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短期支教弊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期支教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短期支教弊端

第1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判断影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准则)解决了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入资产的成本确定和资产交换产生损益的确认问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因此,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基础以及对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与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不同,需要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进而确定运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

        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换入资产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条件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条件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

        企业在确定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重点考虑由于发生了该项资产交换预期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通过比较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实质。

        (一)基本判断

        1.根据条件一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要考虑该项交换的发生,预计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比较换入、换出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时间、金额和风险方面的差异。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存在显著不同,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明显不同。例如,某企业以一批存货换入一项设备,因存货流动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现金流量。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因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则可以判断上述存货与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金额相同,但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企业以其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国库券换入一幢房屋以备出租,该企业预计未来每年收到的国库券利息与房屋租金在金额和流入时间上相同,但是国库券利息通常风险很小,租金的取得需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及信用情况等。因两者现金流量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则可以判断上述国库券与房屋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风险也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企业以一项商标权换入另一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预计两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同,在使用寿命内预计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但是换入的专利技术是新开发的,预计开始阶段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明显少于后期,而该企业拥有的商标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比较均衡,两者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差异明显,则可以判断上述商标权与专利技术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第2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关键词:腹腔镜;剖腹术;结直肠癌;短期疗效

结直肠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手段。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应用已有十余年,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初步肯定了其有效性与安全性[1],但针对术后短期疗效的大样本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434例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资料,进一步明确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纳入标准:①原发性结直肠癌;②择期手术。排除标准:①Dukes D期患者;②病理性肥胖以及存在腹腔内广泛粘连患者;③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手术者。其中腹腔镜手术患者213例,男112例,女101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1.56±8.63)岁。开腹手术患者221例,男125例,女96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62.01±9.56)岁。两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手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腹腔组:应用4孔法,以脐孔部位作为腹腔镜观察孔,根据病灶具置再做3个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手术操作见王秋生等主译的《内镜腹腔镜外科》[2]。开腹手术参考NCCN的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手术情况 腹腔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失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见表1。

2.2术后恢复 腹腔组使用镇痛剂例数少于开腹组,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

2.3并发症 腹腔组切口感染、切口疝、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

3讨论

1991年,Jacobs等报道了首例腹腔镜结肠切除术,但由于对腹腔镜手术腹腔探查的彻底性存在顾虑,腹腔镜肿瘤手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直至2002~2005年,较多关于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研究肯定了其治疗效果,此后其临床应用才逐渐增多。目前研究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效果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组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切缘阳性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术式可获得相同的根治效果,与已有研究报道一致[3]。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腹腔组的手术时间比开腹组更长。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受手术视野的限制,手术操作时间较长,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随着手术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能够逐渐缩短手术时间。另外,腹腔组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应用镇痛剂的患者也少于开腹组,这说明虽然腹腔镜手术时间延长,但手术创伤小,疼痛轻,这也是腹腔镜手术的明显优势。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腹腔组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说明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其原因也与腹腔镜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更小有关。

有研究报道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也有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并发症类型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腹腔组切口感染、切口疝、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甘涛等[5]研究报道,腹腔镜手术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这可能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更低的原因之一。另外,腹腔镜手术疼痛程度轻、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抑制作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这均有利于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由于腹腔镜手术感染等发生症发生率低,术后可及时行放化疗,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发挥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能够获得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少、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势,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可靠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仁汉,佘军军.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短期疗效的比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35(6):862-864.

[2]王秋生,张阳德,主译.内镜腹腔镜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358-407.

[3]Kusano T,Inomata M, Hiratsuka T, et al.A 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and open surgery following 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n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lower rectal cancer[J].Jpn J Clin Oncol,2014,44(4):305-310.

第3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关键词] 早期股骨头坏死;CT;MRI;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6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138-03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ONFH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目前ONFH的发病原因不明,临床实践证实多与外伤、长期大量服用激素、酗酒等有关[1]。ONFH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对ONFH患者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是为CT、MRI,两者对ONFH的检出率均较高,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早期ONFH患者38例,比较CT、MRI在早期ONFH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ONFH坏死患者38例(62髋),均经临床及手术明确诊断。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4~62岁,平均(51.2±4.5)岁;一侧ONFH14例,双侧ONFH24例。患者均表现为患侧关节活动受限,髋部疼痛感,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且两种检查方法之间间隔≤2 d。CT检查采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机进行两侧髋关节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髋臼顶部至股骨小转子水平位置,扫描参数:层厚5 mm,层距3 mm。磁共振检查采用美国GE Signa profile 0.2 T 磁共振检查仪,患者取仰卧位,选用体部线圈,行双侧髋关节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扫描参数:层厚6 mm,层距1 mm,采用SE标准序列(T1WI:TR=500 ms,TE=20 ms)、FSE序列(T2WI:TR=2000 ms,TE=100 ms)。

1.3 ONFH的临床分期

采用临床使用最多的ONFH 的ARCO分期系统[2]。0期:骨活检结果与缺血性坏死一致,但其他所有检查均正常;Ⅰ期:骨扫描阳性或MRI阳性或两者均呈阳性;Ⅱ期:X线片异常(股骨头斑点状表现,骨硬化囊性变及骨质稀疏),在X线片及CT片上无股骨头塌陷,骨扫描及MRI呈阳性,髋臼无改变;Ⅲ期:新月征,依股骨头受累位置,病变可细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Ⅳ期:X线片示股骨头关节面变扁,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出现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

1.4 观察指标

分析全部患者的CT及MRI表现,比较两者对各期ONFH的检出率及ONFH典型征象的显示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CT与MRI诊断价值的比较

本组38例患者(62髋)中,Ⅰ期10个股骨头、Ⅱ期22个股骨头、Ⅲ期17个股骨头、Ⅳ期13个股骨头。其中Ⅰ~Ⅱ期ONFH的MRI检出率为90.6%,CT检出率为6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ONFH的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早期ONFH(Ⅰ~Ⅱ期)中,MRI对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结构模糊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表2)。

2.2 影像表现分析

本组患者CT检查显示早期ONFH 20髋,主要表现为星芒状结构增粗,股骨头部有斑片状骨硬化及局限性囊变,Ⅲ期15髋,可见关节面有透光带,呈新月征,Ⅳ期12髋,明显股骨头塌陷,伴不同程度的囊变以及周围硬化。MRI检查Ⅰ~Ⅱ期29例,股骨头形态无异常,存在骨小梁紊乱,局部密度不均(图1A),股骨头上缘出现T1WI低信号或局限性不均匀信号区(图1B),T2WI出现不同程度高信号区,呈双线征(图1C),Ⅲ期股骨头信号混杂,板块区或条状区。

A.Ⅱ期ONFH,两侧股骨头无变形,右侧股骨头小梁紊乱,局部密度不均匀增高;B.Ⅱ期ONFH,股骨头内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箭头);C.Ⅱ期ONFH,两侧股骨头无变形,双侧股骨头内见长T1短T2异常信号影,并呈典型双线征(箭头)

3 讨论

ONFH为临床骨科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多由创伤或非创伤原因引起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导致骨细胞及骨髓细胞死亡,继而出现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等[3]。患者多出现髋部疼痛、跛行,严重者会出现行走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防止ONFH的进展,减少后期股骨头塌陷的概率。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为X线、CT、MRI、核素扫描等,但X线对股骨头早期病变不敏感,容易漏诊延误病情[4]。

早期ONFH的病变主要为缺血引起的骨髓细胞异常,但常规检查手段均无法检出,随后股骨头局部出现骨细胞坏死,骨质改变,主要为骨质疏松,此时MRI检查可出现异常信号区,即负重区出现T1WI低信号影,上方表现为T2WI高信号影[5];骨细胞坏死进一步进展后,ONFH局部会出现炎症浸润或充血水肿,此时MRI出现TIWI及T2WI低信号表达增强。随着ONFH的进一步发展,骨小梁大小和密度出现异常,股骨头上出现坏死骨片,此时CT与MRI均可检出骨小梁形态异常、股骨头囊变及局部骨质疏松[6],以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关节面塌陷。

研究显示,在ONFH中,CT检查在明确显示局部坏死骨组织及皮下微小骨折方面优势明显[7-8],但临床中出现上述征象的患者大多已经超出早期的范围。临床研究显示CT检查早期ONFH(Ⅰ~Ⅱ期)显示股骨头出现出现条带状、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及局部囊变,而MRI检查发早期ONFH表现为线状高信号区,股骨头局部密度不均匀,骨小梁紊乱。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MRI对Ⅰ~Ⅱ期ONFH的检出率(90.6%)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62.5%)。

由此可见,MRI在早期ONFH诊断中的价值要明显优于CT,尤其对线样征、骨髓水肿等典型征象显示率较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焱.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114-115.

[2] 周令飞.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及MRI诊断价值[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2,14(4):469-471.

[3] 路淮英,栾德广,姜书平,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表现和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1):1113-1114.

[4] 丁琴妹.X线、CT及MRI对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784-785.

[5] 贾学军,周宙,郑玉巨,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11(2):103-104,124.

[6] 孙西林,贺利昌,何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 CT MRI诊断[J].河北医学,2005,11(12):1074-1075.

[7] 覃峰,唐国睿,邓小强,等.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1,33(11):1457-1459.

第4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关键词:采煤机;电气控制;交流变频

下面着重讲述电控系统的功能:

MG250/305-NWD型采煤机装机功率305kW,其中一个截割电机功率为250kW ,一个牵引电机功率为55 kW,供电电压为1140V,变频器采用机载方式。电控系统由主回路,控制回路,变频器和各种传感器等组成。由于受整体结构的限制,电控部被分别放置在机组的两端,这是与其它采煤机电控部结构布置上不同的地方。该电控系统的原理在其它同类产品的基础上本着简单、可靠、便于操作和维护的原则进行设计制造。主控器部分选用日本松下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控制核心;5.7英寸液晶屏幕集中进行工况监测和参数设置;配备无线遥控系统;操作简单便于维护;变频器采用进口元器件。采煤机的控制功能高度集成,体积大幅减小,结构更加简化,使得系统整体性能稳定可靠,更适用于震动,高温,潮湿和强电磁干扰的矿山作业环境。

电控系统组成和功能

1.主回路

主回路主要是由隔离开关,真空接触器,截割电机,牵引电机,变频器等组成。

⑴ 采煤机送电。首先把隔离开关旋转到“合”的位置上,然后把采煤机工作开关顺时针旋转到启动位置维持数秒,先导回路导通,控制前级磁力启动器接通,开始向煤机供电。若想切断采煤机电源则需将开关逆时针旋转到停止位置松手。

(2) 截割电机启动:把截割电机开关顺时针旋转到启动位置松手,吸合,左截割电机启动。若想停止截割电机只需将开关逆时针旋转到停止位置松手即可。

注: 隔离开关严禁带负荷操作。

2.控制回路

(1) 控制变压器TC。TC将主电源1140V变成24V、25V、36V其中25V给主控器箱供电,24V经整流桥整流后给电磁阀供电,36V给真空接触器供电。

(2) 主控器箱。主控器采集电机电流、温度,瓦斯含量等各种工况信息,接收来自红外键盘和遥控器的控制信息,进行逻辑判断,控制系统运行,并在工控机屏幕上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3) 红外操作站。为本安型操作站,由主控器本安12V供电。红外操作站与主控器之间通过串口通讯方式传递数据。操作人员通过红外操作站可以进行牵引,急停,工况信息和故障查询,参数设置等操作。下面为红外操作站面板图:

(4)遥控器。为本安型操作站,由电池供电,与内置在主控器箱中的接收装置组成无线遥控系统,可实现对煤机的牵引、滚筒顺转、逆转、急停等操作。

(5) 显示器。与主控器进行数据通迅集中显示工况信息:牵引速度、牵引力、截割电机电流、牵引电机电流、系统电压及煤机故障等信息。下图为显示屏截图:

3.变频器

本电控系统为机载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变频器供电电压为1140V,变频器输出频率和电压可变的电流驱动牵引电机,实现采煤机的牵引调速。

4.传感器

电控系统中使用了电流互感器,甲烷传感器等各种检测设备,它们将电流,瓦斯含量等信息变成电信号送入主控器,由主控器进行数据处理,实现控制和保护功能。

5.电控系统功能

(1)操作控制功能

完成采煤机开启、牵引控制、滚筒顺转、逆转,急停等的操作,通过红外键盘或遥控器实现。

(2)工况检测,报警和保护功能:

a.: 截割电机电流检测: 实时显示电流值,并进行168A恒功率控制,230A超载保护。

b: 牵引电机电流检测: 实时显示电流值, 并进行40A超载保护。

c: 截割电机、牵引电机的超温指示和保护。

d: 系统电压的检测、显示。

e: 瓦斯含量检测和保护: 1.0%报警, 1.5%保护停机。

f:: 变频器故障的显示。

(3).恒功率控制功能:

根据截割电机电流控制采煤机速度,当任一截割电机电流大于额定电流110%时,PLC自动执行牵引减速控制,有效防止截割电机超载停机。

(4)参数设置和故障屏蔽功能:通过红外键盘,可对系统重要参数进行调整,对保护功能进行单项屏蔽。

(5)应急切换功能:通过应急开关屏蔽所有保护功能,进入应急状态。以便处理紧急情况下的煤机运行,但必须由维修人员确认不能有人身和设备的损害。

第5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心电向量图;心电图

慢性肺心病是由于长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使右室负荷过重,压力增高以致右心室和右心房肥大的结果。慢性肺心病所致右室肥大的检出率据统计心电图为43.4%,而心电向量图则为82%,说明心电向量图对本病诊断优于心电图。本文对8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与心向量图进行分析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我院2002~2005年收治住院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慢性肺心脏病患者84例,其中男58例,女26例,年龄48~82岁。据病史、体检、x线胸片、彩超、肺功能等检查,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同时彩超具备以下诊断条件之一者:①右室流出道增宽,其内径>30mm;(②右室内径扩大,前后径>20mm;③右室前壁增厚,右室壁厚度>6mm;④室间隔增厚>12ram;⑤肺动脉高-压。

1.2 指标分析

1.2.1 心电向量图 采用武汉天迪公司产品cF-800型心电向量检测仪、微机自动采录分析。常规分析横面、右侧面、额面。具备下列条件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肺心病右心室肥厚:

1.2.1.1 主要条件①横面QRS环终末向量偏右后或右前,终末向量面积>全部面积20%以上;②横面QRs环终末向量右向力与左向力之比>0.3mV;③横面QRS环终末向量角度

1.2.1.2 辅助条件①横面QRS环呈顺时针方向运行,最大角度>110°QRS环50%面积偏右侧,右向力≥左向力;②右侧面QRS环60%偏前,前向下>后向下;③横面或右侧面最大P向量>0.18 mV、横面P环呈顺时钟转向。

1.2.2 心电图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符合下列标准为右室肥大 ①QRS波群电压改变:RVl≥0.1 mV,R/S>1、sv(Ms)增深R/S+110°);③ST-T改变。

2 结果

本组8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中,心电图电轴右偏、肺型P波、V(M1) R/S>1、右束支传导阻滞27例,占32%;心电向量图横面QRS环终末向,量位于右后或右前总面积20%,横面QRS环终末右向力/左向力>O.3 mV 78例,占90%;横面QRS环终末环于s或s(M2) 象限78例,横面QRS环终末右向力/左向力>0.3mV 67例,横面终末向量角度

84例肺心病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右室肥大者为27例,占32%,大部分表现为电轴右偏+90°,V1和avR导联R/S>1和肺型P波,其余仅表现为胸导联顺时针方向运行,P波稍呈高尖状改变。在27例心电图符合标准患者中,心电向量图均符合诊断标准,而78例符合心电向量图中90%几乎所有病例均见横面QRS环终末向量位于右向右前,并占总面积>20%;横面右下面积>QRS环总面积20%;而在不符合4例中仅占2例(心电图也不符合),心电向量图仅表现为横面右后面积

3 讨论

心电图和心电心向量图是二种不同的心电记录形式,但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其机制是相同的。心电图反映的是两个电极间的电位差,反映在其相应的导联轴上,但只有波幅的大小,不能反映空间方位,而心电向量图却能准确记录每个心脏瞬间空间向量,了解心脏激动的顺序和瞬间电位改变,其对心房、心室电激动顺序和瞬间向量改变以及空间部位比心电图更为明确。

北京阜外医院报告,右室肥大的心电向量图变化,认为心电向量图优于心电图,由于心向量技术的改进校正的导联体系的广泛应用,心电向量图的临床价值逐步被肯定,优于心电图价值与日俱增,他们认为心电图变化不明显或诊断困难时,心电向量图可得到明确诊断,也即心电向量图比心电图敏感度高。

慢性肺心病的主要因素是:①肺气肿使肺体积膨大、胸腔前后径增加、膈肌下降、心脏垂悬并作顺时钟转位;②由于肺血管床扭曲缺氧等所致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和血容量增加,肺循环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室收缩期负荷加重,导致右室肥大。本病的右室肥大以右室流出道肥厚为主,故具有一定的特点;③慢性肺心病的QRS环改变兼有肺气肿和右心室肥厚二者的各自特征;④T环改变除因右室肥厚继发性T环改变外,也有缺氧、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所致心肌损害而形成原发性T环改变。

第6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支教;西南大学;弊端;对策

西南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以下简称支教,始于2002年“小松树”计划。该方案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师范生实习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高校开展基层教育研究改革提供了丰富经验。

一、顶岗支教实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教队员选拔及学科搭配的弊端

1.在《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实施方案》中,以下简称《方案》,教务处负责与基地教育行政部门联系,落实支教队员专业及人数,通知到各学院,学院结合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安排。然而教务处未明确指出所需专业及人数,对于有意愿支教的同学,仅提示可能无法教到本专业,且不经筛选。

2.部分学院在安排支教时,为完成指标,在无人自愿报名的情况下,根据成绩排名,选取垫底的同学支教。

3.教委获取支教队员名单后,未能根据专业进行合理调配,以至于出现专业跨度过大的情况。以奉节2013支教小分队为例,27名队员中有14人只进行本专业教学(其中有6名教育学部队员,从事多学科教学,鉴于其专业特殊性,暂归为本专业教学),余下13名队员在进行本专业教学同时,还承担了其他科目教学任务。专业不对口比例高达48%。

以上情况,将可能导致某些相关学科素养不够或者不具备教师素质的师范生进入支教队伍。专业跨度过大,则会影响到所带班级的教学效果,对农村学生是不公平的。

(二)支教基地选取的弊端

《方案》规定,每个基地县原则选取10所左右学校。西南大学只与基地学校所在县教委签订协议,由县教委落实基地学校。

在实际调查中得知,部分支教基地学校风气不佳,教师在办公室打牌、满身酒气上课、不备课等,更有甚者,还存在骚扰女队员的情况。这不仅是校领导与教委工作的失职,也是高校工作的缺失。实习生在遭遇以上情况时,往往逆来顺受,担心反映给教委、教务处后影响到正常实习。带队教师与院校领导虽会在支教期间走访支教学校,但路途遥远,时间紧凑,也无法了解太多情况。

这表明在实习基地的选取中,由于高校角色缺失,教委工作疏漏,不仅给正在支教的队员带来了困扰,也给今后可能支教的同学埋下隐患,给支教蒙上了阴影。

(三)支教对师范生及所带班级造成的负面影响

表1:支教队员周学时量

《方案》介绍到,教务处为每个支教基地至少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且基地学校应委派教学、班主任指导教师,支教的周学时一般是4~15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支教队员均无任何指导教师,且课时任务繁重。而学院集中实习与教务处混编则有充足的时间听课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不会深入参与教学和管理,课时量也相对较少。由表1可知,只有6人周学时不大于15节,有11人周学时在16至20节,有10人周学时超过20节。即78%的队员周学时量都超过了《方案》中的周学时量。

在支教初期及末期开展的两次针对部分支教队员所带班级共476名学生的学情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如图1所示。第一次调查中,超过65%的学生对支教老师持消极态度,问题集中体现在课堂乏味、参与度低、听不懂、难以接受实习老师等。5月中旬第二次调查,只有不到15%的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超过85%的同学持积极评价,表示适应了支教老师的教学风格,对该科目兴趣更加浓厚。

表1和图1表明,大量课时的锻炼,师范生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快速提高的。但由于缺乏前期听课与指导教师指导,使得支教初期教学质量普遍不高,从而出现大量负面评价。这不仅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师范生的支教积极性。

二、顶岗实习支教问题的初步应对方案

(一)准确掌握支教基地学科需求,做好支教队员的选拔工作

支教除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改善农村落后教育现状外,重点是实现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专业不对口,跨度过大,转变就难以顺利实现,也对教育资源造成浪费。因此,教务处与支教基地教委应做好农村学校教育状况的调研工作,明确该类学校存在哪些薄弱环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1]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支教队员的筛选应在自愿原则前提下,对报名支教的同学,先采取由上一届的支教队长或带队老师等对支教较为熟悉的人开座谈会,使大家形成初步认识,然后从“专业价值和实践”、“知识与理解”、“教学”三个方面来筛选[2]。

(二)多方面评估支教基地

支教基地的好坏,与实习是否成功密切相关。在与支教基地教委签订协议时,对于新的实习基地,教务处应派人实地走访调查,从教学质量,师风师德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支教队员的人身安全和实习效果。

对于现有实习基地的评估,由小队长负责与各队员联系,并向教务处反馈。一旦确认某支教基地不适合支教,根据事态严重程度,采取立即撤回支教队员并安排至其他地点实习或者本次支教结束后,通知教委取消该学校的支教点资格。

(三)合理安排支教队员的教学工作

表1中,78%的队员周学时量超过15节,虽然在短期快速提升了教学水平,但仅凭大量的学时,无疑增加了支教队员的身心负担,也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支教队员由于任务繁重,普遍无法完成详案备课。为此,支教学校应认真落实教学、班主任指导教师制度,合理安排学时量,确保支教队员开展教学的同时,及时得到指导,从而减轻支教队员压力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四)对支教一学期的期限进行适度改革

每学期轮换一次的支教制度意味着学生们每学期都不得不面对新的实习生并适应其教学风格,这就使得教学质量在两者的适应期中无法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若某班级两年、甚至三年都由支教队员教学,可考虑将此类支教期限延长至一年,减轻因频繁更换教师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2006年之前,西南大学对于师范生一年支教进行免试读研的鼓励措施由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行而终止。[3]现阶段,对于支教一年的队员,可适当免除某些专选课程的学分限制,在就业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放低准入门槛,如开辟支教实习生的专场优质招聘会等。

结 语

顶岗实习支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有效尝试,但在填报实习学校时,出现了扎堆挤名校,支教鲜有人问津的情况。针对这一局面,师范生应端正思想,做好去偏远地区历练,为农村教育注入活力和希望的准备。作为院校,要认真落实教育见习,从第一学期开始就逐步安排2~3周的见习。同时做好支教基地和支教队员的筛选工作,达到互利共赢。对政府而言,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教学环境,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秦天友.别让支教“跑了调”[J].中小学管理,2003(2):17.

第7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留心周边国家,不难发现,某些国家已将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韩国,相关教育政策明文要求,学校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日本公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也被要求平均六年流动一次。他们认为,实行教师流动制度能保证各校之间的师资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较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结合江苏省海安县城区小学教师流动、试点乡镇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情况,以及笔者所了解的其他城市教师流动试点的经验,谈谈关于教师流动的设想。

一、构建学区化的管理模式

将区域内的学校联合成一个整体,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书记牵头,学区内有几个学校,就设立几个学区校长,每个学区校长负责一个学区的工作,由这几人组建一级管理层,其职能是对本学区里的整体发展进行决策和规划,并对学区内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各校区另设一名副校长,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本校区的具体事务,落实一级管理层面的决策、规划,并将校区内的管理情况及时反馈至学区校长,此为二级管理。各校区根据年级、学科再设大年级组,一级管理层人员要直接在年级组蹲点,配合校区部门横向进行管理,此为三级管理。各学区之间教师的调配可以由学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在这样的学区管理机制当中,整个学区的管理就将相当于原先一个校的管理机制,只是范围扩大化了,但这种扩大却能有效地推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二、实行联盟办学体制

在县教育局主管下,以县内知名学校为牵头,将名校与弱校、名校与新校、城市与农村等通过结对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办学共同体联盟,共同开发课程,实现特定学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农村教师到联盟内的城镇名校进行见习培训,名师、名校长可以实行“客座”教学,定期到薄弱学校开设讲座,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交流。这样的联盟组织,有效地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县内名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辐射示范作用,实现联盟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县局统一调度管理

教师归县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教师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校,由学校聘任,实行“县管校聘”,从而推动县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当然,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年逐区域实现。比如第一批,实现乡镇内教师流动,流动人员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50%;第二批,乡镇内流动教师不低于90%,县区域间专任教师交流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第三批,县区域间流动教师人数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0%,其中骨干教师力争全员流动。每一批流动时间4至6年。

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合理的轮岗的确能焕发教育的活力,给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但当政策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其弊端就显现出来。首先,不在一个学校长留,教师很难产生学校荣誉感,从而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心态。其次,由于教学环境产生变化,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过几年适应下来,却又面临新的交流,长此以往,会令教师产生职业焦虑感和倦怠感。再次,教师从各学校融入,随之带来的还有各种教学风格,学校短期内很难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在师资的培养上,因与教师之间从属关系不牢固,而显得可有可无,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

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交流适应期的平稳过渡呢?

第8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以后,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社会实践队伍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管理,往往出现启动仪式时授旗誓师、轰轰烈烈,实践开展以后却销声匿迹、虎头蛇尾,总结分享往往也是草草了事。甚至存在部分同学通过关系,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应付了事的情况;实践报告也是“拿来主义”,照搬企业单位的调查报告,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社会实践过程走样的现象并不显见。此外,高校为了扩大影响,迎合地方单位或企业的需求,常常邀请相关媒体对社会实践宣传报道,不遗余力,这种只抓外延,不重内涵的做法,不但很难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锻炼成长,反而易使学生养成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

二、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念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突破了年级和系科专业的限制,团结了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有益身心的社团活动。近年来,高校社团蓬勃发展,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今年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有103个,近2万人次,几乎每位同学都至少参与一个社团,可见社团在大学生当中的群众性基础十分坚实。同时,社团的数量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影响力突出,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社团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突破瓶颈提供了最有利的土壤。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社团为依托,利用社团广泛的参与性,发动广大青年同学,结合社团的社会性背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拓展社会实践范畴。同时,社团有专业老师指导,大大增强了社会实践的指导力量,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质量,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三、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

(一)突破壁垒,社团社会实践全员化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于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只能做到“精英实践”、“社会实践示范队”的尴尬地步;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发展迅猛,学生热情高涨,国内高校也大多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加以大力扶持,投入较多人人力、物力。若能将二者结合,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往社会实践因时间集中而带来的弊端就能迎刃而解。那么,有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即可由小部分骨干学生,转而变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切实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走“大众实践”的发展道路。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扩大受益学生群体的同时,突破了年级、院系的限制,使每一支社会实践队伍都实现梯队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既能将以往的成功经验良好传承,避免做重复工作或走弯路,又能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追求,促进高年级同学的不断成长。当然,弊端也同时存在,即由于社团的成员来源于各个学院和不同年级,时间难于统一,不便于协调管理,尤其个别社团人员庞大,所以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可以分区域、分组别、分层次开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发挥优势,社团社会实践专业化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摆脱了以往社会实践服务内容匮乏、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它可以依托社团平台,结合社团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定期组织社团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社区对专业队伍的免费服务有迫切需求,社区居民对大学生社团服务时态度热情,学生偶尔遇到解决不了的专业问题通常也得到居民的鼓励和谅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学有所用,碰到难题有迅速查找资料、动手解决的冲劲,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空调与制冷社团、电脑爱好者社团、健康保健社团等每次进社区都门庭若市,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的街舞社团还曾受邀参加深圳世界之窗庆典演出活动,反响不俗、影响深远。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专业化还来源于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可以整合优势教师资源,突破了以往学生实践队伍指导教师仅限于分团委老师和辅导员的困境,可根据社团的性质请校内相关知名教师,甚至是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做指导老师,充实指导力量。此外,以往社会实践指导是突击式的,为了实践进行短期速成培训,不科学、不系统,学生收益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了社团这个平台以后,有专业指导老师,专项经费支持,可以定期的开展专题培训,拓宽培训领域,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开发资源,社团社会实践社会化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团的社会优势。学生社团既是校园内的学生组织,又是民政局登记的社会团体。作为社会团体,学生社团具有其特定的社会优势,它通过社区服务、社会兼职、企业参观、调研报告、单位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社会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掌握社会信息,增强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指导老师的多元化也增强了社团与企业的联系,拓宽了育人的渠道,有的社团甚至请企业或者行业的专家能手进校园开讲座、当评委,大大促进了校企合作。同时,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成立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窗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机会。作为社会实践基地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给大学生实践机会掌握学生动态,提高企业知名度,创造经济效益,达到共赢的效果。

(四)长效发展,社团社会实践持续性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将社团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结合统一。一方面,可以根据社团的特点进行社会实践立项,对社会实践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有利于将社团老师科研与学生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确实践方向,又保证了专业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确保了社会实践的经费和有力指导,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保证社会实践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以社团为基础,可以参加行业内的各项竞赛。社团内大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接受到专业系统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时,接触学科前沿,以赛促练,逐步帮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特长,将特长巩固为专长,达到高校培养一专多长的复合型大学生人才的目标,确保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五)由内而外,社团社会实践内涵性大学生在提到社会实践时,通常想到的是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调研、企业实习、下乡支教等活动,无形中缩小了“社会”的概念。其实,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所大学校,如何加强校园内实践活动指导与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是注重社会实践内涵性、优化社会实践结构、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做到由内而外、内涵与外延协同发展的关键。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以社团为基础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探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实践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此外,针对实践项目进行专题培训,因项目施教,明确主题,分类指导,消灭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盲从性。注重社会实践的校园分享与总结,学先进,树典型,开展讨论交流和表彰奖励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深化社会实践影响,扩大社会实践成果。

第9篇: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路径;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33-01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高校培养模式,既要有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的“务虚”型人才,又要有直接面向市场创造价值的“务实”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总体衡量,当今高校专业设置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残留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个别专业社会生存空间狭小且需求量小,并没有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对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与市场经济间接对接的相应专业,应该采取缩小招生规模、隔年招生予以专业整合。这样既能避免“结构性失业”之症结,又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成本。

2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实行一种“精英式”培养模式,广大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个隐形的心理契约惯性,也就是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后将从事较为优越的职业平台。这种心理契约的产生源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健全,仅能满足少数人,高考作为一种公平有力的选拔机制,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通过高考的调节,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区分开来,从而确保了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较好职业。然而高校扩招政策与市场的“实用性”规则之合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高考制度的筛选功能,等到毕业生临近就业,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相区别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人才市场的调节功能上。而我国人才市场在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时却明显的感到不协调与不匹配:一方面,市场上屡屡出现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则呈现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从市场人才要求流向的趋势中找到灵感与机会。合理定位,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就业力,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持有的就业观。

3 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直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强势推动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用工压力,因此二者都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力十分有限。再者,各类高校扩招规模近年来受政府宏观调控的钳制,高校及其它科研机构接纳大学毕业生更是优中选优,数量极少。总体衡量,民营和乡镇企业(主要是生产、流通、服务领域)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这一切均预示着“务实”的主导地位,具体讲,“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得愈加重要。

4 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所谓“通识能力”,就是社会岗位范围内通用的技能,在此并没有文理科或专业的界限,诸如语言表达、文字组合、思维、创新、应变、适应、沟通、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能力。对此,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深化,社会实践的锤炼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即从事具体岗位必备的特定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借助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环节加深理解,通过实验室情景模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借助实习基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专业培养的无缝对接。对上述两者统筹安排、恰当匹配,必能克服偏重理论讲解,“务虚”成分过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面向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完美结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构想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领悟力,同时又要有较理想的经验积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增加研讨、互动、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明令必修课学分不能免修或替代,着力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能力、创造能力及、市场的领悟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 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转变过程,但总体讲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相关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实质上,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的必由之路,是就业模式从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跳跃。通过自己的能力创业,既为自己创造岗位,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岗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是个人条件、校园氛围、社会环境的共生物。首先,大学生个人要有创业的“本钱”,如启动资金、市场悟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同时具备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的动力。上述“本钱”的获得需经校园氛围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培育才有可能实现。

(1)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总之,就是让学生闯入市场,深入现场,真枪实弹去办实体、搞经营,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氛围,增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形成创业有为的家庭观念。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

6 立足国情社情,广开就业途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实现双赢的一项战略决策。事实上,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一味看重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薪酬、福利、文化氛围、发展机会、恋爱婚姻等相对优势,“宁愿端茶递水或暂时失业,也不愿下基层”。但地域好、环境优越、有较好收入的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苛刻且数量有限,结果造成“想去的去不了”、“想要的要不了”这一虚假过剩的“怪圈”。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诸如教育、组织、人事、劳动、公安、财政等可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一种鼓励、引导、扶持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学费减免、户口不转、服务3―5年以上提供进修机会、职称评定优先、岗位福利附加、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入手点,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带着知识、技术到广阔的农村建功立业,或走“中、短期轮岗制”服务西部、支边支教等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