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第1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3-0079-05

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特别是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并实施,很多领域和市场逐步开放,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处于自然垄断领域的国企依旧可以保持其优势地位,如石油、通信、电力等行业。但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发展面临三大困境,如水泥、玻璃、钢铁、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一是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格局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技”,面临成本上升、销售难的“双重压力”,竞争态势加剧。二是产品“同质化”。大多数企业产品的技术参数、质量标准等相似,产业技术创新动力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差,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传统思维的惯性、国有企业的“外部性”,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职工工资低、待遇差、职业发展空间小、晋升通道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技术、管理、营销等关键岗位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建立提高员工收入的长效机制,如何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如何构建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对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而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实现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监督人、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拴心、留人”,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同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主要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人事管理。多年来,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引进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以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但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过程中,企业尚未形成涵盖薪酬激励、职业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

2000年11月,原劳动部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在全国推广普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维护劳动者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旨在实现两大功能:一是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二是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但是,当前《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表述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工资集体协商内容过于关注工资本身,集中在协议期限、分配制度、标准、分配形式、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和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及支付办法、变更、解除协议的程序、协议终止条件、协议违约责任等方面。而与此相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保险与福利等内容涉及较少,多功能、多目标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尚未形成。同时,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企业岗位工资进行细化区分,易陷入“平均主义”误区,特别是对于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没有特殊激励,不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将工资作为激励的唯一手段,没有将企业年金作为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制度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计划。西方私人退休历史已有100多年,发达国家1/4的老年人和1/3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将年金计划作为吸引留住人才、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的重要收入来源,是老年生活保障的重要支撑[1-3]。而中国企业年金出现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今后,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企业薪酬福利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吸引、留住、稳定优秀人才的重要“筹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

(二)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

在岗位设计及发展空间上,仅有行政和职称两大类目标,即行政职位的提升和技术职称的评聘。受企业职工总规模影响,行政职位、技术职称的总数有限,晋升通道较窄,大多数人难以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4],存在“官本位”思想普遍、“玻璃天花板”效应、职工忠诚度低等问题[5]。同时,企业尚未形成集入职遴选、岗位安置、职业培训、监督考核于一体的系统性职业生涯制度体系:首先,受“自上而下”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员工入职选拔机制流于形式,对专业技术背景要求不严格,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优化;其次,岗位安置与个人胜任特征不契合,难以发挥职工的优势,职工个人目标难以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结合,难以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第三,职业培训以企业内生产实践为主,没有构建企业内外的技术培训、项目培训、高校培训等多元化体系,跟不上个人岗位需求、职业发展需要,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

随着安全意识、生命意识的提升,国家、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日渐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也日益完善,如生产环境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生产安全管理、职业危害防护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病防治等制度体系的构建[6]。但当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存在明显的重身体、轻心理倾向,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与措施较为全面,但与职工心理健康相关的制度较少:一是对影响职工心理变化的因素缺乏足够重视,尚未建立相应疏导安抚机制;二是职工进入工作状态后的严肃性、积极性、主动性需强化,“生产无小事、安全无小事”理念需深入普及。对企业而言,要多举措确保生产安全“万无一失”,要让职工及时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融入环境,更要清楚设备操作程序的严肃性、生产环境的复杂性、作业心理的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否则安全生产会面临“一失万无”的险境,任何小的失误都会导致生产事故,甚至是大的财产、生命损失。

二、国有企业M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M公司为省属国有企业,作为国内知名建材生产企业,其主要业务为水泥生产与销售,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依托管理、成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优势,已成为很多大型重点工程的供应商。近年来,该公司为应对人才流失困境,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尝试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薪酬管理制度创新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契约,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其核心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和义务[7]。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中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及发展机会三个维度均与工作满意维度存在正相关,环境支持与发展机会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大[8]。M公司提出“员工争岗位第一、企业争行业第一”的目标,将职工努力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多渠道、多举措保障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同步,重视提高员工对企业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以实际行动保障职工权益,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1.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细化。继2008年下半年调工资、2009年执行员工带薪休假制度之后,公司于2011年开始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控股企业职工收入涨幅高达30%,一线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6万—42万元,大幅度高于本地区同行业工资平均水平。同时,公司根据物价水平和经营业绩,结合本地区和同行水平,及时调整薪酬分配方案,以上年度员工工资总额为基础,按一定比例上浮,强化地方工资指导线的约束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细化:一是明确收入向一线工人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一线工人界定为技师、中高级工及技术标兵等,协商制定技师津贴、技术标兵津贴、首席技师津贴等分配办法,对具有技术职称的一线技工发放职称津贴,给予相应待遇。重点对生产一线倒班运行工人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整,引导收入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二是明确收入向技术岗位倾斜。公司方和职工方将技术岗位界定为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协商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三是明确收入向关键岗位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关键岗位界定为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根据不同销售业绩给予相应的提成,原先销售提成不足的,进一步提高提成标准。2.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2011年开始,公司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为符合条件的1780名员工办理企业年金,共缴纳年金509万元。由此,企业年金成为薪酬激励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成为稳定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职工的有效手段,为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国企人力资源报告显示,超过85%的国有企业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调查数据证实,驱动中国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已由薪酬转向职业发展机会[9]。职业锚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提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施恩提出了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新型、独立自主型、安全稳定型五种职业锚类型,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7]。M公司基于职业锚理论,强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系统性,设计多元化员工发展通道。基于职业发展的系统性考虑,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经验,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建设职业生涯管理支持与服务体系[10]。1.“逢进必考”,严把职工入职水平与质量。在进人上,公司坚持“逢进必考”原则,不论是相关行业人员转入,还是新进大学生,都要参加企业组织的相关考试,择优录取。新进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保证,人力资源质量大幅度提高。2.“逢晋必考”,严控干部提拔程序与质量。在晋升上,公司坚持“逢晋必考”原则,以业绩、能力为基础,在公司系统内公开竞聘,为发现人才、提拔人才打造平台,确保业务素质高、业绩好、能力强的人可以得到重用,避免人才流失,实现对人才的“拴心、留人”。3.建立“后备干部制度”,确保岗位工作质量可持续。公司建立了“后备干部制度”,即在岗位公开竞聘选定第一名之后,将第二名确定为“后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第一名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到规定期限或试用期截止时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替代第一名上岗,如果第一名因工作原因调离或出差暂离,则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接替岗位。“后备干部制度”为公司培养人才、建设人才梯队奠定良好的基础,竞争机制的引入,提升了企业的活力,保障了岗位工作质量的可持续发展。4.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后备干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曾经出现某个岗位只有几个人报,公司领导层知道第二名或许难以胜任“后备干部”人选,或者选定的第二名(后备干部)接替岗位后,难以开展工作,但为了体现制度的“刚性”,公司领导层坚持“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的原则,让“后备干部”继续接替岗位,让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用实际工作业绩来选拔人、淘汰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制度的刚性、公平性、公正性得到很大体现,使得干部、群众和谐共处。5.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实现每个人都有上升渠道。在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形势下,M公司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核心,实施按需激励和差异化管理,采取多元化激励策略,构建独特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职工个体成长及其职业生涯管理[11]。企业的管理岗位有限,不可能有能力、有业绩的职工都得到提拔。M公司多渠道设计职工发展方向,确定职称导向、级别导向、岗位导向等目标,以职称晋升、级别提升、岗位转换等规划设计发展空间:一是建立职称评聘机制,让职工申报对应的职称;二是依据个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设立“总经理级员工”“副总级员工”“高管级员工”等岗位;三是在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员工,由一线生产岗位转向服务岗位。这些虽然不是实际领导岗位,但工资、福利待遇等同于甚至超过同级别管理岗。职工发展空间的多元化设计,激励了员工,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6.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让职工与企业共成长。为让职工分享公司经济发展成果,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同成长,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公司设计了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一是企业内部多渠道开展培训。借助国家、省、市工会开展的“节能减排”等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技术比武、技能培训、知识竞赛;控股企业间组织开展培训与交流会,以生产现场为平台,对控股企业的“亮点”、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缩小企业间差距;控股企业内部班组之间开展培训,由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等对员工开展培训,以“员工争岗位第一”为导向,建立内部竞争激励机制,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二是借助高校开展培训。公司先后与郑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开展员工技术培训与指导,让员工参与研发,集成、移植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鼓励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公司专门出台《鼓励职工在职教育规定》,鼓励员工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明确规定对于参加在职高等教育,取得国家认可的在职学历教育证书的,全额报销学费,按学历层次给予学习时间照顾和资金奖励。由此,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脱产、自学、岗位培训等多种职工培训与再教育形式,专业涵盖技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从目前从事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学历来看,大多数人已取得本科学历,部分人取得研究生学历,逐步形成以本科学历为主导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大多数职工享受到再教育优惠政策,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职工的知识层次得到很大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激励理理论认为激励应遵循其范式,即“需要-目标-动机-行为-绩效-奖励-满足-积极性”,强调培育人的主体精神、激发人的内在潜能[10]。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要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M公司对职工的心态变化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调动职工积极心理状态,让职工保持愉快工作心情,筑牢安全生产大堤。1.关注影响职工心态变化的因素。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职工能力的充分发挥搭建平台,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弘扬企业安全文化:一是加强制度执行的灵活性。公司强调,规章制度是刚性的,但执行方式确实灵活的,同样的制度、规定,生硬地去执行与带着感情实施效果大不一样。前者不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而且极易造成职工的反感心理,取得相反效果;而后者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执行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二是倡导合理调配工作时间,避免疲劳作业。长时间工作会导致职工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从而造成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公司倡导职工合理调配工作时间,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避免疲劳作业。三是针对主要问题,做心理疏导工作。生产企业职工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压力、安全压力。公司领导及时给予员工关心和帮助,定期找其谈话,帮助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其轻装上阵。及时发现职工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给予公开的表扬和鼓励,提升其应对工作的自信心。2.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坚持通过尊重劳动发明创造、增加福利等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上升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评选月度、季度、年度岗位标兵,给予现金奖励;每年开展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等“明星员工”评选,对在技术应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重奖,制作“荣誉墙”,对做出重大贡献员工的业绩展示一年,大力弘扬“员工争岗位第一”导向,激励优秀员工,树立先进典型。

三、主要结论

当前,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严重、产品竞争“同质化”、人才流失严重等难题,人力资本作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以国内知名建材企业M公司为例,对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进行了深入总结:一是薪酬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工资协商制度细化,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二是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逢进必考”,“逢晋必考”,建立“后备干部制度”,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三是建立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关注职工心态变化影响因素,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征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1):190-192.

[2]梁欣如,葛海娟.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演进和热点[J].经济与管理,2013(1):118-120.

[3]张捷,吴建成,周曾海.中美人力资源管理差异比较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3(3):252-256.

[4]陈晓华.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91,122.

[5]李丽,张力.我国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探析———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多重职业生涯规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1)86-90.

[6]邓予焓.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2):33-37.

[7]E•H•施恩.职业锚理论[J].刘磊,译介.中国人才,2002(9):25-27.

[8]周莉.心理契约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14(6):140-144.

[9]张榕芬.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探讨[J].时代金融,2009(12):144-145.

[10]陈智锟.英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83-86.

第2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校园环境 主题活动 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Highlight Corporate Culture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XU Hongyan

(Jinxi Industrial School, Huludao, Liaoning 1250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modern enterprises employing increasing demand not only valu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ism.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conventional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s the basis, themed events as a platform to educate people to help the network,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corporate culture, highlighting corporate cultu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vocational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themed events;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烈,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职工的素质和能力。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看重生产技术,更注重的是劳动者的品质与职业素养。而现代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差距。

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主要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礼仪和文化网络等要素构成。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1 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常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常规教学逐步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学习企业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在常规教学及其它活动中深化,迈出成为职业人的第一步。

1.1 理论课教学中注重职业素养渗透

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理论课教学,学生对职业及所学专业有了逐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化基础课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让学生了解每科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学习的紧密联系,进而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而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形成专业技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应的行业标准、岗位职责等,使学生逐渐树立职业观念。理论课教学,教师多采取案例法、分组法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把握时机,利用各科进行职业素养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

1.2 德育课教学中注重职前就业指导

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德育课教学,对职业素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德育课对学生进行职业前的就业指导。德育课注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就业创业必备的素质,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的工作实际,善于引用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素养等专门的选修课,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实习实训课教学中注重职业模拟体验

实习实训教学是学生实践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实习实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使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岗位要求以及企业文化等,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意识。经过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在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模拟体验职业活动,并按照岗位要求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职业紧迫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 以校园环境为依托,感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

校园环境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要注重企业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为职业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创设企业化环境,培养学生亲近职业生活的情感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营造企业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有所感悟,培养亲近职业生活的情感。在教学楼、实习场、宿舍楼等醒目地方张贴企业的宣传标语、企业名言,宣传企业文化,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千百次地做好就是不简单”等优秀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职业意识。在操场边创建宣传橱窗、在校园网开设招工专栏及就业新闻信息,公示企业招工及录用信息,让学生在不经意的驻足或网页浏览的互动中,了解招工就业情况,增加学生的职业紧迫感,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感悟。

2.2 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能力

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学校的管理制度,统一规范,统一管理,使学生提高对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实现中职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按企业6S管理制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工具物品的摆放、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并严格考核,督促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效仿企业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并公开表彰,使学生体会遵守规章制度与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深刻明白“今天遵守学校规章,明天才能适应企业要求”,提高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3 学习企业榜样人物,激发学生向往职业生活的热情

企业榜样人物以一种鲜活生动的形象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引导学生对成功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所有教学楼内创设文化走廊,以图文并茂的壁画或挂板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讲述国学经典故事、励志故事,使学生在愉快地阅读中感受国学经典。邀请企业优秀人物、我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座谈、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标准,了解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让学生理解成功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坚信“人有无限可能”,使学生更接近职业人的工作与生活,充满对职业生活的憧憬。

3 以主题活动为平台,内化企业文化,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

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内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职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并逐渐内化为自己坚定的职业信念。

3.1 开展“阳光向上”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健康的身心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心,就谈不上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现在的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突出体现在抗挫折能力、自信心和心态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由此,我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训练中心,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织开展以“阳光向上”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之外,由心理咨询专业教师作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定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由各班级召开“自信快乐”、“崇尚荣誉”等为主题的班会,使学生学会消除不良情绪、调整心理平衡,学会人际沟通、解决交往困惑,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树立集体观念,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职业信念。

3.2 开展“能力提升”主题活动,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心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体验专业成长与进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的反馈,现在的中职生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热情,缺少专业实践,需要重点提高他们的责任心、进取心、事业心和主动性。针对以上的反馈结果,各班组织召开了“我爱我专业”的主题班会,团委组织了“我的职业理想”演讲比赛,还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纪念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全校性的体育比赛、“金手指”制作、小发明活动等,优秀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坚定自信心。

4 以育人网络为助力,升华企业文化,端正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与企业、家庭、社区形成合力,构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网络,通过开展校外活动,升华企业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1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企业实习,安排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并由学校编制《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中,在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指导示范下,学生深入实践专业技能,体会岗位职责和行业要求,感悟企业文化,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领悟企业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甘于奉献的精神。

4.2 家校共建,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经常联系,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进行家庭走访、开放家长接待日等活动,使学生家长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商讨如何共同教育引导学生,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深厚的道德情感。同时对困难的家庭给予帮助,教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家长、回报社会。

4.3 社区支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取得社区的支持,与社区联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公德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3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与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与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比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能否承受竞争机制冲击的淘汰和排挤?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经受住挫折和胜利的考验,这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在校期间应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诱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了解人才市场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第4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具有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凭证价值。高职院校学生档案是学院档案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它真实记录了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和实践状况,反映了高职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养成经历,同时也记录了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主要原始材料,因此,它是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履历证明,更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和将来接受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就业压力空前的当今社会,学生档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进行探析,找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并对其今后发展进行展望,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材料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应该反映每一位高职学生真实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心理状况等,以求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素质。但在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明确对学生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做出要求,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客观材料未完全达到真实、完整、规范的要求,且各种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归档,不利于学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同时,学生档案中的主观评价材料内容过多,而客观评价的资料不够,对学生的操行评语很简单。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档案内容来看,一般仅包括高中毕业时的简单材料、新生录取通知书、奖惩材料、学生成绩表、实习鉴定表、入(党)团材料、学籍情况、毕业证书、毕业生体检表、毕业生登记表、就业报到通知书等简单资料,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技能证明、心理问题、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等反映较少。

2.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往往把重心放在学生就业上,而学生就业率与学生技能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的建设被提在学院发展的首位,而学生档案管理常被忽视;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大多进入对技能要求较高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对学生的档案不太重视,往往不对档案的接收提出明确的要求,造成学院和学生对档案管理意识的弱化,使他们没有意识到学生档案对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

档案管理意识的薄弱,一方面使得学生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中关于个人信息的填写马马虎虎,如常出现字迹潦草、圆珠笔钢笔混填等现象,对个人档案材料的收集缺乏主动意识,甚至在毕业数年后,也不关心档案的归属与保存,造成档案的积压,增加了学院档案的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学院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常进行分开管理,各职能部门对档案管理不重视,存在互相推诿、衔接不及时现象,不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通常是在学生毕业时才完善归档材料。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对学生档案的管理大多不设专门的管理人员,而档案管理兼职人员对档案管理的方法较为落后,在对学生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时,没有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致使学生档案材料杂乱。同时,《档案法》的实施,对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标准和要求,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方面,却没有统一的、详细的、符合实情的、可以遵循的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对策

1.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归档和审核制度。学生档案材料来自于学院各个职能部门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并要经各职能部门的转递、汇总,只有建立完善健全的归档制度,明确各部门间的归档资料和转递手续,及时收集、整理、转递,并经学院专设档案员的审核,才能保证归档资料的全面、真实、准确、系统,才能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其次,扩大档案材料收集范围,增加诚信材料、社会实践活动材料、技能证书材料、心理健康材料、信用材料等,丰富学生档案内容,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最后,做好学生档案的保管和分发工作,遵循档随人走的原则,有就业单位的按就业协议寄发,无就业单位的,两年内的由学院暂时保管,待单位落实后凭调档函寄发;两年以上的,寄至学生生源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从而减轻档案库存压力和档案员工作量。

2.加强宣传,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首先,通过报栏等形式开展档案基础知识教育,宣传学生档案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档案的管理和维护中,并引导毕业生重视关心自己的档案,减少或杜绝“死档”的发生;其次,学院领导要对学生档案的作用高度重视,并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院日常工作日程,设立专职档案员和档案室,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3.设立专门档案管理部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制定学生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设立专门档案管理部门,同时选择原则强、文化素质高、作风严明的老师做专职档案管理员,对学生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核,确保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展望

1.建立高职院校学生信用档案。

学生信用档案是由中国人才信用网运营的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和信用状况的一种电子档案,包含的信息有学生个人维护信息、学校维护信息和社会第三方的认证信息及就业后与所在工作单位维护的信息。学生个人维护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培训经历、项目经验、任职记录、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工作履历、证件证书和境内外交流等;学校维护信息包括学习成绩、毕业评语、在校优良记录、在校不良记录、助学贷款记录等;社会第三方认证信息包括档案查询记录、调查、认证、评估、投诉与申诉记录和其他个人相关的信用信息记录。大学生信用档案电子交互平台具有完善、清晰的分组维护权限设置控制体系,学生处、学生科、辅导员必须通过各自的密码授权才能分级管理、审核、维护相关学生档案信息,保障了信用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安全性。信用档案通过在第三方社会公共平台上提供包括证书证件、各类优良记录和任职记录的证明与信用报告,可以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诚信意愿,为用人单位和企业间搭建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使用人单位放心大胆招录所需人才,也可以使学生不必再为一纸证明来回奔波往返,使学生求职就业更加高效、便捷。信用档案能督促学生提高自律意识,保持诚信,从而更易获得助学贷款和社会帮助;终身信用档案使得学院能通过电子档案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跟踪与互动,对学生的约束性更强,也具有更高的维护价值。

2.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反常所引发的厌学、性格孤僻、自杀轻生等现象受到社会关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和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点的有关材料。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既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在人文层面意义上的关爱,又体现了一种制度上的善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加强管理的必由之路,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秩序和设施的管理,还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从而为社会培育出身心健全的技术市场人才。学生心理健康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一般通过问卷法、分析法、谈话法和测验法,然后经过归纳和分析,形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反映了学生心理成长的历程,必须由专人保管,严格保密,这既反映了一个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3.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传统的学生档案与其相比,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不易查询、不耐保存、共享性差等,随着档案量的增加,档案利用率愈低,因此,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工作方法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为高职院校学生档案提供了方便快捷、可靠的信息化管理途径。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统计、服务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可将档案中的学生信息资料扫描储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对学生的档案材料适时更新,及时准确反映学生的情况。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其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形势下,认真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和学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雅菊.浅议高职学生档案的困境与出路[J].考试周刊,2010,(32):211.

[2]龙晓风.试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J].广东白云山学院学报,2007,14,(80):82-83.

第5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十分明确,专业设置也基本上以电气、机械、计算机、财会等技能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为主,这种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据笔者观察,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普遍面临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学习是为了什么?对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不了解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在开学伊始帮助同学加以解决就会让他们陷入进一步的迷茫和困顿。所以,在高职新生班会入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进行专业介绍,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辅助进行就业前景和形势以及学校相关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介绍,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在开学伊始,就有一个合理、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为几年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化高职新生团队意识的认知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内部肩负各种职能的团队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企业招聘时员工是否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意识也变得日益重要。在企业发展中,除了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外,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方面。但是部分高职生在求职应聘时,不仅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甚至有人认为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不服从团队管理,甚至不愿意融入团队。这不仅是一种对个性曲解的认识,更会影响高职生毕业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新生的入学班会上,要加强新生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的教育,可以特别要求各班结合自己本班实际情况,策划相应的活动,例如素质拓展训练、主题班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策划和思想认知的教育,使新生把团队意识和融入团队、集体的理念内化到心中。

3强化高职新生服从管理意识的认知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以及能否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根据部分和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的反馈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下订单班的反馈来看,部分“90后”乃至“95后”高职大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学生普遍优越感强和自我意识强烈导致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增多。加之部分同学身上的“自立、自律、自理能力差,自卑心强”的“三差一强”特点更导致“依赖心理和叛逆心理强,抗挫折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弱”的极端化特征,从而增加管理难度。因此在新生班会入学教育上,要强化学校严格管理的思想,同时辅以学生手册关于奖学金、评优评先、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管理制度的解读,使学生一方面了解学校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强调以后学习生活中将会坚决禁止考试作弊、打架、旷课、夜不归宿等违纪行为。

4强化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现在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招聘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在用人之初,通过笔试、面试、心理普查等多种手段强化对入职新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考查。尤其是2009年深圳富士康集团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用工人员心理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富士康的员工相比较,当代高职大学生不仅与他们年龄相仿,也同样远离父母在外求学,接受长达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其心理成熟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学生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同时一些年轻的高职大学生在背井离乡一个人至远方求学后,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也不知道如何发展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最终,有学生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酿成悲剧。所以,在新生班会入学教育上要强调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好院系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教会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

5强化高职新生新媒体工具化的认知

在新生班会入学上要强调手机和电脑仅仅只是方便我们生活、促进我们学习的工具。据部分和笔者接触的用人单位反映,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私人时间碎片化,网络信息的发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成片的工人聚集在一起玩手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甚至可以看到,在厂里短暂的中午吃饭和休息时间,有太多工人没有交流,甚至边吃饭边玩手机,让人不得不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而大学生被手机等电子产品“绑架”的情况也是随处可见,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坐车看手机、就连开车、骑车也在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沉浸于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因过度使用电脑或者被电脑“奴役”,导致退学、处分的现象并不罕见。同时针对现在大学生课堂上被手机“绑架”的现象,可以在新生班会入学教育上强调组织纪律,可以采用部分高校上课时在墙壁上挂放手机袋的做法,对手机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内部作用和外部力量加强对新生此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6强化高职新生素质发展的认知

第6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目前,民办高校建校的时间较短,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弊端。

1.制度代管理。制度等同于管理,管理人员把制度看成管理学生的绝对标准和唯一可以依靠的手段。其实,仅凭制度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可能还会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2.家长代管理。为了学校风平浪静,减轻责任,某些院校实行全方位家长式管理,辅导员每天不停进行查询、跟踪、监督,一出问题马上通知家长,家长再责备学生。这样下来导致大多学生出现低落、紧张、疑惑、少动、易激怒、易退缩等负性情绪,对现实失去信心,对未来态度消极,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出现问题。

3.权威式管理。管理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按制度对学生的行为的给予是否扣分,并与其评优评先直接挂钩或做出相应的处分,让学生感觉管理人员专挑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而对于一些不合情理的扣分,学生们无从申诉。这样,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无形中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祸根。

4.评价失衡式管理。普遍认为,学生的管理制度越多,执行越严格,学生越听话。对学生实行一刀切式的管理。因此,出现了仅仅凭成绩评奖学金、助学金等。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后进的学生完全没有任何希望获得奖励,这可能会造成身心甚至人格的严重伤害,同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关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1.构建系统全面的学生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以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90后的大学生。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担负强大的压力,甚至失去了自主意识。教育过程中,若只是对制度的强制灌输,学生对制度没有认同,制度不能与学生的自我积极性有机的结合,这样就容易引起个体的人格混乱,使个体对制度产生某种心灵或身体潜意识地排斥。因此,我们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当然,自主性决不等同于随意性,在体现个体自我意识的同时,还要遵守一种为人们所能接纳的纪律和公德。作为教育工作者,制定规章制度要把握住学生的生理特点,注重对民办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使学生愿意遵从各项制度,明白执行规章制度利己又利他。多用正面教育进行激励和疏导,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进纪律管理模式,使纪律由“控制性压力”转向“发展性压力”,把制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纪律的约束下,“无拘无束”,保持最佳心态,体现自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2.学生管理制度应体现民主性

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应奉行民主的原则,绝不能因为他是干部或后进生而使天平失衡,更不能因固守“师道尊严”,忽视或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应时刻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管理者,重点解决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民主程度越高,规章制度也越能具体可行,学生才能心甘情愿的按规章制度办事。同时,管理制度应尊重理解学生,民办院校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普遍不高,许多学生自信心不高。当发现外界对自身的评价不高时往往存在失落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所以在管理上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管理制度民主往往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学生制度的抵触,慢慢接受制度的内容,变“他律”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3.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管理制度弹性化,管理方式宽松和谐,给学生留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得自己在各方面得到提高。民办高校的学生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普遍较强,课外活动往往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另外,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4.注意保证管理制度的延续性

有些制度制定了,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但由于民办院校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制度后续跟进无法落实。而新的管理人员往往对工作不熟悉,一时无法发现制度存在的漏洞,无法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从而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产生不良后果。所以要形成一种修订制度的习惯性,考虑到人员流动的可能性,防止因人员流动而影响到制度的稳定性。

5.必须保证管理制度的统一性

学生的管理制度包括学籍、学位、评奖评优、贫困生、寝室管理、奖励惩处制度等,这些制度涉及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各个职能部门。这就需要全校机构部门理顺关系,围绕共同目标,自上而下,制定相关制度。政令统一,思想一致,主旨明确,才会提高制度的权威性,不会因政令多出,朝令夕改,降低管理效率,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6.切实保证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一项好的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前需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并要求程序规范,建立反馈机制,做好随时修正的准备。最为重要的是制度要合法合理,不饿能够忽视、漠视、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制度制定不能一时兴起,随后又突然更改,它的制定需要科学的程序。最好引入听证制度,多方听取意见与建议,将学生的合理诉求体现在制度中。

7.体现学风考纪

第7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卫生中职 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指的是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要把“人”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对象,更是管理的重要资源,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以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进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充分尊重了卫生中职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新时期卫生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招生门槛低、学生构成复杂

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中职学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很多学校为了实现扩招的目标,大都降低了招生门框,导致很多文化基础差、综合素质低的学生也进入到学校中来,使得卫生中职在校学生的人员构成变得更加复杂,加上有些卫生中职学校存在“重招生,轻管理”等错误的学生管理观念,也就容易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由于卫生中职的学生,大多还处于心理叛逆期,进入卫生中职学校学习也未必是自己最理想的选择,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日常的专业学习不够重视,法制、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经常出现逃学、旷课、早恋、乱扔垃圾、打架斗殴等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文化基础弱,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很多中职在校学生都是升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对文化基础课的知识积累还相对有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好好学习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在面对卫生中职的专业课程时,很多学生感到专业知识枯燥无味、难以理念,因此容易产生压学、学习倦怠等情绪,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提高。

(四)心智发展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因此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方面,有的学生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又往往因为自己的中职文凭而自卑,另一方面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抵抗力比较差,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自暴自弃或过于偏激,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可能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影响。

二、“以人文本”视角下的学生管理策略

(一)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与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他在卫生中职学校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样子,这都是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因此,卫生中职的教师和管理者,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管理的对象,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对于学生不成熟的想法,管理者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

(二)建立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是确保卫生中职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正所谓“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所以 “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必须确保学生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等管理手段,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三)营造以人为木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在约束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凝聚力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因此卫生中职学校有必要结合自身的校史校训、校风校纪和办学理念,营造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应有的荣耀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尽快地融入卫生中职的专业学习中来,这对缓解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卫生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习的任务却非常繁重,加上学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同时,要采保证心理咨询室的24小时开放,随时接待学生的咨询与来访,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以人为本的卫生中职学生管理,是中职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卫生中职学校只有结合自身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的全过程,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福运. 发展中职教育,构建和谐中职师生关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0).

[2]张洪易. 浅谈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0(07).

第8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交替;校企文化;对接;实践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国内五十多家纺织企业成功开展了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开展了校企精神、制度、物质、行为、课程、环境等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了渐进式渗透、立体化融合、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对接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校企文化成功对接,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校企文化建设。如下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一些经验、方法和成果。

1开展精神文化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对接,开展感恩、励志、创业、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对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1.1工学交替下开展德育工作对接研究

1.1.1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合作框架和体系

具体的做法是:加入学校德育领导机构,企业参与制订学校对于进企业学习的班级的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德育活动内容和德育评价体系,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另外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到校进这些冠名班级做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1.1.2引入企业用人标准和培养人才的标准,丰富德育评价的内容和体系

1.1.3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教材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企业教材;多层面、多渠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拓宽德育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我们在合作企业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各挂有两块牌子“广西纺校实训基地”、“广西纺校德育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之妙。.

1.2开展励志、创业、感恩、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实践

1.2.1开展校企精神文化建设活动

我们以学校和企业为载体,以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主体,在学生与合作企业的班组之间、员工之间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思想交流座谈会,利用服装专业特长开展服装设计制作小型展示和表演,企业派人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庆祝活动和校企交流活动,到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等等。

1.2.2献爱心活动

通过本班级师生向患病同学捐款、向旱灾水灾和困难学生等爱心传递活动,激发学生相互帮助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

1.2.3苦练岗位技能和爱岗敬业

举办“我为公司添砖瓦”等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创业和励志等主题班会与活动,提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

1.3开展冠名实习企业的双向选择活动对接实践

每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学校就着手组建企业冠名班,开展入学新生或在校二年级学生与企业的双选活动:企业文化推介、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成立如“广西鹏达服装班”等十多个冠名班开展工学交替办学。

2开展制度文化对接模式实践

2.1制度文化对接的内容

我们结合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等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分别构建、创立和完善了“1+1”、“2+1”等工学交替冠名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德育工作、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创建上。如:工学交替实习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和实施方案、冠名班主任考核评定办法、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制度、文明班级综合考核、文明教室评比办法、冠名班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责任事故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准员工管理制度等。

2.2教学实训制度对接

冠名班的教学由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制订方案与实施并分析改进。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期间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开展5S现场管理活动;模仿企业制订学校实训管理制度,如打卡上班、实行劳动值周制等。第二年起在企业学习实习期间完全按照企业准员工管理制度执行。

2.3日常行为规范及企业管理制度对接

推行严格规范管理模式,如采用刷卡上下班制度、生产车间管理包括安全操作、环境卫生、严禁烟火等规定。对教师考勤、上课纪律、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进行规范管理,对违反者实行较严格的处罚。对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实验场所、公共场所等,均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和管理。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企业的公共场所,统一按照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要求,比如在师生当中开展禁烟运动,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2.4学生考核、考证制度对接

学校制订并实施了校企双向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学生接受学校制定的学习、生活及纪律管理,同时也接受企业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与约束。按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来培养、考核、评定学生。

2.5签订相关合约协议的对接

协商并签订订单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合约: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式教学合作协议、定向生福利政策协议、实习生(干部)招聘协议、企业与定向生合约、竞业限制合同等。

3开展物质文化对接实践

3.1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企业投资实训设备和部分资金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深度参与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从方案的制订、安装调试、实训教材的编写到培训过程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用人标准要求通过自编教材、参与授课、教师座谈等方式体现进去。校企先后共同创建江苏景盟、上海伟航、深圳鄂尔多斯、宁波雅戈尔、浙江新阳、广东溢达、香港中大实业等实(培)训基地,企业捐赠设备价值约500万元人民币,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

3.2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建设具有多媒体教学、演练实训、实验、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如服装实训基地、针织CAD实训室、图印实训室等。

4开展行为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4.1举办校企文化交流会等大型活动

大型活动内容包括开展主题大会、校企座谈会、企业推介会、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组建冠名班、文化交流会、工学交替洽谈会、项目签约、大型校庆等内容,促进有效对接。

4.2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会

就业双选会的企业规模和人才需求量很大,吸引到自治区内外100多家的企业报名参加,招聘岗位覆盖了我校所有专业。既为企业提供了合适的技术人才,又满足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自主选择的要求,达到“共赢”效果。

4.3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

举办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专业技能竞赛。如广西“福汇杯服装技能比赛”、广西“富怡杯服装技能比赛”等,成为校企行为文化对接的成功模式。

4.4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开办各类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国内知名缫丝企业、广西丝绸协会联合开办茧丝绸各种技能培训班,与合作企业开办针织横机工艺培训班、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等。

4.5共建师资培养模式

从理论提高、技能培训、岗位研修三个模块进行培训,要求老师每年到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深入对口企业顶岗实践操作。

5课程文化对接研究

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依据“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项目培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精品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编写生产性实训教材和校本教材;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旨,以职业岗位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追加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需求课程,补充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课程。

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构成教学板块、制订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等。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6开展环境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6.1营造特色实训场所

实训楼、实验室等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按合作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人企业文化氛围。并以冠名班形式命名和布置实训场所。

6.2突出职业特征

在整个校园环境中营造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名言牌、经典言论,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6-3弘扬企业文化

在全校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营造校企文化的宣传图片、画册和相关内容。如“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

7工学交替模式下文化对接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7.1对学校的积极作用

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凝聚力,解决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教育基地场所、办学硬件和软件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推向纵深开展,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稳定率,提高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

7.2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吃苦耐劳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知识基础、协调的人际相处关系、团队合作精神等,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中职生迅速适应企业,实习、就业稳定,流失率低,促进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工学交替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7.3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使合作企业增加了高技能人才的来源渠道,有益于帮助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活动。

8校企文化对接中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8.1解决好校企文化对接中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或合作不稳定的问题。

第9篇: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整合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自身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还制约着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与自我成就感的提高。因此,把心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是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中职生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职校生入学心态与就业期望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技校的学生就被贴上了“有色”标签,无论在家长的意识中,还是对他们自己而言,选择了技校,就如同走进了最后的“收容所”,无前途、无目标、无方向,在学生自贬价值的前提下,教育的问题与困难可想而知。为此,笔者针对技校学生入学情感态度及就业心理期望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见表1与表2。

从表1分析不难发现,心理情感的导向已决定了学生对自己价值和受教育价值的态度。改变只能从根源做起,教育的影响需要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

从表2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价值目标的期望比较低,缺乏自信,无系统、科学的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修养亟待提高。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亟待“破茧”和探索。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技校生入学及毕业心理和态度的关联,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未来。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决定的就是一个光鲜、灿烂的人生。可见,心理教育辅导对职技校学生是何等重要。学校应该思考如何将其德育、技能教育等有机结合,产生更佳的教育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

正因为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生培养的新诉求,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传统理念,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常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并注重方法的完善和经验的推广,在心育和德育结合的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1.用典型案例唤醒受挫的心灵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初中时在学习上已严重受挫、缺少关注和重视的技校生,心理引导最重要的是方法就是积极鼓励,从零起步,慢慢从自我否定走向自我肯定,唤醒他们沉睡许久的自信。因此,新生的第一堂心理教育课的主题就是“学会爱自己”。笔者以时下案例故事为真实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换不走的东西,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爱自己,就要爱跟你有关的人和事,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通过“跟海盗船长换金币”的经典游戏,总结人生不能靠赌博来决定输赢,运用智慧和自信去努力拼搏,才是美好人生最可靠的保证。最后,笔者跟学生分享故事《生产流水线的空肥皂盒》,见表3。

由此,笔者启发学生:学历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职校生也有成为高级蓝领的资本,关键的是是否相信自己。通过大声互动问答,让新生感受这种氛围,让积极自信的情感引领他们开始新的征程。在心灵的驱动下,态度和行为自然会得到积极改观。

2.用情感的体验激励失落的心灵

有人说:情感是最好的激励和交流方式。面对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的学生来说,冷漠麻木、自卑是最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在心理上抚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沉寂许久的希望,重新自觉评估为人做事的态度和标准。笔者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出“感恩关爱”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故事、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讲述“如山父爱,如水母爱,如蜡烛般师爱”。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体验中品味心灵的震撼,感受亲情的可贵,以唤醒和激励他们曾经为爱和自尊失落的心灵。同时,学校结合特殊节日,倡议“爱在行动”。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对单亲家庭孩子跟踪心理辅导,通过学校广播电台设立心灵之约节目和亲情热线点歌等,让感恩之心在校园里传递。通过这些活动,激发的是阳光、健康的心态,让情感的体验能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动力。

3.用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德智兼备

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固然是成长的本源,但任何事物都须遵守其生存和发展规律,没有“管理制度”,没有积极参与和发展的平台,没有成长“土壤”,没有校园文化的沉淀,没有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素质培养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技校应以心理教育为基石,努力探索与德育的完美结合,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要求上进、自我约束,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实现自主管理,完成塑造崭新自我的培养目标。此外,再配合一系列德育管理措施,让自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得益彰。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技能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及多管齐下、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心育促进德育实效才会更显著。

三、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经历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学校在技校心育和德育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变化很大,进步明显,企业反馈良好。相关数据见学生问卷调研(表4、表5)。

从两张表格来看,学生和企业都对技校学生教育有中肯的评价和反馈,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培育技能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反思。如: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如何让教育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如何丰富和完善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上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等。

综上所述,当前对技校生的培养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但让他们心智与品德兼备是大家的共识和目标。将心育和德育结合,有机整合多种教育,才是职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活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