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第1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__社区家长学校成立于2011年3月,是随着“__学堂”志愿者服务队的成立而成立。社区妇联根据实际,整合资源,努力构建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一是健全了工作机制。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建立了由党政领导、妇联牵头的家长学校委员会组织网络,有教学计划,有家长学校重点活动安排表,有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记录、总结。二是建立了工作队伍。经过内引外联、协调各方,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由妇联、“__学堂”志愿者服务队等组成的工作队伍。今年以来,在市区妇联的指导下,组织机构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成效日益凸显。家长学校的老师由__市司法局工作人员、____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邗江消防支队、社区五老、驻区学校教师、扬大学生、社区干部等“__学堂”志愿者组成。家长学校打造和谐家庭和亲子品牌。将社区家庭教育与创建“好主妇、好家庭、好家风”、“五好和谐家庭”、“勤廉之家”等评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家庭成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庆日广泛开展亲子实践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增进沟通,互相学习进步。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借助外部力量,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设立爱心基金等形式,为社区特殊困境未成年人解决实际困难,送去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因多种原因仍不尽人意,表现在:

从家长来看,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自身缺乏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知识,80%的家长认为社区家长学校指导很有必要,70%的家长愿意参加家庭教育指导,但他们获取家教知识的渠道主要是报刊杂志和电视网络,参加过社区举办的家庭教育相关活动的仅占30%。由此可以说明,一方面社区广大家长对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需求量大,乐于接受这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社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对薄弱,近1/3的家长不清楚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从学生来看,课余时间主要活动是看电视和课外书、上兴趣班,占70%的学生希望社区经常组织活动,80%的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社区游戏比赛,占75%的学生乐于参与社区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在家和学校度过的,他们企盼和乐于参与社区组织的亲子互动等家庭教育和游戏活动。

从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者看,大部分人认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依次为讲座、经验交流、咨询、亲子活动等,指导的内容包括加强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品德,提高学习成绩,科学育儿方法,塑造孩子性格等等。

社区家庭教育在指导内容上“学校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在指导对象上重孩子、轻家长的状况也比较明显;在指导范围上受众面还不够宽泛;因社

区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志愿者老师缺乏和经费紧张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最大障碍。1、学校应定期组织志愿者老师队伍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及方法途径,研究相应的教育内容,针对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授课活动及时听取家长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发挥民主性,组织家长协助学校科学治校、科学育人。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优秀的家长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夫妻恩爱,姑嫂和睦,家庭关系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让孩子学会对他人信赖与亲近,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2、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丰富家长学校内容。充分利用有条件学生家长的资源服务家长学校,积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家长与学生,家长学校与学校整体工作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2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全人视野;家庭教育的泛化性操作;扩容性家庭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在科学史上,一段时期,人们把细胞当作“胶冻”,可想而知,由此人们对生命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错位。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了“DNA”,才知道细胞组织的活动,取决于“密码”,于是,我们生命科学才有了崭新的历程。

同理,我们对“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不加以深度观察与考究,只是按原有的“惯性”去推动家庭教育,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完全错位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对“家庭”的解构,只有对“家庭”定位清晰了,家庭教育的各项实务才会取得真正实效。

再者,我们对“教育”不加以认真推敲,家庭教育也只能被误解在“教育”的“附庸”或者是“旁门左道”里,使得欲施力者无所适从。

试问,家庭内部的一切事务,都可归属家庭教育呢,还是部分事务属家庭教育?如果是部分,这个“部分”又该怎样划分?

一、现状的挑战:理到用时方恨少

虽然,现在的家庭教育可能由教育部门发起,也可能由妇联发起,也有其它行政部门或其它机构组织在进行,但归根到底,家庭教育必须回答一个逻辑起点的问题——这个“教育”最终指向哪里?是学校?是社区?是企业?是社会?还是家庭?

笔者在实务中,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案例1:学校求助:某学校三年级学生扬言要跳楼。

案例2:社区求助:某社区一家庭冲突引发110常被拨通,警署请求社区协助,社区向机构求助,据悉冲突源是一位辍学的初中生。

案例3:家庭求助:某家庭发生重大暴力冲突,丈夫杀妻未遂入狱,小学生女儿目睹受惊吓需要安抚,家庭如何继续?母亲万般无奈。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推断,以上案例都属“家庭事务”,即使是案例一,也可以推断,孩子的过激行为的原因也可能是“家庭问题”。

如果要把以上个案列入“家庭教育”,首先要回答,这属于家庭教育范围吗?就目前状况,我们的理论似乎很难明确回答,我们现行的规章更难回答。以上例举的案例究竟应该归谁管?遇到家庭问题,似乎都是“利事有人管,实事少人管;好事大家管,坏事都不管;功事抢着管,私事无从管”。

再者,要把以上案例列入“家庭教育”,必须回答,对这些个案使用什么方式解决,才符合“家庭教育”?

是把家庭教育“固化”,归在一个和风细雨的学术圈里等闲视之,还是把家庭教育操作“泛化”,去迎接挑战、大胆实践并去扩充理论呢?

我们的理论必须根据现实所发生的一切,严谨、确切、概括地回答:家庭教育的对象是谁?家庭教育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二、对象的解构:人在哪里

回到前述的三个个案,学校可以说,孩子跳楼是家庭问题;社区可以说,家庭冲突是家庭问题;母亲说,我们家庭出了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人”解构清楚。

人是什么?成了教育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早在公元前300年,有名希腊哲学家叫狄奥金尼斯(Diogenes),在大白天提着一盏灯笼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他重复着一个问题,“人啊!你在哪里,我要找一个‘人’,‘人’在哪里?”

这位哲学家面对物欲横流,人性败坏,以独到的方式表达他对人性回归的呼吁,我们称他“白昼提灯”。

2300年前希腊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也在拷问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方面,再也不能通过教育,把人“丢了”;另一方面,要振兴教育,把“失去的人”“得”回来。

人的成长,总是从家庭出发,经过教育,走向社会,并继续不断地接受教育,走向完善的过程。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促使人健康社会化的过程。

人是社会的人,还是学校的人?或是家庭的人?从宏观看,“人”只有两种可被划分的属性,一种是家庭的“人”,另一种是社会的“人”。“社会人”,就是按体制、文化等非自然属性划分,而“家庭人”则是按联姻、血缘等自然属性划分的。学校的存在,只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项教育形式而已。

按人的成长、发展的连续性法则,“人”一定是从家庭出发,不断走向更广大的社会,但同时又每天根植于家庭。他的成长方向应该是:不断去正确地适应社会并作出贡献,去充分实现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一切生活范畴内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实现,是以人类伦理价值为导向的一切价值。

然而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少不了受教育的过程,教育权是人权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不外乎也是关于“人”的教育,若问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有何不同?概括地说:是场域的不同。如果我们不回避问题,就应该如此定义家庭教育功能:“在家庭范畴内有计划地影响人,去解决家庭中人的问题,并去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是:

“家庭中的人”。人,是不可以被割裂的一个整体,当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割裂现象,就提出了“全人”的概念。简言之,“全人”就是把人放在所有存在的关系中来考量,就是放在“人我”关系、“物我”关系、“自我”关系、“天我”关系中来考量。

人们观察到,人有IQ(智力商数),EQ(情绪商数),KQ(学识商数),GQ(灵性商数)的存在,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这四部分相互影响,只有当IQ,EQ,KQ,GQ得到均衡发展时,“人”才会趋于健康,人的生活才能获得美满。这四个方面互动影响,不可割裂。强化了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其它方面;而其它方面受了影响后,又反过来制约了某一方面。目前,由于教育强化了KQ,使人的发展偏了。

因此,进一步讲,家庭教育要直面家庭问题,就必须以“全人”的视野看“家庭中的人”。

三、教育的归正:不当“城管”育全人

目前,关于教育的划分,已经十分明确,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被称为三大教育支柱。然而,如何科学地把社会、学校、家庭划分得恰当,以达到教育的一致性、完整性,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如果把这些划分的前提建立在行政上,那么,教育势必出现“城管”现象,就是“各自一街,各管各路,各不越界,各得其果”。

如,公民教育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然而如果公民教育的内容不放到学校,不放到家庭,那么,等一个人成年了,再要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很难了。又如,“情感教育”应该放在哪里?“生涯教育”又应该放在哪里?等等。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郭美美事件,保钓示威伤人事件等等,充分说明,教育不能割裂进行。

社会一系列显性的问题无不在问,人应该受到怎样的教育?我们如此用心在投入教育,改革教育,我们真正合格的“人”又在哪里?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如果说教育应该由学校承载,那么,学校就应该承载“人”的全部;反之,如果教育要承载人的全部,那么,承载教育任务的各个场域必须是相互融合的,它的独立系统,必须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从历史范畴看,学校仅仅是被固化下来的教育形式,是为在法定的某个年龄段必须受教育或者是因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的场域。当“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等等新的概念提出来后,“学校”的形态也就被更改了,因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多样的、多变的,目的只有一个:培育人。

然而,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使我们很难回答“钱学森之问”了。目前,教育被追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在哪里?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去培育真正的人,才有可能把“人”找回来。换句话说,得到真正的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责任。

被夸大了的学校教育,使得我们的意识中,只要提到教育,就与学校联系起来;学校,又与“作业”联系起来,仿佛一离开学校,人受教育的权利就终止了。如果人离开了学校再提“教育”,那只是成年人思考的关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他自己很难联系。

社会教育,是人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人的教育。怎样让这三大教育彼此独立,又彼此融合呢?

不顾其它场域,只顾自家领域的教育,是非人道的教育。如果学校教育不顾情感教育,生涯教育,公民教育,等等,学校只顾知识灌输,这就完全是一种“去人性”的过程。

回到家庭教育。当下的“家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在教育系统的大多数人看来,只是学校教育的“助理”,所实施的范围,也仅围绕着“在校学生的家庭问题”,这是一种狭隘的家庭教育观,是学校教育下位概念下的家庭教育。当把“家庭教育”让位给了“学校”,而学校教育的定位又出现了偏差,这就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定位。

而在教育系统外,一般传统的普遍认识上,家庭教育也仅限于“成年人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

人们一般认为,“子女教育”是学校的事,等到学校呼唤“家长”,成人们才不情不愿地到校报到,接受所谓“家庭教育”,目的也仅仅是为让孩子去适应学校。这种以学校目的所推动的家庭教育,就目前来讲,充其量也只能是“应试”的帮手。

当然,“子女教育”还会涉及学龄前的早教,因此,家庭教育也会由妇联牵头。但这种牵头,因为缺乏理论上的深度支持,执行上也有所限制(如:面对有在校学生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妇联操作也很难“落地”。

当我们以学校视野来看家庭时,我们只能看到“学生的家庭”;我们以社区的视野来看家庭时,也只能看到“居民的家庭”,等等,因为是局限于自己的立场,看“家庭”都是不全面的。

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家庭问题并勇于去解决它,我们就要打破这些有局限的视野,上升到“全人”的视野,以“全人”看家庭,这样才能去真正面对家庭问题的本质。

从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定义来讲,对人有计划的正确的影响,就是教育。

为什么有了课堂才是“教育”?为什么有了教材、有了课程才是“教育”?既然教育是“对人的影响”,那么,只要能产生“影响”的方式都可称“教育”。讲座、协谈、辅导、治疗,应该是教育方式,宣传动员、常识普及,也应该是教育方式。其实,只要是应用各种资源对人有计划地实施正确影响的过程,我们都可以叫“教育”。

有了“全人”视野,我们就可在“家庭”这个特殊的场域,找到实施对人产生具有实效影响的切入点,也就找到了能产生实效性手段的依据,而这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多样、活泼、适合各种人群的手段,我们都可把它们列入“教育”;就此,就可建立“扩容性家庭教育模式”。当家庭教育的适应面被扩大,就可以承受来自更多家庭的、变化莫测的问题,就此,我们就可以在“全人”视野下,生成家庭教育丰富的特殊内容。

四、先哲的启发: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正心

《大学》中提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定有其考证基础与内在逻辑关联。我们一直在谈“教育强国”,却很少提及“齐家”对“治国”作用何在,其中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更难提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与“强国”的关系。目前的教育强调了人的KQ,忽略了全人。

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教育功能的异化,使得我们在“用人”时找不到“人”。

先哲启发我们,强国之道在于“齐家”。

“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家”之于国的重要,已被众人渐渐重新接受,问题在于如何“齐家”。

先哲给了我们更好的启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些告诉我们,“齐家”的手段在于“知意心身”这系列的启蒙过程,就是“全人”的“4Q”引导。“身”是“人我关系”上的行为表达(EQ),“心”是“自我关系”的感悟(IQ),“意”是“天我关系”的意念(GQ),而“知”正是“物我关系”格物的结果(KQ)。《大学》似乎表述了“4Q”的相互关系,如“行为修养”要经过端正心志;而端正的心志,“意念笃诚”就可使人内心清洁、善恶分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不自欺,就能达成具有“慎独”、“自谦”、“毋自欺”的品格。

《大学》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域,其能让人不自我欺骗,看到自己的真实。《大学》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家”。先让人在家庭中发现自己怎么看子女的,在家中修好身,从家庭管理的本身看到自己的问题,由此才能对社会负责,才能治国。

先哲的齐家思想,是建立在一个“平天下”的理想的基础之上,而且《大学》的基本前提,在于“明明德”,齐家是为了“德满天下”。“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这是一幅和谐、美满的图画,是我们人类终身为此努力的目标。《大学》最后说道:“此谓民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齐家最终的目标就是建立“以义为利”的国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这给我们更重要的启发是:家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解决目前学校、社区、企业所出现的“家庭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去推动建立从家庭出发的健康的“全人”目标,并帮助人们成为“以义为利”之民,去促进实现人为将来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宏愿。

《大学》扩大了我们家庭教育的视野,把家庭教育仅有的“学校视角”、“社区视角”,等等,推到了关于“平天下”的“全人”视野,推到了建设“以义为利”的社会高度,换句话说,先哲启发给我们的,就是以“全人”视野看家庭。

五、横向的比较: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态理论

教育为了“全人”,齐家为了“明德”,这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有的对象及其任务。然而,要让家庭教育的基础理论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独立性,必须回答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家庭”是什么?回答了“家庭是什么”,才能具体划分家庭教育实施的场域及操作的边界。

我们看到,使用了“全人”的概念,让我们在“三大教育”的目标上有了交集,那么,“全人”能否让我们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划分出来呢?

我们知道,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是由“人”组成的,而链接她的“DNA”是情感,一般称家庭是一个情感系统。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家庭,是由情感联结的,以婚姻关系为核心的亲缘关系构成的总和,是社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单位。

引入“全人”的视野,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家庭是满足“全人”成长的最基础的单位。

人生活在家庭,人的基本表征的场域在家庭,人与人最裸的影响是在家庭。因此,能否让一个人健全的基本条件,是家庭关系的影响方向。

1950年代以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雄霸欧美心理及精神治疗界。之后,从实务治疗的经验中,一个又一个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及辅导员,开始质疑弗洛伊德理论对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性。同期,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的种种研究,在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的倡导下,系统理论诞生了,家庭研究及家庭治疗在理论思维上兴起了一个大波澜。

家庭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犹如一个生态系统,每一个在家庭中的人,都受着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在这个以情感为纽带的关系中,家庭成员互相依存,又相互独立,每一个角色都被期待,角色责任成为理所当然,而角色能力与责任的不符又形成了很大的张力。配偶间的期待及现实差距会是家庭冲突的核心,亲代问的期待与现实差距又是另外一种冲突,有时两种冲突会交织在一起。

往往,家庭角色的满足程度,又直接影响到了家庭成员的另一个角色:社会角色。一个人往往会是多重身份,如,一个丈夫他可能又是儿子,又是父亲,这种家庭的多重身份,还需要他随时转换成经理或科长等等,能否当好经理、科长,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是否有满足感有关。往往,和谐家庭出来的成员,社会角色相对就比较健全,这也印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

同时,家庭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在她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特征。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天然的环境,它限定了个体的自我认同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影响力。

家庭,是一个不断随时间变化的系统,家庭成员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人联结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年龄也就发生了变化,社会角色也随之不同。

在连续的血缘承传上,一般可以表示:离家:独身年轻人婚姻:新夫妇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送孩子离家,继续向前发展生命晚期的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发展任务只有在重要的情感关系的环境下才能够发展,并且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情感关系就是家庭。

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的问题解决,包括社会性的功能障碍等,只有把他置身于环境考察,并参照特定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正常”功能标准,才能有效。同时,对个体的成长促进,同样也是如此。而这个被考察的环境,最重要的场域就是家庭,离开家庭谈个体问题的解决以及个体的发展,纯粹是空中楼阁。

同时,我们看到,家庭的成员联结有着不同的层次,根据家庭生态理论,人类系统是一个多层面的互动,这个层面包括:个体,直系(im—mediate)家庭,延伸家庭,社区,文化群体以及更广大的社会;每一个家庭存在,都是由一群个体组成,他们在各个层面上互相影响着。

因此,家庭不是一个独立存在,而是与不同层面互动着的关系存在。个体的“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的“家庭环境”考察,也必须是整全性的。

以上就是从“全人”视野所看到的,“家庭”是一个广义的存在。因此,把“家庭”概念狭隘化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应对“家庭问题”与“家庭成长”所带来的挑战的。

引入“全人”概念,恰恰让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高度接纳并应用家庭生态理论,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去考察在家庭中某个个体所产生的问题,并去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生成以“全人”为依归的家庭范畴内的各种理论。

从“全人”视野来看,家庭是完全独立于学校、社会的一个情感系统,完全可以由“以婚姻(法律)联结为核心的一切亲缘关系”划分出范畴。只要在这个关系范畴内的一切个体的“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都可以“全人内容”加以介入、干预。如果认为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那么在“以婚姻(法律)联结为核心的一切亲缘关系”中实施“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就可视为“家庭教育”了。

六、实际的操作:“全人”视野,融合与超越

当我们有了“全人”视野,我们就可以很坦然地面对前述的四个案例,一、它们属于“家庭范畴”内的问题;二、只要能产生正面影响力,各种方式都可实施,就此,就可以把它们归入“家庭教育”,进行相对独立的操作。

有了“全人”的视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个案中的“个体”所显现的问题,无不与他们的家庭有关;我们也可以诊断出他们的家庭在“全人”平衡的某项维度上所出现的问题。

案例1简记:

操作一:紧急与该学生协谈;对该学生家访。了解发现:(一),该学生父母冲突时,母亲常以“我要自杀”相回应;(二),父亲有暴力倾向;(三),该学生扬言自杀时,有登楼举动;(四),该学生扬言自杀前,是与班主任发生冲突。

操作二:对班主任进行“个体”性干预,了解其家庭,发现有“4Q”缺陷。

操作三:调整班主任。辅导员在掌握班主任家庭背景情况后,安排与该学生协谈,向班主任演示与该生交流的方法。

此案操作思路:

一、诊断:学生“自杀”不是轻生,乃是与班主任冲突的过激表现。

二、措施:调整师生关系;

三、要点:掌握冲突当事人的家庭环境情况。

四、介入要素:“全人4Q”因素。

在此案的解决过程中,班主任受提示后,消除了对学生的敌意,不压制,而是进行情感链接;同时告知该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提示应对的策略。该生获得尊重后,主动与班主任合作。

此案的解决较迅速,校内的紧张获平息后,进一步被告知“家庭对学校的隐性影响将会造成显性干扰”,由此推动建立家长学习体系,组建了与原“家长委员会”全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联合会”。该“联合会”借校方资源独立操作,由受过家庭教育培训的家长牵头组织,组织家长学习,组织资源为家庭谘商服务,组织资源进行对症下药的个案指导,长期关注家庭。该“联合会”作了具有独立法人功能的尝试,初步获得成功,取得了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实验基地资格。

案例2简记:

操作一:社区座谈:邀请社区干部、家庭成员到场,澄明情况,让家庭成员表明意愿(辍学学生回避),据介绍,该家庭中辍学学生患有强迫症,正在服药。

操作二:脱敏观察:征得监护人同意,让该学生入住机构,与家人暂时脱离。

操作三:会诊:机构协同精神科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各自进行独立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

操作四:对症下药。

(一)现状:观察结果发现该学生无强迫症,却具有强烈的自我否定倾向。从“家庭理论”看,该学生家庭模式具有“非正常性”;近期,该学生母亲因车祸死亡,学生自诉家庭成员有向其类害行为。

(二)干预:1.家庭干预,告知其不良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影响;2.个体干预:摆脱丧母及类害阴影,引导其作社区志愿者,关心他人(按4Q)。

此案经操作后,家庭冲突趋于平息,也让社区看到家庭教育常识普及的重要性,就此,推动某社区建立“家庭学习系统”。

案例3简记:

操作一:咨询辅导:导人家庭系统理论,分析发生事件的根源,安慰并解明女儿伤害的治疗原理。

操作二:撤销离异:此案当事人已提请诉讼,准备离婚,判决在即。经辅导当事人主动撤诉。辅导理由:冲突所产生的创伤的医治方法不是回避,而是修复;冲突是因家庭成员自身的“4Q”成分不全,需要补足;彼此要得到充分的原谅,才能得到医治;分离会固化伤口,特别是对女儿的治疗不利。

操作三:持续陪伴:引导当事人进入生态团体(即机构根据生态理论组建的被辅导家庭群),彼此互动。

此案还在继续跟踪过程中。当事人已主动向狱内丈夫投信,表示愿意原谅,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婚姻过程中有造成对方伤害的事实并表示歉意;女儿也陆续向狱内父亲投信,父亲也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家人联络致歉。

以上案例二、三的操作引起社区关注。社区在接纳家庭生态理论的同时,被推动组建家庭学习系统,称“家庭学堂”。

笔者所在机构推动建立的某社区家庭学堂,被评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案例操作表明,操作都是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定位后进行的,其过程站到了“全人”的视野,以国学齐家思想的目标为动因,依据了“家庭生态”和“全人教育”理论,从而结合了传统意义上家庭教育的许多元素,并应用了家庭治疗的手段。

总之,以上案例的操作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的融合与超越,既保全了原有家庭教育的功能,如对社区、学校的协助,同时又延伸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对“家庭”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与治疗,并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性陪伴。这样,既达到了当下问题的解决,和谐了一方区域,同时,又对“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疗,以防备下一步的“异化”,这对社会各层面的良性影响起到了“保全”的作用。

七、浅显的归纳:家庭教育应该称为“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

学科应该不断进步与完善,家庭教育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而学科的进步与完善离不开实务,纸上谈兵的学科理论,一定不会具备真正的指导意义,也得不到实效。

“家庭教育”,离不开对“家庭”的探究。“家庭教育”不能只见学校视野下的“有学生的家庭”,也不能只见社区视野下的“有居民的家庭”,更不能仅限于社会视野下的“有公民的家庭”,等等。狭隘的家庭观,一定会让我们的理论偏颇,操作狭隘,实效甚少。

以上案例的操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泛化性操作”,可能会被某些专家、学者批评为“不符合学科理论的越界”。然而笔者认为,把许多边缘性的问题都纳入本学科来研究、探讨,正是完善本学科的最好方法。

在以上的案例操作中,关键是引入了“全人”的视野。于是,在观察家庭时,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而是系统地、全面地、动态地去看待家庭。就此,就可恰当地理解国学的精髓,并可去参考当代西方较完整的家庭生态、家庭系统理论。当结合国情有机应用,就解决了一般看来较为重大的个案。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建立家庭教育系统理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家庭。只有当我们从“全人”的视野看家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看见“有人的家庭”,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去尊重、理解、学习、应用先进的家庭生态理论,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尊重、理解、学习、应用我国先哲们早已陈明的“大学”理想。

我们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家庭范畴内的“全人”,由此,我们才能真正建立相对独立、完整,又与其它教育有交集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交集的核心就是“全人”。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就可以与学校范畴内的“全人教育”,与社会范畴内的“全人教育”,形成良好的“全人教育”链,以真正达到教育得到“人”的目标。

家庭教育作为学科,必将形成完全独立的又与其它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理论系统,从而为家庭教育设立法规,并能依法进行独立的、系统的操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3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前提。家庭在孩子科学知识、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但通过对呼图壁县外来务工学生的家访和调查,笔者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经济收入偏低,家庭教育环境较差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学习、休息与娱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投入至关重要。充足的学习、生活用品,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收入总体还是偏低,教育投入不足。从调研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表一),呼图壁县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投入比例极不协调,为子女在校费用支持占家庭教育投入的65%,其余支出很少。在调研的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一些随迁子女营养不良,身体条件欠佳等现象,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未遵循教育规律,家教方式存在偏差

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主要表现为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和孩子教育需求大的偏差。外来务工人员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督促子女完成作业,甚至占用子女休息玩耍时间。由于忙于劳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过程。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二),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认为孩子由学校和老师管就是,自己在意学习结果,不注重教育过程。对子女学习中的疑问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对孩子教育不够仔细和认真,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责骂甚至殴打,缺少对孩子励志和赏识教育。访谈中发现许多随迁子女非常反感这种教育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家庭教育效果不佳。

(三)亲子间交流不畅,沟通较少

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受教育的场所,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孩子一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平低,学习意识淡薄,积极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强,且由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致使自己没有时间与精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有44.6%的家长因自身教育水平低在辅导孩子功课上力不从心;20.3%的家长因自身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目前,呼图壁县大部分处于初中和小学阶段,学习上和心理上都需要家长的辅导与引导。调研中得出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情况(表三),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亲子关系和谐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由于跟着爸妈一起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大多孩子涉世未深,对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反感心理。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引导,不利于孩子融入到新环境中。总之,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孩子教育十分不利,它会导致社会和学校对孩子教育难度的增加。

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质量差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包括:父母的职业性质、自身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

(一)工作地点不稳定,家庭环境差

由于父母的工作地点经常变换,随着父母迁移的孩子很难以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特别是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多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待遇水平低等工作,这是造成他们经常更换地点的原因,也是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辅导孩子教育的主要原因。这不仅影响了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更打断了孩子学习的节奏。其子女学习过程呈现的劳动性与不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流动性和不连续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这不仅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而且也不利于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培养,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二)父母文化素质较低,教育观念滞后

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与教育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调研结果表四显示,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高中以上文凭的仅占受调查者的23%。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他们对子女学习指导能力差,对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孩子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不够关注。自身视野局限,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念滞后,导致他们无法给孩子的未来进行正确定位,缺少对其子女进行励志指导。

(三)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子女教育需求得不到保障

家庭收入是家庭教育的物质保障。然而,调研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工作不够稳定,收入不高。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能劳作的时间就夏秋季节,且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生活用品的提高,生活在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收入不是很高。有些家庭孩子不止一个,虽然望子成龙,但面对孩子学校以外的教育投入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改善外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家庭课堂的责任,使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受教育少、工作辛苦,对孩子的这种期待特别强烈。然而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但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从思想上入手,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1.转变思想,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改变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观念,摈弃轻视子女学习的“散养”教育。首先,端正家庭教育态度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过高期望,着重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其次,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重智力、轻德育,重学业、轻素质的观念。再次,学习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家庭教育知识同样也如此。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摈弃训话式的交流方式,给予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倾听孩子心声。

3.重视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一致,相互协作、配合,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这种合力能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而家庭不和谐,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清楚认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从小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热爱工作、勤俭节约的作风。培育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快快乐乐地成长。

(二)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孩子教育的主体

培育孩子的任务细致而复杂,需要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缺一不可。可以想象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参与,孩子的成长将会是个怎样的情况。因此,学校应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家长也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1.积极组织家长交流会。家长交流会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形式,有利于家长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不仅能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而且能就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怎样教育孩子进行交流。家长与老师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间也能相互交流,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经验。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使学校、家长、孩子共同受益。

2.不定期家访,掌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家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老师三方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家访,老师能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充分掌握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培养及改进孩子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老师能针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提供合理建议,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加大必要的教育支出,加强孩子的课外辅导等。

(三)政府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突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与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希望国家在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支持。因此,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构建家庭教育社会资助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如消除学校安全隐患,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放开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和高考地域限制。

1.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力度。加大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力度,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宣传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传授教育行为规范、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培育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掌握科学教育方式。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

第4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解读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2015年10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西二小学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校、家庭和和社会的沟通教育。2015年10月,学校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高级讲师、研究员张连凤老师为一、二年级学生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学校认为,通过专家讲座这种指导方法,家长可以接受到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观念、方式、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事实也证明,学校为家长提供的指导服务内容,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积极地落实自身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一位学生家长说:“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非常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解决了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扰;专家举了很多例子,也能让我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一些地方。”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邓跃茂认为,有效突破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办法除了建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之外,可以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引入家庭教育事业中。PPP是公共部门为了公共产品或服务更好的供给,通过正式契约或合同与私人部门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效的、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即政府在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规范和指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经营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天津市河北区相关部门经过5年的学习和培养,家庭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现已形成指导师、讲师团、志愿者、“五老”、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委员会五大队伍,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家庭教育工作。河北区家庭教育的阵地持续增加,依托半边天家园、快乐营地、学校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由2011年的120所,发展到2015年169所。阵地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早教中心、亲子课堂以及家庭教育QQ群、好父母加油站等阵地,并依托这些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河北区学生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稳步提高。2012年以来,在河北区光复道街创建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进社区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推广,先后在103个社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站,吸纳指导员300余人,零距离服务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社区和学校积极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卫计委积极拓展家庭教育阵地,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文明办利用媒体多角度宣传家庭教育工作。

2015年12月15日,由西安教育心理学会主办、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承办的西安市第五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正式举行。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将“家校共育”作为构建协调、绿色、开放教育的重要抓手,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教育、服务、沟通职能,该校每个班都成立了家委会,参与学校重大决定和重要活动的策划、组织、决策。学校还通过开展家庭阳光书橱建设、亲子共阅读活动、亲子运动会、六一游园、中秋猜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家校携手,合作育人,着力打造“家校共育”的立交桥,成果显著。

第5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社区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学校应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校教育应当与社区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充分挖掘并发挥社区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自身从事的学校教育工作为出发点,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谈谈我校的初步探索。

一、双向开放,资源共享

(一)依托社区,构建青少年教育社会大课堂

学校与社区关系紧密,任何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之中,学生一只脚踏出学校,另一只脚就踏进了社区。近年来,校园周围遍布工厂,商店林立,居民区增多,再加上人员复杂、交通拥挤,新旧观念的碰撞和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社区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可忽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区这块重要阵地,如果正确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必然会乘虚而入,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对学校的德育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分析当今青少年教育,德育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青少年犯罪频频发生,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广大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尚未真正形成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以及社会教育的不确定性,形成种种反作用力。人们常感叹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回家成‘小皇帝’,到了社区变成‘野小子”’。

学生的在校时间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尤其是节假日,都是在他们生活的社区内度过的。他们需要玩,需要朋友,需要观察世界、交流信息、学习生活。毫无疑问,社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希望。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大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就必须敢于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主动走向社区、依托社区,建立联系网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社区变为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只有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风尚和社区环境。

(二)双向开放,学校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社区结构中的一个组织单位与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学校是社区的重要的文化机构,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是造福于社区居民的实事,也是将学校融入社区,让社区了解学校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社区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挖掘,使社区中的“潜在教育资源”成为“现实教育资源”,可以借助于社区的力量强化、细化、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引进教育活水。这样的“开放”应该是互动的、双向的。

1、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全面开放

场馆设施开放。学校将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包括图书馆、琴房、美术室、舞蹈室、计算机室、室内运动馆、田径运动场、演播厅等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休闲、学习进步、发展提高的场所。

师资及管理人员开放。学校可抽调在德育、计算机、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社区教育工作辅导员,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帮助疏通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帮助家长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等。学校面向社区开展艺术教育、普法教育、健康教育等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放。学校可以经常邀请社区居民观摩学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活动”“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等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到校观看学校的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报演出;邀请居民参加学校趣味运动会,亲子活动;等等。这样做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进了社区居民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了解,形成了学校、社区共同关心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2、社区资源给予学校充分的帮助

社区与学校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邀请社区内各单位领导、知名人士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共商学校教育发展大计;同时,还可以和街道居委会、派出所、城管中队等联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防止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不健康的文娱、音像制品对青少年的精神污染,优化学校周边教育环境;借助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足,解决一些自身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社区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能为保证学校、社区活动的长久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没有一支固定的辅导员队伍,学校的社区活动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社区辅导员可以是学生家长、社区的优秀人才等。学校应积极争取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成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担任学校的社区辅导员。社区里的老革命、老战士、企业家、劳动模范等优秀人物更是社区宝贵的人力资源,学校应当积极与他们保持联系,聘请他们为社区辅导员,在一些特定纪念日里请他们来学校进行指导、开展活动。他们的丰富经历、宝贵经验将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提供极大的帮助。

社区可以给予学校资金上的资助。社区里的很多单位都乐意资助学校进行校园改造建设,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外来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学校可积极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联系协商,汇集社区多方力量,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烦恼,保证这些学生能够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享受学习和成长的权利。

(三)学校、社区联系紧密,共享资源

双向、开放的社区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校教育的途径,而且使学校和社区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清早,居民们在校园里健身、锻炼;放学后,学生们在社区里放松、游戏;工作日,学生们在校园里努力学习;双休日,居民们在教室里积极充电;老革命、老战士干起了校外辅导员,开革命故事会,做传统文化讲座,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生们做起了礼仪小使者,打扫敬老院、慰问社区孤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行动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区单位给学校送来了资金和帮助,学生们给社区带来了洁净和欢乐……这一幕幕场景,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共享,加强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初步体现出“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教育设想。

二、整合资源,实现“双赢”

(一)整合资源,学校受益

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起步阶段,学校是最大受益者。学校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坚定了继续坚持深入下去的信念。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社区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学校该为社区干些什么?社区教育的参与成员是互动的、双向的,所以也应该是双赢的。学校不仅仅是社区教育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社区教育的奉献者、服务者、志愿者。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社区教育的现代化探索将由“学校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地区为主”的现代化社区教育模式过渡。学校和社区都应充分意识到这个过渡的必要性,意识到社区教育的内涵要进一步增容,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输出与辐射,结合双方的需求,利用自身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二)关注学校与社区需求,实现资源整合

1、学校资源与社区需求的充分整合

学校资源与社区需求的充分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培训需求的整合。现代化社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市民迫切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我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条件,配合社区进一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开办职工上岗培训班、外来打工人员扫盲班,为社区内有需要的单位职工、社区居民提供电脑培训等。这增进了学校与居民、企业的关系,促进了社会教育化的进程,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与办学优势为社区大教育提供物质基础。这既是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服务社区的有效方式,更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同时学校针对本社区内居民文化水平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实际状况,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开展集中性的定期家教观念探讨、专题教育讲座、家教方法访谈、家庭教育介绍、家教书目推荐以及个别学生跟踪指导等活动。这些方法和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提高整个社区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学校——家庭教育间的良性循环: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使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家长素质的提高又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提升了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因此,家长、学校、学生、教师都是这一活动的受益者,而最大受益者就是整个社区和社会。

第二,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文化宣传需求的整合。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的密切联系,从多层面、多角度指导师生,用实际行动向社区献爱心。例如: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护绿保洁”活动,对社区内绿地实行分片分区包干责任的办法,组织师生对社区内绿地进行集中性垃圾的拣拾与清扫,学生用自己的责任与勤劳确保社区居民生活在优美、干净的环境中,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称赞。此外,学校还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不定期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多种形式的“文明宣传”活动,包括口头宣传、标语宣传、张贴倡议书、帮助各居委办黑板报等,宣传内容还包括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用语、市民道德建设规范等,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人群”,影响和带动社区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这些活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弘扬了时代精神,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和赞扬。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拓展了德育途径,深化了德育的内涵,使学校由封闭式向“无围墙”式的大德育转换。

2、社区资源与学校需求的充分整合

第6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学前家庭教育 课程体系 对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学前家庭教育特殊性分析

1.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婴儿离开母体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积极的态度、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良好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成人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可以说,目前我国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已经直接影响了学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二者虽然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但父母不同于教师,家庭不同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通常都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明确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计划为学前儿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与之最大区别在于,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基本属于“无证上岗”状态,家庭教育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学前家庭教育正以其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专制型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给予重大影响。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冷静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培养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把手工制作、简笔画、书写、舞蹈创编、边弹边唱、模拟教学、讲儿童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项技能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基础技能的的训练,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家园共育能力、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家园共育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仍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大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1.加快《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注重幼师生培养环节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开发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前家园共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重点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资源互补的需要;是与世界幼儿教育接轨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贯彻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当前应培养学生能从家庭教育现象中抽象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与家长有效沟通技能、进行家庭教育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等综合能力,幼师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家园共育技能培养比重。

(2)构建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是一门多边综合学科,学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首先应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理解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内容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学科奠定基础。因此应构建以注重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与家庭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独生子女与单亲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策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论和实践;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方法等全面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认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合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

(3)构建以适用、多元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体系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容量、过程、程度实施了最优控制,引入了幼儿园实际的情境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辅之以观看录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习学前家庭教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家园沟通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4)构建以考查学生家园共育等专业能力为实质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学前家庭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平时出勤与课堂听课状况、作业完成状况、社会调研情况、期末理论与技能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注意注重平时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沟通技能、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的综合能力。

2.幼儿园主动建构立体、多元的家园沟通有效渠道――注重岗教师培训环节

如今虽然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家园共育途径单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幼儿园在岗教师的培训环节,一是加大全体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学习,并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教师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尊重家长,认识到自己“孤军奋战”远没有团结共育的教育效果好;三是教给教师们家园共育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家长开放日活动

对于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园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要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事后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参与精神,广泛听取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幼儿成果汇报活动

教师在策划此活动时应注意对全体幼儿全面了解,全方位展示。要让家长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3)接送交谈与家访

接送交谈能及时解决当天的教育问题,教师的家访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教师应十分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求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谈话艺术。

(4)家园联系册

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通过家园联系册,把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告知家长。

(5)家长助教“走出去”“请进来”

与家长提前沟通,带领幼儿去家长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教育,也可以请家长来园做临时教师。这样既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6)家长委员会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既是幼儿园民主管理的体现,同时也是家园共育的又一途径。我们可以推选重视子女教育,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幼儿园管理,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保证交流渠道畅通,协调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等活动。

(7)家庭教育讲座及家长会

聘请专家专题讲座要注意可以就某个问题做全面系统的讲解,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8)建网站实现家园沟通信息化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园可以建立网站使家园沟通更加便捷,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有效沟通、合作共育。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家园共育方式,都应该注意使之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波.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家、校、企、社共同体立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24-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以学校教育为基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结构。主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主张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全天候”和“全方位”,主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还有学生自己都是教育者。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亿万家庭最大的关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2007年6月1日起国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这部法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未成年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新型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课题研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现代教育要求立体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为了均衡城乡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改变我镇社区教育环境,改变我镇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管理孩子的业务水平已迫在眉睫。

享有全国最大鲜盆花基地美誉之称的新民场镇,镇政府高度重视居家、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迅猛,以高福记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脱颖而出。企业发展好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回馈社会公益事业,回报乡亲父老成为百年高福记发展的追求,以关注社区教育、关注家庭教育、关注员工和谐家庭建设的惠民行动正在展开,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校企双赢要求越来越强烈。

地方文化积淀深厚,无数学子从这里走出来,分布在社区的各行各业,学校曾多次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辖区内有诸多热心参与社区教育的企事业单位,曾多次为活动的开展提供赞助经费。社区内有一支热心于校外教育工作的老年教师队伍,他们拥有丰富的育人经验,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活动制度,为课题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整合校企资源,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研究工作的过程

1.工作的目标内容

高福记企业、学校紧紧围绕如何提高社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如何提升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校企如何联动进行研究。着力转变社区家长育人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企业文化,实现校、企联动,培训家长。达到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整合企业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实现校企双赢。

内容包括:①提高社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途经的研究;②如何提升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家庭教育文化的方法的研究;③校企联动,家教培训内容的研究。

2.研究的工作思路

依托平台一:依托“高福记”企业宣传部门,开展家教俱乐部活动。

依托平台二:依托“高福记家长学校”,培训家长。

依托平台三: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立家校工作制度,转变家长行为。督导家庭教育,做好家教工作。

依托平台四:完善校企家庭教育激励机制。

3.具体措施

(1)成立学校课题工作小组,加强组织与管理。

在镇政府课题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镇长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亲自牵头,负责参与课题研究的领导、管理、组织与协调。

学校课题研究小组,积极作好前期调研工作,开展学生调查;家长调查;社区居民、社区专业人士等调查,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深入交流,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以此为依据,作好课题研究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

在镇政府主导下,已成立的工作组织机构有新民场镇商会、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高福记家教俱乐部、新民小学校研究小组、新民场家长委员会、社区“关爱之家”等,在工作过程中使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功能作用。

我镇为了扎扎实实将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加大管理力度,拟定工作制度,确定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基本程序,加以管理。结合课题的特点,调动各方面人员参与研究活动中来,根据进程确定研究的常规管理,形成制度;在课题研究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控,形成经验,局部推广等长效机制。

(2)开展工作业务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为保障此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一方面,学校配合镇政府加强业务培训:利用高福记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培训家长,关于开放性教材的使用和阅读指导方法、关于孩子自我保护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监控方法;同时,学校和镇政府专门对“高福记家教俱乐部”、“家长委员会”工作方法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不断强化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专业性,使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进行和开展。

另一方面,作好硬件条件保障:校园和社区文化建设;专项器材、材料、资料,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开放性教材编写、印刷;主持活动的场景、器材,镇政府和学校都纳入了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作了年度经费预算,镇政府和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

(3)强势宣传,树立意识,扩大影响。

社区教育是立体教育,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了使工作协调有力推进,使教育发挥影响、发挥作用,学校配合镇政府大力进行宣传,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家庭、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发挥社区、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公告栏、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宣传,营造社区教育浓厚氛围,让全社区各部门、各家庭、各学生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树立社区共同体“大教育”意识,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

(4)进行文化建设,倾力打造“未成年人教育”特色文化。

农村城市化是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农村城市化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但社区教育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并全面提升城市化的水准。

古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说,环境文化的熏陶、氛围的营造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无声胜有声”。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学校致力于自我保护教育氛围的营造,建设宣传栏、走廊绘画框、知识牌坊、文化柱、运动场文化墙等校园文化无不凸现出社区共同体教育的特色,促进了学生和家长学习意识的增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也打造出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省教育厅的领导到校检查工作时,对这一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力地配合了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宣传教育工作。

(5)强化政府对社区共同体教育的统筹和协调

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它们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和积极支持,大大丰富、促进了社区经济、文化、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参与培训服务(家长培训学校)。发挥地方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和协调职能,既充分调动各个方面发展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在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上整合一致。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参与教育共同体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制订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分阶段实施的步骤和措施,并让有关方面为之献计献策,使社区共同体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课题研究中政府既保护了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又尊重了企业、学校发展社区教育的创新性,优化、统筹、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协调、协商,使企业、学校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中做到协同。总之,政府为发展社区共同体教育搭建舞台,为社区共同体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积极落实社区教育,实施开放性课程教育。

在课题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编写相关教材。教材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编写组在调研学生、社区居民及专业人士后,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目的、教材的大致编排体系和内容。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查阅资料文献、走访了镇政府、社区、公安局、卫生院等业务骨干力量,收集整理素材,在陈国先教授、教育局庞再良副局长的指导下,完成了教材的编写。西华大学陈国先教授对我们教材的评价是:内容符合学生心理和实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一本适合社区教育的开放性教材。

(7)作好条件保证

特事特办,健全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经费保证机制。

四、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共同体教育组织建设,初见成效。

1.整合社区资源

在镇政府主导下,整合社区资源,已形成了“整合式活动网络”,包括:镇商会、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高福记家教俱乐部、小学研究小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督导团、镇成人教育学校、社区关爱之家。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相结合,实现社区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2.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1)高福记公司惠民行动――培训家长

为了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为了形成立体式的教育合力,为了传承“百年高福记、恩泽千万家”企业文化,为了体现“唯生而为”的办学理念,新民场镇校企联合成立了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确定家长培训学校的办学章程、教学地点和行政及工作人员,旨在培训家长。努力构建“公司+学校”的办学模式。

一年中,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共培训家长6次。其中一次邀请教育专家李镇西来互动交流,3个小时过去了,家长仍兴趣盎然,不肯离去。同时企业还向每一位家长赠送了一本家庭教育的教材供家长自学自培,要求家长填写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通过培训和自学活动,大部分家长理解了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法艺术和学生典型问题的教育策略。展示出了企业惠民教育行动的风采,整体提升小学校和企业的形象。

(2)高福记杯校企亲子运动会――两代同乐

校园里,彩旗飘飘,鼓乐长鸣,“商会杯”联合亲子体育运动会在新民场小学校园里隆重召开。瞧,街道社区的老年腰鼓队的爷爷奶奶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抖擞,鼓号队的小队员们与爷爷奶奶一唱一合,奏响美妙的乐曲。赛场上,一组组家庭正参加亲子接力赛、亲子跳绳比赛……看,儿子胀红了脸,父亲鼓足了劲,父子俩互相鼓励完成了比赛,看得出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再看看“高福记俱乐部的成员”正和“学校里的教职工”进行拔河比赛,不相上下,所有的人在为他们加油,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也参加着他们最强项的运动项目。孩子们在校园里施展开了他们的拳脚,跳高、跳远、垒球、投掷铅球……一幅幅鲜活的图画,个个生龙活虎,活蹦乱跳,好不热闹!啦啦队的小朋友,拿着自己做的彩旗,喊着口号,观看的大人们也个个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尽情地喊啊!笑啊!

(3)高福记杯亲子诵读活动――教学相长

中国自有“孝为先”,“礼”为美德。古文化的精髓我们应以传承,为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广大公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建设现代文明社会,我校和“高福记”企业联合在社区学生家庭及企业员工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弟子规》活动,通过前期的阅读,父子共读《弟子规》,母子共感《弟子规》等,一幅幅生动人的学习画面出现了:家庭中,亲子共诵古文化,尊老爱幼……社会中,争创和谐家庭……校园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谈古今中外“礼”为先的故事,歌颂“礼”为先的美德。

(4)高福记家教俱乐部活动――校企双赢

“高福记”有限食品公司,是我镇的龙头企业,企业的员工大都来自我镇社区居民,他们特别注重人的素质修养和企业文化建设,成立了“家教俱乐部”,会员都是本企业的员工。

“家教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专家讲座、知名教师交流,每月家教论坛。员工们就自身如何学习、有什么体会、如何在家庭中起表率作用、怎样关心、教育孩子、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进行讨论、交流,生成新的智慧。

通过这些活动,企业的领导反映,员工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工作更认真了,为孩子担心更少了。学校也看到了这些员工的孩子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进步了。家庭文化正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职工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实现了校、企教育目标的双赢。

第8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一、项目推进。把与家庭社区的

合作纳入学校工作常规中

1.深入调研,寻找突破口

学校通过参与第三教育署“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项目”。对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环境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面对家庭、社区教育环境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学校进行了筛选、取舍,基于家庭教育中忽视、轻视、漠视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的现状,借助浦东新区妇联的儿童家庭服务项目竞标契机,学校承办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理想教育中的影响与指导”项目,并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服务对象宣传家庭中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项目组通过专家讲座、家长学生咨询交流互动、理想教育案例征集、征文评奖暨演讲比赛、优秀案例集结成册发行等深受家长和社区欢迎的方式,使“家、校、社合作协商项目”得以顺利运行。

2.专家进驻,宣传新理念

为了提高家长、社区参与项目的兴趣,丰富家庭教育新理念,学校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定期举行讲座,阐释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渗透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理想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而且使家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中小学生如果能在心中燃起信念的火花,把自身的理想融入家庭梦、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就能激发起为了自己乃至国家美好未来不懈奋斗的动力。

最后,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渗透理想信念可以提高家长自身的人格素养与育人水平,对孩子人生理想的树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德育讲座。突出针对性

学校把项目实践同德育工作相结合,根据家庭构成情况、家长自身素养、孩子的年级,安排专家提供有针对性的讲座。

比如,有侧重于在“亲子关系中如何引导孩子树立理想”的讲座,有侧重于“父母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思维方式”的讲座。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是专家讲座的出发点与目标。

4.共同参与,实践增实效

在讲座完成之后,学校项目组对家长的听后感言进行了梳理,通过短信、微信等交流方式,了解家庭树立孩子健康成才观的现状,并概括出五大特征。

一是全力以赴式。即家长全力支持孩子的做法,并督促其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二是理智选择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其确立自己的性坐标。

三是健康至上式。鼓励孩子运动,认为运动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健康,人格更健全。

四是目标期许式。对孩子只有一个期望,即希望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五是尊重激励式。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在孩子的理想和家长的理想不一致的情况下,家长充分尊重孩子。

5.案例征文,集结助推广

为了在共同接受教育、提升育人水准的基础上达成“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远大理想”的项目目标,学校集结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一镇两街道的学生、家长以及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城郊结合部中学和本校的学生、家长,广泛征集“我的理想、我家的理想”论文,遴选出优秀论文,举办了以“让理想照亮现实,让生命神采飞扬”为主题的获奖作品演讲比赛暨颁奖仪式,并将优秀案例与文章集结出版发行。

学校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理想教育的影响与指导”为抓手,使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的实践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把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系列化、个性化,实现了宣传全体化、实施整体化、实效共享化。

二、开放校园,把家庭社区的

期望与学校办学目标相结合

参与“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项目”的实践之后,学校充分考虑了学校属地家庭与社区的特质,即在开放、多元、创新的浦东,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具有相应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与办学目标。

同时,学校作为教育主体,针对学生学业基础及家长的学识素养、成才观参差不齐的情况,以及社区大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多种负面教育因素,通过咨询互动、释疑解答等方式,用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及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培养规律使家长们统一认识。

三、学校与家长互动,举行“教育开放日”

学校一年两次举行“教育开放日”活动,并邀请学校家委会成员来校。

首先,家长们在学校会议室认真地听取了校方对学校近期工作和发展思路的汇报。

其次,家委会成员及家长代表展开热烈的讨论,家长们在学生教育方面提供了较多的现实素材,给学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然后,家长们进入学校食堂,了解食堂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及卫生状况,对学生午餐的采购、烧煮、配送每个环节都认真询问,并到教工食堂与学校教师们共进午餐,亲身体验学校的伙食情况。餐后家长们又到各班教室了解学生的就餐情况,看到孩子们井然有序地在教室内文明用餐,家长们赞叹不已。

最后,家长们认真聆听了语文、英语、数学、心理健康、美术等多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及六、七年级开设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通过观课,家长们深切体会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除做好“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之外,还必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互动环节,也理解了教师时常与家长联系,并要求家长关心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习惯等做法。

第9篇: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农民工

一、进城农民工家庭教育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农民工流动以家庭化的形式出现,也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作为城市主要劳动力的进城农民工,其子女也可能成为了城市的生力军,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意义重大。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其子女的素质,关系到城市未来建设者的整体和文化程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仍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这将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进城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环境和学习条件差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工作大多是十分的辛苦但是收入却不高。虽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有所提高,但以城市收入的标准来衡量,大多数的收入还是偏低,甚至处于贫困水平。这就导致了农民工家庭较低的物质水平。而较低的物质水平导致了农民工居住的环境不能很理想,居住的社区环境脏乱,人口复杂,使得无法给子女一个必要的学习场所,而恶劣的居住环境除了影响孩子学习,也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些农民工家庭由于职业的原因还需要其子女花较多时间帮忙家务,这也让其子女学习上的时间减少了许多。不高的收入大多用来维持平时的生活支出,这就造成了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所需的物质上的保障,如不能购买充分的书籍,学习用品和玩具等等。

(二)家长素质较低,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少数,而家长素质不高使得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比较合理科学,甚至在子女学习上的督促时,还会引起子女的反感,觉得父母文化程度低,产生逆反心理等。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智育上,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家长一味得追求孩子分数的高低,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养,孩子在这时期道德情操的培养往往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家长教养方式不合理,与子女缺乏有效沟通

一般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都采用民主型的积极教养方式,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农民工家长则一般采用放纵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豍由于农民工受到文化程度限制,大多是放纵型和专制型,放纵型方式让子女自己自由成长,极少关注孩子学校的和成绩情况。而专制型多受“不打不成材”的传统家教思想的影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农民工家长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不能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在绝对的权威下,多数孩子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豎由于农民工家长职业上的特点,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后回到家中已是疲惫不堪,很少能够顾及到孩子,更不用说同子女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当前的心理变化,这就造成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上关心和爱护不够,很容易导致子女心理上出现危机,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有畸形心态。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不紧密

大多数农民工家长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能不能成才就属于学校和老师的应尽的责任。但是教育系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子女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父母作为家中的老师,同样有着不弱于学校老师的作用,将孩子送进学校后不闻不问,全权交给学校,这样不能给对孩子进行学习上必要的关心,也不能和学校教师构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缺乏和学校的及时沟通,不能及时地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的最近的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从而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

(五)家庭教育受社会的关注较少,不够重视

当前,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较少,即表现为政府及媒体对其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方面,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高,提供给其家庭教育的资源比较缺乏,专项帮扶项目尚未建立,对农民工家长学校的建设基本是空白状态。媒体方面,在众多的电视台上的丰富精彩的节目,很少有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相关的节目;在繁多的出版社中,出版的各种书籍资料浩如烟海,而几乎看不到有关农民工家庭教育的书籍,使得一些想要学习的农民工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渠道和方法。

三、针对进城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若干对策

(一)通过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农民工的家庭教育环境

加强政府保障力度,把建立合理合法的农民工劳动报酬制度纳入规划,“政府要创造条件使农民工也能享受到法定的劳动时间和合理的工资报酬,保证农民工有稳定的经济收人。”豏如制定和完善保障农民工合法的经济利益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经济收入,以保障农民工应有的劳动权益,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使得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提升生活的质量;合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从而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使得农民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能够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最基本得生存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关心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确保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政府不但要在物质生活方面给农民工给予支持,还应该在精神生活方面提供帮助,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农民工学校,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改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还可以开展广泛宣传,在农民工家长中普及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在电视台播出如“家教讲座”、“名人教子”等栏目,多开展家庭教育的公益讲座,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使其转变传统只注重子女成绩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更科学地对其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使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地在身体上和心智上健康成长。

1.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沟通,融洽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农民工家长要加强与其子女沟通,与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威严家长,把子女当做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了解他们内心所想,内心所需,这样才能达到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农民工家长还应该改变“不打不成材”的传统家教思想的影响,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多进行正面地引导和鼓励,使之对学习产生信心;在对待子女身上的不良行为上,不能动不动就打孩子,要以身作则,先反思是不是家长自身的原因,孩子有样学样的,首先要改正自身上的不足,才能对子女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面地引导孩子使之正常健康的成长。

2.密切家长与学校之间合作,形成科学的反馈机制

要求农民工家长转变传统思想,不能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要积极地向学校老师了解子女的在校学习情况,幷及时地把子女在家的学习情况向老师反映,密切关注到子女的学习情况。学校方面也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长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与学校及时交流,如每半个学期开家长会,平常开设家长接待日和短信互动等各种形式,给家长一个平台,吸引家长参与进来,使得家长与学校之间互动积极,形成科学的家校反馈机制,从而能更全面地、科学地了解子女的学习上出现的问题,进而帮助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