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传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正确设立C语言教学目标
要让通信专业的学生正确认识学习C语言的重要性,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精心设计第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C语言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学习C语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工作有哪些帮助,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下面的问题:1)C语言学什么?2)学习C语言有什么用?3)怎样学好C语言?对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课程定位时,只要求掌握C语言基本语法和常用算法,具备基本的编程素养和解决本专业的应用问题,以“必要、够用”为度,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避免在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陷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繁杂的语法和格式上,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从具体问题出发,重点阐述如何利用程序设计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以应用为背景、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以语法和结构为基础、以培养能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变应试为应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了解和掌握C语言以及程序设计的精髓。尽管通信专业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很少有同学进入到软件开发行业,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学科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已逐步渗透到其它各学科中,形成交叉学科,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尤其紧密,学习C语言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首先,学习C语言需要能静下心来由耐心地设计、编写、调试程序,这对学习通信专业其他课程来说很重要,让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其次,C语言是面向结构的程序设计语言,强调设计的流程和结构,在讲解C语言的过程中,要侧重于学生对流程和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算法流程构建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IT业里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入门或逐步攀登软件开发高峰的一些例子,介绍一些好的C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在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目标等情况后对学习C语言有一个初步认识,再演示一些比较有趣的实例程序,如游戏程序、音乐程序、画图程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C的兴趣和积极性。接下来就是在具体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踏入到C语言的世界中。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1运用通俗形象的例子由于高职院校的C语言课程一般都开设在第一学期,而学生在高中阶段很少接触到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这大大增加了学习C语言的难度。C语言的指针部分涉及到大量的内存操作,比如指针所指向的内存区或地址、指针本身占据的内存区、指针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指针与数组的关系等,要是没有先期课程的铺垫,这些内容无疑是很难理解的。在讲授过程中,不妨拿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来举例,这样能较快地让学生接受原本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讲内存区和内存地址的时候,把一栋教学楼比作整个内存,教室比作一块块地内存,教室号比作内存的地址,教室里的人比作内存里存放的内容。这样在讲到用函数实现两个数的交换这一案例的时候,因为实参不能随着形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想用函数实现两个数的交换,就必须用变量的地址做实参,传递给形参一个地址,程序如下:voidswap(int*x,int*y){intz;z=*x;*x=*y;*y=z;printf("*x=%d,*y=%d",*x,*y);}main(){inta=10,b=20;swap(&a,&b);printf("a=%d,b=%d\n",a,b);}刚开始学生无法理解,采用上面的比喻后,就假设两个变量所在的内存为两个教室,变量的值就好比是教室里的人,这样实参就是教室号,在函数里对两个教室里的人进行交换,所以在调用函数后变量的值就已经完成了交换处理。学生通过这样的通俗比喻能对内存、地址等内容掌握得比较深刻。
2.2运用案例一题多解由于C语言的灵活性,尽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克服思维定势,探求解题新思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比如在讲到字符数组时,一个案例要求对数组赋值A~Z并输出结果,课堂上通过四种方法实现了同样的效果,分为整体赋值、输出和逐个元素赋值、输出两类,每一类中得赋值又可以分为采用scanf()函数从键盘输入和使用赋值表达式赋值两种方法,这样不仅仅练习了数组部分的知识点,又对标准输入函数进行了复习,让学生加深了两种赋值方法的理解。
2.3改变教学地点,强化实验环节、淡化课堂教学C语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语言,一味的课堂教学,即使教学方法再巧妙,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学生仍然无法体会和掌握其中的奥妙。所以将C语言所有学时的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保证每节课不低于一半的上机操作时间。在涉及到新语法知识时,并非直接讲授语法规则,而是先用案例引入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涉及程序的结构流程,新语法部分用注释代替,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等了解了语法规则,再将之前的功能注释部分用C语言代码实现出来,转换成程序语言后再上机验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时时刻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在讲解环节,也可以一边演示编程、编译和运行过程一边解释语法知识。C语言的功能非常强大,教材上所举得例子很有限,平时多引导学生把自己比较熟悉的物理、数学等方面的题目用C语言编程来实现,其他学科里难以计算的问题交给计算机来解决,既练习了C语言的语法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机房上课的机会练习C语言编程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程序性思维。
2.4重视程序调试过程通信专业不要求C语言编程能力达到专业程序员的水平,只要求掌握C语言基本语法和常用算法,具备基本的编程素养和解决本专业的应用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习C语言阶段离不开程序调试,很多人只看重程序编写和运行结果,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调试过程。调试过程比较枯燥,往往一个不起眼的小错误使运行结果南辕北辙,这就要求编程人员具备耐心,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检查每一句代码,通过重复性的练习锻炼学生的耐心。另外,一旦程序运行结果不对,如何通过编译器提供的少量提示信息找到具体的问题所在?学生在上机练习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千奇百怪,C语言学习初始阶段,学生一遇到错误就手足无措,这时候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改正,而是逐步教会学生学会看错误提示信息,找到错误的代码段后跟语法概念相比较,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修改,这样多做练习之后,有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自己尝试分析解决的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对调试程序很感兴趣,程序出现问题后也都乐于一步一步地进行调试。
关键词:死亡诗社 传统教育 教育生态学 转变
一.影片背景及理论支撑
美国影片《死亡诗社》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影片以20世纪50年代传统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作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拥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老师与一群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之间的故事。威尔顿学校一直以来固守着“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四大信念,有超过75%的学生申请到了常春藤联盟大学,可是在学生眼中,这里是“地狱学院”,“恐怖、模仿、颓废、污秽”成了他们心中的四大信念。威尔顿学院的一切传统都被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打破了,他就像一阵春风,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告诉学生们要“活在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一反传统教育理念的基廷老师以及他特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却遭到了学校的反对,甚至到最后被开除。影片一经播出,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适合当下社会的。
20世纪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代表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是一N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动态形式是一个发展人、塑造人的过程。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协调一致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活动过程。[1]那么,为了使教育达到我们最初想要的结果,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无疑,影片《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快乐哲学的教学理念和启发式教学形式是值得肯定和倡导的,但基廷老师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否有些过分,这的确值得商榷。
影片中基廷老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教育生态学最初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
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所谓教育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教学,解释教育的发展规律。生态化课堂的建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推动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发挥设计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同时包括课内活动、课外作业、过程监控等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高效生态课堂。教育生态学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两大生态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通过高效有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生态化的课堂模式,保障教学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2]
二.教育的转变
1.教育方式的转变
基廷老师这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观。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主导,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输入大脑,牢牢记住。这样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在传统教育中普遍运用。但是基廷老师则打破了这种传统,他逐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课堂的两大主体进行了有效地互动,统一为一个整体。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他就颠覆传统,带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在上课过程中他更是带领同学们一个一个站到课桌上俯视四周,他教育学生要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冲破传统,换位思考,进而让学生明白,在欣赏诗歌作品时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基廷老师的这种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形式的出现,引发同学们的极大兴趣,给同学们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这正是生态教育学中所提倡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2.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学生大多会被认为是懵懂无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成了被动的学习者,没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影片中的基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采取了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自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潜在的自我意识。他要求同学们在校园里随意四处行走,通过行走使大家意识到跟在别人身后行走时,很容易按照他人的步伐去行走,如果想不受他人影响,就要坚持自己的步伐、坚持自己的个性。同学们渐渐地在行走中找到了快乐,受到了启发,学会了思考,明白了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思考,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坚持自我的困难,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等候的时间越长,变越不可能找到他。”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让同学们真实地体验了一番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动。学会独立思考,就要敢于挑战权威。教育的意义在于知,在于道。这个道可以是传授知识、经验,可以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更深层面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灵魂的升华。[3]
3.学习理念的转变
在学生们没有遇到基廷老师之前,他们的生活都是被父母安排好的。被逼迫着学习,被送到威尔顿学院,大多都失去了自我。很多学生承载了太多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根本难以追求自己的梦想。正如影片中的尼尔一心想成为一名演员,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在基廷的影响下他重新组织同学创立了“死亡诗社”,这使他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诗社的创立是同学们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文学的美和诗意的美,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有意义起来。基廷认为成功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他教授的是诗歌和文学,但是他不要学生都成为文学家。教育生态学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通过合作探索、相互帮助下习得有意义的内容。这与传统教育中忽略学生的内在需求大相径庭。但是尼尔最终因为与父母沟通无果而自杀,这不禁令我们开始反思,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尊重学生的学习理念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三.总结
基廷老师的这些教学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仍颇有启发。当下中国的教育就需要基廷老师这样的人,基廷的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威尔顿预备学院所施行的教育模式正是应试教育,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否定了学生的自我人格,一切以成绩为主。这种模式像是工厂中的流水线在批量生产商品,而不是在培养人才。在如今这个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社会,我国的教育现状却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坐的稳稳当当。早在古代,我国就开始实行应试教育,几千年来应试教育早已根深蒂固,想轻易的改变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基廷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遇见这样的老师也是学生的荣幸。要知道,真正是你一生受用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考出来的。
但在影片中,基廷老师的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尼尔等人在基廷老师充满诱惑力的语言介绍下创建了自己的“死亡诗社”,但创建好的诗社聚会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同学们为避免学校的干扰,将聚会地点选在野外的山洞,常常天黑举行,因为天黑路险,极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另一方面,在聚会中,同学们除了偶尔朗诵几首好诗外,伴随的是吸烟、喝酒。对于这些现象,基廷老师没有劝阻,只是暗示同学们不要过于明目张胆,也许这是基廷老师的任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但如果这种理念走入极端,则显得过于单纯、过于理想主义化了。
基廷老师是传统教育的反抗者,是新式教育的传播者,是学生灵魂的拯救者。影片最后虽然基廷老师被学校开除了,但基廷所宣扬的新式教育理念已经深深根植在每位学生心中。而影片中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也使得每个人对当下的教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评价。作为一名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我需求;做好教师的自我定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吴鼎福g.生态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宽度、扎实的通信专业英语相关专业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的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同时,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品德、终身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与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和培养目标,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2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科教融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
2.1学品德与学知识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品德包括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通过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遵守道德、信任、责任感、坚持原则、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的个人品德。培养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言行,爱国守法,恪尽职守,服务社会,事实求实,严谨治学,关爱学生,诚实守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课程设置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依据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学大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体系,目的是实现学生对该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2.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句子翻译的准确理解以及相关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语法掌握是所有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法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语法教学包括语法结构分析、语义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理解语意,培养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相辅相成。课堂时间的安排如下:每学时100分钟,包括5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学习检验”和30分钟“学习小结”。“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通过学习培养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学习检验”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学习小结”将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2.4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学习的方法和侧重内容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习中,通过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过程,不断反思与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专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自主学习-学习检验-学习小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自主学习由“任务式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组成。任务式学习由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涉及三部分内容:文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回答课后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首先,学生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自主学习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并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其次,通过迅速浏览的方式找出文章涉及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再通过对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根据课后的问题返回到文章中经过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任务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习获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了专业知识与能力,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备信息的习获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技能与态度、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2)“学习检验”。
“学习检验”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习获的经验反馈给老师和同学,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巩固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小结”。
课堂时间最后30分钟由句子翻译和学习小结两部分组成。学生翻译的句子是从各种相关专业资料中精心挑选的和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句子,它是所学内容的巩固或补充。此外,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包括生僻的词汇、含糊的语法、阅读技巧、想法,及习获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学生只有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做,并认真地进行学习小结,将知识内化。
2.5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式、提问法式等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个人品德、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及交际能力与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6改革考试制度
专业英语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与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制度,是检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过程性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过程性考核评价中采取的形式涉及课堂表现、课堂互动、阶段性学习测验。课堂表现指考勤、课堂纪律、听课表现等;课堂互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阶段性学习测验指自主学习、作业等。根据课程进度及所讲内容,出思考题、布置作业题,在课堂或课后完成,给出成绩,记录在案。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20分+课堂互动20分+阶段性学习测验50分)(40%)+(终结性考核开卷成绩100分)(60%)。
3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高职通信专业 “1+3”实践教学 研究与探索
1.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已成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通信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建基地提高企业员工和教师队伍素质。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人员的整体水平;实践教学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发展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水平,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3.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新技术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部分高职院通信专业实践条件差,办学水平差,没有办学特色。“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可以说是所有院校实验室、实训室的实践设施基本配置,教学没有真实的通信运营环境,无法满足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购置先进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但又面临通信设备的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困难;教师队伍没地方进修,教师技能得不到锻炼;教材建设跟不上技术发展,实训项目及其指导书开发困难,很难满足通信专业岗位需求。
4.通信专业“1+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学历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研究,解决资金、技术变更、人员培训和学员的困难,可围绕“1+3”模式规划与建设。
通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现职业性、先进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通信运营环境;根据通信专业设置合理布置实训室,与通信企业、技能鉴定中心(通信行业)建立“1+3”实践教学,即1为毕业证书,3为电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企业认证(校企产学合作)、职业素质训导证书(职业素质培养)。
4.1通信专业基本能力和技能(毕业证书)
通信专业培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勘测与设计、施工与调试、维护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应在具有必备的通信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学定位“必需”和“够用”。同时具有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学生经过三年的通信专业学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拿到所需的学分,获取高校通信专业毕业证书。
4.2企业核心课程(认证证书)
通信知名企业参与高职高专办学。教学采用了当前电信网络中大规模应用的电信设备和成熟的企业培训课程,并利用企业(大学)对最新技术发展的掌控同步更新教学教材,最大限度地淡化了高校教学体系与现行知识之间严重滞后的问题,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工程安装与维护、网络通信设备独立开局、故障处理等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将获得相关方向的认证证书,纳入以企业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为依托的学员专属的就业支持体系。企业课程认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努力成为建设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4.3职业技能(职业技能证书)
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逐渐转型,通信专业就业准入制度逐步推行,在国家取消邮校和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的前提下,高职院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建设一个面向职工教育、面向企业未来、面向通信行业、面向学生鉴定、面向整个通信现代化的,兼具鉴定考试、岗前培训、技能动手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鉴定实训基地,实现院校、企业、员工、学生、基地多方共赢的局面。
利用高职院教学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与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不同级别技能等级考试大纲、编制试题库;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涵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要求,学生可以获得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电信机务员、电信线务员等),间接提高学生就业率;高职院和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形成良好的循环,达到双赢的目的。
4.4职业素质训导(职业素质训导证书)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有德有才排第一肯定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高职院需要提供这样人才的培养平台。高职院职业素质训导(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重要条件。为此,必须把职业素质训导(证)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仿真或真实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职业素质训导的主阵地,通过实践基地教学过程考核并获取职业素质训导证书。
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在真实现代电信企业的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训,让学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实训中,教师从上岗前的着装、知识准备,到使用过程的安全规范、仪器使用,再到最后离开实训室,都要求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基地一定要对学员加强灌输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形成“素养”(5S、整理、整顿、清洁、规范、自律)。通过校内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守时、遵纪守法和纪律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生产质量意识。通过小组学习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意识,让学生毕业时就到企业“顶岗”参加生产实践。
高职院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建设,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以高职院发展规划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0.
[2] 孙社文.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北京.职业教育研究,2007(12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通信专业;教学模式
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都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学校是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基地。“跨世纪人才”是指懂得外语和电脑操作的人。“复合型人才”是指懂外语,会使用电脑,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电脑信息处理运用能力、现代交际能力和其他必要的生存常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所追求的热点。国家教育部也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要求全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要多采用英文教材,在课堂上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已成为本科教学的必然趋势。通信专业课程具有技术更新快、专业词汇多等特点,比较适合开设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语言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传统通信专业英语课存在一个教学误区,课堂上只是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的片断;老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再讲句式或篇章结构和专业词汇;学生主要记忆一些专业词汇,学一些书面英汉互译技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普通英语,而不是用普通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学生将所学英语用到实际的专业中去,有时他们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来改变,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改变。这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以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根本目标。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外语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国外通信专业教材的变化都很大,国外教材中有不少新技术、新思想,双语教学若采用这样的教材,可以把这些先进技术结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外影印版教材,特别是在电信、通信等领域,所有的协议、国际标准以及辅助设计软件都是英文的。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内容可供选取,为教师备课、写讲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信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高校通信专业大多数都选用了国际知名大学的英语原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影印出版的《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A pproach))( 2nd Edition)和优秀原版教材《Communication Systems(4th edition)》(Simon Haykin著)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完整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之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制生动形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授课,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好。
(二)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92页)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己的英语水平都是原因。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量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词汇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每一章开始之前,先布置预习或讲解相关专业词汇;在学期初适当讲授一些课堂常用语,并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这些用语参与课堂活动;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课堂讲座,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此外,针对一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差的现状,加强学生课外作业中的阅读量,通常是针对课后某几个问题布置一段文字阅读,然后要求其用英文写出问题答案并准备口头解释。
除此之外,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的优势,集动化效果、声音、图片等于一体,不但可以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双语教学课程,这样能够减少板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英文讲授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学生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所选知识和与中文的表达有何不同等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学生方面而言,在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的特殊情景下,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是相当高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或者专业技术,而是用英语去认知专业技术,即培养学生接受最新通信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时刻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 【参考文献】
[1]黄文彦.大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师,2006,(8).
关键词: 通信工程;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项 目: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制定“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以通信产业的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特色与“3+1”教学培养模式,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与电信运营商、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商、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编制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着力完善 “3+1”教学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工程师。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信号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无线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络、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产品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研发、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按本方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可达到见习通信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见习工程师技术资格。
3.“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本科教学实践中,重视专业培养计划的前瞻性。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断地修订“3+1”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重点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在“3+1”教学模式上积累大量成功经验,课程设置逐渐趋于合理,实践教学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实际产品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将通过与电信运营商、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商、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形成新的“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要达到一年,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前三学年基本保持原有的“3+1”教学模式,巩固过去理论c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此外,还选派青年教师去电信运营公司、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参加技术培训;结合企业实训教材,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讲授4~6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部分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全部在企业进行;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大三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的规划。通过以上方法,在前三学年不断地强化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增强已有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第四学年,结合不同企业的技术业务特长,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与就业方向,设置具体的专项实践教学,大力开展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实际产品与项目的设计开发,系统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全过程参与电子设备与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发、运营、维护、以及工程管理、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使毕业生在通信工程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具备系统化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达到见习通信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
4.企业培养目标
企业培养方案是为本科生在企业一年的学习而制定的。通过本阶段的学习,第一、学会运用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的具体问题,获得通信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第二,参与通信工程项目的勘测与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若干关节,培养通信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第三,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创新意识以及使命感和责任心。
5.企业培养要求
通过一年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各种通信测量仪器仪表,具有较强的软、硬件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具备通信设备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方法,能开发、调试信号处理、通信和控制方面的电子系统,熟悉信息与通信系统、设备、产品的制造工艺,能够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
(3) 具有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的集成能力,了解系统集成思路,熟悉相关通信设备的功能、构造、特点、设计原理与应用,掌握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工程设计、集成、与优化能力,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技术改造与二次开发能力;
(4) 具备通信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网络优化能力,掌握相关通信设备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方法,熟悉常见通信网络故障的诊断与调试方法,参加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5) 具备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能力,熟悉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掌握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等文件的编写方法,熟悉工程设计和项目施工规范、掌握通信工程设计制图、综合布线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摘 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其创新性和应用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说,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校企联合 产学研 双师型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在很多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未开设数据挖掘及数据仓库技术、CRM的原理与实施等信息化技术课程,而这些课程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深刻体现着现代管理思想。正是这些课程的设立及相应的社会实践和上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产学研”脱节,联合教学能力弱
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这些学校并没有与相关企业充分地交流和沟通,进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导致该专业教学培养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学校不能提供实习基地,致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增强,因此在就业时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弱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了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不信任。
3.教与学严重分离,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信管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严重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教学很少或没有安排实验,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所学不能及时融合到实践中去。教与学的严重分离、单一的授课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并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师资结构。首先,在很多院校,相当多的教师并不是来自于信息技术专业,因此可以想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想让教师对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是不可能的。其次,部分教师知识严重老化,而现代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致使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对学生指导不足。再次,有些专业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难以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背景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原理知识模块和技术知识模块。其中,技术知识模块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即要侧重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设置体现现代化管理思想的课程外,还要加强计算机课程设置,不仅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应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的计算机课程。
2.加强校企联合,搞好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校内实训室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验内容只是模拟,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企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学校应积极联系企业,并尽可能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地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向生产第一线,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打造“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增强动手能力。所以,信管专业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兼具工程师和分析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小结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借鉴经验很少的情况下建设一个新的学科专业需要艰苦的、长期的努力。广大教师应该认识到,信管专业有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如何使其课程体系与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相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延寿.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6(8).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train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tudys and explain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deas and phasic practical results, focuses on building a platform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cal experience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talent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at last analyzes the major problems still existing and the reasons to lay the foundation to the follow-up work.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习教学;平台建设;教学改革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practical teaching;platform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05-02
0引言
华北电力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肩负着为我国电力通信行业和国家信息产业培养高层次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办学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成为快速发展的电力信息学科专业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实习是全面提高本科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传统专业实习教学的局限性分析
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于1980年,传统实习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各重点实验室、电厂、供电公司和对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来进行。如校内的火电厂设备模型大厅,电磁兼容实验室,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保定热电厂和保定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实习内容主要是电力系统通信相关领域系统和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等工作。实习方式以集体参观为主、下车间顶岗实习为辅。客观来讲,这些实习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以及相应实习单位的情况变化,原实习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由应用型人才转向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公网通信、计算机通信、IT产业和电力信息科学技术的融合、开放式发展,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要从以往的技工型、应用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化。为此,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在通信工程领域内获得专业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加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2 实习单位经营以盈利和生产需要为主,承担实习教学意愿降低专业实习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环节当中去,获取第一手感的资料。由于技术、产品、工艺、管理和接待诸多问题会企业带来不便和麻烦,接待学生实习意愿偏低[1],部分企业认为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并且还可能会带来人员和设备安全隐患。此外,平时与某些单位联系较少,“平时不走动,用时找上门”,这样“实习安排”就缺乏积极性[2]。所以成为高效实习教学的障碍。
1.3 招生规模扩大,配套制度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组织难度变大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每一届大约有一百五十人左右,保定市内没有规模大、层次高和技术新的实习企业,要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就需要到外地实习。但学生人数多,对单位要求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加上近年物价上涨较快,住宿、吃饭和交通费用急剧上升,组织难度较大。
2创新型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成果
2.1 构建创新型实习教学平台的基本思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鼓励实践、注重创新”为指导方针,最大程度争取院系、学校和社会资源支持,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实验基地的“本地化”、“可操作化”和“灵活化”优势,积极拓展校外高层次电力系统、信息产业中研发、设计和生产实习基地,构建电力与信息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和建设与巩固结合的创新型专业实习教学平台。经过细致考查与调研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创新型实习教学平台建设:
2.1.1 以现有先进的通信技术相关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优秀实验资源,提炼能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高度聚焦培养点,实现课题化教学与管理。
2.1.2 对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如电子设计制造类、通信系统研发设计类、通信运营类、软件开发类和电力信息类等),实现实习主体和实习对象的专业兴趣和技术方向对接、短期实习和长期研修对接、就业意向和招聘意向对接。
2.1.3 鼓励个人自主实习和团队实习,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资源,大力拓展电力系统和国际国内知名通信信息类公司、运营商和研发机构作为新型实习实践基地,保证实习内容的专业性,鼓励开展社会实习生教育。
2.1.4 强化灵活和分散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单位工程项目和科技研发项目,形成时间灵活、实习方式灵活、实习内容灵活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见习一体化的校企联合专业实习实践教育新模式。
2.2 取得的阶段性实践成果在大学和院系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创新型实习教学平台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主要如下:
2.2.1 创新型实习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基本形成了师生的统一认识,确认了明确的实习教学方向。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电力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定位。为此,充分发挥时间、精力、财力等相对集中的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优势,锻炼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共识。
2.2.2 建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校内、校外高水平的实习教学基地,部分实现了挂牌运作。截至目前,开设了软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高频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和高级通信系统程序设计等多项校内实习教学课题项目,建设了国家电网多个省市供电公司和电力设计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多个分公司和电信研究设计院,国电南瑞科技集团,美菱电器,北京中电飞华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三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百度搜索等多家友好实习单位,保定市内实现了毅格通信公司、河北荣毅通信公司和天河电子公司等多家单位实习基地挂牌运作。
2.2.3 重新审视了实习教学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初步形成了一套开展创新型实习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①配备责任心强、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实习带队老师队伍;②实习内容由教师和实习单位工程师共同协商确定;③实习教学以工程师讲解为主,教师指导为辅;④鼓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行组队、自行安排实习时间,实行小规模、多批次、分层次实习组织模式;⑤提倡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的技改、研发和设计类项目,为实习单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3],也为学生见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⑥鼓励学生互补式组队、团队式实习,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2.4 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法找到了结合点。实习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学校需要实习的场所和条件,企业需要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创新项目,实习过程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可能就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实习过程中也可能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科技项目合作,从而实现共赢[4]。此外,公司化管理的理念、制度、绩效评估和执行过程都值得学校借鉴。
3结语
实习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偏少,项目开发和产品的研制设计参与偏少和生产工艺方面的训练偏少等,将在后期工作中予以分析和逐步解决。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要求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实习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也将持续加强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黄纪军,柴舜连,刘继斌,李盾,李贵林.电子信息类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vol 32(1).
[2]盛登,彭宾.高师院校教育专业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3):73-74.
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许多地理学科的主干课程,GIS对整个地学界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G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计算机技术系统,它将地理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采用模型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管理与决策、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决策及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它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影响之深刻是其它地理学科无可比拟的。目前,高等学校的地学类学科大都开设了GIS方面的课程,环境、地质、农业、林业、国土、规划等部门,对GIS也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进行地理教学与研究有必要了解或掌握GIS技术。
2.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培养掌握和应用GIS方面的人才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我们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21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师,而他们的使命又是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所以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数学以及地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要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课程,但很多高校地理教育专业无法满足相应教师需求或无法安排足够课时,致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很难接受。
2.软硬件设施不足
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时数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在开设课程的同时,需要相应的GIS实验室。实验室所需设备不多,40~50台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一台数字化仪、绘图仪及扫描仪完全可以满足教学和部分科研的硬件要求,软件方面目前用的较多的有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和美国的ARC/INFO系列软件。但在很多高校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都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使得学生学习时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和动力。
3.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在我国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志,从而造成专业学习的高分低能现象,高校地理教育专业教学也存在“灌输式”教育现象。为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相应地,依据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研究和实践新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4.学生层次不一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计算机掌握程度不同,加上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等差异,致使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
三、《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善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校教育普遍采用的形式。GIS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其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实践课程非常必要。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与课堂教学穿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有关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并熟悉流行GIS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软件开发与数据处理等技能。
2.实行多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素质差异和爱好,可以把学生分为基本理论、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三个层次,这种层次教学模式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学生自由分组,在共同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后,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各自完成任务。基本理论组以掌握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等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学地理教学需求,考核方式为闭卷考核或提交学习笔记和GIS相关论文;软件开发组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包括GIS工具软件和GIS应用系统的开发,需增加上机实践的课时,考核方式为提交软件成果;软件应用组要充分掌握一至两种GIS专业软件的使用,并能用GIS专业软件解决和分析地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制作基本的图件,需增加上机实践的课时,考核方式为制作指定地理专题图。
3.提倡文理分科
地理学在高等教育中属于理科,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位。因此在地理学专业招生中,一般只招收理科生,但由于在高中阶段地理属于文科,为适应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实用性发展的需要,2000年后,我国许多高校地理专业招生纷纷实行文理兼收,这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就业市场需要。但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背景、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的差异,使得传统模式的GIS教学无法满足全体学生需求。文科生在接受GIS相关知识上存在难度,但他们的地理基础好于理科生,为平衡这种差异,文理分科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4.强化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在20 世纪初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分析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GIS的兴趣以及应用 GIS 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要通过若干个案例设计,把GIS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融合,形成一个有序的、多样的案例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并突出案例的针对性、趣味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5.促进教学研结合
GIS是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参与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地学研究和思维的有效手段。学生对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学习后,通过相关GIS项目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GIS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与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