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二课堂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团 载体 第二课堂 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81
Give full Play the Education Role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 "Second Class"
MA Zongfang, ZHANG Ke, CHEN Xiangyang, REN Jianguo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education, student organization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sublimation ideological level, strong physique, promote mental health, enrich thelife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s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 important way to upgrade.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system, student organizations deserve full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Nanshan College student societies for example, explores the functions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educational role played by the second clas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Key words association; carrier; second class; education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等学校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人才,毕业生的成就是大学声誉最重要的来源,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正逐步显现:综合知识缺乏,学生被动接受,注重专业能力,而在社会实情认知、实践能力锻炼、优良人格塑造、协作精神培养、科创能力提升等方面十分匮乏。高校扩招后,也存在学生增加,教学资源不足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应积极开辟新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复杂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在课内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组织、参加的各种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应得到充分重视,发挥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 学生社团的功能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高校社团的发展及其现状,学生社团主要发挥以下几个重要功能:
(1)拓宽德育载体,打造发展平台。各高校社团成员一般来自不同院系,成员相互交叉重叠,一部分大学生同时参加两个以上社团。由于社团成员广,信息传播对象多,速度快,在同学中更容易被接受,拓宽了德育的载体。
(2)填补德育空白,塑造课外能力。当前高校课堂教育主要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缺乏对学生品格、课外能力的塑造和培养。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班级作为德育的载体必然会被逐渐削弱,新的德育载体将不断涌现。通过社团活动,大学生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增强了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完善品格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事业、前途、婚恋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影响了全面健康发展。社团活动是集体活动,它要求成员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热心参与,讲求集体荣誉。因此,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中能培养良好品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4)培养复合能力,扩展锻炼舞台。社会需要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在社团活动中,每个人既是领导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锻炼了复合能力。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优势互补,理工科学生可以提高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科学生可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体育类社团活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5)增强实践能力,激发爱国热情。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与社会工农接触太少,对国情缺乏全面认识,而社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到不同地区进行行业调研、科技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明确历史责任,树立正确观念。
2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山书院为例
第二课堂是培养新一代复合型大学生的有效途径,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年来推行“书院――学院(学科)制”育人模式,重视学科之间交流与融合,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形成良好氛围,提高综合素质。下面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山书院为例,探索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的育人作用。南山书院共辖社团94个,可分为思想政治类、科技创新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兴趣类、公益实践类、专业学科类等六大类别。
(1)思想政治类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素养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阵地建设的必争之地,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如:我校求是学会致力于研究及其中国化的理论,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国家大事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深化其研判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清源学会致力于在大学生当中进行廉洁教育,通过定期的演讲、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质。
(2)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大力倡导“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科技类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我校科技类社团组织各类活动,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大学生科技协会定期组织的“环保知识竞赛”;IT服务队举办的“rom包设计大赛”;PC时空计算机社举办的“视觉奇迹”平面设计大赛等都充分培养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创新”,社团科技活动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3)文化艺术类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校一向重视文艺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先锋作用,因此,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融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体,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唐华诗词社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纵横辩论社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 JDC街舞社举办的“舞动建大”街舞专场;雨拓民乐社组织的民族乐器教学;草堂书画苑组织的“新生书法大赛”等,通过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格修养。
(4)体育兴趣类第二课堂,激发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兴趣类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应积极配合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开展的“三走”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如:乒乓球协会举办的“玩转乒乓比赛”;K8 台球社举办的“来力杯”台球比赛;飞扬羽协举办的“飞扬的羽毛球”趣味赛;FRS轮滑社组织的“轮滑趣味赛”,此外,还有校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游泳队、舞蹈队等多支体育队伍,定期训练,参加国家级、省级以及高校之间的赛事等。通过大力发展体育兴趣类社团,实现体育对校园文化的引领,让体育运动在高校中蔚然成风。
(5)公益实践类第二课堂,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类社团活动应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等方面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社会。我校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创业爱心协会创办的“旧物交易平台”;熊宁爱心社组织的“爱心支教”、“图书义卖”、“关爱残障儿童”、“关爱农民工子女”;馨愿爱心社组织的“草堂营村义务支教”、“敬老院关爱老人”等一系列活动,都对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6)专业学科类第二课堂,拓展大学生知识领域。在专业学习方面,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第一课堂是本、是根、是源,第二课堂是质、是茎、是流。没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枯燥呆板。因此,我校基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实行专业学科类社团,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如:FreeTalk口语协会举办的“21天晨读挑战计划”;探源历史社举办的“历史知识竞答”比赛都在学校引起良好反响,这些活动均以学科专业为背景,辅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继续深化专业知识的修养,更好地掌握学科航向,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
3 结语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群体的内生性要求多样化的发展,新形势的社会转型也对高校培养模式提出了人才复合性的新要求。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能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品格,提高综合能力。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社团的深刻内涵、组织形式、活动原则、目标要求,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重要载体的巨大育人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社团,通过在内容、方法、功能上不断创新,探索育人的新出路、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积极推进综合改革 充分发挥大学创造潜力.中国高等教育,2015(19).
[2] 汪浩,冯英华,蹇鄂.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团的建设及引导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4(2).
[3] 于江.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电子制作,2015(15).
[4] 聂扬.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现代阅读,2013(11).
关键词:高职高专图书馆;知识管理;第二课堂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出对学生“一精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知识宝库和文献信息中心。在高职院校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满足市场人才需要的过程中,图书馆丰富的高品位的藏书资源,显示着它的教育实力和地位,是素质与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将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
基于素质与创新教育的高职教学资源配置与重组,将从过去简单灌输,转向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第二课堂,寻求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灵活。它既能通过图书资源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里迅速提高,又能通过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过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过窄之不足,培养独立获取知识、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想,激发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图书馆正是通过文献信息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新颖性的不断研究和完善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保障,成为学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最理想的第二课堂。
一、知识管理的大环境为图书馆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和利用的良好环境,并将知识转化为竞争能力和优势就运而生的。它是以当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继承、发展和抛弃的一种新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代表着21世纪人类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成为管理学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
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
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可以使得自身具备以下方面的优势:
1、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拥有大量有序的文献信息资源,它收藏着人类文化遗产,它丰富的高品位的藏书知识,显示着它的教育实力和地位。是素质与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寻求书籍的简单服务,还有能力直接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向有需要知识的学生提供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服务,以实现最充分使用图书馆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
2、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将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从传统的静态服务模式向主动、多维的动态服务模式转换,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在知识传播和创新环境下的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改变,电传、光盘、校园网、电子邮件、因特网等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利用,使得学生能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3、利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创新和优化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不仅关注知识的组织,更加注重文献深层次的开发。还重视知识的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打造“知识导航”服务,使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专业化。同时追求多元化、自动化、网络化;在服务效果上,更加注重服务的效益。
二、实行创新知识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一)根据学科特点,打造“知识导航”服务方式
“知识导航”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不同: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是一种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是带有前导性的一种研究活动,它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面向实际需要的、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1、培养学科馆员与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所谓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并掌握有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熟知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情况,能够胜任某一特定学科领域针对的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
学科馆员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或专业人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并为其提供专业、精准、深入的信息服务而制订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了学科馆员应具备的条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内容。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对学科馆员研究最早是1989年提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开始建立学科馈制度,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科馈制度的先河: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目前约有60多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为图书馆与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服务。充分拓展并提升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高职高专图书馆虽然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各大名牌高校,但也需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可以根据高职高专层次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学科馆员的工作范围,
2、挖掘馆藏资源采集潜力,努力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
首先,在采集电子文献之前,图书馆应做好调研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经费较少,图书馆的选择也应该更慎重。如何做到规划合理、技术先进、投资少、效益好,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证工作,包括对读者的需求情况,学院的专业设置及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对文献的特点及适应性、易用性、价格及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进行调研,并据此来确定馆藏的收藏方向和特色。 其次,要选择多种采集方式,处理好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比例。对于通用数据库可采取集团采购方式。因为集团采购可以争取到比单个图书馆更多的优惠和更好的服务,达到降低费用、减少投入、节省经费的目的。
再次,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合作共建特色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特色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利用高职显明的行业特色,加大力度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信息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某一专业特色馆藏。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上,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合作共建的方式。
3、推行知识营销服务,做到学科导航。
知识营销(Knowledge Marketing)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强调通过产品知识宣传,创造市场需求,实现知识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价值。图书馆知识营销应注重与系部建立起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即在知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和习惯结构上建立起稳固的关系,使用户成为图书馆知识产品长期的忠实的消费者。在营销实践中,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营销人才,建立发达的营销网络。这是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主动将其关心的知识资产推送过去。是知识服务的特色产品。
学科导航是以学科为单元对因特网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有序化整理,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它与搜索引擎的区别在于所提供的资源是由人工进行过深度加工的网络资源,具有专业性、易用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挑选出有学科专业背景及业务知识丰富的馆员,分配到各院、系、所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联系人。负责全面深入了解有关院、系、所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需求;为各院、系、所在图书馆主面上提供学科文献信息导航服务,逐步向重点学科组开展门户网站的学科信息推送,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组织并联系有关院、系、所学生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有关电子数据库检索和利用的培训讲座。
总之,图书馆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真正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去。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以创新服务为手段,发挥知识信息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自学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既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和知识,又可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的钥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辅导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演讲、培训班、展览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世界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举办大学生学生优秀图书必读活动。中外名著书评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等,并使用权之列入学校教学管理考核,使用权图书馆起码下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净化校园文化风气。
3、设立“新书报导栏”、“专题书目推荐栏”、“热点图书评介栏”或办“导读小报”等,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4、图书馆要密切与学生的联系,重视和支持具有新闻记者性的交流性的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如文学沙龙、科技协会等,学科馆员应给予具体指导。
5、利用节日、纪念日,如每年的“五一”、“七一”、“十一”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来校讲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强国富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6、成立参考咨询部,及时搜集整理学生对专业书籍的需求,对馆藏资源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落实解决。
7、定期聘请1~2名学生读者,做为馆长助理,主要是兼做馆内外的学生与图书馆沟通工作。
三、高职高专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高职高专图书馆为学生生服务的知识信息内容将既专又广
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质。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要求图书馆除了能提供给广大师生广博的专业知识信息,还能提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各种知识信息。
(二)高职高专图书馆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信息集散地
关键词:中职英语;第二课堂;作用;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23-01
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是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为学生提供的具有灵活性的、趣味性的、多样性及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活动。第二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获取的语言知识和信息,可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动态的知识交流,以达到学会使用语言,提高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有效开展中职学校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第二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英语成绩也普遍较差,多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有趣、教学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在解决学习兴趣不高,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着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作用。
1.1第二课堂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随着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许多中职学校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英语课的课时也减少许多,英语开设一年或半年不等。英语课的授课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跟上教学大纲进度,只有以讲授为主,学生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只能被动学习,同时教学内容也有限,教师给予学生的语言知识也不足,难以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即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过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弥补英语课时的不足,又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1.2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并能积极主动、自觉愉快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设计教学,为成绩不佳的学生设计较简单的活动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成绩好的学生设计较难的任务让他们努力以免产生骄傲心理。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扬长避短的表现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3第二课堂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跟随老师步调一致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也要按时完成指定练习。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介自主学习,或使用学习软件练习对话、或反复跟读、或录下自己的声音纠正发音、或上网查找所需英语资料,遇到问题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不会过分依赖老师。第二课堂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4第二课堂开阔眼界,增长学识,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课堂,课本固定,内容有限,上课形式单一,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而第二课堂可以灵活的选择教学活动内容,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特别是英语文化习俗,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习俗、民族特色。第二课堂不仅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
英语第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内容丰富、有趣,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只有采用适合中职学生的活动形式才能使中职英语第二课堂的英语教学有效进行。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语言学习的特点,探讨了适合中职学生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几种活动形式。
2.1电影欣赏 。英语第二课堂可以放映原版电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及电影的内容来挑选。由于中职学生水平有限,要选择原声有英文字幕的为好。如: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盗梦空间(Inception)、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等内容有趣、健康的影片。教师在播放之前要对内容、背景做简单介绍,在播放过程中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播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片段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中职学生要求不高,教师以鼓励为主。放电影主要是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向学生输送英语信息,帮助学生获得语感。
2.2学唱英文歌。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开展英文歌曲的欣赏、学唱活动。学唱英文歌可以帮助改善发音、可以帮助提高记忆。选歌要符合中专生的特点,要考虑中专生的英语水平,难易适当、趣味性强、内容又积极向上的英文歌曲。例如:"Do Re Mi" "The Lonely Goatherd"教师可以先介绍歌曲背景、创作人和演唱者,有了了解,学生学唱会更感兴趣。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抒情慢歌,或者是乡村歌曲,先听后学,听歌的时候最好看着歌词。没有枯燥的讲解、机械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习了英语,也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3中西文化的对比。英语第二课堂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在进行中西文化知识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人们说话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学习语言就要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以免在交流中由于语言的使用不当而产生误解,引起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如:中国人喜欢用"吃过饭了吗?"或"去哪儿?"来打招呼,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种传统而又友好的问候方式;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主人给客人夹菜让饭等,以示对客人的热情。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习惯用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等向人问候;客人与主人一起用餐时,更喜欢随意,他们觉得一再问人家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也是不礼貌的举止。在第二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借助图书馆自己去查找有关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如:对龙的理解、色彩的深层含义、见面介绍、会面交谈的忌讳等方面。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4英语竞赛。中职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较弱,但表现欲较强,所以举办英语竞赛是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一。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词汇竞赛、短剧表演大赛都给学生提供了学英语、讲英语的氛围,创造了施展英语能力的机会,只要学生认真准备,教师悉心组织、辅导,每次的参赛都会增加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都会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对英语语音的改善也有所帮助。通过参赛,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2.5其他形式。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在特定的时间举办符合情境的活动,如:在万圣节举办化妆舞会,在圣诞节举办圣诞聚会等。在举办英语活动之前教师要把相关英语知识、节日的起源、聚会中的文化因素讲给学生听,要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教师指导,学生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英美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学生间的了解、合作。
总之,要想在英语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改善中职学校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非常重要。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使中职英语教学得到延续与补充,增强英语学习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及文化素养。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积极推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化和提高英语第二课堂的内容,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多层次、多途径的满足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只有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英语第二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晓梦.第二课堂的魅力[N].光明日报,2005.11.16.
[2]李娜、杨馥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
第4期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第二课堂 活动体系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即需要高端研究开发型人才,也需要大批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受到高度关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该类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用能力的积淀需要通过氛围熏陶和环境熏染,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而第二课堂则具备充分的潜力。
虽然第二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被提及,但对“什么是第二课堂?”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界定。王国辉等认为,第二课堂“是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1]。刘国存等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2]。虽然对第二课堂的界定不统一,但多数相关文献有个共识,即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
对于第二课堂,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第二课堂作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等等,但缺乏对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整体构架。本文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的内在关联,并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旨在发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的相关性分析
吴中江等人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在本科专业学科的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注重人才的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的本科人才,要求他们具有本科底蕴,实践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3]可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质是学以致用,核心是应用能力,基础是知识,这些与第二课堂所培养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教育主体性相关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第二课堂以“学”为主[4],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样,应用能力的构建依赖于主体在环境与实践中体验、总结和沉淀,表现为主体对知识和技能的动态运用,需要主体的控制作用。同时,应用能力的形成高度取决于主体己有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及个人经历等因素,具有高度主体性。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教育情境导向性相关
第二课堂的主体由各种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项目构成,大多项目“再现”了某些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景,学生在情景中内化知识、获取综合素养。同样,由于应用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体验和总结,是一种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过程,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通过构建不同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验性相关
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通过思考及实践的反复检验获得自身经验,并强化或内化已获得的知识,获得的是一种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以能否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作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一个指标,可以发现,应用能力的获得具有实践体验性。
二、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
汪建华等人认为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为根本,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5]。可见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要素。知识的获取通常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知识的内化,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需要第二课堂完成。因此,本文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为主线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结构图
1.内容体系
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才结构要素,将内容体系划分为能力、知识和素质三个模块。各模块包括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第二课内容体系的具体内容
2.组织形式
以上三个模块内容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形式实现,因此,该体系建设的另一项内容为组织形成,即第二课堂的实现方式。
(1)开设系列讲座。专业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进行系列讲座,讲授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分享实战经验,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体系,可以针对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基本能力、服务社会意识、创新意识等相关内容举办专题讲座。例如,邀请证券投资、银行等企业专家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金融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最新发展或行业企业的任职要求,等等。
(2)组织竞赛活动。竞赛是大学生展示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的竞技舞台,也是培养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可以组织参加或者举办各种竞赛,通过此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助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竞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巩固知识和增加知识储备可以举办知识竞赛,培养专业能力可以组织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和可以举办体育比赛,等等。竞赛辐射的范围可小至班级,也可大至国家。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关于专业技能比赛,可以举办证券模拟投资大赛或者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训练专业能力,学生通过比赛熟悉证券投资、金融、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证券投资的操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获悉证券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3)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引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进行自我完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自我解决有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的展开可以通过暑期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同时为了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在活动安排上最好与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结合[6]。
(4)关注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宿舍文化环境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宿舍文化的构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例如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鼓励学生建设学习型宿舍、创新型宿舍等,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组织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前对企业现场操作有所了解。
3.保障体系
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可执行的保障体系,本文从组织、人员、设施和制度四个角度建立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为了保障第二课堂活动高效开展,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例如学校成立第二课堂管理小组,负责制定第二课堂管理办法,负责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沟通,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考评,等等。在第二课堂管理小组下面设立第二课堂执行小组,由于社团在学生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该小组可由学生社团组成,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具体开展。
(2)人员保障。人员保障方面,应该将教师队伍纳入第二课堂教育中,将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项目的设计、现场操作、解决问题等,有助于专业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掌握。同时,教师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把握方向,便于第二课堂的管理。
(3)制度保障。为了保障第二课堂活动的可行性,应当制定第二课堂相关管理制度,如第二课堂活动申报制度、相关费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学分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指导老师管理制度等。例如制定学分管理制度,将第二课堂教学与学分制度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制定考评制度,采用过程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保障第二课堂的效果性。为了实现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议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考评。
(4)设施保障。为了保障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提供活动场所和相关的基础设施。硬件方面,例如应当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实践和活动场地,提供实验实训器材、计算机等重要活动器具;软件方面,例如技能大赛需要的相关软件。
四、结语
在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相关性的基础上,本文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为出发点,构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第二课堂活动支撑体系,该体系包括内容体系、组织形式和保障体系三个部分,力图能够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辉,陈明,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9.
[2]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4):89-90.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4]韩流.从“因材受教”到“因材施教”――第二课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8-80.
[5]汪建华,俞贵邦.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2):68-69.
关键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课堂教学活动因交际时间的限制性、语境的非真实性、角色的强迫性、目的的虚拟性等原因给学生语言输出造成的障碍,还因为其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很好的补充了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和缺陷,能够极大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自信心。
目前很多高校都大力探讨、推行第二课堂建设,虽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这一些共同的问题。依托本次教育管理项目研究,结合我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情况,本文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进行分析,梳理问题,探索优化措施。
一、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不够紧密。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与拓展,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不足的补充。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随意性比较大,往往和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设置、教学内容相脱节。教师在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安排上个人意愿比较强,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和参与方面也比较盲目。结果使得第二课堂难以起到辅助、补充课堂教学的作用。
2、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和效果评估比较混乱。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评估离不开老师的积极参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校没有专门的、经验丰富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大多是由专职教师兼任。而专职教师由于本职的教学、科研、管理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投入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交给学生自行组织和管理,产生了教学效果的缺失或者偏差。
3、第二课堂活动投资不足。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不是学校正规教学的必要部分,因此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学校希望在不增加学校财务负担的情况下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使得需要必要的资源、设施、人员无法到位,活动开展受到限制。
4、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不够丰富。现在很多学校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为英语角、兴趣小组等,形式比较单调,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难易达到锻炼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开发和提升的目的。
二、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1、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
(1)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和管理。为了确保第二活动的持续发展,学校应该将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过程、效果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第二课堂活动安排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和课堂活动一样进行整体部署和管理。各领导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领导、管理和考核,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实施和考评方案,使得活动的开展比较有序、合理、科学和高效。
(2)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资源配置。和课堂教学活动一样,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组织和开展,第一,学校应该设置专项资金,确保第二课堂活动能够配备必须的图书资料、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第二,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负责或者指导教师,组建“专任教师+英语教师+外籍人员”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队伍,规范和深化各个教师的责任和权力,便于考核和评估。第三,学校应该为第二活动提供便利的场所和活动设施,确保活动能够在校内安全、顺利的开展和进行。
(3)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措施。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学校应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将第二课堂活动表现和成果与学期末的考评相结合,给予学分加分,优先推荐评优评先或者给予物质奖励,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将“逼迫”学生参与变成学生“要求”参与。
2、优化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1)加强英语阅读训练。英语阅读量的提高,在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跨文化跨语境交际能力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小说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英文读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英语教材阅读量的不足,使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书写文体及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应通过教师推荐阅读、阅读比赛、成立英语阅读室等方式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训练。
(2)建立立体的多媒体资源库。第一、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开辟专门的英语节目,比如播放英文歌曲、播放英文经典电影、讲英语故事、异域风情欣赏等,选取符合当下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内容。第二、充分利用校园报纸、宣传栏等,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英文书写风采和创新设计方案。第三、开辟校园网英文学习板块,建立英语俱乐部,极大地扩展学生视野。
(3)组织各种英语比赛活动,以赛促教。英语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技能大赛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策划、组织英语口语大赛、辩论赛、歌曲大赛、作文大赛、拼词大赛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英语学习成果的舞台,帮助检查和评估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发现英语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学习确定方向。通过比赛促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水平和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还为学生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提供舞台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和完成实践语言任务来发现英语学习的不足和问题,反过来指导和激励课堂学习。学校、师生应尽力将学与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建设密切联系起来,使其互为动力。
参考文献:
[1]邓琪.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2007(6).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邹议[J].外语界,2006(4).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高校承担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根据“社会培养需求”,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尤其要注重学生分析、表达、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而对于高校来说,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的教育主要是强调“实践教育”环节,贯穿育人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势,提高大学生知识巩固、技能娴熟运用、人际交往、创新创业等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开展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设计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些列实践活动的总和,是与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第二课堂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在各类课外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
(二)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机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交流互动,促进专业课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学生成才衡量标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人才的标杆;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成长空间,它可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制度结合体;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它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更多全面自我发展的有效空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第二课堂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农学院开展情况为例
根据金职院办[2016]29号文件执行近一年以来,农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做了一定的思考,促进了大学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
(一)第二课堂执行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
农学院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院组建了一个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助农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周末服务广场、社区志愿服务、植物义务养护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6年9月正式实施第二课堂以来,共有17381人次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共计50693小时。
2.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农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全员参与文化校园建设的局面,在学风建设、诵读经典、婺文化进校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并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各级各类文体活动等,不仅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彰显了涉农专业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校园文化的阵地与舞台。
3.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
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加入挑战杯、互联网+、学科技能竞赛中来。2016-2017学年,共有7个学生团队申报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10个学生团队加入挑战杯比赛、7个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学生积极参与小动物骨科技能竞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食品检测等技能竞赛,共计411人次,比2015-2016学年从质量上、参赛人次上均大幅提升,学生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现阶段,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的规划与培养,所以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没有统筹规划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履行育人职能,这取决于青年成才规律、素质教育发展规律和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其归根结底就是加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阵地的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二课堂其实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但目前存在许多活动的开展为了搞活动而活动的情况,缺乏与第一课堂的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檎体规划,内容形式单一,跟不上涉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调。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专业技能、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社会适应性活动,但相较传统课堂来说,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问题,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求不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例如,缺乏活动场所、活动多而杂、学生理解不到位、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情况。
3.第二课堂活动还未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除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管理也缺乏系统的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未完全得到验证。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比较大,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与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建立科学的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如何科学的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解决对策
(一)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并非弱化第一课堂,相反,我们要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推动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校而言,特别是涉农专业的高校而言,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实践平台和重要途径,要以第一课堂为主,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在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两者的进行设计与整合,从而正确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也表现出了多元化需求的表现。学校在第二课堂搭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平台,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队方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雅有内涵的活动,让第二课堂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力有助于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迎更多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等,应该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从学生的发展性指标来进行评价,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评价考评。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整改意见,使第二课堂教育真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贴近高等教育培养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3]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人一岗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研究探索多侧重于常规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对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是学生丰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师生能充分实现互动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教育优势。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提高社交能力。而且第二课堂活动又能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呈现。所以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认为第二课堂只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不够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第二课堂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出现冲突时学校首先保证第一课堂的正常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将不能进行,这样既会影响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又会令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热情降低。
2.社团众多,发展不平衡,管理不到位
现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文体娱乐类社团发展迅速成员较多,而其他一些社团就比较冷清,社团成员积极性也不高。第二课堂经常搞一些活动,但现在的情况是,大一时最积极,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但缺少领导及教师的支持,很多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所以很多人坚持不到一年激情退去了也麻木了,一个学期下来他们明白了工作原来只是做些“体力活”应付差事,而自己得到的却很少。
3.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不足
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紧张对很多学校来说是普遍存在的。社团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支持,这部分经费要看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学校的财务状况。由于社团众多,就算学校拨一部分资金但分摊到各个社团也就很少了;二是部分社团在招收新成员时会收取少量的入会费,当然这部分经费收入有限;三是和一些企业合作争取得到赞助,但这一来源存在很大的变动性,同样也不是那么好争取的。同时大多数活动没有固定场地,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很大地限制。
4.不能很好地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的一些能力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必须通过第二课堂来提供锻炼机会。但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须齐头并进,出现了为了活动不顾常规课堂的专业理论学习或为了专业理论学习而放弃第二课堂。
二、优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1.正确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应认识到相对于第一课堂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则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其优势在于第二课堂更贴近实际,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的知识,所以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要让这些个性特点发展成为特长与优势,只凭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必须依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的优势
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为与第一课堂相比较,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下列优势:(1)教育应该在与学生互动中完成,而不应是单向的输入过程的理念,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实现,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学生在活动中大都表现出高度的主动参与热情。(2)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为不同的学生个体通过自主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以及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以获得不同的教育效果,达到了教育结果的差异化、个性化。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基础上开设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税务、财会、法律等方面创业必需的课程,配合创业计划大赛等平台,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项技能和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无疑,这些都是在创业当中需要用到的,虽然不能使学生马上创办一个企业,但是从侧面来看这对其树立良好的创业心态十分重要。
3.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
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从社团成立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取消一些意义不大的社团,从而解决社团杂乱、发展不均衡、活动层次低等问题。
4.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衔接
第一课堂侧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而第二课堂则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阵地。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第一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只倾心于第二课堂活动而忽视常规课堂专业理论学习的要予以劝离社团,同时对于只醉心于专业理论学习而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也要进行引导教育。
5.立足专业,培养高技能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并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立足专业,体现品牌意识,凸显特色。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旨在培养“知识+技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以技能为核心。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经验的总结,采取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受益最多的活动项目等办法,展示第二课堂的魅力,营造交流互动的氛围。
因此,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经验的总结,采取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受益最多的活动项目等办法,展示第二课堂的效果魅力,形成交流互动、提升的局面,让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独具特色,成为学生成人成材不可缺少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
育与职业,2008,(7).
[2] 余喜文.高校学生社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 丁玉莲.乌尼日.论高校社团的特点、作用、存在问题及
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3,(6).
[4] 倪秋梅.试论构建高职院校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课堂第二课堂 开展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几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旧的英语教学大纲过度强调阅读,并成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忽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这导致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上重点讲授词汇、语法知识点,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患上了“外语聋哑症”。“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特有名词的应运而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听说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它不仅需要有足够的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得的语言输入,还需要有足够的机会在适当的情景语境下进行语言输出的练习与实践,继而达到巩固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一个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英语第二课堂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真实环境与条件。
英语第二课堂是指为学生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环境和指导。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用于实践,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问题反过来指导和激励课上学习,学与用互相加强、互为动力。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英语第二课堂的充分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与文化生活,活跃英语学习的校园氛围,更有利于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
1.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现状
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起步较晚,发展很快,效果很好,空间很大。早期的英语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组织的形式多以学生社团(大学生英语俱乐部)发起,挂靠系部的形式为主,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英语第二课堂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然而近几年来,我校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归功于语言文化学院领导对开辟与建设第二课堂的高度重视和校团委领导下的大学生英语俱乐部的不断成熟与壮大。我院领导在抓好第一课堂建设和改革的同时,致力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组建学科辅导团队,积极发动青年教师,形成固定的成员,为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专门辅导,把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加大了投入,在启动我校英语改革工程时,加强英语第二课堂建设被定为一项重要的子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和第二课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在我校的实施。
1.1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语言文化学院加强了对英语角,大学生英语俱乐部举办的英语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并先后成功举办了口语技能竞赛、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两大赛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院以全国大学生“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契机,组建兴趣小组,指定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参赛学生,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专项技能。在全国性的英语竞赛和比赛当中,认真组织好竞赛的初赛组织工作,做好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代表我校参赛,以彰显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现我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风采,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大学英语部组织我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西门子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全国大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的、全国性的高水平英语竞赛,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各类竞赛的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逐年增加,我校大气科学系02级林娜同学在2005“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江苏赛区)决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一等奖,综合得分在三名获一等奖的选手中排位第一,并代表江苏省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获得优秀奖,实现了我校学生参加英语演讲类比赛中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改写了该奖项的一等奖一直由少数高校包揽的历史。2007年我院04级秦岭同学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2008年我校08级应用物理专业赵同学获得三等奖,07级国商英语专业蒋欣获得优胜奖。大学英语部由于出色的组织表现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多位参赛选手的辅导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同时,我院还组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2008年我校共有870名学生参赛,我院英语专业的黄戈同学获得B类一等奖;05级气候专业徐婉筠同学获得C类特等奖;07级财务管理专业的赵畅获得C类一等奖。我院主办的“语言文化周”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我校建立了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门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风建设都更上了一个台阶。
1.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语言实践环境。
我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扩展英语第二课堂的范围,优化语言实践环境,精心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致力于打造具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基地。我院利用无线电波播音系统,创办了“空中英语课堂”,在课余时间,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听说学习内容,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英语学习方法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难度,使英语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校大学英语教改工程的实施和深化,我校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顺利建成并已经投入使用,广大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可以利用大量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英语水平,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自主英语学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为第一课堂中由于大班教学中很难解决的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好的吃不饱,差的撑肚皮的”难题,使第二课堂成为了补差补缺、因材施教的场所。语院先后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担任大学英语口语、视听、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堂和英语学习环境。语院还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如外教讲座、名师讲座、学习方法讲座等。为了加强学生四级后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过四级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译班、英语实用能力培训班、英语提高班,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包括跨文化交际、外教口语、视听等课程在内的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起了多方位、立体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基地。但是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提高之处和巨大的拓展空间。
2.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
2.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英语第二课堂虽然对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第一阵地仍然是第一课堂,第一课堂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为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深化大学英语教改工程,充分利用不断改进教学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校目前已经拥有英语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自主网络学习中心等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是目前的利用并不是很充分,应该在今后的第二课堂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英语第二课堂的效率,进而反作用于第一课堂教学。
2.2重视英语第二课堂,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对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抓好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对于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和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公认。很多学校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中,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校加强了对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加大了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搞好了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大学英语部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外籍教师和大学英语部教师对英语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为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强了对英语角活动的指导,邀请外籍教师进行指导,努力使英语角的活动特色鲜明,并成为学生进行自由语言表达、思想交流、运用实际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英语会话、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场所,使每学年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和开展有规划,有组织,有投入。
2.3创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
我们发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联合各相关部门和学生社团,努力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创造具有南京信息工程的大学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系列活动,进而推动我校学风建设。在继续保持和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传统三大板块(英语角、宣传窗、讲座)基础上,联合团委和学生英语社团应该不断发掘新的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英语第二课堂的内容。同时利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利时机,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实施“五个一”英语学习工程的号召,使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效,有成果。未来可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包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英语活动月”系列活动,包括各类英语竞赛(英语小品,口语,写作,翻译,英文卡拉OK,英文书法,知识问答,词汇)、学习交流活动(校际英语学习交流活动)、电影赏析、学术讲座(外教讲座周,四、六级名师讲座等)、英语游园、大型英语文艺晚会,等等。创办“大学生英语学习报”使其成为我校大学生展现英语才能和学习成果、了解英语学习和英语动态、交流英语学习体会心得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大校际间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交流,和兄弟院校交流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经验,联合举办大型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内容丰富的大学英语学习网站,加强和搞好我校英语学习网站建设,已经具备了各个方面的条件,是适应和深化大学英语教改工程的需要和重要成果之一。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要使活动形式多样化,有丰富的内容,更要始终体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特色,坚持走创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的发展之路。
3.结语
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进行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边实践边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相结合,提高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和效率,把实践中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进而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经常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关于第二课堂活动及效果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提高我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
[2]高燕.开辟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62,64.
[3]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2.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化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4]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