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

第1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安全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公司监督、部门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2、公司设置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由职业卫生管理组负责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

3、公司的负责人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4、制定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

5、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定期组织检查实话情况。

6、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职工健康监护档案,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职工。

7、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职工公布。

8、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按照《建立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10、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11、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结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2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改进

引言

员工的职业健康是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声誉,社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大事。作为国家支柱型石油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更加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正式实施,从2004年初开始,塔里木油田各石油企业逐步走上健康管理体系之路,在实际体系运行工作中做到:一、抓落实,在新建、改建、扩建施工建设项目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二、抓实效,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非职业性健康体检和职业性健康体检;三、抓服务品质,对体检中发现的病症患者和体检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并组织复查治疗,确保将职业病发生率降到最低点。本文结合石油企业健康安全管理状况及在安全管理岗位的经验,发表一下笔者的意见和看法。

1、目前在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及漏洞:

1.1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混乱

1.2医疗设施、环境恶劣,劳动者缺乏健康权益意识。

1.3剥夺员工受职业健康教育的权利,职业健康检查走形式。

1.4用人单位为节约成本,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5员工本身忽略自身健康。

1.6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1.7健康体检制度不完善,病患员工的诊断、治疗、跟踪未形成系统化。

1.8科技投入资金不到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无法正常引用。

2、针对以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应该如何抓好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和健全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是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具体措施的保证,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企业制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

2.2从源头上抓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管理

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防护设施设计需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抓住危害“源头”,防止职业病的危害。

2.3抓住职业健康危害“源头”,做好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2.3.1大对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企业负责人明确自身责任,依法管理企业。

2.3.2加大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了解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2.3.3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劳动者进行岗前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重视个人防护,提高健康意识。

2.4为劳动者提供合格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选择正规经营点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也是职业病防护的关键。

2.4.1在选用过程中要了解职业危害性质、个人防护用品性能、职业暴露限值。

2.4.2正确选择和使用方便、结构合理、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防护用品。

2.4.3对使用者及主管进行必要的培训,个人防护用品做到正确使用和保养。

2.4.4对个人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系统检查管理,发现有过期、损坏等现象,立即更换。

2.5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2.5.1要加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健康监督检查,对没有实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责令其整改。

2.5.2加大对操作现场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对超标现象及时整改,工作场所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2.6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法规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2.6.1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操作岗位。

2.6.2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

2.6.3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2.6.4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每年按计划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为员工健康追踪、职业病诊断、健康损害责任划分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依据。

2.7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以下职业卫生要求

2.7.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7.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2.7.3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

2.7.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2.7.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2.7.6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2.7.7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7.8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2.8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

结论

企业的健康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它需要有资源的保障;需要技术部门提供先进工艺、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的支持;它需要设备管理部门提供优良的设备、完好的工业卫生设施来保障,才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健康危害,才会使企业健康管理和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青.职业健康监护制度法律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

[2]张萍.某船用器材厂刷胶工人的健康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8(4).

[3]陈瑞梅,刘晓君.2007年清远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职工体检结果与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8(8).

[4]叶炳杰,林文敏,林嗣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职业卫生调查的质量控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2).

第3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施工现场的从业人员多由企业内部职工、新分大学生及农民工组成,一般内部职工及新分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所以他们的安全意识较高,能够自觉遵守施工现场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但是作为施工现场的农民工,首先是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其次是在施工现场作业面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工种做不同的教育方案,使员工快速的接收安全教育知识。

2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建立规章制度也能有效控制员工在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要将安全生产事故降到最低需建立以下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承诺书、安全生产会议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保障制度、风险评价控制制度、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安全用电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劳动纪律管理制度、进洞挂牌制度、安全检维修管理制度、生产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工器具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管理制度、仓库管理规定、巡回检查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防尘防毒管理制度、防火防爆及动火作业管理制度、禁火禁烟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规定、生产专项应急预案、事故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安全管理要做到落实责任,强化管理;要做到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不安全行为;要做到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要做到有奖有罚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防范意识。

3加强职业病的防治管理

企业内所有人员包括:职工及协议工上岗前都应该持有体检证明,证明职工及协议工上岗前身体是健康的。在洞内施工可能引起矽肺、水泥尘肺、电焊尘肺、电光性眼炎、有害气体中毒、噪声聋、手臂振动病等职业病危害,所以想要保证员工不受到这些职业病的危害,加强洞内通风排尘工作,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积聚。在噪声较大的场所应佩戴防护耳塞、耳罩;振动作业应佩戴防振手套;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时应佩戴防毒面具,不可时间过长。对可能产生职业病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施工中应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职工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劳动保护用品齐全,

4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巡查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如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应立即制止,情节严重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停工整顿;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工具及设备进行检查,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工具,发现施工设备存在异常的应立即停机修理。对高处作业人员检查安全带是否佩戴,杜绝有高处作业佩戴安全带不挂现象发生,对起重设备吊装、重点工序施工进行旁站监督等。安全巡查是一种安全动态管理,它涉及到施工现场的全部工作内容,这种管理可以很好的管理施工现场,把安全隐患扼制在摇篮中。

5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职安全人员每周应定期对洞内进行隐患排查,排查应按照不漏环节、不留死角、不漏点、不漏面的原则,严格排查;查出隐患必须登记在隐患检查记录台帐上,针对查出的隐患应立即整改,在整改的过程中应有专门的安全人员监督。同时对发现的隐患作出通报,提醒员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定期对整改过的隐患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结语

第4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一、认真履行健康保障、保险等义务,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

二、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三、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四、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五、对劳动者上岗前、在岗中以及离岗时实施动态、连续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紧急健康危害事故时开展应急健康检查等,建立健康档案。

六、针对劳动者所从事的岗位不同#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 end#,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制定相应的作业管理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等。

七、履行职业危害告知义务。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依法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有关待遇;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八、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危害防护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孕妇、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九、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或鉴定时,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的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并按照法律的规定,保证职业病患者和疑似职业病人的诊断、救治、康复和工作安置。

十、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其他义务,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危害,不得拒绝卫生监督人员实施卫生监督检查。

十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5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一、任务目标

(一)职业卫生“六进”宣传活动全面覆盖。2014年,对我市交通站点、职业技术学校和劳务市场的职业卫生“六进”宣传覆盖率要达100%,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培训率要达60%以上,在中小企业、社区和农村等区域的覆盖率要达30%以上。3-5年内,我市职业卫生“六进”宣传覆盖率和对企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率均要达到100%。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职业卫生法制意识和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力度加大。以“增加评价率、提高审核质量”为目标,加大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监督力度,依法查处未按规定开展评价的建设单位。今年全市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评价率要达到50%以上,明年提高到60%以上,后年达到70%以上。

(三)职业卫生“四个一”工程普遍实施。今年全市的职业卫生“四个一”工程企业覆盖率要达100%。

(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现规范化建设。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省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管理规定》等5个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强内部质量管理,依法提供技术服务。

(五)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全面加强。开展以“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为主题的职业健康监护专项整治。辖区内企业接害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率今年达到85%以上,明年达到90%以上,后年达到95%以上。

二、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服务。强化用人单位责任意识,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都要全面落实“四有四禁,五必须六档案”制度。“四有”,即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有职业卫生专业人员,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有职业健康监护计划。“四禁”,即禁止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孕期或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禁忌作业。“五必须”,即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职业卫生审查,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必须按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六档案”,即按照职业卫生“四个一”工程的档案标准,分别建立职业病危害申报档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档案、职业卫生管理实施档案、职业卫生教育档案、职业卫生监测档案和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第6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一)深化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我县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执法运作机制,建立新的行政执法工作模式,在今年要实现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职能分开、政事分开、工作分开,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

(二)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监督网,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工作。要把卫生监督工作向乡村延伸,选取1/3以上乡镇作为试点,在乡镇卫生院派驻或委托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加强对农村卫生监督和卫生机构的监管,保证农民健康安全。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与督促检查,及时发现与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及时交流和推广经验。

(四)切实抓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做好行政许可项目、行政许可规定和实施主体的清理工作,规范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

(五)贯彻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实施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及自治区、梧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法律,继续推行执法责任制。

二、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中央编办所明确的卫生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做好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督,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并严厉查处上述领域内的各种违法行为。

(一)规范食品卫生许可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正确履行食品卫生监督职责,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证工作,主要在食品生产经营卫生条件、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各类食品及相关产品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方面加强卫生许可工作,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证进行清理,严格卫生准入,对整改后仍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要吊销其卫生许可证。要把许可工作与许可的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制度。按计划完成食品卫生许可年审工作。

(二)加强餐饮业、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工作。餐饮业、食堂处于整个食物链下游,是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地方,要着重加强监管,从经营场所、工具设备、食品采购、运输、加工、储存、出售、从业人员等各方面建立严格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加强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卫生基础知识、操作要领、食品污染控制、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积极配合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的卫生监督工作。

(三)全面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与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强化企业自律行为,大力推进餐饮业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力争在2005年县城餐饮业要有四分之一分别达到A级和B级水平,并创建1条食品卫生安全诚信示范街,食品卫生信誉度要有明显提高,对食品卫生信誉度被评D级的单位,坚决不予许可或次年不予验证,严格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

(四)继续做好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抓好米、面、油、肉制品、奶制品、调味品及儿童食品等消费环节的监督检查,打击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对商场、超市销售散装食品进行规范,提高散装食品的可溯源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证照进行专项整治,对证照不全的单位予以处罚;加大对不合格产品和违法企业的曝光力度,严厉查处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食品非法加工黑窝点;加大对餐饮具消毒的监管力度。对典型案件做到查处一起,曝光一起。

(五)积极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要认真做好学校、餐饮业等单位食物中毒事故的防治工作,检查卫生许可证持证情况和生产场所卫生设施、原料采购索证,原料卫生质量、餐饮具消毒保洁等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重大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做好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着力加强医疗卫生执法工作

(一)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诊疗活动,医疗机构出租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二)加强对医疗废物管理的执法监督。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有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未经毁形、未进行定点回收处理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严禁医疗废弃物非法流向社会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

(三)继续深入开展传染病防治执法检查。主要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菌毒种安全管理、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等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限期整改。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确保《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贯彻落实。

四、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工作

(一)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强职业维权监督执法工作。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并查处违法行为;对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进行监督管理;规范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做好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工作。积极推广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规范;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示范作用,加大宣传普法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

(三)进一步加强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管力度,严把危害源头关;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对于工艺落后、严重劳动者健康的项目不予通过审查验收。

(四)开展职业危害项目的监测工作,对监测不合格的单位,下达监督意见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改的单位,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进一步加强对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监督工作,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工作,开展放射性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切实做好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工作。

五、切实做好公共场所等其他卫生监督工作

(一)认真开展对公共场所卫生和公共场所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场所和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要采取有效措施,限期进行整改。

(二)开展针对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专项监督检查。要重点检查集中式供水单位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情况指导其做好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保障工作。

(三)根据卫生部和自治区2005年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检计划,有计划组织开展食品、化妆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及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抽检和检查工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场监督情况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对重点食品及节日食品的抽检结果,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站向社会抽检公告,以达到扶优治劣,引导群众不明确、安全消费的目的。

六、开展卫生法制培训、宣传教育工作

(一)深入开展“四五”普法第五单元的普法工作,加大对《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行政许可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二)切实加强卫生监督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全县卫生行政执法的水平。加大对卫生监督人员的基础法律和行政法律知识、卫生执法技巧和能力、综合执法水平等深层次的培训力度,确保卫生执法人员符合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的要求,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参加培训,组织执法骨干去外地参观学习,促进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专业技能和法规标准的知识更新,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第7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三硝基甲苯(TNT),为白色或淡黄色针状结晶,俗称黄色炸药,无臭、有吸湿性;熔点80.35~81.1℃、达沸点240℃时爆炸;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苯、甲苯、丙酮,突然受热也能引起爆炸。三硝基甲苯作为炸药广泛用于采矿爆破、隧道开凿、建筑拆毁、染料制造,以及军事工业的弹体装药等,在其粉碎、过筛、配料、包装等生产过程中,可产生粉尘及蒸气,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三硝基甲苯对人体的危害

在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很少,以慢性中毒多见。短时间大量接触可导致急性中毒,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痛、面色苍白,口唇、鼻尖、耳廓、指(趾)端紫绀,尿急、尿频和排尿痛等表现。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病人意识不清、呼吸浅而急促、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角膜及腱反射消失,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死亡。小剂量长期接触可致慢性中毒,全身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和耳廓呈青紫色的“三硝基甲苯面容”,眼部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可发展成中毒性白内障,这是该毒物接触者最常见、最早和特异性表现。消化系统除表现食欲差、恶心、呕吐、厌油、腹痛和便秘等外,主要表现为肝肿大、肝区痛,多无黄疸,肝功能试验可异常。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等。个别严重者可发展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是拟录用的从事接触生产性三硝基甲苯的人员和转岗拟接触人员。主要目的是发现包括慢性肝病、白内障等职业禁忌证。

检查内容一是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消化系统、眼科疾病史及相关症状,如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区疼痛和视力改变等,以及患病史、家族史、个人史、不适症状等。二是内科常规检查,进行血压、肺部、心脏、腹部检查,以及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肝脏有无肿大,检查眼睛包括视力及色觉检查、眼睛外眼部检查,角膜、巩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眼底检查。三是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必检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选检项目为肝脾B超。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是所有职业性接触三硝基甲苯的人员。检查周期为肝功能每半年检查1次,健康检查每年1次。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和职业性三硝基甲苯致白内障)和职业禁忌证(同上岗前)。检查内容、症状询问、体检同上岗前。内科常规检点检查肝脏,眼科是常规检查及眼晶状体、玻璃体、眼底检查。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中的必检项目有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肝脾B超。

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包括职业接触三硝基甲苯的辞职人员、退休人员、内部转岗人员。检查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和职业性三硝基甲苯致白内障)。检查内容同在岗期间。检查时间一般是脱离岗位前,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在离岗前90天内,可视为离岗体检。

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健康监护档案是健康监护全过程的客观记录资料,是系统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变化、评价个体和群体健康损害的依据。包括劳动者健康检查个人档案和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均应妥善保管。

健康监护档案内容

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委托书、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处理安置记录,以及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的其他资料。

档案管理要求

健康监护档案要保存在用人单位,制定档案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健康监护档案涉及的有关文件或原始记录,要分类归档存放并做好登记工作。健康监护档案具有重要的法律参考价值,管理人员要及时、如实、认真填写,不得随意编造和涂改。健康监护档案应永久保存,其中按年度更新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借阅、无故销毁、遗弃或丢失。当管理人员变动时,要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健康监护档案涉及职工个人隐私或单位商业秘密,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用人单位分立、合并、破产时要妥善移交保管。档案室要有相应防火、防盗、防霉措施。

职业健康监护职责建议

企业安技处(科)职责

依据企业劳资处(科)通知,分析招录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签订职业健康检查委托书,并一起确定检查项目,提供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名单;协商职业健康检查人员、项目、时间,组织体检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应告知体检者下列注意事项:体检前一天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不要吃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以免影响体检结果,体检前8 h应禁食、禁水。体检者要如实回答体检医生询问,如实填写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体检前要洗澡,不得穿工作服进行体检,以防污染。尿液采集应留取新鲜尿液,晨尿最好,避免经血、白带、粪便、、阴道分泌物污染,此外还要避免、烟灰等污染。静脉抽血后,应按压针头穿刺点5~10 min,防止形成血肿。

领取、审阅检查报告,对报告中的疑问提出质询,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时,协助体检机构维持检查秩序,处理健康监护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执行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通知体检异常人员并组织复查、职业病诊断、工伤鉴定等;向劳资部门提出职业禁忌人员和职业病确诊人员安置建议;制定本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妥善保管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劳资处(科)职责

在岗位招聘面试过程中,注意观察应聘人员正常交谈、肢体活动、反应能力等基本健康状况;根据安技科提出的职业禁忌人员和职业病确诊人员安置建议,妥善安置上述人员;处理因职业健康问题发生的劳动争议。

第8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锰矿开采、爆破、粉碎、筛选、运输等过程会接触锰矿粉尘;锰合金特别是锰铁合金生产是工人接触锰的重要途径;在干电池制造过程中工人会接触二氧化锰;电焊条制造和使用,特别是电焊工在长期作业过程中会接触过量的锰;高锰酸钾的制造和使用,以及纺织业,玻璃、油漆、燃料和陶瓷制造均可使用锰或其无机化合物。生产过程中锰及其化合物通过烟(尘)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锰对人体的危害

慢性锰中毒一般在接触锰烟(尘)3~5年或更长时间后发病。早期有头晕、头痛、肢体酸痛、下肢无力和沉重、多汗、心悸和情绪改变症状。病情发展后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手指震颤、腱反射亢进,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和情绪不稳定。后期出现典型的震颤麻痹综合征,有四肢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言语障碍、步态不稳等;重者可有闭目难立,言语障碍,或步态异常、后退困难等运动障碍,以及出现感情淡漠、反应迟钝、不自主哭笑、强迫观念、冲动行为等症状。

急性锰中毒常见因口服高锰酸钾溶液,引起口腔黏膜糜烂、恶心、呕吐、胃部疼痛、胃肠道黏膜坏死、便血,甚至休克死亡。

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为拟录用从事接触生产性锰尘(烟)、锰化合物的人员和转岗拟接触人员,目的是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已确诊并仍需医学监护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等职业禁忌证。检查内容一是症状询问,重点询问神经精神病史及症状,如头晕、疲乏、睡眠障碍、健忘、错觉、幻觉、抑郁或燥狂等。二是体格检查,有内科常规与神经系统常规检查、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检查。三是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必检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清ALT;选检项目是血尿锰、脑电图。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为所有职业性接触锰及其化合物的人员,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性慢性锰中毒和职业禁忌证(同上岗前)人员。检查内容一是症状询问,内容同上岗前。二是体格检查,包括内科常规与神经系统常规检查及运动功能检查、语速、面部表情等。三是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必检项目同上岗前;选检项目有脑电图、头颅CT或MRI、尿锰。健康检查周期为每年1次。

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为职业接触锰及其化合物的辞职、退休人员,内部转岗脱离接触人员,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检查内容同在岗期间。检查时间一般是脱离岗位前,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在离岗前90天内,可视为离岗体检。

离岗后职业健康检查(推荐性)

检查对象为已脱离接触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的作业人员,目的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人员,检查内容同在岗期间。检查时间: 接触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工龄在10年(含10年)以下者,随访6年;接触工龄超过10年者,随访12年,检查周期均为每3年1次。若接触锰工龄

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健康监护档案是健康监护全过程的客观记录资料,是系统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变化、评价个体和群体健康损害的依据。包括劳动者健康检查个人档案和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均应妥善保管。

健康监护档案内容

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委托书、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处理安置记录,以及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的其他资料。

档案管理要求

健康监护档案要保存在用人单位,制定档案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健康监护档案涉及有关文件或原始记录,要分类归档存放并做好登记工作。健康监护档案具有重要的法律参考价值,管理人员要及时、如实、认真填写,不得随意编造和涂改。健康监护档案应永久保存,其中按年度更新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借阅、无故销毁、遗弃或丢失。当管理人员变动时,要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健康监护档案涉及职工个人隐私或单位商业秘密,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用人单位分立、合并、破产时要妥善移交保管。档案室要有相应防火、防盗、防霉措施。

职业健康监护职责建议

企业安技处(科)职责

依据企业劳资处(科)通知,分析招录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签订职业健康检查委托书,并一起确定检查项目,提供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名单;协商职业健康检查人员、项目、时间,组织体检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应告知体检者下列注意事项:体检前一天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不要吃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以免影响体检结果,体检前8h应禁食、禁水。体检者要如实回答体检医生询问,如实填写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体检前要洗澡,不得穿工作服进行体检,以防污染。尿液采集应留取新鲜尿液,晨尿最好,避免经血、白带、粪便、、阴道分泌物污染,此外还要避免烟灰等异物污染。静脉抽血后,应按压针头穿刺点3~5min,防止形成血肿。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精神放松,穿宽松衣服,女性不要穿连衣裙,检查时将佩戴的手表摘下,手机、钥匙等取出,防止干扰心电图。测试时不要说话或移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脑电图检查前要清洗头部。口腔检查前注意口腔清洁。

领取、审阅检查报告,对报告中的疑问提出质询,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时,协助体检机构维持检查秩序,处理健康监护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执行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通知体检异常人员并组织复查、职业病诊断、工伤鉴定等;向劳资部门提出职业禁忌人员和职业病确诊人员安置建议;制定本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妥善保管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劳资处(科)职责

在岗位招聘面试过程中,注意观察应聘人员正常交谈、肢体活动、反应能力等基本健康状况;根据安技科提出的职业禁忌人员和职业病确诊人员安置建议,妥善安置上述人员;处理因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发生的劳动争议。

第9篇:职业病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目的 通过对位于重庆市黔江区的重庆神斧锦泰化工有限公司12000t/a乳化炸药生产厂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分析乳化炸药行业职业卫生存在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方法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广泛收集资料,深入现场调查,对比分析。结果 该厂职业病防治机构 、总体布局及设备、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要求、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结论 该厂《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较好,但也存在一些职业卫生问题,应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使企业加大对职业病防治的投入,增强企业职工的维权意识,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乳化炸药行业的监督力度

【关键词】尘毒 职业卫生

为维护乳化炸药行业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我们于2011年9月1-10日对位于黔江区的重庆神斧锦泰化工有限公司12000t/a乳化炸药厂职业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管理的对策。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位于黔江区的重庆神斧锦泰化工有限公司12000t/a乳化炸药生产厂。

1.2 调查方法:采取现场调查的方法,通过听取企业负责人情况介绍,查阅职业卫生档案资料以及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检查,填写调查表格并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项目选址及总体布局:该厂位于黔江区蓬东乡蓬勃村两山谷之间,距黔江城30千米,其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能满足卫生,环保、规划、土地征用等要求,该区域不属于自然疫源地,建成后不会产生严重有毒有害、恶臭气体,对噪声、高温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控制、项目生产基本不产生废水、建设项目无放射性同位素、工业企业与居住区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厂址周围无其它工业区,无交叉污染;同时该项目生产区、生活区及公辅设施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总平面能反映建筑项目建筑物现状,位置、道路。

2.2 设备布局:生产工艺流程和实地查看该项目破碎、计量、水(油)相配制、过滤、搅拌等流程所使用的乳化器、油化混合三通、炸药输送系统等设备设施其材质均为不锈钢,大多为国外进口或国内先进设备,并对高热管、罐部件进行了隔热处理,对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车间墙体进行了加厚或采取了隔音措施,噪声特别严重的设备布置于厂房外的独立房间内。

2.3 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噪声:采取治理和控制声源、阻隔噪声传播速度,进行个人防护,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粉尘:采用一级预防,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尘口罩等); 高温和热辐射:合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采取隔热通风降温措施,降低室内气温,合理提供清凉保健食品及饮料; 硝酸铵(钠)等:基本实现自动化作业,在空气中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超标时,佩戴防毒面具等。

2.4 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制定了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对全厂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范围、种类、采购,入库等作了明确规定,用于职业病防护的用品如手套、工作服、耳塞、防毒面具发放合适岗位和人员,其数量能满足需要,所查看到防护用品基本符合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

2.5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厂房采用专混结构,其高度达到行业建筑标准要求,自然通风及空气调节良好,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方式,满足车间通风和采光要求,辅助用室之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生活室避开有害物质、病原体、高温等有害因素影响、浴室、更衣室规格与人数相适应,职工食堂与浴室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厕所设备、内部设施、蹬位数量符合要求,休息室、食堂、厕所采光、通风好。

2.6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成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设有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订有职业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和职业病危害告知及职业卫生培训制度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2.7 职业健康监护:制定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方案,明确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离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体检条款,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重庆神斧锦泰化工有限公司12000t/a乳化炸药生产厂职业卫生工作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有:(1)企业对《职业病防治法》有一定认识;(2)政府招商引资相对理性,对企业职业病预防控制等方面提出要求;(3)乳化炸药行业是一个特殊产业,进入该行业门坎相对较高;(4)作业工人具有一定的职业病防治知识。

针对重庆神斧锦泰化工有限公司12000t/a乳化炸药生产厂尚存在有制有章但落实不到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未开展,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测率低等职业卫生问题,提出乳化炸药行业搞好职业卫生对策:(1)应继续加大对《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职业卫生意识。(2)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职业病的前期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消除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3)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明确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加大企业对职业病防治的投入。(4)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指导他们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5)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对企业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1] 李彤,蔡立群.山西省乡镇企业职业病危害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与健康,2004,3(11):1020

作者单位:409000 重庆市黔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接第451页)

传给她们的胎儿,84.4%的学生认为不使用安全套发生可能感染艾滋病,68.8%的大学生认为蚊子叮咬可能传染艾滋病,48.7%大学生认为游泳池、公厕和马桶可能传播艾滋病,12.8%的学生认为同感染者一起工作或学习可能传播艾滋病。

2.5 13.1%的大学生有过,首次平均年龄19.5±1.76岁。男生第一次的年龄早于女生(t=3.205,P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84.2%的大学生在初、高中就知道性,约半数学生通过黄色媒体途径获得性知识,大众传播裁体广泛性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性意识日趋开放[1],这对他们的性观念具有很大影响,而通过学校生理课、老师、父母中获得性知识比较少。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途径应该主要来自学校和家庭[2],本次调查显示学校和家庭性教育严重缺乏,国外研究也表明,以学校为基础的性教育可以减少青少年中较早和较多的,高质量的性教育有助于推迟的发生[3],虽然,性健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已列入初中教育课本,但是开课率低,初中时期,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应该通过正面引导、教育,使他们获得科学和系统的生殖、性知识,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承担社会、家庭的责任,洁身自好,杜绝婚前和婚外,控制艾滋病的传播[4]。

大学生虽然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高,但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晓率低(52.8%),有13.1%大学生有性经历而安全套使用率低,认为自己通过感染艾滋病病毒可能性非常低或可能性较低,表明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全面、系统了解,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今后应把学校作为性病艾滋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定期举办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在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强调行为改变和安全行为的建立和维持、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应并重进行[5]。

参考文献

[1] 丛黎叫,马瞧勤,计国章,等.浙江某地大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34

[2] 杨慧,黎少映,杨敏,等.高校女生生殖健康及性传播疾病知识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403 405

[3] Ajayi AA,Marangu LT,Mill j,et a1.Ado1escent sexuality and fertility in Kenya; A survey of knowledge,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J].Stud Fam plan,1991,22:205

[4] 吕维柏,主编.艾滋病中西医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