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1.1数据类型和来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废污水排放量)来自海河流域涉及的张家口、廊坊、保定等25个地级市以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1985-2009年统计年鉴,其中人口数据包括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宏观经济数据包括GDP、三次产业产值,废污水排放量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由海河流域1985年、2005年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分类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调整,将流域土地类型划分为林地、草地、农田等11类。水文、水质数据由海河水利委员会提供,包含88个站点2005年逐月监测的CODMn、NH3-N、TN、TP、Pb、Hg等水质指标。监测站点分布于海河流九大水系,覆盖了海河流域主要河流,具置见图1。

1.2数据处理方法

1.2.1经济和人口变化表征将流域范围内所有县级行政单位统计数据加和得到流域人口和经济,分析人口及经济变化趋势。将各区县工业产值及城市用地比例导入ARCGIS9.3,结合区县面积,计算工业产值密度和城市用地密度,分析流域范围工业生产强度及城市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过程。

1.2.2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在ARCGIS9.3支持下,对流域土地利用矢量文件进行分析。通过土地类型所占比例确定流域土地类型结构,采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王秀兰等,1999)分析1980年至2005年土地类型数量变化。模型计算如式。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1.2.3水资源利用强度计算水资源利用强度表征土地类型变化对流域水环境影响。水资源利用强度计算如式。式中,P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利用强度,∑Qi为该土地类型所有水资源利用量之和,S为土地类型面积。

1.2.4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域主要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变化和经济人口增长进行相关分析,明确经济和人口增长流域水环境影响;基于主成分及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综合分析经济社会指标对河流水体污染物影响程度。由于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是上游范围内社会经济活动累计作用结果(Shoemaker,1994),水质数据需要同累计社会经济指标对应。同时,上游不同区域对监测断面影响因监测点距离扩大而减弱,采用(Kingetal.,2005)距离权重求和方法计算监测断面对应的累计社会经济指标。

2结果与讨论(ResultsandDiscussion)

2.1人口和经济产值与废污水排放规模海河流域经济产值和人口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二、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非农业人口增长明显快于农业人口增长(图2)。1985~2007年,第一产业产值由204亿元增长到256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由478亿元增长到1.55万亿元,第三产产值由246亿元增长到1.51万亿元。流域三次产业结构显著变化,二、三产业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逐渐缩小。1994年到2007年,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由21%下降到9%,第二产业维持在46%左右,第三产业由32%增长到45%。流域非农业人口由1985年的1890万增长到2007年的4620万,非农业人口由1985年的6270万增长到2007年的8400万。从变化趋势上看,农业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大规模增长,但90年代中期农业人口进入平台期;非农业人口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业人口。流域工业产值密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近二十年来工业生产强度大幅提高,工业生产聚集区明显增加(图3)。1988年流域工业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其中北京工业产值密度最高,最高6万元km-2左右,其它地区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05年流域主要工业区域已经由京津地区扩大到京津唐地区,该区域工业产值最高达到14万元km-2,且北京、天津及唐山形成大规模工业聚集区。另外,河北石家庄和山东聊城-德州区域出现小规模工业聚集区,其中石家庄地区工业产值密度最高超过10万元km-2,聊城-德州最高达到7万元km-2。总体上,流域工业生产强度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水排放量由1985年的3.3亿t增加到2007年的23.9亿t,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由1985年的8.3亿t增加到2007年的25.9亿t。流域工业产值及人口数量与废污水排放规模具有明显关联性(图4C,D)。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工业产值较高,其工业废水排放量也显著高于其它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产值之间相关性显著(p<0.01),复相关系数超过50%(R2=0.51)。生活污水排放量与非农业人口数量之间相关性更加显著(p<0.001),复相关系数高达97%。流域工业发展和人口扩张造成废污水排放量增加,已经成为河流水质恶化的直接驱动力。

2.2土地利用变化与河流水资源利用随着人口快速扩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流域城市用地明显扩张。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度(表1)显示,1980年至2005年,林地、草地和农田变化不大,荒漠面积有一定比例减少;城市用地和农村聚落分别增长85%和19%;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但不同类型湿地变化明显,其中沼泽和河湖滩地减少12%,近海湿地和内陆水体分别增加121%和12%。主要水系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用地在北三河水系增长比例最高,其次为永定河水系及大清河水系;农村聚落增长主要分布在子牙河和黑龙港运东水系,增长比例超过30%;近海湿地大清河水系增长7倍,黑龙港运东水系增长79%,而滦河及徒骇马颊河水系均呈现出减少态势;黑龙港运东、海河干流及大清河水系河湖滩地较大比例减少,其它水系变化幅度不大;盐田在大清河水系增加10倍以上,而其它水系变化相对较小。城市扩张是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特征,近几十年来流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群数量显著增加(图5)。1980年,城市用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唐山地区,且城市核心相对孤立,其它地区城市用地仅零星分布,不成规模。2005年城市用地面积比例明显提高,以北京、天津和唐山为核心的城市群逐步形成,其中北京主城区城市用地比例50%以上,天津和唐山主城区城市用地比例在20%~50%;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焦作以及聊城-德州等地区都形成了小规模城市聚集区,城市用地扩张趋势明显。土地利用变化改变水资源利用方式,尤其是城市用地扩张造成流域水资源开发利强度加剧。2005年流域农村聚落总面积1.3万km2,用水量24.6亿m3,农田面积16万km2,城市用地面积7687km2。结合用水总量,流域农村聚落和农田水资源利用强度在17万m3km-2左右,城市用地水资源利用强度为116万m3km-2,是农田和农村聚落的6倍以上。农业用水代表第一产业用水情况,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分别代表第二和第三产业用水情况。根据海河流域三次产业发展趋势,用水强度大的二、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城市用地高度集中的京津地区,城市用水的集聚效应非常显著。高强度水资源利用一方面造成河流径流量减少,同时形成大量废污水排放,造成河流污径比过高。流域平原河流平均污径比由1980年的0.25上升到2007年0.37,北京地区河流污径比甚至超过2。流域自然径流匮乏改变河流水文节律和水化学过程,降低河流自净缓冲能力,对河流水环境造成极大冲击。

2.3经济社会发展与河流水质统计关联流域影响河流水质因素分解为农村、城市和自然三个方面。表3为社会经济指标因子分析结果,提取有效因子3个,原始变量比例合计81.3%。根据因子荷载矩阵,因子1载荷主要分布在农业人口、第一产业产值、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农村聚落面积等指标,表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因子变量2载荷组要分布在非农业人口、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城市用地面积等指标上,表征流域城市化发展过程;因子变量3在林地面积、草地面积、河湖滩地面积等指标上载荷系数较高,表征自然属性强弱程度。城市化过程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流水体污染物有显著影响。以三个因子变量因子得分(SPSS计算)作为自变量,水质数据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复相关系数显示,水质指标回归结果均在p<0.01水平显著。从因子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看,CODMn与因子1显著正相关(p<0.01),氨氮、总氮与因子1和因子2均显著正相关(氨氮p<0.05,总氮p<0.01),总磷、汞和铅仅与因子2显著相关,铅显著水平(p<0.01)高于总磷和汞(p<0.01)。总体而言,因子1和因子2与污染物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流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过程使得河流水体污染物浓度水平提高,是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3结论(Conclusions)

第2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就现阶段社会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之间的发展现状,并根据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旨在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互动双赢,以及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景象。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现状;对策

伴随着素质教育现代化的进展,我国的高校教育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若干所高校中兴办的一些高校场所,大多都是由地方有关政府给予高校大的投资,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是相互合作同时还是相互抑制。但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问题在近些年来却越来越突出,如果是想能够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就需要从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根源问题出发,并且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这两者之间的互动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针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现状,首先需要做的额就是认真的分析两者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出现在哪里,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1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现状

1.1缺乏对高校意识的认知

虽然近些年来大众对高校的教育程度越来越关注,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上,仍然是社会公众和一些地方政府所缺乏的,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宗旨,通过对科技加以利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加快对经济和科学这两者的结合,在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显得尤其的重要的关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和经济的相互结合也显得更加的紧迫。

1.2缺乏对社会服务意识的认知

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仍然对部分高校的开展建设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和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部分高校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创新思维的缺乏,对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没有加强重视,从而也导致其激励体制的缺乏。比如,在实际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有关领导就会经常心存疑惑,担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经济的产品研究,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进而会干扰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甚至更为严重时会在高校中有一些社会经济纠纷的产生,这些都是在实际高校中经常感到非常忧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发展来讲,有着非常大的阻碍,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高校教师只关注科研教学等活动,但是却没有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的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学校本来就是用来培养人才的地方,其最终的宗旨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高校早人才培养上,如果通过和社会经济的结合,并且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实力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2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问题

2.1地方政府经费投入少

众所周知,高校的建设经营和地方政府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高校的建设经营是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对于高校这样一个具有社会型服务性质的场所,在其建设经营的过程中更是非常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对其的大力支持。而现阶段地方高校无法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社会政府所给予的地方高校支持环境并不是非常完善。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公立院校在进行市场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都是处于一种负债经营的处境,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经费的投入少,对地方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脚步有着非常大的阻碍,这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缓慢。

2.2高校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总体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当前我国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的贫乏。从大多数高校都分布在我国的省会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的情况来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高校分布格局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城市中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城市只分布着很少的高校,高校在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分布差异的这种显著差异性,直接导致了一些高校无法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其的战略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贫乏,不管是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地方经济社会自身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的,就会对双方之间的互赢局面造成很大的负作用。

2.3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不符合

高校的专业设置对地方高校和地方社会经济互动之间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从当前各个高校的实际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虽然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所展现的都是非常具有特色而又全面,但其中也存在着大量专业重复进行设置的现实问题。这样的高校专业设置对高校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起到显著作用,由于在进行高校的专业设置时,并没有加强重视地方高校和地方的特色之间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下也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并不相符合,于此同时在无形中也给学生未来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不相符合这个层面上来看,地方高校无法为地方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2.4缺乏文化之间的互动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所体现的问题是多个层面的,同时也是全方位的,这其中不但包括了经济政治层面的因素在其中,同时也包括了人文生活层面的因素在其中。但是结合当前高校和地方的整个互动情况上来看,更多的是在体现经济政治层面,而对人文生活层面却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这种现象在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还是说明人们并没有加以对人文文化的重视。高校和地方合作工作的健康发展因为人们表现的轻文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一个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是离不开文化内涵的,只有全面协调和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内涵在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和地方之间因为没有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因此也对两者之间的合作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缺乏文化之间的互动,对于双方之间的合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善,只会对两者全方位和多层面的合作带来消极的作用。

3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改善对策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需要,因此对于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其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需要社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就需要针对当前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所存在的现状,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显得非常的重要。

3.1提高认知,相互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想得到真正的改善,就需要提高对这两者之间的认知。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来看,可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并对地方高校的环境条件加强改善,进而促进高校综合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而另外一个方面从地方高校的角度出发来看,要积极的和地方经济社会相融合,并对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进行转化,于此同时在社会上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并对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将高校科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认知要进一步加以提升,只有这样两者之间才能够更好的相互协调发展。通过相互了解和支持,才能共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3.2调整结构,共同促进发展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合理布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合理布局的策略上,应该根据当前地方高校分布的不合理,从而进行多元化地方高校教育的构建,在构建不同的高校特色时,需要对地方城市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定位,并根据各个地方特色的不同,进而去发挥各个地方的特长。除此之外在进行高校专业设置时,要对地方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了解,并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时要尽可能的保持和地方经济特色相符合,这样能够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地方特色真正的相符合,旨在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3健全机制,实现持续发展制定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改善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问题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更加规范和科学化显得至关的重要,因为两者之间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个时候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就能够针对两者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两者之间互动过程的矛盾。为了能够更好的鼓励高校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在进行法制法规制度制定时,可以针对高校和地方合作的有关的财政问题,然后进行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这样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提升高校人才质量,让科学研究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当然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定期的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跟进时展的步伐,以便能够保证在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有相应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这两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创新。

4结语

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其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不但能够互利互惠、相互促进,还能够更好的将这两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对于高校和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而言,一个合理的建设性方法显得至关的重要,这就需要人们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对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从中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对比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进而在对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就能够对症下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高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才会更加的显著。高校和地方社会要想更好的协调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构建,进而实现地方经济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和地方经济双赢的一个局面。

参考文献:

[1]田瑞霞.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9):73~74.

[2]王冬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林腾辉.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探讨———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5~59.

[4]贾素娟,陈爱祖,王会君.高校实验室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1~46.

第3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得到广泛地运用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手段。统计学与社会经济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分析统计学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将统计学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统计学; 社会经济; 关系

1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收集经济数据提供必要的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经济数量模型,开展定量分析。因此首先有必要收集必要的经济数据。经济统计学给出了各种经济统计指标的科学定义和计算口径,给出了具体收集各种指标的方法和途径。离开了统计学的支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经济数据。

1.2 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

社会经济的个别现象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偶然因素,只有通过统计的大量观察法,才能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总结出现象变动的数量特征。微观经济学中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el’s curve)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就是通过统计观察发现数量特征的典型事例。

1.3 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方法论基础

任何经济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较好地解释某些经济现实。因此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这些理论是否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种分析被称为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所获得的新知识常常为实质性学科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例如消费函数。

2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Tukey1962年发表了题为“数据分析的未来”的长篇文章,论及对数理统计研究的评价标准。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直接作用。是否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或者将一些统计方法组合应用于新的领域。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间接作用。虽然未发明新的统计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如费歇在1921年发表的题为《理论统计学的数学基础》和1925年发表的题为《点估计理论》的文章,虽则并末提出新的统计方法,但其中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主导了以后许多年的数理统计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延续至今。成果的数学水平。解决或推进有统计学背景的数学问题方面有独到和创新之处。

对于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来说,衡量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也可以有类似的三个标准:

第一,经济学标准。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新的经济规律,或者是很好地论证和说明了某种经济现象发展的趋势和数量变动规律。

第二,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直接作用。提出了新的经济指标及其核算方法、发明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是将产生于其他领域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或者是巧妙地结合运用已有的方法等等。

第三,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间接作用。虽然未提出新的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关于大统计学科的讨论等等,经济统计领域大国民核算体系的提出等等也属于类似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理统计学界,采用发展纯数学的方法去发展统计学,特别是在成果评价方面,重理论轻实用。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数理统计学者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研究内容流于空疏,无补于实际。

我国的经济统计学界没有很好地将现代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去得到一些非统计专业的经济学者难以得到的很有参考价值的定量分析结论。因此,难于获得社会的支持。使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无法形成。相当一部分经济统计学论文的统计特色不够鲜明,不会江统计学深入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区别。个别论文甚至只有文字的论述或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很少统计方法与统计数据的应用。

3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正确运用

3.1 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

对社会经济进行研究时,需要应用通用的统计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以有关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特定的统计方法。因此,搞经济统计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而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研究适合经济领域特有的统计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积极参与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发挥经济统计学的作用。

3.2 经济研究最重要的是经济思想而不是数学公式

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经济学家的水平,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在对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时,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注意问题的实质和方法的适用条件,片面追求复杂的方法和复杂的模型。我们应该找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

3.3 重视社会经济思想的运用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经济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数理统计学及其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J].中国统计,2001年第7期。

[2]余明江:统计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期。

第4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滇派园林;云南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

当前,国家一方面已经逐渐不再成为圈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栅栏,另外一方面,国家同样也不再是独占地区的、民族的长期依存发展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围墙。这从当今国际局部地区的不断冲突中可以看出来。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必然导致国家、地区、区域资源在社会发展的开发、保护、利用过程中,也呈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这也不难从当今国际纷争、政治纷争、经济纷争中看出来。资源合理有效可持续的保护、利用、开发在国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当前乃至下个世纪,寻求区域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建立客观、合理、有效的发展产业模式,谋求经济的共同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滇派园林的现状

滇派园林是云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既体现云南的资源特色,也体现云南的社会生产力量。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高原低纬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兼具的边陲重地,在发展中国经济的过程中,兼顾云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从中国近、现代史中不难看出。发展滇派园林也就是居于云南特殊的地域资源提出的,它既是专业理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理念。滇派园林是应用云南资源分布的立体性特点,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山水映象和生态元素,参与人类环境修复,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园林、园艺活动,或劳动结果的展现——园林、园艺。园林活动成果,是满足人类发展的环境需求,而园艺劳动的结果,是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园林、园艺活动均是以满足人类自身要求,同时,又兼具发挥环境功能,如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除讲究各类生物对象的生存需要外,还提出了生物和谐共荣、多样性、持续性的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适度开发利用和提高持续、科学、发展意识的理念。滇派园林概念的提出,具有全球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以及打破国家、地区范围,种族、政治、阶级划分的特点。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域环境,云南在从事各类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须立足于长效的资源开发,滇派园林理应成为当今云南发展的一面旗帜。

2发展滇派园林的对策及措施

2.1克服急燥冒进,将滇派园林经济纳入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实施。

滇派园林是利用云南的地域资源或造园技术实施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云南园林园艺派别。前些时,云南曾经以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八种生物资源”开发曾经创造过辉煌,至今也发生着重要作用,如此种种,可以看作是滇派园林的原产地经济(微观经济),但是,利用资源结合技术开发异地经济(宏观经济或地域经济)作为滇派园林外延式经济发展亟待开发。

2.2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培植滇派园林产业。

政府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滇派园林发展关心、支持,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和激励机制,地区资源保护、利用补偿机制,引导和培植滇派园林产业。

2.3政府下大决心,斥资引凤,强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一方面,政府注重产业开发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产业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引进和培养一批滇派园林的产、学、研队伍及学科带头人。

2.4应用推广先进的技术及产品,提高滇派园林对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发展滇派园林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的有效结合、区域的和谐发展、产品的创新,形成云南经济发展的旗舰,拓展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5广开言路,聚思广议,发展滇派园林的外延,丰富滇派园林的内涵。

第5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设立,是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细化完善的体现,对实际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成为了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统计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社会经济统计学进一步发展所需要接受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学科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希望推动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面对的机遇

(1)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并且在日后不断深化完善过程中多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作为一门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有着广泛的数据和现实依据,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中早已经存在,只是由于其相关的知识涵盖范围被社会经济学所包含,导致没有成为一门一级学科,具体的研究内容也仅限于表面肤浅的研究,对实际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如今成为了一级学科后,社会统学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经济活动中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与日俱增,为其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2)彰显社会统计学的学科特色。由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了一门一级学科,其相关的研究目标得到了具体的确定,相应的学科特色也得到了彰显。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应数据和指标,通过统计学的处理来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保证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轨道中,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遇到的挑战

(1)学科类别有待确定。社会经济统计学所属于的学科范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那么理应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反方面的观点是统计学基础主要是运用统计原理进行分析,应该划归理学。相关的争议导致学科内容和相关联系还没有明确确定,成为了学科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之一。

(2)课程机构问题。由于还未明确划分所属范围,导致学科内容容易出现重理轻经济的现象,理科课程占据了主体,而对经济的研究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课程结构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对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遵循的原则分析

1.遵循历史发展轨迹

统计学最开始的发展是以统计人口、财产、土地等数据发展而

来的一门专业学科,其相应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统计学发展的主线,也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指向,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成为了一级学科之后,虽然研究的内容和运用的知识及方法较最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却不妨碍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历史轨迹,其出现的差异只是时展的体现,并不能成为偏离发展轨迹的依据。

2.拓展学科的认知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数据以及信息。数据的体现是有着现实依据,因此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认知就不能脱离实际的研究对象而成为抽象的数据研究,其所需要遵照的实际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拓展学科的认知,与理学进行严格地区分以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3.规律研究与方法研究并重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实际经济数据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实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也不能忽视方法的研究,对于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不断被深化挖掘,实际的学科发展需要将双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推动学科发展,防止出现单腿走路的现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准确科学的支持。

4.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国情进行学科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为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从而将社会经济统计学独立出来进行专业的设置和研究。因此学科的发展就必须遵循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发展,才能够对经济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来揭示实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现实依据的参考。

第6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地方经济;社会实践;体育服务

高校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市场需要紧密联系,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当前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发展背景下,服务社会也成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重要宗旨,体育专业服务社会的理念不仅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调整专业布局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的改革和创新。

1.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优势,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不仅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我国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从地方群众的实际体育所需出发,是探究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促进地方发展关键。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地方社会群众的共享,如学校体育场馆可以向社会,可以大大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彰显地方高校体育资源有力优势。通过在地方建立现代化体育服务的平台,会更有利于科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与健康中国的有效进步。此外,高校将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与地方实践相结合,能为社会体育人才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支撑。

1.2服务地方是有效衡量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办学质量的有力见证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设立目标,是为了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为地方的发展能提供有力条件。通过服务地方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实际的体育所需,这也将会成为他们留在地方做贡献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地方的发展提供优秀体育人才。通过研究地方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为今后地方体育发展提供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地方高校体育专业通过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进步,还可以证实与实现其体育专业办学的实力与根本目标。

1.3服务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促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社会和谐的根本,对高校的体育发展和提升也有重要意义。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体育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通过服务地方,让更多地方的群众认识到学校,这对学校的声誉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学校的未来引进大量专业的人才。除此之外,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实践能充分了解地方群众的体育所需,与地方的群众建立友好的关系,这会为高校今后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2.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面向范围

关于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中的服务,在广义上是指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狭义是指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向社会群众提供各种各类的多样化体育所需。

2.1服务地方教育

体育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教学资源服务地方教育。比如:可以让地区的教师到地方知名高校参加专业的体育培训,让更多的地方老师都能学习到优秀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对双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提出优化地方体育教学的建议。此外,还可以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成人教育,例如:远程教育、微课等形式。

2.2服务地方经济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高校可以利用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强大感染力,来为地方的厂家或者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厂家的销售量促进企业和商家的发展。其次,可以利用高校的专业技术和人才针对体育产业开发一些体育用品或者保健品,而且还可以在一些体育赛事上进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体育精神作为地方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立足点。例如:地方企业可以为员工播放一些体育专业学生刻苦训练的视频和宣传片,以培养员工终身体育意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勇于创新、肯吃苦、追求完美的能力,通过建立地方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3服务健身俱乐部以及其他健身行业

高校体育服务健身俱乐部和其他健身行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服务健身俱乐部的过程中,高校可以让一些体育专业的学生到俱乐部担任教练或者专业指导人,同时还可以让一些优秀的体育教师为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并建立适合俱乐部发展的推广体系,合理配置高效的资源,为提高健身俱乐部和其他建设那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4参与地方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农民也越来越有了锻炼身体的意识,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健身的群众急剧匮乏专业的健身锻炼知识,导致很多不科学的健身行为出现。为此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下乡为农民普及体育知识,通过大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科学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并指导农民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比如在农村开展一些讲座,通过一些实例、视频、图片等给农民展示科学健身的知识。同时高校还可以将学校多余的健身器材、设施、专业技术等送到农村,为农民建设体育文化奠定基础。

3.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途径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繁荣,地方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也不断丰富,功能也日趋多元化,因此,地方高校也应该承担起为地方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任,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来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也是社会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3.1增强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意识

增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是高校主要的教学目标,而且是高校办学宗旨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服务地方社会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更新大学生的理念,正确定位自己同时要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善于改革和创新,为今后促进地方经济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和地方以及政府的联系,为高校的服务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可以丰富服务的形式从而提升服务的水平。

3.2将社会服务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体育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社会需求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科学的、可行的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体育老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将适合社会服务环节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加强实践教学,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和帮助。

3.3加强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国家应该支持高校建立并完善服务机构的完善程度,将社会服务贯彻到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同时还可以加大对高校社会活动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以引导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对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注重,来支持与促进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进行。

3.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社会服务基地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要想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地方社会的真实的体育耳边头发需求,并制定科学的体育社会耳边头发发展目标和方向,为提升社会经济找准基本点。此外,高校要避免“闭门造车”的教育思想,应不断提升与创新体育教育与体育服务水平,要“走出来”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建立适合社会服务基地,建设地方社区体育文化,构建与完善社会体育服务制度。

3.5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专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拓展体育服务的领域,比如将体育服务领域拓展到体育旅游领域,将服务普及给更多的人。同时还要针对体育服务的形式、体育服务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而提升体育服务的质量。同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为构建现代化的“健康中国”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体育服务。此外高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在建设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为此,高校要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加快发展体育文化的步伐,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优势,这也是决定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尹柏翔.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101-102.

[2]于超.浅析社会体育专业的假期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28-29.

[3]李尹.论转型期我国社会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9):139-140.

[4]何忠,许志琳.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践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11):33-36.

[5]孟丽梅.职业分析视角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70-172.

[6]狄明明.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

[7]王道杰.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9.

[8]张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7.

[9]王树宏.山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第7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治水 旱灾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28-02

1 从湖北的历史上看,不治水、治不好水就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1 湖北历史上的水害频次及造成的损失

据历史记载,千百年来,湖北省境内水、旱灾害频繁、严重,特别是利于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中南部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洪涝灾害经常发生,其间也常有干旱。据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至1949年的2200年间,湖北境内发生范围在州、府或5县以上的洪、涝灾害337次,平均15年1次。1949―1995年的46年间,湖北全省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8次(1949年、1954年、1964年、1969年、1980年、1983年、1991年、1995年),平均不到6年1次;而洪、涝、旱灾发生的频次越到近代越频繁,灾害损失越严重。

1931年7月―8月发生全流域型大洪水。长江干流自湖北石首至江苏南通,沿程溃决漫溢354处,城陵矶至汉口一片,汉口市内行舟,汉口站最高水位28.28 m,为186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湖北70个县中就有50个县受灾。整个江汉平原一片,洪水浸泡达3个月之久。死亡14.5万人。

1935年7月3至7日,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暴雨,暴雨区位于清江、三峡区间下段小支流及汉江中下游地区。鄂西五峰站实测最大五天雨量1281.8 mm,为中国著名的大暴雨之一。潜水、沮漳河、汉江均发生特大洪水。汉江中下游堤防溃决,两岸一片。长江荆江段,由于干支流洪水遭遇,宣泄不及,决口20余处,荆北一片。此次死亡14.2万人,损坏房屋40.6万间。

1948年湖北春夏雨,内湖水位增高,低洼田地多被淹没。大汛期间,江、湘并涨,汉水继之,致中游洪水泛滥。全省受灾30多县,农田55.3万公顷,人口370余万人。汉口最高水位27.03 m,为80年来第三次超过27.0 m。

1954年7月18日武汉关水位突破1931年的28.28 m的历史最高水位。虽然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长江、汉江多处溃口和扒口,荆江大堤沙市水位仍达44.67 m的历史最高水位,而且超44 m高水位持续半月之久。武汉关8月18日最高水位达29.73 m。“全省因灾死3.3万人,死耕畜16000多头。倒塌民房220多万间。浸湿和冲走粮食690多万斤,国营商业财产损失2134062万元合作部门损失1465468万元。9所中等学校房屋全部倒塌,14所部分倒塌。小学校舍遭毁的占灾区原有校舍总数的50%以上全省受灾田地2223万余亩占全省总田亩35%强,受灾人口10347000余人,占全省总人口35%强。”

1998年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仅7月11日间歇一天。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共出现74个暴雨日,其中大暴雨为64天,占暴雨日总数的86%,特大暴雨日为18天,占暴雨日总数的24%。湖北省有66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3688万,死亡345人。农作物受灾254万公顷,绝收58.8万公顷,倒塌房屋122万间。全省有545个民垸堤溃或扒口行洪,淹没面积20.4万公顷,涉及受灾人口545万。被水围困589.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77.8万人,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武汉市7月21至23日的特大暴雨,导致武汉三镇一片,被淹面积46 km2,占总城区面积的1/5,渍水1.3亿立方米。

1.2 历史上的旱害频次及造成的损失

湖北的旱灾也十分严重,从1470年到1948的479年间发生重大旱灾26次,平均18年一次,从1949年到1990的41年间发生重大旱灾12次,平均3.5年一次,从1990年到1998的9年间发生重大旱灾4次,平均2.2年一次,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也越来越大。

1988年旱灾,全省受灾面积269.8万亩,粮食减产30亿公斤,棉花减产1.7万吨,受灾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1%以上。

1998年鄂北地区干旱严重,379.3万亩减产或绝收。

2000湖北省大部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春旱,鄂北地区的旱情是“重中之重”,夏收作物大幅减产,春耕春播严重受阻,农业经济损失66亿元多。

2011湖北全省遭遇冬春连旱,降水量50年来最少,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87县(市、区)989万人受灾;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1800万亩,其中绝收3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武钢2009年的利润76亿元相当。

从以上可以看出,一次水灾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的直接破坏。一次旱灾,不但可以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使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还能够引发严重的生态灾难。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都能够给湖北这个特殊的省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管子说:“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管子所说在湖北表现尤甚,不治水或治不好水将直接影响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2 从湖北治水的实践上看,治水、治好水就能产生减灾效益

1998年,湖北省受灾最严重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98湖北水利工程抗灾减灾效益就达1009亿元,2012年武钢的利润为17亿元,抗灾减灾效益接近60个武钢2012年的利润。

2007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宣布,经过初步测算,今年入汛以来全省水利工程设施共减少淹没耕地980.5万亩,减少受灾人口736.3万人,避免34座城市进水,实现减灾经济效益159.7亿元。2007年减灾经济效益相当于2012年武钢的利润的9.2倍,显示了水利工程设施在防洪减灾和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

2008年湖北省气候异常,4月至8月频现13场暴雨洪水,有4个站点的降雨强度超过百年和450年一遇、25年一遇或者为当地历史第一;有近千条河溪突发山洪,沮漳河等9条主要中小河流多次现峰,有的超历史最高0.05 m;先后有1590座水库、17座水电站水位突破汛限,省内四条主要湖泊水位超汛限最高2.02 m,其中长湖超保证0.03 m,为历史第三高。防汛工作初步总结中获悉,今年该省在抗御多场次暴雨洪水中,通过人力防守和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设施,保护了下游21座县级以上城市、223万亩农田和16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举解除了沿岸125家大中型企业、50万亩农田和5万居民用水污染,维护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与近十年洪涝灾害中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值、死亡人数均值相比,分别降低约30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防洪减灾社会效益达83.7亿元。防洪减灾社会效益相当于武钢2012年17亿元利润的5倍。

2010,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评估报告显示,在抗御今年洪涝灾害中,堤防防洪减灾效益达248亿元,全省水库保护了下游337万人、52.5万亩农田、13座县城的安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泵站通过田湖统筹排涝,减灾效益296亿元,解除了1850万亩农田渍涝,占受渍涝威胁2399.5万亩农田的77.1%。全省水利工程设施防洪减灾效益高达652亿元,相当于武钢2012年17亿元利润的38倍。

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历史性地减轻了湖北的防洪压力,带动了钢结构桥梁、升船机制造等新型产业的等一批重点企业崛起,促进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2010年7月,流量达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进入三峡水库。这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的最大一次洪峰,峰值流量甚至超过1931年、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峰。三峡水库削掉了每秒3万立方米的洪峰流量,当年累计拦洪260多亿立方米,防洪经济效益266.3亿元,相当于武钢2012年17亿元利润的15.6倍。

从以上各年的防洪减灾所产生的效益看,治水就能够减灾,就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就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 从湖北的地貌特点和社会经济布局上看,治水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3.1 湖北的地貌特点

湖北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敞开,约成一个形似马蹄的不完整的盆地。其中西部山地为武当山、荆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一般海拔千米以上,最高点神农顶3105 m,为华中第一高峰;北部有大洪山、桐柏山,东北部是大别山,东南部为幕阜山、九官山,一般海拔500 m以上,高峰在1500 m左右。长江从四川巫山入境,自西向东,沿湖北中、南部,过阳新、黄梅后进入江西、安徽,在湖北境内流程1046 km;汉江从陕西白河县入境,自西向东,纳丹江后折向东南,于武汉汇入长江,在省境内流程864 km。在长江、汉江交汇前的三角区域,形成一个3万多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称之为“江汉平原”。据匡算,全省海拔400 m以上的山区面积占全省总自然面积的56%,50 m以下的平原湖区面积占20%,山区与平原之间为丘陵岗地,面积占垒省总自然面积的24%。4300余条长度在5 km以上的中小河流,一般都从山区发源,从南、北、东、西向长江、汉江和中南部的平原湖区汇流;史称湖北为“千湖之省”,就因省境内中南部低平,四周中小河流汇注于此,壅塞成千百个积水洼地,形成“水袋子”之故。

3.2 湖北社会经济布局

正是这极易遭受洪、涝以及干旱之灾的平原湖区及丘陵区,由于取水较易、交通方便以及其他有利条件,历来成为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省会武汉,位于长江、汉江交汇之处,黄石、荆州、宜昌、襄樊、鄂州等重要工业城市,和武钢、江汉油田等大型厂矿,都分布于两江畔胖;全省2/3以上的人口都在这一地区生产活动,70%的粮食、80%的棉花都生产于这一区域;京广、汉丹、武南铁路和宜黄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干线,都从这一区域通过。一旦遭灾,损失就十分惨重。

第8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建设 发展 民生 竞争力

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高速公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也被誉为“新世纪腾飞之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郑汴洛高速公路通车以来,高速公路迅捷、舒适、安全的特点凸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认可,随后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5000公里,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发展潜力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是公路交通成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中心。国家规划并正在实施的“五纵七横”十二条国道主干线中的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两条高速公路在郑州交汇,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三十条国家重点干线公路中有七条亦从河南经过。展望未来,河南交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

辩证认识高速公路建设的利于弊: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大,占地多,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资源和建材。一方面,在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对促进当地建筑材料生产、提高建材生产效益、拉动社会就业、促进当地服务业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速公路自身的性质,决定它又不可能象地方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那样,可随时随地进出,使部门地区人们只能望路兴叹,感到极不方便;同时高速公路一般采用高路基、全封闭,横穿的通道及上跨桥较少,又对高速公路两侧人们的联系和产业发展产生阻隔和限制的影响。因此,怎样科学发展高速公路,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正确认识高速公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物流、信息流、人员流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作为陆地交通主通道的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继续加大了对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

会事业的进步,迫切需要交通事业能得到更快的发展,从而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

从规划、设计、施工等细微处着手,服务地方经济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高速公路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大交通发展的建设理念,从细微处着手,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从开工建设起,要想方设法实现优化设计和进行优化设计,如对对部分通道涵洞进行调整设计,及时修复由于施工损坏的沿线道路、排水沟,复垦临时占用的耕地,尽可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减小施工给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从长远发展上,应加大对高峰期堵车问题的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将收费站外延,增加了几个收费通道,可有效解决了收费可能产生的堵车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严格遵循《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环境影响评审,做到合法合规;在施工中做到土石方挖切平衡,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对沿线所经村庄、学校路段双向设置标志标牌及设计修建声屏障;督促协调当地政府做好公路沿线规划工作,新建学校、医院等控制在红线外200米,新建居民建筑在红线外100米,尽可能降低公路建设对沿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

通过选线和设置进出口,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公路最大的遗憾是由于规范等要求,没有更加足够的、方便地为地方沿线人民群众提供进出口通道,使人们望路兴叹。高速公路通过的区域,总是在一定距离设置出入口的多和少是方不方便问题,但如果连高速公路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要求的提高,要高度重视进出口设置和选线工作。选线的黄金标准是能够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众所周知,河南地处中原,旅游名胜、历史遗物等人文景点星罗棋布,产业园、产业集聚区、特色行业发展更是方兴未艾。在高速公路沿线和节点部位,如今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脱颖而出,一个个城市圈、城市群展露风采,一条条产业带雨后春笋,密织的高速公路网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少洛高速不但把郑州、少林寺、洛阳连接到一起,解决了长期困扰登封出行难得问题,而且还打通了新密、登封两个产煤大市的外出销售的通路问题,可谓是一举几得。在河南省中西部,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犹如一座天然屏障,阻碍着豫西南的发展,郑尧高速建成通车打破这一阻碍,他是又一条河南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上果断决策,建设的一条能源和旅游大通道,连接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许昌至登封高速公路、南京至洛阳高速公路、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等多条干线公路,实现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

提前规划高速公路沿线的产业布局,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是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为地方经济起到推动和拉动作用,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交通规划工作有利于科学的生产力布局。在搞好高速公路的同时把相关产业进行提前谋划,不断完善规划工作,完善路网建设,为未来发展打基础。要充分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河南省产业布局和结构鲜明、资源较为丰富,要认真研究与产业结构和布局为导向的综合交通规划,交通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以此为导向,要树立发展综合交通的思路,进一步发挥交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交通规划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结合国省道普通干线公路的网络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通行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提高辐射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科学、健康、持续。

高速公路加强服务“四化两型社会”,打造招商引资、地区形象新名片。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要用大交通来培养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的大发展,拉动投资,起到经济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高速公路要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在沿线的广告设计,服务区的特产商品布展等等,都要打响特色牌。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高速公路,是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的,更是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单位。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借鉴建设现代开放式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把服务区建设成地方经济增长点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服务区建设成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从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改造,按照城乡综合体标准实施改造的要求。 “人人都是招商形象,”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从细微处为外来人员和投资者服务。

第9篇: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化产业; 探究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利用,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并逐渐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一大的时代趋势作用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和良性互动,将会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和层次的发展。

1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性

1.1区域经济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区域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对文化产业来说,其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不但来自于产业本身,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直接相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供应和人才支撑,无论是人才的质量还是人才的数量,都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反过来,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模式也为文化产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1]。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参与其中,这些人才将最终遍及到区域经济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可见,区域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区域内的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就无从生发。

(2)区域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构成要素。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教育产业,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办学质量、教学质量、学生的质量等反应出来。对教育产业来说,要想获得充分的发展和进步,充足的生源、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是必要的也是基本的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实现,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和提供。这是因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硬件的落实要依靠足够的资金做保障。只有具有一定的甚至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只有获得了资金方面的支持,才能在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购置教育教学所需的设备与实验器材,提高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质量。

1.2区域经济发展依赖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要素。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正从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移。与这一全新要求相适应,文化产业能够完成对人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同时培育,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相对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将会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协调统一、和谐相处的状态。

(2)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的历史进程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教育要为区域内的企业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广义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与获得竞争能力的理想途径。而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工业化的进程正在进行之中,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教育产业的“升级版”。因此,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必将给文化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背离

2.1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的文化产业并非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的意味,这是因为,当前的文化产业只是在职业高中、技校、中专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还难以进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只能算作高级教育而已。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历过文化产业之后,并不存在后续的可以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区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速,社会生产的方式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化,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有必要发展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改革落后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改变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企业参文化产业的意愿不足

在我国,文化产业在部分地区还处于“编外”的地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地方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在对待文化产业的问题上,还是以普通高等院校为“正统”的文化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种气氛――文化产业并未成为社会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文化产业的意愿明显不足。而对文化产业来说,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掌握一定技术的人才,缺少了企业的参与是极难实现的,文化产业的过程也将使不完整的。在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文化产业的开展都已经将企业的参与看做是教育中的必然环节。可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在企业这一参与者问题上缺少必要的投入,受教育者不但在学习期间难以与企业“衔接”,即便是在实习期间,与企业之间的接触也是十分有限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有的只是让实习学生完成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2.3文化产业模式滞后

在我国,拿从事文化产业的主体――学校来说,其原始的资金投入和软、硬件的积累并不充分,加之地方财政和区域内的企业对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文化产业模式相对滞后,致使对教师进行培训与再教育的机会也就相对较少,无论是授课方式和授课思维,都还按照传统的单一型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对培养高素质的高等职业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能否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当前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这一教育模式存在的关键所在。

3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3.1发展区域经济,为文化产业提供物质基础

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在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才最终形成的。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产业的生成、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发展区域经济,将区域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背景中去,使文化产业能够和区域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改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区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能够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区域经济雄厚的物力与财力的支持下,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依据区域经济定位文化产业

要想获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首要任务便是“有的放矢”,在产业结构方面依据区域经济定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除了要依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设置外,还要有预见性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使其设置具有前瞻性,使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区域产业结构是动态性的,无论快慢,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都在进行不断调整。这种并非固定不变的状态,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规律,促使新部门、新方向的产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3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合作

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模式,已经被纳入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之中,这对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规范专业设置,促进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十分有效的。其具体操作模式为:以社会人才市场与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对区域内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重点预测,形成依托企业进行联合办学的机制,与区域内的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文化产业的教师资源,形成“学有所教、教有所用”的良性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开放性的,只有面向社会,广泛吸收社会中的各种力量,才能使文化产业不至于成为象牙之塔,完成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3.4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对文化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均衡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精神激励增强从业人员工作的紧迫感和成就感,比如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岗位轮换的方式提高素质;也可以针对具有不同特质、不同要求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丰富其理论知识,强化其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其质量;对于在理论基础或者实战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互动研讨,促进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物质激励提高待遇,以此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到文化产业的行列中来,通过加大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4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发展文化产业,使之能够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的互动,与落实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教育发展纲要直接相关,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文化创新,既是区域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尤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文化产业,不但能够优化人口的就业结构,还能深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根本的是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燕.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2-13.

[2]Gao X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Land and Resourse in Adult Education,2001(2):7-8.

[3]李田贵,侯云霞.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