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未来社区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社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来社区教育

第1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1.预测模型简介。为了分析学龄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笔者选用最新的国际人口软件(PADIS-INT)进行预测。PADIS-INT是在联合国人口司的支持下,基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 ) ,运用近30年中国人口发展实践经验的研发成果,按照调整后的生育政策建立队列要素预测模型,设定低中高三种控制方案,对河北省未来40年的出生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

根据人口学中分要素的预测方法和人口自身的变动要素,队列要素预测法不仅可以预测人口的规模,而且能预测人口结构,可堪称人口预测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人口变动的大量事实和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可以说明,当某个地区的人口规模较大时,其不同性别与年龄组人口会随时间变化具有较稳定的特性。根据队列要素法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利用稳定这一特性,设定预测区域的每一年龄组未来期间人口的变化率,据此算出未来期间其死亡和净迁移数,并与期初人口相加减,从而得到要预测期末的高一年龄组的人口数。

按5岁年龄的组距进行分组,以5年的时间间隔预测举例,建立下面的模型:

设Mk.,和Fk.,为t年x}x+4岁年龄组男女性的人口,其中、=O,S,l0,w,95,M,},,,和F' ox>.,分别表示100岁以上的男女高龄人口。

厂,k.,表示t年、-5 }x-1岁年龄组的男性人口到t+5年、}x+4岁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认,,为t年x-S}x-1岁年龄组的女性人口到t+5年x}x+4岁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其中川),,和p k.,分别表示在t}t+5年龄出生的婴儿到t+5年成为0-4岁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衅ox>.,和已cx>.,分别表示在t年95岁以上人口到t+5年成为100岁以上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

B,为t}t+5年间出生的婴儿数,B}.,和B}.、分别为t}t+5年间出生的男婴儿和女婴儿数;B}.k为t}t+5年间x}x+4岁年龄组女性人口的生育率;r为出生性别比。

m"k.,和m狱,为t年、-S}x-1岁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到t+5年x}x+4岁年龄组的人口在预测期间的净迁移率。

有了以上的定义,t+5年的年龄人口便可根据t年的人口用下列方程组进行计算:

  

通过以上方程组,便可得到t+5年的总人口、年龄别的人口、男女性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人口等。根据想要预测的年份,重复以上的步骤,便可得到人口的相关数据。

模型的假设:第一,社会环境稳定,人口无重大变动;第二,忽略迁移对人口总数的影响;第三,未来人口的死亡模式保持不变。

2.数据选取及预测参数设定。以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数据,参数设置中起始人口、死亡水平、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皆来自于“六普”数据。假设生育模式与2010年人口普查一致并保持不变,只是生育水平高低的变化。由于存在漏报人口现象,所以根据调整预测基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6,对未来设计了低中高三种方案。低方案:基年总和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接近的1.6生育水平保持不变;中方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符合生育政策的家庭数量增加,总和生育率由2010年的1.6缓慢上升至2020年的1.75,再缓慢上升至2030年的1.9,之后保持不变。高方案:假定河北省总和生育率从调整后的1.6变动到2020年的1.8到2030年的2.0 , 2040年回升到更替水平2.1,即最理想的更替水平。若长期保持这样的水平,父母和子女一代的数量正好相等,人口规模将处于不增不减、人口年龄结构长期保持不变的相对静止状态。与此同时假设死亡模式与联合国一般模式一致,平均预期寿命按照联合国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模型中速度每5年的增量增加。由于河北省人口净迁移量较小,人口总量产生的趋势性的影响也较小,所以笔者将人口迁移因素在预测中的影响忽略不计。

(二)未来总人口规模先增后减

从人口总量变动来看,三种方案初期人口上升速度同步,都以较快的速度先上升,在到达峰值后开始了不同的变动轨迹。低方案以较快的速度上升,较快的速度下降;高方案上升的速度也很快,但到达峰值后总人口数开始缓慢下降;中方案人口的变速介于两方案之间。

由图4可知,低方案的人口总量上升较快,2026年达到峰值7 702.95万人,而后加速下降至2050年的7 184.74万人。中方案的人口总量同样以上升态势开始,在2032年达到峰值7 823.73万人后开始逐步下降,直至2050年的7 639.01万人。高方案的人口增速快于中低方案,2042年将到达峰值7 918.90万人,出现峰值的年份略迟于中、低方案,而后平稳下降,2050年为7 859.84万人。低方案与高方案预测差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到2050年人口总量最大差距为669.78万人。

(三)出生人口呈现降升降的波动趋势

预测数据显示,初期出生人口保持高峰状态,之后开始逐步回落,到2020年末降至谷底后又逐步回升并出现新的生育高峰。但此次的峰值要低于初期峰值,随后回落,2050年出生人口处于下降时期。

从图5中可以看出,2016年放开二孩政策出生人口并未出现持续增加的状态,而是出现了波动趋势。对生育政策产生影响的更可靠的数据应该是生育计划,在《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中,张丽萍、王广州撰写的关于中国城乡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从育龄人群生育计划来看,40岁及以上育龄人群再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一育龄人群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接近88%,剩余的12%育龄人群生育的可能性不大。在打算生育二孩的人群中,5年内计划二孩生育的不超过70%,这样看来想生孩子的比例不是很大。因此,未来出生人口将不会出现持续增加的状态。

(四)学龄前人口出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变动趋势

从学龄前人口预测得出的数据看,三种方案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低方案时,在2015年达到峰值594.97万人,而后大幅下降至2032年376.78万人,年均减少12.12万人,之后缓慢上升至2042年404.47万人,又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中方案时,由2017年的613.63万人下降至2031年的443.16万人,减少了170.47万人,而后上升至2043年的497.01万人,之后出现小幅的回落;高方案时,在2017年达到峰值621.87万人后大幅下降至2030年的464.97万人,而后回升至2044年的556.44万人,再后出现小幅下降趋势。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三种方案出现的第一次峰值均高于第二次峰值,即便人口出现二次回升也不会多于2015年后出现的高峰,这主要是生育人群基数小所致。放开二孩,学龄前人口将不会持续增加,这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使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人口持续减少,而这部分人到2015左右刚好是生育年龄,由于生育人群基数相对较小,导致出生人口少,因而学龄前人口数量出现了减少现象(见图6)0

(五)小学适龄人口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动走势

从图7预测结果看,河北省2010-2050年小学适龄人口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这可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上升期,小学适龄人口规模低中高方案从2010年445.53万人分别上升至2021年的592.99万人、2023年的611.68万人、2023年的619.89万人。下降期,三方案又纷纷降落低谷为2038年的375.84万人、2037年的442.04万人、2036年的463.79万人。上升期,三种方案从低谷又开始缓慢上升至2048的403.60万人、2049年的495.95万人和2050年的555.27万人。三种方案第一次上升期的峰值均高于第二次上升期的峰值,未来不论小学适龄人口如何波动,都不会超过出现的第一次峰值。因此,可以推断未来40年内我省小学校舍供给充足。结合学龄前人口预测结果分析得出,2014-2018年的学龄前人口呈现小幅的上升趋势,6年后他们进人小学阶段同样是呈现上升趋势。

(六)初中适龄人口呈升一降一升的波动走势

河北省初中适龄人口初期在波动中上升,低方案在2027年达到峰值人口297.11万人,中方案在2027年到达峰值为308.24万人,高方案在2028年达到峰值为312.78万人,而后低中高三方案分别下降至2042年的186.62万人、2041年的219.22万人、2041年的229.79万人。2050年处于上升趋势,低中高三个方案分别为200.53万人、242.48万人和265.76万人(见图8)0

(七)教职工需求量预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且促进教育的公平,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统一编制标准,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神,在遵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6号)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和有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数的一定比例,对中小学教育未来教师需求进行预测。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的普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和初中教育的人学率均达到了100%。以表6为参考标准,结合学龄人口的预测结果,得出2016-2050年河北省中小学教职工的需求量变动。

如图9所示,未来小学教职工数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低方案在2021年教职工数出现第一个高峰为31.21万人,而后下降至谷底,在2048年出现第二个小高峰为21.24万人;中方案在2023年出现高峰为32.19万人,2050年出现第二个高峰为26.10万人;高方案在2023年出现第一高峰为32.63万人,而后下降至2037年的23.27万人,再上升至2050年的29.22万人。未来小学职工需求量波动明显,政府相关部门应作出合理调整,以适应教职工需求的变化。

由图10趋势图可以看出,河北省初中教职工数量低方案在2027年达到最高峰为22.01万人,中方案在2027年出现高峰为22.83万人,高方案在2028年达到高峰23.17万人,到2050年的低方案降至14.85万人、中方案的17.96万人和高方案的19.69万人。初中教职工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提前制定应对初中教职工需求量变化的措施。

(八)学校校舍需求量预测

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小学与初中各班级可分别容纳45人、50人,各校可容纳的班级数量存在多种规模,笔者选用可容纳班级的最小规模,即小学与初中每校班级数量分别为12个、18个。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因此确定小学和初中教育的人学率为100%,结合河北省未来学龄人口的预测结果,得出2016-2050年河北省中小学教育学校需求量。

第2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不能忽视的问题,如何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相关不得不重视的课题。而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但是,在我国目前社区护理服务门诊中,严重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很多学生即使学习护理专业出身,但是不愿意深入到社区、门诊等机构去工作,大部分专业人才都前往大型医院就业,造成社区人才供应严重不足。而目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对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还不够重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以寻求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相关老龄化保健体制的完善提供重要的保障。

2进一步开展社区护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针对目前我国人口老年化现状问题,我国急需解决人口老年化社区保健服务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还远远不如西方国家,我国社区护理仍然过于年轻,虽然已经经过三十年的摸索,在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却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例如我国上海、广州以及深圳等地的社区护理服务体制已经逐渐建立并得到完善,但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却还是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笔者总结实践经验,针对多年来教育教学的变革提出相关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护理教学法

教育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例如,现代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的情趣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以及探究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均得到人们的认可,能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所以作为一名护理学的教师,应该针对我国目前老龄化现状,迎合社区服务机构的发展需求,为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人才。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价值观念的教育,让学生能认清市场的需求,明确其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方向。教师在教学方法变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加强学生社区护理健康知识教育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很多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社区深入专业的护理知识却掌握得不够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学生社区护理健康知识教育,为学生后期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应该普及老年人口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加强疾病常识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实际需要使用的知识,以更好的应对未来社区的实践工作。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2.3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并落

实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是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前提,也是实践活动的基础。教师不仅要结合老龄化人口常见的身体状况问题,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然后,还要注重在实践中认真落实教学方案,让学生能真正从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总之,作为我国政府未来必将重点完善和改革的工作之一,社区护理服务,当前社区护理教学也应该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及时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事业和老龄化保健体制发展提供专业的护理人才。所以,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和实施者,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变革活动中,推动教育研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结束语

第3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为社区服务,这项服务的资费由人民政府提供,并提供指导方案,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有很多社区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概念。在新的环境下,社区工作产生了很多新的任务和相关问题,尤其是当地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化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原来的社区工作机制。而社区工作如何继续开展下去,对于社区建设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这里就要理清社区工作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一、社区工作和社区教育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社区工作和社区发展的概念来源于二战之后,联合国发表的关于社区发展的文献,文献中推动各国使用社区工作的方式,让居民加入到社区国家建设中来,在这之后,社区的发展被全世界所重视。不过很多欧美国家还把社区发展看作发展中国家的事情,将社会工作方法解释为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并以此让居民参与进社区的服务活动中,来推进社区的整合。在英国,有很多地方采用社区工作的概念,将社区发展计划的方法来管理社区工作;在美国社区发展的概念被社区组织所替代,工作目标定为社区的联系和统筹。所以在综合意义上来说,社区的发展、工作、组织中的概念是相类似的,均是以调动社区的力量来进行社区面貌的改变以及社区工作的整合,这其中有社区里居民的服务和发动,也有社区改善的相关计划和协调,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所以,可以将这些全都归类到社区工作之中。

社区教育来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国际所公认。对于社区教育的定义,有多种多样的结果,不过目的都是为了社区的发展或者是维持社区工作的稳定,将社区的力量和教育资源利用起来,来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对社区居民的生活进行激励,以此来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质。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使社区能够更好的发展,让居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建立出各种各样的新型教育体系,这不仅仅为社区工作的执行方法,也构成了教育系统的重点组织。社区教育也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形成,促进了社会教育化的进步。

二、社区工作和社区教育之间的配合问题

社区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社区教育,其教育体系并不多见。我国在推进社区工作的时候,要对社区教育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对待。社区教育是面向全部居民来开展的,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徐亚对居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教育。体制上的组织管理问题,要这对每个社区不同的环境进行设置,选择教育的形式时,要灵活的根据社区工作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序进行。

我国的社区工作 主要依靠人民政府进行相关指导和资助,一般社区里工作的管理机构都是政府直接委任的,比如街道办事处。而在西方,社区工作主要由民间的团体自发承担相关费用。社区工作由政府牵头,对于日常工作的执行非常有利,制定方针的时候不容易和政府产生冲突,可以归为政府行为,社区工作也可以借用到社区教育的力量。我国的社区教育此案在存在很多个不同的模式,其中很多还是居民自发组成的行为,还没有集体的管束,在责任划分和工作界限上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社区教育现在还属于民间团体活动,没有统一的资源调动机制,在组织形式和检查落实方面没有很好的规范,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现象。所以说,应该将社区教育放在社区工作的范围中,当做重要的工作内容,也就是应该快速构建出正式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并考虑到各个社区之间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社区教育的领导进行规范和确定,给社区教育派发具体的任务,将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力量有效地利用起来,创建社区发展所需的环境和相关条件,与此同时对社区工作进行高频率的宣传通知,带动居民积极地参与进社区教育中,当地领导对社区教育进行积极地监督和检查。努力建设处强力的社区教育队伍,来对社区教育进行落实。

三、社区教育工作原则

对于我国来说,社区教育还属于新型的教育体系,把社区情况作为背景,树立促进社区的建设发展的目标。在教育方法上,和一般的教育体系差别很大,有时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所以也就不能对原有教育方法进行套用。社区教育要发挥出整体的作用,要能够探索出社区教育的规律,并对社区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以后社区教育会广泛地开展,应该着重研究其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相关问题。我国现在的社区教育在实践和理论上值得探究,其工作原则具体体现的方式方法如下:

(一)预测性原则

相比与普通教育,社区教育为了满足社区的发展,要有针对性的对社区的资源和人才进行安排,对未来发展作出预测,来为社区培养出需要的人才,这是社区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预测过程中了解到社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对社区教育进行大的规划,安排出社区教育一系列的实施、管理、评价、还有在内容方面和相关方法的规定制度。

(二)启发性原则

由于进行社区教育时,教育对象为成年人,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学历和个人能力,所以应该结合不同个体进行特殊的启发性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调动起每个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启发性教育能够有效推广知识经验,也能够发挥出积极地规范性作用。这里需要进行有吸引性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来顺利进行社区居民的教育工作。

(三)辅导性原则

社区教育在教育定位上不属于基础教育,也不属于专业教育,社区教育只要是为了解决社区工作的问题,对居民进行 思想、生活方面的辅导式教育,要适当的采用一些暗示、诱导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要让居民能在自愿的状态下对知识欣然接受,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社区教育的作用。

第4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构成及疾病构成的变化,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正在由医院延伸到社会。服务对象也正在由患病的个体逐渐向家庭、社区的方向发展,社区和家庭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场所,护理人员将面对日益扩大的工作领域及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的社区护理,除了着重于个人、家庭、社区的水平上解除病人的痛苦外,更重要的是在整体水平上,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需要。因而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事业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合社区工作的有用护理人才,是当前高等护理教育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1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

按照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有五个不同的层次,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必然会出现高层次需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医疗护理设备日益更新,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服务项目逐渐增加,带来了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迅速上升,这样也使很多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受到影响,由此给政府和社会都带来了新的矛盾。而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将一些基础医学问题控制在社区内解决,这样降低了医疗卫生费用,也减少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因此,社区护理的兴起对于社会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7年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卫生战略目标,强调卫生服务应朝向社区方向发展。顺应全球卫生发展的方向,我国的社区护理应运而生,成为社区整体卫生服务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的数量和水平是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基础。按照WHO提出的护士和医生的比例应当为2:1或4:1的标准,而我国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数量和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整体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少,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就更少,护理人员是我国未来10年间紧缺的人才之一,这已经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对于社区护士的技术水平,包家明等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35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5%的社区护士为中专学历;58%的被访人员认为社区护士整体素质低,达不到社区人群服务的要求;50%的社区护士还没有参加上岗培训。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8万名护士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这8万人中,仅47%的社区护士参加过短期岗位培训,这种现状势必会影响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因此,尽快启动并加快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之一。

2 高等护理教育对促进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发展社区护理教育、拓展护理服务范围列入2005~2010年护理工作的规划之中,护理工作相应由医院拓展到社区、学校、家庭,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护理人员将承担医院护理和社区预防、保健及护理的双重任务,尤其是社区护士,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临床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疾病机体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一系列需求。而社区护理是护理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学科的发展中,教育必须先行。近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社区护士面临的主要应激源包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迅速、独立作出决策,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等。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创建良好的社区护理,需要社区护士不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护理教育来实现。为顺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作为大学中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教育,为我国社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储备人才,已经成为其重要的任务之一。

3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

3.1 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对社区护理的先导作用 高等学校社区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社区常见疾病的护理、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等知识及技能,具备社区团队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等能力。社区护理中往往要求护理人员单独面对护理对象,在很多情况下她们的一举一动考验着其人格修养和伦理道德水准。因此,对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充满感恩精神,对护理对象具有非凡的爱心,对自己从事的护理事业具有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护理专业因自身的实践性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在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等。何路明提出在社区护理教育实践中采取学生分小组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学习评估服务对象;分析资料,找出社区服务对象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计划;组织班级预演习;在社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等方法,这样将社区护理课堂教学与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同时,通过接触社会实际,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适应性。林梅报道,在大学三年级增加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定期下社区参与健康教育、社区服务等一系列护理教育实践,并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这种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型护理实践教育模式弥补了传统的高等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的缺陷,有助于全方位提高护生的能力;同时,也缓解了社区卫生宣教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工作中,应增强“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新型护理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及社区护理知识的传授,增设家庭护理、人际沟通、大众心理学、社区管理等课程,增加社区护理毕业实习。现阶段,提倡与国外优秀护理院校联合办学,培养社区护理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内容侧重于社区评估、计划、评价、政策、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病例管理、学校护理、职业卫生护理、家庭护理等。

第5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区学院;成人教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64―03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学院作为高中后两年制学院,其前身是初级学院。虽然私立两年制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但第一个公立的两年制学院是在1901年伊利诺伊州成立的朱丽叶初级学院,有几个因素推动了公立两年制学院的发展:高中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教育者想把低层次的教育部分同高层次的教育部分分离开来的愿望,对于高中后工人培训的不断增加的要求以及对地方社区的声望和支持等。随后几十年出现了著名初级学院运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蓬勃发展,一些中等范畴的师范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步改为初级学院。据统计,在1924―1926年,有28所20世纪初期成立的四年制学院也改为了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众在内心意识到这个国家的人民是最大的自然资源,教育公民会使国家强大。再加上外部的社会需求,包括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法》,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等,种种因素综合从而迫使美国必须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于是在1947年,美国民主高等教育总统委员会提呈了一个报告,提出了一个由政府资金资助的两年制学院的概念,这就是为大多数美国人在家附近设置的“社区学院”。这个报告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社区学院的使命,确立了以社区为基础和中心,强调了社区的概念以及它与社区学院的关系:“不管社区学院采取何种样式,其目的是面向整个社区的服务,这就要求社区学院有多种不同的项目和功能,它当然会给社区青年提供学院教育,消除教育机会地理上和经济上的障碍,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并开发个人的才能,应作为一个活跃的成人教育中心,它将迎合与满足社区所有高中后的教育需求。”社区学院由于自身的优势顺应这种需求,加上政府与民众在社区学院的发展中各种支持,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学院签订合同,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与其得到了互认,且其学生可以转学到四年制的大学与学院,即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能。至此,社区学院由最初的只提供传统的低层次的大学课程向综合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将公共资助的高等教育搬到了人们的眼前,不管他们学习经历怎样,欢迎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提供包括转学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一系列课程,对社区及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强有力的回应。目前,美国共有1171所社区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学院,其中全美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就读,数量约为1040万。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在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下发展如此迅速,与它的办学特点是分不开的。

二、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

1.入学的开放性。社区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所有学生入学均实行“双低”标准,即低收费、低起点。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这里的经费来源是:州政府39.8%,学费20.5%,地方政府17.3%,各种基金13.2%,其他9.2%。所以学费很便宜,最低只有1000美元每年,贵的也就两三千美元每年。其尊重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招生基本不进行严格挑选,入学几乎没有“门槛”。而且社区学院始终将自己看做是社区的一部分,系科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变换都尽量从服务社区、培养人才及提高居民素质的角度来安排,且教育资源无论从体育场馆、剧场礼堂到图书资料都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也视社区学院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文化中心,不仅为其提供经费,而且为社区学院开展社区资源与条件进行调研、组织教学等提供方便,二者之间实现了紧密的融合和良好的互动,充分显示了社区学院的开放性。这也是政府、地方企业及社区民众愿意资助社区学院发展的原因所在。

2.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的招生制度造成了社区学院的学生在年龄、学历、民族等方面多样性的构成,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of Community College,简称AACC)的最新统计,在1040万社区学院学生中,540万为学分制学生,500万为非学分制学生,63%为兼职学生.37%为全职学生,60%的学生年龄超过2l岁,接近50%的学生有全职工作,3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这种多样性客观上对社区学院教学管理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为解决好这一矛盾,社区学院实行弹性时限学制,即一次考试不通过可以重新修读,次数不限且不放松质量标准要求,分小班上课;针对高中生基础较差,课程准备不足的问题,学院实行免费的补偿教育。虽然对于补偿教育的费用由学生负担还是由公共资源负担还存在争议,但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最终促使学生在学院层面获得课程成功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日常教学管理也是细致而严格的,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建立师生联谊渠道、谈话、指导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出勤率及考试方面也有着非同寻常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参加考试,不给学分,而且考试由各州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很难有作弊、通融的机会。这样在坚持标准的同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弹性,体现了其在保证质量方面所做的尝试,其宗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宽进严出。

3.课程选择的个性化。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表,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注明编号,内容及授课时间等,学生们据此自由选课。课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的电可以非学分的,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同时也可知应付的学费,且社区学院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配套组成不同的证书,学生修习完相应的课程,即可向学院提出申请,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或者学历文凭。尤其近年来普遍实施了电脑化管理,二十四小时服务,通常只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即可浏览学院课程信息,从而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注册;课程的另一大特点,无论是社区学院还是普通大学,其学分标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社区学院修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到其他普通大学都可以得到承认,所以这些拿到足够学分的社区学院毕业生可以通过转学教育直接转入普通大学的三年级,或者根据个人的成绩、推荐材料等进入名牌大学继续学业。、这种同普通大学互认的学分模式,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启了一扇大门,充分体现了社区

学院的课程优势。尤其近年在四年制大学学习后又回到社区学院学习的反向转学现象正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话题,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文化和教育中转学传统以及社会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社区学院在自身课程方面的竞争优势更是不可忽视的。

4.自始至终的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包含很宽泛的内容,主要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还有企业培训项目等,社区教育可以是正式的电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制的电可以非学分制的,多样化的课程对人们的各种学习需求作出了有效的回应,在社区发展的长期计划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成为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一个焦点。但随着美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趋缓,在今后的几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不稳定的局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再加上未来几十年,美国传统大学年龄组(18―21岁)将继续下降,社区学院面临着同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更加激烈的招生竞争,成人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群体,这就为社区学院立足社区,发展成人教育提供了有力依据。且社区学院在地理位置和教育思想上都处于发展成人教育的有利地位。同时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使得社区居民对终身教育的需求和渴望由外部适应向内部需求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所以社区学院在立足社区,继而将重点转向成人教育方面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转型的启示

1.制度的转型――构建社区教育平台。我国传统的成人教育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大、函授以及普通高校举办的各类成人教育等,但其教育范围一般局限于学校、企业等,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且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沟通不畅,尤其近年来成人教育以学历为导向,且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渐偏离了成人教育的本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成人聚集和活动的重要领域,以社区学院为依托,在社区学院的层面上,将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校际分工更加合理,是促进成人教育转型,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历史较短,从1988年上海最早出现的以“社区教育”冠名的地区组织开始,到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再到2001年颁布的《我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再次指出要继续“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至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实践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尽管对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功用、目标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对于社区教育对成人教育的实施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取得了极大的共识。“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或者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据此可以预计,社区学院在未来几十年将在我国全面推进。当前的重点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和融合,以形成相互衔接、沟通、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完善社区教育试验区评估指标体系,政府部门也要相互协调配合,给予社区学院发展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以保证社区教育依法开展。

2.入学方式的转型――坚持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实行注册入学,坚持开放性招生的同时,进行免费的补偿教育,以期完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当然开放性的招生制度必然会导致生源在诸如课程基础、学历等方面的多样化构成,容易导致质量的失控问题。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学院的评估评价制度,强化对组织行为的规范,使评估制度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使之真正具有效力;二是可以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者学历文凭考试的办法,通过组织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加强对成人学习的引导。即采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法,实行教考分离,宽进严出的模式。这点在我国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为主的条件下较容易得到贯彻和实施,从而对于开放性招生所带来的质量失控问题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第6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社区居民;制度化;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68-01

一、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文化意识匮乏,文化活动组织程度低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实践活动的决定性要素。我国很多地方的社区仍然立足于将社区打造为居民生活和活动的区域,而忽视了社区作为文化宣传、体育健身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的功能。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社区居民没有文化活动的概念和意识,对于文化性、群众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从根源上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从社区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范围、密度和频率都是不足的,这很大程度上导致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处于低级阶段,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持续性和制度化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极其匮乏

可以看到,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体现“持续性”和“制度化”的特点,唯有此才能彰显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力。当前很多地方的社区在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缺乏有效的活动机制和制度,对于活动的开展、组织仍然处于松散的“起步阶段”,且看不到活动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从某种程度判断,我国很多城市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制度体系的缺失和长效机制的匮乏。

(三)政府部门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和相关部门是社区的直接领导者与管理者,自然承担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和管理职责。目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全部普及和推广,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足。其中,资金投入和扶持难以延续,文化活动设施缺乏,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等,都是政府和相关部门未来针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专业化文化活动人才极其缺乏

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开展,需要一系列的精心谋划和准备,而这个过程都需要专业化人才团队的配合与协调。但是从目前我国不少社区的实际状况看,很多社区根本不存在文化活动组织的机构和部门,更遑论专业化人才了。专业化文化活动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气氛,也给未来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宣传和扶持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着眼于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加大对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从资金、基础设施、宣传教育、思想路线等多个方面提升对社区文化系统的管理、帮扶。同时,要从制度、体系上给予社区更大的帮助,形成长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机制,透过制度的健全来维系社区文化活动的热度、透明度和开放度,让全体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

(二)社区要精心组织、严密布局,做好文化活动持续性开展的准备

社区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直接负责方和组织方,必须树立“为社区居民服务”意识,精心组织有序、有效的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精神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体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打造文化氛围浓烈的优秀社区。同时,要做好持续性、长期性文化活动开展的准备,从思想、观念和行动上来一次大的转变,将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优先方向,力求实现社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广大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各类社区文化活动

群众和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性要素。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广大群众和居民应该充分认识到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意义,要更加踊跃的参加各类社区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参与过程中,社区居民不但可以加深相互的了解,而且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共荣与稳定发展。同时,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以文化活动为纽带,无疑在无形中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例如,张浦镇组织的打连厢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打连厢活动不但可以调动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参与热情,而且能够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加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注重人才的培养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到实处,必须体现文化活动的内涵和价值,即让社区广大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愉悦身心,提升生活品质和水准,进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宣传和思想工作,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才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本质所在。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化文化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效果。

第7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改革;社区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陈永华(1952-),男,汉族,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研究。

社区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即已展示了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社区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改革,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将吸收、借鉴外国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总结、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对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未来的社区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使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子,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一、更新社区教育的理念

更新社区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和社区教育意识,这是实施社区教育的基本前提。社区教育在我国兴起不久,我们对其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模糊和片面性,比如过多强调学校教育的需要,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校外教育或是社会支持教育等,而忽视社区教育是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地区和学校的共同事业,是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需要。在实践层面,当前我国农村中的“乡镇”和城市中的“街道”大体上扮演着社区教育者的角色。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参与教育过程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便,教育参与社区生活并为社区发展提供服务,这应成为社区成员的共同认识;要改变重技术培养、轻公民素质提高,重经济、轻教育的旧观念,确立社区教育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新观念。教育具有综合性,可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转变过去片面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教育观。同时,也要将社区教育放在一定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既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又把社区教育当作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总之,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作用,增强参与意识,特别是社区行政人员的参与意识和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意识。只有对社区教育达到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使社区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改变办学认识的局限性和办学行为的自发性,走出一条科学、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新路。

二、加强社区教育的政策保障

1.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依托,进行社区教育的总体决策,使之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别较大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满足社区成员教育角度来看,中国的社区教育必须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乃至老年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包括社区公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文化休闲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体系。然而,在区域类型众多、人口素质不齐的情况下,社区教育的实行就不能是一个统一模式。科学的做法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运用组织与教育的方法,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而将地方建设与国家建设联结在一起。社区教育的实施目标既要指向社区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安定,还要考虑与社区内的主要产业结构相吻合。可以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也可以兼顾普教、职教;可以重在科教兴农,为社区经济建设服务,也可以进行闲暇教育等等。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搞形式走过场。

2.实现社区教育的法制化

近些年来,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发展社区教育已从一般呼吁转向以政府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形式规定为社区和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我国社区教育刚刚起步,虽有一定进展,但距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社区教育缺乏法律保障,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或难以督查。社区教育搞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态度和认识,社会各界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因此,必须围绕社区建设总体目标,切实转变观念,强化社区教育的法律意识。要系统总结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章程、条例或规定进行修正、调整和充实,通过立法的程序形成社区教育工作条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协调统筹机制,健全开展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把社区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多管齐下,实现对社区教育的人大代表法律督察、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督导,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3.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社区教育得以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必须通过法规真正体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原则,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应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按照有关规定: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各类企业应将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对学习者个人回报率较高的培训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收费。此外,要采用公有民营、民办、私人办学以及社会捐资助学的形式广泛吸纳资金,以使社区教育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三、探索社区教育实施途径

现代社区教育应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探索出多形式、多层次、覆盖社区内各行业的社区教育途径。根据对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社区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和促进社区学院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之一的社区学院以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办学的实用性等特点以及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办学体系,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氛围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社区学院可以包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和其他社区教育形式相比,社区学院教育覆盖面广、层次高,更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更加提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建立社区学院,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国近几年开始了社区学院(大学)的尝试,如北京朝阳区社区学院、上海长宁区社区学院等,这种新型的社区教育形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我国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若干如创建不规范、经费不足、培养目标模糊,以及招生工作、课程设置和文凭发放的管理问题等。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在总结经验,继续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制定有关社区学院的法规或条例,将社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纳入政府行为,促进其建设和发展,并使之从一开始就在健康和规范的轨道上运行;(2)以办在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宗旨。社区学院是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所在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又是推动社区工作的有力助手,能为社区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3)面对传统高校、高等技术学院、民办大学的竞争,社区学院只有完善自身的职能,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实行多门进多门出,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4)明晰社区学院的投资和产权问题,采取低廉的收费,使因经济困难不能跨入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学生有机会进入社区学院学习;(5)成立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机构,规范社区学院的管理;(6)规划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学院办学效益。

我们要探索社区学院的发展途径、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要根据办学条件,适度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我们更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以社区学院为区域性社区教育中心,探索社区教育网络化途径,开展社区全员、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全面开展。

2.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双向沟通

社区内的教育系统是社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区内其他子系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与整个社区大系统的关系更是如此。目前学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校内问题往往存在着社会根源,而社区内的社会问题与教育不良紧密联系着。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与社区必须联合行动、加强沟通。

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1)将会出现更多形式的社区教育载体。除了建立社区学院以外,各种各样旨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机构将会陆续诞生,如,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科技学校、健康学校、再就业学校、双休日学校等;(2)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校青少年教育所利用,作为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特别在双休日向社区开放,为街道双休日学校所使用;(3)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将会成为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的方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必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双方的沟通来保证完成,因为社区教师需要由学术人员和特殊专业人员组成,学术人员可以由学校来提供,特殊专业人员则需要社区来组织。例如: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可以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由各区教育局向社区派出学校干部或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定期轮换;另一方面,社区落实有关部门负责抓这项工作。

3.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街道(乡镇)都能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效益

社区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社区教育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对象、管理体制等很灵活,在不同时期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性正是社区教育适应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灵活性并不能代表随意性和临时性,只有保证社区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持久发展。实际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也成为一大困扰问题。首先,质量不佳将会使人们对其丧失兴趣,已经有许多社区的居民,宁愿到离家较远的教育机构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也不愿在本社区的社区学院或学校接受价格优惠而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社区教育服务。其次,质量不佳将会使社区教育面临经费支持不足的危险,一部分社区人士和团体由于丧失了对社区教育的信任而拒绝资助社区教育活动。对于绝大部分经费来自社区的社区教育活动来说,这无疑意味着该项活动的生命终结。出于对生源与经费等方面的考虑,社区教育的组织者们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

1.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首先,应通过制度保证社区教育(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师资队伍的稳定。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街道要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兼职人员要根据社区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的待遇问题,在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应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其次,要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社区教育是新事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入学好有关方针政策和社区教育理论,又要创造性地投入社区教育实践。有关管理部门要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若干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组织培训工作开展起来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抓好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其独特属性,因此要求在课程组织上得以体现。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课程应体现以下特点:选择性,即要求在课程形式的选择上侧重兴趣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等方面,以适应社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对象的复杂性。适应性,表现为课程设置能主动满足社区发展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灵活性,即课程内容能随着社区发展及社区建设重点的转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实用性,即所设置课程要融入并且服务于社区的实际需要。课程建设还应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社区教育组织应该在了解自己本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真正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务实性的社区教育。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不要仅仅满足于目前问题的功利化解决。

3.建立社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随着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必将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十分必要,它是不断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在这方面,可以参照其他教育形式评估的方式,结合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社区教育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来检查社区教育是否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是否产生了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社区教育管理者也可从评估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改进工作,做出进一步发展的规划。其次,可以在相应的主管部门设立各种专门资格证书的授予机构,社区教育机构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对学习者进行广泛的教育。而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社区教育机构内学员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情况,来评价其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这些资格证书也为社区学习者提供了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依据。

4.运用先进施教手段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社区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社区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从教育对象社会生活的特点出发,根据学员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以适应各类需要。 我国远程教育正在不断发展,虽然由于社区教育有地域性的优势,教学方式可以以面授为主,但使用一些诸如多媒体技术和远距离教学手段仍很必要,特别是对大多数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来说尤为必要。采用先进的传媒技术手段进行远距离双向、实时教学,这代表一种方向,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社区教育也可以借鉴。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使社区与社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各社区教育组织之间互相沟通、传播经验、共享资源,充分体现出现代化社区教育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较大,步伐较快,如果管理和效益跟上,全面实施真正的远距离教学,那么我国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社区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正如陈至立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所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三大支柱,特别是社区教育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重视、民众的参与,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并会在未来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6号文件.

〔2〕厉以贤. 社区教育的推行〔J〕. 教育研究, 1999,(11)38-42.

〔3〕吴启迪.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事业.

第8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作者简介:张丽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广州/51042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CIA110155)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服务学习是增强职前教师实践和体验的一种方式。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契合了新加坡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社区参与的需要及职前教师准备计划的要求,其在实践中呈现出国家支持有力、学校响应积极;专业强调、服务兼顾;规划细致、任务明确的特色,这些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有意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服务学习;职前教师教育; 职前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学生问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学这个有什么用”?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依据现有的经验无法体会到所学知识和理论有什么价值,这往往带来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否定情绪以及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另外,教师职业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影响学生。所以相比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职前教师的关心、服务和志愿意识的价值观同样重要,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完全实现的。面对职前教师培养中课堂教学带来的困惑及教师职业本身特性的需要,加强职前教师的实践和体验显得非常重要。

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中,学生获得实践和体验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教育实习和教学见习,除此还有来自于志愿组织的“义教”活动。教育实习和教学见习关注于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义教”活动则关注于对社会的服务,它们各执一端。而服务学习建立起了学业目标和服务的桥梁,实现了学业和服务的连接。它走出了依赖教室培养职前教师的方式,让学生服务于社会,并在服务中认识、理解教师职业,得到学业和服务的共同发展。服务学习是加强职前教师实践和体验的一种有益尝试,其正在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校中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从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的缘由、案例和特色来看新加坡对于服务学习的深入实践,以期对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服务学习的含义及作用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一词是在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首先提出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质,率先把传统的社会服务转向服务学习,把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原先设定的学习目标。

服务学习走近职前教师教育并非偶然,其“实践和体验”的内核精神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杜威在进步主义运动中提出的“学习者中心教学(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1]。杜威倡导经验学习,指出学生的经验是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从课程中学习,而且也从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学生不仅在体验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在课程中不能提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同时,泰勒(Ralph Tyler)在阐述“泰勒原理”时也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产生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其后科尔伯(Kolb)在杜威的基础上建立了在服务学习课程开发中广泛使用的经验学习模式,指出一个学习循环包括了4个部分,分别是:具体经验、反思经验、综合和抽象概念及在新情境下检验概念。[2]

服务学习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雅各比(Jacoby)将服务学习界定为一种经验教育――除了参与社区活动、满足社区需求外,还需精心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3]丹尼尔斯(Daniels)等人把服务学习当作教学参与的一部分,他认为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够将有意义的社区服务与教学和反思整合起来以丰富学习经验、增强公民责任感并加强社区联系,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4]

服务学习可以和多种学科结合,如科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目前,许多教育机构使用服务学习来促进职前教师发展,加强社区建设及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弗里德曼(Freedman)强调了职前教师参与服务学习对于多方参与者的积极作用。[5]维克斯(Vickers) 指出经历过服务学习的职前教师对于未来学生的多样背景及多元发展需求有了更多认识,对于学生的社会情感有了更深理解,并获得了对于职业的现实看法。[6]服务学习对职前教师的学业作用也很明显。以语言职前教师服务学习为例,在多元文化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是在学习者发展与社区的关系中自然发生的,在社区中,为了更加深入有效的交流,职前教师会本能地提出有关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寻找答案,并将获得的新知识运用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服务学习提供给职前教师将语言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语言技能的机会。正是由于服务学习对于职前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行选择。

・理论探讨・ 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新加坡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实施服务学习的缘由服务学习在1999年由新加坡国家青年委员会(National Youth Council ,NYC)引入,其后得到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及各种教育机构的发展。为了推进服务学习在新加坡的实践,教育部为青年和青年工人出版了有关服务学习的手册,并为青年开展服务学习项目提供资助和奖励。国家青年委员会专门设置了服务学习的国家最高奖――服务学习青年奖(Youth Service-Learning Award,YSLA),授予卓越、创新的服务学习青年。那么,新加坡为什么要引入服务学习?为什么要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实施服务学习呢?

(一)服务学习与新加坡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契合

服务学习强调对于学习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培养的积极作用,这与新加坡政府提倡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全面教育相吻合。2009年新加坡教育部启动了21世纪能力框架(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etencies Framework)(见图1)。该框架呈现了以发展价值观和品性为核心的全面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中心是核心价值观(尊重、责任感、坚韧、诚实、关心、和谐),中环是社会和情感能力,外环是全球公民素养和技能。中环和外环的能力与技能都是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框架的指引下,新加坡政府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培养起积极的品性,成为自信的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及关心的公民。

图121世纪能力框架

(来源:新加坡教育部,2010。)

(二)服务学习与新加坡重视社区参与契合

新加坡的学校通过公民课、德育课及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除此,更多是通过与社区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服务与体验学习来完成。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进学校参与社区服务计划(the 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CIP),该计划在1997年全面推向了新加坡的所有层次的学校,要求学校通过承担小型的项目来参与社区以帮助建立社会联系及公民责任感。可见,服务学习成为新加坡增强公民参与社区生活,建立对新加坡社会归属感的载体和重要途径。通过服务学习,学校与社区建立联系并反哺于社会。

(三)服务学习与新加坡以价值观为驱动的职前教师准备计划契合

在向学校推进CIP的过程中,各级学校非常需要有能力和富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这对教师及职前教师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21世纪的教育从业者,在寻求教师准备计划与学校的需求相结合的过程中,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①采用价值观驱动(value-driven)的教师准备计划,围绕三种价值范式(value paradigms)进行:学习者中心、教师身份认同、服务于专业及社区,这些价值观形成了VSK②模式的基础,为21世纪教师专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其含义如表1所示。

为了培养21世纪的学习者,需要培养出21世纪的教师,服务学习凸显了VSK模式及21世纪能力框架中强调的特性,为职前教师了解自己和社区创造了机会。通过服务学习,培养了职前教师关心、尊重、合作、职业精神等品性,发展了反思、教学、合作、协助等技能,并习得了包括自我、学生、社区、学科内容及多元文化知识。

由此可见,新加坡从职前教师的服务学习入手,培养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从业者,再到培养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21世纪的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职前教师进行的服务学习建立起了职前教师与未来学生的桥梁,形成了从发展职前教师到影响未来学生素质的一种必然逻辑。

三、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职前教师准备计划(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me)的一部分,从2005年7月开始要求所有职前教师进行服务学习。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明确规定通过服务学习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参与社区并满足当地的需要;发展在正式的课程中无法充分达到的价值观和技能;为成为真正教师后担当社区参与计划的领导角色做准备。国立教育学院的服务学习计划中以“团体服务学习”(Group Endeavors in Service Learning,GESL)著称,它已成为职前教师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第一年的必不可少的经历。每年大约2200名职前教师和130名指导教师参加到服务学习项目中,项目分别在1月和7月开始,持续9个月,期间需要他们与选择的伙伴组织进行服务学习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服务学习中既有大规模的学生参与,又有众多教师的密切指导。职前教师需要同指派的指导教师就小组工作中的问题、服务项目的规划、实施等于每个星期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小组需要至少20小时直接参与到伙伴组织中,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开展有益的项目。指导教师根据服务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再加上小组的协作性及同社区的交流来对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在由国立教育学院组织的“服务学习日(ServiceLearning Day)”上庆祝服务学习项目的完成、展示小组的过程表现及成果,并配以展览展示。在开展服务学习的过程中,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生志愿服务学习社团――服务学习俱乐部(NIE’s Service Learning Club ,SLC),为服务学习的开展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新加坡职前教师在服务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多样,涉及到的主题有社区建筑和发展、环境保护、动物福利、品格塑造、识字教育、社会福利及音乐和艺术。受益者包括儿童、青年、学生、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环境和动物。

以下我们从具体的服务学习案例中来看服务学习在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实践。

近年来大量外国工人涌入新加坡,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针对此问题,GESL设计了一个服务学习项目来帮助社区中的外国工人发展在新社区中的交流技能。服务学习小组希望以此建立起服务项目和英语教学的联系。[7]他们经过精细设计、实施,成功完成了服务学习项目。该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环节和描述如表2,实践效果如表3所示。表2服务学习的设计

设计环节 具体描述服务学习目标 通过超过3个星期的6节系列课程

提高外国工人的英语语言技能来改善他们的就业能力及独立性;

使外国工人具备表达一般健康和工作事宜的词汇和短语;

使GESL的小组成员能运用英语课程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和组织服务学习;

使GESL的小组成员更加关心新加坡外国工人的生活。服务学习内容 在事先咨询伙伴组织后确定英语日常会话、健康、疾病、工地安全和购物等主题,并针对工人在听、说、读及交际技能上的不同水平进行区分。服务学习实施 每节课中,都有一位中文翻译和一位泰米尔语翻译在旁边,当小组遇到了新词汇和不熟悉的语法结构时可以求助于他们帮助翻译。为了应对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小组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来表达“接受”、“鼓励”、“支持”和“尊重”。设计的课程中包括了图片手势、角色扮演和语言提示,以便不同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更有效交流,表达情感。服务学习反思 在6节系列课程中,小组成员主动反思课程需要怎样讲授及怎样修改能更好地加强理解和提高有效性。

注:根据NIE进行的服务学习成果汇报整理而成。

表3服务学习的效果

职前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同外国工人的互动使得职前教师改变了他们对外国建筑工人的看法,小组成员意识到许多外国工人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对英语语言的理解造成的。

对于新加坡社会中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居民和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在服务学习中他们挖掘了自己的能力并加强了相关的教学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教学生涯做了更好的准备。

课程的规划和实施为小组提供了设计具体教学的机会,他们将《英语语言课程研究》(Curriculum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课中学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区中(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或中学课堂的实践)。在服务学习中主动使用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常用的技能,如教学中分步游戏、角色扮演和引发兴趣的道具等。服务对象 外国工人很好地掌握了服务课程并在他们的工作中能用英语自信交流。

注:同表2。

四、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特色从以上新加坡引进并实践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一些特色。

(一)政府支持有力,学校响应积极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学业带来了“学以致用”的收获,而且带了公民素质提高等丰厚的社会效益。正是基于对服务学习的充分认识,新加坡政府给予了服务学习有力的政策支持,无论是“21世纪能力框架”、“社区参与计划”及青年服务学习国家奖,这些来自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声音给予了服务学习极大的支持。另外,作为新加坡唯一的教师培训基地――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对服务学习的倡导,将服务学习纳入到职前教师教育计划中,作为职前教师的必修课,为他们未来作为教师实施社区参与计划做好准备,形成了以职前教师的价值观培养促进新加坡21世纪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二)专业强调,服务兼顾

新加坡的职前教师教育得到了教育实证研究的支持,形成了以服务内容与教学准备相整合的优势。新加坡的服务学习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强调职前教师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技能来设计服务学习。如在对外来工的英语培训的服务学习中,明确将《英语语言课程研究》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新的社区教学环境中,这种突出职前教师专业特点的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学以致用”搭建了实践和体验的平台,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呼应。在这个过程中职前教师一方面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情境化促进了他们对于教师职业及教育理论的理解。

(三)规划细致,任务明确

新加坡的服务学习对其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环节都有明确设计和精心准备,并且要求在服务学习中进行积极地反思。另外由于服务学习涉及到的参与者较单纯课堂教学复杂,因而新加坡的服务学习中明确规定了教师每个星期指导的学时、学生参与服务的学时,及指导教师评价的依据和方式。这些细致的规划和明确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服务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启示

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师和公民角色的转换提供了教育平台,也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新路径,这为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服务学习是我国增强职前教师实践与体验的一种补充

2011年10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8],这从宏观层面上确立了“实践与体验”对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教育实践现实仍不令人满意。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除此之外,每年也有诸如“三下乡”(“义教”)的志愿服务,但是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前教师对实践与体验的需求。虽然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到了实际的教学中,但由于现实中的教育实习往往处在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又要写论文的紧张时期。尽管学生也会在教育实习中习得很多教学实践知识,但是很快就被毕业前的种种事由冲淡了,或者说学生还没有机会去进一步将自己获得的新知识去实践和检验并体验就匆匆结束了职前教育。而志愿“义教”活动往往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十几天),参与的学生虽普遍认为可以了解穷困地区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但是因缺乏规范的程序、专业指导及深入反思,这些志愿活动的实施效果也比较有限。所以为了加强“教育实践与体验”,除了改革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志愿活动的管理外,服务学习也应该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尝试。

(二)实施服务学习还需注意我国社区发展的现状及文化

第9篇:未来社区教育范文

6月1日,鲜花、彩旗、横幅、标语把美丽的校、园打扮得更加妖艳,孩子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庆“六一”的文艺演出,有舞蹈、武术、器乐合奏、韵律操、小品、大合唱等丰富多彩的节目。特别是双语活动贯穿了这次“六一”节,英语歌曲联唱、英语诗歌朗诵、英语童话剧等等,将我们的校、园学习英语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学生、小朋友学习英语的劲头更足。幼儿园还安排了“游艺园”活动,有钓鱼、夹球、拍气球、大头娃娃走圈、三脚走等竞赛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乐此不疲。

如果说学校、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主阵地,那么社区则是孩子们的大课堂和乐园。__街道的六个社区也分别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例如馨泰社区准备的快乐的小鸭、__方言秀等文艺表演;何山社区举办了以“共绘美好未来”少儿现场书画表演,以“关爱未成年人、优化成长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等。

结合六月五日国际环境日,__社区启动了“红领巾环保宣传岗”的仪式,由实验小学的红领巾志愿者在农贸市场向社区居民发放了250份《环保公约》;馨泰社区组织孩子们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化废为宝”制作各种小艺术品;__小学的小朋友利用旧报纸、旧纸板、塑料袋等废品制作成服装进行了环保时装秀;__街道妇联发放了20__份致全体妇女的一封公开信,倡议妇女姐妹们行动起来,为带动全区人民共同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