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
客观主义是在现实主义(Realism)和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之外,是不受人类经验所支配、不以人类意志而转移的,但是它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人类通过其思维来反映客观现实,从而获得客观世界的意义,这种意义(即知识)根植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这种知识的真伪存在客观的判断标准,即这种知识是否为真取决于其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正因为如此,客观主义假定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或技术传递给学习者并被学习者获得的,强调知识的传递与接受,主张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授受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单向式信息传递手段等来设计教学活动。客观主义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是创建一种可以让学生反复从线索中做出简单反应并立即得到反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获得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产生反应,以此来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等。
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强调发现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因而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获得、再认识与再现等非常重视,这使得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在知识掌握的有效性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具体而言,客观主义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遍性强。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认为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运行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相应的,根据这些规律所开展的教学设计也就具有普适性,教师就可以按照客观的、公式化的方法与方式去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客观主义就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语言模式,大家按部就班,遵循这些模式就可以有效进行教学。如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均可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是易掌握。客观主义教学设计一般采用固定的操作模式和相对稳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强调对过程的掌控,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性。操作方式的相对稳定以及过程的几乎不变决定了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易于为师生所掌握,这对于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低年级低段的学生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其快速地掌握“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然而,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过于简单地陈述了学习的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个没有完全体现学习者学习的语言模式,具有简单性、机械性和划一性等弊端。
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外部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是客观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赋予世界的意义等都是每个个体自己决定的,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传递的事物的意义,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由于人与人所处历史背景以及经历等的不同,每个个体的原有经验、原有认知结构等也就必然存在差异,于是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每个个体对事物意义的建构也就必然是多元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因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尊重学生意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也就相应地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区别于客观主义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建构主义关心的是怎样建构知识的过程,怎样建构知识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更加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性、个体性与差异性。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实性情境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因此情境创设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逐渐成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之所长。二是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意义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建构者,这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三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协作的增强。建构主义认为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在建构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这对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明显促进作用。然而不足的是,建构主义容易导致唯我主义(Solipsistic)倾向,这是指学生仅仅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事物的理解、对意义的建构完全是自我中心的。
三、融合两种教学设计范式的必要性
知识是复杂的,对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更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于不同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不同的情景下对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同的需求。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两种层次。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知识的掌握与积累相对重要一些,而且此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客观主义作为此类问题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非常贴切的。而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学习逐渐进入高级阶段,教学情景中结构不良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倘若简单将初级阶段学习采用的策略直接移植到高级阶段学习中会使教学处理简单化,学生不能顺利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重视知识建构的过程,注重综合与应用,更适合于高级学习阶段的指导,以客观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正如张华在《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所指出,目前在教学设计领域,那种开发唯一的、对所有教学情境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这样的理念:“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的特性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2]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客观主义的技能导向与建构主义的理解导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均被验证对于教学是有益的,厚此薄彼的做法只会走向极端,对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改进有害无益。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采取兼容并包、择善而从的态度,在教学设计实践中应从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处理两种教学设计范式的关系,兼得二者之所长,有效避开二者之所短,形成整合式的教学设计范式。
四、融合两种教学设计范式的构想
美国学者Johannes Cronje认为,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是两个极端,任何一种学习经验,只是处于这两种极端所构成的连续体上的一点。根据这一观点,他把关于人的学习的两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以建构主义为横坐标,以客观主义为纵坐标,形成了一个4象限图,如图1所示。
Johannes Cronje的这一分析清楚明确地将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关系呈现了出来,二者的关系也即是:
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低):混沌
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低):教学
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高):建构
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整合
这一象限图不仅厘清了二者的关系,而且指出了整合二者的目标,即有效整合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式要达成客观主义高,而建构主义也高。达成二者的有效整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和阶段,需要逐步实现。
首先,从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低)(即混沌状态)逐步过渡到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低)(即接受式教学)。客观主义具有易于掌握,易于操作等特点。对于新教师,先形成一种的操作模式,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随着其积累的经验的增长以及操作能力的增强,逐渐摆脱已有方式的束缚,探索出新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类似,学生在低年级,在最初的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等的限制,宜从易操作、易掌握的客观主义开始,待其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逐渐使其逐步认识建构主义范式,并在这方面作一定的尝试。
其次,从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低)逐步过渡到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高)(即自主建构)。在教师和学生对建构主义范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接触,并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尝试之后,应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其的认识,并提高运用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能力。在这一时期,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以及运用建构主义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亟待提高,而其对客观主义的认识与应用已成为习惯,这时如果继续保持客观主义程度高,则会使教师和学生仍习惯于按原有方式行事,不利于冲破单一的客观主义的限制与束缚,从而不利于对建构主义的掌握与应用,所以在此阶段应弱化客观主义,强化建构主义,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与应用。
最后,由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高)逐步过渡过到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即二者整合)。经过前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建构主义已有相当的认识与掌握,并具有了较强的开展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能力。建构主义已深入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之中,不再会因受到客观主义的束缚与进攻而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消失。这时,不应继续保持客观主义的弱势,而应将其恢复至较高的水平,并使之与建构主义展开竞争与协作,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促使二者高度整合,促进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为顺利而有效地达成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即整合式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益的目的,宜将二者的整合看作是一个随教师、学生经验、知识、能力等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各阶段的教师、学生以相应地整合方式为主,但也不排除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学生可适当尝试较高层次的整合,最终形成整合程度由弱逐渐变强,逐步走向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的理想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Willis.Jerry.A Recursive Reflec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Based on Constructivist-interpretivist Theory[EB/OL].[2009-09-01].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教学观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14-02
【Abstract】Constructionism thinks that knowledge is not taught directly by teachers, but learned by leaners themselv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eory, viewpoint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ll have a great change. Constructionism emphasizes that teaching should be student-centre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 and students’ progress should be confirmed in order to urge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gradually understand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trateg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which get an active experien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healthy circl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ConstructionismTranslation teachingTeaching viewpointLearning viewpoint
目前,我国的翻译课虽有互动,但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教师仍是按部就班地讲述翻译技巧并配以例证,从习语到修辞,或是从名家名篇中摘录一些内容再给出译文让学生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述一板一眼,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师生之间缺乏配合,学生精神不易集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建构主义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现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非常强调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的作用,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此,如果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习,不主动建构,教师是很难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建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结构评价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这与传统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把知识直接输送给学生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建构主义理论虽强调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但这种建构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1.建构主义学习观
(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上文已提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构建新的知识,因此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当他们遇到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会自觉地从原有经验(即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来解释新的事物。
(2)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既然知识很难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构建新的知识。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3)提倡互动的学习方式。如上所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反复修正错误的概念,在思考中逐渐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
2.建构主义教学观
(1)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上文已提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者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使新的知识在学生建构范围内,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教师角色的调整。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建构新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者、协助者。利用适当的问题在学生建构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课题,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完成。为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完善对知识的建构,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否则会流于形式。
(4)互动的教学方式。上面已提到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学的交流中建构新的知识的,由此可见知识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过程。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与知识的获得在理论上是相反的。因此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我们要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建构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教师不再把自己的看法和课本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而且,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并不只发生在学生身上,老师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所说的教学相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建构主义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翻译课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译”中学,在翻译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正如有很多同学,即使没有学过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也可以进行翻译活动一样。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对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对翻译的理解和学习效率。
2.鼓励学生在“译”中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上给学生讲述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然后举例说明,课下再做作业。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路是鼓励学生在“译”中学,边译边学。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建构翻译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相当的比例参与课堂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先做练习的方式来开始新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先做练习,并给出这样翻译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建构翻译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教材内容进行统一讲解,纠正学生建构过程中的偏差,或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
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要适时地给学生机会,由学生自己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再搭建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被要求要以更圆融的沟通和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学生完成自己知识的建构。
4.在“译”中渗透翻译理论
理论的导向功能可以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并促进迁移,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绝非可有可无,因此教师应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翻译理论。关键的问题是翻译理论如何渗入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理论渗入课堂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如何才适应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
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翻译常规手段和基本变通手段的基本技能训练仍然十分必要,采取单句层面与语篇层面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方式,有助于系统地把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然而,由于翻译中复杂的矛盾和有限的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一切技能。因此,必须在引导学生在实践各种技巧的同时,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技能训练后,学生对翻译技能意识有了一定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一些翻译名作进行赏析,对自己与同学的翻译作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一些有争议的论述进行讨论,促使他们自己去思索,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与“发挥译语优势”这一论述相关的争议论点,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发现这些争论实质上就是忠实性与创造性矛盾的体现。因此得出共识:如果是以忠实于原作为目的,作为达到最佳近似度的变通译法,“发挥译语优势”可谓“忠实的叛逆”,无可厚非。反之,如果脱离原文单纯追求所谓的“雅”而任意发挥,那就会使译文成为无本之木,对原作者和读者都毫无忠实可言。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对翻译实践中一些本质的问题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一是在运用翻译技能解决复杂矛盾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语境等具体分析、综合权衡;二是要注意把握好“度”。超过“度”矛盾就会转化:“优势”转化为劣势,“意译”、“活译”变质为胡译,“直译”会成为死译;三是对于“度”的把握,必须以对原文忠实、译文通顺,力求达到与原文的最佳近似度作为基本原则。
在本科阶段,理论讲述的范围不一定很广,但要精,所选的理论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朱志瑜,转引自穆雷、郑敏慧,2006:6)在本科教学中,应当加强翻译理论的渗透,确立一套少而精的适合于本科阶段的理论体系,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一种明确规范,确保翻译理论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作用。
5.在“译”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直接由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得来的。因此,凡是有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后所得出的结论,无论其深厚与否,都应该得到肯定。教师对学生建构过程中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赞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而且还会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老师的表扬不可过于简单,或没有特性,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已出版材料中翻译的不当之处。任何一份材料都有瑕疵,让学生找出出版材料的不当之处,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例如,陈宏薇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中有这样的句子:
原文:去设埋伏我们都没有信心,想他一定在昨天晚上就早溜了,今天去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原译文:We had no confidence in today’s ambush, because we were sure he had escaped last night. It seemed 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学生译:Thinking he escaped last night, we are not confident in today’s ambush, which seems as useless as lightening a candle for a blind man.
学生认为译文“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有让瞎子自己点灯的意思,而事实上原句想表达的是盲人点灯没有用的意思。因此把它改为“as useless as lightening a candle for a blind man”。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尊重出版材料的前提下挑战权威的精神,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就是要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建构出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当然,创造性教育是极为复杂的,但这种教育有利于教师反思以前只重课本、忽视学生个性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构主义也不是可以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而应批判吸收各种合理见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5)
2 林 立.翻译教学中理论渗入方式的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 穆 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
4 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5 王光明、王合义.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6 王京平.翻译教学中的意识启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7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8 肖 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1998(6)
9 谢应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体系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0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定义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下,个体主要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个体所掌握的有意义的知识是在他与知识的不断的互动教学中建构起来的。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模式包括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主体引导教学、随机访问教学四种模式,本文主要针对情景教学模式,结合体验式教学进行研究。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在情景教学中,教师是事件的探索者或问题的解决者,并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情景教学的主要核心点就是创设情景。
(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师生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体验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情景素材”作传媒者;以“体验活动”为获取素质的手段,区别于以往由“师说”来传情达意,有异于靠“生听”来灌输新知、是主体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体验当中提高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培养独立习惯,释放和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互动、沟通能力、服从和领导能力、规划能力等等。
(3)情景体验式教学
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将情景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强调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引起学生探究课程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达到构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和学习能力,达到课堂教学学习目的。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
情景体验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而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是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的典型代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是利用沙盘模拟教具和沙盘演练系统相结合,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统一计划和安排。ERP沙盘模拟实训课创设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模拟情景,在具体的实训中设计了角色体验的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在既定的创设情景下,灵活地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ERP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企业信息资源和生产经营计划和管理的重要性。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计划和安排,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在保证企业正常有序的经营活动的同时,获取更大的收益。通过沙盘信息化体验,学生可以感受到合理计划和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范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过程
若要实现ERP沙盘实训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情景的创设和学生体验方式的选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创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的情景创设主要是给定学生已经经营了一定时间的企业,有一定的资产和一定的负债,要求学生接手正处于经营状态的企业,主要利用的工具是物理沙盘和ERP沙盘演练系统。
物理沙盘教具主要包括:6张沙盘盘面,代表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沙盘盘面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的所有关键环节: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中涉及现金、应收账款、负债等和企业的财务相关内容;物流部分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市场、采购、营销;信息流部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外环境抽象的一系列规则。ERP沙盘演练系统围绕沙盘教具,通过电子的方式进行采购、生产、研发、认证和财务报表的填写和记录,确保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体验方式选择。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开展时,学生自由组合,分别组成六个小组,形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在每一个企业中,都设计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的相应角色:总裁CEO,负责整个企业的战略规划,负责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财务总监CFO,负责资金的运作和财务报表的检查审核;财务助理ACFO,负责财务报表的填写;营销总监COO,负责产品和市场开拓和销售订单的获取;采购总监CPO,负责企业采购计划;生产总监CMO,负责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学生在角色选择时自由,且在整个模拟经营过程中可以交换角色。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与企业相关的外部机构,如银行、购买商。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了解,对企业的经营规则熟悉,整个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开展模拟经营,总计模拟企业5-6年的经营,学生在每一年的经营过程中,经营的策略和方法自由发挥,依据经营结果评判最终的经营成效。学生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体验了企业中的每个角色的责任,有了一定的担当,同时,每一个小组相当于一个企业,经营好坏与每一个角色息息相关,因此体现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启示
(一)对教师的启示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辅助,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训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企业经营一定时间的背景下,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和团队的协作,利用必要的实训模拟经营沙盘和演练系统,在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获得利润最大化的意义建构的方式下,获得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授课方式,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既减轻了教师授课中“满堂灌”的负担,也使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思维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由于教师在整个引导和辅助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来自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提问,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知识的积累和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同时做到因材施教。
(二)对教学的启示
ERP沙盘模拟实训以沙盘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企业模拟经营,进行对抗演练,讲师对经营成果进行评析,学生从实训中获得感悟,将课内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将角色扮演与企业实际岗位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企业运作的方式:即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采购和生产计划;在对现有产品生产经营的基础上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同时做好产品的营销策划,做好广告费的投入等,在这样一个角色体验式的模拟经营过程中,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前就先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了解企业关键岗位的职责,在实训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积极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最后环节是教师的点评,因此学生在经营的过程中会千方百计地制定各种经营策略和经营方法,合理化安排经营生产,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策略和方法的积极探索,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模式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此,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性质,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模式的其他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21-02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教材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而建构主义理论正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这就为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科学内涵
建构主义又称“建构思想”、“建构理论”、“建构观”等,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根本超越。它的基本观点认为: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被动反映,而是一个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认知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意义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互助合作来完成。
3.学习的认知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而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和活动程序等,最终形成相应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习和教学做出的许多新解释,是学习和教学理论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是为改革传统教学而进行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是监控者和管理者,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再次,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情境下运用知识、验证设想的机会。教学中要合理采用讨论、模拟、游戏、演讲等方式、方法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最后,要给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使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2.设问寻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特点,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情。例如,笔者在教授商鞅变法时,通过提问:“假如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他们参与教学,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3.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意义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合作学习是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实行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学生既能面对教师,又能面对学生,学生可通过言谈、眼神、表情,交流信息;围绕问题,交流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开展辩论或竞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观;现代文学;教学实训设计
目前,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对现代文学教学实训设计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则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目前,建构主义流派众多,但他们对学习具有共同的主张: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和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具有情境性,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其进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知识加以理解并赋予意义。
这种观点反映在教学中则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因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并无权威可言。学生对知识接受与否取决于他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对知识分析和建构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2.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选择和加工外部信息,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外部信息的意义建构。因此,学习不仅是信息的积累,更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
3.学习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由于学习者对事物意义建构的方式不同,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因此,教学应重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促进新知识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生长”和建构。
二、教学实训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训设计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搭建概念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例如我们在讲授的剧作《雷雨》时,需要为学生搭建“什么是现代话剧,作者创作剧本时的背景,以及分析剧本所需的文学理论知识”的概念框架,为学生进行剧作分析做准备。
第二步,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当前学习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例如为了将学生引入剧作《雷雨》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剧本原著、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放映《雷雨》影片。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切实可感的作品情境中,使学生形成对作品直观的印象。
第三步,进行探索,自主学习。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如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要逐渐减少,以便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获取、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资料的能力)。例如在实训开始时,首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作为线索,进而深入到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其次,为学生开列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的书目清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确定完成作品《雷雨》分析所需要的知识点:作者创作的意图,《雷雨》的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义等。
第四步,协作学习。由于自主学习所形成的独立价值判断容易受到学生个人经验、信念、获取信息资料多少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成果具有片面性。所以需要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形成对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例如对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有的学生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把现代女性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强加到蘩漪身上,从而形成了对人物批评过于激烈,要求过高的片面认识。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学生提出了分析人物必须把人物回归到她所生活的时代当中,进行客观的、历史的评价,纠正了这个同学的片面认识,最终完成了对作品的解读。
总之,可将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教学实训设计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利用四步教学实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文学、感知文学、体验文学、认知文学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学态度和社会态度。
参考文献:
[1]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高文.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1,(1).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38-02
近年来,为加快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由以“教学、研究型人才”为主向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体系改革,力求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与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素质要求的紧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1],它对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改革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传统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并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情境观等方面提出了其独特的见解,这对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将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它将知识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3]。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有意图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在情境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学生意义建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教学原则的确定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合理确定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原则,并将其贯穿于行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整个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变为导演的角色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实际上,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
2.实践性原则。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又要为行政管理的实践服务。实践性原则要求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再运用该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总结。这样,由实践寻找理论,再用理论对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可不断探索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教学的重点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不断变化着的政府管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对待行政管理学的理论要客观,能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就是好的理论。
3.情境性原则。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法则的精确抽象和概括,它必须存于具体情境,具有情境性。情境性原则要求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教学内容融入角色的表演过程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积累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行政领导”时,教师可创设一种工作情景,安排一部分学生模拟领导者、一部分学生模拟被领导者,通过对具体行政事务的处理,在互动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学习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稳定性结构形式。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单项注人式”、“做答式”等[4]。这些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译于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并运用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过程。该模式的有效实行需要经历五个操作环节: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确定问题,确保选出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即抛锚;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即搭“脚手架”;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即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比如,在学习“行政决策程序”时,可利用高校建分校作为学习背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以作出高校如何建设分校的相关决策。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译于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5]。该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所,通过学生对专家专业工作的观察、模仿和训练,使其在从新手到专家的形成过程中获得专家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通常情况下,学校的教学模式仅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情境的支持,学生只能通过与现实生活分离的教学科目被动地学习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认知技能的形成。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则可有效克服学校教学模式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弊端,为学生提供参与到与现实世界相似的专家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高阶推理思维过程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机关管理”时,教师可先将有关“机关管理”的概念性知识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传授,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专家的工作示范,以培养学生如何应用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然,和所有的教学理论一样,建构主义理论有着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在强调情境的作用及其创设的同时,不应忽略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降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这需要在使用该理论改革教学体系时,要紧密结合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方能准确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并汲取其合理成分。
参考文献:
[1]刘长青,杜凤秋.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17):107-108.
[2]陈琦.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
[3]周均旭,雷德明,丁宇,邓泽宏.建构主义理论下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8,(7):210-211.
[关键词]哲学;建构主义;国际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开始突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朝多元化、跨学科、交叉性的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这种多元竞争的局面更加活跃。这一时期兴起和逐步完善的以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为突出代表的国际政治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成长为势头强劲的理论学派。它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一起,成为了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且渐有后来居上之势。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探讨的主题,考察问题的角度、方法和思路都与哲学有着紧密的关联,或者说有着鲜明的哲学特征。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原本并不是国际关系学界的概念。它最初被用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曾经出现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论述心理发生发展及认识形成的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当中。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被用来说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发展自身的认识结构。这一心理学基础应用于教育学中,即演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教材(知识)、媒介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P 58-60)
对建构主义使用最广泛、最深刻的是社会学领域,建构主义被人们公认为社会学领域内的概念或方法。这也是国际关系领域内的建构主义被称为“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原因。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主要是指一种系统的社会学方法论,即从社会化、规范化的宏观整体出发,研究社会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个体及其观念、身份和行为实践。
国际关系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找到其深厚的社会学渊源。[2](P 1)然而,作为一种足以挑战国际关系主流理性主义学派的全新理论,建构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它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建立与之相联系的深厚哲学基础。
哲学是什么?形而上地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形而下地说,哲学是人们理解世界和人自身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方法,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源于人类好奇的本能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它的永恒主题是人。[3](P 4)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社会理论》是全面提出和阐述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作,著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会理论和哲学理论。[4](P 3)温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建构问题,同时建构了他“温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是基础性层面,即第二层面问题,涉及有什么内容以及我们怎样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4](P 5)建构主义在其理论部分的中心词语是:社会结构,施动者,共有观念,建构。即认为:国际社会的结构是由国际体系的施动者通过其共有观念来建构的社会性结构,而非纯粹的物质性结构;即使是行为体自身的身份和利益也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由共有观念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性结构来建构的。这是国际关系几大要素的基本关系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建构主义承认社会结构和行为者身份是一种存在,观念属于思维范畴,但是这一存在并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存在,而是物质因素和思维共同建构的存在。它们的联系就在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同时建构了存在。而存在既是已有的物质存在,同时也是受思维影响的存在。因为世界毕竟只是人们所认知的世界。(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其实只是感受到了它在几分钟以前放射出的光芒,而不是此刻真正的太阳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理性主义所讨论的世界具有客观性,并且可以认识,但是这种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主体间才能得到体现。因为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在认知实践中才能实现。[5](P 30)
建构主义试图以整体主义和观念主义的方法,诠释国际政治的体系和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观念的建构作用、社会结构和行为体的相互作用的阐发带有明显的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痕迹。它所宣称的“探求国际政治环境从洛克文化到康德文化的过渡”,追寻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友谊的目标取向,则更鲜明地展现了建构主义类似哲学的价值追求。
二、建构主义与人、社会、观念
在国际关系的动力和构成问题上,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施动者“国家”实际上是无法看到的,国家行动依赖于个人活动,个人的共有知识再造了国家作为团体人或团体自我的观念,“国家也是人”[4](P 272-278)。实际上,相对于理性主义把国家设定为“理性经济人”的那种人格化来说,建构主义更加深刻地分析了个体主义的人和人性,它揭示出,施动者(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意愿的多元化作用建构了国家的共同观念,从而影响国际政治。它甚至把国家比拟为人,但它是一个有观念和主观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客观的符号。从这一点来说,建构主义可以称得上是人本主义。
而人恰恰是哲学的主题。哲学探讨人的肉体与灵魂、生存与毁灭、精神与价值以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构主义从具有主观观念和主体认识功能的“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考察国际关系,实质上是在阐述关于人、人的观念、人与社会(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建构主义主张。
建构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存在,而社会的人及其观念共同建构国家,从而建构整个世界。建构主义从它的角度揭示了人存在的意义以及国际关系的实质:即国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从特征上看是扩大了的人际关系,是人以及人们的共有观念建构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凭空的,不是先验的,而是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的结果;不是不包含人的观念与价值的“冰冷的机器”,而是能够体现人的主体性、社会实践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政治现象。它跟国内政治一样,是公民的意愿与选择的多元化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发掘人,人的观念和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联系,把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它拉近了个人与国际关系的距离,使国际关系变得人性化,使国际关系不再是实质上只作为概念存在的“国家”之间的事,使人性回归国际政治。[4](P 31)这不能不说是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
三、建构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所谓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价值观则反映人们的需要、取舍、倾向和意愿。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注重价值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反映哲学的特性。
建构主义的世界观是明确的。它认为,“世界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特定事实,但是它不是先验的、自在的。它是世界体系的施动者及其共有观念建构的,因而也是可变的。这在哲学上就是说,世界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人对世界来说不是无为的。这样,建构主义既肯定了现实主义关于世界无政府状态的实在性,肯定了新现实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又修正了这两者的观点,把这两种理论避而不谈的“世界无政府状态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并且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自己革命性的理念主义观点:“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4](P 1)。与此同时,建构主义用辩证主义哲学的方法,把新现实主义体系理论所忽略的单位层次因素对体系的建构作用,作为建构主义所要解决的另一个中心问题。而它的答案就是:“结构引导角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重新界定它们的利益和认同甚至角色自身。”[6](P 380)简言之,这个国际关系的世界,实质上是体系和施动者(包括共有观念)之间的相互建构。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状态问题。
与此相应的,在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问题上,建构主义坚决摒弃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所谓价值中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价值观问题,提出了理性的“理想主义”。它认为,既然国际体系的施动者国家是个体人共有观念的集合,世界体系是由施动者及其共有观念建构的,体系也建构了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而和平、幸福与友谊是正常的个人的需要,那么也就有理由相信,国际社会可以坚决地抛弃“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霍布斯式无政府文化,从竞争对手式的当代洛克文化状态走向相互友爱的康德文化,从而确保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福祉。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可以变化,变化的方向是向前的、进步的、乐观的,从而国际关系也将向着和解与和平的方向发展。它断然拒绝了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自私本能导致国际关系悲剧循环的理论,在肯定由于国家的选择和实践的消极和失误有导致国际社会“依然陷于洛克文化之中不能自拔”[4](P 42)的可能性的同时,展望了国际社会的光明前途,并对有实力的大国以及它们的选择和努力寄予厚望。这一点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理论殊途同归。
转贴于
四、建构主义的方法论
建构主义成型于旧的国际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国际关系大变革时代,实践的需要呼唤理论的创新,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由此应运而生。但是,理性主义方法统治国际关系理论界已有多年,建构主义如何引导人们摆脱绝对理性主义的束缚,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国际关系呢?
建构主义的方法论特征是整体主义,它从国际体系结构的总体出发,强调体系对国家的建构作用,特别是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首先,它引导人们怀疑理性主义关于行为体身份不变的假定前提,通过两个相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关系和观念,[4](P 40)轻而易举地对理性主义理论的这一固有缺陷进行证伪。国家间关系是变化的,国家之间彼此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人人皆知,因而理性主义理论派别对此根本无从反驳。然后,进一步归纳得出: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因果性解释基础上的理论假定———国际关系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现实,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加以证实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历史事件是不可逆转、不可还原的,它只能由我们,站在各自不同的位置,带着各自特有的知识、经验、价值和道德观念去认知。进一步说,完全客观的现象即使存在,对于人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理论研究者诠释的所有事件都是人们主观认知的现象,它不能脱离物质因素的作用,但观念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而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结构、施动者和共有观念的互相建构。建构主义用普通的哲学逻辑方法,向人展示了一个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世界。
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建构主义最初是何以发现和断言国际关系的这种建构主义特征的?因为观念建构体系,体系与施动者互构本身也是不能由科学加以证实的,恐怕这只能归功于建构主义的最初创立者们所谓“智的直觉”了。
五、结 语
从哲学视角考察和分析建构主义,无疑会让对这种理论更加充满期待。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是辩证的,它重视理念的作用,又不否定物质;它是实践的,它把国际关系中问题的最终解决出路放在国家的实践上;在分析体系结构和国家时,它实际上是真正承认现实的理性主张,却又对国际社会达到互相友爱的康德文化状态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它把国家比拟为人,从人本、人性来考察国际关系的真实属性。温特“温和建构主义”的本意是要在传统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4](P 2),却开辟了一方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全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中学语文教学,2002(8)
[2] 郭树勇,叶凡美 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J] 国际观察,2002(1)
[3] 胡军 哲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美]温特 国际政治社会理论[M] 秦亚青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传统的中国外语教学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操练和强化以及传统认知主义的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戴炜栋,刘春燕2004)。这种以传授一强化一记忆为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范琳,张其云2003)虽然为学习者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却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应“重视教师的面授辅导作用”。从《课程要求》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表述可以看出,我们一方面要强调个性化学习,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与他人协作。语言学家halliday(1985/1994)对语言功能的叙述说明我们使用语言既是为了表达思想,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课程要求》倡导的“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learning)和“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的理论根据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开始受到重视,现已非常流行。它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被广泛运用于语言课堂,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学习理论之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学者(如:庄智象,2003;莫锦国,2003;张殿玉,2004等)介绍和讨论了建构主义思想,并力图使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信息爆炸时代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建构主义全新的学习理论及其倡导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其基本理论阐述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重要变革,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piaget(1972)提出。他在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主要过程建构起来的,并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piaget理论的基础上,bruner(1983)和vygotsky(1978)等人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互动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papert(1993)曾对pi—aget的有关理论进行实验,证实人们从其已有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的协作性,认为虽然理解由个人建构,但是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即在交互协作中激活旧图式,建构更加准确的语言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的学习具备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和反思性等特征,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一个环境因素,对意义建构起着不可或缺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学习的性质和学习的过程有重要的启示。
三、建构主义学习论倡导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s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比喻一种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邻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来建立。“邻近发展区”的思想是vygotsky的理论核心,它指的是儿童学习或通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所决定的真正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伴协作下解决问题能力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学习者一旦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2.发现教学
bruner在piaget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科结构论”,并主张“发现教学”。他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资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采用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外语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语言现象提出各种假设,并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验证假设。教师应该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学习的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与合作。在vygotsky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lantolf,2000)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作是教育的核心。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就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互动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学习。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为根本目标,是一种很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四、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杨翠萍,刘鸣放2005),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互相之间缺乏互动。这种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少创新实践的空间,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同时,学生也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成功使用语言所带来的愉悦感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观和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的过程也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反馈。为使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能力培养型”转变。教师要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针对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将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或课本知识的过程。
2.语言学习是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little(1991)认为,教育是互动的社会过程。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要记住重要的学习经验,至少部分要用我们与他人或更多人之间的关系,或与老师的关系来说明。语言学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者不仅要学会听别人说话,也要把话说给别人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互动和合作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也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鼓励、互帮互学等。要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能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当他们为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时,他们的观点可以得到互补,因而他们可以学得更多。同时,他们因合作成功而体验到的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也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来进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尤其适合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为实现《课程要求》规划的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原来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可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交互功能,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机制,可以是生生合作,也可以是师生合作。在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构成多角度、多渠道的互动。
【关键词】 建构主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热潮对于实现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发展目标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在“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会议”发言中指出:“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学习、教学和课程的认识,因而有可能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的革命性理论之一。”事实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顺应了当前的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发展的中心。这些都非常符合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本质。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论主张,正在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接受,建构主义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正在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着全面性的影响。文章正是基于以上背景,结合教学实际,试论建构主义方法论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启示。
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在总结并批判地继承不同认知学派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理论框架。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关于学习的本质观点
美国学者布朗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本质等的认识有两类观点:
一类主张学习是个体内在结构的变化,是个体经验基础上知识的获得。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具体包含以下涵义:
第一,强调学习是以学习者主动为前提的。所谓主动是与刺激反应下的被动相对的,表示学习愿望是由学习者发出的,在动机上是内在的、积极的。
第二,强调学习是以个体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白板”和“空洞”等为隐喻的心理为前提。
第三,强调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外部的“装载”或“输入”。自主建构的结果体现为新知识与认识者原有认识所建立的内在联系,并共同构成个体整体经验的有机部分。
另一类强调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象征性意义建构。具体的说,学习被视为“科学概念”的一般意义内化为“自发概念”的“感受意义”的过程。由于语言是社会性的,任何的学习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因此,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知识和关系的建构。
2.关于学习方式的观点
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方式等的主张,首先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下的有意义的学习,特别是强调学习者认知方面的积极参与。因此,具体主张包括:应鼓励学习者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应坚持学习者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表达;认知主体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和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也就是强调重视学习者对元认知的把握,重视“批判性”的学习,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评价,重视“错误”对学习的积极意义等等。错误是个体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其次,强调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性学习。建构主义者从知识与认识过程的不可分性的认识论前提,以及促进知识迁移的目标出发,强调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脉络之中,于真实情境中考证或研究。最后,强调以个体或集体间的对话、交往、合作、团体活动为形式的学习。只有当学生同环境中的人们及其同伴相互作用时,学习才能起作用而激起各种各样的内部发展过程。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首先,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努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教学活动很好组织起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让学生有据可依、有理可循,适时进行褒奖、启发、鼓励学生,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有能力从具体的范式中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方法,变具体为抽象,再变抽象为可知、可学、可用。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适应性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促进学习,而这种促进又是通过“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反复循环过程实现的。教师就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以求达到新的平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错误很可能是学生在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的表现,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最后,教师是整个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既要有“守成性”,又要有“创造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觉、能动地贯彻总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目标。
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突出了意义建构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由此形成了全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即“教师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是一门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为一体,重在以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学习策略、文化素质为内容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兴趣激发
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主动学习精神的养成,比学习方式、技巧的掌握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对人一生的发展有更持久的影响。”兴趣的激发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与时俱进,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引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激发就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问题情景要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必须要考虑怎样学,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学习者必须借助实践对象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设计各种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起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第四章筹资管理内容时,老师设置如下情景:学生游戏――参与竞赛。将授课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成为一个上市公司或企业,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公司命名,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财务处、生产部门等组织机构并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来呈现真实的工作场景。然后结合角色扮演将学生按组织机构分组,分别承担不同部门的角色,进行仿真扮演。在进行筹资管理教学时,要求扮演财务处职员的学生首先制订出企业筹资项目的策划书,其内容应当包括筹资目的、筹资原则、筹资渠道与方式、筹资数量的预测等;之后由董事会对该策划书进行评价,分析其合理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由管理层根据财务处提出的筹资备选方案,运用个别资本成本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进行筹资方案的决策。然后由每个小组再推选出一个竞赛者来参加竞赛,教师作为主考官主持本场竞赛。通过上述问题情景的设置,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去理解所要学习的主题。
(二)鼓励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合作学习。它发生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包括与教师的合作、与同学的合作等。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而且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使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和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同伴之间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变为更有建构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在学生参与竞赛的情景设置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各小组学生共同分析信息、研究问题、取得共识。学生集思广益总结出来的观点远远超出课程本身的内容,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效果,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里,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优化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因素。财务管理课堂教学必须由单纯的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而打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单项灌输、学生只听不说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的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为宗旨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更加可能作为在社会和情景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和再建构。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例如“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生要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要充分理解所学的新的知识点、方法、技巧等,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思性的学习材料,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我国的文化和背景知识,利用情景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时,教师设置购房者通过按揭贷款购房这一问题情景,根据房地产公司提供的按揭贷款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提取存贷款、资金周转、利息计算等认知结构中的已知知识及自身的社会经济生活经验作为启发原型,启发学生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的现值,并与直接用现款购房的方案相比较,计算其中的差异得失。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如房贷政策的变化、提前还贷等让学生举一反三,以逐步纳入复利、年金等新知识,建构合理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的联结空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四)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和创造知识,成为新世纪的高级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思想的主线就是实践。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不断加强实践探究的比重。根据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r popper)的观点,一部科学发展历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对问题解答的历史,科学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证实”而在于“证伪”。科学道理总是推测性和假设性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排除和检验假设,才能逐步向真理逼近。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即使大脑里有再强的创新意识,也不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四、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也为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 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8).
[3] 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