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科技与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1.交通问题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使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运输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就交通运输而论,提高经济效益表现为:在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的运量、周转量越多,运输收入越高;或者是在产出的运量、周转量,以及运输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投入的人力、资金越少。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转换阶段,其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消耗的根本途径在于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但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增长的贡献份额将会逐步提高。
科技进步使交通运输的经营方式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不单是交通运输规模和场所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依靠高科技,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方向。国外著名的物流企业不单是具有一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良,具备一体化作业能力,物流资源得到较好地利用,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有根本保证。
科技进步使交通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产品结构也向短小轻薄化、小批量多品种化和高技术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在客运结构上,生产性旅行的比重下降,消费性旅游的比重增长;货运上 产品重量趋向轻型,原材料用料下降,集约化产品逐渐增加。以上变化要求运输行业提高运输工具的档次,增加专用车和特种车辆,并增开直达列车等,提高运送速度,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要。
2.交通与人类健康关系。
我国到1997 年才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率先使用无铅汽油,到2000 年才在全国全面实现汽油无铅化。因此我国各种汽车催化净化技术、装置的运用受到限制,造成我国机动车单车尾气排放量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低空排气,因此气体排除后首先会对人造成伤害,机动车尾气排放物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碳烟、苯井花以及一些烟尘微粒物(包括某些重金属化合物),这些对人体都有直接的危害。机动车排放的铅占大气中铅的97%,大部分颗粒直径为0.5pm或更小,因此可以长时间地飘浮在空气中。如果接触高浓度的含铅气体,就会引起严重的急性中毒症状,但这种状况比较少见。常见的是长期吸入低浓度的含铅大气。较大颗粒吸入到呼吸道粘膜上,可随痰排出。较小颗粒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的深部组织,这部分很小的含铅气体,可以引起慢性中毒症状,如头昏、头痛、全身无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综合症。当铅在人体内各器官的积累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造血机能,尤其对少年及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影响更大。此外,长期慢性铅中毒者,心脏和肺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人的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成为呆傻。铅还具有高度的潜在致癌性,其潜伏期长达20一30年。
同样其也有相关的间接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人体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尾气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上。大城市人口稠密,机动车数量多,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一般会将工厂搬迁到郊区,这样,机动车尾气排放就成了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大量机动车在路面行使,就会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聚居在城市中心,会形成“热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气候。
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尾气排放量的增大,对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加之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我国机动车的数量仍将高速增长。这样看来,我国已经面临严峻的由于机动车尾气污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问题未雨绸缪,我们将会丧失在蓝天白云下成长、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感慨:当被污染的空气和环境日复一日吞噬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我们苦苦追求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3.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1,提高公共交通运输
我们需要怎么做来保证交通与我们经济,健康的协调发展呢?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大城市从原来30%下降到10%以下。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公交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运营效率不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1994年亏损面达70%,亏损补贴35.5亿人民币,仅北京、上海两市就达16亿人民币。公共汽车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量中的比重越来越缩小。
公共汽车交通的萎缩,加速了自行车的极度膨胀,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拥挤的波及范围。至今,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几乎还全靠公共汽车一种方式,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建有67公里的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出租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容纳量有限,因此,一旦单一的公共汽车受到冲击,被转移出来的乘客便要寻找出路,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自行车。结果,使原本已经超量的自行车更趋于饱和,例如,天津市80年代公交与自行车负担客运量的比重为19:81,到90年代初降为10:90,郑州、石家庄公交出行量已不足自行车出行量的10%。近年来,全国大城市自行车每户拥有量一直保持在2辆左右,城市近一半人靠自行车解决出行问题。
2.提高交通管理技术水平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按照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意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近代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它,既为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规律所要求,更对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的重心已经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顺应时代需求、符合人们意志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存在专业教育过窄,人文修养过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不适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通识也远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选择,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通才,而是在于通“识”,在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身后修养和造诣。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也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融合,实现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2逻辑学现状
中国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终于认识到这种差距,并经历了约20年从引进学习到全面追赶的发展,到20世纪末,我们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与西方的同步发展,在一些领域还取得了具有领先性的研究成果。
在新世纪,逻辑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机遇,逻辑学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逻辑学与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的交叉生长,继续推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人工智能逻辑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认知科学等现代科学新兴领域的研究中,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互相融合,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倾向,产生了很多崭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本文由收集整理看到,目前我国逻辑学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对很多新的领域我们并不了解,有些人基于陈旧的逻辑学观念,甚至将这些新的领域拒之门外。在我们的很多所大学中,还在开设陈旧的逻辑学课程。而旧的学科体制一旦固定下来,要改变它非常困难。所有这些又都是我国逻辑学面临的挑战。
3逻辑学的学科建设
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科学的和学科的。
在科学研究方面。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但中国和印度的逻辑学从中世纪以后衰落了,唯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经过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发展,特别是现、当代的发展,成为一棵挺立在现代科学园地里的枝叶繁茂的大树。因此,在逻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需要向西方学习,特别要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逻辑等前沿领域向西方学习。在这方面,我们与西方主要是英美等国的差距仍然很大。此文前面对西方现代逻辑发展的分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遗憾的是国内一些学者似乎不愿意承认哥德尔以后西方逻辑的发展。一种观点是“逻辑学等于数理逻辑”,这种观点认为,逻辑学就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之外的都不是逻辑;另一种逻辑观似乎宽容一些,这种观点承认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是逻辑,此外的都不是逻辑。这样就把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逻辑、认知逻辑等当代逻辑最新的发展领域统统排斥在逻辑学之外。显而易见,这些逻辑观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我国逻辑学发展的。在逻辑学的研究方面,我们不仅应该学习西方,而且应该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中国学派,并争取在某些领域超越西方的学者,这是一个更高的目标。有着悠久传统和具有聪明才智的中国人,应该有决心做到这一点。与此相适应,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按照国际规范建立我国逻辑学的学科体制和教学体制。
逻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已经证明现代数学的基础是集合论,而集合论的基础是逻辑。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将逻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于各学科之首。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分类,逻辑学是列在“知识总论”下的一级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议”中,更将逻辑列于众学科之首。美、英、德、日等国家的学科划分都遵照这一标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遵循国际标准,已将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但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这样,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并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转向”的数理逻辑,以及其后发展起来的语言逻辑、哲学逻辑,在我国的学科目录中,通通是“不知所终”,用一句有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叫做“没有户口”。如果一门学科没有户口,那可是悲哀之极。例如研究生招生、重点学科评审、学科基地建设,通通把逻辑学排斥在外,因为这些重大的学科建设举措都是照二级学科来设置的。与此同时,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出版、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中,没有户口的学科也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情况,从事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要么甘受冷遇和白眼。如果说学者遭受的冷遇是不足道的,那么,科学遭受的冷遇就不能不足道,因为科学遭受损失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们国家,对孩子实施经济教育往往是不被理解的。首先,是由于经济学本身所给人的“晦涩”感觉;其次,在我们国家历来奉行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钱财乃身外之物,谈钱俗。在金钱问题上,家长们一概包揽,觉得这压根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情,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了就能够运筹帷幄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了吗?在现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消费问题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陷入高消费养孩子的泥潭中不可自拔;越来越多的家长望着小小年纪的孩子深谙攀比虚荣之道而束手无策;越来越多的“月光族”与“啃老族”令人无可奈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得信息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全国0至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在众多家庭中,一个孩子每月的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Lunt在其1996年的研究中讲到:消费者社会的扩大越来越多地把儿童吸引到经济活动中来,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中年轻人也相当富裕,这些情况造就了这样的儿童,他们一面熟悉这个经济世界,一面积极参与其中。儿童这样卷入经济社会会演变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可以看到,一些问题迫使人们加以研究。
近些年来,这些问题其实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表现之一就是儿童理财的兴起。在各大金融机构与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儿童理财这个词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家长们追逐的“风尚”。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各个金融机构与教育机构争相开发出一个个的项目与产品,来抢占这个悄然升起的儿童市场。在当前的社会里,儿童理财指的是一个个的儿童教育储蓄、儿童保险与儿童教育储蓄开发基金,是银行为宣传其理财产品而推出的一个个理财教育活动,是一些教育机构推出的高价精品课程,然而儿童对经济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他们消费习惯的培养等,这些经济教育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绝非仅仅是金融机构或者少数教育机构所能承担起来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儿童这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在给孩子们进行经济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要以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托,其次是要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倘若脱离了这两点,儿童经济教育便会成为空谈。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关于儿童与金钱的研究,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Kohler,1897;Dismorr,1902)。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出现了对儿童的金钱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强烈研究兴趣(Witryol and Wentworth,1983;Mortimer and Shanan,1994),以及对儿童和青少年在经济生活方面进入社会的学术与实用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依据两个基本研究范式展开,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另一种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在第一种研究范式下,他们对儿童经济学知识的发展是否遵循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的普遍阶段感兴趣,研究大多依据儿童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不断加深与拓宽这一基本假设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经济学概念的发展存在一个总体的发展水平线,从断断续续的观念开始,如仅仅会对一些可见的经济交换现象的处理,到开始认识到生产过程的存在,并且把它与关于销售和消费的逐渐清晰的范式相联系,再到他最终能够建构一个复杂而相对精确的经济学结构的表征。还有一些研究者甚至把儿童经济学认知的发展划分为类似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如伯蒂和博比(Berti and 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以及人为什么工作、谁来付钱、钱从哪里来、如何获得某项工作,贫富、银行的功能、商品的来源、生产和分配、货币在买卖中的价值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区别、价格的形成等问题展开研究。也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了: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概念的直觉水平(6~7岁);概念的具体运算阶段(7~10岁);概念的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四个阶段。
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的是特殊领域知识的重要性。以韦尔曼 (Wellman)和格尔曼 (Gellman)为代表的发展心学家提出,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这个内部理论是由常识性的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差异就体现在儿童所形成的关于世界这些内部“理论”上,获得这些知识对儿童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和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具有重大而普遍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的组织具有理论的基本性质,同时又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朴素的“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朴素理论”(native theory)。简言之,“朴素理论”即儿童在一些领域获得的非正式的、前科学的知识框架。他们认为一个特定领域的朴素理论必须包括,该特殊领域的认知对象集合、特殊领域的因果原则集合与一个内部关联的、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解释的知识体系这三方面的内容。西格勒和汤普森(Siegler and Thompson,1998)经研究认为,经济学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核心领域,具备核心领域的三个特征:本体区分(如买主和卖主),因果机制(如供求关系)和理论建构间的一致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教育的特殊现状,使得儿童经济教育在我国鲜有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毛妮娜在其硕士论文《3~6岁儿童对经济学知识理解的发展研究》以上海3所普通幼儿园中120名3~6岁儿童为对象,对他们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知能力、钱币的应用能力以及商品价格与材质对应关系的认识和商品等价交换的意识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且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钱币的认知与比较能力都不断提高。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奠定了基础,它们是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的依据和前提。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它是对儿童开展教育的一个现实依据。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丰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一些经济经验,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零花钱的应用、玩具的选择,对超市、银行的认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更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而它也是我们确定教育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国外,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探究促进儿童经济学认知提高的教育干预措施。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77)经过调研证明,甚至在幼儿园开始培育懂经济的公民都不算早,在一个名为“儿。童经济”的教育计划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短缺、决策、生产、专业、消费、分配、供需、生意、金钱、以物易物等概念。由此向我们说明,一个儿童能成功地作出经济上的决定,接受的适宜发展性教育或辅导比单纯的年岁增长更有关系。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87)认为,在每个年级水平上,如果能给提供适宜的策略和材料,孩子是可以学习经济学的;处于不同学业能力水平的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也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儿童可以通过许多教育方法学习经济学概念(如基于说教/材料的方法、基于科技/媒体的方法、基于调查导向/经验的方法等)。
三、实施儿童经济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经济教育尚未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但是经济教育范属社会科学,因此可将其纳入至社会科学课程中去,成为其一部分,这样不但有利于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其次,经济教育是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如对数字的认知等,因此要注意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
关键词: 风景写生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一、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安排的可行性与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①。简而言之,高中美术课程是体验性质的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能力的成长,认为“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②。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独立的绘画表达能力并完善整体思维能力,特别是审美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样的内容最直接地表现在风景写生课环节。风景写生课能够引领高中生亲身感受自然的各种材质、形态和风格,思考美与自然之间的意义关系,用画笔自主表达出对自然的情感和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风景写生课的意义,而风景写生课的开展保证了高中美术课程体验性的现实可能及程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为美术风景写生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高中生经历着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过程,较少年期观察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好奇心、求知欲望较青年期更强烈,认知思维框架是开放的,因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可塑性很大,“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分为5个系列、9个模块④,风景写生课程属于“绘画・雕塑”系列的绘画模块,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系列的提高和拓展,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⑤。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能力已经超越仅能临摹绘画的水平,完全可以放手引导他参与自主创作绘画活动,高中生拥有个性的审美倾向,具备一定的色彩、构图认知,将自己的创意独立运用到绘画过程中,为高中生参与美术风景写生提供基本的主观条件。美术风景写生课程不仅能够给高中生以强烈的视觉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其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化高中生的绘画审美认知,提高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进而陶冶高中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
对具体的风景写生课程,它的安排是对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有益地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中有限的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在风景写生课程中,自主探究模式美术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创作的作用,提前“对学习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事物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视觉语言表达,以此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个人情感,促其产生对事物的意义建构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对材料技法的控制能力”⑦,并引导学生对其作品形成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写生课程的安排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有益实践,是对美术课堂死知识的活化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丰富美术教学手段,增强美术教学效果。
二、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在绘画类课程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特殊的教学环境,是让学生亲临自然环境,形成对日月山河、树木花草、建筑楼阁等自然风光的情感体验,并运用一定的绘画工具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融入绘画创作中去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如果是校外写生,要求向学校申请通过,安排好教学周期(一周为宜),提前安排好写生地点和食宿,然后形成教学组与生活安全管理组,做好教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
特殊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标准的要求为具体的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限定了相关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程序:欣赏――学习――创作――评价”⑧。从整体组织运行过程而言,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分为前期欣赏学习准备、中期创作和后期评价三个阶段。下面以常州五中的风景写生教学活动为例看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常州市处在环太湖风光带与沿江风光带的交汇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适合风景写生的如天宁风景区、淹城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及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各大公园,这些地貌风光具有显著的人文特色,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组织安排的可控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风貌变化选择各公园写生、天宁寺塔写生和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写生。下面主要以红梅公园写生为教学案例探讨美术风景写生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一)欣赏学习的教学准备阶段
1.分析教材,了解教学目标,确立以秋季红梅公园自然风光为写生主题。
2.教师课前拍摄红梅公园风景图片以备展示。
3.课程导入:通过欣赏一系列公园图片,提问学生引导其对画面上的塔楼、亭阁、树木、天空、水面大小远近、秋季色彩明暗冷暖及构图结构进行比较认知,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理解。
4.写生步骤的演示:以风景图片槔,以范画的形式进行步骤分解。如:观察――取景――构图――绘画创作――修改调整――收拾完成。
(二)学生独立探索的写生创作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选择红梅公园某处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取景,了解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2.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创作遵循的原则。通过写生引导学生全面接触风景画中的各类问题,如题材、选景、构图、色彩、技巧、意境等。其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对红梅公园中建筑风格的观察力,提高选材取景及构图的能力。
(2)了解形成塔楼、树木等远近空间感的各种因素:透视、明暗层次对比、形体复杂的塔楼与单纯的水面对比等等;掌握表现空间的方法与技能。
(3)理解自然景色由于环境、季节、气候、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丰富连带关系,并掌握其表现的规律与技法,表现出景物的意境和情调。
(4)锻炼风景画笔法,塑造各种不同景物的形体和质感的能力。
3.学生写生创作形成作品,画幅不必太大,工具不受限制。教师观察巡视辅导并进行摄影摄像,及时指出学生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三)写生训练的技术步骤要点
1.把握透视的基本规律。
2.掌握观察方法。要注意以下要点:整体观察、概括处理、理性分析。
3.关注色彩表现冷暖变化、强弱变化的规律,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表现。
(四)教学评价阶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以质性评价为主。
1.整理录像,研究作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2.开展小组总结座谈会,形成一定的书面经验报告。
3.对作品进行归类整理,开展写生主题作品展。
三、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架起“支架”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如前所述,风景写生乃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组织模式,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半成熟性又限制了这种主体性发展的自由,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的引导辅佐作用。教师要花费尤为繁多的精力去探索学生、写生对象、工具方法等众多基本规律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安排。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我们发现,在这个写生教学适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意味着,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基调面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和宏观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与学生个体状况的匹配,预设具体阶段需要的“支架”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不需要帮助就可以独自熟练地完成任务”⑨。
在欣赏、学习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支架”,如安排学生课前分组拍摄风景图片、搜集相关名家风景作品,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相似的绘画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基本的透视、构图及色彩规律。其次,教师设置“场景支架”,写生地点的范围不宜规定过死,最好提供多种选择可能,这要求教师要事前踩点,选取的写生区域最好天然具备绘画的难度梯度,以此为支架作为学生创作的自主选择。第三,教师设置“范画支架”,以一张风景摄影作品为原型进行绘制,分解绘画的步骤,详细讲解每一步骤涉及造型、光影、色彩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同时也要求学生选取一幅作品进行临摹训练,引导学生重复观察自然事物间的关系,了解并控制绘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形成直接的绘画语言特色,以此为学生在具体写生过程中将要处理的绘画问题提供预热的支架。
(二)教与学的互动观察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中期阶段,学生在开放的写生情境中,自主观察场景,选取角度独立探索地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独立探索离不开观察活动的铺垫,这是学生美术素养与绘画能力的基础,观察风景的生成肌理、光影时间的变化、自然物间的空间构成等,学会对画面整体、联系地把握而孤立成像,能够抓住风景对象的亮点重点凝练刻画而不是对眼前事物的面面俱到,在这个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对象的总体情感体验,融入绘画中进行再现创作,使得静态的风景画面呈现出画者赋予的独特生机。具体的观察方法如朦胧观察法即半闭双眼,让视线中景物边缘模糊、色彩压缩成块,明暗层次及色彩冷暖分布化零为整;分层观察法即以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把颜色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去比较观察;冷暖比较法即观察景物之间的颜色冷暖变化,通过比较辨别丰富的色彩差异⑩。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以巡视观察为主,教师观察的对象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观察不同学生的绘画行动如选角度摆位置、线描构图、体面色调层次处理与调整,剖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倾向,及时指出问题关键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鼓励学生运用具备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创作取向。
(三)基于同伴效应的合作探究学习
写生创作阶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注意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构建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学生以分组形式参与到写生活动中,组员之间可以在全过程中进行及时沟通、讨论,互相学习借鉴绘画技法,共享创作问题及其解决的经验,这种同伴效应比教师的直接介入指导效果更佳。
(四)多主w、求发展的教学评价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后期阶段主要以评价为内容,是对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的衡量与反馈,在评价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二次教育。从评价主体看,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和家长评价等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11}。学生根据自己的写生作品,回顾写生活动过程,检查自己的观察视角、构图方法、色彩处理及在写生过程产生的感悟,与教学目标标准、同伴作业、教师范画及名家作品进行对比思考,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内容,这种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自我教育,加深写生学习的经验总结效果。
从评价内容看,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观察记录、录像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质性评价表现为成长记录评定,包括“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12}。这两种评价都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全过程性发展的归纳与总结,消解结果评价的武断性,促进学生通过对比记录前后的差异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从而保护学生的发展性潜能与要求,更趋于客观化。与此相应,在写生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以分数或等级方式,而综合地运用评语、等级与评语结合、座谈、作品展览为形式{13}。由此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写生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性质与倾向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的侧重点,即对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的鼓励和肯定,使得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环节的结束,而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在总结前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了写生教学发展的新目标要求。
注释:
①⑤{11}{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6,17,15.
②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
③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6.
④⑧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4,194.
⑥⑦薛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9,39.
⑨冯玮.“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教学”――论基础美术教学过程最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06.
⑩杨海峰.高中生外出风景写生的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J].美术大观,2012,(9):170.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音乐教学;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音乐教学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呢?这是音乐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只有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才能让音乐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前进的目的。
一、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树立起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高中生学习和感知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等,这些都是极为高效的音乐学习渠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由于当代高中生接触音乐的角度和方法大大增多,所以,音乐教学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意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影响,并立足于这个实际情况开展实际的音乐教学,让传统音乐教学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方面的积极创新和探索,从而充分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提升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其次,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音乐理论对于音乐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做好理论工作,才能让音乐学习变得有章可循,最终达到科学合理的提升。与此同时,实践工作也是必须可少的,如果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声乐实践,学生就会缺乏对于声乐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导致学了忘、忘了学的状况发生,大大影响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音乐实践,从而让音乐课程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内容的纷繁复杂,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最后,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新课改有一个深入的研读,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具备综合音乐素养的优秀学生,这不仅体现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思想品德的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学的建设,并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音频、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从而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已经被广大教育者证明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高中音乐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并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并且及时收集课堂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引导。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加以研究和讨论,并把这作为调整课堂进度和课堂内容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音乐教学就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以生为本”贯彻到了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3.拓展音乐教学的交流平台
音乐交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积极开展一些音乐领域的交流和比赛,学校也应当积极推动平台的发展,定期组织一些校园音乐会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组织校园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街舞比赛和校园民谣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校的音乐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进行活动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并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这些交流平台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有重要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中,让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满足了他们生活的需要。在这些音乐比赛完成之后,学生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最终达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把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彻底融入现代化音乐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才能让高中音乐教学走向完美。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8个生字,背诵课文第9
自然段。
2.认识贝多芬,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通过文字描绘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了解音乐艺术。
过程与方法:
1.充分朗读、讨论,了解贝多芬的创作经过。
2.结合本文,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教学准备】《月光曲》课件 贝多芬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切身感受音乐魅力。
2.通读全文,熟读注音文字。
3.掌握8生字和12
个词语。
4.通过课文中对兄妹俩和贝多芬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1.上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钢琴曲。出示课件1:播放《月光曲》。刚才我们所听的叫《月光曲》,它是世界名曲,作者是世界著名音乐家——德国的贝多芬
2.出示课件2: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26岁时听力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与人交谈。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欢乐颂》,以及钢琴协奏曲《月光曲》等。
3.《月光曲》的谱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问:《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读初步解决问题。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3: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动人的传说呢?
2.出示课件4:生字、词语。
谱写 钢琴 幽静 茅屋 烛光 失明 纯熟 清幽 琴键 景象 陶醉 断断续续
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和“清幽”。通过查字典可知“幽”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想想课文中使用“幽静”和“清幽”形容环境的妙处。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深入品味探讨。
1.出示课件5: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兄妹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再朗读体会他们的人物形象。
②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2.学生自主交流学习。
3.学生反馈,出示课件6—9:
①
画线的句子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这句话流露出盲姑娘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可以听出那份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与热爱。
朗读指导:想听贝多芬弹琴,对于盲姑娘来讲,不是愿望,不是希望,而是渴望!下面我们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
②画出的句子是“……太贵了,……又太穷”,从这句话中看出了哥哥的愧疚。
朗读指导: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愧疚,读的时候要把哥哥这份心情读出来。
③画出的句子是“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盲姑娘的善良、体贴和善解人意。
④画的句子是“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就因为这样的感动,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她想听到的那首曲子。弹过之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反馈:
盲姑娘有一颗对音乐特别敏感的心;而且因为热爱音乐,对贝多芬来小镇演出的事一定也知道,所以猜测出琴艺如此高超的人是贝多芬,知音难求啊,所以贝多芬才会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兄妹俩的善良、善解人意。
四、课堂小结。
1.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感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兄妹俩弹奏钢琴。
2.我们能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情贫苦劳动人民的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情朗读第8、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3.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卓越的才华。
4.通过读重点段,想象画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俩弹了一曲又一曲。(贝多芬弹琴是被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真情所感动,在当时清幽的环境中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
二、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一)出示课件10:自学提示(读课文第8、9自然段)。
①贝多芬在什么样的意境中创作了《月光曲》?
②在第8、9自然段中找出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
”“
”标在书上,并在旁边标注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月光曲的旋律)
设计意图:
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学生交流,反馈。
(三)教师点拨。
1.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在风吹烛灭,月光似银纱的情境中。
2.月亮的变化:升起——升高——穿行微云。
3.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汹涌澎湃。
抓住词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等感受乐曲的变化。
4.朗读指导。
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和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和多种感情来朗读,引导学生与文本、乐曲产生强烈的共鸣。
5.试着背诵第9自然段。
教师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成背诵的目标。
6.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关心穷苦人,他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把音乐献给了人民。
设计意图:
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同情心和高尚情怀。
7.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11: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首曲子。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音乐声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请睁开眼睛,把刚才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一会儿交流。
三、总结全文。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板书设计】
22 月 光 曲
月亮初升 微波粼粼 平静——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 云中穿行 感动——波折
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内容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1],每个部分都涉及到一些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和几何模型分析等。在教学课时相对紧凑(一般为40个课时)的情况下,学生们理解和消化以上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
2.图形多。《微观经济学》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图形分析,每章分析的主体内容又各不相同,图形的经济学含义也不同,特别是有些章节的图形较为复杂,如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由四条曲线构成,每一条曲线都代表不同的含义,曲线位置的变动将意味着均衡点代表不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时候经常容易弄混淆,即便上课听懂了,课后又可能似懂非懂。
3.模型多。《微观经济学》广泛运用了数学方面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构成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的前提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选择行为,生产者在既定成本或既定产量前提下求解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等,都用到了微积分和最优化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要彻底领悟这些知识,尤其对于数学功底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
二、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脱离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多数为文理兼招,他们数学基础薄弱,而独立学院只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教学总学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分度不大、差异特征不明显。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如果不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灌输式”的被动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已经固化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经常要使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而由于学生在数理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随着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增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慢慢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3.教师教学科研时间分配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该课程教师一般授课达到周16-20学时,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再加上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2],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满足于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有考试和考查两种,平时成绩分别占总分的30%和50%,卷面成绩分别占总分的70%和50%,考试的内容中实际应用的题型较少。学生平时学的不扎实,考试主要靠临时突击来应对,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另外,目前高校独立学院大部分实行同一任课老师授课、出题、和阅卷“一条龙”的形式,这极不利于我们客观掌握和评价教学质量[3]。
三、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1.细化课程设置层次。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材、课时等方面应各自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目标相吻合,帮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将公式、图标、曲线口诀化、动态化、形象化,并通过讲解案例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4]。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习情境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改革和建设。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引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能体验并适用工作环境使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连接。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中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在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熟悉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能对砌体结构工程制定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和开展质量验收;同时该课程要能与“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课程科学的衔接,最终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建筑行业中施工员、监理员、质检员等专业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的基础。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笔者就“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这门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进行了探析。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方案
1.1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科学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础。学习情境的设计, 一要关注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 即工作过程的六个要素: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 它们是变化的; 二要关注相对固定的思维过程, 即个体思维过程的完整性: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学习领域的情境设计依据“搭设脚手架、编制砌体施工方案、砌体砌筑施工、砌体质量验收”4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和湖南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将学习内容划为四个教学情境,如图1所示:
1.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方案
以学习情境一为例(见表1)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以实际的施工任务为载体,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每个教学项目分为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思想主要是:“资讯”阶段主要是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并对学生做必要的理论培训。“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独立地寻找与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人员准备、工具清单、材料清单等信息,了解施工安全措施,并把他们填入相应的工作练习页,制定出小组工作计划;“决策”阶段,各小组学生把练习页交给教师,把计划内容讲给教师听,教师与每个小组对计划进行探讨,指出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最后形成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实施”阶段,由建工实训中心提供材料、工具,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计划,独立完成施工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企业技术员作为咨询者;“检查”阶段:根据质量验收标准,以组内自检、小组互检、教师专检的形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质量进行检查。同时教师、企业技术员告诉学生质量偏差的原因,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讨论哪些错误会重复出现,导致哪些后果,如何避免。“评估”阶段,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打分。这种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教师、企业技术员做为被咨询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重点和关键的部分对学生给予指导。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面积2000平方米的校内训练中心和校外实际工程项目,技能训练由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技术员共同指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同校内教师一道直接参与教学,做到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实现了教学项目与施工项目一致性,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一致性,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处于一个完善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研究工作也将在新的课程改革下不断发展。本文探讨的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存在一些不足,教学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探寻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开发适合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是职业教育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鲍洁.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6).
[3] 陈玄令,梁殿旭,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4] 贺朝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教师,2008(12).
1.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1.1 可变气门正时的分类。
(1)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和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简单的可变配气相位VVT只有两段或三段固定的相位角可供选择,通常是0°或30°中的一个。更高性能的可变配气相位VVT系统能够实现连续可变相位角,根据转速的不同,在0°和30°之间线性调整配气相位。显而易见,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更适合匹配各种转速,因而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性能。
(2)可变进气门正时和可变排气门正时。市面上的绝大部分气门正时系统都可以实现进气门正时在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可调,而一部分发动机在排气门也配备了VVT系统,从而在进、排气门都实现了气门正时无级可调,进一步优化了燃烧效率。
1.2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应用。虽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在各个厂商的称谓略有不同,但是实现的方式却大同小异。以现代的CVVT技术为例,CVVT可以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的连续变化,时时控制气门重叠角的大小,从而改变气缸进气量。当发动机低速小负荷运转时,延迟进气门打开时间,减小气门重叠角,以稳定燃烧状态;当发动机低速大负荷运转时,使进气门打开时间提前,增大气门重叠角,以获得更大的扭矩;当发动机高速大负荷运转时,延迟进气门打开时间,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当发动机处于中等工况时,进气门打开时间提前,增大气门重叠角,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减少燃油消耗,降低污染排放。
CVVT系统包含以下零件:CVVT机油控制阀、CVVT机油滤清器、CVVT执行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位置传感器、以及电控单元等。
正时齿轮安装在排气凸轮轴的前端,曲轴通过正时皮带驱动排气凸轮轴旋转,排气凸轮轴后端装有CVVT执行器,执行器壳体上的链轮通过正时链条带动进气凸轮轴转动。CVVTC油控制阀安装在排气管一侧的气缸盖上。机油通过CVVT机油滤清器、气缸盖油道向CVVT机油控制阀供油,PCM随时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负荷等参数控制CVVT机油控制阀的轴向移动,向CVVT执行器的气门正时提前油室或气门正时延后油室供油。CVVT执行器根据供给的油压,直接带动排气凸轮轴轴后端的链轮传动,通过链条传动,间接改变进气凸轮轴的配气相位,使进气门正时连续变化,从而实现进气门正时提前、延后及保持的三种状态,而排气门的气门正时是固定不变的。
CVVT执行器内部的叶片将壳体内腔分为8个油室。其中4个用于控制气门正时提前,另外4个控制气门正时延迟。油室之间的压力差作用在叶片上,使得外壳上的齿轮相对于凸轮轴转动,从而实现气门正时的提前和延迟。油室之间通过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叶片油封来实现密封和建立油压。当发动机熄火或CVVT系统发生故障时,气门正时固定在最大延迟角位置,以确保发动机的起动性能。
2.北京现代I30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维修案例
2.1 故障现象。一辆i30轿车行驶1200公里时发动机警告灯点亮,客户驾驶车辆到店进行检测。维修人员使用解码器读取发动机系统故障代码是P0011"A"凸轮轴位置-正时过度提前或系统性能.对于伽马发动机这个故障是比较常见的,维修人员根据经验拆下OVC检查是否有金属异物卡住电磁阀芯,并清理了电磁阀。处理后装车实验,故障灯不再点亮,于是交付。
两天后发动机警告灯再次点亮,读取故障代码依旧是P0011,维修人员再次拆下OCV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发现。清除故障代码试车,虽然报警灯没有亮但是感觉故障没有彻底排除。于是拆下并清洗了OCV滤清器。
2.2 故障分析。与目前的固定凸轮相位角式不同,CVVT是连续把凸轮相位角改变至最佳的装置。
使用GDS检查相关的数据波形,发现当发动机的负荷频繁变化时,发动机控制ECU的进气凸轮轴目标位置是变化的,同时OCV的占空比也随着目标值的变化而变化,唯独进气凸轮轴实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判断ECU的控制室没有问题的。
排除电控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后,导致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1)汽缸盖CVVT系统机油道堵塞;(2)汽缸盖OCV机油道泄漏;(3)凸轮轴VVT机构卡滞;(4)发动机机油压力不足;(5)OCV执行器损坏。
2.3 故障排除。找来OCV电磁阀装到车上实验。观察GDS的相关数据流,更换前后的数据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故障原因不是OCV。经过以上的检查后没有发现故障原因,只有拆检发动机。当我们打开气门室盖后发现了故障原因。CVVT执行机构的固定螺丝已经松脱了。这四个螺丝起到固定CVVT机构与进气凸轮轴链轮的作用,CVVT机构的后盖也是由这四个螺丝夹紧的,当螺丝松动的时候,CVVT机构的壳体与后盖之间失去密封,OCV过来的机油从缝隙处泄漏,不能推动进气凸轮轴产生作用。目标角度与实际角度之间的延迟度超过10次以上,ECM记录DTC P0011。
恢复后试车。数据流的信息可以看出来,进气凸轮轴的目标位置与实际位置是非常接近的,说明故障排除。
3.总结
目前大多数发动机使用机械式气门组,这种驱动形式的有效性、可靠性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能改变气门正时、延续时间和进气门升程。随着汽油直喷式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的不断推出以及排放法规的强化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变配气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发动机的高性能化,可变配气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正变得越来越必要和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