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钢混结构;钢结构;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1.钢混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钢管混凝土属于钢混结构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混凝土和钢材的优势,钢管由于灌入混凝土,其稳定性得到提升;混凝土受到周围钢管的约束,其抗压能力获得提高。该组合结构具有高强度、轻质、抗冲击性能优良及耐腐蚀等诸多优点。钢管混凝土除了具备以上优良特性外,在施工方面同样优势显著,由于钢管的约束作用,可不搭设模板;钢管能够代替混凝土柱中的主筋及箍筋,省去了钢筋笼的焊接工作,因此,极大地降低了施工周期。最适合应用在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工程结构的承压构件中。

钢混结构对于钢管的要求较低,钢管既可选用无缝形式也可选用焊缝形式,其中钢管混凝土最小直径应不低于10cm,直径过小的钢管增加了混凝土的灌注振捣难度;为了保证浇筑过程中钢管的约束强度,壁厚应不低于0.4cm。为了保证钢管混凝土的刚度,所灌注混凝土标号不应低于C40。钢管混凝土融合钢筋和混凝土的各自优势,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兼具二者的特性。以下是具体施工特点分析。

1.1钢管

绝大部分钢混结构中,均选用卷焊钢管,对焊缝的要求较低,一般选用直缝,保证焊缝在受力条件下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问题,卷制方向应用钢板的轧制方向相同。卷制内径根据钢材类型而定,高层及大跨桥梁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16Mn钢板,其卷制内径应不低于钢板厚度的40倍。卷制前应先开坡口,坡口位置应与卷轴正交。

1.2钢管拼装

为了保证运输不受限制,单个钢管单元长度不应大于10m,对于高层建筑中的钢管混凝土拼装作业,钢管预制长度应该根据施工现场的吊装能力而定。钢管单元在焊接过程中,必须保证钢管内肢管平顺,应严控焊接应力引发的钢管内肢管变形问题,为了尽可能降低焊接对肢管的干扰,应采取反向焊接的方式,在钢管两侧对称施焊,以冲抵焊接带来的微变形。对于直径较小的钢管,应选择固定点焊;直径较大的钢管,可选用光圆钢筋焊接于钢管接口处,起到支撑作用,为了提升焊接质量,可在钢管内壁加设内衬。焊接顺序的确定要以尽可能降低变形为主要目的,焊缝通过检测后方可在焊缝处进行防腐蚀保护。

1.3钢管混凝土结构灌注

由于钢管混凝土结构省去了柱内钢筋笼的编制,因此,便于进行混凝土现浇作业。为了确保钢管内混凝土完全密实,浇筑面应略高于钢管端口,并采用振捣棒均匀插捣。当钢管混凝土直径大于40cm时,除进行必要的插捣外,应采用板式振动器均匀振捣。对于少部分直径过大的钢管混凝土,为了保证内部混凝土密实,还应采用加速振实法。钢管混凝土结构一个施工单元内,混凝土浇筑作业必须一次性连续完成,需要加设施工缝时,应临时关闭管端,以防异物坠入。

当混凝土浇筑作业临近尾声时,应使得浇筑面略高于端口,并将预留的排气孔板贴实于端口,并迅速焊接,待所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再将压实于端口的排气孔板同端口焊接。

2.高层钢结构施工应用

2.1钢筋及型钢

为了确保框架结构中梁柱交叉位置末端钢筋的相互独立,在柱结构型钢施工中,在型钢腹板位置应预先钻孔,保证梁端钢筋顺利穿入且互不影响。钻孔大小既要满足梁端钢筋的最大直径,还应尽可能减小腹板开孔对型钢承载力的削弱作用,工程实际中,腹板开孔直径一般介于5-6mm。对于梁柱交叉位置及型钢翼缘附近,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不易排尽空气,因此,在浇筑前应预设若干排气孔道。

2.2混凝土模板架设及现浇作业

为了保证混凝土模板的稳定性,应将梁底部的固定螺栓置于钢梁下弦处,盖板应选用可拆解模板搭设,从而提高模板的利用率,g接降低施工费用。在具体的钢结构施工中,必须严格依照钢结构行业规范中要求的施工顺序进行,混凝土浇筑也应遵照相关混凝土施工规范,对于型钢翼缘等容易出现混凝土不密实的位置,应加强振动操作,保证混凝土结构整体质量安全可靠。

3.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中的独特要点

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不同于普通的钢结构施工作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考虑到钢结构的繁杂性,必须在装配前做好施工组织规划,加之钢结构对施工精度要求苛刻,其拼装工作必须做到严丝合缝。相反,高层建筑选用钢混结构形式时,混凝土应采用现浇形式,其精度要求降低,若两种结构形式并存时,将给施工过程带来诸多不便。再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中,其作业平台较高,其施工进程必然受到外界不良天气的干扰,比如遇到大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时,钢结构的起吊作业将无法开展。所以,在安排施工进度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方面。

第2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重要性;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影响着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形变程度,地震是破坏建筑质量的最大原因,通过改善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可以有效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对提高建筑的质量与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项设计也是建筑单位比较关注与重视的内容。根据建筑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抗震扭转设计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尤其是高层或者不规则建筑,这些建筑在地震的作用下结构极易变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所以,必须通过相关的技术改善这类建筑结构的抗震扭转设计,本文对建筑结构发生扭转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一、建筑结构扭转的形成原因

建筑结构扭转是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最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这种质量问题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极大,如果不通过相关技术改善建筑结构问题,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造成居住者较大的损失。为了避免建筑结构遭到破坏,可以增强建筑结构的刚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扭转能力,还要了解建筑结构发生扭转的原因,这样才能改进抗震扭转设计技术,下文从建筑结构本身以及外来干扰两个方面,对建筑结构扭转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1、建筑结构本身原因

影响建筑结构承重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筑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是否重合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将建筑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重合在一起,那么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的结构则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刚心与质心的位置影响着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两者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而且也会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扭转力。为了做好对刚心与质心重合的检测工作,必须提高监管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样才能避免因建筑结构问题而影响其抗震扭转力。

2、外来干扰原因

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与强破坏性性,人为力量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建筑设计人员却可以通过提高抗震扭转设计的质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地震发生时会对地面产生水平的作用力,而且对建筑结构会产生转动的作用力,这种力量对建筑结构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地震虽然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但是这种预测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率,而且对地震的强度也无法掌握。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多考虑外界因素的干扰,做好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尤其是不规则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需要通过科学的计算优化设计方案,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的质量与安全。

二、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做好抗震扭转设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其对于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扭转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建筑结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威胁。就多年工作实践证明,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危害以及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甚至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害。目前,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全世界每年因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一万人以上,经济损失每次高达十亿美元。根据分析和总结得出,在地震问题中,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多都是由建筑结构倒塌而引起的。而扭转作为影响建筑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改善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的建议与措施

引发建筑结构的扭转振动的因素众多,包括地面的运动、建筑物质量和刚度分布的不均匀、计算分析的误差以及抗扭构件的脆性破坏等,这些使得扭转振动在所难免。在设计中应尽量改善结构扭转效应,并在构造上采取一定措施来减小扭转。

1、改善扭转效应

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削弱中问、加强周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扭转效应:

1.1建筑平面总体布置应规则、对称,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2建筑的立面形状应规则 ,纵向抗侧力构件的材料强度和形状尺寸从上到下应逐渐增加。避免其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2、 抗扭措施

2.1根据建筑具体高度来选择适宜的结构类型。

2.2确保框架-剪力墙基础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刚度。

2.3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梁中线与柱中线、柱中线与剪力墙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过大。

四、建筑结构布置分析

1、平面布置

地震区的建筑,最好采用圆形、方形或矩形平面,椭圆形、扇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也可以采用。虽然三角形平面看起来也比较简单和对称,但它并非沿主轴方向都对称,地震时也易产生较强的扭转振动,所以地震区建筑的现状尽量避免采用三角形。

2、 立面布置

地震区建筑的立面也尽量采用矩形和梯形等均匀的几何形状,不宜采用带有突然变化的立面形状,因为形状突变会引起质量和刚度的剧烈变化,致使该突变部位在地震时因塑性变形,效应而加重破坏。在地震区尤其不宜出现倒梯形建筑和大底盘建筑,但这两种建筑形式是比较流行的。倒梯形建筑虽然建筑风格比较时尚,但其在质量、刚度和强度分布上均不符合抗震设计原则,它的上部质量下部质量小,使得重心偏高,增加了倾覆力矩。

五、结语

地震的发生会对建筑造成巨大的破坏,在地震的作用下,建筑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也考验了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的质量,人们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的质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建筑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抗震扭转设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设计者必须不断的加强专业技术,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建筑结构扭转形成的原因,这样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抗震扭转设计方案。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筑结构的刚心与质心是否重合,影响着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如果二者未重合的话,会使建筑结构形成扭转破坏,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全面考虑,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

参考文献

[1] 考虑构件抗扭刚度的建筑结构抗扭计算[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

第3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 地下室 基础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大多设置有地下室,在设计其基础时应该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的类型以及使用要求等;另外还必须考虑到与之相邻的建筑物的影响,确保施工安全。有的基础设计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还必须选择合理是时机,避免停止降水后,随着水位的上升,导致建筑物上浮。

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整体性强、承载能力高、且能满足建筑物容许变形的要求的筏板基础或者带桩基的筏板基础。若在地质条件比较好而且可以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与建筑结构变形要求时,也可以采用交叉梁式基础。若地基承载力或者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该采取桩基础或者符合基础。

1 地下室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1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上部荷载、岩土压力以及地下水等不利影响因素。地下室外墙必须满足水压力、土压力以及地面其他荷载的侧压力作用的要求,外墙的水平及竖向的配筋率不得小于0. 3%,钢筋间距应小于15cm。

1.2 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构筑物的嵌固端时,不得在地下室的顶板开设大的孔洞。

1.3高层建筑地下室不适宜设置变形缝,当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应该每隔30 m~40 m设置一道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其宽度不得小于80cm;可以将后浇带设置于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及剪力墙附近。

1.4 由于主体结构厚板与地下室薄板交界处是应力较为集中的位置,因此必须适当的增大该处的截面尺寸及加强配筋。

1.5 有窗井的地下室,必须设置分隔墙,而且应该将分隔墙与地下室的内墙连接成为整体。

2 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荷载组合

现在设计人员基本上都是采用电算程序计算出各种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和同一地基或桩基承载力特征进行设计。风荷载及地震效应引起建筑边角竖向轴力较大,若将这种短期荷载与永久荷载等同对待,这就导致边角竖向结构的基础过大,而未能增强中部竖向结构的基础,从而会导致地下室横向墙体产生八字形裂缝。因此,当重力荷载与风荷载组合时,应该适当的将承载力特征值提高到1.1~1.2倍;当重力荷载与地震作用组合时,可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适当提高承载力特征值。因此,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应以减小长期中立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差异变形为主,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地面的荷载效应采用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的荷载效应采用正常使用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2.2 筏板基础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2.2.1 应该根据地基承载力、上部结构荷载的分布形式等来确定基础的平面尺寸,计算时可以不进行偏心距计算。

2.2.2 在确定平板式筏基的板厚时可以通过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确定,但是还应该考虑不平衡弯矩作用在冲切面上的附加剪力的影响,一般板厚不得小于40cm。

2.2.3 当地基均匀且上部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结构柱间距以及柱荷载的变化小于20%时,筏板基础也可只考虑局部弯曲作用。反之,筏板基础的内力则应该按照弹性地基板进行分析。

2.2.4 筏形基础的顶面与地面均应该设置双向钢筋网片,钢筋的间距不宜小于15cm,也不宜超过30cm,其受力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

2.3 桩基础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2.3.1桩基础设计应该因地制宜。现在各个地区基本上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有的地区甚至有自己的地区规范,因此,在进行桩基出设计时,若工程所在地有地区性规范,那么就应当按照该地区规范来设计。桩基选择和承台设计应根据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桩穿越的土层、桩端持力层土类、地下水位、施工条件和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2.3.2 为确保桩基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应该根据静载试桩结果确定桩基的竖向承载力、抗拔承载力、抗剪承载力。

2.3.3 以下几类桩基础设计时必须进行沉降计算,甲级设计等级的桩基础、建筑体型复杂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乙级设计等级的桩基础、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建筑的桩基础以及采用摩擦型桩的桩基础。当桩基承受比较大的永久水平力作用或者对水平位移有特别要求时,必须进行水平变为验算。

2.4 箱型基础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2.4.1应该根据地基承载力及上部建筑物的荷载大小来确定基础的几何尺寸。基础的外墙应该沿着建筑物周边设置,而内墙则应该沿着柱网或者剪力墙位置均匀分布,墙体的总面积不得小于整个箱型基础包围的面积的十分之一。当基础的长宽比大于4时,其纵横水平间面积不得小于整个基础包围面积的十八分之一。

2.4.2 箱型基础的高度必须满足承载力、结构刚度以及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不宜小于箱基长度的1/20,且不宜小于3 m。

2.4.3 应该根据受力计算以及防水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基础的墙体、顶板、底板的厚度。无人防要求的箱型基础,底板厚度不得小于30cm,内墙与顶板厚度不得小于20cm,外墙不得小于25cm。

3结束语

高层建筑物地下室及基础设计质量的好话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上部构造的结构形式、施工条件等因素,选用合理的基础形式,确保建筑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国胜.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第4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 CASS;全站仪;测设;假设坐标

【中图分类号】 TU7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98-02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湖东商业中心地带,拟建工程分为塔楼和裙房两部分,总占地面积30257m2,总建筑面积267548m2,地下三层,塔楼与公寓楼高度为149m、99m,裙房四层。

2 测量控制要点

2.1 整体建筑物测量控制原则。整体建筑物呈L型布置,利用原始控制点建立测量控制网,分三级控制,内控和外控结合,内控以建立十字控线为主要轴线控制点,

2.2 建筑物测量难点。在建筑物整体布置形体中,异型结构较多,主要分布于裙房峡谷走向,为多曲率弧段,传统异形结构的测设方法主要依据解析几何法或CAD进行内业计算,形成测设数据记录,再根据内业记录在实地用经纬仪和钢卷尺进行测设。但是此方法内业数据处理复杂,施工操作麻烦,并且对施工场地要求较高。目前工程中关于异形结构的测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经纬仪定向和钢卷尺测距(极坐标法)。此方法主要通过经纬仪将圆弧或者其它异形结构按固定角度累计增加,再在所在方向上量取距离从而测设异形结构上的点。这种测设方法涉及钢卷尺测距,因此对地形和环境的要求较高,而且内业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②等分距离皮尺测距(直角坐标法)。此方法是通过已控制好的垂直轴线为基准,使其中一条轴线偏移固定距离,并从另一轴线量取出图纸相应距离,从而确定测设点。这种测量方法容易造成误差累积且对地形的要求较高。并且内业任务繁重,工作量增加。③等分弦长量距。此测量方法在异形结构放线中也经常用到,主要是内业作业较多,实际操作繁琐,如下图1-1所示:

图1-1 等分弦长量距测设

3 测量控制新方法

针对以上传统异形结构测量技术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测量情况,在本工程中主要利用CASS软件灵活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全站仪强大的放样功能实现对土建工程异形结构的测设。

3.1 CASS是南方测绘公司基于AutoCAD开发的一款功能强大且齐全的地籍测量软件。它不仅包括CAD中所有的基础绘图功能,而且还包括专业地籍测量绘图相关程序和工程测量相关应用。总之,CASS是一款非常好的测量内业数据处理软件。

3.2 CASS与全站仪异形结构测设。

3.2.1 测设流程:基于CASS软件的内业数据处理和全站仪的外业测设是一项内业工作量较少、操作简便、作业效率高且放样精度均匀的新型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方法主要经过以下几步,其流程图如下图3-1:

图3-1 测设流程图

3.2.2 测设优点。与传统的测设方法相比,此方法主要具有以下几大特点:①内业计算量少;②内业人为操作因素较少,避免了误差产生的可能;③全站仪坐标放样避免了误差的累积;④点位间无相关性使得点位误差均匀;⑤全站仪坐标放样程序简单,提高了作业效率;⑥全站仪直接放样坐标,对地形的要求不高,减少了外业操作难度。

3.2.3 测设方法。

3.2.3.1 控制测量。根据规划部门提供的原始控制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布设首级施工控制网。一般情况首级施工控制网布设成导线网,经过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并经平差后确定施工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点常直接用于放样,使用非常频繁,因此,控制点因布设在比较稳定和易于保存的地点。首级施工控制点用于施工放样常常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便直接利用,尤其是对于某局部异形构件的测设,为此,在测设某异形构件时需要在原施工控制网的基础加密测设控制点,作为测设的基准点。控制网的加密一般采用前方交会法,如下图3-2:

图3-2 前方交会图

3.2.3.2 异形构件细部点测设。异形构件细部点的测设主要由内业数据处理和外业测设两部分组成。

3.2.3.2.1 内业数据处理:内业数据处理是测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异形结构的测设。异形构件测设内业数据处理一般流程如下图3-3:

图3-3 内业流程图

3.2.3.2.2 加密控制点的选择。由于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原有施工控制网直接用于放样并不方便,为此,基于原有施工控制网对需要测设的异形构件进行控制点加密非常必要。控制点一般采用前方交会的方法加密,其点位的选择一般根据具体构件的实际特点和现场环境来确定。细部测设点的选取。①细部测设点的选取主要取决于异形构件本身特点。首先,对于单圆弧的异形测设,其一般选择圆弧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按照固定弧长等分圆弧的点,为方便模板的制作,一般每隔2.480米弧长(模板长为2.480m)取点。在CAD中选择“绘图”菜单栏下的“点”的子菜单“按距等分”项即可,如下图3-4:

图3-4 单圆弧测设点选择

其次,对于椭圆弧形构件测设点的选择与圆弧形相当,选取椭圆弧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等弧长的特征点,如下图3-5:

最后,对于多曲率圆弧组合构件的细部点测设,首先要选取圆弧曲率变化处的点,再根据以上对单圆弧取点方法取点(加密控制点可选择在适当位置),如下图3-6:

图3-5 椭圆弧测设点选择

图3-6  多曲率圆弧测设点选择

②测设点位信息提取。全站仪坐标放样主要数据源是测设点的坐标信息。因异形构件的测设点较多,如果将坐标点数据记录在白纸上,并在现场测设时输入全站仪,这样不仅增加内外业工作量降低了作业效率,而且人为操作会增加误差产生的可能。为此,将坐标点位通过CASS软件提取出来并保存,再将保存的坐标文件上传到全站仪,以便全站仪外业测设调用。这样既节省了内外业的工作量,也减少了误差产生的源泉。

运用CASS软件“工程应用”菜单栏下的“指定点生成数据文件”项,按照提示将测设点提取出来并保存成.dat文本文件格式,此点位数据项记录格式为:

点名,编码,Y,X,H(X,Y为测量坐标系坐标)

首先,坐标点位上传全站仪。CASS提取出来的坐标点位格式可能和全站仪支持的数据文件格式不一样,这样我们需要将提取出来的坐标点位文件格式转换成全站仪支持的坐标文件格式,再通过全站仪自带的数据传输软件将数据传入全站仪。由于坐标点位多、信息复杂,因此人工转换数据格式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采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来实现坐标格式的转换非常方便。具体步骤如下:①用EXCEL打开方式打开坐标文件;②打开后选择第A列,运用“数据”菜单栏下的“分列”项,将数据分成五列;③然后通过复制粘贴调换X,Y项;④插入空白列,并输入“,”号;⑤将调换后的文件复制到文本文件中,利用“替换”功能将空白去掉,从而就得到了转换后坐标文件。

其次,外业测设。首先根据内业数据处理的思路,运用前方交会对首级控制网进行加密,从而得到测设的基准点,再用全站仪对基准点经行复核,若点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时,直接利用全站仪自带放样功能实现坐标放样。

再次,检查复核。外业测设完成后需要对测设点进行检查复核,复核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为对弦长进行皮尺测距后与真实值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测设点位是否正确。

最后,测设点位精度估算:随着工程复杂性的提高,测设点位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确保测设点位精度达到实际要求,在测设之前需要对精度进行估算。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仪器精度来提高测设精度,也可以通过改良测设方法提高测设精度等等,但是必须确保通过本方法的测设精度满足测设要求。全站仪坐标放样的实质就是角度与距离的放样,只是通过全站仪

(下转第102页)

(上接第99页)

自带的微机处理功能完成坐标的反算过程并同时进行测设。因此,决定全站仪坐标放样精度的是全站仪角度与距离测设的精度。全站仪点位测设精度是由测角引起的横向误差和测距引起的纵向误差共同作用结果。根据具体全站仪的标称精度可以估算全站仪坐标测设精度。以南方660系列全站仪为例,其标称测角精度为6”,测距精度为5+5ppm,根据工程实际结构特点,其测设点位距离一般在50m范围,其点位精度估算如下:

测角横向误差:m横=S×?鄣角/ρ=0.05km×6/206265=1.4

mm

测距纵向误差:m纵=5mm+S×5=5+0.05×5=5.25mm

测设点位误差为:m=■=■mm=5.4mm

由以上精度估算可知,标称精度为6和5mm+5ppm的全站仪坐标测设精度为5.4mm。此点位精度已基本满足一般工程细部点测设精度要求。还可以通过提高仪器精度和改良测设方案提高测设点位精度。

第5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抗震等级嵌固部位墙体稳定约束边缘构件连梁

高层建筑的嵌固部位

多数单塔或多塔高层建筑带有面积较大的地下室及层数不多的裙房,裙房

可能相连形成大底盘。《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满足一定条件时,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若不满足规范要求,可将嵌固部位设置在基础顶面。嵌固在地下室顶板的条件及要求:

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地下室结构的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

裙房与主体结构相连时,其嵌固部位应随同主体结构,且应满足嵌固的有关要求;裙房与主体可采用不同基础结构,但应加强连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共同工作。

抗震墙厚度的确定

抗震墙截面厚度的确定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平面外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因

素。在确定墙厚时,一部分设计人员认为抗震墙厚度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高厚比要求,另一部分设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求墙厚仅满足高层规程JGJ3-2002附录D墙体稳定计算公式。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存在片面性。

一方面,如果严格遵守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6.4.1和高层规程JGJ3-2002第1,2,3,4款规定,会使一些层数不高但层高较高的建筑的抗震墙厚度过大。

实际上,规范规定最小墙厚的目的也是为保证抗震墙出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能。规范规定的最小墙厚是根据一般情况总结出来的,目的是方便设计,但不是适合情况都适用。对于工程设计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不能机械地执行规范条款,否侧,不是墙过厚就是墙厚不满足平面外稳定的要求。应该领会规范条款的意图,对特殊情况作进一步的稳定验算。

在工程实践中,规范规定的最小墙厚在两种情况下不适用:一种是前面讲的层数不多但层高较高的建筑,轴力不大的墙肢;另一种是层数较多、较高的建筑,轴力较大的墙肢,特别施因受倾覆力矩影响附加轴力较大的墙肢。比如80m以上的高层建筑中组合轴力较大的外墙、多肢墙的端墙肢或轴压比较大的一字墙,如果按规范规定的最小墙厚确定墙厚,往往不能保证抗震墙平面外的刚度和稳定性,有必要用高层规程JGJ3-2002附录D抗震墙稳定计算公式来校核。

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到,如果只要求墙厚满足高层规程JGJ3-2002附录D墙体稳定计算公式,而不考虑抗震所在位置和其重要性,对于底部加强部位、角窗旁一字形短墙肢、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墙等较重要部位来说,所取墙厚会偏小。考虑这些部位的重要性和受力的复杂形,确定这些部位墙厚时,应将高层规程稳定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适当放大。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

结构试验表明矩形截面抗震墙的延性比工字形或槽形截面差;计算分析表明增加墙肢截面两端边的翼缘能显著提高墙的延性。因此,在矩形墙两端设约束边缘构件不但能较显著提高哦墙体的延性还能防止抗震墙发生水平剪切滑动提高抗剪能力。

工程设计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不同情况的抗震墙,抗震墙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不同位置,应根据具体受力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加强措施,而不应该设置相同的约束边缘构件。

(1)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剪跨比大于2的墙肢和两侧与一般连梁(跨高比大于2.5)相连的剪跨比不大于2的墙肢,当轴压比大于规范规定时,墙肢两端应该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剪跨比不大于2的多肢墙的内部墙肢,当与强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5)相连时,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弯曲变形较小,应加强水平钢筋并严格限制剪压比,墙肢两端不一定设置很强的约束边缘构件。

(2)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的目的是为增加对压区混凝土的约束,提高压区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增大抗震墙的延性,因此,约束边缘构件长度lc宜按相对受压区高度ξ确定更合理。计算时还应该考虑抗震墙翼墙对约束边缘构件lc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受压区翼缘能有效地减小受压区高度,因此,参数ξ比轴压比能更准确地反映对延性的影响,利用ξ能更准确地描述约束边缘构件的合理长度。

(3)对于由跨高比小于2.5的强连梁连接的底部加强部位的多墙肢各墙肢如何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尚应根据墙肢所在位置和墙肢剪跨比确定。目前高层住宅抗震墙结构多设角窗,角窗旁的墙肢还多为一字形短墙肢,如果是强连梁与该墙肢相连,其在地震作用下所受轴力较大,该墙肢应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设计应加强全截面的竖向和水平钢筋。

4 剪力墙结构中连梁超筋处理

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连梁超筋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某段剪力墙各墙肢通过连梁形成整体,成为联肢墙或壁式框架,使此墙段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能达到此目的主要依靠连梁的约束弯矩。连梁的超筋主要是部分连梁跨高比较小,刚度较大,造成连梁剪力过大,致使连梁抗剪能力不能满足规范对连梁剪压比的限值。从剪力墙的简化手算方法得知,连梁作为沿高度连续化的连杆处理的,由总约束弯矩得每层连梁约束弯矩,再由约束弯矩得连梁剪力,从剪力得到弯矩。由于连梁一般有竖向荷载产生的剪力值较小,剪力主要因约束弯矩产生。连梁易超筋的部位,竖向楼层在一般剪力墙结构中总高度的1/3左右的楼层;平面中当墙段较长时其中部的连梁,某墙段中墙肢截面高度(即平面中的长度)大小悬殊不均匀时,在大墙肢连梁易超筋。

连梁超筋时,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2.25条处理:

减小连梁截面高度:

抗震设计的剪力墙中连梁弯矩及剪力可进行塑性调幅,以降低其剪力设

计值。但内力计算时已经按《高规》第5.2节第5.2.1条的规定降低了刚度的连梁,其调幅范围应当限制或不再继续调幅,以避免在使用状况下连梁中裂缝开展过早、过大,使用状况内力是竖向荷载及风荷载作用的组合内力。当部分连梁降低弯矩设计值后,其余部位连梁和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应相应提高;

当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大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该联肢墙

的连梁不参与工作,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结构内力分析,墙肢应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配筋。

根据上述(3) 可在易超筋的部位连梁按铰接处理进行整体计算,但应注意按此种处理后计算结果层间位移比尚需满足规范要求,或相差不应太大。连梁按铰接处理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施工时仍为整浇,上部钢筋按构造设置。

结语

(1)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满足一定条件时,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若不满足规范要求,可将嵌固部位设置在基础顶面。

(2)规范规定的抗震墙构造最小高厚比限值并不适用任何情况,特殊情况时有必要按高层规程附录D稳定计算公式作补充验算。这时应该采用组合内力计算,比应注意提高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角窗墙、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落地墙等较重要部分的稳定要求。

(3)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应该按不同的受力情况和墙肢剪跨比,设置不同的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宜根据相对受压区高度ξ确定更合理。

对连梁内力进行塑性调幅不宜大,否则小震时,就会有较多裂缝,当地震力较大时,可考虑连梁仅部分参加工作,若该连梁破坏时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这时一般可采用减小连梁截面高度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6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结构;科学性;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中华大地,方圆九州,古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明清的楼台殿阁,框架式结构无处不在,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史就是框架式结构的发展史,是集建筑、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美学于一体的完美建筑体系。

一、古建筑结构的特征

如果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同西方相应艺术作一次结构上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向来注重结构的整体完备和层次严密,发达的逻辑学、几何学及透视学更造就了一整套系统的表达方式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古希腊、罗马神庙中比例精确的柱式、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准确的绘画,以及繁盛至今严谨恢宏的交响乐,无不反映出这一特点。而相应地,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构却显得自由轻松,不强调系统,更倾向于鼓励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大胆发挥。以表现高山流水为境界的音乐、没有矛盾的主题和精心安排的序曲、乐章、尾声,有的只是悠长起伏的旋律;戏曲中的折子戏可以拆开来演出,一支小曲,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表意传神;传统建筑可以以不同的单体为核心衍伸出层层院落;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更是打破了客观的视觉原理,可以在同一画幅中容纳众多主题,其特有的留白更使它呈现出空灵,流动的特征。

二、框架式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包括正房、侧座、回廊、耳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在这个建筑群上最重要的是中轴线,这是整体建筑群的设计基础,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正房最高,其他依次递减高度,设计上以突出主要建筑物为目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法礼制、地位尊卑、君权至上等,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如故宫以建筑围绕成一个闭合的空间作为单元,若干庭院组成建筑群,从大明门至奉天殿,先后通过了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尤为突出的建筑群为“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这些建筑群都是采用了木制框架式结构建造“抬梁”、“穿斗”无处不在,“斗”随处可见,但这些木制框架式结构的设计基础是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只有中轴线对称,才能采用框架式木结构,才能使故宫历经几百年而依然完好,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古建筑木制框架式结构的中轴线对称设计是独一无二的,成就是最突出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二)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制框架式结构使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分离,屋顶重量由木结构承担,外墙隔热防寒、内墙分割室内间,由于墙体不承重,有利于减震,因此框架式结构的抗震性能较高,“墙倒屋不塌”形象的表达了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如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古建筑,它规模宏大、气魄恢宏,据史料记载太和殿经历了清康熙十八年发生的八级地震和雍正八年发生的六点五级地震,而没有遭受破坏,这正是框架结构的优点和建筑材料取材木料的完美结合取得了抗震效果。

(三)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用木棍为架,树枝草泥为墙建造的穴居,春秋时期的建筑工匠鲁班的出现预示了框架式结构的生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框架式结构有了快速的提高和发展,建造出了如: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大型宫殿建筑群,汉朝的长安街就已经普遍使用了“斗”,框架式结构发展到魏晋时期,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寺、塔的出现是框架式结构的一个发展里程碑,隋唐时期建造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尤其是北宋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第一部作为宫殿、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准则,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长短和曲线都做了规定,使木制框架式结构得到了规范,框架式结构发展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达到最高峰时期,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故宫是明清建筑的典范。从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变化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框架式结构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文化底蕴展现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多是功能、结构和审美的统一。它不仅仅是对祖制和传统的遵从,同时也是极其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以北京故宫为典范的三合或四合院式布局。即先在纵轴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其前面的两边或对面建辅助建筑,四角以走廊连接,再以围墙将全部建筑围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这种庭院在保证了安全、 舒适的同时也体现了长幼尊卑的顺序。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和礼教制度,“斗”这个结构件在故宫建筑群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和传统文化的体现,“斗”的形制也成为衡量建筑的等级标准之一。由于长期受到儒学的思想影响,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大都追求一种和谐、含蓄、宁静和内向之感。既使是大型的建筑,虽华丽、宏大、华美,也是稳重和内敛的。这些使用了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群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五)框架式结构承载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由于采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为框架式结构,这就为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框架式结构的不断发展,屋顶成为建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硬山、悬山、歇山、庑庑殿、攒尖、十字坡、重檐等众多形式。这些屋顶变化多样又层次分明,极具美感。除屋顶的形象具有装饰性以外,屋顶上的一些细部设置,如戗脊上的走兽,也多有其象征意义,而正脊上的鸱吻(明代前称鸱尾)更与斗拱一样成为建筑物重要的断代标志。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代匠师的巧妙技术和艺术创造力,即使从空中俯瞰中国传统屋顶,效果也绝佳。同时木制框架式结构的立柱、梁、檩等配以油漆色彩和雕饰除具有艺术性、装饰性还具有实用性。

结束语: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多面性导致了中国空间内要素组合的丰富多样。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堆砌和矫揉造作的缺陷。中国古建筑的松动结构是一个弹性极大的结构,需要游人云充分掠夺和填补,只要人类发挥广阔的内心感悟和无羁的思维想像,从其中每一要素上都可获得宏大的审美体验和思维哲理。

参考文献:

[1]方东平.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第01期.

第7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 建筑结构;内嵌管道式;空调系统;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开始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进行研究。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种利用建筑结构来调节室内空气的方式。其中,炕就是调节室内温度的一种应用结构,同时它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利用低品位能源来有效改善室内空气的建筑技术。而近几年由于机械工业制冷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机械式空调改善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这无疑会导致我国建筑耗能的不断增加,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自然燃料物质的减少使得各个专家和研究者都在寻找新的低耗能技术,用以降低高品位能源的消耗,着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缩减资源能源耗用成本。

低品位能源主要有地下水、夜间冷风、以及地下热源等等。其中有些低品位能源不需要进行机械来提供动力就可以达到收散能量的目的,例如,对夜间自然通风能源的利用就不需要外部机械来助力。而有些低品位能源的利用则需要有机械来提供动力,例如,水泵输送流体等,通过机械提供的动力将流体进行冷热量的交替循环,达到室内所需最适环境。总的来说,低品位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对常规机械空调系统的利用率,既能降低高品位能源的消耗又能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

一、主动式利用低品位能源的内嵌管道式建筑结构的来源

在楼层的楼板、墙体、以及天花板处都有些许多内嵌管道,通过这些管道的循环流通,可以使管道内部流体进行冷热量的循环交替,在实际的管道利用中即使管道内部只有微小的温差也可以通过构建多个管道或者有效增大交换面积来实现对冷热量的大量收集,从而实现大量热能的交替循环。这就是通过内嵌管道来收集低品位能源进行室内空气有效调节的基本原理。由于这种内嵌管道需要机械水泵来提供水循环的动力,因此,就将这种运作结构称为主动式利用低品位能源的内嵌管道式建筑结构。这种建筑结构在西方国家的运用非常广泛,下面就通过对这种内嵌管道式空调系统的性能应用以及种类分析进行简单的阐述。[1]

二、内嵌管道式空调系统的类型及运用

内嵌管道式建筑体系就相当于一个能量交换器,它主要通过在管道中注入的水来与周围环境介质进行能量的交换。内嵌管道式建筑结构中采用的管道有三方面的应注意事项。其一,是管道材料的选用标准,管道是提供水热能传输的最重要载体,因此,管道材料的选用必须能保证其高效率的导热性,另外,管道是镶嵌在建筑物之间的,这必须要保证管道的耐压耐抗性能,同时管道的使用寿命也必须依据建筑物的使用而确定。其二,管道的管径也应按一定的标准来选用,在流量同等的情况下要通过适当的减小其摩擦阻率来减少水泵的压头,同时要保证管道内部的流体处于紊流的状态下进而维持水和管道内部的高效率导热性能。其三、管道内部的热水或者冷却水一般是采用地下热源交换器、地下热源、以及制冷机制冷等来产生。

1.开式系统外加冷却塔装置

内嵌管道式空调开式系统通常采用湿式冷却塔来制造冷却水。在实际的运用中,当管道周围的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利用湿式冷却塔来制备冷却水,这种系统通常在夜间运作,当楼板或者天花板经管道水循环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时,内嵌管道中的流体会将热量带走,最后经过冷却塔时实现流体的冷却。

一般来说,楼板、天花板、以及墙体都具有很大的热容性质,它可以在夜间积累冷能量供白天室内空气制冷使用,而白天管内水又会吸收室内人员散发出的热气,这就会使得室内的空气白天夜间都处在适度的范围之内。而在白天时,楼板或者天花板会将这些积累后的热量顺管道流体吸收后进入冷却塔,继而排放出去转供第二天使用。这种管道水循环式的交换体系可以将白天不需用的热量转化,实现了对低品位能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传统空调系统中的高耗能。这种开式系统的效率虽然很高,但是在管道内部污垢处理方面却远不如闭式系统。[2]

2.闭式系统外加制冷、热泵装置

闭式系统中的管道内部循环水也可以经由制冷机来制备。首先,制冷机应提供给管道水循环系统高于其楼板表面空气的露点温度,这是为了有效防止天花板顶部结露而设的,其中循环水的温度可以低至于13度,这时制冷机会蒸发导致温度提高,极大的提升了制冷机的局部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当房屋需要供热时,可以利用热泵来提供较低温度的热水,还可以与冷却塔装置并驾运行。[3]

在夜间时,如果管道周围的温度比较低,则可以将冷却塔装置投入使用,通过制备冷却水来有效的调降天花板的热度,并且可以将冷能量存储留至第二天白天使用。同样的运行方式,当白天室内温度过高时,要及时的将制冷设备投入制冷中,制备低温循环水以供天花板与楼板的耗用,以保持室内环境的舒畅。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内嵌管道式空调系统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新式空调系统,它主要是将空调系统中的管道结构设计在楼板或者天花板的混凝土中来增加管道內流体与混凝土之间的换热面积,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当换热的温差过小时依旧可以获取较大的换热量。而在实际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温度微高的冷水来运用于夏天的降温,利用温度较低的热水来应用于冬天的供暖,二者则可以通过低品位能源来进行获取。其中,能够提供这种空调系统的低品位能源主要是地下水、夏季自然冷源以及地下热源等等。另外,这种新式空调系统还需要水泵等提供动力的机械来保证其内部液体的循环运输,不仅大大降低了对高品位能源的消耗,还具有非常大的经济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新华,周利君,朱求源.《建筑结构内嵌管道式空调系统的技术与应用》——[建筑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湖北省,武汉,100045.2009,25(10).

第8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概念

前言

框架结构在现代的技术中应用非常的普遍,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很多技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框架结构、平面框架结构分析系统、计算机网络框架结构等。总的来说,框架在施工技术方面应用的相对较多,下面着重探讨它在施工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

一、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概念

框架机构施工技术是一种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原料,制成承重梁柱,预制加气混凝土、浮石、蛭石等原料制成轻质隔墙的施工技术。这种施工技术主要适用于高层和大面积结构的楼层施工,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高层和大面积楼层施工所用的施工混凝土工程要求具有浇注量大、强度高、配筋量大等特点。其二是其技术是要先浇筑房梁、楼板,然后再做填充墙体的施工,这样就让填充墙的堆砌、拆卸变得简单了,并且这样对于用户来讲也是比较实用的,因为他们可以灵活的支配空间。

二、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过程及施工技术要求

1、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过程

框架结构施工按照施工程序必须满足各专项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要求,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严格实行过程质量控制,严把工序质量关,执行“三检制”隐蔽前的工序内容按照程序检查报验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及按照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施工并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关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包括以下工序:轴线放样定位――柱钢筋对焊绑扎及预埋件、管线埋设――柱模板安装――柱混凝土浇筑――梁板模板安装――梁板钢筋绑扎及预埋件、管线埋设――梁板混凝土――淋水养护拆模――填充墙砌筑。重要步骤如下:轴线定位,即确定整个轴网的控制线.用普通经纬仪定出这些控制轴线,其它轴线以这些主轴线为基准用钢尺量测轴线间距离得出;柱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根据柱边框线校正楼面上柱插筋位置后采取焊接、搭接或机械连接等方式将柱纵筋接长后再绑扎箍筋。对于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目前最常见的接长方式是电渣压力焊;混凝土浇注,可以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该方法浇灌速度较快,实现商品工业化程度,且能较好地保重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施工速度或施工周期对混凝土结构质量影响极大。混凝土构件只有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即测量放线。技术复核,钢筋绑扎,隐蔽验收,模板安装,模板加固及拚缝处理摸板检查,混凝土浇注,才可能达到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

2、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要求

在上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施工工艺过程中,关键性的重要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施工技术要求是:

(1)轴线定位放线和确定标高,就是用经纬仪确定建筑设计图中框架结构建筑的纵、横轴线网在地面上的控制线,然后,再用水准仪将根据建设地点周围原有建筑和道路的相对标高及与拟建建筑的关系,确定拟建建筑室内地平的相对标高(俗称建筑的正负零标高,用±0.000M表示),其施工技术要求是:轴线定位放线和确定标高时,务必认真、细致、准确读数并记录,施工员放线、定标高后,由质检员或技术负责人复测,再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复核,确保准确无误。

(2)框架柱模板安装。柱模板安装时的技术要求是:不仅要对每个框架柱模从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吊垂线,确保柱模本身垂直,还要在框架柱网纵、横两个方向拉通线,以确保柱网纵、横轴线及柱边线的准确无误。

(3)框架柱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技术要求是:施工员务必向掌控振动棒的操作工人严肃地交待清楚以下事项:柱高大于3m时,必须分两次浇筑和振捣;第一次浇筑时应使用串桶伸入柱模内,振捣至柱底开始出浆即止,不得过振和欠振,第二次浇筑完振捣时,振动棒必须伸入第一层约100mm,以利于层间咬接牢固,振捣时不得过振或欠振,严禁振动棒长时间在柱模内无人掌控,任其无休止的振动,因为那样做极易导致局部严重离析甚至胀爆柱模板等质量事故。

(4)框架梁和楼(屋)面板模板安装,其施工技术要求是: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所浇筑的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立柱应选用ф48×3.5钢管或梢径不小于100mm的笔直圆木(或50mm×100mm方木);支设立柱时,务必保持立柱垂直,立柱下端设垫板、上端有可升降的托架;立柱沿纵、横方向应设水平拉杆拉结,当房间平面尺寸大于6m×6m时,还应按规定设剪刀撑,以确保支撑系统整体稳定;支设框架梁和楼(屋)面板模板时,应按规范规定起拱,板缝拼接要严密、平顺,并用100mm宽胶带贴缝,确保不会漏浆。

(5)框架梁、楼(屋)面板钢筋绑扎及预埋件、管线埋设,其施工技术要求是: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制作和绑扎或机械连接(或焊接)钢筋,以及作预埋件和水暖、电气管线埋设,尤其是在楼(屋)面板上预埋管线时,应尽量避免两根以上管子重叠,当无法避免时,应沿管子上表面铺设宽度为300mm的钢板(丝)网带,以防板面出现裂缝。

(6)梁、板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技术要求是:当梁高大于500mm时,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泵送商品混凝土浇筑梁、板时,布料杆应均匀布料浇筑,严禁集中布料、用振捣棒赶料摊铺的错误做法。由于商品混凝土水灰比较大,浇筑后必须采取二次振捣、2~3次抹压;第一次是在浇筑完混凝土、用木杠大致摊平后,用振动棒和平板振捣器分别对梁和板进行振捣,切忌过振、欠振和漏振,振后用大拉板拍平;待表面收水后作第二次振捣,同样要避免过振、欠振和漏振,振后用大拉板拍平、用铁抹子作第一次抹压;约30分钟后第二次用铁抹子抹压,抹压比第一次力度稍大些;初凝后、终凝前(用手指摁时有指印但不会下陷)作第三次抹压,抹压力度比第二次再大些,此时若个别部位有细小裂缝,抹压后即会闭合。第三次抹压后务必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梁、板表面,以防出现干缩裂缝。

(7)浇水养护和拆模。框架柱在浇捣后至少十小时后方可拆侧模,随拆随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作保湿养护;而框架梁和现浇板则必须根据气温条件按规范规定的强度要求拆除底模,严禁为加快模板周转而提早拆模。

结语

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是最主流的施工方式,它的抗震强优点是相当明显的,并且以它为技术中心建成的建筑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建筑的要求。虽然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施工方加强平时的管理,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用科学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让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兵.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的施工探析[J].福建建材,2010,(03).

第9篇: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结构主义理论;高职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瑞士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皮亚杰,他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说明”.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理解成为事物之间的一个动态的相互转换关系:图式、顺应、同化、平衡,这些都体现出认知结构理论的发展本质.在图形、顺应、同化、平衡中,图形指的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结构.顺应指的是当事物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化则指的是当事物外部环境中存在或隐含的有关信息吸收过来并且结合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结构中即图式中来,然而当我们无法用原来的图式对新境提供的信息进行同化的时候,所产生的自身图式发生重新组合和重新改造的一个过程.最后,平衡指的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两种活动与活动的平衡.如此一来,“图形”在经过“顺应”和“同化”“平衡”,重组后构成新的“图式”,并不断变化和发展.其中,“同化”为“图式”中的量的变化,而“顺应”则是“图式”的一个质的改变.

高职的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可以看成是高职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结构的一个建构的过程,其存在于学生们脑海中的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动与建构之中.因而笔者认为,在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在进行备课和对教案的设计上要注意,教案的设计围绕激发和形成高职学生的很好的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努力创造一些条件,注意及时打破所谓的“平衡”,让高职学生在数学课程的从平衡到不平衡,又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事物的循环中不断感受到由简易到复杂的数学课程的建构过程.那么,我们在高职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应该如何很好地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来促进高职的教学,从而提高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呢?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数学观念

结构主义理论又称为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源于结构主义.如果要追溯其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著名教育家皮尔杰的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知识不是独立于观察者客观世界的代表,反而知识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以及认知经验构造我们的知识,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知识增长的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提到,对于数学的学习并非是一个由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它是一个师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换句话说: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从一个人迁移至另一个人,因此,一个人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须基于这个人的个人经验的操作和交流,其通过不断对数学知识的反省来形成主动建构,这才是将建构主义理论正确地用于学生的学习中来.

所谓数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数学的一些基本的认知和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这两个字的理解以及对其概念的概括.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知识并不是由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课程的学习靠的是认知主体对于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形成的.此外,数学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由于外界的强加而得出的概念,它是要求以数学的知识为载体,数学学习的经验为中介,通过对数学的主体建构之后才能够得以形成.数学知识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念,它是由个体的认知结构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以及对数学的不断建构的过程,此过程就是数学观念的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在我们高职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时,我们要侧重这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以及掌握不断建构的方法,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点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去回归,再去解释自己学到的理论或者知识点.这是一个重要的建构过程,便于我们理解这些知识点,将它们完整地有效地转换成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我们不是对于所学的高职数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学习、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用新的观念去改变一些原有的理解或者想法.

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实施数学教学

教育在不断的探索和更新中进步,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建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进高职数学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当我们面对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原理,我们的高职教师开始进行不断的探索,很渴望能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用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来,高职数学概念的建构性让我们懂得:由于每个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等方面的不一样,他们所体会到和所获得的数学经验、数学知识和对于这些数学知识的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每位高职学子的数学观念的形成上有了一定的差异.从此看出,我们高职教师的最首要的任务,是去理解和发现高职学生的数学概念,理解了学生形成的数学概念之后,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高职数学教学.

在我们进行高职教学的时候,应该以高职职业教育的独有特点为基础,并且与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制定符合教学实际的职高数学教学目标.我们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由老师来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把主要的时间交给写生,让同学们很积极地融入到数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中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直到将重点难点问题彻底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完全的、充分的发挥.同时,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时,我们应当把握住以下几点基本的教学原则:

1.学生主体参与原则.学生的主体参与原则指的是:作为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参与,数学教师尽力营造教学氛围,吸引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氛围当中,最大可能的去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学生主体参与的这一原则不仅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中建构主义教学的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它同时也强调了在建构的过程之中,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境性以及非结构性,并且注重了新知识与老知识间所存在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2.应用性原则.高职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用数学知识和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某职工60岁退休,75岁病逝,退休时养老金账户共有23万元,请计算该职工养老金账户收支情况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资金缺口是多少?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再考虑储蓄的利息r=3%的因素,经过计算得出F缺=F折-Q=14152元(过程略).

3.循序渐进原则.因高职数学教学的任务比较繁重,使得教学进度被迫加快,忽略了高职学生的思维节拍,从而使得高职数学课堂的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数学教学,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不成功的.在高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数学知识的系统化,也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很好的认知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求我们“把知识和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把各章节用图形标示出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如下图所示:第二点则是思想方法的系统化,也就是说,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角度来将知识“串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搭建起数学思维方法的一个“信息框架”.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高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把握好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设计好的认知的“桥梁”,创设出数学问题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设计数学问题应当依据学生原来具备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由易变难、由浅入深,进行层层推进展开,使得高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作出顺应、调节或者改变原有的图式来对新知识进行同化,获得更高层次的平衡.最终,高职数学教学将会取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孙霞,章茜.建构主义学习观下高职数学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