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On how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Neurology Class
LIU Zhan-do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eurology,Insurance Center,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students' little interest in and many worries about the neurology course, the teachers and doctors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 have summarized a series of teaching methods including case-study teaching, standard patients, 2/8 teaching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advanced electronic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contents, different but specific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Positive effects have shown in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neurology.
Key words:Neurology;Teaching methods;Neurophobia
在医学生临床课程中,神经病学是一门比较重要分支学科,其教学内容广泛、学科基础复杂,也往往是医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想成长为一名好的神经内科医师,则需要积累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理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临床诊断中则同时要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并强调高度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理论性。因此,在神经病学的课程学习中,一些医学生中产生了恐惧和焦虑情绪。有学者将之称为为"神经恐惧(Neurophobia)",以此来形容"医学生由于无法将基础的神经科学知识应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的分析而对神经病学课程学习产生的恐惧感。"[1,2]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好的战胜这种恐惧和焦虑情绪,努力使学生产生对于学习神经病学的兴趣,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1.1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医学史知识往往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医学史中凝聚着历代神经病学家心血和贡献。同时结合我们自己教学中的实践和经验教训, 我们将神经病学相关的医学史知识引入到教学活动中, 既培养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很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医学生在感受生命价值的同时体验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珍重和关怀, 建立人文精神在医学事业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个性化专业化的神经病学教学模式。
1.2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病案导入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2/8 式教学法;模拟病人等。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加入典型病例,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明显增加,先了解病,再接受知识,领悟会比较快。学生容易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出学生在神经病学方面的思维能力[3]。例如在脊髓炎的教学中,目前教学课时较少,内容很多,学生相对缺乏脊髓解剖学知识。因此我们一般在课程开始时先讲一个脊髓炎病例,包括辅助检查和影像学资料。把诊断结果告诉学生,其它方面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过程。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则形成思维上的沟通。2/8 模式教学法也称巴莱多定律,指在一个系统中重要内容约占20%,其余的占80%。当前这一定律在个人时间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领域运用较多,也有人应用在神经病学教学中[4]。教材中有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大约只占20%,但我们经常需要拿出80% 的课时来深入讲解,使学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其余80%内容则比较概括性梳理,然后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这种方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将本病的重要知识点理解清晰了,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课后自觉的进行其他内容学习。当然,授课时间的分配不应该机械地按照2/8法则,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定。PBL教学法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在美国、加拿大等很多欧美院校流行。该方法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重点及关键部分提前精心设计出一些问题,在课程中提出,使学生很快回忆刚讲过的内容,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复习和加深印象。它和前面提到的病案导入式方法区别在于,在病案导入时,学生主动会对疾病的不同特点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本方法适用于比较枯燥晦涩的教学内容,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方面。在课程中不断提出简单且与授课内容明显相关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则会明显集中,并产生学习的兴趣[5]。模拟病人(标准化患者)的方法则适用一些少见病的教学。神经系统疾病中有很多病的发病率不高,有些病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一定要收住院诊治,因此学生见习和实习中不容易见到。为了使学生产生对于神经病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如遗传性共济失调、肌营养不良症、少见类型的癫痫发作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增加,教学气氛热烈而融洽[6]。
1.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为了适应高等院校医学教育和满足进修人员进行神经病学的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神经内科教研室在神经病学教学中,鼓励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挂图及模型等)与新型电教媒体(录像、PPT等)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具有较多的优势。首先,它能够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学习者喜闻乐见,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7]。其次,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和互联网密切结合起来,将网络上大量的资源应用于课程上;并能够进行网络远程授课,让某些课程讲的非常优秀的教授同时给不同地点的学生授课,这样既满足了名家给更多学生授课的机会,也能够节约名教师时间安排紧张的问题。目前的网络技术已经完全解决师生远程多点互动的问题,且形式多样,具有特殊的新鲜感,能够明显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1.4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跟当代学生特点。目前神经病学正处速发展的时代,有些疾病的诊断标准不断在更新。同时,医学生是新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型人才,具有"基础知识好,动手能力强、基本素质高,思维更开阔"特点,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教好学生,真正做到授业解惑[8]。只有从语言行为上了解当代学生才能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想在一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神经病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2讨论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一整套神经病学不同授课内容的授课方法和技术,学生成绩明显提高,选取神经病学专业作为下一步研究生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2015年,我们在神经病学所有课程结束后在7年制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对神经病学具有明显的兴趣。45%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该调查结果促使我们更加努力的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Hudson J N.Linking neuroscience theory to practice to help overcome student fear of neurology[J].Med Teach,2006,28(7):651-653.
[2]王刚,任汝静,陈生弟.浅谈神经病学教学与医学史知识的联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490-492.
[3]周竹娟,郑健,李黔宁,等.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276-1277.
[4]柏华.交替运用多种方法改进医学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J].华西医学,2013,28(6):934-936.
[5]展淑琴,吴海琴,张桂莲,等.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4(5):980-982.
[6]赵峻,陈未,叶葳,等.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J].协和医学杂志,2012,3(3):361-363.
关键词: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中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852-03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疾病的表现形式多样,神经病学检查复杂,诊断手段发展快速,它源自内科学,而又自成独立的体系。它是建立在神经科学的理论基础上,与其它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是具有高度逻辑性、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1]。目前,中医学生学习神经病学课程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吴宣富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97%的中医学生赞同开设这门课程,分析认为从发扬中医的角度来讲,中医院校开设神经病学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神经病学专业性强,涉及面较广,教学难度大;同时,中医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神经病学畏难情绪重,普遍反映神经病学“难学”,是一门“头痛”的课程,给教与学双方均带来很大的困难。所谓“导入”,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或深化、改换教学话题时,说的和做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段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在对中医系学生教授神经病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减轻学生对学习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就对中医学生神经病学课程教学的导入方法及其实践,阐述如下。
1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的必要性
神经病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其特点有:①高度复杂性,高度逻辑推理性。神经病学一方面是建立在坚实的神经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与其他各相关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衍生出许多边缘学科如神经遗传学、神经免疫学、神经流行病学等等,均以神经病学为核心,因此一向被称之为既具有高度复杂性又具有高度逻辑推理性的一门临床学科。②领域广阔,基础要求高。神经病学是建立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种神经解剖通路、组织结构和功能,才有助于神经病学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理解。③内容抽象,理解困难。神经病学由于涉及神经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显得困难。特别是它那高深的神经科学理论和密如蛛网的神经传导路,更使许多医学生望而生畏。③发展迅速,教学量大。神经病学是所有临床学科中最有活力,也是未知数最多,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而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疾病、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使需要教学的内容增多。同时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时间缩短,造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⑤实践性、操作性强。神经病学诊断是建立在完整的病史询问,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的基础上,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它要求操作规范、准确,增加了教学的难度。⑥理论和临床脱节:学生对《神经病学》的畏难其实主要表现为对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的遗忘,由于大一年级学习系统解剖后学生对神经系统就再无接触;同时,上课时囫囵吞枣,考试前死记硬背,未能很好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因此到大四学习《神经病学》便感困难,使学生在学习时尤如面临一个全新的学科。中医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尤为突出,尤其是西医解剖基础缺漏太多,导致神经病学的学习难上加难。吴宣富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86%的中医学生认为神经病学学习的难点、疑点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和神经定位诊断,另有12%的中医学生则认为疑难点在神经系统检查,仅有2%的中医学生认为学习的难点在神经科各种疾病。
2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的作用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如果一上课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心抓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到教师的思路上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精力,引发思维,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神经病学难学的要点就在于对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缺乏认识,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记忆型为主,只能是听取、背诵和再现,且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若通过恰当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稳定学生情绪,把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课堂上,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知识的重要前提。兴趣是引起、维持和促进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对教师而言,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其次,新颖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大脑中前一节课的思维暂留瞬时切断,从而启动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此外,新旧知识之间无论在认识上还是思维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跳跃。所以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也就存在着不同和差异。恰如其分地进行新课的导入,可以减少或平抑知识与思维的断层,降低其台阶。使知识内容过渡平滑自然,前后衔接紧密,为新知识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3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介绍
3.1以教师为中心导入教学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丰富的学识、生动的语言艺术、灵活的教学手段、甚至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3]。因此,教师在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导语引入教学过程显得十分重要。举例如下:①问题导入法:教师可采用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如在《脑血管病总论》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首先提出以下问题: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疾病是什么?脑的血液由什么血管供应?脑血管病是如何分类的?脑血管病的病因是什么?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脑血管病的症状和体征能否进行提纲契领的归纳?脑血管病如何预防?然后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原文逐一进行讲解。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索性学习过程。②温故导入法:所谓温故导入法,即按照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教师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或进行比较、或进行提问,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一方面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新”在何处有所了解,便于新知识的掌握。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以神经解剖为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与损害的解剖部位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头脑中不能正确建立神经结构间的完整、立体、统一的概念是无法学好神经病学的。对于神经解剖的相关知识,学生大多在低年级时都曾学过,但因神经结构精细且位置、走行、分支隐蔽,不易观察,比较难记,费解易忘,学生到了后期临床课学习中,大多已经遗忘。因此有必要花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复习神经解剖知识。如在学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可先温习解剖学所学的有关面神经的解剖知识,再温习面神经核上支配的特点面神经核下3/4受单侧皮质核束支配,最后提出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新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快地回忆起先前学过的知识,将前后的知识贯穿起来,从而能跟上教学的节拍,加深了学生对面神经麻痹临床特点的理解及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鉴别诊断。③病案导入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将“死”知识“活”学。这样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病案导入教学时,所选病案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好选择自己的切身体验,讲解时才能信手拈来、生动活泼、具有说服力。李坚等[4]对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1998级5班50名学生,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脑血管病单元(对过去连续3年的学生试卷分析发现,脑血管病单元的得分率在所有单元中是最低的),经改革授课方式后,得分率明显增高,且超过了传统授课单元,差异有显著性。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适用于神经病学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逐步扩大其应用,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2以学生为中心 导入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大学生的思维已达到较高和较成熟、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自由式谈话、讨论与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知识是靠学生自己积累的。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传授学生如何主动地去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强行“灌输”。对于神经病学中至今争议较大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自由讨论导入法导入教学过程。如在讲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结合征)》治疗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①本病可用激素治疗吗?②对第4、5版王维治主编的统编本科神经病学教材,对激素使用有何不同?③对循证医学的结果应如何理解?同时可结合吉兰-巴雷结合征的循证病例实践[5]进行讲解。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讨论的内容,再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引入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十分热烈,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自由式讨论时教师要应注意:课前安排好学生自学,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有所准备;导入式讨论的目的和内容要明确,切忌跑题;时间要有限制,一般控制在10~20min之内;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对存疑的问题,疑在何处,要有交待,对多种观点并存的理由,应予阐明。通过自由式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要学好《神经病学》,仅仅依靠《神经病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尚需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课余阅读的习惯。该法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
中华中医药学刊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诸多导入方法皆可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如在癫痫病的教学中,癫痫和痫性发作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若借用多媒体的手段,在讲述时可采用巴西著名足球明星罗纳尔多及著名画家梵高独耳的画像,讲清梵高是一个癫痫病人,在癫痫发作时曾作出自残行为用刮胡刀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而罗纳尔多曾在法国世界杯上与法国队的决赛前,因承受不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发生痫性发作。在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后,对癫痫和痫性发作两个概念的特点、区别及联系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各种痫性发作类型的录像及同步脑电图改变,内容丰富,形象具体生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如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经过精心策划就能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神经病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但要使导入技能能够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在设计导入时应遵循一定原则,如针对性、精巧性、趣味性、启发性、关联性、语言艺术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形成一个利教利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西医课程及中医学生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更好地让中医学生学好西医课程,教学方法很重要。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授课的信息量,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来拓展和充实课程内容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未来的走向,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中医学生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可能是有益的探索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海彦,胡长林.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82-383.
[2]吴宣富,林兴栋,钟嘉熙 .中医院校开设神经病学教学效果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4,23(2):16-18.
[3]陈小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课堂教学主体参与[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4):59.
【摘要】
目的 制作出内容丰富、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便学生记忆。方法 使用各种医学影像设备和电子器材采集多媒体素材,运用多种软件加工和处理多媒体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结果 结合本科大纲要求采集大量国内外先进神经病学教学示意图、CT图片、MRI图片、DSA图片、解剖标本图片,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实际应用在本科教学中,师生普遍反应良好。结论 优质的神经病学多媒体课件制作首先需要收集好的素材,掌握多种软件制作方法,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跟踪目前神经病学最新理论和电子科技发展。教学实践说明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辅助和补充。
【关键词】 神经病学;多媒体课件
神经病学的学习对医学生来讲普遍认为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合大量的神经血管解剖,加之神经影像学发展,同时要掌握、理解比较困难,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运用多种电脑技术手段,丰富的直观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本科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满意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数字化X射线摄影手段、数字减影血管减影X线机(DSA)、CT机、MRI机、数码相机、电脑、本科教材,近期神经病学相关期刊。软件:①CT、MRI的处理软件;②DICDM看图软件;③平面图像处理软件;④动画图像处理软件;⑤初步编辑软件;⑥课件制作软件。
1.2 方法
1.2.1 方案设计
根据神经病学本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确定多媒体素材的内容,包括文字、示意线图、解剖图片、X线图片、CT图片、MRI图片、DSA图片、病理标本图片。
1.2.2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
对于数字化X线片摄影手段及DSA摄取的脑血管病平片、CT图像、MRI图像经转化复制用数码相机拍摄经USB接口传入电脑。对于书本的示意图和音像图可用扫描仪直接输入电脑。对于各种神经系统检查分析过程,又用摄影机拍摄后输入电脑。
1.2.3 素材加工
对用各种方法收集来的图像,其大小、比例、色彩、对比度、格式需要改变或需要添加标识者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1.2.4 课件制作
根据神经病学本科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合理的顺序和篇幅,使用powerpoint的母版功能按章节将文字输入并在合理的区域插入各种素材,使版式背景、文字、图片和谐统一,最后定义如幻灯片放映的动画方式和切换方式[1]。
1.2.5 教学实践
本研究中随机选择四个班,共210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传统教学配合多媒体教学组各105人,分别给予传统教学和传统教学配合多媒体教学。
1.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课程结束后给予同一考试试卷评分标准,考试成绩数据用±s表示,两组比较应用t分析,多组分析运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考试成绩:传统教学组为(90.46±4.53)分,传统教学配合多媒体组为(93.71±4.47)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5.23,P
3 讨论
神经病学复杂抽象,脑血管病更是教学难点,CT与头颅MRI如不结合图像更是难以被初次接触的学生理解。多媒体课件又把教科书中许多静态的文字、图像转化成具体生动的动画和视频,揭示其丰富内涵,使其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深刻的挖掘出问题本质[2]。制作多媒体课件如软件工具可因人而异,选择自己熟悉的软件,图像处理应用photoshop。课件制作用powerpoint,容易操作,只要通过合理的图文搭配,也可制作内容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课件。总之,神经病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收集好的素材,紧跟国内外神经病学发展,不断更新内容,熟练掌握多种相关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满足本科医学生的要求。经多媒体教学我们体会如下:①通过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方便启发式、类比式、联想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②多媒体教学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和增强动态效果,能把许多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内容简化,把时间拉长和缩短,对难点和重点任意更改,可反复观察深刻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③能把多种信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展示出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创造出最佳教学环境;④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操作学习,主动地介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调整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⑤当然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医学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们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它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独有的优势,同时又要积极接受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降低教师讲课难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神经病学;实习教学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2级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共108人,分为试验组(n=54)和对照组(n=54)。两组学生性别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神经内科实习时间为两周。试验组按照结合OSCE目标的实习方式进行实习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学生跟随教师查房、开医嘱。
1.2结合OSCE目标的实习教学设计
OSCE目标与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生水平相符,整合临床教学内容,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进行整体化设计,设计学习路径单、实习教学策略和实习组织形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OSCE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习路径单是核心内容,是教师根据神经病学临床思维与疾病认识规律,从症状入手,整理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常见疾病的学习路径。通过学习路径单,使学生了解神经病学实习目标、要求和考核标准,明白如何进行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采取小组学习、以病例为中心学习、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学习等学习模式,将一些基础知识、体检视频上传至神经病学课程网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对实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OSCE评价。教师按照OSCE方式进行打分,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标准OSCE,由临床教师选定病人,进行多站式考核,共设5站,每站用时10分钟。每站测试一种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例分析和治疗选择、病例书写考站,每站20分。将考核标准和评分上传至神经病学课程网站,学生可随时查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OSCE成绩,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OSCE成绩试验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例分析和治疗选择站点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病历书写方面,两组OSCE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2.2两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评价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育正确的职业观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方面,试验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按照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医学教育是一种连续性教育,每一阶段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都有变化。课堂教学常常作为医学生学习的第一步———信息传递,第二步则是吸收内化,而临床思维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则需专业环境的熏陶和有经验的临床教师的帮助。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式学习。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培养实践能力,是临床实习教学目的。和课堂教学考核不同,对于医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综合能力考核。神经病学专业性强,要求医师具备高度缜密的临床思维。神经科医师可通过病史采集和查体等,相对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神经系统疾病谱广、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神经病学心存畏惧,想学好却常常不知如何着手,需要引路者。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也存在如何教的困惑。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实习教学内容存在随意性大、无序化等问题;教学模式单一,缺少设计;临床带教医师存在层次化和带教经验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实习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对实习效果的评估也缺乏客观性、全面性,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效果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被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广泛关注和采用的OSCE体系,从设计、布置、实施以及评估方面着手,提供了一个客观、有序、有组织的考核框架,通过多个模拟临床场景考站,考查医学生应具备的6项基本技能:处理病人能力(包括临床推理能力)、医学知识应用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素质、基于整体的实践能力[6]。OSCE可以客观地评价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决策能力,是目前考查学生临床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7-8]。OSCE采用的测试手段与临床实际情景联系密切,反映了认识和诊疗疾病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医学人文精神[9],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路径。
3.2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
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教师结合实习目标及要求,分析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OSCE要求为线索,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核心,按照临床诊疗规律和路径,梳理实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单,明确实习内容、实习策略以及考核标准。创建神经病学网络平台,上传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提供多种途径,供学生和教师交流;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以病例为中心、角色扮演、情景学习等,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以监测学生学习效果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临床带教医师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实习生明白实习什么、怎么实习。教师从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成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此外,采用OSCE体系可避免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而且对于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评价更准确,另外OSCE体系采用的测试手段与临床实际情景联系更密切,能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综合考查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实习生沟通能力、现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3有利于实习目标的达成
学生按照学习路径表,以临床实习所见病例为核心,按照临床规律进行学习。从与病人相见开始建立医患关系,从病人的症状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查体,根据病史和查体得出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据此安排病人进行辅助检查。全面分析病人的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病人病情、经济状况、对疾病的诉求、背景等多个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在诊治过程中不清晰的地方,寻找各种途径进行解决,而对于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可进行进一步探究。在此过程中可随时和带教教师讨论以获得帮助。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询问和查体较为复杂,实习生在面对病人时常常不知如何张口、如何动手。而学习路径单的运用,有利于实习生明确面对病人时应问什么、查什么,怎么问、怎么查,重点是什么,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在最令学生头痛的诊断分析考核中,试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学习路径单的运用,使试验组学生在疾病诊断思路方面有了更多训练。试验组医患沟通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这个结果并不难理解,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生观察病人,病人也观察医生,而病史询问和查体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第一步,一名操作规范、行为举止得体的医师更容易获得病人的认同。从对实习效果的评价来看,学生认为结合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和考核,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先对实际病例进行诊治,再学习理论知识,然后与临床联系起来,不断总结,真正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临床思维训练,逐步实现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在最初面对病人时,医生常常是不自信,甚至是不知所措的,而医生的自信,只有在成功诊治病人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结合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和考核,能促进实习生增强自信,提升职业素质与医患沟通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06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32人,为传统教学方法组,B组(实验组)为31人,为病例分析组。见习时间为2个月,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全程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实验组采用病例分析方法,由授课教师认真准备1~2例诊断明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常见病例,据课堂内容适时出示病例,以可能的病因、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预后为程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2.2 评价方法
两组学生见习结束后我们采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采用t检验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见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A组为(70.6±3.34)分,B组为(78±4.08)分,P
3 分析与讨论
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通过接触患者和病例,增加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分析教学法是针对这些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即PBL)病例教学法引入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已在国外医学院校较普遍实施并显示良好的效果[2]。在国内也已有多篇文章报道病例分析对临床教学有促进作用[3-4]。
通过2个月渐进性的见习,可以看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组的学生,因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通过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把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给学生,给学生以真实感、投入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临床实践之中,训练学生分辨是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获得真实的知识。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分析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5]。传统教学过多地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创造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不足,而病例分析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使学生能够直观的通过她们所熟悉的临床病例引导出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病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同时通过病例分析的过程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解剖知识分析实际的临床病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同学在病例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因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并且在直接影响后,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了解剖学水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展病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和重点,学会运用医学基础知识解释临床表现,拓宽对疾病正确诊治的思路。病例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临床思维能力。
4 体会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应用病例分析法在临床见习教学中,效果明显。从而体会到:①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知识的连惯性,尤其是把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知识融入到病例分析中;②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讲解的条理性和生动形象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临床典型病例;③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神经科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先定位、后定性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④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卢秀真.病例分析法在中专护理解剖教学应用效果分析.解剖学研究,2008,30(4).
[2]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国外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3] 姚运红,罗泊涛,赵颖海.以病例讨论为引导的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评价.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3):308-309.
医院占地面积60亩,先期投资7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置床位760张,临床、医技科室35个、10个医疗中心及中心ICU。医院目前有工作人员700多人,其中医护人员540人,教授、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具有主任职称的医师76人,中级职称67人。聘用了许贤豪、沈定国等多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并与德、法、英、新加坡等国的医学专家建立了良好协作关系。多次承担不同医学专业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担负省市医学、护理学分继续教育任务。
医院设备上配置了以美国产的正电子发射机断层显像仪(8排18环)PET/CT等先进的医疗设备数百件、价值上亿元,为准确及时科学的医疗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医院重点科室:泌尿肝肾中心,成立两年来已成功肾移植200多例,肝移植10余例;2004年4月建立的院中院心血管病医院有5名归国博士和2名博士导师组成专家团队,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非开刀封堵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心脏移植术。目前已完成先心性心脏手术600余例;儿科中心开设小儿内科、新生儿科、心理行为及现代儿保专业,新生儿急救方面设有NICU,配备运转暖箱,至今已接转危重新生儿近500例,还成功救治了体重不足800克、10余种并发症、28周试管唯一幸存的多胞胎婴儿;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开展急性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微小动脉瘤,重症肌无力、偏瘫、癫痫、脊髓病变、肌病、痴呆等疾病诊疗,可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脑脊液细胞学、神经病理、神经生化等专业实验室检查;微创中心在腹腔镜下开展胆囊切除、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肝囊肿开窗术等各种微创手术;妇产中心在宫腔镜、腹腔镜下开展妇科腹部各种“无疤痕”手术。诊断治疗各种妇科疾病、高危妊娠及妇科肿瘤、不孕症。实验室开展性传播疾病系列监测,染色体核型分析,妊娠系列检查,优生优育系列,性激素系列,不孕系列,先天性疾病筛查系列,肿瘤标志物;骨科开展AO系列内外固定及显微外科手术、骨关节置换及植骨手术、肌腱移植、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肿瘤、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及断指再植等手术;眼科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弹性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网脱等各种眼科手术,眼部医学美容;无痛专业开展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检查。
医院为园林式设计,环境优美,按客人的不同需求设有总统套房、豪华套房、高级套房、双人标准间及经济房等,配备了饮食指导、营养保健等整套治疗康复系统,游泳池、药浴池,集理疗、康复为一体,以满足不同客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日常服务均按“星级”宾馆的服务标准要求,“视病犹亲”。建立客户健康档案,建立了医院网站,开设网上医患交流专栏、健康咨询热线以方便客人的健康咨询。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血栓通(粉针);急性脑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061-02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本科2009年6月~2011年1月使用奥扎格雷钠治疗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60.00±7.24)岁,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8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0.00±8.21)岁,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发病时间距治疗时间均在48 h内。入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年12月刊脑梗死诊断标准[1];(2)治疗前未经过溶栓抗凝制剂或降纤治疗;(3)昏迷、有严重并发症者不在观察范围。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血栓通(粉针)0.1 g/支 50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15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加0.9%NaCl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两次。两组均相应地给予基础治疗、并发症治疗、康复治疗以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1.3 观察项目
(1)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最高得分45分,最低得分0分[2],在治疗前后15 d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2)治疗15 d时进行疗效评定。在治疗期进行血、尿、粪常规检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监测,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1.4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病残程度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 < 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18%;死亡[2]。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为(18.21±5.17)分和(5.20±3.2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为(18.80±6.02)分和(10.12±5.18)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治疗中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作为安全指标观察。1例出现牙龈出血退出治疗组,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化验检查无异常。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与肿瘤、心血管病一道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三位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居首位,因其高致死、致残率引起全世界高度重视。在我国,脑卒中的治疗分为,(1)基础治疗:保持气道畅通、改善缺氧、适当降低过高的血压、控制血糖、降血脂、纠正脑灌注不足及发热;(2)特异性治疗:溶解血栓,恢复和改善脑灌注,预防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3)并发症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有颅内压升高、急性肺水肿、癫痫、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脑心综合征、抑郁症、焦虑症等;(4)康复治疗:病情稳定24 h开始对患者语言、肢体运动及吞咽功能进行锻炼,可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等;(5)外科治疗:对颅内压升高明显而内科治疗效果差者可行开颅治疗[3]。其中,特异性治疗成为近几年来探索的重点。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适合溶栓的时间窗只有3~6 h,且无溶栓禁忌证者方可使用,而现实中大部分脑梗死患者起病隐匿,患者本人或家属不能确定明确的发病时间。在发现或确诊后已超过溶栓的时间窗,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非常有限,因此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血小板功能异常、血脂异常、短暂脑缺血发作、血栓形成等[4]。健康人体内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凝血物质,如二磷酸腺苷、血栓素A2(TXA2)、纤维蛋白及钙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块;另一种为抗凝物质,如纤维蛋白溶解酶和前列环素(PGI2),有抗凝血和防止血栓形成作用[5],平时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则不易形成血栓,老年人血管老化,管壁受损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血管内壁受损后产生的凝血激酶增多,TXA2也增多,同时制造抗凝血物质PGI2减少,易诱发血栓形成。糖尿病时,葡萄糖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组织缺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易形成血栓。体内血栓形成机制多数认为是有TXA2和PGI2调控的,二者一起参与调控血小板的活性和血管的扩张。PGI2可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血作用。相反,TXA2收缩血管和促进血小板聚集,具有促进凝血和血栓形成作用。而奥扎格雷钠是TXA2合成酶的抑制剂,能抑制TXA2的合成,对不同诱导所致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而同时促进PGI2的合成,改善TXA2与PGI2的平衡异常,防止血栓的形成。并且PGI2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量和供氧量,使缺血脑细胞复活[6]。在本组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奥扎格雷钠与血栓通(粉针)联合,提高了治愈率、好转率,减轻致残,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轻微,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病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病学杂志,1996,29(6):381-383.
[3]倪秀石. 神经内科临床处方手册[M]. 2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3.
[4]吴江.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3-165.
[5]叶任高. 内科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6-647.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少见病因。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之间8例非高血压病因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非高血压病因的脑血管病患者,全部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结论:脑血管病的发病,可能与颈椎间盘突出相关。
【关键词】脑血管病;病因;颈椎间盘突出
脑血管病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因发病率高、发病后的致残率高,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增多,非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患脑血管病的人数也增多。本文将积累的8例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脑血管病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例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时间从2007年9月21日至2008年2月6日。男3例,女5例。年龄34岁至81岁,平均年龄48.80 岁。病程从3天至一年不等。经脑彩超检查和头CT检查,诊断明确。全部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1.2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1.2.1 主要症状及体征:发作性双手麻木伴意识不清3个月1例。跌倒发作1年,偏瘫、言语不清2个月1例。颈项不适1年,偏侧口角流涎、偏侧肢体麻木1周1例。发作性头晕、颈项部不适半年,伴走路不稳2天2例。经常头晕1年伴偏侧肢体活动不灵10小时1例。持续性头昏伴颈项部不适1年,饮水返呛3天1例。颈项不适1年,伴头晕1个月1例。全部8例病例血压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例。偏侧面神经、舌下神经瘫,双侧霍夫曼氏征阳性,偏侧锥体束征阳性1例。双侧霍夫曼氏征阳性,偏侧锥体束征阳性1例。
1.2.2 辅助检查:头CT结果: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4例。基底节区脑梗塞3例。小脑半球梗塞1例。脑彩超结果:脑动脉弹性减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一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痉挛1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1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狭窄1例。椎-基底动脉痉挛2例。颈椎MRI检查结果:颈3-4、4-5、5-6间盘突出,颈3-4为重1例。 颈3-4、4-5、5-6、6-7、7-8间盘突出,颈5-6、6-7间盘为明显2例。 颈3-4、4-5间盘突出2例。颈4-5、5-6、6-7间盘突出,颈5-6为重1例。颈3-4、4-5间盘突出2例。血糖偏高(6.11mmol/L)1例。血脂偏高(甘油三酯2.8mmol/L)1例。全部8例病例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心电正常。
1.2.3 治疗:全部患者给与20%甘露醇静脉点滴治疗,和0.9%氯化钠250ml加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点滴治疗。
1.3 结果:6例患者经治疗,症状及体征消失出院。1例经过临床治疗半个月,症状及体征好转出院。1例于住院第四日因小脑扁桃体疝死亡。
2 讨论
2.1 缺血性脑血管病,历来在神经内科教材[1~3]中作为重点被大篇幅描述,而颈椎病几乎不被提及。国内的一些重要参考书[4、5]如此,国外文献[8]也如此。所以印象中这两个疾病风马牛不相及。但本文报告的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共同特点是都伴有肯定的颈椎病。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有待大样本病例前瞻性研究寻找答案。
2.2 颈部是头部的比邻,心脏是血管的起点。是脑血管患病后波及到了颈部血管,还是颈部血管患病后累及到了脑部血管?显然应是颈部血管病在先,脑血管在后。超声检查[6、7]发现,大面积脑血栓患者,颈内动脉狭窄者多见。椎动脉的延长支基底动脉,和基底动脉环分出的小脑上、下动脉,主要负责脑干及小脑的血液供应。故,至少小脑半球梗死与椎-基底动脉供血相关。
2.3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能够引起小脑半球梗死,这容易理解。但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如何导致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就比较令人费解。推断,是椎动脉供血障碍首先造成了颈部交感干或颈部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功能紊乱,引起了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所报告的8例病例除1例,脑彩超回报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狭窄外,不是报告脑动脉痉挛,就是回报脑动脉供血不足。此临床所见之脑血管功能紊乱支持以上推断。
2.4 反复的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损伤了血管壁本身,反复的血管壁损伤后的反复修复引起了血管壁弹性减退。如果有其它因素参与,如:高胆固醇血症,血管壁病变会变得复杂,且血管壁病变会迅速加重,超声检查会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动脉狭窄;伴有高血压的,血管壁病变就呈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表现。
2.5 椎动脉供血障碍是如何发生的? 推断,椎动脉位于颈椎间孔内,颈椎骨性病变或颈椎间盘的退性行性变,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理结构,使穿行其中的椎动脉受到了牵拉。牵拉对椎动脉本身是一种损害。再加上,突出的颈椎间盘对椎动脉的挤压,不断活动的增生变形的骨性颈椎结构对椎动脉的撞击,椎动脉受损出现自我保护性痉挛,之后出现反射性舒张。这就是椎动脉供血功能障碍。
2.6 颈椎关节是人体关节活动量最大的关节。即便人躺下休息,颈椎关节也会因身体时常需要翻身而活动。而站立或坐位时,需要转头而活动颈椎关节时就更多了。推断,颈椎源性椎动脉供血功能障碍患者应该非常多。这种推断与临床上脑彩超检查结果,脑血管供血功能障碍阳性率高,相吻合。
2.7 本文所报告的8例病例资料的时间来源段在5个月内。据此推断,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应该是较高的。也许因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不再追求吃饱,而是改为讲究吃好。这样患高血压、高血脂的相对少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开车的多了,大量使用电脑的人多了,患颈椎病的相对多了。脑血管病,还是那个脑血管病,但致病原因发生了改变。这一点应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毕竟,脑血管病的终末结局,脑出血、脑血栓致残率高。预防发病、防止复发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第6版171-205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7月第5版126-161
[3] 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内科学. 1982年11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47-947
[4]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张沅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73-85
[6] 陈秋惠等.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的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300
[7] 杜继臣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7):282
[8] Benson RL. Stroke prevention: hypertension, diabetes, tobacco and lipids. Neurological clinics, 2000, 18: 309-319
近期有关脑卒中的大量临床研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对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脑卒中的临床管理寻找最新方向。梅斯小编就近期脑卒中重要的指南共识进行回顾。
【1】201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多次反复讨论后对常用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达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以便于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1)推荐使用ABCD2评分法或ABCD3一Ⅰ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由于较高的影像要求,ABCD3一Ⅰ评分法更适用于院内神经专科医师对TIA患者的危险分层。
(2)推荐临床应用Essen量表或SPI一Ⅱ量表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复发风险,但二者的预测作用有限。
(3)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国人的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指南详见--201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2】AAN最新指导意见:PFO的卒中复发预防该不该推荐封堵术?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近日更新了关于复发性脑卒中和卵圆孔未闭的实践报告,并发表于神经病学杂志。在本次更新中,学会强调了不要常规对隐源性卒中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实施经皮封堵术。
主要执笔者,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Steven R. Messé指出:“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而关闭PFO这一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他表示,本次更新是因为他们相信患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当知道PFO很常见,并且卒中复发的风险很低。
指南推荐要点:
1,临床医生必须建议患者仔细考虑经皮PFO封堵术,患有PFO是一个常见问题,大约每4人中便有一例。想要确定卒中或TIA是否由PFO导致是很困难的。关闭PFO对降低卒中风险的有效性仍不确定,并且虽然少见,但这一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并发症(A级推荐)。
2,临床医生不应该在研究之外的场合给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PFO患者常规实施经皮封堵术(B级推荐)。在极少数情况下,如尽管进行了充分的药物治疗,并且并未发现其他已确认的机制,发生了复发性卒中,如果可用,医生可以提供AMPLATZER PFO封堵器进行治疗(C级推荐)。
3,在没有其他抗凝指征时,对于隐源性卒中和PFO患者,医生可以定期提供抗血小板药物而不是抗凝药物(C级推荐)。
4,在少数情况下,如卒中复发的同时患者正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医生可以给隐源性卒中和PFO患者提供抗凝治疗(C级推荐)。(指南详见--AAN最新指导意见:PFO的卒中复发预防该不该推荐封堵术?)
【3】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循证医学指导原则下,参考国际规范并结合我国国情,依据 2011 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的研究证据编写了该指导规范。
推荐意见:
1. 微导管超选造影证实血栓长度 >8mm、后循环病变、心源性栓塞、静脉溶栓无效及其他影像学证实为大血管闭塞患者, 建议优先机械取栓(Ⅰ类,证据水平 C)。
2. 选择机械取栓时,支架取栓系统(如 Solitaire 和 Trevo)通常优先于螺旋取栓器(如 Metci)(Ⅰ类,证据水平 A)。与支架取栓系统相比,Penumbra 的相对有效性尚不
明确。
3. 经过严格选择后的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单独使用 Solitaire,Penumbra 和Trevo 取栓或与药物溶栓联合使用(Ⅱa 类,证据水平 B)。
4. 除 Solitaire、Penumbra 和 Trevo 之外的机械取栓系统的作用尚不肯定(Ⅱb 类,证据水平 C)。
5. 机械取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建议术中造影观察(>10 分钟),如发现血管闭塞,建议一期行血管内成形术。(指南详见--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6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 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t疗急救转运网络, 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5】2016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
2016年7月,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委员会更新了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指南,该指南综合了最新证据摘要和循证建议,目的是为患者,患者家庭和照护者提供支持,教育和技能培训。(指南详见--2016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
【6】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
2009 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了《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建议》),2015 年对该《中国专家建议》做了更新,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该《中国专家建议》结合国际相关研究的数据和建议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和临床实际情况,对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对VTE 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重点对内科住院患者VTE 的预防指征及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推荐,且对于特殊人群如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人群的VTE 预防方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中国专家建议》中还有两个附件,一个为肝素的不良反应――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的处理原则,另外一个为预防失败而发生VTE 的治疗原则。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VTE 预防的指南、专家建议提出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重点介绍了《中国专家建议》的主要内容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应用方法,以促进读者对该《中国专家建议》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提高内科医生对VTE 预防的重视程度,简化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法,最终使内科住院患者VTE 的预防工作得到加强,令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