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专业结构 教学改革
2001年,经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在合校之初,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的学科与专业进行了整合与调整,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8个二级学院、11个系、1个教学部、2个中心,共22个教学单位,52个本科专业,省级名牌专业3个。陕西理工学院已经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类为主体,理、工、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强,教学质量高,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科性大学。但是,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挑战,面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改革趋势,审视我院学科分布与专业布局情况,迫切需要我们最大限度整合原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大力开发未来资源,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挖潜式改革推动合校后的深度融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唯有如此,才能将“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把陕西理工学院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本文主要从围绕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问题,以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资源深度整合问题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管理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在19世纪末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泰罗(Fredrick.W.Taylor)等人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其中心是以劳资合作取代劳资对抗、以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要求与工人的高工资要求之间的平衡。而梅奥(Elton Mayo)等人则着重于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孔茨(Harold Koontz)所谓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据孔茨统计,到1980年时已有11个学派,其中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但彼此之间也有交叉,例如卡斯特(Kast F.E.)既属于系统管理学派,又属于权变理论学派。如果再考虑到欧洲和日本的管理科学家的观点,可以认为目前国际管理科学界对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并未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由于管理科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直到几年前才被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来对待,再加上管理科学本身又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经常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所以我国学术界在其学科范围和学科结果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意见分歧。
然而,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的成思危先生, 在总结国际管理科学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及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的观点,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公认。成思危先生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1.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
其中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据.最常使用的是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
2.管理科学的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基础管理是管理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管理决策学、管理史学等。职能管理是将管理基础与特定的管理职能相结合,例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科技管理、国际贸易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等。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它不但要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为基础,还要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管理科学的三个领域――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企业与事业单位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
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哲学、决策理论、组织理论等;管理方法则既包括预测、评价、优化等基本技术,也包括企业重建、战略制定、成本控制等基本方法,还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基本手段。企业管理包括我国各种各类企业的管理,大体上相当于国外的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事业单位管理则主要指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有所不同。宏观管理在我国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对国家及地方事务的管理,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我国通常所说的政策研究则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研究。
成思危先生关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论述,为我们进行管理学科建设和管理类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我们应该围绕管理科学的三大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围绕基础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设置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特定的管理职能设置具体专业及或专业方向;围绕管理科学的基本领域对专业进行集成管理与合理布局。
二、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1.陕西理工学院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2006年,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省、校级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作为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依托,完成了学科专业调整。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优势,建设名牌专业,完善专业管理机制,优化专业办学条件,积极稳妥地增设新专业等方法措施,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格局。52个本科专业中,教师教育类11个,占21.15%;工程教育类21个,占40.38%。按授予学位类别分,工学21个,占40.38%;理学8个,占15.38%;文学7个,占13.46%;管理学8个,占15.38%;经济学2个,占3.85%;教育学3个,占5.77%;法学2个,占3.85%;历史学1个,占1.92%。彰显了学校“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的专业结构特色。
2.管理类专业设置与分布情况
根据2005年12月陕西理工学院全校性学科调整的结果, 目前我校管理学科门类下共有工业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图书档案3个大类,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经济与法学学院和历史系等5个教学单位(见表1)。在这10个专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计学专业创办已有10年,历史最短的要数物流管理专业2006年才开始招生,属于新办专业的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图书馆学等,毕业生尚未超过两届。在专业分布方面,大部分专业属于各院系自行创设,少数专业随着学科整合和院系调整进行了划转。例如图书馆学专业由信息管理系(合校之初成立,2005年已撤销)划归历史文化系(原文化传播系)、工商管理专业由管理系(原管理工程系)划到经济贸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由信息管理系划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表1 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3.管理类各专业存在问题
根据2006年版《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中的数据,整理分析后会发现若干问题。首先,除了学科基础课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外,同属管理类的不同专业的课程重复率至少在30%以上,部分专业课程重复率甚至达50%以上。其次,单个院系在主办某一管理类专业的时,专业方向设置上与其他院系具有惊人的近似性(见表2)。如果按照“专业优先,方向居后”的原则,不难发现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成为重复建设的对象。可以断言,涉及管理类专业的各院系正在形成一个“相互追逐、重复建设”的怪圈。
表2 管理类本科专业与专业方向统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过前期努力,我校现有专业结构与布局总体上比较合理,符合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是,在微观领域尚有重新调整和优化的空间,尤其是在管理学科领域尚存在着力量分散、重复建设、团队难成的问题。如果任其照现状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还会降低学校专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会影响多个学科的协调发展。只有对管理类专业实现深度整合、合理规划,才能集中精力、科学发展。
三、实现管理类专业深度整合的基本策略
从2001年两校合并到目前为止,学校以合并组建为契机,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凝聚人心等措施,整合资源,已经基本实现两校的全面融合。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适度增设新专业,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了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两个较大的专业群。尽管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学科结构定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适度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是,由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涉及到院系组织变革、人力资源配置等较为复杂的系列问题,所以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看,目前不宜大面积的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可以就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逐学科推行渐进式改革。
要实现管理类专业深度整合,既要正视现实,又要照顾历史,还不能割裂学科的内在联系。在战略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专业剥离。即将所有管理类的10个专业统统从所在院(系)剥离,暂不考虑各院系的人事问题和规模问题。第二步,专业归并。即根据各个专业之间相关性的大小以及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对10个专业进行模糊归类。第三步,院系调整。主要是在专业归并的基础上,兼顾各院系的人事问题和规模问题,进行填平补齐,为老专业注入活力,为新专业预留空间。
大致有三种操作方案:
方案1:分别成立经济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个二级学院。可以考虑将管理系现有的5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贸系的3个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贸易)、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旅游管理)并入经济管理学院。将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图书馆学)并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创办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紧缺专业。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历史学)可以考虑与教育科学系的2个专业(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合并组建教育科学院。拆分与合并之后管理系、经贸系、经法学院和历史系均无专业遗漏。
方案2:分别成立工商管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个二级学院。
可以考虑将管理系现有的3个专业(工业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贸系的3个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贸易)、经法学院的1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旅游管理)并入工商管理学院。将管理系现有的2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法学院的1个专业(经济学)并入财经学院;将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图书馆学)并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创办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紧缺专业。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历史学)可以考虑与教育科学系的2个专业(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合并组建教育科学院。拆分与合并之后管理系、经贸系、经法学院和历史系均无专业遗漏。
方案3:成立管理学院,即将方案1和方案2中的二级学院合并处理。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没有间断过高等教育改革,但在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目前,国家教育部推行的“质量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体系的改变以及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质量等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要紧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2006版)[Z].2006.10
关键词:预算管理 精细化 科学化 行政事业单位 项目经费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采取的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弊端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因此,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开始转变预算管理理念,积极推行财务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有利于快速实现财务精细化的全面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的实施流程是:确定预算任务和计划,发现预算管理问题,全面沟通和协调,不断优化、改进和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构建系统、全面的预算编制指标体系,并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第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预算的编制、审批程序,并加强对预算报表的格式规范和使用规范;第三,建立全过程控制的预算管理格局,充分落实经营计划、绩效考核与预算管理的协同运行;第四,强调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强对预算执行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必要性
首先,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服务群众根本目标的先决条件。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的长期发展来看,预算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推进及实施,能够提高财务操作、管理系统的规范性,从而使财务预算系统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和发展。
其次,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更加具体,财政分配更加透明,岗位权责更加明确,决策机制更加公正,资源优化和配置更加合理和充分,从而有助于形成事业单位所特有的、市场化的预算管理模式。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部门组织架构简单,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部门的组织架构单一,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对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重视度不够;
其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方法陈旧,采用传统的基数加因素的方法编制,这样不仅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量,还致使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预算管理过程不全面,缺乏精细化和科学化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对公用经费、个人支出、家庭补助等支出性项目的预算盲目、不科学,且不够全面。另外,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业务名称同经济指标协同性较差,缺乏可考核性的定量标准,加大了预算执行的监管难度。
(三)预算支出缺乏标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差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缺乏一套完善的费用支出管理体系;其次,预算的预计执行时间与实际执行时间有严重的脱节现象,如已经完工的学校工程项目,其工程款项的拨付不能在工程完工时立即到位,而是要等到年终清算时根据决算情况酌情安排资金,造成大量的借支长期挂账,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四)预算内部控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首先,目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环节,都缺少有效的监管机构对其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其次,为了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时建立外部监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内部监管还未完全到位,外部监管就更有难度。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控制,促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预算管理精细化对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降低成本费用的支出,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预算管理精细化的实施有助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成本的综合考核和评估;第三,有助于加速预算管理同成本费用、业务绩效之间的衔接性和关联性。
为了全面推进预算管理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要将预算管理同内部控制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确保整个预算管理过程能够全面实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在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促进预算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几个要点:首先,对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对收支情况进行动态化的系统管理;其次,要确保预算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便于预算管理信息能够准确、有效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转情况;最后,要加强对预算从业人员工作开展情况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把关。
(二)建立预算支出定额标准,重视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
财务预算部门要积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具体的费用标准管理体系。其中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要认真统计、盘点预算管理所涉及的费用支出科目,尽可能将所有相关联的会计费用类科目纳入到费用标准管理体系之中,如会议费、办公耗材费以及培训费等。
第二,在对预算编制标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准确核对每一个项目,将每一个项目所涉及的所有支出性的资金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第三,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要加大,建立适用于预算执行的要求的岗位责任制,从而依靠制度化来督促预算执行;同时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积极组建预算执行监督部门,从而为预算的执行提供双重保障。
第四,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建立完善的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体系,从而加速预算执行信息的实时反馈。
(三)加强项目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构建预算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辅助。加强项目经费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把握的要点包括:
第一,要加强项目经费的具体化落实工作,在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政策推出后,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职能要求,将项目经费进行具体、精细的划分,并对各个环节经费项目的执行、开展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和落实。
第二,要构建全面的预算监督机制,从而提高预算执行的可靠性。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采购预算监督的职能机构是财政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在监督的过程中,及时汇报、反馈预算执行问题,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整改,从而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预算要提前上报审批,在未得到审批允许前,不能够私自进行提前采购,否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私自采购的部分,职能机关不予报销。
(四)建立完善、全面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要想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绩效考评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板块。建立完善、全面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制的具体流程和控制要点为:
第一,要对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流程进行优化和精简,从而在提高绩效考核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增强预算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融合。
第二,通过分析预算执行结果,能够清楚的获悉预算执行的效果,从而便于掌握后续业务开展的侧重点、资金分配情况,把握内部控制调整方向。
总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明确岗位职责,增强财务成本费用与业务拓展的衔接性,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预算考核结果,对预算编制与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
(五)提升财务人员预算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不仅仅是财务系统的工作,还需要全体员工的鼎力配合和支持。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效果的好坏同财务人员的原酸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财务系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对预算管理的全面认识,在为全体员工提供良好的预算管理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内部控制对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性,从而倡导员工积极配合和协助。
其次,要对预算管理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化的知识培训和能力拓展,从而为组建一支优秀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财务预算从业人才创造条件。
最后,要加强财务预算部门内,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发现问题,集思广益的解决问题,从而在不断积累预算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业务技能的提升。
五、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内部预算管理人员全面落实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考核工作,还需要监管机构及时、全面的对预算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开展进行审核和检查,从而才能提高预算管理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罗丽婷.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公共管理[J].天津大学, 2014(学位年度)
[2]张燕.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行政管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学位年度)
[3]刘洋.关于供电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突破之探索[J]现代商业,2015年11期
关键词 :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发展方向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compound new specialty, also has the problem in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alized plan aspect which a series of waits for is clear about and solves. This article has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ized discipline attribute, the raise goal and the society competitive ability, specially has discussed the disparity which between this specialized raise goal, the specialized loc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demand exists, propose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specialized constructionraise go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1.1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新设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新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4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作法有所不同。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事实上,新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即体现了这一偏重。
1.2学科特点及属性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主要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显然,就学科属性来说,它属于管理类学科,只是由于其管理对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因而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虽然工程管理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也涉及工程建设各个参与单位对工程的管理,但工程管理的专业研究主要侧重于业主方和咨询方对于建设项目的管理,而不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或施工管理。研究的客观对象则是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土木工程项目。与此相适应,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是按照相同的思路进行设置的。 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二、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1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
新专业目录明确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按其要求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是: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可见,本专业重在“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要求上也是重在“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对于土木工程知识模块和法律知识模块的要求仅仅是“熟悉”,中心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则明确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均要求“掌握”,并且特别将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放在第一位。显然,在培养目标上与教育部先期推出的目标有所分离,即倾向于培养具备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这就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偏管理,一种偏技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不同定位均有自己的理由和自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该专业培养方向的困惑。这一方向性的差异源于观念的不同,而究竟哪一种观念更可取,必须以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作为判别标准。
2.2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对本专业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和房地产公司,对毕业生的核心知识的要求也主要是工程技术相关内容。房地产公司和投资公司对毕业生核心知识的要求则偏重于经济模块。因此,总的来说,社会所需求的主流人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工程师型专业人才,而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经理型管理人才。毕业生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显然,这与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标准相一致,而与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的培养目标有偏差。当然,对于本专业的不同方向,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偏差大小也不同。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适社会的相应要求。
三、 专业方向设置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于1989年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学科。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1998年改为 “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所以,目前在工商管理学科和工程管理专业下都设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设在工程管理专业下的为主流。如果设在工商管理门类下,就无法得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评估。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有5个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其中,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与国际上的建设管理专业最为接近,也最能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投资与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部分,设为工程管理的一个方向也顺理成章。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是否妥当,值得探讨。首先,工程管理与房地产经营管理就其内涵来说,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前者并不能包容后者。房地产开发管理的过程包括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似乎比工程管理的内容更加宽泛。从学科覆盖的内容看,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虽然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均有交叉,但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鉴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学科属性,宜设为独立的房地产专业。
四、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4.1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在某些就业岗位上,这两个专业毕业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且可替代性也是不对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能做;而工程管理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常常能够做。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任何岗位每年都大量吸纳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是明证。所以,如何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竞争,是工程管理专业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2 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强化其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竞争力。要特别强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以经济和管理知识和综合素质见长,但是,这类知识如果不转化为核心能力,就很容易被模仿,从而失去优势,甚至影响到专业的生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高校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尽量向土木类专业靠,有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甚至与土木类专业没有显著的差别;另一种是向经济类方向靠,弱化技术平台课程。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素养,并不意味着在深度上要向土木类专业看齐。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别人难以模仿的看家本领,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2对自己特点进行专业定位
形成专业特色的途径有二:一是专业方向有特色,一是在培养方案上有特色。对于专业方向的设立,国家不宜限制过死,只要社会有需求,就应该可以设置。 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虽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本专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和特色,所以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 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房地产方向和造价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
五、 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是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其知识结构横跨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因此,需要设置的课程门数不仅要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还要包括市政、路桥等工程,而不应仅限于房屋建筑。但是拓宽课程范围,又与课时量限制相矛盾。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组织和精炼课程内容是一个重要问题。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案,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由于本专业是一新专业,各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标准。需要在参照专业评估标准所提出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做到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精练,课程衔接合理、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相适应,每门课程应该明确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六、 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策略
由上所述,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是本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必须以专业竞争力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
1、 强化专业特色。
2、 强化核心技能训练。
3、 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
4、 重视数学、外语教学。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提供良好条件。
七.结束语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所以我们正在学习工程管理的学子应该好好学习此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前途都是无可限量的。加之社会需求像我们这样的人才 ,虽然土木工程专业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我坚信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
2. 国家统计局工程管理经济调查总队:《工程管理监测报告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3.吕发成 ,马洪滨 .理性的思考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 0 0 0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刘洪玉.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的房地产专业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关键词:体育学科;学科评估;中国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49-04
Thoughts abou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hina
LI Hui-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lion,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evaluation (rating)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carried out in China by such 4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s High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Evaluation Institute, China Network University, Science Evalu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Management Science Institute,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different purpos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done inadequate researches on theories about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there is no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stablished specifically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sam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use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objects and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s not adequately representative; the results of the evolution (rating)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vary greatly; the yearly evaluation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attern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disciplinary evaluation;China
欧美国家最早出现了专业的学术组织或新闻媒体对大学学科实力、研究生院、专业等方面的评估和排名,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学也开始重视相应的评估和排名活动。在这种国际潮流影响下,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评估活动。2000年中国网大对13所体育院校进行综合实力排名;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对全国144所大学的体育学进行排名;2004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体育学一级学科进行排名,但只有14个学科单位申请参加排名;2006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表体育学科排名。
社会团体对学科的评估活动,说明大学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但由于不同的评估组织对评估本身的认识、评价目的、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等的不同,所的评估结果(排名)也不同,不利于向社会提供准确的信息,也不利于对学科或专业的发展起到社会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体育学科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提高体育学科评估的科学性,引导和促进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1各评估机构对体育学科评估的目的不同
当前,在中国进行大学或学科评估、排名的组织机构中,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教授每年出版的《挑大学、选专业》一书,包括全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专业排名、省内排名等排行榜,迎合了参加高考考生的需要,每年1版,并且发行量相当可观。主要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在大学和学科评估排名方面对社会排名结果有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又有大量的社会需求,所以,有些评估组织就应运而生,至于评估的结果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可靠,是否需要每年对大学、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和排名,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些机构进行学科评估与排名,每年出版发行图书,是向社会提供准确的公共信息还是另有原因呢?正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1]所说:“公益与赢利是高等教育评估实践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相当一部分社会评估中介机构而言,赢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要区分公共服务型评估与服务赢利型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估采取不同的评估模式。”
2各评估机构学科评估的理论研究不足
上述的主要评估机构,通行的做法是通过专家筛选指标,然后由专家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再收集相关学科的数据信息,根据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处理,计算最后得分,排列名次,然后,面向社会排行榜。当前,有些评估机构学科排名的目的就不是从学术研究和促进学科建设为出发点的,所以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为铺垫,只是实践上的操作程序。具体到每个评估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这么评估?没有一家机构在发表排行榜的同时,对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解释,以表明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前瞻性。那么,如果评估指标的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即使数据信息可靠、计算过程精确,最后的评估结果也是谬误的。这不仅对学科的建设产生误导作用,而且难以客观反映学科的水平和实力。因此,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能在理论上引导学科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没有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所有涉及体育学科评估或排名的机构,不分学科类别,使用的是同一指标系统和权重系统,没有针对各学科的特性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原因是降低评估成本。事实上,这种评估不能体现体育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如体育学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获得奥运金牌和世界冠军的人次,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然而,反映体育学根本特征的指标并没有出现在评估指标体系中,而是所有学科采用统一的指标和权重,如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广东管理科学院科学学研究所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体育学的评估采用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评估指标体系,尽管相对于所有学科统一指标的评估有所改进,但体育学科并不是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含有运动人体学科、运动训练学科的自然科学。因此,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评估指标体系,不符合体育学的学科特征,当然,这一评估指标体系所得出评估结果有待商榷。正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2]所言: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工作性评估和决策性评估,满足不了社会公众对大学评估的信息需求,由此所产生的需求市场必然会刺激市场供给,涌现的诸种大学排名就是对这一市场需求的回应。现在的问题不是支持不支持,而是迅速培育起几个有权威、有影响、有水平的评估项目和评估机构,以正本清源。
应摒弃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估不同的学科的评估方法,而应该针对不同学科在办学目标、资源需求等特性上的差异,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期更符合其个性化的要求[3]。无论如何,学科之间的差异是任何评估体系也改变不了的现实。一个不合理的评估体系会把某些学科置于只适合于其他学科的框架之内,从而阻碍了它们的发展[4]。因此,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应符合参评对象的学科特性,体现体育学科特点。
4体育学科的不同层次采用相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各评估中介机构对体育学科的不同层次采用相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说明这些评估机构对体育学科的办学层次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如中国网大的评估,将安徽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内蒙古体育职业专科院校与培养博士、硕士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教师的能力、工作要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等都不一样。如果采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体育学科或体育院校,不仅无视学科主体的层次性、办学的立体结构特征,而且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结构的特点。同时,这种统一标准的评估导向会引导体育学科向同一目标努力,尽管有些指标并不是部分学科主体自身的优势,或不是本层次办学的目标,但为在评估中获得相对的高分或较好的位置,而迎合这种评估导向。最后,评估导向的结果是:不仅让不同的学科主体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而且也从根本上阻碍了高校向类型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导致立体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平面化。就现实来看,很可能多数的办学主体都按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规划自己、发展自己,不仅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而且脱离了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不仅需要一流的精英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在社会实践一线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学科的层次性特点。
5体育学科参评的对象与评估结果缺乏代表性
2002年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参与评估试点的12个一级学科,具有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209个,有176个参加了评估,占84%;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不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215个,有84个参加了评估,只占39%;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但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827个,有49个参加了评估,仅占6%。体育学也不例外,体育学一级学科中,当时全国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2个,参加评估的有2个;具有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11个,参加评估的有4个,占36%;94所院校具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06年),只有8个单位参加了评估,占8.5%。由于学科评估采用的同一评估指标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科的层次性(培养博士、硕士、学士)和学科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学科发展目标的区别,并且,这种评估指标体系,很大程度上只反映了学科的学术性。因此,学术水平越高的学科点参与评估的积极性越高(一级学科博士点参与评估的占100%),因为,博士授权点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和学术队伍具有优势,通过评估能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对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有利,所以,参评的积极性高。而学科水平低的学科点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低(硕士授权点参与评估的占8.5%),硕士授权点在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和学术队伍方面实力相对处于劣势,在评估中处于落后的位置,并且,一旦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就会因为学科评估位置落后而影响了本学科点的社会声誉,所以,自愿参评的积极性不高。并且体育学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的学科实力客观上是存在差距的,因为硕士和博士授权点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一定的评估程序,针对学科整体实力的强弱而授予学科主体相应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或者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位点的层次基本体现了学科的实力和水平。
再如中国网大只对独立的体育院校进行评估或排名,把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排除在外,如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等。由于参与评估的学科单位缺乏整体性,所以评估的结果与排名也缺乏客观性和代表性。
6体育学科评估(排名)的结果起伏较大
在每年进行大学综合实力和学科(专业)排名中,同一学科单位在同一机构的相邻年度的评估(排名)中起伏较大,如中国网大对体育院校的排名中,武汉体育学院在2002年和山东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并列第9名,而2003年却排在第1名,远超出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排名结果也有类似的情况。同一学科单位在不同机构的年度排名中差异较大,如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排名中,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排在第10位,而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的排名中却排在第20位,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积淀的过程,学科主体在学科建设方面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曲线拐点或跳跃式发展。像这种同一个学科单位,在同一评估机构的相邻年度的评估结果的极大落差,或是同一年度在不同机构的评估结果相差甚远,是指标体系的变动或数据来源的差别造成的。
7每年一轮的评估不符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不是每年对学科进行评估外,其他3家评估机构每年都对学科进行一轮评估,这不符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1991年,克拉克•克尔系统分析了从1906年至1982年美国大学的声誉排名状况,认为大学声誉的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在近80年间,只有3所大学从前15名中掉了下来,但落幅不大[5]。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麦克居里(McGuire,1988)对40所著名大学的比较研究也证实,大学声誉是一个高消耗的生产过程,大学要想明显改变自己的声誉,需要花费相当的财力。大学的学科声誉如此,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不可能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稳定的体育学评估体系,以5~10年为评估周期,向社会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为学生报考、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和企业捐助提供参考信息。如美国研究院的下属机构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是负责大学博士点学科的研究和评估工作的研究机构,其对同一学科的评估周期为10年,充分表明学科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学科发展也不可能在相邻年度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评估机构在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中,应本着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进行评估与排名,并加强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为什么评估”、“评估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评”,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评估的操作层面,只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就进行评估或排名;加强体育学的学科特性研究,设计出反映体育学科特点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学科单位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要根据其层次性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赋予适当的权重;扩大学科评估的参评单位,增加评估结果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保持评估指标体系的稳定性,扩大评估指标数据来源的客观性、透明性,维护评估结果的公正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确定评估周期,并在评估周期间隔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上次评估指标存在缺陷与不足,保证学科评估的科学性,发挥评估对学科建设的正确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 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改革[DB/OL]. bnu.省略/gaojs/download/Mr%20
zhanjun.ppt.
[2] 王战军,廖湘阳,周学军.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60-65.
[3] 王梅,陈士俊. 对我国学科评估的若干思考[J]. 未来与发展,2005(3):10-12.
关键词:物流学 学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等、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与教育部门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能在制作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新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新能源;
3 房地产;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互联网/电子商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工程师、土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销售工程师;
2 土建工程师;
3 项目经理;
4 资料员;
5 质量工程师。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br>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斯坦在专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首次提出“管理会计”,当时称“managerial accounting”即“管理的会计”。管理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久,我国也在逐步引进、开展,应该说,管理会计产生于西方发达的经济环境之中,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其也愈来愈重视。我们须立足国情,用崭新的视角去审视、引荐和发挥。既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去盲从,也不能拒之于千里之外。面对我国的大经济体,各种管理思潮风起云涌,我们是否有必要放宽我们的眼界呢?如何在分析引进管理会计风险点和战略路径基础之上明确使命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风险点:不用、不会用、不适当用
不用
标志西方文明飞跃的里程碑,也是科技质的发展起点,就是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这个时期,将此前及当时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充分运用到技术革新的实践之中,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极大地推进了商业发展,催生了后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而西方国家进入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要去虚心学习,即使偶尔有相应的知识信息传过来,也没有引起当权者的重视。直到时期,国人才认识到西方的枪炮之威力。提出“西为中用”、“中学为体”,提法很好,但没得以很好施为,封建帝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历史上的这种闭关锁国、倡导小农经济的统治,加上主观上的夜郎自大等,导致了视科技为垃圾,从而藐视科学,抵制引进先进技术。表现在发展经济上,则是不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去管理。
现代社会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有的人不愿意借鉴国外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新生事物持排斥的心理,或者闭门造车。有时研究出的成果,要么是人家已经提前研究出来了的,要么是早已被淘汰了的。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不会用
对于新事物人云亦云,或认识不足,或只得皮毛,从而知识技能水平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对引进的管理科学研究不透。简言之,就是缺乏使用的能力,不懂或者不理解,或者没有真正理解,或者理解不透。近代中国士兵开枪不瞄准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引进洋枪洋炮到最后做到真正瞄准射击竟然历经了几十年。对引进的科技、经济领域里的知识一知半解,没有深入领会就胡乱运用,最终只能导致失败。
导致不会用的原因很多,有经济条件的制约,有文化科学知识的欠缺,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我们自身,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在经济等条件不是很给力的情况下赶超。不要让“知识”成摆设,虽“汗牛充栋”,却没有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
平衡计分卡的考核管理方式也较早就被引入到许多企业了,但很多企业不会使用,甚至乱用,从而导致用偏。乐百氏公司于2000年选择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并在其推荐下决定引入平衡计分卡,同年12月份开始正式使用平衡计分卡,并作为考核标准每月进行业绩回顾与行动改进。但持续执行了半年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进行下去,耗资100多万的平衡计分卡项目结束,公司重新采用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当然,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也确有“不会用”的因素。
在信息化手段下,管理技术中的一些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更能适应外部变化的条件,但毕竟只是一种估算方法,需要一定的假设背景,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适当用
脱离一国实际的背景,包括经济环境、文化、政治因素等而不加变通地使用,也会导致类似“邯郸学步”的笑话,甚至会造成失误和损失。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的“三角债”现象一直比较普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则不尽然,如果生搬他们的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实际,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除了单纯的经济环境中的因素差异外,还有人文对经济领域的渗透。我国的“关系”文化非常深厚,并且广泛深入到经济领域。这种非经济要素在经济中的体现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了特定的经济氛围。例如,很多跨国公司都知道在中国做生意要注重“关系”。
我们要结合实际,调整管理会计原理中的假设条件,进行模型变通。如针对上述的非经济因素,就要增加可能的影响条件去分析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进口机电设备为提升国内装备制造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机电设备进口过程中,仍存在进口企业缺乏相关经验,引进设备不适用,设备验收不当及设备后期管理混乱等问题。
环境变化的“微”与“力”也要重视。环境改变了,相应的管理模型就会有所不适用,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同。不一定“微”就“无力”,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使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可能会出现防不胜防的细微影响产生强大的“威力”。我们要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要学会“拿来主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对待引进的“管理”,既要钻研也不要看得太神秘。
战略路径:剪、移、培
剪
剪,就是去掉不合适及落后的部分,精选恰当的使用。譬如现金流量的算法及预测是目前财务管理中的首选,但是否完全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呢?
净现值法是财务管理科学中的核心理论,在计算营业现金流量时,用收入减付现成本推导计算公式。但这实际不能算作真正的货币现金流入,因为收入减去付现成本后(即使不考虑税)并不是真正的货币流入额,实务中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因素,部分现金收付没有完全实现,从而形成未达,不与收入、成本同步,如应收账款等因素。当然,在西方国家可能需要调整的项很少,或者需要调整的金额很小,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也完全按照这种模式推算,得出的结果应是价值流,而非现金流。当然,1986年巴波特、詹森等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理论则是比较健全的价值评估理论。
对于“本量利”的科学使用方面,其边际贡献是收入减去变动成本,收入是销量与售价的积,是一个概括性的公式。运用到具体行业时,还得分解出主要的驱动因素。如建筑行业,不是以单价对外销售,而是按照总体的结算价格确定,这样,我们可以将销售总价按面积或者工程量等因素进行分解后再套用公式。
所以要去掉那些不适合的假设条件,有目的地,切合实际地舍弃。
移
移,就是要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嫁接”到我们的“土壤”中。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学习管理理论,钻研透。比如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其实质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管理手段,而不能作为短期的销售指标,也不能仅用于“员工绩效考核”。
其次,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操作,不能流于形式。如短期预算已在我们很多企业中广泛开展,但流于形式的现象仍很普遍,其表现主要有:全面预算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全面预算目标不明确,缺乏战略导向性;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等。鉴于此,就需要建立管理导向的预算模式,配合运用内部业绩评价确定部分数据。
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方面较为落后,且对于在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方面,在2006年以前主要停留在规范研究层面,这之后学者才陆续开始对其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如应付账款成本管理,在放弃折扣的情况下,推迟付款的时间越长,其成本反而越小,对待这种丧失信用的情况,在具体的商业管理中,就一定要采取措施使其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我们自己的条件环境之下,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务实地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移接过来。那种追求形式,将实际运用弄成摆设,最终会导致这些管理技术成“死”资料。
培
为了能深入研究、发挥和开拓更新更好的属于自我的管理科学,必须要有诞生“天才”(具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人)的土壤,创造出能产生人才的环境。如果我们连培育天才的土壤都没有,怎么可能期望产生天才呢?因此,要鼓励发明创造,奖励实干的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实施奋发向上的优惠政策等。
我们的使命:从“零和”到“共和”
西学谙于剖析事物细微,运用数理推论;国学擅长人文管理,倾向说教和道论。西方国家在“法”与“则”上比较完备,我国更偏向“智、谋、管”。因此,“管理”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管理的“经”我们是有的,但对管理的分析手段及方法有所欠缺,我们仍然需要借鉴国外好的管理技术,因为毕竟我国在工业发展阶段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使得西方的经济管理技术早于我们。他们在历年的经营管理案例上总结经验,并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制定分析模型,形成管理会计。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条件,并非他们天生就是天才。即使这样,西方发达经济理论中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西方也有很多相通的“发展点”,这些“发展点”可以为管理科学的融合并最终趋同创造基础。管理会计中涉及到的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是紧密联系的,战略管理要求公司治理中的执行者具备“正直、勤勉、道德”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精神神似。由此看来,管理科技也不是如UFO一样的“天外来客”,我们不必孤立地去看待这些“舶来品”,相反,应结合并同时发掘我们自有的“管理会计”成果,独立思考我们自己的“管理会计”。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个业务实体,这些实体通过创造财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但不仅仅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应扩展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直至社会整体效益得以提升。这是沿着“创富――自享――自然、和谐”的发展思路,是“人”与“自然”(企业生态系统)的大和谐。通过人的计策与谋划去管理我们的环境,管理好我们自身,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从零和博弈走向“共和”。虽然,从短期来看,“人”离不开物质享受,但“人”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人类应该最终与自然和谐,这就是一种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