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初中地理线上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线上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线上教学

第1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地图;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利用要讲究有效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学生要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这是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的描述中,几乎都离不开地图,都有涉及运用地图来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运用海陆分布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还有世界地理部分其他地理知识如气候、居民、地域发展差异、认识区域以及中国地理部分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地图”说话,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让课堂“活”起来,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学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怎样使用地图呢?初一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阅读并使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1.学会看比例尺

不论哪一种地图,都是需要把地表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缩小。比例尺有大小之分,区别比例尺大小要看数值的大小,如1∶1数值为一,1∶1000000数值为百万分之一,显然比例尺1∶1比1∶1000000大。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描述内容和范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地图描述内容越详细、描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地图描述内容越粗略、描述范围越大。关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举例,在大小为长1米、宽1.8米的白纸上自画像,如果按比例尺1∶1画,只可画1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详细;如果按比例尺1∶1000000画,可画1000000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简单,几乎只用一个小点即可表示一个人。由此得出结论:比例尺1∶1大于1∶1000000,1∶1的自画像图上范围仅有1人,范围小,但人物刻画很详细;1∶1000000的自画像图上范围有1000000人,范围大,但人物刻画很粗略。

2.学会辨别方向

关于方向的辨别,首要任务是区分是在哪一种地图上辨别方向。如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人们规定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与它相对应的是南方,然后用“转图法”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出东和西两个方向;如果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看是否在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在同一条经线上为正南、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为正东、正西方向,不在同一条经线和纬线上,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如果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正向面对地图,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

3.学会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

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4.引导学生看图的标题和看地图内容

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所以,要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指导下,学习地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用图技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标准》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可见,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例如,对于亚洲的纬度位置,一是从亚洲范围图中可以了解亚洲东南西北分界线的位置,从而大致了解亚洲的纬度和经度范围;二是从标有经纬度的相关地图中了解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三是把亚洲所跨经纬度范围的计算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解亚洲经纬度范围的教学。这三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借助地图来进行的。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等方面认识,并且地形、气候、水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要了解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就必须运用地图。

《认识大洲》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如此,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包括《标准》中有明确的“显性”运用地图,还包括一些《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隐性”运用地图,运用地图要渗透到地理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三、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工具,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地图,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获取地理知识等,还要训练学生熟练地使用地图,最后达到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的学习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山脊、山谷的素描图,学生比较容易识别,而后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将立体图与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以往经验,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学习:等高线往高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谷,等高线往低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脊。这样的学习,时间久了学生很容易混淆,到底往哪边凸出是山脊,还是山谷?此时,如果巧用等高线地形图,明确告知学生识别山脊和山谷分四个步骤进行判断:第一步,沿等高线凸出或凹进的地方画一条虚线;第二步,作第一步画出的虚线的垂线,要求尽量穿过等高线;第三步,找到垂线与虚线的交点并判断海拔;第四步,假设一人从垂线的一边沿垂线走向另一边,“先上后下”为山脊,“先下后上”则为山谷。这样的学习,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的难度,并且只要会识别,就不容易忘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在地理学习中,像巧用等高线地形图并将识别过程程序化识别山脊、山谷的例子还有很多。巧用地图,并将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程序化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挑战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达到了寓学于乐的目的,顺利地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总之,学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可能;常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习惯;巧用地图,它使“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使用“地图”,让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贯穿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始终,让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面对不断提高的教学目标,枯燥又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样,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地理知识,亦是如此。在此环境下,前置性学习方式应运而生,成为初中地理引导学生学习的法宝。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初中地理;信息资源;小组合作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或多或少都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感觉地理太枯燥、缺乏兴趣;男女生在学习地理时学习感知度差异较大;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这些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授课而学习。学部分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外学生一般因缺少学习氛围而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很少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旦失去教师的教导与监督,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因此,需要实现由教师带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转变。

一、何谓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类似,但又不完全与其相同。前置性学习是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积极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与分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讨论的一种创新型学习方法。前置性学习贯彻的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思想,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与同学进行讨论时,通过说服对方来实现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前置性学习中,教师则要扮演掌舵者的角色,如提出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乐趣,不着痕迹地把控课堂讨论的进度与方向等。此外,前置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也是流于形式的预习不能比拟的。

二、前置性学习在初中地理中的具体运用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地图等基础知识与区域地理两部分,因此,初中地理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抽象,其二是枯燥。学生难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将教材中抽象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立体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前置性学习恰好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初中地理变得简单有趣又易懂。

(一)教师在前置性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

虽然前置性学习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资料的搜索、查找,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就逐渐弱化,事实上恰恰相反,在前置性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前,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核心要点,用以制订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旨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方向。学习任务清单是前置性学习的衍生物,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自主学习的突破口,并且合理地将查找资料的范围进行限定,避免学生陷入纷繁复杂的资料里。课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合理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和进度,调节课堂讨论的氛围,对学生查询的资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解答,这是为了适应前置性学习对教师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后,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准备测验来检测前置性学习的效果等。

(二)善用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前置性学习

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冲击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大量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以相关资源作为教学起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国家地理》的图片和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引出学习内容,以兴趣为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时,已经初步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了理解;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与选择时,开始逐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对资料进行整理时,独立地进行思考问题,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处,对在下一阶段的课堂讨论中提出针对性问题做好准备,让后续的学习具有针对性。

另外,网上的资源充足且便于查找,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资料更加详细地了解地理基础知识,也为深入学习地理提供便利。不同于线下教学的固定性,线上教学的资源播放的时间和次数具有任意性,学生可以通过评估自己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调整播放速度和次数,可以选择固定地听某个教师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听多个教师的课程,让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三)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是前置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前置性学习最终还是要回w到课堂中来,因此课堂讨论的质量也是决定前置性学习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讨论要围绕着学习内容来进行,将自己搜集的问题与组内成员讨论,此过程可以加强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与同学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说服对方来实现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积极充分的小组讨论也是为了减少地理学习的性别化差异,保障组内成员均能够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前置性学习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教育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社会在进步的同时,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前置性学习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希望这种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巨大的张力,带领地理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一、翻转课堂含义及其发展

翻转课堂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只有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目的的信息技术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自1991年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创立PI(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到2000年美国的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 Michael Treglia在迈阿密大学讲授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再到2004年萨尔曼?可汗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 You Tube网站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直至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将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过程上传到网络上,“翻转课堂”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来。 微视频以其能够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的优势,成为“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

二、翻转课堂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机遇

1.获取优质教学资源

近年来,大量优质地理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就是彰显大规模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研制开发与共享的一个良好开端。对于地理教师个人而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学习名师的视频课程,对自己的课程组织进行深度反思,从而会激励地理教师注重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升业务水平。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的出现带来了学生学习地点和时间的翻转,学习地点将不再以单一的学校为主,家里或者是学习同伴的聚集地都成为了学习场所,学习时间也变得灵活。传统课堂的教师是学习资源的唯一来源,学习内容、方式都是听从教师的安排,但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习同伴和学习视频和教师占有着同等的分量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新型的合作关系,师生共同来探讨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实现个性化学习

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平台,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课程视频,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地理主题,课前进行研究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气候特征讲解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气候变化进行思考,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现象来分析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从当地气象台获取关键的数据,进而做出对当地气候变化的总结报告。这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还能培养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初中地理翻转课堂实施要点

1.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详细地撰写教学设计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着手,保证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与此同时,教学设计则对于教学效果存在非常直接的影响,必须密切联系微视频中需要阐述的知识点,对于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学习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协调。对于教学设计,可以从实验内容上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从教育技术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初中地理课程具备非常强的基础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如何从教育技术的角度来做好教学设计,必须详细地查找和具体的知识点存在联系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源等,切实将这些要素都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

2.视频录制

视频录制是“翻转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视频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录制视频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等。多使用问题式教学,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非常好的帮助。学校为教师录制视频专门建立了工作室,录制时教师的声音应清晰,板书工整,语言精练,解说得体,这也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视频的制作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为此,我们地理组的教师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部分内容,并对录制结果多次修改,以达到最佳效果。

3.要注意学生学习心理与微视频使用的关系

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学科知识难点及学科思维提升的要求,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微视频的使用要起到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度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到底哪些点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历程的关键点,哪些地方需要使用微视频的手段,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4.要注意学生的即时学情反馈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翻转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就是“针对而学情的状态从学生整体来说是多样化的,就每个学生个体而言,又随着时间动态变化,所以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效果一定是建立在对学情的即时准确把握上的。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反馈手段了解学情,调整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

第4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对于初一年级上册的引言部分,本身其涉及的内容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但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一些新信息,不注重对信息的挖掘和整合,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学生定然感觉味同嚼蜡,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自然会消失。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给学生拓展、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信息,则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在上课之始,就通过大屏幕给学生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的片段,伴随着动画片主题歌的演唱:星星眨着眼,月儿画问号,彗星拖着长长的彩虹尾巴来架桥……教师此时给出问题:地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的歌词已经给我们做了一定程度的回答。此外,在教学中,再通过给学生简述“玛雅文明”的形成、毁灭,引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对历史地理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八年级地理上册,针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内容,我给学生介绍我国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珍稀物种。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之后,我提出问题:此地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众多的白化动物?这样的问题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容易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用心去探究地理世界的奥秘。

二、循序渐进,由浅至难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学生地理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还很有限,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实际,对一些繁难晦涩的内容不注重启发引导,不在学生疑难之处加以突破,学生就会思维受阻,陷入对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死胡同。如学生初次接触南极洲的地图时,他们往往对图中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方向判断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了新技能的掌握与原有知识能力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学生学好地理技能的瓶颈。此时,如果我们教师巧妙运用直观教具,循序渐进,通过地球仪,让学生懂得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和同一纬线上两地之间的方位,再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南极洲地图的方法和技能,则学生即可突破认知和能力提升的束缚,不断掌握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三、创新设计,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技能,往往涉及多个步骤,其中某一步骤或许就是整个技能掌握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教学难点,通过创新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克服,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空气受热,会向上运动”,虽然物理学中也有相关教学,但是学生往往还不明就里,为此,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回家烧水,当水开的时候,揭开锅盖,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学生经过亲自实践,在课堂上,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水开之后,热气腾腾,直往上冒,从而对热空气做上升运动形成了深刻而持久的认识。同样,对于“空气遇冷,做下沉运动”的教学,我则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壁挂式空调,问:为什么空调要挂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是向哪运动的?学生豁然开朗,对空气遇冷向下运动形成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更教会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如何通过我们身边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科学地分析判断,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本领。

四、学以致用,内化地理学习的技能

技能的培养,既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指导,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将掌握的基本方法灵活地运用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这样,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在如何判断山脊还是山谷的问题上,部分学生总结了可做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如垂线经过的地形两侧低,中间高,则为山脊;反之为山谷。类似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了不断升华技能、内化能力的本领。

五、优化训练,巩固地理技能的培养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学生的技能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需要学生的内化,自主地归纳、训练和体会。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化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通过优选习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灵活多变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中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此外,教师更要针对学生每次的训练情况,对技能提升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做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得以改正。

六、结语

第5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有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67-01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交通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4.科学记忆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读图;画图;教学策略

一、缘起

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的知识体系以地理知识为主,本人多年从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一线教学,深感学生在学习七年级地理知识时的困难重重,成绩也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科学习技能方面来讲,学生普遍存在读图能力不强,机械知识的记忆无法转化为读图能力,以至于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除了文字知识体系外,教学更应该重视图像知识体系。首先,图像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字知识;其次,通过着重学习图像知识体系,可以巩固学生对地理文字知识的掌握;再次,七年级的考题往往更多地是以图像形式呈现,成为地理文字知识的载体。因此,必须重视图像知识体系的教学,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使用的教学策略。

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策略

(1)要吃透关键知识点,扫除读懂地图的障碍点。有时,学生在读图时,图像内容和文字都能看懂,但由于对隐藏的关键知识点掌握不够,而发生“卡壳”的现象,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就是要吃透关键知识点。

如有的学生在读一些平面图判定方向时,无法判别觉得困难,究其原因,要么是对一般平面图隐含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关键知识点没有掌握,要么是对有些平面图中,指向标倾斜后方向判定不清,要解决这类读图障碍,就要吃透这些关键知识点。

(2)要依据一定时间和空间顺序,通过仔细读图,注重细节和规律,系统地掌握地图知识。

如七年级上册《世界气候分布图》,此图复杂而内容丰富,读图时要分步进行。第一步:粗读气候类型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匀?南北半球是否对称?第二步:粗读不同的气候类型大致分布在什么纬度,是大陆的东岸、内陆,还是西岸?第三步:以亚非欧大陆为典型,细读由赤道到极地气候类型的变化规律。第四步:精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再依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量图,细致地分析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夏季和冬季,分气温和降水有条理的描述。通过这样由粗到细再到精地读图,有步骤、有层次、有条理地读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还比如读《长江黄河的水系图》,要依据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读《纬度带》、《温度带》的划分图,要依据重要的纬线来加以区别,特别要让学生注意纬度带和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纬线。

总之,读图的顺序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是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变化的。

(3)要变换不同角度读图。要读懂、读透一张地图,往往要进行多次阅读,并且这种多次阅读不是单纯地机械重复,而是要变换角度去读图,从横向、纵向沿着不同的线索,有顺序、有层次得读图。

比如读一张《世界地形图》或是《大洲大洋分布图》,单纯漫游式得去读,对图上的内容认知往往比较单一,记忆分散。而沿着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特殊的“线”,看看每条线分别经过哪些大洲、大洋、半岛、岛屿、海峡、山脉等等,把分散的地理单元像“骨肉相连”一样把他们串起来,这样变换角度、有条理地读图,会让人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效果。

(4)要注意从整体宏观面上读图。读图一方面要依据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从点、线上把握,另一方面要进行组合读图,从“块”和“面”上入手。

如读《波斯湾地图石油分布图》和《波斯湾石油输出路线图》时,要将波斯湾产油地区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组合读图,对波斯湾石油输出路线,要细致读图,整体把握,看看每条输油线路途径哪些边缘海、海湾、海峡、运河、岛屿等。要顾及每条线路途径的各个地理单元的相对位置,这样从宏观整体上读图,有利于正确而全面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

三、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探索

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就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一方面采取前文提及的四点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在进入复习阶段后,在读图教学的基础上,还进一步采取了画图教学,并进行了对比教学研究。本人选取了两个同类型的教学班,分别标注为A班和B班,A班只采取前文所述的多种读图方法进行教学和复习,B班进一步增加了在读图基础上,绘制简图的方式。

首先,画简图时,内容不要安排过多,抓住要学生掌握的关键知识点,然后通过这样的关键知识点,触类旁通,以复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其次,画简图只要求画轮廓,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不要求和印刷地图一样,以降低学生画图的难度,尽量让最基础的学生也能够画图。最后,让学生在最初的简图中不断丰富地理要素,把大洲、大洋、半岛、海峡、平原、高原、山地、河流、城市等增添进去,依据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纬线为轴线,这样循序渐进地把之前读图所学习的各种地理要素,通^画图再呈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效果明显。一方面,只重视读图的A班成绩要好于其他班级,另一方面,在重视读图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画图教学的B班,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四、结语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可以说图像相当丰富,形成了一个“图像体系”,而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对图像重视不够,也可能重视了而方法不当,看图漫游,学习效率很低,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不佳。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的一些粗浅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写此文章与同行分享,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汤步恒.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分析.《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4期

第7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 难学 难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87-01

高一物理“难学”与“难教”这是高中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感叹!那么,到底为什么难?又难在何处呢?主要体现在:

1.从不变到变物理量同时变化

高一物理是在初三物理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的,而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大多数物理量都是些不变化的量。例如:速度,研究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值大小不变,方向不变;而高一物理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变化、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可能变化。鉴于学生往往习惯于初中学习物理的思维定势,应变能力还没有得到一定的培养,碰到物理量发生变化,若是简单的一个或二个变化,还是可以应付;若遇到动力学问题中物体受力变化、运动速度变化、再加上位移变化、加速度变化、时间变化。如果这些变化同时进行,他们学习就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

2.定性分析到定量变化同时兼顾

初中物理中许多物理量都只要定性分析,不要定量计算。例如:平衡力问题不管是两力平衡还是多力平衡,学生只要知道是平衡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至于力到底有多大也就不需要了解。再如;功和能中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至于有多少动能转换成势能,转换过程中遵循什么规则等也就不去多问。而高一物理必须――定量计算,显然对高一学生增加了计算能力的要求。

3.从“静”到“动”,涉及到动态变化

从静到动,是高一物理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梯。初中只涉及到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而高一物理中则必须学习物体受到合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又当物体受到合外力作用时则必定要运动。恰这种运动的大小或方向又可能在变化,还可能夹着位移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甚至加速度的变化及物理量方向的变化,还有当受到合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还可以理解的,然而有时物体不受合外力作用时物体仍可运动,可想而知,这些多元的动态变化,学生想要完全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是十分困难。

4.从一维的方向量发展到多方位的方向量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量虽然也讲大小和方向,即矢量概念学生是知道的,但这种矢量学习仅限于同一直线上。而高一物理中却把同一直线上方向量扩展到多方位。例如:物体受力可以在不同方向上;物体受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也可在不同方向上;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都可以在不同方向上。可见高一物理才涉及到“真正的矢量”问题。学生往往顾了大小却丢了方向,这也是高一物理中的难中之难。

5.从简单到复杂要深入研究本质性

高中知识当然要比初中知识复杂,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然而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深化,一切都是从初中知识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而初中学生刚进高一,看到书本上的知识或在听老师讲述时,总感觉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些老面孔、老腔调。高一物理一开始没有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学生学习起来也就用老方法、老一套,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最后导致不理解、不会应用。这样习以为常,学生就用一句话来搪塞,即“高一物理难学”。

第8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程;图像教学;板图、板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6-03

图像教学是指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板图和板画教学。它们是地理课程的特有教学语言、特色教学手段和有效教学方式,与板书并称为地理课程的 “三板教学艺术”。板图和板画技能也是地理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基本技能,教学中与其他教学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协调配合,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

板图是黑板地图的简称,常用于世界、大洲、国家和地区轮廓图及其区域的主要地形、气候类型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图。

板画是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演变过程的简笔黑板画,常见的板画有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示意图、统计图、模式图、景观图等。

作为地理课程的特色教学手段,板图和板画都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边讲课一边用各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简笔图并运用它们进行教学。运用它们都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绘图技巧。

一、提高对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认识

(一)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主要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魅力。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配合口头讲授,快速、准确地默绘各种板图和板画,其精湛的绘图技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更富活力、充满生机,也能有效地增强教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感情。

2.说明大尺度区域的特征。地理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区域性,地理课程教学中大量的内容是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范围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为说明区域特征,地理教师需要绘制板图,特别是大尺度区域板图,在板图中进行区域轮廓形状、位置范围及其地形、气候、河流、城市、资源等知识教学,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图1:世界大洲和大洋轮廓图。

3.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板画可以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复杂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形象地表现出来,解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图2:黄赤交角示意图。

教师仅简单几笔就把地球的地轴、赤道面和黄道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黄赤交角的位置和大小绘制出来,学生一目了然,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语言表述。

4.展示地理事物演变过程。许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空间运动变化过程,其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教师难以单纯用语言表述清楚,必须借助板画形式边讲边画,以这种动态分析,促进学生对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如图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全球大气环流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采用边讲边画板画进行分析讲解,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赤道地区、副热带地区、副极地地区和极地地区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和所形成的高低气压带、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风带等事理,有效地促进认识与理解。

5.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板图、板画将区域空间的分布特征、事物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和规律,采用讲、画同步的方式呈现出来,使知识落实在形象、直观的图像上,便于学生比较、判读、联想、理解和记忆,掌握作图步骤、技巧,效仿老师作图,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读图、析图、绘图等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二)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主要类型

1.地图。进行地理区域教学时,许多教师通过绘制板图来说明区域位置范围、轮廓形状、地理事物分布状况。常见的有大洲和中国等区域轮廓图及其地形地势、河流、交通、城市等要素的分布地图。如图1:世界大洲和大洋轮廓板图。

2.示意图。板画示意图主要是为了展示地理现象和事物变化的规律或过程,如太阳光照示意图,冬、夏季风示意图以及图2的黄赤交角示意图等。

3.模式图。板画模式图是将地理原理和事物用框图、箭头、线条、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图形,多为一些理想化的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如地球公转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岩石成因图以及图3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等。

4.统计图。板画统计图表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常用的有坐标类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扇形统计图等。如图4的某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示意图。

5.景观图。板画景观图是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的简洁、形象、直观的描绘,使学生虽不能亲临,也能了解地理景观的形状和特征。如图5是高中地理课程教材中的风蚀地貌、海蚀地貌、冰川地貌、河流三角洲地貌、风积地貌等景观图,地理教师可用板画说明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及特征。

二、加强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策略

(一)认识地理课程图像教学中的常见谬误

1.知识错误。个别地理教师对某些地理知识把握不准确,理解不透彻,出现板图、板画错误。如图6的纬线上的方向。

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在同一纬线上表示正东、正西方向,图中A点的东、西方向不能偏离纬线,不能绘成A点的切线方向。

2.区域缺失。板图、板画虽然是简略成图,但重要、关键部分是不能缺失的,然而局部缺失却是板图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如图7的中国轮廓图,图中缺失中国南海区域,个别教师甚至丢失台湾岛,这是严重的知识性错误。

3.变形失真。地理教师在课堂绘制板图、板画时,由于时间紧、绘画水平有限,往往出现横纵比例失调、局部变形失真等现象。如地区轮廓图中某一部分严重变形失真;绘制的地球或经纬线等圆弧度不准确,误导学生,影响教学效果。如图8的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教师板画比较随意,三级阶梯高度及宽度比例严重失真。

4.画面零乱。由于绘画水平不高,布局计划性不强等原因,有些教师的板画比较随意,造成画面零乱,学生难以清楚、准确掌握。如图9的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学生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海洋、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各环节名称和特征。

(二)提升地理教师进行图像教学水平与动力

1.内在动力。图像教学是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许多地理教师都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且非常重视其运用水平的提升,只要不断研究其规律,勤加练习,教学时就能成竹在胸,信手拈来。(1)精心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前精心设计板图、板画,使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形象直观、逻辑清晰,确保学生直观地理事物,掌握相关知识。(2)熟能生巧。常态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经常使用板图板画,反复练习,熟能生巧。(3)正确示范。有些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绘制板图、板画,也要求学生课上或课下模仿绘制板图、板画。学生在自己动手绘制板图、板画过程中,既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又提高了绘图能力。这要求地理教师的板图、板画必须准确、科学,给学生以正确示范,并及时纠正学生绘图中的不准确、不科学之处。

如湘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必修Ⅰ教材第一章和第二章 “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绘图要求,列表总结如下:

2.外在动力。

(1)强化教研。地理教研员应该十分重视地理课程的图像教学,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强化图像教学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图像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倡导教师多加练习,规范、科学、合理地使用,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更要求作课教师精心设计、高效使用图像教学,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区域评比。为提高地理青年教师图像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和魅力,我们举办了“桥西区地理课程青年教师图像教学技能大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为科学评价图像教学技能水平,我们参考了有关资料,并结合区域教学实际,研究制定了地理课程图像教学评价表。

地理课程教学板图板画、评价表

(3)全省评优。河北省地理课程教研员高度重视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作用,倡导地理教师使用图像教学。在“河北省青年教师地理课程课堂教学评比”中,明确提出使用图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省级课堂教学评优的引导、激励评价作用,促进了地理课程青年教师图像教学水平的提高。

如:2010年9月举办的“河北省初中地理课程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探讨会”明确要求:“为全面考察各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要求各参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结合授课内容进行板图、板画(示意图或景观图)、板书及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展示。”

第9篇:初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提问 趣味性

课堂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通过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并且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好提问的艺术,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初中地理课堂提问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回答问题。针对全体学生的提问,能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还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可通过一些记忆型的问题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可通过理解型的问题来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出个别有创造性的问题,来提问学习好的学生。如果对提问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对学生的提问如果不看对象、不分程度,那么很难达到提问的效果,还可能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学生知识、思维品德、技能、能力的具体目标确定提问的难度。问题难度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且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应变换问题的深度,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不同的认识层次上提问,可以调节问题的难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信息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

3.注意问题设置的浅显性和通俗性。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有些地理术语没有接触过或者不理解,因此,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谓通俗性,是指教师尽可能把设计的问题与同学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世界,为今后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一定不要只从书到书本,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在讲到四川盆地的气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冬天去过四川旅游的?同学们回答说有,有什么发现?同学们说发现四川的冬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暖和一些,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在几个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又从中找出长江中下游与四川盆地冬季温度有差别的原因:长江中下游北面没有高山阻挡,而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山,阻挡了北方来的冷空气。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理解山脉在(秦岭)中国气候区划上所起的作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达到了所要掌握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