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竞技体育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技体育的发展

第1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保险 体育改革

竞技类体育保险主要指的是在竞技类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保险行为,这种保险活动和其他的保险活动都属于一种商业行为,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类体育的保险上有十分严格的法规规定,以及高效的管理保险制度与体系,能够在竞技类体育活动中给竞技类运动员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人才技术队伍和成熟的保险产品。

1 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的体育保险制度导致运动员自我保险意识较差

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运动员的各种意外伤害长期由国家负责,他们已经习惯在发生意外后由国家承担后果,在我国,除了一部分商业运作水平高的俱乐部,很大一部分运动员都不具备自行投保意识,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于此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国外的运动员都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身体投入重金进行保险与训练,由此一来,市场经济下,很多运动员都得到发展,大多数竞技类运动员都为自己的一条腿以及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投下非常大额的保险。如国际米兰的罗纳尔多为自己的双腿投下了数千万美元的保险,这意味着,如果他本人因为腿伤而不能在足球场上继续工作,那么凭借着保险金仍然能够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1.2 保险公司本身的运营能力不足

竞技类体育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却一直没有较大的发展,从很多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因为保险险种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很多地区的费率较高、不同险种中存在着诸多不明确条款以及不够及时的赔付能力都使得我国很多体育运动员和保险公司不敢参与。因为竞技类体育本身各种项目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就会发生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一些具有较高危险性的竞技类项目,因此对于高危险性的竞技类运动保险品种的开发和相应的风险承担都有顾虑,这就造成了对于高危性竞技类运动险种服务的欠缺。

1.3 竞技类体育费率难以界定,险种缺乏

很久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没有被各大保险公司纳入到正常经营项目中,在保险行业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精算,但是还没有一个用于竞技类体育的精算模型,这就导致了日常的风险核定中难以对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如果无法对风险进行详细的运算就难以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定价。除了在精算方面竞技类运动项目对于身体的损伤也没有完全的了解,只凭着保险公司单方面很难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和保费定价。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保监会已经上报的保险产品目前只有四种,这几种保险产品分别为水下运动责任保险、滑雪类运动意外伤害险、跆拳道意外伤害和道馆责任保险以及登山户外运动意外人身保险。因此很多运动员虽然想对自己的某项运动项目投保,但是保险险种的单一严重制约了竞技类体育运动的保险发展。

1.4 竞技类体育运动中介主体少,专业性差

保险中介类机构的发展水平体现了该种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根据保险业的惯例,竞技类体育保险通常是由保险经纪公司代为办理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保险市场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投保人都是通过经纪公司进行投保,在我国的香港地区,这个比率将近百分之六十以上。因为我国内地的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项目起步本来就比较晚,直接导致了保险中介行业发展滞后。直到2004年我国第一家体育竞技类运动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除了保险中介机构较少之外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发展缓慢还因为这个行业本身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造成了在竞技类体育保险行业中缺少保险专业人才。整个竞技类体育保险工作从体育风险的评估到新险种的协助开发,从投保后的售后服务到发生事故后的理赔工作都需要体育复合型保险工作人员的参与。

1.5 与竞技类体育相关的保险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截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体育基金会和保险公司共同制定的《国家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方法》等对于国家运动员伤残开始有了涉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保险法和体育法没有涉及体育相关保险,虽然我国的保险法经历了多次的修订,但是为了强化保险法在体育保险理赔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通过更加详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有益的细化和补充。

2 我国体育竞技保险发展对策

2.1 改变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的观念

我国很多的保险界专家认为我国的体育类保险应该属于商业类保险的范畴当中,这一点就决定了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一定要通过市场化的道路进行发展,但是我国体育运动中的竞技类项目真正实现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并不是很多,而且我国很多的运动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应该有国家所有转向自我所有,在这个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国家有关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加大对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的宣传使得运动员对运动类保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真正树立一个明确的保险意识。除了要改变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还要加强运动项目主办单位的保险承购意识,因为人们对于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风险认识不够充分,只有在发生了事故造成重大损失之后才想到保险可以作为转移意外风险的重要工具,所以要通过承办赛事机构加强风险宣传教育,提高整体保险意识。

2.2 加快我国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的市场化运作

竞技类体育保险项目和体育事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为了能够促进竞技类体育的发展,除了要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还要调整好保险产品和竞技类体育的关系,在双方的发展过程中要尽量融入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元素,从而促进一种新型的市场关系。目前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和体育项目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一种赞助的形式进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在市场化初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竞技类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纵深发展,这种赞助类型对于庞大的竞技类体育市场是远远不足的,通过建立新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促进我国竞技类体育项目的保险市场发展。

2.3 加快开发新型保险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

我国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根据我国国内的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开发出新的保险品种,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和国外保险公司竞争的实力。在进行根据市场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制定合理的保险费费率,保险公司要在能够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维持公司的良好运行,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过分重视短期利益,以此避免在日常业务开展中产生道德危机等风险。同时在险种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和保险公司以及和保险中介公司之间的合作,在开展业务之前要对竞技类体育市场进行充分地调研,调研后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在借鉴国外成功开发保险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我国竞技类体育市场的保险险种。

2.4 发挥体育保险中介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中介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待开发市场,这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的现实情况是十分不相匹配的。建设一个良性的竞技类体育保险中介市场,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同时注重对保险和竞技类体育的并重教育,两者教育不可偏废,以此培养同时精通体育和保险领域的人才,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来加强对竞技类体育保险公司发展环境的建设,为体育保险提供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的服务,将市场当中潜在的需求转化成为实际的市场需要。

2.5 建立、健全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是比较健全的,很多国家对于所有体育项目和运动员都进行了相关投保。在我国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发展过程十分缓慢,而且远落后于现代化的体育保险发展。所以我国要在体育保险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和体育保险有关的内容,同时在进行竞技类体育运动时必须要进行商业投保,以此提高对于运动员的保险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竞技类体育保险是社会商业保险的一部分,社会保险体制的不断发展也在推动着竞技类体育本身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根本性转变,而我国的竞技类体育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运行中不断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竞技类体育保险作为一种保险事业,国家要通过投资和合理引导实现保险资源在该行业的合理配置。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对竞技类体育投资行业做出管理,制定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通过对竞技类体育行业进行评估,对该种保险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在未来的几年中将竞技类体育保险事业当做保险行业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逐渐强调竞技类体育保险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林学斌.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保险发展趋势探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4):19-20.

[2]徐云.对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再认识[J].体育世界,2012,(3):53.

[3]王贞琼,雷选沛,陈宏星.北京奥运风险管理与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J].理论月刊,2013,(10):78-81.

第2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严峻形势;对策

1.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存在严峻形势

1.1群众体育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运动的本质实现的保证,竞技体育运动反过来促进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唇齿相依,共荣共存,竞技体育离开了群众体育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995年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群众体育有了较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群众体育消费逐年提高,群众体育组织得到加强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场所、设施明显改善。但相比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明显滞后,这将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动力。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因此,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期滞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协调,必将让人们对竞技体育高速超前发展产生质疑,同时,也会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群众体育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加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也是竞技体育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我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从奥运贡献度分析,第29届北京奥运会入选的奥运会运动员中,东部入选的就有440名,占总人数的68.86%;中部107人占总数的16.74%;西部有92人入选,占总数的14.39%。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中,来自东部的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73.68%,中部占金牌总数的17.54%,西部只占8.77%,获金总数不足1/10。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09年第11届全运会的参赛成绩和获得的奖牌数的统计(不含和各大体协数据),东部的十个地区在此届运动会上获得的奖牌数量占十运会奖牌总数的65%,中部的九个地区占22%,西部的十二个地区仅占约13%。呈现出竞技运动成绩上东、中、西部区域的巨大差异。在运动员数量方面,我国一线运动员中,东部地区占了总数的1/2,具有绝对优势;从运动员等级指标分析,国际级和国家级运动员人数中,东部也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中部次之,西部只占1/5;只有后备力量的储备上,西部占总数的1/3,相对较高。这些指标充分体现出东、中、西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方面的巨大差异。资料显示,在2003年全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场地从812118个增长到850080个,全国乡(镇)村共有体育场地66446个,仅占全国总量的8.18%,体育场地城市与农村发展水平不均衡。

2.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2.1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实现项目协调发展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对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巩固和保持原有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金牌的项目分布,挖掘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金牌潜力,提高篮球、足球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集体球类项目水平,同时,实现夏季与冬季奥运会成绩的协调发展。这些要求正是我们今后应加强和完善奥运战略布局的重点和思路。要结合我国地域广阔和人群差异的特点和优势,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着眼长远,协调奥运与全运,合理布局。具体地说就是:巩固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保证投入,挖掘潜力,继续保持优势;加速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的转化,增加投入,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实现金牌突破,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大力加强“金牌大户”田径、游泳、水上项目,以小项突破为重点,科学选材和训练,力争早日突破;抓好群众基础好、观赏性强的足、篮、排等球类项目,以女排、女足、女垒、女篮、女曲等项目为重点,力争出现好成绩。

2.2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提升竞技体育比赛的国际水平

竞技体育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比赛来安排和进行的,可见竞赛是高水平体育运动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协调作用,深化全运会、全国城运会、全国冬季运动会、全国单项竞赛的改革,建立起一套与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国际大赛衔接,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不同层次队伍的需要,适应竞赛市场要求、有利于高水平训练需要的竞赛管理体制。改革全运会设项、参赛条件、计分办法,围绕奥运项目布局,加大全运会的奥运战略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合力,实现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奥运战略。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的国际化,是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是竞技体育话语权的集中表现,也是各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组织影响力的体现。各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广泛参与,不但给运动员提供了更多比赛交流的机会,还提高了比赛的竞争性和激烈程度,赛事更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使更多的赞助商、媒体和观众参与其中,提升了赛事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3体教结合,完善竞技体育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第3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97-03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包括竞技水平外,国民素质、体质,体育意识、参与体育的程度,也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有多强的标准。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该如何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寻求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途径,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1 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1.1 正确理解体育强国的概念

在体育强国的概念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们回答的共同点是:体育强国的概念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数的形式来体现,是一个国家体育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体现,只有基本特征并无统一标准[1]。由于“强”与“弱”是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固定、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界定体育强国的标准,只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进行相应的比较而得出的定性化的评价。那么应该在体育发展的哪些领域进行比较才能体现一个国家是站在体育强国之列呢?我国的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作出了回应,认为衡量体育强国要有8个标准:1.在奥运会上的体育成绩是否名列前茅2.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否普及3.体育法律法规是否完善4.体育管理机制是否健全5.体育产业是否发达6.体育传播是否具有影响力7.体育科研成果是否先进8.体育国际交流是否丰富。[2]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不能单凭在奥运会上获得最多的金牌就能成为体育强国,还要对其他的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与评价。纵观那些属于体育强国的国家,我们均可以看到他们的大众体育都发展得很好。如,芬兰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有7 000多个体育俱乐部、丹麦约1/3的人都是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3]。可见,只有普及大众体育,点燃全民对体育的热情,那么竞技体育才能获得更优秀的后备力量,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也会因为庞大的受众而发展迅速;国家也才会重视对体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就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来看,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及整体身体素质、公共运动设施的普及程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及促进其发展更能体现国家发展体育的初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这也和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吻合的。当体育得到国民的热爱,能认识到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而乐于参与其中,当体育人口不断增加时,当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时,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站立于体育强国之列。

1.2 正确看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初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众所周知,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迅猛。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顶级选手在很多项目中争金夺银,如奥运会上,如亚运会上。在2010年广州举办的16届亚运会上,中国国歌在单曲循环,足以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势态。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需要凭着举国体制来追求竞技体育的辉煌,那时我们迫切地希望通过体育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当时的体育被赋予了太多各种各样的意义。正如郎平在自传中所追述的那样:“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女排的集体照做在日历上,还有纪念币、纪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样。逼着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可见,竞技体育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而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内涵。特别是在20年多前,我们是那么地需要用体育成就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即使在今天,竞技体育依然背负太多的责任,它以在世界竞技体育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上夺取奖牌为目的。再看看全民健身的发展,它是以增强国民的体质、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全民健身所体现的体育目的显得单纯多了。参加体育运动,只是因为个体需要健康与快乐。在1995年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特别是有了《体育法》和《纲要》对体育资金、体育物资、体育场地设施等的明确规定,开展全民健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周围的公园里都有了配套的健身场地与器材;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健身热情和参与人群也比以前增加了;政策调控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体育使得群众的寿命与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多年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已日益完善,大众体育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展势态良好。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不但促进了我国体育总体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两者的发展都是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都能体现和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和体育总局的精神,是利国利民的体育发展计划。

第4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具有5000 多年的文明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这块神秘、奇特的土地上,领略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影响力所表现出的特征看,奥运会本身并不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迎合奥运。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中国文化事业的自身,在于文化事业的内部。2008 年奥运经济与社会为这一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一个契机。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计,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1、中国体育文化的全球趋势

1.1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

一百多年来,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几代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 枚金牌荣登金牌榜首,打破了美俄(前苏联)长期以来垄断金牌榜首的传统格局,这是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一次巨大飞跃。

1.2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资源大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育全球化不是单一的状态,而是一个完整融合的进程。体育全球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观念、认识、价值观以及习惯行为旧模式的束缚,加之西方实施文化霸权,形成了在思想意识领域和创新能力方面对它的依赖,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只停留在保护与继承的层面上,没有把它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并未从根本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小国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接受与认同,标志着体育全球化时代已经形成。

2、中国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1 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文化

综观当今世界,目前大型赛事的主办权之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一般都是由几个国家、城市之间互相竞争后产生的。体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形成提供了稳固的群众基础,整个社会对体育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公众的普遍参与和观赏为体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文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娱乐口味,比赛的激烈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适合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新闻媒体的传播与炒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在众多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体育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体育产业也成为最有力的产业、世纪最赚钱的明星产业是借助媒体的巨大辐射力才使得体育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营销产业,媒体的推介使其具有压倒其他文化的趋势。目前竞技体在现代社会中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传播,无论是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都迥然有异于传统的体育文化。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努力上更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就纵向的体育文化厚度而言,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在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传统体育文化积淀的力度是与该文化的载体―人口数量成正比的,人口越多,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和传承性就越好,因此,中国众多的人口蕴含着巨大的体育文化力度。中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具备了其母体的各种特性,道家文化的尚中求和提供了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自觉性,在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体育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中国既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经验,也有输出中国文化的勇气,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涵养、改造具有顽强的毅力与海纳百川的宽容。它以追求功利作为发展动力,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当世界走向老年化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理应受到老年体育的青睐,在讲究健康和休闲的今天,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是21世纪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小结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性质不同的体育文化体系,任何体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文化的选择和吸收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对待外来的体育文化,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应该是:凡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都应该继承或吸收,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一种既有民族个性和特殊性,又有人类的共性和普遍性的体育文化。只有聚集各种品质迥异的体育文化构成一个文化宝库,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才能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支撑中,激发人类的灵感,引导某种体育文化的革新,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燕.浅析全球化体育运动[J].集团经济研究,2004(12).

[2] 曹卫.体育休闲的理想与现实[J].体育与科学,2004,25(3).

[3] 王文章.加强休闲文化研究促进社会全面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2).

第5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来吧冠军”;电视真人秀;竞技体育;受众;拟态真实

[DOI] 10.13939/ki.zgsc.2016.28.245

1 真人秀与节目“来吧冠军”

1.1 真人秀节目现状

真人秀,目前在各领域均没有规范而明确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即真人实镜秀,是一种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声称是百分百反映真实自我的电视节目。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一种由制作者制定游戏规则,由普通人(明星以生活中的身份)自由参与或被选择参与已经设定了基本模式与程序的舞台选秀、婚恋相亲、智能竞技等活动,其过程被全时段、多机位现场拍摄录制,经过戏剧化的剪辑处理,在电视或者网络平台播出的节目。”[1]

在真人秀节目中,“真”是它存在的生命线,所谓“实镜”即真实的镜头记录,它是一种纪实而非虚构。“人”是它的组成核心,我们通过真人秀节目是要从个性化的角度去对一个人重新了解和认识。“秀”则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档电视栏目,“秀”符合传播学“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目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虽然在整体节目设计上讲求真实不虚构,但在后期剪辑处理中,充分利用音效、字幕等技术手段,力图最大化凸显人物关系的戏剧冲突性,满足受众观赏需求。

1.2 节目“来吧冠军”

1.2.1 节目概况

浙江卫视和蓝天下传媒联合出品,肯讯传媒联合制作的大型励志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来吧冠军”于2016年4月3号晚20: 30首播,率先吹响竞技号角。该档节目史上第一次将竞技体育比赛与电视综艺相结合,这是竞技体育真人秀领域的全新尝试,开创了体育综艺节目的全新局面。

节目采用明星与世界冠军各自组队,借助特定道具和自制比赛场景来实现颠覆性的真实体育对抗,首期节目明星队即遭遇强敌,挑战由郎平教练带领的中国女排。参与这期的中国女排运动员包括惠若琪、张常宁、张晓雅、朱婷、王梦洁和丁霞这六名即将出征里约奥运会的主力队员,明星队除了常驻嘉宾队长贾乃亮和陈嘉桦Ella之外,还包括演员陆毅、陈建州(黑人)、胡兵、超模何穗、人气偶像汪东成。

1.2.2 创新模式获得业内好评

“来吧冠军”一经播出即引起热议,在技术层面,由于节目的拍摄场地是一个由体育馆改造而成的演播室,如此一来,既保留了演播室的灯光、音响等技术优势,又可以因为空间的开阔性,在机位设置上增补体育直播和真人秀两套系统,做到无缝切换。

节目中既有竞技体育真实比赛的紧张激烈,又有电视综艺的喜剧娱乐元素,不少网友评价其“好看又好玩”。首期节目结束后,中国女排姑娘和郎平指导迅速蹿上话题热搜榜,“来吧冠军”得到了包括体育学和社会传播学领域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其微博称:“‘来吧冠军’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它刷新了人们对于综艺节目的偏见,告诉社会‘导向正确’和‘好看’并不矛盾:节目的立意决定方向。‘专业性’和‘娱乐性’并不矛盾,因为体育本身就是最好的真人秀――有悬念、有对抗、有明星、有意外。”

“来吧冠军”以冠军和明星比拼为主题,运用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道具和自制环节。虽然这是明星至上的综艺时代,但是体育冠军仍然是节目的最大主角。在欢乐的竞技氛围中,传递出无限的正能量,选手们拼搏进取的奥运精神展现出自信勇敢的精神面貌,正契合了全民体育的宗旨。

2 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解读

2.1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指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特定情感和心理需求,通过主动接触和使用媒介,选取满足自己需求的内容。[2]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个人与社会互动,其二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映射和思考,其三个体求胜欲望和竞争心态的满足。

在真人秀节目中,即便是参与者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但是在参与过程中,个人将加入到集体队伍中,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主持人往往也十分善于活跃现场气氛,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家共同为实现特定的团队目标而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团队中获得归属感。观众也可以通过参与微博话题讨论等方式,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实现了个人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诉求。其次,真人秀节目构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为框架,观众往往会直接根据参与选手在其中的言行举止来重新获取对这个人的喜恶评价,以此为镜,往往可以映射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一份调查问卷中,参与问答的311名观众当中,52%的人表示收看了体育类真人秀节目后,增进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意识,42%的人表示有利于自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2 拟态环境中真实与虚拟的平衡

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即“传媒所构建出来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具有一定差距,受众对于客观真实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困于媒体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

在我国,真人秀节目是伴随着消费文化而逐渐兴起的,在此背景之下,电视节目的发展不免要迎合商业利益,追求更高的收视率。这就要求真人秀节目的“真人展现”要做到最大化迎合观众需求的“秀”出来。受众往往对于他人的生活具有猎奇心理,真人秀节目采用“纪实的全方位镜头拍摄”,在后期剪辑中再通过细节刻意放大某些人物的特定个性,扩大节目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这些是参与者无法控制的。因此,真人秀节目是将纪录片与剧本式人物再创作相融合,由此一来,在真人秀节目中展现出来的“真人”就是片面化的,是媒体想要观众看到的“拟态真人”。

3 解构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

3.1 人物和竞技项目选择的话题性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如何选择参与嘉宾和比赛项目至关重要。

“来吧冠军”在项目选择上颇具技巧,12期节目均聚焦在大众熟悉程度和接受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上,例如足球、篮球、游泳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观众基数,契合了全民体育的宗旨。具备较强的观赏性是这些项目被选择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团队参与的足球、篮球和排球项目中,队员众多,由于个体差异而产生的戏剧冲突也会大大增强节目的可观赏性。再加上,每期都有不同的高颜值明星参与进来,提升了节目的视觉美感。除了根据受众追星特点以及比赛项目需求选取适合的明星参与之外,节目所邀请的专业运动员也自带粉丝效应,例如李娜、孙杨和邹市明,前两者除了非凡的冠军实力之外,自身就具备姣好的外形条件,孙杨的新 浪微博粉丝数量更是高达2700万,赶超众多娱乐明星。而邹市明在2015年参加录制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展现出不同于拳台之上的呆萌奶爸形象,深受观众喜欢。

3.2 节目环节设计推陈出新

尹鸿教授认为在真人秀节目中,悬念是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竞争是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5]这二者是一档真人秀节目能够热播的必要因素。

“来吧冠军”在环节的编排上,尤其注重竞争和制造悬念。世界冠军与业余的明星选手之间毕竟实力悬殊,即使借助新奇的道具和规则,也无法弥补竞技技能力上的差距。职业运动员最终取得比赛胜利是大部分观众能够想到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在节目中观众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最终谁赢谁输,而是比赛过程中双方的表现。节目通过自制比赛环节规则、启用特殊道具等方式,力求增加比赛的悬念性,实现了业余明星选手挑战职业冠军在实力上的“平等性”。

3.3 内容编排凸显戏剧张力

“来吧冠军”在节目内容编排上,注重专业和娱乐相融合。真正的竞技体育比赛是严肃而紧张的,然而当竞技体育走进电视综艺节目,必须要考虑两者如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即激发冠军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明星参与体育项目的综艺娱乐细胞充分释放。

“来吧冠军”启用了资深综艺节目主持人何炅担任比赛仲裁,实则担任了整体节目进度的掌控者。在正式比赛环节中,他自然担任了比赛的解说员。综艺节目主持人对于节目的趣味性表达明显增加,他们比职业的比赛解说员更加轻松活泼,例如在讲解比赛中带入了更多网络语言、调侃语言,符合了电视节目的娱乐效果需求,观众在观赏比赛的时候不会产生疲劳感和乏味感。语言更加直白简单,浅显易懂,方便观众更好的阅读比赛,了解比赛细节。

3.4 角色塑造立体而鲜明

在过去,对于职业运动员的纪录片和访谈,绝大多数都是聚焦在他们的刻苦训练上,讲述荣耀背后的心酸和努力,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运动员严肃紧张的生活状态、高强度的训练安排。明星方面,偶像崇拜更是当今社会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明星身上的光环让他们变得神秘而有距离感。

“来吧冠军”在人物角色和个性展现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让偶像明星摘下光环,变得更加亲民,让运动员适度脱离严肃的竞技状态,展现生活中活泼的一面。他们都在节目中自由地展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4 结 论

在如今真人秀大行其道的中国电视节目中,采用适当的娱乐化方式,符合传播学理论,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来吧冠军”将明星、竞技体育比赛和综艺元素相融合,是体育综艺节目的全新尝试。通过明星效应引发社会关注,选取大众项目进行全民推广,精心设计节目环节,进行内容编排,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缩小了观众与竞技体育之间的距离,增强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在节目中展现出的对突破自我的追求,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当前的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如何让其保持长期的活力需要体育人和电视人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特点,使其生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吕,雷雨晴.真人秀节目创作的原理与原创[J].中国电视,2016(2).

第6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教练员 自我发展意识 调查研究

一、前言

(一)自我发展意识的定义

意识,作为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指人在周围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

“自我发展意识”是指把对自身发展这一现实问题的认识观念化,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进而指导人们自觉行动。它是自我意识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自己对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二)选题依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终身学习阶段,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竞技体育教练员要想带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运动队,首先自己应该具备终身发展的自觉性。由于竞技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竞技体育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运动员同场竞技,因此,竞技体育的“世界性”要求竞技体育教练员必须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实现自身专业随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田径、篮球、乒乓球)、河南大学(田径、篮球)、河南师范大学(排球)、河南财经学院(田径、武术、健美操)和河南理工大学(篮球、武术)的教练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在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相关网站上查询有关此项研究的内容,了解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项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2.问卷调查法。依据研究内容设计出调查问卷,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的特色项目的教练员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总结。

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倦怠对自我发展意识的影响

所谓倦怠(burnout)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渡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教练员的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压力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教练员在职业行为过程中情绪衰竭,工作没有激情和动力。在对河南高校竞技体育教练员自我发展意识的调查问卷中“您对自己从事教练员这一职业感到是否满意”,有29.5%的教练员认为比较满意,另外有58.8%的教练员则不满意,还有11.7%的教练员选择很不满意。

究其原因,可能是竞技体育教练员这一职业各种过度的压力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高度衰竭,情绪上极易产生倦怠。

(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对自我发展意识的影响

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是制约教练员自我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教练员自我发展是通过自主活动来达到的,教练员的发展愿望只有落实到自觉的学习和实践中才有可能转化成现实的专业素质。调查问卷显示:利用训练之余时间去学习更广泛知识来丰富自己经常会的的占41.2%,偶尔会的占53%,从没有过的占5.8%;在学习对训练理论有指导意义的上位学科上一直在学习的占17.7%,经常学习的占23.5%,偶尔会学习的占53%,从没学习的占5.8%;在处理人际关系,很善于的占29.5%,善于的占23.5%,还可以的占47%,不善于为0;在是否经常跟兄弟院校进行交流这个问题上,经常的占70.5%,不经常占29.5%,从没有的占0%,从每年进修的情况来看,从未进修的占29.5%,每年能够进修一次的占58.7%,能够进修两次的占5.8%,参加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占0%。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河南高校竞技体育教练员部分存在有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中有70.5%的教练员对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负向评价,可见大多数教练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经常会感到压抑、焦虑对当前工作失去兴趣,敷衍了事,缺乏进取心,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愈发漠然,进而严重影响到教练员的自我发展意识。另外由于教练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的工作特点,所以他们在自我发展的活动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很多,甚至是没有,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教练员自我发展意识。

(二)建议

1.教练员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提高处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另外,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更新评价机制,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2.增强自我解放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练员的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教练员自我解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7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育 体育消费 体育产业经济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F121.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尤其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体育产业更是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产业化是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我国,高校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学生对体育的追求及其体育消费观念是体育产业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校体育教育影响了高校体育消费观念,提高了其消费能力。文章从高校体育教育对于体育产业形成的影响,针对其影响提出了可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案实施。

1高校体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

体育对象是体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随着高校扩招,目前高校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体育教育的方式对于学生体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体育产业化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首先分析高校体育在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高校体育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的提高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知,对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辨识能力,这种能力比其经济能力的提高更具有积极意义。体育消费因而成为可能,体育在产业化过程中,其项目被接受程度是制约产业化的主要因素。而高校体育教育凭借着正确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培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体育项目以及新事物,从而增加体育消费需求,完成体育教学技能化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

1.2高校体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消费意识

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形成了体育消费意识。而消费意识最终促成了体育消费过程。高校体育不仅包括技能教学,还强调心理培养、健康教育以及经济教育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完善,一方面追求体魄的健康,一方面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使得体育比赛、体育竞技等产业化的项目得到认可。并且,高校体育注重体育观念的创新,大学阶段,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因此很多学生的体育个性在这一阶段得到发挥。这说明了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关键的培养上具有积极作用,成为体育产业化的基础,也是我国体育竞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2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策略

基于高校体育教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形成的作用,我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做如下分析:

2.1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影响。为此,高校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提高教师对于体育产业化的认识,一方面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使高校体育教学策略发生转变,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其成为体育产业形成中的重要组成因素。目前,我国大学阶段体育教师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加大培养力度,培养和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提高对大学阶段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2.2适当增设体育课时和内容

由于大学阶段,学生的专业课和基础课程较多。因此,很多学校仅将体育设置在大学的前两年,这对于一些缺乏体育基础的学生来说很难形成对体育的兴趣,造成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缺失。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如下。其一,在大学阶段,增加体育课程学时,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感受体育,培养其成为体育比赛的人才;其二,针对体育内容进行改革,重点强调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从而将体育锻炼作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对于全民体育具有推进作用,可拉动体育消费,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形成。在基础教学上,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体育,喜欢体育。

2.3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

上文我们分析,学生和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化形成中的重要因素。

为此,高校应重视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场所的建设。教育部门应增加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扶持,并降低学生进入社会体育场馆的门槛,促进学生体育竞技技能的提高。从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出发,对其具有的条件进行整合,采用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开发适合大学生的体育项目。

2.4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模式

大学生对体育比赛具有向往,源于自发的比赛和竞技项目较多。但对于相关部门来说,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并不多,这说明了社会及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形成的作用尚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校应对这一点进行改革,组织不同项目的比赛,组织学生进入体育社团,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以及体育意识,从而使其成为拉动体育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总结

我国体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化模式具有必然性。而高校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对于体育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高校应增强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调整以往的体育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消费能力的培养,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红妹.中国城市消费者个体差异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0(3).

[2] 刘惠.高校体育产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研究[J].产业经济,2009(4).

第8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出路

1.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实现竞技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突出、敬岗爱业、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要培养一支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掌握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掌握体育运动训练规律和项目制胜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练员队伍。体育训练的科学化关键在于教练员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应对现有的教练员队伍按照“调整、充实、提高”的原则加强建设。首先要在教练员的数量上进行必要的扩充,加强省市教练员的建设;加速完善与改革教练员的教育和培养体系,以结构调整带动质量与总量的提高,增加优秀教练员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建立科学的教练员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选拔和使用机制,做好教练员的引进聘用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竞争激励机制,根据教练员的业务能力,优胜劣汰实行竞争上岗;鼓励教练员以多种方式开展就业后的继续深造,强化他们的终身教育理念,提高教练员整体综合素质;制定和完善有关教练员选拔、考核、评比、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走向规范化。

2.加强竞技体育激励机制,完善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制度

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制度是各级体育部门对竞技体育发展实施宏观调控、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的有力杠杆。完善奖励制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实现奥运战略需要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运动员、教练员激励有法、有序、有效进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各运动队(或俱乐部)、企事、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制定和实施奖励制度中的关系;处理好传统奖励制度与有奖比赛的奖金、运动员广告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奖金分配关系。鼓励社会各界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奖励,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运动员、教练员的奖励,制定竞技人才奖励的优惠政策。以奥运战略为中心,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承担奥运重点项目任务的地方、单位及个人的奖励力度,建立国家发展竞技体育最高奖项。完善重奖奥运制度,有效地防止因奥运重奖而加剧的体育界贫富不均和内部不和现象的发生。应把体育比赛的出场费管理、有奖比赛的奖金分配制度、运动员的广告费的提成办法等纳入运动员奖励制度体系,使之成为奖励制度的有益补充。创新奖励手段和方法,设立政府竞技人才奖励基金或项目激励基金,可尝试不同项目激励上的力度差异,尝试奖励养老保险等。

3.鼓励科技创新,做强竞技体育发展科技支持平台

现代竞技体育竞争不仅仅是竞技实力的比拼,也是各国现代科技综合实力的较量。要实现竞技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发挥我国的科技优势,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竞技体育实力增强的观念,充分发挥体育科技的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体育训练部门的科技意识,提高依靠体育科技促进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面向运动训练实践,深入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从实践中发现不足,解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体育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训练、科研、医疗服务的紧密结合,对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科研攻关和空科技服务备战,采取“训、科、医”模式,研究制定训练科技保障计划,全面加强训练过程监控,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建立若干世界一流“科训一体化”的现代化训练基地,配备专职科技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促进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的不断提高。加强高水平竞技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建设中国竞技体育信息网络通信,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体育科技工作,充分发挥各科研机构、体育院校、体育科学学会的作用,组建松散的或紧密的科研实体团队,逐渐形成跨学科、跨系统、跨行业的体育科技支撑系统。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加强反兴奋剂研究工作。

4.培育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实现竞技体育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由于多年来竞技体育组织体系中的条块分割明显,以及相对封闭的运动训练体系,导致系统内资源之间、系统内外资源之间流动性差,造成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首先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利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优势;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的手段实现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和合理流动。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资源流动市场,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员交流市场、竞技体育赛事市场和运动员保障及就业市场等重要市场。运动员交流要打破制度壁垒、行政区域壁垒、人才封闭壁垒,可采用租借、互换、一次性买断(或转会)、共同培养、协议交流、签约代培和自主择业等多种形式,实现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要开放竞技体育竞赛市场,通过招标、申办、拍卖等形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承办各类赛事;要建立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采用统一保障基金、运动员伤残保险、运动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形式,健全优秀运动员保障体系,建立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为运动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健全竞技体育资源流动机制和法制体系,改善竞技体育资源流动环境。

第9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体育经济 体育产业 对策

一、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1.体育工作者思想保守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2.未适应市场经济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狭窄,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3.缺乏高素质的体育经济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流动等需要,迫切需要体育经济专门人才的参与。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本科生,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硕士研究生,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开始招收体育MBA学生之外,到目前为止,其他普通高校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他们一般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市场的调控,导致了我国体育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4.政府扶植力度不够

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为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而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而受到“冷遇”。

5.体育消费意识薄弱。

我国民众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大城市以外,其他城、填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据报道: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是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有不少青年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者是网吧,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二、发展体育产业经济的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同时删减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政、体(即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

2.大力推进体育产业经营

首先要发展体育品牌经营。第一,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小住耐克、彪马、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而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第二,体育赛事品牌经营。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和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国际田径赛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级马拉松赛的行列。

其次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很多体育馆由于经营不善,偌大的场地闲置,体育馆也入不敷出。体育馆可以以育为主,按市场经济规律全力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譬如,开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厅等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设和优质服务争取体育竞技活动、展览会、学术交流会在场馆举办;开办体育俱乐部,并配合体育活动开办餐饮、住宿、小摊亭等其他经营活动。趁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实行多种经营,让闲置设施活起来,变单调用途为多用途,以馆养馆反哺体育。

再次要依托体育进行借光经营。借光经营就是借一些体坛名人、名物、名事的影响力来扩大产品、企业的知名度,进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运作方式有如下几种:第一,与体坛名人联合办学,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继人才。第二,“出口”优秀的选手和教练。我国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将我国优秀选乎和教练“输出”到有需求的国家,既可开展两国体育交流,又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第三,借体育赛事在本国举行之机,推进国内旅游、博览等业的发展,推动经贸合作。

3.建立和完善体育市场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体育市场也是极为重要的。从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条件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有相当的市场潜力:第一,竞技体育商业化,是当今国际体育的共同趋势,也是中国体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门票是竞技体育的第一收入,是竞技体育的第一来源。重大赛事的转播权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只有让观众走进赛场,体育走进市场,才能促进竞技体育的商业化。第二,健身体育全民化。大众参与的健身,休闲、娱乐体育也正在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也是最发达的,其体育产业年总值超过石油化工,汽车等发达工业,而在体育产值排比中,健身性和娱乐性在体育产值中居首位。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特殊的需要和巨大的潜力。因此,提高全民的索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范围日益扩大。此外,新的作息制度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会对进一步开发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带来更大活力。第三,繁荣体育用品市场。竞技体育商业化趋势和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发展,则直接促进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中国是亚洲举足轻重的市场,许多世界名牌产品纷纷打入中国市场。因此,生产要满足12亿人口的体育大国对体育用品的巨大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4.培养经济与体育兼能型人才

体育经济的大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运作。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两栖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一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三是要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

5.加大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加大体育答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体育产业高效、快速发展。改革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使之成为结合型的符合初衷的举国体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微观管理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政事分开。改革运动项目管理体制,试行职业运动俱乐部制。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的社会化管理,以《全民健身计划》为指针,鼓励社会体育消费,使群众体育由招利型向消费型、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充满活力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

6.刺激体育消费

加强市场规范运作、正确引导和刺激消费。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思路、制定与相吻合的体育经济政策,提高体育部门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使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要充分利用各地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结束语

回顾我国体育经济尚处于初级水平的发展时期,要快速有效地发展体育产业经济,必须狠抓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和刺激消费,充分开发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让社会主义市场体育经济与国际接轨,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经济研究室.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