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

第1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一、在劳动实践中体验

为了利于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针对城区学校校园占地十分紧张的实际,用小花盆种植蔬菜,每四五个人一个花盆,从种植品种安排从花草蔬菜的种植到管理,从收获作物到分享劳动成果,每一过程都渗透同学们的勤劳和辛苦,每一阶段都经历同学们的困惑和挫折,每一环节都记录同学们的成长和成熟。充满生机的片片绿色,长势喜人的累累果实,使小花盆蔬菜成为同学们喜欢光顾的地方,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劳动实践中,同学们在收获了书本上难得的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勤劳的品质、合作的精神和闪光的智慧。

二、在生活角色中体验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吃一吃”。亲身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体验过程、享受过程才能让学生收获比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东西。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体验中锤炼品质、体验中培养习惯、体验中放飞希望。如低年级的《小鬼当家》,学生先当小记者,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主要工作和做的事情,将最辛苦的一个场景通过写一写、拍一拍、画一画、读一读等方式记录下来,再由“今天我当家”这一过程来体验。在获得丰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歌曲演唱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日常生活中通过“节水小卫士”、“卫生保洁员\小小低碳倡导者”等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实践“小小的我,让生活更美”,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通过亲身实践,做文明使者,为集体争光,给生活添彩。“军营中快乐磨练”、“我展示我精彩”、“我竞选我自信”、“蕴萃文学风”、“我来秀球技”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奉献,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长。再如以“锻造有强度的人生”为主题的校外教育活动,更是让学生获益匪浅。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自理、自律、自强、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促使他们成为身体强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阳光少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的阳光少年实践活动。“勇攀珠峰”、“穿越趣桥”培养学生自我挑战力;“龙舟竞渡”、“两人三足”培养学生团队行动力;“游历智慧大道”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队列训练磨砺学生意志与体能,观看军事电影更让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人生。

三、在开放活动中体验

丰富多彩的开放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挫折,感受成功。我们开展的“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的系列主题活动,包括“爱心接力棒”、“感恩在行动”、“编织绿色的外衣”、“追思中珍惜丰福”……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和行动中感受困难与挫折,深化对人生磨难的认识,学生终身难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而有些活动环节无法在课堂或校园实施,必须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必须打破课时限制,有足够的空间作保障。对此,我们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课时分散与集中灵活机动的原则;三是坚持合作探究与自我体验并举的原则,确保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如高年级的《有趣的生长统计》、《学种向日葵》,前者要求每3天测量1次蒜苗的高度,对15天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者则要求观察向日葵播种、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还要适时拍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向日葵在生长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整个过程大约要100天的时间。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融为一体,活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使综合实践教育与生活常态相互渗透,互相呈现,学生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能力还有更多的乐趣和自信。源于学生,源于课堂,源于校本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2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一、关注生活的需要,在享受成长中培养体验意识

让儿童浸润在丰富、光明、温暖、博大的氛围里,心与心亲密接触,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幸福。

1、赏识教育给孩子心灵滋养

人生中最本质的需要是得到尊重、欣赏和理解和爱。为广泛培养学生的认知行为,有效发挥德育的作用,教师首先从爱入手,尊重孩子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意志;赞赏他们的大胆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多次组织了“有烦恼对我说”、“我来帮你出主意”、“寻找快乐大本营”等情感教育活动,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平等、温馨的活动氛围,营养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2、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感谢

家庭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摇篮,我们以换位体验培养爱心为主题的报恩活动,让学生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当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然后召开班会,交流当爸爸妈妈的感受。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孩子们受益匪浅,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体验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浸染中发展认知情感

学生个体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是德育直接的、本真的、无痕的情境,学生不会觉察自己是在受教育,在习以为常的情境中享受真善美的浸染,发展和形成认知认知情感。

1、在生活参与中强化

以活动为依托,以实践为载体,促进生命教育在少年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普及,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唤醒自己体验意识,激发自身的体验情感,增强各方面的责任心。

(1)引导校园生活体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寻找为教师、同学服务的岗位,体验老师、国旗下小主持人、小记者、校工等角色,体会组织活动、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的辛苦,获得为人师的真实感受,明白尊师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2)引导社会生活体验。每个人都要接触社会,进入社会生活。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当工人、农民、环保宣传员、社会保险宣传员敬老院工作人员等作为体验的角色,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小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3)引导大自然体验。结合自然知识、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秘、远足、旅游等,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去听喧闹的汽车嗽叭声、机器的隆隆声,看烟囱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从而使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亲近生命,体验生活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

三、感受生活的精彩,在德性塑造中形成责任行为

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氛围,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给学生以灵性的感召,塑造着学生的自主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认知行动,形成责任行为。

1、集体体验。每学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完整独立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在“红领巾的快乐”入队仪式的真实的情境中,队员感受到少先队组织的温馨美好;在“教师的一天”教师节主题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并感受着教师的辛苦与崇高:在 “阳光体育节”同学们团结互助、共同参与,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集体的力量;“文化艺术节”活动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体验和艺术交流,既展示校园风采,又营造了浓厚人文色彩。生命体验活动成为学生向往积极向上的生活一种方式。

2、自我体验。落实“人人上岗,人人有责”的岗位制度,学校根据礼仪、环保、节能、爱心等内容分设红领巾监督岗、安全巡查岗、环保卫士岗、为您服务岗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竞争,自主选岗,每个学生一个“官”,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上岗同学在岗位实践中扬其长,服务于集体,在岗位角色中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生命快乐意识。

3、换位体验。为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精心策划组织学生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各部门开展的换位体验教育活动。如“我是班主任”“今天我当家”“一日小交警”“我到农户家”“我是校长小助理”等活动,涵盖了家庭、教育教学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各个层面,引导学生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他人的心情和责任,工作中的辛劳、收获和情绪,形成尊重他人、珍惜诙成果的行为习惯,增强自律性。

第3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正因为如此,我园特别重视幼儿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我园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在环境创设上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寸草木都言情,如宣传橱窗、幼儿画廊等每个细节无声地传达着文明礼仪知识。活动室主题墙上“弟弟摔倒我扶起”、“小鸡和小鸭”等装饰画激励孩子们互帮互助;语言角上“请讲普通话”、“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提示孩子们使用文明语言;走廊顶棚上翩翩起舞的小蜜蜂暗示小朋友要做一个爱劳动、讲团结的好孩子;盥洗室墙壁上也有“节约每一滴水”、“不推也不挤”等提示语,让孩子们受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启发。我们注重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明礼仪教育。

开展各类活动,增加文明礼貌的内涵。我园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学习、游戏、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一一通过《小红花找朋友》等故事的欣赏,让孩子感受团结友爱带来的快乐;通过儿歌《轻轻》教育幼儿学会小声说话,不影响别人;通过学唱《对不起,没关系》等歌曲,帮助幼儿巩固文明礼貌用语;通过《小熊请客》等社会活动,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情景表演中,学习接待客人的常识和礼节等。我们精心设计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如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天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和小班长,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捕捉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幼儿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从而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是非观,使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家园合作,拓宽文明礼貌的外延。我园还非常重视家园教育的配合,多种途径开展家园交流活动――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表、家园热线电话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每学期开办家长学校,以点带面,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和巩固:每月以不同的形式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各项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通过参与各类活动,促进亲子间的交流,使家长时时更新教育理念,步步配合幼儿园教育,有效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重视激励评价,巩固文明礼貌的成果。从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责任心、交往能力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标准,每周评选一次小亮星,激发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开展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幼儿画展等活动营造文明园风,巩固文明成果,使幼儿养成了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

第4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关 键 词】 体验;探究;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

科技教育要站在“普及”的地平线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科学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在动手中创造和收获,在观察中发现和感悟,在体验中探索和开拓,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扎实科学的方法,延伸科学的兴趣。因此,“创想种植园”的诞生将为每个孩子怀揣的一粒“科学种子”,开垦出一片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 “土壤”,梦想着有一天它能如种植园里的植物一样生根发芽,继而生机蓬勃。

一、大自然是一切的老师:建和谐、生态、自然的教育教学阵地

古人云:师法自然。大自然是一切的老师,她呈现给我们的课题一节比一节美妙,一堂比一堂迷人。创想种植园将“浓缩一个大自然”,让学生在我们别具匠心构建的种植园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因此,对于种植园的规划我们做出以下思考:

(一)场地的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空间和格局,合理搭配,因势利导,结合地形地势,注意地理位置的高低搭配,干湿分区,光照差异等,分层次创造自然的生态的环境,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石都成为大自然的代言。并做出以下初步规划的种植格局:

1. 平面种植: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土壤的容量,平整土地,规范化划分区域,并设置特色鲜明的篱笆分界和利于培植参观的通道,种植利于下种,培苗,扦插等简单种植的季节性、趣味性和创意性作物。

2. 立体种植:利用围墙,搭建立体的种植面,丰富种植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空间落差形成美感,合理搭配种植园的整体格局。

3. 复式栽培种植:种植园中地形复杂,土壤中难于祛除石质杂物的地方设置盆栽、槽栽,袋栽,管道水培,无土栽培等植物,充分利用空间,并开辟更多的种植途径。

(二)作物的规划

根据土质状况,地理格局,季节时令,结合植物的特性,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过程的原则。

1. 季节性常见植物:结合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习性选择好种易活的作物,体现尊重自然,了解常识的基本出发点。

2. 新奇特植物:探索不常见作物,以研究运用嫁接、变异、授粉、水培、营养漂浮等较复杂的种植技术研究。

3. 作用性植物:根据观赏,食用药用,研究等功用分类种植。

种植园的规划和设想将在丰富有趣的实践中去落实,并不断改进提升。这样的规划要有设计感和计划性的构建和经营;要为推进和深化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凸显校园“人化自然,和润于心”的内涵文化;要为了让每一个人在师生共同走过的这一段历程中成长和发展。

二、探究是科学的生命:在亲手、亲近、亲历中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孩子来说,一个充满自然生物的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环境,一个充满体验和探究的环境,就是科学学习的基本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我们的探究将是更有趣味和自由的。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种植园将成为孩子实现科学梦想的训练场,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带着探究的目的,以探究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其中练就一身的本领。种植园是科技教育的阵地,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资源,而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活动都应考虑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与自然生命以我们的方式来一次奇特的对话。鉴于此,整个种植的课程我们细致规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活动内容:

(一)现场勘查、土地丈量、完善设计:

课程内容:1. 现场勘查种植环境,记录光照情况,进行土质分析;2. 丈量土地,测算土地面积周长,创作种植园的平面设计图。

(二)土壤监测、取样分析、规划种植

课程内容:1. 取土壤样品,制作土壤标本,用学过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土壤成分,科学测试土壤的酸碱程度,描述土壤的综合情况;2. 划分年级的种植区域;3.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调查研究作物与土壤、季节的关系,根据实际得到的结果,分析和提出种植意见,并提交土壤与种植园规划的整改意见。

(三)设计挂牌,初具规模

课程内容:1. 设计年级种植园挂牌,阅读科学丛书《我的种植园》;2. 各年级根据实际划分的要求,了解对应作物种子来源,种植和培育管理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四)活动回顾

课程内容:1. 分享前期准备中的收获和感悟;2. 呈现初期活动成果,梳理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阶段:耕地和种植

活动内容

(一)整理土地

课程内容:1. 了解种植的完整环节;了解下种环节我们要做的准备(播种的行宽、间距、之前的施肥和土壤条件);2. 认识耕地相关工具和使用方法;3. 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做的事:捡石头、松土翻地。

(二)下种:

课程内容:1. 收集作物种子或幼苗;2. 准备工具(播种阶段),了解播种的技术要求和工具使用方法;3. 播种。

(三)管理:

课程内容:1. 成立“爱苗护绿”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规则和要求。2. 植物生长情况对比记录(测量作物的高度,叶片数量、颜色、基本形态的变化等);3. 开展作物的研究性学习:①了解本植物各生长阶段的特征;②了解作物生长条件的创造和控制方法(光照、温度、水分、肥料等);③了解本植物病虫害表现情况及应对措施;④了解施肥、除草对作物的影响,学习制作人工肥料的方法;⑤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方法,学习扦插、嫁接和人工授粉等技术;⑥辨别种植园的所有作物。3. 撰写种养日记,记录体验与收获。

(四)交流分享种植经验和研究成果:

课程内容:1. 展示各年级优良的植物品种;2. 师生交流种植的经验和方法(汇总和展示观察记录和文字图影资料)。

第三阶段:收获

活动内容:

(一)香甜的果实:

1. 认识植物开花结果的重要历程;2. 学会采摘或收获成果,认识和了解植物果实的价值;3. 品尝劳动成果,开展内容丰富的劳技活动。(摘果比赛、果蔬DIY等)

(二)智慧的传递:

课程内容:1. 将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2. 以《植物的一生》为主题,开展经验和过程交流活动;3. 规划下一期的种植课程。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是一个学科的突破。教材、教室、学校都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种植园的成立将带着学生去向一个更为开放和神秘的未知世界。在“创想种植园”的系列活动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等活动,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成长历程,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增强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种植是需要付出和等待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能锻炼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我们展望:当收获的季节来临,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朵美丽的花,一株挺拔的苗,一颗香甜的果,更收获了一种珍惜劳动,呵护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一种体验到收获和分享到劳动成果的成功感。当然这种收获里包含着沉甸甸的经验和发展成长的机会,并延续到下一个课程里,反过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同时,希望通过我们巧妙的用心,让孩子们真正获得一缕关注生命的温柔目光,一颗关爱自然的敏锐之心,一双呵护自然的灵巧小手,更希望每一种获得都将为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添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因此在建构“种植课程”中,要尽量丰富科学的研究性学习,通过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培养团结合作,分享交流,观察思考的品质,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种植技能。如在种养阶段,植物的生长还是未知世界,必定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会一波三折,我们把每一个生成都当做历练学生最好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们去组织解决这些突发的情况,哪怕是失败了,也是最宝贵的获得。我们就是要通过观察、调查、收集等科学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和体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三、合作是现代公民的素养:在参与、合作、创造中发掘师生的潜力

(一)学科“合作”:教育要带着开放而包容的态度,构建大的课程观。这样才能让老师们从自己的学科领域里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避免简单粗糙的学科分类,割裂了认知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种植园的活动中,我们让数学老师教我们测量土地,计算土壤的容量,让美术老师帮助我们设计最美的蓝图,最个性的标志,请语文老师来指导我们的观察日记,分享我们的阅读。就如虎添了翼,我们想和每个学科产生共鸣,发生超越。孩子们有获得,才能在我们的共同的编织里丰富和坚实起来。各学科就应该这样亲密地互相需要,互相充实,互相成长,继而形成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

(二)生生合作:“创想种植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基地,种植园的多数活动都需要孩子们亲力亲为的行动来实现,若能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定会优化教育教学的管理,带给师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每一个阶段,我们的孩子要在小组里完成规划设计,制作方案,记载观察发现;在专门成立科学研究室,让孩子们的研究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并成立护苗爱绿小组,让孩子们在集体里主动承担适合自己的角色任务,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三)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随着种植园各项工作的推进,孩子们会有很多比成人更细腻和有趣的发现,这些必将丰富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如获至宝地收集这些资源。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更应落实到教学中,让孩子在我们的扶持下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希望在每个完整的探究和体验阶段都能收获师生智慧的结晶,劳动的成果,在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中体现出:

教师方面:形成课程教案集,阶段计划和总结,活动反思,技术指导知识链接,图表的设计和改进,生成资料收集等,并善于及时捕捉有价值和意义的细节和场景,留存图片或视频。

学生方面:调查表,种植日记,观察日记,植物生长记录,活动感悟,制作标本,收集资料等。

同时,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一种要求下师生都能做到:

1. 灵活运用图、文、影像、ppt等多媒体形式制作的阶段计划、总结和成果汇报;

2. 阶段内各项活动指导方案及活动总结反思;

3. 根据实际巧妙设计各活动中利于过程记录的图表,并详细登载和留取数据,图片和影像;

4. 形成成熟的校本课程。

“创想种植园”是师生科学实践探究的一块得天独厚的基地,是萌生科学灵感的温室,今天我们才刚踏上通往它的那条小径,无论我们在其间能收获什么,我们都愿意坚持而坚实地走在上面。

【参考文献】

第5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一、抓好“两基”,搭建育人隐形的新平台

抓好“两个基地”建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学校l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十年磨一剑,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探索,注重基地建设与育人相结合,付出得到了回报。

1. 以基地为线,铺设育人之道。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育人,勤工俭学工作也要以育人为宗旨,为育人服务,着眼于育人。我们在勤工俭学内容的选定与决策之时,坚持了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保持一致的原则,每天下午放学后,让住宿学生到菜园里看看,浇浇水、拔拔草、施点肥,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了合作的力量,促成了习惯的养成,体验了收获的喜悦,懂得了成果的珍爱,学生回家后也都能为家长做及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此举受到家长好评。

2. 以树木为媒,搭建“树人”平台。教育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科技;既要为中小学生打下继续学习的坚实基础,也要为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同时也要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担负教育的责任。我们认识到要履行这一职责,勤工俭学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同劳动技术课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同生物、自然课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得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将知识学活会用;将勤工俭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将是最好的效益。

我校的种植基地专门开设了为各学科教学服务的基地。给每位3至6年级的学生安排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柑桔树的保管任务,当然学生是不会保管的,这样需要家长来指导,有些家长不懂则不得不去主动学果树的栽培技术,然后和学生一起来为果树剪枝、上肥、治病、防虫,同时学校也定期请植保专家来校授课,以“树”为媒,为学生、学生家长搭建了培训果树栽培技术的平台,我们这一举措让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活动,让家长学到了种植技术,深深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学生余欣的柑橘、桃树嫁接技术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肯定,好多知道他的人还请他去帮忙指导嫁接;学生杨芳的家长,在学校参与这项活动后,专门开辟荒地,种上了上千株桃树,这真正体现了学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服务农业的职能要求。

3. 育人环境建设与学校生态文化协调统一,确保了精神收益的最大化。我校大力发展种植业不仅收到经济效益,还发展了学校的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三月桃花红,四月桔花香,五月吃蜜桃,六月瓜遍地,九月采辣椒,十月桔子黄……这是我校四季的写照,可谓四季常青,四季皆丰收,陶冶了师生情操。

二、享受成果,获取思想内化的愉悦

学生参与劳动,参与收获与享受,这是学生劳动品质思想情感内化的重要途径。

1. 吃自己种的菜,好香。学校有3亩菜地,我校3至6年级在校住宿,空余时间多,因此学校把菜地分配给3至6年级,按学校的规划种植了蔬菜、油料作物等,这样为学生食堂的菜蔬、油料供应提供一定的补给,降低成本,减少学生的生活支出,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到自己菜园里去采菜交到食堂,都想让别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第6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2.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

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项目项目考核得分百分比折算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项目考核得分为百分制,折算得分之和就是最后得分。

学习或训练态度15%

军事知识考核25%

军事技能考核25%

军训日记或小结15%

最后得分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附主题活动评价表

项目分值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累计各项得分除以2就是最后的得分

实践活动态度30

活动选择与活动设计40

活动体验和心志发展40

活动成果和社会效益30

活动创新性和实践性40

最后得分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表

活动名称活动用时活动态度活动收获活动得分备注

综合得分累计得分÷活动项目数

()

6•4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第7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春的耕耘是富有挑战性的,是艰辛的;秋的收获是丰硕的,是有意义的,它总让人倍感欣慰。本学年我担任五年级(2)班的班主任及该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在学校党支部、行政的领导下,我始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彻于所有教学工作的始终,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本学年里,我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爱入手启发教育学生,用爱的感情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励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茁壮成长。我还保持了与家长们的密切联系,不断以电话、校信通和家访等形式同家长联系,形成"双管齐下"教育网络,让家庭和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此外,在“劳动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 等,我们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们懂得了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最光荣,懒惰可耻,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爱,体会到家长的辛勤和伟大。

本学年,学校狠抓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评选校内名师,使全校上下积极向上的探究气氛浓厚。在这良好的大环境中,我虚心地向前辈们学习,认真分析教材,积极听课,做到教学“三多三少”。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累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我注意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注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两者间的关系。在向老教师们的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让自己的课有生命力,有吸引力,我们一定要每天以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总结只关乎过去,未来的路要更踏实的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将收获的喜悦留在昨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大胆创新、研究和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本职工作。我对自己能够走好今后的道路充满了信心!我对学校争创周边地区名校充满希望! 到 述职报告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8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四年的大学美好生活就快拉下尾幕,这期间我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学习上,我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所必需的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玩美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第9篇:劳动实践收获及感受范文

[关键词]预习案;自学质疑;合作解疑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130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忽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早已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或者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了记笔记、做练习的“知识容器”,唯独不善于提问,一节课中教师滔滔不绝、无的放矢,学生昏昏欲睡。为改变这种现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一直提倡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做到“讲”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疑”,下面以《观刈麦》为例谈谈做法。

一、教材简析

《观刈麦》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首叙事诗,选取典型人物来表现主题、由“观”到“感”的清晰结构、卒章显志的写法,都是本诗的鲜明特质。立足本诗的学习,引领学生理解这些写作方面的知识,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同时理解作者不仅同情劳动人民,而且富有“兼济天下”的博怀。

二、教法实施

(一)自学质疑,把脉学情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预习案,引导学生写出自学能够学会的内容,以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班里共39名学生,提问64人次。

1.本诗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33人问)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15人问)

3.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5人问)

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人问)

5.本诗分为哪几个部分?(3人问)

6.“悲”的原因是什么?(2人问)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意思是什么?(2人问)

笔者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梳理归纳,以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学的起点,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和思路。

(二)合作解疑,有的放矢

1.读通诗歌

安排3个学生到本组展区展示字音、字形,其他学生补充、纠错或质疑。在这一环节中,发现“左臂悬敝筐”的“敝”字书写出错率较高,容易把中间“一竖”误写成“两竖”。读音上出错率高的是“闻者为悲伤”的“为”,经过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可知“为悲伤”:为,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如为人民服务。“为”在读二声时,共8个义项,其中第5个义项为“介词,被”,如“为人所嗤笑”,“为……所……”结构。经过查阅、比较,可知“为悲伤”中的“为”应读wèi。

2.理解诗歌

因为注解详细,学生理解诗歌意思几乎没有什么困难,教学主要引导学生理清本诗的结构层次,于是笔者从帮助学生解决第5个问题入手,这样一番引导:作者“观”到了什么?学生浏览全诗后,很快找到作者“观”到了“景”和“人”。那么结尾“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还是写作者所看到的吗?学生回答:“这几句是抒发作者的感受。”这样一番启发后,学生明白了本诗的结构:由“观”到“感”,“观”是“感”的基础,“感”是对“观”的深化。

笔者进一步引导: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自然背景下观刈麦?(板书“景:南风、小麦”)作者看到了谁在刈麦?(丁壮)是他一个人在忙碌吗?(还有“妇姑、童稚”)让学生明白第一个劳动场景是全家出动收割麦子。这里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反复读,让学生谈读中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抓住“蒸”“灼”“尽”“惜”等字,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师还出示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两者异曲同工,都表现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由此师生共同解决了学生自学时提出的第4个疑难。

比这更可怜的是“贫妇拾麦”的场景,人们为她感到悲伤,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至此,帮助学生解决了第6个问题,两者相比,后者倾注了作者更多的心血。作者有感而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找3个学生分别解释这六句诗的意思,师生互助解决了自学中学生提出的第7个疑难。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六句诗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集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的说作者为自己不劳动却年底有余粮而愧疚,有的说委婉地批评了当时繁重的赋税制度。经过师生的深度交流,学生理解了本诗的主旨,解决了他们提出的第1个问题。

3.读懂作者

由“吏禄”一词,引出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这是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任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所写的一首诗。当时作者主管当地治安和催租,有更多机会体察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身为九品官吏,他把自己和农民对比,深感愧疚,他关心民生疾苦,曾在《新制布裘》中大声疾呼“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曾在《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吟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这充分表现了白居易当时作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博怀,他以诗歌为手段,把政治弊病、人民疾苦反映给统治者,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由此帮助学生解答了第2个和第3个问题。

4.盘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