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成果转化方案

第1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研成果;增值;转化;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让位于科研创新优势,为提高电网科研含量,增强驾驭大电网能力,电力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电力科研发展,然后众多科研成果却面临转化率低,不能创收的瓶颈,科研成果增值成为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增值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构建了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体系,对于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增值转化工作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特点

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企业为确保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在进行基础应用研究之上,还必须进行一些前瞻性探索。电力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科研成果具有如下特点:(1)电力科研成果前期投入大。电力科研成果需兼顾技术、经济和电网安全等多种因素,前期投入科研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时间久。(2)科研成果价值衡量困难。电力科研成果解决电力生产中实际问题,并产生无形的效益,其价值衡量难。(3)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少。科研成果针对性高,解决目标问题,只能在特定领域使用,此外,一些前瞻性科研成果的应用还需要配套基础设备的逐步完善。

二、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止步于科研成果报奖的问题。深入探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过程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积极性低。目前电力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2)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投入不足。由于机制上的缺陷和人员缺乏积极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上人、财、物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支撑。(3)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中介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技术交易市场不健全,电力企业科研中介机构少,不能满足企业成果增值转化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科研成果增值即采取各种手段、方法将蕴含在研发人员的技术研发成果中的价值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过程。科研成果增值是科研成果价值得以成功转化的结果,科研成果的价值是其转化的基础,而科研成果的转化则是其价值的最终目的,因此对科研成果进行增值评估应包含科研成果价值评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两方面。

关于科研成果评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我国开展科研成果评估工作稍晚,但是仍进行了不少研究,洪晓枫设计了交通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技术、法律和效益等14个二级指标[1]。杨斯博对不同种类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2]。王晓鹤提出了包括技术、市场、效益和推广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3]。彭修娟主要从经济效果、技术水平、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适用性等方面构建了科研成果后评价指标体系[4]。

随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尹航等认为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扩散效应四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后评价研究[5]。魏猛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工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6]。徐小钦和余海霞则主要从科技成果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3方面构建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7]。苏俊宏等主要从科研投入、科研过程和科研产出三方面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8]。

四、评估体系的建立

1.指标选择的原则

由于科研成果增值评估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选取的评估指标应尽可能完整、系统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全部信息。(2)可比性原则。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同时评估指标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便于比较。(3)独立性原则。评估指标之间要相对独立,指标之间亦不存在相互因果关系。(4)科学性原则。指标从计算内容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准确。

2.指标体系的构建

(1)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

本文从经济、技术、市场、法律等方面构建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经济因素: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是衡量科研成果价值的首要因素。实施科研成果能增加销售收入,还可以减少成本金额节约费用。技术因素:科研成果应该技术上先进,并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被灵活运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技术上成熟,且不可被替代都说明科研成果价值比较高。市场因素:市场化能力越强,市场需求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科研成果价值越大,科研成果的剩余经济寿命则表明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时间期限。法律因素:科研成果不依赖其他技术,独立性较强,许可发放较多,而且法律地位比较稳固,则科研成果的价值较大。

(2)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指标

科研成果转化需在市场化环境中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转化投入,并取得转化效果。本文从转化基础、转化投入和转化机制与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估指标。

转化基础:研发人员数量越多,科研项目数越多,科研经费数也相应增多,科研成果转化也就有了相应的人、财、物基础。

转化投入: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市场推广人员在相应推广经费的支撑下可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转化机制与环境: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激励,同时健全的成果转化平台能够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交易的空间,此外科研成果符合政策规定也会加速成果增值转化。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五、结语

本文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构建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宏观,对于一些指标的评估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而且还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种类的不同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随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工作的开展,各地将制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实施方案,继续深化和完善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加快电力企业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晓枫.交通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杨斯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及其软件系统的实现[D].天津工业大学,2002.

[3]王晓鹤.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彭修娟.华北油田科技成果后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5]尹航,孙希波,傅毓维.基于熵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20-25

[6]魏猛.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第2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摘要:科研转化现实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向政策方向转化困难重重。而要改变这种路径依赖的现状,就需要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各大院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16-02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民主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因此,对于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家也因此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相关的改革工作。但是,我国目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很多教育类科研的成果仍然被束之高阁,这样就无法发挥科研转化对教育指导以及决策的实质性作用。因此,本文对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的具体转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依赖现象进行了简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

一、各大院校科研工作成果向政策转型存在问题

1.教育科研逐渐变得功利化。教育科研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生产分析性质、系统性质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由此对目前教学现象进行反映、推进和相应的规划。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院校众多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时,过多的将个人的利益与学术研究进行结合,过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得失。例如,对高职类院校进行主要的科研转化中,很多教师习惯将学术研究以著作或者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再通过发表的文章进行考评和参评职称,从而申请课题和奖项,而很少考虑到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质应用价值,出现向功利化偏斜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目前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实行教学,还需要科研,且在具体的职称评定要求中,对于科研成果的整体质量以及数量要求都非常高,过分要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为了满足学校的考评要求,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到了上,以至于对论文内容的价值不做过多的考虑。

(一)科研成果评价变得表面化。在各大院校中,对于科研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管理一直都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就立项来说,包括课题选取、相关课题的申报、评审的主要立项、期间检查、鉴定验收和最后的科研成果转化等过程。众多的院校更关注教师量、刊物级别、字数以及是否是著名的出版社等方面,而对于科研的评价主要看重鉴定及相关专家教授的评价,很少将精力放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层面,更不用说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2.成果的政策转化变得模糊化。通过对目前各大院校科研成果关注情况来看,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相关激励还停留在以往的发表刊物等级、职称评定和获奖情况等方面,只要科研人员达到要求和标准就可得到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而针对教育的相关决策部门来说,主要决策者最想要得到的是科研人员递交一份具有完整可行性报告的科研方案,而对于教育科研人员来说,是最直接的途径,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路径的依赖,以至于在进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程序,加大了科研成果实际政策转化的难度。为有效改善目前状况,需要从根源上进行解决,提出更为系统、全面的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科研成果转化方式过于单一。我国各大院校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转化方式需要实现多样化,为了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转化平台,需要各大院校建立全面且稳定的成果输送渠道,实现科研成果向社会尤其是教育相关机构的有效传送。目前各大院校的传送方式普遍存在古板单一的现象,主要是通过这一渠道进行科研成果的对外传送,从而导致教育类科研成果的传送及转化闭塞现象。

二、政策转化问题路径依赖分析

1.教育科研开展目标过于功利化。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教育科研创作偏向功利化,即众多的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了教师职称评定所必需提供的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形成了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在初始条件的强化以及报酬传递的整体作用下,制度变迁一旦步入这条道路就会一直沿着原有的路线持续的进行自我的强化。教育科研功利化导向的最初选择,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多院校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同r也培育出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但是科研成果需要发挥其最核心的价值,即为实践的运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介入,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现。

2.配套政策具有滞后性质。我国目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政策转化,而转化路径困难与教师职称评定及人事制度的相关改革存在很大的联系。各大院校每次进行较为重大的政策改革基本上都是国家政府的硬性要求,很少是学校自发进行的,这非常不利于学校制度的变迁。而国家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制度没有实施的细则,这同样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和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文件的实行,对制度的供给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为了使科研成果实现有效的转化,还需要校方、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关注,加强科研转化配套制度的建设。

3.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惰性。不同的主体拥有自身的信念和利益观念,各大院校教师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将这种利益现状进行有效的维持,很难做出实际的改变去进行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各大院校科研成果具体向政策转化有效制度安排

1.非正式性质的制度安排。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正式制度,另一个是非正式的制度。除去正式的制度不提,非正式的制度主要包括传统、价值以及具体的意识形态等,其是正式制度以外对调节和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主要形式。高职学校作为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产生基地之一,应对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并真正的进行制度的改革。例如,在高校职称评定时,可实行教师代表作机制,即在进行材料申报时,只需选送两三篇代表作品即可,这样在根本上保证了论文的质量。对于那些积极将科研成进行转化的高职教师,应进行公开的表扬和激励,形成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环境。

2.形成制度与供给、需求进行对接。面对科研成果转化表面化、模糊化等现象,需要各院校建立行之有效的供给制度,建立与教育科研价值成果转化机制配套的政策。从院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各大院校需要重新构建恰当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通过对相应制度的创新,促进教育主要科研成果的合理转化,搭配相应的激励政策。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提高对科研成果的需求,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相关部门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利用程度。从制度本身的需求层面来看,如果供给制度的实施与未实施相比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那么对这种供给制度的实际需求就会变得更多。

3.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需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院校教育主要科研成果的转化信息平台。目前我国科研转化途径单一,导致科研成果政策转化效果的不佳,为了实现科研成果的充分利用,急需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各大院校还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实质性的建立,而转化的渠道主要是期刊发表和出版著作等单一形式。从目前的角度看,建立一个各大院校教育主要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科研转化平台的建立投入更多的关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大院校科研的目标存在功利化的现象,科研的评价过于表面,尤其是在高职类院校中转化的激励机制模糊且渠道过于单一,而且院校科研转化现实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这些情况的发生导致我国各大院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重重。为了更好的实现各大院校教育主要科研成果的政策性转化,需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转化制度进行有效的创新。

参考文献:

第3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教学科研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高职院校未能准确认识到校企合作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认为校企合作是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即所谓的“放羊式”顶岗实习,依然强调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难以得到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企业未认识到校企合作会带来的益处,也未意识到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企业片面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是他们的负担,有的企业只是追求名校名专业,合作的内容也是局限于技术开发,这就导致了企业只会对能够立即带来效益的成熟技术和新产品感兴趣,这就会使得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选择人才的层次上,很难深入到校企合作能够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深度层面上。其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负担过重。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既是合作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和策划者。在这期间遇到问题和困难,高职院校也是首当其冲的解决者与协调者。这样单纯靠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难真正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校企合作存在保障欠缺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是地方政府未制定具体实施条例来规范校企合作,更何谈校企合作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也不够,这主要因为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并不明显,不能让国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职院校企业的行为动机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要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采用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转化的推动作用。

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引导、推动结合产学研综合发展的机制。此时的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双方自愿合作,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合作。只有激发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发展的需求和愿景,才会使校企合作更有生命力。校企合作也才会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要改变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让社会认可我们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要站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政府等都要给予大力的支持,让校企合作打破原有的单位和行业界限,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在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要改变其原来过重的负担。要让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取得其本有的利益,能更好的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积极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其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职业素质能力的要求等信息。并且在这过程中,企业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真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并且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获得更真实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从而可以起到推动教学成果的转化。

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保持合作,关键取决于能否找到利益平衡点,从而使校企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此时,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的展开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政策激励机制是指要从教育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寻找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与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

作为合作方之一的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给予学生定岗实习锻炼的岗位和场所,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课题和条件;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功、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培训服务。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各自最求其价值目标,又成为彼此的要素资源和求得生存、参与竞争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4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研档案 科研管理 和谐发展

1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科研档案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管理是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前、立项、实施、结题、结题后等全过程管理。它的目的是完成研究计划目标并形成文字记载――形成科研档案,以便于实际推广应用,是各科研单位所追求的主要工作目标。现因多数科技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不足,忽略了科技档案对科研管理重要的辅作用,仅仅停留在形成科研档案的概念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为图方便,而忽略了科研档案形成中的必要流程和记录等,大大降低了科研档案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科研档案利用推广工作的展开。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科研管理工作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完成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为目标,而是应在如何使项目更具创新性、现实性上作规划,摆脱滞后的现状。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常常仅有成果荣誉而缺乏殷实的原始材料做佐证做基础,或仅形成了脱离市场的科技成果,从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取得经济效益。因此翔实完整的科研档案对于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和谐发展是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2.1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共同工作目标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管理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地管理科研档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档案,为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工作。管理工作并不只局限于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主要目标是归档后科研档案的再利用,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实施,实现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相辅相成,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2.2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相互关系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工作是对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延续,是记录科技人员创造科研成果的载体,也是科技活动的结晶和产物,既来源于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又服务于它们。科研档案又是科研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媒介,一项高新技术的研发与深化,一个新产品的研制,都需要查阅大量的科研档案,一旦开发研制成功,又需要借助科研档案加以推广。

由于科研档案是贯穿于科研管理整个过程的一项工作,它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得以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也使科研管理工作成效得以很好的显现,对科研管理有极大的促进、挖掘、继承等作用。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客观科学发展要求,和谐发展才能够创造出“1+1大于2”的最大管理效益,有助于形成加快科研档案利用,促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进程的新局面。

3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四同步”――和谐发展的对策

和谐发展就意味着同步发展,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有助于实现各自管理目标,创造最大管理效益。

3.1 下达项目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帮助科技人员了解需求,国内外同领域研究的信息,选好题,选对题,增强科技人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在项目计划任务下达后,对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书、合同等文件及时做好科研档案收集工作。

3.2 检查项目计划实施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在课题计划任务下达后,首先制定实施方案,据合同准备项目实施的相应条件、年度或阶段计划、资金管理使用、年度或阶段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对其它问题进行说明。开展科研档案中有关课题项目的各种载体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设计文件、图纸,关键工艺文件,重要的来往技术文件等材料收集的实施监督,切实维护科研材料的真实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3 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科研项目完成阶段,要建立验收管理体系,积极引入科技评价机制,对已完成的课题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对承担单位及研究人员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信誉档案。科研档案部门对经批准结束的项目,应及时整理各项资料,包括项目工作总结、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有关图片、照片、录像、软盘、标本、原始记录、分析资料等,按照有关科研档案管理要求,办理归档手续,做出课题归档是否符合要求的意见,如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新申请移交。未办理归档手续或归档手续不完备者,不予鉴定或申报成果。

第5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管理 问题 对策

当今时代的发展已演变为以知识产权为轴心的竞争,知识产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预言,本世纪将会使知识经济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已初具雏形,但在管理体系与责任划分上仍尚待完善,与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探究力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现状

1.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长

据《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和高校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增长势头强劲,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再创新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亦得到增强。2012年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万件,占总量的两成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前五。2013年报告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超三成,随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专利结构与质量正在不断优化与提升。如吉林大学2013年专利申请达到111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3件,此外,该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今年达到102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113项发明创造成果专利,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新型专利36项,已获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以上案例均证实,我国高校已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中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2.专利成果转化效果已得到显现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推行产-学-研的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简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等途径促进专利的转化,均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如柳铁职院将本校的百余项发明创造成果与企业进行紧密结合,部分专利还应用到教学工作及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生产中,目前除了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外,还可以委托企业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

二、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由此提示我们,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发现,管理工作还存有如下问题:

1.管理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关的规章体制并不在少数,尽管各校均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知识产权的转化与转让等方面仍有不足,集中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缺乏力度与实效性,部分高校甚至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而将其工作纳入于科管部门,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某些高校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工作重点仍局限于专利的申请。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高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体系尚未完善,高效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尚未得以显现。由于配套体制的不健全,高效对于自身知识产权与成果缺乏严密的保密制度,缺乏完善的专利转让与合作项目签约制度,高效与合作对象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责权。

尚未形成长效的知识产权运作机制,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无明确的政策指导,缺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与奖励制度,导致高校专利技术与成果缺乏对于商标、版权、专利等全面的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较差,而教师群体则注重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与成果评估,而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则相对较低。

2.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高校未意识到自身科研成果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对本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考虑不周,无法准确衡量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

结果为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是法律纠纷。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反衬出相关个人意识的淡薄,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的缺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关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意义较为模糊,另外,高校亦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知识产权收益的分配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内一项科研项目的参与人数较多,但主要功臣却屈指可数,但在涉及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时,往往推行均衡主义,结果导致发明人的权益与地位受损,笔者认为,应按照付出比例突出发明人与其他参与人的收益分配差异,如此才可极大地激发人员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另外,高校在科研人才与科研设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企业则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校企合作愈发紧密,但二者的成立性质、经济地位、市场地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校企在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上也易发生分歧,企业大多认为自身出资后就有权享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独立申请权,而专利成果对高校与企业而言均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需依赖于高校的技术成果,而高校则需要的资金支持,因而二者分配宜均等,而不宜实行差异分配。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以利于校企合作模式得以长效发展。

三、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对策

1.构建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制度

笔者认为可适当借鉴OTL管理模式,具体为主要科研人员向OTL提交了技术成果后,由OTL管理人员实施筛选,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估,再制定相应的许可方案,包括知识产权的形式选择与专利申请方案,科研成果营销方案,许可谈判与产权收益的分配。在生成许可协议后,OTL管理人员还与企业继续保持联系与沟通,如可要求企业根据协议内容递交财务报表,推荐新发明与新技术等。各大院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对校长负责,下至各个院系相关的负责人员与教职工,未明确职责范围,可划分若干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知识产权的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的信息收集与资料管理;科研成果的后期筛查、评价、转让、收益分配等工作。此外,笔者经查阅资料发现,东南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亦为有效的尝试,该系统为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科研立项、计划、合同、成果、专利、成果转化、人员、经费、学科建设等全过程。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考核、经费与成果管理等种功能,不但可作为评估教师科研水平的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为学校科研管理提供依据。

2.多手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学术论文的发表、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还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等因素看来,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而言,高校对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或法律常识的认识均有待提高。要想提高高校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首先应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计划,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经济常识,列举知识产权管理实例进行剖析,确实提高受训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办研讨会、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全体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教,培养相关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3.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之余,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并为科研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调动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该类激励机制需对高校与科研人员间的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示,高校可设立知识产权专项扶持基金,并根据本校实际,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与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在进行课题报项与成果评估时,适当增加对知识产权的考量。

4.合理分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收益

高校在顺利完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后后,需谨慎对待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制定明确而公正的分配原则,适当增加主要研发人的分配比重,突出收益分配中的技术要素原则,可按同一科研项目中,参与人员所做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比例的划分。至于收益分配方式的选择,高校既可根据自身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也可分期奖励,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确立成果转化后发明人应有的技术股份份额的激励政,实行股份制奖励。正确处理好专利收益与奖励的关系,否则将大小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中略显不足,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析,可对今后的管理工作发挥导向作用,高校应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当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等积极措施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莉、王先锋.陕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浅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0):32-33

[2]徐鹏杰.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3):55-56

[3]冯爱玲.论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3):64-66

[4]陈梦.基于耦合机理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系统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12):63-64

[5]张丹.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8(16):65-66

[6]潘丽,张义平.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失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0):56-57

作者简介:

第6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春 130012)

(Changchun Mechanic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Changchun 130012,China)

摘要: 本文从5个方面剖析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瓶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通过A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案例,分析对策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from five aspects, and proposes targeted measures which have some guidance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inally,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A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is used as tha case to evaluate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 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对策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ndustrialization;bottleneck;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059-03

作者简介:马敬春(1973-),男,吉林蛟河人,硕士,高级工程师。

0 引言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建立创新性国家,协同经济与科技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有益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近些年,科研院所在推行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技术、市场以及企业等要素之间对接,成果产业化市场中的利益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因此研究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良性循环路子具有积极意义。

1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

1.1 科研院所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充分

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科研水平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创新能力突出。但是科研院所没有建立与市场合理对接的体系,不能很好把握企业的需求,科研成果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付诸实践。对于一些国家科研项目,科研院所的目的是获得科研经费,并取得学术成就及奖励,项目结题之后意味着项目结束,最终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一些中小企业生产新产品,往往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但是多数科研院所只注重理论研究,所做科研成果与企业产品意图不能很好对接,难以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即不能把科技成果推广到企业当中去,不利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1.2 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短板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存在短板。目前,我国科研院所大部分是由事业单位通过改制形成,资产有限。科技成果产业化从产品研发到产品生产需要小量中试、放量中试以及小批量生产等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科研院所资金、资源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小,资金短缺成为其形成产业化的掣肘。

此外多数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发展进程中还没有摆脱“等、靠、要”的传统模式,没有想办法、想方式去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

1.3 科研院所缺乏综合性人才

科研院所人员构成中大部分属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大都具备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这对于科技成果创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子,仅仅依靠技术型人才是不够的。科研院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与多部门多单位进行对接,对接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实现多维知识的融合,总体来看科研院所还是缺乏这类综合性人才。

1.4 科技成果转让定价机制不健全

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托市场导向,目的是赋予科技成果以市场价值。通过把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或者采取研产销一体化等方式,最终实现其商品价值。实践中,科技成果转让定价机制不健全,导致科技成果在市场上的流通能力较弱。科技成果多数是专利产品,没有市场价值可以参考,成果转让价格机制不健全。价格过低,科研院所不愿意出售其科研成果;价格过高,使用者不愿意购入科研成果。导致科研成果流通困难,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有碍于科技成果产业化。

1.5 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不完善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如果没有配套的机制、制度、法律作保障,很难顺利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我国的科技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数科研院所与企业相分离,从而形成了一种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的模式,产研结合情况欠佳,没有相应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政策。另外一些科研院所不属地方管理,造成地方政府很难调动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进行联合,不利于企业吸收科研院所的新成果。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能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例如在科研院所在转让其科技成果时,如何合理界定所有权与使用权,就会涉及一定的法律问题。

2 推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对策建议

2.1 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研院所以依托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要为导向实施成果转化。科研院所应当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机制,企业以制造产品,销售产品为目的,能够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把脉科研项目的定位以及项目内容,有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对于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科研院所,可以通过建立产业公司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2 拓宽融资渠道,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研院所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机制模式。一是政府完善科研财政投入,可以通过无偿贷款、风险补偿以及科研补助等形式,鼓励科研院所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径。同时扩大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比重,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增加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投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二是建立金融试点,主要是在科研院所和银行之间建立合作通道,如完善信贷机制,利用知识产权、股权形式进行抵押等。

科研院所可以与其他公司合作也可以利用员工入股的形式进行融资,这样既可以增强与其他单位的合作,拓宽视野,同时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3 科研院所强化队伍建设,完善人才结构

科研院所应树立人才为重的意识,加快完善推进队伍建设。在强化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理念,收入分配以绩效为核心,把产业化成果带来的效益倾向核心员工分配。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实行员工内部轮岗制等,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能开拓市场又能研发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科研院所的产业化进程。

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人员双向流通机制,联合培养人才,可以实现科研院所的人员的实践能力,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实现双方的共赢。

2.4 完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形成产业链条

科研院所在转让科技成果时应建立健全定价机制,借鉴其他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经验。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实现技术和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合作,使知识进行共享,技术进行转移。科研院所依据对企业的贡献程度,进行技术成果定价。

此外,科研院所可以借鉴市场机制,把自身拥有的仪器设备、科技资源向市场公开,提供检测服务,按照机械的磨损、检测人员费用、给企业带来的服务等角度考虑进行定价。

科研院所可以和企业通过长期的合作,可以建立形成产业链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无缝对接”机制,联合研制开发新产品。通过确定双方的股权,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合作,取定收益比率,共享资源、共享收益。

2.5 强化制度建设,有效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科技与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脱节,有碍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问题很多。国家层面,政府应该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注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政策以及资金扶持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做出明晰界定。科研院所应该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运作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输出转化制度,提升成果转化的效果,激发活力。企业在引进科技转化的成果时,建立输入制度,完善使用机制,努力实现研发与生产的一体化。

3 A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案例

通过分析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瓶颈,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部分通过对A科研院所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所提对策的可操作性。

3.1 案例背景

A科研院所推进汽车与机械加工安全试验系统制造项目产业化,依托汽车与机械加工安全试验系统项目,提升静压支撑伺服作动系统产业化能力,通过智能试验系统平台建设,与福建某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关节轴承技术方面进行合作。同时与大学、企业联合,构建汽车用万向节滚子轴承及单元变速箱智能试验系统、滑动轴承及单元智能试验系统、智能试验分析验证系统、实验室平台软硬件系统,为用户产品升级改型、优化生产工艺、降低风险、加快产品研发,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

3.2 A科研院所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对策

①对接市场,推进产业化可实行性。

国内目前每年对安全试验系统的需求量在500台套左右,一台套试验测试系统需要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静压支撑作动系统,按照平均价格400万人民币计算,总产值在20亿人民币左右,这还不包括大学研究中心和专业的研发中心等的需求。由此可见,汽车与机械加工安全试验系统核心装置不仅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其制造和产业化对于保障质量安全、创名优品牌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力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②瞄准目标,政府支持。

福建某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关节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等,主要配套于汽车及工程机械等主机市场。其种关节轴承产品属于铁路轴承、精密轴承、低噪音轴承,符合国家发改委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第十二机械第4项规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也是《福建省鼓励发展的制造业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的产业。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推进产业化进程。

③多部门合作,多方融资。

针对主机厂的功能要求,构建产学研联合团队,开展方案的详细设计、论证、进度制定和资源组织,建立联合办公室。由高校负责集成系统的数据分析、算法技术研究、代码开发、软件测试等。在主机厂的牵头组织课题组,在供应商的配合下,形成相关技术文档和报告,由主机厂进行组后验收。

研制总经费:12960万元,其中核心智能系统经费:9740万元。汽车用万向节、滚子轴承及单元、变速箱智能试验系统,预计经费3590万元;汽车用滑动轴承(含关节轴承、轴套)及单元智能试验系统,预计经费5460万元;智能试验分析验证系统,预计经费690万元;实验室平台软硬件系统,预计经费3220万元。通过多方合作,企业提供科研资金,利于各阶段融资。

④完善人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公司在岗职工近5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0人,高级职称95人,中级职称108人,教授级高工14人。拥有机械、电器、自动控制、计算机、环境模拟、传感器等领域的专业研发队伍。以依托单位现有科技人员为主体,采用聘任制,实行开放、流动的用人机制,根据承担研发任务情况调配或适量增加相应技术门类人员。平台将在公司现有的激励机制基础上,完善薪酬福利制度与政策,人员工资及补贴及奖励政策参照依托单位标准取高于原工资级别水平制定。

⑤合理确定费用,保证科研的可持续性。

平台的组建、研发经费、中心场地、试验设备、检测仪器等基础设施由依托单位提供并给与使用保障。研发经费由依托单位自筹解决,公司每年效益5%~10%提留,确保研发经费充足。不足部分争取得到政府资助,资助资金由中心统一管理,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渠道,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

4 结论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路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基于笔者的工作实践和对理论的学习,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瓶颈,并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对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案例介绍,了解A科研院所对接项目,完善人才结构等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对其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论分析及对策选择[J].科技与经济,2013(10):11-15.

[2]司双龙.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纵横,2013(10):115.

第7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高校环境条件 数据来源 调查分析

浙江高校在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历程中起步较早,成果显著。在2000年底温州高校就开始酝酿大学生创业实践,2004年春由温州四所高校共同组建温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活动,2007年开始杭州、宁波等高校纷纷仿效,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实体,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创业研究等活动平台,为各地高校大学生创业搭建创业环境起到榜样与示范的作用。十年过去了,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情况又是如何?能否保持领跑者的地位呢?为此,浙江高校组建了大学生创业指数研究课题组,根据GEM理论框架结合高校实际设计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评价大学生创业指标体系方案,通过对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现将数据加以分析、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方面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指标的来源渠道与项目说明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项目指标来源渠道

根据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项目指标设计,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设计了普通学生卷40道、自主创业学生卷90道、教师卷32道及学校卷88道共四套系列问卷,其中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相关的指标项目分别有7个、18个、6个及20个题目。项目数据采集来自于浙江省行政区域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为主,结合个别访谈、组织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取原始数据。从浙江省80所高校中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15所组成了调查单位样本,随机抽样高校教师192人、普通学生2870人、自主创业学生176人,为调研对象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指标项目说明

1、校园创业文化―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活动受校园创业文化导向、创业文化价值及创业文化氛围等的影响情况。下设创业导向(问题1)、创业价值(问题2)、创业氛围(问题3)。

2、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高校在政策制定与规划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初或者新企业扶持状况。下设创业政策(问题1)、创业机构(问题2)、创业专职人员(问题3)、创业经费(问题4)、创业教育研究(问题5)。

3、创业教育与培训―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各个层次教育与培训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下设创业普及教育(问题1)、创业提高教育(问题2)、创业精英教育(问题3)、创业指导师教育(问题4)。

4、投入有形基础设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够得到学校场地及基础设施支持情况。下设校内创业园区设备(问题1)、校外创业园区设备(问题2)、校内创业园区面积(问题3)、校外创业园区面积(问题4)。

5、创业基金(资金)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所获得学校提供及通过学校得到各项基金或资金支持程度。下设创业者自筹资金(问题1)、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资金(问题2)、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问题3)、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问题4)。

6、相关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大学生创业利用学校师生科研成果及通过学校得到各项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下设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1)、学校非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2)、学校科研手段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3)、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4)。

7、创业产业关联度―高校大学生创业依存学生创办企业、校办企业及社会企业状况。下设创业专业相关度(问题1)、创业与社会企业合作度(问题2)、创业带动就业程度(问题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在参考了GEM项目的相关内容基础上,增加与改进部分指标项目及内容,在指标评分中按重要性原则设置不同的权数,使指标体系更适合于大学生创业观察比较。

(一)关于校园创业文化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导向(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导向程度很低,将创业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学生基本不认可;关于创业价值(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价值程度较低,创业的成功者应享有社会地位和威望有一半以上学生不认可;关于创业氛围(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学校创业宣传次数与规格比例处于极高水平,充分显示全省高校创业氛围非常浓厚;校园创业文化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校园创业文化处于中等水平。

(二)关于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政策(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政策程度很低,学校创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关于创业机构(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机构程度较高,学校创业技术指导机构设置与效能执行程度较好;关于创业专职人员(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专职人员程度较低,学校创业专职管理人数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关于创业经费(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经费比例较低,学校创业指导经费投入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研究(问题5)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程度处于极低水平,学校创业教育专项研究项目层次或项数极少;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情况不容乐观,整体水平偏低。

(三)关于创业教育与培训

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普及教育(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普及教育大学生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提高教育(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机构程度极低,学校创业提高教育(培训)大学生比例处于极少;关于创业精英教育(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精英教育(培训)大学生比例处于极低水平;关于创业指导师教育(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指导师自身教育(培训)人数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学校创业经费投入较多;创业教育与培训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与培训情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有待提高。

(四)关于投入有形基础设施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校内创业园区设备(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内创业园区设备程度较低,学校投入校园创业工作室硬件配备资金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大投入力度;关于校外创业园区设备(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外创业园区设备程度很高,学校投入校外创业工作室设备资金比例处于很高水平,情况良好;关于校内创业园区面积(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内创业园区面积较多,校内创业园区面积比例处于较高的水平;关于校外创业园区面积(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外创业园区面积程度很高,学校设在校外创业场地面积能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投入有形基础设施综合调查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投入有形基础设施情况较好,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五)关于创业基础(资金)支持

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者自筹资金(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自身资金投入金额(元)比例处于很低的水平,大学生创业自筹资金严重不足;关于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资金(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支持资金比例水平高;关于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创业者通过学校获得社会无偿支持资金比例处于极低水平,全省高校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极少;关于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通过学校获得有偿资金(元)支持与在校生人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较少;创业基金(资金)支持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资金)支持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六)关于相关科研成果转化

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自行研发的专利权、商标权转移给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比例较小,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程度较低;关于学校非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学校非知识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程度较低;关于学校科研手段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将科技研发手段、途径、方法或设备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比例处于很低的水平;关于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通过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偏少;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情况较差,整体处于很低水平,令人担忧。

(七)关于创业产业关联度

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专业相关度(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利用所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创业项目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与社会企业合作度(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同社会企业合作项目数及参与社会产业链活动紧密创业项目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带动就业度(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所创项目带动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就业数处于很高的水平;创业产业关联度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创业产业关联度情况处于中等水平。

三、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的建议

(一)提高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通过榜样示范教育,以创业成功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提升高校创业价值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学校创业宣传规格,增强高校创业氛围,塑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加大高校创业导向力度,积极引导学生把创业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二)完善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

迅速制定与完善高校创业政策,落实学校创业政策实施,从政策上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健全高校创业技术指导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责,逐步提高学校创业机构与执行效率。加快增加高校创业专职管理人数,提升创业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比例。加大对高校创业指导经费的投入,尽量满足学校大学生创业指导经费的需求。迅速改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加强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专项研究,提升研究项目数量与层次等。

(三)加大对创业教育与培训投入力度

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率,提高创业教育(培训)的投入。迅速提升高校创业专职人员数量及素质,投入更多的创业提高班教育经费,做好高校大学生创业精英培训与创业精英人才的培育。

(四)增加有形基础设施投入

配备硬件设施,增加校园创业工作室投入资金比例。添置校外创业园区设备,提高校外创业园区资金比例。进一步扩充校内创业园区面积,拓展高校校外创业基地建设,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活动平台。

(五)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难题

在保持与提升高校无偿支持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或基金的基础上,动员自主创业者尽量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创业实践,通过学校争取政府和社会帮助,获得社会无偿或有偿的资金支持,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问题。

(六)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应尽快将高校科技研发手段和设备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的可用资源;进一步将自行研发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及其它智力成果转移给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提高学校知识产权率水平,引导大学生科技创业。

(七)优化创业产业关联度

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开展创业项目选择,深化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度,积极参与社会企业产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相同或相近专业毕业学生与社会青年就业。

总之,本研究是以抽样方式确定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渠道获取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指标的一系列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浙江大学生的高校创业环境条件指标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结论。为改善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士琴.浅谈大学生创业环境[J]. 科技信息,2012(01)

[2]陈谷纲,朱慧,马声. 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专家问卷数据分析的指标重构[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

[3]陈在余,陶应虎.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3―264.

[4]高建,程源,李习保.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5―258

第8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国家和各地区对新形势下职业能力重新认识和研究力度的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及实训基地建设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研究重点内容。目前,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开始了中职高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为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本文以高职院校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全新的学校(科研处)-系部-工程中心-课题组四级管理模式,将科研团队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与高(职)本(科)研(究)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探索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

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现状分析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现有两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2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其中,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是省级的技术开发研究平台,依托于本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而建立,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该中心确立了加工装备研制、新材料制备、产品设计应用及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等多个研究方向,目前也是珠江学者的设岗专业,近三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并承担了广东省部产学研项目等纵向项目几十余项,承担校企合作项目十余项,中心已与湖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数年,科研水平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该专业目前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以研促学”的专业发展模式正逐步显示效果。由于工程中心在高职院校才刚刚设立,目前依托学院―系部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研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模式,通过科研管理人员与中心科研管理人员及科研团队组成项目组,力争在科研管理定位、科研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中心项目工程化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考核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拓展应用于本校其他中心及相关院系,以便进一步提升我校科研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代表了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解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为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二、科研在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分析

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可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带动教师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与校企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协同创新,职业教育的规律将导致具有高职特色的研究团队由教师团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职学生、应用型本科学生及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等几部分组成;其次,通过推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实施地,是校企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应该相辅相成,相互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保证高职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成为高职院校科研、技术服务团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步使其向校企合作项目、纵向科研项目、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转移;最后,催生高职院校组建省级、校级、学院级别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加快科研成果产出及产业化转化率,使职业教育与现有的行业企业技术接轨甚至引领行业发展。科研管理作为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形势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是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重要课题之一。找准目前高职院校的前沿和关键点,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科研管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高职院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途径分析

1.健全组织机构,促进高职院校工程中心稳定发展

高职院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主要是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积极实施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研究、技术咨询和相关服务的科研组织机构。其建立的宗旨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不断强化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高职院校的工程中心依托高校全面的支持和管理,通过不断加强工程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和体制建设步伐,将整个中心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整个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和技术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应该有科研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校领导担任,对整个中心的运转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技术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应由企业丰富技术研究人员和成果转化专家组织组成,其主要参与到科研项目的指导、研究和重大项目的审核和审批过程,此外,组织还要积极实行主任负责制度,负责项目工程研究和开发等日常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在组织内部创建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更好完善组织机构,提升工程中心的管理层次和水平。

2.强化科研团队建设

首先,工程中心可以对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或者让本中心的科研人员到先进的科研机构和院校进修和学习,积极进行学术交流,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从而不断提升骨干科研力量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其次,依托本校专业人才建设优势和人才教育改革积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强化工程中心对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将优秀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不断融入到教学当中,全方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辅助科研的方法和创新能力;最后,发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本校的工程中心为教育平台,通过专业技能服务、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咨询以及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的方式,强化学生与企业接触力度,将企业、学生和专业教师有联系起来,构建一支专业技术卓越,师资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并具有互补性的科研团队,一起努力做好本校工程中心的科研开发和研究工作。

3.加大资金持续投入,促进工程中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高职院校工程中心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依托单位的投入,但是要保证工程中心健康发展,仅依靠学校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现阶段,工程中心经费筹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担国家和省市区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其次,与相关企业和部门开展合作的各项费用;再次,承接国内外相关企业委托的科学技术公关费用;最后,成果转化为实际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等费用。对于工程中心来说,仅仅依靠这些费用是难以解决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大量资金的需要,工程中心需要通过多种灵活的渠道和融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积极采用学校支持、政府扶持,企业投资的方式,不断提高经费的投入力度,此外,工程中心还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保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长远的应用前景,在资金持续供给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工程中心的健康发展。

4.采用高职院校、企业和协会共同发展模式,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高职院校的科研转化工作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还需要将企业和协会的共同发展与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依托专业发展趋势,借助协会和企业的力量,将其与相关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将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前沿性问题纳入到科研项目中,通过与企业和协会联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从而研究和开发出一批先进的科研项目成果,并将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增强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工程中心来说,应该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积极开展相关合作,与相关企业建立高效的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今后的科研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在现如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工程中心建立高校、企业以及协会等几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机制,对全面推动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建设评价考核机制,强化队伍工作积极性

建设并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办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为本校的教学改革、科研课题选择、奖项以及等级评选和确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更是为高职院校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不断提升教师的参与程度和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任用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其评优资格,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同时,还要依据学校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结合工程中心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从人才、资金、奖励、保障、评价、考核以及工作量计算和津贴计算等方面全方位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全面推动工程中心的发展。

第9篇:科研成果转化方案范文

一、会议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

举办时间:年9月6日-8日(其中产品贸易时间延长至9月14日)。

举办地点:市会展中心。

日程安排:9月4-5日报到;6日上午在市天中广场和会展中心分别举行开幕式和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下午举行现代农业发展论坛;9月7日上午,举行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与合作洽谈会和获奖产品新闻会。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我市参加此次洽谈会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参加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筹备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筹委会),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成员: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市财政局分管领导,各县(市)、区主管副县(市)、区长

市筹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局长聂聚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局调研员刘咸民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协调参会工作。

三、责任分工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市要负责邀请100名以上客商参会;签约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5个;做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整理、印制(中英文对照)、上报;布展室外农产品贸易展位不得少于16个;布展特装展示展位不少于2个;做好客商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做好组织本地企业参会和项目签约的准备工作,会上签约项目不少于10个,并确保签约双方按时到场。为确保圆满完成我市目标任务,根据职责现分工如下:

市农业局:负责与上级部门衔接沟通,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负责2个特装展示展位的设计、布展任务;负责16个室外农产品贸易展位的装饰、布展任务;负责组织农洽会会前宣传和会中的项目推介活动;负责协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室外展示贸易活动;负责我市农洽会的会务及会后的总结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邀请100名以上国内外客商参会;负责招商引资和项目签约活动,确保会上签约合作项目不少于10个,签约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5个;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整理、印制(中英文对照)、上报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市畜牧局、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供销社:负责协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室外展示贸易活动。

市财政局:负责参会资金的筹备工作。

请市委宣传部安排我市新闻单位做好此次农洽会的宣传、报道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参加农洽会工作,配合市直部门做好筹备工作。组织国内外参会客商不少于10人;会上签约项目1-3个(每个项目签约金额不少于500万元,并确保有1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1个,参加项目签约仪式的双方企业要按时到场;各县(市)要负责组织2家以上企业参加室外农产品贸易展示,各区要负责组织1家以上企业参加室外农产品贸易展示。

四、重点工作安排

各县(市)、区要在年7月5日前,将参加室外农产品贸易展示的企业名单及企业基本信息上报至市筹委会办公室;7月19日前,将本地上会签约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中英文对照)和邀请国内外参会客商名单及活动安排上报至市筹委会办公室;8月5日前,将参会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上报至市筹委会办公室;8月10日前,将参加评奖产品的样品和有关资料报市筹委会办公室,市筹委会办公室从我市参加此次农洽会的企业和产品中择优推荐至农洽会秘书处产品评奖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农洽会是年全省大型经贸活动之一,也是展现我市农业大市形象的重要机会。对此,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筹备,扎实工作,服从市筹委会的安排,确保领导有力、组织到位、工作有序。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此次农洽会的大好机会,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及早动手,开展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对已有合作意向的项目要有突破性进展,促成项目及早签约;已有安排的涉农项目要抓紧组织施工,掀起项目建设的新。

(三)加强督导,强力推进。要实行工作进度报告制度,各县(市)、区政府6月-7月每月要向市筹委会办公室报送一次工作进度情况;从8月开始,每周向市筹委会办公室报送一次工作进度情况。市筹委会办公室按照责任分工将对各县(市)、区开展工作情况进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