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成为最大的亮点。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代表性领域,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理念的核心变化,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增减和股票市价的涨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新准则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某项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目的等因素,这为企业管理层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留下了选择空间。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内涵
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的资产化形式,是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的结果。本文所称的权益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对股票及其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归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下。其中,归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而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基金等;归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联系与区别
权益性金融资产的“镜像”是股票及其他权益性工具,与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同属于股权投资,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权益性金融资产就源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权的原非流通股。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期末的账面价值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报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表决权比例、对被投资单位的实质性影响等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影响分析
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处理差异对公司会计指标、全面收益、所得税、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对管理层的归类偏好做出判断。
(一)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属于金融资产,都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它们的会计核算方法适用于独立的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两者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异同:
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二是期末,两者都按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重大或属非暂时性时,需计提减值损失,减少账面价值;在计提减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上升时,如果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投资,则冲减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在分析范围),如果属于对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增加资本公积。三是处置时,两者都须将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出。
(二)会计处理差异的影响分析
1.对会计指标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不发生减值的持有期间的利润有差异,对减值期间及处置时的利润没有影响。当所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如果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当期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上升;如果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会导致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的增加,不影响利润指标。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都等于出售价格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且投资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影响。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涨;反之,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唯一差异来源于取得金融资产时对交易费用的处理差异。由于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额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计。
2.对全面收益的影响
(1)全面收益的含义:企业的全面收益是指“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包括公司的经营损益、持有资产的未实现和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公司的经营损益是指传统的会计利润;持有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在持有期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持有金融资产的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从取得至出售金融资产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持有金融资产取得的应收股利、出售金融资产时收入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及转出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2)全面收益的计算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的资产
-期初的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计算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变动,体现了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有别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作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交易费用作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只影响取得金融资产当期的全面收益,不影响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润表的损益最终会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如果不计所得税,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也不影响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评价公司的绩效,可减少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应以全面收益作为会计监管和市场监管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3.对所得税的影响
(1)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某项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仅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大小,也不影响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因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确认的损益都等于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后的差额加上原计入损益或资本公积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等于处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账成本的差额,因此,不管归类为何种权益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没有影响,即两种处理方法的递延所得税相同。(2)资产减值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计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严重或属非暂时性时,需将公允价值的下跌作为减值损失,计入损益表。税法规定:除应收账款按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税前扣除外,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税法对资产减值的处理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相一致。因此,虽然新准则对这两种权益性金融资产是否计提减值的规定不同,但不同的归类不会带来所得税的差异。
(3)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根据会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计算“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含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由于不同归类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因而也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可见,虽然人为因素可以操纵计入损益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调节所得税。所得税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费用支出,由于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不影响公司所得税,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进行税收筹划的动机。
4.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新准则下,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对公司会计指标的影响有差异,但这种会计信息的差异只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并未实质上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资本市场是强有效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不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人们识别、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简单使用少数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决策的情况下,这种由会计政策选择引起的会计指标的差异传导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关联公司的股票价格乃至整个股票市场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众多中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收益、评估股票价值并做出买卖决策。有不少学者通过数据检验证明:每股净资产或每股收益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还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大于每股净资产及其它财务指标的解释能力。如曹国华、赖苹2006年的研究《净资产、剩余收益与股票定价: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当期的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弱,当期的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很有解释能力,未来的每股收益对预测股票价格没有太多帮助。
据此推测,在一定条件下,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长期股权投资归类为权益性金融资产,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下降时,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前提条件一是持股公司认同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二是会计利润指标、市场价值指标在评价经营者业绩时权重适当;三是持股公司对股票市场有合理的预期。显然,股票市场价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受宏观政策、资金的充裕程度、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持股公司难以预测所持有的股票的价格走势,而其他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否能满足还有待验证。由此推断,管理层不存在明显的借助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动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公司的会计指标,进而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不影响公司的全面收益、所得税。由于股市的不确定性,企业管理层在投资权益性金融资产时,不应存在明显的通过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具体归类影响股票价格的倾向。如果在监管中更强调全面收益指标的作用,可消除企业管理层通过改变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而影响会计指标的动机。但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相比,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不同。一项股权投资被归类为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对公司的业绩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差异悬殊。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归类的正确性进行监管。在监管时,应重点关注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划分的正确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汝莹,符蓉.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四川会计,2003年第5期.
与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规定相比,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简称“所得税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那么,应如何正确理解所得税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以往的损益表债务法又有哪些区别?实务中应如何具体操作,准确披露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文以保险公司为例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分析。
一、收益计量理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
在确认收益计量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资产负债观,二是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资产负债表后有损益表。收入费用观则强调收入费用的计量,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损益表再有资产负债表。
新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深刻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保险公司常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计入资本公积(权益)。比如,保险公司期初投资一项初始成本为100万元的金融资产,期末时其公允价值为120万元。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上首先确认资产的价值为120万元,同时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为20万元的收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将2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入资本公积。而在以前的收入费用观下,只有已经处置此项投资之后才确认收益,因此在损益表上不反映这20万元的收益。
二、从资产负债观正确理解新所得税准则
所得税准则中引入了两个新概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和“暂时性差异”。这是所得税准则的核心要点,也是贯彻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而以往所得税处理规定中的递延所得税借项/贷项来源于损益表,仅是会计利润乘以税率与应交所得税倒轧出的一种纯粹递延调节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实际上,损益表债务法是基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分析进行会计处理,力图通过收入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来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原则,其结果既不符合收入费用观的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观严格的资产负债定义。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如税法允许5年内弥补的亏损。那么,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区别何在呢?时间性差异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暂时性差异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区别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将所得税支出视为经营费用而非利润分配,均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递延所得税都代表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
1、核算对象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对象是暂时性差异,而损益表债务法则是时间性差异。
2、对“递延税款”含义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反映的是账面价值,是累计的差额。
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计算出累计的暂时性差异,再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而所得税费用则依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期初余额相比加以确定。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具体操作实务
在实务操作中,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核算过程如下:(1)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应交所得税。(2)比较资产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金额。这比损益表债务法下仅针对损益表的收入、费用口径和时间性差异范围要广。(3)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所得税影响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暂时性差异金额×适用税率。(4)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就保险公司具体业务来看,暂时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项目: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增加或减少资产账面价值。但计税基础仍然是其历史成本。因此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未实现盈亏部分的账面价值变动确认为一种暂时性差异,在当期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是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责任准备金是其最重要的成本。会计基于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的要求倾向于多提准备金,而税法规定了准备金提取比例,其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比如税法计提的准备金小于会计计提数时,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此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进入当期损益,而是直接反映为权益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相应增加资产账面价值,只有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处置时才将以前年度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处置年度的损益。但现行税法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仍然是历史成本。因此,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当期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为一种暂时性差异。在浮盈情况下,借记“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实际处置金融资产时,暂时性差异转回。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信用活动,其偿付的基础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资产直接可用性导致的重置价值;以及资产运用能够获得的未来收益的折现值。资产融资最初的运用主要依赖于有形资产本身的重置价值,随着市场和技术的,资产融资的价值来源逐步由有形的资产重置价值(称为第一类资产价值)向无形的预期收益折现价值(称为第二类资产价值)拓展,比如某拥有汽车这一实物资产,它以前只能通过变卖汽车获取资金,现在可以以汽车运营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来融资。伴随着这一思路的转变,各种新的融资技术和层出不穷,如确保产生预期现金流的资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而发展的“风险隔离”技术;为确保预期现金流的可实现性而发展的“信用增强”技术,这些技术最后成为了此类融资的标准作法,推动资产融资进一步标准化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资产融资的高级形态,带来了整个融资技术的提高,“证券化你的梦想”成为了这一方式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佐证。资产融资的发展使得很多原先不能满足的融资需求得到了满足,原先被闲置的资产价值也被充分利用,对于整个而言无疑是效率的提高。
一、 资产融资与股权和债权融资的优劣比较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与股权和债权不同的企业融资方式,并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以资产信用替代企业整体信用,有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其依赖的都是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经营未来现金流的要求权,对这种要求权能否兑现的评价依赖于公司整体的经营的风险,而风险本身是多样的,各种因素相互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准确评判企业的价值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通常会通过一定的折价来规避风险,这实际上提高了企业融资的成本。通过资产融资,对资产价值的评价相对容易,且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产折价,所以以资产信用而不是企业整体信用来融资有可能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实现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
资产融资的价值基础不仅仅来源于资产的重置价值而且也来源于资产创造的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值。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资产的第二类价值来源并不认可,这实际上造成了资产价值的闲置,通过对第二类资产价值的重新认识,从而有可能为企业开辟一种新的融资途径,即使对于那些不存在实体形态的资产,如专利权、经营权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融资,从而实现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
最后资产融资实现了表外融资,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
资产融资不同于原有的资产运用方式,如抵押或质押融资等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不被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融资只反映为原有资产结构的变化,并不影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这对于某些负债和股权融资受到限制的企业而言,表外融资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二、 信托机制在资产融资中的重要作用——以衡平信托“精图大厦烂尾楼项目”为例
资产融资的关键在于通过表外融资,实现了风险的隔离,如果这些资产仍然放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可能或多或少影响资产价值的实现,这对于以第二类资产价值来源作为偿付基础的资产融资来说风险是不可控和不容易计量的。所以“风险隔离”技术成为了资产融资成功的首要关键点,要求将此类资产面临的ヒ恍庞梅缦沾悠笠得媪俚钠渌缦罩蟹掷氤隼础?
构建风险隔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构造“真实销售”的结构,实现资产由原公司向特殊目的公司(SPV)的转移,另外一种就是直接通过信托的方式实现资产的转移,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资产转移的交易成本(税务负担和律师费用等)。
国内资产融资相关配套制度和法规并不完善,特别是构建SPV,实现真实销售难度太大,所以利用信托成为了资产融资“风险隔离”目的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在衡平信托开发的“精图大厦烂尾楼项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
精图大厦是耸立于成都市中区的一栋大型商用写字楼,5年前由于流动资金断流,已完成90%的大厦被迫停工,并被法院查封。衡平信托以该大厦的债权和股权为信托财产向社会募集3000万元资金用于精图大厦建设,希望通过完工后大厦的销售回款,满足信托受益人、债权人和股东利益。在资金的偿付顺序上,优先偿付信托受益人,其次分别是原有债权人和股东。
精图大厦尽管其作为资产体现在债权人的资产负债表中,但作为烂尾楼,其没有封顶,不能销售转化为现金,并不具有第一类资产价值,价值的实现只能依赖烂尾楼封顶后变卖后实现的预期收益,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资产已经被各个债权人设置抵押担保权,使得第二类资产价值在实现过程中随时面临着债权人破产申请的风险,各个债权人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而中断这一价值实现过程,资产的第二类价值在各债权人“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始终无法实现。
引入信托机制后,资产价值实现面临的风险被信托所具有的“闭锁效应”所隔绝,在《信托法》而不是《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内,一种全新的权利和义务结构被创造出来。在一般的情况下,债权人之间以及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在对破产财产清偿顺序是法定的,特别是在债权人内部的权利层次的划分是单一的和简单的,这主要是基于整体公平原则的考虑,但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在本案例中,新的投资者由于对破产风险以及财产受偿权益不能得到优先保障的顾忌,使得烂尾楼的第二类资产价值无法实现。而在《信托法》的适用范围内,根据信托合同契约主体自治的原则,在法定的债权人和股东的受偿次序中引入了一种凌驾于这两个权利的优先受益权,保障新的投资人的利益。在这一构造中,不存在债权人和股东的法定权利,代之以优先受益权人和次级受益权人在信托合同中界定的确立和义务。
这种权利的引入是至关重要的,它实际上实现了一种内部信用增级的效果,即不依赖于外部信用的增强,而仅仅依赖资产本身的价值,次级受益权人用自己名下的资产价值为优先受益权人提供了超额担保,按照预期销售收入2.2亿元来,对3000万元的信托资金投入超额担保率为6.3倍,而对于1.1亿元的债权人,超额担保率为77%,股东享有剩余资产价值,正是这种权利的重新匹配推动了整个融资行为的实现。
可见在此案例中,传统的融资方是无法解决的,依赖资产融资方式,特别是信托的风险隔离作用以及对信托对法定权利的二次划分机制对促进整个融资活动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 信托机制在国内资产融资领域运用的回顾和展望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特别是随着对第二类资产价值认识的深入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对于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企业而言,传统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方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一定能够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发展资产融资,实现对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无疑是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一种新的选择。
随着信托业的发展,利用信托机制实现资产融资的方式被许多公司陆续采用,如下表:
公司名称 但在实际的信托运用过程中更多的是看重信托融资的渠道和较低的融资成本,而信托在资产融资中所具有的“风险隔离”作用并没有发生效应,例如很多案例中,在信托期满后引入了发行主体的回购承诺,这实际上破坏了表外融资的前提条件.当然这与现有资产拥有公司素质较高,风险隔离需求要求不强烈有关。但风险隔离作为资产融资的关键要点,随着更多中等资质的采用资产融资方式,这一构造的重要性就会充分显示出来,就像“精图大厦”项目中那样。
利润作为资产运用的结果,是全部资产带来的,任何单项资产的运用并不能形成企业利润。利润是时期数,而资产是时点数,为了与利润的时间口径一致,资产须用平均占用数,因而这组指标的分母只能是全部资产的平均占用额,即(期初资产总计+期末资产总计)/2(后面述及的指标的分母均应这样平均化,不再重述理由)。资产的协调整体运转,可形成利润表中不同业务的利润。考虑盈利的业务结构,以利润表的各项目为分子得到以下四个指标:
1、主营业务利润率。
2、营业利润率。
3、总利润率。
4、息税前利润率。
这些指标从资产使用的效率角度,分析了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
二、以融资为基础的盈利水平评价指标
从融资角度看,不同的出资人对融资与利润的比率的关心重点是不同的,这些指标应充分反映短期债权人、长期债权人、所有权人的投资报酬率,故应用下列指标:
1.总融资收益率=息税前利润总额/融资总额×100%.分子采用息税前利润总额是因为分母中包含负债,债权的收益-利息应包括在总收益中。所得税在本质上也是剩余价值,也应包括在总收益中。分母应采用平均余额,即(期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期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2.该比率揭示了在不考虑各类融资对收益分配差别的前提下,同等使用时的平均盈利水平。同时,与后述的长期融资收益率比较,可间接反映流动负债的盈利水平。这个比率的最低临界值可定为流动负债的利息率。在所有融资中,流动负债的利息率最低。如果总融资收益率小于它,表明不仅对长期债权人而且对短期债权人的还本付息可能遇到困难。
2.长期融资收益率=息税前利润总额/长期融资×100%.分母是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期初期末的平均余额。既然分母扣除了流动负债,分子也应扣除流动负债利息,但是会计报表以及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报中均没有单独列出流动负债的利息支出,所以分子只好仍采用息税前利润总额。该比率揭示了长期融资的盈利水平。
3.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分母采用的是实收资本而非所有者权益,理由是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获利水平,但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性质并不是资本金,它们不参与利润分配,而是分配的对象或结果。资本金若在会计期间内有变动,则应用平均余额。分子采用利润总额,是因为利润总额含所得税不含息,可认为是企业资本金实际创造的利润。不含息的理由是分母没有负债,而要含税是因为所得税本质上也是剩余价值,而且税后利润受税收政策影响很大,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不可比,若有递延税款还须调整。
就上市公司而言,每股收益对盈利水平的评价柞用约当于资本金利润率,可用每股收益取而代之。每股收益的分母是股数而不是股本,排除了股票面值,更为恰当。但是证监会于1994年1月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只对每股收益的计算与披露作了原则规定,从多年实践看,分子和分母的计算方法还可商榷。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3号-每股收益》第12条:“在一个期间内确认的、包括所得税费用、非常项目和少数股东权益在内的所有收益和费用项目,应包括在当期净损益中。为计算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损益,应将可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净利润额(包括当期优先股股利),从当期的净利润中扣除。在我国每股收益的分子就应为利润总额-优先股股利。这与资本金利润率的分子计算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因优先股股息支付类似于长期负债而分母又不含优先股,分子也应扣除优先股股利。
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为取得股票而支付的代价是市价而非面值,所以股东对按市价支付的股本额所得报酬尤为关心,这样普通股的市场价格的获利率-市盈率就成为投资者考核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收益或=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市价宜用全年各次收盘价的算术平均数,或报告日前一日的实际价。市盈率的高低通常以金融市场当时平均市盈率为依据进行评价。
三、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基础的盈利水平评价指标
考虑盈利的业务结构,这一组应包括以下指标:
1.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对销售价格和销售成本之间差额的控制成绩。企业利润形成的基础是毛利而并非收入。
2、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这个指标反映了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对企业的总获利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这个指标不仅考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而且考核其他业务的盈利能力,这在当今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它还考核了期间费用的影响,所以较全面。
4.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这一指标揭示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最终盈利水平。
5.销售利息率=利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分子利息计算范围包括直接列示于财务费用中的利息和已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的利息两部分。这两个数据均可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找到。这是因为无论列入财务费用的利息还是资本化了的利息,给企业施加的支付压力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在当期付现。区别只是表现为企业费用的时间不同。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资金运转顺畅,债务资金比重低,流动压力小,对企业获利水平的抵扣小,企业获利能力上升。
【关键词】 金融资产;分类;计量;会计处理差异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金融资产,从广义上讲,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等。本文研究的金融资产有别于企业传统资产的“新型资产”,不包括货币资金和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以及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长期股权投资。
正确归类某项金融资产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深刻理解并把握各类金融资产的纳入条件及其特点;其次,从金融资产的性质(股权或债券)、持有目的(投机或控制)等方面,剖析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最后,将判断标准与持有金融资产特点进行对比,归类持有金融资产。
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可将各种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四类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差异,对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正确划分一项金融资产,成为对该项金融资产进行准确核算与反映的首要问题。
从持有意图角度分析,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两类金融资产都有明确的意图。前者的意图是为短期出售以获得差价收益;后者的持有意图是持有至到期才出售,除非不可抗力因素,否则企业在到期日前不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如,企业购买了一项债券投资(3年期),若管理者的意图是很快将其出售,那么应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若管理者的意图是为持有到3年后再出售,那么应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第三类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是属于与企业(包括金融企业)正常经营业务相关联的一种债权性质的金融资产,很容易与其他三类区别开来。第四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它没有类似前三类金融资产的特殊条件与限制,如同为流浪者提供的“栖息地”,只要不能满足前三类金融资产的纳入条件的金融资产,均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就是说若管理者的意图不是很明确或者没有计划将其归类到前三类,那么就可以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上述案例,假如管理者没有明确决定企业持有的这项金融资产的目的,那么就可以将其划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从金融资产性质分析,第一类金融资产(指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下同)不仅包括为了近期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还包括绝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有三种衍生金融工具应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效套期金融工具、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以及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第一类资产可以是权益性质,也可以是债券性质。第二类金融资产,不仅需要有明确的持有意图,而且要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回收额,同时企业必须要有持有该项金融资产到期的能力。这就将权益性金融资产拒之门外,因其没有固定的回收期,也没有固定或可确定的回收额。因为第二类进入的门槛高,所以一旦划归为该类资产,就不能轻易改变该项金融资产的计量规则。除非不可抗力因素,否则企业不能将该类金融资产提前处置。如果企业违背了这一原则,提前处置了该类金融资产,且其金额占处置前总额的比例较大,则会导致剩下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必须全部重分类至第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且其后两年内不得再将任何金融资产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二、会计处理差异
通过对四类金融资产的透析,企业就可以很容易判断某项金融资产的归类问题。但要正确核算金融资产,还有一步重要工作就是熟练掌握各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特点,特别是关注几类资产的会计处理差异。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差异:
(一)初始成本计量差异
第一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冲减投资收益);第二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是债券面值,实际支付的价款(包括交易费用)与面值的差额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子目中;第三类资产直接按交易金额计量即可;第四类金融资产根据其是债权性质还是权益性质的金融资产而进行不同的处理。债权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理类似,按面值计入初始成本,实际支付金额与面值的差值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调整子目中。权益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类似,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不同的是相关的交易费用也一起计入初始成本中。
(二)后续计量差异
第一类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要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并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直接影响当期损益。第二类金融资产不随公允价值的变动而调整账面价值,但有将利息调整进行摊销的过程,即在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投资收益的同时,将初始成本与实际支付价的差额进行摊销。第三类金融资产的特殊后续计量是关于应收票据的贴现问题。其中要注意贴现类型,看银行是否享有追索权。如果银行享有追索权,则将贴现资金计入“短期借款”,否则直接抵销“应收票据”。第四类金融资产与第一类金融资产的处理类似,其账面价值要随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但不同的是,其计入的是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影响的是所有者权益,不影响损益。另外,债权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还有类似处理就是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投资收益,并摊销期初的利息调整。
(三)资产减值差异
第一类金融资产因为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后三类金融资产均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依据表明其发生减值时,应该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而其区别在于第二、三类金融资产计入的减值损失在公允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第四类金融资产需要分类处理,如果是债权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其计提的减值损失就可以转回,但如果是权益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计提的减值损失则不可以转回,公允价值回升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各种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一般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列示如下:
a 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买价,即公允价值)
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贷:银行存款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低于账面价值计相反方向)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b 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购买债券的面值)
――利息调整(入账价值与债券面值的差额)
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按照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c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或债券面值)
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如果是股票投资则没有这一项)
贷:银行存款
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低于做相反方向):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三、影响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各项金融资产都必须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但由于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披露区域和披露内容均存在差异,这就会对会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投资、管理决策。本文主要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角度讨论其影响。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该影响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实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划分到流动资产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到非流动资产。管理者和投资者在使用财务报表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决定是否应该改善管理或者改变投资决策。比如:管理者要计算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需要计算企业的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如果企业将所有的金融资产都划分到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流动资产就会相对较高,营运资本也就较高,说明企业有相对多的流动资产以备偿还流动负债,因此企业就有更强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将金融资产划分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结论相反。然而非流动资产的增加在另一个角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非流动资产次数),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主要分析投资预算和项目的管理,非流动资产越多,周转次数越低,周转天数越高。周转率的高低虽然不能直接反应企业的管理效率,但是可以给管理者以指导性的作用。除营运比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比率外,还有很多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产权比率等。报表使用者通常利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管理、投资决策,因此金融资产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二)对损益表的影响
该影响即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第一类金融资产,初始直接费用和股利(或债券利息)直接影响交易当期投资收益,此类金融资产具有短期投资的性质,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余额对企业当期利润会形成直接影响,具体反映在损益表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第二类金融资产一般只按照实际利率法对投资收益进行计算,从而影响当期的损益。第四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不影响当期的损益,仅仅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当出售或者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时候,将以前会计期间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出,从而影响处置当期的损益报表,对净利润产生影响。
四、总结
本文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其会计处理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仍存在问题。如第四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归入问题,只要不符合其他三类金融资产的要求就列入该类别,这会导致该类金融资产的膨胀,难以对其进行会计的细化处理,不能达到通过分类准确反映企业金融资产及收益的目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会计人员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更加详尽的分类标准和更加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3-77.
[2] 刘敏,刘云.新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的诠释[J].会计之友,2007(12).
[3] 李锡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J].绿色财会,2008(07).
[4] 莫春兰.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及监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8(26).
200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将于9月中旬进行,为了考生复习方便,特针对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及考试中容易出现的考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由于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1个基本会计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因此, 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的教材内容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考试教材是在2007年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勘误,没有重大变化。在章节上除“第1章总论”中新增了“第6节 会计科目”,还将2007年教材“第28章金融工具列报”中的“权益工具与金融负债的区分”和“混合工具的分拆”两节内容调整到“第11章所有者权益“中的”第1节,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相互抵销”和“金融工具披露”两节内容调整到“第13章财务报告”中外,内容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2008年考试教材除了上述章节变化外,还在“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负债”、“借款费用”、“所得税”、“租赁”、“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财务报表”等章节内容中进行了个别内容的微调。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第5章长期股权投资中权益法核算中删除了“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处理”的繁琐内容,但增加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发生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重要内容,并修改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及处置”一节中的部分内容;第8章投资性房地产中补充了对空置建筑物的会计处理说明,并在“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改扩建作了相关规定,特别是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部分,对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作了说明,使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规范性;第20章所得税中在“第4节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一节增加了“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的内容,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内部研发支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然除了上述主要变化内容外,还有其他一些不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细微变化,在此不再一一讲述。
在往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单选题一般20题左右,每题1分,但一半以上的题目是需要计算才能选择的;多选题12题,每题2分,考生答案与正确答案不完全相同均不能得分;计算及会计处理题一般3题,约占24分,每一题并非只涉及一章单一内容,往往涉及多章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题有2题,每题16分左右,内容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常常涉及长期股权投资与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差错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变更与所得税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会计考试中除了上述100分的正式试题外,还包括10分的英语附加题。
第1章 总论
本章内容会结合以后章节出现客观题,但分数很少,一般在2分左右,属于非重要章节。但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属于基本会计理论,对全书后续章节具有指导意义考生应理解财务报告目标;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和谨慎性等要求;掌握资产、收入、利得和损失等会计要素中的概念及应用。
第2章货币资金
本章内容在考试中分数很少,一般在1分左右,属于非重要章节。考生注意理解货币资金管理与控制的规定。
第3章金融资产
本章是新会计准则中新增加内容,虽然在2007年考试中客观题只占了4分,但计算及会计处理题中也涉及了金融资产,一般来说本章内容应在6分左右,考生应引起特别注意。
重要考点1:金融资产的分类及其转换
金融资产如何计量和报告与金融资产的分类存在密切关系,金融资产的分类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尤其是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重要考点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同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不构成交易性金融资产入账价值,而应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2.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售价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应计入投资收益;考生应特别注意同时应将累计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也应转入投资收益。这部分内容容易出现在单项选择题中计算,或与所得税问题结合出现在计算及会计处理题中。
重要考点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分类条件及会计处理
1.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考生要注意企业是否有明确意图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明确企业在何时可以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在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时,必须快速、准确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数,并确定利息调整在借方还是在贷方。
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是考试中容易出现的内容,考生应准确计算利息调整的摊销数,并按下列顺序确定利息调整摊销数,进行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上述金额的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满足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按下列顺序确定资本公积,并进行会计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价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重要考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考生应特别注意此内容应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比较学习,把握它们之间的相同并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
1.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股票投资时,基本上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计量相同,但要注意两点不同:第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费用应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内,而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费用却计入了当期损益;第二,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资本公积。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债券投资时,基本上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相同,关键问题就是确定利息调整和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利息调整。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论属于股票投资,还是属于债券投资,在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均应将持有期间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重要考点5: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考生要注意区分不同金融资产减值处理不同。
1.第1类,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不涉及减值问题。
2.第2类和第3类金融资产,即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在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3.第4类金融资产减值问题考生应特别引起注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也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如果该类金融资产价值回升,考生应特别注意区别该类金融资产属于债务工具,还是属于权益工具的不同处理。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4章 存货
本章内容属于会计要素中的基础内容,主要把握存货期末计量。考试多为客观题,且分数不多,一般应在3分左右,属于不重要章节。但本章内容容易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合并财务报表等内容结合。
重要考点:存货期末计量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考生应特别注意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其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应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第5章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属于非常重要章节,不仅可以单独出客观题、计算及会计处理题,还会与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等内容结合,出综合题,分数少则6分左右,多则10分以上。本章内容与2007年教材内容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考生要注意按新教材学习,并重点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后续计量内容。
重要考点1:不同情况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形成可能是合并形成的,也可能是非合并形成的。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又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考生应特别注意只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其他情况下均是按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即购买法)。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甚至于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关键词: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有些新生的经济业务不能适应我国旧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分类的定义,所以我国把原来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类别,引入了金融资产的概念。新会计准则按取得时的意图又把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四大类金融资产。并且规定这类资产按一种新的计量方式核算,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目前我国采用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金融资产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但是,由于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金融资产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核算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就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从这方面进行讨论:
一、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核算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第22号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分类密切相关,按如下原则进行: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按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计量;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期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应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按成本计量。从上以规定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准则还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初始分类一经确定,不得变更,这就要求企业在取得金融资产时一定能够非常明确所取得的这项金融资产是以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这两类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区别。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成本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影响企业当期的损益,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则计入投资成本,期末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后续计量时这两类金融资产虽然都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差额的账务处理却完全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中形成的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在企业当期的损益;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中形成的公允价值差额却计入“资本公积”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由些可见,如果企业在取得这两类金融资产时,不能准确的进行分类,则在以后的账务处理上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关键的问题是这两类资产以后的核算中是不允许进行重分类的。
对于这两类资产如何分类,新准则规定是按取得时的意图或直接指定的方式作为分类标准的,这样人的主观性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有很高的业务分析能力和职业道德,否则很容易造成分类的随意性和故意隐瞒事实的情况。
由于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也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所以这就会发生在经营过种对某些资产或权益使用意图的改变,而这两类资产一经分类后是不可以进行重分类的,这就对企业的报表产生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这类资产占比例较大的证券行业的企业,就会使企业的报表失去了可参考价值。
二、目前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细化会计准则,使金融资产的分类核算更加具体化
现在规定的对于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比较笼统,很容易被企业用来操纵利润。如果有非常具体的标准和方法,使企业在分类进行核算时能有据可依,这样就可以避免判断类型时的随意性了。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在以公允价值计量核算下,人的主观判断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公允价值的获得和金融资产的分类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所以要会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提高对复杂业务的判断能力。
(三)引入或有收益的观念
或有收益就如同企业的“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一样,并不是企业现在的收益,而是企业在未来有可能确认的收益,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后续计量中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差额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等真正实现这项利润时,再从“资本公积”转入到企业的损益,如果把这类的业务计入到或有收益里,就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现在和将来综合的收益水平,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也可以避免有些企业粉饰报表。
(四)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都不成熟且制度设计不完善,所以我们要积极创建适合公允价值运行的市场环境,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公允价值的获得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3]尹厦楠.公允价值运用及财务报告的影响 《财会研究》2009(2)
关键词:
上市保险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18-02
1 研究的意义
保险行业不仅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作为公众利益实体还与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资本结构管理是公司正常运转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涉及公司的财务目标、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和现金流量等重大财务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公司治理、激励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保险公司的融资渠道变得更为广泛,由过去单一的权益资本投入到现在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等,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公司未来的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选取
资本结构分析的指标很多,理论上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很少存在唯一的反映指标,一般情况是一个因素可能有多个指标来反映,且不同指标的信息含量也有所差异。根据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确定本文选取财务杠杆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资本结构的变化,分析每个因素和公司财务杠杆之间的关系。根据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结合现有的实证研究和相关性检验,确定下列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公司的成长性:选择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成长性,即成长性=(本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
盈利能力: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很多有每股收益、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等,本文采用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公司规模:选择公司总资产作为衡量指标。
实际税率:采用所得税与利润总额之比来表示实际税率。
资产担保价值:用固定资产和总资产之比衡量公司的担保价值。
宏观经济:选取国内GDP增长率指标为参数。
2.2 数据的来源和整理
由于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短,金融体制不够完善。上市保险公司数量屈指可数,分别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家上市公司。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新华保险公司2011年上市,上市时间较短,为了更好地和其他三家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比较,所选数据资料时间跨度为2008年至2012年。本文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保险统计年鉴、各上市公司年报、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官方网站和上海证劵交易所信息披露网等。本文分析中所需数据整理如表1~表6。
3 数据处理及结论分析
3.1 数据的处理
由于上市保险公司数量不多,为了更好的比较上市公司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本文利用相关性公式和平均值分析上市保险公司每个因素和财务杠杆之间的相关性,以财务杠杆作为被解释变量,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变量相关性研究是通过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R来判断变量间的相关程度,R一般介于-1与1之间,当R>0时为正相关关系,R
根据表1至6中的数据,利用相关系数R的公式,计算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各个影响因素和资本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及其均值如表7所示。
3.2 各影响因素与资本结构相关性分析
(1)公司成长性分析。
权衡理论认为成长性与财务杠杆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另外,增长机会的价值很难评估,尤其是对公司的外部人。因此,拥有较多增长机会的公司,其信息不对称问题应该更严重。优序融资理论认为,拥有好的投资机会的公司将会依赖于内部权益而不是债务融资。但是由表7可见,在新华保险和中国平安中公司的成长性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而在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中呈负相关。这是由于新华保险汇金公司入主、人事和战略的调整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期,公司业绩快速增长;而中国平安由于2011年吸收合并了深发展在银行业深化布局也加快了业绩的增长;然而受到国内外保险公司的侵蚀和人寿保险市场发展增速放缓,中国太保和人寿业绩增长相对乏力。
(2)盈利能力分析。
由表7可见,盈利能力与公司财务杠杆均值呈负相关关系,这以往实证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自身资本积累的能力也越强,公司的财务杠杆率也会随着降低。也与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一致,该理论认为公司偏好内源融资,在公司有较高的营业利润时,公司会选择多保留利润。此外,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募集权益资本也更容易获得通过。况且上市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还与资本市场存在紧密联系,当资本市场环境趋向利好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必然增多,反之当资本市场整体处于下跌情形时,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更加堪忧。
(3)公司规模分析。
我国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截至目前为止其资产规模占整个行业比例约70%。一般认为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经营越稳定,其资本结构中债务比重可以越大。原因是公司破产成本中包含固定成本,所以破产成本对于大公司而言相对更小,这使得大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相对更低。此外,在“国家信用”担保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容易形成“大而不倒”的预期,故债权人会对大公司有更强的信心。而且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上市公司能更好地做到信息公开化,能向债权人和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具有更强的债务和权益融资能力。从表7中可见公司规模与公司的财务杠杆除新华保险外呈正相关关系,且效果显著。这表明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优化时,把公司规模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且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负债经营能力也不断增强,公司也会随之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财务杠杆水平。
(4)实际税率分析。
一般来说,实际税率与财务杠杆均值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公司在选择资本结构时,实际税率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由表7可见在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新华保险和中国平安的实际税率与财务杠杆负相关,而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根源于会计上账务处理和税法中纳税处理之间的区别,由于公司间各自经营投资方面存在的差异,其纳税调整也必然不同,这导致了公司在所得税中存在着区别。例如2012年,新华保险公司确认了8.3亿递延所得税,使得当年所得税支出为-6.5亿。
(5)资产担保价值分析。
理论上,公司的资产担保价值越高表明公司越容易进行债务筹资,因此认为资产抵押价值与负债率呈正相关。然而,由表7可见四家上市保险公司5年以来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之比都在2%之下,其固定资产在公司的日常经营中主要用于经营者的办公用途。作为金融体系的一员,保险公司的经营更多倾向于服务性质,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由于它并非是生产型企业并且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它有着轻资产重权益的特点。由表7数据可知除了新华保险由于前期高财务杠杆的特例之外,其余三家保险公司的固定资产比率却与财务杠杆呈负相关,这表明公司的抵押资产并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6)宏观经济分析。
在过去的5年中,国家GDP增长率保持着年均9.26%的增长速度,保险行业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由表7可见,除了在新华保险中宏观经济与财务杠杆除正相关之外,其余三家保险公司都为负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在财政政策方面,若国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公司将面临更多的投资机会(成长机会)。上市保险公司权益融资具有融资数额大的特性,并且权益融资具有没有固定的利息担,融资风险小等优点。为了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公司就更趋向于权益融资,降低负债权益比。另一方面,在扩张的财政政策下,税率降低,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减弱,权益融资会更受青睐。
参考文献
[1]李莎,王韦.保险资本结构分析-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保险研究,2009,(9).
[2]宋晓梅.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公司控制权考虑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9.
[3]曾海舰.宏观经济因素与公司资本结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4]蔡逸轩.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动因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1,(7).
关键字:认购权证 后续计量 会计处理
在当前股权分置的证券市场格局下,财政部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然而,这些规定并没有解决与权证有关的后续计量,比如权证发行人、持有人的后续业务会计处理,以及套期有关的业务处理。因此,本文着重对认购权证的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购权证业务后续计量的国际借鉴
在涉及到权证业务后续计量问题,需要《国际会计准则39号-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于1999年3月正式,于2001年1月1日起生效。经过先后几次修改,新的IAS39已于2005年1月1日起生效。
IAS39主要涉及金融工具的确认、终止确认、计量以及套期会计等方面的规定,其核心是要求将所有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同时严格规定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此外,根据不同金融工具类型规定了不同的期末计量基础,并严格规定了套期会计的使用条件。
IAS39关于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规定主要包括:(1)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和某些嵌入式衍生工具(Embedded Derivatives)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当且仅当主体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应将金融工具确认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当且仅当依照合约规定获取现金流量的权利逾期,或者主体将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全部转让后,才能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如果难以判断主体是否保留相关风险和报酬,则需要看主体是否仍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3)当与金融负债有关的义务解除、取消或者逾期后,金融负债才可以终止确认。
IAS39关于金融工具计量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两部分:
关于初始确认,IAS39规定,金融工具应在获得日或者发行日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某些情况下可能要加上直接归属于获取金融工具的直接交易成本)。对于市场上正常购入和销售的证券,主体可以选择在交易日或者结算日进行确认,一旦确定确认后必须贯彻一贯性原则。如选择结算日确认,交易日至结算日之间的某些价值变动应当予以确认。
为了在初始确认后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IAS39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即:
(1) 以公允价值计量(经损益表)的金融资产,包括为交易而持有的和制订的其他任何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除被指定为套期工具外,衍生金融资产属于此类;
(2) 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held-to-maturity investments, HTM);
(3) 非为交易而持有的贷款和应收账款;
(4)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Available-for-sale, AFS),包括不属于其他三类的所有其他金融资产,包括所有不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其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确定的最佳方法是采用活跃市场的公开市价,在无法获得时可采用适当的估值技术。
在进行上述分类的基础上,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规定包括:(1)第一类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确认为损益;(2)第二类和第三类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并需要进行减值测试;(3)第四类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反映在权益中,同时也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此类资产,可以成本计量;(4)大部分金融负债在取得后应以初始确认金额减去已偿还和摊销后的余额计量。但衍生金融负债、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负债(沽空)和发行时企业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计入损益。
IAS39还规定,当套期关系可以清晰界定、可以计量及套期实质有效时,企业可以使用套期会计,并具体区分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对境外企业净投资的套期,在损益表或权益中确认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相互抵消的。
除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准则外,美国早在1998年6月就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业务的会计处理》(FAS133),原定于1999年6月15日生效,后来改为2000年6月15日生效。从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业务的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规定来看,FAS133同IAS32和IAS39的规定并无根本性的区别。
二、认购权证业务后续计量的实务操作
(一)认购权证发行人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
后续计量解决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发行人是否需要对已经确认的认股权证价值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的问题。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当发行人同时为标的证券发行人时,发行人无需按照市场上交易权证的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认股权证的余额进行调整。但是,当发行人以其他公司股票为标的发行认购权证时,就面临认股权证价值进行调整问题。
部分认股权证可能约定了发行人回购认股权证的条款,如果发行人在到期日前回购认股权证,其回购价款同该部分认股权证对应的“应付权证”余额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处理为借记“应付权证”,贷记“银行存款”,根据差额情况借记或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当发行人以其他公司股票为标的发行认购权证时,从认股权证公允价值的变动看,任何对持有人有利的价格上涨对于发行人而言都意味着相应的机会损失,特别地,当认股权证以现金净额结算时,将意味着负债金额的上升。因此,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负债计量的规定,认股权证相关的负债应当在会计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具体的会计处理为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借记或贷记“应付权证”,同时贷记或借记“权证费用(或类似的损益表费用科目)”。根据权证的性质,权证持有人获得的只是权利而并非义务,因此,对于持有人而言,权证的价值可以为零或者为正,但不可能为负。相对应地,对于发行人而言,权证的价值可以为零或者为负,但不可能为正。
(二) 认购权证持有人的后续会计处理
1.认股权证投资的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权证持有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权证后续计量的基础,并将同上一个报告期末相比权证公允价值的变动确认为当期损益。根据权证的定义,认股权证持有人获得的只是权利而并非义务,因此,对持有人而言,权证的价值可能为零或者为正,但不会为负。具体会计处理为根据权证公允价值的变动借记或贷记“权证投资”,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2.售权证或行权的会计处理。
如果股票平价格变动对持有人有利,这种变动也会体现在权证价格的上涨。此时,权证持有人可以选择出售权证,或者行权获得股票并在适当时机出售获利。
如果持有人出售权证,则将权证的账面价值作为出售权证的成本,获得的价款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权证投资”,根据盈亏情况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
如果持有人选择行权,则应当以行权支付的价款,连同行权部分认股权证的账面价值,作为行权获得股票的初始成本,并根据持有目的确认为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贷记“银行存款”,贷记“权证投资”。
3.到期未行权的会计处理。
如果持有人到期未行权,则应将过期的认股权证投资余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投资收益”,贷记“权证投资”。
(三)认购权证会计处理的其他相关
1.权证无对价时的会计处理。
如果公司将认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如作为激励手段送给公司管理层,则应当按照认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费用,同时在权益项下做记录相应的认股权。
2.权证发行费用的处理原则。
前文所述的会计处理未涉及权证的发行费用。权证发行费用总的处理原则是,如果发行的权证属于权益性工具,如公司出于融资目的针对自身股票发行的认股权证,相关的发行费用可以在权益中抵减,即在发行的价款中扣除,并以扣除后的净额作为权益项下“应付权证”的入账价值;如果发行的权证属于金融负债,则相关发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涉及套期业务的权证会计处理原则。
当权证被用作套期业务,且套期关系可以清晰界定、可以计量并且套期实质有效时,其会计处理可以采用IAS39规定的套期会计处理。总体原则是,如套期业务属于公允价值套期,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的变动在发生当期确认为损益,如属于现金流量套期和对境外净投资的套期,则上述变化直接确认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