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体育养生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体育养生学

第1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单招 统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一、体育“单招”与体育“统招”的细致区分

(一)体育单招与体育统招的主要区别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招生对象不同;2.志愿填报不同;3.文化课考试内容不同;4.技术考试不同;5.考试地点不同;6.录取原则不同;7.录取时间不同;8.录取分数不同;9.目标生源不同。

(二)关于生源文化素质水平与课程设置研究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不是退役的专业队员,就是来自于民间武术馆校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只是较为专业的武术技术训练,很少经过全日制初中、高中的学校教育,有些甚至都未完成全日制小学教育。针对这种状况,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如河南大学代表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应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源质量。

(三)关于技术培养模式

1.民族传统体育“单招”生与武术“通才”

目前,该专业的技术课教学基本上还是采用以竞技武术技术体系为主,套用近乎培养运动员的模式。我们的生源原本大部分是运动员,如果仍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只能导致4年以后培养出来的还是运动员。只有运用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知识结构。

现在的高等教育一般采用由西方引进的分科体系,即按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逐步细化,向精深处发展。如武术领域的套路与散打发展,成了几乎没有关联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这些都是受西方文化惯于分解、分析、细化、分化,进行微观层面研究的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在于促使各学科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缺点在于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像现在的许多武术运动员,练枪剑的不熟悉刀棍,练刀棍的不熟悉枪剑;练南拳的对长拳、太极拳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其它武术拳种了。

在充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进行精细化训练和研究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我们的生源一般都具有二级运动员资格,这已经代表了比较高的训练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进行过了某方面的高精尖训练,因此,进入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应该向广博的方向拓展,努力培养成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通才”。

2.民族传统体育“统招”生与竞技武术

目前,竞技武术领域开展的竞赛项目基本限于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受其影响,现在多数学校的武术专业仍没有脱离竞技武术模式的限制,仅按套路、散打分为两大专业方向。这很容易使广大学生形成错觉:武术就是套路和散打两大部分,套路是艺术表现性的,以高难美等艺术性指标评价;武术对抗只有散打,武术攻防的内容只有踢、打、摔。实际上,武术套路远非竞技武术套路。它既包括攻防特色很强的作为技击对抗基础的很多传统套路,也包括健身养生效果明显的绵缓类套路,同时更多的是以艺术展现为主要特色的一些传统的和现代的追求技击美的套路。武术对抗也不仅是散打的踢打摔,像徒手的擒拿技法,推手技法,中国跤技法,持械的短兵、长兵技法等等很多内容都属于武术对抗范畴。武术绝不仅仅是小运动项目,而是包含许多内容的庞大的技术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学生逐步了解,至少掌握代表性拳种或独具地方特色的武术内容,而绝非经过4年大学学习,仍然只懂得艺术表现性的竞赛套路或技术面比较窄的散打一类内容。

所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统招生需要全面认识竞技 武术,从简到繁,逐步学习。

二、分析与讨论

(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设本科体育专业将原有“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业规范》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分设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培养方向,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向设置

现行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将培养方向设置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三个。前面讨论过培养目标设置的一些问题,并将培养目标制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从事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设置培养方向将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结论

(一)“单招”生与“统招”生培养目标的研究要注重实际,可以因地而宜进行特色研究,制定出既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又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和人才个体发展的培养目标。

第2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乃是学之学问之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精神与智慧的载体,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江河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面祖宗?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总体说来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为人处世、人性修养、精神气质等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五千年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丰富的形式留存下来,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重要著作。这些经典论及孝悌、诚信、友善等道德伦理和规范,以其通俗性、可读性、隽永性流传于世,渗透在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中,供后人学习和领悟。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特别是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提升自我修养,积极对待人生,是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当代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基本准则,这与思政课程教育目的不谋而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学会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家庭是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和组织形态,每个家庭的信仰反应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信仰形态。儒家认为仁爱始于家庭,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从家庭亲情中培养起来的,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孔子不相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能去普爱天下人。所以孔子说“孝睇”是“仁之本”。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而去爱别人,古人谓之“悖德”。《弟子规》是做人的根基,若能“入则孝,出则悌”,自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若能“谨信,爱众,亲仁”则修身、处事与接物,自能进退有方。如此身修家齐,自然国治天下平。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点滴即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在家庭、学校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人生心态,引导学生树立礼仁博爱的价值观,带动良好社会风气。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理论的专家,而是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公民。给予青年学生关于人生、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引导与帮助。所以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作为一位社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调适心理状态,圆融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了《弟子规》,学生就会懂得“孝悌”是修身的基石;学了《大学》,就会悟到修身对家、国、天下的重要影响;学了《中庸》,就会体会到人应该走“中道”,“中道”是人的本性。《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应该如大地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各方面的人和不同的意见。宽厚之道包含了宽容待人,理解他人的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友善、注重和谐,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今天,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相处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这些对于当今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的避免人际摩擦,增强学生人生智慧与职业能力。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孔子曰:“言必诚信,行必中正。”诚是信的前提和基础,信者即是诚者的典范,孔子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人生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既是衡量一个民族人文素质及社会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准,又是检验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与秩序的重要标志。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

(三)奠定人生格局,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个人价值是有限的,但社会的价值是无限的,只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价值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无限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民鞠躬尽瘁。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高职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契合方式

(一)完善课程体系,开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且大部分学校重视学习的实效性,希望学习内容与未来职业密切联系,因此很多学校都有重视专业课程,忽略人文素养课程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为零,这在理工科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要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各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完善课程体系,以选修课的形式来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动手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从课堂中接受教育,而且更愿意从课外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其中,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比如,可以举办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月;定期开展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比赛活动,汉字书法、中国绘画、文房四宝、传统手工、围棋、中国武术、古典乐器、传统中医、茶艺茶道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些精粹都能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青和积极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院成立了武术协会、茶艺社等学生社团,由教师定期指导培训,在2015年重庆市大中小学生武术比赛中荣获高职高专组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结合学院“上善若水,学竞江河”的校训,学院基础教学部打造“上善大讲堂”作为一档提升人文素养、营造浓厚氛围的校园文化节目,自2013年10月成功举办以来,每一期都给全院师生带来一场文化的饕餮大餐,凝聚了大量的人气。作为高职类工科院校,这些活动形式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同时,每一次活动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参与,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重视高职院校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是以德行为根本发出来的一种优良文化,学习理论与身体力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有生活化的一面,教导学生学知识要先做人,在学习、生活中体现良好的道德修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为学生的终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学教育中经常需要学生对经典内容能熟读成诵,而实践证明,熟读成诵是开发智慧的好方法。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3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 体育养生 开展现状

传统体育养生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它是建立在华夏民族对于人生命的独特认识的模式上,具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然而由于现代体育及新兴时尚体育的冲击,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知之甚少并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在高校中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弘扬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山西、哈尔滨、内蒙古、河北、四川等8个省市的部分已开设养生课程的高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课程开设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梳理,为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进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养生课程也逐渐被纳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中,但是从整体上看养生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课情况并不理想,就所调查的8个省市部分高校的结果显示,仍有67%的学校还未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这说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高校推广和普及程度并不高,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从课程设置角度,由于各类院校性质及培养目标不同,在开设养生课程的高校中,其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和教学时数都有很大的差别。体育类院校和中医类院校将养生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而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则是以选修课或保健课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时数从16~72学时不等。养生功课堂实践部分主要是功法技术的练习,较高的授课时数有利于实践部分的良好开展,同时对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对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从教学内容分析各个高校主要以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大舞、舒心平血功、马王堆导引术、练功十八法、太极养生杖以及其他功法等传统的实践套路为主以及一些相应的养生理论知识。

2.2 我国高校体育养生课程师资情况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是分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体育养生功作为一种新兴健身项目在高校开设,具备相应的师资条件,现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专业教师仍比较匮乏,大部分从业教师是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学习转型承担体育养生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理论及科研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才能更好的从事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及科研相关工作。

2.3 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情况分析

体育养生功法的教学和习练对于场地设施条件的要求分化较为特殊,即对场地要求既高又不高,这似乎是矛盾的,从项目开展教学的角度讲,此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只要一小块空地即可进行体育养生功法的教学。但从习练养生功的深层角度分析,因习练养生功时讲求形神兼备,做到三调合一,达到入静的状态,这就要求习练的场所应较为舒适和安静,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因此,这就对场地条件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调查显示,目前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大体能适应体育养生课程的需要,但专门用于体育养生课程的专业场地较少。场地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专业的场地、舒适的练习环境,会使学生在学习体育养生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4 体育养生理论课及教材、教学大纲使用现状

理论课的教W,可以使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养生功法的练习。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得知大部分本科院校中的教师能够重视养生理论的教学,体育类院系和中医类院系对体育养生理论课的教学比较系统规范,教学时数较为充实。而普通本科院系则没有具体安排,甚至不设体育养生理论课。养生理论知识的不足,会造成部分学生健身理论素养不高,无法全面深入的理解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在养生技能掌握上大打折扣,阻碍学生对养生功法练习效果的理解。因此,在保证练习技能的前提下,重视养生理论教学,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养生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2.5 养生功的教学评价及考核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极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及该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通过考核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情况,改进教学,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起到校正其学习行为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已开设体育养生课程的院校体育养生课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主要是体育养生功法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进步的情况,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6 学生对体育养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高校学生对体育养生课程学习的情况总体来讲还是比较乐观的,学生对养生文化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多数参加体育养生课程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及学习的场馆设施等都比较满意。

3 结语

(1)体育养生功作为一种新兴健身项目在高校开展,具备相应的师资条件。但是从整体上看养生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课情况并不理想。从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专业教师仍比较匮乏。

(2)体育类院系和中医类院系对体育养生理论课的教学比较系统规范,教学时数较为充实。而普通本科院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对理论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养生理论知识的不足,造成学生健身理论素养不高,无法全面深入的理解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

(3)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基本能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但专门用于体育养生课程的专业场地较少,还需要社会及校方共同努力为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展提供更为舒适、安静的专业教学场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体育养生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尽合理,主要以养生功法技能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进步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 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养生的师资力量建设。在体育院校或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深入开展体育养生课程,以增加体育养生教师的数量,并在其参加工作后,不断深化培训,拓宽教师视野及信息获取渠道。以提高体育养生教师的质量,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体育养生教师。

(2)加强体育养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体育养生理论教学时数。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体育养生理论知识,构建学生体育养生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健身的文化内涵。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考核标准,融入过程性考核指标,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学生制定系统的课后练习计划。使其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从而使其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3)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应改善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加大对体育养生知R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积极组织体育养生功的竞赛活动,促进高校之间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石爱桥,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9):38.

[2]屈文倩.关于高校开设健身气功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93.

[3]郭炳德.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4,17(7):65-66.

[4]胡秉娇,刘洪福.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3):59.

第4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状态学生存在普遍,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改善亚健康状态具有良好的效果,高职院校体育课应广泛发展传统体育养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 传统体育养生

随着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往往需要每天伏案苦学,并要承受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等重重压力,导致许多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媒体不断报道有大学生沉溺网上、就业压力大、自杀等现象。借鉴中华养生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不妄作劳和劳逸有度的原则,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已经纳入中华养生理论与实践内容,但是许多高校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改善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功效,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广泛开展传统体育养生,引导大学生养生、健身,对改善学生亚健康状态和走上社会的终身体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具有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功效

经过科学实验和医学观察,包括常年坚持锻炼保健按摩、气功导引术、太极拳的习练者反映,正确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可以得到改善,并且对增进食欲、消除疲劳、改善睡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力和脑力、提高人体的工作效率和耐力等,都有良好的功效。以太极剑为例,太极剑是剑术套路之一,也是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之一。其剑法细腻,结构严谨,演练起来轻柔和缓,舒展优美,攻防结合,因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二、具有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功效

传统体育养生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整体性的。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长期的系统的传统体育养生,使人们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来达到对疾病的防治。如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等,但这些作用主要还是通过全身体质的增强,进而使局部的病变得到改善、好转,甚至痊愈。扶正祛邪,预防为主,这是传统体育养生的主干。

三、具有调整心理、涵养道德的功效

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许多症状表现为心理健康的不良状态,包括烦躁不安、焦虑忧郁、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自卑、妒忌、健忘、反应迟饨等等。有的学生表现在情感上,则是冷漠、无望、孤僻、空虚等。大学生活适应能力上,往往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差,对周围事物产生畏惧感,缺乏自信,害怕接触其他老师、同学,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如果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必将为社会所抛弃。

传统体育养生非常注重心理的调整,不仅要强其“身”,还要健其“心”,主要通过“松”和“静”来调节精神。以太极拳为例,古老的太极拳“取象于天”,要求“心静用意”,使人处于一种极宁静,极松弛的状态。要“气沉丹田”,“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以浩然之心行气,无往不宜”,强调中气贯于肾中,收于丹田。在“致虚极,守笃静”的意念下,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进入“抱元守一”的太极功能状态,最终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最高境界。练习者既无大量的体力消耗,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种以心行气的练意活动,可以直接调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因负诱导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通过变换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不仅锻炼了大脑皮质高度集中,而且使大脑得到调节和休息。

四、具有快速消除疲劳的功效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所以亚健康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我国医学强调锻炼时要做到“恬淡虚无”,即排除杂念,专一放松。传统体育养生在消除人体疲劳上功效也十分显著。保健按摩主要是解除疲劳,包括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让人们从心理和身体上得到充分放松。大学生有时感到不适是因为长时间的伏案学习,有的身体姿势不当。经常做保健按摩,就有利于打通全身经络,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达到消除疲劳的功效。练太极拳不仅要肌肉皮肤和骨节放松,还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各机能等全身教师放松,做到“动中求静”、“意领身随”、“心静体松”。在意念的放松下,在轻缓的动作中,大脑皮层的兴奋、紧张得到调节,身体各部位各系统得到松弛、养息,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而气功则依靠改变人体的心率、血压、呼吸,使全身的血液运行加速并再分配,起到快速消除疲劳的功效。

在高校体育课中广泛开展传统体育养生有利于提高知识分子的身体素质,减少走入社会的体育人口流失,最终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建议全国高校体育课广泛发展传统体育养生,调整单一竞技体育现状。保健老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对学生进行养生理论和实践指导,教授有关饮食卫生、药物、进补、保健、节欲、功法原理,开展保健按摩、气功导引、太极拳等多种选修课程。最终使大学生自主地锻炼,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养身体,自我保健。

第5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瑜伽的养生机理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力的浪费。比如:疲劳、兴奋、哀伤、激动,人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通过休息便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瑜伽修炼就是打通中脉和激发海底轮的过程。瑜伽理论认为,中脉是灵体中灵量的主要通道。灵体即是人身体的能量层,由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等七轮组成,也称七大灵论。这些灵论位于中脉与其他能量经络的交汇点上(即人体脊柱上各神经丛),沿着中脉从脊柱底部依次向上排列。在海底轮上,承载着人体内没有开发的潜在巨大生命能量,一旦其能量被激发,它就会盘旋而上。冲开以上诸脉轮,直达顶轮。瑜伽修炼的目标就是唤醒沉睡在脊柱底部的灵量,使之上升至头顶最高的能量中心———顶轮,激发人们对已经被唤醒的灵量的意识,那些能达到并保持这种境界的瑜伽修习者就被认为获得了觉悟。[3]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1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出现与发展养生,古代称“道生”、“摄生”、“养性”等,来源于老子《道德经》。[4]养生包括吝神、爱气、养形、导引、饮食、房室、医药和禁忌等,以保寿为目标。其中的吝神、爱气、导引、养形等属于人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被称为养生体育。[5]具体而言,养生体育是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和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的综合。中国养生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儒、释、道、墨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以道家思想最为重要。道家辩证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尚静贵柔”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养生体育思想的重要来源。行气术的出现,最早记录于战国时期的《行气铭玉杖首》,导引术形成于先秦,汉代以后,以行气和导引为主要形式的健身养生体育活动一直长盛不衰。受此影响,保健养生活动中以舒筋活络、宜通气血为目的的按摩术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与行气、导引术式一样,按摩术也日益成为养生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汉代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结合导引、运气、吐纳等方法创编的五禽戏,北宋后期出现的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术,明清时期,道家导引术的一些流派向技击之术演化,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等道教内家拳。

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内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从内容上分为行气术、导引术、按摩术。从修炼方式上分,可分为以静为主的静功,通过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行气术和导引术都含有静功的成分。另一类以动为主的动功,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如按摩术,太极拳、形意拳。行气亦称炼气、食气、服气。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其理论依据来自庄子的“气”论思想。传统体育的行气术常用的方法除吐纳外,尚有服气、采气、胎息、调息等诸多锻炼方法,特别是采气,除以口鼻吸咽外气之外,更以躯体部位配合存思、导引吸收外气作用而达到强身健体。如周天功。导引主要指在意念的参与下,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屈伸运动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其理论依据来自《庄子•刻意篇》中的“动以养形”。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导引术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丰富和发展。后来,导引被道教的道士继承。道教中的导引多和存思、吐纳、行气等功法相互配合,作为修仙的一种手段。五禽戏、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术。太极拳,形意拳属于道家导引术中的技击之术。按摩术又名按跷、按?乔、扶形、推拿,是用手按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祛病延年术。按摩术起源于战国巫医。最早记载此术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其《其气形志》篇有“治之以按摩、醪酒”,《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乔”,《调经论》有“按摩无释”等语。道教引进此术,和导引、咽津、行气、存思等相结合用以养生,以达到祛病乃至长生的目标。

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机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主要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道家认为人体是由形(躯体结构)、气(生命结构)、神(心理结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巨型动态开放系统,形、气、神三重结构不分离才能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形、气、神相分离就意味着死亡。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就是从形、气、神三个层次入手展开人体修炼工程。按摩、导引等是练形的,行气、胎息、龟息等是练气的,内视、存思、守一等是练神的。[6]

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契合

瑜伽通过古老而又易于掌握的姿势,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方式通过吝神、爱气、导引、养形等方面的人体自我运动和锻炼,达到养生保寿的目的。两者都注重通过自我保健的方式,达到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其养生目的、本质上具备契合点,同属于体育养生的范畴。

1养生目的的契合现代科学健身观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顺应自然几个方面全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在特点及外在表现,都有益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符合现代人对于身心健康的追求。

1.1对健康人群的指导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行与神俱”、“形神兼养”、“阴阳平衡”、“动静结合”等的养生观念,强调对人全面的锻炼,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促进身体健康。传统体育养生中“意念引导”、“心神宜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寻求一种和谐的方式,一种博大的精神,从而调节了人的精神和情感,使人的身心健康得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瑜伽修炼的人文教化意义是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修持目标是外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内净化为根绝人性恶习:欲望、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嫉妒,都符合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更高需求。#p#分页标题#e#

1.2对亚健康人群的治疗现代医学认为,治疗亚健康应以个人锻炼为主。传统体育养生观中的自我保健观,以参加集体活动为辅,自己活动随时调节,以练习太极拳、气功、导引术等徐缓的、低强度、小运动量的运动为宜,例如在室内练松静的气功、自我点穴按摩的保健功,配合室外打太极拳。瑜伽的修持方法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在此基础上,引导修持者逐渐深化自己内在精神,从外到内,最后把握自我同内在精神的融合。二者都是强调通过修炼者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身心与环境处于积极的、和谐的完好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1.3对慢性病人的康复作用瑜伽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术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的病症,能够通过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效果,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据资料显示,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中的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功法对慢性胃病、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静脉曲张、骨质疏松等等慢性病都有良好的治疗康复作用。

2养生本质的契合

1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都强调对心的控制中国养生术与印度瑜伽健身术都强调对心的控制,即要做到人或心与万物自然合二为一,使具体的个人超越自我,成为“超人”,做到复归虚无,进入比“若婴儿之未孩”状况还要深的万缘皆空、众念皆无的境界。同时在人欲的控制方面,两者共同的特点是节欲甚而无欲。印度瑜伽的修持方法的八个阶段中,第1和2阶段是思想基础,思想准备。第5和6阶段进行初步静坐修持静功。最后二个阶段,是高层次修持,进行冥想、静定阶段。只有第3和4阶段是肉体训练。可见瑜伽非常重视对修炼者内心的要求,姿势训练相对而言是较为次要的。荀子论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关于“心”字,中国儒家、道家、佛家均有共识,儒家讲:“格物正心”;道家讲:“炼心养气”;佛家讲:“明心见性”。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最重要的哲学基础———道家哲学思想,更是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贤,坐忘,虚心,追求内心的安宁。这些理论都要求锻炼者必须讲究内心精神修养,而不是片面强调形体锻炼。行气术锻炼要求放松、安静、自然和排除杂念,行气术、导引术中的意念诱导、意守、入静等方法均是主动掌握并运用心理技巧的过程,是体育养生中对控制内心的最直观的表现。

2印度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都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主要意指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和谐统一三个层次。瑜伽本是一种宗教修持术,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在此基础上,引导修持者逐渐深化自己内在精神,从外到内,最后把握自我同内在精神的融合。它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一如”。印度瑜伽修炼中的第8阶段,也即最高境界,就要求修持者要进入“忘我”状态,即意识不到自己的肉体在呼吸、自我精神和智性的存在,进入无限广阔的自然世界。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瑜伽修炼中的道德规范,则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瑜伽的修炼功效最终都是人自身的和谐。中国养生体育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五禽戏、形意拳等导引术将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之中,就是顺应“师万物、法天地”的主张,从大自然的生化衍变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太极拳中的内功练习,也有“朝练寅、夕练酉”的说法,因为寅时和酉时分别是人体肺气旺和肾气旺之时,此时练功有利于练肺、肾二脏先后天之气,达到力随气生的境界,是顺应自然的体现。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方面,太极拳、形意拳等道家内家拳的练习中都提倡武德,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真德”,强调习拳要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人自身的和谐方面,也是养生体育的终极目标。

第6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休闲体育专业

休闲体育专业是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可获得与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最终成为户外运动教练、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者。下面,就让我们以最刺激的攀岩为例,近距离走进休闲体育的世界吧!

“峭壁芭蕾”――攀岩

2004年底,中国登山协会开办了攀岩中级教练培训班。培训班的开办传达了中国登山协会的雄心壮志――在中国推广普及登山、攀岩运动,提高中国登山、攀岩的技术水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开始把目光移向广阔的大自然,开始关注攀岩运动,攀岩教练也成了这些人不可或缺的陪伴。

男士可以通过攀岩一展阳刚之气,女士则可以通过攀岩锻炼肌肉,完善身体协调能力,以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而攀岩教练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攀岩技巧和安全防护。

那么,想要成为一位攀岩教练,随时挑战新高度,应该学什么专业呢?答案就是休闲体育专业。

休闲体育专业重在培养掌握人文社科、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能从事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产品策划与设计、指导与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杂谈

主要课程:运动休闲管理学、运动健身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运动专项训练、运动休闲产业概论、休闲体育原理与方法、社区休闲体育规划与指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休闲体育企业(如休闲度假村、健身休闲俱乐部、星级酒店康乐部、攀岩馆、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旅游公司等)、政府、公益机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活动与竞赛场所等)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学校推荐: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在猴场乡民族中学里,射弩成为当地学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无论是苗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射弩。和猴场乡民族中学类似,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里,瑶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该校校长潘永超介绍说,在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有一半内容和打陀螺相关,学校里的所有老师每星期也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至两次的打陀螺训练。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项目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正不断深入,其核心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当全民健身运动渐成时尚之际,首先热起来的是各项运动的教练,但接着更热的将是相应的教学人才。

专业杂谈

专业介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相关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

主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

第7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关键词: 传统养生体育 养生体育观 独特风格

中国的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源于人类的需要和生活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已不仅仅满足于“活着”,而开始追求生命的质量,这就意味着要“健康地活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养生学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的认识而逐渐深化,并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断介入,传统养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独特风格,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且成为现代全民健身的手段。

1.传统的养生体育观

纵观五千年文明史,修身养性、飞拳练武的经典浩如烟海,诸多先贤圣哲对其潜心研究,创建了各种流派,尤其是汉唐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但涌现了不少养生学家和习武拳师,而且相继问世了《导引》、《吐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武术》等养生功法,并提示了诸如身心合一、恬淡寡欲、抱一守中等真理和哲学思想。

1.1养生即养怡。

它提示了养生不只是四肢发达体健如牛,重要的是内在素质的养怡,富有深层次的内涵。三国时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是身心和涵养的总和,绝非仅长寿而已。古人往往是在养生中形成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古人在养生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丰富的方法,积累了不少精辟的理论,并根据不同种族、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地域,各自形成不同的养生观念,为人类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1.2养生即养精、气、神。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气”是人体的生理功能,为生命的动力;在精和气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知觉、运行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为“神”。精、气、神三者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贯穿于生命活动一切过程的始终的,神气充旺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的正常活动遭受破坏。因而保精、养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精充、气足、神全为人体健康之标志,精亏、气虚、神弱为疾病与衰老的原因。

广义的精,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等;狭义的精,是指肾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精的来源,既禀受于先天父母之精,又赖于后天饮食水谷精微的培育。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先天之精要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因此,精充盈,生命力就强,抵御外邪的能力也强。故《黄帝内经・素向》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而过度是伤精气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节欲保精。

气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由于它的部分,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作用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名称,例如,禀受于先天的称为元气,得之于呼吸饮食的称为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气在阳分者称为养气,气在阴分者称为阴气,气在表为卫气,气在脉中为营气,气在心为心气等,它的根本在元气。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知觉运动等。《黄帝内经・素向》中指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神的生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由后天之精不断地培育的,只有精充、气足、神全才能健康无病、延年益寿。

综上所述,精、气、神三者之间,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健全,才是健康长寿的保证。所以,中国传统养生以保养精、气、神为首要任务。

1.3动静结合的体育养生观。

“生命在于运动”。古代养生家不仅强调静养,而且注重运动。《内经・调经论》云:“人身所有者,唯血与气耳。”而气血极欲动,故《千经方・道修养性篇》说:“养之道,常欲小劳。”国内外资料表明,高龄老人80%以上是坚持参加体力劳动者。适当的劳动有益于健康,因为形动而气血流动可使机体得养,故能体健长寿;形不动则气血郁滞,机体失养而致百病丛生。诚如《吕氏春秋》所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足则为瘘为蹶。”传统保健体育属于运动性体育锻炼,与单纯运动锻炼不同的是,它在运动的同时,强调人静与调息,这是一种神静而形动、内静而外动的功法,这集中体现在太极拳在练拳时要做到“体松、心静”,所有的动作要以意识作引导,全神贯注、意气合一、形神一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精髓。生命不仅在于形的运动,而且在于神的宁静。因此,我们在日常散步、跑步等运动时,若能结合传统体育的入静、调息,将会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只有恬淡虚务,动静随宜,才能真正做到保气全神、深根固蒂而永葆青春。

2.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独特风格

2.1形神俱养,首先养神。

形神俱养,首先养神,讲求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是生命活动之宅。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意、志、思、虑、智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理论,讲求形神俱养。三国时嵇康在《养生论》中指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认为两者是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这同佛教、基督教等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历来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中国古代养生家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意识。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养生家陶弘景强调指出:“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即死,车败马即奔也。”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由意识支配的,养生保健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意识支配,不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健康长寿就难以实现,而且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喜怒情绪都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所以,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在神形、心身的协调发展过程中,更注意利用一些独特的运动方式来锻炼、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以利于人体整体生理功能的优化。

2.2动以养形,强调适量。

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形体运动,始于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之后《吕氏春秋》也强调动以养形,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三国时名医华佗亦主张用运动来锻炼身体,养生保健。他模仿了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特点,创编了“五禽戏”,作为人们健身锻炼的手段。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人欲小劳,但勿过度”的养生之道。宋代《保生要录》、《圣济总录》等都主张运用引导、按摩等运动方式作为养生的手段。到了明清时期,动以养形的观点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主张通过适量的形体运动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2.3清静养神,注重养内。

清静养神,注重养内,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我国古代养生家把人的神经活动分为元神、识神两种,认为主导人的生命活动的神经有两大类:一是主导人的吸收、排泄、循环、生殖等基本生理功能机制,称为元神,实际上就是现代生理学所说的植物神经系统及其他的生理功能;二是主导人的信息、意识和运动等生理功能的神经系统,这是人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随着认识的发展而认识到的,所以叫做识神,就是关于意识的神经系统及其生理功能。

西方体育注重运动系统功能的锻炼,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在于增进和提高人体的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则注重养内。所谓养内,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及所有生命基本功能的脏器系统都要得到合理的运动锻炼。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独创了一套对神经系统进行训练和锻炼的静功、内功及两者相结合的运动方式。

所谓静功,就是调心,主要是对大脑机能进行整合锻炼,以保持大脑处理信息的健康与活力。其主要运动方式是调息入静,把呼吸调节到“纳唯绵绵,吐为细细”的状态,并使大脑处于“关门盘心”的状态,进而使大脑细胞在自我静态控制下自我复原、修复和自由思维活动。而内功则注重于植物神经及其调控的脏器的功能锻炼。其主要方法是在调息入静中运用腹肌收缩,形成腹式呼吸。其作用首先是推动腹腔内的脏器进行内外摩擦,促使脏器蠕动,相互刺激,以增强脏器的活力,促进体液流转,强化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等功能。其次是按摩刺激肾上皮质等腺体,激活各腺体分泌各种激素的机能,加强对体内各种细胞的活动程序、状态、活力等进行监督、调整的能力,以保证生命体的内部协调。两者结合的运动方式,就是静动与内动相结合,在半入静状态下进行由意念领动的肌肉收缩运动。

3.结语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主张凝练内在的生命深度,注重调动自身体内潜在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内省力的高度发展,主张节欲,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不受伤害,体现了“物极必反”的中和思想;讲究精神修养,始终奋斗不息,体现了养生而不苟生的精神,因而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黄力生.东方养生学[M].北京: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出版社,1990.

第8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中医养生传统保健运动保健学一、引言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现在已为世人所公认。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运动就已经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在运动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当今人们的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吕氏春秋・尽数》中明确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涵

1.中医养身的文化内涵。我国中医养身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西汉年代就出现了引导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但在我国最先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术》,其又源自《老子》“撮,养也”,意思是保养自己的生命,让其健康益寿。而中医传统养生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经过历史选择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推拿按摩术、传统武术、吐纳术等。

2.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在关联。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根本,涉及哲学、科技等诸多学科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健体魄、预防疫病、延年益寿。在健身理念上亦有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但传统保健运动在方法和实践上,和中医养生一样博大精深。所以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应相互汲取营养,取彼此精华并充实发展,逐步完善。

三、运动保健的生理作用

1.平秘阴阳的作用。根据中医学“阴阳互根”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意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身体健康的维护,是由机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保持阴阳能动的平衡来维持的。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即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和畅,人的生命活动旺盛,也就不会生病。运动保健的作用就是以其运动形式和手段的不同,来求得阴阳的平衡。

2.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和血及其在体内的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气血通畅,生命活动就得以正常进行;气血失调,就发生疾病。运动保健是通过运动肢体来促进体内新旧气血交换,即新陈代谢来调和气血的。

3.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抗御外界病邪人侵的力量,叫“正气”,同时又把体内存在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用进废退”学说或运动生理学的“超量恢复”学说来看,运动保健是培育正气的有效方法。

4.强健筋骨的作用。体育锻炼的独特作用,就是使人的体格强壮,各种器官功能良好。由于运动的刺激和供血量的增骨骼的硬度和弹性得到了维持,使肌肉组织中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膜变厚,肌纤维增粗,筋骨强健。

5.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华佗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四、运动保健按摩的作用

运动保健按摩有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时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排泄代谢物;促进精神振奋,克服机体失调,进而防止运动伤病的发生等作用。实践证明,运动保健按摩对于运动者,在维护和提高健康体质和保护良好的训练和竞技状态,增进和发挥潜在体能,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显示了特殊的功效,也引起国内外体育界及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1.运动前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运动者在训练或比赛之前,某些器官就已发生了变化,如心跳加快、收缩压升高、肺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加等。这种状态,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赛前状态。一般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进,赛前状态的反应就越明显。当运动者处于不良的赛前状态时,就会影响体能及技术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赛前过度兴奋,会导致赛前焦虑,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运动前按摩不仅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精神情绪,尤其能够调节神经精神状态,以适应运动实践所要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能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活动,保存充沛的体力,发挥最大的运动能力。

2.运动间歇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运动和比赛间歇,所消耗的能量便开始有所恢复。只是恢复的快慢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在运动间歇时,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和局部肌肉,可以取代单纯的消极休息。及时消除机体的紧张和疲劳,保持良好的状态,加速完成对后阶段运动负荷的准备,这是现场的淮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交替结合。运动间歇按摩应根据运动项目技巧的特点和间歇时间的长短,结合环境条件拟定按摩方法。通常可以不受规范程式的限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以局部为主操作,着重于运动负荷较大的组织与部位。手法强度宜轻快、柔和,用量宜少。

3.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又称恢复按摩。运动是人体内物质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在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后,通常会出现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状况。其一,大量耗力,过度劳累,主要表现在全身和局部肌肉酸痛、韧带痉挛等。其二,大量耗神,过度兴奋,主要表现在心神不宁、精神紧张、失眠、头痛、纳呆等。运动后按摩要注意全身系统按摩和主要运动部位局部按摩的密切结合,根据不同的运动,着重于负荷较大的器官的部位。对极度疲乏的运动机体,可以施行全身系统性的恢复按摩,可利于机体全面消除疲劳和紧张状态,迅速恢复运动能力。手法强度和用量的掌握、手法操作规程的选择,都应个别对待,即根据其所表现的疲劳程度和紧张状况酌定。通常以轻柔缓和手法为宜,一般在晚上睡觉前2小时内进行,每次约半小时至一小时。

参考文献:

\[1\]王政,陶玉流等.肥胖大学生有氧运动处方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28(1).

\[2\]卢红梅.试论人体运动科学化运动科学大众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陈秋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和独特风格\[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9):25-27.

\[4\]王宏伟.保健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58-61.

第9篇: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

“好男儿志在四方,勇往直前不怕风和浪,要带着那梦想去远航,乘风破浪驶向成功彼岸。”

56个民族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这其中就包括他们自己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国人熟知的蒙古族的摔跤、壮族的抛绣球等。当然,自然少不了国际上耳熟能详的中国武术。所以,填报大学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展露技术、彰显志向的好选择,更是背负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使命。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这些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教学、训练、科研、竞赛、裁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课程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专项理论与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

该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大多进入体育产业、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练、保安、教师和其他社会急需的体育工作。

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校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集美大学等。

【填报指南】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作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规范研制的牵头单位,拥有全国唯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

书法的古典美,是它的灵魂。要不然,为何它流传这么久?踏过了这么多春秋?书法的遒劲美,是它的姿容。要不然,为何它那么惹人爱?那么让贤人为其折服?有人曾这样称赞书法:“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群龙墨海翻飞浪,羡煞雏鸭翼欲张。”

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我们曾为书法大家们的艺术所倾倒,我们曾因书法的魅力而留恋,我们也曾幻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在墨海中做到风生水起。但是,你可能并不了解,你的爱好,在这一刻也许会成为你梦寐的专业。书法学属于二级学科,面向全国文理科招生,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篆书、隶书、楷书、篆刻、行草、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书画鉴定概论等基本课程。但是,要想成为名噪一时的书法大家,只靠学习基本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依靠天赋和兴趣,更重要的就是要勤于练习。

该专业毕业生可以到书法艺术专业团体或研究机构从事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或进入出版社、电视台、设计单位从事美术编辑、设计、刊物创办、书刊出版和相关的书法艺术节目主持工作。由于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开设书法课程,因此各级学校对书法老师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多,做一名书法老师也是不错的选择。

【填报指南】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学分书法与篆刻和书法学与教育两个方向。书法与篆刻方向的考试科目:书法临摹与创作、篆刻、古汉语。书法学与教育方向的考试科目:书法临摹与创作、篆刻和古汉语。

中国画又名国画,包括水墨画、墨笔画、 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源起古代,以早期的象形字为基础。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悠久的历史,无与伦比的画艺使中国画成为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中国画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收藏和观赏,中国画的写实写意更是激发古代诗人的灵感,间接带动古代诗歌的繁荣。唐代诗人杜牧曾在《屏风绝句》写到:“屏风周P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诗画自成一体,正所谓“画中有诗”。

大学中,中国画的专业教学以中国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为本,传统课的核心是创造性地领悟中国意象美学的内涵;写生课的核心以体验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为基础;创作课的核心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人文美学的新境界。多数院校的本科生以一二年级教学为基础课程学习,学习掌握传统绘画技法,体悟传统美学精神。三年级分别进入水墨人物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四个专业方向学习(学生自愿选择专业方向)。四年级进入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

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速写、中国古典诗词、中国画论、透视、解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篆刻、创作都是中国画的必修课程。但学习中国画并非只对一种画系进行钻研,“知己知彼方能大放异彩”,所以该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与其他画种互补,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创造美的心灵更是重中之重。

毕业生适宜在美术创作部门从事中国画创作工作;在各级美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各级艺术馆、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或美术普及工作;在出版社和报纸杂志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虽然现在中国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民文化素质稳步提高,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中国画在海外也享有颇高赞誉。因此,国画的瑰宝地位不可动摇,凡是只要你肯认真学,没有什么做不到。

【填报指南】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美术学类)的考试科目为素描、速写和书法创作。其中素描和速写工具只能使用黑色铅笔、黑色炭笔、橡皮。

中国美术学院:根据四个专业培养方向,即中国画人物、中国画山水、中国画花鸟、中国画综合,依托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林风眠(中西融合)两位先生的学术主张,在教学上实施两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报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有两种考试方式,即:第一种,素描、线描、速写;第二种,造型基础、命题创作、书法。

传说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到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他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感觉轻松了许多,这几片神奇的树叶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茶叶。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支”。

说到茶学,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被誉为“茶仙、茶圣”的茶学专家――陆羽。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那么如果陆羽穿越到现代,他是否愿意报考茶学这门专业呢?那也只有等他穿越过来才知道。

该专业主要学习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茶树栽培与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机械、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基本理论课程。但是,学习了理论课程仅仅是一点皮毛,要想精通还得实践。看到土壤学和茶树栽培与育种学这门课程没有?这是在为种茶打基础呀!所以该专业的同学们真的是要“品得了极品,种得了茶树”。当然,学习茶学对同学们的最大馈赠就是可以“天下好茶随便喝”,这样的馈赠,你会被诱惑到吗?

目前,茶叶行业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据统计,我国约85%的人都饮用过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更加追求一种对生活的享受,饮茶、品茶已经成为许多人首选的享受方式。同时,社会的日益发展,养生节目的火爆使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何“养生”几乎成了全民话题,这也给养生茶、保健茶带了不可估量的商机。近几年来, 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进入广阔的东、西欧市场,茶叶贸易的前景逐年看好。所以,茶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