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家庭劳动实践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劳动实践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劳动实践感悟

第1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家庭教育何去何从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像是商家们蛊惑家长最为有效的广告词,而相当一些专业教育机构更是把所谓的特长开发作为打开家长腰包的“金钥匙”,在这样的舆论攻势的影响下,家长们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笔者这样说绝不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家长们之所以热衷于开发孩子的特长,说到底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弥补自己生命的遗憾,二是延续自己的梦想。各种专业机构之所以生意火暴,无非是利用了家长们这种补偿心理和追梦情结,“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性口号成为家长们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支柱,并以此作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把终生发展的坚韧过程自欺欺人地寄托于三至五年早期的定型培养,我们冒着牺牲儿童现实幸福的危险去赌注孩子们虚无缥缈的未来幸福。

    我个人认为,比读书求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亲历实践和与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至少也应该是同等重要。因此,我认为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听一场交响乐,让孩子体验协调之美,感悟合作之重要;也可以带孩子到农村去参加田间劳动,让孩子体验泥土的芬芳,感悟劳动是内心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可以带孩子去观察拾荒部落一天的生活,让孩子去体验人世间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感悟拾荒者别样的幸福与忧伤;也可以带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去观察特殊儿童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验人世间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感悟我们习以为常的健康其实已经多么地不平常。你带他到城市,你领他去乡村;你陪他爬高山,你伴他趟平原;你也和他一起悠悠走过老街古巷;当然更可以光顾小吃摊点。总之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悟生活!

    另外,教育情怀也是师者和为人父母者不可或缺的素质。何谓教育情怀?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二是能够激情地投身教育。所谓深刻地理解教育就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要唤醒灵魂,教育最崇高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把所有的人导向真善美。所谓激情地投身教育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有一颗明敏的心灵,和每一个天真无邪的生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一旦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就可以在日常化的教学生活和教学生活的灵动性之间寻找到诗意的生存空间;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既可以享受日常职业生活的安全感,又可以摆脱日常职业生活的乏味感。

    当教师和家长拥有了这样的情怀,就不会歧视任何生命,孩子因此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实现生命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与终生发展;而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就应该坚信中国教育已经和中国社会一道沐浴在未来明媚的祥光之中!

第2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家庭实践;学校实践

如今的思想品德课早已摘掉了“讲大道理,说条条框框,枯燥、乏味”的旧帽子,而是越来越具有活力,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更加新颖独特,尤其以注重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于教学课堂中。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开展实践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学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成为与时俱进的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了解,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自身特点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惯和养成的课程。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教师多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育,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为社会培养道德高尚的人。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需要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亲身检验了书上理论的正误;另一方面使学生学到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

二、实践活动的开展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它包括学习性的实践,人际交往的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实践,自立自理的实践等。开展实践活动就是立足于社会,着眼于学校,致力于家庭。

(一)家庭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后盾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娱乐天地和今后以发展的大本营,也是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家庭道德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安排学生在周六、周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回家与父母谈一次心,并做好谈心记录和反思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家庭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被爱,为正确处理和化解亲子关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奠定了情感基础。家庭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开放性的,通过具体的家庭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堂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阵地

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堂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实践探究活动、演讲辩论、情境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团队精神的价值;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消防疏散演练,从中体验和感悟到生命的重要,进而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组织学生参与诚信校园的建设,从而体验到高尚品德的魅力,感悟出高尚情操的力量;实践证明,丰富而有意义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是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学生们喜欢参与并乐于参与,这本身就说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把从课堂上学到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

(三)社会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线

第3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一、家校联合的示范性,促进小学生的德育养成

在家庭活动中,会遇到很多反应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道德的问题,学生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当然,如果在家庭活动中遇到家庭成员道德素养较差的情况,小学生会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内容,有所感悟,指出家长的错误,获得新的道德体验。如,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要求,如果家L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坚持走人行横道,孩子则会向学习家长,培养讲文明、懂规矩的优良道德。如果有的家长出现了闯红灯、横穿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孩子则可能给家长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总之,家长坚持示范性,对孩子的教育就有促进作用,反之亦然。

二、家校联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

1.爱劳动、讲卫生的优良品质。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家校联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如晚饭前布置饭桌、饭后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等,并将相关的图片提交到家庭作业交流平台。二是尊重并感恩别人的劳动成果。如开展家庭劳动体验活动“我和妈妈互换角色”,体验妈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妈妈的劳动量很大、很辛苦。体会到妈妈劳动的辛苦,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弄脏了家里的地板等。三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求小学生自己的个人卫生自己做,并要求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完成,要求家长监督小学生洗澡洗头、换衣服、剪指甲等个人卫生问题的完成情况,是家长帮助完成还是个人独立完成,家长通过写小纸条的方式将孩子的家庭表现反映给教师,对于不良习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做专项教育。

2.遵纪律、重安全的优良品质。一是遵守交通,注意安全。家校联合调查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交通工具,课堂教学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长接送孩子过程中要结合路上的交通状况,给孩子讲述交通知识,并通过现场观察,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矩的重要性。如,在一个拥堵的交通路口,有的人乱闯红灯,遇到交通事故。有人违规超车,造成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二是不买小摊贩吃食,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大多数小学校门口都会有一些无证摊贩在出售不卫生食品,家校联合共同监督孩子不要随意购买,不卫生的食品对健康不利。

3.爱学习、懂知识的良好品质。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是学生的必备品质。一是通过家校联合建立学习反馈机制,有利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针对性课堂教学。如建立“预习卡”制度,学校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内容,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完成得怎么,家长要做出评价,并反馈给教师。二是通过家校联合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变化。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会出现大的波动。如有的孩子因为迷上了电子游戏,导致上课不听讲,作业完不成,成绩下降等情况,家校联合的双向沟通平台,家长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给教师,教师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双方约定应对措施,共同教育。

三、小学品德教学中家校联合的具体措施

1.家校联合,合理衡量学生的品德状况。学生家长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学习、劳动、公德意识等方面做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不好的“后进生”,要具体分析原因。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家长的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正确地分析其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也需要家校动态跟踪,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家校联合,健全“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能详细记录学生在不同年纪、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的道德表现,既需要家长记录家庭表现,也需要教师记录学校表现。要尽可能详尽、精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道德变化情况。

第4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原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高大全”、内容“假旧空”、方法简单无力、评价主观模糊、实效性差等问题,宜宾县把德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实践,总结提炼出了“德育三化”模式,即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评价情境化。并把它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长效教育机制建设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把研究目标确定为构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成体系、便于操作、能够量化的创新性德育模式。经过近8年的深入研究,该参加实验的教师、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针对性、创新性、贴近性、全时空、情景评价等特点。

二、“德育三化”模式的主要做法

“德育三化”模式一经提出,便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德育主题活动实行每年一个重点,每月一个主凸显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首列主题班会课大赛,2007年的主题是“弘扬传统美德”,2008年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伴我行”,2009年的主题是“自立自强我能行”,2010的主题是“学会关爱”,2011年的主题是“学会感恩”。

确立“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三爱’教育为核心,以基础文明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具体目标。

首先,分学段确定德育具体目标,制定具体的德育实施方案,构建德育工作机制。其次,各校分年级确定具体的德育目标。最后,根据每一位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

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基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对教师、同学和亲人的基本礼貌。

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和健康、开朗的心理,初步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及诚信意识、环保意识等。

初中阶段: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热爱班级和学校,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热爱劳动,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学会恰当安排学习、生活和休闲,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具有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品质,待人诚恳、善良,正确交友,尊重异性同学;初步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基本懂得责任、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独立思考,不轻信盲从,正确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多维度确立德育活动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

根据德育时代性、科学性要求,教育局确立了每年的德育主题。各乡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细化德育主题,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内容”。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方案,有反思、有资料呈现。

德育活动主题设计从内容上分为:在培养思想观念上确立主题,如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在培养行为习惯上确立主题,如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常规》、《校外行为常规》等规范中确立德育主题,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在培养心理健康上确立主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矫治等。

德育主题设计从时间上分为:长期性主题活动和阶段性活动主题。长期性主题活动,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阶段主题活动,为重要人物(如时代英雄人物、时代先进人物等)和重要纪念日(如国庆节、劳动节、元旦节、儿童节、青年节、建军节、建党节等)开展纪念活动。开学第一个月定为“养成教育活动月”。每年两个假期分别为学生德育社会实践月,学校要积极和家长联系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

德育主题设计从形式上分为:游戏类,如各种趣味活动、表演活动;竞赛类,如各种比赛、竞赛;倾诉(听)类,如各种演讲、报告、展览;思辨类,如各种讨论、辩论;实践类,如各种家庭、校内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德育主题设计从空间上分为:在校园要创造性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在教室要根据学生特点布置和美化教室,办好学习园地、学生特长展示台等;在寝室要从安全、和谐、优美等方面开展星级寝室、文明寝室等评比;在家庭要引导家长营造温馨、和美、健康、上进的家庭氛围,建设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的新型家庭等等。

构建多元化德育情景评价新手段,让学生在一个个情景中,表现出一个个向善向上的具体行为。

研究表明,品德要经过行为来外化,行为大多能反映品德的影子。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来判定学生品德水平的高低。

在全县层面,由县上统一组织德育情景化评价,用来评价各校的德育成效。通过随机抽查询问师生、对学生现场设置德育情景、实行德育实践行为检测、设置礼仪常规现场情景、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现场情景、安全法制教育、饮食卫生现场情景等,对学校德育效果进行不定期和定期集中、量化评价。

在学校层面,德育工作从表面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质上它与教师师德修养密切联系,教职工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即为人师表。上级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教职工德育水平实行全员、全程、全面评价。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每周评、每月评、每期评、年终评的全程评价。对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社会讲社会公共道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等方面的评价,作为对教职工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依据,从而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在班级层面,教师对学生实行德育发展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提高自我和超越自我。

第5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一、 丰富生活空间,寻找源头活水。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去拓宽生活范围,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表达的需要。

1. 担当家庭成员角色,在劳动中积累素材。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家庭里的琐事,诸如买菜、拖地、洗衣等,一律不让孩子动手,让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所以,学生们写起家庭生活总是枯燥乏味。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在家里完成一些家务劳动,如扫地、整理房间、到超市购物、烧饭等,家务劳动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并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写一些日记或主题作文,学生有了亲身的生活经历,他们写起来,内容上没有难度,语言上更富有真情实感。

2. 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我们的学生现在大多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或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对社会了解的机会比较少,感悟人生比较肤浅,这就需要通过阅读弥补他们的不足。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引领他们走进经典。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如初一新生入学,可以结合“亲近文学”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组织学生做读书卡片、举行写读书心得比赛等活动;还可以利用网络阅读、收看专题电视节目“百家讲坛”途径,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文素材目的。

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体验中积累素材。在我们的很多教师的作文课上,常常是按照单元作文教学的要求布置学生练笔,有的作文内容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对陌生的事情进行作文,他们是难以写出切身体验的,也写不出好作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的源泉之一,我们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开展:做一天值日班长,当半天小交警,进行一次采访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观察到很多的事情进展过程,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体验探究的无穷乐趣,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内容的作文,就不会有无从下笔之感了。

二、 科学指导训练,提高写作实效。

写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涉及到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结构布局等很多方面,可以这样说,写作指导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借鉴模仿指导。模仿是人的天性,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模仿”起步,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训练。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范文可以非常直白地告诉学生某类文章该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比任何指导都清楚明了,模仿范文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茅盾曾说过:“模仿可以说创造的第一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语句、片段简单的仿写开始,再到整篇文章仿写,也可以提供不同角度写法的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思考文章的写法,去训练写作能力。

2. “下水”示范指导。作文教学仅靠模仿范文的写法是远远不够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有的作文虽然可以让学生按‘例文’去依葫芦画瓢,但‘画’的毕竟是‘瓢’,而不是‘葫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示范――写个样子给学生看看。”[2]教师只有经常写“下水文”,对选材、构思、立意等有了自己的思考,对学生的作文困难了然于心,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才有针对性,学生作文才会少走弯路。于永正先生在三十多年作文教学中,坚持写“下水文”,采取“下水”指导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系统训练指导。新实施后,全国出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这些教材都有意识地加强了作文教学,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作文专题训练。但总体而言,规范有序的作文训练还不够明晰。作文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系列训练:写作习惯的训练。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反复斟酌修改的习惯等;写作知识的训练。主要抓住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修改等环节进行训练;文章体裁的训练。要围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类文体进行训练。命题形式的训练。近年来,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各类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掌握基本要求。

三、 建立评价机制,增强写作信心。

鲁迅先生曾要求人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文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步骤,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写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1. 自评修改法。小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初稿,围绕作文要求和写作的重点修改草稿。读文章时,注意标点是否漏缺,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加字漏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是否有主次,重点突出……文章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朗读显露出来,通过及时的纠正、加工,就能基本达到训练的要求。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2. 互评批改法。魏书生老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学生互相批改的好处,如“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3]……他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互评作文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在批改作文之前,可根据每次作文的特点或者本学期作文批改的系列训练要求,提出不同的批改重点,让学生围绕这些要求去相互批改。魏书生老师通过对学生长期互批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从“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等十个方面写出具体评语。

3. 小组讨论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依次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对文章进行鉴赏、评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发挥了小组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文章,吸取更多的优点,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下增长写知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可以做到以好带差,提高集体写作水平。

第6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1.从课内获得积累语言

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是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感悟。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可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学生可指导其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学生可指导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中段可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2)指导背诵的方法。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再如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

(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可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ABCB式。有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有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

(5)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可让学生把好的文句剪贴在自己的本子上。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观察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身边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田野庄稼、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能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作文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在作文前教师组织开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第7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定性的实践性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创新性、整合性和发展性等明显特征。它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的提出

2000 年7 月在Christopher Peterson 等人的领导下,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与著作,从中归纳出了上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6 种普遍赞同与支持的美德。期间,ChristopherPeterson 和George Vaillant 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6 大美德和24 项积极心理品质。

三、组织幼儿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给孩子一味地强化和灌输知识,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听可能会忘记,看可能会记住,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感悟与理解。因此,引导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通过幼儿感官去分析,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前驱力,自我发现并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具备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是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于任何人来说,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天生就能够具备的,往往是由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某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经感悟、总结、培养等方式最终来习得而形成。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坚强意志的养成

拥有坚强的意志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容地面对各种挫折,有利于适应周围各种残酷的环境。远足实践活动,幼儿需要跟随队伍一起从学校出发,然后再回到学校,一路上师生相互鼓励。他们在此活动中学会克服困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此时品德的培养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品德培养也是一个重要课程。学校的德育需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开展送美食到敬老院的综合实践活动,幼儿喂老人吃、表演节目、按摩等,从中可培养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的美德。

3.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养成

自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离开老师和父母的庇护,自主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的胆,有了这个胆,你就会所向披靡。在任何时间、任何社会环境中都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夜宿幼儿园和超时购物等实践活动,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更有利。

第8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程;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简介]谢兆萍(1979-),女,江苏江都人,本科,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少先队员们作重要讲话:“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当前,少先队组织要指导队员认真学习贯彻在“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引导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家庭和社区劳动实践体验,使队员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队员热爱劳动、勇于创造、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增强队员的身体素质,提高队员的劳动能力。

一、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目标看,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明确提出: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劳动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在此基础上培养队员树立劳动的光荣感,把劳动内化为队员自己的意识,并形成习惯。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教师可带领队员认识科学家王选、袁隆平、吴孟超,劳动模范许振超、包起帆、徐虎,优秀公仆任长霞、丁晓兵等,让队员知道他们就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劳动光荣的典范。使队员了解: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队员树立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的劳动意识。

少先队活动要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督促队员形成劳动习惯。家庭教育活动中可引导队员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辅导员要引导队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创造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习惯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少先队组织应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活动,为队员搭建平台,让队员参与劳动实践,并结合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劳动的荣誉感,潜移默化地加速劳动习惯的形成。

二、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看,注重校内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校外劳动实践的锻炼相结合

(一)校内课程设置,全方位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进行主题鲜明的专项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的整合,比如结合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西红柿炒鸡蛋”一课,开展“最美小厨师”比赛活动。

教师可结合晨会课,对队员在校期间每天的值日工作进行评比: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黑板干净整洁,以此评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电灯及时开关、黑板前的投影仪用完就关闭、饮水机的电源线每天放学后就拔离插座,以此评比“最佳节能员”;及时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浇水、松土、晒太阳,以此评比“最佳小园丁”。

教师、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对劳动技能的形成推波助澜;利用橱窗校园“劳动之星”,培养队员劳动的荣誉感;利用广播台介绍劳动经验,如洗红领巾的要领、刷运动鞋的技巧、系鞋带的方法等,让更多队员掌握劳动技能。

(二)校外实践锻炼丰富多样,多渠道拓宽队员劳动视野

学校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集中活动,带领队员走出课堂,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假日小队等,开展专项劳动实践活动,走进工厂、农村、城市社区,走访亲友、邻里、家长,与身边的党团员等劳动模范结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走进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帮他们拾稻穗、搬粮食,体会“粒粒皆辛苦”。走进工厂,进入车间,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并体验他们的工作岗位,了解爸爸妈妈挣钱的不易。走到红绿灯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标志,挥舞小旗指挥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体会交规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时间看,注重队员年龄特点的劳动与节日时效体验活动相结合

(一)关注队员年龄特征,开展恰当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指导队员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各个年龄段队员的特征,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低年级队员以简单操作劳动为主,中年级队员以劳动技能培养为主,而高年级队员则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辛苦,更懂得感恩与回报。如在自理劳动方面,低年级学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能自己梳头、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务方面,低年级学生要学会铺床、叠被等,中年级学生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专项竞赛活动同样如此,洗红领巾比赛、系鞋带比赛适合放在低年级中举行,而包饺子比赛、蛋炒饭比赛则适合放在高年级进行。

(二)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每一个重大节日开展的活动都能给队员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的专项实践体验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劳动技能,又提高了队员的劳动意识。如“3月5日学雷锋”时教师可带领队员走上街头,拾捡路边杂物、铲除墙壁“牛皮癣”、清扫道路垃圾等;母亲节当天,队员们在家为妈妈炒一盘菜,给妈妈梳梳头,帮妈妈洗洗脚,再抱一抱妈妈,在劳动中培养队员感恩之情;春节来临之际,队员们走进社区,为社区的爷爷奶奶写春联,送祝福;重阳节时,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窗户,拖拖地,再帮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通过这些活动,队员们总能受到精神的洗礼。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生价值的实践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队员只有今天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将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游园.少先队社区教育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8).

[2] 詹小娇.小学少先队组织工作现状调查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6).

第9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1

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如: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看到孩子们儿时一张张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让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还真要费些周折,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太大了!一脸秀气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壮得像小牛犊的;而头无毫发,小脸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宝宝今天竟是竖着小辫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可,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 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在“和春风一起玩”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些与春风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户外去玩。在操场上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春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五彩的风车顶着春风跑向前方;有的学生单臂一挥将圆圆的飞碟抛向天空;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观察滚龙的移动轨迹;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后来,又引导学生按玩具种类分组进行比赛,接着启发学生还可怎样玩?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与春风一起玩时有什么发现,有的学说:“我发现小飞机顺着风飞时,在空中飞得时间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风车上的图钉如果按得太紧,转不动。”有的学生说:“我把滚龙放在地上,有风时它滚得快,没有风时它不动。”有的学生说:“我的风筝没有风飞不上天。”好玩,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玩得这么忘情,感受岂能不深;玩法这么独到,感受岂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三、 让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教学时,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家庭和社会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我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我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一周上,并制作了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理解、帮助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