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初中线上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线上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线上教育

第1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效率;网络资源;优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方法、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课程本身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现在已经很普遍地应用到音乐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欣赏的整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方面的理解力。

一、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视频录像、音响设备、图形文字结合在一起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很多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点,这种眼见其形,耳闻其声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们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以更加丰富的信息量的传达,彻底改进了单一的传统音乐说教模式。如:在《京剧欣赏》这节课中,由于这种古老的艺术年代久远,唱腔复杂,很少有同学感兴趣。在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中国京剧的发展历史,音乐体系以及表演形式,接着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京剧文场、武场伴奏为背景音乐,进行画面解说,从而揭开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世间万物的美都是客观存在的,音乐的美除了声音的美以外,音乐形式的美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用放映演唱录像的形式从音乐旋律,形象色彩等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追求美、推崇美和热爱美。

三、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对人们情感的感染是很显的。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影音资料让学生体验了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阿炳。渐渐地,你听到了――沉重的叹息、心碎的哭泣、愤怒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后,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教室里回荡着动人心弦的音乐,旋律时而凄美,时而悲伤,时而舒缓,跌宕起伏,耐人寻味。这如怨、如泣、如诉、如叹的旋律很容易就将学生再一次带入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世界里去。

四、整合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要在黑板上写下一些音乐常识、音乐特征等等,同时,还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音乐特征,既耗时又费力,效果也不太好。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小提琴的形状、音色。在此曲中,小提琴是主奏乐器,它音色优美、华丽、抒情,代表祝英台的形象美丽、纯洁、高雅多情。此外,曲中另外一些人物形象,如:梁山伯用大提琴来代表,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用铜管乐、大锣来象征。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开展学生课外音乐探究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视听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音乐欣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开放。在目前的音乐课程安排下,一周一节的音乐鉴赏课在某些爱好音乐的学生看来真是饮鸩止渴。把电脑与音响组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网的资源共享优势,引导学生对教材某些重要章节、内容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与创新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教室,把音乐世界通过网络让同学们去欣赏;学生针对所有探究的问题,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精品资源、开辟音乐论坛;或建立音乐爱好者群组,直接在Internet网上与他人和外界合作、交流。在一次题为“音乐与舞蹈”的课中,一位同学代表其研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他们收集、整理的有关《天鹅湖》舞剧的资料、图片、音响,使我和全班同学都领略了舞剧的美,享受了一顿美味的“精神大餐”。

六、正确运用“整合”,优化音乐教学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想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大大提高音乐课的质量,但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音乐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讲究以情动人,所以需要音乐教师忘我的情感投入,还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出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反过来说,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指挥员”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适时点拨,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能够发挥出最佳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应用问题.基础教育参考,2006(9).

第2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农村英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农村的学生缺乏英语的使用环境,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关注度也不那么强烈,尤其是到了初中之后,随着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渐难,孩子和家长很容易自暴自弃,从而放弃英语,甚至放弃学业。所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若想让学生取得和城市学生不相上下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下面几条方法是笔者和同仁们在探索和总结之后形成的教学经验,愿与读者们和遇到类似问题的教师朋友们共同分享。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这是顶层设计的新型师生观。以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上册的“Do you like bananas?”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能够掌握大量有关食物的单词、学会运用一些对话来表达喜好和能够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等这些任务。这些目标可能在我们教师的头脑中看起来非常容易,而且如果在一课时内完成这些目标在某些重点校也可能做到,但是对于一些农村中学和农村学生来说,一课时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七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及用法,了解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运用一些对话进行关于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描述等等,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他们的视角去设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其实也就这么两个目标:

1.能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构成,即:主语+be动词+动词的现在分词;

2.了解动词现在分词形式的变化规则,并能造句。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被学生轻松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坚持学好英语的持续动机,符合《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对于情感态度的要求。

二、突破单词关

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以其图文并茂、贴近生活而深受专家、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但是该教材的一大难点就是词汇量大,整套教材达到2000多词。面对这么大量的单词,学生们学起来很吃力,甚至个别学生就失败在了词汇量这道关口之前。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当堂学会每课时的单词呢?笔者认为,每节课学习多少单词全取决于本单元的总词汇量。以八上“What’s the matter?”单元为例,本单元单词量较大,如果在一课时之内完成这些词汇教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每课时只学习10个左右的单词,采用音形义三者结合的方法,利用情景教学,让所学词汇在上下文里变得“活”起来。我们还要让学生掌握构词法

如后缀法,其次,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同义或反义关系,积累更多的相关联性词汇。最后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注重词汇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三、课堂英语的使用率由浅入深、由少到多

一直以来,英语课堂上课堂用语的使用率都是提高学生口语和听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城市中学生相比较,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如果学生刚入初中时,教师的全英式授课可能会弄得学生头晕脑胀,不知所云。但凡事无绝对,笔者在刚刚接手初一新生时,学生们连“Let’s learn some new words .和Now practice in pairs .”这样的课堂用语都听不懂,仅仅能明白“Class begins !”之类的课堂用语,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学生的暂时听不懂而放弃使用英语来教学,更不能沦为全汉式授课。

1.借助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用语。教师如果想说:Come to the front and stand in a row .可以借助手势把学生们招呼到前面,再用手势划出一排的姿势。教师如果想表达: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and write down the new words .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自己示范性的拿出一张纸,然后做出在纸上写字的手势,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2.可以借助优生带动全面。如果教师的指令语只是少数人理解了,那么就让理解的人来做示范,去带动其他还未理解的学生。如教师说:Now please find a partner to work in pairs.可以找已经明白的学生去完成这个指令,其它学生也就会顺其自然地理解教师意图了。

3.在必要时借助母语的帮助。如果一些课堂用语的难度超出了所有学生的理解水平,而有无法利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演示的话,就要说母语来化解。比如:In this class,let’s talk about your future intentions .此时,学生很难理解future intentions的意思,教师就要用汉语“未来的打算”,来解决此理解障碍,以免影响本课的其它程序的进行。

四、分层教学

第3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听说领先;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85-02

笔者自200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毕业以来一直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从事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这门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坚持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何找到一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最佳方法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论证听说领先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一是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定位与就业单位的需求;二是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改革的必要。

1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定位与就业单位的需求

高职高专的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很低,生源大概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技校,中专,职业高中)两类。高职高专学生多数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少数能认真学习的学生学习方法也存在问题。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结果就是:①语法不通。②发音不准也是普遍现象。好的同学可能有一些音发不准,不好的同学很多音发不准。发音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了听力和口语的水平。发音不准的话,就听不懂;而且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别人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③词汇量小。多数同学在词汇方面积累都很少。在词汇学习的方法上也存在问题。④不愿意下苦工夫好好学习英语,总想找捷径。凡是了解英语这门学科的人都知道,学习英语是必须下苦工夫的,如果说,不努力就想把英语学好是不可能的。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这些特点,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其实多数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最后半年要去实习),要让他们把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学好,将来用英语做比较复杂高深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薄弱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他们的性格特点(不愿意下苦工夫)决定了他们中绝大多数不可能把英语完全吃透,成为英语语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

高职高专学生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和本科的英语专业是不同的。本科英语专业培养的很大一部分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高专则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的重心是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那么基础英语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说到英语的应用能力,听说能力不能说最重要,至少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在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日益明确,就是要培养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也逐渐确立,就是培养在英语环境下从事接待、服务、商务活动以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换句话说,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性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方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岗位群广泛,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贸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类。这些岗位对在岗人员英文水平要求是可以用英文和客户进行交流来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且这些交流90%以上是口头交流。这就让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那么,在基础英语这门课的教学中,也必须把培养听说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可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以及就业单位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即要培养在英语环境下从事接待、服务、商务活动以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换句话说,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性英语人才。而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以及学生在就业单位所从事具体的工作又决定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最重要的工作。那么,基础英语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须是听说领先的。

2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改革的必要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中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是有的老师为了考证的目的,为提高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在基础英语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把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上,相对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说的能力。二是,由于现在学校对于学生评教十分看重,多数学校都有网上评教系统,因此一些老师一味迎合学生,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名,将教学内容简单化,只进行简单的听说训练,讨论的话题简单老套,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短剧表演,或者给学生放英文电影等。这样学生上课的时候很热闹很开心,但是实际上却学不到多少东西。

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其毕业后的发展。可见,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法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以语法和句型为中心的时期,以及21世纪初的交际中心期,到现在为止,探索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的最佳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仍然十分必要。这次我提出“听说领先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也是希望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希望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走出一条新路。笔者认为,要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这门课教学中实现听说领先的教学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采用听说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是20世纪后半期就出现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方面都有着其明显的优势(强调模仿与大量重复,重视语音语调,重视学生用英文交际的能力),当然也有着其局限性(过分重视机械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不能交给学生完整的语言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避免其局限性,来实现听说领先的教学目的。

第4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95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初中数学中由于几何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代数教学存在很大差异。几何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立体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会出现“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这就要求,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对几何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几何知识的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对初中熟悉结合学习的几点体会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几何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自己审题意,自己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形成初步读题审题的习惯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在重难点处设置思考点,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从而促使学生再次进行审题,弥补自己先前的审题漏洞,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几何定理概念的教学

走好台阶第一步做任何事不可能一步登天,更何况是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几何教学的时候,应该从基础开始,让学生正确理解到几何的定理,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就不会感到困难了。教师在进行几何定理教学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到几何定理,这样才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1)多画,在线条中得到答案。

初中几何定理有很多很多,光凭学生记忆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几何定理。比如,当学到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直尺、铅笔,先让学生白纸上画上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在斜边上画一条中线,最后再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中线是不是斜边的一半.比如,学到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白纸上随便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两条和它平行的直线,最后把那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看它们最后是否能够相交,如果不相交就说明定理是正确的。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来证明定理,学生这样做了之后才能牢牢记住这些定理。

(2)多想,在想象中寻求答案。

几何定理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靠想象来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对几何定理进行记忆,这样,当学生记不住几何定理的时候,就可以多想象一下,那么定理自然就很容易想起来了。比如,学到定理“平行线永远不相交”时,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它们到底有没有相交。以生活中的火车轨道为例,它们就是不相交的,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象一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的习惯,同时也可以让几何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很多。

3.在习题解答的问题。

(1)漏条件。

有些学生误以为漏条件是粗心使然,其实漏条件暴露的问题是学生对定理的已知和结论卵解不够到位造成的。如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巾线,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学生错误:因为AB=AC,所以ADBC。错误分析:学生认为只要是等腰三角形就可推三线合一,故认为已知条件是等腰三角形,其实三线合一的已知条件应该是等腰加一线成立再如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学生错误:因为OD是角AOB的平分线,所以DE=DF。错误分析:何谓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学生没搞清楚点到线的距离是什么,自然不知道还需要垂直条件DEOA于E,DFOB于F。

(2)滥用逆定理。

虽然老师一再的重申中考所用的定理均须出自课本黑体字,但学生在证明中总能派生出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纲外定那,其中以滥造课本定理的逆定理首当其冲。

如三线合一推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中若有一边等于另一条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有一角等于30度,一边巾点加平行推得中位线,三角形一边上中线等于该边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等等,这其中不乏真命题,但也有假命题。错误分析:就算是真命题也不等同于定理公理,考试时要用就得先证明才能用,假命题更不能用。

(3)过多的辅助线条件。

我常常看见学生做这样的辅助线,连结AB使AB=CD或者过三角形某顶点作对边的中垂线等等,看着学生们作这样的辅助线我常常哭笑不得,实际上学生对于做辅助线的目的及作法都不是很了解,而教材中也没有单独的一章专门讲解辅助线,所以关于辅助线我们都是需要时才讲起,而学生只是了解个大概,认为辅助线就是用“作”出来的,而忽略了考虑所做辅助线的存在性,即辅助线只能保证一个条件,若要得其他条件需通过证明得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几何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对几何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取得更好的几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数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1402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数学课堂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根据对我县18所初中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发现,我县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两个错误认识.一是过分迷信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否认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滥用教育技术,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脱节,使学生陷在眼花缭乱的形式之中,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数学内容的理解上.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当作电子白板使用,教育技术与数学内容的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就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有效整合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以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如投影仪、电子白板和软件如幻灯片、几何画板)的优缺点,掌握初中数学内容的重难点,了解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为前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选取适宜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下面就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出一些原则,与同行探讨.

1.现代教育技术的选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

学好数学的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形势下的数学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自实践,就必须培养他们的W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到美丽的图画、鲜艳的色彩,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多媒体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实际问题展示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科学记数法等知识.

又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将知识融入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体育问题、社会问题等问题背景下的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对方程解法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现代教育技术的选取,以启迪学生思维为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新鲜事物,启迪学生思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信息技术加工成的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组织起来,化静态为动态,利用动态变化将数与形有机结合,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很容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三线合一”这一知识点时,因传统教学无法演示线的运动过程,从而让学生无法理解或者不好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作出三角形的“三线”,即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利用功能软件,用鼠标随意拖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其规律,进而得出结论,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的选取,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为原则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数学教学内容大增,教学课时缩短,教学任务加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具有呈现快速的优势,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题,使学生的练习与教师的教学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直观、形象地在较短时间内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中,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到

将要学习的图形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世界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从物体的外形抽象出点、线、面和体等概念,充分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

形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弄清基本几何图形的点、线、

面、体的形成过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从而构成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把贯穿四个课时的内容压缩为一个课时的内容,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4.现代教育技术的选取,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原则

评价一个教师,不能单单说他的教学成绩怎么样,而是要看他是如何培养学生

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机交互这一功能,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6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程难度;可比深度;可比广度

【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课程难度定量分析模型下的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研究.项目编号:201410578047.

一、背景

圆在《大纲》与《标准》中的内容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大纲》中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是很重要的内容,但在《标准》中却没有这部分的内容.这些变化对初中数学教师理解和实施《标准》提出了挑战.那么,通过对《标准》与《大纲》中初中部分圆的内容及难度上的比较,看看新课改是不是在实质上真正给学生减压了!

二、课程内容的对比

《大纲》与《标准》中“圆”对应的知识点如下:

(1)《大纲》 :

1.圆的基本概念:①理解圆、等圆、等弧等概念及圆的对称性;②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及圆周角之间的主要关系;掌握圆周角定理以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等性质,并能会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会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②了解轨迹的概念和几个简单轨迹,了解反证法;③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外心、内心的概念;④掌握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的性质.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②掌握经过圆的切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③掌握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利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④通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使学生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②掌握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等性质;③了解两圆的外公切线的长相等,两圆的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等性质,了解两圆公切线长的求法;④掌握两圆的外切线的长相等、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的性质;⑤会利用直线和圆相切、圆和圆相切的性质,画出直线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连接的图形.

5.正多边形和圆:①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弧长与扇形面积:①会计算圆的周长、弧长及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②会计算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及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矩形和扇形,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尺规作图:①会用尺规作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圆;②会过一点画圆的切线.会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切圆;③会画两圆的内、外公切线.

(2)《标准》 :

1.圆的基本概念:①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②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②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探究并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②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5.正多边形和圆:①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弧长与扇形面积:①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尺规作图:①探究如何过一点、两点以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一个圆;②会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③会确定圆的圆心;④会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三、《标准》与《大纲》中圆的难度量化比较

(1)影响课程难度的三个基本要素:据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对课程难度的研究方法,他们对概念的界定是: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实施时间.

(2)课程广度:

用《标准》和《大纲》中圆的内容部分的“知识点的个数”来刻画圆的内容的广度.考虑到“正多边形”在《大纲》中出现在《圆》之中,并且出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37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为G1=37.《标准》中y圆的知识点分布较散,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24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2=24.

(3)课程深度:

课程深度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可以用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程度来量化;《大纲》中是按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来陈述目标(要求)的,《标准》中则是按三个层次(水平)来陈述目标(要求)的.考虑到“掌握”这一要求与“灵活应用”区别并不是很大,为了与《标准》 中的层次对应,将“掌握”与“灵活应用”合并为同一个层次.《标准》 除了以上这些结果性目标,增加了过程性目标,例如“经历”“体验”“探索”等.对这些过程性目标要进行量化有一定难度,但为了比较标准的统一,给过程性目标也赋了值.具体规定参照文献[1].

①《大纲》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1),同心圆与等圆(1),圆的作图(2),外接圆(1),垂径定理(3),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3),弦的度数和弦心角的度数的关系及应用(2),圆周角的定义(2),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3),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3),做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2),圆内接四边形(3),轨迹(1),反证法(1),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圆的切线的判定(3),圆的切线的性质(3),切线长定理(3),多边形的内切圆(2),圆的外切多边形(2),弦切角(1),弦切角定理(2.5),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2.5),切割线及其推论(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3),两圆的公切线的性质(1),两圆的外公切线的做法(2),两圆的内公切线的做法(2),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2),圆的内接正多边形(1),正多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1),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2),正多边形的作图(2),圆的弧长(2),扇形的面积(2),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2),镶嵌模型(1),直径所对圆周角(1).

赋值合计78,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78,即S1=78

②《标准》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2),垂径定理(3),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1),圆周角的定义(1),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2),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1),圆内接多边形(多边形的外接圆)(1),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3),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3),如何确定圆的圆心(3),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1),反证法(1),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圆的切线的判定(2),圆的切线的性质(3),切线长定理(2),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2),正多边形的作图(2),圆的弧长(2),扇形的面积(2),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2),镶嵌模型(2),直径所对圆周角(3),作圆的切线(2),过三点作圆(3).

赋值合计55,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55,即S2=55

(4)课程实施时间:

《大纲》下的课程实施时间:T1=30;《标准》下的课程实施时间:T2=20.

(5)难度比较:

课程难度就与课程深度、课程广度成正比,与课程实施时间成反比.课程难度实际上就是“可比广度”和“可比深度”的加权平均值.根据以上数据和文献[1]中难度计算公式,分别求出《标准》与《大纲》中圆部分的可比广度、可比深度,统计数据及比较结果:

①《大纲》:课程广度G1=37,课程深度S1=78,课程时间T1=30,N1=α・37+(1-α)・78[]30≈2.60-1.37α.

②《标准》:课程广度G2=24,课程深度S2=55,课程时间T2=20,N2=α・24+(1-α)・55[]20≈2.75-1.55α.

其中0

由此可知:与《大纲》中圆的内容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的可比广度增加0.07,可比深度减少,0.15,课程难度减少了0.26,即与《大纲》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难度大大减少了.

《标准》中可比广度增加量为0.07,可比广度的减少量为0.15变化大,说明在知识点掌握上旨在扩宽学生的见识面,增加了与现在科技发展相需求的知识点,比如:增加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确定圆的圆心,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等,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用数学,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而且增加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动手作图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论

《标准》中圆的内容突出了圆的性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广度的增加上,圆的内容的扩展面上需提高,在研究的深度上,相对要求放低.在深度方面,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适当删减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公切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两圆的连心线等,例题也基本是采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让数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让同学们觉得数学不枯燥.

新的《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与原《全日制普通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相比,有以下特点:对数学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新认识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模式论的现代数学观;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了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课程内容在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原则下增强了选择性;课程评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大纲多元化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 J].东北师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51~155.

作者简介

第7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学学习,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为目标,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

力。因此,合理地运用教学练习反馈策略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思路应着重于课堂练习,以现有初中数学的特点为基础,使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化、趣味性,注重课堂练习的题型和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主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审题教学,活化练习方式

审题教学意思是理解题意的教学方式。就是说在教育学生练习时,应告诫学生要分清题目的已知条件,搞清楚题目的求证目标和求解方向,审清题目的结构特点再来求解。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受题”向“主动受题”进行转变,发挥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练习解题中的内部动机、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编题、自选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练习习题的质量,使他们的解题由“一题一得”向“一题多得”转变,让学生在活化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点,以下面的两道例题为例。

例1.某商店正在销售一批名牌西服,每售出一件可盈利40元,平均每天售出20件,为了尽快减少库存,扩大销售,商店决定采取适当的减价措施。经市场研究表明,若每件西服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问商店每件西服降价多少元时商店每天的平均利润才能达到1200元?

在此例题的解题过程中,首先列出方程式解出所设的未知数之后,还应该考虑“减少库存,扩大销售”这个问题,罗列已知的条件和数据,发掘隐含条件,分析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推敲题目的叙述是否可以作为不同的理解,以此来进行解题练习就不容易出现错误了。

例2.在ABC中,ADBC,AB=AC,CM延长线交AB于N,M为AD的中点,求证:AB=3AN。

在这道几何例题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角度考虑来解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种证明方法:

证法1:取BN中点K,连接DK进行证明;

证法2:过点B作AD的平行线与CN的延长线相交;

证法3:过点N作BC的平行线与AD相交;

证法4:过D作DL∥CN与AB相交于L。

此类证法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只是为了体现“一题多得”的解题思想,这样解答题目,会使学生对几何解题中辅助线的作用更加了解,遇到类似的题目会更得心应手。

二、解法教学,活化练习要求

解法教学即探索解题方法的教学,初中数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保证教学进度、广度和深度都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注重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探索解题过程,使得解题能够更加促进学生的思考,在解题中和解题后做到联想、猜想和回想。同时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保证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分基础题、思考题、选做题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合理要求,以求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有如下一道例题。

例.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与x轴交与A、B两点,交点为C。求:(1)A、B、C三点的坐标;(2)在y轴上作出一点P使得PC+PA的值最小,并求出P点的坐标;(3)在x轴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A、B、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不存在,请说明不存在的理由;若存在,请说明理由并求出Q点的坐标。

在此题中,我们可以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只做(1)题,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要求完成(1)(2)两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完成全部三道题,拔尖的学生,在要求做完全部题目后,启发他们结合本题再另添置条件,拓展思维,举一反三,以此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目的。

三、理解教学,活化练习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要注重理解教学,所谓理解教学,是在找到解题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做出一个完美的题解,这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解题要正确、合理、完满、清楚、简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完善学生的解题步骤。

例.在ABC中,AD是中线,E为AB上的一点,AE=1/3AB且AD与CE交于F点,求证:FD=AF。类型此题在初中的练习中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找出类似题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条件的转化,将两个题目的相同本质发掘出来,通过联想和猜想使解题更加清楚,提高学生对数学解题的认知水平。

第8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阶梯,是人类获取成功的“钥匙”。阅读,作为汲取、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技能。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教材及相关材料的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之一,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助于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能通过观察、阅读和思考领会数学语言所表示的数学概念、原理,善于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与推理的方法描述数学问题和证明数学问题,并且语言简约、条理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它却常常被一些教师忽视,片面地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要能够记住数学公式、性质、定理、法则即可,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阅读题目,不能摄取完整、正确的信息,准确读懂题意。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紧扣教学情境情感激励特性,让初中生在阅读中激发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学生能动积极开展学习活动的思想保障。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初中生在研究和分析新知内涵要义、问题案例策略的过程中,经常忽视“阅读”方面的训练,采用单一的探析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究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忽视阅读活动的重要性,缺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初中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生动典型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感知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特性,以教材为载体,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阅读训练为主要任务,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王叔叔家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菜地,腰长为40米,一条笔直的水渠从菜地穿过,这条水渠恰好垂直平分等腰三角形的一腰,水渠穿过菜地部分的长为15米(水渠的宽不计),请你计算这块等腰三角形菜地的面积。”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问题条件过程中,认识到掌握和解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的现实意义,从而带着主动情感,认真、仔细阅读问题案例内容,解析案例。

二、抓住数学知识点内在联系,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把准意图。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独立且深刻联系的。学生在研析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及找寻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分析思考等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问题设计的意图,从而实现由给定的条件与或求证的结论与有关定理相结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研析问题条件内容活动,逐步引导学生领会和把准问题案例的内涵要义,在掌握问题条件内在联系过程中,正确、深刻地把准问题案例设计意图及深层次的内涵要求。

问题: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AD上的任一点,求证:AB-AC>PB-PC。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AB>AC,AD是∠BAC的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讯息?”学生答道:“会得到这个三角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要运用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问题中要求证AB-AC>PB-PC,应通过什么方法?”“截取法,在AB上截取AE=AC,连接EP。”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活动,得到了该问题的解答策略。同时,也领悟到该问题的解题意图是,正确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通过把一个角沿它的平分线对着,从而使两部分重合的特点,进行等量替换,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思考、阅读和联想掌握了解题意图,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解题方向,解题时自然得心应手。

三、利用数学学科知识丰富内涵,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弦外之音”。

第9篇:初中线上教育范文

“轻负”即给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既要从课业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高质”,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的同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也是“轻负”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保证,那么单纯的“轻负”将失去全部意义。

一、要设法抓住学生的心

古人云: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所以,作为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设法管理好学生,让学生喜欢你、听从你,让学生喜欢科学这门学科。要做到这些,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走近学生,亲近学生

我曾经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女教师,对学生必须严格,让学生对我们又敬又畏,才会听我们的,因此,我平常接触学生时,基本上都是板着面孔,很少跟学生说笑,学生也很少接近我。几年前,我在一位学生的周记中看到这样的一句:“真想我的老师像妈妈。”我当时很吃惊。后来,经过反思,我想: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他们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他们缺少母爱,他们渴望母爱。而我是一位母亲,我可以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后来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一起谈生活、谈理想、谈学习方法等问题,晚上就寝前到学生寝室看看学生的生活情况。当学生犯错误时,先包容他们,再耐心细致地跟他们讲道理,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要一视同仁,使他们觉得老师是关心他们的,不管怎么说也应该给老师面子,各方面表现好点。这样我走近了学生,学生也就亲近我,我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和信任感,课堂上就容易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认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中学、学中乐”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科学的理论离不开实验的基础,我们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初三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我预先在白纸上打印了一朵花,上课时用酸、碱溶液分别涂到花瓣和叶上,学生什么也看不到,接着我像变魔术一样往白纸上喷一种液体,结果花瓣变成红色,叶变成蓝色。学生都很好奇,学习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接着我再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让学生归纳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整节课学生的兴趣一直很浓,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纸盒烧开水的实验:我先把一张白纸放在酒精灯加热的石棉网上,发现白纸燃起来了。我问:“现在我用白纸折成一个纸盒,它可以放在石棉网上烧开水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被吸引起来。然后我用一张白纸折成一个纸盒,纸盒的四个角用回形针固定,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再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会看到水沸腾后,纸盒并没有被烧毁,学生亲眼观察到了自己从未知道的、不相信的事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容易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挑战自我的决心和信心。类似的实验还很多,我们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就能很好地被激发。

3.利用分组竞赛,激发学生的斗志

还有不可忘了竞赛的作用。科学竞赛本身是一项活动,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有组织、有纪律、有思想的活动。中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可以得到快乐,学到知识,丰富科学意识。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锚着劲儿去争、去夺。于是,我就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有上、中、下的学生,竞赛的项目有课堂提问、积极举手发言、作业、考试成绩等,这样课堂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思考,课外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助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即使是后进生也会迫于本组同学的压力,努力地提高自己。

二、精心备课,设计学案,优化课堂教学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要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优化,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课时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把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分析,直至了如指掌。其次,摸透这套教材的编排特征。每备一堂课都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1)学生应学到哪些知识?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注意知识编排的内在联系。(3)应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实际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实用化?从而使科学走到学生身边来。(4)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使他们学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说法和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为此,我在备好每节课的同时也给学生精心准备学案,让学生在上课前认真预习,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这样课堂上学生已会的和自学能会的就不讲了,而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内容和结构性、规律性、延伸性、创新性的内容要讲;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我们老师绝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

如我在进行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时,设计了下面的学案:

1.学习目标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虚像的意义,能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做出虚像,找出像与物的对应关系;体验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2.课前准备

(1)观察思考

站在大平面镜前,看看自己在镜中的像,想一想:人站在什么位置能够在平面镜中成像?站在什么位置能够看见自己在镜中的全身像?人在镜中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位置、大小、距离等)?

(2)活动探究

取一个小平面镜,将画有一个“F”字的卡片放在平面镜前,改变镜面和卡片的位置,观察镜中“F”字的像,并记录下来。

3.课中解决

(1)分析交流

要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特点(位置、大小、距离等),需要哪些器材?进行怎样的操作?

(2)实验探究

①将一张画有中线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线上竖直架起一块________。

②取两支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放在________前,可以看到________后出现蜡烛的像。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看看这个像________(“能”或“不能”)映在光屏上。

③把另一支________(“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在________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改变物距,重做上面的实验。(至少做不在一直线上、距离不等的三个位置)

⑤用直尺在白纸上画出物像连线,并测量连线与白纸中线的位置关系,以及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

(3)得出结论

①平面镜里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它们的连线跟镜面________,它们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

②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这样的像称为________,即平面镜里所成的是________,其特点是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显示在光屏上。画图时用虚线表示。

4.反馈练习

(1)下列四幅关于F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下面描述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与人之间的距离正确的是

( )。

A.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不变

D.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3)右图所示,一支竖立的蜡烛在平面镜所成的像刚好与蜡烛本身垂直,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

A.30° B.45° C.60° D.90°

(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这节课学生在课前观察和活动探究后,我用“通过课前的活动,你们想不想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引入,学生的兴趣马上上来了。接着我先让学生说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2)像是“近大远小”;(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我还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去验证猜想,也就是学案中的分析交流。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选择器材时,有学生选择了平面镜,我们可以让学生试一试能否成功,再通过老师的启发有学生想到了玻璃板。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心中有数了,接着实验探究,我就下去巡视指导。实验探究后,学生自己就能很轻易地得出结论,我只强调画像时一定要用虚线表示。后来,我与学生一起通过做光路图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成虚像的道理。

三、精心设计作业,激发做作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