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范文

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

第1篇: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范文

一、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重效率的校长队伍,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全县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人事股在2009年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上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在总结2009年、2009年中小学校长公开竞选以及*中学公推公选等办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竞聘和公推公选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套适应我县中小学校长聘任的机制。今年,在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班子上,要把那些思想进步、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善于管理,有改革创新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并逐步解聘不合格校长,进一步优化校长队伍。

2、继续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坚持校长培训制度,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要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省市校长培训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高中校长,幼儿园园长赴省培训学校、初中校长赴市培训学校参加培训;结合教师进修学校,继续做好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布置、组织好小学校长、教务处主任赴沁阳永威学校轮训。办好新任小学校长的资格培训。积极联系外地办学先进单位,组织我县部分小学校长赴这些先进学校挂职锻炼。要逐步建立校长述学制度,每位校长在进行工作总结述职时,要述学,要有专门的述学材料和学习笔记。

3、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校长说校”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今年的

“校长说校”仍然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办法,对在“校长说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同时,开展“副职说配合”活动,今后校长的人选主要在表现好的副职中产生;启动“校长说课”活动。

4、加强校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化,本着客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认真的考核评估,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重实绩,认真严格,不搞形式。通过考核,促进校长素质的尽快提高。实行考核评估内容具体化。要采取领导考核和民主测评相结合,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听汇报与查资料看实绩相结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校长进行认真的考核评估。实行分类考核,区别对待。全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极不平衡。因此,对校长要实行分类考核,可分为:城区、农村及农村偏远三类,实事求是,以类定级,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广大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全县的办学水平。实行考核评估结果公开化。考核评估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综合分析,写出书面专题报告,印发全县,进行通报,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校长评优、晋级、晋职、聘任、辞退、解聘的重要依据。对于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其中有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声誉的校长,推荐上级表彰。同时广泛宣传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和办学经验。对考核不称职的校长给予通报、戒勉,限期整改或免职;对因工作失职,或,给国家、学校和群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校长,视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完善教师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制度。充分发挥城镇优质教师资源优势,采取有效办法支援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城区中小学校以及广大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支援农村教育,形成支教工作的长效机制。顶岗教师原则上根据派出支教教师的数量等额安排。今年,将安排城镇学校教师50余人到偏远农村小学支教。

2、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逐步完善学校合理的层次结构。在乡镇各个小学中,实施

“走教”办法,即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师,在本校工作量不足时,可兼任几个小学的课程。加大对英语、音乐、美术等短缺教师的招聘数量。建立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工作制度,优化农村教师年龄、学历结构,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在高中实施全员聘任,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制度,逐步优化高中教师队伍。

第2篇: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以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教师培训

1.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配合全市“名师名校长工程”,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快区级“名师”人选的选拔培养工作,组织名师人选课堂教学论坛,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启动新一轮骨干教师选拔评选工作。对已认定的骨干教师,分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督导,引导骨干教师开展教育理论研读和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加强中小学骨干教研团队建设。

2.开展整体建构说教材达标活动。引导教师熟练把握课标、教材、考纲,使教师能够准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月份在全区开展“整体建构说教材”全员培训,7月份进行达标验收。

3.稳步推进全员集中培训。以学科为单位,由教研员负责实施。每学年安排2天,通过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保证16学时的课堂教学研讨。各学科应高度重视培训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走培训工作专题化和系列化道路,实现培训活动的多重效益。

4.青年教师培训。组织新上岗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熟悉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接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听取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各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由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对其进行帮带培训。

5.班主任培训。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采取专题讲座和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的形式,重点针对中小学留守生、学困生、心理障碍生等问题,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着力解决好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6.幼儿教师岗位培训。认真落实《__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__-2014年)》,采取集中培训、网络研修、继续教育培训、园本培训等形式,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7.教师基本功培训。举办中小学教师基本功骨干培训班,并在全区、学校范围内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以赛代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8.学历进修培训。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与全国知名师范类高校联合,通过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脱产进修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二)校干培训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名校长”人选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名校长”培养力度。

2.选送优秀校干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组织优秀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先进地区、名校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组织高中和初中校长参加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选送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组织的提高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跟踪考核工作。

3.中层干部培训。配合市教育局组织的学校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培训,重点做好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和总务主任培训,强化学校中层干部主人翁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4.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培训。举办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和提高培训班,确保全区小学校长持证上岗。

5.举办校长论坛。交流管理经验,提高校长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

(三)校本研修

制定《校本研修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校本研修的管理。各学校要根据教师需求,制定校本研修方案,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努力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反思的校本培训机制。加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构建特色明显、内涵丰富的校本研修模式。

三、工作措施

1.经费保障。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要求,协调制定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确保教师教育 经费占公用经费的5%比例予以落实,并逐步提高标准,实现免费的教师教育。

2.加强调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培训在内容、方法上更具有针对性,在安排上更具有灵活性。

3.以赛促训。结合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及时为中小学教师搭建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提高培训实效。

4.严格学分登记。做好全区2013年中小学教师信息采集和继续教育学分录入工作,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实现继续教育证书学分登记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3篇: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范文

20*年,我区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优质教育基地,打造*教育中心”为目标,以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依托,以提升教育软实力为着力点,用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统领工作全局,结合年初工作思路,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突出三大重点,塑造了教育新形象

1、展示亮点,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教育创新卓有成效。举办了“中国教育改革实验区(*)”第一轮课题结题鉴定会暨第二轮课题开题论证会;开展了“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改革”观摩课活动;在“21世纪校长高级论坛”上我区“区域推进学校效能评估的研究和实践”作了交流;10月,向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汇报了“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的*教育改革”实验区阶段性成果,并对下阶段的探索提出思路,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编著了近40万字的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发展》一书,全面总结了近四年来*现代学校制度实践探索的成果;出台了《*区中小学效能评估体系》,并在全区中小学普遍实施。我区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央教科所授予“国家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先进实验区”荣誉称号,开展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2)中考高考再创佳绩。不断加强“三考”的研究工作,完善了《*区高考进步奖励办法》,中考高考再创辉煌。20*年,全市四个省级首批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我区的平均分、及格率、高分段人数比率分别高于四个实验区平均值的19.84分、6.5%、3.34%,均居全市第一。高考的各项指标稳步上升,全区高考上线学生3301人,上线万人比为68.24,位居全市首位,比全市平均值高出12.65;纯文、理科上重点人数259人,比20*年增加20人,上重点线万人比为5.69,全市第三;全市文、理各前10名中,我区占4名;艺术体育等上本科线人数为269人,比20*年增加47人,实现了“三区第一,全市三强”的目标。

(3)免学杂费工作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杂费工作是区政府20*年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我们把全面推进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杂费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出台了《*市*区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实施方案》,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加强监督检查,认真统计与核实全区学校免杂费学生人数,确保免杂费政策落到实处。经过半年努力,全区共发放513万元资金,对4649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切实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4)名师工程全速打造。切实加强对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推荐工作,20*年共有3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至此,我区已拥有11位省特级教师,按专任教师比例计算为全市第一。认真做好省、市教坛新秀推荐评选工作,经过严格考核,3位教师被评为省教坛新秀、6位教师被评为市教坛新秀;同时,向市里推荐了9名市名师名校长。目前,我区名师名校长已经达到36名。修改和完善了《*区星级教师管理办法》,开展第十二届星级教师评选活动,20*年共增加星级教师51名,至此,全区共有星级教师626名。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20*年共引进外地教坛新秀等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8名。提高了校长岗位职级津贴,调动了校长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了区特聘教师制度,狠抓名师下乡支教工作,扎实做好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和区星级教师下乡支教及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工作,充分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5)教育执法评议成效显著。坚持依法治教和认真履行教育行政执法职责方面有了新的进展,重点抓了人大对教育行政执法评议工作。专门成立了接受评议领导小组,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切实开展整改活动。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并视察中小学校园,为教育献计献策;分别召开南片、北片、城区片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整改意见;先后在*二中、下陈中心校开展教育“恳谈日”活动,倾听基层教师心声;相继出台了《*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暂行办法》、《*区农村现代化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等五个政策性文件,圆满完成了人大对教育执法评议工作,并受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的好评。

2、透视焦点,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

(1)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20*年,预计教育事业总支出5亿元,其中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拨款达到21285万元,比上年增长9.15%。教育附加收入达到3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93%。人民教育基金收入达到2355万元。20*年,专门调整、完善了教育拨款政策,确保了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绩效。同时,顺利地接收了*发电厂子弟学校,平稳地移交了界牌中学,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

(2)加强了管理监督力度。对学校资金的使用进行了审计,完善了教育经费使用制度。20*年,共对62所学校、幼儿园的财务进行了专项审计,对部分学校的审计还委托社会中介进行。积极配合区审计局对我局的经济责任审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全局上下认真剖析,并根据审计要求,逐项抓好整改,有力地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加大“一费制”的宣传和监督力度,坚决遏制教育乱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健全了收费公示制和教育收费违规追究责任制,加强了对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以执行“一费制”和公办高中“三限”政策为重点,对学校财务及收费进行定期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3)加快了教育集团组建力度。20*年,创办了*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区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提升,认真落实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面向市场,接轨就业,普职比继续保持1:1。区职业中专顺利地通过了市中等职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评估。整合优质幼教资源,鼓励幼儿教育集团化,20*年,相继成立了时光、苡君、幼艺三大幼教集团。职教、幼教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和优化。

3、关注热点,加强了教育管理

(1)加强了学校安全工作。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区70%的校园达到了浙江省“平安校园”创建标准;20*年,先后召开全区性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和安全紧急会议4次,周密部署学校安全工作;加强学校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开展了“三个一”暑期安全教育活动;举办“全国第五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实行学校交通协管员制度;编发《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对学校附近的江河池塘设立安全警示标记;实施“家校通”工程,为学校、家长联系搭建信息平台;开展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和校园安全大排查,开展学生接送车专项整治。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有2所学校成为浙江省食堂卫生等级量化管理A级单位,有37所学校被确定为各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狠抓了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抓宣传,定标准,重实践的原则,多措并举开展德育工作。召开了“生态德育”工作座谈会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座谈会;对全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教育,开展了军训、主题班会、模拟防空演练等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纪念胜利七十周年的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演讲赛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召开区青少年树立社会义荣辱观誓师大会;开展烈士陵园扫墓活动、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德、爱心、诚信教育等;召开“德育导师制”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德育先进评比工作,做好团队工作,成功举办了*区第三届少先队鼓号队检阅活动。

(3)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以“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评选出“十佳师德标兵”,组织了9场、有4000名教师参加的“十佳师德标兵”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大力弘扬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举办了*教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档次最高的以“健康、快乐、和谐”为主题的庆祝教师节千名教师大合唱活动,营造了团结、合作、竞争、和谐的良好氛围;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带生行为,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各中小学师德专题培训;20*年评选出各级各类先进个人98人。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推行教代会票决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凝聚力工程建设。

(4)完善了教育行政监察工作。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纪律监察工作机制,开展对基建招投标、物资采购、人事、招生等热点敏感问题的行政监察,加大了政务、校务公开力度和、查案力度,受理直线电话和件267件(次),按时报结率100%,满意率99%,无督办件发生。认真组织了“两会”议提案答复办理,20*年共收到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共41件,完结率、满意率均为100%。加强对各类招生、考试的过程监督,严肃考试纪律,确保录取工作规范、有序。出台了《*区教育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部署会议,立足自查自纠,在全区各学校、局机关各科室全面开展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

(5)加强了理论学习和教育宣传工作。狠抓局机关干部的素质提高,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机关干部“自由论坛”学习制度。加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意识。制定了《*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勾勒*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教育新举措、新成就,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宣传信息工作会议,确保教育信息及时地完成;改版了*教育门户网站,共报发信息890条;编发《*教育》简报13期;出色完成向区级各部门的信息上报工作,荣获区政府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强化社会宣传工作,分别在人民政协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信息报、今日早报、*日报、*商报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新闻、通讯和调研论文文章共52篇,在*电视台开辟《*教育》栏目6期,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编印*教育画册,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的新形象。

(二)构筑四大平台,提升了教育综合实力

1、师资提升平台。建立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和考试;加强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规范教师档案管理;加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组织了277名新教师的见习期培训,141名已毕业转正。抓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组织了以“回顾、展望、创新、提升”为主题的暑期校长读书会,发放《三特丛书》,举办了首届校长论坛,有15位校长走上讲坛,就如何“发现教育理想,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作了演讲,聘请了浙江大学、省教科院3位教授作点评,有力地促进了校长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37名校长后备干部进行为期1年的岗位培训,选送12位中小学校长到上海、江苏等名校挂职锻炼;加大了对校长班子考核调整力度,共调整充实了44位中小学校长班子成员。支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大幅提升,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分别达到99.95%、99.51%、96.78%、85.89%;高一层次学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8.71%、72.65%,居全市首位。

2、素质教育平台。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体艺卫工作的开展;顺利通过了省体艺卫工作专项督查,编制*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建立实施素质教育评估导向机制;成功举办区第十五届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举办*区首届中小学生体育节;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组织工作,荣获“*区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称号。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市第一中学承办了浙江省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1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4人;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赛区),共有5名学生获奖。加强中学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浙江省初中科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二等奖3人,全国物理竞赛获奖5人。

3、新课改平台。以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新课改活动,组织了28次学科培训,开设了16个学科专题讲座,调研了18所小学和13所初中新课程教学。出版了四期《课改动态》,组织召开了校本教研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经验交流会。加强课题研究。目前区级立项113项、市级立项36项,送省级立项8项。其中《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的*教育改革》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研究”结题成果评选中被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办精办好《自主教育》和《*家教》刊物,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4、现代装备平台。重视教育装备投入,促进教育装备现代化。20*年共投入620万元采购教学仪器及电教设备,新增学生课桌椅4220套,新增多媒体设备358套(其中简易85套),新增计算机610台。到目前为止,全区中小学拥有多媒体设备1100套,拥有计算机6900台。多媒体设备基本普及到每一个新课程教学班;学生数与计算机数的比达到10:1,基本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夯实五大基础,提高了教育美誉度

1、夯实幼教基础,实现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全区每一街道(镇)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17681人,入园率96%,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幼儿园“结对帮扶工程”的若干意见》,完善城乡结对帮扶制度。加强了街道(镇)中心幼儿园建设,6月份在花园中心幼儿园召开了“街道(镇)中心幼儿园管理现场会”。召开“亲子活动”暨托班教学活动现场会,拉开了*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序幕。积极开展示范性幼儿园的争创活动,省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市示范性幼儿园达到7所。开展试办幼儿园的全面检查,关闭7所违规开办的村完小学前班。

2、夯实义教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发展战略,巩固了“两基”成果,基本达到高标准。强化了学籍管理,我区学校学籍管理被评为浙江省学籍管理先进集体。完善了质量监测体系,启动了城区小学教学质量抽考备案制度。加强示范性学校创建,已有11所学校被评为省、市示范性学校。狠抓了“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校舍隐患”排查工作,启动省定食宿改造工程项目,全年投入资金2200万元,完成田径场、改厨改厕、硬化绿化等基建项目42个;“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152万元,发放营养餐券781张,义务教育券9983张,资助面达到10.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81%,巩固率达到99.98%。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由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

3、夯实高中段教育基础,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实施高中入学成绩准入制度,设定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积极推进高中新课改,组织校长、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制定实施了《综合高中分流奖励办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初升高比例达到98.32%,比2000年提高29.7个百分点。全区拥有高中段学校15所,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高中增加到5所,已基本形成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齐发展的高中段教育新格局。

第4篇: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为全县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工作任务

(一)名师名校长工程

1、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名”工程。做好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培训工作。继续举办优秀教师、优秀校长高级研修班。计划20*年4月开班。优秀校长研修班约30人,初中语、数、外优秀教师班60人。以上两个班的培训内容为教育理论、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技术能力等内容。主要培养方式:实行研修导师制,组建专家指导团,为培养对象进行专门指导;送出去、请进来,组织专项理论学习,听取国内高层教育专家举办的学术讲座;开展网络研修提高理论素养;组织培养对象去高校或教改前沿地区研修学习;组织培养对象到境外短期培训,拓宽视野;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以多种形式组织培养对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的示范和展示活动,举办名师“网络沙龙”、学术论坛,进行案例分析,组织名师讲师团等。

2、打造骨干教师队伍。举办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及初中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班各一期,每期50人。

3、搞好校干培训工作。强化校长培训,做好新任校干的岗位培训。举办校干提高培训及高级研修班,选送一批青年骨干校长到苏南学校挂职锻炼。继续选送优秀校长到国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培养一批省市县名校长。

20*年全县校干培训主要活动安排

序号

班别

开班时间

学习时间

1

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

4月

3年

2

中小学校干任职资格培训班

已开班

1年

3

幼儿园园长培训班

9月

半年

4

学校管理专题讲座

4月、11月

两天

(二)专家引领

1、20*年5月,聘请海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柳夕浪作《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专题讲座;聘请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作《校园文化建设》报告;聘请海门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作《名校创建》报告。

2、20*年10月,聘请《人民教育》编辑部管理室主任任小艾做《班主任管理艺术》讲座;聘请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江苏省名校长杨瑞清作《赏识教育》讲座。与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联系,聘请国家或省级名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或上示范课。

(三)骨干示范

1、发挥名特优教师的骨干示范与辐射作用。以《*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人才资源库》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全员培训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凡列入人才资源库的我县市级以上(含市级)骨干教师每人须准备一个专题讲座和二节示范课,县级骨干教师每人须准备一个专题讲座和一节示范课,在20*年4月15日前把准备的讲座、示范课题目报培训部备案,以备全县各单位根据需要选聘。

2、借鉴省教育厅、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市(县)的成功做法,创造条件,组织开展“送培到镇”活动。(1)活动形式:主要有名师讲座、成长故事和经验分享、优质课观摩、评课与分组对话、学术报告等。(2)活动安排:每次活动之前由培训部和当地中心校联系,共同确定开设讲座与示范课的人员、内容、地点、使用班级、参加人员等具体事项,制定详细的“送培到镇”活动方案。具体日程安排如下(各镇中学另行安排):

时间

单位

时间

单位

时间

单位

4月

张庄中心校

5月

城镇中心校

10月

河口中心校

4月

龙固中心校

6月

张寨中心校

10月

安国中心校

4月

五段中心校

6月

杨屯中心校

11月

栖山中心校

5月

大屯中心校

9月

敬安中心校

11月

鹿楼中心校

5月

胡寨中心校

9月

魏庙中心校

12月

朱寨中心校

(四)读书活动

在借鉴20*年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20*年每位中小学教师和校干至少精读两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为必读,一本为选读。教师必读书目为《课堂教学临床指导》,要结合教学实践写出心得和教学反思,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并选出较好的在《*县教育》发表或推荐到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各镇中心校、镇中学、县直学校可组织读书报告会,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在此基础上组织读书报告会,并进行评比、奖励。8月份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统一命题,各镇(中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县直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教师选读书目:由教研室提供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读书书目(见附表),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需要自己选择。教师所选书目由各单位联络员汇总后报培训部备案。校干必读书目:《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8月份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组织校干集中统一电脑比赛。校干选读书目:由校干本人结合自身成长和学校发展需求选读,报培训部备案。教师和校干读书要有计划,各单位对教师和校干读书要多采取激励措施,并及时进行阶段性检查,使读书活动不再流于形式,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享受。

(五)班主任培训

依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联盟、江苏省教师教育网、徐州教育网等班主任培训平台,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主要在暑假期间开展在岗班主任全员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等专题培训,使我县中小学班主任做到全员培训、持证上岗。

(六)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0*年力争我县中小学教师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初级)的达60%以上,其中校干认证率要达100%,培训部12月份对校干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认证过关情况进行全员检查。

(七)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要突出一个“实”字,真正做到研训一体,把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结合起来,把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信息技术培训。对全县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他们学会文字编辑处理,上网查找、下载教学资料,接收、发送电子邮件,制作课件等基本操作。5月底由各镇(中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组织考试,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进行巡视,并组织开展课件制作等竞赛活动。

2、认真开展中小学教师观课、议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在中心小学、初中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活动(磨课),高中开展“磨题”活动,磨课程序是:活动策划分解落实任务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磨课教者反思改进教学第二次上课(置换上课)第二次磨课教研组集体愉悦活动交流磨课心得活动总结、撰文投稿。活动流程及每学期活动次数可结合本单位实际灵活把握,做好活动资料的整理工作。

在磨课的基础上,各镇中心校(中学)在10月底前至少开展一次教师全员优质课评选活动,评出等第向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推荐;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将在11月份组织全县优质课评比活动,并把获奖优质课教案挂在*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网站上,供全县中小学教师学习。

3、深入广泛开展教材教法全员、全面培训。通过教材教法集中辅导、集体备课、看录像、案例分析、循环说—观—议课、教学经验交流、网上学习等方式,力争使每位教师掌握课标,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法,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全面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网络培训。充分利用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江苏教师教育网”(http//)“徐州教育服务平台”()“*县中小学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网”()等中小学教师培训专业网站的免费资源开展培训。

加强我县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省、市、县各级名优教师和各学段、学科中心备课组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他们整理出的专题讲座、优秀教案挂在我县的网站上,供我县中小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

加强对网上培训的管理,县教师与学习资源中心电教部负责对网上培训的设备、技术支持监督管理考核工作。

(八)加强检查与指导,规范校本培训活动

1、指导各单位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20*年各单位校本培训要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全员培训,分层设计,按需施训,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培训要增强针对性: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要,围绕着本单位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特别是薄弱学科、薄弱年级教师的现实需求,科学设置培训目标和内容,精选及开发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2)培训要突出实践性:围绕教师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校本及网络的交互活动、优质资源服务共享,并以专家或骨干教师引领、培训者助学、同伴互助等手段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把学、练、评、改、赛、考等形式有机结合,扎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3)培训要体现创新性:根据单位现有条件,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以前瞻性、实效性、发展性和降低培训成本为目标,不断创新培训形式。(4)培训要强化实效性:实行培训计划申报备案、培训准入、评估考核制度,强化培训过程的管理,根据本单位教师的学科、学段特点,分类分层,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严格培训考核,把“考”与“学”“练”“评”“改”“赛”等形式有机结合,“以赛督考”,“以考促训”“以训导练”“以练引学”。考核有计算机或书面考试技能测试、成果考评、成长记录等多种形式。

2、进一步加强对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检查、督导。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在上半年、暑假期间和下半年进行三次集中检查,平时不定期抽查部分单位的校本培训情况,督促各单位校本培训能按照计划正常、有序开展。

第5篇: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领导 校长 有效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当人们热衷于讨论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时,焦点大多指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习惯于将校长定位于行政管理者。但是,学校是教育单位而非行政单位,校长身为学校的领导者,若只处理行政事务,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能力,将难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是一校之魂。校长并非唯一的教学领导者,但却是最核心的教学领导者,在教学领导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本身对教学领导的重视,以及教学领导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品质的改善。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其它活动都从属于这一基本职责;而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进行探讨。

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概念

教学领导(instructional leadership)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规划教学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视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达到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1]完整的教学领导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教学领导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观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微观教学领导者是教师。

校长教学领导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6年美国的《柯尔曼(Coleman)报告》,该报告根据4000多所学校的645000名学生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当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不仅使学生的成就和表现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也促使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有效学校(effective school)的研究,发展成为“有效学校运动”(Effective School Movement),该运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应该强调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和功能。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effectiv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of principals),主要是指校长掌握人们期望他所具备的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学创新,明确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教学,整合学校的课程方案,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致力于构建共同愿景与教学目标,统整校内外教学资源,发展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增进学生学习效果,有效提升学校效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2]

二、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虽然是近年来从国外引入的新概念,但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也扮演着教学领导者的角色。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也是学校的当家人、教师之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以及对外联络者。[3]

(一)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前,全国各地的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先进经验层出不穷,校长的教学领导主要突显出以下特点。

1.制度性

校长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教学规章制度的要求全面、有序、实用,包括备、教、研、辅、批、考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师、教研人员、教辅人员的职责规范,各类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等。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且逐渐具备更多的弹性,实践证明,僵化的制度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此外,校长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能及时对规章制度做出调整。

2.计划性

开学之初,校长教学领导的重点是督促编排课程表、发放教科书、核定师生的名单,以及制定相关计划,如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计划等。期中,校长主要安排各项检查和中期评估活动,包括备课检查、中期教学质量评估、教研检查等。学期末,校长则重点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总结,包括课堂教学总结、教研工作总结、期末考试以及考试质量分析等。所有这些工作都按照计划进行,教学领导的计划性在教育教学程序的链条上环环展开。 (二)不足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各学科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许多新理念,诸如课程管理分权化、课程结构均衡性和综合化、课程目标生成化、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实施开放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以及教学民主、多元文化、回归生活、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关爱自然、终身学习等理念。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学校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领导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工作逐渐显露其不足。

1.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

学校具有教学和行政并行的特性,但应以教学为主。在现实中,校长大多以行政领导为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是由政府任命的行政职务,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而忽视了校长的其他重要角色。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校长。但当前校长无个性、学校无特色的事实却不可否认。教学领导的缺乏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的薄弱,也就没有了与其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相生长和发展。同时,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充斥了校长的时间和空间,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没有高度和弹性伸展空间的行政领导形成两种学校管理状态:或维持型,推着干;或事务型,事必躬亲,变成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4]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和行政领导者的区别详见下表。

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校长

作为行政领导者的校长

尊重教师和学生

认为尊重教师和学生有损自身的尊严

担任学校教学领导团体的召集人和负责人,促进团体工作和学校教学的有效开展

不担任学校教学领导团体的召集人和负责人,不重视团体工作和学校教学的有效开展

每周上课

不上课

行政工作以支持教学为主

要求教师配合校长的行政工作

以教育教学的专业理念为指导,依照民主程序决策,有讨论的习惯

不遵循教育教学理念,奉承上级,对教师和学生傲慢,决策缺乏民主和讨论

2.教学领导的形式主义倾向

部分学校的校长在教学领导过程中做表面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当前,一些校长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办应试教育”。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组织了大量的“观摩课”、“示范课”、“活动课”和“研究课”等。这些课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感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其密切程度让人惊叹,也让人心存疑虑,更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原因是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失去了师生教学相长、苦乐共存的真实性。

3.教学领导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许多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教学领导的方法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评价的“大一统”式教学领导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领导,早以不适合当前提倡和尊重创新与个性的需要。教学领导方式的落后,还表现在校长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例如,对教师的各项工作暗地严密监控。如今,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权利。我国中小学校正提倡“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需要了解人、尊重人和发展人。

4.教学领导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一些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系列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朝令夕改、“一朝天子一朝臣”等不良现象。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发展目标,校长一般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重点学科领导较多,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领导者迷失方向感,缺乏领导目标。

5.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

学校内部的教学领导者主要包括校长和教师。传统的教学领导体系突出自上而下的领导,即校长领导教师;而缺乏自下而上的领导,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领导,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组织的开放性是其维持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领导若要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力,必须加大其开放性,也就是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领导,也重视自下而上参与领导,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领导工作。在一些西方国家,教学领导体系已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与阻隔

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学校外部的因素,如政府、社区、家长、社团的影响等,又有学校内部主要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其中,校长在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能力的提高。面对校长教学领导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倡发展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能力。校长要顾及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要承担新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果校长仍然只关心升学率,或仅仅重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工作,缺乏改革中有效教学领导的能力,就很难保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

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具体而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主要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发展标准

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必须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统整课程和教学的相关事宜,并将行政管理和外界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合理调配教学时间,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人员和设备支持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运用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师成长标准

校长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研修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并努力安排各种有效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环境。校长还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智能,积极关注和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形,时常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解决教师遇到的教学困难,协助他们改进教学工作,不断发展和提升专业水平。

3.教学文化标准

教学是一个有机组织体,在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校长、教师和学生会有较高的意愿去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文化赋予组织变革的力量,以持续改进自己。领导的变革并不是来自精心设计的组织机构、精心制定的管理计划和控制、优美的理性计划模式、熟练表述的领导策略,它是领导者触及别人心灵的能力,提高人的良知,赋予事物以某种含义,唤起人的热情,这才是力量之源。”[5]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必须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为教学提供合理的信念支持。

4.教学环境标准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是一个校长同学校教职员工、校外社区和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校长要成为一位拥有开阔胸襟的领导者,以一种共同参与和积极沟通的态度,与校內外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工作成效的团队,使每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促进教学的发展而努力。校长应该建立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纪律,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家长和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

5.伦理道德标准

校长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才能够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校长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为关怀原则和公正原则。关怀原则涉及到校长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以及伴随这些关系的责任感,包括教师、校长与校內外环境的关系。“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而不是一套特殊行为。”[6]这一原则赋予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的权力。校长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决策行为,学生的尊严和潜力得到重视,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校长的公正原则涉及到师生个人与学校团体所做选择有关的公平和公正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校长成为学生的支持者,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在校长公正原则的伦理道德下,学校制定以公正形式履行的公平政策。“为在学校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学校团体必须对学校结构特征中的那些反人性的东西进行不断的批评。”[7]

(二)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阻隔

萨乔万尼(Sergiovanni,1992)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认为:“领导这个话题代表着社会科学莫大的悲哀”。20世纪,“绝大部分领导研究只是停留在研究决策的风格和水平、下属满意程度的结果评估、个体的顺从与表现、组织的效能等方面。”[8]21世纪,校长教学领导的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压力、问题、挑战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诸如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革新和学校发展定位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校长,只有了解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更好的应对与发展。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也面临着各种阻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领导观念的干扰

在整个领导领域,包括校长的教学领导,一方面人们逐渐习惯把领导视为行为而不是行动,视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心灵方面的因素,视为与人有关而非与理念有关的东西;另一方面,人们过度强调了科层、心理、技术和理性的权威,而忽视了领导的专业和道德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校长没有对传统领导观念革新的勇气和意志,学校的发展将是无望的。

2.学校中的繁杂事务

校长经常淹没于学校无休无止的琐事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未能明确“领导”、“管理”和“行政”三者的联系和差别,未能分清领导领域中教学领导与其它领导领域事务的轻重。许多校长可能错误地认为学校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重要,作为校长必须了解和控制每件事情,力争做到事必躬亲。其结果将是校长陷入繁杂事务的“泥潭”,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对校长的依赖不断增强,使整个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而非组织集体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将难以顾及教学领导工作,更何况有效的教学领导。

3.校长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校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选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自我监控、组织专业发展活动等职责,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活动,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虽然意识到了校长培训的重要性,但这项工作在全国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便考虑到校长接受的其他培训,从培训的时间和课程来看,还不能说已经帮助他们确立了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整体意识。在此情形下,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将行政领导的观念迁移到教学领导所能产生的效果将非常有限。由于校长教学领导的专业能力不足,校长专业地位受到质疑,致使学校中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4.迷失学校发展愿景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组织,每位组织成员包括领导者都会认真思考对愿景的追求,对校长而言,体现在学校教学的发展定位和宏观战略的规划上,这也是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愿景好似组织发展的目标,能够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协同感,“一旦共同愿景得以确立,人们就能不断优化自身,持续学习。”[9]学校是一种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组织,在学校内创设明确且受师生公认的愿景不仅能够节约学校教学资源,还可以推进学校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校长做到有效地领导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击,使部分学校暂时迷失了明确的发展愿景。如果学校没有形成共同愿景,迷失发展方向,那么学校所有的活动和行为都将是盲目而短浅的。

5.缺乏伦理道德

校长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交往,期间充满着伦理道德的意蕴,但对于校长的伦理道德,以往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怀、公正、以及对学生无差别的对待等都在追求“效率”、“效益”等口号中逐渐销声匿迹。其实,校长的教学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伦理道德的领导,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校长,应该关注自身教学领导行为的诚信、公正。可以肯定,失去诚实性和正直性、丧失伦理道德的校长,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领导。

四、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策略

明确了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和阻隔,那么校长应该如何参照标准,克服阻隔,进行有效的教学领导?以下每一项策略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各项策略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确保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有效教学领导的有机整体。

(一)观念层面上的策略

1.重新认识领导者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是借助人格的力量、科层和政治的权威,单枪匹马地拖拉或推动组织成员前进。“领导者必须是果断的;领导者必须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卓见;领导者必须成功地操纵事件和人员,以使卓见变为现实。”[10]虽然论述到了领导者的一些特征,但并未揭示领导者的真正内涵。校长要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最终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触动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呼唤他们的价值观,回应他们联结他人的需要。领导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校长作为有效教学的领导者就是教学服务者,为学校教育教学成员及其工作服务,促使学校教学不断发展。因此,校长不应一味地凭借行政权、强制权和奖赏权来领导学校,而应更多的培养与运用专家权与自身人格魅力,透过校长本身的教学专业能力来引导学校成员朝向教学目标奋进,进而激励学校成员的工作和学习动机,提升士气。

2.重新认识教师

在有效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明确教师是学校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深刻认识到领导乃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现象,应建立在“我与你”的关系之上,也就是把教师当“人”来看,重视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尽管在学校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不论是教师或是教辅人员,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人格,需要维护尊严,需要满足需求,需要增强动机,需要激发潜能。此外,校长通过提供学校组织资源,建立支持性环境,促使教师成为自身工作范围内的领导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拥有充分的自主意识,能够自主行使对自己权利范围内事务的支配权和决策权,使教师参与教学领导工作不是一项被动的赐予,而是教师的主动分享。校长也不再是教学领导体系内的单打独斗者,而成为有效教学“领导者的领导者”(Leaders’ Leader)[11]。

3.重新认识学生

早期教学领导研究热衷于探讨改进“教”的策略,而没有将研究重点放在改进“学”的方面,因此教学领导者就变成了“教”的领导者,而不是“学”的领导者,这显示了教学领导中心的偏离。[12]在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中,校长应该确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成功既是教师教的结果,更是学生学的结果。校长作为有效的教学领导者既要关注教的过程,也要重视学的过程,使教学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校长应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是教学领导达到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同时,校长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过程,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也符合有效教学领导伦理道德标准的要求。校长为学生利益而发展学校范围内的有效教学领导,是学校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4.重新认识学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社会变迁的速度明显加快,包括学校在内的任何组织必须发展其持续学习的能力,否则将无法跟上变革的步伐,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期望,因此,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学习型组织是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的新型组织形态,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具有鲜明的特点:组织结构扁平化,而非科层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善于学习,学校人员在学习中能够树立合作、沟通、理解的意识,使学校在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自主管理,学校人员不是工具价值基础上的被统治者,而能够积极进行自主管理、自我创新。学校变革为学习型组织是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重要措施,校长在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所专注的是更奥秘及更为重要的工作。……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增进了解复杂性、厘清愿景,和改善共同心智模式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13]

(二)行动层面上的策略

1.明确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学校发展愿望的共同景象,愿景的达成,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更加富有成效。“学校发展愿景的设定,乃是校长教学领导的首要工作。”[14]“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adaptive learning),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15]因此,为了让学校师生接受愿景,校长一定要了解师生,用他们的语言说话。要让师生相信,校长明白他们的需要和想法。“领导者要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让他们看到他们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样的未来。领导者……通过描绘团体的愿景,点燃众人的激情。”[16]校长要和学校所有师生共同确立发展愿景,以此促使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使学校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在学校发展愿景中寻求自己的理想。

2.变革领导方式

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校长要改变过去以科层制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代之以服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改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有效教学领导要求校长能够将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且师生在教学领导过程中都有尊严和有价值地学习、生活。在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中,校长要积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与教师合作、提供鼓励或智力资源等多种途径,支持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倡导和力行道德领导,根据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施以个别化和针对性的关怀,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充满激情地快乐工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使师生因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道德和专业权威而对学校的价值观做出积极响应,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成学校集体的活动,“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17]。

3.建立支持系统

校长应该和副校长、学校各部门主任、骨干教师等建立一个以校长为中心的有效教学领导团体支持系统,共同制定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教学发展计划,商榷和界定教学领导在本校的具体工作范围。在执行过程中,团体支持系统的成员应该全体参与、合作互助。这一工作需要整体化、组织化、制度化,共同为校长教学领导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有力的内部支持。同时,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本身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学校所处的社区和家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校长应该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整合一切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外部资源。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同时也是“环境分析者(Environment Analyzer)、学习促进者(Learning Promoter)和组织发展者(Organizational Developer)”[18],分析校内外环境,并不断反思分析的结果,总结启示、制定应对策略,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教学工作的任何变革和推行,都不能单靠学校自身努力,社区和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外部支持力量。校长应该在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将外部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4.营造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一旦确立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校长通过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来进行有效教学领导,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反之,如果校长不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氛围的培养和创建,就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效能和学生学习效能的提高。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校长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对学校的改进和发展充满激情并为之努力,以能够成为学校的一员为荣。“优秀的领导工作意味着领导者将感情移入扩展到任何与自己打交道的人身上。”[19]此外,应该督促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准备与学习准备,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学习。校长主动关心、尊重和支持教师与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相互之间及时交流和沟通,增强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此外,校长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成绩。

5.确立评价体系

在有效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要确立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教学检查、教务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以及对自身教学领导的评价等,确保教学时间和课程的合理安排,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保障课程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技能,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改进。“对教学及其改革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校长教学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20]。此外,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也应该纳入考评系统之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是影响学校教学品质和教学效能的关键因素,教学领导能力是校长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校长在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协助、整个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对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成绩列入(对校长)考核的项目中”[21],从而促进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注释:

[1][21]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7,335.

[2]P.Hallinger.The Evolving Role of American Principals:From Managerial to Instru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30(3),1992.35-48.

[3]吴恒山著,学校领导者成功之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

[4]张东娇,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26~32.

[5][6][7](美)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著,赵中建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81-182,205.

[8][11](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144.

[9][13][15]Peter M.Senge.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Doubleday,1990.118,393,238.

[10][17]冯大鸣著,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5,62.

[12]冯大鸣,美、英、澳教育领导理论十年(1993-2002)进展述要[J].教育研究.2004.(3).74.

[14]Foriska,T.J.(1998).Restructuring around standards:practitioner’s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Thousand Oaks:Corwin Press.

[16](美)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著,李丽林、杨振东译,领导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1.

[18]郑燕祥著,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50.

第6篇: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47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2-0010-05

校长通常被认为是学校行政工作的领导者,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和管理学校的行政工作。但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校长的教学领导职责也不容忽视。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也是学校的当家人、教师之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以及对外联络者。

校长的教学领导职责,主要是指校长掌握人们期望他所具备的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学创新,明确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教学,整合学校的课程方案,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校长教学领导是校长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规划教学发展目标、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视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在结合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①

一、校长教学领导的具体职责

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具体而言,校长教学领导的职责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协调教学工作

校长通过规划教学发展目标和制定本校课程标准来协调、规划全校的教学工作。发展目标的规划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层、教师以及社区和家长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是一位拥有开阔胸襟的领导者、改革者,以一种共同参与和相互沟通的态度,与学校的成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富有工作成效的团队,使学校中的每一名成员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领导者要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让他们看到他们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样的未来。领导者……通过描绘团体的愿景,点燃众人的激情。”② 校长要和学校师生共同确立教学发展目标,以此促使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使学校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在学校发展目标中寻求自己的理想。

2.促进师生成长

校长通过管理课程与教学、视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督促学生进步等领导工作来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品质。在管理课程与教学方面,校长首先要确保发展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各学科教学的正常开展,统整课程与教学诸事宜,并将行政管理以及外界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评鉴视导教学方面,校长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智能,时刻关注和了解教师教学情形,定期就教学的缺失和发展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教学品质的整体提升。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强调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努力安排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在督促学生进步方而,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引进合理有效的奖罚机制。

3.保障教学发展

校长通过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为学校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校长提供的教学支持系统不仅包括配备教学资源、提供教学信息和整合环境资源,更强调教学信念的支持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挥。同时,教学是一个有机组织体,组织本身特有的文化也会影响到校长职责的履行及其工作绩效,在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中,校长和师生会有较高的意愿去完成教学目标。建设一种共同发展、共同承担责任的文化,校长要能超越传统角色,积极与教师分享权力,鼓励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在这种共同信任的文化氛围,激发师生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积极推进教学发展。因此,教学文化的建设也是校长教学领导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二、校长教学领导的困难和挑战

萨乔万尼(Sergiovanni,1992)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认为,“领导”这个话题代表着社会科学莫大的悲哀。20世纪,绝大部分领导研究只是停留在研究决策的风格和水平、下属满意程度的结果评估、个体的顺从与表现、组织的效能等方面。21世纪,校长教学领导的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压力、问题、挑战也越来越多样化。校长只有了解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应对与发展。

1.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

校长具有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双重职能。在现实中,校长工作大多以行政领导为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是由政府任命的行政职务,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而忽视了校长的其他重要角色。教学领导的缺位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的薄弱,也就缺乏与其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相生长和发展。同时,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占用了校长过多的时间和空间,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没有高度和弹性伸展空间的行政领导形成两种学校管理状态:或维持型,推着干;或事务型,事必躬亲,变成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

2.淹没于学校中的繁杂事务

许多校长经常淹没于学校无休无止的琐事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未能明确“领导”、“管理”和“行政”三者的联系和差别,未能分清领导领域中教学领导与其它领导事务的轻重。一些校长认为学校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重要,作为校长必须了解和控制每件事情,力争做到事必躬亲。其结果是校长陷入繁杂事务的“泥潭”,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对校长的依赖不断增强,使整个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而非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校长难以顾及教学领导工作,更何况有效的教学领导。

3.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校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选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自我监控、组织专业发展活动等权力;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活动,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很多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未能得到专家、学者的足够支持和协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有关课程领导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数以百计,但关于教学领导特别是校长教学领导的文献非常缺乏。大多数专家、学者在谈到学校领导时,大都只注意校长作为行政领导者或课程领导者的职责,却少有人关注校长的教学领导职责。导致很多校长对于教学领导者的定义和职责不清楚。他们认为教学的事务应该是教师关心的问题,校长不应该过多干预。

4.迷失学校发展愿景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组织,每位组织成员都应认真思考发展愿景的问题,对校长而言,体现在学校教学的发展定位和宏观战略的规划上,这也是校长教学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责。愿景就是组织发展的目标,能够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协同感,“一旦共同愿景得以确立,人们就能不断优化自身,持续学习。”③ 在学校内创设明确且受师生公认的愿景不仅能够节约学校教学资源,还可以推进学校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校长有效地领导教学。如果学校没有形成共同愿景,迷失发展方向,那么学校的活动和行为将是盲目而短浅的。

5.缺乏伦理关怀

校长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交往,充满着伦理关怀。但校长的伦理关怀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校长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为关怀原则和公正原则。关怀,涉及到校长与师生的关系以及伴随这些关系的责任感,包括校长、师生与校内外环境的关系。这一原则赋予师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的权利。公正,涉及师生个人与学校团体所做选择有关的公平和公正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校长成为学生的支持者,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在校长公正原则的伦理关怀下,学校制定以公正形式履行的公平政策。当前,关怀、公正以及对学生无差别的对待等在学校追求“效率、效益”等口号中可能受到动摇。其实,校长的教学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伦理关怀的领导,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校长,应该关注自身教学领导行为的诚信、公正。可以肯定,失去诚实性和正直性、丧失伦理关怀的校长,无法有效地履行教学领导职责。

三、教学领导职责对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要重新定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校长观。

1.校长作为教学服务者

以往,人们认为领导者是借助人格的力量、科层和政治的权威,单枪匹马地拖拉或推动组织成员前进。“领导者必须是果断的;领导者必须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卓见;领导者必须成功地操纵事件和人员,以使卓见变为现实”。④ 虽然论述到了领导者的部分特征,但并未揭示其全面和真正的内涵。校长履行教学领导职责,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触动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价值观,回应他们联结他人的需要。领导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就是教学服务者,为学校教育教学成员及其工作服务,促使学校教学不断发展。因此,校长不应一味地凭借行政权、强制权和奖赏权来领导学校,而应更多地培养与运用专家权与自身人格魅力,通过校长本身的教学专业能力来引导学校成员朝向教学目标奋进,进而激励学校成员的工作和学习动机,提升士气。

2.校长作为学习领导者

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职责之一是通过培养学校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校长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以身作则可以在学校内培养起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而带动师生的学习动力。圣吉(Senge,1990)在《第五项修炼》中也指出: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能力是:应具有持续的学习力和竞争力,并认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而一所学校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使教师和学生悦学、乐学,其核心就在于学校内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力。这就要求在教学领导活动中,校长成为持续学习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学习领导者的角色不仅要求校长通过持续学习的实践活动对教师产生积极影响,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得到认可,同时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地自主学习。并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帮助教师提高学习能力。每一位教师学习能力的增长则能够给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并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校长作为反思实践者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并不在乎知识和经验,而重视思维的方式。当前,教育界倡导教师要成为反思性教师,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校长,同样应该具有反思性思维。在学校,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对校长却很少提及,似乎校长是一个天生的不学而知者。教学领导职责迫切需要校长成为反思实践者。反思是领导的开始,它能让校长确认自己性格或行动中哪些适合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哪些不适合,为自己提供选择、纠偏的机会,从而对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作出评价和改善。这种反思不仅使校长持续地关注从师生那里发出的各种信息,并得到“暗示”和“隐喻”,同时意味着校长能追问其由来并形成假设和反证,在后续的活动中观察师生的教学行为且采用相应的领导策略来检验这些假设。反思不仅需要校长个体性的反思,还需要校长和师生进行群体性反思,集思广益,并提升反思的价值。

四、校长教学领导的策略

校长教学领导是影响教学效能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践行校长教学领导,需要统整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1.改善学校教学情境

校长是在学校情境中从事教学领导活动,因此学校状况直接影响校长领导职能的发挥。传统的行政领导工作,校长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状态,而校长履行教学领导职责,需要在学校内部开放教学领导系统,建立教学领导共同体,培养领导型教师。

(1)开放教学领导体系

传统的领导体系突出自上而下的领导,即校长领导教师,教师领导学生;而缺乏自下而上的领导,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领导。组织的开放性是其维持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领导若要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力,必须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领导,也重视自下而上参与领导,鼓励师生参与学校教学领导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不再是学校唯一的领导者。教学领导,人人有责,已经成为教学领导发展的一种趋势。校长应该和副校长、学校各部门主任、骨干教师等建立一个以校长为中心的有效教学领导团体支持系统,共同制定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教学发展计划,商榷和界定教学领导在本校的具体工作范围。

(2)建立教学领导共同体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校长领导的模式已经在不断变革。校长不再是孤立的教学领导者。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领导机构必须转变各自为政的状况,组成由校长、中层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参与的教学领导共同体,共同参与学校教学的领导工作。他们对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方法和评价等提供建议,共同促进学校教学的变革和完善。

(3)培养领导型教师

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明确教师是学校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深刻认识到领导乃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现象,应建立在“我与你”的关系之上,也就是真正把教师当“人”来对待,重视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尽管在学校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有别,但不论是教师还是教辅员工,每个人都需要受到尊重,需要维护尊严,需要满足需求,需要增强动机,需要激发潜能。校长通过提供学校组织资源,建立支持性环境,促使教师成为自身工作范围内的领导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拥有充分的自主意识,能够自主行使对自己权力范围内事务的支配权和决策权,使教师参与教学领导工作不是一项被动的赐予,而是主动的分享。校长也不再是教学领导领域内的单打独斗者,而成为教学“领导者的领导者”(Leaders’ Leader)⑤。

2.加强校外支持和帮助

学校不是一个孤岛,校长教学领导也不是独立在学校中进行的,需要外部的支持和帮助。

(1)加强教学领导的研究

教学领导研究源于西方,经过研究和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在我国,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学领导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对于西方教学领导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引进方式。通过引进西方的教学领导理论,吸取理论精髓,指导我们的教学领导研究。第二种方式就是加快向“本土化”转化。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引进的教学领导理论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领导“本土化”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教学领导在我国未能引起广泛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与缺乏“本土化”的、可以操作性的教学领导理论有关。一些引进的优秀理论很难应用,是困扰教学领导的一个难题。因此,应根据我国学校发展实际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教学领导研究,在理论上给予校长支持,促进校长教学领导意识的觉醒。

(2)提高校长培训的切实性

校长培训要加强时效性,培训的过程和结果都非常重要,培训的过程要力戒形式化,真正把校长培训落到实处。在校长培训中应适当增加关于教学领导的内容,例如,教学领导的基本理论,主题包括:教学领导的兴起、校长教学领导的概念,校长教学领导任务和技巧等。通过培训促进校长把握教学领导的整体观念,提高领导意识,明确自己的领导角色。同时,配合教学领导的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基地,以发生在校长身边的具体事例为主,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实行更为灵活的弹性培训。培训不仅是培训机构的事情,在培训过程中应该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切实发挥为校长服务的功能。

(3)鼓励家长和社区参与教学领导

学校与所处的社区和家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校长应该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整合一切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外部资源。家长参与校长教学领导也符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虽然家长的教学领导会为学校领导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麻烦。但是,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家长参与教学领导的方式:赋予家长参与教学领导的机会;充分信任和肯定家长参与教学领导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家长参与教学领导的能力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任何变革和推行,都不能单靠学校自身努力,社区和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外部支持力量。校长应该在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将外部资源整合到教学领导工作之中。

(4)主管部门加强支持

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承担教学领导责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给学校以支持。第一,政策上的扶持。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学校保持政策上的一致性,为校长教学领导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第二,尊重学校的多样性。学校很大程度上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价值取向、好恶的影响。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在对学校领导过程中,要尊重学校的多样性。不能因为领导个人倾向,忽视学校发展的多样性。这样做一方面会干扰学校教育改革,另一个方面就是抹杀学校的教学特色,导致学校千人一面。第三,完善领导选拔制度,注重校长教学领导考查。校长的教学领导职责也应该纳入考评系统之中,教学领导是校长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校长在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协助、整个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对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成绩列入对校长考核的项目中,从而促进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注释

①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②[美]詹姆斯・库泽斯:《领导力》,李丽林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③Peter M.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Doubleday, 1990.118

④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