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 系统科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17-00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熟练的实用技术,笔者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就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以下探讨。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比起理论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学生对一些高深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重点不明显,与网络发展的现状有较大的偏离,理论介绍和网络的实际使用出现脱节现象,部分教师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
2.教学模式不科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不仅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还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以及课堂和特殊实验环境的结合。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网络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3.实验教学较薄弱
计算机网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实践性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如网络综合布线室及局域网搭建等专业实验室仍需建立健全。
二、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发展的综合结果,同时又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探讨科技领域普遍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创新,尤其是代表其最初基本思想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影响非常广泛,在教育领域应用极多,给教育界带来新的思维启示。因此笔者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策略如下。
1.基于系统论的宏观指导,优化教学模式
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促使我们从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使得教学问题可以得到优化处理。传统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点的讲授贯穿课堂的始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1创新讲解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讲解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时,可以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例子。同时,在文字中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立体地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操练设备仪器,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真正掌握知识,把理论知识真正投入实践操作中。
1.2改进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使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如在教授局域网的创建时,可以让学生以网吧式局域网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进行连网游戏的游戏平台,把学生对游戏的喜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实践理论知识的动力。
2.基于信息论的启发借鉴,改革教学内容
教育信息论就是研究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的传递、交换、反馈和使用规律的理论。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信息量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多样抽象的学科,例如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广域网技术等,这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挑战。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时要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删减,例如,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
3.基于控制论的研究探析,构建实践教学
控制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为核心控制目标,以教育信息传递为主要传输形式的系统,是以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行为,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1健全实验教学平台,创设网络实践课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设备,配备网络实验教学设备和软件,比如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分流器、工作站、网络管理软件、系统操作软件等教学硬件设备及配备软件,使得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探索的兴趣。
3.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法。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在原有实践课的基础上,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完善与实践配套的教学内容,深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换,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在任务安排时,可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建立合作型学习小组,倡导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努力抓好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工作,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志国.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2]刘素芹,肖军弼.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
【关键词】两课教学 教学改革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87-02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动态的、相互联动性的问题。要想取得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必须大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O篱,彻底走出“一个课堂、一名教师、一套讲法、一张考卷”的腐朽怪圈,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结果全忘记”的恶性循环,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使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进入学员头脑,变成他们所能理解、乐于接受的科学理论。
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政治理论课教学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的针对性,才能顺应时展要求和学员思想成长的需要。由于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滞后性和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必须不断地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和体系上的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改内容陈旧为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滞后性,决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密切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各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五门主干课程要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把对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解答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要把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改体系重叠为优化组合,使教学体系科学合理。
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内容上的重复性,决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根据“精”、“新”和“管用”的原则,将五门主干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将同一内容多处重复的教材进行“合并重复、删减次要、增添有用”。有些理论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些内容可由教师给出相应的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课后完成;有些内容则可安排校内、校外实践完成。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缺乏教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是单纯通过语言媒介进行理论灌输而不是让学员直接去感受、体验和实践。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进行授课方式方法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改一人授课为集合团队式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根据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长的特点,把同一门课的教员分成若干个团队,依据教材章节内容,将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每个教学团队至少有一名高职人员主讲,同时安排课堂主管讲师和助教分别承担课程的组织和教学辅导等任务。虽然一个教员可以从头到尾把一门课讲下来,但组成教学团队更能形成集体攻坚的合力。以团队的方式组织教学管理,减少了教员上课内容,增加了教员备课时间,提高了每一讲的含金量。另外,对学员来说一门课程能够听到该专业所有高职教员的授课,这是一人从头讲到尾的授课方式无法比拟的,对学员来讲受益最大。
2.改照本宣科为研究互动式教学,激发思辨热情。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照本宣科的方式向研究互动式教学转变。要彻底转变教员“满堂灌”、“独角戏”的授课方式,要把教员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开展发现式教学和研究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理论研究的良性循环。在研究互动式教学中,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以部队和社会表现突出的热点和疑点问题为切入点。其次要有主体意识。教员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再次,要有拓展延伸意识。课不能讲得太满,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此外,要有研究意识。研究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学员参与教学,为学员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形成课上课下的良性互动,激活学生思维灵性。
3.改注入填鸭为案例情景式教学,增强应用价值。
要改变注入填鸭式教学,积极开展以案说理,以理解案,理案结合的案例情景式教学。案例情景式教学法具有形象、生动、可信度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使学员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员的思维。学员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在案例情景式教学中,首先要注意选择案例。案例必须有代表性、典型性。其次要注意分析案例、提炼理论。在实施过程中,教员要根据案例,提出一系列逻辑性的问题,使学员不断接近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实质。再次要注意应用所学理论再次分析、审视案例。教员要启发学生就所选案例提出一些问题,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分析审视。最后要注意让学员搜集、分析并交流案例。学员根据在课堂上提炼的理论,自己搜集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以增加理论的应用价值,使学员在案例中开拓视野,巩固所学理论。
4.改平面单一为立体三维式教学,提升感性认识。
在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立体教学。让学员听、说、看并用,开启学生智慧的灵性,真正做到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对教学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做出适时的改进和充实,精选一些影视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加深学员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要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开辟网络论坛,在线讨论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鼓励教员制作个人网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功能,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要改变过去教案、授课提纲电子化、简单POWERPOINT课件等低劣的多媒体教学状况。
5.改被动接受为实践考察式教学,避免知行脱节。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员对政治理论课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走出校园参观考察,接触鲜活的社会实际。要加强对学员社会实践的指导,要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要在学员中普遍开展“七名”活动,即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观名片、览名胜、请名家、析名言。通过开展“七名”活动,增加学员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素养,增强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解决学习实践中的知行脱节问题。
三、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完善考核方式既是学习的一种激励机制,也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核方式改革要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既要采用闭卷考试,也要实行开卷、口试或论文答辩,尤其后者应作为我们主要的考核方式。把学员由过去只注重期末背题,引导到注重教学全过程上来,既可以培养学员政治创新素质又可以避免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1.改单一的考核制度为多元选择的考试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实行闭卷、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在考试内容上,要重视学员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内容要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及社会实践部分。在考题题型设计方面,要改变过去“大而全”的做法,逐步完善了客观性选择题,特别侧重于有一定理论跨度的简答题、有一定难度的辨析题和论述题。考试内容要能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从这三个维度去命题;在考试形式上,要改革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核模式。除闭卷外,考试形式要多样化,由学员自行选择。①采取半开卷考试形式。学员考试时可携带两张记录考试重点的A4纸作为参考资料,该资料不能复印,必须学员手写,考试结束时随试卷一起上交。②采取小组论文答辩的考试形式。五名学员一组,抽取一个论文题目,由学员自行收集资料,写论文,并现场答辩,每个学员都要回答问题,由教员打分。③采取口试考试形式。通过知识竞赛、分析综述、时事评述来考查学员创新能力,考查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④试行自选在线考试形式。研发考试系统软件,利用校园网络在线考试。考核内容侧重基础知识型考核、侧重理解能力型考核和侧重应用型考核三种模式。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考试模式,选择考试模式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试卷。⑤试行优秀生免试制度。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一定比例的优秀生,经本人申请,由教员直接评定课程成绩,免修该课选修其它课程;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制定科学的政治理论课成绩评价标准。要改革评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考试成绩显示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质、知识的综合体现,成绩可按ABCD级制度评分,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生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使理论真正进入头脑并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1.提高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力。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靠单纯的理论灌输,知行分离,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调查、参观、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参与实际活动,可以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象或事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最后养成行为习惯,实现“灌”与“启”、“输”与“导”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目前,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如城乡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这是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很困惑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偏激看法,而要改变这些偏激的看法,单靠课堂上理论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很难奏效。实践教学使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有利于他们在亲身感受中去思考,去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了解认识国情和发展现实,解决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社会问题认识上的错误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教育现在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对国情了解不够,有些消息难辨是非,很容易被误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让他们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实施过程中其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以下一些现状:形式单一。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单兵作战”或“闭门造车”,形式比较单调,多以参观为主,学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被动听、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覆盖面窄。组织实践教学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安全、师资等,这必然影响参与学生的人数,使实践教学不能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参与上的广泛性。时间不连续。很多时候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或集中起来搞一些突击性活动,没有连续广泛的开展,断断续续,缺少稳定一贯的运行机制,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主题讨论时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参观考察一路留影拍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自己写而是在网上抄袭,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想观念不正确。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政治素质、思想意识等培养要靠“灌输”;部分领导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没必要开展,或者虽同意开展,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一些学生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保障机制有欠缺。比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组织起来更复杂,涉及诸多保障条件,如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安全保障等,这些保障条件的欠缺,使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协调合作不畅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依靠任课教师,它还涉及宣传、团委等诸多部门,没有建立通力合作的协作机制,得不到认真的关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效果不好。考评体系缺乏科学。考核的标准、完成的质量、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缺乏一个客观、明确的规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操控性,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看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就达不到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自我思考与提升的效果。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革新。
1.转变思想观念。思政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动员一切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实施体系,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支持。
2.完善课程管理。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3.加强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多路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1)安排合理灵活的实践教学内容,既要把握理论教育的核心,又要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2)坚持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3)明确成绩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理论素质和道德品质。
4.建立实践基地。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性工作,建立实践基地,可以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载体,真正做到课外课内相结合,理论实践相促进。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效果,切实发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一、目前“法学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理论”概念的用语混乱
相信现在很多的学者及学生的学习法学理论知识的时候有着很多的疑问,比如,现在很多的法学院将法理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但是《法理学一》中很多的内容都属于法学常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所以不应该将其分为“法理学”。还有现在“法理学”名称被不断的泛化使用,尤其是教学上对“法理学”的解释和在研究上对“法理学”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在我国还经常将“法学”和“法学理论”视为同一层含义,虽然在国外,对它们的解释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国,它们是有质的区别。
(二)在“法学理论”教科书中的知识更替
现在的法理学教科书中有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见了,甚至完全从这个学科中分化出去了。比如,现在国家理论已经从法学理论中分离出来。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起源和国家本质理论被完全的分化出来了。“国家和法的理论”也相应的改称为“法学基础理论”。一些法律知识的概念,在提法上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早期的教科书中出现的职权概念,与权力、义务概念对等,而在后来的教科书中,权力概念替代了职权概念,与权力、义务概念对等了。
二、对“法学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在的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排体例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法理学》还是以《法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基础的,然而它又来自《国家和法的理论》。现在的法理学既有法学常识,又有法律理论,这样不上不下的,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法理学的混乱局面,法学院的《法理学》课程都是一些法学的常识和法律理论并没有很大的关系,还有现在的《法理学一》的很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重复,并且其用途没有其他一些课程的知识内容重要。不管法理学是在内容上的重复还是在冲突,对法学院的教学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时,应该先从具体的问题抓起,只有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式才是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所以将《法理学一》、《法理学二》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在非法学院系作为公开课来开设。法学理论对解释整个法学领域这一概念是值得怀疑的。所以我们可以将“法学理论”这一课程在法学院的课程中废除[!]。
三、在《法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知识竞争
法理学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学理论知识,也不存在用一种法学理论来概括法学。在整个法学理论的研究中常常存在一些研究的内容发生分化,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分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马克思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社会学等这些学科慢慢展开了,这是学科分化的开端,也预示着知识竞争的开始。这种知识竞争的展开是以学术市场为取向的,这对各理论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这的看哪一种理论对社会生活更具有解释力和影响力。
四、关于《法理学》的学科制度建设
由于现在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学理论,但是其法学理论的各种分化,所产生的各种知识常常纠缠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学习法学知识的时候感觉很吃力。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建立不同的研究取向的法学理论学科制度。如现在有条件的法学院系可以设立法理学、法律经济学等等。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具有发展的学科制度,从而形成“开放的法学学科”。
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学科制度是非常困难的。首先现在我们国家人类学只是一个小学科,其规模不大。现在法律人类学研究才刚开始起步。知识的累积是非常有限的。虽然在国外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没有引进我们国家。在我们国家法律人类学的师资力量也是非常少的。面对以上的问题我国的研究机构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来改变,我国加大了对该领域的师资力量的培训,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投资等等。设置不同的研究取向的法学理论专业本生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通过法学理论的分化来促进我们国家的自身的建设,似的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学理论对我们国家本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这就的需要我们去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来摆脱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低层次的重复。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实践教学 认识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说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说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就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取得了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一)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校内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知识,加深对已学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
(3)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采用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校外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能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的不足。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
社会调查就是指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简称SSK)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主张迅速产生了国际性影响。属于SSK流派的有爱丁堡学派、巴斯学派、巴黎学派等。一般来说,爱丁堡学派是SSK流派中发展最为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科学知识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自然界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决定的?按传统的看法,自然界对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实证主义者认为来自自然界的经验事实和逻辑规则决定自然科学知识;反映论者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而社会建构论者则否定或贬低自然界的作用,夸大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科学界内外的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科学知识是由人们社会性地构造出来的,在这一构造过程中,自然界并不起什么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确实把对知识社会性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文就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渊源、理论来源和社会背景进行探析。
一、SSK产生的思想渊源
知识社会学是随着社会学的出现而产生的。“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舍勒首先提出来的,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20世纪20年代。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是先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几位大师,首先应该追溯的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来说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行动……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显然,马克思的这一表述是“知识社会决定论”的由来。著名知识社会学赫克曼对此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马克思为知识社会学给出一条基本原理,即所有知识都是由社会决定的。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也给出这样的评价: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
从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所有人都对把自然科学列入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的可能性持有异义,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的长期脱节。启蒙运动将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纯粹知识,即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知识),它根本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故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另一类是非纯粹知识(如宗教、意识形态等),它明显地受社会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相对性和局限性。这被称为“知识二分法”。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及科学知识便以其效用性、严密性、权威性而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越来越突出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地位。尤其是在科学主义者看来,科学几乎是全能的和有益无害的。正是由于这种科学观,传统的社会学家也赋予了科学的特殊的地位,传统知识社会学不去关注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仅仅限于非纯粹知识的研究,如知识社会学研究早期代表、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的社会决定”的思想,也从社会角度把思想解释为一种反映在宗教、合作机构等集体表现之中的集体现象。他认为知识是同社会秩序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这种需要才从社会聚合的基本原则中产生出构成集体表征结构的精神范畴。但是关于科学知识能否进行社会学研究时,迪尔凯姆认为,有关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是可能的,但这一研究比对其他的学术活动领域的研究有较为有限的形式。原则上,我们可以说明社会发展如何带动了科学的出现,我们可以研究科学共同体是否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特征,能够使科学方法制度化,而完全排除偏见、成见和学术歪曲;我们也可以分析科学专家的少数派观点如何被高度分化的社会中的其他方面的人所接受。但是,我们难以对科学知识提供社会学的解释,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它是真实科学的,是独立于社会环境的。
对知识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长期努力的德社会学家马克斯·舍勒受的影响,超越了实证主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在社会存在与意识的互动关系基础上,认为科学的世界观并不能唯一逼真地描述“绝对客体”。舍勒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至尊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两种文化之间的歧视现象表示出了强烈不满,这为日后科学知识社会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 支架理论 函数图像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即一味地传授知识,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使得其思维不具备发散性,导致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要积极引入“支架”理论,开展启发式教学,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指导,有效点拨,帮助其攻克重难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实现思维的提升。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三角函数这一块,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学生想要灵活运用,就要扎实掌握其图像和性质。鉴于这一点,我们就要注重教法的选择,借助“支架”理论展开,优化知识的讲解,促进学生运用。
下面,我就以y=Asin(ωx+φ)为例,浅谈一下“支架”理论的运用。
一、构建认知支架,奠定探究基础
教学初,学生对知识点很陌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促进其理解,我会利用多媒体构建支架,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丰富知识的呈现,让学生对函数图形、图像的变化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此奠定其深入探究的基础。
首先,我会借助“几何画板”引入单摆的动态运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其探究时间与单摆高度的关系。学生认真地观察,时不时地小声讨论,似乎有所发现。我就抓住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让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且给定数据,鼓励其针对这一关系进行思考,尝试着绘制图像。其次,就要开始动手实践,在讨论、交流、思考中绘制出函数图像,小组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高效完成。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结合旧知联想,很快学生就有所察觉,他们发现新生成的图像与y=sinx的图像很相似。于是,我就马上进入y=Asin(ωx+φ)的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进一步认知。
二、构建互助支架,促进合作探究
初步认识以后,就要进入深入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个阶段注重思考,需要学生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如果让学生独立探究,凭借其个人的思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会在这个环节开展合作学习,构建互助支架,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提升课堂效率。
正式引入y=Asin(ωx+φ)的性质讲解后,学生对其有了一定了解,这时我就会紧抓y=Asin(ωx+φ)与y=sinx 间的联系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借旧引新的作用,鼓励学生联想思考。首先,我会让其在小组里画出y=sinx的图像,与先前的y=Asin(ωx+φ)进行对比,得出两者的关系。经过探究之后,学生会有所发现,对函数性质有更清楚的了解,这事我就会加大难度,让其探讨两者的转换,提醒其注重顺序和转换方法,这是易错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会设计问题,创设具体情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讨论:(1)函数图像的变化取决于y=Asin(ωx+φ)中的哪几个量?(2)有没有更准确的方式能验证参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3)在小组里尝试改变y=Asin(ωx+φ)的A、ω、φ,看图像有哪些变化?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能促进合作,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融入,还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规律。
这样,学生就能集思广益,面对问题不逃避,用于分析,大胆尝试,进而解决问题,在培养思维的同时提升能力,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
三、构建巩固支架,实现应用拓展
以上两个阶段过后,学生对正弦函数y=Asin(ωx+φ)有了深入的理解,为了促进其掌握,我们要设计一些应用环节帮助其拓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考查其知识理解能力。这样,学生在实践时就能查漏补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漏掉,及时改善巩固,以此达到巩固的目的。
数学知识点比较抽象,实际运用比较困难,也没有好的契机,通常,我会以习题的方式展开训练,一方面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活跃其思维;另一方面促进总结,针对要点进行归纳。对于y=Asin(ωx+φ),我会考虑其重难点布置习题:
(1)用至少两种方法阐述函数图像y=sinx向 的转换。
(2)求函数 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以及周期。
(3)画出函数 的图像。
充分运用习题“支架”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以此达到预计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置习题时不仅要做到题型上的多样化,更要紧扣重难点,让学生在见识各种各样的题目后能领会“知识点理解”的重要性。
总之,“支架”理论的运用是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激活课堂,还能调动学生思维,唤醒其探究热情。作为教育者,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维的培养,以此带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玉燕. 学习支架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 (2).
[2] 谈步猛. 学习支架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导学,2015(11).
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组成环节,笔者将《爱之链》这篇课文以讨论型的课堂模式来进行尝试。
首先,在授课之前,让学生填写好一份导学单。导学单的填写,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的描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再一次解释,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确导学单上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出示两种描写的不同之处,帮学生理清楚如何填写。而在单子上的“人物形象”,则是以出示人物形象的具体概念,并以“数学公式”的形式出现,即“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点+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确回答“人物形象”需要如何回答,区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再以《三顾茅庐》中刘备的人物形象为例子展开说明。
可以说,导学单的出示,就是给学生一个支架,而在导学单的填写以及内容解释的时候,则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独立思索,最终完成导学单的填写。
依据导学单的完成,再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出文中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然后组长负责整理、串词和书写,最后依照自学要求上的汇报格式起来汇报。课堂上给予同学们30分钟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这也就和支架式教学最后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相呼应。
最后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疑惑:
笔者的感受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确实讨论了起来,每一个人都加入其中,甚至有几个小组的成员因为各执己见,都在那争论不休,课后还来老师那里询问这些问题。由此可见这30分钟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绝对利用好了,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理由。在与组长的交流中也能发现,组长不再是自己组织,而是背后有5个同学在帮助,他们也利用起了集体的力量,进行了协作学习。
笔者的感受之二:通过5分钟的组长汇报可以发现,大部分组长的语言组织都较好,能讲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段,与他们一开始导学单上的“人物形象”相比,他们能用具体的例子、具体的语言去阐述清楚,尤其讲清楚了人物的职业和人物的肖像,这两点在整篇课文中通常容易被人遗漏,但是却被他们牢牢把握住。
笔者的感受之三:组长的汇报不再是孤军奋战。通过课上的交流和观察发现,8个组长,都不是自己埋头苦写、组员各玩各的,而是所有组员都能与组长一起磨合,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写了出来,一些用词一些短语,都是通过他们反复讨论所得,有几个小组的讨论,就如上课前老师讨论课堂细节一般,十分细致,反复推敲。
笔者的疑惑是:
1.这样的方式确实促进了学生的自学,对于人物的分析也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笔者来说,如何进行评价成了最大的问题,在最后5分钟汇报的时候,笔者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每一位组长的汇报,不能随意评价,更不能随意否定,因为他们每一个汇报,都是通过5个组员一起推敲整合出来的,一旦否定一个组长,那也意味着否定了整个小组。
2.在整个讨论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但是同时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组长在拼命不断地修改,而其他组员自己的那张纸,原来是什么内容现在依旧是什么内容,很多人基本没有动过笔,只是在讨论和交流。事后想来,是否是因为事先定了组长,所以他们只需要讨论,写的事情就跟自己无关呢?如果换一种方式,随机点名的话,应该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可是会不会加大了难度呢?毕竟不是所有同学都有这样的概括能力和临场表达的。
3.学生课堂的讨论,会不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进步呢?因为事后有同学问问题的时候笔者发现,他们的问题,说着说着就会进入一个思维的定式,而一旦一个同学进入了,往往很容易整个小组都进入到他的想法了了,这样反而偏离了老师教授这篇文章的初衷。比如有同学问道:“乔依和老妇人的汽车难道在餐馆没有相遇吗?”“女店主为什么要潸然泪下?吃饭给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提的很细,细到让老师有时候也不知如何去回答。在这里笔者又想到了之前看欧美国家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大胆质疑,上《灰姑娘》这篇文章时候,老师不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去读去感悟,而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灰姑娘变回去以后,水晶鞋怎么没有变回去之类的,最终老师告诉他们,就是大作家,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走入了“死胡同”,其实这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热爱思考的一种表现,但是这,却偏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脱离了大纲所要求的范围。
论文摘要: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问题行为现象与分析,问题行为的处理与控制原则,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方法。
观看了学校课堂教学监控影像资料,看到上课时有的学生睡觉、有的学生打闹、有的学生迟到、看课外书、听MP3、接打摆弄手机等现象。我们德育教研室老师进行了认真讨论,就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心理控制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课堂组织教学不仅在课的开始进行,而且要贯穿全课的始终。组织教学不是教师的机械施教行为,而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战,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它以智慧打动心弦,以语言启动思维,良好的组织教学是教师应用教学艺术和经验总结的结晶。
一、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现象分析
就课堂教学管理过程来讲,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培训的组织者与施教者,应该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以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培训目标。那么,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有那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教学培训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培训能力与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有激情且风度翩翩,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废话连篇、拖泥带水,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造成消极或对抗的课题心理气氛。二是课堂领导方式,教师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对学生要求严苛,动辄就训斥或压服,学生会产生压抑或反抗情绪。民主式教学培训则易形成和谐的教学互动式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有教无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外,还有生源素质、班级学额及班风等因素。
二、课堂教学、培训问题行为处理与调控的原则
(一)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课堂随机表扬与批评兼用原则。这是一种把赞扬好的、批评差的有机结合起来的组织教学原则。表扬和批评要恰如其分。以表扬为主,表扬可以提名,赏识教育可催人上进,以批评为辅,批评尽量对事不对人,批评应是善意的,反对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二)任何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能超过30秒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处理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耽误很长时间而影响授课进度,甚至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课堂集体纪律差,学生都说话就不讲课了,“你(或你们)说吧,等你(或你们)说够了我在讲课”的消极做法是错误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相当于教师把讲坛的主阵地丢了,靠学生的自觉性恢复课堂良好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做法体现了教者的束手无策和不负责,把“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驾驭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方法
(一)暗示信号中止法。教师对那些课堂违纪学生要用目光暗示和手势暗示等均可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到有效的作用。如发现有学生悄悄说话或看课外书时,用目光凝视对方,或向学生摇头示意,或轻轻摆手,或静场数秒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当学生领会老师的暗示后,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听课上来。
(二)邻近控制法。教师边讲课边走近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旁边,或用手轻拍其肩背,或轻声提醒,或提问此学生同桌的另一名学生等方式控制其行为。
(三)提高兴趣感化法。教师提高讲课的兴趣或提高一点声音,用行动影响或言语劝导使学生思想行为向好的方面变化的组织教学方法。或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可以缓和课堂气氛,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听课注意力。
(四)提出要求移除诱因。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书籍或玩物可以暂时没收以消除诱因即可,一般不批评,课下再处理。对上课时爱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同学,可调开座位,对注意力分散的同学,可安排在教室利于控制的位置,以防出现问题行为。为维持课堂秩序,在必要时也可公开提出要求,以统一课堂行为,但应力戒训斥,谴责与侮辱性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