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健康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开展实验。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师大附中、第40中学、第9中学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1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1.1 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 教育干预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论专家及中学高级体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实验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学校教学情况、实验课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1.2 实施方略 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使两个学段的体育活动相衔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兴趣逐渐养成。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处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
(1)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采用身体素质测评法,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4项素质进行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试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由学生选出组长并进行同伴教育。教师按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每一锻炼单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2)实验中,各实验班按每周2次课、2次俱乐部活动、每月1~2次讲座的进度进行教学,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实践活动。对照组学生与本年级其他班学生一样,仍按照原体育教学计划上课。
(3)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介绍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4)探索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和健康传播。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干预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产生良好的后续效应,所以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识的程度、掌握强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开展小范围社会调查、健康知识技能传播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活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5)与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横向的综合教育。本研究开展学科联合教育,以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对试验组学生进行多角度综合教育。主要包括与班主任配合,组织以体育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校际《体育与健康》作文竞赛和学生漫画展;与生物教师一起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报上设立“体质与健康论坛”,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等。
1.2 调查法
(1)本研究中所用测量工具见表1。干预前、后、回3次测量的有效问卷数共1250组。有效率分别为85.46%、86.37%、86.26%,平均有效率分别为86.03%。本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资料符合测量学统计要求。
表1 各量表(问卷)基本信息一览表量表名称
研制者
项数 同质性信度
相关报道
效度
测量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MHI-60)
王极盛1997
60
0.65~0.84
0.72~0.91 0.79
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北师大辅仁应用心 15
0.72~0.85
0.73~0.85 0.84
评定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整体发展水平
理发展中心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
Gauvin Rejeski1993 12
0.72~0.85
0.76~0.82 0.82
测量体育锻炼心理效应及锻炼后心理
(EFI)
感觉
体育与健康KAP问
自编
78
0.65~0.79
0.65~0.79 0.89
评价目标人群体育与健康的知、信、行
卷
状况
(2)目标人群访谈与调查。在干预教育前、中及回测时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3大目标群体进行座谈和访谈,同时采用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多种形式与重点目标人群保持联系,了解干预进程及效果。
(3)专家访谈。干预教育前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专家和部分中学体育高级教师,就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现状、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走向、运动处方的设计和实验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求教。
(4)数理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F检验的两两比较,One-way ANOVA、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体质干预效果的评定
2.1.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由表2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率由实验前的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试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从后测和回测的身体素质分级情况来看,试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表现为由干预前在“及格”水平聚集上升为在“良好”水平聚集的现象,而对照组学生的3次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表现为在“及格”水平聚集的现象。这也说明干预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效应,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使身体素质水平得以提高和保持。
表2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身体素质分级比较
干预后
回测
内容
等级
试验组
对照组
P
试验组
对照组
P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A优秀
59
8.70
41
7.17
52
7.67
37
6.47
50m
B良好
326
48.08 162
28.32 * 315
46.46 154
26.92 *
C及格
232
34.22 305
53.32
246
36.28 314
54.90
D不及格
58
8.55
64
11.19
65
9.59
67
11.71
A优秀
56
8.26
28
4.90
49
7.23
26
4.55
1000/800m
B良好
360
53.10 135
23.60 * 356
52.51 135
23.60 *
C及格
190
28.02 310
54.20
200
29.50 311
54.37
D不及格
72
10.62 100
17.48
74
10.91 101
17.66
A优秀
147
21.68
95
16.61
140
20.65
91
15.91
立定
B良好
308
45.43 192
33.57 * 303
44.69 184
32.17 *
跳远
C及格
177
26.11 241
42.13
186
27.43 254
44.41
D不及格
4
6.78
43
7.52
48
7.08
44
7.69
A优秀
247
36.43
93
16.26
241
35.55
85
14.86
引体向上/
B良好
232
34.22 156
27.27 * 221
32.60 154
26.92 **
仰卧起坐
C及格
156
23.01 214
37.41
171
25.22 224
39.16
D不及格
44
6.49 108
18.88
44
6.49
108
18.88
A优秀
127
18.73
64
11.19
120
17.70
59
10.31
合计
B良好
306
45.13 161
28.15 * 299
44.10 156
27.27 *
(平均)
C及格
189
27.88 267
46.68
202
29.79 276
48.25
D不及格
55
8.11
79
13.81
57
8.41
81
14.16
(注:*:P<0.05;**:P<0.01)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见表3),试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变化比较
后测(M±SD)
回测(M±SD)
维度
P
P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精神振作感 8.36±2.80 5.34±2.67 * 7.81±3.09 5.32±2.64 *
安静感
5.40±2.47 5.47±2.47 4.71±2.32 4.60±2.57
疲劳感
5.75±2.84 5.14±2.94 5.35±3.02 4.91±2.75
积极参与感 7.88±3.53 6.60±2.71 * 7.72±3.50 5.94±2.59 *
(注:*:P<0.05;*P:<0.05)
2.1.2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 表4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与前测得分相比,干预后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为的参与率由干预前的35.97%提高到88.17%。
表4 干预后中学生KAP问卷知晓率比较
测试内容
实验组(M±SD)
对照组(M±SD)
知晓率%
知晓率% 率检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男
女
男
女
健康观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
知识 身体素质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
2.28±1.34
33.57
**
奥运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
1.77±1.58
37.60
**
一般运动常识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
3.06±1.27
63.00
*
体育与学习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
5.50±0.62
82.50
*
信念 体育锻炼误区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
6.72±1.37
84.22
*
体育与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 87.47
6.57±2.23
6.43±2.47
42.53
***
锻炼态度与兴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
5.99±2.12
64.56
**
运动频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
5.30±2.17
79.43
*
行为 运动处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
2.64±1.04
39.86
**
运动参与
13.02±1.85 13.09±2.35 87.00
4.68±2.41
4.90±2.42
31.87
**
K
知识总分
27.98±4.36 28.68±4.75 84.19
12.58±7.00 12.27±7.14
38.84
***
A
信念总分
35.02±4.36 36.76±4.01 92.03
24.66±7.18 24.74±6.57
60.85
***
P
行为总分
26.02±4.35 25.12±4.05 88.17
13.50±5.40 12.83±5.63
45.31
**
KAP 总分
89.02±.736 90.52±8.52 89.77
50.74±19.58 49.84±19.34 50.29
***
2.1.3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表5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无论与自身前测结果相比还是与同时段对照组学生相比都有显著增长(P<0.05),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7.8%上升到73.59%;“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下降了8.06%。
表5 干预后及回测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级比较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合计 对照合计
时段 等级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P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较好 248 70.48 251 74.70 108 37.01 108 38.57 499 73.59 216 37.79 *
后测 中等 68 20.00
60 17.97 134 45.89
12 47.28 128 18.99 266 46.59 *
较差 26
7.52
25 7.33
50 17.10
40 14.16
51 7.43 90 15.63 *
较好 245
71.3 247 73.43 104 35.66 106 37.77 492 72.53 210 36.72 *
回测 中等 69 20.22
64 18.99 135 46.21 134 47.69 133 19.61 269 46.95 *
较差 28
8.15
25 7.58
53 18.13
41 14.54
53 7.87 94 16.34 *
回测时,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2.53%;“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87%。且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与自身后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学生相比,优势仍然明显(P<0.05)。
体育教育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活动。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础。
(2)心理健康。由图1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有明显改观(P<0.05),尤以初中学生干预效果较为显著(P<0.01)。试验组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由6.93%下降到6.19%。而对照组学生在后测时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人数有上升趋势(7.19%8.22%)。
人际
学习 适应 情绪 心理不
强迫 偏执 敌对
抑郁 焦虑
心理
敏感
压力 不良 波动 平衡
前测 34.37 16.96 11.95 13.57
7.08 14.45 29.79 8.26 13.86 15.63 6.93
后测 20.5 9.73 6.19 10.77
5.46 12.68 23.01 7.52
6.61 11.21 6.19
回测 23.01 9.59 6.93 10.18
6.93 14.75 24.34 9.14 10.18 8.41 7.08
本研究中接受干预教育的试验组学生在干预后除焦虑和学习压力感两个维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八个维度差异均比较显著。按各维度中无问题学生干预后增长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偏执、学习压力。按各维度中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干预后减少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强迫、学习压力、偏执、情绪波动、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敌对、适应不良、抑郁。
从回测时各维度保持情况来看,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比例继续下降的依次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抑郁;而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反弹的依次是学习压力(-5.31%)、适应不良(-2.95%)、情绪波动(-2.48%)、焦虑(-0.59%)、强迫(-0.45%)、偏执(-0.15%);整体心理健康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也由干预后的6.19%上升到7.08%。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在干预教育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学到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体育活动排解心理压力,也认为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学校里缓解心理紧张、增加与同学交流机会的最适当的场所(89.44%)。
2.2 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
本研究对试验组进行了5个月教育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和结束后,研究者、任课教师和实验组学生对实验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师授课能力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
2.2.1 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在“评价标准”一栏中,每项满分为5分,合计100分。从实验结束后的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实验教师总平均分88.85分,且得分情况表现为由前到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很好地胜任干预教学工作。
2.2.2 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实验结束后,由试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5项。二级指标每项总分为10分,合计100分。实验教师平均得分为87.42分。 2.2.3 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 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表》中,按百分制,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育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进行了自我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收获很大。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得分均值最高分为87.52分,最低分为79.34分,平均得分为84.62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检验不同授课教师对不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4个方面的评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8个试验班在4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实验教师水平相当,教师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分析学生的收获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的关系,以学生的收获为因变量(Y),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分(X[,1])、对教学方式的评分(X[,2])、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分(X[,3])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后退法剔除变量,剔除标准为F>0.10,结果显示,各变量间的相关较为密切,除X[,1]:Y外,相关系数均大于0.5(见表6)。三个自变量均被选入方程。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857,决定系数为0.841。回归方程为:Y=1.547+0.464X[,1]+0.955X[,2]+0.781X[,3]。以上方程说明三者对教学效果均有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得分越高,学生的收获越大。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较大。
表6 多元回归分析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Y
X[,1] X[,2] X[,3]
Y
0.000
X[,1]
0.489
1.000
X[,2]
0.611
0.517
1.000
X[,3]
0.555
0.835
0.520
1.000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法对中学生体质进行综合干预研究,并就教育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1)经5个月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显著,试验组学生优秀率提高了8.70%,不及格率下降了8.85%;学生体育知识、信念、行为的综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05%、24.05%、32.2%;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锻炼感觉。实验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感觉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良好的锻炼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健身习惯。
(2)干预教育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无问题的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社会适应能力与前测相比提高8.65%;与对照组相比,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3)中学生对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是有选择的,组织者必须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精心选择锻炼内容,科学组合。
(4)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建议大力推广。
(5)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提高体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邢文华,季成叶,廖文科.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2):77-80.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登嵩.我国优秀体育教师的成才之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0,(2):19-20.
[6]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2.
[7]黄玉山.中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体育学刊,2003,(6):90-93.
[8]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张民选.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1):34-37.
[10]Marcus B H.Exercise behavior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J].Res Q Exerc Sport, 1995, 66(4): 319-323.
[11]Andrew S, Butter N.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J].Lancet, 1996, (3): 178.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沟通;多元评价
维护和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人们对“无病即健康”这一观念开始发生改变。近年来,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教育界及社会的空前关注,中职学校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学生的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学科教育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在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而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是隐性的。有位学者说:“最好的教育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在接受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就是隐性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效果是最有效持久。本文主要关注在数学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数学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为媒介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这、引导者,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学生的个性的培养无不打上教师本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烙印。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溶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可见,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
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了健康心理和合理教育方法,才能控制教师自己的情绪,正确地实施教育,用自己的言语态度、行为影响学生,在细节之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我曾碰到这么一件事,一位高二计算机专业学生问我一个问题: 1/2-1/3怎么算?如果教师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你问其他同学吧。”说者无意,但听者未免不会在意,学生会解读老师的话:自己的水平太差了。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动摇了学生学习自信心,也许今后向老师求助就要三思而后行了。当时我并没有说多余的话,只是给他讲解如何进行异分母的加减运算,当然心里非常佩服这位学生的勇气和学习精神。之后这位学生还多次拿着类似“简单的问题”向我求助,我都会耐心给予解释,而且我发现他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日益增强,数学成绩也明显进步,我想他成绩的取得缘于他有一颗健康的学习心理。
2 善于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美国的罗杰斯认为:课堂上师生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特征的气氛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效得失,教师的态度是学生成为学习者还是“囚徒”,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还是机械的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让学会上敞开心扉,互相沟通。数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起点是数学教师与学生互相沟通。要沟通就要了解学生,在学生入学,我新任几个班级的数学课时,通常建立学生档案,登记学生的自然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和思想状况,尤其是学生的突出的特点、个人爱好,走到心中有数,当然者个档案是发展性的,要不断充实。了解学生才能理解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关爱学生,这样一来才能实现“交谈式”的沟通,而不是学生处于“被询问者”的“问答史”沟通。数学教师应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师”又是“友”,“师”的角色是显然的,在沟通中学生明显知道者一点,而“友”的角色是隐性的,只有沟通中使学生具有平等感,学生才能逐步认可。在职高数学课堂,出现学会上违纪的现象不鲜见,如果处理不当,将破坏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对违纪学生大声训斥,这样会使两人处于生气状态,而生气时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是非常远的,学生无法与教师沟通,也不会认同教师说教,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厌恶老师,厌恶老师上的课程。相反地,如果教师不影响教学进程,自然地走到违纪的学生身边,不经意地去制止违纪行为,课后找个安静的地方,与学生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沟通,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教师尊重和关爱,这样就为学生承认错误创设一个良好的心境,帮助学生的心理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兴趣是追求目标的原始动机,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部分,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远离厌学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个闪光的细节慢慢地积累而成。
3.1 依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根据美国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就是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联系。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无意义的数学材料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它与原有认知结构完全脱离,是两回事,这种材料叫做“任意的”学习材料。一种是它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是重复的,这种学习材料叫做“显然的”学习材料。所以选择学习材料时应该避免“任意的”和“显然的”情况发生,应该在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选取数学学习材料。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成就感,培养自信的学习心理。另一方面,数学教学内容要加强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联系,以满足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函数知识的学习,补充二进制、海伦公式等知识;对会计专业,可加强百分率、与数列相关的单利和复利等知识的学习;对机电专业,加强函数y=Asin(wx+n)等知识的学习。
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建立自信。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利于体现数学的广泛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 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问题。长期以来,对大多数师生来说,从事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多讲多练,题海战术甚为流行,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同时由于教材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学习的自觉意识。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得选择有趣味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来源于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细心挖掘,就有活生生的数学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继承教学改革中成功积累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注意各种模式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组织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利用教具、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可以在学习空间、时间上进行延伸,不单一地囚禁于教室内,比如复习椭圆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模拟设计一个一定了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喷水池,如何画出椭圆。又如在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后,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想办法测量你家附近廊桥的跨度与高度,再把测到的数据与网络上提供的该廊桥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比较测量结果的差距,回到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对测量方案讨论,评估其合理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这对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3.4 注重多元评价,激励学习心理机能。中职数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结果效率的价值判断,也是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数学学习活动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改变注重书面考试形式的评价行为,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提供实施多元评价,力求全面、公正、客观。
评价标准要多维。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其发展与进步,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主体要多元。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特别重视学生互评的结果,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教师要建立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使多元评价发挥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效应。
总之,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开展合理、健康的教学。当然学生心理的成因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合力,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最大是实效。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夏海鹰著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在中职学校起步较晚,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咨询与宣传等等方法都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优化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中职心理可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硬件设施,都不是很理想。而且学校的很多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也是一知半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也是模糊的,片面的。同时,中职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只是学生青春期的问题,或是心理教师的事情。另外,中职教师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正常的学生,认为极少部分的学生才需要心理指导。上述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不规范,盲目的进行实践性教育,脱离于理论的规范,导致课堂实践出现了偏差。
二、优化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1.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优化的思想准备工作
1.1了解中职生心理特点,为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拓宽实践思路
中职生群体有其特殊性,就学习成绩来看,很多成绩较差,极少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迫于无奈而选择职业高中。就心理特征来看,不少存在自卑感、失落感,学习主动性较差,与教师存在较大的隔阂。此外,迫于残酷的就业压力,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容易迷失自我、丧失求学的信心。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中职生身上的不良习惯较多,无形中分散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力,错误地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学生不良的道德品质上。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要认清中职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
1.2 认清中职生的差异性,为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奠定思想基础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中职学生是中国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为了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重视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考虑到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要不同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在这个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校环境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密切结合。由此,绝对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模式,而应该探索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为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心理基础。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阶段内容设计
中职阶段学生人格尚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此时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分阶段地进行教学,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例,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可安排如下几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为整体调查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取点,通过量表测验有极度自我、明显焦虑倾向的学生要重点指导;取面,洞悉学生的心理行为倾向,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常见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新环境适应问题等等作为常规问题对待;取数据,通过量表测验,比如智力量表测验,用数据说话,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智力水平不逊于任何人,提升其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阶段为人格塑造和意志力训练阶段。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这种心理特征总是在处理事情、与人接触等方面表现出来。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思想与行为方式会有较大的区别,这说明了人格有可塑性。遗传是人格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是人格形成的现实因素。许多青年人,由于家庭、学校、个人经历不同,他们在情绪情感、社会关系、认知判断等方面已形成了个体独特的模式,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把青春期人格重建、合理认知作为重点内容。
第三阶段为择业指导阶段。中职学生终有面临就业的一天,择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与大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学历、年龄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心理承受压力要更大,需要更成熟的心理品质。由此,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鼓励学生多读励志书籍,学会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并进行挫折教育,及早有意识地从人格、意志品质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锻造与指导,使其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会调适,以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挑战显得非常重要。
3.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例分析
3.1 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统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但是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中职生的心理成长。根据上述对中职学生各阶段年龄的特点分析来看,笔者认为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可分三步走:第一是理论知识的介绍和心理问题的应对;第二是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自身问题的分析指导;第三是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培养相互间关心、互助的心理品质。
3.2 教材及备课的准备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融合、贯通,备课和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选材内容必须要新颖,列举实例要切合实际生活,最好能够来源于学生周边的生活;课程安排时间合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机会。
3.3 授课的方法和方式
中职心理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诱”,而非“灌”。由此,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善诱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课前可安排一段感染的小故事、一次趣味量表测验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多变性。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式要新颖。与其他常规课不同,心理课主要以体验为主。换句话说,心理课教授即使再丰富的内容也抵不上学生一次亲身的情感体验来的高效的多。由此,课堂教学中要适量安排心理游戏、学生不同角色扮演等等,提高教学时效性。
第三,互动性。互动体现在心理课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课前调查,选择学生比较热衷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有意识地归纳、筛选每个学生的观点;课堂分享,对于每一次成功的教学案例、人际交往体会、高效的学习方式等等,都可拿来作为心理互动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思考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penetrati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practice or consideration
Wu Bingyang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not only the basic task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but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of polit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the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normal growing of students and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in all-round way of education for them. What’s more, it is each education worker’s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The essay attempts to instill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health to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us help students guard against psychological diseases, form healthy psychology and wholesome characters.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will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t plays a vital part in raising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PracticeConsideration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高中政治教师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基本常识,使学生具有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知、情、信、意、行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青少年一代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质是育人。[1]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人’字在教育中越来越大了”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实际上,这也是健康第一思想的体现。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新课程的追求。
1.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从某些方面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1.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能力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政治课定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换言之,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一特点决定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讲条条、划条条、背条条”,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高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真正长久高效地学习。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内在要求。
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运用意识的作用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多动心理。2006届高三(17)班的胡元灼同学,是一位对班工作热情很高的同学,经常积极主动为班作好事,也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他有些坏毛病也同时让科任老师很头痛,例如,他在课室里坐不住,总是和同桌讲话,自习课时也控制不住离开自己座位到处走动和讲话,从而影响了班级纪律和他人的学习。他也不能专注学习,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他也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如在老师讲课时会突然喊叫,打断老师上课思维,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效率。
对这种具有多动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意识的作用的哲理,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讲意识作用时,要强调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一般的动物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发挥意识来克服自己多动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班规规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
2.2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和矛盾同一性哲理,帮助学生克服骄傲心理。2005届高三(3)班的谭艳芳同学,高一到高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进入高三后,有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看不起别人,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的表现。
针对这种骄傲心理,教师可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和矛盾同一性哲理,帮助该学生克服骄傲心理。在讲解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时,强调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让学生明白人的发展进步也是无穷的,骄傲是学习进步的障碍。世界上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勤奋努力之外,还因为他们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英国经典物理学家牛顿就认为,他的一切成就都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离开了巨人的肩膀,牛顿也就不是今天的牛顿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要努力提高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同时,还要强调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由于妄自尊大,最终导致了乌江自刎。俗语讲得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吾生有涯,吾知亦无涯”。如果一个人妄自尊大,过分沉溺于眼前的成绩,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导致失败。
2.3运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哲理,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2007届高三(11)班的梁考英同学,是一性格开朗,团结同学,十分尊敬老师的同学,但每到考试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成绩不理想。这是一种在学生中常见的考试焦虑心理,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学习急于求成,想立竿见影和心情极度紧张。焦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障碍。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针对这种心理偏差,教师在讲解量变质变辨证关系的哲理时,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俗话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求学生脚踏实地,克服焦急等情绪,认真备考,力争考出好成绩。
2.4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抑郁心理。2008届高三(11)班的袁四妹同学,因身体不舒服(有甲亢),出现情绪消极、悲伤、自卑和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因而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这是在中学生中常见的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尤其在比赛、考试屡次失利及其它种种挫折的打击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经受住打击,从挫折中奋起;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可能在挫折中一蹶不振、渐渐丧失斗志,总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很少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价值,对自己否定和批评过多,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抑郁心理,失去了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没什么价值,因而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对于这种心理,教师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强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挖掘自己的长处,使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自信心。哲人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每个人的潜力、发展方向不一样,社会需要各类型的人才,有些人善于读书,在科学上能取得巨大成就;有些人则适合于在音乐、美术、表演上发展,在艺术殿堂一展才华;还有些人擅于实际操作,可能成为高级工程师,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使自己由微小的沙粒变为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
2.5运用人生价值观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攀比心理。2007届高三(16)班是一个关系户班,主要由一些老板和当官的小孩组成的班级。他们的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穿,零用钱也较多。开学不久该班有部分学生以穿名牌时装、名牌鞋为荣,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致使其他同学不顾家庭条件也跟着盲目攀比。攀比心理如用在学习上倒是一件好事,然而有的学生却比排场、比阔气,看不起家庭境况较差的同学。这样下去,定会对班风,学风及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这种攀比心理,教师可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哲理,强调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中学阶段,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并不是以他家境是否富裕,是否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供他高消费为标准,而是以他平时的学习状况和知识与能力的高低为标准。所以,作为教师就该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物质上的攀比给他们带来的危害;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用知识去武装头脑,最终在学业上无所成。
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1世纪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熏陶情感与人格,为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石。[5]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高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作为当代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同时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谨言慎行,经常惩罚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那么教师将成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3.2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和善于认识了解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6]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知道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风格、动机水平、需求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才能在这过程中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对个别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学习心理予以辅导,才能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从而才能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实效。
3.3善于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材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智能训练和人格要求,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经济生活》教材中要善于挖掘培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自主创业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的因素,[7]在《文化生活》教材中要挖掘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与完善人格的因素,在《政治生活》教材中要挖掘培养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因素,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要挖掘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追求真理、坚强意志品质和奉献社会的因素……。
3.4个别化对待原则。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其个性、智力、所受的教育也不同,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实施个别化的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所进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就要经常鼓励他大声回答问题,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就要引导他认真思考;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要鼓励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控制自己;对智力较高的学生要完善他的非智力因素;对情绪低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与开导,引导他合理宣泄或升华转移……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学生能否健康顺利地成长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中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田庚、邝丽湛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43页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244页
[3]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1月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2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8页
[5]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第24页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
一、引言
体验式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在体验式教学中,亲身感悟与直接体验更容易让人接受。在体验式教学中,大学新生心理辅导的体验活动包括心理辩论赛、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影片观摩、案例分析、课堂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参观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活动只是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载体,关键是要通过创设一个亲身体验的情境,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探索自我的机会,依据教学内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取的方式构建大学新生的心理结构,使大学新生领悟自我心理的积极力量,培养大学新生的心理品质,使其心灵获得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成长的经验,达到普及教育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程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的主观感受;第二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和掌握;第三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的总体兴趣和体验。
2. 研究被试
研究选取四川省德阳市某高等职业院校大一学生作为被试,被试选择均为随机选择。分为两个组,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组学生40人,对照组学生40人。数据均为有效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3. 研究结果
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表1 方差分析
平方和 df 均方 F值 显著性
教师风格 632.813 1 632.813 39.881 0.000
内容掌握 171.113 1 171.113 9.648 0.003
课堂兴趣 344.450 1 344.450 15.783 0.000
由表1数据可知,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与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在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偏好,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三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如表2所示,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问卷涉及的三个维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主观体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教师风格 6.315 78 0.000 5.625 0.891 3.852 7.398
内容掌握 3.106 78 0.003 2.925 0.942 1.050 4.800
课堂兴趣 3.973 78 0.000 4.150 1.045 2.070 6.230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组被试无论是在对课堂的内容的兴趣还是在对于课程主旨的把握以及自我体验方面均高于进行传统教学的控制组。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的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体验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大学新生模拟生活场景,练习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如可通过“国王与天使”“摸石头”等体验活动来学习人际交往,了解与人交往的重心,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体验式教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大学新生正处于自我成就日益扩大的时期,班级归属感、团体荣誉感是大学新生自我成就的重要形式。体验式教学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如素质拓展、头脑风暴等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以及团体对人的重要性,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成员的信任感,最终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
3.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大学新生的自我探索。积极体验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人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转移大学新生的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大学新生的不利影响,摆脱因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而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积极的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促进大学新生内心的和谐,使大学新生在获得积极经验的同时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心理和谐。
体验式教学是精彩生动的理论讲授无法替代的。大学新生在全程参与、体验分享和互动感悟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产生感悟,正常释放情感,情绪、情感得到激发和内化,从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和领悟到应对技巧,在参与和思考中升华,并内化为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2]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6) .
[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引言
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培养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在教学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获得显著成果的是,在《健康评估》教学改革中采用了精品示范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仅对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紧进行了培养,还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精品示范课堂的开发表现为教师教学的开放、学生学习的开放以及考试、考核的开放[1]。教师在《健康评估》教学中力求打造精品模式,通过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以提高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应用价值。
一、《健康评估》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教学模式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健康评估》教学之前的一周,教师要利用校园网络教育平台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将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框架告知学生,明确教学的目的。学生获得教师所传递的预习信息之后,就可以多放查阅资料,让自己尽可能地理解教学内容。其中,教师要特别提出实施教学改革的意义,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能力。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每组6名学生至8名学生。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各自分担不同的角色,诸如资料查阅、资料的搜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学生网络平台上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同时还可以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信息进行查询,以避免预习存在着盲目性。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不解的问题向教师咨询。教师不必立即回答学生的问题,因为随着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入,就会对部分疑难问题影人而言。因此,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收集、分?,按照类别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开展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学教学设计制定,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学生展开,让课堂真正意义地成为学生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必要将教学的全程拍摄下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采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引导学生“评估个人健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评估“如何评估衣服”开始,让学生明确评估健康的要领。
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组建讨论小组,让学生围绕着课堂教学主题进行讨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表达出来。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在小组之间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予以尊重,并进行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采用表演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现场表演。观看的学生对表演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
采用表演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布设临床病例情境,让学生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意义。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的前15分钟,让学生将小组合作制作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呈现出来。其他小组成员对学生微视频中的表现进行提问、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微视频予以总结式评价。学生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2]。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并多方查阅资料完成,由此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展。
3.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教师将整个课堂教学视频经过技术处理后传播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观看微视频,对没有充分了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还可以观看到自己的课堂表现,明确自身的不足,以在下次的教学课堂上完善自己。教师还要在网络平台上向学生传递练习题,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解题时间,遇到疑问可以向同学请教或者向教师询问,通过这种课后互动的方式,有助于督促学生学习。
二、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应用价值
1.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展示出来
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相互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监督,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学习方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地指导[3]。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的方式加以解决,不仅促进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所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学生塑造实践操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学生轮流进行临床问诊,教师具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可以对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进行培养。
3.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
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各种问题,对现有的教学知识产生质疑,并积极地投入到知识探索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得到培养。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关键词]女学生;生殖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2
目前有许多报道表明,乳腺疾病、妇科感染性疾病、妇科肿瘤等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但是,对于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社会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已婚妇女身上而忽略了女学生生殖健康方面的情况,妇女研究没有将女学生研究纳入视野,青少年研究大多又是不分性别的,而女学生既是青少年又是女性,承受着双重的压力,通过调查了解松岗街道某中学女生生殖健康状况,为今后加强女生生殖健康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分层与整群相结合抽取松岗街道某中学(高中部和初中部)726名在校女生。
1.2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2.1 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情况、痛经史、妇科病史、生殖保健行为和生殖卫生知识等方面, 痛经、妇科疾患等诊断标准主要参考苏应宽等主编的《新编实用妇科学》[1]。在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对象反映的意见,对调查表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调整。
1.2.2 资料收集方法采用现状调查方法,分层与整群相结合抽取调查对象,对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学生匿名独立答题,答题完毕立即由调查员收回。
1.2.3 统计学方法该研究采用Excel建库,再利用SAS8.0 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百分比构成、均数、t检验、χ2检验等数据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726份问卷中,实际有效问卷644份,有效率为90%。644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1.04岁。调查对象中高年级243人(37.73%),低年级401人(62.27%);生源地为城镇340人(54.66%),农村282人(45.34%)。
2.2生殖健康状况
2.2.1 初潮年龄644名女学生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2.438 ±0.102)岁,生源地为城镇的女生平均初潮年龄为(12.155±0.162)岁,农村女生平均初潮年龄为(12.743±0.119)岁,不同生源地女生初潮年龄有显著性差异(t=-5.63,P
2.2.2 月经及妇科病情况644名女生的月经周期的正常率为81.34%,经期持续天数的正常率为90.37%,经血量的正常率为83.51%,月经不调患病率较高,为51.79%。
2.2.3 痛经发生情况在644名女生中,447人有痛经史,发生率为69.41%,其中城镇生源痛经的发生率为71.18%,农村生源痛经的发生率为60.71%,不同生源地的女生发生痛经情况有显著性差异(χ2=7.5390,P
2.3生殖健康知识程度
644名女生生殖健康知识问卷得分为(0.00~6.00)分,平均为(3.06±0.09)分,其中低于平均分的占55.90%。不同年级间得分具体情况见表3。
2.4生殖保健行为情况
644名女生生殖健康行为问卷得分为(0.00~6.00)分,平均为(2.94±0.10)分,其中低于平均分的占34.90%。不同年级间得分具体情况见表4。
2.5生殖健康知识与保健行为相关关系
经直线相关分析,松岗街道某中学女生生殖健康知识与保健行为总得分相关系数r=0.066,P>0.05,两者之间无相关性。
3 讨论
3.1 生殖健康情况
本次调查松岗街道某中学女生平均初潮年龄为(12.438 ±0.102)岁,早于广州女性12.88岁的初潮年龄[2],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女学生初潮年龄有显著性差异(t=-5.63,P
痛经的发生机制与月经时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PG)有关,已被证实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尤其PGF2和PGE2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且内膜中PG浓度越高,痛经越严重[4]。本次调查的痛经发生率为69.41%,痛经的发生率较高,而不同生源地的女生痛经发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χ2=7.5390,P
本次调查发现调查对象妇科月经不调患病率(51.79%)高于禹龙香报道30.45%[5]的月经不调患病率,表明妇科疾病已经年轻化,预防胜于治疗,重视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生殖健康行为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3.2 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从调查中发现644名女生生殖健康知识问卷平均得分为(3.06±0.09)分,其中低于平均分的占55.90%,说明女中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是不容乐观的,而高年级得分明显优于低年级,说明教育对生殖健康认识可起到促进作用。
从生殖保健知识问卷正确应答率的情况来看,“真菌性阴道炎的诱因”和“真菌性阴道炎的预防”两题正确率极低,正确率分别只有2.83%和9.54%,“排卵期”和“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答对率均不理想,分别只有52.3%和46.11%,说明调查对象对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认知较差,对女性正常的生理情况了解也不多,提示生殖健康知识有待加强。
3.3 生殖保健行为情况
644名女生生殖保健行为问卷得分为(0.00~6.00)分,平均为(2.94±0.10)分,其中低于平均分的占34.90%,得分值显示高年级女生生殖保健行为正确性比低年级女生好,被调查女生的生殖保健现况符合生殖健康保健行为的百分率较低,这可能是妇科病走进中学的原因之一。
由生殖保健行为正确性得分看,仅有8.67%的女生有消毒贴身衣物的习惯,15.04%的女生有自检的习惯,只有28.85%的女生懂得护理液的合理使用,女性平时的保健行为有利于预防生殖道和乳腺疾病,有利于女性保健,上述几项行为的正确率偏低,说明宣传女性生殖健康知识的工作刻不容缓。
3.4 生殖健康知识与保健行为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对象生殖健康知识分值与保健行为分值不存在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调查对象虽然掌握了生殖健康知识,但保健行为并未随之转变。换言之,不能仅从提高女生生殖健康知识角度来提高保健行为,对女生健康教育应更趋全面,并从根本上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健行为。
综上所述,调查对象的生殖保健知识水平和生殖保健行为的正确性均偏低,这是影响女生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应该是今后的重点,而研究指出,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和生殖健康的行为没有关联性,可以看出,单纯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用于自己的健康才是最重要。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徐增祥,江森.新编实用妇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3.
[2]麦明章.广州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和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研究[J].中国校医,1998,12(3):229-231.
[3]张勋,王西林,王根明,等.都匀地区女学生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16(2):97.
[4]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0-381.
[5]禹龙香.某大学女生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问卷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79-80.
大家下午好!今天,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在这里举行邢台市“红色康乃馨”妇女健康促进工程进学校暨女性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市妇幼保健院的__主任为大家做专题报告,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女性同学的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意识,以最佳状态进行生活和学习,做一名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为将来走向社会、报效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我谨代表市妇联向__主任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妇女事业发展和关注、重视女性健康的单位和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更好地满足女性在新的社会环境和角色下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市妇联坚持以人为本、急广大妇女所急,高度重视女性健康、以科学的精神促进女性健康事业,把关爱城乡女性健康、关注少女及女童害防范作为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积极投身女性健康维护公益活动,联合市卫生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在全市开展了“红色康乃馨”妇女健康促进工程,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健康需求开展免费妇科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和下乡义诊等公益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市直有关单位和部门以及全市各大医院的踊跃参与和大力支持,目前市直机关和单位的女性免费妇科体检正在进行中,今天的健康知识讲座是全市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全市妇女健康促进工程进学校巡回讲座的开始。
孩子健康,全家幸福。关注孩子健康就是关注民生、关注民族的未来。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共勉。第一,希望全市各级学校定期安排女生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扩大女性同学健康知识的普及面,提升女性健康知识的普及率;第二,希望学校能够结合实际,体现特色,将“女性健康”知识普及与“四自”教育紧密结合,开设女性青春卫生保健常识、恋爱婚姻、心理调适和现代女性礼仪等课程,增强女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培养女生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婚恋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第三,希望在座的女性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生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独立意识,体现自己的价值,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学好本领,干出一番事业,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