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低碳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改造前的基本情况
我公司使用的是振动香蕉筛(型号:FLZ-1-3661X-2xFE44),香蕉筛有2个安装在圆钢圈弹簧上的侧板,两侧板之间有起吊梁、承重梁、驱动梁、入料箱和筛板托架等,筛板由筛板托架固定。驱动梁上有两个用螺栓固定的激振器,激振器由电机通过万向联轴节驱动,为筛体产生振动力。
物料由入料端加入。筛子的垂直运动和筛板上的筛缝使小于筛缝的物料落下。大于筛缝的物料由筛面上通过,最终在出料端排出。
(一)存在的问题。(1)由于入料方式为直接给料,因为高度差的原因,使物料流速过快,导致入料直接进入弧形筛中段,而上段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这种给料方式,在中段易形成拥堵,溢出,造成香蕉筛挡板损坏。(2)稀介段的喷水不佳,出水口易发生堵塞,不能将精煤、中煤及矸石上的介质冲洗干净,既造成介质消耗,又易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3)日常生产管理存在漏洞,存在管路堵塞,设备的跑、冒、滴、漏严重,设备检修不及时、介质消耗的日常检查不到位和计量不准等问题,导致了介质的损失与浪费。
(二)改造前介耗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40万吨/年选煤装置自投产以来,由于入料口设计的弊端和脱介筛喷水脱介效果不佳,产品带介严重,导致介质单耗高(2015年选煤介质单耗平均为2.58kg/t),而公司要求将介耗控制在2.0 kg/t以内,显然这增加了生产成本,严重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益。
二、整改方案
(1)对脱介筛入料口进行改造,在入料口处加装入料箱,让物料经过入料箱缓冲后进入脱介筛,以减少对挡板的冲击。由于物料进入脱介筛的速度减缓,煤与循环液的接触更加充分,达到更好的脱介效果。
(2)喷水的作用是将介质颗粒从产品中分离出来,并且对介质颗粒透筛有很大帮助。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的介质与喷水的压力、喷水量和喷水安装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我厂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脱介筛的喷水进行了改造,将脱介筛喷水管改为两段喷水管,两段喷水管道距筛面高度控制在25cm,两段喷水管道各加一个阀门;每段喷水管道分别交叉安装12个长度为15cm和12个长度为5cm的小喷嘴对产品进行交叉脱介,喷水管道安装喷嘴后,喷嘴与筛面控制在15cm高度,喷水管道两段加装能拆卸的堵板。并且在筛面增加挡水板,使物料在抵达每段喷水范围之前先经过挡水板,这样不仅能保证水压可以透过煤层,而且煤层的翻滚可以使每个侧面都能被冲洗到,提高了脱介的效果。
(3)制定奖惩措施对介耗进行奖惩,每班核对介质消耗量,对于超标的情况一定要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奖惩,激励员工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员工的岗位操作技能,培养员工节约意识,降低生产成本。
三、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脱介筛加装入料箱和喷水管道的改造,2016年1-4月份选煤介耗单耗分别为2.13 kg/t、1.47 kg/t、1.86 kg/t和1.76
kg/t,平均为1.80 kg/t,比改造前的2.58kg/t降低了0.78kg/t。按照年入洗原煤340万吨,每吨介质570元计算,一年可降低151.64万元(3400000×0.78÷1000×570=1511640)的生产成本。
四、其他建议
在选煤生产中要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首先必须要保证分选过程悬浮液密度的基本稳定。本系统主要是通过安装在混料泵出料管道上的密度测定仪、混料桶中的液位计、合格介质分流箱和合格介质桶上的补水调节阀等来实现悬浮液密度自动控制。
控制措施是:当仪器检测到系统悬浮液密度偏低时,将信号输入到合格介质分流箱,使分流箱加大分流量去磁选机回收,精矿返回合格介质桶,减少了合格桶的水量提高了密度;当密度计检测到系统悬浮液密度偏高时,将信号输入合格介质桶上的补水调节阀进行调节,使补水阀门开大些,增加补水量,使密度及时降下来;当合格介质桶中的液位计显示桶内液位过低时,提醒操作者需要及时加介加水,以便维持正常生产所需要的液位。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 电气保护方式 接地措施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22-01
对于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而言,供电系统当中电气保护与接地可以说会对整个供电系统稳定运行性能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合理的电气保护方式与接地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于电气接地而言,按照电气接地功能分区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以及保护功能性接地这三种方式。其中,保护性接地的最关键目的在于确保整个建筑项目电网系统在突发性故障情况下,电网设备及人身的安全性,现阶段最为常见的保护性接地方式有过电压接地以及防静电接地等;而对于功能性接地而言,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确保整个建筑项目运行过程中电网系统的安全性与电气装置的运行可靠性,电源中性点接地即为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最为常见的功能性接地方式之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在现代建筑技术,特别是智能建筑迅猛发展的背景作用之下,建筑电气保护及接地面临着怎样的困难?究竟何种接地方式才最适用于智能化建筑?以上也正是现阶段智能化建筑相关设计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 现阶段几种常见接地方式分析
1.1 TN-S系统
图1为TN-S接地系统的平面示意图。此种接地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由PE线以及三相①四线所共同构成的组合型接地系统。由图我们可知:在整个TN-S接地系统当中,中心线N与保护接地线PE仅在变压器装置中心点位置存在共用式接地。除此种情况以外在整个系统当中不再以任何形式进行电气连接。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受到三相负荷不均衡因素的影响,中心线N存在一定的带电可能性。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零带电来源的保护接地线PE。这就是说PE线在于外部设备及金属构建相连接的过程当中不会以带电形式存在,从而确保整个接地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1.2 TN-C系统
图2为TN-C接地系统的平面示意图。此种接地系统区别于TN-S接地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整个系统在以三相四线为构成的基础之上,对中性线N以及保护线PE做集中处理(即我们所俗称的PEN线)。对于智能化建筑应用实践而言,这种接地系统作用之下占据比重较大的单相负荷会导致PEN线上存在不平衡电流,进而导致整个运行线路出现电位波动以及电流不稳定的故障情况,从而无法为精密电子仪器设备的可靠运行提供线路保障,因而此种接地方式并不适用于在智能化建筑中广泛应用。
1.3 TN-C-S系统
图3为TN-C-S接地系统的平面示意图。在此种接地方式下,部分保护线与中心线统一,部分相分离。对于整个供电系统来说,在进户之前以TN-C方式做接地处理,进户位置实施重复性接地,以此将整个接地系统转变为TN-S方式。此种接地系统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2 智能化建筑适用接地措施分析
2.1 智能化建筑交流工作接地分析
对于TN系统而言,交流工作接地应当侧重对中性线作接地处理,选用接地线对接地体进行有效连接。一般来说,在热稳定性能表现不变的情况之下优选智能化建筑物自身基础钢筋作为接地体。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交流工作接地后应当对电阻值进行测定,以策安全。
2.2 智能化建筑防雷接地分析
我们知道,智能化建筑物内部存在大量的电子仪表设备及布线系统。以上仪表设备及布线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建筑物有着较强的抗雷击性,从接地角度上来说,设计及现场施工人员应当将建筑物内部金属构件与接闪器装置网格相连接,同时与建筑物地段作为引下线的构建筑钢筋之间建立相应的电气连接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健全的防雷系统。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在对智能化建筑防雷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参数进行确定的过程当中,接地电阻应当符合接地体的最小限度参数要求,一般来说以1Ω为限。
2.3 智能化建筑屏蔽接地及防静电接地分析
大量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屏蔽及其接地方式的正确性是防止智能化建筑遭受电磁干扰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方式。一般来说依照设备工作频率,选用一点接地或是多点接地的方式对设备线缆屏蔽层进行连接,完成屏蔽接地。与此同时,在规定做防静电处理以及可能出现静电问题的潜在区域施作防静电地板,以此完成防静电接地处理。
3 结语
在建筑专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作用之下,智能化、现代化、集成化已成为新时期建筑项目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趋势。任何形式建筑项目,特别是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正常运行与建筑供配电系统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接地系统在整个智能化建筑供配电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本文针对智能化建筑的电气保护方式和接地措施这一中心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发展 转型计划 家庭与社区
从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角度来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已成为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英国政府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是国家的战略性文件,也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为系统的政府白皮书。研究该计划中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措施,对于中国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一、《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及其现实意义
作为低碳化发展的行动路线图,英国政府在《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首次规定了国家的“碳预算”,提出在1990年基础上,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将碳排放量减少34%的总目标。具体分为电力及重工业、交通、办公区域、家庭及社区和农业五个领域(如图1所示),其中,家庭及社区的减排任务仅占减排总目标的13%,但是家庭及社区的碳减排幅度却是五大领域中最大的。英国政府计划从2016年起,新家庭住房与社区实现零碳排放,即实现该领域100%的碳减排幅度。这意味着需要从经济、政策以及管理等各个层面制定一系列具体且优质的计划来实现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个中不乏经过实践验证,兼具灵活性及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二、《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措施的特点
英国政府意识到,家庭及社区的碳减排不应停留在替换局部基础设施或是限制住户用能等“点”上,而是应该更多地从家庭整体能源供需、能源政策、节能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效作用等“面”上,进行整体评估,系统优化。
(一)“整个房子”的节能方法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提出的“整个房子”节能方法,是指将一个家庭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整体考虑,并相应地建立一整套全面的措施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由此,根据整个房屋的特点,对房屋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优化及技术改造,将所有能够为居民节省能源的措施进行整合排序,形成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适用于房屋的可再生能源措施。
“整个房子”节能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保证了将住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有利于所有减排措施按照有效次序排列,从而将能量损耗减至最低。
(二)“智能仪表”的改造方案
“智能仪表”是英国能源公司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节能技术的关键。安装智能仪表,一方面,让居民知道他们使用了多少能源,他们在这方面的开支是多少,从而鼓励他们采取行动,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政府和能源公司及时得到信息反馈,进而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以减少碳排放量为目标的措施。英国政府已承诺授权智能仪表的安装,并制定了一项时间进度表,使所有家庭到2020年都能配备智能仪表。
(三)社区间的协作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指出,帮助社区采取行动向低碳转型是政府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社区间的相互协作通常比单独行动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关键在于整合各个社区资源,创建一个活跃的社区创新与思考的环境,让居民齐心协力为社区制定计划,学习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同时让人们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从而使绿色生活变得更容易,并且成为一种标准。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首先,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政治话题和道德旗帜,实施《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有助于英国政府进一步巩固英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地位。其次,该低碳转型带来的经济刺激将有助英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并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据英国政府预计,到2020年,将有超过120万人从事“绿色经济”工作。
三、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建筑耗能已成为工业耗能、交通耗能之后的第三大“耗能大户”。不少建筑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建筑墙体不保温,节能效果差,很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问题。家庭及社区的碳排放更是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民对住房舒适度需求的提高,呈急剧上扬趋势。尽管目前家庭能源消耗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是很高,但却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量中的重要部分,而且在未来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政策的推行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政府政策占主导,激励政策及手段的运用相对有限
综观国内家庭及社区低碳化的政策,几乎都是政府行为贯穿始终,居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公众参与低碳化改造的方式和渠道都比较少,尤其是通过激励政策及手段推进低碳化改造就更为有限。一个明显的例子,有市民在家中安装了一套太阳能发电系统,结果遭遇无法入网的尴尬,所发的电能非但没有经济回报,还因带动电表而倒贴电费。
(二)低碳化政策的实施效果欠佳
虽然我国先后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节约能源法》、《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等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也曾提出支持能够有效节能的能源管理公司,但这类公司却因筹资困难、业务难以展开等原因而得不到发展。有关部门又拿不出比较具体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所以,低碳化政策实施效果欠佳。
(三)居住舒适度与低碳化间的矛盾长期存在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国需要争取碳排放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为实现未来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大幅度地削减碳排放量。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有选择地借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这给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传递了节能的信号和挑战的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改造是否合理,已成为中国低碳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何借鉴英国碳减排计划中的创新亮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缩小我国低碳化政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对中国家庭及社区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法规与多种政策激励
从英国的经验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碳减排的根本保障。英国制定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同类法案;英国也是第一个用法规形式引入“碳预算”,为二氧化碳总量排放封顶的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考虑成立类似于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机构,专门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管工作,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对居民用户的减排激励,不是单一政策就能完成的,需要经济、行政、信息手段共同的作用。
就中国而言,在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化石燃料约占80%。到2020年,要将温室气体的排放较目前减少20%,能源资源(包括能源效率)的碳生产率必须较目前提高65%。生产、转换并分配热量的两大主要部门是电力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为了满足减排目标,这两大行业需要进行重大的转型。电力部门需要在2030年前每年削减6Gt的CO2e排放量,就必须改变其能源结构,在太阳能、风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实行突破。
为了系统实施低碳政策,电力部门应该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发展并部署碳的捕获与封存技术,实施低成本和标准化的减排规划,并将可再生能源网络技术引入家庭及社区,谋求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改造的有效途径。
(二)系统优化创建美好家园
从英国的低碳转型计划看,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转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能源政策、能源价格、环境影响、供需平衡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选择后的发展趋势。目前,欧盟、美国、日本都已将绿色建筑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促进节能低碳的重点领域。尽管使用节能技术会使建造成本提高10%-15%左右,但节能效果的产生将逐步收回这些付出。因此,为了达到减排的预期目标,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建造方案,并从节能的角度对老建筑进行改建。
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看,对于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也不再停留在口头宣传上,而是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发展模式,制定了行动路线图。根据规划,电力方面要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并围绕电源结构、电网建设、电力、电价改革等方面展开,清洁能源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24%上升到2015年的30.9%、2020年的34.9%。煤碳方面要着重煤企并购重组,大型煤碳基地建设,煤碳工业节约化、低碳化将成为主要抓手。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把低碳消费的理念,向家庭和社区推广、试点,让每一个居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树立节能减排意识。通过社区间的合作,通过家庭和居民的实践,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方式。
(三)以人为本保障最弱势群体利益
英国政府在推行低碳计划时,从三个方面考虑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即家庭能源使用效率、家庭收入和能源价格,并给予一定的照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处于弱势群体的比例显然比英国更高。这些处于城市弱势地位的人群,面临着生存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等多重困境,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需要预先支付成本的低碳化改造政策,会具有相对比较复杂的看法、情感和思想。因此,借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保障最弱势群体利益的做法,矫正部分最弱势群体对低碳转型及改造的认识误区,拓宽他们参加低碳转型的渠道,减少心理落差,增强其对家庭低碳转型前景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家庭及社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不能确定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为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激励措施。首要的行动应该是建立基于市场的刺激手段与方式,倡导消费思维的创新和行为的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并提高消费者的意识,提倡绿色家园,努力减少碳的排放,鼓励家庭和社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在设备的转换和安装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给消费者增加成本和支出,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新的资金和不同形式的财政支持,进行体制创新,实施新能源价格补贴,或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和现金补贴,从新的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考虑节能减排,从而更有效地探索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2] 于一凡,田达睿.生态住区评估体系国际经验比较-----以BREEAM-ECOHOMES和LEED-ND为例[J].城市规划,2009(8):41-44.
[3] 张洁, 龙惟定.英美可持续区域评价体系能源条款分析[A].2009年上海市制冷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4] 刘毅.居民节能意识及节能行为调查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4)59-62.
[5] 姜胜洪.当前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舆情分析[J].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2009(2):40-41.
[6] DCLG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2008 DCLG.. The 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 setting the standard in sustainability for new homes. The Stationery Office, London.
【关键词】低碳经济,安徽,建议,对策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4]吴骏; 冷兴; 解晨晨.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经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 58-62
一、我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历来就非常注重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问题,为了能够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先后有针对、有计划地制定了一些相对成体系的法规、法律和标准。从20世纪80年代起,交通运输部根据“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战略方针,制定并实施了《交通行业节能管理实施条理》、《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等规章制度。“十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004年国家发改委我国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05年国家标准委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规定了以点燃式发动机或压燃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车辆的燃料消耗量限值。到了“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又上了一个台阶。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也得到了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以及标准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进入“十二五”时期后,交通运输部陆续出台了更加系统的低碳交通运输政策。比如,《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及其试点工作方案和《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同时还完善了相关的财政政策、管理机制政策(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总体来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节约能源和低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国外低碳交通运输政策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欧盟各国、日本)在应对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问题时采取了诸多举措,其中一些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美国美国制定了一系列节能法律法规和财税激励政策来支持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在节能法律法规方面,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该法规制定了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标准(简称CAFE),并实行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来保证CAFE标准的实施。美国联邦政府还颁布了《清洁空气修正法案》、《乙醇发展计划》、《新一代汽车伙伴关系计划》等来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更是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美国联邦运输部在制定5年期战略规划中也始终把环境管理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并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来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能耗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此外,美国还采取现金补贴、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激励性财税政策来积极发展清洁低碳运输。2.欧盟欧盟及其成员国主要从节能法律法规、碳减排标准、碳税政策和ASI政策措施体系等方面入手来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在节能法律法规方面,欧盟首先通过环境行动计划对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做出全方位的安排。2006年《能源效率行动规划》明确提出交通运输业的节能目标。2007—2008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源计划,对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出要求,并一系列指令。2011年《面向2010年新能源计划》、《2010—2020年欧盟交通政策白皮书》来明确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在碳减排标准方面,欧盟先后推出欧I一直到欧V等一系列尾气排放标准来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在低碳税收政策方面,欧盟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碳税等经济手段来带动社会公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性。此外,欧盟还构建了ASI政策措施体系。该体系是由“避免”(A)、“转换”(S)、“改进”(I)3种不同实施路径和规划(P)、制度(R)、经济(E)、信息(I)、技术(T)5种举措组合形成的包含15种核心政策措施在内的政策矩阵,从而制定出详细的低碳交通发展政策措施。3.日本日本的低碳交通建设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通过制定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绿色和智能交通、制定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进行财税激励等政策来构建低碳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体系。在节能法律法规方面,日本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节能节约法》来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改善能耗设备的用能效率,对未达标者还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日本采用“领跑者”方法确定燃料经济性标准,首先根据重量对汽车进行分级分类,然后在每个等级中确定“最优”的燃油经济性汽车,以此作为相应等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对未达标的机动车采取处罚措施。这项举措显著提高了日本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此外,日本还推行绿色税收计划,对新能源和环保车辆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对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低碳型产业进行补助。
三、国际低碳交通运输经验借鉴
1.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我国政府目前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发展指导意见和办法,但缺乏详细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统计考核办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涉及到生产、运营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因此,在制定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政策时,应会同各个环节相关部门,共同制定详细的节能减排和行动方案,以达到真正落实全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目的。2.制定更加严格的燃油消耗标准纵观国内外的低碳交通发展政策可以发现,制定严格的经济性燃油标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办法。尽管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节能减排前景,但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在2020年以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比例只能达到10%~15%,未来低碳交通运输的重点领域仍然在碳排放量较大的道路运输行业。因此,未来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燃油消耗标准,严格控制车辆市场准入,完善机动车能效标志制度。3.大力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从美国、日本、欧盟的低碳交通发展政策来看,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节能和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面临着产业规模较小、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等发展阻力。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应持续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及路线,给广大消费者以明确的预期。同时,还需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激励政策,如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企业予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税收补贴。
四、结语
关键词:低碳施工;阻碍因素;控制措施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日渐凸现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ic)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逐渐被广泛认同,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近20多年来,国际上对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主要针对CO2 减排技术开发出大量的减排评价模型,用来研究在全球、区域、国家范围内对经济领域或者部门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发改委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力推低碳技术,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作为低碳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施工亦是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能耗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低碳施工对发展低碳建筑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低碳施工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分析
为实现施工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目标,必须加强施工阶段碳排和碳汇的控制。下图一中所示,施工碳排不仅指施工现场的碳排放,还包括与施工相关的其他作业的碳排放,按不同碳源可分为运输碳排、 施工现场碳排及废弃物碳排。施工碳汇主要指施工现场的绿化和水系。
1、运输碳排
建筑物建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运输工具将建材从生产地运至施工现场的过程中,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影响运输碳排的因素主要包括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距离、运输总量、单位建材单位距离运输效率等。
输方式选择。Adalberh对不同运输方式下的运输能耗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指出远距离运输应优先考虑海运或铁路运输,近距离运输则以车辆运输为主.
运输总量。根据总体规划,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减少建材的使用量。研究表明,进行工厂化生产,采用装配式施工,可节约5%的建材使用量。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建材,可减少运输损耗,提高材料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运输距离。缩短运输距离可大幅度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以普通载重运输车辆为例,其耗油量约为13升/百公里,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76060g/GJ,每减少百公里运输可实现40.586的碳减排量。
车辆选择。经调查,汽油货车每百吨公里油耗为8L,柴油货车每百吨公里油耗为6L。而相同或相近车型的燃油效率相比,我国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一倍以上,拖挂车辆比单车运输平均降低油耗30%左右。
运输效率。首先,根据车辆的单位距离耗油量、设计荷载等技术参数选择最适合的运输车辆,并定期对其进行检修和维护。研究表明,车辆载重每增加一吨,其能耗可降低6%。其次,加强对车辆驾驶人员的培训,提高节能、低碳运输的环保意识,培养低碳、节能的驾驶习惯;不同操作平的驾驶员驾驶车辆油耗相差达7%-25%。
2、施工现场碳排
施工现场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施工碳排的最主要来源,且组成要素最为复杂 Chen等认为施工现场的碳排包括材料、能源、设备和人力的消耗以及对施工土地的破坏等方面。施工现场碳排按区域分为施工区碳排、生活区碳排和办公区碳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机具选择、照明、食堂用能及能源选择等方面。如图二所示。
施工机具。施工机械设备和电焊设备的耗能通常占施工用电总量的90%以上,高效、节能的电动机工作效率比普通标准电动机高3%-6%,平均功率因数高9%,总损耗比普通标准电动机减少20%-30%,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通过能耗比较,选用节能的机械设备,如利勃海尔吊机、变频节能升降机等,具有一定的碳减排效用;同时,应制定和执行保持设备低耗高效工况的按时保养、维修和检验制度,确保其正常运行。此外,需加强对施工机具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杜绝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能耗损失。
施工、生活及办公照明。在相同功率情况下,灯的能耗仅为白炽灯的1/8,为日光灯的1/3;为节能施工现场应严禁使用白炽灯,全面推广LED照明灯。此外,施工现场应合理配置节能灯数量,严格控制照明强度和照明时间。照明在设计时可按需求分为局部照明、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分级配置节能灯具。施工现场的照明可优先考虑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经照明方案优化,预计现场照明能耗的碳减排可达60%以上。
临时用房。施工现场应增加临时用房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积极使用保温隔热新材料。工程结束后,尽可能回收临时用房材料,避免或减少材料浪费,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临时用房产生的碳排放量。
3、废弃物碳排
施工废弃物的处置也是施工碳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弃物碳排包括运输碳排和处置碳排,如图三所示。首先,废弃物在运输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一方面,废弃物的处置因消耗电能、化石燃料等而产生二氧化碳,增加碳排放;另一方面,废弃物经回收加工后可制成建筑材料再次使用,减少了原材料开发,降低碳排放。
废弃物处理。处理废弃物时优先选择节能、低碳的工艺和设备,充分加工并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避免和减少建筑垃圾的焚烧和填埋。
废弃物运输。坚持贯彻“3R”原则(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制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计划(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达到30%以上。如模板工程可采用定型钢模,并采取高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周转次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建材可采用工厂化生产,再运送至现场组装,约可减少30%的废弃物,减少10%的空气污染。
4、施工碳汇
施工现场环境较为复杂,车辆运输、施工机械作业渣土堆放等施工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噪音,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施工现场的绿化可在固定土壤、减少扬尘污染、维护环境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提高施工碳汇总量。
三、低碳施工发展对策措施
1、建立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系统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减少因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碳排增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并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综合评审,选择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同时,施工企业、监理、业主等各参与方应以最大限度减少碳排量为己任,组建低碳施工委员会,实时监控和调整施工现场的低碳施工执行情况。
2、推广低碳施工新技术。优化用能结构,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减少煤炭、火力等传统发电的能源比例。同时,优先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降耗的用能产品,如施工现场全面使用LED 照明灯,选用高效的利勃海尔轮式装载机等。
3、提高现场人员的低碳意识。发展低碳施工应加强低碳环保教育,充分调动现场管理人员 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其低碳意识 现场人员是低碳施工的最终执行者,离开现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再完美的低碳施工方案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4、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与机制。发展低碳施工应充分发挥三套机制和三套政策的作用。即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大主体间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政府-行政体制、企业-市场机制、社会公众-社会机制,通过政府行政机制自上而下的努力、市场机制发挥营利性组织横向的努力和社会机制促进非政府组织自 下而上的努力。促进低碳施工的推广应用;与三套机制相对应,应尽快制定发展低碳施工的相关政策,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及参与性政策。尤其对于我国节能环保业的投融资困境,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政策予以扶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企业以及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机制有机结合的格局,充分发挥三大主体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施工是顺应全球低碳经济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推行低碳施工技术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应鼓励研发和大力推广应用低碳施工,对应用低碳施工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并尽快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周笑绿.循环经济与中国建筑垃圾管理[J].建筑经济,2010.
[2] 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启示[J].建筑经济,2009.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碳化;途径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学基金项目(编号:A201100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4日
一、推广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当今,因人类活动而导致气候变化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9年的《建筑与气候变化》报告,建筑行业每年的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40%,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研究表明,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中,由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建筑物建设、维护和拆除所发生的能耗一般占10%~20%,主要能耗发生在建筑物投入使用期间。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住宅建筑总面积393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住宅建筑总面积106.6亿平方米、镇住宅建筑总面积80.4亿平方米、乡村住宅建筑总面积206亿平方米。据清华大学调查显示,2006~2008年间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平均建筑能耗为27.4Kgce/(m2.a),南方地区为12.1Kgce/(m2.a)。由于北方地区农村能源消耗中供暖能耗偏高,所以北方地区农村每年每平方米建筑能耗为南方地区的2倍以上。
陕西省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陕西省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建成若干低碳示范区,建立较完善的低碳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完成低碳试点任务。到2020年,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3%,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15%,努力实现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基本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普及,低碳社会初具雏形。
因此,占全国住宅比例高达72.87%的村镇住宅,要实现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抓住低碳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等环节。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将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低碳建筑蕴藏着许多节约能源、节约资金、创造工作机会等经济效益,低碳建筑也必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关中农村建筑节能低碳化现状
低碳建筑强调的是节能减排,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和能源,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源,同时增加碳汇,减少总的碳排放量,从而营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课题组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先后对陕西省大荔、渭南、澄城、西安、杨凌、宝鸡、岐山等地的12个自然村约300个自然家庭,分别就建筑的平面布局、朝向、结构形式、层数、层高、外墙、门窗、屋面、照明灯具、通风空调、采暖方式、生活燃料(煤、柴薪、电、液化气、沼气等)、垃圾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建筑垃圾)、建筑节能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关中地区农村建筑的平面布局及朝向基本合理,符合当地生活习惯;结构以砖混结构居多,楼板多为现浇板;大多一层,二层及以上者所占比例不大,层高多在3.6米以上;外墙材料以普通烧结砖为主,厚度多为240mm,无任何保温措施;门以单层木门为主,气密性较差;窗以单层窗为主,采用双层玻璃窗的很少;屋面大多是刚性平屋面或瓦坡屋面,基本没有保温措施;照明仍然以普通白炽灯为主,节能灯管的比例较小;夏季室内降温以开窗通风方式为主,辅以电风扇,空调安装较少;采暖燃料仍以煤为主,冬季大部分房间的温度较多维持在12°C左右,户均年煤耗量达1.0吨以上;家庭炊事仍有相当数量的家庭与采暖结合在一起,或利用作物秸秆、薪柴等;家禽随便散养、生活污水未能集中处理等情况还很突出;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较低。
三、关中农村建筑节能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陕西省关中农村建筑在建筑节能低碳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相关技术规范保障,村镇住宅大都为自设自建,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施工、节能等技术规范的指导;建造技术落后,仍未脱离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能源消耗长期偏高;缺少节能意识,多数农民仍没有意识到我国的能源危机,从而忽视了农村建筑中的节能问题;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材料、节能照明设施等推广很不理想;新型清洁能源采利用率较低,仍以燃煤、植物秸秆、薪柴等为主,热利用率较低。
四、关中农村建筑节能低碳化发展途径
传统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国际建筑行业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建筑低碳化产业发展。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提供技术创新,让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化、低碳化等先进的理念深入人心。依据关中地区不同县域自然环境特点、经济能力,在建筑规划方面,就建筑朝向、建筑平面布局、建筑体型、内部空间布局、维护结构节能减排、新型能源利用等方面设计出几套能体现低碳节能理念的建筑方案以供选用。
(二)加大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我国在建筑节能及低碳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备了一定可以推广的建筑节能技术。例如:合理平面布局以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种植屋面、保温墙体、节能灯具、节水型部件、太阳能热水器、光伏新能源、节能门窗、沼气等,都将极大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住宅品位,降低农村建筑的碳排放量。
(三)改善生活习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如将在电动跑步机上锻炼改为到公园慢跑;把用洗衣机甩干衣服改为自然晾干;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夏季适当提高空调房间的温度;把用电风扇及空调降温改为运用自然通风降温;生活垃圾及污水集中处理等,不但能起到节约电能作用,更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五、结语
建筑低碳化的发展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较完善的低碳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外,更应做好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只有这样,陕西省2020年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才能实现,也才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低碳建筑案例分析.政策简报,2011.3.2.
[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4.2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ml2191”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节能宣传周暨“低碳日”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切实做好2021年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和部署,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局紧紧围绕“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绿建未来”的思想,开展一系列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迅速部署
为加强节能宣传周暨“低碳日”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开展有序、有力,取得预期成效。审计局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审计局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并将上级文件转发了各个股室,就节能宣传周暨“低碳日”相关活动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营造节能宣传浓厚氛围,广泛开展宣传“节能宣传月”活动,在醒目位置张贴了“节能降碳,绿色发展”2种宣传画,在水龙头位置、照明开关处张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提示语。进一步促进干部职工强化节能意识,将节能行动变成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三、采取措施,务求实效
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我局组织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省管局和市发改委组织开展的节能宣传周活动、组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张贴节能宣传周海报,组织机关干部参与节能宣传周知识有奖竞答,观看节能周启动仪式、云直播等相关视频。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消费,低碳经营。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是一种旅游生产方式的变革,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落实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2009年12月,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把推进节能环保作为旅游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2010年6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争取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 ,超过能耗限额的企业不能被评定为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2011年年初,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年内将开展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试点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活动”。
一、实施低碳认证制度。
面对低碳旅游这一全新的概念,我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尚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各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并出台《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健全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旅游碳汇机制,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对旅游运输、旅游景区、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商品等制定低碳旅游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分级。
二、鼓励企业低碳旅游经营。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大力推进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鼓励旅游企业进行低碳认证,激励旅游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经营方式。通过财政补贴、奖励、融资、税收优惠、分级收取水电气费等政策来扶持引导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利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保节能工作的开展。
三、引导公民低碳旅游消费。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方式,公民对此知之甚少。旅游管理部门要以媒体宣传、公益广告、标语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公民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和引导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营造低碳旅游环境氛围,吸引游客体验低碳旅游,培养游客低碳消费理念,强化游客的低碳意识,促使旅客自我规范旅游行为。
四、推进低碳旅游企业发展。
1.旅行社是旅游者低碳旅游体验的直接宣传者和引领者,其应优先考虑环保标准,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景区景点为重点,加大推出低碳旅游产品、设计低碳旅游项目和线路的力度。在旅游行程中,导游要积极宣传旅游景区景点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行低碳旅游的做法,在讲解美景的同时融入低碳的知识,查询低碳交通工具租借点、提供低碳饮食资讯,讲解低碳消费方式、节能减排常识,提供低碳旅游的各种咨询,增强游客的低碳意识,引导游客热爱、保护旅游景区景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旅行社应淘汰污染排放严重的旅游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旅游交通工具,同时规划好旅游交通,尽量组织专列、编排直达线路,减少中转,让游客真正能够体验到低能耗、无污染、低排放的低碳旅游形式,提高游客的体验价值及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满意度。
2.绿色饭店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现阶段各旅游饭店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应该在食、住、行等方面倡导绿色消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营方式,将节能减排措施贯彻到饭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制定《旅游饭店低碳化行业标准》,宣传销售旅游目的地本地当时出产的食物作为食材,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低碳新技术、新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饭店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提倡游客自带必备日常生活用品、物品,减少换床单、被单的次数,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提倡健康素食,使用节能厨具,选择自备餐具,就餐时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