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经济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

第1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融合;前景

一、前言

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以我们高中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为例,教师可以直接将电子版的课后作业发送在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互联网+”的出现分别从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经济方面即为:“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各个行业所获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我国“互联网+”与经济的融合存在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互联网+”

1.“互联网+”的概念

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互联网+”看成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工业以及互联网农业等。事实上,互联网与这些行业的组合关系并非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将互联网整合成相关行业的基本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互联网+”看成是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一种特殊强化模式。在实际过程中,“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技术作为核心要素,通过与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领域的融合,实现传统产业、领域的创新化、融合性发展。结合我国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可知,其与我国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互联网+”的应用优势

“互联网+”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可持续发展优势。对于任意一种行业而言,只有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行业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和经济效益。“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各个行业市场结构的更新与改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各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发生了明显的扩增。“互联网+”通过实现经济发展效益竞争量最大化的方式,平衡目前发展与后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提升资源配置质量优势。从本质角度来讲,当资源被应用在适宜的位置时,才可以产生较高的利用率水平以及较多的经济利润。

三、“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进行分析:

1.工业方面

从以往发展历程可知,海尔集团率先在我国的辽宁省沈阳市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家电智能互联工厂。与传统的工厂相比,所属海尔集团的这一智能互联工厂已经全面实现了家电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生产。虽然该工厂的前期投入较高,但其能够为工业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该工厂在交互方面也体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优势。除了设计师关于相关家电产品的设计理念之外,客户与该智能互联工厂中各类家电产品之间的接触变得更加频繁。客户可以将自身的使用意见反馈转化成电子信息,传输至该工厂的对外意见信息收集平台中,进而促进该工厂所生产家电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提高。结合这一情况可以预测:未来,我国工业方面的“互联网+”与经济的融合范围将得到良好的扩展,海尔集团的经验能够为其他意图发展“互联网+”生产模式的企业提供有效的参照依据。

2.银行方面

就银行方面而言,我国“互联网+”与经济的融合主要是通过网上银行提现出来的。自网上银行于2014年正式成立之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便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15年初,深圳某互联网银行开始进入试营业阶段,经过3个月的良好试运营期之后,该银行正式面向公众开始营业。与传统的实体银行机构相比互联网银行在经营成本、业务处理效率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从经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对于客户而言,互联网银行的营业帮助他们免除地域限制的干扰,且有效缩短了排队时间。结合我国目前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情况可知,在未来,这一行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客户数量,其与实体银行之间的合作项目、发展质量也将朝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3.农业方面

目前我农业方面的“互联网+”与经济融合所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少。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然当前这些国家的农业互联网生产模式仍然停留在3.0水平,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经验的增加,这些国家很快就能实现农业互联网生产的4.0模式。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对这些发达国家先进农业互联网智能化生产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进我国农业的良性发展。

4.电子商务方面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背景中,各个群体,如我们高中生、白领等都已经认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便利性。与2015年相比,我国所有用户在2016年全年中消费金额对GDP产生的贡献率发生了3.28%的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这一数据在未来的一定阶段中仍然会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四、结论

“互联网+”的提出为我国各个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本质角度来讲,“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银行、工业以及农业等方面。对于这些传统行业而言,“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为其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必然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枫,陈金鹰,邱越. “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Sichu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四川省通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四川省通信学会(Sichu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2015:3.

[2]肖岚. 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刘大海,葛佳敏,李晓璇,纪瑞雪. “互联网+海洋经济”的融合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J]. 海洋经济,2016,02:13-19.

[4]欧阳日辉.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第2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互联网经济;融合

当前国家层面在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说到底是产业分化下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其本质是并不破坏产业生态。在各自独立的产业生态下,进行价值和利益的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的前提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迎合政策的可操控性,从而使原有产业生态升级或者改造,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互为关系,互为条件。从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来看,产业融合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是否需要互联网经济的引导。其次,从内容的创新和传播来看,互联网经济的方式方法是否能被文化产业所帮助。另外,文化产业能否融入互联网经济生态,或者说,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能否被文化产业所吸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融合的可行性

文化产业,国家的定义是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文娱产物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而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定义是以当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收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建设、使用、生产、储存、传送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根本组成部分。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需要互联网这种网络信息平台将内容进行传播,同时从产业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有产品就需要市场宣传,从现阶段来说互联网的传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的,让更多的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文化产品的市场开拓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同时,网络上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将调动起各种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潜能,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互联网的内容创新来源于文化的植入和营销,所以互联网经济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的诉求,那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融合点就有了。

二、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点分析

(一)产业间互相吸引点在哪里

有需求才会有合作,融合首先要满足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是一种产业交融的关系;产业交融产生在产业的边沿处和交叉处,经过转变原有产业产物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推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转变,从而使产业界限模糊,形成了新的产业关系;当前的文化市场很活跃,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性。其实,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早就在无形中开始了自融,文娱产品要通过,从前期的宣传到后面的呈现,以影视为例,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播放成为常态,这里面就存在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出产品,互联网平台对产品进行市场化,从而双方共同获得经济利益,这其实已经是“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形态;但这一种经济形态,还不是很完善,从融合点上还浮于表面的融合,从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自融的相关性,以及互联网是内容流传的载体的角度出发,两者是“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少了谁都不行,这是生态所决定的,也是价值所决定的。

(二)利用技术创新是两者融合的前提条件

产业融合不单单是你情我愿,在产业间要寻找到更深入的融合点,那就是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通过技能的交织浸透融合,将原处于差别产业的价值链活动全数或个别融入到另一产业中,构成新式产业。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当前的文化内容产业应该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文化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不够,特别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后,所以文化产业要大发展,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能,从而提高了其经济附加值,比如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它在技术支持下能够享受的文化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所以文化产业需要发展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创新,而互联网经济也需要内容的创新来满足自己载体的价值。

(三)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政府从过去的管理逐渐变为对互联网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引导,行政干预市场永远是成不了气候的,现在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市场决定管理手段,也是市场决定产业的融合价值;但政府来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政府引导,还需要政府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所以认识到互联网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两大产业交融面临着很好的时机是政府提出的。文化部的《文化部对于促成文化与互联网联合发展的引导意见》提出文化和互联网的深度联合,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进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意见》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文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布局早就开始。所以说,政府的引导是融合的外部重要条件不为过。

三、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效应分析

(一)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应该说是积极而深远的,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呈现为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更多更新的文化产品;另一种融合是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互联网必须以文化内容为中心,否则互联网变得空洞,而互联网经济同样是依附于将技术创新当作实现手段,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和电子的终端产物,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内容创造;而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可以说给了文化产业更大的舞台;所以技术创新给了文化产业更多的可能,新终端不断涌现,扩充了文化服务业的成长平台。从文化产业生态链来说,互联网的影响力是全面而深远的。1.互联网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的实现,对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效应,载体也就是平台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媒体手段的更新,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以目前比较火的自媒体来说,如果文化产业没有自媒体就不能称为文化产业了。在最新的条件下,互联网媒体技术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2.互联网传播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互联网传播技术,首先体现了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以传播为基础,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爆的自媒体平台,其最大的产业生态仍然表现为文化娱乐性和知识收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从根本上把原本很小众的内容或者一家之体会成为了媒体内容,成为一种文化属性的产品,所以互联网技术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产业链,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产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1.文化产业向互联网渗透。文化产业通过自身携带的品牌、价值和文化营销属性向互联网渗透,从而形成了新的互联网经济生态。文化产物固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这种物质化的载体是没有媒体属性的,其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上必须要对互联网进行渗透才能体现出其真实价值,那么这种渗透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对产品价值所承载的虚构和标记的特性,这是符合互联网接纳条件的。从目前的互联网生态来看,文化产业的渗透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文化产业的作品渗透,其次是产品的渗透,另外还有以人为价值导向的渗透,比如直播、网红经济和文化名人等,都表现为一种文化产业对互联网的渗透,当然最为主流的仍然是文化娱乐产品的渗透。2.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的上游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上游产业的渗透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创新和内容的开发,互联网经济有了自己的研发和品牌影响力。文化产业向互联网经济中的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渗入主要是内容的创作,主要包含出书、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策划、艺术品和古玩贸易市场、时装设计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等多个行业,这与目前主导的电商经济为代表是分不开的,这些上游产业其实本质上仍然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衍。同时,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深度交融,以创意设计、互联网内容创新为代表的环节表现出对文化产业的依附。

四、结论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时代所需,据统计,全球文化经济每天缔造200多亿美元产值,当前文化产业已是全部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特别是以文化娱乐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而互联网正是这一文化产业创新的关键动因,在文化产业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融合下,文化产业必须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生态和手段以及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产业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加快文化产业的升级,其必不可少的就是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从而在融合中得到发展,互联网经济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来满足虚拟化下的真实和文化价值的依附。

参考文献:

[1]吴利华,张宗扬.中国文化产业的特征及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J].软科学,2011,(12).

[2]袁丹,雷宏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4).

第3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与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在“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上抛出的上述观点,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落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认可,同时也为那些对于“互联网+”战略含混不清的企业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各行各业只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互联网+”这场化学反应带来的是颠覆式变革而不是修补式升级。那么,“互联网+”究竟是靠什么来引发化学反应的呢?

互联网的自我进化:从工具转为基础设施

面对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首先完成了一次自我进化——从信息沟通的工具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这一进化正如刘多所说,就如同百年前的电力革命一样,具备了深刻改变技术、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的能力,进而具备了引发化学反应的能力。

已完成自我进化的互联网,其作为通用技术的本质属性,对于引发化学反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前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电力为通用技术,借此解决了能源和动力问题;今天,“以互联网为核心的ICT技术,成为新的通用技术,解决的是信息和控制的问题”,刘多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在今天已成为除劳动力、资本之外的第三大生产要素,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之一;与此相应,能够解决信息和控制问题的互联网,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具备通用性,“互联网+”的跨界能力使化学反应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一行业,引发的变革必然是无边无界的。

互联网的共享性,则使其能够在共享经济这一新经济趋势下成为基础设施的最优选择之一。互联网的共享性,带来了个人、组织和企业的信息共享,并进一步带动了整个社会资源的共享。而共享带来的是边际成本的极大降低,是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共享经济时代的媒介将主要是移动互联网。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则使其更有利于激发创新,而创新无疑是变革最重要的驱动力。刘多强调,互联网倡导网络能力、平台、信息的全面开放,更易于建立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和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互联网无疑有着能够撼动世界的规模优势。互联网不仅聚集了海量的开发者,更聚集了如星空般浩瀚的用户,这使其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佳舞台,成为能够激发化学反应的最活跃阵地。

互联网+各行各业:创造新业态的化学反应

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互联网+”无疑会担当重任。而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落地,各行各业尤其需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因为只有“互联网+”这场化学反应,才能够创造出全新业态,才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只有“互联网+”才能通过变革而驱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目前,很多企业把‘互联网+’当成了+互联网,这是理念的错误,‘互联网+’是化学反应,+互联网是物理反应,只有‘互联网+’才能够打破原有的格局,实现自上而下的颠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吴革强调。

“互联网+”,就是各行各业和互联网一起发生的一场化学反应。对此,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礻韦给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氢气和氧气简单地混在一起,它们还是两种独立的气体,但是一旦它们产生了化学反应,就能变成水,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强调,“互联网+”正是这样的化学反应,不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对所有行业进行再造,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互联网+银行、基金就诞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就带来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业就推动了工业4.0时代的到来……

第4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文 / 刘兴成

2015 年7 月18 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对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做出规范,开辟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法治的道路。

激发金融机构创新动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该《指导意见》属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部门规章,不属于行政法规。

该《指导意见》给互联网金融下了一个定义: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该《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首次表态:“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对互联网金融定性为“本质仍属于金融”,明确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导向,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该《指导意见》界定了各部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和范围:人民银行负责监管互联网支付业务;银监会负责监管网络借贷业务、互联网信托业务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证监会负责监管股权众筹融资业务和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互联网保险业务由保监会负责监管。

该《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说明金融机构原先缺乏创新动力。由于金融牌照存在历史遗留的垄断现象,金融机构即使不创新日子照样过得很滋润,赚钱多得不好意思说,就失去了创新的强劲动力。要让金融机构产生创新驱动力,就要打破金融垄断,鼓励竞争。

鼓励金融竞争,才能鼓励金融创新,激发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动力。

互联网金融应获金融牌照

该《指导意见》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展电商供应链业务。

互联网企业在获得金融牌照之前,可与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构建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和产业链。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网络贷款平台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购买商业银行的资金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可以参股小微金融机构,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企业可以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企业和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广开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创新财富管理模式。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在提升社会各界的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实现双赢。

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属于金融,但互联网企业只有互联网牌照,并没有金融牌照,这就需要给互联网企业发放金融牌照。如果管理层能够给互联网金融发放金融牌照,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金融牌照,通过互联网企业就能够获得金融牌照。

因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双重的,一是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冲击,二是通过获得金融牌照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冲击。

不管能否获得金融牌照,不同的互联网金融种类应当遵守相应的基本业务规则:个体网络借贷业务及相关从业机构应遵守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相关从业机构应坚持平台功能,不得非法集资;网络小额贷款应遵守现有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规定;股权众筹融资应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互联网基金销售要规范宣传推介,充分披露风险;互联网保险应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控系统,确保交易安全、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要严格遵循监管规定,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交易合法合规,并保守客户信息;信托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销售及开展其他信托业务的,要遵循合格投资者监管规定,审慎甄别客户身份和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能将产品销售给与风险承受能力不相配的客户。

互联网金融法治任重道远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同样有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如下特点:1、信用风险大,互联网金融违法、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2、网络安全风险大,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消费者的资金权益和个人信息权益容易受到侵害。3、经营风险大,网络故障或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经营会受到中断。4、法律风险大,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等问题。5、效益风险大,市场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商机的时候,互联网金融已经不再是蓝海,互联网金融的同质化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率降低。

只有充分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才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趋利避害,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兑现互联网金融创新。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就得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规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宏观指导意见,并没有多少可操作的规范。因此,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创新,需要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立法。

根据《立法法》第八十条规定,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为了防止政府部门自利而忽视公共利益,应当出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起码出台互联网金融的行政法规。

将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普惠金融融合起来,专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金融促进法》立法,目的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金融机构的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

既然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互联网金融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可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借贷法》两部立法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金融促进法》,既填补中国投资法和借贷法的空白,又将《投资法》和《借贷法》用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

第5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记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实质上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针对不同的披露对象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关于企业内部网。企业的内部网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了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采用“防火墙”技术与互联网隔离可以使会计数据得到安全、保密的保障。二是关于企业外部网。企业外部网是在Intemet的基础上,对一些有选择的合作者开放或提供有选择的服务。三是关于互联网。互联网传播的空间巨大,但披露的信息有严格的限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met上拥有自己的网站。要进行严格控制。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以下表现特征:首先是即时化:传统会计往往是通过核算后的数据,来事后分析此项业务的优、缺点。而网络会计则在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这样会计核算便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化为事中的动态核算。其次是多元化:传统会计往往为遵守会计的一惯性原则,不但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贯彻,,连会计决策时往往也会把自己局限于一条路上。而网络会计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规范的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供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作为基础的多元化会计信息。再次是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财务状况最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最后是商业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将具有重大程度的开放性,会计信息作为商品走向市场。

二、必须解除对于网络经济冲击会计基本假设的几点误解

(一)首先,要明确网络技术创新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人类社会按照社会经济的主导技术而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网络经济;而按照经济的本质属性又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按照经济的本质属性的划分方法对于研究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意义,这主要因为:第一,对于经济的主导技术因素(即象征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的本质属性二者而言,后者对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的影响更深。第二,网络技术的创新使社会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转换到网络经济时代的直接经济。这种转换不但克服了迂回经济中间环节的大量物耗,大大降低了有关的交易成本,而且这种转换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资本增值运动的本质特征。

(二)其次,要明确虚拟企业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虚拟企业是美国的米切尔和贝尔于1994年3月率先提出的。是利用电子信息打破联合企业间的时空间隔,属于临时性的结盟且分合迅速,目的在于利用变化多端的市场机会。虚拟企业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是虚拟企业作为一个虚拟的临时性的合作组织形式,无法提出一个完整的供不应求目标的概念。

(三)再次,要搞清电子货币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人类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电子货币这一新鲜事物,电子货币又称数字现金,是在银行电子技术高度发达基础上出现的无形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在货币发展史中,黄金到纸币的转变是一种足值货币到符号货币的转变,而纸币到电子货币的转变仅仅是一种符号货币到另一种符号货币的转变。

第6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随机型消费 规划型消费 合客思维 消费转移

经济是研究社会整体需求规律的。在产生互联网之前,经济的规律不好把握,因为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个性人需求在不断变化。而互联网出现后,这个规律越来越趋于明显,更容易把握了。

便宜与贵是对比出来的,在互联网出来前,人们很少有买贵了的感觉。而在互联网出来后,信息的传递不再闭塞。对于相同的产品,人们总能找更低的价格。所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省钱就变成了与满足自身需求并重的一种“刚需”。购买任何产品都变成这个公式:

“购买决定=自身需求强烈程度+最大限度的省钱”。

淘宝的成功就是通过互联网引导了人们的这种刚需。然而,虽然淘宝有着5亿的用户,却同时遇到了“微商”这个对手,因为腾讯的微信有着从国内到国外,尽7亿的用户数量。人们通过微信成为微商,而在7亿微信用户里,也存在着大量的淘宝用户。这些双重身份的用户,未来是归属于“阿里”,还是“腾讯”,现在还不得而知。

目前,滴滴公司完成了在网络约车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滴滴的成功的本质是“变人们的随机出行,为计划出行”。因为有了计划,形成精准的对接,出租车不在空跑、人们不再长时间等待,提前计划出行还可以拼座,用户节约费用,提升车上每个座位的使用效率。减少道路上的车流,既有利于交通,又有利于环保。还真是一举多得!随着滴滴的成功,人们开始体会到了“计划”的好处。

而没有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这种形成大数据的计划是无法实现的。分析到现在,要说出我的结论了。未来,不管是阿里的淘宝和腾讯的微商,要想将自己现有的用户成为“铁杆的粉丝”,必然要走一步棋,那就是将上述“淘宝与滴滴”成功的本质叠加在一起的“规划型消费”模式。

因为无论是淘宝,还是微商,帮人们省钱,还只停留在“随机型消费”的模式下。包括目前的团购网站在内,都还是停留在“随机型消费”的模式。尽管这些网站有大量的用户,尽管也给用户的消费省了很多钱,但都没有做到“能够长期永久地为用户省钱”这个终极需求。所以,其用户的粘度不是最稳固的,而是一种“游离”的状态。从这个终极需求来看,目前淘宝和微商的模式都也只是互联网经济的过渡阶段。

要想满足“用户长久地省钱”这个终极需求,唯有引导广大用户从“随机型消费”变成“规划型消费(计划型消费)”。这就是互联网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看似好像以前的计划经济,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前的计划经济是由上而下制的,企业从自身去生产,不管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而“规划型消费”的计划,是由下而上制定的。

广大的消费者,把自己全年的消费,小到“柴米油盐”,大到“汽车房产”根据自身的需求,上传到网终平台上。平台根据全国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找到同类的,进行撮合。匹配形成产品的订单,送达给符合此类需求的企业。这样,中间商、商将被彻底的淘汰。因为企业是按订单制造生产,不用沉积大量库存,并且可以优化生产与物流。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自然广大用户能够以最省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用户因不断的上传自己的需求,而长久地享受到最低的价格。不仅如此,因为用户将日常的消费固定给了最有实力的厂商,厂商也将给用户以最大限度的回馈。这将形成大量的“消费转移”(消费转移是指需求者本身不进行消费,而由满足他另外需求的厂商代为支付的商业模式)。

举例,因为用户们都用某某品牌的粮油、某某品牌的牛奶、某某品牌的日化。这些厂商为增加用户的粘度,主动为用户在“文化、娱乐”等方面买单。到那个时候,用户看电影会免费、唱KTV会免费、滑雪、健身甚至是教育都会免费。为稳固自身的用户,会出现大量的跨界竞争。这就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最大趋势,换句话说,“规划型消费”模式将是O2O的发展的最终趋势。

我称这个“规划型消费”模式,为“合客思维”。谁能先用“合客思维”,做出这样的“规划型消费”的平台,谁就能在把“游离”状态的用户,牢牢的吸引在自己的生态圈内。这个平台也就“合客思给”的终极发展模式。当然,目前最有条件做“规划型消费”平台的就是“阿里”,或是“腾讯”。也可能两家最终结合在一起做(互联网思维求合不求争)。如果,这两家互联W的大哥都还没做,那笔者也就要去创造这个平台。

第7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价值源泉;价值评估;评估方法;互联网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14-02

一、价值源泉

一般来说,很多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三个基本价值源泉构成:直接经济、注意力经济及规模经济。

直接经济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实行的是集中生产。生产与消费间存在许多隔离,造成信息与实物的迂回流动,交易成本高,大量资源在不能增加价值的使用中消耗掉。在互联网经济中,由于采用Internet平台在世界范围内处理市场信息、沟通生产与消费,因此任何生产者可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进行物质上虚拟、信息上真实的直接接触。产品可由“虚拟企业”组织调度、就近生产和选择原料供应商,而无任何中介机构介入。这样,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迂回就不再产生,交易成本大为降低,市场规模得以扩张。互联网经济的直接性决定了它比工业经济有着更经济的生产营销体系,其所节省的大量资源消耗与交易成本则转化为巨大的价值源泉。

注意力经济当前人类正逐步由工业经济进入以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高度数字化/互联网化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经济(信息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递增效应与信息的非竞争性,促使信息量以几何级数高速增长。目前正在崛起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本身,也非传统的货币资本,而是相对于无限信息供给而言的有限需求――注意力。对于能够零边界成本地无限复制的信息来说,其价值的衡量必须以注意力为标准;只有获得注意力的信息才具有价值,这就是注意力经济的本质。随着互联网逐步发展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信息平台,它将获得对注意力资源的完全控制权,同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价值的转移。

互联网经济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经济。其理由首先是,著名的网络法则――Metcalfe法则认为,“互联网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的平方”。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中,当节点(用户)之间的连线数目增加时,这些连线造成的效果会呈倍数增加,即互联网总的交易机会正比于互联网节点数目的平方;每一位新用户将会给其他互联网用户带来额外价值。另一个理由是收益递增。与传统经济中的物质产品相比,信息――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产品,在信息互联网中的经济行为具有极为强烈的收益递增性,它在产出后可以零边界成本地大量复制传播,并且(每一份)信息所包含的价值并也不会降低;从而互联网经济的成本表现为阶段性的固定成本而产量可以无限增加,致使平均成本随总产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形成强烈的收益递增性。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随着规模(用户)的增长而呈现的收入(价值)二次方程式增长与平均成本迅速下降,构成了互联网经济独特的规模报酬递增性,即网络效应,它体现了互联网经济无穷的价值增值潜力。

二、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

在我们了解了互联网网络经济的特点和价值源泉后,我们发现,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十分困难,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成长性比较难估计。互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决定了互联网类企业的成长性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传统的PE估值法,无法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投资价值。而利用企业的增长率(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率)调整后的PEG可以更客观的反映互联网类企业的价值。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绝大部分细分领域市场格局尚未最终成型,快速的技术创新、客户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其行业特征和生存环境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日新月异,所以,很难对企业在五年甚至二十年的增长性进行估计。

2.存在很多软性指标――非收益性的价值。一个评估体系尽管可以包含一系列指标,但指标总是抽象的,而实际上互联网企业中对其价值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客户因素、时间因素、创新因素、管理因素和品牌效应。这些指标是通用的。当然,对于各种具体的互联网业务,还会有一些更具体的指标。如客户因素、时间因素、创新因素、管理因素、品牌因素等等。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将这些非收益性的价值作个如何正确的评估,也没有有个衡量的标准。

3.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很大的风险,比如资本、技术、经营、政策等各方面的风险和变数。

三、评估方法的使用

1.引入概率理论来考虑互联网企业的不确定性。概率论被称为“机会的规律”,是人们理解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重要数学工具,故此,我们可以采取权重化可能性来进行前景预测。使用这一方法,要求我们为各种乐观的或不乐观的前景进行分析,重复未来财务状况的估测过程。我们先为企业的发展设计了以下几种前景预测,并对这几种前景预测描述其具体的假设,和推导计算出在不同前景预测下的价值,并针对现实情况对不同前景的可能性预测,得出权重,最后按照权重与价值的乘值计算出企业的价值。

2.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考虑互联网企业的成长性与模型选择。一般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企业从创立到其消失为止所经历的自然时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种生命周期模型问世,本文选取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的观点。他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指出,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而我们也应该在这些时期上市的企业,我们也应该选取不同的模型来进行评估其价值。

导入期:在这个时候,企业需要资金投入大且周期长,只有支出,没有任何收人,企业处于亏损阶段,往往会出现资金严重不足问题。其表现为,企业大量投入资金,通过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及各类优惠条件以吸引用户(注意力),抢占市场份额,此时出现持续亏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盈利,现金流入基本没有,不适合采取贴现法,P/E模型等与盈利相关的模型,但是,可以采用相对比较模型里的市值比访问量模型,通过选择相类似企业,得出流量的市值,估算出这个时期的企业价值。

成长期:一旦用户规模和流量超过起爆临界点,企业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并逐步构筑起两大竞争壁垒:一是互联网“传染效应”导致用户惯性“自增长”,形成“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局面;二是边际变动成本趋近于零,导致盈利的增长远远快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随着用户数的急剧增加,互联网效应开始显现,收入高速增长,总成本增幅趋缓。对于这个时期的企业,由于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必须突破传统评估理论,既要分析企业的利润贡献,更要着眼于企业的成长性、发展潜力以及投资大众对互联网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期。因而在方法上应根据具体情况既可以以利润贡献为基础用市盈率模型,也可以价格销售比模型、市值比访问量模型等进行评估。也可以考虑使用期权法的估价方法。采用分阶段放弃抉择权可以充分地估计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价值。这种技术优势在当前并不产生任何现金流,预计在近期内也不能产生现金流,但是它是有价值的,这些技术资产期权总和就是企业价值,使之反映了技术和竞争上的不确定性,更符合现实。

成熟期:企业经历了成长阶段的磨练,企业各个方面日趋成熟,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收入的增长虽然放缓,但由于成本没有大的变化,利润仍有一定的上涨。此时,企业实现净现金流为正、成为较为成熟的互联网企业,其现金流变化符合了资产经营中的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的动态过程,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再未来经营中收益的实现途径和过程,所以可以采用净现金流贴现法。当然,如果市场对于P/E值的评价准确的话,这个时期也可以采用相对比较法中的不同模型,但是,采取净现金流贴现法作为所有其他方法的基础,一旦其他方法评估出来的价值与之相差甚远,就要分析市场的外部因素。

第8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我觉得做投资还是要做基本面,虽然中国经济从宏观角度来看挑战严峻,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投资机会,我个人的偏好是喜欢在熊市中投资,不喜欢在牛市中投资,也许跟个人性格有关。

不懂风险控制就不要做金融

大家都知道,最近我自己又做了一个小小的投资,投的是金融,不是P2P,我们不投P2P,为什么不投P2P?我的观点向来是这样:相比“互联网+”,我更赞成“+互联网”,我不认为搞互联网的人做P2P就可以成功,我不这样认为,做互联网的人不了解金融的本质,互联网不改变行业和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只是使你有了更多有利的工具来解决你这个行业中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它没有改变行业的本质。

我一直对P2P不看好,因为那些做P2P的大多数是互联网出身,甚至有些人既不懂互联网也不懂金融,他居然做了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公司你怎么能看好呢?我跟很多P2P公司都接触过,包括一些获得了A轮融资、B轮融资的P2P公司,我都不看好。我最近投的是一家搞金融的公司,只不过是金融加上了互联网,使得它做金融的成本比过去更低了。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金融的本质根本不是资产规模,根本不是资产的增长速度,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你不懂风险控制就不要做金融,你不懂风险控制,你就不要做互联网金融,做了就栽,投了就赔。

有些人以为,经济不好,我需要转型,转型是对的,但是转型并不意味着转行,要把这两件事分开。我做制造业不行了我去做互联网,你恐怕在互联网继续栽跟头,做制造业不行了就要想办法改变我的商业模式,要想办法进行创新,要转型,但是不一定转行,做实业不行了转到金融做投资,现在这么多人做金融、做投资,大家想过没有,金融和投资的基础是什么?是实体经济,你不懂实体经济就不要做金融,你要是不懂企业,你不要做投资,做了就赔。

升级改造转型中寻找投资机会

经济形式不好的时候投资机会反倒会大量涌现,实体经济中我看到很多的投资机会,比如钢铁行业现在整个不景气,但偏偏有人看中了钢铁行业,要做投资、要做收购与兼并、要做行业重组,要用一种新的模式来把众多的中小钢铁厂连在一起,把社会上分散的需求通过互联网集中起来,再分配到这些中小钢铁厂,这都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创新。

传统的服装业不行了,到处听到的报道都是关店、经营困难,但同时我们在服装业中也看到新的模式冒出来了,我的校友做了韩都衣舍,我看了一下,这个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它适应了现在消费需求变化的新潮流。现在80后、90后买一件衣服哪有穿破再换的?是穿了几天就扔掉了,什么时候电视上有一个新的电视剧出来马上就换一身衣服,这种消费行为的变化使我们传统的服装制造商碰到了困难。以往,年初开个订货会,开完之后把今年的款式、数量都决定了,决定了之后发到各个门店去,没想到消费潮流变了,今年年初订的款式统统卖不出去,变成了库存,库存把服装商全给压死,你怎么办?

你就要想办法更新你的商业模式,要用一种快速的适应市场的需求的方式,像ZARA,ZARA都来不及了,ZARA推出的速度是一个季度推一次,现在这些小青年们都想一个月一次,频率越来越快,设计怎么办?如何把握新的消费潮流?把握了新的消费潮流,后边的生产线能不能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我们现在后边的生产线全是大批量、单品种的生产,但有人就改造了后边的生产线,现在做得非常好,也有人就更新了前边的设计新款的模式,不断加快频率,做得非常好。

所以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反倒逼迫我们企业升级改造,在升级改造转型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投资机会,看你能不能捕捉到。

为了捕捉到这些机会,你要回归商业的本质,要回归商业的常识,为了捕捉这些机会,要回归金融的常识,金融的常识是什么?金融的常识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金融的作用是帮助实体经济创造价值,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创造价值,金融挣的钱只是一个零和游戏。

投资有创造价值的企业

现在遍地都是机会,就看你去不去认真找,这种找不是在互联网的狂潮中找风口,而是找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投资既不是投行业,也不是投宏观经济,投资是投企业,二级市场投资,一级市场投资,PE投资,全都一个道理。你去认真地找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你找到了,那就是投资机会,跟行业没关系,跟地域没有关系,跟宏观经济根本就没关系,跟是不是在做互联网也没关系。

举个例子,钢铁行业这么惨,有什么希望?我就知道一家做特种钢的,销售额已经做到几百亿了,做得非常好,没有受到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为什么?因为它的产品有特色。什么叫做创造价值的企业?什么叫做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有两个定义,第一个是你给市场上带来了以前所没有的产品、服务或者技术,这就叫创造价值,你投一个企业的时候要问,这个企业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生产提供的是一种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吗?这是创造价值的判断。iPhone是创造价值的,在它之前没有智能手机,这是创造价值的。腾讯是创造价值,腾讯微信在它之前是没有的,国外有但是国内没有,模仿创新也可以。

第二个是尽管现在市场上有产品,但是你的成本比其他所有人都低,你的成本低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打市场份额,我从来不相信烧钱能烧出市场份额,我相信在低成本之上的低价能有市场份额。如何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已有的价格,比如说西服,定制西服,市场上已经有这个产品了,我的身材奇怪,外面买的标准的服装我穿不了,都要定制,定制一套西服国内多少钱,1万元左右,还得看面料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贵?因为它是定制的、手工的、单件生产,不是批量生产,批量生产成本低,单件生产成本高。

青岛一家叫红领的公司我去过好几次,它们用互联网技术,用数据技术,把生产线全都给改了,不是批量生产,而是单件生产、定制化的工业生产、一条流水线,但是流水线上跑的服装没有两件是相同的,这就是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提供定制西服,后边工业化的生产线又比手工的裁缝铺成本低了很多,它一套定制西服卖四五千元,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现在货已经供到美国去了,如果这个商业模式能够推广的话,它就可以改变服装业的市场格局,这就是创新。

第9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范文

对智能制造的基本认识

面对我国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的现状,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德、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国际背景,2015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不能仅从一个产业规划视角来理解,更应该从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蓝图来看待。《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在经济增长的动力蓝图中,智能制造是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提出的,可以看出其地位十分重要。

所谓智能制造,直观地讲,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而形成的满足优化目标的制造系统或者模式。在智能制造一开始提出时,内容相对狭义,优化目标也相对具体,但随着新的制造模式不断出现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制造的内涵已经逐步广义化。从技术基础看,已经从单纯人工智能发展到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制造过程看,已经从单纯的生产加工环节扩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制造系统的层次看,已从制造装备单元扩展到包括车间、企业、供应链在内的整个制造生态系统;从优化目标看,从最初实现在没有人工干预情况下实现小批生产,发展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优化决策、提高生产灵活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体现环境友好等一系列目标。因此,现在的智能制造,已经被广义地理解为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集成,能自主性地动态适应制造环境变化,实现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化、优质化、绿色化、网络化、个性化等优化目标的制造系统或者模式,具体包括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和智能回收等广泛内容。

智能制造的实现,关键是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的技术支持。现在比较公认的智能制造技术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CPS),或称为虚拟―实体系统。通俗地说,这是一个可以将工业实体世界中的机器、物料、工艺、人等通过互联网与虚拟世界中的各类信息系统有效连接的网络空间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实体世界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动态传输与高级建模分析,实现网络信息系统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实时交互、互相耦合、互相更新,从而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最终驱动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这个系统在德国工业4.0中被称为CPS,而在美国的产业界则被称为工业互联网。在美国产业界看来,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在工业所有领域、工业整个价值链中的融合集成应用,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有了这个系统就可以实现制造过程自组织、自协调、自决策的自主适应环境变化的智慧特性,进而满足高复杂性、高质量、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多品 种等以前传统制造模式认为相互矛盾、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一系列优化目标。

经济学研究表明,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制造复杂产品的能力,而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高点,代表着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决定着一个国家制造复杂产品的能力大小。因此,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以智能制造引领“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则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当然,我国智能制造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还相差比较大,但智能制造是一个应用广泛的体系,包括从工艺、产品、企业、产业链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国通过科学规划、努力创新,可以逐步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突破,最终建设成为制造强国。

智能制造与新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从而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新动力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于是所谓“新经济”浮出水面。“新经济”这个词本身并不新,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段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驱动下呈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等特征的经济发展时期,被认为是“新经济”。但2000年下半年以后,以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主导的“新经济”泡沫最终破灭。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互联网这种技术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离开制造业,仅仅停留在科技发明和金融追逐而衍生出来的经济大多都会成为泡沫。如果说在上世纪末美国提“新经济”还为时过早,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技术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已与制造业逐步融合并广泛地应用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现在提“新经济”则是水到渠成。

现在的新经济,其本质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新经济模式对旧经济模式的替代。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数据)独立流动性日益增强而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核心的投入产出要素,进而增加了信息边际效率贡献;二是以“云网端”为代表的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三是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社会化、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小微化,从而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拓展了范围经济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分化、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经济既是积极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要求。

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企业还是智能制造的生态链,都构成了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导正在迅速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更为重要的是,新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源泉和装备基础,新经济的增长源泉,无论是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数据的投入,还是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以及新的经济分工协作模式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智能制造的支撑。没有智能制造的发展支撑,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智能制造的发展,一方面会拉动新材料、信息通讯等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驱动各个新兴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变革,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智能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社会经济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当然,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给智能制造提供更大的需求空间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抓好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

得益于巨大的市场潜力,近些年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但发展新经济决不能仅仅满足于零售服务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阶段。互联网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信息门户网站主导、电子商务主导、工业互联网主导三大阶段,我国正处于电子商务主导的阶段。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风口”正在过去,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工业互联网。而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表现,其所支持的正是智能制造。因此,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看,新经济的未来发展应该更多地依靠智能制造的引领。

一是突出战略引导。2015年我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手段、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来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多个经济社会领域深度融合,以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两大战略的共同重点就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未来如何以科学的实施机制和战略步骤落实这两大国家战略,是智能制造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智能制造水平是一国制造能力的核心体现,是衡量制造强国建设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决定智能制造水平的关键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领域,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与世界工业强国差距还很大,一些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包括工业无线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关键数据技术和安全技术等,都还有待突破,工业互联网核心软硬件支持能力都还不够。我国总体制造业技术水平还处于由电气化向数字化迈进的阶段,而智能制造引领的是由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如果说发达工业国家智能制造推进的是由工业3.0向工业4.0的发展,而我国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业2.0、3.0和4.0的同步推进。这一方面要求结合我国国情推进智能制造,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更加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创新能力的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