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

第1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社会调查方法纳入高校国际贸易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然而社会调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某些方面上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为确保社会调查环节的质量,本文将就此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国际贸易学专业;社会调查;教学改革

一、国际贸易学专业课程特点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除了外资企业,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获得了外贸进出口权,他们也需要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市场对外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与工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环境影响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学专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国高校的专业布局中,“国际贸易学”大概是设置最广、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本科热门专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需要,熟练掌握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决策能力,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商务人才,因此,国际贸易学专业的课程具有操作实务性强、创新度高等特点,国际贸易学专业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经贸英语》和《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它们具有理论性与操作实务性特别强的特点。

二、社会调查教学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社会调查比较好地结合了本专业的特点,基本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但是也存在以下三方面主要问题。

(一)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加工、利用工作不够完善,一方面是指导老师的社会学功底不足以及学生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各高校配套课程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二)当前各高校已开展的国际贸易专业社会调查,大多数是由专业教师自行组织的,由于个人条件的限制,开展调查研究的规模有限,视野也较为狭窄;另外,也难以保证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问题。

(三)程序上的缺失。各高校对社会调查环节组织不严密,制度不规范,辅导不到位,甚至放任自流,学员不知从何下手,最后不了了之,使社会调查环节严重流于形式。

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1.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科学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2.完善配套课程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培养;3.积极发挥院校组织作用,保障社会调查顺利实施;4.完善调查过程监控,及时总结调查成果;具体做法如下:确定审核程序和内容;明确审核标准;奖惩措施。

四、高校国际贸易学专业教学中引入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贸易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新的国际结算方式、经济合作方式、融资手段、运输与保险方式不断出现,贸易摩擦日益升温,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规则、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变化。这些新的问题和情况,在教材中不一定有所体现,但在教学环节中必须突出此类知识。而社会调查以其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研究者探讨各种外贸行为、外贸现象和外贸问题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研究和教育中引入社会调查方法,是国际贸易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国际贸易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核心是要解决进出口问题,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过程。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起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接触、认识社会,从多角度以经济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为掌握国际贸易学这一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三)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在当今社会,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为了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他们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具备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将社会调查纳入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环节中来,而社会调查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因此,国际贸易学专业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涉及的课题和范畴极为广泛,学生要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被调查对象,还要有针对性地、有一定行动策略地解决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白玲.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5):6061

[3]刘红燕.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4.18.P3637

[4]张海鹰.社会调查方法在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地理学刊,2011,VOL31,(6):105108

[5]夏艳玲.社会调查方法应用在社会保障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2,(2):6870

[6]上官酒瑞.多管齐下才能杜绝“数字游戏”[N].新闻晨报,A24版,20120411

教育实践研究

[7]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1):8083

[8]张弘.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市场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2007,12

[9]吕玉花.国际贸易实务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5.P134136

[10]郭丕宽.国际贸易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9192

第2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摘要:在新形势下,到底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笔者认为: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提高其实效。

1.从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的角度出发,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有的高一学生认为:“‘先富’帮‘后进’,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是幌子.实际上是利用‘帮助’在后进地区乘机捞一把。”针对这一实际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省扶贫先进单应—一宁波慈兴集团。该企业近几年中,分别以资金、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人员、工人业务培训等形式,先后扶持了6个“老少边”贫困地区的工厂,其中一个还成为丽水地区十大明星企业。学生在活动后说:“现在我们懂了.人间不尽是金钱关系。‘先富’帮‘后进’,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信!”

2.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总之,“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第3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生活;社会;教学;效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紧扣现实生活化,活动方式多样化,运用知识综合化等特点。《义务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如何切实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生活化效益,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浅谈三点看法。

一、延伸社会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此,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以班级的形式,或以小队的形式,因地制宜,因“效”制宜,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开放的时空,让他们在兴趣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同时收获发展,例如社会调查等等。

社会调查是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这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形式之一。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

二、融合生活主题

为了促进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主题内容的设定尤为重要,是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

1.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课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取用为学习课题,以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并要注意主题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活动之前便开始“蠢蠢欲动”。例如,我组织开展“巧吹肥皂泡”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制肥皂泡,比赛谁吹得大、谁吹得多,学生都爱玩,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非常高兴。

2.专题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佳手段。不受课堂空间和形式的局限,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学校德育部开展“拒绝吸烟”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合该专题,我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拒绝吸烟”签名活动,并让他们查找资料、抄报,宣传吸烟有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该主题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三、丰富实践内容

如何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在实践中学习,如,搜集有益信息,进行劳动体验等等,以学增知,以劳辅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更好地体验劳动实践。

1.信息搜集

在社会信息化不断提升的今天,良好的信息索取习惯是帮助学生养成信息素养的前提,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同时还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养成了关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2.劳动体验

为唤起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和身心、情感、能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我校开辟出一小块菜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称为“劳动乐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更懂得了珍惜。

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强调“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灌输教育,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开拓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杂志,2006(8).

第4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进行探索,提高调研实践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实践成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成长成材。

关键词:

专业调研;社会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课。”[1]刘同国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上是教学实践、服务实践、科研实践、调查实践和公益实践五种主要形式。[2]其中社会调查类实践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特别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周彩姣等对湖南六所高校的500多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经分析有41.56%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3]而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基于学生专业背景专业调研类实践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纲要提出调查实践不仅要满足走进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的结合。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对它的管理和育人作用进行探讨,能有效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科学管理水平,强化其育人功能。

一、定义与内涵

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专业调研实践尚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主要还是经验主义的总结,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或“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描述。本研究把专业调研实践确定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社会现象为观察目标,团队为组织力量,利用科学的调查方式、统计知识对社会某一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并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调查报告”的一种实践方式。上述定义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即该类实践必须以学科的专业背景为基础,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基于统计调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报告文学;二是社会调查,即调查对象面向社会现象,在调查方式上必须经过实地走访。当然由于专业的多样性,专业调研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元的,但学科为基础、社会为对象,成果有科学性必须是必备的要素。

二、专业调研实践的功能性

专业调研实践是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形式,不仅具有社会调查实践本身推动学生投入实践、了解社会、锻炼自身的重要作用,更因其以专业学术背景为支撑而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强化社会调查实践的育人效果。专业调研非常注重对社会的深入和分析,尤其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有高度的问题意识。通过参与专业调研,根据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让学生用更科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克服简单的经验主义认知,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社会调研能力是人文学科学生必需的专业素质。学生调研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将是其受益一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在培养其调研能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社会调研实践可以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明确专业改进的方向。成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持续培养的平台。专业调研实践的完成并不是学生该项实践的终结,调研成果更应当视作学生继续学习、参加后续科学训练的起点和基础。在各高校都注重通过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人才的现状下,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通过持续进行调研的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并为学科竞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三、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

专业调研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开展实践调查。二是暑期社会实践,在暑期实践中专门组织专业调研类团队。这两种类型的专业调研实践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实际组织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第一,师资力量匮乏。专业调研实践的核心是专业素养,最主要的资源是教师的指导。但是由于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学生课外实践指导的主动性降低。即使部分教师出于奉献精神或教学需要指导学生,也难以照顾到众多学生的需求。因此,能持续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调研实践的教师资源相对较少。第二,学生主动性的缺失。专业调研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相比,难度大、时间长、能力要求高,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够。许多学生即使因为课程需要参与了该项实践,也较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开展,缺乏积极性。第三,缺乏持续性。专业调研实践要产生高质量的调研结果、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调研能力的目的,需要研究能有持续性。然而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还是暑期实践调研,绝大多数都只能局限于短时期内。因为缺乏教师的持续跟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随着作业的上交、实践评比的结束,专业调研实践也告一段落。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前期的实践才刚刚为学生培养铺下了基础而已,远未到收获的时候。第四,过程管理工作量大。专业调研实践以团队形式开展,人员众多,调研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再加上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对调研实践的过程管理就存在滞后性。两头到位,中间缺失,造成对调研团队跟踪的脱节,在安全性和关键节点上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专业调研实践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阻碍育人效果的困难也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克服这些弊病,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上述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困难涉及到了教师资源、学生激励、实践引导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任意一个因素的忽视都会影响实践的育人质量。因此对专业调研实践管理的改进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设计,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一,从专业调研实践管理改进的横向维度考虑,要充分加强专业调研实践的项目化管理。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调研竞赛的方法进行组织,明确奖励制度、经费支持、竞赛规则等,调研实践的成果最终进行公开评比展示。以此为平台吸引学生加入,并进而通过参赛学生引入指导教师。第二,从纵向维度考虑,要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调研实践的衔接以及多层次学科竞赛与专项调研竞赛的衔接。专业调研实践的基础是教学课程,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与专业调研实践互通,认可参加专业调研实践的学生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实践成果的评比也应该反馈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学改进的线索。学科竞赛目前是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专项调研竞赛的成果应该被纳入不同等级的学科竞赛项目,即鼓励调研成果参加校级、省级竞赛或申报各类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通过逐级提高的平台来逐渐强化调研实践成果质量的提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由此达到持续培养学生的效果。第三,要搭建第三维度平台。建立由课程教师、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专业调研实践及以调研实践成果为平台的学科竞赛。课程教师团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讲座等形式负责软件、问卷设计等统一指导;指导教师团队负责调研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过程中期意见引导;管理教师负责团队安全保障、过程管理和社会实践与调研实践的互认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教师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减少而学生个体获得的指导却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也被发动起来。指导委员会之下应设置专门的学生社团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联络。学生社团受众广、学生接受度高,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发动,正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参加氛围。学生社团还能够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建立对调研团队的直接点对点联系,有效加强调研过程中的意见交流和安全管理。通过横向的项目化管理、纵向的课堂衔接、竞赛衔接和第三维度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学生社团,可以有效解决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问题,为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提供了支持和力量。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年来采用上述的管理方法开展暑期专业调研实践,每年均组织实践团队超过60支,社会影响明显,成果丰硕,有多项调研报告在后续的省级竞赛中获奖或立项省级学生科研项目支持,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成为我校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结束语

专业调研实践是培养学生调研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有效形式,是“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专业调研实践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激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更科学、更有促进作用的管理制度。

作者:吴旭东 林韬琦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7-05.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周彩姣,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第5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课外活动;“五性”;思品教学

一、注重教育性

课外活动应该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深化,道德意志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句话,体现其教育性。教师在设计时应紧密联系实际,紧扣教材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时时留心,把课外活动教育性与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起来。

例如我教了《珍惜劳动成果》这课后,通过课后的信息反馈发现学生对劳动成果的认识片面、模糊,结合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我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的小制作、小发明比赛,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甚至家长的积极响应,学生用易拉罐、可乐瓶等废品制作了各种精美的小摆设:花瓶、模型、小工具等一一展现出来。学生在劳动中享受到 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珍惜。这次课外活动,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并进行了学生动手创新实践训练,增强了创新教育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注重计划性

认真制定课外活动计划,才能使课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才能使课外活动行之有效。如我教了《劳动最光荣》一课后,我设计了一系列小型课外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洗鞋子”自理能力竞赛并表彰;带领学生上街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并交流劳动后的体会。学生参加了这一系列课外活动后,对劳动这一概念认识就较全面了,也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统一。

三、注重层次性

思品课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设计恰当的“坡度”和“层次”。如果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不注意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参与难度较大的课外活动,再让学生参加较简单的课外活动的话,不但不能强化道德行为训练,而且活动肯定没有实效。如我在教《和同学团结友爱》一课后,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活动:读报纸,了解全国各地的手拉手活动情况;班队课请学生交流读后感;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手拉手”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层次较强,内容上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深化使学生经历了知情意行过程。学生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深化了道德认识,强化了行为训练。

四、注重科学性

课外活动的途径的科学性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往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且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社会调查是课外活动经常用的途径,即通过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选择这一途径时应考虑适应性和可行性。例如社会调查会花费较多的精力,所以不宜安排较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再如社会调查主要在高年级适用,因为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宽,逐步开始接触社会,道德评价增强,而中低年级不具备上述水平,故不能适用于这种途径。

课外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活动目的、活动方法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对学生能否积极地、自主地参加活动有直接影响,也是活动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五、注意趣味性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多数,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特征,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无意性较强,而且对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他们对道德认识也总是与一定的具体情境相联系。再加上道德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往往让学生感到空洞、产生厌烦感,进而甚至会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这一好老师的带领下去动手实践,参与活动,收获知识,得到教育。

第6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一是通过实践锻炼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次下去锻炼的年轻同志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一般都是通过书报、电视广播来了解农村的,对农村的感性认识较少,对农村的工作更是不了解。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不了解农村的情况,就很难对我国的国情作一个准确全面的了解。这次赴农村实践锻炼,特别是通过对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大家对农村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地了解。

二是通过实践锻炼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家都感到了所住农户对自己生活上的热心帮助;谈到了农民的热情淳朴、善良友好、吃苦耐劳对自己的促动以及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对朴实的农民,大家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人民的干部,要有公仆意识,要有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要努力工作,真正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切实为他们服务。有的年轻干部与本单位联系,号召大家给贫困农户捐去了衣被;有的年轻干部与本单位的团支部联系,长期资助二名当地的失学儿童;还有的年轻干部与本单位的党支部联系,给当地的学校捐助了二台电脑。

三是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了工作能力。年轻干部参与镇村的行政工作,开拓了视野,使自己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年轻干部在对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时,对当前农村和农业的现状进行了较深的分析,并能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发展建议,有的年轻干部还能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特长来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并从中提高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

四是通过实践锻炼磨炼了意志品质。大家在学校的时候都学过这样两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次到农村锻炼的年轻干部都是在城市中长大,以前对农业劳动的辛苦只是字面上的了解,这次通过赴农村锻炼,通过亲身参与农业劳动,有了一个较深的体会??就是苦,但是大家都没有流露出畏难怕苦的情绪,而是积极参与到农业劳动中去,和农民一起顶着烈日下地干活,割稻子、种油菜、脸晒黑了、肩压红了、手起泡了,虽然感到辛苦,但觉得特别有意义。

第7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审美

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

历史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纵观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宝库。教师要全面熟悉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美育通常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既包括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祖国的壮丽风光,又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秦朝修筑的气势恢弘的万里长城,埃及充满神秘色彩的金字塔等。欣赏自然美,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丰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所谓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灿若星辰的民族精英、古今中外的风流人物,他们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奋斗不息,他们是心灵美的光辉典范,展现出人类创造历史的执着追求、闪光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足以震撼学生心灵,唤起学生共鸣,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所谓艺术美是指各种富丽堂皇的建筑、各具特色的雕塑、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价值连城的绘画、书法、文学戏剧作品等等。艺术美对人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强大的穿透力,陶冶和净化着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创造出审美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追求美

历史虽然已经飘逝,不能直接感知,但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和历史遗迹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通过文物、模型、地图、图片以及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历史教学。这些直观教具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形象,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氛围,而且可以以事物的外在美来揭示事物本身所蕴涵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节时,可播放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片,指导学生观察兵马俑的阵容和肖像特点,在学生感受、感叹兵马俑阵容的严整宏伟、肖像的栩栩如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形象的表象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实质,引导他们将兵马俑的庞大阵容与秦国富国强兵的内在史实联系起来,还可以引导他们将兵马俑拱卫秦始皇陵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激发审美想象力,激励学生探索美、追求美。

3.通过跨学科整合渗透,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等,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涉及其他学科,比如涉及语文、美术、音乐、地理等。传统的历史教学难以用相关学科专业的语言把教材中蕴涵的美生动具体地呈现给学生,对学生审美教育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呢?跨学科整合渗透教学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跨学科整合渗透教学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科知识通过整合、相互渗透、交叉,得以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对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譬如文化史教学中教师要引进美学理论,有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当然,教师还可借助学生的才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如让学生吟颂唐诗宋词、鉴赏名篇名画、演奏音乐家的名曲,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美、创造美

第8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一、走出课堂,探索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

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外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系列活动。

(一)个人自动

学生每参与一次课外活动,就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收集信息,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方式。为此,七年级上册的“生态系统”、七年级下册的“人粪尿的处理方法”、八年级上册的“陆地生活的动物”“先天和学习行为”“发酵现象的演示”“制作孢子印”和八年级下册的“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等活动安排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协作

课外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其中组织小组协作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扦插成果展:八年级下册中的“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学会处理扦插材料的方法,而准备插床、扦插、水肥管理等更多的任务留给学生小组课后完成。大约一个月后,再在课堂进行小组扦插效果的评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通常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教师。这样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好胜心而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七年级上册的“认识周围的生物”、七年级下册的“食品安全”和八年级上册的“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等都可以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

(三)师生互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所需器材,实践、操作过程,并记录观察现象、数据,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得出活动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八年级上册的“饲养和观察蚯蚓”,八年级下册的“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等活动可安排师生互动。在这些活动课中,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活动继续开展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走向社会,提升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活动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并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社会。

(一)多做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

资料:“人类活动正在使许多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进入水体等,使许多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我们家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怎样改变这种现状?鉴于这个问题,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着手开展了“调查——访问——讨沦——写出调查报告——给政府的倡议书”这一系列的调查活动,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使学生不但对环境污染的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二)角色扮演——争做“爱绿、护绿”的使者

第9篇: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范文

1.实践教学尚未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各高校领导和相应职能部门以及所有的相关教师,都应予高度重视,并将之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长远规划中。然而,许多高校目前的教育教学规划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很少,对实践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不到系统安排和有序开展。而且,在许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通常仅停留表层,还没有深入细化到可操作的层面,比如,学生应完成的实践学时、达到的实践学分、实践成绩的评定等具体层面上,尚未发现有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要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常常忽视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方法也较为单一,如通常局限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既没有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也无法开拓学生的视野。

2.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教学环节,面向的是所有的全体学生,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但据调查,许多高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多样性需求,从而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二,实践教学涉及的领域不够宽。由于领导重视不够,使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不足,教师主动、积极进行教改的动力不足,社会也缺乏热情,从而大大限制了实践教学领域的拓展。

3.实践教学内容空泛陈旧,针对性明显不足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从而无法发挥不同学科学生的不同专业特长,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实现学用结合。其次,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使实践教学仅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改革和创新相当欠缺。比如,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形式。第四,形式主义严重。实践教学本意是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教育和启示。但现实是,实践教学往往只重视宣传鼓动,忽视动手操作,重视响应号召,忽视长期坚持和经常主动,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形式主义严重。此外,系统培训和辅导的缺乏,也往往导致实践教学主题确定的随意性,方式选择的盲目性,以及实践报告撰写的混乱无序性等。同时,对于学生在实践遇到的问题,不少指导教师既不能做到及时地帮助学生辨析和答疑,也不能及时、正确地疏浚与引导,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而向纵深发展。

4.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专门的办法和标准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价。对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的考评,往往只看教学大纲是否安排有课时,有无教学计划,对于如何有效实施,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则没有考评细则,从而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无规可循,随意性很大。实践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践情况登记表、记录表,或调查报告、实践论文成为主要依据,从而常常使弄虚作假、糊弄教师的行为在学生中不断出现。比如,托人拉关系找单位盖章签署意见,抄袭剽窃调查报告、实践论文等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性,而且严重偏离了教育教学的目标。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稳定性不足具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常态化、经常化的重要前提。但目前,一些高校忽视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建设,从而无法及时地推广开展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项目。校地联系十分松散和随意,比如,有些学校和基地在某些活动和项目开始时保持一定的合作,但项目一旦完成、活动一旦结束,校地彼此之间联系减少了甚至中断。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成效的对策建议

1.重视实践教学,制定实践教学规划,使实践教学能够有序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其成效,首先,要求高校领导、教师转变观念,高度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才能合理地安排学时、规定学分、制订操作细则,也才能够有序地将它实施和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才能够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目标考核等各个环节中实际体现它的要求。其次,应当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对内的组织和对外的联络,负责实践教学的统筹和安排,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这些专门机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提出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实施策略、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此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提供经费支撑,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从而促使实践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2.拓展教学领域,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和多样性

涉及不同的的教学领域、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说教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理论并转化为行动。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不同教育内容和不同教学形式,其教育成效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为丰富学生对国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既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的方式,也可以凭借挂职锻炼等方式。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不同活动,同样可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精神,等等。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应当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勤工俭学等多方面予以考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实践教学还不能忽视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比如,低年级学生宜采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形式;而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宜采取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形式,比如,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助研助管、科技发明、创业实践等,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3.完善考评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和考评机制的完善,必须考虑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两个层面。首先,教师实践教学考评考核机制必须完善。主要策略包括:将实践教学提高到教师教学、科研活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评指标中,并将之与教师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借以提高任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完善学生实践学习考评机制。学生实践学习成绩的考评,不能仅凭实践学习“经历表”或“登记表”而评判其成绩,而应当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将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将实践学习提高到与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学习成绩不仅要记入学生档案,而且应该将它纳入各种评定的指标体系中。此外,还应该设置多种奖项以提高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

4.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学基地,保障实践教学常态化和长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有效性保障条件之一就是建设长期而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选择和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既要遵循社会与高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原则,又要本着服务社会和服务高校的原则。使高校、基地、社会三方都能受益。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样的、功能齐全的实践教育基地群,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基地中得到不同的教育。比如,在有纪念意义的革命圣地,学生既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又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学生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所学知识,增强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和特长,为企业提供适当的技术帮助。在典型意义的乡(镇)、村,学生不仅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又可以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体系式的实践教育基地群,既能保证学生了解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的愿望。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