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艺术学范文

民族艺术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艺术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艺术学

第1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 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 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 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 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 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 以 3—5 人为一组) ,指定组长负责; 同时,组织一个由 2—3 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 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 套) 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 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第一组( 5 人) : 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二组 5 人: 负责衣服类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 上衣、裙、裤等) ,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 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第三组( 5 人) : 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四组( 4 人) : 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五组( 4 人) : 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 图案) 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 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 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 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 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 ( 1) 衣服类: 有上衣、裙( 裤) 、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 2) 银饰类: 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 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 有蜡染、刺绣、织造等。( 4) 装饰图案类: 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 PS 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民族史料: 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 1) 服饰的发展变化。( 2) 服饰现状。( 3) 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第2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学艺术 语言艺术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强力五人组”。在音乐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传统外,主要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形式,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族音乐家,才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由自立走向世界,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艺术。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著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第3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职业学校将这一特殊民族艺术形式引入到的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民族艺术,感悟民族艺术,传承民族艺术。

通过民族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 民间满族舞蹈“二魁摔跤”有着300年的历史,原名二贵摔跤。相传康熙皇帝少年时期为了除熬拜,假借举办摔跤比武大赛的名义,招募武艺高强人士相助,并最终铲除鳌拜。民众为了纪念康熙皇帝的圣明,特将摔跤比武的场面演化为二贵摔跤。二贵摔跤的特色就在于奇妙的艺术构思和灵活诙谐的表演效果。(最早是女真族传统的竞赛“乔相扑”。二鬼画的是丑脸,二贵画的是白脸,后演化成“二魁摔跤”。)

传承民族文化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满族二魁摔跤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古时,在每年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盛行表演。该项目既是满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又是满族民间花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现在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二魁摔跤”进入了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在该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有5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会表演“二魁摔跤”,梁山和彭明第是掌握该项目为数不多的传承人。该行当曾一度中断过,5年前,梁山和彭明第二人便开始琢磨、练习,在北京地区传承了“二魁摔跤”这一满族民间花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行当,可是现在会的人是越来越少。

本校的学生中,大部分孩子就是喇叭沟门和长哨营满族乡的,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将“二魁摔跤”这个民族艺术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以此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并让学生们真正能够欣赏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传承民族文化,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民族艺术“二魁摔跤”,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F在的学生对于那些民族舞和民间艺术都非常陌生,提不起任何兴趣,他们都很热衷于现代舞和流行的一些舞。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学校在民族舞中融入现代舞,这样就更接近他们的生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表演。学生也能从艺术的层面上去欣赏和审美民族艺术。

以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知识学习和创造性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应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新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感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教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魁摔跤”是一种体力性、智力性、灵敏性很强的娱乐活动。表演者为一个人,却假扮两个人。表演者身背一个木架(内用竹片),上面安装两个可以活动、着穿满族服饰、呈摔跤状的人形道具,两只手两只脚穿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个满族人的双脚,然后使出各种技法,使满族人形道具做出各种滑稽、幽默而逼真的摔跤动作。如此妙趣横生的表演形式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 “二魁摔跤”的服饰、发型、配件、制作,传统舞台上的“二魁摔跤”要经得起现代孩子们眼光的打量。

传统题材做背景的故事情节与表演以及古老的造型审美已经不足以打动现在的孩子们了。因此学校在服饰和动作的编排上下功夫,让学生能真正地感受民族艺术和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

让孩子感受、了解这门传统艺术 传统的艺术做底子,“二魁摔跤”的表演可一点也不简单。想要表演得活灵活现,让人感受到“二魁摔跤”的魅力和妙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笔者认为让学生去演,还是会放不开的,因此,在动作上编排上还是应该由浅入深,对于每一个动作,让学生理解表演者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心情。造型与动势不是为了复现日常状态中的实物或现象,而是要唤起某种感情。

从这三点出发,“二魁摔跤”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了解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自我探索能力

民族舞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华。学生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也可以自主进行发挥和创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结合民族舞蹈的特点、发展的趋势,自己学习、自己表演,多问多学,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探究的过程可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整体汇演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

第4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一、主题发言——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

开幕式上,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在致辞中强调: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师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愿意为少数民族音乐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搭建更好的平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讲话中认为:强烈的人为性文化因素使我们面对传统时,常将之与封建落后迷信等同视之,在过往的历史上钉上封条。作为实现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是时候丢弃旧药方,在音乐教育的权威规范体系中为传统悠久的多元民间音乐、大众音乐生活开辟“去遗产化”和“去边缘化”的空间了。

在主题发言环节,五位教授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展开论述。樊祖荫认为: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为建设和发展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其总的培养目标。包括招生、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等均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实施。田联韬从具体的实例切入,将自己多年带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最后落脚到音乐学分析角度进行展开。萧梅以《再谈二十世纪的两本书》作为隐喻,探讨如何通过对“两本书”的反思,来考虑在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界,探索突围与共建的问题。张欢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为实例,探讨音乐教育体系化的重建与双重乐感文化内涵及实践内容。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其内容和文化土壤构成的关系,“植入式”的民族音乐教育难以解决音乐教育者该有的思维框架。谢嘉幸以实施“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教唱工程”为实践,探索在当下诸多的音乐文化已经失传,许多孩子再也不了解自己的音乐母语的背景下,他继“让每一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之后,又提出“教每一个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力求通过教唱,恢复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此项目以广西为试点,包括开展调查、师资培训、编写教材、建立网络平台与资源库以及提供咨询材料等五项内容。

二、少数民族音乐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多位老师针对此环节,从实际出发,阐释自己的观点。郁正民对于课程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培养现行政策,实施强基固本措施与建议。他认为应该“加强少数民族艺术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和出台“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政策”(特别是非地区的聚居地政策)等。他还提出要提倡“自助餐”式、多学科交叉、“订单式”的课程设置以及要打破班级制,提倡“导师制”培养的制度。徐寒梅结合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办学实例,分析在现存音乐教育体制一贯制带来的教学内容西化、少数民族师资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文化和技艺缺失、本土与外来音乐的>中突、现代社会对传统音乐的弱视等情况下,如何走出少数民族音乐师资培养误区的问题。和云峰从中央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以及多年的实践出发,对开展教学工作提出实事求是、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全面采用多媒体手段等想法。金铁红认为萨满教与萨满调对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审美意识、音乐形态、传承方式等几个方面。嘉雍群培从藏传佛教的古籍中挖掘音乐学方法,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苏娟对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研究,从如何建立符合本省师资培训机制,如何建设具有本省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如何开发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李槐子提出“高等音乐院校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究竟该承担什么”的问题。

三、少数民铗音乐教学方泫探讨

杨民康结合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相关教学的经历,认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作为国内音乐艺术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和学科方向,应该按照学历层次的不同而分学习阶段与教学层次;同时结合田野考察和分析技能的学习,逐步开设研究方法论研讨课及专题讨论课。张应华针对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提出三对悖论:一是教育观念层面上的现代性“同一性”和后现代“差异性”的悖论;二是多元文化教育理想与“文化代际传播”之“封闭性”的悖论;三是行动策略“差异化”诉求和“同一性”实际操作的悖论。尹媛对云南红河北岸彝族歌唱声腔系统的教学进行了关注,通过田野调查,对地方性音乐文化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传承和应用的实践性研究。

四、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

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建设之一。蓝雪霏提出高校如何介入到少数民族音乐保护工程,对于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了增加培养指标、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生源、加强师资培训、实施资源整合等办法。王华根据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课程建设做具体论述。黄凌飞以拉祜族葫芦笙舞“体化”传承作为切入点,提出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这种东方音乐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传承生态是否能给以中国音乐文化为主体来建设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经验”?陈蔚以“山花儿”校园传承之路,探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要并举研究。尚建科认为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建构,关键在于突破现代性音乐教育体制下普遍主义的音乐“语法”规范、本质主义的审美理性法则以及科学主义的技术规训手段,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为多样性的符号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所指内涵,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最终形成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文化建构模式。孙凡探讨了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专业音乐院校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播问题。以其自身的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为研究、实践对象,在对相关师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目的地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系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五、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模式探讨

第5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专    业

省区

计划数

合格分数线

总   计

181

 

美术学院

美术类

小计

78

 

福建

14

243.3

山西

30

220.5

江苏

16

234.6

江西

18

250.5

书法学

小计

6

 

山西

4

258.3

江苏

2

250.5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表演

小计

54

 

湖南

4

240

山西

6

246.6

江西

3

252

舞蹈学

湖南

5

246.9

山西

4

264.9

江西

3

263.4

舞蹈表演

湖南

5

261

山西

6

261.6

江西

4

237

音乐学

湖南

6

234.6

山西

4

240.6

江西

4

248

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小计

28

 

湖南

3

232.33

山西

7

238.5

数字媒体艺术

湖南

3

226.67

江苏

3

232

播音与主持艺术

湖南

4

233.67

江苏

2

236.67

山西

6

246.33

文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

小计

15

 

山西

5

255.33

湖南

5

258.83

江西

5

260.83

旅游与航空学院

音乐表演(空中乘务)

江西

第6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 双语 历史教学 意义

引言

纵观世界和我国的历史发展,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发展都需要搞好内部民族之间的关系,通过民族和谐来形成自身的凝聚力,进而提升自身国家的实力。限于客观需要,一个民族按语言规律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必然可以取得联系交往的优势和便利。人类文化是通过各民族互相学习文化特别是学习先进文化而得到发展的。为此,我国各民族之间就应当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初步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而实行少数民族双语历史教学将会使这种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

实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历史教学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实行双语历史教学可以学少数民族得到更多学习汉语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相关文化知识的渗透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提升,从主体方面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还是对于社会来说,甚至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的普及率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基于此点要求,学好汉语将会对少数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文化经济等多方面。而在历史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既能强化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更多的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又可以使其汉语方面的技能得到极大的锻炼,最终使少数民族能够良好地掌握汉语。增强少数民族的归属感。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历史教学,还会促进少数民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情况来看,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限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使得这种交流和交往很难更进一步。但实行双语教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以汉语为主的语言体系真会使各民族之间的沟通障碍减少,流畅的沟通和交流也将促进各民族之间事务的办理,最终适应时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限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一直没有得到质的提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源于语言的限制,汉语言没有予以完全掌握,进而限制了少数民族的对外学习和交流。针对于这方面的不足,实行双语少数民族历史教学将会在促使其汉语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扩大生产力,从而掌握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优势,最终促进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与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之间都属于兄弟姐妹的关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习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发展和提升,对于对方来说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现。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历史教学,既体现出了对多民族文化的尊重,扩大了高中学生的认知,各民族的学生也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掌握本国国语,为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四)有利于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历史教学还有利于促进多层次以及多方位的发展。同志曾经在“三个代表”中说过,我们正在从事着巨大的事业,这份事业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全国各民族青年代表着我国的未来和希望,也肩负着促进祖国繁荣富强的重任,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因为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做好接班人的培养工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整理好教育思路,做好我国多民族的教育工作,努力为新一代接班人克服语言上的难关,促使我国各民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在无语言障碍的环境下得以展现和发挥。

二.少数民族进行双语历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历史教学虽然意义深远,但对教师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语历史教学教师,首先就应当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加强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坚持拥护祖国的统一与和平。其次,还应当具备熟练使用双语的能力,如果教师对于双语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熟练使用,在其教育下的学生也很难取得很好地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掌握好该专业的知识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并且教师还应当充分把握好教师心理学,针对于学生的复杂情况可以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们克服有关双语教学方面的心理障碍。最后,教师一定要了解两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尊重双方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好相关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结束语

我国有关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方面的专家邓文录曾经说过要想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得现实需要,形成双语教学的教育条件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对于维护少数民族的教育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更能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来培养一批既了解汉语,又精通本民族语言的人才。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背景下,就能逐渐找到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并最终通过本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在适合本民族的前提下促进我国民族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葛丰交.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情况概述[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01:69-77.

第7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关键词】壮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不知不觉,我在少数民族壮族地区初中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20个春秋,一直担任语文学科教学。二十年的教学,我深刻地感悟到一个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学实践证明: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前提。但是,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壮族地区,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传承的深厚本民族语言及地域文化,部分学校及教师难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还有部分乡村教师在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本,不得不采用“双语”教学,即一边用普通话解读课文,一边用壮族方言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势必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成因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1 教师教学因素。

在我们少数民族壮族地区,教师的教学以讲读代替学生自主阅读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真正潜心分析、钻研新课标、新教材,从而理解、吃透新课标新教材的老师还很少,很多老师还是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演绎诗书,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烦琐无味。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的工具,学生缺乏自主独立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讲读课文中,为了让学生听懂、识记,往往用本地区壮族方言进行解释说明,殊不知,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阻碍了学生有效阅读文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学生学习因素。

少数民族壮族地区的边远乡村学校,学前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过幼儿园和学前班,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入学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稍差。入学后,部分学生受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必要的亲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带有浓重的壮族地方方言口音,朗读字音不准,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送气和不送气的音节混淆不清。普通话不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差,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往往失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1.3 家庭环境因素。

可以说,在农村家庭里,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摆脱贫困。但他们却无暇顾及孩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无奈地丢下老少背井离乡加入打工的大军,纵然他们牵挂孩子的学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哪怕孩子成绩差也鞭长莫及。同时,家长在家里都是用本民族语言与孩子交流,有的家长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听不懂普通话,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还无法正常用普通话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家里,更谈不上家长会买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童话、寓言、诗词、文学名著等课外读物让孩子阅读了。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甚至不会查字典,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4 学校硬件设备因素。

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学生的运用情况影响学生阅读。如今,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偏远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许多中小学校兴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但在乡村一级的中小学,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没有专人负责学生图书借阅工作,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寥寥无几,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形同虚设,白白浪费。

2.培养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转变教师原有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教师教学是关键。近几年,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国家对西南四省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其培训的目的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教育公平,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成长和改变僵化试的“满堂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合作、探究,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文本教读中,倡导学生朗读并自我评价,教师适时点拨、纠正、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

2.2 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汇编了许多故事性、趣味性、文辞优美、教育寓意深刻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文本内容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美感去品味、鉴赏,感受故事带来的愉悦。然后,教师再设置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求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去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 掌握阅读方法,挖掘学生自我品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因年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龄段确定相关阅读书目,增大学生阅读量。充分运用各种精读、泛读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多读、熟读、诵读,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读中,针对不同文章,不同作品分类(如散文、小说等现代文学作品,科技说明文、文言文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对应阅读方式。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品读能力,老师要精选一些文辞优美、内涵丰富、教育寓意深刻的篇章片段、文学诗词与学生共同分析、品味、鉴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和对作品的情节、人物、词汇等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4 开发学习资源,拓宽语文阅读渠道。

第8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被试者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统一主试、指导语,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作答,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8.32%。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年级少数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不同年级医学生自我教育总问卷、自我调控因子、自我认知因子、自我实现因子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SD检验,自我调控因子三年级评分显著高于一、二、四年级(P<0.05),五年级的评分显著高于二年级(P<0.05);自我认知因子评分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四年级的评分(P<0.05),五年级高于二、四年级的评分(P<0.05);自我实现因子评分五年级显著高于一、二、四年级(P<0.05),三年级的评分显著高于四年级(P<0.05);自我教育总问卷评分三年级显著高于一、二、四年级(P<0.05),五年级评分显著高于二年级(P<0.05)。提示三年级、五年级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情况优于其他年级。

2.2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差异女性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调控因子、自我认知因子、自我实现因子以及自我教育问卷总评分显著高于男性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该项目上的评分(P<0.05)。

2.3不同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差异方差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满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总表及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将本次受试的少数民族医学生与来自同一医学院校既往调查的409名医学生[3]自我教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自我教育问卷及其4个因子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普通医学生(P<0.05)。

3讨论

以往对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成熟过程[4]。大学一、二年级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区的高校,需要逐步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5]。在此阶段,学生需要接触相对陌生的生活环境、适应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同时还会接触复杂的医学基础知识,此期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而在此阶段,学生对自我教育的认知和定位还很不明确,自我教育能力尚未健全。进入大学三年级,随着医学专业课的开设,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社会阅历的进一步增加,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主动获取更多医学知识,以增长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此期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意识处于较高水平,能够有目的地学习和完善自我。因此,三年级医学生的自我教育评分较高。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行动中会遇到主观因素造成的困难,自我教育也经常受个人自我教育的自控性的影响,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生源是定向培养的,在本科毕业后需要回到生源地工作,这些学生的毕业去向较为明确,由于学生本身对大学的学习已形成较好的学习策略,加之四年级阶段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此期这些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业和发展教育约束产生松懈。而另一部分非定向的少数民族生源在四年级会面对重要的人生发展抉择,主要是本科毕业后就业或是攻读研究生,此阶段较为彷徨,存在对自己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思想,学生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影响自我教育的顺利稳定完成。五年级医学生的发展抉择已经明朗,此期学生或是准备考研,或是加紧练习临床技能为工作做准备,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能够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端正,自我约束力很高。因此,问卷中五年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调控因子的评分较高。

本研究发现,女生的自我调控因子、自我认知因子、自我完善因子以及自我教育问卷总评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男女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女生心思较敏感、细腻,善于自我约束,以形象思维居多;而男生倾向于逻辑思维,不拘泥于小节,行动容易受情绪化支配。另一方面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关[6]。男性的自我优越感要高于女性,男性往往是勇敢的、外向的,而女性则是谨慎的、内敛的。这些性别与性格关系的个体自身因素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造就了女性在应对生活和学业中的问题时能够对自我有较好的认知,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完善自我;而男生在遇到文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自我教育约束力略有欠缺。对医学生自我教育应以个体社会化为基础[7]。实施自我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是完成了基本社会化的个体,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具备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教育内容具有自主的甄别与选择能力。此阶段的教育应更注重群体化与个性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教育引导。

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到非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已熟悉的本民族生活环境到非本民族生活环境,这种看似地理位置的转变也会给学生带来生活、心理上的变更体验。本研究发现受试对象虽是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但在自我教育水平方面,各个少数民族间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各个民族的学生均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在应对文化差异和学习任务等方面的挑战程度相似有关。

做好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培养,并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也是为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贡献。本研究将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比较发现,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自我教育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医学生。这与吐送尼沙?艾力[8]的研究结果一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压力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在学业上非常刻苦,表现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民族地区走进大学校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是该民族的精英群体,他们担负着对本民族文化变迁的引领和传承以及学有所成之后贡献本民族社会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9]。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医学生由于来自较为偏远地区,学习基础薄弱,教育的不全面和深度不够导致其在学习方面较为吃力,但和其他医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较高,能够较好地自主约束自我的学习行为。

第9篇:民族艺术学范文

>> 浅议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的方法 农村少数民族高中物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与策略 少数民族体育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困惑与策略研究 浅论少数民族预科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衔接策略 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高物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方法探究 再谈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初探 少数民族商人城市文化调适与城市民族工作方法的创新 浅议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少数民族语言物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 西部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探讨 演示实验在少数民族学生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方式的对策 浅议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少数民族师范生英语学习现状与教学策略分析 论民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法的“本与辅”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议少数民族物理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浅议少数民族物理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针对石河子市少数民族中学的物理教育、教学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对于少数民族物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如何改革弊端,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中的困难和需求来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和教师双受益。 关键词:少数民族 教学方法 民族教育 物理教育 改革

一、引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适合教学对象的方法。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的错综复杂而又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少数民族的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相对比较多一些,为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从少数民族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使民族教学有新的突破。

二、少数民族教学特点分析

在语言教育方面,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偏低仍是主要问题之一。在现代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影响到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形成了教师教书难,学生学习难的局面。如果听都听不懂怎么去理解又怎么去学习呢?更不用说学好它了。学习的过程是语言的表达过程,但是因为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有限,因此导致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或者是误解,这样就大大阻碍了民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交流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只有互相沟通才能更好的了解彼此的想法 。因此解决民族语言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方面,学生具有起点低、模仿能力强、身体素质普遍较高的特点。多数民族学生的文理基础较差,尤其是汉语文、外国语的水平和所掌握的知识普遍较低。但是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和语言天赋。他们愿意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各种问题。这是他们的特点更是他们的优点。而且,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身体素质也普遍较高。在学校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他们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为学校、班级赢得了荣誉。了解并重视民族学生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

三、对石河子市民族中学物理教学有关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要发展教学就要扫除教学中的障碍,当然首先是要去发现问题,其次才能解决。因此,针对目前少数民族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石河子市民族中学高一〈2〉班全体学生(共45人)进行问卷调查。表1是针对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表1 物理教学情况调查表(部分)

据调查以及与学生谈话交流的结果,主要反映出:

(1)学习物理的兴趣方面:大多数的同学学习物理的出发点都是应付考试;很少是从感兴趣出发,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学习物理;上课听课的效率很差;认为物理课本内容没有吸引力;还有一部分同学无奈的被迫而学。

(2)学习方法方面:许多民族学生认为他们的教材很难理解;上课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在课前很少有同学去预习,课后又不复习。认为课本中的理论常识很难理解;认为自己的基础差而放弃等。

(3)教学方法方面:学生希望能够和老师多交谈多沟通,授课语言要通俗易懂,上课要多联系实际,多做实验,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做到师生互动。教与学是师生两方面的问题,因此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少数民族物理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强化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汉语教学的质量是衡量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汉语时学生们还要学好物理专业汉语,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例如,将一些简单的物理概念、定理及其证明等,用汉语写在黑板上,用维语讲解。实践证明其效果比单一用维语授课的效果好。

2、改进物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教学方法是解决好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议以下几方面:

(1)抓好课堂教学

一般来说,民族学生在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开始都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学生尽快入门,开始时讲解要细要慢,实例开头,原理讲透,主次挑明,并且在讲后面的内容时,不断地参照联系前面讲过的内容,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该学科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后,再逐步加快进度。在解题时着重交待分析问题的思路,同时提供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其选择。在授新课内容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基础上,要多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知识。在总结或小结中,把立足点放在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总之,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应采用便于课后复习、总结、巩固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时间,对已学过的课程进行总结、巩固,以便更好地掌握。

(2)课前预习和增加课堂提问

影响民族学生听课效率的原因之一是课前预习。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法,并督促检查,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进行课前预习,这显然对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要定期进行检查。要求学生做到上课"一听、二看、三记"。因为,上课时间内要记住所有的东西是很难的,并且所记知识理解较浅,过后会遗忘一部分,所以上课作笔记、划记号就为以后复习提供了方便。因此,应该加强课外辅导,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3)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课堂上,当教师讲到物理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时,若学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教师的教态或相应的教学演习,说明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积极思考。若眉头紧锁或表现出不耐烦的反应时,可能是对问题疑惑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放慢速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整学生的情绪。而当学生的眼睛闪现的是游离不定、左顾右盼的目光时,说明学生没有留心听课,此时,教师应从端正学习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入手,使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成功地进行自我调控,了解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教学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