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现代体育的范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体育的范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体育的范畴

第1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远程教育网络

Abstract:

ThepasttwentyyearsisthetransitionfromtheIndustrialtotheInformationAgeaftergiventhemassiveimpac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mostfieldsofhumanactivity.Therehasbeenasignificantexpansioninthedistanceeducationtechnologieswiththepotential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andlearning.Furthermore,thenewcomputer-basedtechnologiesprovideopportunitiesforenhancingthequalityofteachingandlearning.InrecentyearsdistanceeducationhasbeensupplementedbytheInternet,andcalledasModernDistanceEducation(MDE).TheDistanceeducatorshavewellembracednewtechnologiesinmostofteachingfieldsthanatanyothertimeinhistory,whiletheapplicationofInternettoPhysicalEducation(PE)hasbeenprimarilypiecemealandratherlimited.Thereappearstoexista"blindspot"inthefieldofdistanceeducationdevelopment

PEiskindofactiveeducation,therefore,themostaspectsofdistanceeducationisactiveandcouldsignificantlyimprovetheefficacyoftheinteractiveteaching-learningprocessforPE.EducationprovidersshouldthinkmuchofexploringwaysofusingInternetactivetechnologytoestablishMDEPE,andcreatedistanceeducationstrategyforPEonamulti-mediainstructionalpackage,whichcanbeusedindependentlyoftimeandplace.Foreducationaldevelopmentandacademicresearches,thehighereducationprovisionanditsrevolutioninthe21stCenturyneedMDEPE.DistanceeducationforPEshouldlongbeanimportantpartoftheInstitute’sagenda.Itwould,ofcourse,bequiteindispensableandpracticaltorealizedistanceeducationprogramsforPEintheworldassoonaspossible.ThisstudyoverlooksabriefoutlineofthecomingMDEPEintoday’sglobalsociety.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DistanceEducationInternet

前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网络化与虚拟化;2.公开化与国际化;3.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提高到2010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00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广播电视大学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ss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10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

1.4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

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NetworkOperationCenter)及网管系统(NMS:NetworkManagement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00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00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公司,公司以及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6.主要参考

1.GlennR.Jones,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乌美娜《现代教育技术》,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4.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5.Hayes,H."Modelsforscholarlypublishinginthe20thcentury".Online-Ed,199822May.

6.Taylor,JC."Adualmodemodelofdistanceeducation:TheUniversityofSouthernQueensland".OpenPraxis,Vol2,9-13.1997

第2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

管理学是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其既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也要坚持管理原则,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与规律的一门学科。从研究对象上讲,其包括宏观上的整个国家教育系统与微观上的各级学校组织系统;从研究内容上讲,其既包括教育人事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等;从研究范畴上讲,其主要包括了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四大范畴。

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1.1活动

活动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范畴,从衍生的时间上看,活动一般是先于机制、体制产生的,一般规律性的事物往往先是从有毫无控制的活动开始逐渐地系统化与完整化。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中,要深入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现象,并透过现象了解活动的规律与内在特点,有些教育管理现象在活动产生之前已经出现了运行机制与观念,甚至存在于体制之中,但有些现象在活动出现之后,才形成制度化与理论化,这就需要依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微观层面上的一种活动,其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被限定在体育系统与教学系统的范畴内,需要依照高校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因此,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深入研究其上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1.2体制

体制在学术界是一个用途十分广泛的词汇,在阶级社会中,体制的意义重大,其是一个社会规则运行的重要基础。在教育领域中,体制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其是教育组织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是对教育实施管理的规制体系与组合方式。“教育行政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学校内的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学校管理体制。”[1]教育体制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上至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规范,下至学校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等,从中央管理体制再到地方管理体制,其涵盖了教育领域内的不同管理系统与规范。这表明教育体制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在高校管理体制下进行的,只有明确体制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

1.3机制

机制就是事物内部各组织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组合方式,在教育领域中,是指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教育管理是对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管理,而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厘清其内部运行机制,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特点,进而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创新管理方式。机制在教育管理领域内属于纽带性质,其往往随着活动的产生而不断的完善,并在运转中逐渐衍生出体制与观念,同时体制与观念也能够指引机制的运行,不同的研究范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子系统,深入地研究其运作机制,便是掌握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其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

1.4观念

观念是意识层面的要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产生各种认识的集合,它开源于具体的活动,并不断地总结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形成较高层次的认知,并最终凝聚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观念对于教育活动的价值在于指导与引领,促进各种教育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成为机制优化的重要指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观念的价值与意义重大,科学的观念能够指引其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活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体制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但从根本上来讲是观念的创新,推动管理要素的不断发展必须依赖于先进的观念,更新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这也体现了观念作为教育管理学研究范畴的重要意义。

2基于四大范畴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活动问题

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管理观念、体制、机制实施与落实的主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理论引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多是以实践性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间接性管理经验,开展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并没有根据体育学科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模式,选择管理方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差别,体育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化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兴趣,而过于陈旧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让体育教学过程缺乏新意,难以符合时展的趋势与日新月异的体育新形态,更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支撑。由于我国体育事业起步较晚,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相关细化理论研究较少,而在国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经验借鉴方面也难以为继,这无疑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难以形成系统化与规范化。

2.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体制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是维持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的体系与框架,由管理组织结构与各项管理制度组合而成。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制度的规约与组织的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便无法得以顺利开展,也就无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与结构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根据体育学科的内在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整传统的管理体制,导致体制在规范活动的作用发挥方面有所欠缺。在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化的当今社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尚不健全,许多陈旧的制度不能适用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学情况,尤其是在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育课程管理制度、体育成绩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与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被激发,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及成绩考核的方式在制度设计环节上也略显陈旧。在组织管理机构上,以二级体育学院及系、部为主,虽能够直接领导与管理体育教学工作,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在学习、获取教学管理经验,革新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2.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机制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是在管理体制的框架内,各管理要素的组合方式及运行状态。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如机制运行不畅,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管理的效果。受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体育教学管理机制也存在不完善等问题。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体育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其运行机制是调动各相关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激发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教”与“学”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模式,在薪酬激励、荣誉激励的基础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机制创新,也没有凸显出体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弱化了管理的隐性价值。其次,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评估机制。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持续性的、稳定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往往只是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管理的效能,并不具有全面性与整体性,从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起到监督的作用。

2.4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观念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便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让学生接受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多地接受体育知识,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并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比较陈旧,无法科学指导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更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式一般只注重教学任务的本体性目标,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履行基本的教学职责,把体育课当成普通的活动课进行,缺乏系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在意识与精神层面达到教学的目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体育教育一般是在体育设施不完全齐备、体育师资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完成的,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恰巧也忽视了教学理念的创新,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呆板。另外,管理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体育教师只是完全的被管理者与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教师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并无实质性的话语权,但却成为了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操控者,这就导致一言堂教学思想的不断出现,教师在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单一化的状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技能与情感培养,这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偏差导致的连锁现象。

3基于四大范畴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

3.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便是通过管理调动体育教学中的各大要素,发挥其有效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激活各大要素的重要方式,而真正实现创新必须规范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活动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与首要环节,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器具等各要素必须在正常的管理体系中,活动创新需要调整的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当某一要素有失规范,管理效率与力度将会受到严重削弱,创新难度进一步增大。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并不是封闭式的,而是与外部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彰显时代的价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我国已提出了要培养观念、知识、素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这表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最终要将体育活动内化为大学生的终身习惯,大学生必然要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就必要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变化情况,适时作出调整,赋予管理的时效性。

3.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可以说是管理规则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力求能够以更加有效的体系实施管理。保障管理制度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是实现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完整性是指各项管理内容都具有制度的规约,避免出现制度空缺的现象,造成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混乱,做好管理的评估与反思工作是重要的方式。科学性是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顺应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以人为本”的制度关怀与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制度约束力。在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更是要明确三大基准。其一,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扁平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效率,弱化管理的权力意识,符合高校“去行政化”的管理理念,充分提高各管理要素的效率价值。其二,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与使命,将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享有主体权益,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这是管理体制创新的灵魂。其三,充分下放基层体育教学的管理权限,适当赋予学生部分管理权限,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自我管理,并针对体育教学活动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解放了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管理体制的创新。

3.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新管理机制已成为重中之重。管理机制的创新与管理体制的创新不同,其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进行,从根本上说就要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管理是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其重要的内容便是控制,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约束机制的建立,教学活动中各管理要素都要有序完成自身的职责,即各司其职、各领其责,不能超越管理权限开展活动,也不能消极怠工,约束机制建立的目的并不是限制,而是规范。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激励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增强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而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薪酬激励、荣誉激励、成绩激励等。“由于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上都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根据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办法。”[3]丰富了管理的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

3.4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是将体育精神与文化注入学生思维中的重要方式,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则直接影响管理活动的开展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要着眼于体育教学本身,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大背景,坚持面向现代体育教学、不断激发求知创新能力、以落实健康为根本的管理观念。“教师首先要树立对学生新的评价理念,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看到点滴进步所带来的希望,帮助大学生重新觉察自己,使大学生内在自我潜能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4]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着眼于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面向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理念符合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当今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和‘终身化’已是大势所趋。”[5]激发求知创新能力的管理观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通过调动管理要素,形成利于体育知识创新的各项条件,激发教师与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探索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体育文化氛围。以落实健康为根本的管理观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管理领域的延伸,这既体现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观念,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为社会造就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的创新必须引入终身教育理念,把对每个学生能力的锻炼,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与任务中,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而将终身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理念的结合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8

[2]于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83-184

[3]章璐璐,黄世伟.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中国体育学刊,2014(11):72-73

[4]孔凌鹤.基于复原力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21):58-60

第3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大家上午好!

在这姹紫嫣红,春光明媚的季节,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永川中学第31届田径运动会,在此我代表全体“三会学生干部”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们知道,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体育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也在不断变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正不断地走向成熟和完善。对中学生的素质与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体育得以日益发展。所以,体育对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古罗马竞技场上奴隶间的角斗,到现代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们的竞争,体育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兴奋点,也从来都是教育的关注点。强健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保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现代的人才观,不仅要求我们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要求有健全的人格、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体育运动,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现代体育运动,它的意义已超出了强身健体的范畴。它不但可以增强人民体质,而且可以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本次运动会,学校为我们做好了精心的准备,放手让同学们主要参与筹备工作、裁判工作、组织工作。我们的运动会就是我们的节目,我们每一位永中学子不会放弃这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用我们的智慧、团结的力量、严谨的作风和勤劳的双手把本次运动会办成历届永川中学最圆满、最安全、最顽强、最团结的田径运动会,为永川中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第4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体育;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69-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舆论逐渐对体育与政治的这种关系出现不同的声音。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中,我们不时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说法,“体育就是体育,它并不关乎政治”,“体育就是体育,不能够被政治人为地炒作或夸张”,“希望体育与政治无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体育真的与政治无关吗?上述看法,实际是对体育和政治的双重理解。体育既是体育,又是国家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什么是体育?什么是政治?

什么是体育?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外并无绝对一致地回答,199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体育概论》界定:“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属于身体文化的范畴”?[1]。

体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是指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无论是狭义的体育还是广义的体育都具有整体性与多功能,具有教育、健身与娱乐功能,并通过体育活动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作用。体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没有所谓抽象而纯粹的体育,体育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其他部分包括政治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政治呢?词典上对政治这样解释:“政治就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任何阶级的政治都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取得统治地位为目的[2]。”对政治的概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政治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概括地说,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社会中各权力主体围绕其特定利益,借助于政治权力及其所形成的权威而展开的谋求、规定和实现其特定权利及其特定价值观念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 体育的政治渊源

体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凸现出来,而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远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古代社会中,无论是为了生存和还是抵御外敌入侵,都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有意识地锻炼可以获得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特殊技能,在生产中或与敌人的战斗中获得优势。这个阶段的体育是“自在”的体育。“自在”的体育已经体现了体育为军事服务、为生存服务,也即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可见在起源时期,体育都不是与政治毫无关联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产生了简单的社会分工,体育作为生产与生活技能等的培养,逐渐从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活动。各国、各地区分别发展起来了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开始使体育溢出了教育的范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参加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体育、终身体育逐步成为社会潮流,从事体育运动越来越出于自身全面发展的自觉选择。体育超越了教育范围,成为人类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过程,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而社会进步既是经济的进步,也是政治的民主化。体育是有多种功能的,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调节人的感情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功能和政治功能等。体育功能挖掘越充分,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路子也就越走越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育是一个载体,政治家把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表面淡化政治,而实际是政治功能很强的政治。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从奥林匹克运动来认识体育十分必要。

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中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要体现这一奥林匹克精神,要求全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在五环旗下奋力拼搏,以更快、更高、更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促进人类的团结、进步与和平。这是体育,也是政治。

3 体育体现的政治精神

体育精神的第一要务是尊重规则。体育竞争中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是需要这种勇于竞争、公平竞争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有序发展,我们的政治才能更加民主。全民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培养了这种尊重规则的精神,再运用到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去,一定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体育精神的实质是公平。参与竞争的任何人,无论地域、民族和种族,无论富贵和贫穷,大家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体育精神的内涵是尊重对手。对手是相对而言的,尊重对手是和平、仁爱精神在体育精神中的体现。当前国际关系中,我国一贯强调的政治原则之一就是“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尊重对手,既是体育精神,也是社会生活中无不在的政治精神。体育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尊重失败、超越自我。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当代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无处不在,有竞争就有失败,失败了是败涂地,一蹶不振,还是挫折中奋起,奋力追赶、缩小差距;成功了是止步不前、沾沾自喜,还是不断超越自我,体育精神已给我们答案。

4 结束语

“跳出体育看体育”,这是对体育加深认识的重要方法。所谓“跳出体育”,主要是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对体育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全息”透视,以便于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把握和理解体育,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编写组.奥林匹克[M].北京: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91

[4] 苏义民,何维民.关于体育本质的思考[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5] 李丰祥,王圣.体育需求属性阐释[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6] 安蓉.内隐学习对提高技能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4

[7] 张贵敏.现代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8] 杜伟,等.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第5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 以人为本 现代体育教育观

大学公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是整个人生体育的桥梁和纽带。当今,国内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是“重物轻人”的问题,强化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思想。高等体育改革也不例外,强制改革“重体轻人”、“重技术轻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当今社会发展中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高校体育对未来人才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高尚人格的健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树立,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树立高校体育现代教育观的重要性。

我国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的。由于计划经是部门经济、行业经济,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从本行业需要出发、本系统需要出发,强调专业知识,忽视复合知识和知识结构。反映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我国一些人学体育教育极其强调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不仅竞技运动知识与技术、竞技运动教学与训练形式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学生个体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完成一定的技术动作,获得一定的等级的运动成绩为目标。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方法,仍然充满“训练”、“应试”、“功利”色彩。它强调的是一种教育者主体价值的体现,而不是感受受教育者学习的观念、动机、热爱程度等思想。2002年12月9日由教育部主办,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承办的“全国高等体育部主任培训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和各高校的200余各体育部主任参加培训及研讨,一致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打好身体基础,培养锻炼习惯为己任,为迎接学校体育的灿烂明天而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该思想的作用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社会人文素质,既包括体育文化方向的基本素质,又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社会方向的基本素质。“以人为本”是21世纪时代的主要特征。它强调一切发展都要围绕人的发展。因此,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树立新时期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

二、确立“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念,实现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当代教育学认为:“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当代人文主义课程的特征相一致,即“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我们要确立“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就要贴近学生实际。首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将高校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使之从原来单一的“生物学”范畴扩展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范畴,通过实践和创新的方法,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得到发展。其次,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今社会流行的内容编入教材,增强课程内容的弹性和可选择性。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重视个性发展,构建以创新个性为目的的课程新结构。最后,为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不断推行研究一些新的科学教学方法,把激励学生自主、自愿地活动放在首位,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我,促进个性发展。

三、树立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的现代教育观。

体育源于人类文明,是人文产物。体育教育应弘扬人文关怀,把握体育教育中立体性人格的培养,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重视精神追求。科学体现的是人类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人文精神的科学的融入,使我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人体的纯生物学效益、运动学效益和动力学效益。从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寻找效益,将学生真正视为身心一体,并在教学和训练中综合运用科举手段和人文手段,将伦理学理论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使教师关注学生的运动权利与社会责任感;学生的体育需要与有限的体育资源分配:运动训练、运动成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控制等问题。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最大限度地将人与物紧密结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丰富的体育需求和体育能力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把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场馆建设、器材设备的合理布局、口号、警句、目标等手段,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这样更使大学体育教育充分体现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和人文素养的功能。

四、倡导大学终身体育的教育观。

终身体育的提出,无疑是对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一种挑战。无论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还是在社会体育领域,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对体育科学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和重大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门融运动人体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与行为科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及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促进大学生整体发展与个性特长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大学体育是学生在校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而言,高校终身体育是谋求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整体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近期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为近期目标,因此大学生是实施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替代的主体。综上所述,构建新时期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应该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眼于塑造良好的理想人格,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发展人的自立和自觉,鼓励和促进人的创新才能,激励个性与民主发挥,使高校体育体现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怀,是人的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达到人类自我实现崇高目标,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使整个社会进步、和谐、自然。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必须研究大学生新时期的心态发展、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体育的影响,努力消除旧的体育模式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观的负面影响。将立体体育、合作教育、和谐教育、终身教育、乐学教育、创新教育等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把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具有“丰富人性”,以及“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变成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扬义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好中国学校体育,20019(2):7-9.

[2]刘听.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01(6):15-19.

第6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渠道广泛,它可以是政策法规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家庭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爱好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第7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37-02

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研究是时代和社会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命题和要求,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对体育的态度、行为将直接影响到自身未来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通过对大连高校体育活动主体、条件、形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大连高校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和规律,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一、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含义

1.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2.体育生活方式的含义。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是人们借以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的本质与规律的工具,是一个外延广泛又内涵丰富、复杂和综合性概念。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它是人们全部体育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体育生活方式是从满足人们体育生活需要的活动方式角度加以表述的概念,人对体育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体育生活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不断地从原有的体育生活领域中独立出新的领域。从当前体育生活方式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应该包括教育、健康、娱乐、时尚、交往、大众传播媒介、体育消费、闲暇体育、家庭体育等,可以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所有方面。

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研究

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全人类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我们应积极拥护党和国家提出的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的任务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开展体育社会方式的研究,。这符合我国当前社会改革对体育的需求、适应国际体育运动发展潮流,特别是加深对人的本质属性、体育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对于我国体育理论建设,生活方式理论建设,推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我国国民生活质量都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体育活动主体的现状研究。体育活动的主体就是活动的人本身。伴随着人的活动性质的变化和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又可以是个人的活动、群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乃至全人类的活动。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人们对体育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从统计结果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体育活动,其中男生对体育活动的欲望较之女生更强烈些,态度也更积极些。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更希望自己强健、潇洒、充满活力,又由于男生的性格特点所决定,他们喜欢在体育活动中释放自己;而女生多半以柔为美,因此男生对体育的热爱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每一个成年人应该在每星期的大多数日子里,最好是每天都要进行累计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绝大部分每周参加1~2次体育活动,其中,男生锻炼者明显高于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者中,每次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5~29分钟和30~59分钟两个阶段。美国心脏病学会曾提出,为了保持健康,人们应每周至少有3次运动,每次至少20分钟,最低强度为50%最大摄氧量。由此可见,大连高校学生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达不到国家或国际保持健康标准,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健康的需求,还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多种需求。

2.体育活动条件的现状研究。体育活动条件是构成体育生活方式范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群体和社会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是在外部条件的制约下实现的。大连高校学生在闲暇时间主要进行的活动有读书学习、上网、体育活动、校内外实践等;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至晚上这段时间,通常是和同学结伴在校内免费场所活动;参与频率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学生每周锻炼1~2次,有近20%的学生锻炼3~4次;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希望在免费场所活动,有适宜的运动器材,并且在锻炼时希望有专人指导。目前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全国的消费水平,家庭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为主,信息消费为辅。参加体育活动与否,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很大。

3.体育活动形式的现状研究。体育生活方式是主体和客体条件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是它在体育活动主体要素和客体条件之间建立起了现实的联系,使体育生活方式具有可见性和固定性,是体育生活方式之所以成为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标志。大连高校学生在闲暇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要是和同学结伴活动,占62.46%;另外开设的协会、俱乐部也吸引了将近20%的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男生经常在下午和傍晚参加活动,选择运动强度大的篮球和娱乐性较强的小球类项目为主要锻炼手段,女生对娱乐性强的小球类项目较感兴趣,再者,女生对塑身类项目(健美操)也较喜欢,这恰好符合女生的身心特点。而女生在下午和晚上进行体育活动,占女生总人数的73.42%。学生早操锻炼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男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首先是消遣娱乐,其次是提高运动技能和应付考试。

通过以上对大连高校学生体育生活的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的体育意识有了时代性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引导。我们应该继续结合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继续与发展、借鉴与扬弃的前提下综合相关科研成果,提取前人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提高现代大学学生体育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5,(3).

[2]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现代体育健身;价值

1.引言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身体状况成了影响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亚健康和疾病也成了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之一。顺势而生,健康产业在几十年内迅速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现代体育健身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从现代体育健身在中国成型并发展至今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并成了现代体育健身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健身养生方式。现代体育健身和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彼此交融,互相汲取,让其双方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传统体育养生作为历史悠久,包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和理论。在现代体育健身发展至今这一段时间里,各国人民和我们国内的人都在借鉴和引用中国传统养生的精华。中国传统养生作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的剖析其优点,使其当前的体育健康产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概念界定

2.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合为一体,强化人体各部分生理机能,是一门涉及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综合、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2.3现代体育健身

人们通过健身、健美、矫正、医疗、娱乐、防卫等体育手段,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过程被称为现代体育健身。

3.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体现

3.1传统体育养生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是对现代体育健身的补充

经总结,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是现代的体育健身没有涉及到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思想和理论的根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形成了一个以整体观学说为理论基础、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和认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这思想和理论都是古代人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但是在当代,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其中大部分都是合理、正确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采用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体系,对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体育健身是以中极大的补充。

3.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内容的丰富

传统的体育养生锻炼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相对于现代体育健身的健美运动、健身运动、娱乐体育手段,传统体育养生显得更具多样性。在当代,传统体育养生和相待体育健身的范畴正在慢慢的重合,但是传统体育养生很多内容依然能极大的丰富现代体育健身。例如中国人认为,规律生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适合劳作,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养生经验。在现代,又有很多人把古人的“子午觉”拿来作为养生方法。除此之外,一年四季的节律的合理利用也能对养生提供帮助。根据四时变化,人们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状况来适应气候环境,以此来养生。这些传统的思想都可以被融入到现代健身中来,为现代健身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3.3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发展的促进

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在现代体育进入中国后,相关的从业者根据中国本土的养生项目,结合西方的健身方式,进行改编或创新,从而出现了很多新的健身养生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手段即有国外健身项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具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古典韵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外的现代体育健身进入中国后,对国内本土的养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体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将现代体育健身的内容融合代传统体育中来。

另一方面,在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过程中,国人的健康观和健身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在选择项目上,有一部分人就会选择现代体育健身的项目。在这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也得益于传统体育养生的宣传作用。

4.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融合的因素

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都是现代人养生健身的手段,两者的融合对两者来说都是有益于发展的好事,但是也有很多的因素限制着两者的融合

4.1相关专家的错误态度

在这两个领域,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持反对融合的态度。尤其是在传统体育体育的领域内,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体育养生,就应该是原生态的养生术,不应该掺杂其他不相关的内容,这样会导致原有的文化遭到破坏。其实这种想法和态度是错误的,任何文化或事物要发展都应该要舍弃陈旧没有价值的部分,要保留其

精华,祛除其糟粕,这样才是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继承。

4.2健身人群的盲目性

在健身人群当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对于新的融合项目并不接受,这是两者两者相融合和融合项目的推广的障碍。

4.3两者文化的差异

两者文化根源和底蕴差距很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几千年前就出现的古代人所创造的文化,而现代体育健身是在有现代科学作为依据之后发展起来的。两者在很多基本观点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传统体育养生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之不同的是现代体育健身的起源和发展依赖于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和“高、难、新、美”,这导致,两者在很多的方面一直在争辩,也没能分出对错。

5.结论与建议

5.1相关体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知识。融合两种文化在健康领域内的不同手段,不仅要对两种文化本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要具有体育创编理论和美学的知识,如此,才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新的健身养生方法。

5.2相关专家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不能单一的看待传统体育养生或现代体育健身,要充分的了解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整合。

5.3从事传统体育养生工作和研究的人,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传统体育养生推广之后,我们才能了解它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它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5.4要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既要增加队伍的规模,也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才是推广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人员。

5.5政府要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做到发展有人指挥、推广有人去做、信息有人采集、回馈有人处理、出问题有人负责。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第9篇:现代体育的范畴范文

一、体育教学策略的内涵述评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下位概念,在弄清楚体育教学策略的内涵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教学策略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国外的学者如E・D・加涅认为,教学策略是指“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两方面;保罗・D・埃金等人则强调,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目标所设计的指示性教学技术。我国研究者对教学策略的看法大致有三类:第一,把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设计,即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第二,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理论性,可以看做是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第三,认为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述三种认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策略的范畴加以界定,其共同点是: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目标服务的,至于其内涵是什么,皆因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对教学策略所属范畴的定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依据对教学策略的界定,国内学者对体育教学策略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骆秉全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调节和监控。并将其分为教与学方法的选择、调控和监控等部分。邵伟德认为,体育教学策略可理解为顺利有效解决体育教学过程所遇障碍和困难的巧妙设计的方法。单炯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是由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步骤,以及措施与控制技术、技巧、艺术、谋略等构筑成的优化设计的教学方案,由指导思想、实施程序、行为技术、效用评价等四部分构成。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在定义体育教学策略时要根据体育教学自身的特色,根据目标、教学对象来阐述,此外,既然是策略就应该考虑到操作的可行性,没有哪一个策略是一成不变的,策略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整。因此,本研究在其他学者分析的基础上,将体育教学策略定义为:在学校体育总目标的指导下,为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体育学习而对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种预先谋划,该谋划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学生自身特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弹性调整,是一种系统决策的动态过程。

二、体育教学策略的构建述评

目前世界上还未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教学策略的构建体系,近20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对原有不合理的教学思想与行为进行反思批判基础上,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构建,立足于人的发展,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对现代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现代教学策略构建的依据

(1)现代教学策略的构建,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依据: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主要有:①主体性教育理论: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基础。主体性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②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理念下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相对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方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3)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强调现代学习观的确立,因此,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应体现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

2.体育教学策略的结构

体育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体育教学策略的构建就是将体育教学策略各组成要素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

(1)指导思想,即某一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它能对具体的教学策略作出理论解释,是体育教学策略的核心。

(2)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对其他教学要素起制约作用。体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活动细节、活动方式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存在。

(3)组织程序,策略过程有自身的操作序列,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序有一定的前后顺序,但没有定式,可以随着教学条件的变化以及教学的进程及时调整和变换。

(4)操作技术,即体育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方法和技巧要保证体育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就必须提出简明易行的动作要领。

3.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策略

通过文献分析,不同学者对体育教学策略研究角度或者侧重点不同,就存在不同的教学策略分类。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根据认知结构建立的策略:搭建桥梁策略;归纳、比较策略;逻辑整理策略。

(2)互动策略,即通过认识互动、信息互动、角色互动来组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整体研究为中心的策略: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师控制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以项目为中心的个别或合作教学策略;以教学构成因素为主的策略: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性策略。以整个教学过程为主的策略: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的策略:个性化备课策略;自主选择课程策略;分层、分组教学策略;多样化测验和考试评价策略。此外还有合作教学策略、探究教学策略和自主学习策略、心理引导策略等等。

三、关于体育教学策略文献的分析

通过对中国知网近几年的文献进行分类查找和分析,主要问题在于教学策略理论论述过多,教学策略理论在体育实践应用中没有很好地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策略停留在理论阶段,主要是将教学课堂中某一阶段进行了策略构建,在文献论述过程中,缺乏具体课堂实例或者实际分析来论证,构建比较笼统,缺乏整体观和大局观。此外,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涉及的范围是中小学,对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献偏少。本人认为,在今后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过程中,我们在抓紧体育基础教学的同时不妨多涉足职业类院校,因为职业院校学生个性鲜明,活泼好动,有职业定向,我们若能有效地构建出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策略,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就业等将会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全面的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夏霰芳.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2007(13).

[2]刘健.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3).

[3]骆秉全.论体育教学的策略[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3):31-35.

[4]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6-9.

[5]单炯.试论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J].体育科研,2000(2):39-41.

[6]张天包.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钟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钱钧.体育教育策略的构建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9).

[10]张建文,黄江华.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类型[J].襄樊学院学报,2004.

[11]江亮.学生认知结构解读与体育教学策略建构[J].体育世界,2009(9):64-65.

[12]吴小月.体育教学策略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