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

第1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集中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分析;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入攻坚区,科研院所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大型科研单位来说,实行资产、资源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等改革措施,财务职能由单一的费用控制向资金筹集使用、成本控制和收益管理转变,成为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集中财务管理就是为使企业内部全部资金资源更好整合,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集中报表管理体系、集中会计核算体系、集中式资金管理体系,企业内部统一的财务制度能够更好地贯彻和执行[1]。如何顺利实现改革目标,如何进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财务管理等问题,成为目前需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会计核算后各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中会计核算前会计与财务的职能是难以区分的,两者相互融合、合为一体,且往往重视会计、弱视财务,普遍用会计核算取代财务管理工作[2]。集中会计核算后反映与监督、核算与管理相对分离,这必然造成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弱化。

(一)会计主体责任不清、落实难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要求,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由企业法人或单位负责人负责。由于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会计核算,该中心作为审计、检查部门与业务主体单位之间的“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弱化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导致业务主体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财务管理、经费使用、经营状况等问题责任不清,且对档案提供、资料保管、具体业务处理等方面难以落实责任。

(二)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相悖离集中会计核算后,各业务单位财务信息的获取完全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由于两家单位互不统属,难以有效沟通、协作,造成会计核算权与财务管理权一定程度上脱节,甚至悖离。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反馈速度慢,难以实时监控,影响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效率;另一方面业务单位领导认为中心负责财务管理,控制经费使用,放松对经费支出的审批,而会计核算中心认为业务单位经费、资金原规定的支配权、使用权、审批权限以及财务管理权不变,应有业务单位对经费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出现问题,责任两家纠缠不清,最终无人负责。

(三)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较低由于单位财务的反应与监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即经费的收支核算与执行、控制分离,必然导致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考核难以进行。具体体现:首先各单位普遍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或即使建立也难以操作、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围绕单位战略规划和年度任务目标,利用预算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有效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计划和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执行、监督、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要依托于单位的年度计划,包括科研计划、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投融资计划等,确定年度预算目标,所有的预算事项应先立项,并进行科学论证,使预算与项目的业务内容相结合。其次预算应落实计划、综合平衡、各负其责、刚性实施,特别是在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要树立讲究效益的观念,执行要保持严肃性。最后,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人员与业务实际脱离,对经费的资金来源、性质不清,财务分析、管控环节不强,同时会计专业人力资源重复配置和匮乏并存,财务管理薄弱与会计核算繁杂并存。

(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标准化、控制力仍不足实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虽然统一流程标准、业务标准,但该工作仍有待加强,同一或同类业务内容仍存在不同的标准,会计政策和财务政策统一贯彻仍不尽到位。审计检查中不断有问题暴露,相同的问题在中心也不断重复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各业务单位认为失去了对财务部门的控制,经费使用过程中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可以放松对相关经费的审核、审批,不需要再作财务管理工作了。二是各业务单位资产管理未能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三是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四是缺乏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在集中会计核算实践中,对同一费用开支在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范围内,各单位执行的标准及流程不尽相同,中心的财务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审核标准区别对待各单位,容易造成差错,监督控制力不足。

三、集中会计核算后加强各业务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沟通协调,不断强化财务管理职责各业务单位应认识到集中会计核算是现代财务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财务管理高效化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只是将各业务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集中起来,其主体责任并未改变,其经费的审批、使用等财务管理权限亦未发生改变,经营效益及监督控制仍由各业务单位自行负责。这就要求中心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并了解、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向核算管理转变,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沟通,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反映、监督的职能作用,整合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部门应采取措施,主动服务,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措施有:首先建立较为迅捷的会计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将财务收支、利润、资产负债等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反馈,与单位协调沟通好,事前控制,做好监督;其次切实加强资金运行的风险控制,既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又要把资金风险降到最低;三是业财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过程,并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四是定期报告,当好参谋,要对业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定期分析、报告,对预算、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各业务单位首先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组织机构构成,工作职责、经营目标以及各类计划、立项事项,认真编制预算,既不能过于粗糙,也不能过于细致,导致执行困难。其次根据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统筹安排经费使用,无预算或预算调整不得安排资金支出,同时要充分利用会计核算的成果等资料,加强监督、控制,按项目进度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率。中心既要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要加强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与财务监督力度。

(三)建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制度建立不完善、不健全,甚至存在明显缺陷,必然造成单位内部控制的失控,经营、资金的风险增大。如果已经建立财务制度,但制度过粗或过细,难以操作或执行,那该制度效力也较低。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在单位内控体系下建好制度,做好执行。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财经纪律的要求下,结合单位业务发展需要、经营特点以及组织架构,建立并完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逐步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并完善财务管理流程。其次要根据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评价,针对执行过程中制度缺陷以及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变化,对制度及时进行修订,以便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最后,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应带头抓、亲自管,并严格执行相关财经制度,做好财务人员的后盾,切实降低财务风险,使财务制度能够顺利执行。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现状,应向核算管理型转变。中心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反映与监督职能。制定统一、详细会计核算程序,并切实执行,该程序既要合法合规,又要符合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使整个会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

(四)积极参与单位经营决策,事前控制,当好参谋会计核算中心应针对业务流程进行归并和优化,做到业务处理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根据项目类别、专业化分工要求、业务流程内容等,优化内部核算体系。同时应积极推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做到及时反馈会计信息,并在做好事后核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前介入单位的经营决策环节,提供参考意见,在重大投资、采购等经济活动中,必要时应及时预警风险,甚至拒绝支付相应资金。

(五)业财融合,主动作为,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单位财务基本制度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学习,财务会计人员除认真学习自身领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不断探索新时代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分析能力,积极了解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与财务知识相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提供高效的会计服务,融核算、管理、监督、控制等责任于一体,督促单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控,进一步做好单位内部控制。

四、总结

实践中实行集中会计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形式、集中资源为基础、加强财务管理为目标的一种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变革。改革后的会计核算中心要受中心和各业务单位的双重领导,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现阶段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还是要坚定改革目标实现的信心,我们既不要盲目前行,又不能疲于应付,应实事求是,不断总结、完善,以利于改革顺利进行,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科研院所的高效、精干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深化改革、管理提升、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燕.构建信息时代基于网络的集中财务管理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4):12-24.

第2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国库集中支付;化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1602

1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1.1财务制度冲突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要求高校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所有的财务收入,支出要进行统一管理。但就目前看来,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执行大型分支机构的预算管理模式。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这是不符合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的。高校财务制度规定要区分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进行核算,以此来区别不同的各类款项等资金渠道,这样有利于学校财务体系的完善。但现如今高校的资金来源广泛,分别有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教育事业收入以及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性资金。然而不同渠道的资金管理方式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增加了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复杂程度和困难。

1.2清算环节多,时限要求严

高质量的金融支付信息系统被国库集中支付所依赖,结算涉及国库支付中心,预算单位和银行。但是国库集中支付,计划和审批按月编制需要办理的手续十分繁琐,时间上的要求也很高。在资金核算级次上,财政部门通过零余额账户只能核算到资金的各类款项下的项目,项目的支出和用途无法知晓,这也不利于学校和银行对账,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途径明确掌握并实施监督。预算单位对相关部门发生的跨年度冲销,暂付款项,如何恢复跨年度用款额度,年终如何核销账务处理,现在还没有提出比较明确和完善的办法。目前高校使用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操作程序复杂,速度慢,信号不稳定等问题,总体来说还不够成熟。部分高校反映在现有结算方式下,银行接受理预算单位支付申请的时间多半集中在上午的两个小时左右、下午的一个小时内,使得预算单位在办理结算支出手续很不方便。

1.3申报程序和支付结算凭证手续繁琐

在日常操作中,每办理一笔授权支付业务,会计人员既要填写银行支付结算凭证,又要在网上进行录入、申报、提交国库中心审批支付款项的用途、摘要、金额、收款人等有关信息,银行支付结算凭证只能采用倒缴方式在学校的零余额帐户的开户行,所以收款单位必须填例进账单,会计人员还要手工填写该付款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1.4降低高校筹资能力

必要的资金保障是高校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以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正常运转。目前学校所采取的是融资和接受捐赠等形式筹措所需的资金。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无货币资金形态的局面出现在高校财务中后,影响了高校的筹资能力,也间接的降低了高校一定程度的资产总额。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工会的经费,住房公积,修买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勤工助学基金等这些专项资金没有做明确的规定,使高校在实践中无所适从,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

2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产生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1统一思想意识、加强国库集中支付领导力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程量大,高校与国库支付部门、非税局、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收款单位等各个部门之间环环相扣,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想要顺利进行,必须让高校真正起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事业顺利发展的作用。

2.2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大力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化改革中的预算执行方式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否有效地监督预算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跟部门预算编制关系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托。高校加强预算管理,应结合学校预算和部门预算,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准确而详细的预算,明确预算支出方向和使用途径,防止非预算支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克服预算缺乏规划性、科学性和操作上的问题。

2.3亟需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为了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和规范财政预算规划和管理职能,提高会计核算的能力并简化相关手续,严格预算支出安排,要求高校必须建立既能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又能真实反映会计核算过程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高校应对本身财务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职能做出调整,同时对高校本身的金融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整改,设立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核算机构,由专人负责管理计划申报,对不同来源的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来确保高校各项日常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2.4加快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在实际操作史简化国库集中支付结算手续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需要财、税、库、银等部门大力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提高效率,因此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使财政、国库、税务、银行形成会计中心,各支付机构之间构成网络系统,以利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资源共享。建立一个新的财务信息系统来实现纵向财务管理,预算资金的管理,满足资金预算、控制异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等要求,该信息系统应以金融业为核心,建立金融信息处理中心,通过一个安全、高效、快捷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将各预算执行单位与财政部门的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部门、商业银行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真正具备远程数据化管理能力的高效、安全、稳定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网络系统。

此外,为了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应简化国库集中支付和结算程序,减少国库支付中心,财务人员和金融,银行等部门的数量。

3结语

高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种全新的预算支付模式,具有很强的专业业务性。因此,高等院校的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参与新系统,新的知识的培训,充分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和规范,掌握操作规程,熟练的操作技能的落实,确保了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平稳系统;同时,还要继续加强现代金融和经济管理的质量,提高预算管理和网络技术运行质量,促进顺利实施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参考文献

[1]郑玉洁.当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14):1516.

[2]徐伟侠,陶青,杨本昭.做好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设想和举措[J].西部财会,2008,(11):2022.

[3]孙新卫.浅议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25.

[4]杨维莉.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193.

[5]常杰.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践与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3):152154.

第3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强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有一定的区别,事业单位是国家的机构分支,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使得其自身不能市场化。以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财务预算不规范、费用支出毫无计划和定额等问题,即使一些有计划的定额也没能落实到位,最终流于形式。虽然财务部门也对经费管理进行核算,但是没有对资金进行预测和控制,对经费的收支考核也只是表面功夫。

事业单位执行预算的时候缺少约束力、严肃性。有些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对支出控制不当以至于出现超支的现象。有些预算单位在管理项目支出资金的过程中,基本和项目的支出界定迷糊不清,就用项目支出对基本支出经费不足进行弥补,以此维持日常支出。还有些预算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经济概念,造成项目资金实际绩效水平缺乏监督以及考核的约束性。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漏洞

(一)财务管理体制的不顺畅

财务管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权和财力的分散,使得调控相当的乏力,还有很多地方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以至于财务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财权和财力的分散、利益的多元化导致部门经费紧张或者经费浪费现象频现,而经费结构组织的不合理,造成难以实现统一分配、管理、调节等,对财务管理产生一定影响,造成事业单位资金浪费严重。

(二)财务宏观调控的不完善

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的运行奠定在财务管理基础上,以此决定财务宏观调控具备的功能。当前财务宏观调控不完善的表现是没有设置科学的财务预算体制、财务管理范围不规范、管理制度不科学等。因此难以实现单位预算管理目标,没能对动态平衡以及宏观调控发挥作用。

(三)财务监控系统的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还没有建立独立的体系。没有提供咨询机构,也没有独立的决策机构。但是理论界还是偏重执行主体,忽视决策和监督主体的作用,甚至将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融为一体,财务部门不仅是执行者,而且还作为决策者进行定位。由于调控决策中缺乏先进的科学手段,因此科学性、可靠性不足。

二、对原因进行分析

(一)过分注重自身利益

收入及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而且只有纳入财政部门预算范围的收入单位才可以使用,其它的收入、往来资金属于结余存入财政的专户,因此单位清理往来账款的积极性不高。过分注重利益的单位总会将预算指标全部用完,不惜乱支滥用、套取财政资金。

(二)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

近年来,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也只是在管理的方法上进行一些完善和创新,并没有成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得事业单位难以根据统一规范开展工作。因为体制的因素,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理财的意识薄弱,对财务管理的性质缺乏了解。所以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效的途径

(一)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

结合财务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专业的判断力以及道德水准进行大幅度的提升。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技能等学习,由核算型逐渐向管理型、经营型的财务制度转变。逐渐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意识,更好地发挥复合型人才力量,全面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补充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

对《会计法》和《预算法》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预算单位提高会计意识。结合自身经济特点以及内部弱点,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支出行为进行规范。依据经济体制、财政、事业的改革思路,对财务制度进行革新,同时注意不同类型的单位实施的财务制度也不一样,这样更有利于单位的执行。对现在所实施的行政、会计制度应分开制定,并最终合并成适合预算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财政和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相关情况审查要加大力度,严肃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为财务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

建立的机制必须切实可行,通过激励使单位的成本意识不断增强,使财政资金得到有效节约。杜绝单位出现隐瞒收入、脱离监控、小金库等行为。对现在施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建立其公平的激励和考核的机制,使得单位自觉形成结余预算指标的行为。

结束语

社会市场经济在迅速的发展以及不断的完善,这几年来为了更好的建立起财政管理体制,各个区域相继对财政进行改革,从而导致预算管理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出现变化。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尽快适应新环境,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实现资金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恺.新时期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97.

[2]刘冬芬.新时期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1(12):253-254.

[3]姜淑丽,房志红.新时期加强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08):54-56.

第4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医院 新旧会计制度 差异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于今年7月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并计划于明年开始正式在全国推行,这一新的会计制度的实行,表明《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58 号)这一旧的会计制度将结束自己的使命。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来研究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并探讨新会计制度的特征,有助于帮助医院财务工作者加深认识,尽快适应新的会计制度。

一、医院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

    总体来看,医院新旧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提出背景、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等方面。

1、提出的背景与发展目标的差异

新医院会计制度是在医院现行的会计制度相对较为完善的前提下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规范医院财务行为”而不是旧会计制度的“规范和加强会计核算”,基于此,新会计制度的目标也更为细化,变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比原来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高。此外,新旧会计制度的适应范围也有所调整,旧会计制度适用于所有公立医院,但新会计制度则不适应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且对企事业单位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也不做强制性规定。

2、会计科目与处理方法的差异

从会计科目管理来看,新会计制度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注重将财务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而旧的会计制度则没有这种制度安排。从会计科目的设置来看,新的会计制度相对更为灵活,旧的会计制度则规定更为严格。从会计业务的具体处理来看,新会计制度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如在收入中将医疗、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等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对支出进一步明细为医疗、财政项目补助、科教项目、管理费用等内容。这种分类方式更为科学,且新会计制度对具体业务的处理也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此外,新会计制度还对收支结余、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负债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并按照当前发展的形式做了一定的调整。

3、财务报告构成与内容的差异

首先,从财务报告构成来看,新会计制度规定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业务收入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有关附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部分。于旧会计制度相比,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等,删除了基金变动情况表。其次,新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财务报告分为月度、季度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三种,并需将这些财务报告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此外,这些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旧会计制度中无这类详细规定。再次,新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附注和会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明确其应该提供的基本内容,但旧的会计制度则对此没有做出专门的说明。

4、其它方面

从会计制度制定的法律依据来看,新会计制度规定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和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而旧会计制度规定主要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来制定,可见新会计所依托的法律依据更为健全。

二、医院会计制度变更的总体评价

总体来看,医院新的会计制度更好的满足了时展的要求,顺应了规范化管理的现实需要,这也是新会计制度的进步,当然,这一会计制度未来同样还需根据医院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

1、新会计制度更好的满足了时展的要求

当前,医院财务会计部门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账务处理,还应该充分发挥财务会计部门参与决策的功能。新会计制度规定按照信息化管理,这一方面要求医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优势,发挥信息化得主观能动性,以信息化引导、推动医院会计工作上水平。另一方面,这也要求医院按照信息化的统一部署,将会计信息系统与医院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帮助医院决策者及时、全面的掌握医院财务状况,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2、新会计制度顺应了规范化管理需求

首先,从预算来看,新会计制度明确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并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规定了国家和地方可实施不同的预算管理办法,从而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更为科学,有利于提高医院成本控制水平,提高其整体资金利用水平,从而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其次,从会计核算来看,新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成本核算,规定应该按照科室、诊室和床日等为对象进行核算,而三级医院及其它有条件的医院还要求进一步按照医疗服务项目、病种进行成本核算,这就使得整个核算的内容更为全面。再次,从财务风险的控制来看,新会计制度不仅增加了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同时也要求医院财务报告对重大活动等有较为详细的附表说明。此外,新会计制度还进一步强化了医院财务部门的监管,明确了会计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这将进一步规范医院的财务行为。

三、对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思考

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不是简单的将新会计制度运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新会计制度中所包含的理念来推动财会人员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达到既能真实、完整的提供会计信息,又能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的目标。因此,一方面,医院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组织培训,让财会人员充分了解新旧会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医院要高度重视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工作,全面分析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如组织论证医院现有的财务管理软件等硬件设施能否满足新的会计制度的需求等。

参考文献:

[1]龚灵敏.医院新会计制度与旧制度的联系与区别[J].财经界,2011(3):136

第5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医院成本核算

近几年,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在社会各行业广泛的推广应用,医院在该背景下的成本核算也受到了各界的重视。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成本控制是关键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能够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变革的意义

1、可有效的促进医院提高社会效益。

在新制度的背景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体系改革的是医院进行现代化医疗改革的基础,通过成本核算改革,能够使医院内部结构得以优化,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财务实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改革后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对医院各科室、各流程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整体掌握,找出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及时的调整医院的收入支出结构,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使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降低,可以获得较高的患者认可度,使医院整体的社会效益得到提升。

2、可以促进医院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我国现今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医院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医院需要进行全面的财务制度改革,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成本核算体系的变革。优化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医院资金的管理控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率,从而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情况下使医院的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医院成本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前医院各个科室间的成本管理情况,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各科室医疗项目的盈亏情况,可以进一步的对收入和支出结构做出相关调整,使收支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成本核算还有一作用就是可以为医院的财务预算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使医院的财务预算更为合理,使医院的财务结构更为合理化,更具竞争实力,不断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3、可以为政府医疗补助提供依据。

医院有两大经济来源,其中一项是日常运营收入,即为患者提供各项医疗服务所取得收入;还有一项重要收入就是来自于政府医疗财务补助。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进行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变革能够对医疗各项合理支出进行分析,为政府提供完整的、详细的成本数据,可以作为政府补助发放的重要依据。

二、目前我国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

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的财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进行落实。然而,医院是非营利性的组织,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与盈利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医院的重要领导及财务工作者对成本核算工作不重视,导致成本核算改进不彻底和不到位。

2、业务水平较低。

医院的工作比较稳定,没有较大的工作竞争,因此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没有及时的进行业务能力提升。尤其在招聘财务人员时,过分的重视文凭和理论水平,忽视了其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导致许多财务人员职业能力较低,不能适应新制度和新形式的发展要求,阻碍了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进展。

3、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财务人员在医院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成本控制核算,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忽视运营过程的成本核算,使成本控制的效果不理想。现在,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标准,所以在执行中,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计算,核算的力度较弱。

4、新旧制度衔接存在问题。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有所变动和改进,但在执行中并不顺利。在旧的体制中,例如医院的报废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会计入固定基金,但清理的收支却无法体现。在新的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清理和累计折旧,使其能够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和核算。但由于医院习惯于旧的制度,对许多问题仍采用旧制度处理,导致衔接出现问题。

三、医院成本核算的改进措施

1、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相应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应有所调整,从而适应更高的发展要求,实现更加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目标。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其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能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必须建立并完善成本核算的组织体系。(1)成立成本核算的领导小组。医院院长作为小组长,财务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其他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小组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会同财务人员一起制定和规划成本核算的操作流程,起到成本核算实施的决策作用。(2)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以财务管理者为组长,财务经理级为副组长,其他财务人员为小组成员。小组工作内容是对医院的各项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医疗成本各管理成本进行核算,最后总结出各类财务报表和成本核算报告等,为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可参考的事实依据。(3)技术小组。信息技术小组主要由医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和软件供应方派出人员组成。小组工作内容是负责对医院成本核算系统的进行维护和优化,为工作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并对其他财务模块进行维护,实现医院各系统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对药品进价和售价实现监督。(4)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主要由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组成。日常主要负责统计各科室的工作出勤情况,做成报表,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提供核算依据。

2、加强对成本费用的分类和管理。

医院对成本费用进行准确的分类管理才能确保经济效力做大化。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都与成本有关,为了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而使医疗质量得到保证,必须医院各部门间的默契配合。在成本核算时,要加强对各种费用的核算,如差旅费、办公费等,避免出现虚报和假报费用的情况,根据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合理的将卫生材料、人员经费等划入成本费用,将折旧费用、工资津贴等划入费用类,实现成本核算的合理合法。

3、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度。

完善和改进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教育宣传,提高医院领导和财务工作者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度,使其积极的配合,帮助协调各科室关系,大家一起确保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

4、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医院要做好财务人员的选用工作,对于已经在岗的人员要加强其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素养,定期进行专业的财务培训,提高财务成本核算的操作水平。在招聘新的财务人员时,不仅要考核其专业能力,对其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也要重点考核。针对财务工作人员,要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全面的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使成本核算的工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5、成本核算体系标准化建设。

建立标准化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医院各环节的成本控制。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在医院整个经营过程中都严格按标准执行,实现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6、使新旧制度更好的衔接。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行,可以整体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医疗改革顺利进行,但要注意与旧的制度衔接。比如固定资产在新旧制度中核算的问题,这就要求采取人员认真学习新制度中的具体要求,新的问题坚持用新制度解决,对遗留的问题请示领导用新制度还是旧制度。

四、结论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医院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和改进,提高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提升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使新旧制度能完美的衔接,从而实现成本核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开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经贸,2016(12)

[2]徐春龙.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22)

第6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会计模式 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88-02

一、税务会计的内涵

税务会计是以企业为核算主体,以税收法律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税款形成、计算、缴纳和退还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

税务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现代税制,只有在现代税收制度下,国家征税、企业计税与缴税才需要借助企业会计的账簿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立学科意义上的税务会计。1944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出台的《会计研究公报》第23号《所得税会计》,结束了美国会计师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面的“自由创造”时代,标志着现代税务会计的形成。为了适应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现代税收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

二、中国税务会计的现状

1.财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阶段(1984―1993年)。从1984年至1993年7月1日“两则”(《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实施之前,针对当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象,中国企业执行的是分行业、分所有制成分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企业所得税制度也因所有制不同而不同。这一时期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制度高度协调,应税所得基本上是按照会计利润进行确认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

2.财务和税务会计开始分离阶段(1993―2001年)。1993年7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两则”以及分行业会计和财务制度。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统一了中国内资企业所得税制,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并行不悖。“两则”和“两法”的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首次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由于企业所得税有关规定尚不完整,当时采用了“纳税调整”模式,即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有规定的,按税法的规定执行;税法没有规定的,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的,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按税法规定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从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独立化倾向初步显现,两者分离趋势开始显现。

3.财务和税务会计分离不断扩大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代替了分行业会计制度和分行业财务制度,基本上消除了不同行业会计制度的差别,取消了统一的企业财务制度。2006年2月15日,中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率先实施,以后将在所有企业逐步实施,并于2010年12月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最新修订。2007年以来,中国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等,这标志着中国现代税收制度日趋完善。

三、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适应中国税收制度和会计准则差异的要求。中国现行税制已日趋完善。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中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实行分税的财政管理体制,把所有税种按其特点和属性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类。目前中国已初步确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税制框架,按其性质和作用大致可分为:(1)商品劳务税类。这类税收是在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中,按照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或数量)、营业收入和进口货物的价格(或数量)征收的,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和关税等五个税种。(2)所得税类。这类税收是在收入分配环节按照企业或个人取得的所得征收,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两个税种。(3)财产税类。这类税收是对纳税人拥有和使用的财产征收,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八个税种。(4)其他税收类。这类税收是难以归于以上三个主要类别的税收,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烟叶税等五个税种。(5)燃油税。

2.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完善中国会计学科体系的需要。在西方国家,会计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税务会计三大分支。在中国,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已经形成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税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有重大进展,为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建立以税法为规范的独立的税务会计,一方面可以此来体现和协调财政、税收法规的变化,另一方面还扩充了中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使之得到完善。

3.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改进中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是: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其他纳税资料。由于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诸多差异,从而造成现行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财务会计信息与税务机关需要的信息相关性不强,主要体现为:企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后的净值列示,负债类项目只反映总括的情况;企业提供的利润表中的各项收入和费用,不仅包含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和费用,也包含了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税务机关所需要的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相关的信息难于从中获取;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包含了一些与纳税相关的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税务部门一般不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附注,也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税务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纳税申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由企业填写,税务部门征、管、查分离,从而导致:企业增值税的计算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征税成本;企业所得税计算种类和项目繁多,计算程序和方法复杂,容易产生差错;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审核难度,为企业偷逃税提供了可乘之机。

4.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也已建立和逐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已经形成。

四、建立和完善税务会计的几点建议

1.确立符合国情的税务会计模式。一个国家所采用的税务会计模式,是在该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会计核算规范管理形式、会计职业队伍的力量等。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各国的税务会计模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税务会计理论和方法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税务会计模式:英美税务会计模式(财税分离模式)、法德税务会计模式(财税合一模式)、日本税务会计模式(财税混合模式)。由于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英美的所得税会计方法较为接近,而增值税会计则具有中国特色,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主体的复合制独立税务会计模式。

2.建立企业税务会计核算账簿体系。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这些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中也做记账,只是并不具体,在制定税务会计的核算方法时应予以补充。目前,中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有关企业纳税的会计科目有“应交税费”(按税种设置明细分类科目)、“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有关企业纳税的账簿按以上会计科目开设,其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采用了多栏式账页。由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会计科目设置达到了全面反映企业有关纳税的经济业务的要求,而账簿设置不能满足编报企业税务会计报表的需要,因此,企业不需增设专门的税务会计科目,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税务会计账簿体系。企业税务会计可按税种设置各种备查账簿,账页格式采用多栏式,具体项目应根据税务会计报表的编报要求确定,应单独设置的账簿有:(1)应交税金账簿;(2)差异额账簿。应单独设置的会计报表有:(1)纳税申报表;(2)应交明细表。

3.建立税务会计准则。税务会计作为一门专业会计,既对外又对内提供会计信息,因此税务会计需要制定会计准则,虽然税务会计依据税法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调整,但税法只是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信息调整的依据,它不涉及税务会计的具体方法、原则等内容,同时税务会计又与财务会计在目标、,因而方法等诸方面有重大区别财务会计准则不适于它,则建立税务会计准则也就顺理成章了。

4.加强税务会计的依法管理和监督。随着税务会计的诞生,一方面要求企业用制度的形式规定税务会计必须遵循的准则,规定企业的其他管理人员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强行要求税务会计做出违法行为,从而为企业税务会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税务人员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税务管理上的人治现象。税务机关应充分认识到税务会计分析和检查的重要性,坚持核算和监督并重,既要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又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监督工作纳入征管程序,建立和完善税收会计检查制度,以保证税收会计资料真实、完性,不断提高税收会计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郑宝凤.浅析中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3]徐林峰.税务会计在中国的前景展望[J].铜陵学院学报,2006,(6).

第7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郭复初教授长期从事财务会计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研究,在科研上取得重要成果。郭复初教授在其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国家财务理论(1986年)、财务机制理论(1986年)、大财务论(1983年)、本金投入产出论(1993年)和本金基金分流论(1997年)等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国家财务论,明确界定了国有资本与国家财政资金的性质区别,提出由财政统管国有资本的危害,主张设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国有资本,这一原创性理论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促进作用,为实际部门所采纳,并为后来学术界的“宏观财务论”和“财务分层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财务机制论,首次将财务的功能拓展到对微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为后来学术界的“财务中心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本金基金分流论提供了通过资金的分流控制规范政府各部门职能的政策建议,对推行公共财政和促使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有重要作用。

郭复初教授的财务理论体系是由三大理论构成的,一是基本财务理论,二是国家财务理论,三是财务机制与财务调控理论。

基本财务理论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财务范畴本金之上。所谓本金是直接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资金,具有循环周转和增值性的特点。本金是资金中处于物质生产流通领域之中的部分,而处在物质生产流通领域之外的财政资金、保险资金只是货币资金而非本金。从本金这个范畴出发,郭复初教授把财务的本质描述为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由于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的主体不同,国有经济财务包括国家财务、企业财务和个人财务等层次,前者为宏观财务,后者为微观财务。本金的投入与收益决定了财务的职能是筹资、调节、分配和监督。财务的本质和职能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的理财目标,财务管理必须遵循计划性、真实性、责任性、权益性等管理原则,并运用一系列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基本财务理论框架。

国家财务理论由五个具体理论构成:(1)国家财务独立论,包括国家财务存在的客观性、国家财务与财政的关系、国家财务管理体制的独立构建等内容。其中,国家财务和国家财政关系的合理区分是国家财务独立论的核心。(2)国家财务筹资论,包括国家财务筹资的主体、目标、渠道、方式和风险等内容。(3)国家财务投资论,包括国家财务投资的主体、范围、结构优化、项目评估、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投资风险的控制和考核。(4)国家财务分配论,包括国家财务分配的目的、内容、特点以及收益分配的结构和模式选择。(5)国家财务控制论,包括国家财务控制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调控的方式、重要经济参数的运用等。在这“五论”中,最重要的是国家财务独立论。

第8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一、会计审核的作用

会计审核是通过企业里面的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的自我审核。就企业而言,其主要用作核算和监督。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主要是认定和监督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在企业里面进行财务管理,有关会计的审核主要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或者管理完成以后进行的。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之一。再者,就企业的发展而言会计审核的有效实施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企业当中的会计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在相关标准范围内来进行企业的运营工作。特别是专门审查企业当中的经济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该行为属于强制性的,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且独立存在。企业当中的会计工作进行有效审核还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在核算过程当中产生疏漏或者是误差,已经发现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此可以是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二、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助力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

进行会计审计的时候,主要是审核和检查企业在正常运营期间的和所有经济活动相关的财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能够从根本上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企业财务信息的应用价值得到有效提升,让财务管理人员在调整有关管理决策的过程当中充分结合财务信息当中所反映的情况来进行,同时对存在于财务管理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增强财务管理的质量,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实现财务管理风险的降低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进行会计审核主要是为了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能够为财务管理人员检查企业经济活动当中的财务信息提供有效帮助,对会计信息当中所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进行公平、客观的审核,对财务管理当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发掘。再者,在分析信息是否准确、合法的过程当中,可以科学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判断,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防体系,有效降低财务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风险,有效促进企业的进步。

(三)有利于村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企业财务活动当中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对存在于财务管理当中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处理,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是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有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会计审计通过财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财务制度的有效执行和会计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审计实施

(一)制定有序的会计审核制度

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正常的范围内运行。一个企业里面的审计制度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是促进企业工作的强大动力。企业里面的审计制度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运行的时候,一个合理的会计审计制度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规范,让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科学合理。会计审核的制度相当于一个标准,一定要按照国家或者是行业的规定制定。这样能够在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

(二)转变对于会计审计的认识

现阶段,不管是在哪个行业当中,企业的数量都是以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有着一定的不足。这正是因为此才导致在这些企业当中很难有效实施会计审计工作,如此一来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正确认识会计审计工作。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拢,同时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进行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增强会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重点在于审计人员,再者审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在运营期间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于会计审计人员的培养,这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还体现在其综合素质方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企业除了可以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来招收那些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外,还可以在企业当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提下,加强对在职的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结语

通过文章的简单论述,我们能够发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有效的会计审计对其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能够从根本上将财务管理的质量提升上来,有效预防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所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不断提升会计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推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婷婷.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分析[J].纳税,2018(17).

第9篇:财经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两大分支 核算 会计构成要素 核算内容及方法 可能

事业与企业能够看到事业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不同之处,一个有物质生产能力,一个属于经营方向的能力。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其支出费用来自国家,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会计行业在我国分成企业会计以及预算会计两个方面,自从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开之后,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了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关于我国会计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分支也越来越明确和详细。会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其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非企业会计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具体区别如下:

(一)会计的核算基础不同。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进行工作。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由于其盈利性质,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收入:事业单位和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

3.支出与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

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

(四)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不同。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另外,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最后,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1.固定: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事业单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所以无需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磨损,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去。

2.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

3.投资基金: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

4.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与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有相同之处。虽然企业经营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在现今社会,企业也必须追求一定的社会效益。很多企业参与大型公益事业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投资兴办企业的现象。即便不兴办企业,事业单位也应该通过对所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以达到最高的效益。由此可见,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业务的交叉使得二者使用同一种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成为一种可能。

另外,会计准则理论的框架结构对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会计原则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原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同小异;就是会计要素的定义,也有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实上,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可能能更好的反映其资金使用情况。所有这些情况都证明: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二为一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