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壮族的民族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壮族的民族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壮族的民族艺术

第1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与现代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分不开的。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移用,也不是把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和表面化的东西套用到服装中。我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服饰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到至今,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用本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艺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工艺技术的服饰品。如何将具有很深厚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服饰品中,首先是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精神融入设计中去,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民族精髓的作品。

我国服装业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人们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对西方服饰的盲目追随,到人们开始对国内的服饰文化的探究、反思并深入研究服装及服饰品市场在国际上成败的原因,光靠模仿是很难达到全方面地提高和超越前者,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也就无法立足世界。于是就有了许多有关服装服饰民族元素的探讨。

服装的民族性只能从本民族文化的含义上去划分,针对我国目前的服饰文化现状,首先要从脱离对西方服饰文化的依赖性开始,向本民族文化回归。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当然,民族文化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具体形态来传达的,此时的服饰文化形态,一方面不仅仅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时代的特性,也就是更好地把本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服装型制。只有两种文化元素完美融合才会展现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也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聚居着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原因,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紧密,也就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风格,它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多元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特点。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绚丽多彩,工艺精湛,款式别致,风格独特,充分的展现着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采。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元素的服饰也日趋兴盛起来,人们对传统服饰的挖掘探究也日渐浓厚。

一直以来我们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关注度和保护不够,在民族服装制作工艺上,很多精湛的手工技术已经失传了,如藏族贵妇人镶多珠松石珍珠冠大襟袍式服饰等等。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上辈人传承下来的稀有样式来探寻和认识那些古老的技艺。遗憾的是,还有大量珍贵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服饰流往国外,比如仅存一套的仡佬族的民族服装,也在遥远的异国才能看到。现如今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顺应当前的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接纳这种独特美丽的形式。现在有很多相关机构开始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探索、收集、保护、整理,成立了展现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博物馆了收集和展现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服装服饰品,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共同去关注具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认知少数民族的生活。对于处于时尚前沿的服装设计师们也在顺应时代流行的脚步,开始不断地从各地、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寻找灵感和吸收民族元素的养分,大胆地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对民族元素的借鉴和继承发扬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也给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分,发挥本土的优势,用敏锐的设计思维,抓住当今的流行趋势,设计出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的服饰品。即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又丰富了设计内涵。即有民族性的特点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在现代服饰中值得借鉴和发挥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首先是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于服装来说色彩是最先抓住视线的。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面料多为天然纤维,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勤劳的少数民族用智慧的双手利用自然界的物种,在编织天然纤维面料的上面染制色彩,还会利用自然界的植物调制出多种染色剂,染色多以蓝、黑或本白等纯色作为基底色,其中也会点缀一些丰富的色彩,少数民族对色彩的直接使用和大胆对比,也正如他们的性格一样,简单与质朴。

他们大多喜欢使用对比色、互补色、纯色等,来增强色彩的鲜明度、对比度,艳丽的服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这也能看出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他们对美的展现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写照。而这种强对比的色彩搭配在如今的国际流行趋势里得到充分展现和广泛的运用。

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复古色,怀旧色的钟爱,成为时下国际最流行的色彩元素。这种独一无二大胆的用色,如红配绿、紫配黄、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气而且很难驾驭这种色彩的服装,却在现代服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夸张的服装效果,竟能产生无穷的独特魅力。现在很多流行服装服饰会上经常展示具有强对比的配色效果的服装,以少数民族惯用的色彩为灵感,以黑色为主调,运用互补色,对比色的色彩进行不同的比例分割,添加等设计手段,从而产生出一系列丰富的舞台视觉效果。红色和绿色相搭配,黄与紫,各种颜色相拼接,视觉的冲击像是在玩色彩的游戏一样,即生动又热烈。这种色彩搭配也是国内一些知名品牌如: 五色风马、梁子等服装品牌惯用的色彩元素。这种服装的风格和体现的气质散发着一种纯朴而又执著的气息,既含蓄又热烈。尤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物质和精神文化开始追求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既时尚又有亲近感的民族特色服装正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其次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也就是手工艺饰品的借鉴,手工服饰品是少数民族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以银,石类、贝累等天然的物种取材。尤其我国的少数民族是个热爱生活,大胆追求美的民族。具有高超工艺的工匠会雕刻出精美的符合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饰品,从头到脚,整个服装都会装饰用银,玛瑙、松石等材质的饰品。比如非常重视装饰的几个民族,如苗族,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等。在盛大的节日里都会佩戴整套饰品的民族服装来庆祝节日。在历史中藏族的装饰品都会悬挂在身上,以显示身份和富足的象征。还有苗族的鸡冠头,白族的虎头帽等等,都有着万物有灵,巫术崇拜的说法。少数民族用生活中的物品装饰自己不仅仅有展现美的含义,而且通过这些物象来托付自己的美好祝愿。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省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各民族大团圆的交融聚会,每个民族穿上节日的盛装展现本民族服饰风采和文化,就像花的海洋一样绚丽多彩。

现如今的现代服饰品中,已经有很多借鉴和沿袭了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元素的服饰品,形成了具有民族味道的多元化的饰品行业,为服装风格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配套产品。如今国际各大品牌越来越重视服装的整体性和系列感,都在延伸服装相关的产业,比如熟知的国际品牌 ZARAR,H $ M等在店面陈设和展示服装上,都会配有符合同风格的服饰品,如包、鞋、腰带、围巾等。不仅加强了服装的系列感和品牌整体化的气质,而且便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也配合服装的风格进行饰品的相关设计,尤其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具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银饰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上也经常会看到民族手工艺饰品的店铺。总之,具有少数民族服装元素的现代服装和服饰品日益被人们关注和喜爱。中国设计师们通过吸取中国民族服饰元素精华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时尚的瞬间,在世界的T 台上也经常会看到精彩的民族风韵的展现。

第2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现状;保护

[作者简介]彭荆轩,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云南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164-03

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益日益突出。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本化,如何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权益问题也日益突出。  少数民族公共权益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整体性的共同权益。少数民族公共权益不同于社会公共权益,社会公共权益是以公共利益的权利保障为基础的,其主体是公众,即公众社会(但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少数民族公共权益以特定民族的权利保障为基础,其主体是特定民族群众。

一、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现状

少数民族公共权益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中体现出来的公共性权益。民族文化的资本化,带来了相应的权利保障问题,即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障。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提高,已成为一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各民族群众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加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使各民族群众进一步开发、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意识到应对本民族文化资源涉及权益进行保护。

民族文化热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提到少数民族文化,许多人会把它和原始、野蛮、落后等联系起来,想当然地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去评价和衡量其他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被认识。独特的民族风情,奇异的民族风俗,淳朴的民族群众,这一切,都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手工艺品也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民族文化最初会抱有猎奇的心理,而现在,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真实记录着每一个民族发展的轨迹。是生物多样性在文化上体现出来的多样性,这种文化形态的复杂、多样、立体、多层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正逐渐接受着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应该被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所体现着的相应权益也应该得到保障。

民族文化热与民族文化消亡的现象并存。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性吸引着外界的眼光;另一方面,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这从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识、服饰、饮食、建筑等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基诺族是1979年经国务院确认的民族,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却日渐衰落。1990年,长期对基诺族进行研究的杜玉亭教授对该民族的民族文化变迁作了预测:基诺族传统竹楼有可能在10年内被平房和楼房所取代;基诺族民族服饰可能在20年内消失;承历史文化以及基诺族歌舞可能在30年内消失;而无民族文字为载体的语言也可能在50年内消失。6年之后,基诺族的长老们又根据发展趋势,对传统文化丧失的时间再次作了预测:民族服饰有可能在10年左右消失;民族承文化及其风俗传承机制可能在20年内消失;民族歌舞可能在20年内消失;基诺族语言则可能在30年内消失。两种预测仅时隔6年,而后者的预测多数传统文化内容的消失时间都大大提前了。这种情况,并不是基诺族独有的,许多民族都面临民族文化的消失情形,特别是那些旅游经济发展较快、文化交流较多的民族,该种现象更为普遍。在封闭的环境中延续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在开放的交流中几十年就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持传统之间关系平衡的思考。

民族文化被破坏和被侵权的现象很严重。民族文化被破坏的情形,在各民族中都有,其中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毁坏,包括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基本面貌被无科学计划的开发,如拆古迹建仿古迹,随意拆除一些极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也包括大大小小的文物得不到妥善保护,有的被贱卖而走私出境,有的因缺乏相应管理而遭到急剧破坏,如云南沧源的崖画。沧源佤族自治县于1965年在该县发现崖画,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是三千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为研究原始社会史、民族史、艺术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由于资金不到位,无人专门保护管理,崖画经常受到敲凿锤打、水泼冲刷、烟熏火烤的破坏而变得坑坑洼洼、黯然失色。阿佤人民痛心疾首地发出呼喊:救救沧源崖画。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没有法律进行专利保护,以致仿造很多;而非物质文化也面临着侵权和消失的危险。民族风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被扭曲和丑化,或哗众取宠或庸俗化、低级化,使民族风俗包涵的文化底蕴大大减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得不到保护。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为粗制滥造的民族物品不仅侵犯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相应的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的消失。另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是由于缺乏后继者。民族传统文化一大部分是口耳相传,而现在出现了老一辈正在逐渐老去,年轻人却既无兴趣,也无心学习,许多技艺、口传文学、舞蹈等都面临失传的情形。

民族文化的飞速发展给民族经济带来新的动力,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所伴随的问题。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障是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

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既不同于社会个体权益的保护,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权益保护,有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也关系到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权益保障问题。因此,对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应有全面、独特的保护机制。

第一,培养全民的保护意识和确立科学的保护理念。民族文化的发展关乎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现代化以飞快的速度异化着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丧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另一方面,大量代表着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水平的民间作品和承载着文化遗产基因的实物资料,在不当利用、过度开发和猖獗的民间走私中被损坏或流失国外,严重侵犯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护少数民族的公共权益,不仅少数民族要有权益主体意识,其他民族成员也

要有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原创性的意识,提高对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认识,确立“保护就是受益”的思想,形成全民的保护网。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障,要确立科学的保护理念。少数民族公共权益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随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就是部分地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公共权益。怎么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两者间的关系,值得慎重思考,避免出现“打着保护的口号而进行更大的破坏”的情形。

第二,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民族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涉及领域很多:文学、医药、建筑、美术、服饰、饮食等。管理工作会涉及文化部、宗教局、农业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不同单位。按现在的体制操作,势必会走多头管理的老路。国内外经验已经证明,多头管理模式势必造成文化管理上的混乱。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管理上的混乱,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这个专门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相关部门的代表、专业人士、民间代表,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管理人员结构,以改变现有的单一人才从事文化保护事业的现状。管理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保护、开发工作中来。

第三,加大资金的投入和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目前,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民族文物的收集受到很大限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流散在民间或被走私出口;已收集的文物得不到较好的保护,文物储存时连“防潮、防虫、防盗、防火”这四个文物管理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更谈不上进一步的抢救和研究。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来加强民族权益的保障也是不可能的。民族文化和权益的保护应走一条社会共同参与、民族文化作为资本应形成良好的市场来进一步保障自己权益的道路。很多民族地区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诸多的相关产业,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三结合的路子。经济发展了,人们保护民族文化和权益的意识也会得到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3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民间剪纸 民族化 包装设计

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进步,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设计者盲目追随西方设计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忽视了对自身品牌意识的挖掘,为此,我国当代包装设计应该进一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渗透在民族包装设计中,使包装设计朝着民族化方向发展。

1 包装设计创意发展的民族化

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包装设计不仅追求时代性,而且还强调民族性,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创建独具特色的自身品牌形象,抢占市场份额,现阶段我国的包装设计越来越重视其文化内涵,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应用到包装设计中,比如,书法艺术、民间艺术、水墨画艺术等等。民间剪纸艺术是广大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其反应了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为此,在包装设计中添加剪纸艺术形式,更能够吸引社会大众的眼光,让消费者在看到设计之后产生心理上的回归情结。

民族化包装设计主要结合了图形纹样、形体结构、材料三个方面,其一,在包装设计中借鉴传统民间图形、图案纹样,比如龙凤、如意、喜鹊等形象,寓意设计者的美好意愿;其二,借鉴传统民族工艺中包含的各种形体结构,比如龙灯、葫芦、神像等等;其三,使用各种天然材料,比如竹、木、草、叶等,应用在各种传统包装中。设计师对各种民族化元素的巧妙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包装产品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并使得人们对民族化的产品包装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2 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剪纸又称为剪花、刻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在构图方式上,剪纸呈现了同时性视象,是在平面上进行剪切构图的,将事物形象使用组合的方法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上。比如,要想体现一个具有太阳、云彩、动物、树木的自然景观,就需要剪纸者对事物进行造型上的变形,并对其结构和存在方式进行变异处理,以创作出真实浪漫的艺术形象。此外,民间剪纸艺术在用色方面大都较为简单明快,民间节庆剪纸都是以红色为主,以衬托人们的喜悦心情。即使是需要使用多个颜色时,也必须注意用色的比例,以确保不同颜色之间的搭配和谐。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十分广泛,包括实际生活题材、戏曲传说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题材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比如,很多剪纸会用于表现“西厢记”、“八仙过海”等戏曲题材。

3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包装的主题图案采用民间剪纸的艺术元素,例如典故、象征、谐音等等。现代的包装设计大都呈现出较高的雷同特点,剪纸艺术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和改善这一现状。比如在上海市的某一节礼品包装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设计作品大都借鉴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将某些剪纸艺术元素巧妙的融合在包装设计中,以使包装设计产生更高的优雅品质,吸引大众眼球。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元素融入到包装设计中不仅使得包装设计更加吸引人,而且也提高了包装设计产品的文化内涵。

其次,将民间剪纸的特点应用在包装结构创新上,借鉴剪纸艺术中的镂空特点,让包装设计具有层次性。比如,对于纸质包装盒,为了让包装体现立体感,让人们对包装设计更加耳目一新,设计者可以将民间折纸艺术中的某些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体现包装设计的民族风格,此外,这种包装设计还不会让其失去现代特质,而且还能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

最后,民间剪纸艺术中色彩的应用。色彩的设计是包装设计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能够产生独特的视觉效应,所以色彩的应用直接影响包装设计的宣传效果。为此,设计者必须学会选择合适的色彩去适应产品的特点。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寓意,会给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此,设计者要想选择合适的色彩,就必须了解每一种色彩的特殊性,并能够认识到不同色彩的不同含义,以产品为包装色彩设计的基础,确保包装设计色彩与产品类型、风格一致,最终达到提升包装设计竞争力的目的。

结语

随着社会各界对民族传统艺术价值重视程度的加深,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多,包装设计者要想让自己的包装设计在众多产品设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改变大众化的设计思路,挖掘民间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种设计不仅会增加包装设计的经济价值,而且会向社会传播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民间剪纸艺术对包装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6(06).

第4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第5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医疗卫生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

根据年初的工作安排,九月份,我局组织人员针对鄂伦春族医疗卫生现状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人口1044人,主要聚居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和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还有一些鄂伦春族人口居住在其它县区。两个民族乡分别设有乡卫生院,卫生院担负着全乡的医疗救治、卫生预防保健、地方病防治、传染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爱国卫生运动和结核病防治等项工作。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占地370平方米,设有门诊住院部、药局、手术室、X光室、处置室、母婴室。全院职工14人,其中医护人员11人。各诊疗科室设备较为齐全,能开展一些常见的手术,基本上能满足各族群众的就医需要。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塔河县第二医院)占地4084平方米,门诊楼1600平方米,结核病房680平方米。为改善民族乡医疗卫生工作环境,20xx年,省民委、大兴安岭行署共拨付资金280万元,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门诊楼。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物理诊断室,手术室等16个科室,全院职工59名,其中,医护人员50人。几年来,地、县投入资金购买了必备的医疗设备,与此同时,日本也无偿捐助了医疗器械,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卫生院的医疗硬件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于各族群众提供了条件。

二、民族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几年来,地、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主管部门加大了对两个民族乡卫生工作的管理力度。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帮助改善了民族乡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全体医护人员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了医疗水平。目前,民族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区民族卫生事业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卫生院的硬件建设得到加强。20xx年,行署为两个鄂伦春族乡投入260万元,兴建了卫生院门诊楼;投入70万元,购置了医疗设备。近年来,通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购置了双床程控500maX光机、B超、脑地形图仪、美国进口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日本无偿捐助的价值60万元的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的更新,从而提高了初诊准确率,改善了卫生院医疗条件。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每年卫生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医护人员分批进行培训,每年选派1—2名业务骨干到省、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选派3—5名医护人员到县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每年都邀请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专家到卫生院教学或现场指导,县政府还选调县医院的优秀医生到乡卫生院任职。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的培训工作,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鄂伦春族乡妇幼保健工作初见成效。鄂伦春族乡学龄前儿童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接种率100;产妇100住院分娩,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0。

四是,鄂伦春族医药费采取全额报销政策。根据省政府关于鄂伦春族农民享受全额核销医药费的政策,我区鄂伦春族医药费由县政府拨款,采取实报实销的政策。据统计,从1993年——20xx年,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享受该待遇人数为242人,县政府从1993年——20xx年,每年拨付5.5万元,共计55万元,从20xx年起,医药费拨款提高到15.5万元,从1993年-20xx年,呼玛县政府共拨付了鄂伦春族医药费70.5万元。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享受该待遇人数为521人,县政府从1993——1997年共拨付医药费196万元,从1998年起每年拨付34万元,共拨付医药费400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相当一部分鄂伦春族农民因疾病导致贫困

①由于鄂伦春族原来以游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结核病的患病率非常高,一些患者丧失了劳动能力或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结核病严重影响鄂伦春族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致使生活十分贫困。20xx年,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81户农户,鄂伦春族农民人均收入1258元,有74户年收入在1300元以下,90处于温饱线或温饱线以下。20xx年,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177户农户,鄂伦春族农民人均收入1210元,有152户年收入在1300元以下,86处于温饱线或温饱线以下。

②因高额药费导致返贫。由于药品价格上涨,导致鄂伦春族患者医药费支付费用大,一些鄂伦春族患者因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而返贫。20xx年,十八站鄂伦春族村孟秀云患脑积水脊髓空洞,共花去医药费3.7万元;梁祺秀患白血病,共花去医药费13万元;李雷患肝肾综合症,共花去医药费10万元。目前,他们因为花去高额医药费,生活已经相当贫困。

我们建议:对这些因病返贫的困难户,政府应采取特殊政策,无偿地为 患者提供医疗救治。政府及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条件,在给予他们经济救济的同时,根据康复程,度帮助安排其从事一些轻体力的劳动,从而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痛苦,早日脱贫。

2、卫生院硬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两乡卫生院医疗设备老化陈旧,已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的就医需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设有600平方米的病房,病房低矮潮湿,并且病房属于危房影响病人康复。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没有设立结核病专科病房。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帮助两乡卫生院购置必备的医疗设备,如购买血磁疗机、细胞计数仪、尿分析仪等设备;二要省、地、县尽快下拨专项资金,为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和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新建结核病房,从而改善患者的就医条件。

3、一些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专项人才。

现在,两乡卫生院只能对一些普通的患者进行救治,对一些疑难、危重的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导致一些危重患者丧失了有效治疗时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分批选派骨干医护人员到外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并且邀请著名医师到民族乡开展实地培训和为鄂伦春族群众治疗疾病。卫生院可采取与较先进的大医院建立友好医院的方式,取得他们医疗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接受捐赠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乡卫生院的医疗水平。

4、鄂伦春族医药费拖欠问题

为了更好地为鄂伦春族患者服务,改善以往鄂伦春族药费管理混乱的状况,塔河县第二人民医院(乡卫生院)制定了《塔河县第二人民医院关于鄂伦春族医药费计划使用的报告(试行草案)》,对鄂伦春族医药费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计划,并且成立了鄂伦春族医药费监管组织,该组织由县卫生局、乡政府有关人员组成,制定了每人每年核销医药费的额度,并设有大病医药费统筹管理方案,对转院、住院的鄂伦春族患者制定了核销细则,从而更合理有效地使用鄂伦春族医疗经费。呼玛县从1993年—20xx年,实际发生药费105.6万元,拖欠鄂伦春族医疗费35.5万元;塔河县从1993年—20xx年,实际发生医药费428万余元,仍拖欠鄂伦春族医疗费39.76万元。目前,我区共拖欠鄂伦春族医药费75.26万元。由于拖欠医药费数额较大,两县财力无力支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可否由省政府一次性解决拖欠医药费,或是由省、地、县三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核销这部分拖欠医药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积极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规,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好务,在我们的努力工作下,鄂伦春族卫生事业一定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6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服装;民族主题;雅皮风主题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58-02

一、服装艺术中的民族主题设计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元素被一次次地亮相于服装舞台,但不是民族服饰的翻版,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注入新的流行元素、具有生命力的服装设计。民族主题设计是指对非本地域的其他民族地域传统的再诠释的“少数民族风貌”式设计,所以非中国人设计的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服装设计也可以称之为民族主题设计。在近几年的国际秀场上都能看到民族风的设计,如Chanel的印度主题设计,Givench的非洲和日本主题设计,Louis Vuitton的中国主题设计等。少数民族服装服饰不仅是其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和外在表现,也是当今服装设计领域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丰厚资源,它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冲击,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一)印度风格―Chanel 2012早秋高级手工坊系列大秀“Paris―Bombay”

Chanel的时装一直以高雅简洁的格调,精致的做工和强调完美剪裁的高级定制示展示给人们,此次2012孟买会大量运用了印度元素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看来大牌在遵循自我品牌风格的同时也在寻求着突破和自我创新。

在Chanel 2012早秋高级手工坊会上,有纱质缠绕感的长裙,有改良的纱丽,特别是上衣斜肩走向的褶皱很像披在肩上的纱丽,还有那些能够充分体现Chanel精细工艺的花纹和精致的刺绣。最具特色的是佩戴在模特身上的衣服和华丽的珠宝,如具有印度特色的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在头顶与额部的制品,垂在额前很有印度风格。所有的一切说明了设计师Karl Largerfeld想要在此次会上充分表达印度设计主题的决心。

Karl Largerfeld此次的设计很好地运用了审美距离说的原理,许久没有人采用具有印度主题的设计,让观众产生新奇刺激的审美感受,他的完美诠释让人们觉得传统手工艺也可以变得很时尚,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流行,Karl Largerfeld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运用了恰当的设计主题,完成了一个具有创意的设计。

(二)非洲风格―Givenchy2011秋冬广告

Givenchy2011秋冬系列应用了大量的印染,如狮子、黑豹和熊,这些元素都成为了印花图案的对象。设计师将这些图案印刷成森林般的绿色和紫罗兰色,加上模特们夸张具有张力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也迎合了非洲主题的设计,使Givenchy2011秋冬系列充满了黑色神秘魅惑色彩。

Givenchy2011秋冬广告之所以看起来很时尚是因为它“似是而非”地体现着设计主题的内涵,它强调图腾崇拜,强调动植物、民间手工艺这些名族元素,它是现代的服装设计手法中提炼出最具有特点并且最适合此次设计的非洲元素加以运用,并对这些元素进行创新,如冷色调处理、服装的结构剪裁等。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创新设计后,服装的整体风格是时尚的、引领潮流的,而且多了几分街头风范,薄纱面料的抹胸褶皱短裙,皮夹克和针织毛衣都是这一季的新作,加上具有现代设计的眼镜和包的搭配,整体感觉魅惑、时尚。

(三)中国风―Louis Vuitton 2011巴黎春夏时装周

中国风主题设计也从属于民族主题设计。Louis Vuitton 2011巴黎春夏时装会上设计师诠释的中国风别有一番风味,他运用了许多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服装款式:马褂、旗袍、连体紧身衣等;细节上:运用占领、盘扣、对襟等;图案上: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植物图案、花鸟画;面料上:使用了丝绸和轻纱等。不同之处在于大胆地将兽纹元素融入设计中,模特们穿着黑色盘扣改良的旗袍,高至腰间的开叉展现出女性的自由与开放,还有深V领口设计和透明风的Monogram印花裙形成呼应。通过这些设计对中国风有了新的诠释。

秀场上还出现了长颈鹿、老虎、斑马以及中国国宝大熊猫的印花图案,配合兽纹出现在套装和礼服裙上。旗袍上的小流苏装饰也是本场秀的细节亮点,荡漾出风情万种。绸缎和反光面料炫耀着浮华的高贵姿态,用夺目的色彩来展现华丽与风情。Marc Jacobs “似是而非”地运用着中国风格的元素,在它的诠释下,中国风格也可以变得很另类。

二、服装艺术中的雅皮风主题设计

当今时尚界,很多品牌追求雅皮风的设计主题,来迎合当下白领们的消费市场。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舒适化,对服装功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那种高雅、随性,骨子里却带着的叛逆与傲气的设计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一)DKNY(DONNA KARAN NEW YORK)

DKNY作为DANNA KARAN的二线品牌是雅皮风的典型代表。DKNY最新几季的广告,都是美国都市白领工作和生活中的写照。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雅皮士们喜爱随意搭配服装,一条牛仔裤可以让他们搭配出万众风情:工作中,牛仔裤搭配西装和高跟鞋,打破了上班族沉闷呆板的形象;下班后,牛仔裤搭配T恤、人字拖。原来雅皮士也可以很嘻哈,而且他们拥有的每件服装以及配伍都是具有良好品质的。

DKNY2010秋冬广告,八位模特在美国都市街头集体演绎DKNY的职业套装,模特们身穿同一格调的职业套装,五颜六色不同领形式样的上衣使服装的设计主题产生了横向的拓展,模特们手拿与自己服装有对比色系的手包,无论是服装还是服装配伍之间都形成了强烈的撞色对比,色彩组合协调,构成了一组完整的服装作品,这系列服装在整体设计上具有很高的完成度。

(二)Max Mara

Max Mara品牌的格调一直惯用着雅皮风格的主题设计。说到Max Mara不得不说到它经典畅销的双排扣驼色大衣,那么优雅,那么百搭,那么具有力量感,一直深受都市白领女性的青睐。

Max Mara2011秋冬官网上的广告延续着Max Mara一贯的知性、优雅的风格,这一季它同样主打驼色的羊绒外套,但在细节设计上有所创新,如腰部搭扣的设计,占领和大翻领设计,都是Max Mara这季的设计亮点。

雅皮士们对高档名牌产品所代表的质量和信誉深信不疑,但他们思想成熟,不炫富,不会刻意追求服装上显著的名牌LOGO,他们只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Max Mara之所以受到都市白领女性的青睐是因为它的套装穿在工作场合非常合适,可以表现穿着者优雅,干练又不失女人味的气质,再加上它考究的做工,独特的颜色、面料和款式,不需要LOGO也可以知道是Max Mara品牌的服装。

(三)D&G

D&G经常被雅皮士们选择为下班后、生活中穿着的服装,属于后雅皮风格。D&G最新官网的广告延续了其品牌一惯的热情、浪漫、魅力四射的特征,而这一季的广告风格少了几分性感,多了几分青春和街头气息。模特们穿着彩色印花连衣裙,搭配运动外套,脚上穿着运动鞋,这种混搭的穿衣方法是雅皮士们喜爱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服装加以组合与搭配,从中寻找乐趣,展现自我个性。

三、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个民族主题和雅皮风主题案例的分析,我总结出:

(一)民族主题的服装设计灵感来源于艺术,用艺术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而雅皮风主题设计是来源于生活的设计,它可以没有设计感,但一定是实用主义的。

(二)民族主题设计中采用的民族元素可能只有一至两个体现在整套服装中。它主要是突出民族元素的设计亮点,使整套服装搭配以设计亮点为中心;而雅皮风主题设计的服装大多都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随意搭配,拼造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特征。

(三)这两种主题设计受消费者喜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民族主题设计对消费者产生了审美距离的刺激,对一个许久没有被关注的民族元素产生好奇,接受并认可这种民族元素而成为一种流行;而雅皮风主题设计服装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穿着。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第7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现阶段壮族敬酒歌大多数都是在喜庆节日上的活动或者重大节日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敬酒歌的表演形式是壮族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主要表演形式的也得到较完整的保留。礼遇客人的时候,通常举杯围绕客人,一大群人所表演的壮族敬酒歌让人流连忘返,可以深刻感受到人们宽阔的胸襟,自信豪放的性格;在节庆日围聚在客人周围载歌载舞,说话说得激昂时手势就随之而来,唱得高兴往往也会手舞足蹈。壮族敬酒歌的表演在傩戏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踩着三角形,合着“锣鼓点”,不断地跳动。祭祀时必演壮族敬酒歌,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壮族敬酒歌。壮族敬酒歌有简单情节的傩戏,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

二、壮族敬酒歌的艺术特征

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民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

(一)壮族敬酒歌歌曲旋律特色

壮族敬酒歌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宴席曲中于其他艺术元素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好的呈现效果,表现出了宴席曲的全部精髓,展现了宴席曲深层的含义。

(二)壮族敬酒歌节奏变化的技巧

在壮族敬酒歌的开头和结尾都能欣赏到不同感觉的节奏特点。“贝侬哎山歌声声伴酒喝贝侬哎好比春风侬哎壮家敬酒要唱歌贵客越多心越暖呀。过山坡贝呀侬哎客人来到家门口咧敬上三碗迎客酒米酒香醇山歌唱贝侬哎”

三、壮族敬酒歌的文化内涵

壮族敬酒歌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民族歌曲的演绎虽然不具有地域特点,但是在表达地域性时,有很强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质和音域的特点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爱。

(一)传承

1.在艺术环境中继承作为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生活而同步产生的壮族敬酒歌,在人类发展史中,已经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一种独特而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壮族敬酒歌与人们的的生活劳动一直心息相依,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首先就表现为一种外显的媒介以及载体。壮族敬酒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他涉及了很多民族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生产方式等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调。

2.在社会文明中继承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壮族敬酒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点不同,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这些的体现。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表与人类的关联一直心心相惜,壮族敬酒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就表现为一种载体以及外显的媒介。

3.在社会文明中继承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壮族敬酒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点不同,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这些的体现。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表现音乐艺术上,必然也十分重视塑造意境,表达情感。在壮族敬酒歌表演中,在表演者的手中,壮族敬酒歌就是传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情境是喜是悲,都是可以通过表演来进行表达的。每种艺术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虽然不具有地域特点,但是在表达地域性时,有很强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质和音域的特点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爱。壮族歌曲的特色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及身体韵律上。身体曲调的夸张、跳跃感使得观赏者们无尽的释放兴奋的情绪。他们习惯带动人们的情绪。身体曲调配合眼神的交流传达着情意。

(二)展现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壮族敬酒歌本身就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和体现,在壮族敬酒歌过程中就是为了传递美好的理念和感情。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壮族敬酒歌的接受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审美观念和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这些都是壮族敬酒歌带给人民群众巨大的精神财富。将壮族敬酒歌与其相关的,联系起来,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其中需找到这个民族的敬酒歌中显现出来最具价值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壮族的各个敬酒歌中都能深深感受到宗教的意识形态,在歌词中,人们习惯将于这种类别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祭祀使用的工具都融合进壮族敬酒歌表现中。这些源于对生命和自然无限崇敬与热爱的壮族敬酒歌,在时代的发展中仍然保存和延续了下来,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情怀和性格中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之情。将天等县壮族人民的壮族敬酒歌与其相关的,联系起来,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其中需找到这个民族的舞种中显现出来最具价值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天等县壮族人民壮族敬酒歌中,无论是萨满教还是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对于精神世界有着无限追求的,在壮族敬酒歌上对于天等县壮族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呈现感恩的情结

在壮族敬酒歌都是力图展现一种对于英雄情怀和神明的感恩。这种敬酒歌氛围在审美价值上,就极具观赏力。敬酒歌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壮族人试图使用激动昂扬的敬酒歌和韵律来展示在历史的进程中,整个民族不畏艰难,突破重围实现民族大义的一种英雄气概,以及神明保佑,民族顺利前行的一种感激情怀。敬酒歌结合宗教器具和情怀。

四、结语

第8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对色彩都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追求。一个民族色彩观念的形成,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紧密相连。色彩文化观与民俗文化正是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孕育而成的。色彩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也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特征,决定着企业形象在消费者脑海中是去是留的命运,而色彩为企业所创造的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竞争力更为惊人。继承和摄取民族色彩的精髓,把握民族色彩的审美规律,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使之融入到现代VI设计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促进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工作者的责任。

我国56个民族中,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色较鲜明的一个民族,本文就从壮族的民俗文化中来汲取其色彩的精华,使之与现代VI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能够设计出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

一、壮族色彩情感分析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壮族的传统艺术中,红、黄、蓝是基本色,使用非常普遍,其次还使用黑色、绿色和白色作为补色,对比鲜明强烈,显示了壮族人民勤劳、纯朴、热情、爽朗、勇敢的性格。在壮族民间流传这么句话:“深地人人爱,浅地也不坏。”说明了壮族色彩特点即暗地亮花,不但使花纹更加鲜明亮丽,还使画面和谐。这样的色彩搭配都运用于绣球、背巾、鞋面等装饰上。

红色,是“中国红”,被称为国色,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在壮族民族艺术中是一种主色调,也是壮族的吉祥色,即具有烘托画面的作用,又使人感到温暖,激起人们精神的振奋。自古以来,人们对红色有着深切的审美感受,如每逢春节都粘贴红彤彤的春联,以示吉祥、喜庆和幸福。

蓝色,也是壮族传统艺术中的一种主要色调。蓝色和绿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以冷静、自然的感觉,容易激发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壮族对蓝色有着亲切的审美随感,在服饰上、披戴的头巾上、肚兜和围裙上也都喜爱使用蓝色。有力的对比张力和视觉刺激性,给人以单纯、明快、和谐的色彩感受。

黄色,是一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也是壮族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色彩。在壮族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里,黄色是成熟、丰收、幸福与吉祥乃至神圣的象征。黄色也是庄重与神圣之色,不能随意使用,如巫师、道公用的符策方使用黄纸,祭神送鬼时亦须焚烧黄色纸钱,家有老人去世之年只能粘贴黄色对联,其它礼仪则忌用黄色。这些表明:民族对于黄色的审美观念也已超出其自然属性。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二、壮族民族色彩在现代VI中的应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色彩的象征性与色彩的地域文化紧密相关。现代设计语言已不仅仅是对设计元素的仿制,对艺术语言的民族性表现日益体现在设计中。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的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设计出符合大众喜好的品牌色彩,就要深入了解消费目标群体的历史文化、地域习俗、民族文化。

壮族的民族色彩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壮族人民对自然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民族色彩在现代VI设计中的运用,绝不是生搬硬套,要将壮族色彩中的能体现民族艺术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

1、归纳其色彩规律,把握其色彩特色

对壮族民族色彩的提炼,不是看到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要归纳出主体颜色,分析

其辅助色和主体色之间的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及不同的对比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在壮族的民族色彩中,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非常注重整体色调的运用,色彩倾向和侧重也非常明显。如黑衣壮的上下黑色装,在纽扣和下摆处运用了红黄蓝等亮丽的色彩点缀,醒目、跳跃而具变化,沉着而不沉闷,反而更耐人寻味。第二,灵活运用鲜艳的色彩。如在绣球制作中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色,辅助色搭配合理绚丽精致,别有一番韵味。在壮锦中常将纯度、明度、色相相差很大的色彩放在一起造成强烈的对比,画面具有浓艳、清新、优雅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第三,注重对比色的运用,以少色见多色,注意物象固有色表现。这一点在壮锦中得以体现。

2、现代VI中壮族色彩的应用

在VI设计中,标准色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体现企业属性和情感,具有强烈的识别效应。色彩心理影响人的感情,它反映人们的色彩视觉规律和生理的平衡性。要加深企业的形象特征,颜色的选定也与形态同等重要,采用一色或数色作为企业的形象色彩,体现企业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标志的设计就采用了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红黄蓝作为基本色(如图1)。还有,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广西馆的印章(如图2)设计就体现了壮族的独特特色,印章的右边是“广西馆”三个字,下方用英文标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馆”。左边是由一面铜鼓和一段飘舞的壮锦,图中由蓝色、绿色和黄色组成,充分体现了色彩鲜艳、以少色见多色的色彩特点,使印章图形更加具有跳跃性。

三、结语

通过对壮族民族色彩及在现代VI中应用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色彩在新时代的设计中已被运用,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将这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地域特色文化广泛创造运用,使之更深地融入到现代VI设计中,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韵味的企业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苗蕾,谈我国民族色彩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大众文艺,2010,13

第9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本土民族音乐 高师 声乐教学 嘹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75-02

一、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现状分析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本土民族音乐非常丰富,这里的壮族、瑶族、京族等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风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壮族以善唱山歌而闻名内外,如壮族嘹歌、黑衣壮民歌等,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不仅地方民歌出名,还有各种音乐风格如地域性很强的乐器,如独弦琴、天琴、马头琴等独具广西特色的乐器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这些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需要大家传承下来。特别是“嘹歌”――广西壮族的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传抄并四处传唱的,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歌因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以其宏大的篇幅、丰富的题材内容、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悠扬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成为壮族民间传统长歌艺苑中一朵璀璨的奇葩。2008年嘹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百色市平果县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继承,地方政府对嘹歌实施了保护措施,使得嘹歌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嘹歌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嘹歌在民众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减弱,特别是一些青年人不喜欢唱嘹歌,加之他们外出务工多,嘹歌很难在他们中间传承。

二、广西壮族嘹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本土民族音乐的自然传承难以延续,将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融入高等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培养年轻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广西的部分地方高校非常注重对地方民族演唱形式的传承,特别是以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为代表的院校对本土民族音乐传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果较好。但有较多高校对地方民族演唱形式的传承,没有形成系统的、长效的机制,缺少互相之间的沟通。以嘹歌为例,其特有的旋律和音调,特有的演唱形式与韵味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很好的运用价值,为广西特色声乐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资源。近两年个别高师院校针对嘹歌的传唱,与地方政府开展了一些合作,但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并形成很好的合力,真正把嘹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高师进行壮族嘹歌传唱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原生态的演唱形式与现今“学院派”演唱技法不同,大多数“学院派”的老师认为嘹歌是大山里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形式,是一种喊叫式的演唱,不利于声乐基础教学的开展,所以对这种演唱形式非常排斥,致使嘹歌的传承工作进展缓慢。二是教学内容上嘹歌的语言是壮语演唱,很多学生虽然是壮族,但他们许多已经不会说壮话了,语言的障碍给他们的嘹歌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学生刚接触到这种演唱形式时很不习惯,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广西壮族嘹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依托民族传承政策积极融入嘹歌演唱教学

嘹歌是广西壮族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开展这项传承活动非常有意义。学校应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嘹歌。学校要在校园里创造良好的嘹歌传唱环境,通过政策扶持,以科研项目带动,结合校园文化开展嘹歌传唱活动,成立嘹歌队,由专人负责,并形成一种长效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中开展嘹歌演唱与教学活动,需要邀请当地知名的嘹歌演唱艺人来学校进行交流,通过现场示范演唱,让学生了解嘹歌演唱的特点,学习怎样演唱才能唱出有韵味的嘹歌。可以结合一些好的视频,比如观看嘹歌组合、哈嘹乐队参加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演唱的视频,也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其中有对平果嘹歌内容的介绍以及对平果嘹歌专家的采访,让学生认识到嘹歌在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嘹歌的演唱形式很好,但仍然要进行创新,而且嘹歌演唱艺人只会自己唱,对于怎样短时间教会学生,还缺少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学校的声乐教师应主动了解与学习嘹歌,尽量把“学院派”的演唱要求与嘹歌演唱特点结合起来,既保证演唱的规范性,又体现嘹歌的特色。

(二)将嘹歌演唱内容和形式融入本地民族声乐教材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融入壮族嘹歌,更能体现广西高师的特色声乐教学活动。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规范性、科学性地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教育主要部门可以组织当地的音乐专家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文化资源并编写本地的民族声乐教材。这种教材体现当地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特点,是学校教学大纲和计划所用教材的有力补充。

嘹歌发展到现今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多种表现方式的嘹歌演唱形式,如原生态的演唱形式、嘹歌元素的新民族演唱形式、嘹歌元素的通俗演唱形式等。在教材编写中,可以整合嘹歌的资料,在歌词、音调旋律、节奏等基础上进行整理与创新,形成广西特有的民族演唱曲目。如结合学生演唱的优势增加一些嘹歌的内容并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在歌曲表现形式上应体现多样性,如独唱、重唱、小组唱、合唱等。此外,结合嘹歌演唱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一些表现形式的创新,从而充实嘹歌的整体表现力。如增加一些壮族特有的乐器结合演唱,设计一些舞蹈动作,提升演唱效果。

(三)结合艺术实践展现嘹歌艺术

声乐艺术的教学与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为艺术实践,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可以将平果嘹歌融入到高师艺术实践教学中,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从事本土音乐文化艺术教学及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使嘹歌资源和遗产能得以保护和传承,为社会文化和教育服务。在校内,可进行嘹歌专场音乐会演出,扩大嘹歌演唱的影响力。在校外,以广西多种民族传统音乐节日及民间民俗活动为嘹歌演出平台,给师生提供采风和实践的极好机会,也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学生的演唱能力与舞台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很大促进。此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嘹歌相关的比赛。由于音乐界对民族传统演唱形式越来越重视,这类的比赛很好推动,参加这些比赛既能宣传嘹歌,又能提升学生对广西其他民族演唱形式的了解,扩大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对嘹歌的演唱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多种舞台实践与演出,学生的演唱更加成熟。如果演出能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比赛能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增强他们演唱的自信心,为嘹歌融入高师声乐的教学提供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作为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之地,应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广西壮族嘹歌,不仅可以丰富广西民族演唱的教学内容,也能促进广西民族演唱特点的发展,更能推动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办出地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发挥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在民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开辟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声乐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白小琴.嘹歌演唱特点及形式美特征[J].民族艺术,2009(4)

[2]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3]范巧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教育,2012(31)

[4]农敏坚.壮族民歌文化丛书・嘹歌嘹亮[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2014ZMJ019)