技术开发经费高达65%支付给信息技术服务商。目前全美最主要的储蓄账户信息处理中心就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进行运作。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商的信息处理中心已成为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车间。不过近年来美国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技术业务外包出现新的变化。由以往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转为聘请专业人员到本行开展工作的方式。(2)软件由自主开发转为以外购为主。当前美国银行业越来越多地直接外购软件包。一方面信息技术服务商已能提供较为标准的金融业务软件包,从而使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直接引入信息技术服务商开发的金融业务软件包,既快捷同时又减少了项目失败的潜在风险。
3.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大改变
美国银行业正在或已经实施对公业务管理结构改革,相应地银行的业务数据中心分布结构也随之变化。如美国20大银行之一的M&T BANK将其业务分成零售银行业务、商业业务以及国际贸易金融业务。M&T BANK的国际贸易金融业务的两个业务数据中心是独立于其他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别设在巴尔的摩和布法罗,其中一个作为灾备中心。相似的,花旗银行将其信息系统分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投资银行数据中心、银行运营系统数据中心、桌面组市场交易系统以及网络呼叫中心。同时这些业务数据中心互为灾备中心,可以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实现信息完全共享。一个数据中心发生业务,另外的数据中心同时备份。如果一个中心数据损坏或丢失,灾备中心会完好无损地保存该数据中心以前的信息。
4.银行信息中心建设日益强化
美国银行业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如银行运营中心、开发中心以及灾备中心,其建设和管理大多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更加注重信息备份恢复之类的建设和管理,尤其对信息中心的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大,如供电、防火等设备均采用先进技术。当前美欧银行大规模信息系统运营都有较为良好的法律环境,有比较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并且有软硬件安全措施,如对信息中心主机系统以及通信系统进行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目前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近95%的金融创新都相当依赖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控制。
二、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的典范:ING Direct
ING Direct是1997年在加拿大成立的直销银行,是荷兰ING的子公司,ING在大获成功后迅速向全球推广。通过分析ING Direct的发展历程,能为我国银行探索金融信息化提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有益经验。
1.制定清晰的战略定位
在创建ING Direct前,ING在海外的企业业务和保险业务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但尚无零售业务,ING Direct创办的目的就是意图拓展海外零售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直销银行,从而支持母公司业务发展。ING Direct建立初期,在网上只有储蓄账户等简单产品,直至最近几年才转向全功能银行。ING Direct精心经营海外市场,通常成为目标市场最大的直销银行,差不多三年就能实现盈利。ING Direct把其目标客户定位为:30岁至50岁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白领,接受或愿意通过电话、网络理财,个人收入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根据调研显示,ING Direct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指定的目标客户发展目标。
2.精心设计适销产品
ING Direct通过简化银行产品种类以及销售过程使金融服务进一步简化。ING Direct在金融产品上的策略主要包括:(1)针对直销渠道提供相应的产品选择,使有限的金融产品集中在储蓄产品以及部分贷款产品。由于客户易于尝试,通常会将ING Direct作为附加账户,而非取代客户现有账户;(2)通过关联可以即时从活期账户上提取资金,如果需要可通过快递将支票寄给银行客户;(3)专注发展简化的自助金融产品,可由客户独立管理,电子账单将会整合相关账户信息,同时提供9种不同的共同基金选择;(4)没有最低存款要求,减少客户对存款最低金额的忧虑。ING Direct的产品设计从客户需求出发,并根据销售渠道特点加以定制。
3.积极进行品牌营销
ING Direct品牌建设注重与行业传统模式的脱离,同时以创新的方式呼吁公众储蓄。ING Direct营销侧重于技术、体验和情感上。其中在技术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利率高,开户非常便捷,5分钟即可设置;客户储蓄无最低存款金额要求,无须任何费用;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处理,通过与银行活期账户关联获取资金。在体验层面的实际主要有:为客户提供较为优惠费率;可以快速访问相关信息和设置 ,操作简便。在情感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宣传聪明/明智的消费思维——赚取高额年化利率,同时可在有限产品范围内快速做出决定;强调现代/年轻的消费方式—远离传统银行模式;提供自信的操作模式—方便、快捷的界面;无须担心产品决策,容易理解产品内容。
4.大力创新盈利与运营模式
IND Direct的业务仅通过网络和电话,所以有较低的获得成本以及账户维护成本,由此获得的储蓄前期通过重新投资资本市场获利,业务后期致力于开展网络个人贷款,通过内部循环获得高利息收入。此外,ING Direct的运营独立于母公司,有利于ING Direct更加独立快速地对利差进行管理。而在品牌推广上由外部机构负责,外部机构可以完全专注于ING Direct的需要,并可以渠道进行调整。在企业文化上,ING Direct鼓励对话,引导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回报和服务,并使员工相信:加入并留在ING Direct将会有更多发展机会,在ING Direct强大的商业模式下、在这种非银行文化氛围中工作,更有利于自身快速成长。通过各个运营中心相互竞争,促进实现服务和销售目标。
三、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
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银行在客户管理、金融产品交易以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大多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高效的理财需求。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银行服务流程,是制约当前我国私人银行服务水平提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内银行应积极引进国外应用先进金融信息化技术及系统,结合自身优点及特点进行适应化处理,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平台更新,同时借助信息化网络的强大处理功能及普遍使用,缩减业务流程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提升银行客户的满意度。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是金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目前欧美银行在金融信息化的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和金融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对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水平。例如ING Direct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清晰的经营策略,通过联系账户以便捷的金融服务在银行产品十分丰富的北美金融市场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ING Direct以其同质性的客户群体,通过提供简单有限的金融产品,使其能以较为标准的方式实施运营管理,从而减少营业成本,这实际上是更为系统性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不是推行多样化发展和多功能服务的银行可以通过内部某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可以达到的。未来国内银行信息化发展可能更多朝差异化发展,通过进一步细分银行的目标客户,使有特殊平台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银行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金融信息化的深入,各大银行在信息技术开发及信息设备投入上的差距将日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管理和相关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我国银行信息化的重点,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银行应逐步重视对客户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大力培养真正面向客户的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人才。
2.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银行信息化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ING Direct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高收益率的敏感性,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至大幅高于银行活期储蓄账户利率水平,从而吸引传统银行客户群体转向ING Direct。但是当前国内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并未放开,商业银行是以上浮存款利率为主要手段竞争储蓄客户。实行信息化以后,各家银行的竞争将主要关注如何给活期储蓄提供更多使用便利,通过理财产品、各类存款产品等灵活设计金融产品,使得客户资金在闲置时能提供更高收益回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和标准化与否,还与银行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传统银行内部部门存在,传统银行早已有多样化的产品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银行信息化更多地将体现为销售渠道的价值,可以为其提供更多银行产品及服务;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存在,出于成本控制目的,会更多地往金融信息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会进一步简单化,否则一旦利率市场化后同质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在价格战中最终两败俱伤。
3.金融信息化要合理利用社会分工和协作
在欧美国家,信息化行业和金融服务中介行业都高度发达。例如美国银行同CSC公司,JP MORGAN同FDC公司都进行了外包合作;美国约有68%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及约10%的ATM处理均是由外部信息服务商承担的。另外也有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商向银行业提供着金融市场数据以及各种信用评级服务。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完全符合社会分工协作趋势,它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企业成本,减少了风险,同时使银行能专注于发展自身核心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产品信息系统,多数由银行自主设计、开发的,只有个别银行整体引进了国外信息系统,银行的信息系统特别是应用软件系统等主要是定制的。这必然造成银行信息化投入高、系统开发周期长、软件运行维护难等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银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标准化工作无法适应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金融标准化等信息化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力量认真总结金融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加大投入协同攻关,切实解决好相关基础性问题,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金融信息化要贴近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无疑是金融信息化最根本的支撑手段。例如在欧美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所有企业信贷的评估、审核以及放款等完全依靠网络平台实现,同时通过后台系统进行管理。银行的金融超市和精品市场更是集中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于一体,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管理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来完成。信息技术对西方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银行监管、管理、经营以及服务模式的改变。我国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以金融信息技术为工具和手段,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银行从产品创新的创意到客户群体需求收集,再到产品设计与开发、测试,直至市场推出,都必须在“快”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银行主动贴近市场,积极挖掘客户需求形成创意,通过优化创新流程,以加快创意形 成产品的效率,此外还需紧密跟踪市场消费动态,及时完善银行新产品的创新功能点。银行还要重视产品创新的后评估,吸收经验和教训,及时研究替代产品或者升级产品。每个商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也不例外,在成熟期利润达到顶点后通常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进入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下降,利润也大幅度滑落。所以,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市场消费动态,建立并完善合理的金融产品退出机制。
5.重视对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监管
摘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部门和领域,如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都需要社区银行来提供金融服务,尽管世界各国社区银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举具体国家的例子,外国简,我国详含数字)美国成立有专门的社区银行并且社区银行非常发达。全美共有9000家左右的社区银行和4万多家分支机构,占全美银行总数的95%左右。其中,54%的社区银行分布在农村,26%分布在城郊,17%分布在城市。欧洲国家和澳洲国家也有专门的社区银行,其社区银行都是在面临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即我国所谓的“基层金融空洞化”)威胁时创建的。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没有专门的社区银行,而是由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和大量的小额贷款人进行类似社区银行业务的经营。我国也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农信社,80年代创办的邮政储蓄,90 年代创办的城信社、农民基金会,各个年代的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进入21 世纪以来陆续创办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在浙江等地进行的社区银行试点工作,2013 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的社区支行、小微支行,都属于社区银行的范畴。
关键词 :银行;贷款;经济
一、沈阳地区民生银行社区银行实践情况
(一)社区银行的网点建设情况
民生银行沈阳分行的社区银行网点主要选址在沈阳市区部分中高端小区内部和周边,最大的网点面积315平方米,最小的仅43平方米,平均118 平方米,均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传统支行网点。
(二)社区银行的管理情况
该行建立了社区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在规划建设要求、管理规范、业务发展指引、服务流程、风险管理指引、安防建设和安全管理要求、日常行为规范、异常行为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在业务连续性支持、投诉处理、案防等重要方面也落实了管理措施,能够满足社区银行网点日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需要。该行在零售业务条线成立了小区金融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管理社区银行业务。距离社区银行网点较近的传统支行负责其日常管理并对其业务开展提供全面支持,与社区银行网点共同构成金融服务区。
(三)社区银行的运营效果
对于银行自身,社区银行对零售业务增长贡献较明显,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该行通过社区银行网点发展零售客户45000 多户,占全行零售客户总数的60%,吸收储蓄存款2.1亿元,理财产品余额3.2亿元。对于社区居民,社区银行网点提供的服务为他们带来了便利。如,为满足部分居民下班之后办理金融业务的需要,该行社区银行网点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将人工服务时间最晚延长到19:30;对于岁数较大、行动不便的客户还提供了上门服务。
据统计,社区银行网点设置的银联全民付自助缴费机是最受欢迎的机具,使用频率较高,大约50%来社区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使用过自助缴费机。
二、民生银行在沈阳地区的社区银行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网点扩张冲动明显
在总行强力推动下,该行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铺设了数十家社区银行网点,之前并没做先行试点。网点建设效率有余,但审慎性不足,更多地体现了先占为主的竞争意识,其实仍未脱离通过机构网点扩张拓展业务的传统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
(二)部分社区银行网点选址存在偏差
调查中发现该行部分社区银行网点选址在小区外繁华街道上,毗邻其他银行的传统支行,服务社区的特点不突出,也容易导致客户将其与全功能的传统支行混淆。
(三)社区银行服务专业人才不足
社区银行业务在国内兴起时间不长,形成成熟的业务模式尚需时日,经验积累很少,有经验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储备不足。加之出于成本考虑,社区银行网点里绝大部分是刚毕业的新员工,虽在不断加强培训,但业务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对社区银行业务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四)客户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根据调查,来社区银行网点办理过业务的客户,年轻人和中老年人比例约为6:4。由于不提供人工现金业务,对习惯于用现金办理缴费等业务的部分居民来说,有限功能的社区银行网点并未带来方便。此外,社区银行网点面积较小、不设柜台,部分居民因惯性思维对其信任程度不足。
三、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差异化的客户定位
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大中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将资源优先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营方式,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并同时可以逐步培育和积累社区银行自身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二)与客户沟通的良性互动定位
社区银行在特定区域经营,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一是社区银行是社区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于与客户沟通,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二是社区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三是社区银行主要由当地民营中小企业控股,是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
四、发展社区银行的建议
(一)政府的重视———将社区银行的培育和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
辽宁乃至全国要想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必须首先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将社区银行的培育和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为此,建议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在认真总结目前已有的社区银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专门的社区银行发展战略。
(二)全方位地建立社区银行的长效保障制度
1.制定《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补充条例)》、《存款保险条例》和《社区再投资法》
为了使我国的社区银行在成立之初就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同时也为了保障我国社区银行的切身利益,必须为我国的社区银行制定相应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补充条例)》、《存款保险条例》和《社区再投资法》等。《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补充条例)》主要规定社区银行的概念、设立条件、注册资本、经营地域、市场定位、业务范围、金融监管等;《存款保险条例》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大众那种根深蒂固的偏好于大中型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解决严重阻碍社区银行发展的信任危机;《社区再投资法》主要规定社区银行必须首先满足其所在社区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尤其是其中中低收入家庭的信贷需求。
2.建立银行业的分层次管理制度
为了使社区银行的成立更加便捷,更好地满足当地社区实际的金融需求,应建立银行业的分层次管理制度,即大中型商业银行仍由中国银监会审批,而地方性的社区银行则交由各省区银监局审批。
3.加强行业协调与监管,使社区银行的内部自律与外部监管衔接起来
(1)成立市县银行同业协会,加强政府、企业与社区银行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2)加强对社区银行的监管,保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4.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在《存款保险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除社会大众对社区银行的信任危机的一个关键因素。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市场获得更多有关银行财务与风险状况的信息,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和做出快速反应,“用脚投票”,奖励经营良好的银行、惩罚经营差的银行,进而推动董事会更加注重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5.推动银行卡联网,完善支付体系
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局限于一定的社区范围内,基本没有跨地区网点。为提高客户跨地区小额结算效率,降低结算成本,促进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必须推动银行卡联网,推广使用有“银联”统一标识的银行卡。
6.建立健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有机结合的国民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环境
(1)建设“诚信政府”,给全社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政府应当重视自身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树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尊重社区银行的依法自主经营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
(2)为个人和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并推行“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征信系统的作用,健全社区资信认证、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组织中介组织对社区内企业和居民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信用记录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必备档案。使诚实守信者受到社会的尊重与信任,不讲信用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7.明确社区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的激励和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社区银行安心专注于本社区
(1)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社区银行的资源配置进行引导。如对支持社区力度大的社区银行,可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反之,则相反。
(2)税收方面的优惠。如对社区小企业和下岗待业人员的贷款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社区银行,要适当减免或降低营业税。
(3)建立社区银行贷款财政补偿基金,对社区银行在社区承担的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免息或贴息支持。(4)适当降低经营状况良好的社区银行的存款保险费率。
(三)科学选择辽宁社区银行的创设路径
1.继续发展和完善村镇银行
(1)积极推动设立分支机构和增资扩股。编制了全辖村镇银行机构发展计划,有力地推进了分支机构的组建步伐。随着各项业务的深入开展,有的村镇银行明显感到资本实力不足,涉农贷款规模受到资本制约,为此,我局合理引导村镇银行增资扩股,进一步增强了村镇银行的资本实力。
(2)充分发挥非现场监测和预警作用。按季度和年度对全辖50 家村镇银行风险状况进行通报,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同时相应提出监管要求。在通报中设置了“重点关注”项目,每次选择2-3 个问题单列,并要求属地分局跟踪整改。
(3)全面完成现场检查任务。完成了银监会立项的16 家村镇银行全面检查任务和我局自主立项的6 家村镇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真实性检查任务。两项检查任务累计投入1401 个工作日,检查各项业务金额为59.3 亿元,共发现问题27 个,累计提出监管意见108 条。检查任务完成后,我局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向全辖通报,提出整改要求。
(4)严肃查处违规问题。在2012 年违规票据业务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跟踪全辖村镇银行票据业务,加大对违规票据业务的处罚力度,暂停了仍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2家村镇银行票据业务,责令两家村镇银行分别给予董事长、行长严重警告和警告处分,免去票据业务负责人职务,起到了警示作用。
2.措施及建议
(1)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三会一层”履职行为。推行对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履职评价和薪酬延期支付,强化村镇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机制 新融资渠道 风险控制
一、山西地方融资平台发展背景和概况
山西隶属中部地区,资源丰富,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煤炭及相关附属产业,一直以来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和局限,经济实力更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其新兴产业、金融机构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据资料显示据资料显示2012年山西省财政收入2650.4亿元,同比增长17.2%,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但财政支出却稳中有升。城市基础设施要建设、人民生活质量要提高,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撑。地方政府获得融资保障尤为重要。
山西省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为政府融资提供了一种好的途径,据资料统计截止2011年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了16家地方融资平台,包括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公路局、山西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等等,这些公司为山西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强劲动力。
二、山西省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机制及特点
(一)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注入机制
当前山西省融资平台的资本金来源包括财政资金,土地划拨,股权、国债资产,或是建立税收返还注入机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资的纯公益性重大项目,其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各级税收收入及有关如路桥费等规费收入,由财政部门通过支出预算安排,注入到相应的融资平台。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
目前,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结构中主要还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其主要形式为银行借入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融资租赁等。
三、山西省地方融资平台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
(一)政府融资平台投入项目收益低,还款周期长,还款存在隐患
银行信贷支持各类融资平台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政府担保,尽管平台公司利用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的市场化方式融资,但还是以政府第三方担保,土地质押,项目回购等来增信,造成项目融资渠道混乱,且大部分贷款被用于政府建设和民生公益性项目,运转周期长,收益率较低。
(二)财政收入有限,增长幅度出现不稳定
前面提到在总体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山西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且很多融资以土地为抵押也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如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卖地收入高增长难以持续,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三)风险管理难落实,后续监管跟不上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很不明朗,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对各类融资平台的负债状况的掌握不够清楚和明确,后续的监管显得被动和效率低下。
四、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对策探讨
第一,明确融资平台参与主体资格,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理顺、整合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政府乱投资行为的发生,避免承担过重的公共开支负担。
第二,建立现代融资平台企业制度要明晰政府投融资平台产权关系,建立清晰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公司的“责、权、利”。
第三,提高融资决策的科学性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源,融资方案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将诸如城司,城建公司等以政府信用支持形成的平台公司的财务条件与山西省政府的债务负担水平结合起来考虑,将平台公司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的口径。
第四,地方融资平台中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是有限的,满足不了资金需求,鉴于此我们更应积极寻求其他融资渠道:
一是债券融资。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券主要是国债转贷或中央,目前我省尚不具备发行市政债券的条件,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关键是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为以后发行地方债券做好充足准备。
二是信托融资。发展信托市场,资金要投向经营良好,回报率高的项目,避免承担承担更大的风险。
三是股权融资。地方融资平台利用股权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融资的成本最低,是筹资风险小,有利于完善融资平台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信息披露,规范公司组织结构,监督公司资金运用。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应作为山西省政府融资平台在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
第五,创新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TOT即移交——经营——移交,它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
PPP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
第六,总结。山西省政府可以将有收入来源的城市资产和效益较好的其他国有资产进行项目包装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盈利水平、适应市场机制的优质资产作为采用创新融资方式融资的基础。太原高铁南站项目建设曾计划依靠发行“城投债”融资,后来改为BT融资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创新融资方式,才能引入更多的资金,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更多的支撑和便利。
参考文献
一、浙江省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浙江是一个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很高的省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敏感,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全省上下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具有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上,浙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来源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形式(浙江省环保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2002年12月(内部材料))。
(一)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
这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国政府赠款、政府国债、政府担保银行贷款、国有公司参股等,由政府统一筹措。环保设施建成后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营管理。政府按照核定的全额成本,包括日常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制定污水、垃圾等的收费价格,运营企业据此向排污企业收费,或者政府收取费用后转交给运营企业。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证了建成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绍兴污水处理工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绍兴市政府抓住“明确投资主体、完善治污体系、建立回报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四个环节,一期污水处理工程政府投入2500万,带动了5.2亿的资金;总投资6.5亿的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绍兴市人民政府:“市场化治污之路”,“全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2,8)。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政府国债、项目公司股本金(绍兴县给排水工程处、绍兴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排污企业预购排污权缴纳的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构成,其组建的治污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物价部门测算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1.67元/吨),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治污企业“补偿成本、保本微利”的原则,分别向企业和居民收取0.5~2.2元/吨的处理费,其中,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为2.2元/吨,居民生活污水为0.5元/吨,用于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设备折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输送工程也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运营。
(二)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地方政府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项内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等项承诺,以及土地价格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由投资方自行安排。投资方一般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承包合同,或者采取BOT方式,运营交给专业运营商。这种做法的关键是在政府承诺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并有利可图。我们访问的浙江省环科污水处理厂和嘉兴洪合镇污水处理厂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位于余杭开发区的环科污水处理厂是由浙江省环科院、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的项目公司,以BOT的投资方式建设,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总投资850万元,为开发区内的六家印染企业处理污水。投资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即:项目公司股本金、以污水处理厂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及向排污企业预售污水处理服务费用。项目经营期20年。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照处理成本(经测算为1.7元/吨),加上合理的利润向排污企业收取1.8元/吨的处理费;同时承诺在每天进厂污水少于收支效益平衡点7000吨时给予补贴;经营期满后整个工程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由嘉兴秀洲区环保局组织招商,设计日处理污水8000吨,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其中项目公司股本金和股东按比例提供的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为8家羊毛染色企业治理污水。公司是独立法人。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每吨2.50元的价格收取污水处理费,投资回收期10年,预计5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本金。投资900万元的二期工程也于2002年10月投入运行。
(三)政府资助,民间投资
与前者的差别是政府以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大致上属于准商业化的模式。由于政府提供了部分资金,降低了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风险。其优点是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又便于平抑对中小企业的排污收费价格。在具体做法上,依然是采用签订特许承包合同或者BOT方式。政府投资一般作为优先股,只参与分红,不参与管理。政府分红部分一般继续用作环保开支。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公司和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20吨,年发电250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瓯海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其余由温州市民营企业——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然后无偿归还政府。项目公司按每吨32.14元的价格向环境卫生部门收取垃圾处理费。一期工程于2000年11月28日竣工。实际处理垃圾200吨,年发电900万度,并通过ISO9001认证。除自身耗电200万度外,其余部分由电力部门按0.50元/度的价格收购入网。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按此推算有13年的净赢利期)。
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项目规划年处理危险废物20万吨,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采取分期投资、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进行。服务对象为杭州的企事业单位。建设资金由股本金、银行贷款和政府建设资金等构成。目前,日处理15吨的医疗固体废弃物焚烧处
置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杭州市已经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征医疗废弃物处理费,作为废物处理的费用。
宁波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项目,日处理垃圾1000吨,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政府投资1.2亿元,其余部分利用社会资金,各投资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并依靠发电入网和垃圾处置收费,现已有一定的投资回报。
(四)民间集资,企业化管理
这种方式在乡镇规划的特色工业园区中运用较多。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由已经或准备入园的排污企业集资入股,组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般委托专业公司承包,或者采取BOT方式。污水处理费用由股东企业按照排污量分摊。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浙江有多种形式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的民间集资形式。如由相邻的同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杭州七厂联片污水处理厂采取了这种形式;萧山区航民集团公司建设的航民废水有限公司,采取了以一家企业为主集资、自行管理、多家企业共同使用的形式。
温州市中小企业大多采用污染集中治理的方式。例如,在龙湾电镀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规划,投资约160万元。对电镀废水处理实行政府垂直领导,环保部门监督,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行排污和治污的分离,排污者(电镀小企业)付费,治污者收费,对入园97家电镀小企业排放污水实行集中治理,既有利于基地的整体管理,又能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可能存在的偷排、漏排问题。
温州鹿城区的制革污水处理采取了业主委员会负责制的办法,由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下设的环保服务公司负责污染治理。在资金运作上,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银行贷款、申请污染源治理补助为辅的方式进行融资。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治污设施的运营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独立核算。企业自筹资金按基地内制革企业拥有的转鼓数量、容积大小计算。
针对中小企业多,环保监督难的实际,2001年4月,浙江省环保局会同财政厅联合颁发了《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国内最早开始城镇污水处理厂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实践的,是江苏吴县甪直污水处理厂。该厂建于1991年,承担全镇工业区24家企业工业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的专业化治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第一个“乡镇污染集中控制处理示范区”(许秧南:“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46~149页)。
从融资和运营方式的多样性上看,浙江省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使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最为经济。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此类专业公司,目前浙江有29家。有的是原环保系统的专业人员“下海”创办的,也有私营专业公司取得政府环保机构认证的。这些专业公司或者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实行总承包(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或者只承包园区已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营。具体的付费价格或与企业协商,或由政府核定;每个企业付费多少与企业的排污量挂钩。
(一)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
通过与环保系统及治污公司管理人员的座谈,以及对有关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严格执法是前提。浙江省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与沿海大多数地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做的,也是从依靠政府保护环境逐步转向市场化的。在经过1996年关停小企业、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和2000年开始的“一控双达标”三次环保“风暴”后,特别是在一些污染型的小企业被关掉后,大多数的企业家认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不是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只有“关门”一条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积极引导,小企业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治理污染的道路。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严格的环保执法,就不可能有浙江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江苏、深圳、广州等地的情况也是如此。
2.合理收费是关键。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础,最终难免走上“环保靠政府”的老路。但是收费标准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收费标准应当是,在享有一定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收费能够使治污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盈利水平。浙江等地的实践表明,一些生产企业原来自己上过污染治理项目,花多少钱心里有数,只要收费不超过他们原来的支出就可以接受。因此,收费标准不超过生产企业自己治理成本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也应成为物价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核准的参照依据。
3.企业诚信是根本。在过去的污染治理中,污染的产生者与治理者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如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政府来治理河流,实际上是公众承担了污染者的责任;又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全部由财政负担,公众没有直接为污水处理支付费用。通过污染集中治理,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获益,这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但是,如果任何一方缺乏诚信,“游戏”就难以进行下去。例如,治污企业不处理废物而是偷排,或处理不达标,影响环境质量将使大家的利益受损。同样,如果排污企业不按照约定付费,治污企业就要背上债务,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直至“关门大吉”,最终受害的还是社会公众。因此,诚信是“游戏”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在这里,一是排污与治污企业之间的诚信靠契约关系维系,二是政府的监督事实上成为双方履约的重要保障。
4.政府作用为引导。对于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政府并非“甩手掌柜”,而必须对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督。也就是说,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引导。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起步阶段回报不高,离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企业是难以承受的。例如,在处理废水规模达不到保本水平时,有关政府要给予补贴。同时,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广泛和长久意义的大事,必须由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加以倡导,并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才能促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发展。二是依法监督。由于市场的逐利性,政府必须加强对治污企业和排污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发挥环保设施的社会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在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性问题,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要求。但是,许多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被“对我有利就用”所替代;一些是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由于各种原因而执行走样;废物处理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性。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有碍社会资金的流入。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要求有2~3年的运营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或有钱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虽然设立这一“门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含这样一个“潜台词”:专业人员也是资本运营的“能人”,社会资金只有由“他”来使用,否则就不能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国家环保总局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绍兴污水处理厂由于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到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私人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经济”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三、对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讨论与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结合调研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以下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研究,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甪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必须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以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存在市场失效,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为中小企业的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这一做法可以在我国的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因此,应该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更主要的是,环保设施的建设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做,而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
(三)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要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同时,环保局内设或代管的污染治理公司也应尽快脱钩,实现政企分离,让设施的运营交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去管理;要加强各级政府的法人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法律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关键词:水利体制机制创新
引言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有水利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行水利体制,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分级、分部门的管理体制,造成“多龙管水”,行政干预多,水资源管理体制不理顺,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效益的发挥;水利工程建管体制不健全,水利建设重开源轻节流、保护,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权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水价过低,水资源大量浪费,供水单位亏损,难以为继;水利建设长期依靠国家投资,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水利投资严重不足,工程欠帐多;缺乏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致使水利管理队伍不稳定,水利科研工作滞后。去年重新修订实施的新《水法》,总结了原《水法》实施以来的治水经验,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贯彻落实好新《水法》,创新水利体制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规范行政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村费改税工作的不断深化,对政府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管理社会水事的职能,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调整工作思路,解决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学会并习惯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各类涉水事务,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行政决策和水事管理的法制化。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决策事情,扩大民主,集中民智。要更多地将决策上升到法律高度,把水利规划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改变“领导换、规划变”的局面。第二,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按照WTO的规则要求,政府对以前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要抓住这一机遇,抓紧制定、修订与新《水法》等法律法规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第三,在建立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狠抓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规范社会水事秩序和行政行为。尤其是对现行的水资源费、河道工程维护费、水保“两费”、占用农业水源和灌排设施补偿费、河道采砂费的征收制度以及水保方案和河道建设项目审批等法律制度,要下大力气狠抓落实。第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
二、建立现代水务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改革水的管理体制,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今年3月9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节约和污染防治工作等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统
一、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和水污染防治体系。目前,全省已有近60个县(市、区)实行了水务管理体制,他们的实践证明了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叠,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二是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三是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四是有利于建立开放的水务投资机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这两个根本目标,在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步伐的同时,把重点放在配套管理机制的建设上。要逐步建立完善水务管理机制,切实管好水务,真正体现“体制”的优势。一要依照水法建立健全各项相关制度,保障水资源统一管理。如在水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中长期供求规划制度等。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支撑水资源统一管理。如补偿机制,对占用水工程,包括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和扩、改、拆、损水工程设施的补偿等。三要调整职能,明确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责。四要改革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有效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要在“加速一个转变,打好两个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上下工夫。“一个转变”,就是尽快把思想观念、工作重点从“水利”转向“水务”,按照对水资源的物质形态、市场要素和治水内涵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的要求,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对全社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规划、指导、监督、组织、协调和服务,对涉水事务依法进行全面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基础”,是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要摸清家底,算好水帐,搞好规划,抓好试点,积极探索水务发展投融资机制、价格机制、社会化运作机制、公众参与管理机制、现代化信息传递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三个目标”,一是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减轻财政负担,让政府满意;二是搞好服务,提高供水能力和质量,让人民满意;三是加强管理,增强实力,让企业和职工满意。
三、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投入是影响水利发展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关键是要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的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政府投入要高中求增,依法收费要强中求足,群众投入要变中求稳,市场融资要活中求多。一是要依靠公共财政。水利的公益性、社会性决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要进一步研究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式。近年,国家发行了大量的建设国债,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既包括南水北调等大型项目,也包括节水工程等小型项目,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争取。同时,要正确认识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危害,配套资金不到位,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造成大量“钓鱼工程”、“半拉子工程”,使已投资金效益迟迟得不到发挥,还影响了今后对上项目的争取。要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保证上级安排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要通过制定贴息政策,鼓励个体和集体大胆使用银行贷款搞水利。二是运用市场机制增加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营性水利工程运用市场机制增加水利投入是完全可行的。如城市供水,可以用民营化的办法来拓宽资金渠道。三是政策的支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依法收费足额到位的问题。立足区域实际,找准突破口,争取政府支持,配套完善相关地方法规,加大征收力度。通过加大收费力度,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等增加水利投入。四是加快水价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以单个核定工业、城镇供水价格为切入点,加紧推行两部制水价、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办法,探索实行季节浮动水价。在积极推行新水新价的同时,结合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步伐。要积极探索实行水价听证制度,促进水价执行到位。五是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增加水利投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资办水利的新途径。按照中央提出的“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研究水利如何实现多元化投资这一重大课题,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投资渠道,以建立稳定的水利建设资金来源。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第一,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干水利的积极性。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谁管谁所有”的原则,采取股分制、联户建、个体投资集体补助和“一事一议”等办法,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办水利。第二,通过产权改革,盘活资产,吸引社会投资。采取明晰所有权,放开管理权,搞活经营权的方式,盘活水利国有资产,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新机制,积极推行租凭、承包、拍卖和股份制改造,卖旧建新,滚动发展。第三,积极利用外资。要搞好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加强与国外技术和资金的合作,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和额度。第四,积极探索有偿使用水利资金制度。要在政府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规则运营,以投资回报引导投资。
四、理顺水利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机制
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应按照明晰产权、授权经营、抓大放小、规范动作的基本思路,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水利行业特点的新的运行机制,一是提高产权意识,明晰产权关系,改革产权制度,通过产权改革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发展资金,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建立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三层架构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委托和授权,对所属水利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实行真正的宏观间接管理。第二个层次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水利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第三个层次是水利企业,包括具有企业性质的事业单位,赋予其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三是引导、鼓励水利企事业单位,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改组、改造。要抓大放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通过产权改制,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组建具有法人资格、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全资(控股)公司或具有投资中心性质的集团公司,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四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水利国有资产的完善和安全。
五、改革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行业“建管分离”、“重建轻管”,而对已建成的工程如何保障良性运行、如何稳定管理队伍却研究甚少,致使水管单位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改革现行体制应抓好以下四点:第一,把建管并重落实到建设的前、中、后各个环节上,为搞好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提供保障,规划设计工作要充分重视工程的经济问题,上马一项工程,就要增加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不是制造一个“包袱”。建设管理要为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水平服务,严格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就要建成质量一流、技术含量高的“精品”。第二,明确工程性质,理顺投资渠道。根据现有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工程定为三类:第一类为公益性工程。应明确定为事业单位,其编制内人员和管理维护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外人员由开展多种经营的收入解决。第二类为经营性工程。应明确为企业的性质,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运营管理。第三类为综合性工程。如部分水库、河道、灌区,既承担防洪、除涝等社会公益性任务。又有水费收入,目前的水管单位大部分为这种类型。对这些工程,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工程的公益性和经营性部分进一步合理划分,确定比例,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员定编,由国家公共财政承担公益性部分人员和管理经费,合理确定经营收费价格,保证经营性收费按国家政策规定的标准到位。第三,根据“剥离辅助,精干主体”的原则,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加快水管单位经营机制创新步伐。第四,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降低工程运行管理成本。
关键词:PPP模式;轨道交通;融资方式
一、温州市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情况
温州市作为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五个中心城市之一,是浙江省东南部第一大城市,也是浙江省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①市域铁路项目是解决温州市人口出行,拉开城市框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浙南关键交通项目。根据《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网规划》远期温州将实施市域轨道交通S1、S2、S3、S4及M1、M2等六条线,线路总长约360公里,总投资预计超千亿元。近期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线路规划为S1、S2、S3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140.7公里,总投资432.3亿元。按照城市轨道交通最低资本金比例25%的要求,政府将承担约108亿元的项目资本金。2013年温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65.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38亿元。因此,财政难以承受巨大的投资压力,必须寻求投融资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二、温州市域轨道交通投融资现状及问题
1.项目建设情况。温州市目前已开工建设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86.07亿元,其中目资本金占50%,线路全长53.507km,其中地面线3.029km、高架线39.112km、越岭双线隧道2座1.323km,地下线10.043km,桥隧比94.34%。项目为东西走向的都市快线,贯穿瓯海中心区、中心城区、龙湾中心与永强机场和灵昆半岛,并服务高铁站、温州机场。S1线于2013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开累率26.5%,计划2017年建成运营。
2.投融资现状。面对巨额的投资,为缓解财政压力,温州市政府广开思路,改革创新,借温州“金改”②之东风,丰裕民间资本之优势,顺势向社会推出增资扩股方案,拟通过社会资本解决一半的项目资本金,另一半项目资本金由市、区两级政府承担。项目债务性资金主要通过商业贷款、融资租赁、保险资金、债券等方式筹集。项目债务偿还及运营补亏则借鉴港铁“地铁+物业”的成功经验,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划出相应的平衡及配套用地,通过土地综合开发和出让收益来平衡。
3.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跟全国各地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一样,温州市探求了多种融资模式,并大胆创新把丰裕的民资引入轨道交通建设。但是目前这种民资引入模式,还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的明确支持,仅限于温州市金改之下的地方品种,不易做大,借鉴意义不强,难以复制,而且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而其后S2线、S3线的开工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对温州市资本市场容量考验巨大。而其他债务资金对项目资本金到位比例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探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尤其是股权融资方式的创新十分迫切。PPP融资模式为温州市域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改革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国内外轨道交通PPP模式经验借鉴
轨道交通作为准公益项目,具有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不足的特点。鉴于此,国内外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都由政府承担,通过政府出资、商业贷款、政策性贷款、发债、发股等方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部分城市对轨道交通投融资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BT③、BOT④、PPP等融资模式,通过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财政补助、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1.国外实践。国外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伦敦地铁PPP模式,项目资金通过政府出资、地方公共团体投资、银行贷款、债券等方式筹措,建成后由公营部门负责运营管理,民营基础设施公司负责轨道交通设施的维护升级,政府授予私人投资者一定年限的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期内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特许经营期结束后无偿转移给政府。新加坡地铁公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家盈利的地铁公司,它采取政府拨款建设,地铁公司纯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为确保这一模式正常运行,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法规政策监督管理轨道交通的运营,并培养专业的运营人员提高地铁公司的运营能力。
2.国内实践。国内很多城市借鉴国外PPP模式和港铁TOD模式建设轨道交通。比较典型的如北京地铁4号线,引入香港地铁,通过PPP模式解决车辆、信号等轨道建设,建成后授以三十年的特许经营权,利用港铁公司的资金、人才和运营优势推进4号线的建设和运营。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采取BOT模式,通过招标方式引入港铁公司,利用“地铁+物业”的经营模式和特许经营的方式完成项目建设和运营。此外,杭州、重庆、苏州、徐州、武汉等城市也在积极推广PPP的建设模式。
3.经验启示。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的实践为温州市域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融资。轨道交通半公益、半商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通过统筹安排、整体规划、指导定价、监督管理等方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项目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对资金的成本和期限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多渠道、多方式融资。二是坚持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是国内外轨道交通一次成功的实践,把竞争机制引入轨道交通发展中能很好地把森严的等级制度转化为市场契约制度,实现政企分开,以解决政府集权管理带来的低效,通过合理的补贴机制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三是坚持TOD理念,新型城镇化建设。轨道交通有着明显的正外部效益,其沿线尤其是站点周边的土地、物业等均有较大升值预期,如何将外部效益内部化是轨道交通建设一直探寻的问题。香港地铁TOD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将轨道交通与沿线站点周边土地捆绑起来,同步规划,一体化建设,使轨道交通项目盈利成为可能。
四、温州市域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设想
1.资产拆分。把轨道交通项目工程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为纯公益性部分和盈利性部分,对于引入社会资本更具有吸引力。这种拆分可采用两种方式拆分,一种是项目建设前拆分,即前拆法,另一种是项目竣工结算后拆分,即后拆法。在国内外轨道交通PPP模式中一般采用前拆法,即在项目建设时,把项目分为“A+B”两部分,A部分包括土建、洞体、轨道等(约占总投资70%),B部分包括信号、车辆等(约占总投资30%)。政府负责A部分建设,PPP公司负责B部分建设,项目建成后,政府以象征性的价格把A部分资产租给PPP公司特许经营。前拆法有利于引入专业的运营公司,可以部分缓解政府项目建设压力和运营压力。但是在建设阶段政府依然承压较大。对此,可以采用后拆法进行运作。首先引入专业的轨道交通建设合作者作为控股方设立PPP公司,负责整个项目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时,根据各部分投资比例,将项目公司股权拆分为“A+B”两部分,A部分股权对应于土建、洞体、轨道等投资数,B部分股权对应于车辆、信号等投资数。为了保证战略投资者资金的及时回流,约定政府逐期赎回A部分股权,并要求其持有B部分股权共担项目运营风险,同时鼓励其转让给另一家专业的轨道交通运营公司。
2.土地包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2014]37号)鼓励通过铁路与轨道交通沿线物业开发和站点综合上盖,以自负盈亏,以地养铁,减轻政府压力。香港地铁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温州市域轨道交通也在积极借鉴港铁模式,将沿线站点周边土地与项目捆绑开发建设,力求实现轨道交通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采用PPP模式的轨道交通项目可以选择在轨道沿线配以专项平衡土地,以增加项目收益。但是考虑到沿线土地征拆、开发、报批等投入较大,且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可以交由政府负责,作为回购股权的重要资金保障,不纳入PPP公司,以减轻轨道交通建设类社会资本的压力。当然也可以将土地资产拆分为一级开发部分(C1)和二级综合开发部分(C2),再分别引入专业的社会资本联合开发合作。
3.补偿机制。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形成有效地激励约束,是轨道交通能否成功建设运营的关键。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实践经验,建立起集经营补偿、资源补偿、政策补偿、资本补偿等补偿机制。通过授以特许经营权,轨道沿线周边资源优先开发权,税收减免,直接资本补贴等方式,保障社会资本的收益,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实现共赢。
PPP模式很好地处理了政府与私人在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上的分工,将成为政府性项目主要的融资模式之一。温州要通过项目试点和经验积累,不断优化结构设计,加大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推进轨道交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杰.基于PPP模式重庆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王灏.“PPP”开创北京地铁投融资模式先河[J].中国科技投资,2009,(12).
[3]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Z].2014-11-26.
[4] 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Z].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