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管理科学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技术

第1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 201800)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创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人才培养首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以创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分方向的课程模块,用创新思路打造具有创业服务意识的创新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创业管理;创业服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11

作者简介:聂莉萍(1978-),女,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创业管理专业主任,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收稿日期:2014-11-10

0 引 言

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创业正日益成为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全国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因此,现代社会急需大量具备创业知识并能够对创业者、创业企业或机构提供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创业管理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出发,主要培养基于创业服务特色的创新技能型的人才,依托嘉定区重点发展产业,采取校、镇、政、企四方联合办学的途径,培养掌握创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创业咨询及创业投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培养在创业园区、孵化器等机构从事创业扶持的工作;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创新与创业规划、咨询与管理的工作;从事创业资助基金组织或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有关资金运作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

经过企业调研,得到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围绕主要岗位,分析出其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做中学”的参与体验性为主的设计理念,树立学生强烈社会使命感和高尚职业道德。

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平衡。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沿着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主线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从基本素养、基础理论、实践训练、深入探索到最后的创业服务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创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较强综合性特质给创业服务类课程的研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能把握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熟悉创业企业运作过程,还要掌握并能运用认识与教学规律。创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材与内容选择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业服务能力,逐步实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

2 课程体系构建模块

高职创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并通过对创业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动机、学习过程及毕业后岗位工作三个阶段调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实行活模块课程体系,探索多学期、分阶段、分方向的“做中学”的灵活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具有创业服务意识的创新技能型人才。

整个高职创业管理专业学生三年的培养中,主要分为职业素养教育、职业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实践教育及职业拓展教育五个模块。

职业技能教育模块主要根据专业培养的重点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及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专业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能力测评》、《创业法律实务》、《创业风险管理》;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如《创业服务实务》、《创业融资实务》、《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创业管理实战》、《创业财务实务》等。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实践性,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实践教育模块的学习,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该模块主要课程,如《创业模拟实训》、《创业项目管理实训》、《创业能力综合实训》、《创业管理岗位实训》等。

3 课程体系模块实施保障

3.1 课程体系教材开发

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建设,如《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第2版)》、《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指导》、《创业能力测评》、《中国青年创业案例库建设》、《中国青年创业案例库(第二辑)》、《大学生创业精神导论》等。

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及教学资源建设,主要进行《创业管理》、《创业融资实务》、《创业服务实务》、《创业财务实务》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同时,与企业及其他高职院校合作开发编写《创业管理》、《创业融资实务》、《创业服务实务》、《创业财务实务》等教材。

3.2 课程体系实验实训设备保障

创业管理的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满足了高职创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训要求,又能进行创业预孵化,且对外开放为社会培训创业服务与管理人员的多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专业配有模拟创业软件1套,实训室用房及电脑与其他专业共享,实训设施、场所已初步具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了校内“创业学习中心”,建有创业模拟实训室(配有模拟创业软件)、创业俱乐部(多媒体录播中心)、创业导师办公室、创业新苗孵化苗圃(学生创业计划仿真运营)的室内创业实训基地。该中心以培育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为宗旨,为学校创业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校外实训基地已与上海市开业指导中心等多家企业和创业服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南翔智业等一批创业孵化园区签订了产学研基地协议建立了一批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另外,与政府有关部门对接,与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和嘉定区人保局就业指导中心签定了合作协议。

还建有校内创业项目网络平台,主要征集创业项目,并通过网上投票筛选入驻创业学习中心的项目。进入创业中心后,主要对项目进行真实环境模拟、孵化,借助创业咨询室提供创业服务支持。该咨询室由校政合作建立,不仅对校内提供创业服务支持,同时对外进行中小企业项目咨询、诊断的工作,主要人员由校内外专家、教师及学生组成,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工作,一方面加深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创业服务能力。

其中,比较优秀的创业项目可以对接爱创业众筹网站平台,直接面向社会进行融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价值感和积极性。

3.3 课程体系师资保障

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国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聘任1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使该专业具备了校内、校外双专业带头人实力。

同时,派骨干教师通过下企业践习、参加课程进修、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及学术会议,从而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聘请兼职教师是创业管理专业建设重要举措。专兼职比例达到为2:1,兼职教师均为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资深创业导师。另外,还聘请国内外知名创业专家和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创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

(1)加强调研,深入了解岗位需求。到创业园区、孵化器等企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入了解具体创业服务岗位的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跟踪毕业生工作状况和变化趋势;分析历年专业招生状况及新生选报该专业的原因及期望目标。选定合作企业,寻找合作利益共同点,以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作为深度合作纽带,高水平、高质量培养学生,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为目标,进行深度合作;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作用,搭接桥梁获得资源,与创业园区、孵化器建立长期培养机制,加强企业用人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及培训活动等,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保障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不脱节,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飞标.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3(9)

2 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J].管理科学,2004(8)

第2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一、选择好奶牛是保证奶牛饲养,获取高收益的先决条件。

品种选择不同的奶牛品种及不同的个体,其产奶能力相差较大。选择选好奶牛品种后,还要选好奶牛个体。一般主要是从个体外形上来选择,好的奶牛要求个体高大,轮廓分明,颜色清秀,躯干长,背部不塌陷,胸腹宽深,腹围大而不下垂,肢蹄结实,发达,附着良好,乳井深,大小长短适中,无副。干乳期柔软,泌乳期要求表面静脉粗壮弯曲,整体丰满而不下垂。有条件的,还应考察其母亲的产乳情况和父亲的品质。

二、科学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不但可以增强奶牛的体质,提高奶牛的体温调节能力,有效地防止或减轻奶牛中暑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奶牛场应建造在地势高燥、采光充足、排水良好、环境幽静、交通方便、没有传染病威胁和三废污染、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严禁在低洼潮湿、排水不良和人口密集的地方建场。牛舍的采光通风条件要好,每日打扫干净,冬季晴天拴在户外多晒太阳,夏季拴在阴凉处。青饲料供应要充足,以吃饱不剩为好。粗饲料作为搭配,少量添加。精饲料按产乳量来计算,高产奶牛每产3公斤奶,饲喂1公斤精料,低产奶牛每产4公斤奶,饲喂精料1公斤。要定时饲喂,严禁喂霉变饲料,不饮冷水或脏水。调整奶牛的配种时间,尽量避开奶牛在夏季分娩产犊。由于奶牛的抗热性较差,怀孕又会加重奶牛负担,不利于奶牛度夏,极易导致奶牛流产、牛犊孱弱、泌乳量减少,还极易引发奶牛的多种疾病。同时,夏季高温、高湿也不利于牛犊生长发育。围产期必须精心饲养,分娩前两周可逐渐增加精料,但最大喂量不得超过体重的1%。干奶期禁止喂甜菜渣,适当减少其他糟渣类饲料。分娩后第1-2天应喂容易消化的饲料,补喂40-60g硫酸钠,自由采食优质饲草,适当控制食盐喂量,不得以凉水饮牛。分娩后第3-4天起,可逐渐增喂精料,每天增喂量为0.5-0.8kg,青贮、块根喂量必须控制。分娩2周以后,在奶牛食欲良好、消化正常、恶露排净、生理肿胀消失的情况下,日粮可按标准喂给,并可逐渐加喂青贮,块根类饲料,但应防止糟渣块根过食和消化机能紊乱。产乳10个月左右逐渐干奶。因为此时胎牛发育到7个月左右,奶牛的体能消耗很大,干奶有利于奶牛休养生息,为下个泌乳期作准备。干奶的方法有两种:①逐渐干奶法。即将挤奶次数从每天3次减到1次,限制饮水,加强运动。日产奶量下降到4公斤时停止挤奶,在2周内奶牛逐渐干奶。②快速干奶法。即减少精料,控制青料和饮水,加强运动,当天挤一次奶后隔日再挤一次,在一周内使奶牛干奶。

三、正确的挤奶方法是获得牛奶高产的有效手段。

不当的挤奶方法不仅会降低产奶量,还会损伤,导致炎。从奶牛分娩的当天开始挤奶,每日挤奶3次。每次挤奶前都要用温水擦洗、按摩。第一天每次每只挤2公斤奶;第二天每次每只挤1/3的奶;第三天每次每只挤1/2的奶,以后就可以正常挤净。

应注意的是,第一天不能挤完中的奶,否则容易导致产后瘫痪。手工挤奶前要剪指甲、洗手,双手分别握住均匀而快速地挤奶。每头牛的奶应在6~10分钟内挤完,手工挤奶投入少,但费时费力。专业户最好配置挤奶器挤奶,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大大减少牛奶受污染的机会。

第3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第十章 管理分组活动

分组活动的缺点

成功地设计分组活动

决定所使用的小组类型

决定小组的人数

给学生分组

为积极的相互依赖建构任务

明确个人义务

教学生学会合作

分组活动的4个基本方法

STAD

拼图

小组调查

合作学习的结构方法

教育学者的建议

几个实践活动

第十一章 控制问答和讨论

问答和教师指导讨论的缺陷

不平等参与

以下方面的缺失:课堂节奏、重点和所涉及的内容

难以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

控制问答和教师指导讨论的方法

分配参与机会

思考与节奏并重

激发并保持兴趣

提供反馈并保持节奏

监控理解程度:要求作出明确的反应

监控理解程度:使用对照组

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

教育学者的建议

几个实践活动

第十章 管理分组活动

决定小组的人数

在某种程度上,小组的大小取决于你所布置的任务。学外语的学生互相练习词汇时,或者学家政学的学生为了准备考试复习度量衡时,两人一组比较合适。两人一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的机会(Webb,1989),对新老师来说也比较容易掌控(Johnson,Johnson,Holubec,&Roy,1984)。如果学生年龄较小或者不太成熟,老师经常采用两人小组,而不是更大的、需要更多社交技巧的小组(Edwards&Stout,1989/90)。即使是高中生,桑迪也一定要在利用合作小组之前,给学生提供两人一组的练习机会。

在下面的小插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尼在帮助学生时,使用的就是两人一组的形式:

多尼在回顾包含多种角度的问题(辅助的、补充的,还有纵向的)。在黑板上解释了一些问题之后,多尼宣布说学生要自己做下面的练习。她解释道:“请听你们接着要做的事情。在作业方面,你们可以和其他同学协商。你要报数:一,二,三。(学生们照做了)如果你是一号,就从19题开始做,每隔3题做1题(22,25,28,31,34和37)。如果你是二号,你的问题就从20题开始,每隔3题做1题。如果你是三号,你的问题就从21题开始,每隔3题做1题。跟与你序号相同的同学结成一组。你们的任务是互相帮助,理解问题;你们有20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在本节课结束时交上来。

如果任务比较重,需要进行任务分配(例如,中学生课下活动调查),就应该形成多于两人的小组。三个人的小组相对好管理,但你要确保其中的两个人不会联合起来孤立和排斥第三者(Cohen,1994a)。

总的说来,教育工作者推荐四到五个人的合作小组(Cohen,1994a),六个人就已经是上限了(Johnson,Johnson,Holubec,&Roy,1984)。记住,随着小组规模的增大,“资源池”也会增大。换言之,有更多的头脑来思考这项工作,也有更多双手来做这项工作。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组越大,越难制订行动计划、分配发言机会、分享材料、达成一致意见。

我在教学中搞课堂讨论,用过以下几种分组方式:同桌两人一组;前桌两人回头,与后桌二人组成四人组;每竖行一个组,这往往是班级的行政小组;自愿结组。

我的经验教训是:自愿结组容易乱,费时间,课堂上不宜采用,课外的、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可以考虑用此法;竖行分组(6~8人)适合讨论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前后四人组适合讨论简单一点的问题或进行练习;同桌二人组则只适合做简单练习,如互相检查生字、默写等。

总之,分组之前一定要考虑是否确实需要分组,要完成的任务用多大组合适。

教学生学会合作

珍惜合作

最近,我读了一个实习老师用英语写的反思文章中的如下片段:

我尽可能多地采取合作学习活动,但是我一点也不敢肯定这是否有效。在我看来,这些小组活动没有推进学生学习――就像我的教育学教授说的那样――而是浪费时间。学生花更多的时间交往,打发时间,争论,耽搁,而不做任何事。我想,要让我相信合作学习起作用,除非(1)学生足够成熟,不需要老师跟在他们后面看着,(2)他们具有和同学交往的社交技巧。考虑到这些标准,我对一年级学生利用合作学习表示怀疑。

这个实习老师开始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学生的社交技巧可以成就分组活动,也可以破坏分组活动。然而他没有理解,老师在教授这些技巧方面能起作用。两位合作学习的专家戴维和罗杰・约翰逊(1989/90)警告老师:不要认为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怎样合作。他们写道:

人们不会本能地知道如何有效地和他人交流。人际关系和小组技巧也不会在需要时神奇地出现。必须教给学生这些技巧并激励他们使用。如果组员缺乏人际问和小组有效合作的技巧,合作小组就不会有成效。

作为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合作是你的责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不会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学会如何合作。事实上,我们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考虑这一过程:学会珍惜合作,掌握小组技巧,评估。让我们简要地考虑上述每一条。

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之前,必须懂得珍惜合作。在学年初期,桑迪就设计了单个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功课,以此把小组合作介绍给同学们:

我告诉学生他们要解一道具体的化学题(每年都不一样),他们要去实验台那里,开始做。他们看着我,好像我疯了。他们说:“但是,克鲁平斯基女士,你没有告诉我们该采取什么步骤。”我告诉他们我忘了给他们写出步骤。我说:“让我们看看你是否能够想出步骤。如果你能独自得出步骤的话,我就额外给你加五分。如果你们两人一组做,你们就平分这五分。以此类推。”他们都开始自己做――他们想自己得到五分。随着实验课的进行,他们开始分组活动。他们意识到彼此的需要,他们能够真正互相帮助,并且也不在乎分数了。实验课结束时,我说:“让我们谈谈今天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你们开始时都自己做?”他们说:“我想得五分,但是我必须让别人帮助我,因为我懂得不够多。”我们谈到学习新东西时合作的意义,而这时,分数已经不重要了。

学生在同一小组中开始合作一段时间后,让他们参与能塑造团队形象、增强小组凝聚力的非学业活动是很有帮助的。一种观点是让小组设计横幅或者海报,展示小组的名字和标志。为了确保每人都参与横幅的设计,发给每个组员一只不同颜色的笔;每个人只能使用他们刚刚拿到的笔,但是横幅必须包括所有的颜色。

据我看,这是一个符合我们所谓“素质教育”精神的典型案例。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高明在何处。

首先,她不是一个坐等学习条件的人,而是一个创造学习条件的人。我们有很多教师(相信美国也是这样)总是幻想学生把学习条件学习心理都准好了,到他这里“接受”教育。就是说,他只要一按电钮,教育就顺顺当当地启动,运转

下去了。比如说合作学习,他幻想学生早已具备了合作学习的心理、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巧,上课只要教师一分组,学生就“顺流而下”,合作起来了。一旦事实并非如此,他就“失望”了。他也不想想,事先的“期望”合理吗?我还发现有好多教师一提到“学习无用论”就怒火万丈,就认为这种学生没法教。莫非学生铁定应该在脑袋里装满“读书有用论”,才能踏进学校大门?谁规定的?要都这样,教育者不是太省事了吗?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创造教育条件的人,而不是坐等教育前提的人。

第二,这位桑迪老师推动合作学习,靠的不是“首先提高认识”,不是“给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而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一般套路。我们这里无论推动什么事情,都得先“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之后是教师重视,教师重视之后是学生重视,大家都重视了,事情就能办好了。问题是,重视的事情你未必明白,口头上明白的事情未必心里真明白,所以,有很多事情,我们都“重视”很多年了,也没解决。解决不了,下回就再跟着领导“重视”一遍。桑迪老师不是这样。她开头不用说理的办法,不走“发动群众”的路子,而是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这就叫“情境教育”。她设了一个套,让学生去完成一个人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不用你鼓动,不用你讲什么大道理,学生自然会趋向合作。然而情境教育对教师的创意能力要求甚高,智商不高或者思想懒惰的教师是不愿采用的,他们还是更喜欢“宣讲”,因为“宣讲”不需要独立思考,有现成的大话、套话、空话可用,手头没有也可从网上下载。教育界宣讲成风,很多人遇事就找励志故事、名人名言,而不去具体分析问题,这显然是专业素质不高的表现。

第三,这位桑迪老师对分数的运用真让人钦佩。她也用分数激励学生(你独立完成可以加五分),但是分数对于她真的只是一个临时的工具,她不想让学生真的追逐分数,她使用分数,正是为了让学生忘记分数,增长真本领。这才是分数的主人。而我们的师生,则常常是分数的奴隶,不是我们支配分数,而是分数支配我们。当年非常强调“把分数看透”。把分数看透了,它是什么?它不过是辅助学习的一个工具而已。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精神。而一旦喧宾夺主,就成了应试教育。

第十一章 控制问答和讨论

很多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我们在“现实”世界所听到的对话不同。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问别人时间,我们会假定你真的需要知道时间,并且会对回答表示感激。这个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现在几点了?”

“2:30。”

“谢谢。”

相反,如果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时间的话,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现在几点了?”

“2:30。”

“很好。”

在这里,这个问题不是因为需要获得信息而问的,而是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方法。这种交流更像一种智力测验,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老师再来评价这个答案。这种交流模式(提问一回答一评价模式)就叫作问答。一些研究也证明了学生在课堂的这一活动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是“明知故问”,其实是一种假问题,它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打个比喻,如果说生活中的真问题像长在土地上的真实的花朵,那么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只是“塑料花”。

当然,这种提问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绝对需要的。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种提问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以免陷入盲目性,造成对师生双方的损害。这种损害随处可见,有时还很严重。

我们先说这种提问方式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损害。

最大的问题是,损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显然,在这种交流模式中,学生的生存姿态是被动防守的,他在那里等着提问和考试(考试是书面提问)的进攻,做出回应,然后小心翼翼地等着教师的评价。他的任务仅限于回答,顶多有质疑的提问需要,而学生的所谓质疑往往不是独立提出的问题,而只是希望更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这种“问”是“答”的附庸,整体态势还是防守。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自己拿不出研究课题来了,他们总是问导师:“我研究什么题目好?”结果他们的所谓“研究”,最后实质上还是答题,回答导师给他们提出的问题。这就很难创新了,因为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提出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走进一个别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很多研究生没有这种思维习惯,也没有这种胆量和能力,他们从小二十几年受到的训练都不是教他们提出真问题,而是让他们学会看别人的脸色,答别人的问题,而且主要是别人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在课堂上重复千万次以后,孩子们的思想和灵魂就被矮化了,他们脑子里塞满了美丽的塑料花,误以为这就是知识,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人们在假问题的海洋中长大,要学会提出真问题,确实很难。

于是您就明白课改为什么要提倡“探究式”教学了。“探究式”教学绝不是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头探究(只有疯子或有意曲解的人才会这么说),而只是希望在课堂几乎清一色的假问题上打开一个缺口,送进点新鲜空气,也让孩子主动一回,让他们提出点自己确实想知道的、并无标准答案的真问题,体验一把真实创新的感觉,来避免孩子们的思路向被动答题方面灾难性地倾斜。说得再直率一点,就是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要病得太重,如此而已。

我们再来说“假问”对教师可能造成的损害。

我是一名教师,我讲课的教案是从网上抄来的,考试的标准答案是人家给我准备好的,实际上这里面没有什么属于我独立贡献的信息,但是当我向学生提问的时候,我阅卷打分的时候,我居高临下,我胸有成竹,我的姿态不是真想知道什么,而是考考学生“我讲的你会了吗?”这完全不是学习姿态。而学生以为这些学问都是我的,他们敬畏之状可掬。学生的态度反作用于我,我就很可能迷迷糊糊真的觉得自己是有学问的人了,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不幸我的学生考试排名靠前,或者我被评为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什么的,那就麻烦了,那我对自己的评价就可能离实际情况差得更远了。我会一天天失去自知之明。

很抱歉,我说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你会发现教师常常固执己见,很难说服,你会发现他们客气的词句里面,常常包裹着傲慢,你会发现很多教师十分缺乏真正的学习愿望,真爱读书的人很少。他们不善于提出真问题,因为他们把精力都用来提假问题了,他们不爱读书,因为他们把精力都用来逼迫别人读书了。

所以,教师其实很容易固步自封,因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经常提假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固步自封的巨大危险。

还有,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严格

地说,多半属于假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浸润日久,人的实际社会交往能力会下降的。所以你会发现,中小学教师到了社会上就往往暴露出某种交往障碍。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我相信任何一种职业都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有负面作用,即所谓“职业病”。但是,如果人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这个问题,积极预防和治疗,就完全可以将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我希望我上面的话,能对此事有点贡献。

提供反馈并保持节奏

给出的反馈越多,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学的也就越多。学术反馈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跟成绩的联系更为有力也更为持久。

但是如何提出合适的反馈。同时还让你保持课程的速度和动力呢?巴拉克・罗森夏因(1986)回顾了有效教学的研究,并且创建了一套有用的指导方针。根据罗森夏因的观点,当学生说出一个正确的、肯定的答案时,你可以再问一个问题,或者给一个口头或非口头的表示,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如果学生是正确的,可是有些犹豫,那么就需要一个更为直接的肯定。你可能也需要解释为什么答案是正确的(“是的,这是对的,因为……”)来强调材料。

当学生给出不正确的答案时,反馈的过程就有些微妙了。如果你认为学生犯了不小心的错误。你可以简单地改正然后再继续。如果你认为学生在稍稍帮助下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那么你可以给暗示或提示。有时退回到你认为这个同学能够回答的简单的问题是有帮助的,然后再一步一步回到你原来的问题上。看看桑迪是怎么做的:

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被难住了:

“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中,两摩尔的水分解后,可以产生多少氢气?”他们一脸迷茫,教室一片沉默。桑迪问道:“那么。在STP(标准温度和压力)下,一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是多少?”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桑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22.4升。”桑迪继续说:

“你们知道水的摩尔数和所产生的氢气的摩尔数之间的关系吗?”再一次很多手都举了起来,一个学生回答说:“是1:1的关系。等式表明了这一点。”突然很多手都举了起来,学生开始喊道:“哦,我知道了。”“哦,我明白了。”桑迪带着微笑做出了安静和等待的手势:“好,继续,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考虑到下面的化学方程式,两摩尔的水分解后,可以产生多少氢气?”

总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发生这种情况时,通过给学生暗示和线索而反复地讨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这只会使得问答和讨论变得很缓慢。有时候多尼在这种情况下会让学生“过去”。这样的方法不仅能保持进度,还能让学生“有面子”。同时。她在脑子中记下她需要重新教授的有困难的学生。

课堂提问,学生答不出,这种情况很常见。教师的对策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让学生坐下,另叫别人。如果发现这样做了学生如释重负,那说明教师做对了;如果发现学生有不甘心的表情,那说明教师可能急躁了。

2 给点启发性提示。有些学生只要给点提示就能把问题答出来,这种情况下给提示实际上可能是促使班里和他思维水平类似的人思考,不能笼统地认为这是他一个人在耽误大家时间。

3 等待。有些问题比较难,需要一定时间来思考,可以在教师提问之后,留出一段安静的时间,而不要立刻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基础好脑子快,智力遥遥领先,老师话音刚落他就举手了,其他同学还没想出头绪。这时候宁可让他放下手,等等多数同学。否则他一下子把答案说出,其他同学就失去了一次思维训练机会。

经常只叫那些最聪明、反应最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教师确实很“爽”,但对多数同学是一种打击。时间长了,他们就灰心不举手了。我国学生年级越高上课举手发言的越少,这是原因之一,是低年级教师失误的后遗症。

4 放弃问题。有些问题全班都答不出,可能是问题提错了,或者太脱离学生实际了,这时候教师可以放弃这个问题。非要让学生答出来,学生答不出教师自己说出答案,常常是不明智的。要另想办法。

课堂提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教师要非常机警,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给予恰当的回应。提问前的问题设计和提问后的经验总结也是需要动脑筋的。

也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加以嘲讽,或者说:“坐下吧,好好听!”这类做法就掉到教师素质的水平线下面去了,此处不来多说。

监控理解程度

另外一个检查学生理解情况的方法是使用“对照组”。这时,你抽取几个学生,从他们的表现中了解全班同学都“跟着你”,你可以再往下进行新的话题(Lundgren,1972)。然而在选择做对照组的学生时要小心。如果你只选择成绩好的人,他们的表现会让你过高地估计全班的整体理解水平。

在和多尼的一次讨论中,她解释说,她代数课上使用对照组的一个学生是她的对照组的重要人物:

这个男生的能力属于中等。他总是坐在教室的后面,不明白时,他的脸上会出现一种表情。我能看出他不懂。但是他明白的时候,“脸上就会发出光芒”。当我看到他脸上的光芒时,就能确定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懂了。

我称这种学生为“指示剂”。他的表情或动作能告诉教师,你讲的内容大概有多少学生听懂了,或没听懂。

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种学生,最好每班至少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因为男孩和女孩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

这种学生的特点是:

1 成绩中等,智力中等。因为这样他代表的人面比较宽。

2 心理素质好,情绪稳定。不能选情绪起伏大的学生当“指示剂”,那样误差会比较大。

3 表情明显,容易读懂。有些孩子“喜怒不形于色”,或者表情变化比较细微,这种学生显然不能做“指示剂”。

教师要注意的是,此事既不能让学生本人知道,也不能让同学们知道,否则得到的结果就有可能失真。这是教师自己掌握的秘密武器。

还有,若是班里找不到如此典型的人物,那也不要强求。不得已而求其次,找几个类似的人物替代,也是可以的,不同学科选用不同的“指示剂”也是可以的。

第4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课堂管理 数学教学 课堂纪律 教学管理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并且很陌生的环境,学校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以适应。在课堂上他们表现为活泼好动,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极差,并因此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做好学生课堂纪律的维护,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数学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数学课时,老师不停的说:“请大家注意……”但学生没有什么反应,老师急得直喊并做手势“停! 停! ”但学生仍然我行我素,老师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些学生,但仍效果甚微!

以上情况都是课堂纪律的管理问题,上好一堂课需要良好的纪律做前提;课时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良好的纪律做支撑。若缺少了纪律课堂就会如同道路上没有了信号灯和交警一样,变得秩序混乱。数学学科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数学课堂纪律管理谈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不遵守纪律是其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除了自制力差外便是他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就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人把精力集中到一点,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说:“其力量好比炸药, 立即可以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这就需要老师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把自己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课堂里。

二、对症下药

班级中的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方式对待他们,而应当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一)给暗示。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在随便说话、没有聆听或未参与其中时,教师不用立即停下课来,可以走到该生近前, 轻轻用手碰一碰他(她) 的肩膀, 或用眼神示意他(她),或朝他(她)微微点点头,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自己了,但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没有当众批评自己。

(二)找优点。不论对哪个学生,教师都要善于从他们的身上找优点,并且应当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尤其是对待顽皮的孩子,教师更要通过找优点,激励他们在其他不足方面的进步。

(三)拉勾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和个别经常不守纪律的学生约定好:“今天上课时, 只要你有好的表现, 老师就会在全班表扬你! 比如说:你坐端正了,老师会表扬你;你没有随便讲话,老师也会表扬你;你回答问题了,老师还会表扬你……同时请你自己记住了,老师上课时表扬了你几次,下课时你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领几颗星星做奖励! ”说完再和小朋友伸手拉勾勾相互做保证。这样做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上数学课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

(四)阳光评价。阳光评价就是针对学生上课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鼓励性的、带有期望性的、公开的、公正性的。教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第一次大声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时,学生可能会立刻安静下来,但当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地大声批评时,学生可能就不再那么畏惧了,而老师必须拿出更大的气力来提高声音、声调,以停止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如此一来,这种方法就会渐渐失效。因此我认为,应当适度地使用惩罚,过程应有一定的“坡度”。例如,我们如果采用在课堂上给小组加星、扣星的方法时,当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就可以先说明:“××小组,你们有一个组员不守纪律了,所以整个小组要被扣除一颗五角星! ”同时用目光提醒那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如果该同学还是我行我素,依旧不守纪律,教师就可以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并指出错在哪里。假如该名同学还是不理不睬,教师不必为批评该生而停下课来,可以在课后用谈心、鼓励、与家长沟通等方法解决。

三、寻找幽默

“笑”表示喜欢、接纳、亲和。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面部表情比教师的服饰更为重要。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微笑则是一把开启心扉的“万能钥匙”。幽默的语言、善意的玩笑都是很好的调剂品。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心自然就靠拢了,而心情愉悦了,学起数学来就会更投入,思想便不会开小差,思想不开小差,纪律自然也就好了。

四、冷处理“告状”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事儿多,一上课就“告状”。当老师的又不能不公平处理,这样耽误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因为受了批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情绪受影响,低落的情绪体验使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下降,课堂吸收效率变低。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处理办法是: 要求学生下课“告状”, 课上带着好的情绪听课。这样,课前的小矛盾、小问题没有谁会记到40分钟以后,“告状”的几率就低了,课堂的利用率也要以得到提高。

五、加强修养

课堂的纪律也跟老师的情绪有关。教师的工作辛苦而繁琐,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要完成一周数十节的课时,还要承担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处理学生的各种生活问题,因而,在从教过程中就无法避免心情不佳、身心疲惫的情形发生,很自然在教学中思想会不集中, 那么学生肯定也会间接感受到教师的情绪而变得上课不专心。所以教师应当加强个人的修养,控制自己情绪,运用好自己的教育智慧,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第5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一、如何认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现象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1.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习需要将科学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新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这是课堂纪律不良的前提条件。

2.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1)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有分配;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但欠精确。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不轻信别人的结论,喜欢评论和争议。

(2)兴趣范围广泛,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性格的可塑性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重新塑造,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3)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现实的冲突。

这些心理特征是导致课堂纪律出现混乱的内在原因。

3.学生的个别差异

(1)自控能力的差异。计算机网络承载着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极其丰富。刺激而又颇具诱惑力的游戏,新颖、交互性较高的网上聊天,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是一种考验。

(2)操作技能的差异。由于学生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的操作技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种不协调。

(3)学习兴趣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同的学生对搜集资料、上网娱乐、图像处理、网站制作、软件编程感兴趣的程度不同,这样在课堂上他们总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活动,这些个别差异是导致课堂不协调的直接原因。

4.教师的教学偏颇

(1)教育宣传不够。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老师没有对信息技术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

(2)备课不全面。任何一节课,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备课的内容,因为缺乏对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准备或安排,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缺憾。

(3)对学生的差异注重不够。新课程要求关注全体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得不到关注,这就有可能产生“优生”“差生”都在乱的现象。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颇会加剧课堂纪律的恶化。课堂需要有一定的纪律,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过分强调纪律,又会扼杀学生潜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我们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又要保证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这确实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二、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和技巧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究,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有如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1.巧设课堂前奏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巧妙地设置课堂前奏。比如告诉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以下三种方案:第一,讲一节课,不操作;第二,讲30分钟,操作15分钟;第三,讲15分钟,操作30分钟。大家希望采取哪种方案呢?学生会说第三种方案。这时抓住机会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让老师采取第三种方案,必须集中精力听课,否则就采取第二种方案,甚至第一种方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将非常集中。

2.从兴趣入手,从应用入手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这是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运用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是两个非常好的突破点。这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

3.精讲多练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4.创设严肃自由、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要做到“严肃而自由”,严肃是一种规范,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要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如此,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混乱走向秩序。

第6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渗透;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81-001

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数学基本思想,构建美丽的数学课堂。

一、钻研教材,挖掘数学基本思想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但是教学不一定是单纯的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将教材创造性的变成“学材”,好的“学材”并不是学习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蕴含在学习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每册教材中都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如:“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等。在这些内容中隐含了抽象、分类、演绎、推理、模型、归纳等数学基本思想。

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出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教材的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设计数学活动时落实在教学预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数学思想有机地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构建出美丽的数学课堂。

二、合理设计,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将“学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释放,在教学中充分地渗透,并以此打动学生,让其有强烈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学“数”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形”来帮助理解。从心理认知角度来说,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思维发展质变的过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时,设计用图形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对“倍”的理解和认识。蓝花2朵,黄花6朵,引导学生2朵一圈,2朵为1份,圈一圈黄花有几个2朵,有这样的几份?结合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可以说成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就理解了倍数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推理、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操作――猜想――归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生理学研究表明:手脑并用时,大脑中与创造性有关的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训练,变得更灵巧。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渗透了抽象、推理、归纳、演绎等一些数学基本思想的同时,还使数学课堂更加有魅力。

三、巩固复习,强化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立竿见影地能看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应用和强化。

教师在巩固复习时,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外,还必须强化数学思想方法,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时,让学生写出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提问:这些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概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应用割补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经过系列概括,让学生强化转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强化数学基本思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有效的去探求新知识,数学课堂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外延伸,提升数学基本思想

第7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为了做好这一点,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自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恰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 旧与新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也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如果没有前面学过的旧知识为前提,是很难学好后面的新知识的.因为,旧知识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从旧知识引申和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讲课时要善于联旧引新,讲新带旧,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引入要做到建立新概念,注意联系旧概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且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使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转化中按理成章,顺其自然.

笔者曾经在讲解“一一映射”的概念引入时,首先复习“映射”概念,举例引导学生说出如下结论:

(1) 所给的几个对应中,哪些是从A到B的映射,哪些不是?为什么?

(2) 各自对应的特点是什么?

(3) 可总结出一些怎样的共同特点?

(4) 从这些特点中可归纳出什么规律?

这样,就基本可以将一个重要而又难懂的概念让学生不是从条条上去死记硬背,而是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并掌握.

二、 深与浅的关系

第8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教育技术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年度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情况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第9篇: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一、树体整形

板栗喜光,要及时疏除长势过旺的延长枝和密集细弱枝使树体通风透光,春季要做好控梢和抹梢工作,促发二次梢。二次梢一般每枝留2~3枝,过长或角度小的枝梢可采用拉枝、吊枝措施,促进枝条角度开张和花芽分化,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要尽早剪除过密过弱的雄花花序,有雌花的结果枝可在雌花花序以上3~4节处短截或摘心;长年不开花或只开雄花的旺花板果树可用铁丝缢扎主枝1~2圈或采用螺旋状环割或刻伤技术促进花量和雌花形成率。铁丝缢扎在8~9月进行,次年树体萌芽前解除;环割或刻伤在9~10月进行,不能伤及木质部。

(一)幼树修剪

幼树主要以整形为主,通过修剪,使幼树尽早形成早实丰产的树形,一般采用自然开心形。幼树定干高度70厘米左右,新梢长至50厘米时摘心,促发侧枝,侧枝长至30厘米时再次摘心。经过3~4次摘心,可培养出树冠矮化的自然开心形树形。

(二)盛果期修剪

盛果期主要以增加内膛光照为目的,疏除过密枝、交叉枝、徒长枝、部分雄枝、细弱枝和病虫枝等,促进结果母枝形成,同时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逆性,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衰老树要进行更新修剪,当枝出现焦梢干顶时要回缩更新,回缩到有徒长枝或由隐芽萌发的发育枝处,从徒长枝或促发的新枝中选留壮枝,进行修剪和摘心,培养结果母枝或重新嫁接换种。

(三)修剪时间

1.休眠期。从落叶后至翌年春芽萌动前进行,以1~2月最为适宜。

2.生长期。自4月上旬至8月上旬抹芽、摘心、控梢、剪除徒长枝等。

(四)疏花疏果

适当去雄疏雌可使栗园稳产丰产,提高板栗品质。结合冬季修剪,剪去部分雄花枝,开花期疏除部分雄花和过多的雌花,一般每个结果枝保留2个刺苞,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保持结果枝强壮,克服大小年现象。通过适当疏除雌花可使果实粒大饱满,减少空苞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土壤管理

每年的10~11月份在距树干1米处至树冠投影区域挖环形深沟,宽70厘米左右,深80厘米,回填时,施有机肥50~100千克/株,表土放至底层,心土放于上层。通过扩穴改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对生长在地势平缓,长期荒芜,杂草丛生的高接树,于每年秋末在树冠下翻耕1次,深度15~30厘米;对立地条件较差,坡度大的栗园,要通过挖水平阶、鱼鳞坑、修筑树盘等工程措施,达到改良土壤和蓄水保墒的目的。

三、中耕除草

立地条件好的园地,可间作花生、豆类等矮秆作物,既起到以耕代抚作用,且作物秸秆就地深埋后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对于未经间作的栗园应适时进行人工除草(不用化学除草剂),中耕松土。每年除草2次,第1次在5月中下旬,第2次在8月中旬前后,中耕深度为5~10厘米。

四、配方施肥

使用肥料种类:板栗以氮、磷、钾需要量为最多,钙、镁、锰、铁、硼等微量元素不可缺少。施肥主要使用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无机(矿质)肥料、无机复合肥等;辅助叶面追肥,如叶面喷洒微量元素肥料等。

(一)基肥

每年11月至翌年1月,采用开沟施肥。开沟方式:1.沿着树冠边缘向内20~30厘米处挖环状沟,沟宽40厘米,深50厘米左右。2.距栗树主干50厘米处向外挖放射状施肥沟,沟宽30~40厘米,近主干处深15~20厘米,向外逐渐加深,长度视树冠大小而定,一般1/2在树冠内,1/2在外,每株挖4~6条。施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施50~100千克/株,肥料施入后与土拌匀,然后覆土。每年应交换施肥方式与位置。

(二)追肥

在板栗树生长季节可适当追施化肥,春季以N肥(硝态氮肥禁用)为主,夏秋季以P、K肥为主,每次施肥2~5千克/株(视树体大小而定),方法与基肥施用方法基本相同。花期喷施0.3%的硼砂溶液,以减少空苞率;果实膨大期,可喷施0.3%的尿素溶液和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

五、水分管理

因地制宜,适时排水或灌溉。干旱季节应及时浇灌水,多雨季节、土壤湿度过大或果园积水时,应及时排水降渍。

六、病虫害防治

冬季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清园,平时以防为主,在病虫害的初发阶段进行防治。综合防治病虫害全年5~8次,4~8月,除7月份以外,每月防治1次,冬季清园1次,即至少5次。具体为:落叶后至萌芽前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清园1~2次;谢花后约4月下旬用大生M一45800倍+氧化乐果800倍防治黑星病、蚜虫等;生理落果停止,疏果后至套袋前一般在5月中下旬用托布津800倍+粉锈灵1000倍+灭扫利1500倍防治梨锈病、梨茎蜂等;6月中旬用代森锰锌800倍+10%高效灭百可3000倍防治黑斑病、梨网蝽、刺蛾、食心虫等;采果后8月中旬用杜邦福星3000倍+水胺硫磷800倍防治梨早期落叶病及梨网蝽、红蜘蛛等。常用替代杀虫剂有吡虫啉、大功巨、叶蝉散、克虫星、杀虫威等,杀菌剂有扑海因、粉锈宁、仙生、百菌清、多菌灵等。

板栗生产上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栗疫病、白粉病、栗实象皮虫、栗腻虫和栗实蛾等。秋冬季用石硫合剂原液加食盐加生石灰加甲霜灵锰锌加水fl:6:0.5:20)混合液涂刷树干,可防治栗疫病,已发病树体,先刮除病部组织;白粉病在发病初期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栗实象皮虫可在6月上旬喷布90%敌百虫1000倍液或敌敌畏800倍液;采果后用50℃热水浸坚果10分钟可杀死果中幼虫;栗腻虫在冬季刮除有虫卵的树皮,用石硫合剂涂白树干,5月中旬喷敌杀死1500倍液或扑虱灵1000倍液;栗实蛾可在7~8月发生时喷杀虫威800倍液或水胺硫磷600倍液。对为害板栗的病虫害还有炭疽病、栗瘤蜂、透翅蛾、天牛、桃蛀螟和介壳虫等,要适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综合防治。

七、适时采摘

板栗的成熟度是影响果品质量和贮藏寿命的重要因素。采收过早,气温偏高,栗果组织鲜嫩,含水量高,淀粉酶活性高,呼吸旺盛,不利于贮藏保鲜;采收过迟,栗苞脱落,易造成损失。适宜的采收期为栗苞开裂,坚果呈棕褐色,有1/3以上栗苞开裂之时。采收时应注意天气变化,雨天、雨后初晴或晨露未干时不宜采收,否则腐烂严重。采收最好在连续几个晴天后进行,堆放数天,待栗苞全部开裂后取出栗果。采收栗果的方法:1.拣拾自然落果,这种方法拾取的栗果发育充实,外观及风味较好,也耐贮藏,但要求拣拾及时,每天早晨最好拣拾1次;2.人工击落,用这种方法收集栗果后,要及时脱苞,时间越短越好,以防食心虫为害。在实际生产中,可喷乙烯利催熟,促使栗苞开裂,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