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教师提问类型价值
当今社会,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单纯感知知识、记忆知识的教学模式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小学课堂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运用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核心载体。
一、提问、问题及两者的关系
对“提问”的解释很多,《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提问”指“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提问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教育领域里,“问题”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或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推动学生的思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所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认知任务,是发问方(在这里指教师)为了引起答问方(这里指学生)的一定的言语和思维的回应,通过语言的逻辑组织,呈现给答问者的陈述句。
问题和提问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问题是发问方进行提问时使用的工具,提问是发问方以问题为工具作用于答问方,以引发答问方进一步思考的一个过程。从词性上来说,问题是个名词,而提问是个动词。问题必须通过提问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提问必须以问题为载体才能持续进行。
二、探究与科学探究
(一)探究及科学探究的内涵
“探究(inquir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辞典》将探究定义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从基本含义上讲,探究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真理,探究的途径或方法是搜寻、调查、研究、检验。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采用的方法去进行的各种活动”。
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目的在于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及一般模式
儿童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都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但由于儿童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的差异,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必然与科学家存在着一定差异,因而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课堂上的探究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提出真实的问题,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帮助下形成有意义的能研究的科学性问题。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体和事件提出的。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问题的事实证据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收集证据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要思考哪些资料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采用哪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学生用哪些形式进行资料的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技能也会得到发展。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解释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相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科学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和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科学解释要依据并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4.学生在证据和解释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
学生在解释的基础上利用证据时形成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理论。学生反思观察结果、证据,进行再验证,收集更多的资料。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在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找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对于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者们依据不同标准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不同的划分,但综合而言,我们认为,科学探究主要包括参与、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步骤。
(1)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的探究活动,探究要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相联系,教师要设法造成他们思维冲突,并且/或者刺激他们学到更多知识。
(2)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并为观察结果提供解释。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并将他们的观点进行综合,形成模型,利用教师和其他来源所提供的科学知识阐述概念及解释。
(4)学生拓宽新的理解、发展新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于新的情境。
(5)学生和教师共同回顾并评价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类型与价值
(一)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类型
提问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各个学科最广泛采用的提问分类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他把教学提问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水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回忆水平的提问是指用来确定学生是否记住先前所学的记忆内容的提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给我……的定义、尽可能多地指出等。
理解水平的提问是指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并弄清其含义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描述(复述)当时发生了什么、解释……。
应用水平的提问是指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利用……的信息、开展一个实验表明……应用你所学的知识……。
分析水平的提问是指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事物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辨别……两者关系、比较和对比……、考虑另一种方法……。
综合水平的提问是指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如果……会……、设计一个实验……。
评价水平的提问是指可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事物价值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你对……有什么看法、评论……的设计等。
(二)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价值
在参与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含有问题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集中精力参与探究活动。教师提问“为什么某事会发生”的疑问,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概念。
在探究环节中提问学生需要进行描述、分类、发现关系和形成解释问题,这可以产生有效的研究,带来有意义的发现。提问开放性的观察问题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关注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在解释环节要求学生在能够观察到的地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整合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发现规律和相互关系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完全地思考事实证据,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解释也更具逻辑性。
在迁移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应用新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此前四个环节之后再提出问题有助于评价学生的所学知识、理解能力和探究过程技能。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申继亮.从观念到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观及问题式教学行为的调查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我对政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说:“书越学越多,越学越乱,简直是一盆浆糊。”造成这一问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在学习时进行综合分析,提取精华,即还没有学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本事:由厚到薄。在整个自学过程中,“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一、创新的内涵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本意上讲,他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创造新工艺、发明新方法;二是指建立新观念、新制度;三是指将已掌握知识应用到新领域,并创造新效益。从广义上讲,它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在思想意识深处,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树立符合时展需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培养自身的超前意识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基础,就是探索与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冒险性与批判性,善于进行发散思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敢于且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和敢于拼博的顽强意志,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以乐观平静的心态对待创新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创新能力是创新的保障,就是实施创新的本领,必须要有宽厚结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能够文理结合,理工渗透,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工作中具有独到见解,能从客观具体的工作中寻找出最优化的科学方案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并能善于总结和借鉴创新的先进经验,使创新工作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
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性
1.时展的需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等方面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所以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因为科技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灵魂,为此,各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培养措施时,把培养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已把大学生科技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教育创新的需求。科研不仅是自身知识增长的过程,更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科研活动能以其独特的抽象思维方式,将从事研究的人员带入一个崇高的境界,以此净化头脑,锤炼意志,进而使研究者思维更活跃,灵感更敏捷,意志更坚强。通过科研才能使知识得到升华,使知识转化为力量,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认识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在掌握必备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增强探索科学未知和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养成不畏艰难、勇于钻研的拼搏精神。通过科技素质的培养,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3.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学毕业后只有少数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绝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进入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参与竞争,而竞争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在市场的挑战中,将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很快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进入社会后,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高等教育的主导是教师,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关键首先是教师。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总和,是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能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及时了解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传输科研思想,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技素质。
2.开设科技方面的专门课程。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较薄弱,主要通过教师在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科研思想,树立科研意识,到大三以后学生课程逐渐减少,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应适当开设一些有关科研方面的专门课程,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打下系统的、结实的理论基础。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表现为课堂内的管理与监控、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讨论与交流、辅导与练习以及语言与形态等一系列具体的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师生互动方式与操作系统。在此系统中,需要教师掌握教学规范和有效教学理念,突出有效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教与学相互促进,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一、学科教师角色转型定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伴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更具深度和广度地开展,不可避免要反思并重构教师角色,即从传统意义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角色向全球化时代与学生合作、对话和共享这一“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转化。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角色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这是教师角色的一次质的跃升,也是全球化教育语境中教师角色的历史性创新。
1. 回归,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为此课堂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首先,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敏锐捕捉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并相机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要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包括预设心理期待、营造民主氛围、拓宽评价标准等,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能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
2. 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充分信任学生,因人施教,点面结合。要善于发现和归纳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惘困惑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其丰厚的探究潜能;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望难却步,畏缩欲退时,教师不是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其内在的精神之火。
3. 适时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要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文化”。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二、学科教师的文化视野
教师职业的基础在于其多维视野融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教育基础,它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能够完整地认识世界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在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异域文化。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全局观念,有合作、交往、赞美、分享、欣赏等一系列的基本品质。
第一,发展面向全球多元文化、选择与融合有机统一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创造未来民族形象的教师,其思维素质应当作出与时俱进的更为深刻的蜕旧更新,尤其应追求以包容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思维素质的优化,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汲取异质文明的精华。在时间向度上要根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透视时代风云而前瞻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趋势。
第二,应当发展适应全球交际需要、有力促进学生精神建构的现代性和世界性人格素质。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生命的品位和灵魂的境界取决于人格素质的形成。面对信息多元化、思维自由化的全球化新特征,面对高科技和网络化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新超越,作为隐蔽课程之核心的教师现代性和世界性人格素质将愈显其重大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与人相容、双赢共生、多元并存、同享真理的全球化时代的伦理精神等等,都将对学生的人格生成和精神建构产生远甚于专业教学的独特魅力。
第三,五彩缤纷的话语体系更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呈现出空前的思辩活力,全球化理论竞相涌入教育学领域。“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正引发教学领域从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到课程资源的一系列变革。这种宏观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技术发展背景需要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师广采博取,加速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理论素质及教学技术手段,从而在开放的全球教育大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已现代化的新形象和新丰采。
三、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性的、有自我意识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教育情境又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这就注定了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具备一种迅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问题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和灵活地运用教育原理,闪现教育的智慧火花。
1. 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意识是教师获得心灵智慧的源泉
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这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能够使教师在生活中将自己和教学科目与学生联系起来,促进教师内心对教学天职的渴求和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首先必须认为自己最适合做教学工作,进而才能打开自己独特的心灵智慧宝库,探索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教学方式,体验师生共鸣的默契,从教学工作中真正获得深层的愉悦,与对外部世界的渴望相互交融。正是这种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追求,给教师心灵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滋养教师追求优秀教学的心灵,使教学成为一种欢乐,一种享受。
2. 教学实践是孕育教师教学智慧的肥沃土壤
智慧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不像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真正的教学智慧只能靠教师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获得。只有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想获得教学智慧,必须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教学生活中去,接受教学生活的锤炼,这是获得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教师还要不断地丰富实践知识,并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经验升华为智慧。
3. 集体智慧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重要支撑
教学是公共服务中比较个人化的职业。关起门来的教学,几乎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视野之外。这种个人化的教学阻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教学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教师个体的智慧要以集体的智慧作为支撑,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是优质教学的集体智慧宝库。摆脱自我蒙蔽和固步自封,以开放的心灵去聆听、去交谈、去学习,教师之间共同探索内心世界、相互扶持的文化氛围,同事间相互切磋、展开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将能使教师从集体智慧中获得启发。
在进行有机物相互转化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首先研究主要类型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然后再研究关键有机物的转化,最后分析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在研究第三个专题时,最好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相应的化学转化方程式,并且总结归纳有机物官能团的变化和反应的类型.通过上面逐步深入的研究,学生对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已有清晰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化学反应类型和反应途径.如,从溴乙烷到二溴乙烷,从溴乙烷到乙酸乙酯,从溴乙烷到乙二醇,从溴乙烷到乙二酸乙二酯.通过对上述化学反应的练习,学生自行归纳单官能团到双官能团的转化规律,利用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题.通过对问题的逐层深入,掌握重要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类型和途径,从而从整体上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分析例题中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的类型以及生成物类别的推断,学生对有机物推断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变化,学生分组讨论,推导各物质的化学分子式,并写出反应方程.变化1:X有没有可能是C3H6O2?变化2:X发生的是银镜反应?变化3:X的分子式为C10H20O2.B.不能进行消去反应.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进行推导,并且从中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抓住官能团在有机物转化中的变化规律,学会从化学物的特殊性质着手解题.
2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互结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部分重点在于是否弄清楚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以及反映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从特殊的化学分子式或者化学性质推断化学结构是否能够掌握.②对小组整体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小组相互评价的重点在于该生在小组学习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参与是否积极热情,是否对小组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以及个人针对他人有价值的观点做得如何.③是否构建起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检测是否能做到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构建,有没有掌握牢固关于有机物推断和合成题型的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政治课 中等职业学校 策略
中职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在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中是一件新鲜事,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研究性学习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实施是肯定的。针对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难题,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职校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鲜事物,要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要从思想上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民族的未来出发,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折不扣地执行课程计划,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素养
开展教师培训,让教师素质提升,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从目前情况看,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研究性学习要求。因此,搞好师资培训工作是当务之急。培训形式宜采取集中辅导和个体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培训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一是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掌握科研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作为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懂得怎样选题、方案设计、数理统计、论文撰写、成果展示等。三是提高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督促并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并根据课题方案督促学生制定好每周的活动计划明细表,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动态,为以后的评价提供依据。
三、指导学生确立恰当的研究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职校生同高中生相比,在文化基础、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相信学生、选择难度适宜的课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质量。
四、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入发展,需要学校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加强校际间资源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要构建新的科学评估体系,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由于研究性学习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刚处于起步阶段,评估宜采用粗线条,一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生评估与教师评估相结合;二要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三要重视形成性评估,为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评估时以鼓励为主;四要让学习评价关注到每个学生,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五、挖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之前,要对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可利用资源进行充分的调研,然后建立人力资源和学习资源两个资源库。另外,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改善办学条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同时,学校也要利用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特有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利用社区的经济、环境、生活等资源。但由于学生选题的简单化,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学校与社区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
六、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提供相应制度保障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建立一套严格的安全保障制度及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保和自救。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具体的安全责任认定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合法性的保障,而且也有利于学校、家长与社区等各方面明确自己的责任,开展积极合作,从而最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马明.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5(6).
[2]卢晓华.对于研究性学习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5下).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R21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34-02
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无定法,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助的过程。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 团体心理辅导,懂得学习经验
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从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开始了团体生活。人在任何的成长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新同学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2 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技术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一个同学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可以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母亲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同学扮演他的母亲,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母亲时,他的不同表现,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
3 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4 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5 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我们学校应用的是心海心理测试软件来理现状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首先学校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学要有弹性,一个主题可有多个方案,并根据课堂中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不断推陈出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是一个灌输说教的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出发,进行模式整合,不断开拓创新,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显着成效,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高效率,低成本,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聂振伟《雪绒花开20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关键词:优化课堂; 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22-001
巴班斯基说过:“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这就是说,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根据这一理论,上好政治课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又要减轻负担,不搞加班加点,用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一、巧设引言,情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常识,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统一时,我就举了坡的《琴声》诗来导入:“若言琴上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等等。
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明确这一重要哲理,对于克服目前尚为普遍的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倾向,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哲学认为,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作为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能像物理、化学教学那样借助于实验的手段,让学生直接通过现象的观察来探索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在政治教学中,如果我们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一味地在改革教法上下工夫,忽视学生学法的具体指导。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知识“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而学生则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
重视多媒体的使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相互适应的,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是以“一本教材、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作为实施媒体的。落后的教学媒体,产生的是低下的教学效率。这与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极不协调,同时也滞后于国际教育的发展。从我国政治教学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看,在思想政治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不仅包括课本、教参、挂图,而且包括了音像教材、教学软件;在教学用具中,也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展开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网上资源,使思想政治课更直观、形象与生动,能较好地融入意境,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汇。那不仅能扣人心弦,深化教育内容,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里所说的“应用”对学生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练”。这种“练”不仅仅是课外的作业练习,更主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练习。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练”解决好,才能有助于其他所有“练”(包括考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实验研究;策略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见,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制定实验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研究的能力,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明确实验目的,知道要干什么,才能确定实验的方案、步骤、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喜欢动手实验,但是实验过后,学生却不知道通过该实验能够得出到什么样的结论,神奇的实验现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乐了一下,没有太大的实效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清楚此次实验的目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以保证实验价值的真正体现。
二、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1.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实验学习和探索当中。
案例:加热和冷却
师:(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有办法可以让乒乓球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生:(思考)
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被热水浸泡后鼓起来的乒乓球。提问:(1)为什么热水能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呢?(2)用热水能不能让瘪了的破乒乓球鼓起来?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原理。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管装在哪里的空气,它是否都有受热体积会膨胀的现象?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证明不管空气放在哪里都会出现受热体积膨胀的现象。
实验工具:气球、瓶子、塑料袋
一名学生这样设计:准备用气球装空气比较容易观察到现象。最方便安全的加热方法是用热水,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明显变大。还有学生用瓶子,实验现象是瓶子的盖子拧不开了。
……
之后,借助PPT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
这样以问题思考为导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中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以猜想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最活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再加上现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针对某个问题,他们就会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假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为高效实验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小车的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载重汽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1)改变小车的拉力会影响小车的速度。(2)小车的载重量也是影响速度的因素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证明小车的拉力与载重量与小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课。得出实验最后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
猜想和假设是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开始,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以猜想为导向的实验设计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三、完善实验记录表并进行分析
实验记录单是制定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我校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1)课后活动记录;(2)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3)学生准备一本空白记录本。三者之间各有优缺点,其中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能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设计、记录内容较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实验的效率。而自备空白记录本,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各种表达能力。但是,缺点便是记录费时,教师工作量增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时,要根据实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记录表,正确做到既方便自己记录,又可以提高实验效率。
还以《小车的运动》为例进行简单介绍。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还是要“扶”。如果在教师指导完如何设计实验后只发给学生一张空空的白纸,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设计不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可实施的方案出来。教师在实验设计单上留几个空位让学生补充,主要让学生对“对比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加深理解,还有如何对改变的因素进行设计,完善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验记录表如下:
这样的记录单设计既简单又清楚明了,学生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就可以得出载重量是否与小车运动的快慢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简单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实验的习惯,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银山.浅谈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制订计划”[J].科学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