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法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对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和考量,揭示法律的经济本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运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成因、依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法经济学 著作权集体管理
一、法律制度与法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又称“法和经济学”或“经济分析法学”,是以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制度的创设、成长、结构和效率的边缘学科。作为一种崭新的法学研究方法。
法律经济学的核心是“效益”,它认为,“法律所创造的规则对不同种类的行为产生隐含的费用,因此这些规则的后果可当作对这些隐含费用的反应加以分析”。正义一直是法律基本的价值目标,然而,正义价值并不能完全涵盖法律的效益价值,正义的最终实现并不等同于效益最大化的成就。
一般认为,科斯定理是法律经济学的基石,因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斯创立而得名。该理论通常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定律:(1)如果存在“零交易成本”,不管怎么样选择法律规则,由效益的结果都会出现。(2)如果存在着“实在交易成本”,有效益的结果就不可能在每个法律规则下发生。(3)产权的界定、安排和重新安排都存在交易成本,并且都有可能被过高的交易成本所妨碍。
二、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根据2004年12月颁布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以下活动:第一,与使用者订立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许可使用合同;第二,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第三,向权利人转付使用费;第四,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等。
三、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成因
1.需要建立完全的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的控制之下,这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极端状态。完全垄断的特征是只有一个生产者,并且完全垄断着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其他人或者企业想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主要有,政府的垄断、政府给私人的授权、商品的市场需求很小、厂商对自然资源和矿产或技术的控制。显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我国的垄断地位是第一种情况。
2.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它存在的条件是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的规模都小到不足以决定市场价格。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原本简便易行的买卖双方交易变成了需要通过一个相当于中介组织的帮助才能完成的形式,原因就在于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在这种情况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运而生。
四、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的依据――降低成本获得收益的最大化
1.著作权集体管理降低了作者和使用者的交易成本
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是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所必需的成本,还包括搜寻交易对象和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交易中发生纠纷和解决纠纷的成本等等。
第一,降低了作者的交易成本。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向对于社会对著作权作品的无限使用虽然仍然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但与单个的著作权人相比,力量就大了许多,处于一种相对强势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一整套制度的实施降低了著作权保护成本的方式实现的,各个作品的使用者,以签订相当于格式合同的方式与集体管理组织,而不是与单个的作者,来签订使用协议,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作者的交易成本。
第二,降低了使用者的交易成本。使用者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就必须在不同的种类、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区域等去寻找,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是相当高的,而且在现实中,作者作为作品的生产者,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其作品的种类、数量等等都是无章可循的,没有任何规律。但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使用者在“购买”其所需要的文化商品的时候,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在最大的范围内对作品进行选择,并且可以通过既定的程序,以最快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使用。
2.降低了作者和使用者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简单而言,机会成本是指把一种资源用在某种用途上之后,由于资源的独占性,那么本来可以把这种资源用在其他用途上可能产生的最大收益也就是该项资源的机会成本。
第一,降低了生产者,即作者的机会成本。在著作权领域,文化作品也是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保护作者的利益,提高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以保证他们能不断地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作品来供应市场。如果没有集体组织作为媒介,作者产出的作品无法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交换,作者的利益就会出现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第二,降低了消费者的机会成本。集体管理制度为使用者寻找并合法的使用作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使他们可以在最大限度内进行选择。渠道不畅通不再成为使用者非法使用作品的理由,选择非法途径使用作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而集体管理组织对使用者的监管能力比较高。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出现填补了著作权法上的空白,对鼓励精神产品创作、繁荣文化市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从经济学上来看,也具有合理的经济学因素,符合经济学中追求的效益最大化原则的要求,因此,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要与高等学校办学规律高度耦合。然而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毕竟很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激励机制的层次和结构还比较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院在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多是抽调或依赖于挂靠的公办高校,其激励机制明显倾向于这些抽调的教师,独立学院自身引进的教师在激励机制中明显处于弱势,这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制度安排上明显的不公。具体到激励层次上,以职称评定和外出深造等激励机制为例,在这一激励领域中按资排辈的现象异常突出,严重抑制了独立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尤其是严重抑制了一些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动力。
在激励结构上,独立学院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在员工职业发展以及员工精神层面上安排的激励措施相对不足。当然物质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会对教职员工发展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然而要想让教职员工保持一种持续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就必须实现教职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丰收。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还存在需要提高的方面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主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实行聘任合同制度。激励机制上的约束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聘任方面,一旦聘用成功,对聘用后期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职称考核管理不是非常健全,依然是套用公办高校的做法,不能从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出发,“职称终身制”现象依然突出,“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流动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实。具体到人力资源考核方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的约束机制显得更是毫无“约束”可言,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现象依然突出。对于绩效、薪酬以及进修深造等方面,明显偏重于教学科研人员。
3.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指标设定上数量过多,且重“量”忽“质”、执行不严的现象凸显
尤其是在年终考核的时候,一些教师员工根本看不懂下发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文件。具体到岗位聘任上,对于岗位聘任的考核独立学院更多是偏重于量的考核,考察拟聘任的业绩成果数量、科研教学数量,对一些内在的质的考核上明显欠缺,一些教职员工为了尽早评上职称,在教学科研中过多包揽一些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论文著作上,真正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质量的时间非常少,抱有只要完成课时量、只要科研能够顺利结题就可以的思想,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教学任务上,对教职员工的考核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量大小,至于完成的质量如何却无从检验。一些教职员工内在的隐形创造力因为缺少健全的“质”的激励而受到抑制。
二、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构建的主要路径分析
1.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要构建健全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机制,也是最能发挥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力的机制。实行竞争机制,首先要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岗位上要实行全员聘任制制度。独立学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度,能够有效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重视程度、自觉增加压力、自觉释放工作潜力和激发活力。采用全员岗位聘任制能够贯彻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平原则,让所有员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岗位对个人能力、科研和业绩的需求来竞聘上岗,真正实现岗位由员工综合能力决定、而非上级人为安排。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能够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保持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一种高质量、高负责的运转状态。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为胜任者提供持续展示的平台,让不能胜任者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使独立学院的有限岗位实现人力资源上的高效配置,无形之中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挖掘自身各项潜能。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还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人才引进上要采取公开、公正的社会化招聘,坚决杜绝人情岗,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为引进创造各种条件,为引进人才之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能够使独立学院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实现合理、优化和动态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益,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
2.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中要不断完善教职工的评价机制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评价机制可以分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借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主要应用在对教学和科研的效能性评价领域,运用奖惩性评价机制对员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激励和约束。奖惩性评价机制中,无论是采取积极的奖励还是采取消极的惩罚都会使员工的情绪和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惩罚环节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坚持教育和引导为主。发展性评级机制主要是为教职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此促进员工积极性发挥。在发展性评价中,独立学院要克服自己办学的特殊性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广大教职员工发展,实现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发展性评价相对于奖惩性评价而言,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发展性评价强调是员工与学院二者的结合,只要学院为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好充分的基础,员工就会以更加积极和努力的态度积极参与,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长远来讲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而奖惩性评价强调的是独立学院这一单向层面。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具体使用哪种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但总的原则是,要以发展性评价机制为主,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参与、共同进步,在评价中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以此促进教职员工的全面发展。
3.独立学院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充分应用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工作环境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讲,是一种外在、软性的激励机制环节;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机制中要充分考虑员工工作环境因素,设身处地地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优越的教学环节、融洽的管理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独立学院在领导作风、学院组织架构、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尽可能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要求。一旦教职员工对外在的工作环境满意了,才能更加投入地去工作。试想,如果教职员工连做基本的科研实验的硬件设备也没有、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也不能满足,他们的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心、奉献精神还会有吗?通过完善员工工作环境来实现人力资源机制,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能够全身性投入工作的校园自然环境。其次,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安居才能乐业,尤其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活条件上满足引进人才的需要。再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为广大教职员工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让他们全身性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
在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必要工作环境的同时,要把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独立学院要为广大教职员工在进修、深造、培训和学习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只有员工的个人潜力被充分挖掘,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作用发挥至最大,才能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独立学院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去实现人生报复、人生理想,充分考虑广大教职员工的特长、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到学院的发展规划制定中来,让教职员工在对学院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效结合。
4.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要不断改革工资薪金制度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最活跃、最核心的环节应当为员工的薪金激励环节。员工的薪金,不但是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员工不断深造的有效动力。通过薪金激励可以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以更大的动力投身到教学科研中,促进独立学院在教学科研层面上的提高;可以让广大管理人员用更加积极、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投身到管理中去,为学院的发展奠定良好环境。独立学院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薪金机制,不要盲目照搬照用公办高校等事业单位的薪金管理体制,要构建一种既能实现社会效益、又能服务经济效益的薪金管理机制,以激发员工形成公平性的发展环境为原则,更好地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力,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独立学院要想法设法制订在同类独立学院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金制度,以吸引更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员工在薪金上的愿望满足了,才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加有优越感的姿态长期为学院的发展服务。薪金机制改革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在货币形式和物质层面上,还要建立一种隐形的薪金福利并纳入到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中,建立一种复合的薪酬体系。这种复合的、隐形的薪酬体系可以包括对员工的带薪深造、带薪培训等。这种隐形的薪金体系对于员工来讲更加具有吸引力。独立学院要紧跟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特点的薪金体系,实现薪金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中的作用发挥。
【关键词】森林健康;指标体系;香格里拉
【Abstract】Forest health assessment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forest health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difference, the evaluation index is more diverse. In this paper, the TM image and sample plot survey data with the forest health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principle of forest health assessment system for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forest health based on landscape scale Shangri-La.
【Key words】Forest health;Index system;Shangri-La
0 前言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认识,森林健康就是其中重要的指标。森林健康研究已成为各国学者中药和紧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森林健康的概念、评价指标和方法、经营技术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5]。对森林进行健康评价,就需要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其度量依据。由于对森林健康的概念理解不同以及森林健康评价方法不同,景观尺度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大量文献,对各种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构建适合香格里拉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1 森林健康和森林健康评价的概念
森林健康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国家提出。经过多年发展,森林健康研究范围和深度也得到了扩展和提升。由于多国学者研究角度和思想不同,森林健康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但健康的森林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整个生态系统不失调,对灾难(如火灾、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提抗力和恢复力,森林内部的供需平衡,满足人的物质要求。
森林健康就是森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满足人类对森林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一种状态。
森林健康评价是诊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所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失调,是对森林生态系统丧失服务功能和价值的一种评估[6]。森林健康评价是评估和了解森林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更好地经营管理森林,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分析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森林健康进行评价的度量依据,有了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依据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对森林健康状况做出全面、科学的诊断和评价[7]。森林健康可从单木、林份、景观和全球等尺度对进行评价,本文仅对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与统计。
近年来,国内对景观尺度森林健康研究较多,如肖智慧和叶金盛[8]对广东省森林健康评估的研究。从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和生产服务功能4个方面,建立系统的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能力和森林生产服务能力等在内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森林蓄积生长量、物种数目、土壤有机含量、森林防火等级和植物生物量等指标。张国帧和甘敬[9]对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的多尺度评价。从景观结构与格局和景观功能与过程2个方面。建立分形维数、景观多样性、小班健康分级指数和病虫害程度在内的景观尺度指标体系。谢春华[10]对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健康研究时从森林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3个方面,建立了包括景观的组织能力、活力、生产能力和调节能力等在内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斑块数量、丰富度、联接度、植被类型、呼吸速率和生物量等近40个指标。由此可见,其实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可基于多个林分或者基于景观要素类型。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有香格里拉地区quickbird遥感影像,样地调查数据。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对森林健康评价,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其度量依据。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3个方面原则:(1)科学性。指标的选取和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对森林健康正确地理解上,遵循公认的科学理论。(2)客观性。所有的指标在有科学依据的同时,还要客观地反应森林的健康情况。这样的指标体系才有意义。(3)实用性。建立的指标要利于研究,方便调查,易于计算、理解和掌握。
3.3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森林健康评价主要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组织完整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进行评价。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只有在组织完整性、系统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它生态功能,并维持它的持续性。所以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应包括:(1)组织能力。生态系统的组织能力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景观要素,二是景观格局。景观要素是班块的具体情况,从班块角度分析森林的健康情况。景观格局从森林物种格局的角度分析森林健康情况。(2)系统能力。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是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表现,植被组成越复杂,系统就会越稳定,因而可以以物种多样性来衡量系统的组织能力。(3)系统弹性指数。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给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时,森林系统的恢复能力。可以从森林抵抗灾害程度的指标,来体现森林系统弹性指数。(4)社会价值。健康的森林可以满足人类对其的社会需求。社会价值表现在木质产品和非木质产品的价值,释氧碳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物种多样性、净化大气等生态价值。
3.4 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估森林健康的指标体系多达10种[7],指标数多达346个[11]。根据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原则,结合香格里拉森林植被特点,本文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程度的选取。
景观格局是景观群落内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表现了群落内各物种间以及物种与周围环境的具体构成形式。本文用景观格局来表现景观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选取了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做为其评价指标。
系统能力以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来反映,本文选取了植被类型、植被结构、林份起源和物种多样性作为其评价指标。
系统弹性指数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系统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本文研究森林系统弹性指数主要是从它的抗干扰能力上反应,即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的反应,选取的指标层为防火能力、抗病虫害能力,在本文选取主要树种、海拔、坡向、林道距离、郁闭度、混交度和森林类型作为评价指标。
社会价值用物质生产能力来反映,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以生物量作为其评价指标。
根据森林健康评价指标选择原则、森林健康评价所依据的核心理论以及国内研究研究成果(甘敬,2007),结合本研究统计、计算得到的与景观尺度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有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初步构建了香格里拉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
4 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建立了香格里拉景观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层次结构见图1所示。
图1 森林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但由于森林健康评估非常多样复杂,利用简单的几个指标进行评价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本文在选取指标时发现有一些指标过于笼统或实际操作难,不容易获取评价数据或评价难度较大。希望有一个统一标准、明确含义的指标体系来对森林健康进行客观地评价。
【参考文献】
[1]余新晓,甘敬,李金海,等.森林健康评价, 检测与预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雷静品,肖文发.森林健康的概念及其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08, 21(4): 20-24.
[3]陆元昌.森林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体系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1): 20-25.
[4]王彦辉,肖文发,张星耀.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J].林业科学, 2007, 43(7): 78-85.
[5]彭祚登,王小平,安永兴,等.北京森林健康经营实践及其借鉴作用[J].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1): 1-4.
[6]谷建才,陆贵巧,白顺江,等.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2):68-71.
[7]王兵,郭浩,王燕,等.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3): 114-121.
[8]肖智慧,叶金盛.广东省森林健康评估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 29(3): 11-15.
[9]张国帧,甘敬,等.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的多尺度评价[J].林业科学,2011,47(6):143-150.
(一)预算单位对拨款资金的控制权转变为对拨款指标的计划使用权 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由层层拨付转变为货物、服务、工程等实际支付时由财政直接支付给货物、服务、工程的供应单位,减少了预算资金的流经环节,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预算单位对资金的调度管理转变为对预算指标的支付安排管理。
(二)促使预算单位预算管理向科学精细化迈进 国库集中支付遵循“指标控制计划,计划控制支付”的原则,根据各预算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将资金直接划拨给收款人。从而实现了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在源头上实施监督,有效地增强了执行预算的规范性,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预算单位要确保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必须朝着科学精细化的方向促进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三)促使预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促使预算单位进一步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完善管理机制,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措施,加强对经费管理的过程控制,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转型速度快,思想认识、内部管理机制与管理措施转变不到位 由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分离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申报、立项后跟踪项目进展、项目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工作中侧重的是争取项目的级别、数量、到位经费的多少以及成果的鉴定,忽视了经费预算及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益性。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一般只重视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及财务制度要求,轻视支出内容是否符合项目预算。部分科研工作者由于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申请下来的属于个人经费,经费开支相对随意。
(二)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科研经费可使用期限较短 具体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的可使用时间同科研的研究期限不同步。受各方面影响,财政部门目前尚无法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设置个性的使用期间,而是将其视同一般专项经费统一按2年设置使用期限,超期余额收回用于平衡财政收支,而科研工作期限根据计划可能超过2年,科研项目研究期限可能超出经费使用期。二是拨款时间滞后而用款环节较长。一般专项财政拨款都在人大会议之后开始划拨,高校收到科研经费拨款指标一般都到5月份以后,甚至可能在12月底才收到科研经费指标,拨款时滞较长。同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需要使用科研拨款,一般支出必须先向财政部门报批用款计划,经审核同意后,方可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直接向商品和劳务供应方支付款项,或采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将款项下拨到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而涉及需政府采购的货物、服务和工程的购置必须先经过采购预算的追加、建议书的编报、合同备案等环节,增加了会计核算环节,延迟了付款时间。
(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科研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 科研经费预算一旦审批通过,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预算编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不仅要熟悉相关课题,还需要具备财务和科研管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要是由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编制预算,往往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大多数课题负责人缺乏财务预算编制的知识,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经费划分,并没有进行正确的经费预算,造成编制的项目预算不全面、不完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批复的预算无法执行,申请调整预算,如果缺乏充足的理由,未获批准,课题负责人只能按批复的预算执行。
(四)科研经费结算难度加大、账务调整范围缩小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前,科研拨款直接拨入高校资金账户,学校提取的管理费及各内部单位在为科研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费用结算可在高校财务核算系统通过经费指标相互划转等方式实现内部结算。由于财务核算系统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分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务核算系统中反应的内部结算及账务调整将不会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反应。而财政对于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是专款专用,且财政资金不得转入学校零余额账户外的其他资金账户。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给科研经费的内部正常结算增加了困难。
(五)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 由于科研项目和经费主要靠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去争取,因此,许多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争取来的,经费的所有权归课题组所有,课题组负责人没有对经费使用进行总体评估,通常是“想到哪花到哪”,没有整体规划。由于项目负责人对经费管理缺乏经验,常出现经费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有的甚至最后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完成计划研究内容。财务部门由于不了解项目的进行程度,无法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将经费的使用进度和项目的进度相结合控制,也无法按照预算来控制支出,这也是造成实际开支与预算、决算不相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六)科研经费将被强制结账 科研经费净结余应上交拨款单位,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前,在实际经费管理中除结余实在较多外,结余经费基本上都由单位留用,科研经费结题后单位为项目负责人设立预研基金用于支持各类后续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将对于超期的科研经费指标收回,学校无法继续用于支持后续科研项目的研究。
三、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加强对策
(一)理顺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课题组之间的关系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项目主持人要各负其责,不但要做好本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还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经费管理部门不仅要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还必须从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角度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提供建议和指导,提高科研预算水平,以科学的态度把好预算关,指导、监督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通知书(任务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规范、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科研管理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做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审核、监督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及时向项目下达部门做好预算调整工作等。
(二)及时下达科研经费指标、做好用款计划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科研经费的可支配期限缩短,学校各部门必须优化工作流程,减少内部流转时间。(1)财务部门及时关注国库经费指标下达,并通知科研管理部门。(2)科研管理部门及早关注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公示时就要同项目负责人商定科研立项的合同细节,项目涉及政府采购内容的,要求项目负责人做好货物、服务采购的准备工作,以便经费下达后及时向财务部门下达科研项目立项通知单。(3)财务部门及时做好经费立项,并根据项目预算申报用款计划,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采购计划,追加采购预算,通知采购部门及时实施采购。(4)项目负责人要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实施及研究工作,最大程度限度地减少国库集中支付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法规给科研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指导协助项目申报人员做好预算 具体表现在:
(1)科学理解科研预算科目的内涵。纵向科研经费的类型较多,按经费来源不同分,目前高校的纵向科研课题主要包括: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人文社科项目;地方下达的科研经费,以浙江省在杭州高校来为例有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基金、浙江省规划办项目、浙江省社科联项目、杭州市规划办项目等。不同类型的项目预算科目不同,即使同一类项目各预算科目支出范围也可能有交叉的情况。如测试化验加工费,国家计划项目和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均单独设置了一个预算科目,国家自然基金是将其列入测试/计算/分析费,浙江省基金是将其归类为信息费。而又有资料费和印刷文具费预算科目均包含复印、打印费的情况,因此各方人员对预算科目开支内容的理解难免不一致,因此,财务部门需要认真领会各类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内涵,对于有不同理解的预算科目需及时及经费来源部门加强沟通,以达到正确认识。
(2)做好预算编制的宣传培训工作。目前项目申报工作基本上都是科研管理部门组织,财务部门在此过程一般都不参与,项目申报人注重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忽视了经费预算。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大发展,高校新进教师较多,他们缺乏项目申报及后续经费管理、使用经验,手头上在研项目少,经费开支调整余地少,给项目经费决算带来较大困难。而有相关经验的项目负责人,相对有经验但已习惯了经费支出后,决算时再进行账务调整,然后这些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带来的新变化。因此,为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执行性,财务部门必须在正确理解各类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内涵基础上,认真总结前期科研经费核算、决算等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及不足,将工作重心前移,在项目申报时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专项培训,要求科研管理部门按预算要求审核经费预算。
(3)财务人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重大科研项目金额大,研究任务多,发生的经济业务也相应较多,预算编制难度大,财务人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不仅有利于预算的准确可行性,也有利于财务人员提前了解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合理指导各项经济业务的有序顺利的开展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合理安排科研管理费开支,减少校内结算 根据教财(2005)11 号文件第五条规定“项目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学校安排使用;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学校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但目前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提取的项目管理费必须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因此合理安排使用该项经费,确保该项指标不会在国库系统产生结余,同时又方便操作和计量,建议学校在安排预算时将该项经费用于水电费等方面支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考虑:由于目前各单位同供电、供水单位签订委托收款业务,财政允许凭水电费托收单将相关经费拨入单位关联账户;科研的确需发生相关的水电支出,符合科研经费管理法规及政策;在国库支付系统申报的水电费用款计划一般不会同其他支出混合使用,容易控制支付金额;一般单位所支付的水电费大于纳入国库支付的科研经费所提取的管理费。
(五)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经费支出的过程控制 主要表现在:(1)要做到“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系统必须在财务核算与国库支付系统间建立关联,以方便核算人员在国库系统找到正确的经费指标进行支付。(2)增强预决算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按经费来源所设定的预算科目设立控制模板,为科研经费项目指定对应的模板。二是建立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的关联关系,对于同一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可能包括多项预算科目的,为此相关会计科目就应设立明细科目分开核算,尽可能减少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间的交叉关系。三是严格执行预算,对于核算过程发现的不符合预算的开支严格控制不予开支,对于确实因研究需要而改变的开支,要求项目负责人向主管部门进行预算调整,并按报批调整后的预算执行。(3)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期限的控制及预警工作。按时使用科研经费是经费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财政以会计年度来介定经费的可使用期限,作为经费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告之项目负责人经费使用的截止期限,定期提醒负责人所负责经费的剩余使用期及相关经费余额,敦促经费负责人合理安排经费支付计划,防止因疏忽导致结余经费被收回。(4)加强科研经费中采购指标的控制。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采购结余将被财政收回,如果对采购指标不加以控制,采购结余将有被项目负责人挪作他用的风险,因此财务部门必须按确认书金额冻结或转出可使用经费指标,根据实际合同金额返还可用指标,以有效防止采购结余被挪用风险。(5)实现科研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共享。建立校园内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查询系统,方便科研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能通过网络实时了解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结合项目研究进度,合理有序安排剩余经费的使用。
(六)及时做好课题经费的结账工作 修订学校有关科研项目结余地费的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结余经费原渠道收回的制度。及时核对科研经费在国库支付系统的支付及收回情况,相应核减财务系统中科研项目可使用指标,并冻结项目经费,确保不得发生除冲销暂付款及已生成确认书的采购尾款支付外经济业务。
“九五”以来,凌钢通过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了“三少三多”的重大变化,即:人员减少了,效益增多了。人员由1.6万人减到9000人,利润由300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生产线减少了,产量增多了。淘汰了小高炉、小电炉、小焦炉、小热带等落后生产线,钢产量由46万吨增长到80万吨;负债减少了,资产增多了。资产负债率由52%降低到48%,资产总额由20亿元增长到40亿元。凌钢因此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企业管理红旗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凌钢董事长、总经理高益荣被朱钅容基总理称赞为“不带引号的企业家”,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被选举为九届人大代表。
坚持推行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
几年来,凌钢始终把加强管理作为企业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着力点,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推行管理创新,实现了“三个较变”。一是由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转变为按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靠机制管理。在内部核算上实行“按质论价”,每道工序向下转移产品,都是几个标准几个价,体现了市场原则。在内部利益分配上实行“按利提奖”,各单位都是以上一年实际实现的利润为基数,按照统一的比例从所新增利润中提取奖金,突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二是由定性管理转变为定量管理。班组核算创立了“日清日结”模式,每个班组当天的产量、消耗、成本、利润当天核算清楚,上墙公布,使职工当天知道生产、效益情况和个人奖金的得失,及时采取调整控制措施,强化成本的预算和过程控制。技术改造实行保质量、限投资、限工期、限期回报的“一保三限”方针和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工程监理制,使1997年以来大小十几个技改项目全部做到建一个成一个,投产一个达效一个。即使对主要是社会效益的环保项目,也要讲回报,要考核其减少多少排污量。三是由实物形态的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的管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产品、半成品、风水电气、运输劳务全部实行有价转移,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市场链。通过市场法则理顺了各方面的管理,从而使各项内部管理达到定量、可控、可考。
另外,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了财务、质量、设备、现场四项管理。首先是用以财务计划为中心的管理取代了过去以生产计划为中心的管理,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把生产经营的物流、资金流全部纳入财务计划,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经营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质量管理坚持以用户满意为标准,注重实物质量的提高,强化对管理者的责任与考核,几年来使14项主要产品、 半成品的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100%。设备管理全面推行点检定修制,提高设备运行周期内安全运行和经济运行水平。现场管理从提高职工人生价值高度出发,以建设花园式工厂和推进绿色冶金为目标,塑造现代企业的文明形象,使凌钢成为辽宁省花园式工厂和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坚持推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机制
第一是激励机制。通过把生产经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使个人收入与劳动效果和企业效益挂钩,让每个职工真正有责可负、有家可当、有财可理、有利可得。同时坚持实行“两否决”,即利润否决工资,成本否决奖金。几年来,先后有56个厂(次)被否决过奖金,有5个月否决了全公司职工30%工资。由于体现了按劳动效果分配,有力地调动和保护了职工的积极性,换来的是企业效益的稳定提高。
第二是竞争机制。在人员管理上,我们结合机构调整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在全公司中层干部、管理、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中推行了业绩考核,末位淘汰制度,优化组合,竞争上岗。4年来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均精减1/3,全公司减员4000多人,剥离3800人。使全公司每个单位、每个层面在每一个年度都有量化的流动、淘汰比例,人人都处在不进则退的环境中,建立了量化动态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淘汰、流动、竞争机制,大大增强了每个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市场的压力变成了动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在物资采购和技术改造上,我们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对原燃材料、年需要量5万元/年以上的设备备件采购、大小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包括技术改造方案和发展规划,也是通过招标请6家设计研究院参与,优中选优才确定下上来的,从而使比价采购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经营管理活动做到了公开、透明,有效地杜绝了腐败、营私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和工程造价。几年来通过招标节省采购和工程费用2亿多元。
第三是约束机制。一方面按照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弱化计划经济体制、突出制约关系的原则,增设了一些有利于制约关系的部门。比如,增设了预决算审核中心、招标办公室,成立了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价格、经济往来渠道三个监督办公室,通过关口前移,对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权力和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对管理的再管理,对监督的再监督。另一方面在供应与销售之间建立升降价挂钩联动考核;在供应采购处室与分厂之间,生产上下工序之间全面建立内部质量保证合同,出现问题按市场法规索赔处理,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的约束机制,使过去那种由上向下的制约变为平面的环与环之间的相互制约,使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隐蔽的活动公开化。
坚持技术创新,深挖内部潜力,调整结构,努力增产增效
一是采取一系列技术进步措施,增加效益。先后上了高炉喷煤,连铸高效改造,小球烧结改造、溅渣护炉等一系列新技术,使企业连续四年成本降低10%,可比能耗2000年比1995年降低108公斤标煤,利润由1995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亿多元。二是在技术创新中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项目承包制,进行指标上台阶攻关,极大地激活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几年通过指标攻关累计为企业创效6000多万元。三是在产品结构调整上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淘汰了小高炉、小电炉、小焦炉、小热带等落后工艺,全部实现了一火成材。通过围绕中宽带生产线和连轧棒材生产线进行整体规划和技术改造,使凌钢形成了以中宽热带和连轧棒材为主的产品结构和转炉全连铸――热装热送――连轧先进的工艺流程。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对策;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21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农村经济管理上主要体现为对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的管理。“三资”问题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三资”登记台账管理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集体资产及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不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规范,个别村会计人员素质低、业务不精等。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项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客观的来讲,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影响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局。笔者总结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三资”登记台账管理欠完善;二是财务管理和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三是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不规范;四是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够规范;五是个别村会计人员素质低,业务不精。
1.1 “三资”登记台账管理欠完善
从目前来看,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金、资产、资源的登记台账管理欠完善。由于农村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统计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故记录不完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农户对本地经济资源没有系统的了解,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2财务管理和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
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往往不经过集体的讨论就加以使用,致使多数农户不了解资金的去向。此外,财政收支的有关凭证也不完善,报账人员信息收集不完整,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尚未得到贯彻执行。
对于农村资产的收益没有系统的管理办法,各地村干部缺乏统一的、有计划的资产收益管理意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打算。
1.3集体资产及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不规范
各地农村的集体资产及资源都是巨大的财富,但是在实际出售、租赁和发包过a程中往往缺乏规范的管理,致使三资利益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户身上。
1.4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够规范
村干部与农户之间始终存在芥蒂,各农户常常无法获取村务情况与农村政务情况。各村干部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尚不规范。1.5个别村会计人员素质低,业务不精
农村会计人员一般是兼职,即使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其工作素养也不够高。会计人员对待农村会计事务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财务相关事宜把关不严格,甚至借用会计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农村经济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保证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笔者总结进一步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制度,加强“三资”管理;二是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三是组织培训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四是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2.1健全制度,加强“三资”管理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与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农户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保障了农户的根本利益。一是建立完善的村务公开制度。拉近村干部与农户之间的距离,让农户了解到村干部的工作动向,满足农户的基本权利;二是建立民主监督制度与审计制度。通过民主监督和财政监督,使三资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建立完善的村镇招标制度,防止村干部独揽“三资”使用权利。
2.2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度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它关乎着广大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对此,要全面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问题的认识。另外,各部门在提高对此项工作认识的基础上还要给予一定的设备、经费的支持,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挥。
2.3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素质。同时在确保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在各乡(镇)配备专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并鼓励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对在岗人员进行合理编制与调配,确保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以成熟的法律法规作为坚强的后盾,所以各级、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包括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等,建立健全相关的农村承包合同制度,成立合作社,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协助农民维权。
参考文献
[1] 屠依群.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08).
[2] 刘新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10-01
1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村级财务设置中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与其对应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设置也过于简单,随着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集体经济的实力在不断增加,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设置改变却不是十分明显,除了科目设置不够完善、总账与明细账目混乱外,在部分村落甚至存在没有正式账薄的问题,诸多问题使得机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及控制集体资产流失情况。
1.2 财会人员设置的问题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在村级集体设置财务管理人员,负责本村的经济活动,同时对村级经济活动拥有一定的监督权,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多数农村的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在相对较为落后的村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仍采用传统的单式记账法,严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1.3 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货币资金主要是指农村集体经济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形式的货币资金,由于集体经济的业务量相对较少,范围也较为狭窄,因此多以现金与存款的方式存在。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常会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导致管理中漏洞百出。
1.4 财务收支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制度及原则,农村集体经济财务支出必须要量入为出,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集基层行政与经济管理于一身的双层职能组织,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收支预算决算制度,做到收入有源,支出有序,量入为出。但由于村级管理人员态度不够明确,对支出审批不够严格,而民主理财、收支预算决算制度及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1.5 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缺失
现代经济运行必须要做到信息公开,而信息不对称就会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会信息是否存在预期对应的披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社会和谐建设。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属于非商品化信息,披露需要资金支持,影响披露的积极性,即使披露也多流于形式。
2 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问题的原因
2.1 历史因素
这是历史发展多带来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仍然墨守成规,必然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增加管理的问题,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2.2 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与政治文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物质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的高效集中管理模式相比仍然较为落后,除了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外,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3 监督与审计的渠道不够畅通
与城市经济相比,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术语一种资源型分散型的经济,而且财务管理规模相对小且隐蔽,使得负责人对其不够重视,集体观念十分淡薄,缺乏监督,同时审计环节无力实施,使得农村的财务与监督形同虚设。
3 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对此,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进而推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1 建立并完善农村经济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制度
要根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建立相适应的账薄设置模式,实现科目健全、规范设置、做到不记错账、不漏记账,实现账实相符。
3.2 建立并完善财务人员与上级总体控制的监督制度
建立并完善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配备良好的财务核算制度,尽管村级集体经济业务不经常发生,尤其是新的制度体制下,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日益简单,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兼具经济正直双重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双层财务人员的监督与核算控制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适应新农村新形势尤其农村改革的需要。
3.3 加大货币资金管理与稽核的力度
货币资金是村级集体经济最为重要的一笔资产,现金与银行存款都可归类为货币资金,是支持村级活动最大的经济来源,但因为其流动性较强,因此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这就要求村级货币资金的管理与稽核力度,做到权责分明,账目清晰。
3.4 建立并完善财务预算与决算制度
我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不同,不是单纯的经营与盈利性的单位,但却是一个兼基层(村级)行政与经济管理双重管理的组织。因此,其收入较为匮乏,常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建立村级财务建立预算和决算制度,兼顾多方利益,加大执行力度,同时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检查。
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对此相关部门及农村财务人员自身都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对策加以改进,推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患者20例,其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6例,年龄为18-49岁,平均年龄为(36.0±9.0)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例,血小板低于10×109/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5例,11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低于20×109/L,经过多次化疗,病情未能得到缓解。本组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医院的设施,进行picc中心静脉置管。
1.2方法对血小板极度低下患者,进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由经验较为丰富的主治医生实行,根据技术规范操作。
2结果
20例患者未存在血肿、严重出血等并发症。
3讨论
3.1手术前的准备
3.1.1术前进行讨论主治医生等进行术前讨论,对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白细胞等进行评估,讨论在置管过程中以及置管后防止出血的方法。
3.1.2知情同意书签署多次化疗病情未得到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就会在半年至1年内死亡[1]。本组患者主要是采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由于患者血小板较低,置管具有很大的危险性,需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情同意书签署。
3.1.3术前进行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输注的情况为:化疗导致慢性血小板降低;骨髓自身的因素引起血小板减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是10×109/L,实行有创手术血小板低于50×109/L[2]。本组病例的血小板低于20×109/L,与输注的条件相符。依照医嘱,准备和患者同型机采2个单位成人治疗量的血小板。血小板准备充分后,在手术之前,输注1个单位成人治疗量的血小板,在输注的过程中必须严密的注意患者的反应。输注结束以后,立即进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3.2评估血管的位置对穿刺血管的位置进行正确的评估,防止在穿刺的过程中肺组织遭到刺伤导致气胸,或者是动脉误伤出现大出血和血胸。
3.3置管的方法取平卧位或者是头低肩高位,在选择静脉时,首先是贵要静脉,主要是贵要静脉较直、短,静脉瓣较少,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进行常规的皮肤消毒,找准穿刺点,通常选择右侧。局部应用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进针。在进针的过程中,进针范围是上臂中段和前臂中段约为20?M。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回血后,穿刺针以及可撕裂鞘向前推送,进入血管,将止血带松开,管鞘固定,将穿刺针抽出。导管的尖端到肩部,病人头向穿刺侧手臂转向,下颌和肩部贴近,导管可以顺利的到达上腔静脉。达到预定长度后,停止插管,将管鞘拔出,握住侧翼,撕开鞘,将导丝抽出。通过导管,用注射器进行回血,确保导管在静脉里面。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导管冲洗,将导管固定,和皮肤进行缝合固定。术中的动作必须敏捷、轻柔,防止反复穿刺,在置管中必须严密注意患者的反应以及穿刺点出血的情况。
3.4预防出血穿刺成功以后,在进行局部消毒时,应用1支凝血酶粉剂,撒于穿刺点和缝线针孔,覆盖无菌纱布6层,透明敷贴进行固定,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固定,拍摄X线片,明确导管头端位置。
3.5封管血小板极度低下患者在进行封管时,不能采用肝素盐水,肝素会使血小板降低,发生率约为0.5%[3]。中心静脉导管在和正压接头连接时,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会计;财务公开;探讨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08-1
洮南是吉林省农业大县之一,所辖18个乡镇,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3%。截至2010年末,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2.1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3740万元。随着农村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大,农村财务成为农民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洮南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自2003年起逐步在全市各乡镇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制,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做到逐笔逐项公开,使全市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轨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目前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洮南市所辖18个乡镇,221个行政村。各乡镇经管站单独设置,全市农经人员105人,村级报账员(兼文书)221人,村级财务会计36人(由各乡镇农经员兼任),负责各村财务记账和会计业务处理;各村设村报账员,负责报账和村级日常业务处理,不再设村会计。从2003年起全市各乡镇221个村全部实行了“村级财务制度”,做到每月报账一次,并在每月报账、记账结束后由财务会计打印公开榜,并到村张榜公布、存档。2009年洮南市推行“两化一推进工作”,2010年各乡镇统一使用“三资软件”。在各乡(镇)经管站又成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柜台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方便了群众,同时也提升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档次。
2 推行农村会计制度取得的成效
会计制,即在农村实行“村账乡(镇)代管”,是一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新体制。
目前,洮南市各乡镇在2003年已全部按市委、市政府要求实行了村账乡镇代管,221个村委会百分之百实施了会计制。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会计制这项农村财务管理的新形式是符合洮南市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它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普遍赞同,效果显著。
首先,提高了农村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核算按章按制,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其次,强化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最后,实行村账制度做到了“四化”,即一是会计合法化;二是现金管理规范化;三是会计核算程序化;四是财务公开化。使基层群众对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更加满意。确保农村财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和及时公开,使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保障,减少群众的猜疑,使他们对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奔康致富、构建和谐农村更充满了信心。
让干部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发展集体经济的思想行动更加统一。推行村账乡镇后,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更加严密,干部的干事精力更加专注,利益目标更加统一,齐心协力、共同发展集体经济的原动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3 实行村账乡镇代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部分乡镇出现了“村钱乡花”,完全失去了村乡代管的意义。
第二,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制订了一系列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但个别村落实不到位。
第三,部分村财务公开有待进一步完善,监督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四,部分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确保农村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教育,切实解决村级干部对村账乡镇代管的真正目的的认识,特别是要解决村级主要负责同志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逐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部分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专业水平低,有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干了多年但不专业,业务知识不够熟练,影响了农村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市经管局和各乡镇经管站、审计站及各责任区财务会计、各村有关财务人员,要各负其职、落实责任,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第四,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侵占各类集体资产,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行使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权利,维护全体成员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冬芳.加强和改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之我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2] 车元章,綦好东.当前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评价[J].财会通讯,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