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效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07)05-0009-02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经济未来发展依赖的外部环境。凡事都具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它在带给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对其造成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产生了经济波动,同时也使得金融危机的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回避它都是无用的。许多专家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是生产新知识的源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我们要努力工作,开拓进取,使高校尽快成为我国一支强大的国际竞争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二、搞好我国高校科技创新
(一)我国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事业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通过“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特别是“九五”以来国家“22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呈现出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1随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支持机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将越来越向高校集中,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将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这反映出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和队伍的建设正在接近国际上的通行格局和模式,这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趋向成熟,正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高校。
2高校的科研和社会结合更加紧密,更直接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地方所属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也正在积极地为所在地方发展作贡献。
3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趋向于“二元化”,通过教学活动和科技活动两种不同的方式共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高等教育早期主要是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培养人才,后来经过多次教育改革,发展成为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则是通过教学活动加科技活动来培养人才。科技活动已逐渐成为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个趋势反映了社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尽快地进行创新活动。同时,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直是一个讨论中的问题,对某一教师来说,科技活动多了确实会影响其教学工作,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上看,科技活动和教学活动是统一的,都会对人才培养起作用。
(二)搞好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是科技处,研究队伍的管理分属各院、系。一般来说科技管理部门整合队伍的调控手段都比较弱,难以组织整合队伍,完成综合性的大型项目。因此,要勇于探索,进行体制创新,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
2继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02-02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也是重要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以年级特色为依据,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1.科学分析,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人才培养,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人生定位。
2.明确定位,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具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积极探索文化教育模式,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实施启航计划,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探索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开展技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启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平台、实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个人发展定位。
3.合理交叉,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的纬线,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网络结构,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和教育,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学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始接触科技前沿,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吸引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服务,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未踏入社会先积累经验。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整合资源、深入挖掘,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吸引优秀学子主动学习,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观摩实验,了解专家师资和学科发展动态,近距离接触科研,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多凭兴趣填报志愿和专业,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造成专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鼓励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习热情,带动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SRT项目,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一对一指导,夯实能力。
2.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分类指导,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学术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体,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以争创优秀社团为目标,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提升社团生命力。
3.依托专业竞赛、技能大赛,构建科技创新交流沟通平台。以专业竞赛、技能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所学知识创新性的加以利用,在交流沟通中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水平。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进行横向交流,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
4.拓宽实践领域,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接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创造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用大学生创业平台,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通过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5.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录,明确奖惩,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领导机构,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分,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一是要建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度,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机结合,树榜样、立典型,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领导,科学统筹,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打造校园科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一要把握方向,必须坚持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2.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进校院科技文化体系建设。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受益匪浅。积极引进企业,实行定岗实习,让学生到基层锻炼,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激发求知欲望;与企业合作,开设企业专题班,引进企业文化,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
3.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围。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站的优势,吸引学生深入科研,以兴趣驱动学习,营造优秀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2]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成长在线”频道设置了“DIY梦工屋”栏目。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的科普知识,可学写科技小论文,学做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看科学家的故事,了解最新科技动态等等。学校以科技小组的“四小”活动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科技教育的总目标。根据班级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科学就在我身边”的科技活动。学生学会了在快乐中学习、在玩耍中启迪、在动手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真正使科技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东江完小的学生们的小发明吧!
多功能省力火钳
何 敏
[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完小科技小组]
在家帮妈妈烧煤蒸饭时,常常碰到这样的麻烦事:换煤球的时候,煤球被夹烂或滑落下来掉到地上摔碎;最怕几个煤球连在一起,夹不动它,煤球掉在炉芯里,卡在里面夹不出,搞得一塌糊涂……
煤球掉在地上摔烂了,还只需要搞搞卫生,可如果不小心戳烂了卡在炉芯里的煤球,就白白地浪费了这些还没烧完的煤。我想,节约能源应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家一户浪费几个煤球,好像是一件小事,但仔细想想,全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算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我们要好好珍惜它。
所以,我很想发明一个夹煤球不易烂而又省力的火钳。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在那种四个钗、夹大煤球火钳的启发下,我的多功能创新型火钳设计终于出来了(如图):
1把火钳的两钗变平行,夹住煤球后与煤球孔的接触面增大,可增大摩擦力,不需要多大的力就能把煤球夹稳并提起来。
2两钗变平行了还有一个好处:要是烧着的煤球连在一起,可以伸进去夹住第二个煤球,有时三个煤球连在一起,可以伸进去夹住第三个煤球,使之不会掉下摔碎。
3在火钳两钗的前端,制造些齿纹,增加火钳与煤球孔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强了火钳对煤球的摩擦力,夹煤球的力则更省了,煤球更不容易被夹烂。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制作出了这把“多功能省力火钳”,试用了一段时间,觉得非常好用。我成功了!请看(如下图):
我的多功能火钳能轻松地夹起几个连在一起的煤球,可以夹住最底下的这个煤球,使整个煤球不会掉下来摔碎。夹一个煤球则更不在话下,比以前省力多了。
这种多功能火钳,不但能夹起连在一起的多个煤球,而且还跟一般的火钳一样,照样能夹其他细小的东西,一物多用。有了它,一个家庭不必备两把火钳了,这又是一种节能。(此项发明正在申报专利)
落盖式双触发捕鼠器
曹寒冰 文上榕
[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完小科技小组]
家里的老鼠常常把门窗和家具咬坏,野外的老鼠爱偷吃庄稼,把稻穗、玉米、红薯、南瓜等咬烂。老鼠过多还可能造成鼠灾。人们想过很多的办法灭鼠,其中用鼠药是最不科学的,既污染环境,又会破坏生态平衡,食物链中的其他动物吃了药死的老鼠,也会被药死。
消灭老鼠最好的办法是用机械捕捉老鼠,我看过许多种捕鼠器,有的是锋利无比的夹鼠器,这种捕鼠器是极不安全的,人畜碰到了都会受到伤害;有的捕鼠笼门太小了,老鼠不会轻易进去;有的用弹簧夹,触发时发出的声音很大,被吓走的老鼠再也不会碰这个东西了,捕鼠效率不高。
为了安全和环保,我萌发了发明一个好的捕鼠器的念头,并设计了一套最新的机械捕鼠方案,用吊笼把老鼠关起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新型捕鼠器”诞生了(如图)。
设计方案:新型捕鼠器分为底座和吊笼两大部分,底座上有支架,支架上装着挂钩,用来吊挂鼠笼,钩的另一端连着一根细铁丝,用来吊起悬挂板,四个角上分别竖着一根粗铁丝,上面设有自锁装置;吊笼是用钢丝网做成的,是一个没有底面的罩子,上面有吊环,吊环上连着一根细铁丝,铁丝的末端系着诱饵。
使用方法:将笼子吊环挂到支架的挂钩上,使悬挂板被挂钩另一端的细铁丝拉上来悬空;在连着吊环的细铁丝的另一端系上诱饵。
当老鼠进入笼内,只要踩上悬挂板,由于重力的作用,细铁丝就会拉下挂钩的另一端,使笼子吊环脱钩,笼子掉下来将老鼠罩起来,同时四个角上的锁杆下垂抵住笼子,将笼子和底座锁紧,使之不能分开。如果是小老鼠重量轻,踩到悬空板上还不能触发机关脱钩,则它去吃连着吊环的细铁丝上的诱饵时,稍一用力便能拉动吊环触发机关,使之脱钩,将老鼠关起来(如图)。
我的新型捕鼠笼的创新点在于:
1改进了以往老鼠笼开口太小的弊端,把鼠笼悬挂起来,与底座离开约10厘米左右,老鼠四面都可以进去。只要老鼠从这里路过,踩到悬挂板,就能触发机关罩住老鼠。
【关键词】消化内科 临床带教 问题对策
对于内科学习,特别是消化内科而言,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而这一部分的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实际操作的质量。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该部分的教学管理,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严格管控。但是,受到市场环境以及学习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漏洞,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临床效果。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病人的第一步,是他们真正执行医生职责的一个关键步骤,所以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其本身就肩负着重大责任,应该积极面对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
一、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显现的,它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结果。不管是从消化内科临床带教的教学方式来看还是从其教师自身来看,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共同影响着消化内科临床带教的成效。
第一,临床带教方式的落后。对于内科学而言,注重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而这也是未来消化内科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今后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目前的消化内科临床带教却仅仅将关注点投入在西医临床实习上,忽视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从而使得学生的临床实习知识面狭小,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第二,实习医学生自身因素。一般而言,实习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的中后期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并且开始忙于就业问题。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投入时间与精力,降低整个临床实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医学生自身而言,有部分学生认为消化内科属于内科学领域,因而其将来的工作效益不如手术科室,从而对于该学科的临床实习失去了兴趣,影响了学生对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钻研。
第三,带教老师的因素。担任临床教学任务的老师一般身兼多职,比如医疗、教学以及科研。这样繁重的工作内容以及过重的工作压力必将会使得老师在临床教学上不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影响了临床带教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对临床医师进行考核时一般以与医疗和科研相关的指标为参考,从而降低了带教老师对教学实践的重视。
第四,消化内科疾病谱本身的客观因素。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在较短的临床实习期内典型的消化内科临床表现逐渐降低,从而使得医学生的实习经验以及医疗实践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消化内科临床带教的意义得不到真正体现。
二、解决消化内科临床带教问题的对策
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多方面因素所共同组成的,而这些不同的方面涉及不同的工作部分。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学而言,应该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以外还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学生临床意识。
第一,明确实习的重要性,提高实习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消化内科临床带教时就首先向医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比如,消化内科在临床表现上一般具有多样性,并且与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具有重叠性;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突发性的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常见,其临床表现较为多变。通过灌输此类信息可以加强医学生对消化内科的认识,从而明确消化内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临床学科。同时,还需要强调消化内科的专业知识在临床实习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医学生中还需要普及脾胃病等知识,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最后在实习过程中要树立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以及人生观,要让医学生切实认识到临床技能以及自身专业素养是今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明确实习经验将会在后续的深造中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第二,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临床带教工作并不会影响到医疗以及科研方面的工作。相反,临床带教的工作为教师的医疗以及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临床经验。其次,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教学时应该严格要求,切实落实临床带教中的各个环节,保证临床带教教学的质量。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考勤纪律以及实习纪律,便于教学中的管理。最后,要让医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比如要训练学生对典型病例的“视触叩听”以及“望闻问切”等,并积极参加查房、疑难杂症的讨论、病例汇报等活动中,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小结
消化内科的学习以及研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因而整个临床工作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说现在的消化内科在临床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了医学生临床实习效果。但是,通过提高学生对消化内科的认识、加强教师自身责任心建设,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改善。本文只是对消化内科临床带教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后续医疗工作者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努力,从而提升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重点突出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以相应的、最新的素材为辅助材料,切合实际设计教学课件。尤其要注意,课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删除一切没有必要且与教学无关的东西,诸如课件上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动画、按钮的音乐,或一个漂亮的按钮,知道它们只能起到烘托作用,而不能让其夺彩。换句话说,强调课件设计的画面要简洁。多媒体课件是为上课服务的,上课要求重点突出,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更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如在教学“氧气”这节课时,氧气的性质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课件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比如奥运圣火、海洋潜水、火箭发射等动画场景引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本节的重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断反复打磨修改。
2.在微观知识教学中运用课件
初中化学中涉及许多微观领域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可以将这些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现象在计算机里多方位地、动态地模拟出来,加深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的难点。在“离子”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实验组事先编好动画程序,讲课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其调出观察,在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画面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讲解,以期通过人机交互,学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对比组只采用挂图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分析。
3.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联合运用能够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录制许多和化学实验、日常化学常识有关的资料片段,在授课中运用这些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氧化碳的制取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我们利用自制软件,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装正确的装置图,同时借助一些软件,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变乏味的记忆为轻松愉快的操作。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实验特别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我们利用视频展示功能把试管里发生的一切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克服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课堂活动由过去教师单边操作变为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4.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网络中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十分丰富,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要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学生只要进入网络中搜索,便能够得到所需答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大多不敢提问,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也无法解决,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在网络上寻找所需答案,从而轻松解决遇到的难题。
5.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形象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像食盐、蔗糖等的溶解氨气分子的扩散,以及二氧化碳的制取,氧气制取实验中的气体的溢出,碱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等,可见度小,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室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再做一遍,时间不允许。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回放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物质的溶解、分子的扩散、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等现象
6.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合作能力
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学中以学生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规定的任务。教师要画龙点睛,启发学生思考,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三年以前,大多数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招收理工科的学生,而我院直到今年,动画设计课程的生源仍然以艺术类学生为主,结合我院的这种情况,为了我院将来更好的发展,我们主要安排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并完善了课程体系、重视课前的导学课程
多种软件的结合才能开发出一个好的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的开发要求作者要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首要要求是要能够创造,且要有新颖独到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实践能力是应该首要培养的素质,如平面软件,素描设计等为动画设计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在教学中必须首要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只要用心学习,这些课程一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反,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上学好,艺术类学生要耗费很大力气。Actionscript在动画设计课程中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尽管很难,但是通过C语言这一前期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推理能力,并能使他们掌握简单的程序控制,这些都为后续的交互打下了基础。
(二)编写专业对口的教材
市面上的教材种类琳琅满目,选择教材要选择对口的,合适的,笔者认为我院选择教材要以专业对口为主线,高职院校是要为地方经济提供专业人才,学生要为地方提供专业服务,专业的方向是教材选择的目标,教师的教学也要始终围绕专业。举个例子,制作交互动画之前,需要掌握其控件相关的内容,如控件的属性,控件的方法,事件等,综上,一个客观的课程标准和选择对口的教材高职院校首要完成的。
(三)不断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动手能力
很多学校中的动画专业都是先在多媒体教室学习文化课,过几天之后再进入机房之内进行操作演练。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欠缺。我院直接采用机房上课机房演练的方式,教师一边理论教学,一边配合相关演示与案例,现场指导学生学习与练习,通过这样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动画设计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不像某些类似公式的课程,想法,它需要的就是活力与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新,从而指导学生不断创作出发散性思维的动画作品。
(四)采用对课程进行延伸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常规教学方法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培训之后,采取实习的方式进行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虽然非常普遍,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大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掌握知识,但是通常随着培训时间的推移,渐渐的也就把前面的内容忘记,可见对课程进行相关的延伸十分重要。鉴于这点,我院设立相应的工作室,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先报名,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相关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自己作品,同时学生能力也得到提高。等到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时,直接与企业项目相接触,不仅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工作氛围,还在其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习与协作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其自身的动手能力,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优秀人才。而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呈现出螺旋状的提高趋势。
二、创新培养的作用探讨
很多研究学家对课程的效果十分在意,因而也就相应的研究出较多的课程效果考核办法,这些方法应用较为普遍,且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然而,笔者认为,采用比赛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核更为切合实际。事实证明,此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与创新潜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我院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动画专业的学生找到了满意而对口的工作,可见,从对口就业率这个方面来分析,我院动画专业毕业生已经达到本行业的标准。
三、总结
一、对话教学――共享快乐的师生交流
通俗地讲,对话教学是指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这种交流、互动是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师生对话并不是课堂中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中的一种情感、知识的交流,对话教学意味着相互构建,意味着和谐。在探究“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时,用细绳拴住小铅球,悬吊在天花板上,教师将小铅球拉开较大的角度,并使小铅球靠近自己的鼻尖。然后把小铅球自然释放,教师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动,小铅球摆向另一方,达到最高位置后,又冲向教师的鼻尖,这时学生十分惊慌,让老师赶紧躲开,但是老师泰然处之,结果小铅球只是靠近老师的鼻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活泼地去学习。
二、合作探究――具有创生功能的生生交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堆积和积累,而是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能积极地学习,热烈地讨论,尽情地展示。小组学习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取长补短,能发现新问题并合作解决,具有很强的创生功能。当然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每一个小组长就是一个教师,可以实现兵教兵,兵练兵。教师要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实现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灿烂的太阳。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要总揽全局,多引导,当好参谋长,教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合作学习,只要学生能完成的任务,教师绝不代劳。小组合作主要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热烈,合作是否愉快,问题是否能解决。
三、眼、耳、手、脑并用――具有生命发展意义的多维互动
物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学习中,要彻底摒弃教师包办,把一些定义、定律、定理强加到学生身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操作,自己去生成。教师不要怕这怕那,要大胆放手。如“凸透镜的成像”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耳朵去感受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在教学中,要发挥手的作用,让学生参加实验操作。如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物体的摩擦力、物质的密度、杠杆的平衡原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当然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让他们眼、耳、手、脑并用,边观察边思考,边动手边思考。
四、操作实验――物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单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很难理解物理中的一些公式、定理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很清晰地了解物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认知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在操作实验的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的反馈矫正等做好安排,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当堂达标――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命脉
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当堂达标思想,当堂达标体现教为学服务和师为生服务的理念,是实施有效课堂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堂达标教学以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为标志,追求有效教学,避免低效乃至无效教学。实施当堂达标教师要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要注重三维目标的结合,教师心中要有标,最终要落实目标。实施当堂达标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达标,“避免一刀切”。当然当堂达标并不是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机措施。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新机制,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子,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以达减负增效之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三个还给”,才能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当今,传授知识并不再是社会对大学的唯一要求,代之而来的是传授知识、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高校这一职能的转变,要求高校的校办企业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教兴国的战略服务。目前,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企业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科研活动对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了一批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企业创新团队,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目前就团队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利用多智能体协进化机制原理与方法来指导建设科技企业创新项目团队,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多Agent的概念及特点
(一)多智能体的概念
Agent也称之为“智能主体”, 起源于人工智能(AI)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用于分布式计算领域,它被看成是驻留和流动在环境中的,可在环境中“感知”,解释“感知”到的反映环境、自身、其它实体的状态,具有一定智能的硬件(机器人)的和软件的任何实体,而多智能体,是多个Agent,且具有交互和自治能力的智能体社会。
(二)特点
自治性:Agent可控制自身的行为。
反应性:Agent对环境的变化感知和及时反应的能力。
协同性:单个Agent不能单独完成全部任务,必须与其它Agent或人进行交互,实现自身或全局任务。
主动性:Agent有一种导向目标的行为能力。
差异性:这表现两个方面:其一,Agent设计的异构,不同的Agent能力有所不同的。其二,Agent目标的异同,不同Agent代表了设计者利益的差异。
多Agent具有分布性:各个Agent的计算是异步的,缺乏控制全局的中心。
多Agent具有动态性:环境的内因及Agent间的行为,会让环境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导致环境到达非期望的状态。
多智能体具有开放性。
三、多Agent的协作机制
(一)协进化机制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物种面对有限的资源,它们以竞争与合作方式才能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它们以竞争与合作方式进行交互,物种得以进化和改善,且进化过程也彼此影响以相互适应,称这个过程为协进化(Coevolution)。
对于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注重合作型协进化,也就是说,有利于群体间合作的个体,其进行适应度加强,以便促使群体向着宜于共同适应和相互合作的方向进化。因此,合作型协进化是让多Agent间产生合作行为的极佳方法。
(二)多智能体合作学习方法
多Agent合作学习是合作型协进化的方法之一。
1、信息共享机制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智能体在一种缺乏全局控制中心的环境中,Agent之间需要共同协作来实现自己的局部目标。它们通过得到彼此的有关信息等方法来使自己制定行为策略时起参考作用,也可能影响Agent的行为决策。这些都需程度不同地依赖于智能体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2、黑板模型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Agent间协作解决一个问题时,共享问题求解空间的一个方法是黑板,每个Agent都能看到黑板。求解开始时问题和初始数据记录到黑板上,每个Agent都能通过看黑板共享其它Agent的经验知识,从而找到求解问题的机会,若其中一个Agent发现黑板上的信息可充分支持他进一步求解问题时,随后在黑板上记录他求解结果,而新增的信息又有可能帮助其他Agent继续求解。重复该过程,直到问题彻底解决获得最终结果。
四、多Agent的合作与协调进化机制对创新团队的建设的启示
多Agent的合作与协调进化机制中,对于个体适应度的评价是这个协进化算法的核心。提高个体适应度的方法很多,如:“共享”等等。我们可把创新团队视为多智能体系统,因而,要建设高效的创新团队,其团队内成员间、团队与外环境间等的协调发展是很重要的。作为创新团队一定要具备如下条件:
(一)共享目标和计划
统一与共同的目标是系统能够集中调动它的资源和将所需的各个局部组成一体的能力,是子系统之间能够双向沟通,能够最大限度地学习、创新的条件。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目标的不确定、方向感的缺失使企业高层与中层之间,中层与基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沟通的断裂,并由此引发价值观的分歧,从而导致企业整体计划、目标、团队建设的失败。
(二)共享信息资源
首先,通畅的信息互动与沟通。团队内部互动沟通的程度直接影响团队自组织工作的效率。其次,内部知识和环境资源共享。团队成员之间只存在获取信息上的差别,要通过加强交流,共享包括创新的点子、体会、各种研究资料等等在内的资源,提高团队总体水平。
(三)队员结构的有意义差异使知识共享更高效
团队成员有意义的差异是工作涌现创新性重要因素。差异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个性的倾向性、知识层次、年龄结构、经验多少、性别、经历等。团队要注意知识的交叉互补性、技能的多样性等方面的因素。但这些差异有时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并非真正的有意义的差异。有价值的差异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可能在特殊的情境下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团队人力结构配置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团队中挖掘差异和补充有意义的差异。要使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协同、知识共享,人力结构中有意义差异存在是必要的。
(四)基于黑板模型的协同工作
首先,任务的协调分配,在协商气氛中,根据队员的特长合理安排任务,要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清楚。其次,在工作中要共享的问题求解空间,协同完成任务。
(五)共享团队精神
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需要相互理解、协作、努力工作的精神状态,被称为团队精神,它是团队工作的动力加速剂。其基础是尊重团队成员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协同合作是团队成员之间核心,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团队成员追求的效果。
(六)共享激励与约束机制
任何系统的运转都需要动力,没有动力的推动则系统难以运转。把激励的程度与目标的完成结合起来,有增有减。
五、结语
关键词:就业方向社会需求实训教学手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有:1)机械学,2)控制论,3)电子学,4)计算机科学。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不能跟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的突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以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6)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
(7)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方向、主线:社会需求——就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一教学评价——结果(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应确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2)课程设置应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因为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上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就决定着因服务面向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各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必须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4——5门核心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加以强调,另一方面要与实验、实训相配合,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
4)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5)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专业的主干平台课程学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
6)采用项目化教学,结合周边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重点介绍,并进行相应的实习、实验、实训,使教学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