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数字媒体。伴随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全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引进国外管理理念,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媒体技术与媒体艺术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少专业的艺术性人才等等。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将会在众多媒体经济中脱颖而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性,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二)经济报纸。在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报纸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经济报纸服务于读者过程中,虽然已经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例如,记者在选题过程中,不能依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报道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并且报道的内容视角狭窄,信息量较少等等,此外,在经济类报纸中,娱乐新闻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多,导致经济类内容的报道相对较少。
二、完善媒体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的对策
(一)数字媒体
1.重视科技。现阶段,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2.注重培养人才。伴随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且学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形成,能够与时展相适应。现阶段,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进而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虽然培训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但是,调查显示,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此种现象,在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扩展数字媒体的服务范围,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应逐渐加入创新元素,进而建立、健全我国数字媒体服务体系,以使数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经济报纸
1.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报社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因此,基于此种情况,为使经济报纸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应使报纸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以确保经济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报社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为企业创建自由竞争以及舆论环境,以维护企业的经济收益为准,通过经济报纸的宣传,政府以及社会会对企业有正确的认知,以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企业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报纸应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新闻报道,向国家和政府反映企业存在困境,融资难、用地难等现状,进而加大宣传力度,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
2.报道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在经济报纸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主,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在选择报纸内容方面,应实现内容的通俗化、大众化,以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满足大众需求,为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不断加快经济报纸的发展进程。3.转变会议报道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时,大部分读者会反感,读者认为报道的会议内容较多,并且枯燥乏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记者在参加会议过程中,没有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进行会议报道时,没有表达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充分体现报道内容的人文性,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结论
[关键字]档案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8-1
日前,不管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政治都在向前发展,然而管理也不例外,它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前进,不断地上升,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趋于和谐发展状态。管理一直是经济中的重分子,它可以以偏概全,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综合形象,甚至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那么优先化打破传统规律的企业管理,可以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一个企业的好坏综合体现在档案管理上,然而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关键,所以国土资源的管理更离不开国土资源的档案的管理。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1 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系统中的重要性
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具有凭证价值和法律效力,是见证历史的真实记录,对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揭开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国土资源档案工作更是如此,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随着国家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逐渐展开,如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发征,建设用地的审批、地质普查,地质灾害隐患等,其资料的归类归档至关重要,它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查看历史凭证,创新工作有重要的帮助。同时是我我解决历史矛盾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十分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档案产生于一个单位的各项工作之中,一个单位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反应在档案管理之中。而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方面关系到国土资源,另一方面关系到经济社会。所以对国土资源管理档案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甚高,它必须在遵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原则的前提下,把国土资源管理与为人民和经济社会服务紧密的相连,必须注重实效性和真实性[1]。
2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在经济社会中,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发展态势良,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较为规范,从而,为完成当前各项工作和解决各种矛盾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但大多数都是以传统的模式为准,档案的接受、整理、立卷、归类以及目录等都是采用手工传统的方式制作,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更不智能化,为调取档案带来大大的不便,有时由于基础设施简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管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交接不及时、收集资料不完整,导致资料漏掉或查阅出不完整的资料,严重影响下部工作的正常开展。由此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2]。
3 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必要性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强国土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是搞好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信息资源,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使档案工作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并起着重要的见证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搞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保障社会,服务民生就必须注重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同时也是“数字国土”工作的必然要求。那么怎样搞好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工作则是关键所在,搞好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注重实效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稳定的开展日常工作,建立完整的数字化建设档案室,其次,将归档的文件和记录用电子版的形式进行归类归档,以便于翻阅资料和查询档案记录;第三,为了适应国土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工作,国土资源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必须紧随其后,使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管理与国土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紧密相连。国土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新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然而信息化发展对档案管理的需求更加拍切,已从成点状、片状信息的需求,逐步转向成全面状信息的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建设都将离不开国土资源的控制,并以全面的土地信息来作为综合的判断和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数字化的建设。只有加强数字化建设管理,才能满足城市化和社会的需求,才能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达到更理想,更高的标准。
4 国土资源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必然要求
当代国家的经济正处于变革和发展之中,然而为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潮流,国土资源档案管理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然而,数字化变革与创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了更为方便更为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但同时也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合格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达到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需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坚持创新,实现传统管理模式到新管理模式巨大转变,要运用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创新未来的超前的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3]。
5 结语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发展,对国土资源的管理越来越重视,然而对于种类繁多的国土资源管理档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国土资源档案的优越性,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发挥国土资源在档案中独特的服务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难题。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开拓创新,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完善高效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此外,为了便于查阅,我们还需建立科学的信息平台,这是我们注重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服务社会的唯一途径,才能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松桦.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0,32:302.
关键词:电力调度;电网系统;现代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3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和企业用电需求越来越大,致使电网容量需不断扩大,设备数量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复杂化。为确保供电可靠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一般需由调度人员凭着丰富的经验,对电网结构运行状态和相关调度运行规程准确的把握并正确的操作。电力调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电力系统的运行,电力系统调度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
一、现代电力调度管理
(一)电力调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目前,虽然部分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已初步建立并运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运行维护跟不上,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能保证,大大影响了系统的效率,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发挥。
2、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以后,由于缺乏运行和管理经验,没有及时制定各种管理制度,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无制度可依,为确保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及时学习和制定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
3、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以后,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现象。不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和学习培训,出现问题后过分依赖厂家,影响系统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应及时纠正这种现象,实现使用和管理并重。
(二)加强电力调度管理的措施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电力调度是电网运行管理、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的指挥机构,要保证电能生产的正常运行、合格的电能质量及自身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对电网实施控制和运行管理。加强和提高电力调度管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统一思想,加强调度纪律,提高认识。电力调度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全和经济运行,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要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必须杜绝人为的一切误调度、误操作事故以及不服从调度指令,擅自停运设备的操作。抓住这些就必须抓住人的因素,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调度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行统一调度的目的,加强调度纪律,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2、加强电网运行的操作管理。为了加强操作管理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减少设备遗漏隐患,在国家《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的有关前提下,结合本网实际操作管理制度,严格按《网区内电力调度管理规程及相关规定》执行。切实提高调度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决反对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
3、加强计划检修管理。严格控制非计划检修,在检修管理中始终将可靠性要求排在第一位,严格审批,其中不具备条件或配合工作未到位的决不批准,杜绝重复停电,使可靠性停电指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提高电网的经济运行管理。电网经济运行又称电网经济调度,它是在保证安全、可靠、运行和满足电能质量、用电需要的前提下,根据经济调度的基本原理,制定各厂(站)之间的电能的能耗使运行费用最少,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调度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发展
随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变电站和数字化电网的研究开发。电网的数字化包括信息、通信、决策和管理四个方面。
1、信息数字化:是指电网信息源的数字化,实现所有信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以及对所有电网设备的数字化。电网具有很强的时空特性,需要采集、监视和控制设备的二维及三维时变信息。其目标是数据集成、信息共享,主要以数字化变电站为主体。
2、通信数字化:是指数字化变电站与调度自动化主站或集控中心之间通信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和信息的传递是数字化电网监控分析决策的重要前提。
3、决策数字化:电网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是电网数字化的根本目的,必须具备强大的分析和决策功能,实施经济调度、稳定控制和紧急控制的在线闭环,达到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的目的。
4、管理数字化:包括设备生产、运行等大量基础数据在内的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从电网规划、勘测、设计、管理、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的信息化。
数字化的目标是利用电网运行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框架建立分区、分层和分类的数字化电网调度体系,实现电网监控分析的数据统一和规范化管理以及信息增值利用,提高决策效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
(二)市场化发展
电力市场化改革也给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电网的传输容量逐步逼近极限容量;电网堵塞现象日趋严重;厂网分开后的调度权受到限制,以安全性为唯一目标的调度方法转向以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综合目标的调度方法;市场机制不合理可能降低系统的安全性等。因此,需要未来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和电力市场的运营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迫使电力调度必须向市场化发展才能解决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三)智能化发展
智能调度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有效整合并综合利用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和暂态运行信息,实现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监测与优化、预警和动态预防控制、事故的智能辨识、事故后的故障分析处理和系统恢复,紧急状态下的协调控制,实现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电网调度可视化等高级应用功能,并兼备正常运行操作指导和事故状态的控制恢复,包括电力市场运营、电能质量在内的电网调整的优化和协调。
调度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和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协调电力系统元件保护和控制、区域稳定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系统、解列控制系统和恢复控制系统等具有多道安全防线的综合防御体系。
关键词: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P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档案的数字化
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比如说现在经常提到的电子档案,以及指纹录入等,这些都属于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下面笔者就简单的针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以及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优点等方面做一个介绍。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现阶段的应用非常普遍。它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纸质档案的不容易保存,查找困难,局限性大等一些难题。还增设了指纹录入DNA采集等比较先进的新形势的档案。这样看来,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的。
纸质档案的缺点暴露,一方面是推动了数字化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长时间的促进了档案管理的发展。可以说传统档案的缺点非常明确,但是也不能完全的抛弃,毕竟传统档案的优点也是存在的。这样就得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仔细斟酌,什么样的档案需要数字化。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点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点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点: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办公效率、增强档案原件保护等。每一点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提高经济效益简而言之就是改变了过去一直用的是纸质版的档案,管理档案的人员非常多,而且数字化档案的管理相对比较简单方便,不仅仅是节约了管理成本,节省了档案的空间储备,而且阅读与查找起来还非常的方便快捷。
提高办公效率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递上。不仅仅是查找较为方便,而且在异地调档案的时候,非常容易的发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说真正的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情了。这样还将文件的实体保管变成了一种最新形势的信息中心。
增强档案原件保护就是在纸质信息转变为电子信息之后,档案的使用就会相对比较安全,保管起来,也就比较省时省力。对于历史久远的档案的保管,显得尤为突出。而且这样还防止了经常有档案被篡改的行为。可以说增谦了档案原件的一些保护。
二、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管理人员只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严重不够,导致基建档数字化建设不能有效落实。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基建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严格考核标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注重档案信息质量的确定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不按照规范标准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给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很多困难。
(二)信息不全,档案利用率低。在发展过程中,基建档案的整理和收集没有得到重视,使基建档案出现信息缺失问题,致使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部分标准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实践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忽视数字化建设相关管理制度,不注重档案信息的整理、收集和归纳,致使电子文件标准、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等方面存在不统一问题。档案管理考核标准的不完善,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忽略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与电力有关的网络信息的收集,从而降低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效率。
(三)缺乏培训,专业水平不高。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没有高度重视,使供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出现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虽然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已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了显著的增强,逐步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但是,数字化仪器、计算机等设备的运用没有受到重视,从而导致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四)人才短缺,管理信息化不强。一般情况下,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趋向老龄化,档案管理工作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实践过程中,信息网络技术得不到有效的运用,使基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强,给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极大影响。
三、加强新时期基本建设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要重视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体系的研究。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适应信息时代档案利用需要,实现网上共享共用,制度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础,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的基础。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如各类别、各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规范、电子档案备份、电子档案保管、鉴定、下载利用等,都需要科学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应从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技术性标准规范三个层面来研究制订、确实推行。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从孤立的标准向标准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从单个标准向标准体系发展,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看,档案数字化标准化建设还处在简单、孤立、单个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软件开发、流程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还很不完善,亟需加强研究。
(二)加强宣传,不断提高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基本建设档案是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是服务当代、关系未来的珍贵历史财富。而基本建设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则是时展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建设事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与途径,经常向有关领导宣传基本建设档案及其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取得有关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领导的认识提高了,相关的人、财、物等问题,就会得到妥善地解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数字化管理意识,使他们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基本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三)强化档案业务建设,推动数字化工作深入发展。一是坚持规划为先导,做好整个基本建设档案数字化进程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工作,力求基本建设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二是借鉴国内外基本建设档案工作的经验,重点构建基本建设管理规范化和基本建设档案信息标准化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建设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建设,奠定基本建设档数字化发展的基础。三是加强基本建设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做好各大硬件环境建设、整个系统软件建设和网路建设工作,努力提高基本建设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四是抓好基本建设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建构完整的专业化、数字化基本建设管理运行体系,整合好各大基本建设数据库,全力做好基本建设档案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努力做到科学完整、安全无误。五是鼓励和引导平时对基本建设档案需求量较大的部门、单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尽量优先使用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利用者学会检索与使用数字化基本建设档案,提高数字信息的利用率和实效。六是依托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基本建设档案数字化和数字化服务等各项流程的科学设计和顺利实施工作,将人为实施的流程和计算机系统实施流程有机整合,努力构建高效、有条不紊、动态共享的基本建设档案数字化运行流程和服务流程。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社会步入信息、数字化时代,人们对基本建设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服务需求。高层次的服务,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所以,强化人才培养,尽快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做好档案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是根据目前基本建设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关素质现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培训和提高的力度。要在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政治素质和档案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他们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使其较好地适应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要。二是大胆招聘和吸引一批档案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现有基本建设档案管理队伍。通过这些工作,加强基本建设档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为基本建设档案数字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
基建档案反映基建工程项目的真实面貌,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事业和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在新的时代,紧密联系改革、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档案人员应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踏实的精神,做好基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实现基建档案工作自身价值,为发展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档案服务,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和基建工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敏.浅析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90-192.
[2]徐振杰.高校基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探析[J].兰台世界,2011,08:27-28.
[3]王学平.浅议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1,06:54-57.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作用,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也将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对国民经济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就要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最基本的战略措施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供应、流程处理、资本运作、客户服务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软硬件设备加工生产新的信息资源,直观了解迅速做出反应,推动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各流程的不断完善。使企业将现有资源合理配置,使企业有效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把握国家的政策,明确自己的目标,有利于了解社会现状,市场需求,提出可行方案。掌握市场销售动态,做出适时调整。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是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通过信息的处理可以让企业销售主管了解销售过程的进展阶段,判断下一步的应对对策,以及对潜在客户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能有效改善售后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通过信息数字化管理健全呼叫中心、在线技术支持,实时关注用户动态,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顾客满意度。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才能推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创新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客观公正。信息数字化管理能有效支持管理复杂度的提高,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无法完成的管理瓶颈。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对订单迅速反应,保证客户需求。根据订单交货期合理安排企业生产过程,对订单的生产进度进行监控做出实时调控。信息数字化管理与生产各个环节不断融合渗透,尤其是在研发、设计、生产、组装等制造领域,使传统的机械化被自动化代替,柔性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多种新型生产方式不断普及,优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控制企业成本,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成本核算、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企业流程管理等多个方面,有效了解企业各环节资本投入,分析优化。
(二)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企业信息化具有创新效应。[2]有利于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它使得以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客观上就要求企业能够依靠信息化管理改变自身,包括研发设计阶段的创新应用,生产过程加工工艺的自动化应用,销售、服务网络化。企业信息化具有优化效应。有利于将企业原有的物质主导型向知识主导型转变。原有企业主要依靠物质和资源实现企业增长,而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合理优化现有资源,强有力地推进产业信息化,资源合理化,生产订单化,从而催发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信息化具有开拓效应。信息化管理能使企业了解国内外发展状况,明确产品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服务于客户。最大限度的占领市场,依靠信息化管理方法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企业信息化具有整体效应。有利于我国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通过网络结构,将国内外产业信息连为一体,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加速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开拓市场,走向世界。信息数字化改革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知识经济发展。
(三)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相辅相成。企业信息数字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现代化又对企业信息数字化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可以为企业现代化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根据国民经济现代化与企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可知推动和加速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让社会可以充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现代社会中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进步的信息资源,使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要比重。
(四)信息数字化管理方法如何应用
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方法的建设基础环境是人的因素、规范化和系统运行平台等。人永远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信息数字化管理方法的建设涉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设计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甚至还会涉及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因此首先需要改变人的经营观念和传统的企业思想。企业需要合理设定信息技术人员的地位,而信息数字化管理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需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辅助完成,因此,企业需要合理设定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地位。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规范基础工作,使企业的基本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规范企业数据,规范企业业务和信息处理流程。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需要建立健全企业软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结语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培养模式 策划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27-04
Analysis of Planning Ability Components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and Its Training Mode
Yang Ming Chen Shaozhi
(School of Cultural and Media,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Abstract] High quality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media industry, and training such talent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for major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journalism,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tc. Planning abilit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digital publis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ed for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in the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whole course” training mode of planning ability for talents in digital publis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setting.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Training mode Planning ability
随着数字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产业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巨大冲击。我国数字出版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据《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40.47%[1-3]。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实现了从千亿元向2000亿元的迈进。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文化蓝皮书》预计,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
有关专家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预测,未来我国急需各类从事数字出版人才约600万。目前国内高校培养能力严重滞后,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远远达不到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4]。策划能力在数字出版人才的职业素质中占据核心地位,抓住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进行培养,对提高数字出版人才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1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的构成
策划是指为达成某种特定目标,借助一定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策划的作用是以最低投入或最小代价达到预期目的,让策划对象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上述目标,策划人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运用策划技能、新颖超前的创意和跨越式思维,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构思谋划,制定出详细、可操作并在执行中可以进行完善的方案[5]。
1.1 数字出版策划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物集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网络设计等于一身,涉及多媒体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版与编辑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因此,从业人员既要掌握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又要懂得一定的设计艺术[6]。从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角度看,策划编辑必须达到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知识要求。策划编辑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造诣,较宽的知识面,知晓国际惯例与法规,具有新闻出版、传媒、编辑出版等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体而言,策划编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外语、汉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美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二是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包括传播学、编辑出版史、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法规、版权与版权贸易等;三是计算机技术知识,包括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网站编辑及维护等相关技术知识等;四是数字媒体技术知识,包括数字内容管理技术、海量内容存储技术、海量内容传输技术、海量内容在线技术、媒体有效表达等技术与知识。
技能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公关、谈判及组织管理能力,有经营头脑,有较强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力,具备对整个出版过程全程策划和监控的能力,善于捕捉市场热点,能够判别信息资源的优劣,发现和识别优秀作者,思想敏锐,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经验要求。具有编辑工作经验,对行业状况及不同层次客户需求有较准确的了解,拥有一定的出版信息资源。
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广泛的阅读兴趣、独到的感受力和美学眼光,悟性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具备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社会接触面广。
1.2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
根据数字出版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高等学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可分为数字出版内容编辑、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数字出版运营管理三个类型。与此相应,构成知识内容各有侧重的三个课程模块,其各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模块构成与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
三类人才知识结构
为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口径较宽、基础较厚、能力全面”为要求,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重点培养能在数字出版产业领域胜任网络出版、数字装帧设计、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数字版权、媒体运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7]。
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首先,所有专业方向,无论是数字出版编辑、数字出版技术还是数字出版营运管理,都要以策划和创意能力为核心,突出培养策划创意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其次,对数字技术应用方向人才的培养,要以掌握数字化出版制作技术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技术、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技术、数字装帧设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数字运营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重点以数字化经营管理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媒体运营和数字化管理能力[8]。
1.3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构成以及从业岗位需求,笔者认为,策划能力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知识、技能与品格融合后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有知识的综合性、经验的累积性、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与交叉,就不可能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没有基础实践的操作与借鉴模仿的过程,同样不可能培养较强的策划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思维的突破与创新、方式方法的变革、创意的比较与筛选,很难培养出真正较强的策划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策划能力由三种主要意识和四种核心能力构成(见图2)。
三种意识是市场意识、协作意识和机遇意识。要使人才具有以经济、法律、管理学科相关知识与能
图2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构成要素图
力为核心的市场眼光和视野,因为任何项目、活动的策划都离不开对市场特征与用户心理的深入分析与预测,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首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同时,任何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数字出版产业活动也不例外,因此,未来数字出版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此外,还应培养机遇意识,注意对学生的政治法律敏感性、信息敏感性和市场敏感性等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四种核心能力是专业能力、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数字出版人才必须具备数字出版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相应技能和职业品格要求,如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编辑出版、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法律与美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更加突出的信息素质与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敏感度、收集技术与方法、分类处理与使用的能力等。这项能力应该成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标志性素质之一。第三,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无论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还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都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这是基础。商务谈判、企划与宣介、组织活动、策划项目等离不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与技巧。所以,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与较强的表达能力是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立身之本。第四,数字出版业起于创新,成于创新,要发展壮大数字出版业必须不断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作、创新传输、创新服务、创新消费,通过不断创新,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受众的需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作为重要目标加以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掌握、创新实践训练、创新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并不是学生培养的全部,但作为核心能力必须加以重点培养和培训,应该成为数字出版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
2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模式
2.1 课程模块与教学环节
通过上述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构成的分析,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具体落实于课内课外的教学和实践各个环节上的要求[9],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
2.2 “全程式”培养模式
所谓“全程式”培养模式,在时间维度上,指策划能力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在空间维度上,指策划能力培养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覆盖[10]。
根据策划能力构成及核心要素权重,笔者将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见图3)。
图3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结构
第1阶段,策划意识培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一完成,通过基础课程中的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对策划意识、创意思维进行培育与引导。
第2阶段,策划能力形成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一后期与大二时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策划能力。
第3阶段,策划能力提高阶段,主要在大二后期与大三时期,通过课内外学科专业大赛等项目活动,侧重强化学生的策划知识,提高学生的策划技能,完善学生的策划方法。
第4阶段,策划能力实践阶段,主要在大三后期至大四期间,通过开展与网络编辑、网络出版、网络运营管理等相关的自主创业活动、校外岗位实践、毕业设计与论文、参与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在参与数字出版企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策划能力。
四个阶段的划分界限不是绝对的,各个阶段是彼此衔接和连续的,学生毕业后也依然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理应将策划能力提升作为终身的职业追求。
3 结语与展望
数字出版以其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对多数高等学校来说目前还属新事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设备、教材建设、产学研合作、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环节,存在很大的发展与改革空间[11]。笔者只是就如何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能力――策划能力提出一些粗浅见解,以期有更多的同行关注并实践探索。关于如何落实本文提出的“全程式”培养模式,有很多具体实施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期待通过出版行业企业、高等学校、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振兴我国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 释
[1]罗紫初.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J].出版科学,2009(1):29-33
[2]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56-59
[3]宋艳丽.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6):62-65
[4]杨明.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27-129
[5]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58-160
[6]于巍,陈少志.协同创新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9):158-160
[7]杨明. 网络编辑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9):121-123
[8]刘灿姣,姚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J].中国编辑,2011(2):69-74
[9]杨明,王欢.数字出版人才培训课程模块与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传媒科技,2013(5):254-256
[10]杨明,陈少志.试论数字编辑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培养[J].出版广角,2013(7):53-55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关键词:湘西州;数字旅游;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一、引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为湘西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作为湖南西北门户,是湘鄂渝黔的接壤区域,境内居住了三十多个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等,是湖南省内唯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这里山岳秀美瑰丽、溶洞密集神奇,瀑布壮观绝妙,珍希生物种类繁多。当地旅游业已成为州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旅游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产业,它对信息技术具有着较高的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数字化旅游方式将势必成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基于湘西州特殊的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如何加快湘西州旅游产业的数字信息化发展,将是促进湘西州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湘西州数字旅游业发展现状
数字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中一个重要领域,是指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数字旅游是传统旅游方式在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抢先发展数字化旅游业,有利于对现代旅游竞争主动权的掌控。为了使数字旅游规范化国家于2011年制定了数字旅游建设标准,推出了《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引导数字化旅游的有序发展。湘西州各县市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本地区的旅游数字化建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积极的探索,各县市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数字旅游有了初步发展。湘西州目前二星级以上酒店共有67家,旅行社39家,旅游企业19家,这些企业内部大多都配置了电脑及其网络设施,其中36%的企业创建有企业网站,而湘西州内各旅游景区则约有87%建有景区网站,另外一些本土网站如:湘西信息港、湘西政府网等,也增设了旅游产业相关栏目,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数字化网络服务。
三、湘西州数字旅游现存问题及表现
(一)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湘西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其经济底子薄,对数字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旅游数字化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需要通过无线网络来了解旅游信息。但是在州内除去少数星级酒店外,大多数餐馆、旅店等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场所至今没有无线网络连接,更不用说在森林覆盖区域广阔的景区,目前州内景区的WIFI热点覆盖率近乎为零,景区当中能够看到的有关无线网络标志的提醒少之又少,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跟不上旅游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二)数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网站是相关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窗口与平台,因此,建设信息功能完善而独具特色个性的旅游网站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旅游网站的出现,州内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的平台。但还存在着线上旅游预订不够成熟、经营模式较雷同,市场化分不够明确,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问题。如当前各旅游网站上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差别甚微,在线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实则为线下功能的复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旅游网站同质化程度甚高,缺乏创新性,存在着网络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对于不同旅游者如:自驾旅游、包价旅游、结伴同游、休闲度假等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没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湘西州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三)数字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湘西州发展数字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多媒体信息查询预订系统、旅游咨询数字服务系统、数字旅游解说功能、旅游投诉数字通道等都还有待建设中。游客在旅游途中,由于景点数字服务系统功能不完善而无法利用移动终端直接进行旅游门票的购买和客房预订支付,加上存在着异地手机漫游问题,无法享受到及时免费的无线连网的功能,高额的信息流量费用以及数字旅游系统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的不便捷性,让本地区的数字旅游平台对游客来说望而却步。大部分的游客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来旅游,并未体验到数字旅游的发展成果。旅行结束以后,也没有适合的数字渠道来让游客对本次旅游过程进行信息反馈。
(四)数字旅游复合型人才缺乏
随着湘西州数字化旅游建设的深入发展,旅游的数字化建设、营销、管理及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销售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高素质的数字化旅游人才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西州数字化旅游的推进。据了解湘西州有一半以上的旅游景区还未设置专业的数字信息管理人员,很多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政府部门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旅游数字化建设机构,严重制约了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四、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对策
针对湘西州数字化旅游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湘西州旅游数字化与相关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借鉴。
(一)提高对湘西州数字旅游的认识,完善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增强旅游战略意识,从旅游数字化建设的长远考虑,使之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县市应该结合本地区旅游业的现状,依据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并切实加强旅游数字化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州内可以成立数字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旅游数字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调度,并对全州旅游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规划、管理等工作进行责任指派。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使旅游企业从自身做起,通过数字化工具维护推广企业形象,在建全自己网站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国家的“金旅工程”建设之中,与国内其他旅行社寻求共同发展,通过Internet及公平化的数字平台,发展网络预定及销售等相关旅游业务,并将便民服务进行扩展,延伸到广大潜在的旅游顾客家中,在为企业迎来更多客户的同时,让更多人群对湘西州数字旅游有更新的认识。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深入推动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的建设。支持旅游数字化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湘西州的网络覆盖,以有线光缆作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和无线互连技术,来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无线宽带服务,在景区、车站、酒店、购物中心、商场等场所设置热点区域来实现网络热点的深度覆盖,确保各个旅游景点以及其周边区域都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以方便游客能及时的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同时加强旅游数字化的安全保护措施,利用身份识别、授权认证等手段来建立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来健全数字旅游设施软硬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建设,并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数字旅游电子商务
鼓励线上的旅游企业进入传统的旅游市场,通过网络来扩展其在线业务,有效的整合吃、住、行、娱、游、购六大业态的旅游资源,实现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努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购物和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湘西州各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
湘西州旅游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旅游消费人群推出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按照不同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增设新兴旅游市场,并通过各种数字营销渠道展开宣传工作,打开并提升旅游电子商务在总体旅游市场的份额。
加强湘西州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性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信用支付系统,保障旅游活动在线交易的安全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或行业规范,明确电子商务活动中各个旅游企业的责任化分,加强诚信评估,促进企业、游客间的沟通和互信,打造人性化的电子商务旅游环境,推动数字旅游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增强数字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旅游数字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紧密协作,依据本地旅游自身发展优势、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建设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旅游信息服务的质量,通过构建旅游数字化评价系统,增强对数字旅游过程的跟踪和管理,提高旅游数字化工作监督与指导力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利用民俗节日、文化庆典及大型会展等民族活动,展示土家族、苗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建立起数字化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与信息传播共享平台,引导科技与文化旅游。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落实旅游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当前急需及中长期旅游发展所需的数字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加快数字旅游人才的培养速度,健全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大引进数字旅游人才的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邀请工作一线上的旅游专家学者及职业经理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人员开展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旅游数字化知识培训,使现有的从业人员掌握旅游数字化的基本技能并能服务于旅游实践中。
鼓励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行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大与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实际培训场所,共创“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推进湘西州数字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湘西州的数字旅游业还处于摸索起步建设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有限,但在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旅游肩负了重要职责,它对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提升旅游行业的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湘西州民族地区发展数字旅游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周连斌.羌族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8):181-186.
关键词:数字农业;创新意识;任务驱动;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11-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农业是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以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的目的。由此可见,数字农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在实际生产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学科知识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开展数字农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习专业知识与数字农业技术更好的结合,开拓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1 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主要特征在于:①新颖性;②社会历史性;③个体差异性。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成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所以,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对于农科大学生的培养可以将数字农业技术,与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 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农业大学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明确农业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高等农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相关专业进行分类,在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的基础上,使数字农业知识融入到各学科中。
(1)农学类。包含:农学、植物保护、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化等。
(2)农业经济管理类。包含:工商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农林数据处理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化等。
(3)资源管理、环境类。包含: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统计分析、“3S”技术等。
(4)农业工程类。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田水利工程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虚拟农业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信息化等。
根据以上课程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博、专结合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将数字农业教育作为农业大学特色教育可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大学对学生个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特色教育,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失去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应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特色专业教育的平衡。避免存在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加强普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特色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农业大学开设数字农业特色课程教育,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高等农业教育要适应数字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引进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数字农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现代化农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体系。具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明确高等农业院校的地位
在数字农业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数字农业人才的基地。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由于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多学科的优势,所以它能为农业的发展培养输送大批的农业人才,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特别是能培养出数字农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3,2整相关课程设置
按照数字农业的要求,拓宽各专业口径,调整各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数字农业所涉及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如进一步加强“3s”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的教学,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如可以给农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增设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课程,在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
3,3运用数字农业学科特点,激发创新意识
数字农业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字农业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在导入新课时尽可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介绍最新的数字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4实施任务驱动
培养创新能力,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任务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外在动力。在设计数字农业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布置与学习内容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专家系统的创建,可以布置专家系统的基本使用任务,收集某类专家系统的知识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班,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