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师工作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指导思想
根据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遵循在职教师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培训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灵活性和多种模式的培训形式,坚持按需施教,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岗位提高,重视校本培训,促进自主学习,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范围:
全县男45—55周岁,女40—50周岁的在职各学科小学教师。
三、培训目标:
1.在培训范围内的全体小学教师分三年三期进行通识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以适应实施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2.全县本年度选培200名左右小学教师,并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分别参加市、省、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使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
3.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农远工程运用)和教学技能培训,使大部分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能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4、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并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技巧,能在教育科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适合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教学。
四、 培训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实用教学艺术、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等。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软件的使用和上网查询资料,利用平台制作简单教学软件技术,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等。
五、 培训方式:
校本培训、县级假期集中培训和利用远程教育培训相结合。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县级假期集中培训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的培训。远程教育培训是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的自主学习。
各小学要把开展教师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每年制定出校本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人员,强化培训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工作,并对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考勤考绩考核。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各学校每年要将校本培训方案上报县教育局,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培训管理
县教育局负责制订年度教师培训的计划,检查评估教师培训情况,确保培训质量。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县教育局成教股基教股教研室等部门要积极协助教师进修学校共同完成教师培训任务。
各学校要发挥师资培训重要阵地的作用,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使本校教师在规定期限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七、培训保障
1.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
县教育局和各学校要把教师参加培训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首由内容,参加培训的教师经县校两级考试、考绩、考核合格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首选条件,不合格者允许参加一次补考,仍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当年的人事考核。同时评选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
3.继续实行培训证书制度
对参加本年度培训的教师实行考勤考核和考绩登记制度。校本培训校级成绩占总学分的20%,集中培训成绩占总学分的80%,两项综合学分达标的发给结业证书,综合成绩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参加年度考核,且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
4.教师培训经费
根据有关规定要求,教师培训经费由政府财政与教师所在学校共同负担。综合成绩不合格的教师培训经费自付。
5.教师培训领导机构
一、需求调查
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班主任平时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很少参加系统的业务培训。怎样才能使培训更贴近班主任工作实际,真正满足其需求呢?我们从班主任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以及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出发,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班主任现状与需求调查,重点调查对象为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力图全面了解各方对骨干班主任培训的期待。调查发现,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培训,能够使班主任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交流平台、消解职业倦怠等目标。
二、方案制定
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有关班主任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调研的情况,我们拟定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等项目,制定了《宜昌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方案》。为增强培训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方案正式以前,先向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校征求意见,组织校长和班主任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力求使培训方案成为学校和班主任认可的共同愿景,以便在培训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接着,组织培训者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吸取先进的研修理念,同时协商专业引领相关事宜。最后,将方案提交市教育局审核,寻求教育行政部门对研修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方案规定,全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在岗研修和考核评价等三个阶段进行。
三、专题培训
为解决班主任工学矛盾,集中培训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共4天时间。通过听取专题报告,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新观点,接受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实现专业引领。所有专题都是经过对丰富内容的高度浓缩而形成的,主要有:教育政策法规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课程改革与班主任工作新理念、班主任工作理论与班级管理实务、班级活动设计与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教育博客制作与应用、优秀班主任面对面、特色工作经验交流等。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做到教育理论先进性与班主任工作实践适切性的有机统一,同时鼓励班主任主动参与,双方开展民主平等的深度沟通与交流。针对专题所涉及的内容,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撰写相应的“反思与感悟”,从而提高班主任的理性反思能力,有效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
四、在岗研修
集中培训之后,安排在岗研修40天,主要有四项要求。一是组织读书活动。要求班主任阅读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撰写读书笔记和反思感悟,形成“实践——读书——反思”的研修制度。二是开展同行交流。班主任围绕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成功经验进行对话和探讨,通过同伴互助解决难题,取长补短,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请求专家指导。班主任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请求专家进行临床诊断并提出建议,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改进工作。四是开展教育叙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体现班主任个人对学生工作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教育意义的体悟,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改进班主任日常工作。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是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它倡导了实践操作与理论思考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是班主任进行实践反思的较好方法。
五、网络学习
我们要求每个参加培训的班主任都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并相互列为好友。通过撰写博客日志,将自己的班主任心得上传到网上,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增进彼此的沟通与理解。通过整理与书写博客文章,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教育日志是班主任成长的档案记录,也是同行交流和讨论的重要载体。它使班主任打破了所在学校的围墙界限,有利于开展区域合作,实现班主任工作资源共享,谋求专业共同发展。经调查,参加培训的班主任,95%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成为师生以及同行之间交流的平台,从而开辟了教师发展的新通道。此外,班主任还可以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宜昌市学习中心”,实施班主任远程网络培训,给班主任专业提高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六、考核评价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班主任更好地参与研修,提高培训实效,促进专业发展。考核内容:一是对自学教材进行笔记检查和考试检测;二是对“反思与感悟”进行评选和交流;三是对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进行评奖与交流;四是检查集中培训的考勤以及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情况;五是检查教育博客建设情况。考核进一步突出了培训过程中贯穿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等有效研修策略。考核合格,可以得到《宜昌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合格证书》。
按照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督导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县成立了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自查工作方案,对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地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县教育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情况
(一)、组织与领导建设。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 在 了突 出 的 地 位。从实际出发,本着建立一支数量足、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且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县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统筹管理和指导,使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经费与保障建设
1.不断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县在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保障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投入经费解决了全县教师业务进修费用。另外,近年来招聘的教师全部有县财政解决工资待遇问题。
2.努力完善教职工工资管理体制。我县按照全县统筹,优先拨付的原则,努力完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确保工资落实到位,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发放时间,全县没有发生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工资发放的具体形式为:教职工工资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入教师个人账户。这种工资管理体制,有效制止了基础学校随意克扣教师工资的现象。
3.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按上级要求把培训经费列入了地方财政预算。
4.积极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县已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按规定为每位教师缴纳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教师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分别按照工资的2%比例、5%比例收缴,政府分别补贴6%和5%。此举加强了教师医疗和住房权益保障。
(三)、制度与管理建设
2.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根据我县《关于开展强化师德教育,争做师德标兵活动实施方案》、《西华县关于师德师风整顿的实施方案》、《西华县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等文件精神,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和师德师风整顿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同时,围绕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在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培训中都把师德师风作为必修科目,开展了一系列的师德师风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受训教师高达70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
3.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有效途径,我县根据省、市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有关文件精神,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审查小组,统一负责教师资格申请人的审查工作,切实加强了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经过严格认真的教师资格认定,目前我县教师队伍中,初中、小学教师与任教学校类别、层次均相一致。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相关信息,已经按照省市要求,将教师资格认定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存储,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切实落实教师持证上岗制度。
4.严格实行校长和教师的任用聘用制度。我们在抓校长队伍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把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作为选拔校长的主要方式,突出成绩、注重品德,增加了选拔校长的严肃性和透明性。在教师的管理和使用上,我县根据按需设岗、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对现任教师进行公开招聘,聘期一般为3年,聘任期满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师进行续聘、缓聘和解聘。对一些学校的代课教师的问题经过协商也得到妥善解决。
5.全力抓好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我县制定了《关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实施意见》。凡积极参加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将获得县教体局颁发的支教证书,并以此作为今后职称评定、评模奖励等的主要依据,而且每人每年得到2万元的下乡补助。这一规定加大了教师的交流力度,每年都有4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有效地发挥了城镇学校、强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农村教育。
6.健全激励教师奖惩机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并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每年九月份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大会,并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注重教师奖励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从2015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课程改革四名工程评选活动,每两年一届评选一批名校、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被评上的人员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网上晒课评优活动,并且制定了《西华县一师一优课实施方案》,设立一师一课活动专项奖励,把活动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7.加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我县进修学校每年都利用暑期、寒假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轮流培训,包括新课改培训、多媒体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培训等。另外,还大力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函授、自学、成人高招、脱产进修等形式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有效地提升我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2013年以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一是要求每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加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网学习,要求达到100分,对不达标者给予通报批评,并且将校长教师参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二是聘请知名专家在进修学校轮流对教师进行班主任培训、教师师德培训、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培训等,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达到360学时。这些培训措施有力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
(四)、培训机构建设
我县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制定了《西华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具体措施予以保障,并将其纳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已被省里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基构,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基构。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有不少问题存在。
一是农村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流失比较严重。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环境差,交通不便,没有特殊的生活补贴等,导致农村教师人心思走,队伍不稳定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特别是偏远的乡镇学校,优秀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十分困难。
二是分布失衡,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主要原因是教师编制按学生数核定,整体不缺编,但农村学校班额较小,导致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结构性缺编。目前,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业缺编,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学历层次和骨干教师数量有待提高。我县教师学历层次虽然达到了合格水平,但是与其他先进县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研究生学历人数少,名教师、名校长数量还严重滞后,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数量上也不多。
四是老龄化现象突出。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启用了一大批民办教师,这些教师目前已经进入老龄期。另外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造成青年教师千方百计进城,加剧了老龄化现象。
五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进修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中小学
一、前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向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迈进,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继续教育的目的不单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中小学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善于把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但是,目前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没有统一标准,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都各自为政,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体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必须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总体规划,结合中小学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方案。
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培养目标定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高分学生上,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大都由高等院校来实行,培训师资大部分是高校教师,他们中许多人对基础教育的情况不十分熟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常常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相脱节,使被培训者感到教师的讲课水平很高,但是难以学以致用,缺乏实效性。
2.缺乏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当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眼光,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各种问题和现象做出适时的判断。
3.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培训。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系统学习。
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对策
1.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国家除对少数课程有明确的规定外,其他均是指导性文件,由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设计和规划。各培训基地可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培训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管理办法、组织机构、培训时间、预期结果。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地方教学领域起到骨干引领作用,推动本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
(2)要有科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由理论与技术、教学实践与考察和课题研究三个版块组成,各版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培训对象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开拓专业视野,调整知识结构,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很高,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着重提高培训对象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研究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对中小学教师也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较为薄弱。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对教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移、补充到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3)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由学业课程考核、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三部分组成。学业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考试、课程论文、教学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形式;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采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评定和结业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绩考核则由培训对象所在单位的考核意见和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汇总形成考核结论。
(4)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价。在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吸纳学员的反馈意见,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提高培训质量。
2.加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除了理论知识模块外,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培养,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讨论,在各种典型的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总结提高;分析和研究名师、名家的成功教学经验;到教学水平较先进的中小学进行教学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学员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员接受和运用新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学员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分析和研究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课堂训练,提高教学能力。
3.成立继续教育导师团
分专业和学科选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能力,同时对基础教育有较深研究的教学专家和中小学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组成继续教育导师团,发给相应的继续教育导师证书,避免继续教育导师选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继续教育导师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电话、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跟培训对象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在培训期间,包括在培训结束后双方继续保持联系,以切实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难以学以致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
4.建立一个完善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确定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有效程度,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的增值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估,不仅仅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要贯穿继续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目标设计层次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在价值,课程最终能否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需求,促进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龙存.新课改关照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J].继续教育研究,2005,(2)16―19.
[2]方晨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36―2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70.
[4]郝福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第9卷,(6)103―105.
[5]徐荣远.试论新世纪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3,(9)86―87.
一、指导思想
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提高质量、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努力推进全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考核分配原则
1、坚持“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绩效工资以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
2、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的全过程公开,切实做到公平、公正。
3、坚持“科学合理”原则。绩效考核工资分配方案要力求科学合理。
三、实施对象
全校正式在编在岗教师。
四、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
考核共计100分,内容及权重为考勤(10%)、工作量(30%)、教育教学过程(40%)、教育教学业绩(20%)。
1.考勤。主要考核教职工出勤情况。病假一天扣0.2分,事假一天扣0.5分,旷工1天扣5分,签到、签退缺一次扣0.1分,婚丧嫁娶产等假期按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每学期病假2天以内,签到、签退缺5次以内可不扣分。考核依据为学校(单位)考勤记载。
2.工作量。量化出学校所有岗位周工作量。全体教职工周工作量相加,得出学校各个岗位周工作量总和,除以全校教职工总数,得出学校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教职工周实际工作量除以学校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乘以工作量权重分即为教职工工作量得分。计算公式为:
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学校各个岗位周工作量总和÷教职工总数
教职工工作量得分=教职工周实际工作量÷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30分
各学校(单位)要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量,各岗位工作量的核定可参照《全县中小学教师标准工作量核定的指导意见(试行)》。
3.教育教学过程。主要考核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安全管理职责履行情况、工作态度、责任心。专任教师重在考核备、上、批、辅、考、研等常规教学落实情况和教学研究及教学研究活动参与情况。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落实在平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素质教育。从事非教学工作的人员的此项考核制定相应的细则。
根据《东流镇中心学校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考核标准》,我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考核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按3:1的比例计算,即教学常规30分、教研活动10分。2019年考核分按中心学校两次考核结果按比例计算。具体计算方法为:
教学常规得分=学期教学常规考核分/40×30
教研活动得分=学期教研活动考核分/30×10
对于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教师的教研考核分,中心学校将依据其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酌情赋分。
4.教育教学业绩。主要考核教职工的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的实际效果。专任教师兼有其它工作的,要根据兼职情况将本项考核分值按照一定比例分解为教学分与兼职分,分项考核计算本项得分。非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考核,由学校(单位)依据岗位任务目标及每次安排的工作任务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认真严格搞好考核并量化为分数。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实绩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从安全管理、活动成果、学额巩固三个方面考核,其中活动成果展示为10分、安全管理和学额巩固10分。
专任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分依据中心学校教学质量考核结果按比例赋分。考虑少数学校教师接课的矛盾,对接别的教师课程的教师考试成绩达不到全镇均分,可按进步值赋分,凡通过一个学期教学比上学期进步2位的可视为达到全镇均分参加考核。极少数接班的教师尽管进步值没有上升,但其所教学科与全镇均分的距离值明显缩小,计算考核分时可上升一个档次。
非教学人员的教学业绩考核为:中心学校根据各个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及完成工作目标情况赋10分;校长办公会议组成人员对非教学人员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测评,满分10分。
5.在师德师风方面,违反《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池州市中小学教师十不准》、《东至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规定,构不上组织处理的,酌情扣除绩效考核得分。凡受到通报批评、警告、记过、记大过及记大过等次以上处分的,分别扣除当年绩效考核得分的20%、30%、80%、100%。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享受本学校绩效工资的平均值(扣除班主任津贴后的平均值):
(1)在中心学校担任督导员以及专职总支书记、副书记、专职工会主席;离退休不远由组织安排休息的。
(2)挂职、抽调中心工作的。
7、男教师年满58周岁、女教师年满53周岁,由组织安排休息的,享受绩效工资人均值的80%。由组织安排休息的教师不允许到私立学校任教,否则按规定扣除本人的所有工资及津补贴。
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参与本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
(1)一学期累计旷工达5个工作日及以上的、病事假累计超过2个月的;
(2)一学期非组织安排脱产学习两个月以上的;
(3)停发工资的。
五、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1、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以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每位教职工工作考核得分相加,得到全校教职工工作绩效考核得分总和。全校绩效工资总量除以全校教职工工作绩效考核得分总和,得到分值,分值乘以教职工工作绩效考核得分即为教职工个人应得的绩效工资额度。计算公式为:
全校绩效补贴总额
------------------- ×教职工个人绩效考核得分
全校绩效考核得分总和
=教职工个人绩效工资额
2、班主任津贴的分配
班主任津贴(全年按10个月计)标准根据基数和学生数设定:小学每月基数为30元,累加每生每月0.5元,小学班主任月津贴不得超过60元。班主任津贴在全校绩效工资总额中扣除。班主任津贴依据中心学校考核结果按得分率发放。
按班额月发放标准×考核得分÷100=班主任个人月津贴
六、绩效工资发放形式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于每年12月份上报考核方案和考核分配结果,由县教育局审核后报县财政局,通过个人账户直接划拨到教职工个人工资卡上。
七、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监督
1、学校要根据以上考核办法完善具体考评细则,考评方案(细则)必须在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全会讨论通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与会人员到会,且得到到会人员半数以上人员同意。考评方案(细则)一旦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全会通过,一般不再改动,如果运行时发现方案(细则)有明显漏洞或显失公允,则修正案仍然要通过上述程序通过。考评方案(细则)报县教育局审批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考评的各项得分必须有原始依据印证。符合规范程序的,予以审批绩效工资分配数额明细和方案;不符合规定程序,在教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不予以审批。
2、实施考核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随时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和质询。考核量化分数揭晓后,要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得少于3天。有意见的要及时核实,考核分值有误的,必须重新确定考核分值。考核分值偏低的,要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本人,并告知可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复核、申诉,各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规定,认真做好复核、申诉的答复工作。
3、中心学校成立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分配具体实施工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4、考核分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必须严格执行考核规定,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对不按规定程序考核的,责令按照规定程序重新进行。在考核中有打击报复、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将从严处理。
八、纪律要求
1、实行本办法后,各学校一律不得另立名目自行发放津贴补贴,不得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不得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坐收坐支,私自发放津贴补贴。
一、具体做法
1. 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健全组织。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并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会议,对培训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为培训工作的全面启动和有效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县两级教师进修院校和中小学校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纳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开展新一周期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
2. 依据《标准》,扎实推进,有效实施。我们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了“标准”所涉及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及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维度要求。在这个“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我们采取市县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方式,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分别接受了50学时的集中培训,1900余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并已经通过了考核,取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书”。
3. 倾斜农村,精心安排,有序组织。在培训中,各县(市、区)统一编班,把农村教师作为培训的重点,异质编组、城乡搭配,使教师在学习中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各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创造有利条件,安排好教师的工作和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覆盖全员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面广、培训时间长、任务繁重,培训不可能全部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样的培训时间安排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为此,各培训院校下了很大的功夫,精心编排整个培训计划,有序组织每一次培训,既保证教育教学不受影响,又保证每一个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学习。
4. 教师主动参与,凸显培训的实效性。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活动的组织、考核和评价,都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使教师的学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广大教师自觉参加,刻苦学习、师生互动、勇于探索和创新。在整个培训期间,教师们谈论的中心就是教育技术,这些话题涵盖了培训教材的内容、讲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辅助资料上的内容及教师们自己在网上搜索的内容等。这些内容有的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出了初级培训的要求。
5. 建立考核认证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核认证制度,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核认证体系。教育行政部门逐步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挂钩,形成了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动力机制。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
1. 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纳入本地、本校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开展新一周期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上下协同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白城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地、各校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中小学校为教师参加培训创造条件,切实保证每个教师都能按计划接受培训。
2. 基地建设是保障。为了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学院和各教师进修学校千方百计筹措专项经费,大力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起了高标准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全新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室。
3. 高素质培训者队伍是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几年来,我们选派79名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专兼职教师,先后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培训者培训,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培训团队。2010年寒假,白城市教育学院组织了市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使培训者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理念和目标的认识,对培训平台的使用和教材的结构也有了更深入详细的了解,特别是有关培训平台及服务器的安装与调试方法,为全面启动覆盖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 贴近教师实际的培训方式及重视培训成果的应用是动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论培训手段还是培训形式,都和以往的培训有所不同。这种“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的培训方式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广大教师普遍感到真正学有所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在培训过程中和培训后还高度重视引领、指导教师将培训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及竞赛评比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内容,它应有别于传统师范实践教学,它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应是一个教学过程,它是师范生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逐渐完善的教学过程。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改革了实践教学,在落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见习、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同时,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主要体现在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总量、拓展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主干课程量,开设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概论”、“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科学教学法”、“小学教育科学方法”等课程;在大实习之前安排了总课时为四周的三次见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毕业前“一次性”大实习的实践教学形式安排,其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大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次见习,主题是“教学观摩”。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全天候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观摩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听取有关讲座和经验介绍;第二次见习,主题是“教学助理”,观察了解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情况,协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帮助批改作业等等;第三次见习,主题是“教学模拟”,我们称之为小实习,重点在于听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这一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与技能的课程学习相结合,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试教语文、数学各一节。另外还通过说课、评课、“拜师学教”、课件制作、创新实验、四年全程性培养与考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兴趣小组、“园丁杯”活动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磨练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拓实验、实习基地,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通过校、院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确定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师范类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视唱与乐理、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它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考核统一安排在每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进行,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书》挂钩,实施学生实习准入制度,即考核项目没有达到规定的学生不能参加大实习;与此同时,学院还制定并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说课实施方案》,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指导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此外,学院划拨重点建设专业专项资金,投资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以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最后,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由专任教师组织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与辅导,通过各种比赛,如“园丁杯”大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颇具时代特色的“四化”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学行为模拟化、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专长化。
1.“教学行为模拟化”: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大力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尽早养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其能力。
2.“角色体验提前化”:推出“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安排学生长期与重点实践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课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将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纳入制度化轨道,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以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互动”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技能训练全程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标准,每学期定期安排考核,并据此与学生的考评及今后实习准入制度挂钩。
4.“课件制作专长化”:从重点建设专业中,划拨专项资金,投资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过硬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课件制作”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专长加以重点培养。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拜师学教”活动
在开拓实验、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实习基地资源,开展“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拜师学教”活动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熟练,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拜师学教”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具体做法为:从二年级开始至三年级有组织、有步骤地与实习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结对子,每个指导教师带三名学生,至少每周安排半天时间。整个过程分四步走,第一,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生活及工作,同时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从事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第二,着重建构现场实际教学经验,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与评课等等;第三,模拟教学,试讲一堂课,课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反思;第四,教学总结与科学研究。根据小学教育对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我们对学生“拜师学教”的科目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使学生接触小学语文、数学及其它一些科目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现代小学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拜师学教”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儿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掌握启迪和开发儿童智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儿童学习理论、掌握指导儿童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拜师学教”活动,可以尽快使学生熟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关注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内容、任务及目标,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序推进,为今后的大实习及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校历来始终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并狠抓落实。我校严格按照县教育局有关精神,结合《初级中学师德师风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为期半个月(2018年11月15日——2018年11月30日)的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现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是一片圣洁的土壤,在师德师风的培训活动中,我们始终应当走在最前列。2018年11月15日下午13:00我校校委会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1月16日13:20学校召开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工作会,会议决定自11月16日起,利用大课间时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为期2天的师德师风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有关法令法规,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考核办法》《中学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力求通过学习,使全校广大教师进一步端正思想、规范言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敬业、爱岗、严谨、务实,真正树立起平等宽容的学生观、博学多才的教师观、求真务实的治学观、言传身教的育人观和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二、重视建设,树立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师德师风建设职责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位,要求全校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教师行为、教学行为和学生规范,实现小事入手,争创良好的校容、校貌、工作作风,切实提高管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开展了设立了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通过这一活动不但使教师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德立教,不断塑造鲜活、生动的人格魅力热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开展活动 ,增强意识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推进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云南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定期注册,全面评价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客观公正记录教师履行岗位职责以及参加培训学习等情况,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健全教师资格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主要原则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与教师人事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将严格教师考核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客观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
四、工作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要求,云南省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工作采取先试点再在全省推广的方式进行,经与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协商,决定选择曲靖市富源县作为云南省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地区,2016年开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现将云南省教师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试点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曲靖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政策制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注册业务指导和相关工作协调。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成立相应的定期注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地区定期注册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具体工作要求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的对象、注册条件、申办程序以及结果的运用详见《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
(三)加强保障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要求提交的材料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定期注册不允许收费,因此试点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相应的人员和经费保障,确保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