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陈情表练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建构,更需要现实实践。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否则,便是对生命与知识的极大浪费。学习文学作品,必要时,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生活实际,并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运用生活逻辑,发挥合理想象,写出符合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的文学作品。如学了《骑桶者》而写作《骑云者》《站在火星上》《跨上飞碟》等,学了《沙之书》而写作《水之书》《云之书》《风之书》等,学了《祝福》而写作《祈祷》《膜拜》《崇拜》等。学了科技作品,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而让学生写作《黄岩蜜橘》《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勾青》等,学了《景泰蓝的制作》而让学生写作《椒江燃香姜汁的做法》《台州泡虾的制作》《临海麦饼的做法》《三门食饼筒的制作》等,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及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而让学生写作《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文化思考》《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文化区别》《“乞巧节(七夕节)”的文化演变》《春节的文化内涵》等。叶圣陶有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两条主线。语文教学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用教学篇目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而再以其写作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更深透的阅读,这无疑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一条有利途径。让生活内容书面化,让所学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得“生活与科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得到切实的落实,从而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语文练习“科技生活化”与“生活科技化”———创设教学共赢局面
高考关涉千万考生的人生命运与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教师的教学前途,说得严重点,也可能关涉到教师自身的人生生计。语文教材中少不了科技文,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一块是科技文(也叫社科文)的阅读。科技文(社科文),内容范围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严密。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科技间的密切关系,还可使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从实用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训练必不可少。提高科技文(社科文)阅读的答题正确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教与学双方实现共赢的一个重要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利用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实施科技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选用的什么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而在于我们所选的科技文文本与现实生活有多大的联系。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他们对艰深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倘若我们所选择的文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所感受到的也许更为强烈,而其学习自然也就有了乐趣。选择具有生活内容的科技文(社科文)抑或选择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科技文(社科文)文章作语文阅读训练文本,并配以适当的题目,这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科技文(社科文)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寓生活于教,学生高兴,教者自然也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文(社科文)作为学生的语文阅读练习,是个让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方法,也是我们实现科技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丰富课外活动———奠定语文科技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这对教师本身的质疑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自身尚且不善质疑,那质疑指导就如空中楼阁般无根基,无从谈起。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做好质疑的榜样。
一、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打破知识的唯一性。尤其是在阅读鉴赏类练习中,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整理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视为正确答案。如,阅读《晚秋》练习第(1)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除了参考答案提到的反衬心情、渲染氛围、照应标题之外,我还肯定了学生提出的交代时间、铺垫下文。大家觉得自己做得比参考答案还全,自信心也提高了不少。
二、要敢于挑战教材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的权威束缚,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提出质疑。如《孔雀东南飞》一课,我请学生将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找出来。在经过了细致搜索和苦思冥想之后,有学生找到了:前文说“共事二三年”,言二人结为夫妻时间并不长,而后文却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之间应该有十来年的时间,明显矛盾。学生质疑的精神绽放了光芒。
三、要充分调动教学机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里的课程资源含义丰富,包括了课本及读本,因而重视课本阅读,开发课本资源,让课本为写作服务,是培养创新作文的良策。教材文本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写作资源,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
1.利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启迪人生的历史瞬间和场景。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事实的记录、故事的整理、现象的描述、风物的介绍、自然的探索,也有对生命的思考、社会的洞察、人性的解剖和人生的感悟。仅以苏教版必修一为例,就有“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等专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教师去有效地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还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整理、加工,提炼成学生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时随机取用。
综观历年的优秀高考作文,可以发现,很多活用、化用教材文本中出现的材料的文章都得到广大师生的称赞和认可,也得到了阅卷教师的青睐,获得了高分。
2.利用课本,深化写作立意
教材文本中,许多作品的作者不仅是中外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生活态度和原则,又可使学生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他们的生活思想,获得人生启示。
例如,从古诗词中感受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放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壮疾呼,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欣赏到人与景的自然和谐,从《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里体悟出情感的至真至诚,在《五人墓碑记》、《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体悟生命的崇高与伟大。当学生与文本对话,心灵有一定触动,能进一步体验作家的独特见解和真情实感时,他们的思想会深刻起来,情感会丰富起来,认识会全面起来,感情会敏锐起来。
3.利用课本,扮靓写作语言
靓丽的作文语言是考场作文的制胜法宝。其实,扮靓作文语言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阅读课上应该加强内化课文词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的作文练习,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在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因此在阅读表达课上,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写作的语言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一些语言写作方法。
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之一。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重视语感的培养也将收到更突出、更全面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语感的培养应当是语文教学中与知识教育相比而言的华彩部分,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高度重视读(诵读、默读、熟读、多读),并把诵读视为最主要的方法,这是从语感的直接、整体感知出发的。以文言教学为例,虽然翻译可以从某种程度传达出课文字句所包含的意思,但是对有些课文来说,诵读养成语感却更为重要。比如,《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宫的奢侈靡费:“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对学生而言,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其磅薄的气势,强烈的讽喻色彩和酣畅恣肆的文气。
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强调投入生活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虽然阅读是最个人的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从书中的种种角色回到自我,直面人生,直面良知。比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些文本,特别能够引起初尝人生滋味、追求心灵空间广阔的学生们的共鸣。所以,当学生面对这些文本,他们能在读的过程中点燃自己的心灵,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其次,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当主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一般说来,语文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主体在处理当前问题时所需要的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越丰富,它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直觉的形式心理素材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主体原先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并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所以,积累大量的信息材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保证。信息汇入量越大,学生的思想内容就越丰富,其感受能力就越强。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
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力求让文言文教学这道风景更加亮丽起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抓好朗读环节,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文言文,首先就得过朗读这一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义。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情感语气,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品味情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教师要做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二、抓好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既要抓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抓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
入选高中教材的文言文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赋》《陈情表》《报任安书》《归去来兮辞》等。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翻译,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分解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了。因此,指导学生对文本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体味文中感情,领悟文中旨意,欣赏文中意境,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抓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由于学生对古代文化和特殊的句法现象不了解,就无法自己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产生共鸣,因此,更需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如:
(一)采取“课内文言文,学生自己讲”的方式学习,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上课前,把课文的翻译任务布置给某个小组,由小组长指派组员承担课文中部分段落的“讲授”任务,让该同学提前“备课”。课堂上,就让学生依次走上讲台,把自己备好的课在班上讲解,完成“讲课”任务。这个过程,学生锻炼了胆量,提升了能力,更是高兴地当了一回老师。讲完后,让其他小组成员点评。之后,留出几分钟让学生们小组交流,大胆质疑,并尝试释疑。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教师可适时引导、点拨、答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是充分践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日渐浓厚起来。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因此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
(二)教师精讲,重点要突出。教师的讲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古代文化知识,以促使学生文言知识系统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实际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加上教师适当讲解和点拨,学生是能达到大体疏通文意的要求的。
(三)讲要讲透,还要学会迁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务必讲透。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要学会归纳整理,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能够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还应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要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学习文言文,做笔记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一些本子,记录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懂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实际效果,我想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造成的,是有悖于编者的良好意图的。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登泰山记》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强调判断句的翻译)《祭十二郎文》中的“是年,吾佐戎徐州”,“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考察“是”的把握)。“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语气的翻译)。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或侧重虚词,或侧重古今异义等,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小说、散文、戏曲等单元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上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等题型,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奂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在写作不再无话可说:“他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着粉笔,剩余的三根指头就成了教鞭,自由地在黑板配合着他的讲解……”“他有着班上最为个性的发型。看,低矮型的成熟稻谷,立而后弯,但前额部分却象是肥料不足,你拉我拽地倒下了……”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⑵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⑶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巧用数字,熟悉题型设置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还要注意其和考试的有机联系,做到以题带考,以题落实考试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陈奂生上城》的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转好,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即暗示了有三个答题点。)来训练学生对出题者意图的揣摩等。
四、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将课后第四题设置成辩论题,“新时代还需不需要王熙凤的‘辣’”让学生在充分把握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查找有关资料来充实、证明观点,用自己的眼睛去思考,进一步了解社会,用自己的判断来把握社会,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丰富的情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语言
教学中灵活机动,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来调动课堂氛围,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标尤其显得重要。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思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既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切入得当,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还文学、诗意于语文,还互动、愉悦于课堂。
事实表明,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我谈一些自己的尝试。
一、从情感切入,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服务,作者往往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写作,或直接表现,或于字里行间蕴藏情感。所以文章表现的情感是选择切入点时首先考虑的。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线索或主旨。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或直接说明文章的情感,或选择能明显表现感情的文句,设置一两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 如《陈情表》,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具有浓厚的抒彩,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孝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祖母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教学时设计问题“请你谈谈文章各段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并试着读一读。” 让学生去揣摩感受作者内心的辛酸悲痛。
二、从整体切入,把握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有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切入学习文本,巧妙地设计一个统摄全文的问题来导学。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本词,读中感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两难心境,利用舞蹈表演,化内心的感悟为形体语言,似真似幻,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新的感悟。
三、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做一名出色的小导游 ,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一个自然段,你就介绍哪一个自然段,通过活动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介绍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熟悉了课文内容并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
四、从艺术表现切入,揣摩艺术手法
作者在写作中都会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组织语言来表情达意。伟大的作家大都很讲究修辞等表现手法,鲁迅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也就不能达意”。所以教学这些文章就可以从主要手法或者某一种表现手法切入,注意品味那些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恰切达意的语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手法运用典范的作品。围绕这些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当学生能真正有所体会时,文章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作文写作技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来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廷斗秦王”这段内容,分析作者在哪些细节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师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通过分析“对比”,学生感受到了蔺相如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感受到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从学习语言切入,品味优美词句
尽管文言文蕴含传统文化精粹,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因为语句艰涩、字词生僻、段落紧凑难读懂,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学文言文就头疼。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整套简单易操作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现在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
先来总体观览一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所收录的文言课文篇目明细。其中必修一收录了: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收录了:《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三收录了:《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离骚》《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必修四收录了:《蜀道难》《琵琶行》专有唐诗宋词单元;必修五收录了:《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兰亭集序》。洋洋洒洒尽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一、独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
通过多年的一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深感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不应只是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如果文言文教学只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学生作为文言教学认知主体的地位却被严重忽视,那么即使语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也是听得似懂非懂且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势必也不会深刻。因此,开展文言文教学,要给学生留足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释疑、解决问题得来的体会和知识累积经验才能深刻和持久。比如在讲授《师说》这篇文言课文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课外任务:尽可能多的搜集和韩愈生平相关的资料;查找唐代、宋代知名诗词作者且进行比较;查找韩愈同时代作者的作品且进行风格比较。
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细致比较就不难得出其作品“内容情感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作品语言简炼,文风活泼奔放”的特点。逆潮流、热心于教育的韩愈,重视培养年轻作家,广纳天下贤徒。在韩愈的论说文《师说》平易畅达中贯穿着宏大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由多种因素构成。
因此,在开展《师说》课文学习时,学生们已对内容不再感到陌生。作者对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极度自信,且对事理又有精辟透彻的阐述,因此其论述逻辑严密,步骤清晰,一气呵成,思想的精粹常通过简练的言语鲜明地表达而出,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结尾处进行的总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悬崖峭壁奔马急刹蹄止步之势。比如,“圣人无常师”一段,举孔子言行为例后,随即话锋直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精辟见解,高瞻远瞩气势磅礴。因此,如果学生增强了文言文课文学习的主人翁意识,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揣摩课文内容,会发现问题,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问题,从而深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对字词句揣摩比较,让学生文言学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我在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深感对常见虚词和实词解释的掌握是文言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在对实词进行注解予以解释时,需要兼顾到通假文言字词、词类活用。要想全面充分理解虚词不仅要熟知其蕴含意义,还需要搞懂其具体词性用法。如果语文教师只将文言教学停留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阶段,不讲究文言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学习文言课文,呆板机械化的对内容进行生硬背诵,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开展就会显得很被动,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那么文言知识掌握也势必不牢固。
因此,在对文言课文字、词、句、段落的“古文”进行“白话”翻译时,需要兼顾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双向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师讲清本堂课所学文言课文中所包含的文言知识要点后,还可以启发学生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反复揣摩和比较,从而悟出词类活用、典型例句、以及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反复进行举一反三地学习。
比如,在学习韩愈名篇佳作《师说》这篇经典文言课文时,我就让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比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句子中三个“师”的解释有何异同。通过仔细对比和比较,让学生明白名词作动词,其后必定不能再带动词;而名词作状语,其后势必带动词。随后,让学生在文言课文中查找并总结有“师”这个字词,且存在活用现象的经典句子。而且,我要求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每人单独准备一个练习本,专门用来记录语文教材中常见、常用、在多篇课文中均出现且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词语,经过长期积累,学生们势必能将这些词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文言字词积累与日俱增,文言学习效率也势必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先疏后导,解决思想问题
一个人的行动是由一个人的思想来支配的,所以首先要解决好思想问题,化逆为顺。笔者针对学生当中关于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过时论”“无用论”,及时予以引导: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宝藏,它们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学习文言文可以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入选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有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的凝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有的是前人的安邦定国之策、为人处世之道,有的颂扬了当时的杰出英才,有的反映了人民对幸福的憧憬,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有的刻画了人民的细腻感情……它们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在治学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等在待人接物方面给我们以启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等为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提供了范式。我们的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文化是需要继承的。只有现在刻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才能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二.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文言语感
语文教学的方法千千万,读才是根本中的根本,这一点对于文言文学习尤其重要。古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所以应让“读”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旋律,熟读成诵是文言文学习的特殊要求。古人是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文章的,私塾教育的方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文章的要旨,作者的感情都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领会。可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音读,也可称作认读。在这一环节中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把握好句子的停顿,不读破句子,这也是其他学习环节的基础。如“将子无怒”的“将”准确认读为qiāng、“便可白公姥”的“姥”准确认读为mǔ。“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本是“内美”的定语,这里把它提到主语之前,起强调作用,这是楚辞殊的句式,读时“纷”后应作停顿。第二步:美读,指要声情并茂地读,读出对作品理解,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染力。《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等千古绝唱要以美读为主,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如《赤壁赋》第一段,在美读中想象清风明月、露珠水色交相辉映的诗情画意,自己也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良辰美景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的情境。第三步:背诵,努力地让学生成为一个“背书狂”。高中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的阅读有时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清代袁枚就深有感触地说:“随抄随摘随忘记,偏记儿时读过书。”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练的词句,也记住了该课文布局谋篇的章法,脑海中就逐步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式”,一旦构思新作,就会意到笔随,得心应手,逐渐达到“出口成章”、“笔底生花”的境界了。
三.鼓励学生动手,扩充知识面
这里的动手主要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历史资源动手查阅资料。查找哪一方面的资料因具体的课文而定,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若是史实性较强的课文,则鼓励学生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史实。如学习《勾践灭吴》,笔者提前一周把任务布置下去:查阅吴越争霸的具体历史过程。上到这一课时,班上几乎每个同学都查了相关资料,并且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与全班同学“共享”。“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即位,两年后为报杀父之仇,败越于春椒。”另一位同学补充:“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结果颗粒无收。”“勾践怂恿吴王享乐,亭台楼阁建造无数”“伍员力谏吴王,不可盟越伐齐,吴王不从,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有一些篇目可以通过“讲一讲作者的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笔者提前让学生去搜集跟孟子有关的所有资料,结果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讲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舌战淳于髡”的故事。这些小故事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热情。还有一些篇目,可以针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要查阅的资料。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有学生把“由也为之”这句话理解成“由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究其原因,是没弄清“由”就是“子路”的名,不知道古人自称时为了表示谦虚是称名而不称字的这一文化常识,于是我顺势布置任务:查阅古人名、字、号三者的关系。第二天,复习上节课内容时,他们就展示了“成果”。“幼名,冠而字之,美其名焉”“古人为了方便记忆,名与字往往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司马耕,名耕字子牛,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在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作者、作品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演课本剧
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很强而且人物形象鲜明的篇目,在疏通完字词后,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借助此种形式,学生会全心研读课文,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大臣强谏被严词拒绝,陷入僵局,气氛十分紧张,触龙在这个时候出场,只能巧说,不能强谏,那么到底该如何巧说呢?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他们具体地实实在在地感知到了触龙那机智而巧妙的劝谏艺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表演《鸿门宴》,让他们充分感受项羽自矜攻伐而又“为人不忍”的性格特征,感受刘邦的坚决果断,同时又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屈居下座但仍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表演《邶风・静女》时,学生加上了自己的想象,静女躲在墙角楼捂着嘴偷偷地笑,男主角“我”急得满头大汗四处张望滑稽可爱,赠送定情物时,静女的款款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感受到了先秦时代男女爱情的幸福和坦诚。
五.写文言文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