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技能教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Alth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can increas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spect of jobs is limited. In order to improve employment skills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the multi-skil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needs building to achiev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86-01
1 问题的提出
最近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行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回归职业院校的本质。
在《庄子・列御寇》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朱漫的人,找到一个高人支离益学习屠龙术。花尽了千金的家产,三年后,终于学成了,却发现天下根本没有龙可杀。
分析朱漫的教育历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就业而学习,一切为了就业,窄化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社会有时候不可能给你这个“萝卜”准备一个“坑”,所以就出现了朱漫的结局。
2 工学结合及其假设条件
所谓工学结合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①基于这样的认识,赵博士还论证了开发这样课程的一些思路:“要想培养学生具备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的职业能力,必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②在教学上应该采取行动导向的原则,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③
此外,还有一些例如是行动导向的课程,基本上也是为了就业而设计课程,为了就业来进行技能的训练。由此看出工学结合模式的假设条件: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就是训练成该专业的工作能手,将来毕业就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所以我们学校为了学生将来能够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在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促使学习的内容和工作零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
3 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局限性分析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能力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样势必会窄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渠道,一旦出现学生所学和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不能和就业岗位相匹配的话,那就意味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①专业的问题。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都是有专业负责人进行一个专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分析该专业未来的需求状况、就业岗位等一系列问题,以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规模等内容。这些专业负责人在论证专业的时候,往往缺少一些宏观数据,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专业预测失准。这就避免不了开设了一些诸如“屠龙”这样专业的。②学生的问题。目前的高考和招生制度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迫于无奈,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被强拉硬拽学了某专业。结果学校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对他进行了培养培训,可是结果毕业了却并不从事这一行业。③岗位的问题。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快,有些行业或者有些岗位可能会消失,或者学校培养的一些专业对应的岗位的数量可能会减少,将会有一部分毕业生就像朱漫一样,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成为了一个“屠龙”的高技能人才,可是时过境迁了,或者岗位已经饱和了,毕业就失业。
4 实际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①一项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与2008届高职(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②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专业。
根据以上两组数据来分析,如果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近四成左右的高职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训练的工作技能是无用的,或用处不大,这些毕业生要在新的岗位上,重新学习、训练。如果就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个专业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话,那将有七到八成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的工学结合是徒劳的!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工学结合的越好,专业技能越强,结果就越是失败!也必将造成“无龙可屠”的局面。
5 构建以工学结合的多技能培养体系
既然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专业内进行。应该立足某一专业进行多技能培训,把遭到“窄化”的就业技能进行拓宽,形成一专多能,一专多长,这样才能实现就业导向的目标,这样的工学结合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
笔者在一些高职院校做了一个初步的不完全调查,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本专业以外,还积极参加其他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证书,目的就是为了拓展将来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能力。其他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本专业以外,都积极拓展专业技能,为的就是就业,多一种技能,多一次就业机会。对于那些就业中的专业对口率低的专业(如上表),开展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就业岗位、就业技能等多方面开拓,进行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工学结合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注释:
①②③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层教学 英语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处于两大困境中:一是cet4和cet6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英语水平测试,为了追求较高的四级过级率,不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盲目地以四、六级考试为中心;二是很多学生把四、六级(尤其是四级)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旦通过了等级考试,英语学习动力就消失了。这两大困境最终会造成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欠缺,甚至出现英语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显然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不符的,因此,如何才能达到兼顾英语四级过级率和英语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基于英语四级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
尽管已进入大学,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特别是非重点院校)还是比较薄弱,因此大学第1和第2学期的英语教学应以夯实语言基础为主,尤其是听力和阅读等语言技能方面。在这一阶段,大学英语四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切实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能较有效地检验教学情况,因此可进行隐形分层教学,即任课教师在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时采用内在尺度法,暗中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实行组合搭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在通过四级考试之后,学生完成了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任务等都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满足学生更高的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可按是否已过四级的标准进行分班分层教学。对于已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可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并且具有实用性的等效学分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来完成大学英语学分。对于还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而言,可继续以语言基础为主进行教学,也可适当地设置一些类似等效学分课程的全校性英语选修课程供未过四级的学生进行选修。
二、基于英语四级分层教学的实施环节
1.任课教师的配备。首先,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是进行分层教学关键的环节。无论是基础班还是等效学分班,应根据教师的专长来配备;其次,任课教师的再学习也相当重要,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学习要求和动机等都和英语专业学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课程在等效学分班实施也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任课教师不仅应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也要掌握一些相关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及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等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再次,可让同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助和沟通,也有利于更好地完善课程设置。
2.课程的设置。总体上而言,等效学分的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课程要多样化,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第二,继续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特别是听、说、读和写,具体操作可按如下进行:各个等效学分课程的教师可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在教学内容里适当地配以语言基本技能的练习。就各个课程具体操作而言,同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可共同商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当然在设置内容上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同时,课程组成员应在组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收集相关资料,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集体备课,最终达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
3.管理环节。进行分层教学班级重组后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配合管理:首先,学校政策方面应该对分层教学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相关政策(如要求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师积极配合等相关具体政策或办法)等方面的协助。
其次,行政部门配合管理学生纪律。分层教学后,同一英语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因此在分层后的英语教学班的学生就很容易摆脱原行政班的班规班纪的约束,原班主任也很难了解其行政班学生在英语课的表现及学习状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分层教学分班时可根据本校学院数和各学院学生过级情况等把全校的所有学院整合成几个大的团体,然后在各个团体内部再根据四级成绩和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班,每个团体内的各学院再相互沟通和商讨该团体内的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分工安排。
再次,在分层教学后,学生心理上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未过四级的基础班的学生。在这一点上,任课教师应注意多观察,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同时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积极反馈。对于个别心理变化大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必要时应联系相关班主任或负责人来共同帮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最后,分层教学也需要教务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应及时反馈学生四级过级情况,及时了解学生过级情况。教务管理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完善教务选课系统,在各学院的配合下能较为高效地完成选课任务。
4.硬件设施的配置。学校应努力增设多媒体教室,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平台。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开展网络教学,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官能,把枯燥的、抽象的单词或语法等简单化,将原有的讲授式英语教学转变成立体式、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和教学效果。
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硬件环境,包括信息传输网络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卫星网等)和教学支撑环境(包括电教馆,广播站,图书馆,有线电视和校园环境等),拓宽有限的课堂教学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5.考核办法。总体上,不同层次的教学应通过平时考核和期末课程或模块考核两大形式进行操作。内容上,基础班应更多地从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听力和阅读等方面进行考核。而等效学分班应该从语言基础技能和相关具体课程的内容两方面进行考核,比如选择“视听说+旅游英语”两模块组成的等效学分课程的学生应分别参加视听说和旅游英语两个模块的考试,两模块的加权平均分则是该生等效学分课程的期末成绩。
但是,基于四级成绩的分层教学可能会让学生最终奖学金评定相对难以操作。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对奖学金的评定都是按行政班级进行。这样由于各课程考核的难易度、内容等不同,不同层次和不同等效学分的英语课程的学生的期末成绩可能不会完全反映他们的英语水平。因此只按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就会造成不公平,在操作中,可从两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一是不同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试卷难易度以及其他课程的期末成绩情况等科学地对该科期末成绩按比分进行整体调整;二是在奖学金评定时,各学院可以把学生的课程期末成绩和某次水平测试成绩(如cet4)的加权平均分作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进行评比。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英语课程变得更具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我们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英语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唐人.试论英语自主学习硬件环境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李新,盖海红,王素军.模块教学动态分层全程考核——中职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一、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尽管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由于教学指导方针模糊,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英语学习的职业性,出现了重视语言教学轻视文化素养培养现象,甚至将文化教学看作是语言教学的一种附属品,致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培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1]。
1.教师重视度不高,学生认知存在局限。就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高职院校教学为三个学期制。所以,遵循当前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实现。但是由于广大高职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认知,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此外,还有很多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存在局限,被动式地应付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其教学成效偏低。教师自身的中西文化观缺失,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有效权衡英语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平衡,这就导致实际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局限[2]。
2.教学框架不完善。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学题材和历史内容逐渐减少,跨文化交际知识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跨文化教学目标模糊,教材内容不完整,即便其中部分内容是讲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这些内容也不过是从商业角度上来提醒学生职场上用餐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未能深入文化背景层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可信性和公认度,导致高职英语教中学框架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职英语的教学成效。
3.受到传统思维定式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在学习英语时,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差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明确两种语言的特性[3]。由于长期受到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英语理解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偏差和失误,影响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语言思维培养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时,更多地是从汉语角度进行思考,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现有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跨文化教学流于表面,未能起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地来制订教学方案。这种方法尽管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无论是教学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足,更多地是通过板书和课堂讲解方式来完成的,利用信息技术或网络视频系统讲解的情况还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4]。
二、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框架不完善,所以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客观阐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加以引导。
1.协调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学习关系。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密切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语言无法离开文化单独存在,而文化则是日常生活面貌和信仰的总体。但是,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现象。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执行者和推行者,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语言和文化关系,能够从多元文化视角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其中含有大量隐喻修辞手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5]。诸如,在“It's no skin off my nose if the company is going to invest in high-end goods market.”其中“no skin off my nose”如果是从字面上来理解是由“皮肤从鼻子上脱落”的含义,但是结合实际情景却是指“此事同我毫无关系”的含义。所以,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需要充分结合英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与掌握英语知识。
2.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长久以来的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工作经验来看,教师需要充当跨文化交际的传播者和推广者,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化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基于此,运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一反三,获得更为可观的教学成效。诸如,在讲解地址内容时,英语和汉语的描述方式正好相反[6]。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的交际行为、交际规则和思维方式,从而挖掘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文化冲突现象。
3.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期坚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差异,把握跨文化交际教学规律和目标,加强课堂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为可观的教学成效。诸如,对于英美国家而言,对于年龄、收入和婚姻状况均属于个人隐私,而在中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则是可以接受的话题,并非是需要回避的话题。如果不了解跨文化交际内容,在同外国友人交流中直接谈及到隐私话题,可能造成对方的反感,致使交流变得不欢而散[7]。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同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促使学生可以拥有实训机会,切身感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出其自身专业教育的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嘉贤.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31(5):5-6.
[2]孟宪英.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14,6(3):114-115.
[3]刘佳.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1(23):145-146.
[4]周群.多元化需求分析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电大理工,2014,14(4):55-56.
[5]廖丹璐.中外合作办学中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2):19-21.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1.1对象
2008级护理本科生83人,2009级护理本科生96人,年龄21岁~23岁,平均22岁。
1.2分组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为A组。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为B组。教学结束后采用同样方法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综合素质、能力型的人才。在高等护理教育中,一方面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应培养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掌握运动医学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运动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急救和康复护理措施,培养护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主动学习探索的氛围,关键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去运用。
1.4培养护生的学习兴趣
有目的地运用运动医学护理的内容与形式去创造和完成高质量的护理。由于护生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护生提高认识,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护生全面了解运动医学护理的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信心,给护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1.5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运动医学护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涉及的学科较多,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难以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操作课程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演习,要求护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的实施
2.1理论课
在理论课上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向护生讲授运动医学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实践的实施模式;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亲自到临床见习;课后进行书面总结;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要积极引导、组织、协调和点播。培养护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明确运动医学护理的教学模式。
2.2实践课
2.2.1技能训练
对护生进行运动医学护理技能训练,帮助护生了解运动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关键是掌握运动损伤急救及康复护理措施的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护生亲手进行急救、固定、包扎、按摩、外伤演习处理等操作,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培养护生自己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
2.2.2临床实践
针对护生普遍存在少见的运动损伤的病症,到临床去见习,开阔视野,观察病例,使护生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能力。
3效果
3.1学习兴趣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护生对运动医学护理感兴趣29人(34.9%),无兴趣54人(65.1%);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护生对运动医学护理感兴趣82人(85.4%),无兴趣14人(14.6%)。由此可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护生学习运动医学护理的兴趣。
3.2对教学模式满意度
经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8级有72人(86.7%)对教学模式满意;2009级有93人(96.9%)对新教学模式满意。可见,新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
3.3理论与实践测试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进行理论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者24人(28.9%);80分以下者59人(71.1%)。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定,成绩在80分以上者56人(58.3%),80分以下者40人(41.7%)。可见,采用运动医学护理新的教学模式后,护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4讨论
4.1构建科学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自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已成为国际护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运动医学护理教学要围绕培养护生职业意识与塑造综合素质来进行,它意味着把运动医学理论与技能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教学的重点运动医学理论本身转变到护生自身实践中去,贯彻始终,使其成为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4.2建立科学先进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录像、临床见习、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能力测试等形式,进一步证实新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实施,提高了护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理论与实践集一身的当代护生职业形象。
4.3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电算化教学以传授理论为主,缺乏多元化实践形式。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具体来说,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分为电脑基础知识及电算化会计处理模块,电脑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有效了解并熟悉电脑硬件及软件的相关配置。电算化处理模块主要指的是ERP系统的应用,包括基础设置、总账、固定资产、应收应付、账务处理及报表管理几大模块,这也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电脑基础知识与电算化会计处理模块共同形成会计电算化科目的理论基础。此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的手工模拟及手工做账的方式,但还是缺乏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仍以会计电算化软件教学为主。
(2)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趋现,但实施效果相对不足。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以赛促学、以学参赛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出现,反映了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的重视。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是以参加技能比赛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会计专业的未来就业竞争力。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但实施效果相对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大多流于形式,没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职业类院校,由于重视会计实践及操作技能,以赛促学教学实践发展相对较好,而其他地区发展相对不足。
二、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会计学科和会计行业的有效进步。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能够丰富会计学科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进步。具体来说,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突破了原有会计学科教学的固化模式,将竞赛机制引入会计电算化学习。通过会计职业技能比赛,一方面将理论知识反映到实际应用当中,调整原有的理论不相符节点,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应对工作的实际能力,以赛促学、以赛促实。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会计行业的有效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未来工作实践提供有益支持,使财务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更能适应会计行业注重实践与实用的要求。
(2)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提升了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操作技能与实践参与性。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授课对象,这三个学科具有很强的财务处理及财务实践的特点。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寻求在传统的电算化教学实践中寻找到授课的新形式,从而能够吸引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有效实践。如,用友和金蝶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会计电算化高校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方式让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电算化实践,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模式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形式呈现出软件教学常态化、实践操作多样化、技能提升有效化的发展新特点。软件教学常态化是指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软件的操作与实践,以软件演示教学替代原有的理论知识讲授,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实践操作多样化与技能提升有效化是针对以赛促学的新模式而提出的,具体来说,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使会计及相关专业学生突破了课堂教学获取知识的局限,将相当比例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模块,理论知识演化为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实战技能。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形式极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教学模式。
三、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1)不断丰富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内容,增强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在当前情况下,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为增强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吸引力,应注重丰富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内容,并使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也可以增加电算化竞赛的举办层次,分阶段、分层级、分特点,实现电算化竞赛的丰富多元。此外,会计电算化竞赛只有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发挥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优势,所以,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实行要充分考虑到赛事经费、会计相关学生参与度及赛事影响范围等多种因素。尤其是会计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度和竞赛辐射范围是影响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效果的主导性因素,故应鼓励学生参加辐射范围广、参与度高的会计电算化比赛,从根本上提升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質量与水平。
1“SSE”模式的应用
在2008—20092个学年,以动物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家畜内科学和江西农业大学2005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将94名学生随机分成2个班,即试验班和对照班,每班47人,两班授课教师相同,1班采用“SSE”模式,2班采用现行教学模式。两班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教学“SSE”模式的基本过程包括3个方面[4]:①课前印发自学提纲。给出自学内容、参考书目、思考题、病例,并围绕病例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②讲授、讨论与答疑三者结合。讲授内容主要限于重点、难点、国内外研究新进展、临床经验和讨论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每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答疑。③诊治演习。诊治演习主要以临床病例为靶子,教师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出诊治疾病的场景,诊治演习主要在实验课和教学实习时进行。另外一班仍沿用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2“SSE”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2.1家畜内科学考试成绩
1班和2班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6.7分和80.5分,“SSE”试验班90分以上的10人,60分以下1人。对照班90分以上6人,60分以下的学生3人。“SSE”班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操作上是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
2.2课程结束后问卷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100%的学生赞成新的教学模式,并且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是很好的教改措施,87.2%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SSE”模式的教学体会
“SSE”模式在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已实行多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首先在内科学教学中实行了临床教学“SSE”模式,发现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在实施临床教学“SSE”模式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1)临床教学“SSE”模式的特点既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又能使教师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形成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它与“填鸭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施临床教学“SSE”模式时,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该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诊治演习的真实性设计是该模式达到实效的根本,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参加临床实践。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概念的认识,莫衷一是,甚至混乱不堪。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理论自身发展,更误导教育实践。我们尝试分析和梳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常见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教学方略结构体系”,希图籍此对这些概念进行初步定位,避免因概念不清而加剧理论混乱。
一、教学模式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模式”的: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 据此演绎,教学模式可解读为教学的标准形式或可以照着去“教”和“学”的标准样式。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教学模式:
1.任何教学模式都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并受其指导。这些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等等。例如,程序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提出来的。然而,我们并不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只是“某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事实上,一种教学模式也有可能反映几种教学思想或教学原则。
2.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目的指向和情景要求。以问题教学模式为例。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一定的学习问题;情景或条件要求即是创设问题情景。。
3.教学模式具有稳定的程序和结构,并且包含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便于操作和推广,具有可参照性。但是,绝对没有万能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普及范围。
4.教学模式的形成和使用有两种情形。一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教学模式。这往往是教育专家根据间接经验、依据相关理论创立或设计的,是有意识的创建。一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方式。经过有关人员总结和整理,从无意识的状态上升到有意识状态。。这是自下而上的情形。
5.教学模式存在并服务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充满变数,教学模式因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这一体系是教学方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之所以将此两者并列论述,是因为这两者容易混淆,放在一起分析,便于人们对照辨析。
先说教学策略。“策略”原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或指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2] 在教育领域,“策略”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3] 具体说来,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4] 这一定义指出了教学策略的综合性、可操作性以及灵活性等主要特征。尽管如此,它却并不完美,因为它只是把教学策略当作静态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是动态的静态结果。事实上,我们认为,教学策略还应该有其动态的一面,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究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使用,而不是方法或策略本身。这也正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相互混淆的地方。
较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概念所指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用军事术语比拟的话,前者是“战略层面”的方法、谋划,后者属于“战术”层面的手段、方式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只是教学策略的一部分,后者包含对教学过程中其他相关资源的合理组织、调控和管理。
我们认为,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教学方法本身没有什么目的,它以教学目的为自己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分层的,有特别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有相对综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虽然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但是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是教师教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简单相加和并列,而是两者的有机整合,甚或说是教师教(指导)学生如何学的方法。
三、教学技能
西方学者对教学技能的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目前,有关教学技能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学者在综合分析国外有关教学技能的种种说法后,将教学技能定义为: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5]
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太抽象、太片面,有所欠缺。首先,教学技能不仅指“大”的教学能力,比如处理教材的能力,更多的是非常具体甚至艺术化的东西,具体到教师上课时眼神的使用,音调的掌握,情感的控制,等等,体现于教师举手投足之间。其次,这一定义并没有指明教学技能的行为主体。事实上,教学技能一般是对教师的教授而言,不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那样包含教和学。再次,很多教学技能并不是单一发挥作用,这是一种综合能力。最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技能都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形成和运用,有不少教学技能的运用要求教师达到相当高的自动化程度,做到无意识运用。另外,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最具体、最下位的概念,一种教学方法的熟练使用,需要教师能够掌握并综合运用很多教学技能。当然,教学技能也有不同的类型。例如有阐释的技能,示范的技能,提问的技能等。
四、教学方略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依次置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中。不妨称之为“教学方略体系”。具体来说,采用某一教学模式,就会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此时的教学策略未必唯一;教学策略的推行离不开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运用得熟练、成功与否,还要依赖教师多方面教学技能的综合发挥。
当然,就教学模式来说,有两种价值取向: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这反映和体现着不同的教育哲学价值追求。。然而,不管何种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一旦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制定、选取和组织一般都由该模式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来完成和实现。
我们知道,无论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都有不同类别。例如教学方法,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方法就有讨论法、发现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等等。因此,必须说明的是,这一结构体系并不反映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即:教学模式并不涵盖所有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并不涵盖所有的教学方法;同样道理,教学方法并不涵盖所有教学技能。前者只是选用后者的筛子,后者为前者的最优化服务(同时制约前者)。
既然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方略体系,这就意味着相互之间是彼此互动的关系。层级与层级之间并不是截然不可逾越的关系。我们认为,制定何种教学策略、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同样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过是广义上的教学技能。另外,这个体系也应该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因为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我们深信,就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最优化而言,教学的普遍范围里,没有最好的教学方略;只是在某一特定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存在着最适合的教学方略。
参考文献
胡淑珍, 胡清薇. 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2): 21-25.
黄甫全. 关于教学、课程等几个术语含义的中外比较辨析[J]. 课程·教材·教法, 1993(7): 54-57.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pp. 80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pp. 110.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Z].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pp.261.
[4] 黄甫全, 王本陆. 现代教学论学程(第二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pp. 390.
[5] 胡淑珍, 胡清薇. 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2): 21-25.
【关键词】心内科;常规教学;临床教学;WPBL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应用效果
目前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已成为国际普遍应用的方式,该模式最早是1969年由美国教授提出的,后经许多不同专业的教学改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教学模式。PBL模式主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问题与学习相结合,将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问题置于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合作等措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WPBL)应运而生,该模式自运用以来,逐渐受到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关注;研究证明该模式在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更好的进行启发式教学,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1]。本文旨在研究对心内科实习护士实施WPBL教学模式的效果,特选取本院心内科实习护士45例展开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8年9月内的心内科实习护士45例展开研究,按模式差异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n=22):年龄19~28岁,平均(23.54±3.56)岁。对照组(n=23):年龄20~28岁,平均(23.78±3.48)岁。对比45例实习护士基线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中心仍围绕带教老师展开,严格按照本院带教规章制度进行带教。观察组:实施WPBL模式:授课老师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内科学》为教材,主要课题选择《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共12课时;提前编写教案;而后通过构建QQ或微信等网络平台,结合教学案例紧扣知识点提出问题(2~3个),营造PBL逼真问题场景,提前1周在相关平台(QQ、微信),向实习生提供专业网站、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指引实习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而后通过平台指导其讨论和交流,最后课后总结。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教学前后两组实习护士学习效果,采用科室自制评分量表,主要从对心内科疾病认知和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独立思考能力、护患沟通能力、临床基础能力、自身批判性行为等七项内容评价,分值为0~10分,评分越高,教学效果显著[2-3]。
1.3.2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实习护士对心内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问卷为本院自制,分值0~100分,优秀(≥90分)、良好(70~90分区间),较差(≤70分),(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总优良率。
1.3.3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实习护士对心内科护理技能掌握程度;问卷为本院自制,分值0~100分,优秀(≥90分)、良好(70~90分区间),较差(≤70分),(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总优良率[4]。
1.4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用SPSS20.0系统,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教学前后两组实习护士学习效果
经带教后,观察组实习护士各指标得分较高,学习效果较好,P<0.05。见表1。2.2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实习护士对心内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掌握度95.5%,对照组73.9%,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3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实习护士对心内科护理技能掌握程度
结果显示观察组掌握度95.5%,对照组69.6%,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