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管理科学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基本原理

第1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一)学分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

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管理中,很多高校课程开设重复,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的反复出现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掌握着选修课程的自,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选修课程,对于重复开设或内容重复的课程学生可以不选,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而促使教师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优化资源配置。

(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学分制对修读年限的规定有较大的弹性,在有效的学籍时间内,学生选学课程有一定的自由,只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实践性教学活动,并选学部分选修课,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即可毕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合理安排选修课程,提前一年或半年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在较少的竞争压力下提前就业。当学生因学业困难或创业需要增加学习年限或中断学业时,学分制管理模式可方便的将所获得学分进行记载和储存,使学生可在延长学制,修满所需的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

(三)学分制收费方式对特殊学生具有积极意义

学年制下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也需要按学年缴纳学费等。学分制能提高收费的透明度,使收费行为更加规范。高校通常将学费分为专业注册费和学分学费,专业注册费一般按专业学制收取,超过规定学制后不再收取,学分学费则根据学生选修学分按实收取。实际工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可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三年时间修完毕业所需全部学分,实质上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修业期限的办法,以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方式来分解学费负担。

二、学分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探索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事学籍管理人员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一)提高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转变学籍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的思维方式多元,学生行为的差异化特征明显,学籍管理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前提下,不断适应“以生为本”的学籍管理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被动接收管理转向学生自觉行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实际工作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主动吸引学生参与学籍管理,适当给予学生申诉和解释的机会,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推动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

学籍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有着强大的导向功能。学分制条件下,自主的选课机制和灵活的修业年限迫切需要更加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充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和激励学生应成为学籍管理的目标,在各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基础和培养层次的差异要求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学业要求,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特点和优势,使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利器。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强化学籍管理的教育功能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籍管理工作应更多地服务于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是严肃规范的,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不断强化学籍管理的教育和服务功能,避免简单的用行政手段去管理学生,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诱发错误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调整发展,信息和交换的渠道十分广泛,学籍管理人员借助微信、微博、飞信、QQ等网络信息平台可以与二级学院、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本人实时便捷的传递信息,使学生非常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学籍管理信息,按照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对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可以即时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理解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籍管理质量

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籍管理工作质量,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应不断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学分制的实施,学籍管理工作量持续增加,高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配备足够数量的学籍管理人员是保证学籍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籍管理人员数量应尽量与在校生总人数成一定比例。同时,根据内涵建设的需要,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既要使他们熟练掌握国家和学校学籍管理政策,还要重点提高他们处理新问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通过持续的培养,使学籍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开展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五)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籍管理效率

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使学籍管理信息量迅速增加,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式下教学管理的要求。高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实现教学信息方便、及时的反馈,而可靠、准确的数据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借助校园基础网络平台,设计和开发满足学分制学籍管理要求的体现较为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的综合教务管理平台,为实现新生管理、学生注册、信息维护、学籍异动、毕业审核等学籍管理功能服务。通过管理权限的合理设置,即可以保证学籍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又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实时通过校园网络了解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情况。强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即能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又能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第2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摘 要 二级学院是高校为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二级教学单位管理职能,实现专业、学科的特色发展,将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办学效率、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析民办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现状,提出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策略,以期为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作参考。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 二级学院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强与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入,我国众多民办本科高校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为了方便管理,许多民办本科高校正采用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目前我国88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中,有75所、占85.23%的学校采用到了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如何在实践中创新民办本科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以理论指导实践,对提高民办本科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质量以及提高办学效率和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认识不足,观念陈旧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经费紧张、办学经验尚在摸索、积累之中,对学校发展的重心主要集中于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等方面,较少注重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研究,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管理方式;较少聘用专业的教学管理人才承担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理念有待更新。在二级学院的成立之初,或合并或拆分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在管理岗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导致了教职员工对推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认识不足,对改革的意义与作用缺乏理解。

1.2工作量大,人手紧缺

民办高校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管理的院、系或专业教研室领导,普遍都是以专职教师的身份兼任行政职务,除了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还得承担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多项任务。二级学院成立之后,原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负责的教材管理、课程管理、考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部分下放到二级学院,但教学秘书编制少,且忙于处理日常教学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因而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1.3职责与权限不明

民办高校的二级学院常常是由原来的一二个相关系部合并而成,故而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教学秘书对于教学管理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之前的系部管理状态下。加之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手紧张与经费欠缺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其二级学院职责与权利的不明确,造成工作互相推诿,严重阻碍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益。

1.4教学管理手段与方法落后

如前所述,二级学院各层级的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任务普遍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比较适合本部门发展的教学管理手段与方法,难以考虑和研究如何以新的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带动整体教学管理质量的改善。

2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策略

2.1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创新管理理念

良好的教学管理不但能稳定教学秩序、实现教学单位顺利完成教学工作,更能促进整个教学单位和谐、愉快的人文、教研、科研等氛围。上至校领导,下至教学秘书及全体师生,都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无论是校级教务职能部门还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均应摒弃陈旧的、不适合二级学院发展的惯性思维模式,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在对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总结与反思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出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果的方法与手段,提出有效改善教学管理的建议;同时应扩大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自,从制度上保证、经费上支持。如二级学院自主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主动形成师资培养计划、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与课程内容、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等。

2.2调整层级结构,增减人员编制

学校人事部门,可依据二级学院的专业数、课程门数、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作为考量其教学管理工作量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充分考查、比较各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后,在学校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层级结构,设置相应的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架构,完善岗位设置。根据二级学院的规模与实际需要,配备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对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应按教务、考务等模块进行相应的岗位设置,并按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岗位划分,如科研、学科发展、教学质量评估等;对于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下属系或专业教研室,应再按课程组等进行细分,增设教学管理人员编制,以实现专业化管理效益,完善二级学院的管理,以二级学院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2.3明确责、权、利,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奖惩制度

明确的职责与权限划分,是形成良好工作氛围并取得良好工作效果的基本前提。校级教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二级学院内部相关单位之间,以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即教学秘书之间,要统一协商,形成书面的、清晰明确的责、权、利分工细则,将原来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统一控制的教学事务管理权限真正下放到二级学院,这既可以改善校级教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互相抵触、各自为(下转第48页)(上接第28页)营的工作局面,亦可缓解双方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形成二级学院提前计划、安排、执行教学管理,校级教务职能部门及时跟踪、监督、反馈的有效管理模式。在二级学院内部相关单位之间界定清晰、合理的工作职责与权限也可以避免工作中相互推诿、指责等不利于团队建设、管理效益和二级学院发展的现象。同时在有了明确的职责与权限划分之后,应配以合适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奖惩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由学校质量监控部门进行抽查与工作评定。

2.4改进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法

第3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管理细则 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架起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动手能力。作为负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对全院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本二级学院建院之前,农学、生命科学两系已经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建院以来,对我院原有工作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管理层次权责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低效繁杂,质量监控未充分发挥实效,等等。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毕业论文,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部分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去,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

二、探索与实践

2009级学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组织完成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教学任务,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我们针对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学初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小组成员由院务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办公室人员组成,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实践教学办公室——教学部——指导教师——学生”的六级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职责分工。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组开展答辩工作。本着“提前安排、及时准确、细心周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依据学校文件相关精神,理顺思路、精心策划,起草《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经过多次面向全院教师征求意见与讨论修改,《细则》正式出台并执行。《细则》共分十一章,四十四条,十九附件。《细则》正文部分涵盖组织领导、选题与任务下达、开题与中期检查、撰写、评阅与答辩、毕业论文档案提交与归档等重要内容;附件部分涵盖写作模板、表格模板、装订要求等具体规范。《细则》将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加以重新明确和规范;力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对各类要求加以细化。另外,在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集中讨论制度、公示制度等尚未成文的工作程序。

(三)加强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制度运行的保障,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有效监督。通过充分发挥六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做到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档案材料归档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还充分发挥二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同步督导。《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对二次答辩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申请二次答辩的各种情形,尤其强调禁止抄袭、编造,以及非本人亲自完成论文的各种行为。《细则》同时规定学生不能进行一、二次答辩或认定一、二次答辩不合格的各种情形。另外,通过成立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建立论文后评估机制。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将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划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同时,每组指定人员就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英文部分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中、英文是否对应;用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等等。只要审核中发现问题,就立即反馈学生进行修改。规定审核次数不多于三次。最终仍不合格者,提交毕业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四)重视意见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执行过程中,学院重视广大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各项工作。学院通过公共邮箱对相关工作开展公示,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答辩期间,学院为各答辩组印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要求广大师生对发现的问题、今后需要坚持的和今后需要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采纳。

通过收取2013届《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显示,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明管理工作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适度扩大二次答辩的群体

目前,我院所采取的二次答辩措施主要倾向于那些无故不参加毕业论文各环节和各种评定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考虑采取随机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适当选取优秀论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体现其监督检查、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适度改变一人一题的方式

今后工作中,考虑根据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一人一题适度改为多人一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适度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根据不同科研课题的特点,学院考虑与各专业协调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度提前。这样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又保证了毕业生论文工作不与考研复习、就业等工作相抵触。

总之,毕业论文工作既是对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我院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周文刚,卢欣欣,崔仲远.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113.

第4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飞跃和革命,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不断向纵深的延伸,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种种弊端,昔日的“科学管理”显出其明显的不科学成份。与此同时,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以发展的观点阐述21世纪的科学管理中人本原理的运用。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人力资本”

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这不能不是对我国的启示。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第5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三本院校;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个人魅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27-01

三本院校和一本、二本院校在学生构成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升入三本的学生在中学期间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或是本身偏科严重或是自身的其他原因,他们的个性张扬、独立特行、有见解,但在学校学习热情往往不高,纪律松弛难以管束,在三本学院任教过程中,与同事不断切磋,逐渐积累了一些授课及学生管理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管理,只能刚柔并济、灵活机动、具有针对性,使他们遵纪守规;同时要用知心朋友真诚的心,鼓励、激励、鞭策他们进取。教师传道还要授业,因此还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以期他们学有所成。现将在课程管理和课堂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充分备课,既要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

备课充分与否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基础,这是任何教师都认识到的问题。备课不仅仅要熟悉教材,在讲台上能胸有成竹,同时还要备好学生。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应对自如。

讲好一门课和听好一门课是两码事。一位称职的教师,只要借助资料,充分理解所教授的课程,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和数据,明确了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不难讲得条条是道。但是这样并不等于学生能完全领会、理解。讲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因此备课的重要环节是备好学生。所谓备好学生,首先要预想到他们对此次授课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地方,授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步步为营“引人入胜”,使枯燥的地方也能抓住学生的眼球。特别是对于例如思政类公共课的课堂管理更为重要。

二、学会换位思考,模拟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给三本院校授课之初,我们常常很苦闷:“此章知识这么重要,学生为什么就不听?”或者“我自信讲得清清楚楚,问题又简单,学生怎么就是学不会呢?”后来冷静下来想,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学生,主因可能在自己身上。三本的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课堂常常很沉闷,特别是例如思政类公共课本身就比较枯燥,这是现实,现实只能正视。

要想改变现实,作为教师,就应该首先改变自己。教师认为简单的东西,对于学生很可能很不简单,教师知道哪里是重点,但讲授时可能未能让学生感到。于是慢慢地发现,如果想让学生对于课程如同自己一样感同身受,应该模拟对方也就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把自己变成学生。这不妨称之为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来看待教材,难点的确定才会准确。由于心中有数,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就会不厌其烦,讲解也才会平易,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后,我们常常还是用换位思考,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回顾教学过程,并用学生的眼光给予评价,找出教授的优缺点,以便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

三、丰富的课堂设计与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本公共课的课堂的一个问题让教师们很头疼。个别学生不求上进,对知识不渴求,对教师的谆谆教诲不以为然,即使再三批评依旧我行我素。他们人数不多,但很难缠,他们对教学的影响很大。如何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是当务之急。不过,这种教育不能失于生硬和空洞的说教,要艺术化地进行。

以迟到为例,辅导员不辞劳苦每天早上都去宿舍“赶”学生上课,迟到现象虽大有改观,但依然有些学生坚持做“迟到一族”。针对这一现象,把我们的授课进程作了调整,把原本穿插在授课过程中的复习集中到了每堂课的前20分钟。每堂课开始的时候我带领大家复习,如果迟到的话你会错过这次难得的复习机会。

类似的管理方法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很多,一句话,用心的老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当然,一系列管理手段最主要的是应该带给学生成就感而不应该是尴尬或挫败感,因此夸奖和鼓励才是稳定军心的长久之计。

四、轻松的课堂氛围与教师的魅力

第6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壮大,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教育管理队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高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本科生在校完成学业的基础保障,而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更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传统理念中,本科生教学管理通常被认为只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辅助工作,高校本科生教学管理人员也常被看作是教学辅助人员,因而本科教学管理工作通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1]。同时,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又通常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烦琐的工作,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其长期在教学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主要由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务秘书及各系室负责本科教学的教学主任等人员组成。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直接影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对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1.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由于本科教学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尤其在经济效益方面,没有科研、研究生教学等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因此,很多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等工作上,而对本科教学工作重视和投入不够。这就造成了无论是从事本科教学的专任教师,还是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都无法获得较高的荣誉感和经济收益,从而导致了本科教学整体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效率和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多以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主,因此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简单的理解成了不需要具备太多专业技能的工作,从而造成了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认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要能按照已经成文的教学守则,保证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即可。这就造成了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凭着规定和经验开展工作,或者一味地按照领导的指示工作,缺乏运用正规地、专业地现代管理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主动、创新完成任务。

 

3.高校对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教务秘书等,在高校的地位、职务晋升、奖励等各个方面,都不及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大部分为事务性工作,工作的辛苦很难得到认可。在职称评审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归类为行政系列,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又对职称评审没有直接的帮助,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不能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前景,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的热情。而兼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各系室教学主任等的工作往往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极大地降低了其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如何加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只有做好基础教学保障工作,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由于科技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因此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首要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基础核心工作是高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只有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立足点是教学,要服务教学、配合教学,同时又要对日常的教学进行监督、检查以及评估等。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烦琐、复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能够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力求迅速、有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理念,能使用合理、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科学管理理念的、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3.只有理论实践相结合,管理和专业相结合,才能打造精英团队。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地升华成教学管理理论,再通过总结出的理论,不断实践、不断地完善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及能力,使管理工作效益最大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双重的专业知识,即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所在二级学院教学涉及的各项专业知识。

 

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分布合理、工作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1.增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养。加强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使新上岗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专业素养后,再进入工作岗位。通过日常工作,逐渐掌握基本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同时,通过学习,与同行、专家相互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自身在工作中的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和学院应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学历的学习,定期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接受和熟练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

 

2.健全选任制度,构建教学管理队伍人才优势。高校应该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以专业化为着眼点,平等、择优选用人才,增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性。逐步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管理素质精湛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3.更新观念,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高校应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其与教学、科研工作等价齐驱,一视同仁。同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增强其在职称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时的竞争实力,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帮助教学管理人员设计其职业发展路线,营造一个稳定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环境。

 

4.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队伍创新能力。建立一套以业务能力为标准、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考核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适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研究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探索出更加符合所在高校二级学院专业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是高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保障,因此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加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选任制度,更新观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强、专业素养好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7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并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会计教育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而河南作为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省份,除了省内有限的一本、二本院校招收部分学生,省内民办院校承担了大部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重任。但是,民办院校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经济转型期省内对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推进河南省民办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河南省民办本科院校推进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推进河南省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符合《指导意见》中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求

《指导意见》中指出,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体系、信息系统建设、咨询服务等组成了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其中,人才体系是关键,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是,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达到60%,其中能够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尤为匮乏,因此,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注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推进河南省民办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二)推进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顺应中原经济区建设

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中原经济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加强河南省管理会计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管理会计人才,对实施河南省人才战略,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河南省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会计现状

(一)教学课时安排不足

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两大分支各司其责,都很重要,但是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而对于管理会计,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将其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课时也较少。有的院校干脆不单独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只是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简单介绍一点管理会计知识。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在教学课时安排上,一般会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授课学时都比较充足,其中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分为4个学期分别开展教学,综合下来每门课程每周高达7-8个课时(不包括小型ERP实训课程)。而管理会计目前每周仅有3课时,但是,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配合会计系向实践教学转型,管理会计课时将被进一步缩短至每周2课时。从安排课时角度可见,管理会计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并不受重视。

(二)教学内容陈旧

近几年,以质量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法、战略管理会计等为代表,西方管理会计发展迅速。但是,民办本科院校目前使用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2015年第二学期管理教学选用《管理会计实务》(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从内容来看是增加了案例分析,但是多是以传统管理会计知识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往年教材选用的是人大版本的《管理会计》,虽然教材偏难,但是添加了西方管理会计新知识的介绍。依据往年教学经验,老师讲授的主要还是传统的管理会计知识和配套的练习题,对于新知识只是大概介绍,并没有配套练习,分配课时极少,最终沦为选讲的内容,这便直接导致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陷入无法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来的窘境。

(三)教学师资较弱

民办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大部分民办院校对于教师的培养更倾向于双师型人才。相对于财务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管理会计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仍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会计系的双师型教师集中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一线,基础会计以及中级会计都以实验、实训课配套,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管理会计课程被边缘化,只有理论课程,没有配套实验教学部分。再者,在我国大环境影响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设置管理会计岗位,只有少数大型企业设置管理会计岗位,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教授管理会计的教师(国外学历背景教师除外)缺乏实践经验,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以升达为例,在会计系本学期担任管理会计教学的4位老师当中(两位专职,两位兼职),并没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四、河南省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索

(一)加强民办本科院校教材建设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层次的培养目标,管理会计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省内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选择教材时没有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选用“一本”或“二本”院校,甚至有的还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不仅不符合“三本”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教材难度偏高,与本校教学环境和教学需求不符,学生难以适应。

管理会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市面上发行的教材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理论,其中大部分理论是经过会计界前辈翻译总结出来的。通过教学发现,翻译过来的理论部分内容在实际管理当中应用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建议民办院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究具有我国特色的可行的管理会计理论,编制适应民办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中可适当引入国外原版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比如CIMA或者CMA教材部分内容,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管理会计理论。通过课堂讲授或者自学,引导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追踪管理会计最新的理论研究,组织学生对于新的理论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二)改革管理会计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育经验证明,管理会计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实践性,而且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各行各业特别是河南境内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迫切需要管理会计人才。但是,绝大多数管理会计的教学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要想培养符合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对目前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可采用经典案例法和问题导向式教学。

1.经典案例教学法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因此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经典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要求较低,管理会计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即使是大企业对管理会计运用的经典案例也鲜有,这给教师的备课工作带来了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把案例搜集的方向转向西方国家,近年来管理会计无论在大中小企业都有了较大的普及和发展,其中不乏经典案例,因此可以将这些经典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以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2.问题导向式教学法

除了研究经典案例,也可以从生活细节出发,教师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小见大,更具有现实意义。以问题为导向,首先提出问题,通过理论学习与小组讨论研究,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毕业生旧书本如何处置比较合算;学生夜市摆摊卖多少件衣服才能保本;做手机平台微商要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利润;选择哪种手机套餐比较合算;毕业以后考研还是就业更合适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一旦通过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满足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省民办本科院校中从事过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双师型教师较少,要想通过招聘引进管理会计的双师型教师比较困难,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内部培养获得双师型人才。院校层面:经常组织管理会计领域专家以及国内外前言学者来到开展培训讲座或者交流会;还可以通过走访兄弟院校,共同探讨培养管理会计双师型人才的途径。系部层面:系部安排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程培训,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

(四)新增管理会计实训课程

近年来省内民办本科院校积极寻求教学转型,即教学型向实践型转变。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会计系相继开展了小型ERP沙盘课程、ERP创业沙盘综合实训课程、纳税申报实训、审计实训等课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管理会计仍旧没有配套实训或实验课程。由于社会上管理会计岗位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展管理会计实训课程尤为必要。建议民办本科院校增加管理会计实训课程,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设管理会计实验室,招标引进管理会计实训软件,以更好的实现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机会

在新环境下,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已经成为了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新的发展趋势。我省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到合作企业或挂职锻炼或实习,参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会计事务,对企业进行理论指导,促进管理会计的运用,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演讲,这将增强学生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以缩短学生到社会的不适应期限。

不仅如此,我省民办本科院校每年为社会输出大量会计人才,在这些毕业生当中,不乏成长较快、发展较好的学生,特别是创业成功以及在公司担任重要职位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他们通常在毕业以后,对母校有着深深的感情。院校可以选择优秀毕业生所在的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合作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形成校企“双赢”的局面。

五、结语

总之,管理会计作为一门西方引进的会计学科,还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在国际国内以及省内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管理会计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循序渐进,以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更多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勇.论推进高校管理会计转型[J].会计之友,2015(01)

[2]欧阳歆.独立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21)

第8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一、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耦合

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均具有系统自组织的属性。正是这一共同的属性,使得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在发展中形成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

(-)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系统的剧烈变革,导致管理对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迅速地变化,从而必将对各种管理方法和理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促进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8世纪后半叶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使得由机器及机器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就在同一时期,亚当·斯密(AdamSmith)出版了其代表性著作《国富论》。人们此时终于认识到,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须运用和加强管理手段和方法与之相适应,以实现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从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积累国民财富。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日益强大。也就是从18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兴起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100多年时间里,传统管理思想开始形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且表现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态势,即典型的非平衡态混饨演化的特征。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一大批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相继创立。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共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动态系统,推动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剧烈演化和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系统各个层面对管理的需求格外急切,同时也使得管理对象的基本属性及其特征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科学领域从本世纪初到40年代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时期。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是本世纪40年代至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注意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②更加强调实施系统管理,以动态的观点注重从系统要素间的关联性角度考察管理问题;③更加突出经营决策的战略地位。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学科不断地与相邻学科和领域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从而丰富。拓展、完善着自身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产生创造性思维、促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谓学科间的交叉,是指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在运用中的相辅相成;所说的学科间的渗透,是指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原理或方法同样适用于另一学科,且在这一学科内被广泛应用;而学科间的融合,则是指由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所产生或衍生出的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包括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学说等。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管理科学也不例外地遵循着这一普遍属性。比如,管理科学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分别产生了管理哲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运筹学、工业工程学、管理信息学等学科。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像CIMS.MRP。柔性生产(flexible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等内容也融入到管理科学的范畴中来。不断在领域上拓展,与众多的学科进行交叉、渗透与融合,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管理科学的正确运用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不管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都遵循着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不断地实现着其结构和功能的有序和优化,且这一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现代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通常都是科技工作者的协作劳动,因此科学技术系统的要素构成含有人的社会活动,有人的意识的参与,所以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演化是比自然过程更为复杂的动态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人的意识的参与,才使得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虽然存在于~个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之中,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实现对系统动态过程的有效制约和控制,即对这种存在有“非自然”要素的系统,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通过实施人为的管理来实现其最优化。

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形成,再施加适当的管理方法和过程,便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可能也不容许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的发展和演化也需要输入“负搞流”。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系统在向外输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同时,为了抵消其内部的“摘增”,需要不断地由环境,即社会经济系统输入资金、设备、人员、信息等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应该进行多大规模的科技要素投入。如何进行科技投入以保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先进性以及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等等,又将涉及到管理和决策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科技管理主要包括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它不仅影响和制约着这一国家和地区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对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益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不难看出,不管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科技投入,促进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或者说,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管理系统可以改变和支配科学技术系统发展演化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有效控制和制约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和转化,是实现科学技术良性发展演化的催化机制。管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管理科学的正确运用。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之间的这种非线性相互关联,使得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

二、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

(一)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社会生产力属性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联随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生产力包含着三类要素:①实体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是生产力的基础;②渗透性要素。如科学技术、教育等,这些要素能起到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加强作用;③支配性要素。如管理、信息等,它们能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功能发挥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纵观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从人类使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的成分,几乎是在同时意识到了强化管理同样也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人们为求得生存和谋取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已不再仅仅是靠增加劳动和资源的投入,而是更侧重于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社会生产力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但~项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必将受到管理的支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改革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将能大幅度地提高被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当今社会里,科学技术已是现代生产力的主体,而管理是其实现功能特征的支配要素,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已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二)管理支配作用的协同学机理

哈肯(H.Haken)把序参量概念引入协同学[1][2]作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

作为生产力支配性要素的管理,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是社会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3]。因为管理不仅是生产力其它诸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实体系统进行分工。协作和综合运筹的基本保证。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发展演化的必要条件。比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靠的是使用和推广它们时各个环节上相应的各类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方法、措施得力,将会实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转化;方法、措施不力,可能就是无效、无利甚至是有害的。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中心的变迁和转移,相同的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区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无一不是因为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所致。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四通、联想。方正、巨人、希望、王码等,从技术水平方面看,10年前企业创立初期基本均处于同一起点。时至今日,这些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在同样的科学技术和基础生产力要素背景下,由于管理者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而产生着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施加相应的管理过程,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系统输入了“负摘流”,从而可以使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具体来讲,就是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诸如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对管理的依赖以及管理对其转化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宏观领域,如~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微观领域,如一个行业、部门乃至企业,管理的支配作用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用协同学中序参量的支配原理来解释管理的这一作用机理。

纵观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过程,而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这一过程的序参量[4]。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其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能指示出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进程中新结构的形成,而且还满足序参量实现其支配作用的以下基本属性:①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管理科学是重点研究并揭示具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管理系统的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整体宏观效应,而不是侧重刻划所有子系统的微观行为特征。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管理实践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要素的社会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著,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加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加强协调和优化各要素间的关联对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促进了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被应用的状况和水平,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程度。③序参量支配干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序参量作为系统众多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一旦形成,便又对一切干系统的运动产生支配作用,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随着管理科学的逐步趋于完善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得管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源于、高于管理实践,又支配、指导管理实践。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用来支配各种管理活动,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

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这一宏观角度的论断并不失一般性和普遍性。从微观角度,如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着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这一微观动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向。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_[5][6]。

三、协同实现经济“巨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实际总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包含收入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优化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综合变化[7]。这里所谓的经济“巨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并存。为什么协同能够实现经济“巨增长”,我们通过分析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阐述这一机理。把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定义为:在给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生产函数Y=F(K,L)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使产值(国民生产值)Y取极大值。以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可表示为:Ymax=A(T,M)F(K,L)。式中,A(T,M)称为科学技术T与管理M的协同关联系数。

作为社会生产力系统子系统的科学技术与管理,它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属性;二者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动因,但是表现出木同的功能特征;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关联,满足协同学基本原理。在这里,虽然科学技术T和管理M对产值Y均有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二者之间的协同关联,即关联系数A(T,M)对产值帼民生产值何所产生的倍增效应。人们在对其关联机制和运行规律进行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管理的支配作用,实现对系统控制参量的改变,进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使系统产生一个内部涨落,再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放大成~个在临界点起关键性支配地位的“巨涨落”,从而驱动系统实现分叉,选择更新的有序结构。具体来讲,就是有效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并实施科学管理,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实现经济的“巨增长”,即经济的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实现正反馈的耦合与互动,使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具有“巨涨落”性的发展。

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对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科学技术和强化科学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并行不停。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协同,保证二者的匹配,它们的协同作用才愈加显著。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中,靠的都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与之对应的科学管理。对世纪90年代以来,即使生产研究所探索的领域,也已经由当初的只注重工业生产中的硬技术,过渡到对工业生产硬技术和生产管理软技术的并重[8]。不管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科学技术和管理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形态初见端倪的今天,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科学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如何从系统自组织理论高度,在实践中运用二者的协同关联,实现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长期有效的最优控制,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管理支配作用的协同学机理

哈肯(H.Haken)把序参量概念引入协同学[1][2]作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

作为生产力支配性要素的管理,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是社会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3]。因为管理不仅是生产力其它诸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实体系统进行分工。协作和综合运筹的基本保证。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发展演化的必要条件。比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靠的是使用和推广它们时各个环节上相应的各类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方法、措施得力,将会实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转化;方法、措施不力,可能就是无效、无利甚至是有害的。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中心的变迁和转移,相同的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区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无一不是因为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所致。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四通、联想。方正、巨人、希望、王码等,从技术水平方面看,10年前企业创立初期基本均处于同一起点。时至今日,这些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在同样的科学技术和基础生产力要素背景下,由于管理者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而产生着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施加相应的管理过程,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系统输入了“负摘流”,从而可以使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具体来讲,就是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诸如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对管理的依赖以及管理对其转化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宏观领域,如~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微观领域,如一个行业、部门乃至企业,管理的支配作用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用协同学中序参量的支配原理来解释管理的这一作用机理。

纵观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过程,而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这一过程的序参量[4]。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其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能指示出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进程中新结构的形成,而且还满足序参量实现其支配作用的以下基本属性:①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管理科学是重点研究并揭示具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管理系统的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整体宏观效应,而不是侧重刻划所有子系统的微观行为特征。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管理实践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要素的社会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著,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加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加强协调和优化各要素间的关联对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促进了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被应用的状况和水平,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程度。③序参量支配干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序参量作为系统众多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一旦形成,便又对一切干系统的运动产生支配作用,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随着管理科学的逐步趋于完善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得管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源于、高于管理实践,又支配、指导管理实践。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用来支配各种管理活动,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

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这一宏观角度的论断并不失一般性和普遍性。从微观角度,如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着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这一微观动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向。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_[5][6]。

三、协同实现经济“巨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实际总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包含收入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优化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综合变化[7]。这里所谓的经济“巨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并存。为什么协同能够实现经济“巨增长”,我们通过分析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阐述这一机理。把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定义为:在给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生产函数Y=F(K,L)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使产值(国民生产值)Y取极大值。以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可表示为:Ymax=A(T,M)F(K,L)。式中,A(T,M)称为科学技术T与管理M的协同关联系数。

作为社会生产力系统子系统的科学技术与管理,它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属性;二者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动因,但是表现出木同的功能特征;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关联,满足协同学基本原理。在这里,虽然科学技术T和管理M对产值Y均有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二者之间的协同关联,即关联系数A(T,M)对产值帼民生产值何所产生的倍增效应。人们在对其关联机制和运行规律进行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管理的支配作用,实现对系统控制参量的改变,进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使系统产生一个内部涨落,再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放大成~个在临界点起关键性支配地位的“巨涨落”,从而驱动系统实现分叉,选择更新的有序结构。具体来讲,就是有效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并实施科学管理,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实现经济的“巨增长”,即经济的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实现正反馈的耦合与互动,使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具有“巨涨落”性的发展。

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对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科学技术和强化科学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并行不停。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协同,保证二者的匹配,它们的协同作用才愈加显著。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中,靠的都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与之对应的科学管理。对世纪90年代以来,即使生产研究所探索的领域,也已经由当初的只注重工业生产中的硬技术,过渡到对工业生产硬技术和生产管理软技术的并重[8]。不管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科学技术和管理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形态初见端倪的今天,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科学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如何从系统自组织理论高度,在实践中运用二者的协同关联,实现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长期有效的最优控制,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管理支配作用的协同学机理

哈肯(H.Haken)把序参量概念引入协同学[1][2]作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

作为生产力支配性要素的管理,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是社会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3]。因为管理不仅是生产力其它诸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实体系统进行分工。协作和综合运筹的基本保证。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发展演化的必要条件。比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靠的是使用和推广它们时各个环节上相应的各类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方法、措施得力,将会实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转化;方法、措施不力,可能就是无效、无利甚至是有害的。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中心的变迁和转移,相同的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区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无一不是因为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所致。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四通、联想。方正、巨人、希望、王码等,从技术水平方面看,10年前企业创立初期基本均处于同一起点。时至今日,这些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在同样的科学技术和基础生产力要素背景下,由于管理者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科学

与技术的运用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而产生着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施加相应的管理过程,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系统输入了“负摘流”,从而可以使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具体来讲,就是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诸如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对管理的依赖以及管理对其转化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宏观领域,如~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微观领域,如一个行业、部门乃至企业,管理的支配作用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用协同学中序参量的支配原理来解释管理的这一作用机理。

纵观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过程,而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这一过程的序参量[4]。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其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能指示出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进程中新结构的形成,而且还满足序参量实现其支配作用的以下基本属性:①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管理科学是重点研究并揭示具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管理系统的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整体宏观效应,而不是侧重刻划所有子系统的微观行为特征。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管理实践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要素的社会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著,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加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加强协调和优化各要素间的关联对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促进了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被应用的状况和水平,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程度。③序参量支配干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序参量作为系统众多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一旦形成,便又对一切干系统的运动产生支配作用,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随着管理科学的逐步趋于完善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得管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源于、高于管理实践,又支配、指导管理实践。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用来支配各种管理活动,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

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这一宏观角度的论断并不失一般性和普遍性。从微观角度,如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着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这一微观动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向。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_[5][6]。

三、协同实现经济“巨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实际总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包含收入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优化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综合变化[7]。这里所谓的经济“巨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并存。为什么协同能够实现经济“巨增长”,我们通过分析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阐述这一机理。把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定义为:在给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生产函数Y=F(K,L)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使产值(国民生产值)Y取极大值。以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可表示为:Ymax=A(T,M)F(K,L)。式中,A(T,M)称为科学技术T与管理M的协同关联系数。

第9篇:管理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开创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管理的先河,标志着人类从经验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

二、科学管理理论回顾

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提出的,其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内在冲突使劳资对立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泰罗指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按照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泰罗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主要有:(1)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建立专门计划层。(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只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基层管理与生产管理,属于管理的微观层面。它虽然解决了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却没有涉及企业宏观层面的经营和管理问题。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范式的影响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在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这就是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

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W.泰罗为代表,人们往往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即将操作分为最基本的机械元素并进行分析,然后将它们最有效地加以组合。泰罗范式的核心是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

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可以说,科学主义范式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企业组织参照采用。另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型,其直接后果是带来了组织及其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

泰罗结合他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科学管理进行了探索,如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运实验以及金属切割实验等。这三项实验从最基本的到最复杂的,都取得了成功,为科学管理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这些实验将科学管理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科学管理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中去,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它为现代实验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分析与设计。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拟定计划并指示和命令等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2)员工招聘、甄选和培训。泰罗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和工作相配合,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它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3)薪酬和激励。为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泰罗提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劳资关系。科学管理理论正是为了实现劳资对立向劳资两利的转化而提出的。泰罗主张,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力,有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四)科学管理理论的延伸――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甚至是更早的巴贝奇等人。20世纪以后,运用数学来研究管理的学者日益增多。泰罗首先提出了最优化的管理思想,主张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学派都摈弃凭经验、直觉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管理,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但管理科学学派已不局限于作业管理、操作方法的研究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组织的管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科学学派是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五)科学管理理论与流程再造的对比

科学管理与流程再造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考察和研究的主体不同。科学管理侧重研究的是组织中单个人的行为,是管理的微观层面,而流程再造考察的是组织层面的业务流程。其次,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科学管理是基于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斯密的分工理论,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细化、分解,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而流程再造则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改造,从而建立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科学管理和流程再造的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曾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各自的局限。鉴于此,现代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应该把对企业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把流程细化与系统整合的理念更好地应用于运营管理实践中。

(六)泰罗主义的复兴――新现代泰罗主义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管理学出现了一股对科学主义理想追求的思潮,力图对人本主义和后现代管理学的“非理性”进行消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1)的《新生产力的挑战》一文标志着泰罗主义的复兴倾向。我们把20世纪90年代的这种管理学复兴视为泰罗主义在当代的重新复苏,将其称为新现代泰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