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

第1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权益保护 机构养老 社会保障

一、机构养老的概念

机构养老,指的是老年人自身或其家庭定期向养老机构根据双方的养老协议交纳一定的费用,由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服务技能的人员为入住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老年人居住在依照老年人特点适宜老年人居住的专门机构里,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我国将由将近五亿的人口年龄为60岁以上,在尚未实现社会现代化,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已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占比较大。这样的现状对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为重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我国现有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年人的赡养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如何养老便是这其中尤其需要思考的问题。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变得势在必行,而养老机构亦必然成为社会养老中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及需求现状

在查阅了2007-2016年间近80个北京地区养老机构与入住老人的纠纷案件之后发现老年人易受到权益损害主要集中在财产权、人身健康权及人格尊严权等三方面。

(一)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财产权受损情况

在各类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财产权受损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这些损害威胁主要来自于养老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财产损害主要体现在财物的占用甚至是盗窃等。而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容易受到损害的财产权,往往也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他们所有的物品或随身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上,也还体现在老年人或其家属对该养老机构的各项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各项知情权以及选择权等,如养老机构无故添加不合理的消费项目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双方入住协议服务项目条款的规定不明以及纠纷解决条款规定不明。由此,规范以及审查机构养老合同文本也是保障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健康权受损情况

在查阅的北京市入住老人与养老机构间纠纷的这近80个案例中,人身损害占据了极大的比率,其中由于摔伤所引起的骨折是这些人身损害中占比最大的一类。因为老年人往往普遍骨质疏松,亦有许多因此造成身体残疾,还有部分由于接受手术后未得到妥善护理而引起手术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危及老人的生命健康,以至导致死亡。另外,也有许多在手术后未及时采取措施,延误治疗、护理不当、或者长时间无法运动导致生褥疮的身体健康侵权案件。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自身的行动愈发迟缓、生理机能亦逐渐下降,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之外,在养老机构期间发生的意外事故、来自护工人员的伤害等也成为损害老年人身体健康权的重要方面。如:养老机构内基础护理设施不齐备、专业的护理人员短缺等原因,使行动不便的老人得不到全面及r的照顾和关注,由此引发的身体健康问题。

(三)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格尊严权受损情况

在实践中,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人格尊严权最容易受到损害。老年人的隐私权、人身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而老人孤身一人入住养老机构,在受到人格尊严侵犯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自我保护或寻求救济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养老机构内老年人人格尊严权的损害情况,一方面应该从养老机构自身的管理制度下手,保证养老机构制定的管理制度和规章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例如:保护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私人生活以及信息,使之不被他人非 法侵扰、知悉、搜集;维护和尊重男女有别的社会秩序;保护老年人通讯自由等。

三、规范机构养老的必要性

在我国现有的各类养老方式中,机构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机构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从家庭养老过渡到社会养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机构养老的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家庭内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压力,缓解各个家庭家务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家庭矛盾,使老年人得到较为集中和专门的照顾,获得更有秩序的生活,而且老人在养老机构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建立新的社交圈,获得心理上的支撑,这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都有极大的帮助。而通过立法以及建立行业规范和监督机制等方式来有效保障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权益,也促进机构养老行业的发展和成熟,使老年人及其家属越来越信任、依赖机构养老方式,可促进机构养老的产业发展,这对于加快建设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妥善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类养老机构内都经常发生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侵害了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的同时,更是地阻碍了我国社会养老事业的进步和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作为经济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骤然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尚在逐步建设中的社会保障服务系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养老机构作为老年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部分,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权益的保护程度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促进国家法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金明.建构完善的老年人社会照料制度[J].浙江学刊,2012(05):5-12.

[2]刘思萌.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J].社科 纵横,2012(12):96-97.

作者简介:

第2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养老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

一、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成效。养老服务机构档案主要是记录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生活细节,同时也记录了养老服务机构工作开展的具体内容与成效,此类档案能有效反映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能不断发现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解决。档案是养老服务机构客观掌握该机构发展规律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是对老年人各项生活活动的真实记录,因此,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与服务质量,不仅能提升工作成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体现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准。从养老服务机构的角度来分析,积极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体现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准,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养老服务机构的综合特色。真实、客观、完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养老服务档案,以及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工作理念能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声誉。另外,养老服务机构的档案还能为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定程度上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三)有助于深入了解老年人生活状况。从老年人的亲属角度来分析,亲属可以通过老年人的个人档案来了解老年人当前的生活状况。档案准确、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过程,并且档案的唯一性与原始性,让广大家属能够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近况,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规范化实现措施

(一)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根据我国当前颁布的《档案法》与《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相关规定与要求,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善于分析当前机构的现状,掌握当前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且还需要考虑到我国养老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制度并不断进行完善,尤其是在细则实施方面一定切实进行。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要有明确归档的范围,对档案的生成过程进行细化,最大限度保障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逐步提升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机构要最大限度保障档案的个性化特征,通过不断丰富养老档案的内容,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对养老服务机构档案进行丰富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到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另外还需要充分重视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去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人生活、健康、心理以及病理等方面的档案,通过这些资料进一步反映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当中的实际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注重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个性化,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三)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的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保障档案管理各个工作部门能够有效协调地合作,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首先,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基于养老服务机构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配专业人才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并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将档案资料上传到档案管理部门,同时办好交接手续。其次,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要定期对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构与部门的利益相互结合,让考核的依据公正客观,并且成为职员升职的主要依据之一。最后,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最大限度避免档案资料出现遗漏等问题。

(四)养老服务机构管理队伍素质的培养。要做好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规范工作,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队伍。因此,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工作人员档案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团队的素质,让每一个岗位都有专业的人才进行操作。首先,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档案分管进行明确,并且同时部署档案与业务,并将之纳入新一轮的档案工作计划与考核范围中,最大限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其次,岗位职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工作与继续教育,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管理思维,进一步掌握档案管理的相关技能。最后,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自身要加强专业水平的提升,通过各方面渠道加强档案管理方面的学习,提升自我工作能力,为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服务机构档案是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的原始凭证,能有效反映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与身体状态,同时能为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工作提供有效资料与历史依据。因此,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加快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娟.养老机构加强休养人员档案管理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4(11):267.

第3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进展

【中图分类号】R3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3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老龄化的增加,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卫生医疗费用过高,家庭结构日益趋向小型单元化,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治疗及护理不及时,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日显突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是世界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之适应的社区家庭访视体制尚不健全,因此我国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尤为紧迫,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1]。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家庭访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治疗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我国家庭访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家庭访视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

1.1 产生背景: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疾病谱的改变决定了老年人就医的困难性和频繁性,同时,社会养老机构的不完善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化的格局,致使老年人独居独处现象普遍。尤其是那些有躯体疾病的老人,都需要家庭访视人员给予他们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的指导,把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结合起来,通过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1.2 发展过程:家庭访视出现于19世纪后期,19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访视护理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卫生服务形式,与社区治疗、医院治疗一起构成健康保障体系。从业人员分为家庭访视专科护士、家庭访视护理开业者和家庭访视护理管理者三类,各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3]。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家庭访视护理的发展[4], 服务范围覆盖了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创伤康复、围生期保健、老年护理等,从业人数也快速增长。我国上世纪60年代家庭护理出现,但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家庭访视发展缓慢[5]。

2 家庭访视的内容及人员组成

2.1 访视内容: (1)提供康复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家庭访视从原来对个体病人的服务扩大到健康人和家庭,以及覆盖全社区范围内与生命健康有关的所有问题。(2)提供基础护理技术如换药、导尿、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避免发生压疮、鼻饲、造瘘管护理等。(3)协助病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开发病人的残存机能,学会自我照顾。(4)提供心理咨询、卫生宣教、营养指导,母婴的体格检查,评估母婴的身体状况等。

2.2 人员组成: 家庭访视需要一对一,面对面的与患者或其家庭交流,因此访视人员的组成决定了家庭访视的效果。访视人员应由社区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教育专员等[6]组成,以提高家庭访视的质量。吴欣娟等[7]研究发现,国内从事社区老年慢性家庭护理随访的人数较少,家庭访视的人员还主要局限在社区医生和护士,上级医院因日常工作繁重,医务人员缺乏,对社区患者关怀一般通过义诊等形式进行。

3 我国家庭访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访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国内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工作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及社区医生完成,他们除日常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外,还需入户为社区居家的病人提供卫生咨询及护理服务,因一般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2-3名护理人员,故日常工作量较大,只能为居家的患者提供单纯的治疗性护理服务[8]。对居家患者进行全面护理难度较大。再次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家庭访视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疾病相关知识,还需要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及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9], 我国社区护理或医师一般由临床转岗而来,年龄偏大,未受过专门的社区和访视护理及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独立工作能力不强等现象[10],其综合素质与访视护理要求不相适应。结合上述两方面问题,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性的增加社区医务人员数量,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家庭访视培训,各医学院校也应开设老年教育课程,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医务人员培养体系,全方位培养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同时应当积极吸纳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像心里咨询师、营养师等。扩大家庭访视的人员构成,提高访视质量,为更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家庭访视服务。

3.2家庭访视管理制度尚不完备: 家庭访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生事物,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管理制度,对于开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没有明确规定。社区需要制定各项制度来管理规范家庭访视中的各种医护行为,访视人员在为居家病人提供全面护理时,要制定收案与销制度、安全医疗制度、居家病人双向转诊制度、访视制度、入户诊疗安全制度、社区居家病人护理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来管理、规范家庭访视护理中的各种护理行为,以提高家庭访视护理效果。

3.3卫生服务费用分担制度有待革新:社会医疗保险给付存在限制,使得原来享受医保的病人需要自付这家庭访视的费用。在我国的城市, 多数居民享受社会医疗保险,而社会医疗保险仅局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护理服务[12],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从而阻碍了社区家庭访视护理的发展。这使得许多居民在可进行家庭治疗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住院治疗,对患者和国家均无利。再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能够承受访视护理费用的比例较小。故国家应适当调整卫生策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建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患者能自己选择较合理的家庭访视来预防和减少疾病复发,而不是直接接受院内治疗。

3.4 家庭访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因为此项服务在我国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家庭访视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人群对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支持程度,因此,社区可以设定家庭访视小组,将各个层次的医务人员纳为小组成员, 制订年度访视计划,同时注意提高家庭访视护理质量,才能真正体现社区护理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林菊英. 社区护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1-24

[2] MARKLE RM, WEIR R, BROWNG G, et al. Health promotion for frail older home care clients [J]. J Adv Nurs, 2006, 54(3):381-395

[3] PORTILLO C J, SCHUMACHER K L. Graduate program: advanced practice nurses in the home [J]. AACN Clin Issues, 1998, 9(3):355-361

[4] 蔡海欧, 陆廷仁. 深入认识社区康复作用[J]. 中国康复, 2003, 18(5):323

第4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21-01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逐渐增加,占总人口数的19%,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住院病人人数也不断上升,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居多、病程长、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使得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所以做好老年人护理安全的防护已成为医院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再者随着《护士条例》的出台,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老年住院病人安全原因进行分析及对策研究并通过临床护理教育确保护理安全,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已成为医护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导致老年病人安全问题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1.1.1生理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生理性老化,各脏器功能减退,平衡功能出现失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减退,皮肤形态的改变,再加上老年人体质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跌倒、压疮、烫伤、误吸、药物反应、输液反应。

1.1.2病理因素因长期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动脉硬化症等因素,老年人易患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足疾病、营养失调等导致感觉迟钝,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骨髓肌肉的疾病造成运动不协调,活动受阻,某些急性发作如颈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和心源性晕厥等都易引起病人跌伤、摔倒。老年痴呆患者自理能力丧失,也极易导致意外损伤;病情重、病程长、长时间卧床的老年患者易致压疮、坠积性肺炎。

1.1.3药物治疗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加之患病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生物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致使老年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也是不安全的显著危险因素。这些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铁剂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静药,被公认为摔倒的显著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和阻滞剂等分别在单个研究中被发现有增加老年病人摔跌的危险。

1.1.4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是老年人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约见于20%老年病人。病人从平卧位改成直立位时,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老年病人因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容易发生摔倒。王晶等[1]的研究显示,跌倒与餐后血压下降有关,是高领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原因。

1.1.5病人社会心理因素老年人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其表现为孤独、悲观、绝望、忧虑、急躁易怒;一些老年人不服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护士或他人的心态个别病人对治疗抱失望态度,为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而采取自伤行为。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所滑坡,表现为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尤其是无菌观念不强。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未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坠床,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影响护理安全。

1.2.2老年护理专科知识欠缺目前我院从事内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中专、大专为主,且普遍年轻,在学校很少学过《老年护理学》,工作中由于对老年人生理、病理变化、特殊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且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被动执行医嘱,不能做到及时发现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的不良反应,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1.2.3护理安全意识淡漠护理人员除完成病人一般治疗,不能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而采取防范措施,管理人员未制定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老年人出现的任何症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等。

1.3环境因素当个体功能下降时,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2]。由于老年人常有视力模糊、躯体平衡能力差、活动不协调,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病区环境因素就常常极易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损伤,如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地面积水,病床过高,床脚刹车未固定,门槛过高,缺乏夜灯,厕所蹲位没有扶手等均易引起病人摔倒。

2护理对策

2.1患者安全评估评估老年住院病人摔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摔倒有效和必要的对策。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病人,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的照顾,在病历和病人床前做标记,引起医护人员的警惕,使每一个与病人接触的人必须分担减少摔倒危险的责任。

2.2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慎独精神,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了解护理人员思想动态。科室护士长发现不良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慎独精神,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3老年病人的护理专科培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心理变化、饮食护理、运动、排泄等生活护理,掌握老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4认真做好住院环境的安全评估对潜在的伤害性因素进行及时整改,使病区环境安全。如重视床旁呼叫铃的设置并教会病人使用,配备的夜间照明应使病人看清楚病室,注意走廊的障碍物及路面的高低不平,保持地面干燥,对于神志模糊或定向障碍的病人应加床栏。适当使用约束带或有专人看护,将病人经常需要之物品放于随手可得处。

2.5科室建立护理安全提示本护理人员将需要重点观察的患者或容易出事的患者记录在提示本上进行交班。护理提示本每周、每月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2.6做好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老年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掌握预见性自我护理方法,预防摔倒主要有:①一些药物会使病人摔倒危险性增加,使用前向老年人作好宣教,如使用脱水剂、安眠、精神药物出现头晕无力或走路摇晃及时报告。②有高血压病史应及时监测血压,严禁擅自增减降压药,晨醒后先躺再坐,然后再起立,服药后要卧床或坐位休息30分钟,餐后避免剧烈运动。③对糖尿病老年人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注射前应备有食物,以防低血糖反应。④视力障碍或平衡障碍的病人嘱其上厕所时有家人陪护。

2.7强化护理管理职能护理管理者要善于以差错事故的实例及时教育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建立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在的隐患及护理缺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制度和操作流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常规,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质量。

3小结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患病后机体的总体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为当今老年住院患者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加重社会负担,同时也极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老年疾病的特殊性,探讨干预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问题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医疗缺陷和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5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1.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优质的老年产品,使老年人在有保障以及健康的社会条件下安度晚年生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

1.2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只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才能够充分满足和改善老年人所需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供应,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健身娱乐、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3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老年人是总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1.4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老龄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适时构建和发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老龄问题的解决,还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老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内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龄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加速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龄产业。空巢家庭的增多使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龄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20年就将增加到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龄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3我国老龄产业现状

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老龄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3.1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还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老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鼓励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指导较为滞后。同时,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老龄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而且管得多,服务得少,这都造成老龄产业发展后续乏力。

3.2政府和社会投入不足,缺乏资金来源

一方面,政府对老龄产业的资金投入增长缓慢,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资金来源单一,多为依靠民政等部门拨款,资金运转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支持及获利周期长等原因,老龄产业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一些民办老龄产业面临资金、贷款等方面的困境。

3.3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发展秩序混乱

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大多延续计划经济的模式,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许多产品和服务质量无法进行评测和监督,企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无权威行业标准、无专业行业分类与知名品牌、无规模化生产基地、无成型商业渠道、无专业交易市场是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这种情况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

3.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效消费需求不足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职工退休金和养老金显著增长,但与老年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制约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同时,我国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重积累、轻消费,消费结构单一。这使得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增长乏力,制约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4促进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龄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遵循“政府扶持、需求导向、公平优先”的原则,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

4.1加快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应制定全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老龄产业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明确老龄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领域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手段、政策机制。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对老龄产业的研究,制定具体的老龄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老龄产业提上议事日程。

4.2加强对老龄产业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

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发展多层次老龄产业的政策,及时产业动态,加强信息沟通和中介服务,吸引资金、培育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把老龄产业所需资金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项目,优化公共财政投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二是要制定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如可以对老年生活服务市场采取抵税或免税优惠,可根据老龄产业发展的投入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简化老年产业企业的审批、立项等准入手续和程序。

4.3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老龄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是老龄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和实施了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法律,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对于国外很多国家,我国相关老龄产业的法律法规仍需健全。一是各级政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引导、鼓励、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规和规章。二是加强对老年产业企业和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

4.4鼓励全方位多渠道投资老龄产业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其一,政府直接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应地增加对老龄产业的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提供企业发展用地等政策,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其二,鼓励民营资本自主投资经营,政府帮扶。其三,积极引进外资,多形式经营。其四,实施信贷政策优惠。对资金不足,但有偿还能力的老龄产业机构,银行应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给予低息照顾。最后,通过政府或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并委托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该基金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也可以促使科技含量较高的老年产品开发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5培育老年产品市场

投资主体应重视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差别,进行合理的市场划分,不断开发简单方便、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项目。同时通过舆论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消费观,帮助老年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心理。

4.6规范行业标准,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

一是政府应尽快制定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质量监控,加大老年产业人才培训,加快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实现老年产品多样化、市场化和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二是国家及各地区应建立统一的“非赢利”老龄产业鉴定、评估、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比如养老院、服务人员等级标准;高龄老人护理等级、护理师等级、老人家政、心理工作等级和社区工作等级标准;老人心理、生理健康状态等级标准(如生活自理型、半自理型、不能自理型),这样以质收费、促进市场规范、有序竞争和发展。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资格认证和管理。日本就成立了由消费者和厂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等进行认证并公布于众。

4.7加强老龄产业决策和管理科学研究

老龄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与各行各业。对于其许多基本的理论我国仍处于探讨之中,老龄科研部门应该加强有关理论的研究。建议国家通过设立老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开发、研制老龄产业项目,支持老龄产业发展机制、政策的研究,为政府制定老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6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人;跌倒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07-01

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因年龄增大、犯病等的影响而易发生跌倒情况也逐渐增多。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一旦跌倒极易造成骨折,严重的甚至意识丧失和瘫痪等,这使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及预防老年人跌倒尤为重要,应该把预防老年人跌倒作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2006年1月到2008年1月老年人127例(按1984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规定,将60岁作为我国划分老年人的标准),选取老年人的年龄在60岁至68岁之间,性别无划分,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有专业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干预措施,老年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和病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大以及患病数量增多,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长。如眩晕、昏厥、偏瘫、惊厥、足部疾病及足或脚趾的畸形等都会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稳定性、协调性,导致神经反射时间延长和步态紊乱。现对以上2组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其晕厥史并且及时给予治疗。对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平衡功能障碍者,应在职业医师协助下评定其步态及平衡能力,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药物治疗。

1.2.2对照组中老年人由专业护理人员从老年人各自的生理因素分析其有可能发生跌倒情况的可能性以及给予其帮助以避免跌倒危险,做好跌倒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老年人的站立和行走进行测试,定量测定步态失衡;专业护理也应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并帮助老年人分析发生跌倒的相关因素,给予充分的讲解和指导,让老年人对跌倒所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充分明确以及如何加强自我防护的安全意识,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意义十分重要;专业护理还应帮助老年人了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才适合自已,居室布局应简洁,通道及两边应无障碍物,做到合理、安全。如:老年人较常走动的地方应保持良好的采光条件,大型家具集中堆放于老年人不经常进出的地方,地板和卫生间应做好防滑措施,卫生间开间小,多类器具棱角多,特别注意进入卫生间入厕和洗浴时,应在地面平整铺设防滑毯,楼梯间和卫生间应设有扶手,安装通讯设备并保持通畅,以做为应急联络,便于跌倒时及时呼叫急救。

根据以上方法对老年人追踪2年的调查,将发生跌倒次数记录下来,采用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以上方法,2年以来两组跌倒次数记录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进行护理干预后的老年人跌倒次数较少,并且减轻了严重危害的情况和避免了发生死亡的情况。

3讨论

跌倒不仅引起老年人生理、心理损害还对社会经济存在影响,老年人跌倒的因素众多,包括生理因素(如步态和平衡功能下降,听觉、触觉和视觉的下降,骨骼肌肉系统的退化)、自身疾病因素(心律失常、颈椎病、关节炎及肢体疾病等)、健康教育因素(对健康知识和跌倒后果的严重性的不了解)、环境因素(周围环境昏暗、没有扶手、地板易滑)等。通过专业护理的干预措施不但能减少老年人跌倒次数,而且还能尽量避免或减轻因跌倒发生严重乃至威胁生命的程度。跌倒是与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预防老年人跌倒是解决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专业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跌倒干预措施可看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更有效。因此我们提倡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照顾,应该直接推广老年人的专业护理。

对预防老年人跌倒专业护理干预是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专业护理制度、专业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就至关重要。专业护理过程中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在发现问题和隐患时能及时作出解决措施。护理人员应该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和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学习老年护理知识,了解并掌握老年人生理特点、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对预防老年人跌倒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莫新少,韦琴.新时期书写护理记录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护理,2003,9(7):553

[2]朱秀勤,范丽风,郑亚光.糖尿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556-6558

第7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在对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成本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需要支出的公共养老服务费用,列入年度预算;根据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状况以及养老服务扩展需要,确定养老费用的年度增长目标,并以规划或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公共养老服务费用应由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共同承担,并争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投入应以满足特定人群(“三无”老人、高龄老人和需要特殊扶持的老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建立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根据老年人增长比例等情况每年适当递增。依据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目标管理考评结果,建立奖励机制。对各级政府养老服务工作实行考核,并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予以补助。此外,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的扶持力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范围及力度。按照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并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益,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健全保障体系

1.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覆盖面是构建江西养老保障体系的首要任务。当前应把扩大覆盖面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确保到2015年做到应保尽保。

2.扎实推进“新农保”试点。一是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险费的收缴档次。一般农民最低缴费标准应以达到领取年龄时,领取养老金标准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数。二是准确设定财政补贴标准,农民多缴财政多补,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三是用好补缴政策,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对试点时已达到领取年龄的参保人,可根据年龄进行适度补缴;距离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予以补缴足15年。这样才能提高待遇和保障水平,才能达到保障效果。

3.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一是要明确农村敬老院性质。农村敬老院应该成为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依法赋予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明确资产产权归属,保障其独立开展业务活动,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二是要确保“五保”经费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30%~50%,同时通过募集、慈善等渠道,积极扩大资金来源。三是对敬老院的房屋要定期维护,确保老人安全。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工作、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农村敬老院服务。五是从长远看,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布局,在区划调整、拆迁安置的基础上,将一个地区的敬老院整合成若干个农村养老机构,扩大规模,进行规范化设计建设,内部布局拉开档次,使之适应农村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居住。

4.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各级政府要十分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与保障,成立农村老年社会组织,帮助留守老人解除后顾之忧。

5.逐步实现高龄津贴全覆盖。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省80岁以上老人分档次享受高龄津贴,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津贴标准。

6.做到不同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从现在起就要谋划不同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其中包括“新农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的衔接。

7.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以房养老”也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1]建议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在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开展试点,2020年在其他城市全面推行,2030年在全省城乡全面推行,以辅助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供法律保障

1.出台符合本省实际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在国家没有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出修订前,江西省有必要出台(或修订)符合本省实际和司法实践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应对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2.建立法律援助平台。公民养老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权利的救济离不开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一是为养老权诉讼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负责解答老年人的法律咨询、指导老年人办理养老权诉讼案件。二是建立老年人维权诉讼费用减免制度。三是树立诉讼服务意识,加快基层司法制度改革,建立便民诉讼机制。对老年人的诉讼案件采取灵活开庭形式,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上门开庭,加快案件的裁决,加大对养老权案件的执行力度。[2]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1.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把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对纳入建设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优先审批,并在下达给各地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给予优先安排。乡(镇)村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使用集体土地。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对闲置厂房、民用设施改(扩)建来办民办养老机构。新建住宅小区要按30平方米/百户的标准配备养老服务用房。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纳入规划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应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并优先予以保证。对不具备划拨用地条件的,也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但应严格审批,确保土地真正用于养老事业。

2.减免养老服务机构相关税费。对经民政部门审批认定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暂免企业所得税,暂不征收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免收城市人防建设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型墙体基金、教育地方附加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绿化补偿或占用绿地费。对卫生防疫、物价、消防等部门的相关年检收费给予适当减免。暂不征收污水排污费。减半征收人防建设费、义务植树费、房屋产权登记费。用电、用水、用气按民用价格缴费,使用固定电话执行住宅电话交费标准,有线电视减半收取初装费,收视维护费按居民收费标准收取。

3.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列支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相应配套。按1∶10的比例配备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明确其工资来源渠道,提高其工资标准,省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在满足公办养老服务对象入住的前提下,允许公办养老机构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到民办养老机构养老的新途径。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市县有计划地安排建设一批重点养老服务项目。积极探索公办民营的路子,加快内部管理、用人用工和分配制度等改革,完善运行机制。

4.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建设和运营补贴。对按标准建设、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的民办养老机构,由省财政给予补贴。对用房自建且建成投入使用的,按2000元/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用房属租用且租用期在5年以上的,按核定床位数分5年给予100元/年•床位的租赁补贴;对已开业运营的,按入住老人实际占有床位数给予600元/年•床位的运营补贴。市、县(市、区)财政也应给予相应补贴。对接收安置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的民办养老机构,当地政府按规定标准支付供养对象的生活补助费,并按自费最低标准酌情给予补差。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资格条件的,按有关规定申请并经批准后,可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5.对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进行扶持。要完善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网点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结合城乡社区建设,新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生活照料、文体活动、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功能的示范性社区老年服务中心。采取财政补助新建网点、购买公益岗位、提供服务场所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对按规划和标准新建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点,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所在市、县(市、区)财政给予相应配套补助。

建立老龄事业制度评估体系

评估具有监测、评价、导向、纠错等功能。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有必要建立老龄事业制度、政策评估体系。

1.出台老龄事业制度、政策评估指标体系。

2.委托独立的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指标对老龄事业制度、政策的执行、落实、效果进行评估。

3.评估结果反馈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供相关职能部门调整政策、修订制度、进行奖惩时使用。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同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一)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建设养老工作队伍

养老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为老服务资源也分布于民政、妇联、工会、文化教育、劳动人事及企业等各部门,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为使这些有限的为老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必须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把各种社会资源和已有的各种服务整合起来,涉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老龄机构),协调、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连通所有为老人服务的社会机构(医疗卫生资源等)和专家。比如,整合民政部门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部门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发挥区域内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建设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把建设养老服务队伍与促进社会就业结合起来,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体系,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落实社会保障待遇,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稳定。鼓励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户、长期失业人员、低保边缘户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与再就业。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义工服务时间储备制等互助服务体制。组织实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推进养老服务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专业职称评定等工作,实行持证上岗。

(二)发展涉老教育事业

1.发展老龄教育事业,实现“老有所学”。设区市2015年前至少要有一所政府资助的老年大学,街道要有老年大学的分校,社区要有教育培训机构;政府要加大对老年教育培训的投入,尽量做到无偿或低偿,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需求。2.学校应开设为老服务专业。相关中专和综合性大学都应开设为老服务的专业,如老年心理、老年营养与膳食、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目前我国有失能和半失能老人3000多万,按照1∶3的比例,大约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左右,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0万人[3]。学校开设为老服务专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养老护理专业化、职业化的需要,此举在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3.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2011年7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我们应该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速度,在专业院校扩大全科医生招生比例,提高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待遇。

(三)把心理慰藉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

精神健康是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全社会应当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精神健康是衡量老人“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维护老人精神健康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为老人提供经济生活保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建立老年人心理慰藉体系,在社区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成立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队伍,制定老年人心理干预方案,宣传老年心理健康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四)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江西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就是“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养老机构、设施、人才等都不可能一步到位,离老年人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大投入,逐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要注意整合社会养老资源,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整合各种适应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将社区内的闲置、剩余资源转化为养老服务资源,动员有关单位将学习、文体、服务性设施向社区老人开放;整合各种医疗卫生资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制度性联系,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同时将富余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去,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五)创建城乡社区老年人社会组织

社区老年社会组织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发挥老年人的潜在优势和作用。社区老年社会组织是“互助-自助”的重要渠道。我们把60~69岁的老年人称为轻老年,70~79岁的老年人称为中老年,80岁以上称为老老年。轻老年一般身体健康,工作经验丰富,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他们为中老年和老老年提供服务,既可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又可作为互助的时间储存在社区,自己进入中老年或老老年后可以在社区兑换其他轻老年对自己的服务,在社区形成“互助-自助”的良性循环。社区老年社会组织是老年人表达利益诉求和维护权利的重要载体。老年社会组织可以在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构与老年群体之间搭建老年人利益表达和权利维护的桥梁,方便政府职能部门能更及时、更准确了解和掌握老年的利益诉求,帮助老年人解决困难,方便司法机构更快捷地帮助老年人维护权利。政府要降低城乡社区老年社会组织组建时的准入门槛,协助城乡社区老年人建立自己的组织。政府应该给社区老年组织的建立给予资金和场地上的帮助,给予优惠政策,提供孵化基地,使老年社会组织能够顺利发展。

(六)加强管理、监督

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监管体系。我省应尽快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性管理制度,对其设置条件、服务管理、扶持与优惠、监督与评估、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加强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凡以财政和福利彩票公益金投资为主体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必须用于养老服务,严禁改作宾馆、饭店、写字楼和其他商业用房,并完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收费制度。在服务人员管理方面,对于专业服务人员,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形成服务人员的激励、退出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志愿者、义工队伍管理制度,以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在未来50年,江西省老年人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产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代际和谐、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政府要加强对老龄产业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制定江西发展老龄产业的中长期规划;根据老龄产品的不同性质,制定和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老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根据不同属性,走“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老龄产业发展之路;加大老龄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老龄产业人才培养。四、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战略任务。要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敬老氛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老、爱老、助老教育,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倡导新型孝道文化。

(一)转变观念,改变对老龄社会的悲观态度

人口老龄化固然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和压力,但只注意挑战和压力,把人口老龄化当成包袱,这是不准确也是不客观的。

1.老年人口不应被片面看成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具有生产性的重要资源。应该重新深入老年生活本身来理解老龄社会和构建老龄社会,在生产性老龄社会的思路下完善社会经济生产体制。许多退休人员经验老到,技术过硬,而且在具有同等工作能力、付给相同薪水的情况下,聘用企业还不必为退休人员缴纳社保金,这能节省20%~30%的成本开销。

2.传统的老年赡养测算方法,把每位65岁以上的人算作是处于工作年龄者的依赖者。然而,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许多年龄超过65岁的人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也不需要他人的照顾,相反,他们还能为别人提供照顾。社会应该充分发掘这部分资源,让他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实现“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

3.为老服务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服务的主要内容有:老年生活保障服务、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老年生活照料服务、老年精神生活服务、老年权益维护服务等。为老服务在老龄社会应该得到较快较大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进入为老服务行业人员大多都应该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样又可以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

4.老龄产业将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的满足,是21世纪老龄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充分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必定促进老龄产业大发展。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老年人收入不断提高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人口老龄化直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包括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转型等。

第8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老年大学 问题 对策

在新时期的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老年大学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在极大程度上填补了老年人情感与精神上的空缺,让老年人养老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近几年,大庆石化企业老年大学在企业领导关心与支持下,坚持增长知识、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服务社会的宗旨,大力推进老年大学的教育与管理,有效满足了各个层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及求知需求,大幅提升老年大学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新形势发展下,老年大学在教育管理中无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并解决。

一、新形势下老年大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现有的老年大学大多都是企业或单位集资建立,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教育基础的企业离退员工,并未全面考虑到老年人接受能力以及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此外,由于老年大学的价值定位在于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所以教学内容均是以休闲、健身类活动为主,而对于老年人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政治课程,其他课程几乎都用于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老年大学看起来更像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并未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导致老年大学发展受阻。

(2)管理不够规范

与义务教育以及普通高校不同,老年大学管理规范性不足,并出现管理松散的现象,老年学员学习没有考勤、没有奖惩、来去自如。而在教学方面,老年大学并未发放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定,教师教什么,老年学员则学什么,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部分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严,使得学员长期处于 一个松散、自由的状态,对老年大学长久的发展极为不利。

(3)优秀的师资队伍不足

教师是老年大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老年大学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大部分老年大学所聘请的教师都是普通高校的在职教师,这部分教师缺乏对老年学员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并且在老年大学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较少。二是大多数教师并未全面了解老年学员的特殊性,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容易致使老年人接受在教育的兴趣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抵触情绪。虽然部分老年大学也聘请高素质、高学历的退休人员作为老年大学教师,其往往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与深厚的教学资历,但该类教师往往受到家庭原因或是自身健康问题的影响,不能保证教学出勤率,因此也难以将其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老年教育中去。此外,因为老年大学是一项公益事业,教师与学校是双向聘任的关系,教师往往没有编制与职称,并且其待遇、福利都不如普通学校教师优越,使得老年大学教师流动性较高,且难以有效吸引人才。

二、新形势下老年大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提升教学效果

在设置老年教学课时,应在全面掌握老年人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安排。首先,可以根据老年学员的兴趣爱好来设置兴趣课程,包括了音乐、绘画、摄影、书法、剑术、太极等。其次,可合理设置一些技能型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手工编制课程等,以拓宽老年学员的知识面。再者,可适当开展自我发展型课程,如社会参与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教育、老年心理教育等一些既具普及性、娱乐性,又具提升性与专业性的知识。此外,还可开设特色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以及政治性。最后,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还应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配合使用扩音设备来进行教学,避免由于老年人听力下降而无法有效学习的现象出现。并且还应适当降低教学速度,减少教学量,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师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全面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老年教学效果。

(2)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实效性

首先,可以心理学、老年学、现代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念作为老年教学管理的指导,建立起系统的管理制度与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将教学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营造出老年教学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其次,应结合老年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重视对教学理论、方式、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创新,以打造出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此外,还应为老年人搭建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发展平台,给老年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还可积极组织老年学员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如组织老年学员给学生做革命传统报告、走入基层单位表演文艺节目,写对联、组织老年学员给石化企业“二次创业,再铸辉煌”建言献策等,将大庆石化企业老年学员的丰富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其成就感,让其人生价值得以有效体现。

(3)适应老年大学需求,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首先,在聘任教师时,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优选工作态度积极,并具有奉献精神,对老年教育事业充满热爱的教师。其次,应开展严格的岗前培训工作,让教师能够对老年教学有个具体的认知,并正确掌握老年学员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给予其上岗资格。再者,对于年老退休的教师,可根据其家庭情况以及健康情况来科学安排其工作量。最后,应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虚席听取其建议与意见,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并且对于在老年大学任职多年的教师,可根据其贡献与工作表现来授予其荣誉称号,让教师的价值与贡献得以有效体现,调动其教学积极性。

结束语

我国老年大学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来改善所存在的问题,以全面提高老年大学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将老年大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第9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卫生院编制数22人,现有在编在岗职工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人,护士3人,管理岗位2人,高级工1人,中级工1人,临时员工2人。

主要职责

承担全乡的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严格落实上级各项任务规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未能解决,故没有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工作。

一、工作亮点

我院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方面,开拓创新,以个人为单位,建立了个人档案,并装订成册,资料整齐,被誉为全区示范乡。

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运行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全乡总人口24120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9321  份。建档率达到80.10%。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常见疾病的防治等内容,各村均要求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2场(次)。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4、0-6岁儿童保健

为0—6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1800 份,开展新生儿访视 168   人。

5、孕产妇保健

按照规范要求,我们对辖区内孕产妇每年至少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孕妇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截止目前,孕产妇建卡  152 人,早孕建册率达到90.48%,产后访视 152  人,访视率达90.48%。

 6、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老年人建档 2668 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截止目前,接受体格检查的65岁以上老年 1897人。体检率71.1%。

7、慢性病健康管理

对辖区内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截止目前,高血压患者总数: 5364  人,年内已管高血压患者总数:3388人,健康管理率63.16%,糖尿病建档数 2007  人,年内管理糖尿病人数1033人,健康管理率51.47%。对确诊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

8、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在册 105 人,管理105 人,管理率100 %对其提供免费药物。并开展了家人及监护人健康知识讲座。

9、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全乡共统计上报传染病  12 例,报告率 100 %,我乡已建立村卫生室工作群,村医随时上报传染病,建立健全了传染病健康管理制度。

10、卫生监督协管

明确乡镇卫生院、各村负责人是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相关人员及时发现、报告食品安全、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传染病疫情等信息,开展职业卫生服务的咨询指导和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协助开展学校卫生服务。

11、中医药健康管理

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 2668  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有   1732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4.91  %,0-36个月儿童  729人,其中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有633  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 86.93 %。

12、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我院登记反馈的肺结核患者有 15 人,管理 15 人,管理率达到 100 %。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根据上级要求,我院成立了以全科医生为首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7个,制定了实施方案,

四、健康扶贫工作

我乡贫困立卡登记在册的有25户,52人,并对其进行了健康体检工作,完成了每季度签约履约服务。

二、存在的不足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卫生院遗留问题未能解决,办公硬件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配套设施不完善,离目标管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各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工作观念淡薄,工作事物繁琐,责任心趋于下滑现象。

3、相关工作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居民配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淡薄,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困难。

4、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