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第1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年建筑垃圾产生量近20亿吨且逐年增长。有数据表明,每新建1万平方米建筑就会产生500吨-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建筑则会产生7000吨~13000吨,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新产生的建筑垃圾量之大令人震惊。然而,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利用率仅为5%左右,绝大部分垃圾未经处理直接进行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理。

1.镇江市建筑垃圾现状

1.1占用大量土地

现有建筑垃圾除建筑工程自身回收利用外多采用简单的填埋处理,镇江每年填埋处理的建筑垃圾占地面积超过810亩。2013年镇江市区近五年累计拆迁量超1000万平方米,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约超700万吨。仅2012年镇江市建筑垃圾年产量就接近900万吨。镇江市最大的生产、生活垃圾填埋场――城东垃圾填埋场年处理量不过38万吨,另外两个主要用来倾倒建筑垃圾的场所――秀山填埋场、金山创意产业园(通过回填增加园区面积)也早已饱和。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填埋,占用大量土地。

1.2影响市容市貌

2013年市区岗子下旭辉时代城楼盘外建筑垃圾霸占人行道,致使行人出行不便。位于镇江市中心的苏宁广场也曾被报道其东墙外垃圾成堆,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2.镇江建筑垃圾利用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镇江市政府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法规不健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企业的成长环境非常艰难。且由于政府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容量有限、管理存在盲点、职能缺乏连贯性,大多数的建筑垃圾被施工单位采用违规途径私下处理。

2.2回收利用主要型及方式单一

经走访多处工地不难发现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局限于钢筋和混凝土模板的低级回收。施工单位仅回收部分长短、大小适宜的钢筋和模板,并加工成所需的尺寸,其他剩余边角料仍作垃圾处理。

在建筑垃圾回收类型中,钢筋废金属材料和渣土、弃土、余泥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施工单位多分拣价值高的钢筋及废金属材料。其余大部分被当作垃圾处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2.3回收利用利润低

经实地调查,发现87%的被调查者了解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下,专业回收机构数量少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实现盈利,因此投资商对回收建筑垃圾不感兴趣。

2.4建筑垃圾回收产业运营成本高、竞争力弱

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与普通建材企业相比面临更高的成本。除建筑垃圾的分拣、破碎、搅拌、养护和特殊的产品检测方面的成本外。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还需考虑企业自行寻找、运输建筑垃圾的成本(如镇江25家新型墙材企业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但其中大多数企业仍为筹措原料从外地大规模购进砂石),以及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防尘、降噪措施的成本。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相较天然材料产品有先天劣势,销量有限,企业运营非常困难。

3.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及主要再生产品

3.1生产环保型砖块

建筑垃圾中的渣土可制成渣土砖;废砖石破碎处理后与普通水泥砂浆混合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轻质砌块;废弃水泥、砖、石、沙、玻璃等经配制处理,再加温加压,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广场砖等。目前镇江市区的有些人行道路铺设的砖块虽然采用了建筑废弃物等再生材料,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与传统材料制成的产品相比,抗冻性、抗压强度、保温性都有待提高,因此应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内外已有的一些技术均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辅助材料,但这就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如何解决环保砖综合性能和性价比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2生产再生骨料

建筑垃圾中的废旧混凝土块、砖石、砂浆等经过破碎筛分、粉磨等工序加工后即可作为再生骨料的材料来源。加工后所得的粗骨料可直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和飞机跑道的垫层、室内地坪垫层;细骨料可用于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

3.3生产再生混凝土

建筑垃圾中废弃混凝土块经加工处理后,将集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经配置加工可生成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的孔隙率大、吸水率大、堆积密度小、压碎指标值高、坚固性差,导致其工作性差、强度低、干缩大、刚度低、碳化快、抗冻性能差和抗氯离子渗透性差。目前再生混凝土多只用于制备路基材料、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花格砖等低强度等级的低性能混凝土。为了提高再生混凝土使用的普及率、拓宽应用领域,必须研发新型加工技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各项性能。

4.对策及建议

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而大量天然建筑材料的开采、建筑废弃物的简单处理更进一步加剧了形势的严峻性。为了尽可能地做到节约资源、绿色环保就必须利用建筑垃圾,开发再生产品,使其资源化。这是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城市化建设中必然面临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样这也是一个城市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4.1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要确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不完全是市场行为,具有一定公益性质,因而不能要求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企业完全自负盈亏,国家应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并从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与扶持,让相关企业发展起来,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4.2加强管理力度和执行力度

首先政府要正视建筑垃圾的利用问题是事关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制定政策对私自处理填埋垃圾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运用市场化手段对私下违规处理建筑垃圾的企业收取环境资源处理费;通过综合治理的办法,出台切实可行的配套管理办法。同时加强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组织领导,并明确分工,加强考核,避免职责模糊情况的出现。

4.3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镇江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分工协调,在政府公共建筑建设过程中,鼓励施工企业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让建筑垃圾有产出就有销路,使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可以及时得到原材料的补充。

4.4引进先进技术

同济大学、上海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上海ET生态环境材料产学研联合体研究开发了封闭模块组合式建筑垃圾处理再生骨料回收系统,解决了建筑垃圾资源化中的一些技术瓶颈,建筑垃圾年处理能力达100万吨。镇江市政府可尝试与高校或科技企业合作实现技术产业化。

4.5寻找合理的运营模式

建筑垃圾的搜集、运输、堆存、分拣、破碎、分筛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除部分金属、木制品等可通过变卖取得一定回报外,废砖、废混凝土的利用率很低。若先⒎献、混凝土块等加工成粗骨料再生产再生混凝土、环保绿色材料或新兴材料,其成本远高于使用新的天然原材料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低于各项处理所花费用之和。在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运输大量的建筑垃圾,而建筑垃圾处理因噪声大、污染环境等一般位置偏僻,且相对于数量巨大的垃圾而言,可回收利用的数量少之又少。这样便花费巨额的运输费用,所以建筑项目必须进一步论证方案或向其他发达国家借鉴学习先进经验。

4.6精选项目地址

建筑垃圾的处理成本高,而成本主要在于人工和运输费用。若想减少人工费则需选址在农村郊区而运输成本又会大大上升。镇江可在城市郊区建立固定的处理中心,在建筑垃圾较多的地区建立几个临时处理站,采取固定与临时相结合的方法。

第2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材;施工垃圾;建筑垃圾再利用;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339-01

1 引言

建设和拆除建筑物产生的建筑垃圾是城市固体垃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初步测算,我国建筑垃圾占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20%-30%。这些垃圾基本上是填埋了,这样处理一方面占用大量的填埋场地、湖泊,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建筑垃圾的运输和填埋需要大量的费用,而且该项费用将越来越高。对建筑垃圾处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源头削减法,即减少垃圾废料的产生和对垃圾废料进行回收利用。本文主要对于建筑施工垃圾再生利用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绿色环保施工的开展。

2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2.1 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197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其生产规模最大的每h可加工生产100t。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

(1)尽量不从施工现场排除建筑垃圾;

(2)建筑垃圾尽可能的重新利用;

(3)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

东京在1988年对于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就已达到了56%。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总体来讲,这些国家大多施行的是“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如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的回收应用再生旧沥青路面料,其质量与新拌沥青路面料相同,而成本可降低1/3,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大大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

2.2 回收利用途径

将建筑施工废料回收,经分解、剔除和粉碎后,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加以综合利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在加强这方面技术的研究,发展了许多回收建筑垃圾废料用作建筑材料的应用技术,有的已经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规范,得到了推广应用,有的则仍处于试验研究之中。

(1)废混凝土。废混凝土产生于拆毁和维修建筑物。废混凝土块经破碎后可作为天然粗骨料的代用材料制作混凝土,也可作为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和飞机场跑道的垫层、室内地坪垫层等,进一步粉碎后可作为细骨料,拌制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

(2)废沥青混凝土。重铺沥青混凝土路面前常要拆除旧路面,产生大量的废沥青混凝土。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历史较长,每年因拆除公路路面产生大量的废沥青混凝土,对它的回收利用已成为垃圾废料用作建筑材料的主要部分之一。我国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每年产生废沥青混凝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废沥青混凝土可以作为铺筑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建筑材料加以回收利用。回收方法主要有冷溶回收和热熔回收两种。冷溶回收是将经粉碎后的废沥青混凝土冷溶铺在下层,再在其上铺设新沥青混凝土路面。热熔回收是将经粉碎后的废沥青混凝土部分骨料掺入新沥青混凝土中,掺入量可达15%-50%(重量比)。再生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受废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和掺入量的影响较大,废沥青混凝土的质量越好,可掺入的比例越大。

(3)施工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散落大量的砂浆、混凝土。这一方面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散落量,另一方面可以回收利用。湿润的砂浆、混凝土可通过冲洗,将其还原为水泥浆、石子和砂进行回收,英国已经开发了用来回收湿润砂浆和混凝士的冲洗机器。另一种可回收散落砂浆、混凝土的方法是化学回收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聚合物将砂浆、混凝土直接粘结起来形成砌块。凝固的砂浆、混凝土还可以作为再生骨料回收利用。

(4)碎砖块。过烧砖、坏砖和建筑物建造、拆除中产生的碎砖块,可以作为粗骨料拌制混凝土,也可以作为地基处理、地坪垫层等的材料。试验表明,当用人工破碎、质量良好的碎砖块作为粗骨料,砖的平均按压强度为36.7MPa,水灰比为0.88-0.54时,碎砖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达22-42MPa,抗泣强度比相当普通混凝土高约11%,容重低约17%,弹性模量约30%。

3 结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国家十分重视可持续性建筑材料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情况。本文在分析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的基础上,重点对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途径进行探讨,对于我国绿色施工具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关键词】 建筑废料; 再生骨料; 再生混凝土; 回收利用; 回收技术; 经济分析

引言

在拆除或建造建筑物时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其传统处理方法卞要是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目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实有大量的建筑废料是可以再生利用的,在资源日趋C乏的今天,遗弃建筑废料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合理处理和回收利用建筑废料,加强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施工废料的组成和回收利用途径

1.1建筑施工废料的组成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废料卞要由碎砖、混凝土、砂浆、包装材料等组成,约占总量的80 0lo。其中混凝土和砂浆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量的30%一5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废料的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废料数量则因各工地施工及竹理情况的不同差异很大。

1. 2回收利用途径

将建筑施工废料回收,经分解、剔除杂物、粉碎后,可作为建筑材料加以综合利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了许多回收建筑施工废料用作建筑材料的应用技术,有些己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规范,并得到了推广应用。

1. 2. 1废混凝土

废混凝土产生于拆毁或维修建筑物。废混凝土块经破碎后,可作为天然粗骨料的代用材料制作混凝土,也可作为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和匕机场跑道的垫层、室内地坪垫层等。若进一步粉碎后,可作为细骨料拌制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

1.2.2废沥青混凝土

重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之前常要拆除旧路面,由此产生大量的废沥青混凝土。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历史较长,每年因拆除公路路面而产生大量的废沥青混凝土,对它的回收利用己成为建筑废料用作建筑材料的卞要内容之一。我国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废沥青混凝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1.2.3施工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

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散落大量的砂浆和混凝土。这一方面可通过加强施工竹理减少散落量,另一方面可通过回收加以利用。对湿润的砂浆和混凝土,可通过冲洗将其还原为水泥浆、石了、砂进行回收,如英国己开发了专门用于回收湿润砂浆和混凝土的冲洗机器;另一种方法是化学回收法,利用聚合物将砂浆、混凝土直接粘结起来形成砌块。凝固的砂浆、混凝土还可以作为再生骨料回收利用。

1.2.4碎砖块

过烧砖、坏砖和建筑物建造或拆除中产生的碎砖块,可以作为粗骨料拌制混凝土,也可以作为地基处理地坪垫层等的材料。

2混凝土再生骨料的收集与制备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发展,对混凝土及其碎石骨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造成城市周边采石场终年挖山不止。另一方面,每年旧建筑拆除的大量建筑废料除部分用作道路、基础垫层、场地回填外,大部分作为垃圾排放,有的填湖填塘,造成城市蓄水排涝能力的下降,引发新的环境公害。

3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与天然骨料相比,由于再生骨料具有孔隙率高、吸水性大、强度低等特征,这将导致再生骨料混凝土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的性能有所不同。

3. 1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有关的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弹性模量和抗拉弹性模量,都随再生骨料的原始混凝土强度的降低而下降,并目随再生骨料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再生混凝土强度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而弹性模量的降幅则明显较大;用再生粗骨料替代天然粗骨料的混凝土的强度降幅较小,各龄期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而用再生细骨料替代天然细骨料的混凝土的强度降幅较大。

3. 2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

混凝土的和易性包括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其中流动性用坍落度来评定。在同样的坍落度下,再生骨料混凝土需要的自由水分要比天然骨料混凝土多5 0lo,因而比用天然骨料生产相应的混凝土所需要的水泥量要多。在保持相同用水量的情况下,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随再生骨料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再生混凝土的粘聚力和保水性比用天然骨料的混凝土要好。

3. 3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

与天然骨料混凝土一样,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收缩率也随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其收缩值明显大于天然骨料混凝土,并随着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比例的提高而不断增大。 使用再生粗骨料拌制的再生混凝土,其抗冻性与天然骨料混凝土基本相当,即再生粗骨料的用量不会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4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对建筑废料中的废弃混凝土进行回收处理,可以作为循环再生骨料。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的废弃混凝土的排放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天然骨料的消耗,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日益L乏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因此,再生骨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材。

4. 1允许用作骨料开采的石材资源的紧缺程度

这是推动建筑废料再生利用的最大动力。如丹麦PT7兰等一些石料紧缺、依赖进日天然骨料的国家,十分贡视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丹麦在1990年产生1 220万t建筑拆除废料,有820万t被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达67. 2 % ;荷兰内阁环境政策计划}5中,2000年建筑废料计划回收率高达90 0lo(约1 400万t)。

4. 2建筑垃圾排放场所的多少与排放成本的大小

这与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有很大关系,不限制建筑垃圾的排放场所,则必然导致业卞}I!房屋拆除商为降低成本就近随意填埋建筑垃圾,造成环境公害。

4. 3对建筑废料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及财政上的扶持程度

借助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和则政上的扶持,以减少业卞和房屋拆除商拆除旧建筑的费用支出,使再生骨料在成本上能与天然骨料具有竞争力。

5结语

由于建筑施工废料处于建筑工地现场,其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天然骨料的购买量,又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清运量,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但目前我国建筑业综合利用建筑废料的数量还很少,技术水平也较低,这与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有关。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加强环境保打‘的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建筑废料的综合利用必将得到贡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Renfroe()S .Building Materials from Solid Wastes「D?〕. Park Ridge: Noges Data Corlx>raLion, 1984. 80- 150.

2、Shelhurne WD?,DegroW D J .U se of Wante&Rec;vc;led Materials in Highway Conslruclion} JJ.CY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1998, 13( 1):5一16.f

作者简介:

第4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拆除;噪声污染;废料再利用;拆除管理与分配

1引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旧建筑的拆除日益增多,对旧建筑进行史无前例的更新换代的同时,建筑拆除工程也列入建设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拆除工程,其施工难度、危险程度、作业条件恶劣程度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较多方面都远甚于新建工程,对此需要重视和思考,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

对于工程拆除领域,一些可持续拆除的理念和方法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尚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本文在分析建设工程拆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如何实施建设工程的绿色拆除。

2建设工程拆除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噪声污染问题

噪声污染被视为一种无形的污染,它虽不能被肉眼识别,但却时刻存在于我们周围。长期受到噪音污染,可能会导致听力损伤并诱发多种疾病,对人们对生活造成干扰,对设备仪器以及建筑结构造成危害。

随着如今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建设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导致百姓的正常作息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环境和谐埋下隐患。

2.2建筑拆除垃圾到处堆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建筑的出现以及老建筑的拆除都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统计,目前建筑垃圾占到了城镇垃圾总量的30%~40%,数量庞大。这些建筑垃圾没有地方堆放是很多城市正在遭遇的难题。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它们通常不经任何处理,就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堆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移撤和粉尘,灰沙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研究表明,吸入大量颗粒物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学研究还发现长期对高浓度SiO.2尘粒的吸入会导致肺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然而建筑垃圾主要成分氧化铝、氧化钙以及氧化硅,有着一定的活性,对于水泥行业来说可以作为混合材料来应用,是水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废物利用,也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一定的意义。所以如何变废为宝,把建筑垃圾拿为所用,在未来建筑业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

2.3拆除施工阶段的危险事项

工程建筑施工阶段的危险性是众所周知的,但相比起来,拆除施工阶段更具危险性。很多时候,由于拆除施工单位的疏忽或缺少监管,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坍塌的例子不计其数。如拆除工程施工区域没有设置硬质封闭围挡及醒目警示标志围挡,导致行人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拆除施工采用的脚手架、安全网没有由持证上岗的架子工按设计方案搭建,就可能导致施工人员从高空坠落下来;在拆除作业前,没有对建筑内电源、生活水、采暖、煤气、消防水等各类管线进行全面检查,也可能导致各种伤害。

上述的例子只需留心,是可以避免的。然而施工拆除的过程复杂,其各个环节都存在高危险性,因而必须有周密的施工布置才行。

3建设工程绿色拆除的实施

前文谈到在工程拆除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下面将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建立完善的工程拆除实施方案,力求达到工程的绿色拆除,给城市人居环境带来和谐的同时,也使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与回收。

3.1建筑施工噪声的控制

控制噪声的对策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加强对施工工程的管理与监测,使得民众与施工单位商议解决问题;二是从科学角度出发,切实分析产生噪音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控制。

3.1.1管理部门对施工单位需严格把关与审批

相关主要负责管理工程拆迁部门应该对拆迁工程进行严格地审批。在建筑施工工程登记、注册、申报的一系列手续上应当严格把关,切实将建筑施工噪音管理纳入制度化管理。在拆除工程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自觉的进行登记、注册、申报工作,另外还应及时去环保部门登记注册,使得环保部门能够了解工程的地理位置、周边人口居住情况、工程规模以及仪器设备的安置地点等等,由此可以提前预防和了解施工的噪音对居民产生的影响。还有对于夜间施工的单位应该更加严格的审批,批准的单位也需与当地居民沟通好。

3.1.2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现场监测和居民投诉

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现场检查的加强是控制噪音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建筑施工噪声事件集中、位置多变的特点,相关环保局应当成立定期的噪音污染检查小组,针对周边管辖的建筑施工单位进行白天或夜间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另外,对于那些偏向夜间施工的单位,应该加强巡视观察。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早预防早治疗”的态度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噪声防治。

认真接受群众反映的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也是控制噪音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待群众投诉问题上,应多从施工单位查找原因,认真听取群众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在群众与施工单位两者间,群众更多的是受害者的角色。对于对一些施工噪声污染严重,又不采取措施的单位,应根据噪声法的严格规定给予严肃查处,并提出相应的惩戒措施。

3.1.3施工单位自发降低和减少噪声

除了监管部门的积极控制外,施工单位自身也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积极降低噪声以及减少噪声时间,具体措施如下。

(1)最大限度控制人为发出的噪声。进入拆除施工现场,尽量不要大喊大叫或者制造出机械物的敲打撞击声,同时限制高音喇叭的使用。

(2)凡在人口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时,需要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如果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必须昼夜施工,应当设法找到降噪措施,并与当地居民委员会沟通协商,得到居民的准许。

(3)选择低噪音的技术方法和设备。不同的拆除方法所产生的噪音也是不同的。采用混凝土拆除间挤压破碎法,铣挖机铣削或金刚石绳铣削,圆盘锯切割等拆除方法,可有效降低施工噪音。尽量采用低噪音拆除机械设备代替高噪音设备。例如可选用低噪音全封闭螺杆式空压机代替活塞式空压机,用液压镐代替风镐等,可有效降低施工噪音。在机械拆除动力系统和机具上安装高效的消声器减少噪声,也可根据所需要的消声量、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和噪音源频率特征以及空气动力特征等因素来选用相应的消声器。

3.2拆除后的建筑废料垃圾的回收利用

拆除后的建筑废料如得到回收利用,不仅省去堆放地点,避免污染环境,还可以重新作为建筑材料利用。本文介绍几种建筑拆除中最为常见的废料的回收方法。

3.2.1粉煤灰回收利用

粉煤在炉膛中未全烧尽而产生的大量不燃物因为高温作用而熔融,而且因为其表面张力作用,形成很多的细小球形颗粒,它们具有较强的活性,经过被分离、收集就形成了粉煤灰。

粉煤灰比起水泥有更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化热低,这使得粉煤灰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作为活性掺合料,替代水泥;二是粉煤灰是煤燃烧后的副产物,因为到处都有燃烧煤,如果不回收利用,那么后期处理的成本相当大;三是利用粉煤灰配制混凝土比不使用粉煤灰配制的混凝土后期强度更大,耐久性更好;四是粉煤灰比生产水泥要更经济,成本更低。

3.2.2废弃玻璃回收利用

废弃玻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玻璃和日用废弃玻璃两类。据大量数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废弃玻璃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8%,我国的废弃玻璃量也占到了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5%。除了小部分能够回收利用外,更多的废弃玻璃选择被丢弃或填埋,不仅仅占用大量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目前许多应用废弃玻璃制造像路面砖一样的玻璃制品,即经济又可行,但因为利润低,所以还很难大面积推广,然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能解决这个难题虽然废旧玻璃的成本较高,但是对不同废弃玻璃颜色进行分类、清洗、磨碎以及颗粒分级的费用相对较低。例如彩色地砖,墙面砖等高附加值的生产企业,也都愿意购买废弃玻璃来造出成色更好的产品。

如今碱和硅酸反应的技术问题和其他的相关问题都已经解决,而且玻璃几乎不吸水,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优异的耐久性和化学稳定性,特别是有色玻璃能带来潜在的艺术效果,给废弃玻璃回收利用增加很多亮点和优势。

3.2.3废弃橡胶回收利用

对于废弃橡胶的处理,早期人们会选择填埋或者焚烧,造出对环境的大量污染。后来人们开始将废弃橡胶应用于路面建设。例如采用废弃橡胶参合的水泥混凝土随着橡胶颗粒填加量的增加,具有良好的弹力、抗压、耐久性以及吸声等优点。另外,橡胶粒子也有抑制裂缝扩展作用,同时也能使混凝土的应变,韧性等方面增强。废弃橡胶应用到混凝土复合材料中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把他们切碎用于香蕉地面。目前国家会把废弃橡胶应用于铁路枕木,其优点在于重量轻、不易腐蚀而且还减小火车行驶的噪声和震动。

3.2.4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塑料废弃物,只有很少一部分回收利用,据统计,美国20世纪末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而我国只有20%左右。塑料来源广泛,化学组成各不相同,这也使得回收程序比其他材料复杂得多。现有的技术将聚合物进行降解,或者用化学方法把他们还原为原来的单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塑料回收作为原料进行二次成型,可是相比原来的质量有所下降,成分也不均匀,因而生产者会选择降级回收塑料使用,塑料木材复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废弃塑料物还会运用到建筑材料中,例如制作墙体材料、建筑装潢材料以及保温防水材料、塑料混凝土等其他建筑材料。

3.2.5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

废弃混凝土来源十分广泛,就建筑物、桥梁、混凝土路面维修或者拆除,还有不可抗力的地震、台风、洪水等原因产生大量的废弃混凝土骨料。然而废弃混凝土大量堆放不处理对环境、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

混凝土强度越高,组织越密实,整体性也越好,也就更类似于天然石。然而天然石的成本高,技术要求难度大,相比起经济实惠的废弃混凝土,既满足这两个要求的同时,也有其环保意义。

从技术上来说,集料具备了一定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加上比较小的孔隙率、含水率以及吸水率,还有较好的体积稳定性。比重和容重,颗粒形状和表面状态也要符合要求,有害物质要限量,还需符合较好的级配,对于从废弃混凝土中分离出来的石子,这些技术性的要求几乎都能达到。另外再生混凝土在受压时还依然能够保持整体性好,韧性好的特点。

3.3拆除工程有序的管理和分配

3.3.1技术准备工作

(1)首先熟悉被拆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弄清建筑物的建筑情况,结构情况,水电以及设备管道情况。工地负责人必须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规范章程向参加拆除的工作人员进行细致的交底工作。

(2)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加强安全意识。对工人做好安全教育,组织工人学习安全操作规程。

(3)察看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环境、道路、场地、建筑物情况及水电设备管路情况等。

3.3.2现场准备工作

清理施工场地,必须保证运输的道路畅通。施工前,先清理需要拆除部分范围内的物资设备;将电线、水管设备等各类管线切断或迁移;检查周围危旧房屋或构件,必要时进行临时加固;向周围群众出安民告示,在拆除危险区周围设围栏,警戒标志,派专人监护,禁止非拆除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对于生产、使用、储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的拆除,要经过消防,安全部门参与审核,制定保证安全的预案,经过批准后实施。搭设临时防护设施,避免拆除时的灰尘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拆除的危险区域应当设立醒目的警戒区标志。接引好施工临时电源和水源,现场照明不得使用被拆建筑物内的配电设施,应另外设立,避免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水电无法正常供应。

3.3.4施工组织工作

在甲方的支持下,做好群众工作,争取周边业主的配合,赢得群众的支持,派专人做好周边警戒工作。按施工组织设计的程序安排,首先清拆原有管线,采取人工拆除、划分区域、分块、逐段逐根进行拆除。拆除混凝土构件时,采用人工拆除。严格控制飞石、响声、冲击波。采用湿水除尘,减少声响及冲击波,确保不扰民。拆除外墙、隔墙时,采用人工拆除,专人进行监测,发现情况及时汇报解决,以确保施工安全。墙体拆除后,组织工人回收构件中有价值的可利用废品。不可利用的废物垃圾,用汽车运到指定地点。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结语

通过要求环保部门对拆除施工提高重视,严格把关审批,同时有关施工单位自我反省,自我察觉,并进一步加强噪音污染方面的治理,另一方面有关拆除器械的更换或改进方法,以及拆除方法的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噪音污染问题。同时着重论述了粉煤灰、废弃玻璃、废弃橡胶、塑料废弃物以及再生混凝土等5种废料的再利用来解决废料堆放无法处理的问题。另外通过拆除过程中技术准备、现场准备以及施工组织三个方面的细节着手,避免拆除过程的危险事项。在如何实现绿色拆除的问题上,本文总结并大致给出拆除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然而拆除施工种类繁多,很多实际情况还需实际出发,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判断与识辨。

参考文献:

[1] 石义海.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道路基层试验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王东海,廖耀明,杨子江.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J].节能,2006(11):15~16.

[3] 崔峥,城市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之我见[J].山西建筑,2003(6):30~31.

[4] 孙其跃.浅议建筑施工噪声的污染与控制[J].民营科技,2010(4):20~21.

[5] 张鸣皋,虞学泽.建筑施工中噪声的污染与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151~152.

第5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减碳;核算

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92.29亿吨,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和,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3,是世界上碳排放增量最大的国家[1]。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承诺我国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建筑行业已成为全球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排放了约40%的温室气体,且具有最大的节能潜力[3]。城市住宅建筑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行业碳排放的比例超过40%。2000年至2018年,中国城市住宅建筑产生的CO2排放量从2.891亿吨攀升至8.91亿吨[4]。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展了社区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例如,黄建等对苏州一个新建社区的碳排放进行核算,核算内容为建筑能耗、交通、废弃物处理、水资源四大系统在使用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碳减排方案[5]。陈莎等对北京既有社区的能源消耗(用电、用气、采暖)、交通出行、废弃物和绿地碳汇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6]。但是CarbonReductionPotentialAssessmentofOldResidentialTransformation老旧小区改造的减碳潜力评估较少有研究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减碳潜力进行量化评估。结合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推进,在改造中增加低碳化目标并评估其减碳潜力,将对城市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本文分别对老旧小区既有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和技术措施的减碳潜力进行核算,核算清单如图1所示。首先从景观绿化、建筑单体、水资源、固废物和基础配套五个方面对老旧小区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核算,掌握老旧小区的碳排放现状。接下来,根据现场调研提出适用于老旧小区低碳化改造的技术措施,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技术措施实施后可能实现的碳减排效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施加减碳措施所增加的物化阶段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材生产、运输、施工)、拆除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筑垃圾的处理)和所能降低的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核算采用排放因子法(Emission-FactorApproach)进行核算,排放因子法是IPCC提出的第一种碳排放方法,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7]。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由排放源的活动水平与相对应的排放因子相乘得到。核算公式如下所示:E=∑Q×EF(1)其中,E为CO2排放量;Q为活动水平,活动水平数据量化了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如居民生活电耗、气耗、水耗、绿地面积、焚烧处理的废弃物量等,该数据将通过实地调研进行采集;EF为排放因子,即每一单位活动水平所对应的CO2排放量,例如:kgCO2/kWh,kgCO2/m2草地面积等。各个阶段的具体核算公式和对应的碳排放因子主要参考住建部颁布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8];部分碳排放因子来源于相关文献[9-12]。

2案例计算

2.1案例概况

研究选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和睦新村作为研究对象。和睦新村建造于1988年,共有54幢住宅,现有3566户居民,建筑面积17万m2。以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为参照,该小区的剩余使用年限为16年。

2.2既有使用阶段的核算

本案例既有使用阶段的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来源见表1。通过对住户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获取居住建筑内部的电耗、气耗和水耗,共计咨询了64户;其他公共区域的活动水平数据通过总平面图、实地调研、咨询社区管理部门和参考行业统计值进行确定。按照所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进行核算,得到本案例改造前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如图3所示。改造前使用阶段的碳排放为9721tCO2/年,单位建筑面积排放57.18kgCO2/(m2·年),人均碳排放为1155.1kgCO2/年。其中景观绿化碳汇抵消了-3.29%的排放;建筑单体耗能产生碳排放占比最高(84.17%),其次是固体废弃物处理(10.20%),水资源和基础配套的碳排放分别占8.62%和0.30%。从各活动水平的碳排放来看,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是居住建筑电耗、气耗和固体废弃物(大多数为生活垃圾)。

2.3减碳措施的核算

对该小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认为可以实施的改造措施包括建筑单体层面的节能灯具更换、太阳能光伏利用、屋面保温增设;水资源方面的雨污分流改造、雨水回收利用;固废物方面的垃圾回收处理和基础配套层面的节能路灯更换。2.3.1分项核算(1)建筑单体(a)更换节能灯具老旧小区内的单元楼道内灯具光源还存在白炽灯的使用,更换为LED节能高效光源能够降低能耗。假设原本为12W的灯具,日工作时长为8小时;更换为自动感应节能灯具,功率为6W,日工作时长缩短为6小时。则每年能够节约电耗34MWh。考虑灯具的生产和拆除所产生的排放,案例更换节能灯具的碳排放影响如表2所示,合计能够降低384.5tCO2,拆除阶段的碳减排来源于建材的回收利用。(b)太阳能光伏增设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建筑节能减排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居住建筑中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对于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巨大价值[1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推广建筑光伏系统提供了机遇[14]。假设屋面光伏可利用系数取0.5[15],铺设发电效率为15%的单晶硅发电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的损失效率为25%[8],则使用阶段光伏系统的发电量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2)式中,Epv——光伏系统发电量(kWh);I——光伏电池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kWh/m2);KE——光伏电池发电效率(%);ε——光伏系统损失效率(%);Ap——光伏系统面积(m2)。根据相关研究[16],1m2光伏组件在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分别产生160.86kgCO2和4.93kgCO2的碳排放,拆除阶段的碳排放为-9.88kgCO2。该小区的屋顶建筑面积合计为32684m2,经核算,案例增设屋面太阳能光伏的碳排放影响如表3所示。该项措施在物化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比较高,但使用阶段的减碳效益也更加显著,能够降低小区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867.9tCO2。(c)屋面保温增设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能耗损失严重。增设屋面保温将对住宅供暖、空调能耗产生较好的效益。根据相关研究,若既有住宅建筑的屋面增设40mm厚挤塑聚苯板(XPS),采暖制冷能耗能够降低12%左右[17,18]。基于此,若在案例小区的改造中,增设所有居住建筑的屋面保温,将能够取得很高的节能减排效果,核算结果如表4所示,实现生命周期碳减排4340.4tCO2。(2)水资源(a)雨污分流改造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老旧小区的排水系统大多为雨污合流系统,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低下,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19]。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能够减少合流至污水处理厂时雨水处理所消耗的能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本案例需要改造管网9000m,开挖、移除土方4648m3,回填764m3,当地年降水量1378.5mm。改造施工工艺,即开挖、移除土方和填土碾压平整的碳排放因子分别为1.05kgCO2/m3和0.99kgCO2/m3。经核算,案例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后能够降低小区生命周期碳排放368.6tCO2,见表5。(b)屋面雨水回用浙江省降水量较为充沛,具备雨水回用条件。此外雨水资源化还能提高城市的雨洪调节功能,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生态效益。小区屋面雨水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污染小,并且可借助檐沟、雨落管直接收集利用[20],在雨水路径的末端增设蓄水池、雨水处理设备收集回用雨水,可以用于小区内绿化及路面浇洒[21]。雨水回用的计算方法如下[22]:(3)式中,Wya为雨水年径流量(m3);Ψc为径流系数,下垫面为硬质屋面,取0.9;ha为常年降雨厚度(mm);F为计算汇水面积(hm3)。根据计算,案例的蓄水池容积为215m3,采用混凝土浇筑;年雨水回收利用量为23350m3。计算得到案例中增设雨水回用系统后的碳排放影响如表6所示,使用阶段的碳排放能够降低112.1tCO2,考虑物化阶段和拆除阶段,最终实现减碳量为84.5tCO2。(3)垃圾回收利用小区内垃圾收集较为杂乱,且垃圾收集点破旧,垃圾桶放在外面供居民投放,管理不佳。如果能够增加小区内垃圾分类宣传,严格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规范垃圾处理点,将能够提高小区内垃圾回收率,降低垃圾处理能耗。对案例小区内的23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进行更新,预计消耗主要建材包括混凝土12.7m3,混凝土砖7.3m3,页岩砖14.0m3。预计实施改造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能够提升14.53%。核算结果如表7所示,该措施在生命周期能够实现2294.3tCO2的减碳量。2.3.2综合碳减排效益六项技术措施在本案例小区产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如图4所示。屋面太阳能光伏增设能实现非常可观的减碳效果,超过17000tCO2,其次是屋面保温增设和垃圾回收利用,实现减碳量超过2000tCO2,更换节能灯具和雨污分流改造的减碳量约400tCO2,屋顶雨水回用实现的减碳量相对较少。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案例小区在实施这六项减碳技术后共能实现碳排放降低25340.2tCO2,措施在物化阶段和拆除阶段产生了2518.6tCO2。碳减排效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单体的减碳(22592.8tCO2),其次是固废物,减少2294.3tCO2,水资源方面共实现了453.1tCO2的减碳量。案例小区实施这六项减碳措施后平均每年能够降低碳排放1563.8tCO2,减碳率能够达到16.3%。

结语

第6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道路工程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construction waste generate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construction waste defects. Studies show that used in road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project has practical feasibility. Through bricks and scrap recycling wast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materials that meet the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recycled materials and primary subgrade aggregat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In addition, building materials recycling technology is quite mature, and with examples of construction waste benefit analysis.Key words: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road works

R124.3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鉴于中国城市化程度尚浅,城市化体制尚不完善,近年来,城市化工作不断推进,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据有关调查,中国每年产生的垃圾量近4亿吨,其中建筑垃圾约占。但绝大多数建筑垃圾尚未处理就随处露天或填埋堆放,不仅耗用巨额的征用土地费、垃圾运输清理费等,而且严重地污染当地环境,不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处理建筑垃圾,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我国公路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公路路基及路面各结构层均需要大量的道路建筑材料。考虑到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是碎砖、废混凝土,目前对这些废弃材料回收再利用后应用于道路工程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下面,本文仅就建筑垃圾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2 建筑垃圾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应对建筑垃圾进行分选,这是建筑垃圾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将建筑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或不利于后续处理或不符合处置工艺要求的物料分离出来。建筑垃圾的分选有其重要意义,通过对其分选,可将可再生物料加以利用,并将不可利用或有害成分集中处理。建筑垃圾分选系统的总体构图如图1。

根据建筑垃圾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建筑垃圾初步分选之后,可将建筑垃圾分选为三大部分:大块木材、纸板、塑料;金属;砂、石、渣。

图1 建筑垃圾分选系统总体构图

2.1 建筑垃圾的应用现状

建筑垃圾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主要为道路路基和基层材料,其中,用作路基材料时,主要是以废旧砖块为主要原料,以石灰或水泥为粘结剂制备路基材料;用作基层材料时,主要是以废旧混凝土为主要原料,以水泥或二灰为粘结剂制备基层材料。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废旧砖块及废旧混凝土在路基和路面基层中的回收再利用。

2.2 废旧砖块在路基中的应用

建筑垃圾用于公路路基时,是以废旧砖块为主要原料,通过设计不同的砖块、土与粘结剂比例,制成试件,并测试其7d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从而确定路基填筑材料最佳配比、最佳粘结剂及粘结剂用量。

废旧砖块用于路基材料时,其最小强度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的相关规定。建筑垃圾的分类方法与标准,是以建筑垃圾5mm以上颗粒含量的不同以及5mm以下颗粒的力学指标为标准的,其分类结果如表1。

对于4个类别中的二级建筑垃圾,不宜直接采用。通过对初步分选出的废旧砖块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其级别,若满足级别要求,则将废旧砖块通过筛分孔径为250mm×250mm的筛子,筛除250mm以上粒径的砖块。对于粒径大于250mm的砖块需进行破碎处理,破碎后粒径应小于100mm。通过以上准备工作,废旧砖块则可用作路基材料用于路基填料。

表1 建筑垃圾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路基施工前,应做好基底处理工作,待基底压实度及整平度满足规范中相关要求后,即可摊铺厚度适宜的废旧砖块混合料进行路基施工。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2.3 废旧混凝土在路面基层中的应用

目前,对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表明,将废旧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工程结构是技术可行的。国内外有关再生骨料回收再利用的相关资料认为可采用图2所示的工艺流程来制备再生骨料,该工艺简单实用,是一条理想的再生骨料回收再利用流程,其中的各分项内容可根据各单位的实际经济条件和实际工程的场地条件等来选用合适的加工机械、设备和合适的工作人员。在这一生产流程中,骨料破碎和筛分均是国内碎石骨料生产的成熟工艺,因此在生产中关键是要控制好分拣、分选、洁净等环节的工艺技术和质量。再生工艺设备应具有成套化、体积小、可移动性等特点,这样便于流动于各建筑工地就地处理建筑垃圾。

图3 路基施工工艺流程示意图

总的来说,再生骨料的回收再利用工艺流程应因时因地制宜,力求方便有效地回收利用,节约成本的同时制备出高质量的再生骨料。

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对再生骨料分别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力学性质相关试验,选取满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要求的再生骨料用于基层材料。

图2 再生骨料回收再利用工艺流程示意图

10~40mm10mm以下

5mm以下

5~25mm0.15mm以下 0.15~5mm

再生骨料用作基层材料时,除满足上述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外,还应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9-2000)中对颗粒级配的要求。此外,根据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的相关研究表明:用再生骨料替代部分天然骨料用于基层材料,有些力学指标甚至优于全部用天然骨料制作的基层材料,因此再生骨料在基层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但是,考虑到再生骨料技术性质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工程应用经验的不足,仍然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3 建筑垃圾应用效益分析

目前,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应用于道路工程,主要是考虑其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分别是建筑垃圾替代部分路基填料和基层天然骨料所节省的工程造价。因此,经济效益表达式为:

经济效益=建筑垃圾替代部分路基填料和基层天然骨料所节省的费用+建筑垃圾外运费用所节省的费用-建筑垃圾破碎费用

下面,结合实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拆迁现场实际调查报告推算,以可处理的建筑垃圾总量为100万方为例(不含淤泥、表层土),其中废旧混凝土占9%,总量为9万方;废旧砖块占26.4%,总量为26.4万方;杂土占64.6%,总量为64.6万方。此外,废旧混凝土按1.5吨/方计算,废旧砖块按1.2吨/方计算,杂土按1.0吨/方计算。

目前,根据调查天然碎石市场价格约为50元/吨,则因废旧混凝土取代天然碎石所节省的成本约为675万元。另外,目前建筑垃圾清运费大约为250元/车(15吨/车),即约15元/吨,由此节约建筑垃圾外运费用约1646.7为万元。根据计算,每破碎1吨建筑垃圾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约为20元/吨,由此产生的费用为903.6万元。则由以上三项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418.1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其次,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还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案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拆迁区域内的建筑垃圾处置问题,减少了由于外运造成的运输压力、油耗、尾气排放、扬尘、车辆清洗等问题。另外该方案的研发可以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进程,如果将建筑垃圾都加以适当的处理并回收利用,每年将会节约上百亩的耕地,同时可安排数百个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可观。

最后,通过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案进行分析,表明该方案还具有相当可观的环境效益。由于建筑垃圾用于再生,避免了大量建筑垃圾的外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输、油耗、尾气排放、扬尘等,避免了增加交通压力、往返需耗柴油、清洗车辆需耗水等诸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建筑垃圾在拆迁现场的就地处理、就地使用的原则还可以减少上建设过程中对天然砂石及土的消耗量,有效保护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4 结语

1)建筑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合理等,目前对环境、社会等带来极大损害。因此,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亟待解决。

2)建筑垃圾在道路路基及基层中的应用中,再生工艺、施工工艺较成熟,并具有可观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3)建筑垃圾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再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瑞敏,王林秀.中国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建筑工程.2011

[2]刘建.西安市建筑垃圾替换二灰碎石基层中部分石料的研究[D].长安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左富云.城市垃圾在透水砖及城市道路上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7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理;商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大批旧建筑物被拆除,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垃圾无形中成为阻碍城市建设的“代谢物”。该怎样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是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社会课题。城市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城市建设部门建造新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开挖废料、拆除工程产生的废料,道路修建与养护过程产生的废料等。尽管大多数建筑垃圾无毒无害,但若简单填埋,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浪费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目前,建筑垃圾已经加剧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1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中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曾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近年来,中国环境卫生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城镇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有所缓解。但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仍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还处于由粗放到处理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垃圾堆放现象普遍存在,垃圾处理场的二次污染相当普遍。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①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②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③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④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2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对策

我国城市在对建筑垃圾处理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②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③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所以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垃圾要合理处置,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④政府要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建筑垃圾废料不是商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再利用后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常常使处理单位无利润可图,缺少了积极性,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过程中给予经济补助。

③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规。近些年来,我国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虽已有清醒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的条款还不完善。所以,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实行有效地奖惩制度。

3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蕴含商机

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现如今,建筑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这既是对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垃圾中的部分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重新利用的,根据现有技术,可利用途径有:①建筑垃圾经过破碎、分选成粗细骨料,替代天然骨料来配制混凝土、道路基层材料和建筑用砖。②钢门窗、废钢筋、铁钉、铸铁管、黑白铁皮等经分拣后送有色金属冶炼厂或钢铁厂回炼。③废砖瓦经清理可以重新使用。废瓷砖、陶瓷洁具经破碎分选、配料压制成型生产透水地砖或烧结地砖。④废玻璃筛分后送微晶玻璃厂或玻璃厂做原料生产玻璃或生产微晶玻璃。⑤木屋架、木门窗可重复利用或经加工再利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

所以,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项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快速、广泛、积极地参与进来。

第8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能源匮乏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严重问题,节能和提高能效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事情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出台鼓励节能的政策、法规和措施,鼓励人们改变高能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节约型社会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注重节约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使务实节俭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时尚。

芬兰:开源节流有“三宝”

芬兰不仅是最具竞争力的发达国家之一,更堪称节约型国度。

包装:占总价比例有限制,六成多回收再利用。为减少包装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芬兰有关法律对商品包装以及包装的再利用进行种种明确规定。因此,在芬兰全国各地的市场上,不常见到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

芬兰有关法律规定:芬兰生产厂家在对商品进行包装时,要尽可能地将包装的体积和重量限制在最低程度内,并能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在商品包装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包装的回收和再利用,必须将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在制作包装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包装材料尽可能减少有害物质的含量,以便在包装垃圾处理时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在芬兰,厂家严格依法生产商品包装,包装成本一般仅占商品价值的2%到10%。其中,化妆品和食品的包装成本相对较高,但其包装成本平均也只有产品价值的5%左右。

芬兰每年生产价值近20亿欧元的商品包装,每年产生的包装垃圾达到近45万吨。芬兰《垃圾法》规定,年营业额超过100万欧元的厂家在向本国市场提品和商品的同时,应对产品包装的回收利用承担责任。芬兰主要通过包装业环保注册公司对生产包装的厂家以及进口商征收商品包装再利用费,并同时将所征收的这笔费用用于包装的回收和再利用。据芬兰包装业环保注册公司统计,芬兰全国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达到61%。其中,纤维包装的回收率为75%,玻璃包装回收利用率为50%,金属包装回收利用率为46%,塑料包装回收利用率为38%。

住宅:热电联产集中供暖,节约燃料三成以上。地处北欧的芬兰,冬季寒冷漫长,能源资源匮乏,建筑节能及供暖节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降低室内能源消耗,芬兰新的建筑物均采用新型绝热墙体材料,增加墙壁厚度,采用双层或三层玻璃窗,每个房间的暖气等供热装置均安装了自动调节阀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消耗。这些措施可使建筑物能耗减少10%到5%。

几乎所有的芬兰城镇和人口稠密地区都已通过热电联产的方式实行集中供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热电厂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将水加热,并通过密布在城市地下的供暖管道,向用户集中供暖和提供热水。暖气管道内的水通过集中供暖管道被送回热电厂加热后循环使用。热电联产和集中供暖的燃料热效率可达到90%以上,比单一发电或单一供热节约燃料30%以上。

垃圾:废纸回收率达七成,专业户收电子垃圾。在芬兰,垃圾分类回收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各居民区和大型购物中心,都设有不同颜色的废品分类回收箱。值得一提的是,芬兰是世界纸张的主要生产国,但非常重视对废纸的回收利用。据芬兰公布的统计数字,2004年芬兰全国回收的废纸达79.6万吨,比前年增加6%,废纸回收率为71%。芬兰人均废纸回收量超过150公斤,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随着电脑、手机等办公和通信设备日益普及,产生了大量电子垃圾。在人口只有520万的芬兰,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达10万吨。近些年,专门从事电子垃圾处理的公司在芬兰应运而生。从电子垃圾中可回收金属、塑料和玻璃等材料,其中铝、铁、铜、锌等金属是回收中最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材料。预计到2010年,芬兰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有望达到近100%。

美国:“能源之星”计划走进家庭

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而家庭耗能又占美国总能耗的15%。由于家庭能耗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何做到既节约能源、又不降低生活质量,已成为近年来美国节能计划的一个重点。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把“能源之星”计划推向普通家庭。“能源之星”是美国环保局于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商品节能标识体系,符合标准的商品会贴上带有绿色五角星的标签得到推广。这一计划开始于电脑和办公设备,比如大多数电脑显示器上都有五角星标识,表明它能适时休眠,节约电能。随着“能源之星”在办公设备领域的成功,美国环保局和能源部又把这一标识体系扩展到家用电器、新建住宅等方面,针对普通用户。

节约能源要依靠人们的自觉行动,而“能源之星”又是自愿性的计划,因此它更多采取了分析、诱导的方法。比如,人们登录“能源之星”网站就会得知,一个美国家庭每年的能源开支平均是1500美元,如果能采用带“能源之星”标识的家用电器,就能减少能源开支30%以上。哪怕将常用的5个灯泡换成节能灯,也能节约电费60美元。“能源之星”还有一套“家庭能源顾问”网上分析程序,用户在网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几条家庭能源的实用建议。比如,它会告诉人们更换密封性更好的窗子、堵住空调网管漏气等,来显著降低家庭能耗。

2004年,在美国新建的住宅中有10%,也就是近35万套符合“能源之星”标准,每年能节约能源开支2亿美元,减少近2000吨温室气体排放。不过,在能源消费方面美国人是“大手大脚”惯了,在很多社区至今仍可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住户通宵开着户外灯来装点自己的宅子,整幢住宅终年开着空调。而政府又不能在这些方面有什么强制性举动。只凭借“能源之星”这样的自愿性计划,要让普通美国人改变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还真不那么容易。

日本:国民喜用节能品

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强,想方设法节约能源已成为日本国民的生活方式。

节能音乐会巧宣传。以下是滋贺县野洲市居民在河滩空地上举行的一场节能音乐会。演出用的电源来自市民冈田弘开发的小型风力电机,开幕后演出人员首先向人们介绍风力发电的优越性和节能的重要意义,并号召观众节能从点滴做起,尝试在家里减少一个灯泡,不仅节电也节省开支,观众听了不时会意地点头。

“节约生活”展览很“火”。在东京展览中心,每年都要举办多次“节约生活”大型展览会,每次展览都是人山人海。展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很多宣传节能的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是一堂生动的节能教育课。展台上展示着琳琅满目的节能产品:节能灯泡、节水洗衣机、节能冰箱、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等。

节能开发不惜血本。日本公司常常不惜血本开发节能技术。日本公司知道,节能产品是日本人的最佳选择,如果无法在节能技术上不断创新,产品最终将失去市场。另外,日本政府也大力鼓励节能,资助科研机构开发节能技术,补贴国民购买节能产品。

节能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哪些是最节能的产品?为了让普通日本人能够在选择时货比三家,日本节能中心每隔半年向人们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在日本销售的冰箱不仅要标出电器价格,而且要标明每年节约电费的金额。

“环保之家”节能62%。日本房地产公司也积极推出节能住宅。2004年度节能住宅大奖被积水房产获得,该住宅利用隔热材料作为建材、使用太阳能发电,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住宅相比,平均每年节约能源63%,是名副其实的“环保之家”。

瑞典:枯草也能卖高价

索劳伯公司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从事废物回收的公司。早在1998年,公司就通过了ISO1400l的环保认证。就是说,它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把对环境的损害降到了最低。在斯德哥尔摩地区,索劳伯共设有7处园艺垃圾回收场。在树木生长迅速的春季和夏季,有自己花园的居民几乎每星期都会割草、剪枝,而产生的垃圾按规定必须送到这些园艺垃圾回收场去。当垃圾堆放得像小山那样高时,公司就会派大卡车来,一车车地把草木、树枝送到工厂里去。在那里滤掉沙土后,大的枝干会成为造纸厂的原料,含木质多的枝叶晾干后送到发电厂,经高温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可以为当地居民供暖。而大量的青草和树叶,经过搅拌机磨碎后,混入沙子,就成了肥沃的花土或市政用土,能卖出个好价钱。

瑞典一向有重视科学技术的传统。在节能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十分普遍。如整个哥德堡市提供供暖系统的哥德堡能源公司,其为城市传输热量的570公里长的管道,有2/3的暖气供应来自其他企业产生的工业余热。哥德堡的两家精炼厂产生的工业热水为区域性供暖系统提供了热量,垃圾焚烧和污物处理产生的热量也正好为产生这些废物的广大用户供暖。这样,2/3的热量供给源于当地本已存在的能源,不会再对能源和环境造成额外压力。其余1/3的能源供给则主要是天然气,辅之以生物能源,只有一小部分是由燃油提供的。这在油价飞涨的今天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德国:以节电为节能重点

德国资源相对匮乏,石油、天然气主要依赖进口,煤炭进口也在日益增长。因此,在德国政府的能源政策中,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始终被置于突出的地位。2004年,德国电力供应有49%来自煤炭,28%来自核能,天然气的发电量占10%,水利和风能发电占9%.电力消费是能源消耗的大头,节电就是减少煤和天然气的消耗。为此,德国政府把节电作为节能战略的重点加以贯彻。

产品要有能耗标签。为了帮助公众在购买家用电器时识别电器的耗电情况,德国根据欧盟《能源消耗标示法规》制定了产品能耗标签制度,规定电器上必须贴有欧盟能耗标签。为培养公众养成良好的节电习惯,政府建议,在不用电视、电脑和其他电器时,应该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德国联邦环境局估计,家庭用电至少有11%在电器待机状态下白白浪费掉。

第9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范文

在越来越多城市通过焚烧发电等方式有效处理生活垃圾的时候,建筑垃圾处理却远远滞后,似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据广州市城管委统计,目前广州的建筑废弃物年均产生量约为4000万吨,珠三角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则超过7万吨,到2020年,我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垃圾50亿吨。

事实上,建筑垃圾几乎是可以100%回收利用,是制成混凝土、建筑用砖等再生产品的原料。然而,目前国内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非常低,最常用的处理手段是置之不理、非法倾倒等,造成了不少城市面临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在党的十明确提出“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下,建筑垃圾处理亟需破题。

每年4亿吨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仅5%

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占用土地,偷排建筑垃圾堵塞河道、甚至污染水源……近年来,建筑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弊端频频被曝光,建筑垃圾围城已非危言耸听。

据气候组织和《南方都市报》近日联合的《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报告》――每堆放1万吨建筑废弃物约需0.067万平方米的土地,而建筑废弃物中的废弃砂浆和废弃混凝土中含有大量水化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废弃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废弃金属料中含有大量金属离子,这些都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地下水和土壤导致污染。硫酸根离子还会转化成硫化氢挥发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以广州为例,建筑废弃物占了城市垃圾的1/4。据广州市城管委统计,2012年广州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已达到2400万立方米,然而广州现有的5座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总消纳量为1934万立方米。可见,广州建筑废弃物的处置能力与产生量有明显差距。

广州目前处理建筑废弃物的方式是填埋。去年以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多次指出,包括建筑废弃物在内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都是“城市矿产”,应综合利用,填埋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没有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充分利用。广州的困惑也是珠三角乃至广东不少城市的共性。目前,国内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尚处在探索阶段,资源化率仅为5%。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经高达95%。

“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再生利用的资源,经过科学的回收、拆分、筛选、冶炼完全可以变废为宝还原其原始性能,作为再生原料重复使用”,从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业内人士表示,像各种类型的砖、砂石、道路的基础层和水稳层材料,都可以由建筑垃圾再生而成。

城市矿产资源专家、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会研究员祝小波认为,建筑垃圾基本上是铺开的,至少百分之九十都能再回收利用。而且建筑垃圾的分类比较简单,通过一些设备破碎就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垃圾处理的前景甚至要比生活垃圾处理的前景好。”

处理千吨垃圾每天可制砖30万块

为解决建筑垃圾围城的问题,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方案》,并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为试点开展工作,探索城市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途径,在广州市建委、城管委、金融城办公室、市土发中心等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去年开始广州市城投环境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广州环能建宝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对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开展了试点工作。

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近日笔者来到上述试点现场一探究竟。笔者在现场看到,几千平方米的区域堆满了数米高的建筑“残骸”,“残骸”边上一台长形机器伸开几条传送臂正在高速运转。每个传送臂的末端,均在分类不断吐出颜色不一、颗粒粗细不同的土堆,形成一座座“小山”。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是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分筛生产设备,可以将建筑垃圾粉碎再利用,以制造出多种一级“再生产品”,例如石砖粉,粗骨料、细骨料以及混凝土再生材料等。这也是下一步再生产品,如空心砖、实心砖的前期必备原料。

在场地另一侧,一台体积较小的机器更为“神奇”。大机器生成的砖粉,被运到这个小个子机器来制砖。混合砖粉和混凝土等原材料进入这个机器内部之后,再注入水泥等加固压制就能成砖了,整个压制砖块的过程大约十几秒,随后通过输送带传到机器后端。广州环能建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彬介绍,机器每次可压制约40块高性能实心砖,常温情况下放置5天左右时间进行保养后就能使用。

在整个示范项目中,移动式破碎处理生产线处理能力为100吨/小时,满负荷每天可以处理1000吨建筑垃圾。而制砖机一天可制8万块砖,按0.3元/块左右的市场价计算,每台机每天产值就有2.4万元。

数千亿处理市场面临垃圾难收局面

在高彬等业内人士看来,“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是个功在当代、利国利民的行业,其公益性大过经济性,但对处理企业来说,建筑垃圾来源与处理成本是个问题,再生产品的销路也需要进一步打通,“变废为宝”之路仍需不断攻坚克难。

“建筑垃圾的来源要充足,才能保证机器有足够的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再生产品,维持企业正常运作。”高彬指出,目前拆迁、清运、处理往往分属不同的企业。管理分散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封闭的垃圾处理链,无法真正实现垃圾的分类、集中堆放、分类处理、再生利用。

广州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将其运输到定点消纳场的成本并不低。一般运输是按照距离计算运费,普遍要两三百元一车,距离远的还要更贵。建筑垃圾送填埋等处理也要收费,所以不少拆迁企业为节省运输费用,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要么就近堆放,要么选择非法倾倒进江河和填埋。这造成了建筑垃圾“双失”的局面――倾倒后使环境遭到破坏,相关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得不到“原材料”。

与生活垃圾一样,建筑垃圾的分类也有讲究。上游拆迁企业若没有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后期分类的工作便留给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从时间与处理过程来看,无疑给后期增加了难度。”高彬说,“如果建筑垃圾处理公司能参与拆迁项目的上游工作,直接参与建筑体拆迁或与拆迁公司合作,在对建筑体实施拆除过程中就按钢筋、玻璃、铝材、塑料、胶皮、木料、水泥混凝土、砖渣等提前做好分类,会大大降低后期分捡的难度,同时可以确保再生产品的质量。”

有专家建议,建筑垃圾就地处理成建材或建材原料使用,能节省两次物料的运输费、建筑垃圾处理费,还能减少原需要购买建材或建材辅料的费用。“这种做法,将有效减少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延长建筑垃圾处理厂的寿命,降低从建筑工地外运输建材的总量,减少对地球泥土、山沙、河沙的索取,减少运输车辆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打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课题。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之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努力,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经高达95%甚至100%,建筑垃圾甚至造就了一个新兴的产业。

在此背景下,有广州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提出打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的构想。在建筑垃圾产业化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管理模式,根据一个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维护阶段、拆除阶段,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分解、处理和回收利用好该项目可能产生的全部建筑垃圾。

产业链的概念也得到了祝小波等专家的认同,他表示,短距离的产业链是生产建筑用砖等再生原料,长期链条可包括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的生产,比如破碎筛分机等。“在技术改良上,可以往生产高档产品的方向突破,比如英国的装饰砖,非常漂亮,可以做家中的装饰内墙,这样产品的产值就很高了。”

此外,建筑垃圾里面还有一些灰浆,粉末,“后期通过加入一些添加物,就可以生产出建筑系统里一整套东西了。所以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有优势,尤其是在中国这种高速发展的国家。”

在末端产品的推广上,高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与再生产品的标准,明确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缴纳处理费的统一标准,推广建设单位按比例使用合格的再生材料,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