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实证研究;视觉;参照系;分析工具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22-02
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 《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
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关键词】经济管理;科学决策;原则;方法
1、前言
经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科学不仅需要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从经济管理工作的全局角度出发,科学地制定企业的经济建设发展决策,而且在进行决策的制定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才能够实现企业经济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企业的领导者要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内部管理现状来作出科学的决策,实践经验证明科学的经济管理决策能够有效的符合企业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并能够正确反映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建设具有极高的价值,必须将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下文我们就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2、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原则
经济管理中科学原则是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而来,其能够正确科学的反映出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决策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和价值,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原则,从而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2.1 集体决策原则
之所以将集体决策原则作为第一个论述对象是因为本文认为集体决策原则依托于高素质的企业经济管理领导队伍,有助于推动和激励企业管理者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意识的增强。而所谓的集体决策原则内涵为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时要树立起全局观念,要在综合多领域、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决策内容的改进和完善,有必要的可以通过专业的咨询机构以及行业市场评估机构对具体的决策意见进行专业的检测和评估,集体决策原则在于充分
利用和发挥大众的智慧,不断的对决策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除此之外,集体决策的原则有助于调动广大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企业普通职员的积极性,鼓励其树立企业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经济管理建言献策,全面推动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建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企业管理民主化模式的发展和进步。
2.2 可行性原则
经济决策不仅仅要重视其制定基础的科学性,同时也要对其日后的实用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因为企业经济管理决策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其必须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发挥科学决策的价值和意义,指导企业经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经济决策的制定者应当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原则不动摇,要依据企业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要注意保障经济决策的可行性,从而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3 创新原则
当前形势下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与发展环境已经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仍然持续存在,因此经济决策的制定不能够受到环境条件的束缚,要树立起创新意识,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性较强的经济决策,不断改变自身决策内容中的不科学或者落后的方面,树立创新意识,大胆地进行决策创新,进而全面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以创新性来推动决策的科学性发展。
2.4 信息的全面与准确
决策的科学性与否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信息供应基础之上,企业的经济活动信息对于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大,和经济活动相关的数据信息种类以及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何能够在海量的信息数据中提炼出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作出科学决策的参考信息,决定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因此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并做好经济活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分类收集系统,通过正确的归纳整理,挑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对其进行统筹制作,从而为科学决策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3、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方法
在具备科学的决策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采取正确的决策方法才能够成功的实现科学决策的工作目标,决策方法的采用必须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各项经济指标、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生产力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综合分析,在诸多的决策方法中优中选优,选择适合自身的、有助于进行科学经济管理工作的决策方法。
3.1 各类经验的总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要注重对自身以及其他同行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因为即使当前存在的包括排队法、归纳法以及数量分析法在内的诸多数学模型化的决策方法,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新问题,这些决策方法显然灵活性不够,难以真正的满足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科学决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经验的总结工作至关重要,既要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同时也要把握行业的整体发展现状,这样才能够全面的认识并发现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确保在决策的制定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解决有关问题,降低决策执行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生几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3.2 建立起健全责任体制,提高科学化素质教育
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归根结底在于管理者与决策自身,具有较高素质与责任意识的管理者更加易于作出科学化的经济管理决策。因此要积极推动企业管理责任体制的建立,明确各级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规范其监督管理以及决策行为,避免决策权力的过度集中,推动管理责任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以及民主化建设,鼓励各级管理者以及决策者责任意识的提高。此外可以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的培训使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决策水平得以逐步提升,进而为科学化的经济管理决策奠定充足而稳定的人才队伍,保障决策制定过程以及制定结果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4、结语
经济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策水平更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科学的经济管理决策不仅能够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各机构高效地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确保企业良性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依赖于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而科学的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决策的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晓敏.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原则与方法[J].才智.2012年02期.
[2]雷弯山.提升领导思维方式 实现领导方式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科学创新——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彭银凤.论领导者在经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J].审计与理财.2008年12期.
的关键词:土地管理。科学发展观。实现路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中国传统的管理观念忽视个人利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2) 全面发展观,改变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把发展的全面性作为评价发展的重要指标。(3) 协调发展的概念。近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通过收入的合理分配,中国的中产阶级将会扩大。(4) 可持续发展,即发展要考虑积累,能源消费要考虑子孙后代的承受能力。
。首先,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一些地区利用这一政策在高质量地区开发低成本住宅区,影响了我国建筑节能住宅的总体规划。这一问题将导致无法更有效地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城市规模将继续扩大,占用土地将继续增加。其次,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还存在农业耕地过度利用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人口众多。为了解决居民的温饱问题,北方地区的一部分耕地已经耕种了数千年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中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
。然而,在工业化初期,中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污染问题最为严重。造成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有几个。第一,重化工造成的污染。重化工企业将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液体,这些气体和液体将逐渐被周边地区的土地吸收,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其次,采矿业大学对土地生态的破坏。采矿业将严重破坏周边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同时,采矿业排放的有毒液体将对地下水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受土地财政的影响,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规划往往超出该地区的实际需要。这一问题将导致大量土地和房屋闲置,难以有效利用城市周边的优质土地。其次,由于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一些地区的工业用地规划极不合理。在新常态背景下,工业产品利润整体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闲置工业用地增多。最后,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显著增加。受此影响,一些农村土地被遗弃的问题更加严重。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应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关于发展。例如,中国可以规定城市建设中常住居民的人均土地占用率,并限制低土地占用率。随着容积率住房的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城市土地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1]。此外,针对耕地过度开发的问题,中国可以制定每年预留1330万Hm2耕地的政策,适当扩大粮食进口。目前,中国耕地面积1.349亿Hm2,每年休耕1330万Hm2,粮食产量仍能维持1.2亿Hm2。
。因此,我国应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实现工、农、矿的全面协调发展。例如,国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城市住宅建设的机会,将一些工业用地转换为商业和住宅用地。企业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收回大量资金,闲置土地也将被使用。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在城市下风口设立工业园区,通过集约化生产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企业能耗。针对采矿对土地环境造成的破坏,地方政府应加强管理,要求采矿单位进行精细作业和生态恢复。
。基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应该将难以持续发展的土地转变为城市绿地。通过这些措施,土地的生态价值将得到体现,周边房价也将相应升值。此外,在土地管理过程中,政府不应允许市场行为,而应积极参与土地管理。例如,对于在耕作期间被遗弃的土地,政府可以收回耕作周期的使用权,并将其返还给村集体,从而实现大规模的联合生产。
。一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二是土地资源的污染,二是土地资源的闲置。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药房;规范管理
1 前言
良好的药房工作规范作为衡量药师为患者服务的标准。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医院开展了规范化的服务活动,并且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医院药房实行规范化管理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2 人员管理
2.1职工的职业素质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对现代药学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药学服务以患者为核心,因此,医务人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从传统的药品供应逐渐向药学服务转变。通过对医院药房进行规范化管理,让药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患者所享有的药学服务,树立一切为病人着想的思想,医师和患者互换角色,让医护人员从内心体会到病人的就诊心情。这样,有利于医师更加关心患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更要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处理纠纷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
2.2业务素质水平
实现药学服务的基础为良好的业务素质水平。各个科室通过教育、自考等形式不断更新专业知识;鼓励医务人员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同时和职称、工资联系在一起;各个科室建立业务考试题目,把药学知识和有关的法律知识以考试的形式加以巩固。实践表明,充分调动了科室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全体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3 工作管理
3.1建立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由于中药配方工作较复杂,而且时间比较长,尽管是这样,医院还要建立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配方人员还要遵守中药处方的规章制度,配方过程中,配方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医师开的处方上的药品顺序和药品用量进行称量;需要特殊处理的药品,必须按照规定加以处理,并标注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的注意事项;有时一些病人存在疑问,对药物咨询和用药等的问题,工作人员要认真。耐心的解答,直到让病人满意。
3.2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模式
门诊药房通常以柜台的形式售药,药师以亲切的态度对待病人,尊重病人和病人家属,让他们相互信任,病人在购买药物时,药师要提醒病人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缩短配药时间,让病人对药房的工作放心。
3.3实施目标管理
医院药房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把管理目标与岗位职责联系起来。由于各个科室的工作内容和性质都不一样,建立各种工作指标,例如:处方量、差错率等。而且将今年工作情况和上年同一时间的情况相比较,进而对不同的岗位工作情况加以考核。实现目标管理,促进管理效能的提高。
4 药品管理
4.1严格审查药品的资质
医院药房对购进的每一种药品都要对药品生产厂家和经营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进口的药品还要审查是否有《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等文件。
4.2加强药品质量验收和管理
对购置的药品要放入药品库房,入库前,要仔细进行验收,验收主要包含:药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检验报告等。有些药品还需要检查药品包装是否符合国家药品的标准等。药品要和发票内容相同,对不符合规定的、有损坏问题的药品拒绝入库。管理员每天都要对药品进行检查,发现失效的药品及时处理掉,进行调换。
4.3药品质量信息的反馈
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印有药品厂商的咨询电话,对药品质量信息进行反馈,一旦出现患者对药品质量进行投诉的,要进行质量追踪和登记。医院药房和药品零售点不同,医院药房和零售点相比较,具有很多优势,例如:药师可以进行临床用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加以检测、药学知识咨询等。医院药房可以开展药物信息收集和各种药学活动,积极向临床介绍中药的发展状况、药物使用、药物研究等知识,配合临床医师的治疗工作。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患者对现代药学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药学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想要符合现代药学服务的要求,首先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良好的药房工作规范,从而提高药房服务的水平。加强药房对药品使用监督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院药房只有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让药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患者所享有的药学服务,树立一切为病人着想的思想,才能不断规范药师在使用药物时的职责和权益,促进医院药房健康、快速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季艳.浅析新医改政策下基层中药房管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3).
[2]郝特,张沂,朱新生,蔡清宇.综合医院中药房管理浅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4).
【关键词】 财务管理;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是为人师者经常探讨的问题之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质量工程宏大目标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更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课程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对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做初步回顾和总结。
一、目光交流法
这恐怕不是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相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随时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随时用目光与学生交流。以前上课必须是目光扫射全场――每个人尽收眼底,谁有一举一动,都不能逃脱,也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思想开小差――但这样似乎有点苛刻:你如果讲得不好,又不允许人家开小差,那不是浪费时间么?也似乎是不给学生自由。但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劳动要有效果,希望自己的教学不要白白浪费。这是一对矛盾。那么,我们是如何权衡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运用目光交流法,意在搜寻学生对讲授的反应:满意的也罢;疑惑的也罢;甚至有不同意的看法更好。这时,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就变成了有声的交流、有目的的交流、启发式的发问――把问题解决在发生的瞬间,解决在思想闪现的那一刻,而尽量不让它遗留到课后。
当然,不同学校对学生上课纪律的要求可能不一样――退一步说,即便允许学生上课选择自由听讲,那作为老师也不能无的放矢,“无为而治”,不看授课对象的反应而自顾自讲。
二、启发式提问法
教师们在讲课时往往都爱提问,但每次提问是否一定有价值?值得反思!有时是学生不注意听你突然提问一下,扭转过来他的注意力;有时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你提问一下,在他回答后再强化一下认识,也是对所有同学的提醒。但更为重要的提问,应该是让他从中受到启发,举一反三,深入思考、进行研究的。
张五常教授讲他的老师赫舒拉发在教书时,每说一段话,就有意无意地停下来,希望学生提出新的观点,也希望学生证明他是错了。当他认为学生所说愚不可及,就忙顾左右而言它;听到可取的,就大加赞扬;对学生的发问,常常是立刻回应。而他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有没有答案,他总是把问题的重点所在说得一清二楚。这样一来,学生就被他带着去想,再愚蠢的学生也觉得有话可说。有时,赫氏还会说:“我有一个问题,想了很久也没有答案,希望同学们帮一下忙”。这样的不耻下问,学生怎敢不注意听呢?这样的教书事例,这样的国际级大师,确实值得效仿。
三、问题导入法
如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思考,改变填鸭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了问题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例题,让学生先处理并思考,然后再讲解。例如,在讲解财务杠杆这一部分内容时,会给出A、B两家企业,假定其年息税前利润相同,均为100万元,两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40%,但其中企业A的资金全部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共发行1 000万股(1元/股);企业B则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筹集,其中发行债券200万元,资本成本为10%;发行股票800万股
(1元/股),要求学生来计算A和B两公司的每股收益,以及息税前利润增加(或减少)10%情况下A和B的每股收益。通过计算,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听老师的讲解,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案例讨论法
清道光进士魏源曰“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说的就是只有接触实践才能了解事物,只有经过实践才会懂得艰难,哪有不经过实践就能得到知识的道理?
对于所教所讲的理论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接受它,真正消化、理解和利用它。但是在校园里如何才能给学生这一实践过程呢?当然,可以安排学年和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等,这是整体培养计划所不可或缺的。但是具体到一门课程,如果也要贯彻这一精神,最好的选择就是拿实际的案例、活生生的现实事件让学生分析。文科的实验基地就是社会。现在我们有那么多鲜活的经济与管理事件可以直接拿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实、研究社会现象的能力――这其实是最好的社会实践!当然,次优的选择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在案例讨论中,还可以结合现实,组织学生对业界流行观点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并不评判观念的“对”与“错”,而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重过程而非结果”是这种课堂讨论的特点,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或创新能力。
在营运资金一章,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云南铜业的流动性之惑”一文的分析,其中对云南铜业的流动性、增发新股、售后租赁、管理之急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非财务和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居然能够分析到该案例背后涉及到的会计问题和税收问题,说明只要我们在案例分析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出高度的联想和贯通能力。
五、快速反应法
有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一定时间,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快速阅读,并快速提问问题,以训练其反应能力――其实也是提高他们的注意力的方法之一。提问时或是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是由学生提问(质疑)老师解答。这样做比单由老师讲解效果要好。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并不“买账”,他可能爱听不听,出现“听觉疲劳”或“视觉疲劳”。而在这种情况下,由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由老师“画龙点睛”是比较好的方法。
笔者本学期带了一个非专业版(国际投资专业),要用周2课时把CPA教材财务管理的部分讲完。讲总论一章,只能安排2课时,所以对企业目标的部分,让学生自己阅读5-10分钟,然后提问。一个学生用了不到5分钟,就提出“股票价格最大化不等于股东财富最大化”,并讲了他的理由。在对其进行了鼓励后,再把每股收益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股票价格最大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讲了一下,最后提出了老师自己的观点――企业价值最大化,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们认为这样收获很大:不是硬灌,而是启发其自己动脑筋,所以上课学习时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更强一些。
六、事后评优法
案例讨论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优势在于把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把老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书本学习和广泛地阅读与涉猎更多领域连接起来,把学生个人学习和小组或自愿结合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成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一个很好渠道(当然,其中,不乏搭便车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检验这种集体互助式学习的效果,我们时不时地组织学生自己评优并对优胜者(组)加分;在每一组中提倡轮流发言,交换岗位。对不轻易露面不爱发言的,专门给予机会或鼓励其发言。
七、网络互动法
开展网上谈论、网络提问,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课程团队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设有专门的师生互动栏目。同一门课几个老师上课的,分别开设不同的文件包,以方便各自的师生交流。学生课后有问题,可把问题贴在网页的栏目中,老师也尽量做到经常看网,当然制定一个老师专门负责就更好一些了。
八、个别交流法
对于上述方法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也会到老师办公室来,在门上贴上来校办公时间,以便及时解答学生的个别问题,如选课指导,就业指导,甚至出国指导等。
九、综合考核法
改革考试形式,综合考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该课程改变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而是根据考试、作业、讨论、网上问答等情况综合评定成绩,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改变了学生只靠期末考试一搏的做法。
十、招投标教学法
这一方法笔者曾经在研究生教学中试用过,效果很好。当讲到企业并购时,觉得此类问题资料非常丰富,学生也多少了解一些,没有必要自己讲授。但又不能放任自流。所以,笔者拟定一个粗略的大纲:该专题共分几部分,每部分的题目定好后,由学生自报选择其中某一部分讲授。怎样挑选讲授者呢?让他们报名后先提交一个细纲,如果报名的人多,按细纲好差决定人选;如果细纲写得不全面,再帮他们修改或给予建议,让他们补充完善。做好这些准备后再让学生讲。结果效果很不错。
以上是笔者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相信对其他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草草作一介绍,以求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古人谈从政育人教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其实就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在其中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且也包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点内容:良好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操作技能等,在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课程课堂教学方式,逐渐探索出一套与本专业特点相互符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适应性的增强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与本专业的课程教学特点相结合,参考相关学校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最近几年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站在素质、技能教育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初步将本专业教学改革所获得的成果总结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学改革的发展,旅游教育鲜明特色的建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讲授法——“教”与“学”的讲解方法
第一,教师在上一次下课的时候,要针对下次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和设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进行预习,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讲解一部分重点内容,针对那些必须要进行深入讲解的内容应该多花些课时,针对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讲解,这一点是从教师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的。第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讲授,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主动性,在教师对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以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对听到的知识进行深一层的复述和讲解,当出现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再一次的讲解。第三,针对一节课所讲授到的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让某一个同学对全班的同学进行讲解,每一次的讲解都可以计入到学生考评中,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所阐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点评。
二.讨论法与案例分析法
旅游管理所涉及到的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都会针对案例或者某一个主题进行全面地讨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法。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对教师的控场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也需要教师可以对案例以及主题想要表达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有快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话,对于那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就会有更为明确地认识和更为敏锐的感觉。在对讨论法进行使用的时候,最主要就是在上课之前就要拟定好即将要讨论的主题,还有主题的限定因素,以及在讨论过程中需要重点发言的同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避免某些同学对此命题没有兴趣或者在这方面的知识内容较为匮乏而产生讨论现场跑题的现象。例如:“导游”和“酒店管理”属于旅游管理一个学科下面不同的行业分支,但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存在相互交叉情况,而且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之处,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兴趣差异性,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别的问题。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是让员工模拟实际情景,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实践性训练的一种方法。它让学生可以更早更深入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场景,做好工作的准备,是学校课堂教学和未来实践工作的过渡性教学环节,其关键是角色互换和展开讨论。课堂教学使用情景模拟法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没用实际的亲自体验,需要教师对角色的事件场景,职位,心里状态等进行分析。第二,事件的场景应该尽可能是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典型性案例而且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熟悉相关理论教学的知识。第三,情景模拟结束之后,请教师进行点评,参与同学对自己的表现以及当时的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让其他同学更加体会当时情境下的事件的正确处理方式。
四.操作示范法
操作示范法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技能的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方法。它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类工作程序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利用实际使用的设备及材料进行边演练、操作边讲解的一种方法。操作示范法在使用过程中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讲解:教师对示范的工作情况,操作重点,以及每一个操作的重要性讲解清楚,使学生清楚了解工作的内容。示范:一次示范一个操作程序或要点,注意示范操作程序中各个环节动作,重点复杂环节重复示范,示范过程中可不断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示范程序的了解程度。操作:教师示范完成后,经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按照标准程序操作,在此过程汇总注意观察,随时纠正偏差,尤其是重要环节要反复操作以至正确掌握全部过程。巩固:在学生初步理解和基本掌握正确的操作之后,教师要注意巩固学习成果,并隔一段时间进行检查复习。
五.在“教”与“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在大学的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适合低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但是教师在学生入学之后就应该慢慢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以往在中学的死学习,学死书的学习模式。经过老师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强化,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学习的的积极主动性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培养。就可以实现“教”与“学”中体现出来的主动学习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汤文霞.可就业能力视野下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9)
[2]张建宏.专业实践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3]王晓南.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案例法;项目教学法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虽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管理相对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由于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的教学管理。
因此,探索实践的问题在我们管理科学中和改进教学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管理学课程在许多学院和大学里教师多通过多媒体平台给学生传授教学知识,学生们主要依靠看投影课件、记笔记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呆板,不具有灵活性。管理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教师讲,学生单纯记录笔记是无法达到效用的,借助于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有的教师不掌握学生自身特点,选择大型案例,针对性不强。
第二,缺乏规范、适用的案例,教学中使用不得当。由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较晚,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落后,导致缺乏规范的流程,我们应当使用案例教学。主要表现在: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经验,利用现成的国外案例有利于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国外的制度背景下,市场条件下和文化环境下很难给予理解,其次,案例仅强调知识点,缺乏实用性,只注重叙述,而不显示更详细的和真实的管理情景,学生难以进入各种状态分析和讨论问题,起不到锻炼学生分析能力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学生不看过程只注重结论,缺乏思考,课堂互动交流不足,也没有课堂气氛,此外,有的案列已非常陈旧,无法顺应时代潮流,无法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第三,学生在案例课前准备不充分,分析案例时现炒现卖,缺乏支撑材料,发言时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归纳上面陈述,这些诸多情况不便于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这种不考虑学生对案列的感受、看法及他们的观点的行为,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答案的方法,是不对的。
3.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很多老师的管理学课堂跟填鸭没什么两样,一味的理论灌输,下面的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学生累,老师更累。
4. 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单纯的讲,学生就是本分的听然后记。这样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灌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的强行机械的的记忆,缺乏了最为有效地课堂互动模式,缺乏就好比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好的交流平台“沟通”没了这个桥梁,桥两岸的人你的,我的,哪有桥成之后带来的商机和贸易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增加师生的互动,才能消除两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5.课程考核方式不灵活
在很多高校管理学课程都采用单纯答试卷考理论的方式,检验不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出的学生即使成绩好,也只是会答管理学理论试题,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管理,怎样更好去管理,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
三、改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选择更多且有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该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合力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分析和总结,在结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实践活动,到项目完成后总结学习效果;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项目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注重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模拟实际生产过程或真正的商业活动中的行为。学生有机会独立策划和实施,并且可以自由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项目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从来没有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他们克服了出现在项目工作中的困难。项目有一了个明确和具体的结果,在课程结束时,教师与学生会共同评估项目完成情况。
(2)情景模拟法。所谓情景模拟的方法,就是训练和测试学生的决策能力,采取“模拟”的方法,提高他们注重实际效果的能力。例如,我们接触的公司某老总,请他谈在过去的几年中,企业所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决策问题,然后我们把企业和企业老总提供给学生问题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仿真决策。最后,请企业老总对具体企业中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解决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对情境教学的模拟,使学生真正学会把现实问题合理的转化,提高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方法
管理学教材上阐述的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理的理论知识。许多学生会感觉到单纯理论知识会非常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案列进行分析剖析,使学生从一个更高层次理解问题。但是案例教学传统的模式还是存在弊端,我们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
第一,案例的选择。在案例的选择上我尽量避免选择那些陈旧的案例,有些案列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了,其次在选择案例上我们不要讲大讲经典,而是要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实效性很强很有说服力的案例,这样的案例会让学生加强记忆性,再次在选择案例时尽量考虑到通过一个案例可以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启发,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二,案例不能停留在老师照本宣读,老师一讲学生一听就算完成,而是要把案例给出来,让学生先思考,再结合自身进行分析,并且要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大家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可以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要鼓励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种大家全员参与,分析讨论、总结提高的良好模式。
3.丰富管理学课堂,增加趣味性教学环节
(1)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管理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让他们体会到管理中的智慧,培养他们对管理浓厚的兴趣;针对管理方面的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发起学生的评价和讨论,让学生提意见、想办法、出主意,使学生明白管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而已,是科学,是艺术,是智慧;
(2)由学校牵头邀请外面的一些好的培训讲师以主题培训为方式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朝气,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管理的博大精深;
4.师生加强互动、交流
老师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学生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老师的电子教案、布置的作业,授课视频、刊登的文章,发起的活动,开展的校企合作的项目,推荐的案例、好书、企业家、名人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线学习的同时通过发帖、给老师留言、发问的方式保持跟老师的联系;
5.课程灵活考核
现代教学的理念不是像以前,以期末以一卷式论英雄,课程完成的好坏,知识掌握的好坏及这门学科的真正理解能力要通过多方面教学考核,一是通过期末的成绩,另外还有你平时在课堂、讨论、自由发言演讲、论文、平时参加游戏时的反映能力等等,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灵活、实用,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方法
一、实践课堂的教学管理背景
传统意义的中职实践课堂管理方法遵循三个中心的原则,即实践基地为中心、教师示范讲解为中心、教学材料为中心,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标准是高分的理论知识模块和高效率的动手实操能力。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管理方法相对枯燥乏味,缺乏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型职业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课堂的教学管理方法
放手让学生去主导课堂。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站到课堂引导者角色的位置,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交给企业一线员工。在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带领中职学生走进企业厂房进行观摩、实习,这种结合课堂教师示范讲解的实践性学习方法,把学生当作企业的一线员工,课堂设在企业的生产流水线,让资深一线企业员工来传播现场的动手实践知识。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自管团队。单独的学生个体力量是有限的,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为相应的学习团队,人数6-10人不等,营造一种团队互助进步的学习氛围,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种团队自管式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既放开了学生,也放开了教师,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快速成长。
三、教学管理方法变更带来的现实意义
学生主导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企业主导的课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线实战经验传递给学生;团队自管式的课堂,培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互动探究能力。三种方法协调应用,就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